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精选8篇)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篇1

关于全面实施“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通知

各单位:

为规范企业管理,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工作和运行机制,使广大员工能及时知晓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的重大事件,有效规避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延时操作等现象的发生,根据公司实际,决定全面实施“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概念

“阳光操作、企务公开”指的是在工作过程中,要实事求是,要公平公正,要民主决策,要阳光透明,使公司的重大决策、重要业务、重大活动形成透明、规范的运作机制,使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进行,随时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质询;在工作结果上,除国家法律规定不得公开,或确属市场竞争所必须保守的商业秘密、组织秘密、技术秘密外,其他有关企业的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问题、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热点问题、与企业领导班子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等,都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向职工公开,落实职工对企业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内容

“阳光操作、企务公开”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重大决策的公开。这是“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搞好重大决策的公开工作,让职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状况,知其情、明其理,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调动起全体职工的积极性,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企业重大改制改革的公开。特别是资产重组、兼并联营、企业改制、身份置换等重大改制,这些都是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事物,其制定过程要阳光操作,结果要进行公开;

3、企业重大投资的公开。企业重大投资的公开,有利于提

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审慎性、民主性,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4、企业财务状况的适当公开。企业财务状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度量衡,应适当向职工公布;

5、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公开。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公开,是企务公开的重点内容,也是职工关注的热点,应该及时向群众公开;

6、企业大宗物资采购的公开。以提高物资采购质量,降低

物资采购成本,规范采购管理行为,提高经济效益,预防采购当中出现收受回扣、接受贿赂、损公肥私等现象发生,争取采用招标方式采购;

7、企业基建维修项目的公开。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决策,堵塞漏洞,加强群众监督;

8、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的公开。为加强企业党风廉政

建设,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必须公开;

9、企业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评议、任期经济责任审

计情况的公开。为了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干部队伍,为了不断提高领导者的素质,进一步密干部和员工的关系,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民主评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要进行公开;

10、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保险福利情况的公开。企业

工资奖金分配、保险福利等都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为完善分配制度,做到公正、公平、透明,防止经营管理者滥用职权,暗箱操作,造成职工利益受损等问题发生,工资奖金分配制度、保险福利执行情况必须向职工群众公开;

11、分厂、处室、班组事务的公开。为了营造一个关系和谐、融洽的良好工作氛围,分厂、处室、班组事务要进行公开。

三、“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形式

1、股东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是“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重要渠道,在职工代表大会中对企务公开的部分内容进行公开;

2、公司将设立看板、宣传栏、内网公开栏等,由各职能部

门根据“企务公开”的内容,以板报、标语、通报、广播等形式进行日常公开;

3、公司每周例会是“阳光操作、企务公开”主要形式,对

公司的重要决策、重大事件在例会上予以公开;

4、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每周部门例会等形式,对照企务公开的内容进行公开。

四、“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程序

对于公司的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投资等事件,由董事

会研究决定,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公开;对于日常公开的内容,各职能部门对照“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填写“企务公开申请单”,经总经理批准后,在规定时间和范围内进行公开。

五、“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要求

1、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公开意识,服

务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努力实现“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相互尊重、共享成果”的劳动关系。

2、随着企业不断地改革和发展,“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各单位要加强研究探讨,提出意见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内容,全力打造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3、公司重大决策的制定、干部选聘和任用等必须进行公示,必须征询职工代表的意见建议;

4、对于公司采购、劳务外包等牵扯重大资金的,尽量采用

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招标过程必须透明操作;

5、所有物资采购必须严格按照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前必须

进行比价过程,;

6、公司员工不得参加客户吃请,不得私下接受客户礼金,不得和客户私下勾结、损害公司利益;

7、经济责任制考核、职工奖罚等必须依据事实,不得滥用

职权,不得凭空捏造。

六、“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监督考核

1、公司将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对“阳光操作、企务公开”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表彰。对于违反“阳光操作、企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不公开、假公开、导致矛盾激化,影响企业发展及和谐稳定的,要追究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2、公司设立投诉信箱,公布各主要领导的电子邮箱和联系

方式,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投诉;

3、对于参加客户请吃、私下接受礼金、和客户串通中饱私

囊、损害公司利益的,一经查实,公司予以除名。

特此通知。

XXXXXXXXXXX有限公司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篇2

公开市场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 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债券, 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从而作用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如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 引起企业和居民资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的产出和价格水平的变化。其与存款准备金、贴现政策并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两个手段相比, 公开市场操作有着较为明显的优点, 它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贯彻货币政策时最常使用的手段。

一、中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发展

从1996年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从事本币公开市场操作。那时的主要政策工具是短期国债。而从1998年起, 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开始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同时作为交易工具。并且, 在这期间, 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经历了由原来的单一的买入转变为买入卖出两个方向的操作, 从而在实现债券资产总量结构管理目标的同时, 也开始发挥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基础货币、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的作用。而从2002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大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从目前来看, 中国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上仍然以国债为主, 辅以政策性债券以及中央银行票据。但是, 中央银行票据越来越受到央行的重视。就国债而言, 从中国国债发行的数量、品种和期限结构来看, 其在品种、期限、结构上并不十分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在中国, 目前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数量极少, 大约只占10%左右, 国债期限主要以三年期和五年期为主, 并且, 在发行的国债中, 仅有30%左右能够上市流通。这样, 在目前中国国债市场期限结构不合理, 流通数量太小的情况下, 整个国债市场流动性相对较低, 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国债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发行一定数量的票据,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市场上缺乏短期工具的状况。通过发行央行票据, 央行一方面可以稳定市场利率, 向市场发出信号;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来了解市场信息。但是, 应该看到,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日常性、短期性和灵活性的操作工具, 用于对冲外汇占款等因素引起基础货币的持续刚性增长, 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有必要考虑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和协调配套。

在中国目前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业作为整个经济活动中介的实质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意义重大。可以说, 中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央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向实体经济传导, 货币政策的执行基本依托于银行信贷市场。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有效性的界定也应该服从这一逻辑, 即公开市场操作沿着以下链条传导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货币市场利率—信贷市场利率—投资和消费—产出。从完整的货币政策传导链条来看,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工具传导货币政策,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是公开市场操作效果在金融系统 (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 中的传导, 即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使市场利率 (这里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 发生改变, 即实现公开市场业务的中介目标。第二个阶段, 是公开市场业务通过金融系统 (主要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 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即变化的市场利率影响了社会公众的消费决策和投资决策, 并最终影响社会的总支出和总产出, 即实现公开市场业务的最终目标。以上两个阶段的传导有效是为公开市场操作有效性成立的主要逻辑。

二、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的实证分析

1. 指标与样本数据说明

我们选取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品种序列较长、数据持续性较好的公开市场3个月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两项指标作为公开市场操作指标;选取了代表性较强的银行间七天回购利率和七年期国债二级市场利率两项指标, 分别代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水平。各项指标的样本数据均选至2007年2月28日至2009年10月27日期间的工作日数据。其中, 3个月央行票据样本数据, 为这一期间公开市场发行的3个月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一年期央行票据样本数据, 为这一期间公开市场发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而银行间市场七天回购利率和七年期国债利率样本数据, 则根据公开市场操作数据按照对应时间取值。

2. 平稳性检验

研究经济变量, 通常采用协整 (cointegration test) 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Granger causality test) 。在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 首先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以上四组序列数据分别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发现全部数据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数据在95%的置信度下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因此, 以上四组序列均为单整序列, 具有非平稳性, 而其一阶差分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

3. 公开市场操作对短期利率的影响分析

(1) 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enson协整检验方法, 研究公开市场指标序列与七天回购利率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 (如表1所示) 。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 公开市场操作的代表性指标三个月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与七天回购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 最小二乘估计。从公开市场操作的中间目标来看,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对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应有直接的影响效果。我们运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 分别以公开市场三个月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作为自变量, 对同期的银行间七天回购利率进行解释, 结果 (如表2所示) 。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虽然公开市场三个月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能够对同期的银行间七天回购利率进行解释, 但是解释能力较弱。这说明有其他的因素对银行间七天回购利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 公开市场操作对中期利率的影响分析

(1) 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仍然采用Johenson协整检验方法, 研究公开市场指标序列与七年期国债利率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 (如表3所示) 。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根据表3的结果可知, 公开市场操作的代表性指标三个月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和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与七年期国债利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 最小二乘估计。

表4和表5的结果表明, 三个月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对滞后5期和8期的七年期国债利率能够做出解释, 但解释的能力较弱, 只有47.7%。但是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对滞后6期和8期的七年期国债利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达到了74.3%。

结论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市场利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公开市场操作对同期的市场短期利率和滞后5~8期的中期市场利率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其中, 一年期的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对时候6期和8期的中期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 这显示了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已经逐渐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但是, 我们应当同时看到, 同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戴有根.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实践[J].深圳金融, 2002, (11) .

[2]卢遵华.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 2005, (12) .

[3]江其务.论新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J].金融研究, 2001, (2) .

[4]于建忠.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行为有效性的研究[J].财经研究, 2006, (11) .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篇3

近日,一则“2012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全覆盖’”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热议。公开招聘,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2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全覆盖

7月5日,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2012年要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试行聘用制,推行面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比例从2004年的36%,2006年的51%,2008年的74%,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而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公开招聘在2006年被写进原国家人事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

2009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人保部提出,继续推行聘用制度,争取2010年在全国全面建立聘用制度;2010年要在全部市(地)级以上机关、40%的县级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暂行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1100多万人,实际聘用154万多人,聘用比约7:1。其中,江苏省公开招聘人数超过了20万人,上海、山东、广东三个省市超过了10万人。教育部、人保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体育总局、中科院等部门和单位公开招聘达到新进人员的90%以上。全国有25个省市区制定了公开招聘实施意见。

有些省市早已“先行一步”实行公开招聘。

2009年9月,《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获得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为推进这项改革,广东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15个行业指导意见。

今年2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全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且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回避制度 。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的某些岗位。

4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决定从6月1日起,事业单位补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业内人士表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全面建立,难在县级以下事业单位。从目前情况看,县以下事业单位除中小学、卫生院外,其他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均未进行过公开招聘。

县级以下事业单位存在“盲区”?

人保部副部长王晓初日前在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今明两年要重点做好县级以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建立和组织实施工作,要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

据安徽省阜阳市人保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自2006年以来,该市直全额事业单位就已经依据原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进行了公开招聘,全面推行“逢进必考”制度,各县市区随后“跟进”。几年来,全市事业单位通过考试,公开招聘了大专以上工作人员约5700人(含中小学教师)。同时,为了做好事业单位招聘工作,该市每年都主动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整个招聘过程,从命题到笔试、面试、录用进行全程监督,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违纪违规事件。

然而,并非所有的县级以下单位都和阜阳一样。

皖北某县有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該县的县直事业单位至今也未进行过公开招聘,新进人员大都是从基层单位上调,一靠关系,二是自身优秀,三是安置军转人员;有的事业单位因为人员上调密集,人员超编,出现10多年未进大学毕业生的现象。

在记者随机电话采访的安徽有关县市中,情况“大同小异”。除了公开招聘了几批中小学教师以外,县直事业单位从未公开招聘过相关工作人员。而乡镇一级事业单位中,由于前几年机构精简,精简之后又靠关系进人,现在大都满员,甚至超编,公开招聘根本“无从谈起”,基本属于“盲区”。

对于“公开招聘制度将于2012年实现全覆盖”的目标,记者采访的县市有关部门人士表示,估计“够呛”,因为各地目前都出现就业紧张,光每年的军转人员就难以安置,一旦有了编制指标就悄悄内部解决了,哪里还顾得上“公开招聘”。只有那些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的偏远农村乡镇,才有可能实行“公开招聘”。

阜阳市人保部门有关人士表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实际上是和各地当政者、领导者是否有决心实施“公开招聘”有关系。事实上,只要领导有决心,“公开招聘”也并非难事。

日前,在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上,王晓初指出,今后必须坚决杜绝“内部招聘”、“人情招聘”和内定名单、设置歧视性条件、试题泄密、考场舞弊等各种违法违规事件,严格执行回避制度、保密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坚决打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确保公开招聘制度的公平公正。

实现全覆盖缺少哪些配套政策?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事业单位全员聘任的关键在于配套政策的实施与完善。比如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 ,以及与人员流动相关的社保接转、档案管理等多方面政策。

有关人士认为,尽管目前事业单位考录也已相对成熟,但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还停留在办法、规范的层次,立法层次较低,缺少事业单位用人法律配套措施。据了解,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与公务员法 相配套的有20多个法规,而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

汪玉凯表示,公开招聘全覆盖受益最大的,将是那些希望进入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或是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县级事业单位的人才。公开招聘制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公平、公正性越来越得到认可。然而,“某些录用人才的潜规则在基层事业单位依然普遍存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健全、配套政策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基层和偏远地区事业单位用人素质,彻底杜绝内部招聘、人情招聘和内定名单,真正为基层招录优秀人才” 。

2009年12月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人保部提出“2010年,我国将加快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条例》出台,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考核、申诉等单项规定”。

据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目前还在制定之中。这一条例在原人事部时期已经开始起草,2007年大部制改革 后,此项工作移至人保部。这是一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行政法规,立足于确定基本制度、规范基本环节、解决基本问题,将为建立系统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岗位管理的要求,条例将逐步制定和完善贯穿于人员“进、管、出”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

汪玉凯表示:“制定相关条例,可以将事业单位过去十几年改革的成功经验固定化、法律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保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更明确强调,“要尽快出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规定,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人事管理体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立法层次较高、程序规范、配套完备的人事法规体系,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

专家观点

招考不是公开招聘的唯一方式

人保部副部长 王晓初

公开招聘的核心是“公开”,只有“公开”才能实现公平公正,要坚持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通过公开、竞争、择优,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新进人员选拔聘用机制。

公开招聘也应探索不同的具体方式。一般来讲,考试是公开招聘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对于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公开的评审、答辩等直接考核的办法也许更恰当。

事业单位改革要避免各自为政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汪玉凯

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各自为政。如财政部门制订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方案;人保部门制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卫生部门制订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编制部门、发改委负责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的制订等。

对此,各部门在履行自己职责的同时,国务院应该设立一个高层次的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事业单位的总体方案制订。

人才发展应“以用为本”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江

人才使用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机制的问题。目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

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才单位和部门所有现象仍然存在,人才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发达,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链接

名词解释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篇4

一、上市公司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以下简称“公募增发”)定价可以采取市价折扣或市盈率定价等方法。

二、上市公司公募增发可以采用对公众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机构投资者配售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应预留一定比例的股份向机构投资者配售,上网发行部分和配售部分可以根据投资者认购情况相互进行回拨。具体实施可以选择以下形式:

(一)按机构投资者网下累计投标询价结果定价并配售,对公众投资者上网定价发行:承销期开始前,可以不确定发行定价和上网发行量(也可以确定上网发行量),发行人在指定报刊刊登招股意向书后,向机构投资者进行推介,根据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的结果,来确定发行价格及向机构配售的数量,其余部分向公众投资者(包括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流通股股东)上网定价发行。

(二)网下对机构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与网上对公众投资者累计投标询价同步进行:经发行人股票上市的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同意,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以在定价底限之上(包括定价区间),采取机构投资者网下累计投标询价和公众投资者网上累计投标询价同时进行的方式,通过累计计算对应不同价格的公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申购数量之和,按总申购量超过发行量的一定倍数,来确定发行价格以及配售与公开发行的数量。

(三)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形式。

三、在配售中,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向机构投资者(包括战略投资者)和发行人股东说明新股申购及分配的方法。

四、配售中,申购数量高于配售上限时,可以采取等比例配售等方法进行。对于按某一标准将机构投资者分为不同类型,且不同类型按不同比例配售的,主承销商应披露有关标准。向机构投资者和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股东以外的投资者发行新股,如有超额认购,可以按有效申购数量采取等比例分配、抽签等方法。

五、战略投资者应向发行人以书面方式表达认购意向。发行人选择的战略投资者应对其业务产生协同效应,符合其长期商业利益。有关战略投资者的认购情况应在招股意向书或发行公告中予以披露。

六、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可以与机构投资者商定,就配售部分的上市流通时间作出限制,并报告交易所,交易所应就有关配售股份的锁定作出相应安排。

七、投资者申购本次发行的股票后,持有发行人股份达到发行人股本总额5%以上的(包括5%),主承销商应当提醒发行人和该投资者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八、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发行人可以与主承销商在承销协议中约定授予主承销商超额配售选择权,在包销数额之外预留不超过本次拟发行股份数额15%的股份,预留股份应在发行人股东大会批准的本次发行股票的数量之内,为本次发行的一部分。

九、发行人在发行前,应与交易所协商,作出上网询价、停牌、复牌和新股上市等有关安排。

十、发行完成后,主承销商和发行人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发行承销报告,并将配售的.详细情况备案。

十一、释义(一)累计投标询价:在发行中,根据不同价格下投资者认购意愿确定发行价格的一种方法。通常,证券公司将发行价格确定在一定的区间内,投资者在此区间内按照不同的发行价格申报认购数量,证券公司将所有投资者在同一价格之上的申购量累计计算,得出一系列在不同价格之上的总申购量;最后,按照总申购量超过发行量的一定倍数(即超额认购倍数),确定发行价格。

(二)超额配售选择权:俗称绿鞋。是指发行人授予主承销商的一项选择权,获此授权的主承销商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篇5

一、面试考官及工作人员职责

(一)主考官职责

1.主持面试考室(场)的面试工作。

2.在监督员的监督下当场启封面试试题。

3.负责指导其他考官,明确面试要求,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开展面试工作。

4.负责对考生的面试提问。

5.协调处理面试中出现的问题。

6.负责考生面试成绩的审核认定并签字确认,并当场向考生宣布考生本人的面试成绩。

(二)面试考官职责

1.考官在主考官领导下开展面试工作。

2.每个考官须不受干扰、公正独立地完成评分工作。

3.认真听取考生回答问题,给分得当,准确填写《面试评分表》并签字确认。

(三)候考室考务人员职责

1.面试当天组织考生进入候考室,核对考生准考证、身份证是否符合要求并与本人相符。

2.组织考生抽签确定面试顺序并登记确认。

3.维护候考室秩序,杜绝考生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

4.统一管理考生通讯工具。

5.为考生提供相关服务。

(四)引领员职责

1.按照主考官的指令,引领考生进、出考室(场)。

2.开始面试后,引领考生进入考室(场)并向面试考官报告考生面试顺序号,协助候考室考务人员核对考生身份。

(五)计分员职责

1.从试卷保管员处领取面试题、面试题本、《面试评分表》等面试用品。

2.对监督员收取的每位考官《面试评分表》的评分进行复核,然后准确计算出考生最后得分,填写《面试成绩汇总表》。如发现差错,应立即予以更正。

(六)计时员职责

1.负责面试计时。

2.严格掌握考生面试的规定时间,及时举牌显示时间。

3.向考生送、收面试题,向考官送面试题本、《面试成绩评分表》等各种表格。

(七)监督员职责

1.负责对面试全过程的监督,确保面试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

2.负责收取每位考官的《面试评分表》。

3.负责对考生的终评成绩进行复核。

4.负责回收、清点面试题和面试题本。

二、操作程序

(一)面试考官操作程序

1.面试开始前30分钟,由监督人员带领考官与所有考生在侯考室见面,征询考生是否申请考官回避。

2.面试考官在面试开始前30分钟进入考场,由主考官启封面试题本和《面试成绩评分表》并主持培训,明确面试规程及有关问题,熟悉、掌握其内容。

3.考生就座后,主考官向考生宣读面试题本上的“指导语”,按面试题目顺序向考生提问。

4.考生面试结束,每位考官在已打分《面试评分表》上签署姓名、日期交给计分员,由计分员复核分数,并按规定计分后签字交监督员。

5.监督员将《面试成绩确认表》交主考官审核后签署姓名、日期,由主考官宣布“XX号考生,你的面试最后得分为:XX分。请你确认,如无异议,请在《面试成绩确认表》上签字,并请退场。”

6.考生答辩过程中,考官不得中途退场。

(二)引领员操作程序

1.按照主考官的指令,引领考生到考室(场)入口,向监督员报告:这是XX号考生(不得说出考生姓名)。

2.主考宣布考生退场时,及时到考室入口引导考生迅速离开面试场所。

(三)计分员操作程序

1.根据监督员收取的《面试评分表》,逐一将考官姓名、考生面试终评得分过录到《面试成绩汇总表》上。如遇考官未计算面试终评合计分或计算有误的,计分员应在核算后请考官补填或修改。

2.面试考官在7人以上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将其余考官的终评合计分相加之和,再除以其余考官数(即:考生的最后得分=其余考官的终评合计总分÷其余考官数),计算出考生的最后得分,分数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面试考官少于7人时,将各位考官评出的得分相加,再除以考官数,计算出考生的最后得分,分数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计算出考生的最后得分后,在《面试成绩汇总表》上签署姓名、日期,交监督员复核。

(四)计时员操作程序

1.主考官宣布“现在开始计时”时,开始计时。

2.每个考生面试时间到最后3分钟时,分别向考生和考官举牌显示“面试时间还有3分钟”。

3.每个考生面试时间到规定时限时,分别向考生和考官宣布:“XX号考生面试时间到”。

(五)监督员操作程序

1.在面试全过程中,如发现违反国家保密法和人事考试纪律,以及违反面试规定程序和要求的情况,须立即向面试领导小组负责人报告。

2.当天考生进入面试候考室后,与候考室工作人员一起,核查考生的准考证、居民身份证,抽签确定考生面试顺序号。

3、在每个考生面试结束、各考官的终评得分填写好后,逐一向考官收取《面试评分表》交计分员,并监督计分员将每名考官的姓名以及考生面试终评得分过录到《面试成绩汇总表》上。

4.对《面试成绩汇总表》各栏目的内容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签署姓名、日期,即将《面试成绩汇总表》交给主考官。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篇6

区供销社

(20xx年12月25日)

20xx年,区供销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项制度,紧紧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工作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完善公开内容,强化载体建设,规范办事行为,健全机制,强化督查,收到了初步成效。现将区社20xx年度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一年来,区社组织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关人员再次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区政府出台的其他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职责,进一步强化了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不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进行督查。同时,区社将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列入了区社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理论学习的内容范围。并将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切实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顺利推

进。

二、结合实际,规范操作

一是严格公开程序,丰富公开形式。公开前,由区社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确定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在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网站上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外,还结合区社实际,以省社主页、公开栏、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其他形式为载体,进行公开。公开后,对公开的信息及有关资料及时立卷归档,以便今后查阅。二是规范操作程序,增强公开时效。对机构职能、领导信息、规范性文件、工作制度、业务动态等方面的政府信息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20xx年,区社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07余条,目前,区社尚未收到依申请公开事项。做到公开事项如变更、撤销或终止,及时公布并做出说明,截止目前,区社未发生一例因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而引起的行政复议、诉讼和申诉情况。

三是强化保密意识,严格审查制度。区社正确处理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与贯彻落实《保密法》的关系,做到既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应公开的政府信息全面公开,又要严格遵循保密规定,严禁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及其他按规定不宜或不能公开的政府信息对外公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审查审批制度,对拟对外公开的政府信息,按照《保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严格审查把关。

三、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为保证政(社)务公开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走过场、不摆架子,真正使公开内容得到落实,达到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的。针对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够、公开意识不强、公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区社党委从建章立制和加强队伍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一)制定完善各项配套制度

1.实行服务承诺制。区社在以往承诺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切实需求,进一步充实了承诺内容,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了有诺必践,有践必果。

2.实行服务限时制。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对行政审批事项与便民服务实行限时制,明确了有关限时办理的内容和办理时限。

3.实行首办负责制。谁首办,谁负责,严禁相互推诿扯皮,对要求提供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要热情接待,认真解答和办理其提出的问题及办理事项。

4.实行责任追究制。严厉查处损害“三农”利益,破坏供销关系,增加“三农”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对违法违纪者及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实施责任追究。

(二)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素质水平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服务型部门形象。严格执行公开承诺和办事流程,按照要求规范行为,完善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杜绝索拿卡要、搭车收费、暗箱操作行为。努力纠正不作为、乱作为、低效率等问题。通过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增强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社会高信度,严肃了工作纪律,强化了队伍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二是提高业务水平,规范工作行为,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杜绝“门难进、脸难看、活难听、事难办”等现象的发生。

信息公开操作手册 篇7

一、当前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形式公开的现状检视

2014 年10 月1 日起试行的《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 (试行) 》明确规定, 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办案检察机关查询案由、受理时间、办案期限、办案部门、办案进程、处理结果、强制措施等程序性信息, 同时检察机关也应依规发布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信息情况和法律文书。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系统的正式对外运行, 是检察机关深化阳光检察, 进一步强化接受监督意识, 提高检察工作透明度的重要举措。在肯定其重大意义的同时, 也应看到当前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并未内化成为检察机关的行为自觉, 无论是案件信息的选择、公开时机的把握或是对公开程序的限制, 均呈现出形式有余、实质不足的明显缺漏。体现为:

(一) 缺乏制度性操作细则。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回应民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诉求而推行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系统, 在制度层面上目前只有《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 (试行) 》, 而缺乏后续配套的操作性细则和明确强制性后果, 各级检察机关在推行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中, 也更多是以上令下行的行政化方式进行推进, 而非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同时, 《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 (试行) 》本身也过于原则含糊和宏观笼统, 如何为重要案件信息就存在争议, “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职务犯罪案件的立案侦查、决定逮捕、提起公诉等情况”在如何把握“较大社会影响”方面其内涵和外延也无法清晰界定。此外, 现行法律制度对公民要求披露案件信息的诉权也未予规定, 在社会主体因案件信息公开涉嫌侵犯其隐私权、名誉权而要求维权的情况下, 却因于法无据而难以得到法律救济。

(二) 案件信息公开目标偏移。此前, 由于信息公开的不够对称, 检察机关办案会受到一些舆论攻击和社会猜疑。而推行案件信息公开后, 检察机关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 掌握宣传的主动权, 为检察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案件信息公开的推行更多被视为一种公关策略, 它使检察机关更为灵活地依据社会舆情的风向权衡各种法制目标适时公布社会关注的部分重要案件信息和法律文书, 也可以说通过案件信息公开使检察机关接受社会全面监督的预定目标可能正被政策性的宣传目标所取代, 这是与推行案件信息公开系统的应然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与此相佐证的是, 检察机关正在推行的数字化档案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 已经可以使检察机关内部所有的案件信息包括诉讼档案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进行查阅保存, 但这种数字化案件信息的集成和运用并非基于实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而是偏重于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强化内部管理。因此, 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系统的价值取向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便于社会公众知悉和评价检察机关办案工作, 其价值目标在实践中正发生偏移。

(三) 呈现权力控制自保化的异化倾向。就案件信息公开的价值功能而言, 其意义在于以公开促公正, 通过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而压缩其滥用擅权的空间, 并以公开督促检察人员不断提升其职业化水准, 更好地增强检察执法公信力。但司法实践中,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快速传播扩散的背景下, 检察机关往往会从舆情导控和危机处置的层面权衡考虑重要案件信息是否发布及发布的程度, 对于一些可能会带来焦点效应和过度关注的重要案件信息和法律文书, 检察机关经常会从权力自保的角度进行适度封闭或延期发布, 特别是对于社会公众持续关注和舆情热炒的争议案件, 检察机关还会启动应急预案予以处置, 甚至会基于维稳的要求不主动发布有关案件信息, 即发布的重要案件信息必须要达到“无害”的标准。

此外, 在现实中由于办案机关的各种考虑而被倒置, 重要案件信息公开是否成为办案机关的选择性考虑事项而非当然性工作规程, 如2015 年某省检察机关公开的法律文书占同期生效法律文书的54.7%, 而之中某市级院公开的法律文书更仅占同期生效法律文书的25.8%。

二、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实质公开的功能评析

权力只有公开才能更好地接受监督, 否则权力滥用只会滋生腐败。推行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 是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确保社会公众对检察工作知情权的有效途径, 是消除各方猜疑和排除执法办案阻力的有力手段, 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而形式上的案件信息公开不仅达不到上述效果, 反而会严重损害检察执法公信力, 故有必要对实质性检察案件信息公开进行如下必要性证论。

(一) 有利于凸现权利保障功能。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从根本上是有效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知情权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权利, 如不能有效保障将会使其“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根本不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甚至不能作自己的主人” (1) 。参与权作为公民参与司法的基本权利, 体现了司法民主化的本质, 也是司法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监督权是公民监督司法运行确保司法公正的主要权利, 体现了司法的本质属性。检察案件信息公开如果仅停留在形式层面, 而不能真正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将使公民无法得到有效实质的案件信息, 继而也难以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行为做出稳定全面客观的预判和考量。只有确保检察案件信息得到实质性公开, 才能在检察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沟通关系, 也使得公众从实质信息公开中理解检察、认同检察执法价值, 最终信仰法治, 真正发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合法性指引功能。

(二) 有利于凸现公正促进功能。公正是司法活动的最高价值目标, 也是包括检察人员在内的司法人员的最终价值追求, 当然也是现代司法制度赖以生存的权威和基石。司法公正由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所组成, 检察案件信息公开则是程序正义的重要体现和载体, 即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为社会公众评议检察工作、关注和参与检察工作提供了信息来源, 而案件信息的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司法专横和司法腐败的可能性。因此实质性地公开检察案件信息而非形式公开, 更多体现了对程序正义的坚守, 有利于从程序上保障实体正义的最终实现。同时, 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也有利于在共享司法资源的同时, 形成释法说理和法律论证的参考借鉴, 推进不同地区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尺度的统一和协调, 从而更好地推进司法公正。

(三) 有利于凸现遏制权力腐败功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主权和人民的授予, 但缺乏监督制约的国家权力完全可能异化为满足私欲并侵犯公民权益的工具 (2) 。在此语境下, 检察权的运行必须受到公众和专业的监督, 如果检察案件信息公开成为权衡轻重后的选择性公开, 所公开的信息内容不尽全面、更新不尽及时甚至屏蔽隐藏社会公众极需知晓的重要案件信息和重要法律文书, 或对申请公开的程序性信息遮遮掩掩, 那么公众的监督权只会沦为画饼而形同虚设。只有将案件信息全部全程公开, 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才能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的评判和考验。同时, 全面推进检察案件信息公开, 也会使检察人员在发布信息特别是制作法律文书过程中更为谨慎和勤勉, 在法理阐释、证据论证、事实认定、逻辑推理、引用法律以致文字标点表述上都会更为认真细致, 毕竟发布的法律文书将会接受公众的质考和评判, 这种无形的社会压力也会促使检察人员不断增强其理性自律, 提升其职业责任感, 深化其职业良知。

此外, 根除形式上的案件信息公开, 坚持实质公开, 也有利于通过公开营造社会公众信服法律的客观性氛围, 使检察机关执法办案过程和结果更具正当性, 使公众亲眼见证检察机关伸张正义, 从而更好地引导公众树立法律理性与法治意识 (3) , 有利于发挥法律的教育引导功能, 对于促进国家民主化进程, 提高公民参与司法的热情, 促进民众法律信仰和民主政治参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也同样功不可没 (4) 。

三、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的理性重构

分析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形式化的缺漏, 探讨实质化公开的理论价值, 无非表达的是检察机关推行案件信息公开并非一种被动的应景式公开, 而是通过实质性公开真正尊重和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使作为国家公权的检察权接受更为广泛地社会监督, 形成以权利制约权力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 强化立法, 规范和落实检察案件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目前, 关于信息公开立法可查询到的只有2007年通过、2008 年5 月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尚无法律制度层面的《信息公开法》, 这将无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知情权和现代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为保障公众有权获得所有公共机构保存的信息, 有必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制订《信息公开法》, 通过法案的强制执行力为包括检察信息公开的国家公共机构信息公开进行统一立法, 规定信息公开主体不履行公开义务的救济措施, 明确信息公开争议的可诉性, 在公民依申请公开信息但未依法公开或公开的信息侵犯公民隐私权等正当权利时, 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 从而有效保障信息公开的执行效果。在全国人大立法之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可以对检察案件信息公开细化相关制度, 明确公开的操作规程, 将信息公开责任化, 成为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工作责任和法律义务, 并明确因此可能承担的不利后果。

(二) 提升素质, 强化检察案件信息公开的主体责任。检察案件信息公开推行到何种程度, 如何判断信息公开的限度, 关键在信息公开的主体即检察人员, 只有强化检察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通过深化检察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才能为更好地推进检察案件信息公开提供主体保证。其中, 要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切实转变检察人员的司法理念, 必须正确认识到只有公开才能消除对检察执法办案的各种误解、猜疑、困惑, 不能片面强调司法独立而抗拒司法公开。必须认识到, 只有公开才能在确保程序正义中更好地释法说理, 通过公开让民众信服认同检察执法办案的正当性、合法性, 从而更好地通过检察执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社会纠纷、修复法律关系, 推动保护公民权利与维护法律权威的有机结合。同时, 要加强检察队伍素质建设, 通过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检察官遴选制度, 强化检察人员职业保障, 推进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等措施, 切实加强检察人才建设, 提升推进检察案件信息公开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 拓展公开质效, 推进检察案件信息公开深层次开展。检察案件信息公开不仅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有关重要案件信息、程序性信息和法律文书, 而且有必要对案件公开听证、公开审查。同时, 要注重通过公开法律文书, 让公众知晓法律决定做出所依据的基础事实、基本证据、法律根据、所遵循的法律原则和做出法律判断的逻辑推理过程, 如此可以有效防止司法独断, 通过社会公众的监督对检察人员形成真正约束, 减少因内卷化不公开而可能导致检察人员懈怠所可能产生的司法错误, 使社会公众在充分了解法律文书形成过程和确定内容的基础上, 消除可能因法律文书说理不充分、论证不有力、表达不准确所可能带来的司法误解, 增强检察执法办案结果的司法公信力, 也可以更好地教育民众相信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 将民意引导至法治的轨道之中。反之, 如果这种不满的社会情绪不能控制或消除的话, 不但司法权威丧失殆尽, 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5) 。此外, 应强化检察信息化、科技化建设, 在检察案件信息公开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案件信息发布的时效, 及时更新信息, 并强化案件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 方便社会公众快捷检索查询和下载保存信息。

(四) 强化制衡, 合理规制检察案件信息公开与执行《保密法》《档案法》的关系。从三者关系分析, 检察案件信息公开主张能公开的信息尽量公开, 而《保密法》《档案法》则对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从信息安全、信息保管层面明确了安全保密责任和保管期限, 故处理把握好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限度和向度是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在检察案件信息公开推进过程中, 应坚持政治与公共利益原则、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自由流通和合理限制原则、可克减性原则以及主体参与和磋商原则 (6) 。对于程序性信息, 只能由案件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办理该案件的检察机关审核认证身份信息后, 对符合申请查询条件的, 才能提供案由、受理时间、办案期限、办案部门、办案进程、处理结果、强制措施等程序性信息的查询服务, 或提供网上查询账号由其自行登陆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系统进行查询。这也意味着, 对于程序性信息在查询主体上有着严格限制,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公民隐私权和国家秘密的泄露, 将此类案件信息公开限制在一定主体范围, 既可以满足特定群体公众的案件知情权, 又有利于案件的顺利查办。对于重要案件信息, 除了重大敏感案件以及上级检察机关交办、督办案件在发布前应报上级检察机关批准外, 原则上都应向社会发布, 虽然在重要案件信息的把握上, 一般是以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为主, 同时对社会关注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刑事案件、诉讼监督重大典型案件、重大专项活动办理的案件、社会关注的已经办结的典型案例应予发布, 但建议对这种内部权力控制和权衡得失确定的发布范围逐步过渡为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都应根据诉讼阶段发布案件信息, 当然对于正在办理的案件不得公布有关案件事实和证据认定的信息, 这符合检察机关有关国家秘密的认定范围。对于法律文书, 则应以案件诉讼流程已终结、有关裁判文书已生效为基准, 对检察机关制作的起诉书、抗诉书、不起诉决定书、刑事申诉复查决定书等生效法律文书进行公开, 在法律文书公开过程中, 应对有关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姓名进行匿名处理, 包括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 不起诉决定书中的被不起诉人, 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 且不属于累犯或惯犯的被告人。同时, 应屏蔽有关自然人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健康状况等个人信息, 未成年人相关信息, 法人及其他组织的银行账号、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及根据文书表述内容可直接推理或者符合逻辑推理出属于需要屏蔽的信息。在检察案件信息公开过程中, 必须坚持最低限度的案件信息公开标准, 除了程序性信息可依申请查询公开外, 对于重要案件信息和法律文书的发布必须经过严格保密审查和技术性处理, 特别是法律文书的公布只能具有事后性和案件生效性, 而不能根据诉讼流程同步发布。此外, 在处理检察案件信息公开与检察保密和检察档案归档管理的关系上, 必须把握检察案件信息公开的根本目的是基于诚信原则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 在完善中国司法制度过程中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消除司法腐败和尊重保障司法人权, 尽可能地彰显诉讼参与人的主体地位。同时, 检察信息公开应满足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考量, 不得损害第三方利益以及最大限度地保证刑事诉讼程序有序、有效、安全推进。

注释

11) 胡铭.刑事司法民主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211。

22) 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44。

33) 高晋康.光华法律 (第3辑) , 法律出版社, 2012:15。

44) 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 2012年:15。

55) 陈婴虹.网络舆论与司法[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259。

环境信息公开机制 篇8

关键词:环境信息 公开机制 知情权

近年来,国内外连续的漏油事故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引发了对漏油事故的处理过程、方式和结果等的深思!2010年的墨西哥漏油事件,英国石油公司拿出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而我国渤海湾发生漏油事故一月有余,美国康菲公司才被迫承认发生污染事故,而当时的处罚也仅仅认为溢油事故涉嫌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第50条,最高处罚20万;其他的相关索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国内外案例对比分析表明,我国环境损害赔偿方面与国外存在巨大的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的高发期,但是赔偿却屡屡得不到保证。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环境信息不明晰。

环境信息公开一般与环境知情权紧密联系。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这项权利,只在2007年4月颁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中有规定。环境的好坏决定着生活品质的高低。譬如;以养海产品为生的民众,海洋环境的好坏就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水平,甚至生命。这种情况下,民众对环境的好坏享有当然的知情权的。民众的知情权则会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该主动公开,第十条规定县政府及其部门应重点公开“环境保护”、“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信息。我国渤海湾漏油事件是环境污染的突发事件,致使海洋生态环境严重受损,严重影响了当地渔民的生活,致使旅游观光人数锐减等,完全符合“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这一要件,但是海洋环境主管部门却在漏油发生一月有余后才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康菲公司的事故责任。康菲公司甚至在被记者质问:“如果在美国,你们是否也这么长时间不向公众发布消息?”时说:“这个事件发生在中国…”。跨国公司的入乡随俗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存在的问题:第一;强制公开的范围非常有限并且很少有企业主动公开环境污染信息。第二;由于国家没有对公开环境信息的模式做出规定,导致企业对环境信息公开的模式五花八门,从而为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过于片面甚至虚假做了铺垫。第三;由于环境信息具有专业性,致使环境信息公布时缺乏公众互动性,导致企业在公布环境信息时道德心和责任心的缺失。第四;我国法律法规没有确认公民的环境知情权,使公民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处于被动。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国家预防或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手段。渤海湾漏油事件中,当地百姓养殖的海产品都因为水质的下降而大量减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如果国家海洋局能够对当地的水质信息每天进行公开,就能更快的知道漏油事件,损失就可以减轻或避免。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国家海洋局对每一片海域都进行跟踪监测,只是在百姓基本上都依靠海域为生时,这片海域的水质情况就与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了,属于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这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却未得到实施。我认为是我国法律过于笼统和有太多限制的双重结果。譬如;法律只说明了“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行政机关应该主动公开,却没有具体说明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信息是否属于“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织切身利益的”的范畴,从而给予了行政机关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结果就造成了现在这样的局面。

我国行政机关公开的信息不包括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渤海湾漏油事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承担责任的为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本管理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作业者”,而对作业者的定义则为“是指实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的实体”,因此国家海洋局认定康菲公司是此次事件的责任方,对于中海油的责任则要根据其与康菲签订的合同来界定。但是无论是中海油,还是康菲中国,均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没有向外界透露其合同中关于责任认定的详细规定。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中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康菲公司与中海油的合同中关于责任的认定显然不是技术信息、经营信息,所以合同中责任的认定不属于商业秘密。但是康菲公司与中石油却利用我国法律关于信息公开的漏洞来规避责任。商业秘密既然能被有心人利用,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也不会例外!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漏油事件能给相关机关敲响警钟!我们必须在本国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

参考文献:

[1]范俊玉.加强我国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第20卷第5期.

[2]李醒,石春玲.经验与借鉴_欧盟环境信息公开与中国相关立法的完善[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陈海嵩.论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J].河北法学,2011年第29卷第11期.

上一篇:致青春梦想演讲稿中学生下一篇:四川省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