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顺序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史顺序(精选8篇)

中国古代史顺序 篇1

1840-1949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

1926-1936十年内战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

1839年,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0-1842)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1年,占领香港岛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广上福宁夏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6-1860)英法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1860-1890)

火烧圆明园

1878年,收复新疆

1880年,收复伊犁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1895)日本

黄海大战(邓世昌)

1895年,《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

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开始标志)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

1926年,北伐开始

十年内战爆发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朱德)

秋收起义(毛泽东)

1928年,井冈山会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4年,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

吴起镇会师

1936年,会宁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南京大屠杀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40年,百团大战

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

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收复台湾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中国出兵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年,西藏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一五计划开始执行

三大改造开始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召开

1957年,五年计划完成1958-1961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共十二大召开

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

中共十四大

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

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1997年,中共十五大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古代史顺序 篇2

一、比较历史制度分析的经验研究方法可为我国改革的准确顺序做出一个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改革》一书中提到:“研究中国改革策略最明显的疏漏之一,莫过于让历史虚无。在面对历史时最严重的冒犯,莫过于对历史偶然部分失败。因为偶然性往往最接近历史长河的大转弯处。人们回顾历史最大的失察,莫过于完全排除进化发展的大历史视角。而一旦无视历史的进化发展,解构、建构的理论对于未来的启示意义似将模糊不清……。”同样,比较历史制度分析通过考察经济史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阐释基于特定背景、含有理论信息的交互式制度分析方法。以我国的乡镇企业改革实践为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村工业是有基础的,包含有传统的农村手工业和具有近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企业,这种农村工业传统为乡镇企业日后的崛起提供了技术甚至是经营能力。那么,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吃饭问题时,因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闲置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便成为了乡镇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这种改革的实践需要对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有更清楚的认识。在分析制度变革时,要认识到制度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了解这个过程的一般特性,对评价与特定制度相关性有关的推断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制度反映了从过去的制度传承下来的知识,反映了从过去传承下来的制度要素与其他备选制度要素之间的根本不对称,反映了现有制度对这种不对称性的程度、制度完善以及制度相互关联的影响。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这种不对称的理解。《改革》一书提到,苏东剧变后,俄罗斯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的起点迅速推进“价格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几乎无法操作。笔者进一步认为其原因在于西方和前苏联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此时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直接移植到苏联便是传承下来的制度要素与西方这种备选制度要素的不对称,有种把大象放进冰箱的不协调感。现有制度本质上是过去制度的函数,所以历史信息在评价有关现有的推断是必要的,这也为思想史变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

二、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与转型经济分析

通过阅读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不少学者对于制度的定义非常狭隘和简单,甚至认为政府或其他组织成形的规章条例就代表制度的全部含义,有时也会为一些无人遵守、形同虚设的制度而感到迷惘。《改革》一书在分析中国制度变革时采用了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观,即制度应该是“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增量改革”的概念有助于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稳住体制内”,即国有企业的改革被限制在原体制框架内,但被赋予盈利压力;“放弃体制外”指放弃在经营上约束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这在古典经济学中被称为“帕累托改进”,即改进某经济体的福利而破坏另一个经济体的福利。这种经济改革也达成了纳什均衡状态,即博弈均衡。这种改革皆大欢喜,自然顺水推舟。不过改革的背景未必永远这么和谐,如果必须要改革的一方放弃自身某些利益去使社会整体福利变得更好,该如何推进呢?其实这便涉及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改革是一个改变博弈规则从而获得新的制度均衡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总是带来经济绩效的提升。

三、“转型”凸显了经济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和学习机制

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用路径依赖理论阐述了经济制度的演进,《改革》一书则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那些紧密联结的最终结果都可以说是源于路径依赖的。虽然从题目来看,中国改革的成功被归因于中国政府准确的制度供给顺序,但该书其实从始至终都在督促读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制度到底是基于古典理论的理性设计的,还是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无意识演化出来的。可是读完该书之后,可能你会得出第三种答案,即我国的制度变迁是路径依赖和学习机制双重影响下的历史过程。

以中国成功的农村改革为例,农村改革当中最显著的制度变迁当属人民公社制度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化,书中提到了这一制度变迁的自发性。首先以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加以佐证,随后又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进一步加以证明。农村改革的初始条件有二:一是9.6亿总人口中有7.9亿是农民;二是中国已经有太长时间成为每年一度“全球饥饿联赛”名列前茅的国家,这构成了制度变革的内在驱动力。所以,1976年以后,安徽省小岗村率先以民间契约的形式实施分田到户。通过考虑时间因素可知,小岗村的行动肯定不是官方新政策所致,而是中国官民在包产到户方面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而改革“正立足于自己最坚固的历史经验之上”。

现在回溯这段历史,可以去思考一个虚拟的问题:假想此时政府制定的新政策如果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继续深化人民公社制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更加清楚制度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那便是遵循历史及其产生的社会意识,这构成了制度改革的既有路径,任何脱离这种路径的制度改革注定是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事实上,本书中提到了几个关键的政策,包括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发布的正式农村政策依然是“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包产到户才被冠名为“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此时已在中国农村实践了两年并取得良好结果的制度才获得了政府的合法性认可。农村并未因初始政府的不认可而放弃包产到户,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也并未坚持原有的政策路线,而是在农村丰收的经验中看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变了自身的政策设计路线。这一不容忽视的历史进一步阐述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影响,并通过对动态系统背景下的政策分析说明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学习机制。

四、结论:改革下一步的顺序是什么

最近有不少学者在研究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问题,研究该问题的原因应该是给我国下一步改革提供一些建议,尽管改革未必是建构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原因有四个:(1)劳动力要素出现拐点,资本增长速度下降,劳动产出弹性上升;(2)产业结构非效率变动问题突出:劳动力转移结构性配置效率下降;服务业扩张引致生产率改进速度下降;(3)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从30%降低到17%;(4)居民物质性消费支出和一般性服务支出比重下降。其中前三项是关于供给方面的,第四项是关于需求方面的原因。通过与我国工业化加速追赶时期的有利条件相对比,可以发现我国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要素都遭遇了瓶颈期。因为有利条件分别为:(1)国内外广阔的物质产品需求市场;(2)过剩劳动力;(3)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本;(4)外部大量生产技术存量。由于通用技术导致竞争均衡,资本效率持续递减,人口红利消失,原有的高速增长模式无法持续。

进一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以往改革过程中打的好牌现在逐渐成为转型的障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打出下一张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的研究,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包括:有计划的政府行动和规模扩张的融资支持;工业化成本的有效控制,包括低利率、低汇率和低工资水平;政府支持的技能积累和有目的的学习能力培养。这些典型事实曾经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是,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政府的做法使得资源过度向低效率部门配置,形成通用技术对新要素供给的挤出。比如,政府使大量新增投资过度倾斜于效率相对低下的国有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这些产业不仅绩效过低,而且污染严重。对于如何突破增长约束,学者们提出几种方法。比如,探索抵制规模收益递减的新要素和技术创新路径、资源错配的制度性改进即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是笔者能够看到的最新的转型建议,但是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种万能药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万能药方如何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达到博弈均衡,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宇力.改革:中国做对的顺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4]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5]理查德·R.纳尔逊,悉尼·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库尔特·多鲁佛.经济学的演化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和顺序 篇3

【关键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模式;政府渐进型改革模式

在资金优化配置中,利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势在必行。通过利率市场改革,可以在资源配置中更好的发挥利率的作用,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和优化。本文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尝试提出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顺序,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

以建立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的金融体系为基准,发挥货币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改革称为利率市场化改革[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利率体系进行优化,实现资金配置的优化。从当前国际范围内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案例中,可以将利率市场化模式分为三个基本模式。

1.1市场驱动型

市场力量是市场驱动型改革的动因,通过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对利率管制进行规避,从下而上的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成功的几率较大。典型例子有德国和美国。

1.2政府激进型

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市场化程度的偏低,需要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短时间利率改革。改革容易出现反复或者失败。典型例子有拉美国家的改革。

1.3政府渐进型

当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程度达到了一定水平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条件。政府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推动,改革自上而下的、分阶段的渐进进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往往谨慎的进行每一步的推动,改革的成功率较高。典型例子有香港和日本。

2.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

2.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趋势

参照各国的市场化改革模式,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进行界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资源配置中逐渐确定了市场的基础地位,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同样要以市场作为基础。我国改革开放迄今已有3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两个基本内容。首先是对利率管制进行逐渐的放松,以存款利率来限制利率上限,以贷款利率来管理利率下限[2]。其次,短期基础利率以SHIBOR为代表,中长期基准利率体系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总体而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直至2011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实现了货币市场、商业票据、金融债、企业债、外币存贷款。我国已经部分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2.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类型及其原因

对国际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进行比对,我国的市场条件明显不能匹配市场驱动型改革模式,因为该模式出现较早,对经济市场化程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政府激进型改革主要由政府进行推动,其改革的时间过短,改革结果容易出现反复,且造成很多经济问题,我国也不属于政府激进型改革模式。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为接近日本与香港的政府渐进型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至2000年,中国进行了对货币市场交易、商业票据和金融债、企业债中的市场定价,不再限制价格。2000年至2003年,中国分几步对国内的外币存贷款利率进行了放开。2003年至2004年,中国进行了银行存款定价权和贷款定价权的扩大,2004年的贷款上浮范围突破了2003年以前的30%,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又取消了贷款上浮封顶,但没有完全放开上浮。2004年不再对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设底。2006年,我国对商业性个人住房的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进行了扩大,浮动的范围达到了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我国的商业性个人住房的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已经达到了基准利率的0.7倍。

从制度的变迁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的推动下进行,推行的步骤比较谨慎。因此,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属于政府推动的渐进型改革模式。

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序

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模式之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有一定的顺序,并且应该如何制定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3.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步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步骤有两个: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和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3]。借鉴香港与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在确定二者的放开时点,需要对当时的宏观经济条件进行观察。宏观经济条件会对银行业在放开利率之后的稳定情况产生影响,例如物价水平的情况、经济增长的稳定情况等等。当货币政策趋紧、物价水平较高时,则有利于对贷款下限进行放开,当货币政策宽松、物价水平较低时,则有利于对存款下限进行放开。制度保障在存贷款利率放开的进程中必不可少,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就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是建立良好的银行业退出机制。

3.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后续步骤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中,后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当包括四个基本步骤:放开短期存款利率上限、放开长期存款利率上限、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4]。至于这四个步骤的具体顺序,还要对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观察,并考虑银行业受到改革措施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关系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较好,金融业发展形势稳定,能够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总体处于经济稳步增长时期,增长情况稳定,且金融深化的水平较高。虽然当前仍需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银行业已经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具有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90年代以来,年平均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这种增长趋势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因此,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后续改革的主要影响还是银行业受到相关措施的影响。

3.3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顺序

①要对金融发展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进行改善,做好制度性铺垫和宏观环境铺垫,为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准备。

②银行盈利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受相关措施影响较小的是中间业务收入较大的银行。为了使银行能够承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冲击,要对银行的业务结构进行优化。

③对长期存款利率上限和长期贷款利率下限进行放开。

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⑤从银行利润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对銀行经营冲击较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是短期存款利率的放开。因此,对于短期存款利率的放开要放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逐渐进行推进,以免银行联营受到过大的冲击而产生振荡,影响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商业银行要对自身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冲击程度进行测算,并对业务结构进行转型,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迎接后续改革措施做好准备。

4.结语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属于政府渐进型改革,且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果。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对宏观经济环境和银行业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借鉴成功的类似经验,稳步推行、循序渐进。银行也要积极做好结构转型,适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文宝,刘恩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济危机视野下的新探索[J].时代金融,2012(01)

[2]程振轩.农村信用社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2(07)

[3]吴海军,庞介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6)

[4]李恒光.经济启动政策与利率市场化改革[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中国古代史顺序 篇4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

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

简明中国古代史 篇5

一、填充题

1、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就是 时期和 时期。

2、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 人,距今约有 年。

3、氏族公社的历史共分两个阶段,即 阶段和 阶段。

4、陕西西安的 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5、夏朝是夏族首领 建立的,时间约在。

6、死后,其子 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废除了 制,确立了

制。

7、商朝在 位时,由奄迁到,从此定居下来。

8、商代最主要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是。最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

9、我国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是 阶段。它经历了、、三个时期。

10、周的贵族将大部分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种,谓之 ;将小部分土地留归自种,谓之。

11、公元前 年,平王被迫放弃丰、镐,迁都,西周结束。

12、春秋五霸的一般说法,是、、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

13、齐桓公时,任用 为相,进行改革,促进了齐国的强盛。14、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 是春秋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作。

15、弭兵运动是由 国发起的,共有两次。第一次是由宋大夫 倡议;第二次由宋大夫 倡议。

16、战国七雄是指齐、楚、、、赵、魏、秦七个国家。

17、公元前260年,秦派 率军与赵争夺韩国上党郡,在 大破赵军,坑杀赵士卒四十余万人。

18、“三传”是解释 的三部书,即、和。

19、西周至战国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前期有,后期有。20、春秋后期 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战国时期著名的医书有,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二、选择题

1、北京人进化最快的部分是()A、大脑 B、手 C、下肢 D、头骨。

2、据专家考证,最早在()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河套人时,大约已经知道用火了。

3、我国人类使用弓箭是在()A、猿人时期 B、古人时期 C、新人时期 D、现代人时期。

4、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A、黄帝时期 B、夏朝 C、神农氏时期 D、尧、舜、禹时期。

5、彩陶出现于()A、北京人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仰韶文化时期 D、龙山文化时期

6、父系公社时期,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A、黄帝部 B、炎帝部 C、蚩尤部 D、东夷部

7、夏朝是我国第一个()A、封建领主制 B、封建地主制 C、奴隶制 D、农奴制国家。

8、反映夏朝人活动的主要文化遗存是()A、大汶口文化 B、良渚文化 C、细石器文化 D、二里头文化

9、我国青铜器产生于()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10、商朝的建立者是()A、伊尹 B、成汤 C、盘庚 D、武丁

11、商朝中央机构的百官之长叫()A、籍臣 B、尹 C、多马 D、冢宰

12、周王自称()A、朕 B、陛下 C、天子 D、皇帝

13、领兵灭商,建立西周的是()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成王 D、周幽王

14、春秋时期最早实行赋税改革的是()A、案田而税 B、初税亩 C、初租禾 D、量入修赋。

15、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是()A、邗沟 B、都江堰 C、郑国渠 D、永济渠

16、城濮之战是()A、晋楚 B、齐晋 C、齐楚 D、秦晋之间的一次战役。

17、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是()A、齐 B、秦 C、魏 D、楚。

18、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设计大败魏军的著名军事家是()A、吴起 B、乐毅 C、白起 D、孙膑

19、《诗经》中的()A、大雅 B、小雅 C、颂 D、国风 主要是民间歌谣,是全书的精华。20、屈原在放逐中的抒怀之作是()A、《九歌》 B、《天问》 C、《九章》 D、《离骚》

三、名词解释

1、禅让时代

2、分封制

3、合纵与连横

4、五经

5、初税亩

四、简答题

1、简述商代文字的基本情况。

2、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四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

五、问答题

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试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2)

一、填空题

1、为了发展社会经济,秦始皇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有实行土地私有制和统一、统一、统一。

2、在统一岭南时,秦监御史禄率士卒开通。

3、秦代的长城西起,东至,绵延万余里。

4、和 率西汉军队几次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

5、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以后,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可通过南、北两路通向中亚,这条道路就是举世闻名的。

6、王莽篡位后,改国号为。

7、东汉王朝建于公元 年,建立者为,以 为国都。

8、东汉的 是继张骞的副使之后到达西亚的使节,为打通欧亚交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9、东汉末天师道首领 在巴郡、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农民政权。

10、在两汉的思想领域,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汉中期的。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前期的,他所著的 一书,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11、汉代 写成的 一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

12、两汉时期的主要宗教有 和。

13、曹操的用人政策是。

14、公元230年,孙权派军航至。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有关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记录。

15、东晋建立前后,曾几次北代,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由 和 领导的两次。

16、东晋南朝的庄园经济相当发达。它有两种,一为,一为。

17、前秦符坚在位时,任用 为中书侍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国力渐强。

18、北魏初年,地方基层组织是 制。

19、玄学主要盛行于 时期的士人中,是玄学的核心。20、南朝刘勰所著 一书,是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二、选择题

1、秦代以()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隶书作为规范性文字,推行于全国。

2、为了抵御匈奴而修筑长城,最早是在()A、商代 B、战国 C、秦代 D、西汉

3、对于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民族,史书上统称()A、东瓯 B、南越 C、西南夷 D、百越

4、西汉时期,详细记录当时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A、农政全书 B、农书 C、汜胜之书 D、齐民要术

5、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A、“王田、奴婢”政策 B、改革币制 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 D、五均、六莞政策

6、西汉末农民大起义中绿林军的首领是()A、樊崇 B、王匡、王凤 C、王常、成丹 D、陈牧、廖湛

7、东汉从中期开始,政权主要控制在()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党两大集团手中。

8、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A、张鲁 B张修 C、张角 D、于吉

9、刘秀实行的度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清查户口 B、清查田地 C、重分土地 D、清查土地、户口

10、佛教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秦。

11、《周髀算经》成书于()A、周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2、我国造纸术首先传人()A、中亚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13、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的是()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师 D、司马炎

14、挑起“八王之乱”的是()A、晋惠帝 B、皇后贾南风 C、楚王玮 D、大臣杨骏

15、所谓“士族”指的是()A、整个地主阶段 B、官僚 C、地主阶段的上层 D、中小地主

16、南朝皇帝中出身庶族,最有作为的皇帝是()A、刘裕 B、萧衍 C、陈叔宝 D、萧统

17、公元382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政权是()A、北魏 B、前燕 C、后赵 D、前秦。

18、北周时,发动对佛、道二教的打击,强制三百余万僧尼还欲的是()A、宇文泰 B、宇文邕 C、宇文护 D、宇文觉。

19、建安年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A、《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悲愤诗》 D、《七哀诗》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其中被人尊为“书圣”的是()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三、名词解释

1、巨鹿之战

2、昭君出塞

3、班超

4、史记

5、九品中正制

五、简答题

1、《治安策》和《削藩策》是谁提出来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2、列举三国时期三次重大战役的交战双方及其结果。

3、为什么说“王与马、共天下”?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五朝十六国”主要指哪些民族和国家?

六、问答题

1、试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构成形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3)

一、填充题

1、公元581年,废周静帝自立,他就是隋文帝。

2、隋朝于公元 年灭陈,统一中国。3、617年,隋太原留守 在太原起兵。后攻入长安,建立了唐朝。

4、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杀兄弟,逼高祖李渊退位,史称。

5、李世民即位后,鼓励臣下直言极谏,其中以 最为突出。

6、唐后期出现的,类似现代的汇票,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7、唐代,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 根据汉字创制了日文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8、唐政府曾在广州设立,管理对外贸易。

9、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改国号为。

10、古文运动是指唐代的一次文学运动,和 是这一运动的旗手。

11、唐代石窟艺术又有发展,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

12、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大医学家,世称“药王”。

13、隋唐时期发明了 印刷术,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有图有文。

14、后唐河东节度史石敬塘以割让 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灭后唐,建后晋。

15、公元960年,和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等人策划,灭后周,建北宋,都于。

16、北宋时发行的纸币叫,是中国也是世界是最早的纸币。

17、南宋的都城原在应天府,后迁往。

18、南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商港是、和。

19、南宋“开禧北伐”失败后,与金订立。此后,宋、金之间再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20、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共同推举 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于是出现了蒙古汗国。

二、选择题

1、隋炀帝时,曾三次发动对()

A、高丽 B、日本 C、印度 D、波斯的战争。

2、隋朝的都城在()

A、洛阳 B、长安 C、建康 D、扬州

3、在唐后期改革漕运、盐政,推行常平法的唐代著名理财家是()A、刘晏 B、杨炎 C、宇文融 D、戴胄

4、唐代占据今云南大部,四川、贵州一部的民族政权是()A、吐蕃 B、大理 C、南诏 D、回纥

5、建立渤海国的民族是()

A、契丹 B、奚 C、黑水 D、粟末

6、唐文宗太和九年,朝官李训等人企图一举诱杀宦官集团,不料事泄,大批朝官反被宦官杀害。此事史称()

A、夺门之变 B、二王八司马事件 C、甘露之变 D、靖难之变。

7、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在天竺学佛经十年的唐代高僧是()A、玄奘 B、义净 C、圆空 D、鉴真

8、唐代的“诗圣”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贺

9、在()时,开始设置史馆,专修前朝及本朝史。从此,官修史书成为制度。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隋炀帝 10《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是()

A、杜佑 B、刘知己 C、玄奘 D、李吉甫

11、有“画圣”之称的是唐代大画家()

A、阎立本 B、吴道子 C、王维 D、李思训

12、唐后期,最为流行的佛教宗派是()

A、华严宗 B、禅宗 C、天台宗 D、法相宗

13、唐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是()

A、散文 B、小说 C、诗歌 D、传奇

14、五代十国时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辽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女真 B、契丹 C、蒙古 D、党项

15、北宋户籍中的主户指的是()

A、土著户 B、外来户 C、官户与民户 D、无常产的人

16、公元1120年,宋派人与金议和约,合力攻辽,灭辽后,燕云十六州还宋。此事史称()A、践土之盟 B、澶渊之盟 C、绍兴和议 D、海上之盟

17、北宋靖康二年,被金军掠去的北宋二帝是()

A、真宗、钦宗 B、徽宗、高宗 C、英宗、钦宗 D、徽宗、钦宗

18、在“采石之战”中,指挥宋军大败金军的南宋将领是()A、岳飞 B、韩世忠 C、刘琦 D、虞允文

19、率领宋军大破金军“铁浮图”、“拐子马”,取得“顺昌大捷”的宋将是()A、吴嶙 B、吴介 C、岳飞 D、刘琦

20、南宋时期流行的纸币除了交子外,主要有()A、钱引 B、川引 C、交钞 D、会子

三、名词解释

1、大运河

2、开元之治

3、《大唐西域记》

4、庆历新政

5、猛安谋克

四、简答题

1、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2、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3、试评武则天。

4、北宋主户和客户和唐代的主、客户有何区别?

五、问答题

1、试述唐代科举制。

2、北宋初年怎样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果如何?

《简明中国古代史》平时作业(4)

一、填空题

1、宋代哲学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是以、和 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一派,即所谓。是这一派的集大成者。

2、词是 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体、发展到 时期达于空前繁荣阶段。

3、南宋 将《资治通鉴》的记事以类编排,写成 一书,开创了我国史书中 的体例。

4、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于1271年建立元朝。次年,迁都。

6、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 坚决抗元,被俘后,写下了悲壮的《过零丁洋》诗,流传至今。

7、台湾在元朝时初隶 行省,后划归,并在澎湖设,管台湾事务。

8、元朝设,以西藏喇嘛教红教首领为副使,专管西藏事务。

9、公元1389年,燕王 起兵“靖难”,赶跑建文帝,自即帝位。这件 事史称。

10、明成祖时,设,以统辖黑龙江下游之地。后又在其地设,下辖周围广大地区的一百八十四卫。这是明朝继元朝之后,在整个黑龙江流域行使有效管辖的见证。

11、公元1616年,女真族首领 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 国。

12、明末天启年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形成了 与 的斗争。

13、公元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明朝南京政府将领 坚守扬州,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14、公元1727年,中俄双方签订了 条约;1728年,又签订了 条约,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

15、康熙时,清廷下令将明代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来佃户耕种,叫。

16、乾隆时,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 一地通商贸易。

17、元杂剧的著名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 的名作是《西厢记》;马致远的名作是 ;白朴的名作是。

18、元代最盛行的宗教是,特别是从西藏传来的。

19、宋末元初人 著有《伯牙琴》一书,猛烈抨击封建专制统治。20、清代反对理学的著名思想家 的突出贡献是在天理与人欲问题上,对程朱理学作了深刻的批判。

二、选择题

1、开宋词豪放派之先河的是()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陆游

2、中国开始使用指南针于航海是在()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3、中国发明火药是在()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

4、北宋编撰的四部大型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和()A、《渊鉴类函》 B、《文苑英华》 C、《艺文类聚》 D《北堂书钞》

5、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即()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桑辑要》 D、《范胜之书》

6、元代,东方最大的商港是()

A、广州 B、泉州 C、宁波 D、明州

7、元代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最受压迫,叫()A、驱口 B、部曲 C、奴客 D、旁户。

8、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北方红巾军的领导人是()A、徐寿辉 B、张士诚 C、方国珍 D、刘福通

9、明英宗时,操纵政府军政大权,并一手造成“土木之变”的宦官是()A、魏忠贤 B、汪直 C、王振 D、刘瑾

10、明中叶,在今河北,山东地区爆发了()

A、叶宗留、邓茂七起义 B、刘通、石龙、李原起义 C、刘

六、杨虎起义 D、王聪儿起义

11、明朝中后期,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A、荷兰人 B、英国人 C、葡萄牙人 D、西班牙人

12、明末首先揭开农民大起义序幕的是()A、陕西农民王二起义 B、安塞高迎祥起义 C、米脂李自成起义 D、张献忠起义

13、公元1644年,叛明降清,并为清军打开了入关之门的叛将是()A、洪承畴 B、吴三桂 C、耿精忠 D、尚之信

14、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

A、雍正时期 B、乾隆时期 C、嘉庆时期 D、道光时期

15、嘉庆时,攻入清宫的起义军是()

A、白莲教起义 B、天地会起义 C、天理教起义 D、弥勒教起义

16、清代中国的疆域,北到()

A、库页岛 B、唐努乌梁海 C、葱岭 D、巴尔喀什湖

17、主张“耕者有其田”的明末思想家是()A、李贽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戴震

18、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是()A、《册府元龟》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19、抨击封建帝王是害民之贼,主张限制君权的明末思想家是()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20、宋应星著的全面记述我国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著作是()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农桑衣食撮要》

名词解释

1、《梦溪笔谈》

2、马可•波罗

3、八旗制度

4、郑成功

5、郭守敬

四、简答题

1、简述三大发明在宋代的发展。

2、简述元代行省制度。

3、列举清前期为巩固、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进行的重大斗争。

4、列举明清重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五、问答题

1、试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史专题练习 篇6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2、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指出“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的相似之处是 A.都反对孔子的权威 B.都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C.都主张民主自由 D.都反对君主专制

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4、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5、宋代有个叫钱昆的少卿,世代都是余杭人。余杭人喜欢吃蟹。钱昆曾经要求外放到地方上去当州官,別人问他想到哪个州去?钱昆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沒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这讽刺了宋代

A.君主专制的过度膨胀 B.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 C.重文轻武的政治原则 D.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 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7、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8、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提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上述史料,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丙说 B.甲说、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1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唐诗 C.唐诗、宋词、元曲 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京剧的形成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B.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13、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B.楚辞、唐诗、宋词 D.宋词、唐诗、楚辞

12、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下列各项关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14、“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C.甲、乙都正确

B.甲错误,乙正确 D.甲乙都错误

15、《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B.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16、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 A.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C.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

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17、明人李长鼎说:“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在这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丝绸之路 B.邸店、车坊

C.商帮、会馆

D.重农抑商政策

18、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有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 19、2012年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①②③ 仲舒()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21、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C.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D.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2、《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一书中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这样的设想。„„前者是中世纪末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①造成中西方思想主张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的差异 ②黄宗羲们的思想主张局限于封建范畴,孟德斯鸠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③中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不同取决于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差异 ④16至17世纪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逐步趋向成熟和质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常有的图书分类。“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史”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主要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书籍,“集”指历代作家诗歌文词等。据此分类,《农政全书》应属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4、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C.存天理,灭人欲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25、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下图

B.道、法、墨、儒 D.儒、道、墨、法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法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主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使宰相不罢,„„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与图一相比,明朝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以史实说明。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官制是受什么思想的影响?明朝官制的弊端在思想领域有什么反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针对材料一中图二的政制体制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黄宗羲的政治主张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相比,有何明显差异?(4分)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材料三 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宋)朱熹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2分)(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有哪些?(6分)(3)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4分)

1---5 B B C B B 6---10 C C A D B 11---15 D C D C B

16----20 A C A B C 21---25 C A C C B

26、【答案】(1)明太祖侧重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加强皇权专制。秦朝官制受战国时期法家及其代表人物韩非子思想的影响。对明朝官制弊端的批判,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如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弊端,提倡“法治”,反对“人治”。(6分)(2)加强法治、实行分权(扩大相权)、老百姓有议政权和监督权。黄宗羲的政治主张具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但他是在不根本动摇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对封建政治进行修补;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彻底批判,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资产阶级政体建设方案。(4分)

27、【答案】(1)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技领域(或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等领域)(2分)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发展。(2分)

(2)发达原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国家较长时间的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国家对科技的支持,交通发达,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以及与各周边国家交往频繁;劳动人民勤劳智慧(6分)

中国古代史顺序 篇7

中国古代史作为历史学专业大一新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中国史课程, 其学习的态度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几年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认可程度, 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全面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 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内容体系问题, 而是方法论体系问题, 因此, 必须把内容体系与方法论体系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以, 上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 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的关键。

一、在教学观念上,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先导。要提高中国古代史课堂教学质量, 必须在教学观念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教育教学活动的宗旨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导演, 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是真正的演员和探求者。因此,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目的、完善为宗旨”的教学观念, 创设自由、平等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建立教学过程中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施每个教学环节时, 都要以能否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升华学生情感、增强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为根本标准, 要让学生敢言敢想, 敢思敢辩,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兴趣。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应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历史、体验历史, 共同探讨历史问题, 评判历史事件, 臧否历史人物。师生在互动中探讨、研究、切磋、交流, 使课堂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心灵交汇的摇篮, 成为一个互相合作、共同体验的空间, 可见, 整体教学观念作为教学的先导, 将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的整体教学改革。

二、在教学方法上, 以课堂讲授法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综观现代教学体系, 特别是在史学教学实践、内容体系基本科学系统而完善的前提下, 方法论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是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最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1]。由于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内容多、范围广、原始资料丰富, 加上新生入学晚, 要进行军训, 教学的课时量相对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讲授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知识量大、效率高、通用性强的特点, 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当然, 讲授法并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它是双向或者多向互动的, 还带有启发教学的特点。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学习中国古代史课程, 讲授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学学到的历史知识是零散的、表面的、不系统的, 缺乏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缺乏对贯穿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 缺乏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掌握。通过课堂讲授法, 教师系统地讲授和介绍有关历史时期的基本史料、代表学者和研究动态, 生动描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让学生了解每一件史实的来龙去脉和深刻内涵,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同时, 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并就各种观点与学生共同探讨,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去探寻历史的真谛, 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 比较法、讨论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比较法是指对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或概念, 包括事件、人物、思潮、典章制度等等, 进行比较对照, 判明异同, 分析缘由, 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 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种。纵向比较, 如对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从社会背景、须解决的问题、性质、改革方法、效果等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对西晋占田制与曹魏的屯田制异同点进行比较, 对秦、隋的相似点进行比较, 汉唐异同比较等等。这里强调的是横向比较, 因为目前本科院校的历史专业基本上采取“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平行开课的方法, 所以, 在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把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 把我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的地理环境相比较, 把元朝的民族政策和印度的种族制度相比较, 把我国古代文明和西方古代文明进行比较等等。通过比较, 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 加强历史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全班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首先, 由教师布置讨论题目, 论题一般选取具有对立的观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介绍阅读的参考书目,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由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分工准备和开展小组讨论, 选出代表, 拟好讨论提纲, 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抓住与深入理解主题有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以求讨论步步深入。讨论结束时, 教师要进行系统总结, 对学生发言的内容加以归纳评价, 肯定正确的意见, 指出错误的论点, 介绍自己的观点。这样,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学生积极投入, 踊跃发言,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激励学生开展思维, 效果很好。

三、在教学内容上, 以分阶段的模块式教学为主, 结合专题教学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对教学内容的切分和组合、阶段和模块、系统与专题, 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传统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是分阶段的模块式教学, 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和完整的介绍。一般分作“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和“明清”等几个历史时段, 而每一段又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和“对外交流”等内容, 面面俱到, 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但是模块式教学的知识深度不够, 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规律。而且, 当前的历史专业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初试时的专业课只考综合课, 由全国统一命题, 出题的原则是分专题, 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各个专题进行源流性追溯。因此, 为适应这一情况, 在原规定的中国古代史课时范围内, 原来的分阶段模块教学模式不变, 但要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不必再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讲授若干事件的历史背景、事实经过、历史意义。其他容易理解接受的内容, 教师可以从简从略, 尽量避免与中学教学在知识内容上的简单重复, 从而节约出三分之一的时间, 用来进行专题性的讲述[2]。例如, 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国古代人才选举制度、中国古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融合、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变迁等若干专题进行讲解。专题教学着眼于分析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 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以理论和研究内容为主。

四、在教学手段上, 精心制作课件, 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 赋予教学直观性、生动性、简洁性, 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但系列教学手段的现代性与科学性、辅助性与拓展性, 必须紧紧与史学课程教学的特殊性相结合。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 除少数历史遗物和历史遗址外, 一般难以直接观察。因此, 人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资料去认识历史。所以, 在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中,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部分地再现历史场景,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观看到与中国古代史教学有关的人物、器物、地图、遗址、文献资料等, 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中国古代史课程需要掌握的重点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 有的是因为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 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也可部分地突破这些难题, 但不如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得事半功倍[3]。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可利用丰富的资料, 图文并茂地呈现出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知识, 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让学生耳闻其声, 目睹其形, 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效果与学习效率, 并让学生的认知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在传统课堂上, 教师很难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原始材料, 而在多媒体课堂上, 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 将大量的原始材料展示给学生, 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文献材料所揭示的时代内容和背景, 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文献的兴趣和能力, 有利于更好地展开课堂讨论, 提升学生解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 多媒体不是万能的, 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手段, 教师的工作并不是机械所能代替的。

五、在教学环节上, 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

史学的实践教学, 具有独特的视角, 呈现为考察性和印证性。总体说来, 实践是学习的目的,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能力, 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彻于教学课程的各个阶段, 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 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和中心环节。而且, 在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本身便是实践, 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或者进行毕业创作等, 均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 突出的实践环节是历史专业考察活动。

历史学研究的是已经过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它所讲述的内容是已经不存在的具体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它不能重演, 只能通过历史文物、历史遗址、历史文献来重现[4]。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 各地都有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 都有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专门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 以及各种专题性的历史场馆。这些历史场馆和历史遗址本身就是一部部直观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同时又是适合进行思想教育的大课堂。因此, 历史专业的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历史场馆和历史遗址, 一方面零距离接触历史, 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印证书本知识, 巩固、拓宽专业知识;另一方面, 启发学生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生发对历史的敬畏和感悟, 提高对历史与现实的正确认识, 增强自己的历史意识。教师带领学生到考古发掘现场, 参观博物馆, 考察中国重要的古迹、古物及历史名城, 应该成为中国古代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行万里路”, 既可丰富学生的古迹文物知识, 消除历史陌生感和距离感, 还可使学生学会收集和发掘纸质文献以外的考古、文物、民俗、传说、区域文化等史料, 将史料与历史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 使历史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为了更好地达到综合实习的目的, 须预先举办相关讲座, 拟定比较具体的考察问题, 开出相关参考书, 有所侧重地考察相关史迹, 最后在带队指导教师辅导下, 撰写实习报告, 避免教学实习变为一次“集体旅游”。此外, 在学校院系组织的“文化艺术节”、“庆元旦”等文娱活动中, 教师指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本, 演历史话剧。这样, 学生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实践研究得到巩固, 同时也吸收、内化知识为创新能力。

总之, 中国古代史作为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要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质量, 就必须在教学观念上,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方法上, 以课堂讲授法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 以分阶段的模块式教学为主, 结合专题教学;在教学手段上, 精心制作课件, 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环节上, 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奠定牢固的专业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瑞杰, 孙燕清.“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3, (2) .

[2]李宏图.回归历史———谈历史特性与能力培养[J].历史教学问题, 2007, (1) .

[3]韩小林.高校历史教学的新思路———“中国古代史”课程多媒体组合教学改革的总结[J].嘉应大学学报, 1996, (3) .

中国古代史顺序 篇8

[关键词]高校中国古代史 教育教学 考评

[中图分类号] K21;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69-02

一、传统高等教育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编排存在的误区

中国古代史是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其教材的优劣直接牵涉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它与教师、学生一起构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素,可以说,这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三种基本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中国古代史教材的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根本性或是实质性的影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高校教学需要,我国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不断推陈出新,有些已经接近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的出版模式。[1]总体来看,受到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较深,“以史为鉴”的政治、道德教育的功用和目的明显。教材内容存在诸多弊端,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具体表现,笔者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显受到时代的局限和政治形势的影响;2.撰写风格单一,表述方式概念化、教条化,缺乏史事的趣味性和人物、事件等的完整性;3.教材内容片面,社会史及底层群众的历史内容偏少;4.部分内容脱离学术前沿,表述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5.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与对唯物史观的生搬硬套。

针对以上弊端,笔者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其一,在教科书中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学生必读的经典史书,让学生系统阅读,形成独立、完整的中国古代史史学体系。其二,注重编写质量,历史教材要由概念式的记事方式向文情并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方式转变。其三,转变授课目标,由知识性向趣味性,由情感教育向身心发展、文史素养、知识与情操等多方位教育转变。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其一要充分吸取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各阶段的研究新成果,将最新知识与研究成果补充到各章节中。要求撰写者本人必须熟悉相关章节知识,而且应该是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和学者。其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新的考古资料作为阐述材料,将重要的考古发现及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吸收到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来。其三是在编撰体例上要有创新和变化,要有鲜明的特色。其四各章节的安排和内容的详略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此外,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应对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考评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短频快的课程设计

按照中国古代史课程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国古代史课程一般为两个学期,课时远远不够。现行各高校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往往设144个学时,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72个学时。但中国古代史自原始社会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时间跨度上看,自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时期)至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的开始),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涉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由于时间跨度长,内容涵盖多,在如此少的课时当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只是皮毛,所谓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理解与掌握,都是很难达到的。为此,以往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许多只是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简单归纳和概括。

再者,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都必须长远规划,分期实施,所以短频快的方式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培养效果。应该结合课程实际,设置足够的课时,保障应有的教学时间。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历史兴趣,提高历史专业能力,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起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使其把专业兴趣和个人爱好紧密联系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兴趣爱好向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学术研究方向发展。

三、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为适应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灌输为主,学生则是听众,一股脑儿全盘接受。过去把这种方式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摒弃填鸭式的单一模式,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和自学为手段,辅之以启发诱导和师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教育目标不同,中学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则属于专才教育、专业和职业教育,要让学生在大学浓厚的学术气氛中陶冶情操、感悟知识和提升能力。教师在结合自己的研究,向学生介绍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的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和自学为手段,辅之以启发诱导和师生讨论等方式。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引导他们阅读历史典籍和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学术研究动态,逐渐培养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甄别历史资料真伪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解惑答疑的角色,遇到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讲解;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关键作用。要明确师生角色,转变授课方式,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

当然,在课堂中教师的适当讲述也是必要的,但必须是结合自己的研究,在储备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讲述。朱绍侯先生说过:“不搞教学就不容易发现问题,科研会无的放矢;不搞科研会使人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浮在表层,人云亦云。教学没有坚实的学识基础,不可能把课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效果不可能好。”[2]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利用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怎么样优化课堂教学?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历史知识不仅表现在书本上,还表现在历史遗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方面,为了更直观、更具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制作出的课件内容丰富多彩,能够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并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历史教学手段中因内容单调和枯燥而影响学生掌握和记忆质量的弊端。

四、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的考评机制

教育教学的考评是为了促进教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进度,强调的是师生学习过程和效果,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然而,传统的教学考评机制却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最典型的就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过程;重史实,轻人文。但人文学科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历史是人文、是文化,应该注重历史学的造诣与人文修养,以及长期的文学积累等综合素质。而考评是一种评价手段,对于历史学科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科本身的这些特点。

历史教科书应注重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注重趣味性,编写出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科书,使学生陶冶情操,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历史和文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与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基本品格和基本态度,让学生在道德、智力、情感等多方面得到综合、全面、和谐的提高、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日趋彰显,高等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强调:“高等教育和研究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在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

回顾过去的历史学高等教育,典型者先是晚清革命党人彻底否认和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接着新民主革命以来又拿唯物史观在所有中国古代史中滥用,用马列主义的理论生搬硬套中国以往的所有历史,把历史人物简单地划归各个阶级,把所有历史事件简单归结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等等。所以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历史妄自菲薄。

由知识性向趣味性,由情感教育向全身心发展、文史素养的提高、知识与情操的完美结合等多方位的教育转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兴趣,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探索知识和真理,才会不知疲倦地记忆、探索、思考,最终才能具有创造性。

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探索让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提高的途径,探索在快乐学习中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的方法。如此,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和自信,并从学习的被动客体转为主动主体。

[ 注 释 ]

[1] 徐丽萍.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特点浅析[J].科技与出版,2006(2).

[2] 龚留柱.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朱绍侯先生访谈录[J].史学月刊,2005(10):88.

上一篇:请示范文200字下一篇:绿色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