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媒业发展现状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传媒业发展现状(共8篇)

我国传媒业发展现状 篇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 经济 和 政治 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我党在新的 历史 条件下,对世界发展新 规律 所做出的 科学 论断。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所必然带来的传媒全球化,也使新闻传媒业必须面对国际传媒的激烈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传媒业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及国际比较

1、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媒业取得了很大发展。2001年,全国报纸种数为2111种,总印数为938.9亿印张,千人报纸拥有量为142份,分别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图书总数为154526种,图书总印张数为406.1亿印张,千人图书拥有量为4944册,分别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杂志总数为8889种,总印张数为100.9亿印张,千人杂志拥有量为162册,分别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电台总数为301座,发射总功率为49615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电视台总数为357座,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300台,分别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90年代初进入中国,1993年互联网用户数仅为2000人,1997年10月,用户人数为62万人,到2002年1月用户人数达到3370万人。

我国从1978年开始恢复媒体广告业务,广告营业额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从1982年到2000年,广告营业额年均增长幅度为42%,是同期gdp增长幅度的2.6倍。广告营业额占gdp的比重从1982年的不到0.3‰,上升到2000年的0.8%,人均广告费也由1982年的0.15元增加到2000年的56元,广告从业人员从1982年的1.6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4万人。在广告营业额的构成中,媒体广告占到很大比重。2000年报纸广告为146.47亿元,占20.55%;电视广告为168.91亿元,占23.7%;广播广告15.19亿元,占2.13%;杂志广告11.34亿元,占1.59%。

2、传媒业的国际比较

我国对反映传媒发展水平的几个主要指标:千人日报拥有量、千人收音机拥有量、千人电视机拥有量和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进行了世界几大国的比较。1996年,中国千人日报拥有量为40.4份,日本为578.1份,美国为212.5份,俄罗斯为105份。1997年,中国千人收音机拥有量为339台,印度为120台,日本为956台,美国为2118台,俄罗斯为418台。2000年,中国千人电视机拥有量为293台,印度为78台,日本为725台,美国为854台。2000年,中国千人互联网用户为17.8人,印度为4.9人,日本为371.1人,美国为338.7人,俄罗斯为21.3人。

笔者还对中国传媒在世界传媒业中所占地位 计算 了测算和评估。中国的日报总量1995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9.18%,收音机总量1997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17.2%,电视机总量1997年已占到世界总量的24%,互联网用户2002年初已占到世界总量的6.2%。由这些总量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已成为世界的传媒大国。另一方面,笔者用传媒渗透能力指数计算了1995年世界各国的传媒发展水平,结果发现我国的传媒渗透能力指数仅略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水平的1/6,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2,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5。这说明我国还仅是个传媒弱国。

在国际传播方面,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量占据了整个世界新闻发稿量的4/5,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是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据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电影占领了全球50%以上的总放映时间。世界传媒发展很不平衡,“西风压倒了东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新闻舆论和传媒市场,形成了“媒介帝国主义”。

二、我国传媒业的改革

1、改革历程

我国传媒业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78年以后进行的“事业单位 企业 化管理”改革,国家逐步减少对新闻单位的财政拨款,绝大多数新闻单位通过媒体广告等经营创收实现自收自支。第二次是1996年以后进行的媒体“集团化”改革,广州日报等几十家大型新闻单位组建起传媒集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是传媒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它一方面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激发出媒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各新闻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创办了各种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媒体形式,并在内部推行独立核算、承包经营、人事分配等各项改革。“集团化”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到一定规模,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传媒全球化的新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用集团这种组织形式,才能把规模日益庞大、分工逐渐细化、媒体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功能更加完备的传媒组织更好地协调和运作起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加上新闻单位内部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使传媒业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整个传媒市场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从1998年起传媒业连续三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四,出现了一批规模达十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大型传媒集团。

2、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传媒业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改革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坚持党管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取决于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凝聚人心、振奋力量,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错误的舆论导向则涣散精神、激化矛盾,造成严重后果。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新闻媒体改革的20几年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管舆论导向的原则,使新闻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对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在新闻媒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如新闻、天气预报等)。公共产品外部性最强,产生的社会 影响 最大。向广大人民提供公共产品,是新闻媒体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新闻媒体进行企业化运作后,所提供的私人物品(如广告、信息服务等)不断增加,而提供私人物品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但我们一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我们在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下进行的媒体改革,保证了新闻媒体党和政府喉舌的性质不变,保证了新闻媒体社会公器的性质不变,即使是媒体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没有使其异化为被经济利益集团操控的工具。

③ 坚持渐进式改革。与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相仿,新闻媒体的改革也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的路子。各项改革措施基本上是借鉴国有企业的经验,进程上比国有企业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保证了新闻媒体在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地推进各项改革,以发展保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新闻媒体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且直接关乎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以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避免因局部改革失利而对全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新闻媒体业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集团化改革目标模式不明确,改革成效不明显。近几年我国陆续组建了几十家传媒集团,数量可谓不少,但绝大多数传媒集团在体制和机制上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是“翻牌集团”。出现大量传媒翻牌集团的原因,是我们缺乏一个明确的改革目标模式。我们对为什么组建传媒集团、如何组建传媒集团、如何促进传媒集团做大做强等重要问题缺乏深入地 研究,以至于我们拿不出一个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文件,来规范传媒集团的组建和发展。由于没有中央的政策性指导,加上本身固有的“路径依赖”,传媒集团的改革大多只是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基础上修修补补,改革成效不明显。

我国传媒业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体育传媒,全球化,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们的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作用。体育传媒是传播体育赛事信息、体育用品信息等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对体育传媒传达的信息的依赖性也大大提高。全球体育经济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 体育传媒行业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不被发达国际挤占市场, 是我国体育传媒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1 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体育传媒发展的优势

我国人们对体育传媒的需求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增加。体育媒体经济是新兴的朝阳企业, 发展潜力巨大, 并且能够成为经济和贸易的新增长点。体育媒体拉动了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经济的发展, 同时扩大了体育文化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产业的就业率。体育媒体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 而是我国在努力扩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 体育媒体的迅速发展能够拉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体育媒体作为精神文化方面的传播, 它完全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 并且完全经受住当今国际上流行的低碳标准等非关税贸易壁垒, 对于我国文化贸易的出口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1.2 我国体育传媒发展中的劣势

我国体育传媒报道内容不够全面, 比重不平衡。在我国体育媒体的报道主要集中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几个体育项目中, 而对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报道总是很少或者不报道。作为体育传媒不应该仅仅盯着这几个紧俏的项目进行大篇幅的报道, 应该全面报道各种项目, 同时对热门的醒目进行重点报道。我国体育传媒缺乏专业的人才和运作团队。我国体育传媒行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行业, 整个传媒市场的发展整体不够专业化。体育传媒行业中具有专业素质水平的人才本来就很稀少, 而且在急功近利的不良价值观和经济利益驱使下, 传媒企业对于投资急于想获得收益, 传媒从业者都想快速成功成名, 投资者没有耐心等待收益,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 就无法专门培养专业的体育传媒人才。而且传媒人才稀缺, 就无法成立专业的发展团队, 由于这种局限性, 传媒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难以突破一定的高度,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被削弱。我国体育传媒在报道运动员时, 过分宣扬体育明星, 缺乏人文关怀。我国体育媒体在进行报道采访的时候, 都过分关注那些体育明星。

2 发展体育传媒的重要意义

2.1 提高人民的体育认识, 提高体育锻炼、健康生活的理念

传媒本身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对社会大众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是需要被普及和推广的。体育媒介能够将体育活动和社会大众联系起来, 通过体育媒介让大众清晰的认识到各类体育活动, 并且传授给他们健康的生活理念, 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缺少体育锻炼的观念, 没有渠道来接受这些知识的培训。这就需要体育传媒利用自身的优势, 将体育运动推广到广大群众中来, 引导大家培养日常锻炼身体、健康饮食的习惯。媒体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 通过它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必将带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2.2 拉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体育传媒作为一种宣传和传播的途径, 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同时也推到了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的热潮中来。体育运动的参加者和关注着增多, 他们都成为各种体育用品的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因此, 体育传媒的发展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然后提高人们对体育用品的需求, 拉动体育经济的发展, 同时体育经济的发展能够反作用于体育传媒的发展,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体育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它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这对于我国整体经济和与其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 我国要集中力量发展体育传媒和体育经济, 引导我国经济朝着更加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2.3 扩大就业岗位,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体育传媒这一行业的产业链是相当庞大的, 涉及到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行业, 而且还有其上游和下游产业, 如印刷、出版、销售、广告等各种产业。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很多行业的支撑, 就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降低失业率,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2.4 成为我国未来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在我国传统贸易中,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非常低, 一直是我们国家致力于发展的产业, 发达国家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上已经发展比较完善, 并且在贸易中为它们国家创造了非常可观的利润。而体育传媒属于第三产业, 本身就具有低碳经济的特征, 如果能够发展迅速, 就能够在国际体育传媒市场上站住脚步, 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而且完全能够避免发达国家设置的一些非关税壁垒, 同时还能够把我们国家的体育文化宣传到世界上去, 能够提高我国的民族形象, 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3 未来发展体育传媒的建议

在体育传媒市场全球化不断加剧的今天, 如何才能让我国体育传媒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 并且保护我国国内体育市场不被外国体育传媒占领, 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3.1 体育传媒的发展要具有我国特色, 结合民族文化

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 结合我国民族特色和传统体育的优势, 才能不被外国文化所趋同。全球化的进程中, 必然会受到不同的体育文化的冲击, 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不能随波逐流, 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当外来文化传播到一个地区时, 一定会受到本地文化的抵制, 因此我国体育传媒在国外传播的时候, 要结合当地的文化习惯, 这样才能受到当地人民的认可。

3.2 要培养专业的体育传媒人才, 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

我国体育传媒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主要还是政府主导, 许多领导者并不具有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济知识。在体育传媒经济逐渐市场化的进程中, 需要注入大量的专业的人才, 才能使体育传媒在国际体育传媒市场上与其他国家公平竞争。我国需要培养大批的体育传媒人才, 包括体育记者、资金管理人才、市场运作人才等各个岗位上的专业人士, 这样才能行为一个强大的团队。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一定的成长时间, 这就需要我国企业在培养传媒人才的时候不要急功近利, 要注重长远利益。只有具有了强大的传媒团队, 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体育传媒。

3.3 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媒体合作, 学习他们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体育传媒方面比我国发展的更早, 整个传媒产业网络也比我国更加成熟和完整。在全球化背景下, 闭门造车的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国际间的分工合作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我国要顺应时代潮流, 提高我国体育传媒市场的开放程度, 积极加入国际合作。通过与先进国家的合作, 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 利用他们成功的经验来发展我国体育传媒。在全球化的趋势中, 我国仍然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 不要随波逐流, 完全被同化。

3.4 我国不同体育传媒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

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省份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媒体发展模式, 但是规模相对都较小, 而且具有地域的限制。我国国内的体育媒体可以加强之间的合作, 整合利用资源。小企业在资金、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限制。当把它们整合成大型的企业时, 就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来集中发展业务, 这样不但降低了成本, 还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体育传媒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要大力发展体育传媒,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峰.我国体育大众传播中泛娱乐化的传播学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金世斌, 等.体育文化传播社会责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7.

我国出版传媒业融资体系发展探析 篇3

关键词:出版;传媒;融资

当前我国出版传媒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出版传媒业是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行业之一,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在推进市场化变革的进程中,出版传媒企业纷纷通过融资来吸纳市场资源,积极寻求在文化产业经济浪潮中发展壮大。但是,目前我国出版传媒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跨媒体、跨行业经营不显著,大多数传统出版企业虽然已经完成了转制改企工作,但历史遗留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惯性仍将长期存在,这些都决定了出版传媒企业融资活动发展的曲折性。

一、当前我国出版传媒业融资体系的构成

1. 财政融资

財政融资是指政府通过提供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信息平台、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提供融资渠道,并通过融资支持政策释放利好信号来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出版传媒业。例如,2012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鼓励出版传媒企业上市;加强各级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为出版传媒集团信贷融资提供便利条件;推动制定支持出版传媒集团以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自主品牌等无形资产出资、质押贷款等有关政策,都将有利于我国出版传媒业财政融资渠道的发展。

2. 上市融资

上市融资包括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直接上市就是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进入资本市场。出版传媒企业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后,满足证券监管部门对公开发行股票的要求,即可申请发行股票并挂牌交易,成为上市公司。出版传媒、皖新传媒的上市即为直接上市。间接上市是通过“借壳”“参股”等方式上市融资。所谓“借壳上市”,就是出版传媒企业通过其下属子公司以股权转让的方式控股上市公司,即先“买壳”或“借壳”,然后将出版传媒产业的经营性优质资产或者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从而获得上市资格,如时代出版、新华传媒。“参股”方式的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参股“福建南纸”,江西教育出版社参与“晨鸣纸业”的新股配售等。①一般来说,出版传媒企业选择间接上市的审批程序和手续更简单,上市条件也更灵活,在审计和法律审核方面的要求也更宽松。因此,目前我国新闻出版类相关上市企业绝大多数采用这种方式。

我国出版传媒企业近年通过上市融资的情况如表1所示。

3. 银行融资

由于对出版传媒业市场前景看好和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银行业近年来加大了对出版传媒类企业的信贷力度,银行贷款成为了产业中最重要、最普及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三种模式。(1)政府牵头的统一授信模式。政府和银行签订一定额度的信贷协议,银行会针对符合信贷标准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这种授信相对来说降低了银行的坏账风险,建立了银行和政府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于支持性政策的贯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会通过提供贴息或资金支持减少企业贷款的成本。如2012年11月6日原新闻出版总署和交通银行签署《支持新闻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交通银行将在3年间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提供5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2)银行统一授信模式。银行统一授信主要针对实力雄厚、信用较好的企业提供一定时间内的信贷额度支持。如2012年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向中文传媒及其下属公司提供等值人民币3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3)项目授信模式。即针对企业现有的项目提供信贷,这样可以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测验,并能在项目开展时进行实时效益监控,信贷风险相对较低。

4.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是指项目主体按法定程序发行、承诺按期向债券持有者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一种融资行为。偿还期限由公司在发行时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决定,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长期,短期债券的利率较低,长期债券的利率相对较高。债券融资利息低、风险可控,其实质是债务融资,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目前我国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的热情逐渐高涨,但参与债券市场融资的意识还普遍不强。近年来我国出版传媒业债券融资情况可见表2。

5. 风险融资

风险融资可帮助成长前景好、市场风险高但现阶段实力较弱的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融资并改善经营管理。我国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在经过产业利好政策的引导后,其风险融资环境正在改善,实践案例开始增加。但市场仍存在明显的产业风险投资偏好。据清科研究中心《2010年中国传媒娱乐行业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04~2010年中国传媒娱乐投资主要分布在户外媒体、影视制作与发行、广告创意与代理、动漫等4个细分行业,分别占总投资的37%、22%、15%、12%,相比之下包括出版业在内的传统媒体业投资仅占6%。目前尽管国家进一步开放出版业市场,但风险投资方极少介入传统出版业市场,而是开始关注新兴的数字出版市场,尤其是内容平台运营商环节。

二、我国出版传媒业融资面临的问题

1.多元的融资结构缺乏有效联动

我国出版传媒产业已初步建立了包括财政融资、上市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风险融资等在内的多元融资体系。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企业有序融资顺序应该首先选择内部融资,再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从融资成本来看,目前我国的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券融资成本,所以出版传媒企业更偏好股权融资。但我国现行资本证券市场设置的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条件多适合于具有较大比重固定资产的工商业企业,中小出版传媒企业很难符合上市条件,财政融资和银行融资等融资模式也都倾向于大型的实力雄厚的出版传媒企业,行业、产业内融资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融资结构并没有发挥出联动效应,对于大部分出版传媒企业来说,能够资以利用的融资方式仍是单一的。

nlc202309042102

2. 业务分离难拓展融资面

我国出版传媒产业长期存在着业务相分离的现象,即采编部分从事传播内容的采集和编辑工作,事关舆论导向和文化安全,体现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发行、印刷、广告等经营部分体现媒体的产业属性,从而人为地割裂了产业链条,直接导致了募集资金使用权与占有权的背离,使得投资者不知道资金的去向,从根本上导致了出版传媒企业融资吸引力的减弱。尽管行业主管部门和证监会推动出版传媒企业上市的力度不断加强,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注重上市公司资产的完整性以及人员、财务、机构、业务体系的独立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行业政策暂不允许上市公司运营采编业务。对上市公司而言,如果采编业务长期游离于产业链之外,容易造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比例过高或者无法保持独立性等问题,不仅不符合证监会的相关规定,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性业务带来一定风险,最终影响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3.融资环境仍需完善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出版传媒等文化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最大障碍在于无形资产的核定与评估。出版传媒企业主要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这样的无形资产作为资产存在的表现形式,难以评估质押,在财务报表上无法明确反映,资产负债表不直接反映品牌、客户资源与受众资源的价值,这使得资金供给方有关债权充分保障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缺乏严格、可信的公示机制,他人难以知悉融资企业版权的移转情况及真实的归属情况,使得融资企业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一物二卖”的情况时有发生,加重了银行的投资风险,而且也给融资行业的有序发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此外,适合出版传媒业的融资中介及风险评估、收益预测等指标体系也不完善,难以客观量化产业的投资风险,无法承担分散风险、共享收益的服务机制,也导致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缺乏足够的缓冲地带,对注资出版传媒业顾虑重重。

二、出版传媒业融资体系的完善途径

1. 建立适合出版传媒产业的银行融资机制

借贷资金是出版传媒产业融资的主渠道,我国社会资金的90%集中于银行,建立适合的银行借贷机制对于出版传媒产业融资至关重要。出版传媒产业银行融资难主要是因为传统银行信贷认为文化企业缺乏固定资产,同时银行也未根据出版传媒业自身的特点创设新的信贷品种。建立适合出版传媒产业的银行融资机制,首先要建立出版传媒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分担借贷风险。无形资产是出版传媒企业的最大财富,也是其向银行贷款的基础,合理评估无形资产价值是出版传媒企业和银行的共同需要,政府应当组织协调并尽快构建相对独立的文化产权评估机构、评估程序及风险预警机制。其次,应鼓励银行创新金融信贷,探索将版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经过评估的出版传媒经营项目、销售合同等作为银行信贷抵押的途径和方式,并进一步鼓励银行探索信用贷款、联保联贷等方式。第三,尝试建立中小型出版传媒产业融资担保基金。出版传媒产业融资担保基金是指政府为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融资进行担保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政府融资担保基金的设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银行的商业风险,解决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的融资困难。②

2. 建立有效的政府融资支持体系

建立与完善政府融资支持体系,首先应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的同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努力构建一种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商业与企业赞助、个人捐赠及彩票债券募集等为补充的出版传媒产业投融资基金,以对出版传媒产业的发展与运营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其次,灵活运用各种税收减免政策,或者直接有针对性地减免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的税收,或者对一些支持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型出版传媒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最后,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吸引民间资本共同设立针对包括出版传媒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这类银行的运营模式、管理理念将给其他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授信方面提供借鉴。

3. 尝试推动出版传媒企业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的重大金融创新。这一类融资的案例在影视制作行业运用得很多,如2002年,梦工厂将拍摄的包括《角斗士》《怪物史莱克》《拯救大兵瑞恩》《美国丽人》等在内的37部电影打包,发行了10亿美元的证券。③出版传媒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出版传媒企业所经营的文化项目或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一类无形资产打包,以资产证券的形式进行出售。参考美国的做法,要确保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机构),目的是帮助出版传媒企业实现证券化的无形资产在结构上与其他资产相隔离。在此过程中,SPV以证券销售收入偿付证券发起机构资产出售的款额,保险或银行等机构为SPV做保险、担保和抵押等金融服务。SPV将经过信用评级后的证券交予证券承销商,采用公开发售或私募的方式进行发售。最后,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通过托付机构偿付给投资者,作为投资者所持证券的权益。

4. 推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进入出版传媒产业

风险投资(简称VC)和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组合投资,可以分散投资风险,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曾一度借力于其發达的VC和PE业。亚马逊、雅虎、eBay、谷歌等互联网企业都曾在创业初期受益于VC或PE基金资助。虽然近几年我国VC和PE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还存在着项目选择短视、管理能力滞后、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包括出版传媒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依然十分有限。此外,产权结构不明晰也导致我国出版传媒产业的价值链被人为地分割,难以保证投资者利益的顺利实现,更加使得此类资本裹足不前。因此,政府应当从政策上清除此类资本进入出版传媒业的阻碍,积极鼓励我国VC和PE业投资出版传媒产业及引入国外优质的VC和PE公司投资我国出版传媒业。

(聂静,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

﹡本文系2013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营销研究”(课题编号13YS149)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韩冰曦.我国出版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

② 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12(4).

③ 陈波,王凡.西方三国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武汉大学学 报,2013 (1).

我国传媒经济发展展望 篇4

传媒经济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传媒经济在未来五年内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我国传媒人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传媒业的走向和传媒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

传媒经济“四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政策环境、科学的理论环境、市场化的实践环境。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未来五年我国传媒经济将沿着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顺畅地发展。

传媒服务化主要是从文化产业或信息产业的角度对传媒产业的走势所作的判断或预测。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它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传媒产业通过提供服务的形式,保证传媒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功能的实现。传媒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部门,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媒产业的服务化走势将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而且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在我国,传媒产业化在传媒界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这种共识还仅仅停留在对传播媒介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层面。这是传媒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已在观念上得到了初步解决。传媒产业化作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就不能把传媒产业化停留在初级阶段,应该把传媒产业化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所谓传媒产业化高级阶段是指在传媒产业化初级阶段的基础上,传媒产业应实施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运营,充分发挥传媒产业在文化产业群中的支柱性作用和主体作用。

传媒融合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读:一是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二是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对于传媒产业群内部的融合,现在虽然传媒人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但是在融合的总体上认识还是一致的,并且已有了行动。对于传媒产业群外部的融合,这还是一个新问题,可能还没有思想准备。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当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面前,迫使人们去认识它、理解它,然后按照它的要求去行动。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历史已清楚地告诉了人们这一事实。

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同样也是在人们还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传媒经济现象。这种传媒经济现象的出现,表明传媒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使传媒文化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传媒的经济属性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在分析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路径时,为了方便,曾把我国传媒的服务化、产业化、融合化、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路径分别进行了表述,但是,在传媒经济的发展总过程中,传媒的这“四化”走势是交融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的,只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已进入到了融合化时代,侧重点是强化传媒的融合,但同时还要搞好传媒的服务化、产业化建设,还要注意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传媒经济的健康发展。

传媒融合步伐将加快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在我国传媒融合时代已经到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科学认识传媒融合,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去实施传媒融合。

实施传媒融合一定要从我国的传媒实际出发,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传媒融合模式,绝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利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

现在,我国的新传媒,即网络传媒发展得很快,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站已突破了300多万家,其中有一些网站运营得相当好,仅电子商务的经营收入,2010年就突破了4.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传统传媒产业经营收入的4倍。如何科学地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有效地实施传媒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明白:任何新传媒都是相对的,都是在传统传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过,当新传媒形成以后,它又具有独有的特点,新传媒的这一特点表明新传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传媒实体存在于宏观的传媒世界,也可以同传统传媒相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传媒组合体。比如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广播、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网络图书以及手机电视等就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传媒组合体的自然尝试。从新传媒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新传媒的一半是网络,另一半是传统传媒,其本身就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相融合的产物,都是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各类传播媒介。可见,互联网络技术并不是网络传媒的专利,传统传媒同样可以利用互联网络技术。这一客观现实已经证明:互联网络技术是现代传媒融合的技术基础。由于我国传播媒介管理体系和传媒技术的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传播媒介进入了一个“多时代”交融的时期,即市场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文化产业经济时代相互交融的时期。

市场经济时代决定了我国传播媒介必须走向市场,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必然对传媒活动起着调节作用。这样,一方面迫使各类传媒必须实施产业化运营,竞争就成为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必选手段;另一方面也为传播媒介建立新的运营模式准备好了外部条件。信息技术时代促使了数字传媒的产生,促使了传统传媒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发展数字传媒,这样就决定了我国传媒必须走融合化的道路。

文化产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文化产业可以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产品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实现了文化对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在文化产业群中,传媒业同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和设计服务业一起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大主体行业,为有效地发挥传媒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确立了位置,纠正了长期存在的传媒产业孤军作战的现象。

传媒“多时代”交融时期的到来打破了我国传播媒介的传统运营方式,促使各类传媒必须寻找或选择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各类传媒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或机遇。但是,这种“多时代”交融时期的到来也向我国各类传媒提出了挑战,即传统传媒如何在网络传媒强劲发展的条件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虽然是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它还没有真正地被传媒人所认知,这也是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要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实施传媒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这是全方位发挥传媒产业作用的前提。

“十二五”期间传媒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传媒经济发展走势的要求,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应同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即应同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在我国传媒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宏观调控下,根据我国传播媒介发展提供的经验和传媒融合时代对我国传播媒介的要求,我国传媒的发展战略应该采用“模式集聚”发展战略,即实施市场化、产业化、跨区域化,竞合化、融合化、民生化和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这是我国传播媒介健康、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

所谓市场化发展模式就是要开放本地区的传媒市场,充分发挥需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实现本地传媒资源合理配制的基础上,科学利用外地传媒资源,高效率地实现本地传媒的发展目标。选择传媒市场化发展模式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去解决传播媒介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去解决传播媒介内部的运营机制,进而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的平衡发展。

所谓产业化发展模式就是根据“产政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和“制播分离”的要求把同属于经营性的传媒产品生产机构集合成为市场承认的规模程度。传媒产业化需要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从量的集合到质的转变,最后成为符合国家规定的文化产业标准划分的行业。传媒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传媒产业带动本地区传媒行业的发展。选择传媒产业化运营模式的核心是为了实现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实现传媒活动的社会效益,二是为了实现传媒活动的经济效益,并为实现两个效益的科学结合创造条件。选择传媒产业化运营模式也是为了利用市场手段调动传媒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传媒生产力水平,变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实现传媒运营的方式为产业化的运营方式,把我国的传统传媒业转化成为现代化的传媒业。

所谓跨区域化发展模式就是说我国的传播媒介是全国一体化的传播媒介,也正因为这样,我国的传媒经济体系就是全国一体化的传媒经济体系。传媒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传媒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它要求传媒活动(传媒领域的资金筹措、产品生产和流通、人才流动、技术采用等)既可以在本区域内开展,也可以在其他区域内开展,甚至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句话,我国的传媒活动应坚持跨区域化发展和区域化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促进我国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跨区域化发展既可以在本区域内部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经营,也可以同我国其他区域的任何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合作,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比如2009年青海卫视与湖南卫视合作、宁夏广播电视总台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就是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电视传媒能够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报业同样可以走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这种跨区域化经营,目前在我国传媒界才刚刚起步,采用的形式都还是浅层次的合作,比如“联合经营”、“承包经营权”、“合办”等,随着我国传媒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成熟的跨区域化发展模式将会在我国形成。

所谓竞合化发展模式是指不同的传播媒介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结盟取胜的发展模式。这种竞合化发展模式在我国的物质产品生产企业中已经比较成熟,比如海尔模式、中信模式、长虹模式、燕青模式等,许多企业正在使用这种模式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在我国传媒界采用这种发展模式的还不多,但是也有少数传媒实体使用着竞合化发展模式,比如由北京竞报社、北京对外交流文化中心、上海龙轩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北京竞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率先采用了竞合化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传媒竞合化发展模式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其一,竞合化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传媒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直接参与资本运作,实现传媒资本的增值;可以让金融资本介入传媒产业,为传媒产业与其他行业竞合相处创造条件;可以同一些有利于传媒发展的品牌行业竞合相处,不断提高传媒的影响力。其二,竞合化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传媒人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传媒人的整体素质,为传播媒介的健康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所谓融合化发展模式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传媒融合模式;其二,是指三网融合模式。传媒融合是一个宽概念,它是指宏观层面的各类传媒之间的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不管是哪一个层面上的传媒融合都必须坚持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业务到所有权、组织结构的渐进式融合原则。传媒融合是世界各国传播媒介发展的基本走势,现在我国从三网融合入手,打开了同国际传媒接轨的大门,为我国传媒经济发展准备好了宏观环境条件。我国各种传媒机构一定要借三网融合的东风提高传媒人的服务意识,努力搞好信息服务,在降低传媒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传播媒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所谓民生化发展模式是指对民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所采用的战略。民生文化是一种文化产业,它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民生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它包括许多创意元素,是可以发展的;其二,民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宏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宏观文化体系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三,民生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当民生文化体系确立以后又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我国的儒家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四,民生文化虽然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但是它同其他文化一样也具有两重性和两种功能,即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产业功能和事业功能。所谓开发利用民生文化资源就是要准确地把握民生文化的个性和共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生文化作用的发挥;其五,民生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产业,它必然拥有丰富的、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由两部分构成,即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和民生文化的衍生资源。所谓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就是指民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习惯、风俗、道德、观念、信仰等文化理念方面的资源;所谓民生文化的衍生资源是指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前者是单一的理念性资源,属于无形资源的范畴;后者既有无形资源,又有有形资源,有时又是二者相互交融的资源。由于民生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的制约、受一定的社会内部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制约,因此,对于民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同国家的、民族的、阶级的利益相一致,这既是开发利用民生文化资源的目的,也是民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民生文化的特点,其开发利用应采取以下策略:对于民生文化的本体资源应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实现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民生文化衍生资源的开发应采用“层次化”的方式实现对其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重视对民生文化本体资源的开发,其次要在本体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寻找

最接近本体资源的衍生资源,并认真研究衍生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对策,最后要研究衍生资源的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的开发价值,为民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作好理论上的准备。所谓本地化模式就是指我国传播媒介的发展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必须坚持与本地化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既要重视本地区传播媒介发展的实际,又要重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把已选择的传播媒介发展模式融入到本地化模式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传媒“模式集聚”发展战略。

我国传媒业发展现状 篇5

【关键词】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作者单位】黄先蓉,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刘玲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互联网大潮的裹挟下,出版传媒业走过了2015年。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调研、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共同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2015年的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方向以此为指导。2015年末,2016年伊始,我们思考出版传媒业如何在“十三五”规划的元年更好地转型升级并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之前,不妨一起青梅煮酒,回顾一下出版传媒业在2015年的融合情况。

一、产品服务:个性化定制

二、移动阅读与内容生产互相融合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动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进行数字阅读,给移动阅读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2015年,经营移动阅读业务的各企业纷纷求变,转型升级,期望从单一的移动阅读渠道提供者向内容生产者转变。始于2010年的中国移动阅读,在2014年将其手机阅读品牌定名为“和阅读”,时隔一年,又将“和阅读”正式更名为“咪咕阅读”[2],并开始将优秀的作者直接签约旗下,开展内容合作。这显示中国移动开始由单一的阅读渠道服务商向内容生产商转变与拓展。在移动阅读app常年排名领先的掌阅科技,一改之前的低调作风,在2015年不仅独立推出电子书阅读器、与新华文轩合作销售纸质书,还宣布进军内容生产环节、ip市场。种种动作表明,掌阅科技力图摆脱对内容提供商的过度依赖,积极从单一的数字阅读渠道经营向移动阅读的上游甚至全产业链挺进。苏宁阅读在2015年年初推出1分钱看电子书的活动,不管这是噱头还是对电子书产业的挑战,就目前来看,苏宁阅读与其内容提供商是双赢的。不仅如此,苏宁阅读还与长江传媒旗下长江中文网携手,借助双方平台资源进军国内ip产业。

三、平台建设:热度依旧

继2014年客户端成为媒体融合的新阵地,2015年,平台建设成为出版传媒业融合的新态势,各出版机构纷纷根据自身优势搭建相关平台。有的旨在解决版权保护问题,有的为了电子书销售,有的为了推广阅读,还有的目的是变内容提供为信息服务。

版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出版社于2015年4月推出“创客ip”平台[3],该平台旨在解决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举证难的问题,其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以法律认可的流程,联合数字认证和司法鉴定等社会公信机构,为创客提供权威、公正的证据保全服务。

电子书销售方面,2015年是电子书馆配业务的元年[4]。4月,北京人天书店开发的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平台上线,填补了国内中文电子书馆配领域的空白。该平台是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和销售、电子书采购和借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能协助上游内容提供商在电子书b2b领域中实现盈利,促进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从2007年起就着手探索大众出版数字化的转型,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其开发的移动数字出版整体业务平台“译文的书”app于2015年8月上线[5]。该平台是国内第一家由出版社自主研发的销售平台,通过该平台,用户不仅能搜索图书、阅读电子书,还可以了解一些关于“书的事”,如编辑如何策划制作一本新书、书评人如何分享解读一本新书等。

推广阅读方面,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于2014年筹建的“二十一世纪社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云平台”在2015年12月正式上线[6]。该平台是集阅读、互动于一体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平台和少年儿童阅读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质内容储备,建立了从内容生产到最终消费的完整链条,能更好地帮家长指导孩子阅读。

信息服务方面,时代出版的“时代健康”数字服务平台于2015年4月上线[7]。该平台由时代出版旗下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保健与生活》主办,其宗旨在于升级内容资源,提供医药保健资讯阅读及检索、疾病诊询、健康监测和管理、就医指导等信息服务,通过动态搜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把简单的大众传媒对个人的单向传播,整合为全方位立体化面向个人、家庭、社区、医院、企业等的健康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

四、在线教育:如火如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资本市场的驱动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原本受地域限制较大的教育资源打破固有形式,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享受教育资源,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被称作“在线教育”[8]。在线教育的模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模式和习惯。近年来,在线教育的火热,使原本不太关注教育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技术优势在在线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传统线下教育机构开始发展线上业务,一些老牌教育公司自不必说,bat巨头亦纷纷布局在线教育。《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优势,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因此,坐拥优质教育资源的出版传媒集团也发力在线教育。如2015年9月,国内最早进军在线教育领域的传统出版企业中南传媒与全球第一大教育集团――培生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9],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优质内容、渠道、技术等资源在基础教育教材教辅、数字教育产品及国际教育等方面合作,同时不排除在资本层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在线教育的巨无霸。

五、数字教育:稳步推进

国务院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如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均提出要加快推进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持续增加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我国数字教育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出版传媒业发展数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以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时代出版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以浙江大学这所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为依托,借助数字营销的4c理论设计出融媒教材“立方书”。该书以“一本教材带走一个课堂”为产品核心,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配套手机客户端、pc端平台,实现o2o、移动互联、ugc三位一体,将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营造融媒教材即课堂、教学服务和教学环境的氛围[10]。2015年7月,时代出版在集团成立七周年之际推出“时代教育在线v2.0―电子书包应用服务云平台”。该平台利用“云+端”技术集成打造“互联网+教育”,使教师通过教学管理、资源交互、互动教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来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为家长提供教学信息服务,使家长参与教学互动,并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11]。

六、经营管理:内部重构与创新经营

为适应出版传媒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一些出版传媒企业主动探索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重构和再造,努力从自身经营管理出发,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如时代出版组建成立我国首家以出版为核心、以产业为主体的跨国少儿文化产业集团――时代少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时代少儿)。时代少儿的出资人为时代传媒,时代少儿拥有2个全资子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和1个跨国参股公司,因而其资产组织形式是创新的,同时在经营管理上也必然寻求突破。时代少儿的组建正是时代出版内部组织结构和内容资源的重构和深度开发。

自2013年开始风靡的众筹出版,不失为传统出版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图书出版经营管理的创新模式,也是“互联网+出版”颇有成效的一种模式。2015年一种不同于众筹平台独立出资运作的生产经营模式引人瞩目。5月,idg资本向关注出版创新的赞赏公司注资900万元。赞赏平台的主要模式是为作者、出版人和赞赏人的需求提供平台服务,是对传统出版业“互联网+”的补充,可以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对小众优质出版的巨大需求。idg资本的注入无疑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肯定。

七、资本驱动:方兴未艾

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壮大自身的实力,是出版传媒企业纷纷上市、积极拥抱资本市场的初衷。回顾2015年,登陆创业板、借壳上市、登陆a股、挂牌新三板、成立基金公司等,无论国有出版传媒企业还是民营公司,资本市场成为他们转型升级借力的主要阵地。

国有出版传媒企业方面,借助资本驱动的有青岛城市传媒、读者传媒、中信出版集团、中南传媒等。2014年8月,青岛城市传媒有限公司正式启动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时隔一年,青岛城市传媒于2015年9月登陆上海主板市场,成为全国首家在国内主板上市的城市出版传媒企业。2015年7月,由于a股市场波动较大而上市搁浅的读者传媒,于12月10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终于使我国“期刊第一股”尘埃落定。12月16日,中信出版集团挂牌新三板,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国有出版机构。尽管以中信出版集团的“ipo”业绩挂牌新三板有点屈就,但这也是国有出版企业为拥抱资本市场而探索的一条曲径。除上市外,还有出版传媒企业探索资本与文化的融合之路。如中南传媒于2015年11月与潇湘资本成立出版传媒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泊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这一举动是中南传媒在“文化+金融”领域的再度布局,加之其设立的首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公司战略投资部,使其在文化产业的前、中、后期投资模式有全面的覆盖。

民营公司方面,有多家民营书业企业挂牌新三板,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1月,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数字出版第一股”,并在股价几度大起大落后成为新股王,给民营出版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注射一剂强心剂。9月15日,著名民营书业山东世纪天鸿教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交易的方式在新三板挂牌交易,其主办券商为首创证券。世纪天鸿此次上市是为适应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利用资本市场做出的业务调整。无独有偶,知名财经出版机构蓝狮子于11月26日登陆新三板,在此之前,蓝狮子已向皖新传媒出让45%的股权,加之此次上市,可以看出蓝狮子已经开始将经营重心由传统出版转为自媒体和文化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有传统出版领域的荣信教育、数字出版领域的北京圣才教育等。

八、“跨”融合:事件频繁

所谓“跨”融合,指出版传媒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正是市场作用和行政推动的结果,也是《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所鼓励的。2015年,出版传媒业的“跨”融合事件频繁,使出版传媒业实现了联动发展,开拓了出版传媒业发展的新领域,也体现了出版传媒业的发展活力。

跨地区融合方面主要是专业出版社在国外进行收购或成立分社。如2015年8月底,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收购澳大利亚童书出版社――新前沿出版社。这一成功案例成为我国少儿出版社进行海外并购的第一次探索,也为我国少儿出版社探索跨国经营开辟了新天地。同月,接力出版社与埃及的大学出版社及埃及智慧宫文化投资(出版)公司创办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埃及分社的建立是我国少儿出版社首次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分社,为进一步探索和国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奠定了基础。跨行业融合方面主要是传统出版单位通过与其他行业进行战略合作或主动研发衍生产品,以推动自身跨界发展。2015年5月,安徽出版集团与徽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徽商银行为安徽出版集团提供综合授信和融资服务,并共同开发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10月,安徽出版集团旗下子公司承建的“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管理运营”项目获得财政部支持,这是安徽出版集团跨界融合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安徽出版集团积极顺应“互联网+文化”发展规律,以文化为内核、以技术研发为支撑,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板块。这一项目获得财政部支持,是国家对安徽出版集团“文化+智慧城市”融合发展模式的充分肯定。11月,读者传媒为配合股票发行,推出双屏智能手机,以占领高端手机市场,实现转型升级[12]。同时,读者传媒还积极培育移动终端阅读产品并推进云图书馆建设。在此之前,读者传媒已研发推出8代电纸书、平板电脑。如果读者传媒既有硬件产品,又有内容平台,加之多年积累的优质内容资源,这将是一种非常完整的商业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其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

跨媒体融合方面主要表现在传统出版企业收购影视公司,以此作为转型升级的途径,涉足影视制作行业。2015年5月,中原大地传媒收购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13],对中原大地传媒而言,此次收购有助于公司业务从传统出版向新媒体影视方面转型,同时能够利用现有版权资源,延长公司价值链,实现转型。但之后由于款项的交付问题,导致收购行动暂停。在出版传媒业,跨媒体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收购之后,图书出版发行和影视制作两种业务之间如何有效融合发展才是重点,ip之间互通互利机制的形成也更为重要。

小众传媒迎来发展机遇 篇6

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新兴户外媒体的巨大成功带动了一大批模仿与追随者,在前几批背景强大、资金充裕的“二代”跟进者逐渐圈定地盘并为生存空间激烈厮杀的时候,一大批颇具中国商业特色的“山寨”版户外传媒开始出现,其特点基本是以模仿分众模式为导向、缺乏品牌效应、覆盖范围较小、尚无明确的发展方向。比如各地陆续出现的停车场传媒、卫生间传媒,甚至路边擦皮鞋的工具箱都被组合起来做起了广告招商。

调查显示,这些广告传媒多是由非媒体背景的企业投资,期望模仿分众的运作模式,通过大规模覆盖受众而获得资本的青睐。然而在缺乏分众独到的受众定位的情况下,他们大多只能徘徊在模仿与低价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山寨”是难以通过模仿而走向主流的。“山寨”中的成功案例多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其贴近需求、敏捷应变的草根特色,比如北京奥运会来临,鸟巢和福娃造型的手机应运而生。这主要也是得益于一个社会大环境背景,即因由社会化大生产而造就的商品大众化的绝对优势已经开始动摇,消费者的品味发生变化,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不仅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更会关注产品是不是够时尚,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品味,能不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这意味着一个商品“小众化”时代的来临。

新兴小型户外传媒的生存模式不是在于模仿,而是在于因应主力消费群体即传媒受众品味的变迁,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小众传媒”。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小型媒体面对的受众均具备不同的特色,通过认真研究他们的消费特点、兴趣爱好,再结合自身传媒的特点而开发出来的广告平台就能够对特定受众产生很高的有效到达率,这样的小众传媒自然就具备了相应的经济价值。其中较成功者如VELO (“维络城”)。地铁乘客当中年轻白领居多,他们大多好奇心强、喜欢尝试新事物。VELO在繁华地铁站设立无人自助机,吸引大量年轻人在上面根据自身喜好随时打印各个商家的优惠券,从而形成了一个针对性很明确的小众化广告平台,VELO的价值由此也得到了认可。

宇慧源认为,重时尚重品味的“小众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新兴小型传媒可以因应消费者品味的变化而发展出有价值的小众传媒,从而摆脱模仿与低价的恶性循环。即便是大型的户外媒体,如地铁广告传媒、商场传媒等等,也有必要吸收一些“山寨”的草根性,更贴近个性化、小众化的受众,通过“小众化”的有机组合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单位:宇慧源 ,联系电话:13501177730,电子邮件:zhangyu@knpcn.com

传媒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7

1 传媒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共生的意义

新闻传媒产业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具体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传媒能够通过传播商业信息、整合市场经济信息,从而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另一方面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以为新闻传媒业发展创造新的环境,二者之间和谐共生,相互发展[1]。实际中,对于自然界之中,“共生”的现象就非常的普遍,是万物之间共同生存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中自然生物和谐共处的基础。分析新闻传媒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可知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传媒产业并不是孤立的行业,发展新闻传媒业是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2]。同样,若是新闻传媒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新闻传媒与经济发展就如菟丝花与松树,新闻传媒攀附着经济产业而生长,而经济产业发展又依托着新闻传媒来沟通宣传,促使二者共生共赢,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基于新闻传媒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不仅传媒业需要担负传播国家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正义的重任,还承担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义务,需要发展好传媒业,合理调整传媒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同样,对于一个国家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如果国家经济萎靡,那个这个国家的发展就难以长治久安。因而,促进新闻传媒与经济发展共生,使二者共生发展,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必将促使我国新闻传媒环境更加安稳,发挥积极意义。还可以运用新闻传媒的媒体舆论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势,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二者共生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能够改善传媒产业的环境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媒产业也在不断的转型,为迎合经济发展环境,而演变出不同的新闻传媒发展规则[3]。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的变革,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拓展开来,不仅工业经济被细化,农业经济、文化经济等产业也在不断地变革,对此,也使新闻传媒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4]。新闻传媒业为了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不断地加强与企业部门的合作,完善传媒营销手段,积极改革创新传媒产业发展环境,以使新闻传媒业可以更加持久地发展下去。当前社会中的人们也学会通过新闻传媒途径去了解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决策信息,并且新闻传媒业也会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为企业提供广告服务,使企业之间通过新闻传媒渠道达成合作,为大力发展企业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2.2 丰富新闻传媒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也为新闻传媒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社会信息。要知道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依赖传媒信息来判定企业商品的价格,从新闻传媒发布的信息数据中查看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动向。运用优化新闻传媒方法,为大众展示出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也可以丰富新闻传媒的内容信息,使更多的人对新闻传媒感兴趣,发挥积极影响。在传媒产业中,其每一个领域都会有许多的受众,他们不仅关注传媒播报的国内经济信息,也关注国外经济发展信息,可见随着唯品会区域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经济产业信息,能够促使传媒产业的新闻更具可读性。

2.3 促进传媒产业的大力发展

新闻传媒与经济发展有共生关系,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传媒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发展的经济学角度观察,传媒产业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渠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企业也需要通过传媒广告进行企业宣传,不仅为传媒行业带来赚钱商机,也大大促进传媒业的发展力度[5]。新闻传媒业中,广告也能够为传媒业带来经济收入,并且广告也渐渐成为传媒行业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在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数据,这就依赖传媒产业人员的才智,通过分析报道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潜藏的重要数据,从而获得更多的受众,有效促进我国新闻传媒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3 传媒产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1 有效拉近经济市场与人们的距离

我国当前新闻媒体之中,还可以通过为企业产品刊登广告的方式,为消费者宣传推广企业商品,使人们认识到商品的可用性,拉近企业商家与用户的距离。另外,新闻传媒也可以发布相关的产业经济信息,使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商品在市场中流通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升企业经济发展竞争力。当前,我国的传媒产业已成了各大企业发展过程中必备的搭档,可以在传媒产业中宣传企业新产品,也可以在传媒产业中向产品用户讲解产品的相关信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传媒产业中,可以通过电视台、网络频道以及电台等栏目,为企业做广告宣传推广,可以使人们通过广告就认识到企业的实力水平,从而决定是否要选择该企业的产品,这样不仅发挥新闻传媒的作用,也能够使用户更加了解产品,不断增加企业和消费者对于广告的需求不断增加。

3.2 有效推动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够将新闻传媒产业融入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体系中,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新闻传媒已不仅仅是一项传媒产业,也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能够与文化产业紧密连接,也可以与社会经济行业融合起来。例如,对于新闻传媒产业中,不仅包含广告制作、影视制作、表演等多项内容,还可以联合企业经济发展,构建推广专题,以传媒的手段为企业拉拢发展资源,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现在我国不少的城市中,如北京、上海以及武汉等各大城市中,也均形成具备一定的规模,传媒产业也形成了集群形式。并且,新闻传媒的发展,也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传媒产业只要播报传播关于某地的商业信息,或者是开展一个某地的商业专栏,就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资源,使当地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4 制定传媒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共生的决策

4.1 使新闻传媒助力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运用新闻传媒,可以传播经济新闻,将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经济发展事态传播给受众,从而促进提升社会化经济发展。同样,在新闻传媒中,也可以利用工作便利,宣传推广社会经济,促使经济发展。新闻传媒可以在媒体中宣传推广经济发展现状,并且传媒产业还可以发挥软性宣传力,通过为区域内经济企业打广告的方式,为企业招商引资,不仅能够为企业拉来广告,使企业赢得财源;也可以通过媒体广告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刺激企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发挥积极影响。

4.2 应用传媒看清未来发展经济的动向

新闻传媒产业可以根据采集的信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企业也会根据传媒信息调整经济的发展动向,促进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危机之时,新闻传媒就可以开展专题报道,能够紧扣金融、房地产以及民生等问题制定专题报道,为人们传播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让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样,面对我国现存的“三农”经济发展问题,也可以在进行新闻传媒报道过程中,以贴近农民现实的角度,为人们进行信息播报,关心农民切身的利益,使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经济发展信息,掌握经济发展动向。

4.3 运用传媒产业打造新的概念经济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概念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的专用名词,其实际的内涵能够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类。一是,在商家提供相关服务与商品之前,也就是在还没有投入具体生产要素的前提下,能够通过相关概念进行炒作,这样可以促进生产出的商品可以达到一个好的销售价格。能够先让企业产品家喻户晓,然后再推出实际的产品。二是,在产品以及行业发展中,由新闻媒体运用炒作方式,推动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利用传媒产业的广告效应,有效吸收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要想确保传媒产业与经济发展共生,应该合理运用彼此的发展优势,运用传媒产业打造概念经济,不仅可以拓展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机遇与发展控制,也可以有效激发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欲望,从而可以带动企业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社会中,新闻传媒产业与经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优化制定决策,可以通过流动的新闻媒体信息以及沟通便利性整合社会区域产业经济,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促使传媒产业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互补,促使二者可以共生,发挥积极影响。

摘要: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传媒产业也在不断扩大发展范围,新闻传媒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基于此,本文就将探讨传媒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当前发展现状,提出能够促使二者共赢的发展决策。

关键词:经济,新闻传媒,共生

参考文献

[1]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

[2]王晓伟.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的管理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10).

[3]曹秀玲,江莎莎.浅谈新闻传媒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发展[J].中国出版,2014(21).

[4]欧阳苗.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分析[J].商,2014(50).

我国传媒业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传媒行业;股票价格;实证回归分析

一、问题提出

目前在我国传媒业是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能支持该产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传媒行业作为一个前景光明且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行业,其股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传媒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也一直被广大投资者关注。

二、相关文献评述

国外在研究股票收益的动因方面,Roll&Ross(1980)发现证券平均收益率与风险因子之间存在线性关系,Chan&Hamao&Lakonishok(1991)在研究中发现帐面/市值比(BV/MV)与股市收益呈正相关关系,Fama&French(1992)发现当其他因素不变时股票的平均收益率与β值无关,Fama&French(1993)提出市场因素、规模因素、帐面/市场权益因素是股票收益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Arnott&Kelso&Kis-cadden&Macedo(1989)使用BARRAE2模型分析确定了国外赢利、市净率(B/P)、市盈率(E/P)和公司大小是股票收益的四种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认为对因素变动百分率的预测是可行的。美国BARRA公司以多因素模型为基础通过选取多种重要因素进行因素分析选择优良股票,帮助投资者做出风险收益决策和创建优良资产组合。

尽管我国证券投资理论及应用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证券市场不同于国外国内研究人员在此方面做了相当多尝试。任燮康和黄杰(1998)研究表明系统风险和期望收益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刘志新、卢妲和黄昌利(2000)认为公司规模和市盈率对于收益率的解释显著,而β值、股票总风险、每股净资产、每股权益对收益率无显著的解释作用。仪垂林和黄兴旺等人(2001)的研究表明,市盈率不能作为一个显著的解释变量,与规模有关的某种系统因素在我国股票定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陈信元、张田余和陈冬华(2001)也发现β值、帐面财务杠杆和市盈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规模和市净率表现出显著的解释能力。史美景(2002)实证发现行业因素对收益率的影响显著,马树才、宋丽敏和王威(2000)认为至少对沪市的医药行业股票存在着行业因子对股票收益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侧重于微观角度来对传媒行业的股票价格进行研究,分析哪些财务指标会对股价产生较大影响,以此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建议,并且促使传媒上市公司关注自身内部营运、偿债、盈利和现金流量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真正的股价增长。

(一)模型建立

一个企业的总体状况可以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及资本结构来进行考察。本文在上述几个方面各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财务数据指标作为研究。而每股指标作为股票的重要参数亦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令市净率(PB)、每股收益EPS(基本)、每股净资产BPS、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TTM)、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总资产报酬率ROA、经营活动净收益/利润总额、销售净利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股票價格为Y,v为常数项,u为随机干扰项,代表其他对股票价格有影响的因素。

建立以下线性回归方程:

Y=aX1+bX2+cX3+dX4+eX5+fX6+gX7+hX8+iX9+jX10+kX11+X12+mX13+nX14+v+u

(二)研究方法

首先,初步筛选过后随机抽取31个处在传媒行业的上市公司股票作为样本。然后,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模型。本文使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找出对投资者最有用的财务指标。首先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分别作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回归。然后根据各个简单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和方程的显著性从大到小排序,选择可决系数最大、方程最显著的简单回归方程作为初始的回归模型,将其他解释变量分别导入上述初始回归方程,寻找最佳的回归方程。每加入一个解释变量,都要进行方程和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如果新引入的解释变量使方程的显著性减小,则需将新引入变量剔除,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最后再没有显著的解释变量可以引入,也没有不显著的解释变量需要剔除为止。

传媒行业分类来源于申万2014行业分类。本文样本的选取区间为2010年至2013年4年,删除了在此段期间没有上市的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选取样本31家。所有的财务指标数据和股票价格来源于choice金融终端,财务指标选取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指标,股票价格是每个季度末最后一天的收盘价取平均值作为年均股价以消除个别交易日不稳定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每股净资产、总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对股票价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每股净资产、总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变动会引起股票价格同方向的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符合理论预期。而速动比率与股票价格的反向关系值得探讨。

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传统经验认为速动比率维持在1较为正常,它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有可靠的保证。速动比率过低,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速动比率过高,企业在速动资产上占用资金过多,会增加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本文所选取的31家企业的速动比率大部分在2左右,低于1的很少且相差不多。在表2截取的部分企业速动比率较高,最高的甚至达到22.64,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算好。

流动比率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又直观的指标,虽然流动比率高的企业并不一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就很强,大部分投资者可能只注意到流动比率,而注意速动比率且关注其过高否的投资者可能会因为其过高而减少投资。

综上所述,流动比率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而速动比率和股价呈负相关关系。

五、论文不足及展望

由于所选取的样本最终回归结果的拟合度相对不够高,不能算是高度拟合,这可能与仅从财务指标来分析对股价的影响,没有考虑宏观因子以及政策的因素有关。同时在选取股票价格数据时,所选的年份较少只有四年,也许会对回归结果的精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时间仓促以及研究水平有限,在一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纰漏。(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FAMA EUGENEF,KENNETH R FRENCH.The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2):427-465.

[2]FAMA,EUGENEF,KENNETH R FRENCH.Common Risk Factors in the Returns on Stocks and Bond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3,33(1):3-56.

[3]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和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金融研究,2002,(4):59-70.

上一篇:胃镜检查前的注意事项下一篇:公司年会的小品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