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范文小学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怀念范文小学(共9篇)

怀念范文小学 篇1

我上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这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基础。

纵观整堂课,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亲的思念、爱慕之情。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指导朗读)如果当时,我借着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肯定会深受感染,课堂氛围也会更好。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学生找了很多自己认为感动的句子,结果既浪费时间,又感受不深。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怀念母亲》文章,应该说非常到位。这篇文章,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文章、讲文章,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

《怀念母亲》反思后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的那棵大树吗?

2、生:他就是——季羡林老爷爷写的文章。

3、师:简介季羡林,并引出课题,朗读课题。

4、让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引题,了解文章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质疑:读完后想想作者当年梦到了什么?

释疑问题: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了两遍,那么作者当年究竟梦到了什么?你知道了吗?(学生:母亲、祖国、故乡、老朋友……)。

2、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指导生字书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第一小节课文内容。

1、出示:

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指名朗读这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圈划有关词句。

2、反馈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A、“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B: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C: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指导朗读: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交流:为什么母亲的离世让作者如此的痛、悔、恨呢?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带着悲伤的语气朗读。)

五、研读,体会爱母之情

1、请你把文中描写梦的句子划出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1)请大家看着这三段话,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2)刚才读得很正确,但是,你读出句子里边的东西了吗?请再轻轻地读一读,读完后想想,从这三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这三句描写梦的句子都跟作者的母亲有关。为什么作者在梦里常常梦到他的生身母亲呢?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出示:作者对生身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①思念、伤心、自责、愧疚、后悔等

②抓住: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六、学习日记,再次体会母子情深。

1、默读日记,体会日记中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交流,体会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的原因,想象她的行为举止。作者看到“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会想到谁,为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3、动笔写话:一边是无尽地等待,一边是永久的悔恨。走进母子心灵,动笔写一写母子的心里话。教学中,我们老师普遍开始看到“观课议课”,认为无非就是听课评课,细细读来二者并非整齐划一,以前,我们在听课时所关注的都是讲课的教师,老师讲得是否生动形象,是否条理清楚,是否目标明确,是否引人入胜,上课过程是否环环相扣,这些都是听课者对讲课老师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评价依据。评课时都习惯这样说:这节课老师能够认真备课,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时间安排合理,还有板书合理工整,学生配合良好,作业布置合理,老师基本功扎实等。表面看来听课者上课听的挺认真,评课老师评的也挺负责任,但现在仔细想来中间是否少了些什么,而作为课堂的主体、主要参与者——学生获得什么呢?谁去考虑?

观课其实是一种理念的变化。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在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更需要我们站起来看一看,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他的学习属于什么类型,老师该怎么引导?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而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可以争论。其次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注意,这里提评价重点必须转向,并不是完全忽视或否定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情况)。

通过学习观课议课让我真正明白观课的真正意义。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我们的议课就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个,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总之,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通过这次学习,我比较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清楚的认识到观课议课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处,更有深度的参与到观课议课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分数: 评分人: 《怀念母亲》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知道文章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知道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A、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

1.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B、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苦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指导朗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也许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C、出示补充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这是留存在作者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当母亲逝去时,作者内心又怎么能接受得了,你从哪句话读到了这种情感?指读,交流体会。

D、小结;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却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这也正能体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自由选读最喜欢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说的一些话。

三、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四、课外知识拓展。

查找资料,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来读,并写一写体会。

分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教材是围绕“观察中的发现”编排的,《爬山虎的脚》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2.本节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前听写,发现学生对生字掌握得不够牢固,出错较多,因此抽出5分钟辨析形近字。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现在对基础字词能查字典解决,但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尽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用眼睛仔细观察。

3.学生认知障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采用“找句子、画动词、表演爬”的方法让学生顺利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师: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 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抽读,齐读。

3、抽生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

过渡:课文是怎样把爬山虎的每一个方面写具体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课文,从文段中找出答案。

三、精读课文,学习新知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多媒体课件。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

(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出示课件):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奇怪”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奇怪?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奇妙?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奇妙”……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请生回答)第三到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

接着我们就重点学习三—五段。

三、直奔重点段,精读课文

(一)讲读第三自然段

1.我们都知道人的脚长在身体最下面,那么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

2.看到了吗?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生答:长在茎上,板书:位置:长在茎上)(再看动画)长在茎上什么位置?(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

3.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形状的?(再看课件)4.谁来告诉老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形状?(生回答,板书:形状:细丝 像……触角 5.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回答,板书:颜色:嫩红)

6.通过大家仔细的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脚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7.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作者在描写爬山虎脚的形状时用了一个什么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句?(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用蜗牛的触角比喻细丝)8.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像。(指名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本子上画,老师巡视。)(生根据自己所画来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9.这个自然段讲什么?(爬山虎脚的样子)10.作者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认真仔细,说明作者是个有心人,在这一段中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认真,请同学们找一找。(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对,齐读这一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学会观察。

过渡:爬山虎的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会爬,那爬山虎是怎样爬行的呢?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掌握的好。(老师巡视)①用~~~标出表示细丝形状变化的词(“小圆片”、“直”、“弯曲”)。②用————找出写爬山虎爬行的动词(触 巴 拉 贴)。

③演示爬山虎爬行的过程(生分组自学,师巡视)(展示每组的学习成果)④.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过渡:因为爬山虎的脚有的离墙远,没触着墙;有的离墙近,触着墙。那么触着墙和没触着墙都有什么变化呢?(板书:变化)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三)讲读第五自然段

1.我们来看一段动画,请大家仔细观察。

2.谁来告诉老师,有什么变化?(生回答,板书:没触着墙:萎 没有痕迹 触着墙:灰色)3.这些灰色的脚怎么样?(生回答:牢固,板书:牢固)怎样牢固?拉得动吗?(相当牢固)4.读最后一句话,理解句意。(看视频)

四、巩固练习。

1.根据视频朗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2.生自选一段视频复述课文。

五、同学们,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

学完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能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吗?(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六、作业。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牢固)

小学国培语文心得

这次小学语文老师的国培即将结束,我在这次培训里,不敢说“果实累累”,但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在国培学习中,我聆听了许多教授、专家、学者的讲座,他们深邃的学术知识和独特的讲课方式,我收获也不少。这次培训中我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写好作业,积极参与学员的互动交流,不断学习人家好的学习经验,从而使我的专业知识得以给养,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深入的专业学习,为我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认识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含义,体会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从繁忙的工作中和琐碎的家务中“挤”时间学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学习还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勤于思考,把脑筋开动起来。还要善于积累,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这次培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识字写字教学、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从事教学工作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足,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更是不知所措。现在很多小学老师都说学生识字量大,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大多数的老师都把课堂时间都用在如何教会学生识字,忽略了在课堂上练习生字这一环节。而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明白了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要求学生会读会认,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必须会写会用,并且还要求掌握。其实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认的那一部分字,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要求学生掌握,只要学生能够认识并且会读就可以了。另外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的字,就多花点时间来教学生掌握。我觉得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从听说读写这几方面来强化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并通过课堂提问,游戏,讲故事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想这样不仅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也会乐意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现在教的是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让我最头痛的就是上口语交际、习作课,因为班上的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口语表达和写作文,口语交际时他们喜欢窃窃私语,但是一旦让他们个人与集体交流就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了。习作时他们觉得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每次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大同小异的,没什么新意,因此他们慢慢地就变得不喜欢写作文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也非常的苦恼。但是在这次培训中我有所感悟了,要让学生爱上写作文,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要鼓励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胡编乱造,这样就不会没有内容写了,因为学生对自己经历的事情印象比较深刻,就容易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更加动人,有感染力。

在国培学习中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总之国培学习使我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审视我的教学,反思我的教学,总结我的教学,改进我的教学。

教育的中心是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有教无学,有学无教都是失败的无效的教学。因此,我们要摆正自身对教育的看法,不是你教什么的问题,而是学生要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好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才能有效的针对性的教学,最终教学才有意义和价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参与课例研修,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研究及课例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此次培训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课例研究活动。“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明确了今后的方向,坚定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也是我这次国培学习的又一大收获。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激发学习兴趣。

当我们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有的同学会问:爬山虎是什么动物?它的脚长得怎么样?其实,爬山虎是一种植物。那么,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沿着墙往上爬的呢?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抽读,齐读。

3、抽生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

过渡:课文是怎样把爬山虎的每一个方面写具体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仔细阅读课文,从文段中找出答案。

三、精读课文,学习新知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两句话。第一句讲学校里有爬山虎,第二句讲我家里也有爬山虎。)

2、两句话中都有一个“墙”字,说明什么?(说明爬山虎无论长在哪里都离不开墙,是顺着墙往上爬的植物。)

3、想一想,第1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板书:生长墙边)

(二)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第2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什么?(板书:叶子)

2、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板书:绿得新鲜铺得均匀)

3、出示课文插图,师用简笔画引导学生认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的叶子。从形状看,叶子由小到大;从颜色看,由“嫩红”到“嫩绿”,这个变化很快,仅仅是几天。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一顺儿朝下,…….4、讨论:为什么说“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一是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很醒目,不同一般;二是充足的阳光和营养使叶子生长旺盛,呈现生机。因此看起来非常舒服,这是写颜色美。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好看,读出美感。

过渡:课文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爬山虎的生长地点是墙边,爬山虎的叶子很绿,而且非常均匀,看起来非常好看。那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是怎样沿着墙往上爬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5自然段,从中去找答案。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

①作者在写爬山虎的脚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②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形状、颜色的词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根据疑问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完善板书,并引导:

(1)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彩图,学生图文结合,进一步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2)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些内容?(第3自然段)

(3)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板书: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爬墙 变化 细丝 像……触角 嫩红)

4、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1)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 变巴 拉 贴

(3)理解句子:“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 引导学生明白:因为爬山虎不像动物用脚交替行走,而是用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地长出新脚,不断地往高处爬。因此,在课文里用“一脚一脚”往上爬。]

(4)请大家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自读、抽读、齐读)

(5)请同学们用“触、变、巴、拉、贴”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自学第5自然段,找出答案。

5、自主探究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板书:变化 萎了 灰色

(2)讨论:爬山虎的脚与墙是怎样的关系?

(3)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什么?

2、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爬山虎的知识呢?

引导学生明白: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此,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课堂练习。出示小黑板

填空:爬山虎的脚()着墙以后,()住墙,把嫩茎()一把,使茎紧()在墙上,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把叶子铺得很均匀。

五、积累运用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提示: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提示:⑴ 观察细致。⑵ 要抓住特点观察。⑶ 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怀念范文小学 篇2

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仅靠每周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作文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作文。原因是现在选编在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典范性强,是指导学生习作最好的范文。我的做法有:

首先,在课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边学边用,学会写作。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课时,课文开头有几句环境描写,写在海风呼啸、波涛汹涌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情景。讲读时,我提问:课文一开头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环境。这样对表达中心有何意义?从中使学生明白环境描写是有学问的,它是与人物的心情、文章的中心相称的。课后,我就要求学生以后作文适当地加上一段环境描写,这样结合课文引导写作,具体形象,方法实用。

其次,在课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写作上存在的问题,自改作文。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把握不住细节描写之处。因此,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枯燥无味。我在讲读课文时,就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第三部分讲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通过对李大钊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来表现出李大钊临危不惧、为国献身的精神,如果把这些句子删掉了,让学生做比较,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了人物描写在文章中极其重要。课后,我就要求学生学会修改作文。用具体的课文分析,比较,学生对课文的长处看得见,对自己习作的毛病也会有所察觉,如此运用,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小学作文 怀念老师 篇3

李老师20多岁,咧开的嘴角挂着真挚的微笑,像石榴一般;那天鹅般的黑眉,分明的、弓儿似的、婀娜的弯曲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含露欲溢,闪烁出天真无邪的光来;一只俊俏笔挺的鼻子显出活泼、温柔的神态;这是一头乌亮浓厚的美发,像黑色的瀑布从头顶到倾泻而下,它不柔软、妩媚,但健美、洒脱,有一种朴素而自然的魅力;面容显得那么自然、那么舒坦,在日光灯下,仿佛是开在月色里的一朵玉莲。

在四年级时,李老师为了让同学们上课认真,就设计了“说明书”。如果有同学上课做小动作或交头接耳,就罚写说明书,要写你做错了什么事,今后如何改正,字数不少于300字。这样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错误,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过了一段时间,李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文几句话就写好了,就像一个办法,如果作文谁能一共有5个蝴蝶,就给谁印一个五角星。虽然这小小的五角星对你们来说毫无意义,但对我们来说,它代表着李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

记得有一次,李老师为了我们学得更牢固,竟然带着病给我们上课。李老师为了让我们再学习中找的乐趣,只要我们表现得好,快下课时,会给我们讲几个小故事。

李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天鹅能飞的高,飞得远,是靠矫健有力的翅膀,你们要远航,得靠知识啊!”李老师的话,字字句句像铁锤一样,一下一下打在我的心上。

怀念小学生活作文 篇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经意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在我的身边匆匆走过。

我就要和小学说再见了。心里有几分的不舍,想想六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儿,六年后,我已经成了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是小学生活让我有了这一华丽的转变。

在离别之际,我舍不得母校,舍不得母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门口那几棵树从我入学以来也已增添了六个年轮了吧。母校,我感谢你,是你让我们成长,是你让我们快乐,母校,我崇拜你,是你用你那伟岸的身躯孕育了两千蓬勃的生命。我要对我亲爱的母校道一声谢谢。

在离别之际,我舍不得老师,老师,您是世间最伟大的人,您在这三尺讲台上耕耘了这么多年,让多少的小苗变成了小树,我也不例外。您为我们一班同学操劳着,或许您那一根白发是为我们而生,那一丝皱纹是为我们而添。是您用知识与那勤劳汇成的汗水,浇灌着六十位同学的心灵。在这离别之际,我要对我敬爱的老师道一声谢谢。

在离别之际,我同样舍不得同学们,是你们带给了我欢笑,陪我一起成长。我们共同经历了那么多,要分别了心里是那么的不舍,不久,这间教室里永远不会有我们的朗朗书生,走廊里永远不再有我们的笑声。是同学们陪我走过这六年,在离别之际,我要对同学们说一声谢谢。

怀念小学毕业留言 篇5

岁月的河流上,会流走很多很多。相逢时的那片红叶,也会褪色吗?

让我把无声的语言,融进江南的风-----为你送别.......

这张同学录,将是我生活的影子,它真诚的记下我的所有值得回忆的事。美丽人生是机遇和汗水的结合,是勇敢和智慧的结晶。

让生命的书页,永远记住点然过心灵的温暖阳光。

虽然这只是一张小小的纸片,但它凝聚着我无限的翔与着恋!

风吹走了祝福的心絮,雨模糊了期盼的视线,我扎紧了思念的情结,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再度重逢!

祝: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等候都能出现,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小学4年就像一场梦当梦醒时我们才懂得珍惜才懂得需要告别当我们梦醒时想要挽留可是一切都不会在重来我只希望能再次走进那个美丽的梦中

似乎是在弹指一挥间我们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开始迈向充满无数遐想的花季――美好的少年时代过去的4个春秋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纪念

我站在阳台上,听风从我耳边吹过,我想远方眺望,看到小学生在校园中欢笑。不禁想到了自己就要从这所小学中走出,开始我的初中生活了。小学生活,怀念……

怀念和敬仰 篇6

诗人臧克家曾为斯霞老师写过一首诗:“一个和孩子常在一起的人, 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 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斯老师最喜欢后面的一句。她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人虽老了, 心仍温暖如初。这就是她为什么永远年轻、充满活力, 那么有朝气!

斯霞老师认为尊重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 她在教育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 理解童心, 不留痕迹地引导到教育的范围。有一回, 一个女生哭着告诉实习老师:“不知道谁把我的书撕破了!”实习老师急忙走进教室厉声追查, 全班学生吓得目瞪口呆, 正在这时, 斯霞到了班上, 她一面暗示实习老师不要追问, 一面用平和的语气缓和紧张的气氛:“书籍是每个人都应该爱护的。今天这本书被人撕坏了, 这是一件不好的事。可是, 我们谁不做错事呢!做错了事, 能认识并改正, 以后不再犯, 就是好孩子。”一席话刚出, 学生放松了。斯霞接着说:“你们不是读过《诚实的孩子》吗?列宁小时候打破了姑妈家的花瓶, 当时不敢承认, 但他心里很难过, 后来经妈妈的教育, 终于写信给姑妈承认了错误, 姑妈还表扬他是个好孩子呢。今天××的书被撕坏了, 她当然很心疼, 我相信撕书的同学心里也很难过, 也许他是不小心撕破的呢!”斯霞的话音刚落, 有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 轻声说:“老师, 是我撕的。但我不是有意撕破的, 我是……”斯霞笑着说:“好!××自己承认了, 这就好。能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就是勇敢的行为, 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大家都是懂道理的, 绝不会有意弄坏别人的东西。但是, 不小心把人家的书撕坏了, 就应该主动承认, 替她补好, 说一声请原谅, 就没事了。”这些对话如春风化雨般, 使全班学生受到教育, 也给实习老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斯霞老师经常说:“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活泼的孩子, 可惜我们常常用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这不简单的工作。”“我们不要只满足于给学生知识, 而是要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感情、活生生的人来对待, 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 一定要用最适合他们的方法把知识教给他们, 同时也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教有法, 学也得法”她认为如果教师爱学生, 对他抱有希望和期待, 经过几年的教育, 学生就会像你所希望的那样有进步。不但在学习上、品德上, 而且在做人的道理上, 都会达到你所期望的要求。她认为对孩子要真诚, 上课时也不搞表面的虚假一套。她曾表示:“有的教师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 我很不赞成。我认为课要上得朴实、扎实, 讲究实效。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当摒弃, 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当删减。要把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从斯霞老师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她高超的实践智慧和育人的艺术。她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体贴入微的关爱, 理性善意的宽容, 所有这些都给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以启迪。正因为这样, 她被人们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

“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而自豪”, 这是斯霞一生中最大的满足和幸福。在她的生活历程中, 曾多次出现过可以不当小学教师的机会, 但她从不改变自己的意愿, 仍然一往情深地做一名小学教师。文革期间, 她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 并被迫离开了她所热爱的教育岗位, 这是她感到最伤心、也最难以承受的日子。1976年, 四人帮倒台后, 当时还在省教材编写组的她向领导提出了返回教育第一线的要求。教育局的领导劝她说:“年龄大了, 学校工作辛苦, 还是在教编组省心些。”希望她留下来, 但是她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孩子, 割不掉融入生命的校园情结, 坚持要求回到学校去。1977年, 她终于以67岁的高龄重返南师附小的讲坛, 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当时, 她兴奋极了!时隔一年, 她就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80年代起, 年事已高的她, 虽然不再上课, 但仍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评课, 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斯霞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对担任教师工作具有强烈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源于她对学生至深的爱, 她认为师爱的本意就是教师要有崇高的母爱和对童心的理解, 这样师生的心灵才能相通。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 贵在有“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1963年, 新华社记者和《江苏教育》编辑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 写了一篇介绍斯霞老师教育工作的文章《育苗人》, 后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斯霞和孩子》, 但是这却被一些左倾思潮支配的某些主持教育工作的人认为是在宣传人性论。对此她百思不得其解, 曾对我说“工人爱机器, 农民爱土地都是正确的, 是大力倡导的。为什么教师爱学生却成了人性论要受批判?”“教师该怎么对待学生呢?我不明白。但只要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 当我看到学生有某种困难需要我去帮助时, 我仍然会排除思想上的困惑, 冒着被批判的风险去做我认为该做的事, 说我该说的话。我认定,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一切, 没错!”那时我虽然很赞同她的想法, 但又只能无言以对。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年动乱中, 斯霞老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分子”, 一度被剥夺了教育孩子的权利。1969年虽让她上课, 但出现了不能当班主任的咄咄怪论。直到粉碎了四人帮后, 她才回到了自己心爱的小学教师岗位。

斯霞老师平时的生活十分简朴, 家庭负担也一直比较重。面对困难, 她选择了坚强, 胸中始终想着事业与孩子。1949年2月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附小, 被安排在附小的一间八平方米的房子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30个春秋!五口之家怎么住?星期六, 儿子从中学回来, 她就带着两个小女儿住到离校返家的老师床上;寒暑假, 学校放假, 她就借教室暂住。她在这里生活, 在这里备课, 在这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幼苗, 也在这里享受了辛勤劳动后的收获和欢乐。

在生活的浪涛中, 由于丈夫长期患病, 去世较早, 她还一直担负赡养老母亲的责任, 因此生活几乎经常是在困难的煎熬之中。由于她的合理安排, 勤俭持家, 日子过得井然有序。平时她总是乐呵呵的, 忙这忙那, 都看不出她的忧虑。她认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 越要有精神。”在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只要一遇到班上家庭困难的学生, 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尽可能地给他们各种帮助。1996年, 她捐献自己的积蓄, 设立了斯霞奖学金。那时, 她虽已86岁了, 依然一如既往地坚持每天早早到校, 做着她力所能及的事。斯霞老师在学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教育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在学生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她的生命已经与学校、学生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斯霞老师用毕生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 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 无论是屈辱还是荣誉, 她总是淡泊名利, 一往无前, 勤于思考, 乐于实践。她把自己一生的爱全部倾注到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怀念小学时光作文 篇7

上了初中我曾对我说过:你要珍惜在你身边的一切。爸爸也对我说:小学在你的人生中跟过客一样。你还记得小学校园那洁白的天空,那滚滚飘来的热浪,那操场上的人影吗?不知为何突然想被小学老师狠狠的骂一顿,想让同学使劲欺负我,如果真的可以我是多么怀念,多么想笑啊!也许我没有好好的珍惜,没有珍惜那的一切吧。不知为何突然想起来你的笑脸,我没有好好陪伴你们,也没好好陪伴自已的小学时光,虽然我感到惋惜,但我也无能为力了!我很抱歉!

小学的老师虽然不是最牛的,但是我最喜欢的。毕业那天我没有看见您对我们送行,因为我知道您很难过也很惋惜,您对我的我们的教悔永不过时!记的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您给我家长打了电话,教育我,我知道我也明白,您安慰我,让我的未来有了更好的奔波。如今您已教新的年级了不知道您开学第一天怎样看着那面目换新的一年级像不像我们小时候呢?

怀念小学作文 篇8

在童年时,他用那双老而皱的手轻轻牵着我,漫步在长无尽头的步道中,体会着自然的世界、聆听着美妙的音乐,伴随着风和轻盈的树叶,爷爷的脸和手都是我最深刻的印象,爷爷用自然来对我说幸福,我要用温暖的拥抱来谢谢爷爷。

我从儿时到了大,在生病时爷爷会用慈祥的笑容,看着我仿佛在关心我,他用硬硬皱皱的双手牵着我,带着我来到了公园,在凉风的伴随下我轻轻的看着爷爷,他那和气的脸,上扬的嘴,眯成一线的眼,有着无丝的慈祥,我要用拥抱来告诉他我爱您。

现在爷爷年纪大了,脸上的皱纹一条又一条,背一天比一天弯,看着他拄着拐杖有多辛苦啊,突然有一天爷爷不行了,我和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到爷爷的病床旁,看到他紧闭着双眼、软弱的身体,是有多痛苦的,我要用拥抱来祝福爷爷身体健康。

虽然爷爷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过另一个生活了,但是我还是想向爷爷说你快乐吗?我还想用拥抱来告诉你我爱你,我怀念爷爷慈祥的脸,我怀念爷爷皱皱的手,我怀念爷爷用自然来对我说幸福,爷爷你可以在教我一次吗?

怀念恩师 篇9

拜师之路

六十年代我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由于文革等种种原因, 我回到了湖南工作, 1982年我到北京出差, 带着仰慕的心情到北京跨车胡同白石老人故居, 第一次拜访了齐良迟先生, 那次与良迟先生交谈虽然不到一个小时, 但先生那种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我调到湖南南岳当翻译, 后任副区长, 分管文教和接待工作。在南岳, 我有很多机会接触到一些全国著名的画家, 好几位都愿意收我为徒, 但我一直崇拜齐派艺术, 一心想找机会拜于齐派门下。一次机会来了, 省领导陪同良迟先生与其子展仪先生到南岳观光作画, 由于良迟父子的名气, 前来拜访求画的人实在太多。长沙市, 衡阳市, 湘潭市及衡东、衡山县各级领导, 各方人士纷纷前来, 我一个刚刚上任的副区长实难以招架, 结果搞得良迟父子没有休息好, 也没了观光南岳风景的好心态, 我没做好南岳的接待工作, 十分自责, 拜师之事就更难启齿了。

1986年初, 我调到湘潭市外事办, 任副主任。虽接待过良迟先生, 但未有机会谈拜师之事。直到87年四月在湘谭宾馆我才有机会与齐展仪先生作了一次深谈, 谈及83年南岳之行不快之事, 我深表歉意, 但展仪先生说早忘了。那次谈话十分投机, 展仪先生长我几岁, 我遂向展仪先生表达了欲拜师齐门的多年心愿。恳求展仪先生收我为徒。展仪先生沉思片刻后, 要我画一样东西给他看, 我当场画了一个人物和几只虾, 因为平时我就临摹白石老人的画, 所以还比较娴熟一点。他看了很高兴的说:你是个画画的材料, 并说要拜师学画, 就得拜我父亲, 理由有二:一, 我父亲从小就在我爷爷身边学画, 深得齐派艺术真传;二是拜我父亲为师, 将来和我就是齐派艺术同辈人, 兄弟之间说话更方便, 这样有利于你的艺术成长和发展。展仪先生答应尽快引荐, 拜他父亲为师。

师之待画

展仪先生回家一个月后, 打来电话转告, 良迟先生愿意收我为入室弟子.但要当面谈谈, 约法三章。听到这个消息, 高兴的几夜都未睡好。一个礼拜后, 也就是87年5月初, 我就准备了湖南特产和平常习作去北京拜会良迟先生。

良迟先生在北京跨车胡同热情地接待了我, 并两次和我推心置腹的谈话, 每次一谈就是两个钟头。他说:“我看你的习作, 觉得你能画, 并且能画好画”。他语重心长的说:“画画是高层境界的追求, 给人提供真善美修养提高的课堂, 给人一种享受, 同时又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你想你工作到五十多岁, 剩下的时间很长, 你干什么, 跳舞?打牌?闲聊?何不用这些时间发挥自己的特长, 转化对艺术的追求, 它将成为你的精神支柱, 还能给人提供精神食粮, 多好啊!这是一件对自己, 对家庭, 对国家, 对社会, 对身体都有好处的事情, 何乐而不为呢”。听着先生的谆谆教导, 使我深深感动, 这慈母般的关爱, 坚定了我绘画的决心。1993年5月25日在湘潭隆重举行了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市文联、市美协领导及多位同仁参加的正式的传统拜师仪式。从此和良迟先生就确立了师生关系, 经常往来, 寄作品批改, 电话请教。良迟先生对我的绘画就不是慈母, 而是严父。记得是94年10月, 我带着一堆作品, 带了老师喜欢的湖南土特产去北京。平常看到老师很朴素, 我又特意去西单商场为老师买了一件高级的大衣。见面后老师看了看土特产, 但对大衣却看也不看说:“买这个干什么, 没有用。穿的好就能画的好吗, 你先打开作品看看”。恩师不善言辞表达, 不爱溢美颂词, 对艺术执着严瑾, 对画画要求严格。老师一看作品就毫不客气, 语重心长的教导我, 要追求艺术就要一丝不苟, 要让不懂画的喜欢, 更要让懂画的说画的好。当时有几幅作品我自认为有新意, 是创新, 老师看后却严肃的对我说:“你是偷懒, 现在有很多人偷懒, 不吃苦, 标新立异, 说自己创新来骗世人, 这是浮躁年代的时髦。白石老人说:‘夫画者, 乃寂寞之道, 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 方可从事于画。’绘画者要知道, 心里素材都是来源于大自然。自然界很美, 但不全是艺术美, 因此有江山美如画一词。我们每位绘画者, 当想要把心里所欣赏的自然界的事物表现出来时, 这些事物即成了我们的素材, 他就要先经过用自己的天分与后天的修养, 对它进行艺术提炼, 使这些自然的素材升华于胸中, 然后通过我们的笔墨技法, 在纸上进行艺术再现, 创作出使自己满意, 也令观者能欣赏。只有领悟了这些道理, 才不会搞什么奇呀、怪呀、丑呀、‘新’的东西。那些只是哗众取宠的作品观众并不喜欢, 只会一笑了之”。讲了以后, 我对照讲话, 再看看自己的作品, 感到很惭愧。从此决心一改自己的作风, 再不投机取巧, 决心老老实实, 扎扎实实下死功夫, 努力把画画好。

我又拿出几张自认为画的比较好的虾给老师看, 心想老师会比较满意, 甚至会赞扬鼓励, 没想到老师一看就毫不客气的说:“要画好画就要一丝不苟, 画好虾不容易, 全国画虾的人太多了, 湖南画虾的人就不少, 能把虾画好, 笔墨功夫就有几分了, 再画其它, 就有笔墨基础。你要细看白石老人的虾, 怎样用笔, 用墨, 用水才恰到好处, 怎样有层次, 有力度, 有透明感, 这样的虾才栩栩如生, 是活的。你这样画把活的东西画死了, 这样的画家太多了, 你看我怎样画, 还要观察活虾的动态, 因此要养些虾来观察, 看其形态, 在似与不似之间下功夫, 要画的形神兼备, 从现在起不画别的, 只画虾, 每天坚持几个小时, 连续画两年再给我看。”

我谨遵老师的教诲, 在小鱼缸中养了几只虾, 经常观察并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坚持画。耐严寒酷署, 不知流了多少汗, 画了多少纸, 用了多少墨, 后来将画送给老师看, 老师才笑了说:“从这里就能看出你的意志, 有志者事尽成。”在老师的指点下再经过反复揣摩, 最后老师终于满意了。并为我题下:白石门下湘人画虾, 东常仁弟第一人。后来老师才同意我画其他。我画鳜鱼, 得到老师和同仁的认可。也是象画虾那样, 千锤百炼, 反复揣摩, 才有今天的成绩, 现在我每画一样东西, 都是用画虾的精神和方法来对待, 颇有收获。

师之诗人

从老师身上不但知道怎样才能画好画, 同时学到了怎样做人。老师每次回湖南, 省市委领导都很客气, 经常安排宴请, 他总是设法推辞。而偷偷的要我陪他到较干净的小饭店, 安排一两个风味菜了事。领导问及总说另有人请了, 回北京之前未告诉地方领导就自己把房费结了。还有一次, 恩师来湘潭, 硬是不住宾馆, 而住到我家, 关起门来教我学画, 放下笔来就讲白石老人的故事, 白石老人怎么绘画、怎么做人等。弄得地方领导很尴尬。他说:“人家盛情接待, 看重我们, 我们就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贪奢华, 不搞浪费, 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石老人一辈子都是这样”。

老师和白石老人共同生活几十年, 一出生就在白石老人身边生活, 学习绘画, 耳濡目染老人的画风, 对老人用过的颜料、印泥、印章、纸质、运笔、有独特研究。人家请他鉴定白石老人的画, 真就是真, 假就是假, 一丝不苟。一次有人拿来一张高仿作品, 一般人难以辨别, 来人说, 齐老只要你说是真的, 再没有别人说是假的, 要多少鉴定费开口就行了。老师说:“这样的事不能做, 对你本人、对社会都有不良后果, 否则我也愧为白石老人之子了”。这事后来问师兄齐展仪, 他说这样的事我们父子见多了。

文革中家里抄走和失去了白石老人的全部作品和文物, 我未见老师提及过。有次我偶然提及, 老师却讲了一件这样的事给我听。说白石老人多年的积蓄存在花旗银行, 有一天家人告诉白石老人, 花旗银行倒闭了, 白石老人沉默不语, 只是叹气。你想我父亲由一个赤贫, 靠一笔一笔绘画, 走南闯北攒下的钱一夜之间, 化为乌有。我们一大家人都靠它来维持生活, 突如其来的打击, 对一个80多岁的老人来说, 太残酷了。一般人不是当时晕倒, 也会一病不起, 甚至跳楼。可三天后, 我父亲叫你师母:“碧环铺纸, 我们画画去”, 于是站起走到画案边作画, 从此一直到去世也未提及此事。这种心境太了不起, 真是提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汉。

我们师生个人情谊就像慈母与儿子, 我记得是2001年冬季, 我一个最好的朋友想收藏我老师一张画, 但又拿不出钱来, 我为了报答朋友过去的帮助, 只好请老师帮忙。我一说老师就同意了, 并说你的事我愿意办。老师冒着严寒亲自到邮局认真填表, 办手续将画寄过来。当时老师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 有时还问及我有什么困难, 绘画上有什么难题,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老师对我的慈爱和关怀, 总是令我感动不已, 铭刻在心, 只是没有回报机会。但是有一点我是自豪的, 我虽能力有限, 但心中时刻有老师, 老师亲我如子, 我也从心底里视老师为父。每到一个地方, 我总会想想老师需要什么, 我会认真寻找, 设法把最好的给老师寄去。老师有什么喜好, 我会想方设法满足, 比如老师喜欢吃湖南的寒菌, 每年我都会挑最好的南岳菌子做好送到北京, 还有湖南的干小鱼、腊肉、茶油等。记得是1998年冬, 师兄展仪来湖南, 我专程上南岳衡山买回菌子制成菌油, 托师兄带给老师。结果师兄被留在长沙作画, 由于菌油没密封好发霉了。我们夫妇又上衡山 (当时我们住湘潭, 距衡山100公里) , 在山上我们收集最好的菌子, 回来重新制作, 总想帮老师做点什么, 老师高兴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老师去世十年了, 过世时受到有关部门的礼遇应该是当时画界最高的。他一生德艺双馨, 高风亮节, 待人诚恳, 晚年更是忘我的辛勤工作, 潜心艺术, 著书立说, 精心创作了大量题材的书画作品, 为社会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为发展中国书画艺术,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称赞和推崇。他的逝世是文史、书画界的重大损失。我永远怀念他!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4单元作文感动的一件事下一篇:医学生个人求职简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