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推荐8篇)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 移植物抗宿主病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The aim of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outcome and efficacious treatment of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LNIpC)after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pBSCT).Seventy patients received allopBSC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 out of 63 patients surviving more than 3 months occurred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14.3%).Five out of the 9 patients developed secondary pulmonary infections.In 4 patients, LNIpC caused death directly.Advanced stage of disease at transplantation and extensive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happened in association with LNIpC.However, other transplantation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age at transplantation, gender of patient, conditioning regimen, HLA matching and GVHD prophylaxi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LNIpC.It is concluded that performing pulmonary function test(pFT)and thoracic computer tomography should be taken routinely after transplantation.Most patients who get correct and early diagnosis for LNIpC will show a positive response to prednisone with or without CsA.Key words 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LNIp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主要的合并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23.7%[1-3]。迄今为止,这方面的报道多限于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LNIpC发生情况的报道尚不多。为此,我们对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allopBSCT后患者发生的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进行总结分析。
材料和方法
病例
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70例患者接受了allopBSCT,7 例死于移植早期并发症,其余 63 例存活超过3个月者入选本研究。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31(13-46)岁。63例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1例,多发性骨髓瘤(MM)1例。移植时疾病状况:缓解状态41例(65%),包括:AML CR1 13例,ALL CR1 13例,CML 慢性期13例,NHL CR 2例;未缓解或部分缓解22例(35%),包括AML,难治性或未缓解或≥CR2 7例,ALL髓外未缓解或CR2 4 例,CML加速期5例,急变期1例,不典型慢粒1例, NHL pR或NR 2例,MDSRA 1例,MMⅢ期,pR 1例。供者情况:HLA完全相合同胞供者51例(81%),HLA完全相合非亲缘供者 7例(11%),单倍相合亲缘供者 5例(8%)。
预处理方案
52例患者采用改良的CY/TBI方案,其中4例非亲缘供者和单倍相合亲缘供者移植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ATG(3 mg/kg×4天); 10例患者采用改良的BU/CY,其中8例非亲缘供者或单倍相合亲缘供者移植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ATG(3 mg/kg×4天); 1例MM患者采用马利兰(4 mg/kg×2天)氟达拉宾(30 mg/m2×4天)CTX(30 mg/kg×2天)。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
60例采用环孢菌素A(CsA)骁悉(MMF)短疗程MTX,3例采用CSA 骁悉(MMF),其中有6例非亲缘供者移植和单倍相合亲缘供者移植加用了CD25单克隆抗体。
造血干/祖细胞的输注
输注的单个核细胞(MNC)数为(6.38±1.02)×108/kg,多数病例在输注后3天开始给予GCSF皮下注射,以加速造血重建。
LNIpC的诊断及治疗
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症的诊断依据为:移植3个月后经标准的细菌、病毒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无感染证据,但临床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CT检查发现边界清楚的密度增高影、不规则的片状实变影和毛玻璃样改变,或双肺弥漫性浸润性阴影,特别是肺功能检测(pET)的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70%)。治疗采用强的松1-2 mg/(kg·day)或甲基强的松龙2 mg/(kg·day)复合或不复合CsA。
合并肺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肺感染主要依据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结果确立临床诊断。对于格兰阳性菌感染,按经验性治疗给予万古霉素 头孢他啶或马斯平或碳青霉烯类,格兰阴性菌经验性治疗选用氨基糖甙类 头孢他定啶或马斯平或碳青霉烯类,用药48小时无好转,则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更换或加用其他抗生素;肺结核采用异烟肼 利福平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 利复星5联治疗;真菌感染轻者给予氟康唑口服或静脉滴注,重者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自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15-25 mg/day,疗程4-6周;CMV所致间质性肺炎(CMVIp)给予更昔洛韦5 mg/kg,12小时1次,疗程3-6周。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tata 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χ2检验分析各因素与LNIpC的关系,设p<0.05为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结 果
移植结果
6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8(157-1 668)天,其中10例(14%)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6例(8.6%)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9例(12.9%)发生LNIpC。4例发生LNIpC者未合并感染,经治疗全部存活;5例合并感染者,4例死亡,病死率为6.4%(4/63)。
LNIpC
4例患者依照临床表现、胸部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诊断为LNIpC,经激素复合或不复合CsA治疗均获治愈。
LNIpC叠加感染性合并症
共5例,均有慢性广泛性GVHD。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移植后经肺功能及CT检查诊断为LNIpC,3年后出现发热、咳嗽,痰培养发现白色念珠菌,口服氟康唑治愈。另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诊断LNIpC后出现曲霉菌肺炎,移植后128天死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1例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发生,LNIpC后合并CMV 曲霉菌混合感染经治疗无效于移植后156天死亡;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合并白色念珠菌+粪肠球菌混合感染(全身败血症的一部分),移植后191天死亡(附图);再有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移植后出现超急性GVHD,移植后43天出现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经抗痨治疗治愈;后期出现慢性广泛性GVHD及LNIpC,移植后2年因混合性肺炎(细菌+真菌)而死亡。
危险因素分析
以χ2检验分析各因素与LNIpC的关系发现,移植时疾病处于晚期及慢性广泛性GVHD是发生LNIpC的危险因素(p<0.05)(附表)。病人的性别、年龄、预处理方案的选择、HLA相合程度、输注的MNC数、急性GVHD的发生及程度等均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关系。
讨 论
近年来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提高,与移植后的长期存活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移植晚期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移植后肺部合并症的发生率高达40%-60%[4],是alloHSCT的主要并发症,其中迟发性非感染性肺部并发症(LNIpC)的概念由palmas 等[2]在 1998首次提出,为移植晚期主要合并症之一,多危及生命,降低生活质量。患者往往由该病直接或间接继发感染而死于进行性的呼吸衰竭。迄今为止,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慢性GVHD的发生及GVHD的预防等有关[1,2]。Duncker等[3]指出,该种肺损伤与介导慢性GVHD的异体活性T细胞相关,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Cooke等[5]进一步在小鼠模型中证实了这一观点。有关LNIpC的病理分型尚无统一标准,综合相关文献主要为如下3类[2,6,7]: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表现为终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多发性肉芽组织栓塞,诊断主要依靠pFT,最大通气量<预计值的80%、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70%可确立诊断;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with organizing pneumonia, BOOp);③间质性肺炎(Ip)(也有作者称此阶段为特发性肺炎)。后两种病理类型的诊断需依靠支气管肺泡灌洗、经支气管肺活检等活体组织检查来实现。
不同研究单位得出的与该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慢性GVHD,慢性髓系白血病,包含马利兰的预处理方案,MTX和激素的GVHD预防方案, CsA的减量方式等, 其中对慢性GVHD与LNIpC关系的看法最为一致[1-3,8]。更有作者[1]进一步指出,慢性GVHD中尤以唾液腺受累者更易发生LNIpC,而非以皮肤和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者,并推测其可能机制为供者的T淋巴细胞攻击受者的腺体,导致气道干燥,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所致。
对LNIpC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但对BO效果欠佳;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多为进行性的呼吸衰竭。比较发生LNIpC和未发生LNIpC者的生存情况,并未发现显著差异,由于前者往往存在慢性GVHD,而慢性GVHD又与较强的GVL(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相关,故复发率有所降低[1]。
本研究中LNIpC的发生率为12.9%,与文献报道的3%-23.7%一致。移植前疾病未完全缓解状态及慢性广泛性GVHD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4例发生LNIpC而未合并感染者,经治疗全部存活;5例合并感染者,4例死亡,病死率为(4/5)。我们的经验显示,较早诊断且未并发感染者,经激素复合或不复合CsA治疗,多数患者能治愈;就诊时即出现较重的呼吸道症状、血气分析示血氧饱和度下降、pFT明显异常、影象学检查呈肺间质弥漫性改变者易继发肺部感染,即使治疗后得到暂时缓解也会再次复发,我们的5例患者中就有4例死亡。通过肺组织活检获得病理学结果被认为是诊断LNIpC的金标准,但因其创伤性缘故,该项检查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pFT及CT等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我们认为,移植后需定期进行CT、pFT检查,一旦出现异常即早期进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进行肺组织病理类型等检查,及时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该类患者一旦得到及时救治,往往因为相关的GVL作用而生存期延长。
【参考文献】Sakaida E, Nakaseko C, Hariam A, et al.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nd graftversusleukemia effect.Blood, 2003;101: 4236-4242
2palmas A, Tefferi A, Myers JL, et al.Late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r J Haematol, 1998;100:680-687
3Duncker C, Dohr D, Harsdorf S, et al.Noninfectious lung complication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esease: a single center study of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0;25: 1263-1268
4Soubani AO, Miller KB, Hassoun pM.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Chest, 1996;109: 1066-1077
5Cooke KR, Krenger W, Hill G, et al.Host reactive donor T 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lung injury after experimental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lood, 1998;92: 2571-2580
6Chien JW, Martin pJ, Flowers ME, et al.Implications of early airflow decline after 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4;33:759-764
7Afessa B, Litzow MR, Tefferi A.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and other late onset noninfectiou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1;28: 425-434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 因为其高发病率、高复发性及病因的复杂性为临床眼科医师所重视, 尤其是高复发性一直是临床上很棘手的问题。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采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并与单纯切除手术对比,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翼状胬肉患者72例94眼,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44眼, 男20例22眼, 女16例22眼, 年龄34~79岁, 平均 (57.68±1.60) 岁。对照组36例50眼, 男20例26眼, 女16例24眼, 年龄35~83岁, 平均 (59.56±1.70) 岁。两组患者翼状胬肉均为鼻侧, 侵入角膜缘距离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眼
1.2 方法
所有患者由同一医师手术, 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2.1治疗组
以1%丁卡因作术眼表麻, 2%利多卡因作胬肉颈体部浸润麻醉。在胬肉两侧靠近角膜缘分别剪开球结膜约5 mm, 分离球结膜和胬肉组织。近角膜缘处剪开结膜, 暴露胬组织, 在根部剪断胬肉组织, 逆行分离切除。清理角膜、巩膜创面。于同眼下方结膜下麻醉后, 从角膜缘内2~3 mm处用尖刀片向外剖切, 至角膜联结处, 以剪刀分离出不带筋膜组织的球结膜, 大小与切除胬肉组织一致, 从而得到使球结膜、角膜缘与角膜薄片连成一体的完整角膜缘干细胞组织移植片。将此移植片移至胬肉切除后的创面上, 注意角膜缘侧对角膜缘侧, 以10-0号尼龙缝线间断缝合固定。取植片处结膜缝合1针。术后每天换药、滴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液, 5~6 d后拆线, 继续使用抗菌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液1个月。
1.2.2对照组
麻醉同治疗组。用小圆刀沿胬肉头部前0.5 mm处划开浅界深达角膜上皮层, 由此界开始作极薄的角膜浅层剖开, 连同头部一直分离至角膜缘, 再将胬肉体部两侧球结膜剪开。将颈部前剪除后分离体部球结膜, 并将胬肉组织与巩膜上组织钝性分离, 然后将胬肉体部尽可能剪除干净。将结膜固定至浅层巩膜显露巩膜约4 mm, 术后每天换药、滴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液, 5~6 d后拆线, 继续使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液1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眼部水肿及刺激症状均较轻。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在术后3~4 d内覆盖角膜创口。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追踪观察, 观察时间为1年。治疗组复发2眼, 于术后6个月复发。对照组复发16眼, 其中10眼于3个月内复发, 4眼于6个月复发, 2眼于1年内复发。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61,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理一直不甚明确, 迄今为止, 手术切除是治愈本病的唯一方法, 但术后复发率较高[1,2,3]。国内报道单纯切除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高达20%~30%[4,5,6], 与本次观察对照组的复发率相仿。因此, 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翼状胬肉治疗的关键。
角膜缘干细胞的发现是眼科学界近10多年来最重大的研究成果之一。研究显示, 角膜缘干细胞是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来源[7,8]。许多眼表疾病 (包括翼状胬肉) , 目前考虑与局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或功能异常有相关性。角膜缘是角膜与结膜的移行区域。宋琛等[9,10]通过研究证实了角膜缘基底细胞即为干细胞, 其能不断分裂、增殖, 最终产生终末分化细胞, 以补充角膜上皮的脱落, 维持眼表面的平衡。同时, 其还具有阻止结膜上皮, 结膜血管向角膜生长的栅栏作用。笔者采用的手术方式, 即用眼球下方的正常角膜缘干细胞组织来弥补局部角膜缘组织的异常情况, 使之迅速增殖以逆转局部基底细胞的异常代谢, 恢复此处角膜缘干细胞的数量, 修复创伤处的角膜上皮, 阻止结膜上皮的移行生长, 控制翼状胬肉的复发。笔者运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复发率为4.55%, 大大低于单纯切除术, 疗效满意。笔者认为该方法是治疗翼状胬肉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
治疗组中2例复发的病例, 术前翼状胬肉比较肥厚, 充血明显。术后发现复发的翼状胬肉从移植的干细胞组织两侧绕过, 向角膜浸润生长。笔者认为, 在手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术病例的选择, 充血、肥厚明显的病例手术要慎重, 术后复发率往往较高; (2) 手术中, 翼状胬肉组织切除要尽可能的干净; (3)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的大小要合适, 过小将起不到屏障作用, 翼状胬肉可能会绕过移植片复发; (4) 术后需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眼液1个月。
参考文献
[1]龙爱静, 江三山.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1, 8 (1) :31-33.
[2]柴立静, 姜延维, 朱远东.角膜塑形术治疗近视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30-31.
[3]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31-1039.
[4]严密.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9-72.
[5]阳光, 苏宁.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与眼科学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11, 35 (3) :36-37.
[6]柴立静.眼外肌移植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91-92.
[7]刘祖国, 陈家祺.眼表泪液病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 2000, 36 (1) :74-76.
[8]柴立静.Fas-Ligand P53在视网膜细胞瘤中表达与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3) :100-101.
[9]宋琛.手术学全集 (眼科卷)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21-226.
【摘要】本文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折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等三个方面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折;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6-0032-01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克隆生长并且可以分化形成多种细胞谱系的细胞。1999年,有关于干细胞的相关研究曾经被美国Science 杂志评审为十大科学进展之首;2000年,关于干细胞的研究再次被评审为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之一。由于干细胞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软骨、肌腱的修复与再生以及骨再生等方面都具有很强大的作用,而且临床上运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缺损、脊髓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等骨科疾病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因此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治疗骨折也引起了临床骨科医生的高度关注,笔者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折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等的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折的研究
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病种,尽管目前骨折治疗的技术方法日新月异,但是骨折术后延迟愈合以及不愈合的发生率仍然高达10%,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仍然十分困难。随着当今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很多临床研究都已经表明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如郎良军等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断端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来治疗桡骨远端,经随访后发现,骨折愈合优良率为889%,而且未出现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唐刚健等对4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发现术第3个月股骨颈骨折愈合38例,未愈合6例。罗实等将60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比较得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使骨折早期愈合,并且降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发生率的结论。Bruder等通过实验证明带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内植物具有修复动物骨缺损的能力。总之,大量实验研究都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骨折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研究
骨折延迟愈合是骨科非常普遍的病种,也是骨折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Horwitz等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骨的再生,Chang等研究发现,有生物活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成骨诱导的生物支架治疗骨折延迟更有优势。代涛等将自体髂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匀后植入骨折不愈合端,配合常规外固定。术后3个月发现15例患者均有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该方法采用的是自体骨髓,简单方便,安全有效,不存在伦理和排异问题,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移植后干细胞在缺血组织内增殖分化的潜能及影响因素、骨缺损修复的时间以及新生血管再狭窄的预防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研究
骨折不愈合也叫骨不连,研究显示骨折不愈合率为2.5%, 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其治疗疗效都不尽人意。有文献报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传统植骨术治疗骨不连相比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微创治疗骨不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HERNIGOU等利用浓缩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骨不连获得成功。袁进国等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皮移植治疗长骨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并与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显示经皮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更好,较传统植骨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张远成等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液,经皮多点分层注射于骨折端周围。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折端没有建立起周围营养的情况下,仍可迅速参与骨的再生与修复,而且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能明显改善局部的血循环。但是临床上干细胞治疗尚处于初始阶段, 很多机制尚未完全知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结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干细胞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骨、软骨、肌腱等组织,为临床上运用干细胞治疗骨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折病还尚未成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我们去评估。首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否会增加某些肿瘤的发生率、是否会增加某些免疫毒性等。其次,产生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重编程过程中就有可能带来新的危害,需要解决的一些安全问题还有待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另外,目前对干细胞的生物学研究以及有关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还不够,干细胞的临床试验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离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为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行更多的基础研究和动物模型实验。鉴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具有易培养、易获得、低免疫原性等诸多优点,如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能与良好的提取工艺相结合,再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临床研究支持,它必将会有助于临床医生为骨折病人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为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Weissman IL.Stem cells: units of development units of regeneration, and unit sin evolution [J] . Cell,2000,100:157-168.
[2] 陈大明,熊燕.干细胞治疗:从研发到应用[J] .生命科学,2009,21( 5):740- 746.
[3] 刘勇,张秀丽,于建华.干细胞治疗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J].天津医药, 2013, 41( 9):937- 940.
[4] 杜志坡,贝抗胜.干细胞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 36) : 6817-6820.
[5] Borrelli J Jr,Prickett WD,Ricci WM.Treatment of nonunionsand osseous defects with bone graft and calcium sulfate[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3,( 411):245-254.
[ 6]郎良军,金红婷.外固定支架加自体骨髓多能干细胞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 3):710-711.
[ 7]唐刚健,靳嘉昌,杨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新鲜颈中型股骨颈骨折临床研[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 20( 7) :12-16.
[8] 罗实.富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手术治疗骨折30 例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 2013,35( 12) : 1623-1625.
[9]Bruder SP,Kraus KH,Go ldberg VM, et al.The effect of implantsloaded w ith auto 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thehealing ofcanine segmental bone defects[J]. Bone J Surg Am ,1998,8( 2):985.
[10]Horwitz EM,Prockop DJ,Fitzpatrick LA,et al.Transplantability andtherapeutic effects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cells inchildren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J].Nat Med, 1999,5(3):309-313.
[11] Chang SC,Chuan H,Chen YR,et al.Cranial repair using BMP-2 geneengineered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J].J Surg Res, 2004,119(1):85-91.
[12] 代涛,赵为民.自体骨髓成体干细胞在骨折延迟愈合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社区医师,2011,20:90.
[13]Noel D,Djouad F,Jorgense C. Regenerativemedicine through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bone and cartilage repair[J]. Curr Opin InvestigDrugs,2002,3( 7) : 1000-1004.
[14]LAURA S. Delayed unions of the tibia [J]. J Bone Joine SurgAm, 2006, 88- A, 206- 216.
[15] 周志玲,袁进国,刘英飞.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9):22- 23.
[16]王廷华,李力燕,Mcdonald JM.干细胞理论与技术.第2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56-61.
[17] HERNIGOU P, POIGNARD A, MANICOM O, et al. The use ofpercutaneous 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nonunionand avascular necrosis of bone[J].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5,87: 896- 902.
[18] 袁进国,于明克,周志玲. 经皮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7):661-662.
[19] 张远成,刘国辉,宓士军,等. 应用浓缩骨髓干细胞技术治疗骨折不愈合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18( 16):2418- 2419.
[20] Xie XJ, Wang JA, Cao J,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induced by myocardial medium underhypoxic conditions[J]. Acta Pharmacol Sin.2006;27(9):1153-1158.
[21]NationalInstitute of Health (NIH). ClinicalTrials.gov. Availableathttp://wwwclinicaltrialsgov/ct/show/NCT00300053?order=1.
[22] Fink DW Jr. FDA regulation of stem cell–based products[J],Science, 2009, 324(5935): 1662-1663.
[23]李焕萍,刘春蓉,张永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8):5622-5625.
【摘要】 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区别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可作为多种疾病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近年研究发现其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在体外也可通过定向诱导向神经细胞转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取代神经干细胞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治疗和损伤的修复。由于其取材容易,能在体外迅速培养扩增,通过自体移植可避开免疫排斥反应,且能以多种途径包括静脉注射、脑内不同部位进行细胞移植,所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诱导分化 细胞移植
长期以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损伤与再生一直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难题,也是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的焦点。曾经认为人脑内的神经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如果遇到损伤,受损的神经细胞将会永远丧失,由胶质细胞充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逐渐发现低等脊椎动物和两栖类的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后都能再生,而在哺乳动物中,断定只有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ˉtem,PNS)损伤后可以再生,CNS则没有再生能力。然而随着近十余年对神经干细胞研究的逐步深入,这一传统认识现已被彻底打破。
神经干细胞(Nerual stem cells,NSCs)的发现是在研究造血发生和神经发育的基础上开始的,于20世纪90年代初,Reynolds等 [1] 从成年小鼠脑纹状体分离出能在体外不断分裂增殖、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参照造血系统干细胞的性质,正式提出了NSCs的概念,它是一类多能干细胞,能长期自我更新(复制),并具有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多潜能特性。Gage [2] 于2000年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指出,神经干细胞通常具有:来源于神经系统能产生神经组织;有自我更新能力;能通过不对称细胞分裂产生除自我子代(仍为干细胞)以外的其他类型的细胞(前体细胞))。通过大量试验研究,目有NSCs的生物学特性可概括为:(1)能产生神经组织或起源于神经系统;(2)有增殖能力;(3)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能自我维持、自我更新;(4)能通过扩增祖细胞而产生大量的后代;(5)具有向多细胞系分化的能力;
(6)损伤或疾病能刺激干细胞分化。以往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移植治疗,主要用胚胎神经干细胞治疗Parkinson病、缺血性疾病等,其不足包括组织来源缺乏、伦理学问题及免疫排斥等多方面问题。为避开胚胎来源NSCs的局限性,近年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及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因其独有的优势,已成为NSCs的研究热点。历史回顾及研究意义
130年前,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在研究伤口修复时,就提出骨髓中可能存在非造血组织的干细胞。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Friedenstein等才首次报道,骨髓标本中小部分贴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能够分化形成类似骨或软骨的集落 [3]。后来的研究表明Friedenstein粗糙分离所得到的细胞是多能的,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因此,骨髓基
质中的这种多能细胞,由于能够分化成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间质细胞,而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1998年Azizi等 [4] 将人类的骨髓基质细胞植入鼠的纹状体,发现大约20%的植入细胞发生迁移。移植细胞的迁移路径与已知的神经干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路径相同,即从脑室下带沿着白质束迁移到皮层、纹状体、前脑和小脑等部位,未发现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证明MSCs可用作自体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的载体。2000年Woodbury等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年鼠和人的BMSCs能够分化为神经元 [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其取材容易,体外可迅速培养、扩增,弥补了神经干细胞的诸多缺点,自体MSCs移植又避免了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BMSCs作为神经细胞的另一来源,用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细胞治疗,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方法
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 Friedenstein首先通过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MSCs,他们将全骨髓组织用塑料培养皿培养4h后弃末贴壁细胞,贴壁细胞外观呈多样性,经过2~4天的休眠期后迅速增殖,培养数代后形态趋于一致,呈纺锤形。目前多数实验室分离MSCs是基于此方法。新鲜骨髓内,造血干细胞所占比例较大,造血干细胞较难培养扩增,而非造血干细胞则易于分离扩增。原代培养2~3周后,大多数造血干细胞死亡,剩下的即为MSCs。Colter [6] 报道,MSCs在原代培养以低密度种植可形成单细胞克隆,并增殖迅速。细胞经过5天迟滞期,5天对数生长期后,进入静止期。高密度种植生长缓慢的原因与细胞间相互接触抑制或细胞分泌的因子作用有关。
2.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MSCs在体外培养时,保持干细胞的特性自身不断地增殖,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能够向不同谱系分化。体外诱导神经细胞分化的试剂有:维甲酸(RA)、生长因子、抗氧化剂、脱甲基试剂、可增加细胞内cAMP的混合物和生理学上的神经诱导剂及头蛋白(noggin)等。已有许多实验室在体外条件下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维甲酸(R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甲状腺素3(T 3)、胶质细胞系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作为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对MSCs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证实MSCs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向神经元、神经胶质前体细胞及其终末细胞方向分化。将进行标记的MSCs及诱导后的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移植入脑损伤后功能缺失的动物模型上,已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2.3 干细胞的鉴定 骨髓间质来源的MSCs,形态成纤维样,可聚集成均匀的集落,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分离的细胞群体表型单一,细胞表面蛋白如SH2、SH3、CD29、CD44、CD71、CD90、CD106、CD120a、CD124等呈阳性,但CD14、CD34和CD45造血谱系标记则呈阴性。体外由BMSC分化成的神经细胞很少表现出典型的成熟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而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更准确、方便地鉴定各类培养细胞。可用于鉴定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有巢蛋白(nest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musashil蛋白;鉴定神经元的标志物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
化酶(NSE)、神经特异性核蛋白(NeuN)、中间神经丝(NF-m)、tau蛋白和一些微管蛋白(tubulin-β、MAP-
2、TuJ-1);常用于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鉴定少突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有半乳糖苷酶(GalC)和碳酸苷酶Ⅱ(CA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
3.1 BMSCs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增殖潜能,已有研究表明,骨髓细胞是某些脑细胞如小胶质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7]。Chopp等 [8] 多次将BMSCs应用于脑外伤或脑缺血动物模型,发现hBMSCs约1%分化为神经元,5%~8%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并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Schwarz等 [9] 应用逆转录病毒携带酪氨酸羟化酶和鸟苷三磷酸水解酶Ⅰ,转染给大鼠和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并将细胞移植到大鼠帕金森模型的纹状体,观察到细胞在移植的脑组织中存活至少87天,外源性基因能够表达的时间达9天。Chen [10] 将BMSCs和BDˉN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共同植入大鼠缺血模型的脑缺血边缘,在包括运动、感觉、反射和旋转的神经功能评分中,接受移植的小鼠功能明显改善。Chopp [11] 将MSCs植入脊髓损伤模型1周后的大鼠,发现在脊髓中有移植细胞表达神经蛋白标志,并有功能恢复。Mahmood [7,12] 将MSCs或全骨髓直接或经静脉途径植入大鼠创伤模型,14天或28天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织学检查移植细胞有小部分表达NeuN、GFAP。
更新质量控制理念,完善检验机制。检验人员的职责权限划分要明确,能够有比较完善的奖惩机制。并且对实验室操作指标进行完善,保证实验人员的操作是有依据的,减少失误率。
3.2规范血液细胞检验流程
对检验工作流程给予重视,实际操作中,检验人员要根据血液检验设备来对检验流程进行优化,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管理,及时说明。
3.3完善血液细胞检验工作的有效质量控制方法
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时,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不可缺少,各环节要有序的衔接。
3.4血液细胞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患者接受血液细胞检验前,要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仔细的校验,保证设备的性能良好,然后根据相关规程和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3.5血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方法
(1)一般而言,血液分析仪的工作温度为22℃左右[7];(2)要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程序进行,且血液分析仪要定期保养,做好清洗工作,必要时需要浓缩冲洗;(3)要全面地分析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要借助于直方图对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必要时,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进行仔细的复查.
4结果
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了样本的采集、稀释、储存、检验等,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均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让结果和真实情况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或者治疗,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预防,采取质量控制手段,提升结果的准确率。
5结语
选取接受过系统培训并合格的检验人员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并对血液细胞采集、分析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分析质量控制时检测前,对试剂盒抗凝剂稀释比等等进行核对和确认,并且关注血液分析仪的运行情况,进行疾病判定时,要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检验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处理,提升检验的准确性。总之,在采集、稀释、储存、检验等操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均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让结果和真实情况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或者治疗,临床开展血液检验时应该要对质量控制引起重视,能够提升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徐晓嵘.浅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3(9):1378-1379.
[2]王宏书.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3(10):133.
[3]李璐.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125-126.
[4]刘金朋,孙院红,罗冲.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23):4772-4773.
[5]王天震.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3):115,117.
[6]宋庆欣.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3):3196,3213.
[7]张瑜.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4):398.
脂肪基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脂肪基质干细胞是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一群能多向分化的细胞.它们具有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特性,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能向同组织细胞分化.脂肪基质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负调节作用.能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支持.
作 者:王红祥 赵 WANG Hong-xiang ZHAO Shi 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武汉,430014刊 名: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ISTIC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年,卷(期):28(2)分类号:Q54关键词:脂肪基质干细胞 多向分化 免疫调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至2015年在我院血液科接受HSCT的血液病患者118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36∶1,中位年龄32(1~57)岁,其中年龄≤14岁者占19.5%。疾病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22例,其中重型再障(SAA)18例,再障合并阵发性血红蛋白尿(AA-PNH)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5例,其中难治或复发者19例,移植前未缓解(NCR)1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7例,其中低危组7例,中/高危组20例,移植前NCR 9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13例,其中处于疾病加速期7例,急变者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7例,其中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2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4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Ⅰ(RAEB-Ⅰ)5例,RAEB-Ⅰ4例,MDS伴有单纯del(5q)2例;恶性淋巴瘤(NHL)9例,其中间变T细胞淋巴瘤4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5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移植前NCR 1例;湿疹伴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综合征(WAS综合征)1例。
1.2 干细胞选择
118例HSCT患者中,亲缘间干细胞移植47例(供者干细胞来源于同胞33例,父母11例,子女3例),无关供者干细胞移植40例,自体干细胞移植9例,脐带血干细胞移植22例(其中双份脐带血移植5例)。HLA配型:全相合移植80例,1~2个位点不合20例,3个位点不合18例。供/受者性别相合68例,性别不合50例。
1.3 预处理方案
恶性血液病组采用改良后白消安(Bu)+环磷酰胺(CTX)方案:司莫司汀200 mg·m-2d-9,阿糖胞苷4 g·m-2d-8、-7,白消安1 mg·kg-11次·(6 h)-1d-6、-5、-4,环磷酰胺1.8 g·m-2d-3、-2。非恶性血液病组降低强度的预处理方案:福达拉宾1 mg·kg-1d-6~-2,环磷酰胺1.8 g·m-2d-3、-2,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10 mg·kg-1d-1。
1.4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法
118例HSCT患者均采用以环孢素(Cs A)+吗替麦考酚酯(MMF)为主的方案预防GVHD:移植前1 d开始使用Cs A,持续24 h静脉泵入,外周血Cs A浓度维持在200~400 ng·ml-1,移植30 d后改为口服;移植前1 d开始口服MMF 20 mg·kg-1,分两次口服,其中25例加短疗程甲氨蝶呤。出现Ⅱ度及以上GVHD加用静脉甲泼尼龙20~80 mg·d-1,并根据GVHD的控制程度逐渐降低激素用量至停用。
1.5 支持治疗
包括预防细菌及真菌、病毒感染,肝静脉闭塞症,出血性膀胱炎以及成分输血等HSCT术后常规治疗措施。
回输前1 d开始口服伊曲康唑预防真菌感染,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卡式肺孢子虫感染;粒缺期静脉使用比阿培南预防细菌感染。预处理第1天开始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回输前1 d改为阿昔洛韦,每周尿检1次,当出现尿巨细胞病毒(CMV-DNA)阳性时改为膦甲酸钠抗病毒治疗,转阴后继续用阿昔洛韦预防感染。采用贝前列素钠预防静脉闭塞病。预处理期间水化碱化尿液预防出血性膀胱炎。输血指征:血红蛋白<70 g·L-1,血小板<30×109L-1。
1.6 CNS并发症的预防及诊断
所有白血病患者移植前行腰椎穿刺(包括脑脊液常规、生化及脱落细胞学检查),并进行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预防中枢复发;预处理中有Bu的常规给予苯妥英钠预防癫痫。CNS并发症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血糖及免疫抑制剂(CNI)浓度等]、影像学检查(CT或MR)及电生理测试等进行评估与诊断。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结果,非正态分布定量数据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求出对CNS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影响的相关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NS并发症的一般临床体征
118例患者中HSCT移植后出现CNS并发症的患者共21例,中位年龄18(2~48)岁,发生CNS并发症的中位时间45(15~97)d。其中单纯癫痫9例,癫痫并发于颅内出血3例,并发于颅内感染2例,并发于CNS白血病1例;单纯颅内出血2例,单纯颅内感染2例,单纯CNS白血病复发2例。
2.2 CNS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118例患者按年龄、干细胞来源、HLA相合程度、a GVHD发生情况、CMV感染情况及CNI浓度检测等分组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4岁患者CNS并发症的发生率(39.1%)明显高于年龄>14岁者(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Ⅲ~Ⅳ度GVHD组CNS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度及以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 A浓度≥400 ng·ml-1组CNS并发症的发生率(26.7%)高于Cs A浓度<400 ng·ml-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干细胞来源于脐带血CNS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9%,相比于亲缘间(12.8%)、无关供者(12.5%)及自体(11%)有较高的CNS并发症发生率。疾病状态(稳定/进展)、供/受者性别(是否相符)、HLA相合程度、预处理方案(是否含有Bu)及ATG使用情况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HLA相合程度及a GVHD发生情况对于移植患者CNS并发症有一定影响(P值分别为0.018、0.005、0.001)。而干细胞来源、疾病状态、供/受者性别、预处理方案、ATG使用情况及CNI浓度检测等对于移植后CNS并发症的发生无影响(P>0.05)。
2.3 CNS并发症的临床特征
21例HSCT后CNS并发症患者中绝大部分在发病之前有头痛、嗜睡、血压升高等,少部分出现谵妄。15例癫痫患者中有8例为癫痫大发作(其中儿童占60%),表现为全身眼球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或伴颈项强直,持续时间3~15 min,少数表现为癫痫持续状态,部分可自行缓解,大部分应用安定或丙戊酸钠可控制。有7例癫痫患者在发作过程中进行24 h动态视频脑电检测,仅2例发现明显痫样发电(约占28.6%)。21例CNS并发症患者有5例为颅内出血,其中骨髓抑制期出现颅内出血者3例,1例因高危ALL移植后出现CNS白血病复发,1例根据EBA-DNA及B相关抗原检测提示EB病毒相关的移植后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7]。4例颅内感染患者中3例经病原菌检查提示细菌感染,抗感染治疗无效,1例结合血常规、G试验、GM试验及头颅CT提示颅内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好转。21例CNS并发症患者有3例为CNS白血病复发,其中2例经腰椎穿刺确诊(1例行鞘注3次·周-1,连续4周后中枢缓解,最后死于白血病骨髓复发,1例行鞘注无效),1例结合临床表现、血象及头颅CT诊断,并发颅内出血。
例
3 讨论
研究资料显示,HSCT后常见的CNS并发症有癫痫、颅内感染和颅内出血,超过90%的HSCT死亡患者尸检提示CNS异常[8]。随着HSCT病例不断增加,移植过程中CNS并发症的诊断与防治日益重要。
本研究中118例患者HSCT后CNS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8%,病死率达61.9%,分别为单纯癫痫9例,病死率11.1%;癫痫并发于颅内出血3例,并发于颅内感染2例,并发于中枢系统白血病1例,病死率达100%;单纯颅内出血2例,单纯颅内感染2例,单纯CNS白血病复发2例,病死率100%。分析13例CNS并发症死亡的患者发现,一旦出现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及CNS白血病等,病死率达100%,明显高于癫痫的病死率11.1%,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本组病例中对于癫痫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CT或MR)阳性率较低(不足15%),24 h动态视频脑电检出率仅28.6%。大部分癫痫患者对症处理后可缓解,且不遗留认知功能问题。颅内出血主要见于骨髓抑制期出血,仅1例见于EB病毒相关的移植后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1)低热,无明显感染灶及病原性证据;(2)体表扪及肿大淋巴结并进行性生长;(3)B相关抗原检测提示CD19及CD20强阳性;(4)EBA-DNA检测拷贝数>1×106L-1,予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2周后肿大淋巴结逐渐缩小,后因治疗中断死于颅内出血。在移植前后检测EB病毒相关指标可以有效地防治EB病毒相关的移植后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移植前存在感染、骨髓抑制时间较长及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均是颅内感染的高发因素,最常见的是细菌和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中曲霉菌感染占CNS感染的30%~50%。本组118例HSCT患者中,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不足3.5%,这与骨髓抑制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密不可分,而且本科室其他研究证实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造血恢复无明显影响。因此,在HSCT过程中可以经验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研究发现HSCT后CNS并发症主要与患者年龄、干细胞来源、GVHD严重程度及CNI浓度等相关,且年龄≤14岁、干细胞来源于脐带血、发生Ⅲ~Ⅳ度GVHD及Cs A浓度≥400 ng·ml-1是CNS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组病例中年龄≤14岁患者23例,发生CNS并发症的有9例(占42.8%),其中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后CNS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3.3%;年龄>14岁患者95例,发生CNS并发症的有12例(占12.6%),脐带血干细胞移植CNS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2%。对于年龄≤14岁的患者大多选择脐带血干细胞移植[9],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NI具有较强的神经毒性,常有高血压、头痛、视觉障碍、呕吐等前驱症状,能引起可逆性后部白质综合征和非可逆性脑病综合征[10]。此外,GVHD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使Cs A在脑组织中的浓度增加,从而加重CNI对内皮的损伤而诱发脑出血。本组21例CNS并发症患者中出现上述前驱症状者13例(其中Cs A浓度≥400 ng·ml-1占69.2%),未出现上述前驱症状有8例(其中Cs A浓度≥400 ng·ml-1占37.5%),Cs A浓度高低与是否出现上述前驱症状无关(P>0.05)。
综上所述,CNS并发症是威胁HSCT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青少年及选择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癫痫是最常见的CNS并发症,在移植过程中可预防性行抗癫痫治疗。此外,移植用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神经毒性的药物,严密检测CNI血药浓度,一旦出现TNI浓度过高或合并Ⅱ度以上GVHD,应尽早处理,谨防癫痫或颅内出血。在造血恢复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书贤,程坚.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诊治进展[J].现代医学,2015,34(2):285-290.
[2]RODRIGUZE T E.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Handb Clin Neurol,2014,121:1295-1304.
[3]SIEGAL D,KELLER A,XU W,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complication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blood transplantation:incidence,manifestation,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07,13:1369-1379.
[4]IGUCHI A,KOBAYASHI R,YOSHIDA M,et al.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hilihood[J].Bone Marrow Transplant,1999,24:647-652.
[5]UCKAN D,CETIN M,YIGITKANLI I,et al.Life-threatening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in children[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5,35(1):71-76.
[6]SAIZ A,GRAUS F.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hematopoietic transplantation[J].Semin Nenrol,2004,24(4):427-434.
[7]AISA Y,MORI T,NAKAZATO T,et al.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presenting as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unrelate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Transpl Infect Dis,2009,11(5):438-441.
[8]WEBER C,SCHAPER J,TIBUSSEK D,et al.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pediatric hematopoietic stem blood transplanta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8,41:253-259.
[9]吴芬,丁家华,余正平.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1,39(1):410-415.
【摘要】 目的:对生血宁片治疗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60例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0例患者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uEPO)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采用ruEPO联合生血宁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b、WBC、SF及PLT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Hb与SF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生血宁片治疗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可以改善机体铁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缓解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生血宁片;肿瘤;血细胞减少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95-02
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一般由原发或者继发性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促红细胞生成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及铁代谢障碍导致外周血细胞计数减少引起[1]。血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感染、贫血及出血等症状,给患者的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为了对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笔者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60例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共收治160例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0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为34~71岁,平均年龄为(50.4±7.2)岁;其中胃癌32例,肺癌25例,大肠癌14例,乳腺癌9例。观察组80例患者,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为32~70岁,平均年龄为(48.4±6.6)岁;其中胃癌30例,肺癌24例,大肠癌13例,乳腺癌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胃癌患者均采用奥利铂+氟脲密定+亚叶酸钙方案治疗,肺癌患者均采用卡铂+依托泊苷(CE)方案治疗,大肠癌患者采用亚叶酸钙+氟尿嘧啶(CF)治疗,乳腺癌患者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CAF)治疗,每21天化疗一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ruEPO(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000IU,一周3次。在1~4周之后如果Hb上升小于1g/L,则将剂量调整为20000IU。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生血宁(武汉联合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次2片,一天3次,持续4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WBC、SF及PLT变化;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SF-36简表进行评价[3],量表主要包括精神状态、体能状态及生活质量总分。
1.4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b、WBC、SF及PLT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Hb与SF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会引起呼吸困难、乏力、感染及自发性出血等症状[4]。临床上目前普遍采用的输血治疗能够快速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但是容易引起输血反应、传播传染性疾病、溶血等。而临床上常用的ruEPO能够促进骨髓红系造血恢复,促进红细胞生成。生血宁片是通过把蚕沙以丙酮浸泡提取糊状叶绿素,再把叶绿素中的镁离子皂化、铁代、絡合成铁叶绿酸钠,含有叶绿酸钴纳及叶绿酸铜纳,结构同血卟啉相似,可被直肠黏膜直接吸收,快速起到补气血、养经络、化瘀养血、补气健脾的作用[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显著提高,临床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均提示,以生血宁片治疗肿瘤相关性血细胞减少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红,曾恩泉.生血宁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29(1):76-79
[2]吴立德.微柱凝胶免疫对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6):71-72
[3]刘惠,付蓉,邵宗鸿.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7):437-439
[4]崔东艳,吴强强,郝红峰,等.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与骨髓免疫的相关性[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6-8
【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推荐阅读:
造血干细胞01-28
造血干细胞活动总结10-30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11-30
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05-29
临床医学研究论文06-30
糖尿病临床干预研究12-16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01-30
临床医学学术研究生12-28
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07-09
临床研究监察员个人简历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