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读“清平乐、翁媪、剥莲蓬”等生词。会正确读写“醉、媚、锄、剥”4个生字。能说出“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

3.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学习重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学习难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学习过程: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像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首描写江南风光的词。谁能背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3、你能发现这课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不同吗?

4、你知道有关词的知识吗?

5、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注意“乐”的读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辛弃疾的“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测

1、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

2、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3、“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念pénɡ?这里是诗词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 东、笼、蓬”。

4、练习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这首宋词有上下两段,两段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指名读。出示幻灯片中整首词,再次练习朗读。

三、了解大意、整体感知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借助书下注释,联系插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2、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2、现在我们就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有滋有味地来读一读。

四、品悟词境、合作探究交流

1、感悟景美

a.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b.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了什么?

c.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2、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a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b.“翁媪”说的是两个老妇人吗?翁指谁?媪指谁?还从哪个词看出他们真的年老了?

c.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d.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老两口在说着什么呢?

e.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此时,你知道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了吗?

我认为作者也醉了,作者如果不是醉了,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f..请用你的朗读表现老俩口的幸福、恩爱。(生朗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a.你认为这一家五口中谁最快乐?为什么

b.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这个词听说过吗?从“无赖”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c.透过一个“卧”字,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d.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生朗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感受一下他的幸福。(齐读)

4、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a.三个儿子中,其他两个儿子就不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中儿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c.齐读这句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刚才我们仔细地欣赏了这幅画,哪幅画面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生动的语句将这幅画描绘给大家听听吗?

2、好一副亲亲热热地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图。浏览一段资料:“辛弃疾出生于……”我相信再读这首词你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大家齐读一遍。

3、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再读这首词。

5、这首词韵律很美,如果配上好听的音乐就更美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回忆一下本课学的这三首诗词,你会发现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

七、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如果用自己的话,你打算怎么写? 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你心中的画面。

2、交流。

八、总结评价

评出优胜小组、发言之星、进步之星。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美丽 青青草

幸福 相媚好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篇2

一、读——诵出诗味, 表达韵律美

古诗词的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与诗词教学学习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 个别读, 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 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 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 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滚瓜烂熟, 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 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音韵、韵律、情意等特点, 教师可以将品首先落脚在“读”上。这里的“读”意在诵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之一。诵读不仅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 更在让学生读出诗味上循序渐进, 章法井然, 技法娴熟, 水到渠成。

1. 读诗先读题, 品诗先品题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的题目) 要把课题读好, 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生:“乐”的读音在这里读音乐的乐。

生: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师:带着提醒, 读题。

2. 读准, 读通, 读顺畅

(在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础上, 教师指名读)

学生试读 (学生把“剥”读成bā, 老师纠正)

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师:这个剥在这里应该读“bao”, 这个字请注意, 它一般有两个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去掉外边的皮或壳读bāo。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剥。

师:把香蕉的皮剥掉叫———

生:剥。

师:“莲蓬”的蓬在这里能不能读轻声?

生:不能。应该读“lián pénɡ”, 因为诗词要押韵。

(老师对“剥、蓬、亡赖”等多音字结合语境辨音明义, 而后顺势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诗句读准读通读顺畅)

3. 诵出节奏味

节奏美是古诗尤其是格律诗特有的美感特征, 只有正确诵出节奏才能正确表达出古诗的节奏美。执教老师采用了范读、师生对读、小组轮读、划分节奏读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反复实践, 所以学生诵出了诗的节奏美。

4. 诵出韵律味

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是讲究押韵的。正因为讲究押韵, 再加上诗词内部的平仄变化, 诵读起来就会有很强的韵律味, 这种韵律味也有独特的美感。词本身就有词牌, 配上相应的词牌曲就可以或低吟浅唱或放歌曼舞。在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 用红色突出“草、好、媪”“东、笼、蓬”等分别押“ao”和“ong”韵的字, 然后范读, 学生有所感受后跟着诵读, 词句的韵律美诵读出来了。

通过这个初读感知阶段的展示, 我们知道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指向, 一是要读正确、流利;二是要初步读出诗的自然停顿与节奏。这种安排,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读的层次性。老师的范读, 不仅是在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引路, 也是在为学生展开想象、初步感知诗意作铺垫。学生闭眼想象的一刹那, “诗中有画, 画不有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二、品———析出意蕴, 体验语言美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 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出来。

1. 品词义

如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 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 老师就启发学生看图。

师:老两口在干什么?

生:老两口非常亲热, 头靠着头, 在说悄悄话呢!

生:老两口面色红润, 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

师:是啊, 这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 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了, 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

又如在理解“无赖”一词时, 师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 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可以看看图, 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师接着说:“是的, 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 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 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师:他的天真可爱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可以看出来, 小孩是趴在小溪边的。

师:这个“卧”是趴在溪边的意思。还可以是什么意思?

生:还可以是“躺在”溪边。

师:一会趴着一会躺着, 很悠闲。

生:小儿子腿晃着, 说明他很放松。

生:腿在打着节拍, 晃来晃去。

师:小儿子真够自在的。要是我的话, 我还会在草地上打个滚。我们看到小儿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师:你来读一读, 读出你的喜爱。

(课件出示关键字, 生读)

师:看来, 这小儿子还真是调皮、可爱。

2. 品词眼

文有文心, 诗有诗眼。抓准了诗眼引导理解, 往往会取得“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效果。

“醉”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一个文眼, 老师抓住“醉”, 一是翁媪酒后微醉, 二是翁媪的自我陶醉, 三是作者也陶醉其中。层层深入, 让学生体会到这对翁媪醉大儿的勤劳, 醉二儿的懂事, 醉小儿的活泼顽皮, 醉家居的平和安宁, 反映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所以, 一个“醉”字串起了整首词。

三、悟———激发想象, 感受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 贵在含蓄, 时空跌宕, 跳跃腾宕, 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 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1. 想象画面, 悟诗境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 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 就没有情境, 就没有品味, 就没有创意。大多数观摩课都重视创设情境, 启发想象, 把学生带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老师请同学们闭眼, 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 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

师:来到村居,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低小的茅屋, 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 河塘里荷花竞相开放。

生:我仿佛听到小溪叮叮咚咚流向远方。

生: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师:带着你的这种想象把这句词读出来吧!

2. 活化形象, 悟情境

古诗是先文后情的, 也就是说古诗是凭借物象来造境、明志、寓理、融情的。教学时若能在合适的时机, 采用恰当的方式活化形象, 让诗中的物象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活动起来, 鲜明起来,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创设情境说: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想象一下, 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让学生扮演“翁、媪”对话交流后问: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公公老婆婆, 谁来描述一下他们的形象?通过描述, 翁媪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同时老师还对三个儿子也进行了形象的再现。如:大儿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二儿子有着怎样的特点?小儿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这些鲜活的形象中, 让学生感悟到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心灵手巧、顽皮可爱, 进而将农家特有的平静和谐生活情境嵌入了学生的脑海里。

3. 结合插图, 悟情境

语言是平面的, 但它承载的信息有许多又是立体的, 再加上小学生还平面语言描叙以立体画面能力之所限, 这就需要借助画面来解读扁平的文字艺术作品。

《清平乐·村居》课堂中, 教师以“诗中有画”为线, 让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走进词境, 并在宁静清丽的乡景、和平安详的人物场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景进行深入研究。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 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 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 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 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 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 有着一户人家, 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 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锄草, 二儿子非常心灵手巧在编鸡笼, 小儿子非常顽皮可爱, 正在溪头卧着剥莲蓬吃。

4. 换位体验, 悟情境

换位体验能拉近体验者与诗中物象的距离, 获得真情的体验, 同时能极大地激发体验者的参与热情, 使其在自觉自愿的参与下, 潜能得到开发。

例如:在翁媪的“相媚好”中, 老师请同学们扮演这对老公公和老婆婆, 再现当时的情景。有的学生写说:“老太婆呀, 你真是能干呀!”老头对老太婆说:“当年, 你是那么美丽, 现在虽然我们都老了。在别人眼里都不美丽了, 但在我眼里, 你依然美丽如初。”老太婆说:“是呀, 要说当年你也是英俊潇洒, 如今虽然都老了。但你还是那么能干, 是家里的顶梁柱。”还有的学生这样想象, 老翁说:“你瞧, 这么热的天儿, 咱们的大儿子, 在溪边顶着烈日锄豆, 这个勤快劲儿多像我呀。二儿子织鸡笼那认真样儿, 多随你的脾气啊。”老婆笑眯眯地接着说:“你再瞧瞧咱们的小老儿, 趴在地上剥莲蓬那顽皮样, 多想你小时候那淘气劲呀。”他们说笑着, 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为了强化体验,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着一对老夫妇, 坐在茅屋前, 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 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对名利的淡薄, 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追求, 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 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 仿佛沉浸其中, 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四、探———深入诗意, 理解境界美

今天的孩子大多数对古诗词接触少, 对其形式, 表现方法等比较陌生, 再加上时代久远, 历史隔膜,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作适当资料链接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链接资料主要是为了架设古诗词和学生理解的桥梁, 主要起沟通作用。

老师也应深谙此理。我们可以链接作者生平, 出示配上简介的辛弃疾画像, 在学生的大脑中建构起爱国诗人的形象, 从而加深诗句中爱国情意的感受。简介诗人生平, 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去深入理解诗意。并通过与《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对比解读, 我们再次了解词人, 他没有一刻不想着自己的国家。所以, 当词人看到吴地江南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 他陶醉之余, 谁又不说是心碎之时呢?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所以醉田园———忧天下———爱国家就是此时的辛弃疾!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篇3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一户农家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喜爱和向往这种安宁平静的农村生活的感情。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在揭示新课,学生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后,我出示了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后答道:“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老夫妇的旁边,有一个青年人正坐在地上,专心地编织着笼子。年轻人的前面,有一个小孩,顽皮地趴在地上,手里拨弄着莲蓬,双脚自在地晃动着,非常开心的样子。小孩子的前面还有满池的荷花,都开放了,好像我们也闻到了荷花那扑鼻的清香。最远处,还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辛苦地干着农活„„”通过细心地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优美意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学生在情景中描述形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语言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体会到这首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这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草屋,家的旁边有小溪流,溪流的旁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老夫妇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表达了作者欣赏并向往这种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的感情。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象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融洽气氛中,在小组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帮助中,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3个一类字和5个二类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词,并感受词的意境美。2.通过反复和多形式地朗读诗词,让学生理解诗词大意,并能背诵这首词。

3.通过对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学会体验词中描写的劳动场面,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大意,有感情地背诵诗词,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完成识字任务。教学准备:录音机、展示台、生字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一、二类生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几首劳动诗,你们还记得吗?《锄禾》、《田上》、《四时田园杂兴》等等。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劳动场景的宋词。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1.熟读成诵。①配乐范读。②老师领读。③学生开火车读。④男女比赛读。⑤生齐读。

2.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读了这首词,你都读懂了什么?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大意。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

下阕四句,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三、学习一类生字。

奚:大写字母:x 音节:xī 部首:大

扩词:奚落、奚幸。

溪:大写字母:x 音节:xī 部首:氵

扩词:溪涧、溪流、溪水。

剥:大写字母:B 音节:bāo 部首:刂

扩词:剥花生、剥皮。

多音字:bō 义同bā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扩词:剥离、剥夺、剥落、剥削、剥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词含义;处理课后习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认读一、二类生字。

2.认读词语。(奚落、溪水、茅屋、依赖、剥离)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词含义。1.指名读诗词。

2.自由读词,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3.指名提出不懂的词语。4.小组内讨论词义。5.小组汇报。

题目“村居”会令孩子们浮想联翩,会想到青山、绿水、树林,会闻到花香,会听到鸟语、泉声„„

“无赖”二字应该说是这首词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词人是喜欢小儿的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这可以结合辛弃疾的心境来看),还有剥莲蓬的专注(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他的工作)。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醉”中的多角度理解。“醉”的解释是喝醉的意思;“醉”也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

三、整体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

1.读一读:指生领读;记;听写。

2.读一读,体会这些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词句的含义。3.积累。

古诗大意:无论平原还是高山,凡是百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属地。采撷了百花酿成了香甜的蜂蜜,它们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制造甘甜?

六、作业设计:正确书写一类字,背诵这首词;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 居

宋辛弃疾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篇5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诗向词的自然过渡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上课前,我通过“老师说学生接诗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的特点,做好“诗”向“词”的过渡。在教学这首词时,我让学生思考: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和高鼎的《村居》有什么不同,从而找出“词”与“诗”的区别。细心的同学很快就能找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反复吟诵,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把“词”与“画”结合起来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_________________’时,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四、了解背景,体会情感美

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所以有许多都是寄情于词。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情感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充分利用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心态等情况有所了解,再结合词中的句子体会情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辛弃疾的写作背景思考:此时,词人辛弃疾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从资料中了解了“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自己的同胞被金人逼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自己的家乡被朝廷收复,人民过上幸福安宁、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他一生都在准备着抗击金兵,他不断上书朝廷,却屡遭排斥和打击。42岁时被贬到远离战场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一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68岁悲愤郁闷而死。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自己的作品,忧国忧民,心系祖国是他诗词的主旋律。”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词人辛弃疾最渴望的是人们过上像词中老夫妻一家那种“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的幸福安宁日子,很容易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爱民的情感。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案 篇6

一、小草与溪同乐

作为一首小令, 《清平乐村居》虽然只有短短50余字, 却能让人在趣味横生中感受到山水之乐以及物景的和谐之美。小草和小溪作为画面的第一层次, 物象凸显画面感。画面让人能感受到浓浓的田园风情。教学伊始, 首先要抓住小草和小溪的灵动, 让学生去欣赏诗歌。如, 该小令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首先是一种画面感觉的营造, 清新自然中暗含一种匀称和谐。一条满是荷叶莲花的清溪纵贯整个画面, 就如素描中的焦点透视。小草又从这“溪上”依次铺开。翠绿的青草、朴素的茅屋、茁壮生长的豆田和谐地排列在小溪两旁, 老人与小孩在它的两岸休养生息, 悠然度日。老人平和的晚年、青年的辛苦劳作、少年的淘气顽皮都显示出乡间生活的平静祥和。宁静的心境、清新的景致就像这缓缓流淌的溪流, 词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 融入到和谐自然的乡间美景中, 作者自然而然陶醉于层次分明的画面中了。

带着这样的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这灵动清新的田园画面。抓住画面的层次性, 既能让学生体味到浓浓的诗意, 也能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二、茅屋与翁媪同醉

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同时, 热情也会随之高涨。随之而来的就是风景。“醉里吴音相媚好”, 紧紧抓住一个“醉”字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老两口不是因为酒而醉, 而是因为天伦之乐而醉。第二层次即人的活动层次跃然纸上。首先, 小令的开头描写了环境之后开始写人, 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乡间一家人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朴素勤劳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表现出来, 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栩栩如生的农户生活景象。其中, 有写景的散文式画卷, 也有叙事的农村风俗画。这首小令反映了温暖、朴素而又风趣的农家生活。在写景方面, 屋檐、小溪、青草, 这本来在农村是极为平常的事物, 但是词人把它们融合在同一个画面里, 显得格外清新自然。在写人方面,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作者以简单明了的手法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实地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无误地为读者展示, 才可以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和清新自然的感觉。这篇文章的构思新颖、巧妙、鲜明, 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首词时注意抓住其层次性, 引导学生从一首词的文字的影响学起, 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讲解时要抓住“词中有画”的特点, 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教师要通过图画, 形象而具体地再现词中的画意, 通过语言丰富的内涵, 以唤起学生的图像再现。引导学生感受画卷, 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学习到不同的审美经验, 并且培养心态。没有感情就没有词。没有词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词。在学完全词后, 教师再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 一边展开联想。此刻, 一幅悠闲自得的农家乐生活画卷, 就会慢慢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由读引情”。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诵读、吟唱才能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 了解词人表达的情感。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 学生会在诵读中更加融入词中的画卷, 对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透彻。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文。要求先把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二)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毛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词的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五、比较欣赏。

出示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篇8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咱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2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体会意境之美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3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中,我们为了突破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1、释课题,知作者。

2、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明诗意。(借助注释,小组学习)。

4、品读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朗读想象:感悟诗歌意境。

6、将这首词改写成故事。

7、拓展阅读:关于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

8、诗意行走:仿写反映儿童生活的诗歌。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朗读、想象、感悟、读写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4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5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发现词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和这首词的意境之美。接着抓住能表现一家人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在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把单元目标和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学习别的诗词。在教学中以“词是用来唱的”贯穿首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心灵种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我认为不足的是: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画面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训练。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6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媼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媼”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最”字则写出诗人对“小儿”的天真可爱的喜爱和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童趣的赞赏。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基本上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觉得在想象画面的这个环节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也不够,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可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总之,一堂课下来,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7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8

前段时间我上了语文苏教版五上第26课《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用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写景方面,词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都会背吗?是理解词意吗?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词人通过词向人们传达的思想。于是我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为全课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词的学习,从总体上明白了词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去说“翁媪”谈论的内容,去谈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而这恰恰是词没有直接表达的,这是什么?这就是词人对生活的理解,这也是辛弃疾所向我们传达的没有言明的东西。只有理解到这一步,我觉得这才能算完整的学完这首词。

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既是古训,也是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这样,我们读诗词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停住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时代的节奏,去感悟时代,去理解时代,与时代产生共鸣。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顺南宋,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张并不仅没有得到南宋政权的认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这首次就创作与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终生主张抗击外敌入侵的将领来说,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同时这也就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在设计是我们有拘泥于文章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那一个个空白。真正的走进文章走进作者。

但是我在教学时没有适当的拔高,没有进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进历史,这就使我的教学出现了失误,没有让感情得到深华。在教学时我脱离了课文也是我教学时的一个错误,在教学时我的教学语言不规范也是我今后要注意的。

我想,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讨论,我们新教师一定能很快的成长起来的。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9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0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每一首古诗词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1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所以在教学这首词时,我采用了乐、演、唱、画、写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课伊始,播放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描述心中意象,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上课时我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讨论后再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还可以根据词意让学生画出词中展现的画面,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还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朗读、唱歌及绘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某些环节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 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才能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创造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2

近来,对于自己的教学特质一直处于深思中,我所说自我的“教学特质”之“特质”并不是说它显示我独特的教学思考。我的教学特质,我对它越来越清晰明了。对一篇教材有着自我的见解,不是从学生理解层面去思考的,而是完全从纯文学的层面去思考。我想,这也是导致我不好的教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我喜欢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生出许多想法,因为想法太多,或许也有那么些精妙处所在,于是,我就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满把抓着。其实,这些想法应该是为教服务的,应该在具体规划中进行删减,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语文情感有所促进激发作用的,就留着,并且很好地协调起来,没用的,自然该是大刀阔斧地改了。

就拿我这课的设计来说吧,设计的时候以为会有很好的效果,课下来之后,就发现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原来想象的,预期的目标没能达到,课上很冷场,学生们没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这和我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

我就像和一帮对词赏析颇有研究的文学爱好者一样探讨,那怎么行呢?他们毕竟是小学生,对词只是新接触,且词这种文体表达的情感比较细腻、深刻,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去体会,是经历,而绝非看来听来的经验之谈,学生们当然难以理解。

不过,这样的失败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我的许多设计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太过繁杂,我该好好调整一下思路,抓住某一点,沿某线来重新规划,所有的宗旨都直奔中心去,我想,只要奔着中心去,这课应该是会有所改观的。

近来,总是在尝试着古诗教学,虽然,对于我们乡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但是,如果我能够引导到位,找好契合点,我想,无论从什么层次上出发,总能让学生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有所获益的。

比方说,我们几围绕“醉”字大做文章可以,谁醉了,醉是高兴的醉,是伤心的醉,还是想一醉解千愁却不得解的醉?在本首词中,他醉的是什么?分别从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词人个人经历及近况层面、整个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层面等进行深入思考,逐层逐次地去体会这首词,体会词人。

再比方说,可以围绕“重词”这个现象来讨论,词中哪些地方重词了,为什么重?一一去分析比较,也就能解出词人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甚至能读出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岂不是很好?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思考,只是只能抓住某一点来,还课堂生成的空间,还学生去深刻体会的氛围时间,还一个本真实在的教学情境。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3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只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出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同学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同学感受美和发明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学设计和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协助同学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同学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在同学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同学深入读悟,结合自身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出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小朋友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同学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同学丰富的联想,引导同学深入体会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还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同学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同学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依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身班级同学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和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布置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同学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外表,显得程式化了。假如时间布置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同学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4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归隐上饶农村时的作品,这节课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词中的生字,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词的意思。三是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有一句话说:上课都是在遗憾中度过的。我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一节课下来,既有优点,有值得其他老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不足,有自己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这节课下来,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这让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省了很多预习和检查的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正式讲课阶段。课堂的开始很顺利。

二、关于词的介绍,简明扼要,学生理解的很充分。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时候,学生一边读,老师一百年解释,关于“安抚使”的解释,学生都能理解,并能把握这首词是在作者官场不得志归隐乡村时的作品,背景的了解对于整首词的理解非常关键,为学生在正式学习这首词做了很好的准备。

三、关于词的讲解,分为上阕和下阕。上阕主要写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描绘场景。下阕主要写人,了解主要写了几个人,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人物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

四、关于课堂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似乎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举手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但是课堂的后半段,课堂较为活跃,用情和景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

五、学生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并能掌握词中的关键词。对于作者的情感,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位,并能合理的理解“醉”“喜”的涵义。

对于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对于词的朗读,引导不是很到位,没有充分地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二、对于板书,在书写时出现了错别字,而且写得不紧凑。

三、关于教学课件,虽然总体上较为清晰、对比鲜明,但是在板块设计上不是很合理,有的字放置的过于考上,学生会看不清楚,而且课件中犯了最低级的错误:出现了错别字。

四、对于课后要求的作业没有完成,改写小短文要留在课后,占用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补一个小课。这个很不好,没有及时完成教材的课标要求,属于教师失误,教案没有写完整,课没有准备充分。

五、课堂氛围低沉的一段时间,没有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六、讲课声音偏小。

针对这些不足,以后在备课教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对于教材要求的任务一定要尽量在当堂完成。

二、多引导学生读课文,运用灵活的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

三、在上课之前,一点要自习检查自己的教案和课件,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一定要认真备课。

四、讲课声音要大,让全班同学都要听清楚。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15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言语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了多处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向课文的更深处行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上一篇:作为教师我该怎么办下一篇:计算机组装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