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精选14篇)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1

1.关键风险点

1.1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审查:研究项目未经科学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导致创新不足或资源浪费。(R1)1.2指导、监督及过程管理:研发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研发过程管理不善,未达预期目标或失败。(R2)

2.主要措施

2.1对项目进行前期论证,严格执行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审查程序。(C1)2.2明确项目责任人,编制季度实施计划及阶段成果交付时间,信息技术部指导、监督各项目负责单位按计划实施,保证研究过程高效可控。(C2)3.业务流程步骤

3.1公司各部门单位上报科技管理创新项目。每年6月,公司属各单位根据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需要结合科技创新要求上报需进行的科技管理创新项目。3.2信息技术部汇总申请并组织初步审查。公司信息技术部汇总创新项目并组织专业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初审。

3.3公司科技管理创新评审委员会评审。公司信息技术部将初审通过的项目提交公司科技管理创新项目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3.4对公司审核过的科技管理创新项目上报股份技术工程部。信息技术部根据公司科技管理创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对通过评审的项目上报股份技术工程部。

3.5集团评审。对上报的项目由按照股份/集团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由集团科技创新审查委员会评审。

3.6编制科技创新项目建议预算,纳入资本项目计划。对通过集团科技创新审查委员会的项目编制科技创新项目预算,由集团统一纳入资本项目计划。3.7 纳入公司资本性项目计划。根据集团/股份下达的资本性计划由公司财务部纳入公司预算管理并进行下达。

3.8项目负责单位组织实施。根据资本性计划下达的项目负责单位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3.9 信息技术部项目实施跟踪并组织验收。信息技术部作为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跟踪、督促,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并组织项目完成后的验收。

3.10各单位对项目进行应用。各项目负责单位应对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应用并进行转化。

3.11 人事部按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公司人事部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绩效之一进行评价。

4.文档性记录

4.1《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连港股份技工字[2013]95号 4.2《大连外轮理货有限公司科技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及奖励办法》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2

关键词:项目评审,项目分组,专家推荐,流程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成熟,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早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分析模型、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分析进行系统全面、科学有效的管理无疑是未来科技项目管理的发展方向。而科技项目评审作为科技项目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保证这些评审客观、公平、公正的进行,是科技评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整个科技评估评审阶段大致可以分为:

(1)项目初审。对项目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包括材料完整性审查、资格审查、相似度审查等形式审查。

(2)项目分组及分配评审专家。根据形式审查的结果对项目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按照项目分组的信息对每组项目进行选择及匹配专家阶段。

(3)项目评审管理阶段。也就是专家评审阶段,包括了专家反馈管理及专家评审进度管理。

(4)评审后期阶段。主要将专家已经评价的信息汇总并提交评审结果给委托部门。

根据上述评审主要阶段的阐述,可以看到在项目评估系统中,一旦进入到项目评审管理阶段后,主要工作由专家负责完成,专家是整个项目评审的核心,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评审专家必然也是项目评审系统的核心建设内容。

1 评审过程中分组模型的构建

在科技项目评审过程中,原则上是每个项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及最熟悉的专家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申报项目的数量往往达到几千个,考虑到工作量及可操作性,在后期评估过程中不可能为每个项目单独匹配一定数量的专家,而是在匹配专家之前,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项目能够相对集中,目前普遍采用的做法是按照项目申请人在申报材料中选择的技术领域进行分组,并根据分组的技术领域在后期匹配专家,所以实际上后期专家选配的关键和前期项目评审的分组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前期分组的技术领域不集中,就会造成后期专家评审过程中的专家退回项目的情况出现,为此,项目分组对于项目评审的开展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1.1 目前项目分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评审项目技术领域与实际领域不符的情况。目前大部分申报系统中申报单位填写的技术领域多是按照基础学科分类,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很多新的产业往往在老的基础学科分类中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所以出现部分申报项目在申报时难以百分百对应技术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选择错误的技术领域,导致后期自动匹配到的技术领域的专家所分配到的项目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毫不相关、评审难度大的问题。

申报项目存在交叉学科涉及多技术领域的问题。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进行咨询评估的科技项目(特别是新兴产业项目)大多属于交叉学科,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前瞻性。好多项目都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比如光伏领域中的原料切割设备,涉及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和新能源2 个领域,如果只是将项目简单地按照某一个技术领域进行分组评审,而不是对项目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技术领域,必然会引起后期项目评审结果的偏差。

1.2 评审项目信息模型建立及分组流程的构建

要想对项目进行合适的分组,必须首先对申报项目建立项目信息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分组结果。项目申报信息一般包括:申报项目的名称、技术领域、产业领域、关键字、项目简介,通过对以上项目几个主要信息建立项目信息模型,这些申报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在申报项目的材料中找到并且进行分类汇总。一旦模型建立,就可以对项目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项目分组模型(见图1),其中分组主要包括以下3 个步骤:

(1)根据申报单位填报的项目名称以及项目的简介运用计算机算法比如TF-IDF算法[1]提取内容中的关键字,对提取出的关键字及企业填报的关键字作和计算并进行汇总,形成每个项目的关键字字段。

(2)根据项目技术领域、项目关键字、项目产业领域三大关键要素按照事先设定好的优先分组因素及每组项目数量范围进行自动分组,并人工对自动分组的方案进行筛选,从而得出最优(项目数量和技术领域相对集中)的分组方案。

(3)分组后在系统中自动生成组模型,组模型中主要包括了组技术领域及组关键字等信息,便于后期与专家的相关字段进行匹配。

2 评审过程中专家推荐模型的构建

2.1 科技项目评审专家选配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的项目评审专家的遴选和推荐大多由科技工作者人工遴选。一方面,由于专家库信息量庞大,传统的关键词检索与推荐技术虽然能直接通过对专家信息进行字词精确匹配,从而定位出专家信息,但是往往缺乏语义理解,存在机械匹配字词、检索与推荐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偏低等问题,这就造成许多专家抱怨他们所分配到的项目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毫不相关、评审难度大等问题。同时,仅凭项目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判断推荐评审专家工作量庞大,专家与项目不匹配,缺乏科学与公正性,所遴选出的专家并非是最合适的。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广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却未被评审上,常常为这样的项目感到惋惜。评审工作难免出现人情关系网、科研项目审批不端、“马太效应”等问题。

目前也出现了由计算机建立模型进行专家推荐的系统[2,3],但是通用的推荐系统产生的推荐结果不能够考虑到遴选评审专家的原则,而且通用的推荐系统一般适用于电子商务、视频音乐等有着很大用户数据量的互联网网站,那些模型对向量空间模型数据的获取一般都是通过挖掘用户在网上的浏览或者购买的历史记录,与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的遴选资料信息数据的来源有很大的差别,不适用于科技系统中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的推荐中。因此,运用通用的推荐系统模型会导致推荐结果准确率很低,推荐产生的结果自然不能作为遴选的参考。

2.2 科技项目评审专家推荐系统模型的建立

庆幸的是,近年来兴起的智能检索和推荐技术[4]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相对于传统基于关键字字词匹配的搜索或推荐技术,基于语义的文本处理技术不但可以定位出与关键字相匹配的专家信息,还可以定位出与关键字语义相关的专家信息。借鉴先进的智能推荐技术思想与语义匹配,准确地推荐产生与科技项目领域相匹配的信息。因此,上述先进技术对于项目评议的科学决策性、专家信息定位的准确性、缓解人工推荐工作量巨大和降低系统管理成本至关重要。

因此,合适的专家推荐模型成了后期专家匹配的主要依据,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及前人研究的基础建立了专家推荐模型,主要建立的步骤参考上述组模型的建立过程(见图2)。

3 科技项目评审分组模型与专家推荐系统模型的匹配

最后,根据上面建立的组模型和专家推荐模型进行相似性匹配,并根据专家历年的专家评价及专家个人评分模型(主要建立标准包括了专家的发表文献指标,承担的各类项目指标、获奖指标、人才培养等指标)进行推荐排序(见图3),即可得到需要的项目评审推荐专家名单。

4 结语

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评审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项目评审过程中项目的分组及专家的推荐是影响评审的关键,如何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过程中,建立分组模型、专家推荐模型并尽量实现自动推荐专家,尽量减少人在评估过程中的作用必将是未来科技评审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方延风.科技项目查重中特征词TF-IDF值计算方法的改进[J].情报探索,2012(1):1-3.

[2]富羽鹏,张敏,马少平.通过邮件分析进行专家查找[C]//第四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2008.

[3]王美姣.基于主题模型的专家检索及应用挖掘[D].昆明:云南大学,2010.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3

关键词:科技期刊 编辑流程 质量管理

1 选稿流程

科技期刊的来稿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高低,是保证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流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1 文章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般来说,科技期刊的文章和政治联系不多,但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科技期刊都是某一行业学术交流的园地,在这个园地里,大家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各种观点,其中难免会出现过头、偏激的话语;有些文章标榜为科技却在文中有迷信思想;有的是纯学术文章,但在论述一些问题的时候和政治联系紧密,难免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议论;有的文章涉及到国家机密但却被忽略……虽然从总体上来说科技期刊这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多,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科技期刊遵循党的方针政策的办刊宗旨的保证。

1.2 文章的学术水平 一般来说,科技期刊都是按行业划分,那么,发表的文章应该代表这个行业较高水平。审稿人员在进行审稿时就要注意积累本行业的信息,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使所选的稿件能反映出行业中的最新或较新的科研成果,对行业发展能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这里要注意的是应杜绝人情稿、关系稿,可以这样说,这方面的稿件在行业中大家都清楚的情况下,只能是砸了期刊的牌子。

2 编辑和校对流程

文章选定后,编辑和校对就是对文章的再加工,如果说原文是一个未经雕琢的玉,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就应该让这个玉熠熠生辉。

2.1 规范编辑格式 科技文章的作者一般都按照本人的作文习惯,只是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即可。然而,科技期刊是有规范的,通常,科技期刊的文章应具备的要素有:①标题;②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③文章摘要;④关键词;⑤中图分类号;⑥文件标识码;文章编号;⑦引言或前言;⑧正文;⑨结束语或结论;⑩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在拿到一篇稿件前,编辑要对文章进行加工补齐上述各个内容,不全的应和作者联系补齐。编辑过程中将文稿按照各个科技期刊各自的格式进行编排,保证每篇文章符合杂志统一的风格。

2.2 尊重原稿 原稿中很多是作者原创的观点,编辑应尊重作者的意见,不应该因为版面等问题随意删减原稿,即使因种种原因非得删减也要和作者沟通,在作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科技文稿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文法不通而难于理解的内容,这是要虚心向作者学习,搞清楚文稿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修改,同时,修改后应和作者通气。

2.3 按照《编辑教程》进行编校。编辑工作国家有国标GB—,校对国家也有标准GB—,编辑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具体就不详述。这里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对于一些目前还有争议的问题,应该一个刊物一个风格,并且长期保持下去。比如,有的刊物作者简介中有籍贯这个项目,有的刊物则没有,如果定为有,那么每篇文章的作者简介中都应该有这个项目,不全的要问作者补齐,不能因为麻烦而缺项,造成有的文章作者简介有此项,有的又没有,给人一种随意性的印象。再如,拼版时,如跳转,那么全刊都应跳转,不能有的文章跳转,有的顺转。笔者认为,科技期刊一般拼版时以顺转为宜。同时,要注意细节管理,譬如标点符号,一些语法错误的修正等,质量管理无小事,每件事都要百分百的做到完美。

3 终审、校红流程

终审流程是主编对全刊进行的最后一次审稿,也是刊物出版前的重要一关,这里要注意的事项有:

3.1 齐清定 齐:齐是要求文稿、图稿和附件(前言、目录、后记、附录等)都齐全无缺;清:清是要求文稿或图稿等缮写、描绘清晰,符合排版的需要;定:定就是要求内容确定,发稿后不再改动。主编应按照这个要求,全刊通读,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查,一般用红笔标出问题。

3.2 校红 值班编辑对于主编审出的问题进行修改,并对全刊进行核对,笔者根据工作中的实践,总结出以下校红工作内容。

校红流程:①核对文中标题与目录的是否一致;②核对标题栏作者与文章首页作者简介是否一致;③核对文中页码与目录页码是否一致;④核对文章编号与页眉或页脚页码数字是否一致;⑤文章页数与刊物的页数排序是否吻合;⑥关键词;⑦页眉页脚;⑧中图分类号及文献标识码;⑨核对上转下接页码;⑩目录页作者与文章作者是否一致;核对英文摘要和英文目录;核对版权页(刊名、刊号、主编、社长、信箱、网址、电话、邮编、出版日期等);核对每页版式;核对每篇文章标题、图表格式;核对参考文献格式等。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值班编辑工作职责。我们知道值班编辑在杂志的整个编辑工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刊物的质量好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工作中的实践,认为值班编辑应负以下职责:①根据编辑计划、栏目要求、稿件情况及上级领导意见,选定当期刊用稿;②组织协调期刊编辑出版方面工作,对当期刊物的编辑出版质量负主要责任;③根据稿件的内容,为每篇选用稿给定中图分类号,并作栏目划分;④当期期刊的组(拼)版;⑤编辑当期目次(表);⑥当期封面及其他重要页面(包括广告页面)的选用与编排;⑦负责当期清样的终校核对工作(校红)等。

科技期刊的质量管理是科技期刊管理的核心问题,质量关乎期刊的生命,质量关乎社会文化发展的导向,质量管理保证科技期刊的科学性、探索性、准确性、规范化。任何期刊,尤其是科技期刊,都应把质量问题摆在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在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才会有期刊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胡一尊,谷越峰.科技期刊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4

一、进入课题组

填写《涉密研究生保密资格审查表》→发学习资料→现场考试→通过考试→签订《涉密研究生保密协议》

二、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填写《涉密人员论文保密审查》

三、学位论文

1、开题:开题报告封面上注明是否涉密,在保密办登记备案。

2、定秘:学位论文定秘前至少三个月向保密办提交论文提纲

作为定秘参考→定秘时填写《定秘审核表》(保密办检查之前是否提交过提纲)

3、答辩:注意知悉范围和做好保密工作。答辩完后,将涉密

论文交单位兼职保密员管理,便于归档。

4、学位申请:向研究生学院提交涉密论文清单

四、离校

在研期间的涉密文件和资料移交导师,办理离校手续→签订保密协议书→填写离校审批表

科技实践协会成立大会流程 篇5

时间:12月3日(星期五)晚七点

地点:城规楼402

嘉宾:黄勇院长 唐晓玲老师 杜斌老师 龙娟老师 孙长武 殷忠伟 毕晓军 杨阳 许瑞宁

具体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到场嘉宾

2,主持人邀请黄勇院长致辞

3,由协会会长发言,并宣布科技协会正式成立

4,主持人邀请协会指导老师杜斌老师为大家讲话,勉励

5,由常务副会长宣布,科技协会现有组织机构名单,由副会长宣布协会章程

6,邀请学院团委负责人龙老师为大家进行讲话,7,主持人宣布成立大会结束

会场布置:秘书部 何中明

电脑ppT : 策划部 俞璐瑶

现场具体负责:黄瑞麟 夏豪

后勤负责:江忠潮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6

准备工作 > 专题主题的确定 > 专题策划方案 >专题版面设计 > 最终发布(专题推广)

专题主题的确定

在专题主题确定阶段应当注意:避免自我约束专题范围,专题主题的确定原则——动态的连续性,影响的持续性,发生的过去式,事件的前瞻性。专题评审标准

1:是否与版面特点相符合,资料分析是否到位。

2:提交材料与主题是否想关联。

3: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和扩展性。

4:限定是否合理。

主题提交审查时候,必须附带文档对该主题进行简单说明,并配上该主题的相关资讯(新闻)连接。

专题策划准备

1、初步明确专题的策划方向、策划目的。

点(具体每一篇文章素材)> 线(体现主题的各种线索)> 面(专题的主题)

2、做好专题素材的积累,收集资料。一个专题的产生需要平时的用心和积累。

3、制定专题制作详细时间表。(包括专题策划方案的完成、版面设计、最终推出时间)

或从已有的素材中提炼出主题。

专题策划方案的制定

策划专题的工具

1、Word:以表格的形式,比较方便快捷

包括专题的title、导读、专题的结构、内容。

2、Fireworks:视觉上更加直观

专题策划方案

专题标题、专题关键词、专题描述(概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线索)、专题立意说明(说明此专题的价值)、专题版面、专题材料整理、相关链接、设计要求说明(方便切图、页面的最终实现)

专题版面

Title、导读、专题结构、讨论板块、结语、相关专题

专题版面设计

交给设计部门,做出专题版面

原则:重点突出、结构清晰

专题的推广

站内推广:利用站内的资源(广告、内部链接布置)

基于开发流程的测试流程管理 篇7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 软件产品已经影响到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 人们对软件作用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对软件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渐增强。

然而, 软件缺陷 (bug) 是伴随软件产品开发过程而产生的敷衍品, 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也不能完全消灭软件缺陷。因此,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尽早地引入软件测试技术来保证软件质量, 降低软件缺陷率, 已经得到软件业的认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文档和产品产生, 对这些文档和产品进行严格评审和测试, 可以尽早发现问题, 及时找出与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中的不符合项。对软件的缺陷的早发现, 早处理, 能够大大减少传统软件测试在软件产品成型后发现问题、修改问题所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1 软件缺陷管理

软件缺陷管理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所发现的软件缺陷进行跟踪管理, 并记录软件缺陷的状态信息, 保证每个被发现的软件缺陷都能关闭。软件缺陷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流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软件测试流程管理其在本质上就是软件缺陷管理的文档化、规范化流程。

1.1 软件缺陷报告

软件缺陷报告 (bug报告) 是测试过程中提交的最重要的文档。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测试计划, 并且比其他的在测试过程中产出的文档对产品的质量的影响更大。它记录了软件bug发生时的环境、步骤及相关结果, 以保证修复错误的开发人员可以重复报告的bug, 从而有利于分析bug产生的原因, 定位bug。因此有效的缺陷报告能够:

(1) 减少开发部门的二次缺陷率。

(2) 提高开发修改缺陷的速度。 (3) 提高测试部门的信用度。

(4) 增强测试和开发部门的协作。

要想写好一个好的缺陷报告应遵循以下的条款:

(1) 精简:缺陷报告要清晰而简短, 用最直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最有用、最重要的信息。

(2) 准确:确保上报的每一个bug都是有效的、可验证的, 而不是因为自己理解、安装、错误操作等其他因素而产生的bug。

(3) 中性:用客观的语言来描述bug, 在描述中不添加任何个人性格语言色彩。

(4) 精确:清晰地描述bug产生的步骤, 保证语言的干净, 有条理。

(5) 定位:根据公司或行业的相关标准对发现的bug进行准确定位, 并尝试用最简短的步骤来重现这个bug。

(6) 归纳:尝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

(7) 重现:检查上报的bug是否可以重现。如果不是可重现的, 应说明问题的偶然性。

(8) 隔离:上报一个bug进行相应的bug隔离, 写清发生此bug时的环境信息。

(9) 检查:同行评审是发现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1.2 传统的软件测试流程

当一个软件项目要进行相应的测试时, 一般都要经过制定测试计划, 测试环境及用例设计, 实施测试, 单元测试, 集成测试, 系统测试, 评估测试, 最后给出相应的测试报告这几个流程。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从流程图中可以看到, 传统的测试流程虽然和软件工程中的V型开发模型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是测试流程和开发流程还是两个独立的流程, 在软件测试流程的前期, 只是单独地做计划, 没有对软件的开发流程编码前的所有操作进行相应的审核和评审。真正开始测试也是等到软件产品成型后, 才运行测试用例。在软件开发周期中, 缺陷发现的越迟, 其修复的代价也就越高。因此, 要想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 就必须将软件的测试贯穿到软件的整个开发流程中。

2 基于开发过程的测试流程

根据软件开发流程的特点, 软件的开发流程可分为:产品立项、需求调研、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几个阶段。那么与之对应的测试的各个阶段如图2所示。

从图2中, 黄条右端表示该流程的截止时间, 若两者有重叠部分, 表示两者可以进行并行处理。测试流程在项目立项时就与之同步启动, 并且覆盖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这就要求在进行软件测试过程中要考虑审核和评审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文档和产品。在测试流程的各个阶段需要评审的文档和产品如图3所示。

在软件测试流程中加入考虑对软件开发流程各个阶段文档集产品的评审, 那么就要对相应的评审或测试结果进行文档化, 形成新的软件缺陷报告或记录。项目组长或高层人员通过对这些文档的阅读, 可以清楚地知道软件在开发的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 能将因前期设计问题出现的软件缺陷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保证软件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测试流程中各个阶段产生的记录文档如图4所示。

基于开发流程的软件测试流程具有以下的优点:

(1) 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加入软件评审和测试工作, 保证了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2) 摆脱了传统测试流程和开发流程相互独立, 软件测试只针对成型软件产品负责的状况。

(3) 针对软件开发流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评审和测试结果进行详细的文档化。有利于项目组长或高层进行质量把关。

(4) 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全程评审或测试, 可以大大减少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后期工作量, 有利于对软件进行优化和升级。

3 结束语

任何软件开发组织想完全消灭软件缺陷都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除了要有严格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标准外,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全程引入软件质量保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对软件开发流程各个阶段的文档和产品的评审和测试, 形成详细的文档化结果, 是保障软件产品质量和减少后期工作量的有效管理方案。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 软件缺陷数量的不断增加, 这个管理方案的优势就会更为显著。

本文的创新点:将传统的软件测试流程和软件开发流程相结合, 通过对软件开发流程中各个阶段文档及产品的评审和测试, 形成详尽的文档资料。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测试流程的缺点, 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各个阶段的特点, 提出了建立基于开发流程的测试流程, 通过对开发流程中各阶段文档和产品的评审和测试, 形成详尽的测试文档, 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保障软件质量, 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软件测试流程,软件开发流程

参考文献

[1]郑翠芳, 吴志杰.基于软件开发流程的软件缺陷管理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07 (1-3) .

门径管理流程 篇8

【关键词】门径管理 新产品

一、新产品开发活动现状

事实上,很多企业并不能在新产品开发上取得理想的成就。有统计表明:每7项新产品创意,有4个进入开发阶段,1.5个进入市场,只有1个能够成功。更严重的是企业花费在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上的金钱,有将近一半白白损失在被取消的或是无法产生足够的资金回报的产品项目上。如果考虑到在新产品上的人力和财力花费,就更令人瞠目结舌了。也正是这种高失败率让很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望而却步。

二、门径管理流程可以降低失败率、控制风险

门径管理流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流行的新产品开发模式,已经在将近一半的美国公司中得到应用。对诸如宝洁、杜邦、北电网络等公司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这些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也有少数企业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达到了将近80%的开发成功率。也就是说,有80%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三、门径管理流程管理思想

门径管理流程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因为其主要是一个纲领性、指导性的流程。其要旨是正式开发前要做更充分详细的市场调研活动,确保产品的市场导向。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采用分阶段控制体系,整个流程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前都设置了一个审核性入口,在该入口有一套严格的评估审核体系,没有完成要求指标的项目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有可能被淘汰或者中止。这使得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必须保证质量,同时保证了新产品开发不偏离设定的各种目标。也避免公司因环境变化或者实施质量等问题,在不可能取得新产品开发成功的情况下,还投入大量的资源,形成惨重的沉没成本。这有效的控制了新产品开发活动的风险,降低了失败率。

四、门径管理流程

门径管理流程把新产品开发项目分成了不同的、可以识别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收集了把项目推进到下一个阶段所需要的信息。每一阶段由一组预先规定的、跨职能的、同时进行的活动组成,通向每一阶段的是一个入口,这些入口以生杀决策权控制着流程,并且起到了检查的作用。典型的流程有六个阶段:第一,创意阶段:就是寻找好的产品创意。第二,商业分析立项阶段:对创意进行调查、对材料进行研究,主要牵涉到初步的市场和技术研究,从而产生商业项目,包括产品和产品定义,项目可行性说明及书面项目计划。第三,开发阶段:对新产品进行具体的设计和开发以及生产流程的设计。第四,测试阶段:对产品原型、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进行测试。第五,商业化阶段:实施营销计划和生产计划。第六,结束阶段:评价项目,总结经验,解散团队。

五、门径决策与控制

门径也称入口,是项目进入每个阶段前面的入口或者说生杀决策点,是项目推进到更大投入的控制点。在这里整个团队集中在一起,将所有新的信息都收集过来,进行生杀决策、优选决策或者质量控制,是项目推进到下一阶段的关口。每一个入口的结构都是类似的,包括交付标的物、判断准则和确定的结果。这就要求项目团队在到达阶段入口时必须做到三点:第一,交付的标的物。标的物是建立在每一个阶段的要求和标准之上,是清楚、明确和可见的。第二,判断准则。判断准则是一个检查列表,包括“必须满足”或者“禁止性”问题,用来迅速剔除不适当的项目,判断准则同样建立在每一个阶段得要求和标准之上。第三,确定的结果。确定的结果是门径决策点必须给出的结果。包括采纳、终止、保持或者回头再来这样的决策或者项目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

入口准则通常是由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制定,前期的准则一般包括:战略符合性、项目可行性、机会的大小、市场吸引力、产品优势、规划公司资源的能力和与公司政策的适应性等指标;而后期一般涉及具体的数据性的指标,比如:财务数据、投入产出比、预计销售量、盈利预测等。

六、企业在实施门径管理流程时要灵活多变

企业在实施新产品开发流程时,不能把门径管理流程看成一个死板的系统。上面所说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只是一个路线图或者模板,实施过程中要懂变通。不能不论什么项目都照搬该流程;不是每个项目都要经历模型的各个阶段和入口;特定的项目中,某些活动可以省略;可以把活动转移到其他阶段中。

总之,门径管理开发流程是一个系统化的、流畅的、灵活的流程。如果得到正确的实施,门径管理流程可以成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Booz-Allen、 Hamilton: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J],Booz-Allen & Hamilton,Inc.,1982.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9

一、上海分子材料科技公司的经营范围:高分子材料科技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 从事货物进出口及技术进出口业务, 仪器仪表、办公用品、工艺品、电子产品、五金交电的批发、零售

二、注册分子材料科技公司的条件: 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股东符合法定人数(1人以上 50人以下;(二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三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四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五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此外注册公司的条件有很多,主要有公司股东、监事、董事、公司名称、经 营范围、注册资本、注册地址、公司章程、法定代表人等。

1、公司股东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注册时必须有一位股东(投资者 , 一位股东投资成立的公司属于一人有限公司, 也可以是二位或以上的股东投资注 册公司。

公司注册时,需提交并验资股东的身份证明原件。

2、董事、财务人员、公司法人代表、监事 公司成立时,可以设董事会,也可以不设董事会,若不设董事会,需设一 名执行董事。股东可以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需出具身份证明原件.公司进行税务登记时,需提交一名财务人员信息,包括身份证明复印件、会计上岗证复印件与照片。公司需设一名法人代表,法人代表可以是股东之一,也可以聘请。公司法 定代表人需提供身份证明原件及照片。

4按公司章程规定,公司成立时,可以设监事会(需多名监事 ,也可以不 设监事会,但需设一名监事。一人有限公司。股东不能担任监事;二人及以上的 股东,其中一名股东可以担任监事。

公司注册时,需提交监事的身份证明原件.3、公司注册资本

注册公司时,必须要有注册资本。新 <公司法 >规定,公司注册资本最低为 3万元人民币,一人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 10万元人民币。

4、公司名称

注册公司时, 首先要进行公司名称核准, 需提交多个公司名称进行查名。上 海注册公司查名的规则是, 同行业中, 公司名称不能同名也不能同音, 多个字号 的,需拆开来查名。

5、公司经营范围

注册公司时, 经营范围必须要明确, 以后的业务范围不能超出公司经营范围。可以将现在要做的或以后可能要做的业务写进经营范围。经营范围字数在 100个字以内,包括标点符号。

6、公司注册地址

公司注册地址必须是商用的办公地址,需提供租赁协议、房产证复印件。

7、公司章程

公司成立时, 需向工商管理部门提交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里确定了公司的名 称、经营范围、股东及出资比例、注册资本,股东、董事、监事的权利与义务等 内容。

三、上海注册分子材料科技公司工商办理需知 注册公司办理营业执照(需 1周时间

办理营业执照所需材料仅供您参考,所有资料由我们提供: 1.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签署的《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 2.公司申请注册登记的委托书 3.公司股东会决议 4.公司董事会决议 5.监事会决议 6.公司章程

7.股东或者发起人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 8.董事、监事、经理的身份证复印件 9.验资报告

10.住所使用证明(租房协议、产权证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10

一、活动主题

“网页设计大赛”总决赛

二、活动时间、地点

2009年12月10日(3305)

三、参加活动的嘉宾与评委

网络技术系主任——高占国 网络技术系党支部书记——王大华 网络技术系分团委书记——王筱婧 主任助理——谢正兰

软件技术系分团委书记—— 明延艳 电子商务系分团委书记——熊生敏 数字艺术系分团委书记—— 杨阳

评委老师——陈悦粤

张小玲

任然

李星星

四、活动具体流程

第一项议程:主持人说开场词

第二项议程:主持人介绍嘉宾及评委老师 第三项议程:受邀嘉宾发言

第四项议程:正式比赛(每过三组主持人念一次分数)第五项议程:主持人公布成绩及名次

第六项议程:主持人做结束语并欢送嘉宾及评委老师离场

各部门工作人员名单: 主持人:向红岭 负责人:王筱倩 总策划人:沙俊祥、罗蓉

后勤工作人员:网络技术系分团委、学生会:社团部、社会实践部、公关部、团校部。

主办单位: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单位: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技术系分团委、学生会

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 篇11

我说: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是回归流程管理本质。

所谓流程管理的思想原则,是指人们对流程管理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的一些基本看法,是可以应用于各类流程的共性原则。

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则:

原则一,组织结构应该以产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

这条原则是说应该由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来完成流程中的所有步骤。员工的工作应该是围绕着目标或产出,而不是围绕着单个任务。对于这一原则,有些人把它和目标管理相混淆,这里不妨稍加比较。

目标管理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为基础的。它改变了在以往管理中所出现的“人治”问题,强调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明晰责任,以便执行和考核。但是,由于目标管理一般都是在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中完成的,所以目标也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部门分割的色彩,这样就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组织的效率。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这里要关注“目标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如果目标是根据任务制定的,那么我们说它是与流程管理的原则相违背的;如果是根据流程来制定的,那么这种目标管理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流程管理强调一切以流程为中心,根据流程而不是任务来开展工作,但是实际上,这些原则在具体实施时还是要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这就是它与目标管理的联系所在。

流程管理强调打破原有的职能界限和任务划分,尽可能将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专业人员完成的工作环节集成起来,合并成单一任务,由单个人来完成。

原则二,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人自己执行流程

过去由于专业化精密分工,企业的各个专业化部门只做一项工作,同时又是其他部门的顾客。例如会计部就只做会计工作,如果该部门需要一些新铅笔就只能求助于采购部,于是采购部需要寻找供货商,讨价还价,发出订单,验收货物,然后付款,最后会计部才能得到所需的铅笔。这一流程对于铅笔这类廉价的非战略性物品显得笨重而缓慢,并且用以采购的各项间接费用往往会超过所购产品的成本。

在有了信息系统以后,一切就有可能变得容易了。通过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会计部可以自己采购。当与流程关系最密切的人自己可以完成流程时,就大大消除了原有各工作界面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所有的专业部门的专业职能。例如对于企业的主要设备和原材料,则仍由采购部门来完成。具体如何安排,还是要以全局最优为标准。

原则三,将信息处理工作纳入产生这些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过去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这样一些部门,它们的工作仅仅是收集和处理其他部门产生的信息。这种安排反映了一种旧思想,即认为低层组织的员工没有能力处理他们产生的信息。而今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信息不再是一种特权,信息处理工作完全可以由低层组织的员工自己完成。

原则四,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一体

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集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而缺点则是缺乏灵活性;分权,即将人、设备、资金等资源分散开来,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的服务,却随之带来冗员、官僚主义和丧失规模效益的后果。

有了数据库、远程通讯网络以及信息分布处理系统,人们不再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伤透脑筋,企业完全可以在保持灵活服务的同时,获得规模效益。

原则五,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联系产出

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并行: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相同的工作;另一种是各独立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终必须组合到一起。新产品的开发就属于后一种的典型。并行的好处在于将研究开发工作分割成一个个任务,同时进行,可以缩短开发周期。但是传统的并行流程缺乏各部门间的协作,这样,往往在组装和测试阶段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从而延误了新产品的上市。现在配合各项信息技术,如网络通信、共享数据库和远程会议,企业可以协调并行的各独立团体的活动,而不是在最后进行简单的组合,这样可以缩短产品开发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最近一些企业所推行的“并行工程”也正是这样的思路。

(此处作为插入卡片)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87年美国防御分析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后才逐渐被接受。实践已证明CE能大大改善新产品开发过程,能大幅度缩短开发周期,降低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实现CE的关键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这种思想可应用到新产品开发以外的运营和管理过程,帮助提高企业流程的性能。

原则六,使决策点位于工作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

在大多数的企业中,工作的执行者、监控者和决策者是严格分开的。这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假设,即认为一线工人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监控流程,同时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眼界去做出决策。

这种假设就构成了整个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的基础。而今,信息技术能够捕捉和处理信息,专家系统又拓展了人们的知识,于是一线工作者可以自行决策,在流程中建立控制,这就为压缩管理层次和实现扁平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一旦员工在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时候,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以及伴随着它的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也都会改变。

决策权力下放,必然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不必要的控制监督人员,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需要指出的是,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无事可做,实际上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将更多精力放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

另一方面,传统管理模式有时出于防止员工和管理人员偷工减料或者滥用职权的考虑,设置了多重核查和控制程序,并有意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互相牵制的制度。控制自然是要付出人力和成本的,有时甚至超过了控制所能产生的收益。而且严格控制使员工始终处于受管制的地位,难以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门间的职能不清与“管理真空地带”的存在更为部门互相推诿提供了借口。

流程管理主张在能产生经济效益时才进行控制,也就是要求控制产生的收益大于进行控制耗费的成本,否则就取消控制或改变控制的方式。流程管理提倡总量控制和延迟控制,这两种控制机制工作量小,成本低,允许少量的权力滥用,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原则七,流程多样化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为实现规模经济,形成了统一风格、统一程序的流程,所有输入,无论难易、大小、缓急都遵循统一流程进行。统一流程把常规情况和特例混杂在一起,运转复杂,速度迟缓,无法适应市场多元化和需求多变化的发展。为主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流程管理支持流程多样化,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市场、不同输入、不同形式制定具体的流程流转。对于某一输入,首先确定最合适的流程,然后再按照流程运行,使对输入的处理能通过最节约的流程完成,既提高处理速度,又降低成本。

原则八,单点接触顾客

为了做到对顾客负责,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改变传统的多点接触顾客但实际上又无人负责的局面,企业需要让流程“单点接触顾客”,即企业和顾客只有一个联系点即业务专管员或业务负责人。如果流程较为复杂或过于分散,集成较困难时,需要一名业务负责人作为缓冲器,与顾客打交道,对顾客负责,解决顾客的问题。业务负责人还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能使用流程中所用的信息系统,有能力与流程的其他执行人员保持联系并相互协助工作。

原则九,从信息来源地一次性地获取信息

在信息难以传递的时代,人们往往会重复地采集信息。而由于不同人、不同的部门和组织对于信息的要求和格式各不相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给企业造成延迟、输入错误以及额外费用。然而今天,当信息技术如此飞速发展而又如此普及的时候,人们再也不需要重复地采集信息了,我们可以将信息储存于在线数据库中,让所有需要信息的人实现共享。

体检流程护理管理 篇12

1 体检工作特点

1.1季节性

受北方气候影响,个人体检及各单位体检多安排于每年3~6月、9月~次年1月。

1.2体检项目多

各单位依据经济状况、人员年龄特点、工作性质等不同选择体检项目,故差异较大,应加强把关各环节,保证检查准确无误。

1.3受检人员多

受检人员年龄、性别、职业不同,对体检工作配合度差异大。应及时掌握体检者心理状态,及时调整不当局面,使之沟通良好、默契配合。

2 体检护理

2.1 体检前护理

2.1.1 预约:

须提前3d与护士长预约,护士长负责填写团体体检预约安排表,包括单位名称、预约时间、体检时间、体检人数等。根据体检中心接待能力合理安排,按体检合约填写体检通知书中体检时间、项目、注意事项及要求等,并交付体检单位联系人。体检单位根据体检通知书要求,在体检前1~2d登记体检人员姓名、电话,以便联系。

2.1.2 准备:

体检组护士提前3d准备,包括:(1)打印体检项目条码:按要求填写单位名称、体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项目等。(2)物品准备:护士长指导并检查如血压计、体重计等物品准备。若有行动不便或需特殊照顾的体检人员,应备好轮椅并建立临时绿色通道。(3)体检前1d通知餐厅按体检人数准备早餐。(4)检查各诊断室、检查室设备是否齐全。

2.2 体检中护理

护士长应亲自指导、协调体检全过程,保证体检顺利进行。

2.2.1 安排导医工作:

专职导医应在体检每个环节热心为大家服务,合理分流受检人员,便于对体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将受检人员按项目分组分流,合理安排体检人员及时间,保证体检人员“不拥挤,不扎堆”,保证体检快捷、有序进行。

2.2.2 体检后护理:

体检当天下午护士将各科体检报告进行汇总与整理,若当天体检结果不全应妥善保管体检资料,对体检报告中姓名、年龄、性别、单位有误的化验单应及时与单位联系,核实确保无误。对各环节责任到人,把好每一关。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每年常规进行1~2次健康体检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接受。如何短时间做好大批量体检工作,是护理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故应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理念为基础,全面提升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立综合性、连续性的全程保健服务模式。了解受检人员特点,统筹安排护理工作。积极指导、协调、安排体检各环节,营造和谐、有序、愉快的体检氛围,保证体检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篇13

1、选手提前一小时签到,抽签决定出场次序,确认PPT无误

2、赛前半小时,各位评委、嘉宾、选手入场

3、主持人致开场白,介绍评委、嘉宾,请老师致辞

4、主持人宣读比赛评分规则

5、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

6、说课环节:选手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开始说课。每人10分钟,还剩一分钟时,计时员提醒,时间到再次提醒,超时扣分。

答辩环节:说课结束后,评委对选手进行一对一问答,选手进行现场答辩。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计时员进行提醒。

7、前五位选手比赛完毕,中场休息五分钟

8、宣布前半场成绩,开始后半场比赛

9、领导总结

10、主持人宣读比赛成绩,宣布奖项获得者。

11、礼仪人员引导嘉宾给选手颁奖,同时摄像人员给选手和嘉宾照相

12、主持人致大赛结束语

13、结束后所有选手和嘉宾进行合照

项目管理流程 篇14

项目单位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报经济发展局审批。

二、规划选址

项目单位报选址,经开区审批后出具选址意见。项目单位报市住建局,取得《选址意见书》。

三、用地预审

项目公司提出项目用地报告,报国土分局审批,下发征地组织函。

四、环评、安评、风险评估

项目单位委托相关资质单位编制《项目环评报告》、《项目安评报告》、《项目风险评估报告》分别报送市级主管部分审批。

五、土地征迁

国土局进行勘测定界,签订征地合同,进行土地出让。(正常应按土地招、拍、挂程序进行),取得土地使用证。

六、用地规划许可办理

项目单位到住建局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七、工程规划许可办理

项目单位到市住建局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八、招标代理

项目单位确定招标代理机构

九、勘察、设计招投标

要求: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三十万以上的,或低于三十万元,但项目总投资在五佰万元以上的。

9.1发布招标公告;

9.2接受报名;

9.3资格预审,发放资格预审合格通知书;

9.4招开答疑会,勘察现场;

9.5发放招标文件及答疑纪要;

9.6递交投标文件、开标、评标、确定中标人;

9.7中标公示,发放中标通知书,并在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备案。

十、工程规划方案

项目单位委托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规划,规划方案报经开区管委会及市住建局,重点项目召开方案评审会议。

十一地质勘察

设计单位出具地勘任务书,项目单位委托相关资质单位进行用地范围内地质勘察,并出具《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勘察报告需经相关资质单位审查。

十二、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

12.1设计单位根据规划、可研、地勘等进行项目初步设计。

12.2市发改委组织召开初步设计评审会。

12.3根据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

十三、施工图审查

项目单位委托相关资质单位进行施工图审查。审查完成后,设计单位交付施工图。

十四、工程报建

项目单位到市住建局办理工程项目报建,填写报建表备案。

十五、工程量清单、限价编制

项目单位委托造价咨询机构,根据施工图编制工程量清单及限价。

十六、施工、监理招投标

要求: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一百万以上的,或低于一百万元,但项目总投资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监理招标要求同设计)

16.1招标公告

招标代理机构发布招标公告。

16.2按受报名

发放资格预审文件。

16.3资格预审

发放招标文件。

16.4招开答疑会议,勘察现场

项目单位、设计单位参加,会议结束向投标人发答疑纪要。

16.5工程量清单核对

16.6招标招投标会议

递交投标文件、开标、评标,确定中标人。

16.7中标通知

中标公示,发放中标通知书,并在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备案。

十七、履约保证缴纳

中标单位收到中标通知书后,到市财政局办理履约保证证金缴纳。

十八、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签订

根据招标文件内容,项目单位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监理合同。

十九、施工许可

项目单位到市住建局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所项提供资料:

19.1规划许可证

19.2勘察、设计、监理合同、及备案

19.3施工图审查批准书

19.4环保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准许使用文件

19.5劳保统筹已交证明

19.6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拨付证明

19.7施工单位资质证书、营业执照、法人证明或委托书、安全生产许可证、“三类人员”安全考核合格证书

19.8处地施工企业在韩人业的注册备案证书

19.9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19.10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办理工程保险的保险单

19.11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签订的创建文明工地承诺书

19.12分包企业相关证明文件

19.13工程质量保证及安全措施相关资料

19.14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无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的证明

19.15质量安全监督委托书

19.16中标通知书

19.17税务登记证/报验登记

19.18其他相关文件

二十、开工

项目用地实现“三通一平”;主要材料、施工机械、人员到位;完成施工图交底工作;施工单位现场建点、放线完成,监理单位校核无误;施工组织设计已审批。

总监工程师下发“开工令”

二十一、工程分步分项验收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所有分步分项验收需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五方共同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报建筑工程管理处(质监站)进行正式验收。

二十二、竣工验收

施工单位完成图纸全部内容后,递交竣工验收报告,经监理单位签审后,组织五方责任主体进行竣工验收。

二十三、施工资料整理

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与工程同步编制施工资料(变更、签证、实验、自检、分步分项验收等),绘制竣工图。

二十四、资料备案

项目单位、施工单位将施工资料移交至市城建挡案馆。

二十五、竣工决算

施工单位根据招标文件、中标文件、施工合同、设计变更、施工签证、竣工图等编制竣工决算书。

二十六、工程决算审计

上一篇:工伤一次性补偿的协议书下一篇:逗比评论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