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篇1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如同井喷般突然发生,这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下贱的克牢狄斯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

哈姆雷特有着非常精准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

从哈姆雷特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因而,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他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犹豫,间接导致了他的毁灭。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篇2

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认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表现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是对善良与正义的绝对追求。正因为如此, 他才会坚决地锄奸惩恶, 勇敢地面对为父复仇路上的巨大艰难, 经受了奸王给他的种种诱惑。我想, 如果哈姆雷特是个不辨是非善恶的人, 那么他就不会想去替父复仇, 他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作为一个王子的荣华富贵, 然后等他的叔父———奸王死去再继承王位。这也是他叔父在众人面前许下的承诺。“你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 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爱, 不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与他的儿子。”可是哈姆雷特面对强大的对手, 毅然地选择了正义与复仇, 而没有选择退缩与安逸。这也很好地证明了他的勇敢。哈姆雷特曾惊叹道:“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里面有很多的监房, 囚室, 地牢, 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面对这样的奸王, 不与他妥协而与他对抗, 难道不是证明了哈姆雷特的勇敢吗?

以往的评论中, 只看到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忧郁。“接着许多评论家指出:哈姆雷特行动延缓, 是个性格软弱的人。”许多人都疑问“哈姆雷特同鬼魂交谈之后, 本该马上杀死国王, 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 为何整个悲剧全是写成他无所作为的过程”毫无疑问, 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可我还想对哈姆雷特的复仇做以下几点辨析:

一是我认为哈姆雷特扮傻是有足够理由的。不妨试想, 如果他不以装疯来掩饰自己的复仇心理, 而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仇恨, 那必将被奸王觉察到他内心的复仇秘密。如果被奸王发觉这一秘密必将招来杀身之祸。一国之王怎么可能允许一个掌握自己杀兄弟夺位秘密的王子活在世上呢。从这一点来说, 哈姆雷特装疯是可以理解的。当然, 有人也许会说, 既然如此, 那就将真相告知天下, 诛杀奸王。可是, 我们不要忘了, 哈姆雷特的对手是国王, 他不仅掌控国家, 又是随时监视防范着哈姆雷特。所以国王极力将王子留在身边而不让他出国念书。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 那就是哈姆雷特装疯的另一个理由———为了弄清父王死亡的真实原因。因为父王被克劳狄斯所害仅仅是从幽魂口中得知的, 哈姆雷特并不完全相信。“我看到的幽魂也许是魔鬼的化身, 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的出现, 魔鬼是有这样的本领, 对于柔弱忧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所以他需要去求证。因此就有了后面的“戏中戏”。这也正是体现了哈姆雷特对正义与善良的绝对追求。

其二, 哈姆雷特为什么不利用奸王忏悔祈祷的机会将其刺死复仇呢?我想, 这也正是体现了哈姆雷特对正义的绝对追求。复仇是为了惩恶, 如果哈姆雷特选择在此时将奸王杀害, 那就等于将他送上快乐的天堂。“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 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 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 这样还算是复仇吗?”所以哈姆雷特觉得, 这样的复仇对自己来说, 完全失去了意义。那是“以恩报怨”。于是哈姆雷特选择了放弃, 而寻找将奸王送入地狱的机会。

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与哈姆雷特相对的人物就是奸王,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切恶棍的共性, 奸恶,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他无恶不做, 杀死亲哥哥, 夺取王位, 霸嫂子为妻, 然后为维护自己的王位又想方设法诛杀哈姆雷特, 像这样一个罪恶滔天的家伙, 他有什么做不出来,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家伙, 却衣冠楚楚, 满嘴美言善语, 真是让人恶心。

奸王是个虚伪狡猾的家伙, 叫哈姆雷特留在身边, 说什么爱他, 离不开他。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监管他。怕王子知道真相后, 在外面起来造反, 可他奸诈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丑陋地目的。他利用奥菲利娅来试探哈姆雷特内心真实想法而完全不顾王子的爱情。然后又利用哈姆雷特的两个朋友来试探其内心。当他得知王子知道父王的死因, 想谋害他的时候, 明明就是想借派他到英国的机会将其杀害, 却说为了哈姆雷特的安全考虑。他总是用美言善语包装自己丑陋的心。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篇3

一、复仇之动机

可以说,“复仇”是贯穿于《哈姆雷特》剧本首尾的重要线索,追本溯源,考察哈姆雷特意欲采取复仇行动的动机,从表面上看直接来自于其父亲,即丹麦先王鬼魂的指示。而电影《夜宴》用更加隐晦的手法诠释了这个情节,电影开头无鸾瞻仰先王盔甲时,镜头模拟人的视角由盔甲的内部通过两个眼洞向外看去,一方面暗示先王冤魂不散,另一方面促使观众深入洞悉先王的内心世界,随后盔甲流下血泪,以血泣冤,以无声的方式传达了信息。而值得追问的是,是否哈姆雷特与无鸾的复仇动机都仅来自先王的要求还是其心智中早已潜伏的行为冲动?而无鸾是否真是对父亲情感深厚以至于言听计从,一个暗示便让他奋不顾身?无鸾青梅竹马的恋人婉儿被父亲册封为皇后,他心灰意冷,隐居山林,父亲反伦理的横刀夺爱对父子亲情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复仇,深层原因来自于基督教中的“罪恶感”,而无鸾的复仇动机则来自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因此虽然行为相似,但是动机大相径庭,导致人物的心态也有差异。电影中,导演并未给无鸾设置这种罪感,而关于复仇动机,则要追溯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枝叶的强大根茎,传统儒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定亲疏”“明等级”,儒士们为了给自己的理论寻找一劳永逸的依据,便提出“天人感应”,以顺应天道的名头,将“三纲五常”奉为天理,从而顺理成章地屏蔽了百姓对规范合理性的追问。一方面,无鸾和父亲并非父子情深,另一方面,婉后在告诫无鸾有承担大业的责任时就说道:“这责任是上天赋予你的,列祖列宗传承于你的,臣民百姓期待于你的。”无论从自身角度还是他人角度,电影弱化了父子亲情,强调了伦理责任。父慈子孝不问出处,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应当化”的道德,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这个有着血脉关系的“应当化”的道德十分看重,小说中的侠士们幼时阴差阳错地被杀父仇人收养,长大成人知道真相后,不问青红皂白,定要杀养父为亲生父亲报仇,看似有些不合人情,但这恰恰是传统儒家思想营造的环境中最大的、最不容置疑的“人情”。

电影《夜宴》剧照

无鸾看似毫无出处的,即使恋人被父亲霸占后也要为父复仇的信念即来自于此,无鸾同父亲存在双重关系,一则是父子关系,遵循父为子纲,二则是君王与太子的关系,遵循君为臣纲,因而要顺应天意,将子报父仇当做是一种使命来完成。这是无鸾立志复仇的真正原因,不论是先王血泪泣诉,还是叔叔的绝情追杀,都只是一道催化剂,使得深埋在无鸾心中的伦理意识破茧而出,认识到自己不得不完成这项复仇的使命。动机的不同对人物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深蒂固的罪感与影影绰绰的恋母情结致使哈姆雷特目标明确、聪慧果敢,同时也带有一丝残忍,杀害了奥菲利亚的父亲。而无鸾则成为了痛苦和软弱的代名词,他对他所要面对的复仇行为即天道赋予他的无上使命充满畏惧,在电影中,无鸾的刀刃从始至终没有沾染鲜血,厉帝死后,应说大仇已报,他却扼腕长叹,当婉后说到:“皇上,任凭你处置。”时,无鸾痛苦地捂紧双耳,更表示“皇上”是罪恶的称呼,可见他对他所作出的行为以及所面临的局面甚至没有清晰的思考和深刻的认同。

二、内心之延宕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提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直击人性的问题,哈姆雷特的延宕——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在电影《夜宴》中。无鸾的台词较少,而从情节设置中不难看出,他的矛盾纠结十分突出,凸显出其内心世界与复仇这个表象行为之间的嫌隙,这一点可以从两个地方进行考察:一方面,无鸾与哈姆雷特一样,都隐藏了自己的内心,无鸯归隐山林研习歌舞,舞蹈者均戴面具,增加了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这枚道具贯穿首尾,戴上面具,是异化的程序执行者,面具下则有更为生动的纠结情感的内在,哈姆雷特装疯卖傻,为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无鸾的内心情感外化表现在表情之中,因而脸戴面具,隐藏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无鸾与哈姆雷特一样,都在自我的价值观与判断中在内心中对复仇之事不断提出质疑,无鸾临死倒在婉后怀中,临终遗言是“能死真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终遗言叩问本心,无鸾没有复仇成功的快意,只有在延宕中对死亡和解脱的追求。因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针对人性本身的,因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丝哈姆雷特情结,而无鸾的延宕情怀或许仅仅属于有着同样文化心理的中国人,无鸾的复仇动机是儒家的纲常伦理,而他的延宕则来自于“天下无救只能自救”的道家归隐之心与复仇使命之间的矛盾,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一方面,哈姆雷特的延宕一方面出自他完整的人性,人性是错综复杂的,兼具善恶美丑,勇敢与怯弱;另一方面来自于现实的残酷性——惩处违背伦理的事情。哈姆雷特在这其中徘徊犹豫。另外,他也是注重证据的,一度怀疑鬼魂是不是邪恶的,利用他的软弱让他遭此劫难。无论如何,哈姆雷特的延宕直指人性,跨越种族和地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普遍性,只是人性的延宕虽有相通之处,但也并非千古一辙,不同的环境造就的不同人物,身上带有的深刻的文化印记,则为个体之间的思想差异作出了解释。

无鸾的这一矛盾心态,在电影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但不仅仅表现在人物本身。镜头中的安静的竹林与激烈的武戏互为反衬,是无鸾心境的写照。厉帝派人去竹林暗杀无鸾,羽林卫的黑色铁甲和翠竹的绿色轻柔形成对比,而陪伴太子的舞者身着白衣以静制动,反差强烈,背景音乐是主题歌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十分舒缓,和武打动作结合形成音画对立的效果,凸显出水面下躁动不安的平静表象终究被打破的焦灼心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无尤,但羽林卫从池塘中一跃而出,浪花四起,打破平静,无鸾藏身水中,看到清澈的溪水被鲜血浸染,原本归隐的躯壳终于包裹不住介入纠纷的驱动力,一触即发。哈姆雷特的延宕中没有这一份归隐之心,道家的归隐避开了崇高道德的议题,无鸾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表演艺术在于他归隐避世心境下获得的领会自然灵秀的精神自由,而为父报仇的伦理责任对这份精神自由的破坏,则是他内心焦灼、痛苦和延宕的深层原因。

电影《夜宴》剧照

三、爱情之抉择

剧中主人公对待女性的态度,对阐释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理念有着深刻的体现,人物的爱情观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共性。《夜宴》和《哈姆雷特》一样,都为王子设置了两位“重要的女性人物”,但是他们在抉择上却南辕北辙。哈姆雷特的美好情人——奥菲利亚给予他纯洁的情感,哈姆雷特也曾热切地追求过她。无鸾的两个情人,一个是痴心的青女,致使无鸳终被打动;一个是青梅竹马的“母后”婉儿,“母”与“子”之间的身份差异带给二人微妙的情感体验,当婉后听到无鸾称其为“母后”时表情抽搐,生疏、离间的称呼反衬出二人内心世界的紧密,而最后一声“婉儿”则是出自无鸾心灵的呼唤。即便如此,哈姆雷特与无鸾对待爱情的态度仍然存在本质差异,女性自身的心理活动和命运走向也体现了创作者与改编者不同的价值观念。

电影中青女和婉后两位女性,一个争取爱情,一个争取权力,都颇有主动意识,但实际都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婉后的衣服一开始是服孝的白色,之后是封后的“茜素红”。婉后第一次与新登基的厉帝同床共寝前,厉帝将她的白色衣带抽出丢致烛火,衣带被焚烧殆尽,在与无鸯相会时,婉后也是身着白色的浴袍,因此,白色代表贞洁与纯爱的向往,而红色则代表权力与欲望。婉后从始至终被命运胁迫,被欲望支配,从与无鸯相恋,到先后被先帝、厉帝封为皇后,她因贪生怕死而任凭摆布等待时机,在失去一切后她苦笑道:“以后连皇后也没人叫了,他们都叫我,皇上。”她本想让无鸾称帝,没想命运突转,只得自我麻醉在对权力的享受中,不同于哈姆雷特母后的“从心所欲”,也不同于奥菲利亚的“真我不变”。而青女则与奥菲利亚更为相似,她也有一颗无暇的心灵,表现在无鸯对她进行侮辱后,电影中奏响平静和缓的音乐,伴着细密的雨水,清澈明亮是青女内心的写照。但她也有妥协,她的妥协体现在对无望爱情做出的无尽牺牲,在执着不改而又绝望的境地中妥协于无鸾对她没有爱的事实。女性失去了对命运的控制,只能在环境的胁迫中坚守或嬗变,都实属无奈之举。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分析 篇4

《哈姆雷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哈姆雷特》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故事是由哈姆雷特王子的父王过世开始。在哈姆雷特出现的第一幕,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情绪是十分的不满和消极,甚至带有一些厌世的味道。最受他爱戴的父王过世了,这样亲情的伤痛深深刺伤了他。或许有更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仅仅一个月内,他的生母,竟然迅速的下嫁他的叔父,也就是夺取王位的新国王。如此严重的打击,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这些人的强烈不认同感,尤其是对他的母亲“一个月之内改嫁”,哀伤使哈姆雷特王子的生活只剩下死气沉沉,流露出沮丧暗淡的神色。他孝顺的特质,很明显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此时他的好友为他带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有人在守夜时看到先王!”仿佛是一线生机般,哈姆雷特王子是分想再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父王一次,也真如他所愿。但更意外的是,得知了自己父王是背叔父谋杀的事实。基于爱自己父王的心,他全心全意的只想报仇。当然依他的聪明才智,他很快想了办法“装疯”。这其实是勇气十足的做法,也必须拥有

过人的计谋。他的心早已被愤怒取代了悲伤,但由旁人的角度看来,我们了解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出自于孝心,并且他始终是扮演着正义的角色。趁着伶人们来到皇宫,上演了一出揭示罪行的戏剧,他找到了能证实他父王的鬼魂所言不虚的证据。他的心里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他决心要消灭邪恶的新国王。

在母后和新国王及他的大臣们的监视下,他丝毫未露出一丝的破绽,细心的程度令人感到佩服!由他的谈话中,我们看到理智和冲动一直处于交战的状态中,好几次他想出手杀掉叔父,但总是在思考后抑制了自己的行动。哈姆雷特王子的深思熟虑为他带来了适当的时机-他终于“意外的”杀死了叔父身旁的大臣,这真是令人大快人心的一幕。当然,国王也不是省油的灯,意识到事态的不对劲后,设下了阴谋,想要将哈姆雷特王子送到英国并且杀死他。但最后并没有成功,因为哈姆雷特受到了他朋友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帮助,回到了丹麦。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人公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受过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新人。他从威登堡大学回来,心里有的是全新的思想。他一回家就看到了巨大的变故:父死母嫁,叔叔成为了新的国王。这一切对他来说,似乎来的太突然了,让他没有时间来适应,没有思想准备去接受。然而他的一次与父亲的鬼魂的交谈却使他原本就不平静的心又起一层波澜。

他的父亲告诉他,他的叔叔弑兄篡位!这使得哈姆雷特不得不开始了为父报仇的计划。为了不引起叔叔的疑心,他首先装疯,然后又用“戏中戏”的方法证实了父亲的鬼魂的说法是正确的。他就下定了决心为父报仇。然而报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他的叔叔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家伙。他人面兽心,骗得了他母亲的信任,使她甘心受他反指使。他还用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正像老王的鬼魂对他评价的那样:“那个乱伦的、奸淫的畜生,他有的是过人的诡诈,天赋的奸恶,凭着他的阴险的手段,诱惑了我的外表上似乎非常贞淑的王后,满足他的无耻的兽欲。啊,哈姆雷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叛徒!”。所以,对哈姆雷特来说,他的复仇行动是有阻力的。其实如果他不是丹麦的王子,只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话,他的复仇也不会如此麻烦,他只要找个机会把他的叔叔克劳迪斯一剑刺死即可。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他是丹麦的王子,他不仅仅担负着为父报仇的重任,更重要的是,他还要把他的国家从他叔叔的手中解救出来。于是复仇就变得更加复杂了。但是,他也没有退缩,他在努力地寻找机会。有一次,他的叔叔在进行忏悔,哈姆雷特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把他一剑刺死。可是他说“不,我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其实我们可以想像这只是他的一个借口。因为他是一个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他不可能笃信那些旧的宗教迷信。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的一方面。可见,他的性格中的弱点使他的思考多于他的行动,他是思考得太多了。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要解决这些矛盾,他知道凭他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所以,他的行动是迟缓的,是犹豫的。或许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优点,可以使克劳迪斯不会过早地发现他的计划,我们暂且把它叫做镇静。他可能正在寻找一种比较完美的解决办法,他想把这件事情妥善地解决,他想尽量地考虑得周到一点。可是,也正是由于他的考虑过周,才给了克劳迪斯以苟延残喘的机会,才使他意识到了哈姆雷特对他不利,才使他想出了让英王替自己把哈姆雷特杀死的阴谋。如果这时哈姆雷特在回国之后,像雷欧提斯一样,立即召集群众,反抗暴君的统治,其实这样是很简单的,因为连克劳迪斯都不止一次地承认他是受国民的拥戴的,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可是他没有,这是他又一次失去了机会。一次次的丧失良机,使他的复仇计划终于泡汤了。所以最后,他只能用最后的力量,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受伤之后,用毒剑刺死了他的仇人。结果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这正是悲剧的所在。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剧中找出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哈姆雷特与奥菲莉娅的爱情悲剧。本来,哈姆雷特是热恋着奥菲莉

娅的。这我们可以从奥菲莉娅的口中得知,也可以从波洛涅斯对国王和王后的谈话中得知。但是我们的王子为了复仇,不仅没有和奥菲莉娅成为和美的恋人,却为了复仇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哈姆雷特把自己的复仇重任看得比奥菲莉娅要重要得多,这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

如果单从奥菲莉娅一方面来看,她与我国的传统女性是有那么一些雷同之处的。知识较浅薄,见识较狭隘,缺乏自身的见解„„诸如此类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对父兄有着绝对的尊敬与听从。在我国传统礼教之中,对女子的基本要求便是“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由奥菲莉娅与其父亲波洛涅斯之间的应答可窥得一二,其对父兄也有着恭敬且近乎盲从的态度。如,奥菲莉娅告知父亲波洛涅斯哈姆雷特对她的誓言,但父亲波洛涅斯却认为哈姆雷特别有用心,并在基于保护女儿前提下,严禁女儿之交往。面对父亲的严厉的言词,奥菲莉娅的答复是“我一定听从您的话”。奥菲莉娅是爱着哈姆雷特的,至少在她小小的心灵里,哈姆雷莱特这英俊的王子占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父兄强烈且略带抨击的措词中,奥菲莉娅的响应竟不是辩护,也不是反驳,而是乖乖的顺从与接受。若从现代女性的观念上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即使所有人反对,即使你并不确定你所爱之人的心思,但你一定会是主动的一方,主动去接近,主动去了解,更甚地主动去追求,而非逆

来顺受的乖乖承受所有人在你身上所作的安排。正如同所有在道德上受约束受压迫的中国妇女一样,我们相信奥菲莉娅的内心也有着非常大的压力。打从一开始哈姆雷特的求爱,父兄的拒绝,至哈姆雷特的精神失常,甚至直到最后,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竟死于自己的爱人手中。一切惊慌、无奈、害怕、悲惨的事,幸或不幸,这温柔的女子都只是默默地承受,没有埋怨,没有诅咒,甚至也没有想过要试图反抗,如此被动,如此地受委屈,而在把一切情绪都压抑在自己的内心后,又怎能要求这纤细的女子不崩溃呢?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最终致使这无心机与陷害他人心理的天使,竟以发疯并溺死于水中这般悲惨的结局画下了生命的休止符。似乎,“压抑”及“承受”是她唯一一件能做的事情了。试想,如此的性格,如此的温柔,如此的逆来顺受,怎会不成为悲剧性的人物呢?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奥菲莉娅的悲剧也是基本上由她的性格中的弱点造成的。在算计与仇恨交杂的故事中,奥菲莉娅的存在,她的爱以及善良,也带给我们一丝丝的宽慰以及希望。这小姑娘的死,对她或许并不公平,但我们相信,在整个故事上来说,这已是莎翁对所有的人物及故事最好的安排与交代了!奥菲莉娅单纯的爱情,在哈姆雷特的复仇与恩恩怨怨中,是微不足道的,那么,被牺牲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其实,在哈姆雷特错杀了奥菲莉娅的父亲之后,我们就已能窥得一些有关这

悲剧的结局——奥菲莉娅的死亡了!我们惋惜,我们同情,也深深的对当代女子感到可怜与无奈。

平凡的世界人物关系及人物形象 篇5

长子孙少安,小学毕业,一队队长,妻贺秀莲,山西人,(孙少安与父母分家后,迁至金家湾);

次子孙少平,高中毕业;小女孙兰香,1981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

田福堂一家:

田福堂,双水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女田润叶,孙少安青梅竹马之好友,高中毕业后在原西县城教书,后调至黄原地区团委工作;

子田润生,高中毕业,与孙少平同学。

孙玉亭一家:

孙玉亭,孙玉厚之弟,双水村大队党支部委员、农田基建队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主任;

妻贺凤英,大队妇女主任;三个女儿,

长女孙卫红。

田海民一家:田海民,大队会计、党支部委员;妻银花。 靠近哭咽河另一面,是金家湾,除了少数几家杂姓,大都住着金姓人家。

金俊武三兄弟:老大金俊文,妻张桂兰,儿子金富、金强,老母亲金老太;老二金俊武,大队党支部委员、二队长,妻李玉玲;老三金俊斌,妻王彩娥(后金俊斌“牺牲”后在母亲撮合下改嫁)。

地主成分的金光亮三兄弟:老大金光亮,妻,三子大锤、二锤、三锤;老二金光明,在原西县供销社工作,妻姚淑芬为双水村小学教师;老三金光辉,妻马来花。

金俊山一家:

金俊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子金成,双水村小学教师、负责人。

金俊海一家:

金俊海,黄原地区运输公司汽车司机;妻在家务农;

子金波,孙少平之同学、好友;女金秀,孙兰香之同学、好友。

王世才一家(第三部出现):在少平最后一次复查矿工血压体检的前一天,他从一个女医生嘴里得知喝醋能使血压正常,于是就在当夜在一个矿工家里要了点醋。在最后一次血压复查少平终于符合了矿工的资格,后来就与矿工王世才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次,王世才为了挽救安锁子的性命,被钢筋从腹部穿入,从背部穿出,当场死亡。这给孙少平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惠英:王世才的妻子。

王明明:王世才的儿子,活泼可爱。

人物形象

孙少平:小说中人如其名,这个人物的内心从未平静。生活在偏远山村,渴望知识,注重精神,希望在外面的天地证明自己。一个20出头的少年,能够走出农村,向命运挑战,试图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来改变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能够不悲不叹,直面现实,脚踏实地,真诚待人。这样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尊重,哪怕被生活击打的遍体鳞伤,我们也应把他当英雄崇尚。但这样的人,在春天受伤,在夏天一定会好。没有文凭,没有漂亮衣裳,没有一切软硬件包装,经受生活的洗礼,在现实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坚强而自尊的活着,这就是生活的强者。作者笔下的孙少平,跟随作者的笔,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下大牙湾矿井,成为一名普通矿工,在了解我国矿业落后,煤矿资源珍贵的国情后,滋生了责任感。没有接受调动,没有自己创业,当个80年代的万元户。这种人只有在“公家”才会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用一个普通的生命诠释着对国家的意义。象沙漠中的绿洲,珍贵、美丽、止渴。

孙少安:提起这个人,首先我们要赞叹的是: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小学毕业就辍学回家,开始和父亲共担生活重担。这种勇于承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为那些所谓的智者所不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已明白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亲情。当然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精神支柱会扩大为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是个没有理论指导的生活中的实干家,一个改革中的先觉者,更是优秀农民的代表。在承包了砖场,成了“农民企业家”后,为自己的村修建了一所学校。这样一个“农民企业家”已经能够这样支配金钱,使我们感叹真正的素质、能力、金钱观只有生活的课本来的真切。

孙玉厚:人如其名。我们不提这个朴实的农民一生怎样的不畏艰辛,这在中国农村很多人也具备。这是特质,但不是他的“专利特质”。这个用毕生的经历和心血也没有改变贫穷的老人,他的贫穷是社会体制造成的,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一个人的命运和能力。他的“专利特质”在于,他懂得怎样做一个父亲,看到儿女的成绩,他会比儿女更高兴,儿女痛苦时,他比他们更痛苦。当一个父亲把自己的全部爱抛洒给自己的`儿女,已己身来示范做个善良真诚的人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父亲。他的儿女,也因为成长在爱中,本身也有接受爱和赋予周围人爱的能力。孙少平、孙少安、孙兰香的优秀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孙玉厚他贫穷了大半辈子,他的财富就是他的子女。

田润叶:象一个在班里成绩中上的学生,知识给了她一个稳定的工作,却没有给她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因为外公的劝说,出于对二爸的关爱,她嫁给了李向前。一方面她还没有很高的素质,足以来判断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她又顽固的不肯接受自己造成的婚姻,于是她和他的丈夫都成了这场婚姻的牺牲品。在她的身上有中国妇女的善良、热情、朴实也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当然后来李向前失去了双腿,他们过的很幸福,这里不做评论。

古诗中人物形象 篇6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篇7

关键词:《夜宴》,《哈姆莱特》,人物性格,比较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 《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夜》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 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 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 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 《夜》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 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 而《哈》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作了横向对比, 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应起来, 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因此, 对《夜》与《哈》作品中人物进行多方比较, 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必须要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物的差异性

《夜》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 其中, 交杂着阴隼与婉后的复仇。《哈》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 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 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两剧中人物性格有诸多差异, 现作具体分析。

1. 乔特鲁德与文婉两位王后的比较

乔作为哈姆莱特的生母, 在国王死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经不住情欲的诱惑嫁给新国王。乔对国王的死并不知情, 可以说她是当时所处社会道德的叛逆者, 也是一个充满情欲而缺乏理性的被愚弄者。《夜》中文婉王后与太子无鸾他们原本深爱着对方, 是一对爱人。而文婉面对国王的死首先对皇叔表示仇恨后又表示妥协。虽然她与乔特鲁德同样嫁给了新国王, 但他们的目的不同。文婉为了保全自己与太子的性命, 虽不愿却又“欣然”。婉多次暗示太子父王的真正死因, 并鼓励他去报仇。她又极富野心, 在保全太子性命后又想取得无上的权力。文婉与乔特鲁德在这点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 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王子的比较

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 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美丽的情人。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 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 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 他的朋友背叛了他, 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他机智地识破了朋友的背叛, 他由于误会杀死了情人的父亲, 更因此陷入了情人之兄的复仇之中, 最终他赢了却输了整个国家。无鸾则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化的人。他勇于揭露新国王的罪恶行径, 却不够狠毒、没有胆量杀死新国王。他十分勇敢却又对敌人过于善良, 使他进入到一个死亡的境地。最终青女的死激发了他的仇恨, 新国王死后, 王后劝他继位, 他却拒绝了。由此可见, 他是一个想执著追求美好的人, 厌恶权力的争夺。另外, 他还是一个感性的人, 他深爱的婉后处于危险时, 他舍身相救, 为爱而死他无悔。

3. 克劳狄斯与厉帝的比较

克劳狄斯作为国王的弟弟、王嫂的小叔, 哈姆莱特的叔叔, 他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 对王嫂的性欲, 对哈姆莱特的陷害。厉帝作为与克劳狄斯相似的身份, 同样表现出对国王的狠毒, 对王嫂的性欲, 对无鸾的谋害。但他却与克劳狄斯稍有不同, 他爱权力, 但也深爱婉后, 有时他也难以在两者中选择, 这也许就是他的失败。如果说克劳狄斯败在王子手下, 那么厉帝则败在婉后手下。

4. 青女与奥菲莉娅的比较

青女对爱情执著且热烈, 她的爱美好而宽容。面对无鸾爱着婉的现实, 她仍坚信自己最终能赢得无鸾的爱。最后, 她用死证明了它的爱伟大而真诚, 奥菲莉娅是一个纯洁的姑娘, 她的爱情备受阻碍, 父亲的死使她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的打击, 直到死去。

二、性格的迥异性

1. 王后的反复性格

两个作品中两位王后都有着反复的性格, 表现却有所不同。虽然乔特鲁德是软弱与懦弱的代名词, 但是她却能替王子去死;文婉虽然干练和强悍, 但她更多的是对权力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即使最后只剩下自己, 她仍然不放弃对权力的贪婪。乔特鲁德爱先王是真诚的, 可是她却抵挡不住克洛狄斯的诱惑;她痛哭丈夫的死也是真挚的, 可是她也参与了这个谋杀事件。乔特鲁德的性格是矛盾的, 既饱含欲望又妥协软弱, 其面对克洛狄斯诱惑时的软弱, 和哈姆莱特咄咄相逼时的懦弱恰好说明了她的这一性格。相比来看, 文婉的性格沉稳干练、阴戾狠辣、头脑清晰, 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各种手段。她可以无限地娇媚, 使出女人的千般柔情;也可以冷酷到底, 无视无辜生命的悲惨死去。对太子, 她至真至诚, 又恨其不争;对厉帝, 她有不忍之心, 又有狠毒之策。在环境危险, 太子又不理解的情况下, 为了自己和太子的绝对安全, 她不得不独立行动, 顾不得个人理想和道德观念。可见正是因为太子的软弱, 这才加剧了婉后对权位觊觎和争夺的欲望。正是这些复杂的性格的交织, 使得文婉皇后成为强者形象。

2. 王子的矛盾性格

王子哈姆莱特与太子无鸾的性格都具有矛盾性, 既要去复仇, 还表现出犹豫不决。哈姆莱特徘徊在生存与毁灭的两难之中, 这是与他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他的性格的形成, 自然无法脱离四百多年前的欧洲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父亲被杀、叔父篡位和母亲改嫁的残酷现实使他又不得不去面对, 于是这种矛盾心理在他心中不断的淤积和斗争, 形成了其犹豫、延宕的性格。太子无鸾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那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篡权夺位、流血斗争时有发生,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伦理纲常思想更是制约人心, 这使得无鸾的忧郁和软弱性格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哈姆莱特的心里从未间断, 这种内心冲突顽强地要求得到解决, 且只能在生存还是毁灭中选择其一。哈姆莱特考虑到与邪恶斗争到底, 完成复仇愿望, 同时也考虑到死亡是解决世间一切的痛苦的最好办法, 这两种选择最后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但是不论如何, 我们看到了他性格的坚强与软弱的不和谐性。哈姆莱特的软弱与踌躇是作为其不和谐性格的必然结果而出现的。对于太子无鸾, 其性格也是矛盾的, 一方面有着清晰而独特的确指———悲伤、哀怨、孤独和彷徨, 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无限仇恨。另一方面,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像哈姆莱特一样以战士的姿态和军人的气势去面对自己的复仇使命, 即使在最后他选择了复仇, 那也不过是在履行他作为王子的不可推托之责任。与“哈姆莱特”的那种丰富的“非确定性”因素相比, 无鸾这一人物性格多义性并不是十分明显,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沉默和自抑, 以及浑身散发着徘徊忧郁气质和消极遁世思绪的王子形象。

3. 新王的阴暗性格

厉帝虽然凶残卑鄙, 但他却是作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出现的, 这与克洛狄斯的灾难制造者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在处理克洛狄斯与厉帝之死时, 《哈姆莱特》与《夜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对于克洛狄斯这个杀兄、篡位、淫嫂的“戕害人间的毒瘤”, 莎士比亚落实了整剧的“复仇”主题。影片在处理厉帝之死时并没有将之置于一样无可选择的必死之境, 也没有让太子手刃奸王, 而是让他在局势尚可控制的境况下, 自己选择对心灵的忏悔和对爱情的殉葬。克洛狄斯的性格立场不是鲜明连贯的, 一方面他狠毒邪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甚至为了个人权欲, 不惜杀死了亲生兄弟, 为了满足淫欲, 胆敢诱惑和占有王嫂;另一方面, 他又是孤独无助的。虽然他拉拢波洛涅斯之流成功篡位, 但是, 他并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即使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皇后。厉帝也具备了克洛狄斯的一些特点, 但是他的性格要复杂得多。厉帝更有谋略, 更沉着冷静, 将整个王朝轻松地玩弄于股掌之间, 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爱。厉帝对婉后的爱是真挚的, 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维护。他毅然饮下毒酒, 用生命殉了爱情便足以证明该点。与克洛狄斯彻头彻尾的恶毒肮脏相比, 厉帝充满内心斗争的复杂形象更具张力, 更让人信服。

三、结语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 篇8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他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①“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②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③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解析 ①首先要读懂小说,一定要能梳理小说的情节,从整体上理解小说的结构。因为片段离不开整体。②然后要理解所给的片段,分清是哪类描写,哪些描写,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③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④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⑤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答案 ①表现了唐先生在极度寂寞中,他认为是“老范”到来的高兴之情,为老范质朴淳厚的人性而激动,也表现了他对“老范”的关切和感谢之情。

②他为一个在自己身处逆境中如此尊重自己、关心自己的高尚灵魂而惊奇、激动;为自己平日里对老范知之甚少,愧对老范而伤感。

③写出了画家直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追求艺术的老花农的心理。

简爱人物形象分析 篇9

——追求自由,自尊,平等的人生理想

齐向东

内容摘要:《简爱》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就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舅家里。但不幸的是舅舅又过早的离世。寄人篱下的简爱在舅舅家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只是表兄的凌辱和舅妈的虐待。生性倔强的简爱不甘忍受这样的生活,她毅然选择了离开。后来在桑菲尔德遇到了罗彻斯特,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但当她知道了主人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她又选择了离开,因为她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而不愿做别人的附庸。简爱对命运的反抗是为了追求平等,自由,自尊,她的每一次的反抗都意味着一种进步。最终简爱在抗争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关键词:反叛 自由 自尊平等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伟大的女性存在主义先驱,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简爱》,作品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直到现在它的影响还继续存在着。

《简爱》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写法,让女主人公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理想,爱情,友谊,具有娓娓动听,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它写一个孤女个人的奋斗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在小说中得到了强烈的反映。襁褓中父母双亡的简爱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后又将她送入慈善学校,在那里简爱备受凌辱摧残。成年后,她被聘往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真诚相爱。及行婚礼时,发生不测,主人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因疯病被私关密室。简爱不愿作人情妇,只身远离,流浪途中昏倒在风雨之夜,被一青年牧师圣约翰救回家,在圣约翰两个妹妹的精心照顾下简爱恢复了健康。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坚强而耐苦,可以作个好帮手,于是就向其求婚,但遭到了拒绝,因为简爱情有所钟。爱情又使她返回桑菲尔德庄园。这时女人已将庄园烧毁,自己也被大火烧死,主人抢救她时还弄成了残废。最后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人终于幸福地结合。此外,简爱还意外地得到浪迹海外的叔父的一笔遗产,同时被证明她和圣约翰原是姑表兄妹。

我认为简爱这一女性形象之所以从问世以来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她身上的反叛精神和追求爱情平等的意识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女性要独立,自由,就不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就要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人的童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承认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经历对其日后的人格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简爱由于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中。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苦难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人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畏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里德先生是一个将简爱从孤儿变成有亲人的重要角色,但遗憾的是里德先生从一开始并没有出现在简爱的生活之中。作为盖茨海德的原主人,里德先生应该享有绝对的权利,在他的庇护之下的侄女简爱应该会受到小主人的待遇。然而,对简爱而言,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却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因而当简爱被关进红房子的时候,她禁不住地怀疑:“要是里德先生还在的话,他一定会待我很好的。” [i]然而,也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就了简爱的叛逃。如果说里德先生曾经是简爱的希望之所在,那么他的死就是简爱绝望的导火索,而就是这样一种绝望,使得简爱从习惯的生活中出逃。这是简爱反叛意识的开始。

在作品中,简爱的叛逆个性贯穿始终。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的简爱,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她要面对的是舅妈的毫无人性的虐待,表兄的凶暴专横和表姐的傲慢冷漠。不公平的生长环境,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当她的这些愿望不能达到和满足时,简爱就有了本能的反抗。比如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时,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见,我爸爸妈妈也都看得见;他们知道你整天把我关起来,还巴不得我死掉。”[ii] “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iii] 2

她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iv] 简爱的童年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了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从下面的几段描述中还可以看到简爱内心的叛逆反抗。

“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叫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荒唐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许多责难。

|“不公平!——不公平啊!”我理智的说.令人痛苦的刺激逼得我的理智一时早熟地发挥了威力;“决心”也同样被鼓舞起来,催促着我采取什么奇妙的方法,从这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跑——譬如出走,或者,万一走不了的话,就永远不再吃不再喝,听任自己饿死。在那一个悲惨的下午,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的心有多么的反抗啊,然而,这一精神上的搏斗,是在怎么样的黑暗,怎么样的愚昧中进行的啊,我无法回答内心的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的明明白白了。”[v]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切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着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其偏见的大胆挑战,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坦荡荡地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vi]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你为什么和我讲这些,她和你与我有什么关系,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情感吗? 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vii]这是简爱发自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我认为这是全书人物对白里面最为精彩的部分,这也是广大读者喜爱简爱这一人物的主要原因。

在桑菲尔德,简遇和罗切斯特的交往过程中,简爱的思想日臻成熟。在粗暴、专横的罗切斯特面前,简爱始终表现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与罗切斯特相爱的过程中,简爱始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但当简爱知道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所以她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的精神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简爱身上的自卑使得她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过程中总是带着一些不平等的成分,而伯莎的遭遇唤醒了简爱的担心,简爱最终能决定反抗自己的崇拜者,离开了桑菲尔德。

选择离开并不能否定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只是维护做人的尊严成为一道牢固的防堤和行为底线,压制着简爱的冲动。然而,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将感情压抑得太久了,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度地释放能量以保持心理平衡。”终于有一天,当圣·约翰牧师想把她纳入无爱婚姻以便使她成为其传教的得力工具时,感情的波涛冲破理智的大堤,简爱抑制不住对罗切斯特的思念,匆忙赶回桑菲尔德。在简爱再次见到罗切斯特并决定嫁给他的那一刻,相信每一个人也都会承认这是一个至真、至纯、至善的女子。

3.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完整的爱情。

简爱的爱情始自于桑菲尔德,不是为了贪求钱财、高攀门第,而是出于彼此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真挚热烈。对于更多的简爱的喜爱者来说,她对独特的爱情追求也许才是她魅力四射且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所在。

简爱对于爱情非常的渴求,同时也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她对罗切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简爱虽然认为“他是个好人”,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在简爱看来,他爱的并不是自己,他更爱的是上帝。更重要的是,无论他对她如何,但在她的心里爱的仍然是罗切斯特。因为牧师对他的爱是不完整的。勿庸置疑,简爱所期望的是平等、独立和人格尊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的两心契合的纯洁爱情。在简爱看来,婚姻的基础只能是爱情,而真正的爱情决不取决于任何外在条件,相反它能冲破外貌、门第、财产的种种障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沟通。这种强调婚姻不应该是商业的契约而应是心灵自由结合的爱情理念,充分体现了来自下层平民阶级女性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同时也是对当时英国以金钱为基础的的婚姻风习的一种反叛与挑战。可是在得知罗切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时,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作人情妇,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

她强烈反对罗切斯特的风流行为,所以在教会和政府仍然认为他同其他女人已婚关系的情况下,她拒绝考虑同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对于从小缺少关爱的简爱来说,罗切斯特对于她的爱是简爱身为人的价值的体现。然而对于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性而言,光有爱,这还不够,尤其是对于简爱。“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无依无靠,越没有人来帮助我,我就越要自重。我要遵守上帝制定的、有人认可的法律。”[viii] 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切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以下是罗切斯特在庄园被烧毁,眼睛瞎了后,向简爱求爱 “简,你肯嫁给我吗 ?”

“肯的,先生。”

“一个比你大20岁的瘸子,你得伺侯他的人。” “是的,先生。” “当真,简。”

“完全当真,先生。”[ix]

从中可以看到简爱所追求的爱情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洁爱情,不含半点虚假造作。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心灵感应又重新使他们走到了一块,尽管当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府时,她面对的是一个双眼已瞎,一只手已经残废的罗切斯特,但是在简爱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罗切斯特爱她,她也爱罗切斯特,就已经足够了。她毅然与罗切斯特结婚,当起了罗切斯特的妻子和护士。两年以后,命运垂青了这么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也恢复了视力,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看到,简爱经过了重重的波折以后,终于实现了她向往的爱情——平等,自由的爱情,而罗切斯特也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真爱。于是,就像童话中的王子与灰姑娘一样,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时的简爱在人格上不仅是独立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尽管这时罗切斯特已经不再富有而且残废了,尽管简爱已从一个贫穷的家庭教师成为一个拥有巨款的富人,但她还是和他结了婚。这表明,简爱所追求的是不附带有任何外在条件的真正平等、了解、尊重基础上的爱情婚姻。

与简爱一样,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时起就必须接受一些先天的安排,比如我们的性别、相貌、国籍、父母、家境等,由于成长环境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改变自身;我们无法改变处境,但可以改变心境。虽然简爱这一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但是当我们走进作品营造的环境和气氛中,就会发现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气息的人。简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能在诸多生活安排的苦难中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完全满意的表现,但这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的本性和生活的常态。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有悲欢,也有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同时小说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 6

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在对待尊严和爱情上,简爱给我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注释:

上一篇:高尔夫球英文术语下一篇:用友财务软件使用技巧 [财务金融]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