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精选10篇)

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篇1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日方法,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据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开始,至今从未错记,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奇迹。由于干支纪日与农历各月无一定对应规律可循,除推算个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领域目前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龙”等杂节气时才使用。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四肢逆冷症患者54例, 均经病理学诊断为四肢逆冷症。其中, 男3例, 女51例;年龄22~56岁, 平均 (35.2±2.4) 岁。将患者按我院收治顺序奇偶性平均分为三九组和三伏组, 各27例。三九组患者中, 男2例, 女25例;年龄24~56岁, 平均 (36.2±2.4) 岁;病程9个月~15年, 平均 (4.4±1.5) 年。三伏组患者中, 男1例, 女26例;年龄22~51岁, 平均 (32.2±2.3) 岁;病程8个月~15年, 平均 (4.3±1.5)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隔附子饼灸, 选用灸器灸-灸盒, 将附子颗粒制剂与自制天灸粉按照 (3:1比例) 混合, 再用蜂蜜、姜汁调和, 做成直径3~4 cm、厚0.8 cm的圆形附子饼, 在其中央针刺10余个孔以备用。取穴:一伏:神阙;二伏:命门;三伏:关元。每次以无菌纱块垫于神阙、命门、关元穴, 置附子饼于无菌纱块上, 以两孔艾灸盒放置在药饼上方。每次每穴灸30 min, 连续3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 随访半年无复发者;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1]。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5.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愈率分别为59.3%、29.6%,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三九组比较, χ2=4.833, *P<0.05

3 讨论

四肢逆冷又称四逆、手足厥冷。四肢者, 诸阳之本也, 凡肾阳衰微, 阴寒内盛, 或寒邪直中于三阴, 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皆可发为四逆之证。《伤寒论》另有属于伤寒证中厥阴病, 是阴阳逆乱不相顺接而致的四肢厥冷证。“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2]”。故本症常见病机为阳虚寒凝, 治宜温补肾阳、驱寒回暖。

隔附子饼灸是将中药附子和艾叶两者相结合进行灸疗的外治方法, 是利用艾绒易于燃烧, 火力温和, 其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的特点来治疗疾病。艾叶苦辛, 生温、熟热, 纯阳之性, 其辛能发散, 苦能泻热, 温能行气活血, 热能胜寒, 又其气味芳香, 可升可降, 善通诸经, 启闭开窍, 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加上附子辛温大热, 行十二经脉, 走而不守, 外达皮毛而除表寒, 内达脏腑而温冷痛, 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同时, 隔药灸刺激穴位[3], 产生热效应, 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改善微循环, 并通过神经的传递, 解除子宫的缺血、缺氧状态, 增加子宫的血流量, 减少子宫收缩, 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对女性患者尤其适宜。临床验证, 该方法对寒湿凝滞型痛经[3]及慢性盆腔炎[4]等妇科疾病疗效良好。

在我国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 这期间气温最高、最潮湿和最闷热。农历中“伏”即指大自然的“六邪”, 此时节, 人体阳气盛隆, 人体经络也处于通常状态。而三九天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此时人体阴寒至极, 身体气血流速缓慢。本文选取三伏天、三九天治疗四肢逆冷症契合中医“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和“春夏养阳、秋冬固阳”的理论思想。因此, 采用隔附子饼灸在这两个时节进行治疗四肢逆冷症能更好地发挥其功效。在施行隔附子饼灸中, 选取神阙、关元、命门穴为主穴进行针灸, 此3个穴位均属任督二脉, 历代医术称之为十二经之根本。神阙穴:选取此穴位能温补肾阳;关元穴:又称丹田, 选取此穴位能帮助患者调气回阳、培肾固本的功效;命门穴:选取此穴能帮助患者驱寒回暖、温肾调气。同时选取这3个穴位, 能使温肾补阳、祛寒回暖的功效达到最大化。

在本次治疗中, 针对此疾病还对隔附子饼灸进行了有效改良, 选用灸器灸-灸盒来替代艾炷。主要考虑到灸器灸-灸盒的覆盖面大、耐用和灸温适中的优势, 更好地避免患者在治疗中被烫伤的危险因素。经过临床观察比较,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证明在这两个节气分别施行隔附子饼灸对本症疗效均明显;但三伏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三九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三伏天施行隔附子饼灸对本症疗效还是优于三九天。

综上所述, 在三伏天和三九天施行隔附子饼灸均能有效改善四肢逆冷症, 并且与节气、气温关系密切, 通过比较证明在一年中最热时期施灸为最佳时期, 也符合“春夏养阳”的理论思想。此时阳气隆盛, 加上附子灸的补火助阳, 使机体阳气倍增, 从而治疗该疾病。

参考文献

[1]李种泰.鹿茸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四肢逆冷55例[J].中国针灸, 2008, 25 (5) :354-354.

[2]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567-567.

[3]朱现民, 陈煦, 胡兴旺.隔附子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76例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 (1) :63-64

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篇3

古代有“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我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个时间段,从立春当天开始,以后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而后的五天里,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正因为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意味着农忙的开始,因而也就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立春的习俗。

祭祀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世历代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相当隆重,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8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打春牛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三皇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办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迎春仪式当然要隆重了。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行礼。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各地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为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要将春牛打烂。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人们还认为,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撒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打春牛最初是打土牛,过了许多年,土牛又换成了纸牛。这种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人们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破,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着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

现在,城里已很少举行鞭春活动,但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妇女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病症,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当天,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送春

立春当日,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咬春

咬春又名吃春,即在初春时节,吃一些象征春意的新鲜菜蔬之类的食品,以迎接新春的到来。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不会犯困。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萝卜为主,以荠菜为最佳,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今天的人们发现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这个动作,人们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属辛甘的食品,人们都要补一补,有荤有素,有中有洋,组成了现代咬春宴。

春饼是咬春宴上必不可少的立春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称其为“春卷”。据传,在东晋时期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赏赐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了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味道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戴春幡

春幡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人们将帛、绢或纸剪成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朝,至唐宋时期,春幡的制作更为精巧。春幡主要由女性佩戴,男性几乎不佩戴。女性立春佩戴春幡的习俗最迟始于汉末魏晋时期,从此历代沿袭,形成了风味十足的立春文化。女子立春所戴春幡,最早的形态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形成之后才以布帛为之,甚至有的以彩纸充任,但它决不是一般性的装饰物。立春节时,女性们佩戴春幡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避凶、求吉利的寓意。

在有些地方,女孩子还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将其戴在头上,争奇斗艳。现在陕西长安、关中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着立春日佩戴“春鸡”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以此来盼望大家都能大吉大利。有些地方还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有些农村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贴宜春对联、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人们将迎春的意愿转化为在自家门框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和贴在窗户上的字画,这种对联和字画流露出了人们迎春的喜悦。如对联有“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整个院子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象,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人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意愿。有些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也有的人用红纸剪刻出雄鸡形状贴在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立春与农事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变长,降雨增多,这时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立春过后,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就要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有些地方仍然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也时有出现。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立春”、“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立春三天暖洋洋,百草发芽春水漾”,这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地里农活就要开始了,需要做个计划、安排,抓紧春耕准备,做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等说法。对于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同时也是一年农事的开始,因而人们对立春寄予了很多的期盼,盼望着来年能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本刊编辑部孟艳霞整理)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篇4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

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5

圣诞节的圣诞节说,一个农夫在一个下雪的圣诞夜收到一个饥饿的孩子,他有一个丰盛的圣诞晚餐,孩子告别了一棵杉树枝,在地上说:这一天,礼物是充分的的分支,留下这美丽的冷杉,偿还你的好意。孩子离开后,农民发现树枝变成一棵小树,他意识到他的接待最初是上帝的使者。这个故事变成了一棵圣诞树。圣诞节saluten参考西方人到圣诞节,当邮递员或仆人的仪式,通常在一个小盒子,所以英语叫圣诞节box.n米多;圣诞节hatnSanta rsquo;shat是一个红色的帽子,据说晚上戴睡眠除了睡得很好,有点温暖,第二天你会发现一点点在帽子里送更喜欢的礼物。在狂欢节的晚上,它是观众的主角,无论你去哪个角落,都会看到各种红色的帽子,有些帽子闪亮,有些是闪闪发光的。因为圣诞节的庆祝活动在北欧很受欢迎,北半球冬季圣诞装饰品和圣诞老人??出现了。●●圣诞老人和他的礼物和middot;santan据说他是伯利恒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斯的名字,被尊敬作为圣徒,一个白色有胡子的人穿着红色长袍和戴着红色帽子。每天的圣诞节,他从北边开走鹿,从烟囱进入房子,圣诞礼物挂在孩子们的床上的袜子或炉子前的火上。圣诞礼物接近成为一个神秘的全球习惯图给孩子一个从圣尼古拉斯派生的礼物,这是生活在亚细亚的一个四世纪的好主教。荷兰人在圣尼古拉斯节(12月6日)模仿他在北美送礼物,英国殖民者把这个传统放入圣诞节庆祝活动,而sinterklaas也成为一个相应的圣诞老人或圣尼古拉(圣尼克)那些角色。在美国人的传统中,圣诞老人总是乐于在圣诞节前夕骑驯鹿的前夕,他从烟囱爬入房子,给孩子们送礼物,为他们留下的孩子吃食物(牛奶和饼干)。他忙于做礼物,监督孩子的行为在一年的其他时间和记录他们。法国圣诞老人被称为p egrave;他几乎完全一样的圣诞老人,她的红色和白色的衣服使可口可乐启发,在20世纪30年代,它画了圣诞老人的形象传遍了世界各地。在一些文化中,圣诞老人之后是knecht ruprecht,或称为黑彼得的家伙。在一些版本中,玩具车间中的矮人生产节日礼品,有时圣诞老人与圣诞老人是一对夫妇。在圣诞节期间,在北美和英国的许多超市,有孩子们可以看到圣诞老人的礼物要出现。在许多国家,孩子们准备清空容器,以便圣诞老人可以一些小礼物如玩具,糖果或水果。在美国,圣诞前夕的孩子们在圣诞前夕挂圣诞袜子在壁炉上,因为圣诞老人在圣诞前夕从烟囱里把礼物放进袜子里。在其他国家,孩子们把空的鞋子放在户外,以便圣诞老人可以在圣诞前夕(或12月9日,圣尼古拉斯)赠送礼物。礼物不仅指圣诞老人,家人和朋友也给彼此赠送礼物。在许多国家,圣尼古拉斯日仍然是一天的礼物。德国在许多地方,在12月5日晚上,孩子们把鞋子放在窗台上,第二天早上他们会发现鞋子里装满糖果和小礼物。在德国,赠送的主要日期是12月24日,圣诞老人送礼物或放在圣诞树下。在匈牙利是这样,但人民的礼物是一个小耶和华,而不是圣诞老人。在许多地区,包括荷兰,圣诞节仍然保持其宗教性质。在西班牙和其他一些具有类似传统的国家,1月6日,赠送礼物的人是魔术师,算命师和异教徒牧师。圣诞12天的礼物之一。其中描述了英国的传统将从圣诞节到节目每天送礼物互相庆祝。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圣诞礼物在圣诞前夕或圣诞节的早晨发送。直到最近,英国人在礼品节给朋友送礼物。圣诞卡n祝贺圣诞节和新年与耶稣的诞生故事和愿望的图片的贺卡庆祝圣诞节和新年的幸福n圣诞卡可以被分为卡片和网样式贺卡n圣诞卡片(圣诞卡)在美国是普遍的,欧洲,这也是保持远亲和朋友之间关系的好方法。许多家庭带来他们的家庭照片,或/和家庭新闻,新闻,包括家庭成员过去一年的优势和其他内容。网页是使用编程技术做页面,效果很好,现在很流行,一般的网页电子卡,会有背景音乐,网络资料也很漂亮。它很受欢迎的是填写网页上的名字,网址发送给你的朋友或朋友和亲戚后,顶部显示你自己的自定义名称和祝福!nWeb网页贺卡,做的效果是相当不错,任意性是强大的,你可以创造很多风格和各种背景音乐,你还可以自定义各种这些是为什么他们喜欢贺卡的原因!

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6

腊八节最著名的民俗活动就是吃“腊八粥”。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腊八粥”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扬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可见,自宋代开始,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城乡就已经很普遍了。在佛门,食腊八粥是一种宗教活动,用以纪念佛祖成道;在民间,食腊八粥主要目的还是庆祝一年来五谷丰登,祈求吉祥如意。

腊八粥的原料因各地物产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别,一般是以各种米豆枣栗之类为主,如大米、小米、红枣、莲子、核桃仁、栗子仁、杏仁、松仁、桂圆、棒子仁、葡萄干、白果仁、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一总计不下几十种。有的地方还加入肉类等等。取其“八”,意在“发”,求吉祥祝福之意。做这种粥,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下锅点火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还要在盛腊八粥的碗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还有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植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过去的大神庙、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乡邻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腊八粥,一般不吃光喝净,保存着吃几天,预示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含意。如果把粥送给沿街乞讨要饭的穷苦人吃,那便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被赋予一种巫术的“功能”。例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祈求来年多结果实。在江苏省的某些地区,因为岳飞是腊八这一天在杭州被杀害,因此在这些地区的腊八节,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英灵、寄托哀思含义在内。

腊肉

农业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春种秋收,冬藏闭户”。进入腊月,就意味着严冬的了腊八粥以外,民间在这一天还要腌制各类食品,如“腊肉”、“腊酒”、“腊八蒜”(亦称“腊八醋”)等等,也是为过冬、过年准备佐食佳料。

腊肉,又叫熏肉。每年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羊,谓之年猪、年羊。在小农经济的农耕社会,农民的日子很清苦,一年到头很少吃到肉食,因此杀猪宰羊是一件大事。除了留够过年吃的新鲜肉以外,其余的肉要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茵、桂皮、丁香等佐料,腌入缸内7至15天后,拿出来用粽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挂在灶头或火炉上面,经过烟熏火烤,做成肉干,称为“腊肉”。一些讲究的家庭,还把腌制的鲜肉先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蒸发其中的水分,然后再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熏制好的腊肉表里一致,晶黄剔透,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香醇,肥而不腻,不仅味道独特,营养丰富,而且还有健脾祛寒、消食开胃等功能。也有的家庭把煮熟的肉腌起来,备以全年迎来送往和过节食用,方法是把熟肉切成块摆在坛内,用熔化的猪油灌缝,待冷却后就成了封闭储藏,长时间不变质、变坏。

腊酒

民间自古流行在腊月酿制“腊酒”,这种风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称为酿制“春酒”。

《诗经·幽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清代学者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一书中解释:“春酒即酚酒也……周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

这里说的就是腊月酿酒的活动。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数千年未断。酿酒所用原料南北不同,南方多以糯米,北方多用杂粮,陕北等地区还有一种用糜子制作的稠酒,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加热饮用,暖身开胃。因为所酿之酒是在腊月制作,所以名为“腊酒”。

陆游诗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的就是这一饮食习俗。

腊八蒜

腊八蒜,又称腊八醋。是腊八这天用米醋泡制去皮的蒜瓣,保存到除夕启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则酸甜香辣,蒜则湛青翠绿,是春节期间的佐餐佳品。但这种美食也曾被商家用作它意。古代年关前,是各行各业年终清算结账的时节,要把一年的盈亏丰欠算出来,但是临近春节,登门讨账,显得不近人情,于是借“蒜”、“算”同音,债主们便用送腊八蒜给债务人的方式催债。债务人见到腊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债主是在催还债务了。

因此,北京还流传了这样一句俗谚:“腊八蒜、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准备过年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7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复活节的由来和习俗一览 篇8

每年复活节后的周一,美国白宫都要举行“滚彩蛋”比赛。对于许多美国小孩来说,要想进白宫南草坪滚一次蛋并不容易。

已有一百二十六年历史的白宫“滚彩蛋”比赛是美国复活节最富盛名、最具特色的活动。最早“滚彩蛋”比赛是在国会山草坪举行的,一八七八年在当时美国海斯的批准下,“滚彩蛋”比赛移到白宫举行,平日戒备森严的白宫这一天有了让民众亲近的机会。早些年,第一夫人往往是“开蛋”嘉宾,她们也在这一天大摆“亲民”姿态。

瑞典复活节习俗

复活节是新教的重要节日。瑞典是一个新教国家,在瑞典人看来,复活节不仅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也是春天复活的时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节日。经过漫长冬季的北欧人顾不上远山仍存积雪、棉衣还未下身,就兴高采烈地把五颜六色的羽毛和缤纷亮丽的彩蛋挂得满世界都是。

过复活节离不开鸡毛和鸡蛋。鸡蛋象征新生命的开始和万物的复苏。因此,新教徒将蛋作为耶稣复活的象征。染成红色和黄色的鸡蛋象征幸福的生活,彩色的羽毛象征茁壮成长的小鸡。瑞典过复活节时花还未开,所以爱美的瑞典人用彩色的羽毛代替鲜花,也将复活节装扮得五颜六色。

复活节到来,学校放一个星期春假,家长也选在这时休假陪孩子到处游玩,或在家里进行春季大扫除,然后把充满节日气氛的彩蛋和彩色羽毛挂到树上、墙上或花盆里。

俄罗斯复活节风俗

“太阳比星辰高出多少,复活节就比其他节日重要多少”,早在古时,俄罗斯的新教徒就对复活节极为推崇。复活节的隆重在于,它体现了东·正教信仰的精髓,即颂扬耶稣。他能够将全人类的罪恶揽于己身,通过受难,指示通往上帝及永生之路。

经历了7周漫长斋戒后,教徒们迎来了神圣的复活节。斋戒又被称为“大斋”,因为它能够洗刷所犯下的所有罪恶,通过清心寡欲,来获得灵魂的升华。古时的编年史记载:“大斋的严苛日子来临。所有的欢宴都偃旗息鼓,一切歌声都暗淡下来,马匹上的响铃不再丁零作响,人们互泯恩愁,仁义好施……”从信仰东·正教之日起到19十月革命,俄罗斯对复活节的推崇延续了935个年头。十月革命不仅推翻了沙皇统治,也颠覆了数个世纪以来的传统。苏联政权伤害教会:教堂关门、教徒被视为世俗新社会的弃儿。当然,庆祝复活节也是不和时宜的。但百姓并没有让民族传统湮灭。在家中,他们一样地染复活节彩蛋,烤圆柱形的复活节大面包,“互吻3次道祝福”。

复活节的美食

1、复活节吃火腿

复活节中美国人的食品也很有特点,多以羊肉和火腿为主。吃火腿的习惯,据说是英国移民带入的。当初,英国人用吃火腿表示对犹太人禁忌肉食品内含血的蔑视;今天,已发展成复活节的传统食物。不过,现在人们在复活节期间经常吃复活节罐头。

2、复活节吃兔子形状的食物

复活节的另一象征是小兔子,原因是它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人们视它为新生命的创造者。节日中,成年人会形象生动地告诉孩子们复活节彩蛋会孵化成小兔子。许多家庭还会在花园草坪里放些彩蛋,让孩子们玩找彩蛋的游戏。复活节小兔和彩蛋也成为节日期间抢手的商品。商场出售各式各样的小兔和彩蛋状商品,还在小小的食品店和糖果店摆满了用巧克力制成的小兔和彩蛋,这些“食品小兔”神态可爱,彩蛋形状不一,吃起来味道香甜,送给朋友也很适宜。

3、复活节吃羔羊肉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已整理) 篇9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24节气芒种由来和习俗一览 篇10

芒种的由来

《周礼》曾提到过芒种:“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为泽草丛生的地方可种庄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叶曾提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芒种的风俗

1、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2、安苗

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3、嫁树

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节气,妇女也要下地帮助度过“农忙”。而在河北盐山则是在“忙中”这天有“嫁树”的习俗,这是芒种节气习俗之一。就是用刀子在枣树上划几下,寓意可以多结果实。

4、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5、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芒种养生方法

1、多喝水,要午休

我国有些地方有谚语说:“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懒散。

小极提醒,首先要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夏日昼长夜短,午休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时气候开始炎热,是消耗体力较多的季节,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水。

2、适当药浴,美容健身

药浴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阳热”易于发泄。

小极提醒,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洗浴以药浴最能达到健身防病之目的。药浴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保健养生则以浸浴为主。芒种时节以五枝汤(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沐浴最佳,即先将等量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十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再将药液倒入浴水内,即可浸浴。

3、饮食宜清淡

饮食调养方面,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小极提醒,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能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地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功能的食品。

清淡祛暑、清热解毒食物如:

利水祛湿类食物:黄豆、绿豆、金针菜、冬瓜等;

清热祛暑类食物:西瓜、荷叶、丝瓜、黄瓜、芹菜、苋菜、甘蔗等;

清热利湿的食物:茼蒿、茭白、竹笋、菜瓜、荸荠等;

健脾利湿的食物:蚕豆、赤豆、青鱼、鲫鱼、鲢鱼、扁鱼等。

4、穴位按摩

芒种节气适当的按摩和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我们让身体健康和轻松。

【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推荐阅读:

三伏天试题及答案12-05

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05-29

上一篇:公司新年祝福语优美句子下一篇: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