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故事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今故事(精选12篇)

古今故事 篇1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

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车轮上的生活古今著名自驾游故事 篇2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名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用在卡尔·奔驰太太身上,的确是非常的贴切,贝尔塔·奔驰不仅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人,自己也因过人的勇气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驾驶汽车的司机。

1888年8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钟,奔驰还在梦乡,贝尔塔就唤醒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来,然后发动马达,向100多公里之外的普福尔茨海姆进发,探望孩子的祖母。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辆汽车跑过这么远的路程。汽车离开曼海姆市不久东方就渐渐亮了,马路两旁早起的人们一听到其怪异的响声都从窗口伸出头看这个“飞奔”的怪物,有的人还壮着胆子走近它,但一闻到汽油味机那唯闻的气味又走开了。

行驶14公里,燃料没有了,只好到一家药房购买粗汽油;行驶70公里后,被一个陡坡拦住了去路,只得由小儿子驾车,贝尔塔和大儿子在车后推,终于把汽车推过陡坡;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了,就用发针把它修好;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只好用袜带作绝缘垫。直到日落西山。母子三人才又饿又累到达目的地。孩子的祖母惊叹不已,小城的人都跑出来围观这个“怪物”。

兴奋的贝尔塔立即给丈夫拍了一个电报:“汽车经受了考验,请速申请参加慕尼黑博览会。”

远征世界的自驾理想

1907年3月,法国《晨报》提出要举办一次“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这在当时真可谓是一个惊人的创意,短短几天之内,就有25名欧洲赛车手报名想要参加这次赛事。

要知道,当时的汽车刚刚“蹒跚学步”,如此长距离的穿越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而当时的清政府对西方舶来品正有浓厚兴趣,特批放行。当然出发前有人临阵退缩,最后剩下了11名勇敢的车手和5辆汽车。

1907年6月10日早晨,5辆汽车从北京公使馆区的法国兵营出发,他们要途经中国的长城,还要跨过戈壁大沙漠、乌拉尔山脉和普鲁士属波兰。因为许多地方没有路,要靠人抬着车走,赛手们沿着电报线路5向西,终于在当年8月10日,意大利人伯吉斯王子驾驶意本利生产的伊塔拉汽車首先到达巴黎,他比第二名提前两个星期到达。

千里狂奔,路旁风景无暇顾

Mills Miglia是欧洲人为之着迷的耐力赛,与传统的比赛不同,Mills Miglia是开放道路的比赛进行的。1927年首场比赛拉开帷幕,几乎所以车型均可参赛,只需1里拉的报名费就可以踏上征途,当年比赛的最快车速为78km/h,为了最快到达终点,车手们几乎不吃不喝长期作战。

战争年代,Mills Miglia被迫中断,一直到1947年重新恢复,时运不济,十年后,一台法拉利赛车在赛道上爆胎失控,冲向人群,导致9名观众死亡,其中包括5名儿童。从此这项危险的比赛销声匿迹。

1977年,一群老爷车爱好者们重返赛道,将这条危险的路程进行更改,成为一条老爷车巡游的绝佳路线,而很多欧洲人也愿意将这条路线变成自驾游路线。沿途意大利风景实在值得一看。

非法赛车的疯狂

有这样一项比赛,非超级跑车不能参赛,没有安全保障,食宿自掏腰包,而且还得处处躲着警察,超速罚单自理,这是一场非法飙車,却因为“豪气”变得与众不同。这就是Gumball 3000。

Gumball3000最早创办于1999年,创始入是英国商人马克西米利安·库柏。最初只是库柏个人与他的富豪和明星朋友之间的一次地下飚车,3000英里长的路线环绕欧洲,起点和终点均为英国伦敦,因此得名Gurhball 3000。整场比赛在6天内完成,一些路段的速度十分惊人。

在短短的几年内,Gumball 3000一跃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地下汽车赛事,每年的参赛车辆都在120辆左右,它们中既有价值百万美元的超级跑车,也有价值连城的古董车和装车。

参加Gumball3000要支付高昂的会费,特别是赛程途中往往会收到当地警方高吊的罚单,也需要另掏腰包。

北海道的宁静之旅

尽管影片还没有在北海道当地公映,尽管那里的人们大多不懂中文,但是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已经教会北海道从知事到居酒屋老板娘用中文字正腔圆地说出“非诚勿扰”四个字:钏猜路和网走之间矗立起的一块块红底白字的标识牌“热烈欢迎!中国电影《非诚勿扰》摄影地”在蓝天碧草间则显得格外耀眼,俨然成为当地崭新的地标。

古今名人幽默故事 篇3

这种乐观的精神让不少路人转粉。就连凭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走红、一直形象良好的陈妍希也勇敢地玩起了自黑。于正版《神雕侠侣》中,陈妍希饰演的小龙女被网友戏称为“小笼包”。陈妍希曾经非常难过、纠结,但现在也慢慢地有了幽默感,称“小笼包”非常可爱。

郑恺不仅勇于自黑,只要兄弟们说起“生化武器”,他就会撅起屁股来,非常有生意头脑的他还原创了“跑男概念版”屁屁裤在淘宝开售,一朵蘑菇云俨然成了他的标志性服装。这款屁屁裤卖得不是一般地好,郑恺笑道:“现在卖了两千多条,还行吧。”

郑恺这种“贱贱”的行为像极了他的大学同学陈赫,郑恺爆料说,陈赫上大学时就这么贱,自己可能被传染了,“我们寝室以前挺脏乱差的,衣服都是互相混在一块儿穿,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共同的肮脏环境里”。

幽默故事古今笑话 篇4

问第一个条件,女友说:“我期望在报纸上看到你的照片。”

男孩说:“这好办。”之后他花钱在报纸上登了一个带照片的寻人启事,过关。幽默故事和古今笑话幽默故事和古今笑话。

问第二个条件,女友说:“我期望在电视上看到你的身影。”

男孩说:“有点儿难度,但是也难不倒我。”之后他男天天守在电视台门口,在一次车祸现场充当了一回围观者,算是上了镜,过关。

古今熏香漫话 篇5

熏香亦即焚香,这种方法确实起源于宗教信仰。远古时期,人们无法解释各种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便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来驱邪避疫。在找寻与神对话的工具时,古人觉得神与灵魂都是飘忽不定、虚无飘渺的,而自然界中除了云、雾之外,只有燃烧香料药物时产生的烟气有此特征。古人通过这种方式,似乎找到了与神、祖先联系的途径。

但是,在以后的长期生活实践中,熏香逐渐演变为一种辟秽、祛邪、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有文献记载,汉武帝时西域月氏国进贡了一种“返魂香”。有一年长安发生大疫,灾情十分严重。但在焚烧了一枚 “返魂香”后,“宫中病者,闻之即起,香闻百里,数日不歇,疫者未三日者,熏之皆活。”这一记载虽有夸张之嫌,但表明古人确有用熏香治病之实。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陶质熏炉。出土时,炉盘内还盛满燃烧后残存的茅香的炭状根茎和高良姜、辛夷、藁本等药物。

熏香是在室内进行的,一般需要熏器和香药配合。熏器形状不一,有球形的、兽状的、桶状的,其质地也各异,有陶质、铜质、金质、银质、铁质等。如兽状熏炉,一般均为金属铸制,有狻猊、麒麟、凫鸭等不同造型。只要将香料药物置于炉内,点燃后“香自口出,喷烟吐雾”。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收藏的明代獬豸熏,便是其中的精品。

古代熏香用的香料药物,有檀香、降真香、沉香等多种。古人认为这些药物不仅是“香中之清烈者”,“熏之清爽可爱”,而且具有“散风消肿、辟一切恶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们对各种致病细菌、病毒、害虫有明确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可见,古人认为熏香能“辟一切恶气”确有一定道理。熏香在古代还常被用于急救,清代名医吴尚先就曾用沉香和檀香烧熏,成功救治中暑晕厥的病人。

此外,古人还常对衣、帽、被褥等生活用品进行熏香,并专门铸制了这方面的熏香器具,如“帽熏”、“被熏”等。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明代的“被熏”。这是一个上下两半透雕花纹的铜质球体,内部有两个同心圆机环。机环有轴承,环内有香盂,无论球体怎样转动,香盂都始终保持平衡,其内燃烧的香药不会熄灭,也不会烧着被褥。而香烟从透雕的孔隙中四出,起到了消毒被褥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熏香也在发展。目前市场上已出现许多新型熏器,因其造型各异、姿态优美,已成为现代家居的装饰品之一。香药也不再是简单的生药材,而是经过提取精制的产品,如卫生香、香熏油、香蜡烛等。其中,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卫生香最受群众喜爱。

卫生香的种类繁多,随制作原料的不同而品质各异。一般认为,以天然芳香植物提取制作的卫生香,有灭菌消毒、防病、防腐作用,可用于空气消毒,预防流感、结核等传染病,或驱蚊除虫;其芬馥浓郁的香味还可以使人身心愉快、醒脑解闷、消除疲劳。因此,品质良好的、以天然芳香植物制成的卫生香,不仅可用于家庭,还可广泛应用于医院、学校、宾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在形状上,卫生香有盘香、线香等多种;在功能上,也有普通型、轻烟型、无烟型之分,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和爱好选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卫生香是以化学合成香料制成的。由于许多化学合成的芳香剂对人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熏香不宜过多。一般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屋内,每次点燃一支卫生香即可。在熏香时,还要注意开窗通风。

此外,人们常在公共厕所等空气污浊的场所里点卫生香,希望能通过熏香来遮盖不良的气味。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原则上,当室内有浓烈异味时,应首先去除散发异味的物品,并通风换气,待异味排除后,才可以进行熏香。如果不进行卫生清理和室内换气,一味以卫生香的香气来抵制臭气,这种香中带臭的怪味不仅不会令人愉快,而且实际上“纵容”甚至加剧了空气污染。

古今中外名人诚信故事 篇6

裴度是唐代政治家,曾做过三朝宰相,虽其貌不扬,个头矮小,但为人诚实。

他从少年是规范就立下做人的宗旨:“只要自己不欺心,不欺人,诚实、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在裴度十五六岁时,有一年秋天到城外香山寺游览。来寺院烧香的一位中年妇女丢失了一个绸布包,被裴度拾到,他一连两日在寺院门前等待失主。当那位妇人两日后从裴度手里接过自己绸布包后,一下子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啊!”妇人打开包裹,里面是两条镶满珍珠的玉带。原来这位妇人是准备用这两样东西去官府赎她父亲性命的。

“誓言”古今考 篇7

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誓言”,你以为是在白色恐怖年代吧?你以为说这话的,一定是个有着坚强党性和伟大人格的中共地下党员吧?在即将被“敌人”抓住时,有这样的好同志“断后”,咱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然而,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告诉读者:说这话的,是重庆市万州区一个建筑公司的经理。他是在向人行贿时,发出上述“誓言”的(见《羊城晚报》今年10月9日)。

誓言的含义,古来有所变迁。公元前16世纪(一说为17世纪),伊尹在鸣条攻打夏桀之前,作过一篇有名的《汤誓》。这《汤誓》是战前动员。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失败后所作的《秦誓》,则属于公开的“自我批评”。

再往后,誓言与现在的意思,就差不多了。“五胡乱华”时,晋王室南渡,身为范阳世族的祖荻,率数百亲友投奔晋元帝,力主北伐收复失地。率兵渡江北上时船至江心,祖荻取楫(船浆)击打江水,发誓道:“我不能恢复中原,决不回头!”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20年),岳飞抗金北上至河南朱仙镇。在距开封只有四十五里时,他对手下人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这大概也算誓言吧,但可惜因高宗等人阻挠,老岳不但未达目的,还丢了自己的性命。

发誓和践誓,有时是很解恨的事儿。1941年11月,德军197步兵师第332团的敌人,抓住了苏联女游击队员卓娅,对她进行严刑拷打。见她仍不屈服,就对她进行了灭绝人性的轮奸,随后又处以绞刑。斯大林得知后,发出了誓言般的命令:不接受该团投降。结果这千余名禽兽,全部毙命于复仇的弹雨中(见于《正义之剑》一书)。

誓言在更多的情况下,体现出的是一种信念。重庆的歌乐山、南京的雨花台和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无不见证了先烈们的伟大和崇高,怎不让人衷心敬仰!

然而令人料想不到,重庆市万州区的“共产党员”、时任东华建筑工程安装公司经理的应继操在行贿时,见对方对他不放心,竟发出了“以党性和人格担保”的“誓言”。如此的“誓言”变种,不能不让老百姓感到心寒!

古今中外名人幽默小故事 篇8

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一些,听着听着有人就要入睡。

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有人哈哈大笑。觉得奇怪,便上前问一下。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于你无益。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辛辛苦苦地积蓄了五块钱,买一张马票,牢牢记住那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齐丢了。钱没有到手却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说到这儿。大家听得入迷,禁不住笑了起来。孙中山接着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

孙中山就是运用这种生动风趣的谈吐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深受群众的欢迎。

古今清正廉洁的小故事 篇9

唐朝兴盛是因为有圣德之君

看到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的故事,再看看中共贪官污吏疯狂贪腐、盗窃国库的行径,真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是这样的!原来中共在电视里有意把明君康熙歪曲成去妓院的皇帝,是因为现在的高官淫乱得太厉害,他们怕人民看到历史的真实!我真羡慕那些有造化生活

在有如此廉政高官的时代。我们还有盼头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

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

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

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

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

注:卢怀慎(?—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

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

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古今教师的称谓 篇10

师 教师的统称。《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 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 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 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 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 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 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老师 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 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讲师 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 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 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后来用夫子尊称教师。《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先生 对教师的尊称,《礼记》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孟子·告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教授 学官名,宋代始为教师的称谓。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州、县学均置教授,用经术行义教导诸生,并掌学校课试等事。今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最高一级的职称。

助教 始于晋,协助博士授学生经学。后来国学中均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等。现为高等院校教师的初级职称。

学官 汉代尊称太学教师为学官,又称教官,主持学校教育工作。《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弘为学官。”

学长 对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的敬称,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乃命耆(张耆)为学长,张景宗观察为副学长。”后来,“学长”也用作对比自己年长或比自己年级高的同学的尊称;也用于尊称一般同学。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教师。其职务是协助博士教学,并做训导工作。元代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生员。

祭酒 原来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汉武帝设五经博士,首席称博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于是祭酒就成为官学中教师的称谓。西晋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以后称国子监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

监学 清末中学以上学堂设监学官,称教师为监学或学监,负责考察学生出入、功课勤惰和起居生活等工作。

司业 官名,兼教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故后世用作教师称谓。隋朝始设国子监司业,帮助祭酒教授生徒。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这里的司业就是明代国子监中的教师称谓。

古今名人的故事:七君子扇面题词 篇11

”七君子“在苏州被押期间,有一位颇有声望的中医医生陈起云,曾在狱中为”七君子“治病。陈起云先生特别敬重”七君子“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当他得知”七君子“获释的消息后格外高兴,前去迎接,并请沈钧儒等人为其题词留念。 ”七君子“欣然命笔,于出狱当天在一把一百一十九厘米长的扇面上留下了他们珍贵的手迹。

他们的题词是:

我们要集中全国一切力量抵抗到底史良

我们不能有私见,也不能有成见,时时刻刻一举一动都要顾到民族的利益章乃器

努力救亡二十六年七月 李公朴

同心协力 抢救危亡韬奋

各尽所能 献与国家三造时

以牙还牙 以血还血二十六年七月 沙千里

还我河山二十六年七月三个一日题赠起云先生 沈钧儒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 篇12

父母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不仅仅给予我们生命,还让我们在温暖中成长!

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老去,因此,在我们享受了那么多父母给予的爱以后,我们也需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事例三: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事例四: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外祖父家里人很多。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事例五: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事例六: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

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事例七:朱德着文忆母亲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事例八:冯玉祥的“悼母诗”

冯玉祥不仅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

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事例九:一朵玫瑰花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事例十: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事例十一:带母镶牙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事例十二:黄香为父暖被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事例十三:韩信报分食之恩

上一篇:成都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施工安全责任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