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的联想说课稿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肖的联想说课稿(通用10篇)

生肖的联想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生肖的联想》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讲述。一,教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中新添加的创新思维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肖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拓创新,从生活中选择材料,根据它们的形状、色彩、质感等进行创意联想,再用简单巧妙的方法将这些奇妙有趣的创意表现出来。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事物联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从创新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本课学习。通过欣赏、讨论、启发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敏锐的观察力,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创造可爱小动物形象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不同的材料展开联想。

难点:根据不同材料特点灵活运用,创造生肖造型。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到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而进行的。基于这一理念,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制作的能力,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四,说教学与手段: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学习内容,美术教育审美性、创造性、直观性等原则,结合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审美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审美和成功的乐趣,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美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2014年马年你有什么愿望,引出十二生肖并在黑板上以长方形的添加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能参与进来在黑板上添加,强调这是联想也是一种创造,从而引起课题

2、赏析图片,讲授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的物体通过我们丰富的联想已经具备了某个生肖的形象,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辅助的小物件,生肖的形象就更加突出了,如,在蔬菜水果中,圆白菜联想到小猪的形象在添加葡萄就成功了,用吃剩一小截香蕉剥开皮自然向两侧垂下让人联想到小狗,在天然材料中,将随意摆放的眼镜加上纽扣让人联想到小兔子,在生活用品中,毕加索将旧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组合创造的公牛头真是奇思妙想,以及最后通过欣赏学生的作品来启发生学思路,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中寻找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

3、合作创新,交流评价。

通过大量的图片,激起了学生动手尝试创造的欲望,布置作业,任选材料和方式,巧妙联想和添加,设计制作一件以生肖为主题的作品,注意,形和色彩,质感在作品中的应用,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我巡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做到生生互评,自评,教师总结并给与表扬和鼓励

4、思考讨论,课堂总结。

生肖的联想说课稿 篇2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公司的经营”说课稿 篇3

生产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掌握有关企业、公司的知识,能对市场经济基本内容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也对学生今后从事经济建设、进行择业与创业有着启蒙性的指导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公司的含义、类型、经营与发展成功的取决因素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获得新知、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辛,感受市场竞争的激烈,引导学生看到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公司的经营、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

四、说教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五、说学法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上采取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体验学习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说导人

以学生高中学习目标和职业理想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公司和创业。

2.说新课

探究一:公司的含义

通过演绎归纳法,使学生对公司有更深的认识,了解依法设立公司,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探究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教师安排学生随意看看自己喝水的饮料瓶子,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农夫山泉”是什么类型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有何异同?学生看P43的表格,从整体上、全方位上了解公司的区别。再联系P43的漫画,讨论两种公司的共同点“有限”。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法相结合,通过解决情景设置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认识水平更深一层次。

探究三:公司的组织机构

教师举例电视剧《刘老根》中的剧情,学生共同探究讨论剧情中的角色,判断分析企业中的部门机构,这些机构有何职能?进一步提问你最希望能在哪个机构,哪个职位工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

探究四: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分三步,突出重点)

探究五:企业的破产兼并和联合(难点突破)

通过“三元收购三鹿”“吉利收购沃尔沃”实例分析,师生共同探究企业破产对个人、企业本身、国家有何意义及兼并與联合的不同点。

3.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七、说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观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由传授者、权威者向设计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服从者向主动参与者、求学者转变。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作为老师的我仅仅帮学生搭设一个平台,提出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关注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有人说:“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有几处细节处理不够理想,例如:预设较多,生成不足。本节课的预先设计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预习不足,而教材中公司的类型部分内容十分繁杂,仅靠上课的时间讨论,部分学生还是很难完全理清思路。另外,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公司的经营离得较远,在探究如何经营公司、如何发展公司时还有一些困难,从而使动态自然生成仍显不够。

5、蔬果的联想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_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五篇课文《蔬果的联想》。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蔬果的联想》一课是选自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它利用生活中取材方便、利于加工的蔬菜、瓜果,作为天然的雕刻、塑造材料,让学生进行活泼、有趣的立体造型活动,宗旨在于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从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基于对教材和新课标的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做出了一下的制定。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简单的雕刻、塑造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以及奇妙、独特的想象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对物象特征整体感知能力,掌握切割、插接、镂空等造型方法。

难点: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在小学中段,他们在小学低段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解、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缺乏丰富的联想思维与想象能力,致使他们准备的材料可能比较单一,制约了他们创作的思路,因此学生创新制作能力受到局限,这为完成本科的活动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法

1、直观演示法:开课时,通过直观演示形式吸引、刺激学生的眼球,以问题记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迫切的心理驱动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谈话法:在探究方法,展开联想的教学环节,我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联想、欣赏和评议中培养并提高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奇妙、独特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作出更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突出本课重点,解决本科难点。

3、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各环节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励评价都贯穿其中。通过评价进一步记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调动学生想象能力和创作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原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发展。

四、学法

1、练习法、美术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根本方法。因此,通过练习时间与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时间能力、造型表现能力。

2、自主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创设的以人为本、,民主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具体体现。通过对精彩图片的观察、分析和评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蔬果玩具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演 绎,激发兴趣(Flash动画)1.教师演示课件: “池塘里的小青蛙”。

2.学生欣赏、感受由蔬果引发联想而带来的奇妙世界。

(二)、深入感 知,巧妙联想

1.提出思考:你认为南瓜变青蛙妙不妙?为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4.观察自己带的蔬果和教材第14页小训练中的白萝卜,分组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

(三)、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出作品的大致造型。

2.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垫板和刀具,注意安全。

3.要求学生自学教材,阅读说明文字,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

(四)、赏析作品,创造表现

1.作品赏析。

2.分组自由创作。

(五)、教学评价与延伸

1.自由欣赏,自由交流。2.集体评议最佳创意奖。

3.教师拍摄作品。4.欣赏石玩作品。

六、板书设计

5、蔬果的联想

特征:

形体

色彩

纹理 联想:

圆鼓鼓

黄绿色

黄绿相间的条状花纹 步骤:

选材

想象

制作 方法:

切割

插接

镂空

本课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蔬果,进行“以形造型”地创意设计。用精美、有趣、生动图片展示,直观形象的满足了学生视觉感官,为学生的创意制作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开拓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欣赏图片并让学生总结制作方法,实现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本节课以浓厚的兴趣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过想象加工,孩子们思维火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说课稿 篇5

(2013-2014第一学期)

土左民中附小 宝阿拉木斯 2013.12.15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说课稿

土左民中附小:阿木 我选择的说课课题是小学四年级人美版教材第十四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对这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具体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对教材的认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一节创作类型的美术活动课型,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本课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强调形成创意,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既要求学生能初步了解形的变化、形的组合,学习从身边的事物中得到创作的启发与联想,通过对生活日用品形的变换组合联想所感所想的新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是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日用品的造型特点,功能和颜色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外形,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与想象的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积极地、大胆地,设计装饰表现,使生活日用品的形象变得可爱,有趣。也充分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在本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中,生活日用品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在我们家庭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我先让学生了解日用品都包含哪些东西,可以把它们分类:如炊具、餐具,各种工具等日常用品,是我们常见到的。但是很少有人认真观察它们的外形。本课就引导孩子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外形、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从中启发创作联想。

2、教材组织与处理 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展开丰富的联想。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通过精彩视频和课件展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生活用品的联想方法。为了深挖教材,我现场演示把废旧灯泡变成创意小花瓶等,让学生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东西通过联想创造变成有趣的新形象,最后再通过课本的观察分析和课件的欣赏,来进一步强调学习内容。在学生作业方面,我大体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绘画表现,一方面是课下实践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

二、对学情的认识: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过《会变的线条、、各种各样的鞋、台历设计》等,生活日常用品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也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学生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外形、功能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热情,充分的体会创造的愉悦。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可爱,求知欲、好奇心很强,对许多事物都想去了解,去探究。他们需要一个展示自己个性与能力的载体和平台。根据孩子们的认知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进行预设: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欣赏、体验、探究、表现、制作生活日用品的联想,重点突出学生的联想,也充分地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生活日用品,能根据日用品的外形,用添加、组合的方法进行联想。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用日用品的外形,进行大胆联想,提高观察力,动手能力、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联想、大胆创新和热爱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学习观察不同生活日用品的外形,用添加、组合的方法进行联想,创新。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生活日用品进行联想

五、教学过程的展示:

教学准备:有关生活日用品的课件,各种工具和材料。教学流程:从四个方面来完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欣赏广告片《一个螺丝的联想》片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感受“联想”,引出课题。

(二)、探索尝试,诱发联想:

这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在此环节,我将通过从立体形象到平面、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平面发散的实物的教学方案和课件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如:

1、这些可爱的形象,设计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联想,艺术家们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创作出来的)

2、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日用品呢?(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了解日用品都包含哪些东西,可以把它们分类:如炊具、餐具,各种工具等日常用品,是我们常见到的,确很少有人认真观察、研究、分析它们的 4 造型特点、功能和颜色。那么,今天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外形、功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它们的结构和作用,为后面的创作选择打下基础。)

3、你想如何进行联想呢?

出示一个铅笔,提出问题: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联想到的事物。老师也顺势在黑板上将其画出来。

提出问题:方向和位置不同,你又会将铅笔联想成什么呢?再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三)、激发欲望,创作表现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欣赏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日用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联想创作。为了让学生更有目的的完成创作,以“生活日用品变变变”的比赛,让孩子们也来当一回设计师,看谁的联想更加有创意,装饰的更加生动有趣。这个部分从三个方面来完成:

1、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用品,你能联想到什么?讲给大家听听。(这个问题也是对前面学习的一个归纳和检测,为后面创作表现联 想做个铺垫。)

2、老师再利用课件展示:

展示各种作品和生活日用品图片,我先以勺子为例,展示制作方法,再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的作品。(这部分也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3、作业要求和学生作业:

根据自己手中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大胆展开联想。要求:用形的变化或形的组合把日用品变成其他造型.(四)、展示评价.5 在经历以上阶段的学习,最后我将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同学互评,教师点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鼓励新奇的作品。美术课堂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把作品评价权交给学生,可评价自己的作品也可评价别人的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了解联想创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课件展示)

七、课前反思:

图形的联想美术评课稿 篇6

我就溪口镇中心小学的孙乌兰老师执教的《图形的联想》这节课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孙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带来的艺术联想,学习联想的方法技巧。

在课堂上,孙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气息的美术课,让人耳目一新。

这节课的亮点是:1、“设置擂台”营造了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2、具有节奏感和时代感。(比如选用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片展开联想等)

但是我也想在这里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第一点我觉得孙老师设置擂台的出发点是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孙老师在最后没有很好的发挥这个擂台的作用,在评选作品时,模临两可,并没有评出什么内容。(举手的学生选的都是自己的作品,让老师不知该如何评价,最后只能概括的说“你们打打败了老师,你们都是擂主”)。我在想这个环节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出现,可以这样设计:参加擂台的人数限制好,贴满了擂台就可以停止让学生再上来了。然后让没有参加擂台的学生来评选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选几个小评委上来给自己喜欢的作品贴上小花,最后得到小花最多的`作品的作者是擂主,并给予奖励。让得奖的作者上来说说自己这个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获奖感言。

第二点就是在课堂的最后,孙老师选了6幅很有时代气息的创意广告画给学生欣赏。这里我觉得首先是作品的量太多,2,3幅就足够了,6张量太大,而且每一张都让学生讲感受,这样让学生感觉累,繁琐。其次,孙老师选的有些画有些过于深奥,让老师说说内涵也有点困难,何况学生呢。可以让学生欣赏欣赏,但不学要太过于挖掘深处,毕竟只是3年级小学生。

《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7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圆》这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 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 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 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 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熟悉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 感受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采用尝试法、操作法、讨论法、引导质疑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把静态变为动态, 把抽象的数学方法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自由合作、展开讨论、积极探索, 探寻特征, 巧妙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玩中学, 动中思, 做中悟。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设疑激趣

游戏导入,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感受, 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初步孕伏“一中同长”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宝物就在老师的右脚5米处, “宝物”可能在哪里?做法是:用大吸铁石放在黑板上, 代表老师的右脚, 用一支笔的长代表5米的距离, 用一些小的吸铁石代表“宝物”。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摆“宝物”, 引导思考如果用一点代表宝物, 这样的点会有无数个, 轨迹会形成一个圆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想象。游戏中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对圆的平面轨迹形成建立感性认识。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说圆, 初步感知。让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例子,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用多媒体展示向日葵、天坛、大炮、水滴、车轮、双人溜冰等等系列图片展, 从自然现象、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运动现象等各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圆的美。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改提出的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圆形成初步表象的同时,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2) 画圆, 探索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画圆, 自己动手画一画。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画圆的想法, 鼓励创新。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圆规画圆。共安排了三次画圆:第一次学生自主画圆, 引导学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总结自我画圆方法。第二次, 让学生自由汇报, 点名让学生板演画圆, 集体分析与评价。第三次学生画圆前设置疑问:如果方法正确, 会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图形?会不会出现椭圆呢?为什么?在画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会这些问题便可, 边画边感悟圆的特征。学生汇报画圆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画圆的关键是针尖不动 (一中) 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同长) 。教师在黑板演示用圆规画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自我建构圆规画圆的认知,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

(3) 识圆, 探寻特征。认识圆主要是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由画圆引出了“不变的距离”, 让学生在圆上找出“不变的距离”, 教师顺势揭示了半径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半径的特性, 探究在画圆的过程中,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半径, 引导学生发现半径长度相等。

让学生剪下圆, 拿圆片折一折, 反复折几次, 会出现几条折痕。教师讲解:这些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设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直径交点是圆心。画圆时候, 针尖不动地方, 便是圆心。设问:圆的直径的有什么特征?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教师总结:对一个圆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由导入游戏的笔摆的定长到画圆活动的不变距离, 始终贯彻半径定长的概念, 探寻出圆的特征, 并在操作中获得直观体验。

(4) 议圆, 对比理解。提出问题:圆之所以成圆, 这是与什么有关?如果它的半径或直径是不一样长, 会是什么图形?自己试一试, 画一画, 说一说。教师总结归纳:圆之所以成圆, 跟半径的长度有关。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多边形, 具备同样特征, 分析得出:圆是正无数边形。

【设计意图】提升“一中同长”的思想, 同时架起了圆与直线平面图形的联系。

五、拓展练习, 引发思维

(一) 必做题: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练习第三题, 指明让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巡堂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 选做题:

出示3道比较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练习题学生选做, 巩固圆的特征。

(三) 拓展题:

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应装在哪里。

拓展题必做题与选做题设计旨在针对不同学情分层练习。拓展题设计意在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全课, 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以对话评价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布置课外练习:用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找跟绳子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篇8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本节课程标准为“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关注天气状况,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多变的天气”是初中地理阶段的基础性知识,也是难点所在。本课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第一步,说明怎样描述天气。第二步,解释天气“多变”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学习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以及识别简单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加强学生关注周围环境,并根据不同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的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能够区别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个术语;通过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怎样看懂简单的“卫星云图”,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渗透;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来感知天气预报的内容;通过课堂小组讨论,逐步形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讨论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利用收集的资料和趣闻进一步理解、巩固天气概念,并尝试对不同天气下的活动合理与否做出判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天气与人类密切相关,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激发其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学习新知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学会判断简单的卫星云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教学难点:天气的概念;明确天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设计意图:与生活经验、体验相结合,采用合作学习、交流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四、说学法指导

图文结合法:学习地理一定要看地图,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辅助基础知识的学习。本课图片有教材中“图3.1天气与生活”、“图3.2武汉暴雨成灾”、“图3.3电视天气预报”、“图3.4卫星云图”、“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以及地图册第21~23页内容,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本课包括景观图、天气预报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图、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利用这些图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游戏法:让学生根据天气符号特点,通过对比,以自己的方式画天气符号来快速竞赛从而认识天气符号。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深记忆,寓教于乐。

阅读法:阅读课文,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探究分析法:通过“思考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及观察地图册中的“气象观测站”等培养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观察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探究的教育,培养自学观察能力,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讨论法:围绕“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景模拟法:通过教师播报天气预报,创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扮演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扮演泾源县的居民(可以是学生、农民、司机等),看一看家乡的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活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六、说组织教学

(1)导课:通过教师播报天气预报,创造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资料展示: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增强学生对天气的了解。

(3)阅读:从找与天气术语相关的词语入手,整理天气的概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讨论:围绕“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5)思维扩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喜欢怎样的天气并说明原因,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收集归纳:结合课本资料说明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形成自主学习和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7)情景模拟:通过“扮演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及“让学生扮演泾源县的居民(可以是学生、农民、司机等),看一看家乡的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活动来体验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是对生活有帮助的,教育学生关注、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8)读图分析:通过学生阅读“图3.1天气与生活”、“图3.2武汉暴雨成灾”、“图3.3电视天气预报”、“图3.4卫星云图”、“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以及地图册第21~23页内容,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素养。

(9)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①将教材第50页活动1作为课外作业,看谁能认真完成任务。通过记录学校所在地区一周的天气状况,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习惯,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调查泾源县的灾害性的天气有哪些?”以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篇9

【关键词】地理;初中;说课

一、教材简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三部分内容,是学生进入世界地理学习的起点,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七大洲是人类的居住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多少会知道一些,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利用课件和学生共同研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空间想象记好地理事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陆、大洲、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分组讨论、合作,利用游戏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和学生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做好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的海陆面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名称及其空间分布。

五、教学难点

1.全球陆地分布的特点;

2.七大洲名称以及空间分布。

六、教学准备

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秒表1个,小地球仪七个。

七、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情趣教育法、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八、教学安排

一课时

九、课前准备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各组选一个组长,书记员一个,组长和书记员坐第一排,在处理问题时,由组长组织各组讨论回答问题,对于本节相关的问题,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答对小组加10分,答错不扣分,最后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组织奖励。

十、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要点,同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我们并不了解地球的真正面貌,1961年4月12日,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了太空,当他到太空之后回头看地球时,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 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一起来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揭示课题)

老师:那么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什么样子?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加加林当时看到的地球情景。(课件展示:向学生展示从太空看地球自传的动画)

学生在看地球自传的动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懂颜色的含义以及运动的方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各小组第一题必答题,按事先安排的规则,答对的小组加10分。

老师:从宇宙中看这一个美丽的、呈蔚蓝色的地球,同学们明显的感觉到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那么它们分别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课件展示: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老师“讲述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经过科学家们计算,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是——(课件展示:“七分陆地,三分海洋”,具体为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

通过以上数据,同时结合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面积的比较,学生可以明了地球是一个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球体。

学生讨论:有人把我们居住的地球叫做“水球”,学生讨论“地球”和“水球”的依据各是什么?

老师: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称“地球”。

过渡:通过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面积大小不等的很多陆地,这些陆地我们把它们有的称大洲、有的称大陆、岛屿等称谓,那么这些名称分别是怎样定义的?(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简图”)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做适当的提示,学生讨论总结其名称。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各小组第二题必答题。(课件展示:依次点出大陆、岛屿、大洲等定义,当提到大洲时,教师课件展示“各大洲的分布图”,例出七大洲的名称)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分析各大洲的具体位置。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大洲地理位置的时侯,教师要回顾第一节中的半球分界线,从而加深学生对以前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各小组第三、四题必答题。

过渡:在了解大洲的名称和具体位置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比较。(课件展示:“各大洲的面积比较”)

课堂游戏:课堂游戏的安排,主要仿照大型运动会运动员入场的情景,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七个小组,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各大洲的运动员,当小组成立之后,各组利用小地球仪,在较短的时间把你代表的大洲地理位置、面积和所了解的特殊地方介绍给其它队员。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教材中各大洲的地理位置问题。

老师:利用学生入场的顺序,举出大洲顺序的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时,教师要讲出分别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过渡:我们知道了大洲的具体情况了,可是从世界地图上明显可以看到,有的大洲是相互连在一起的,而有的大洲是独立的,那么相互连在一起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课件展示:“大洲分界线图”要求学生认真看图,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各小组第五题必答题。

过渡:经过以上问题的处理,我们了解了各大洲的基本情况,现在让我们通过课堂练习来记住各大洲在地球上的准确位置。

拖图游戏:要求各小组讨论之后,选出两名学生上前拖大洲名称填在图中相应的地方,要求各小组在填图时,其它小组不能看。在填图的过程中,由班上选出两位学生上前,其中一位学生用秒表计时,一位学生记录时间,最后看用时最少小组加10分,用时最多的小组加5分,位于二者之间的小组加8分。

课堂抢答题:通过本节的学习,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作用,在答题中,小组抢答正确加10分,如抢答错误,教师应当堂解决问题所在的地方。

课堂总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空间,我们应当要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法》,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作业安排:完成大洲填充图

十一、板书设计

略。

参考文献

[1]徐艳芳.探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如何实施开放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游标卡尺的使用》说课稿 篇10

中职机械专业使用的《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课本选用的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 高职课本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在学习《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的过程中, 游标卡尺的使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测量手段, 它能够测量内外径尺寸、孔距、壁厚、沟槽及深度, 而且他的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游标卡尺的使用是本章的重要单元, 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和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很相似, 如果能理解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对以后学习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将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游标卡尺的结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了解其他类型的游标量具。

(2) 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 培养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 思想目标

培养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成为一名有知识有能力的现代化技术工人。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 重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2) 难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三、学情分析

当学生基础一般, 理解能力稍欠缺时, 教学中一定要讲细、讲透, 多练, 并利用直观教学。当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时, 讲透刻数原理后, 多加练习读数即可。

四、教材处理

本节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渐过渡。首先应讲清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该原理较难理解, 是个难点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主尺上每格为1毫米, 可是测量的精确度却可以达到0.02毫米、0.05毫米、0.1毫米呢?那么在讲述刻线原理时, 以精度为0.02毫米的游标卡尺为例 (见图1) , 应该首先告诉学生主尺上49毫米 (49格) 对应游标上50格 (也就是主尺上的每格与游标上的每格相差0.02毫米, 游标上的每格为0.98毫米) , 当不测量时, 主尺和游标上的零线会对齐, 此时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是错开0.0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是错开0.02*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三格和主尺上的第三格是错开0.02*3毫米的……游标上的第49格和主尺上的第49格是错开0.02*49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50格则与主尺上的第49格是对齐的。假若测量尺寸为0.02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将会对齐, 假若测量尺寸为0.04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将会对齐……, 以此类推。那么, 反过来, 我们可以根据游标上第几格与主尺上的某格对齐来进行读数, 就可以读出精确到0.02毫米的小数部分。只要理解透彻刻线原理, 就能使读数方法问题迎刃而解了。然后, 依次讲解0.05的游标卡尺刻线原理。最后再讲述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等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讲授、练习法, 讲练结合, 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 本节课可以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容易理解。另外还需要分组 (每组4人, 一个工件、2把0.02的游标卡尺、2把0.05的游标卡尺) 测量工件尺寸, 反复用游标卡尺进行读数训练, 提高读数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游标卡尺的结构、用途

(2) 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

(3)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4) 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3. 巩固练习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

(1)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数 (如图2) 。

(2) 分组测量零件。

4. 课堂总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游标卡尺的结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一定数量的讲解与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方法、读数方法。课后还要进行测量实际零件来巩固所学知识,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5. 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重难点, 分组测量零件, 使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方法,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七、学法指导

上一篇:学生社会实践实训自我评价报告下一篇:妈妈我对您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