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共12篇)
小学我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一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老师”这个词,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的老师形象。其中的“好老师”让我们铭记终生,能给大家说说你记忆中的“好老师”吗?(学生回答)下面让我们走进作家魏巍的童年,领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师”的风采!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现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中,在行军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2.字词积累
芸(yún)榆(yú)痣(zhì)褪(tuì)卜(bǔ)磕(kē)
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纠纷:争执的事情。
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词并概括每节大意。
(2)分段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第二部分(第2---14段)通过记叙关于蔡老师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的“慈爱”“公平”和“伟大”,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和依恋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解读重点
(1)绘声绘色地朗读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这部分记叙了蔡老师哪七件事?②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③为什么这么安排?④七件事 是如何贯串的?⑤七件事的顺序能否打乱?
〔提示〕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我梦里寻师。② 前五件事略写,后两件事详写。③前五件事写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爱护和影响,是从“面”上写,而后两件事则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铭心的,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依恋之情,是从“点”上写。所以详写。这样详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结构疏密有间,又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条感情线索贯串——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⑤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忆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2.探究难点
(1)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2)“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明确〕“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②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③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试从课文找出抒情的语句,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①“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③“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④“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⑤“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三)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我“是一个机灵调皮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制作读书卡片,积累相关知识。
小学我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二
《我的老师》是第八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美术学习的第二阶段,课标中造型表现领域第二阶段目标是: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愿望。
《我的老师》是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特点,掌握人物头像五官的位置,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在造型中体验快乐。
与本课联系密切的是第二册教材中的《好看的线条 》,第六册教材中的《画画古树》等,这些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通过想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好看线条好物体。而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老师的头像图片,感受人物头像的特点,在掌握人物头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会运用线条变现老师的头像特点,与前面的课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表现能力等方面,绘画的层次提高了。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对线条已经比较熟悉了,自从他们拿起画笔来,画出来的就是线条,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线条而已,在通过美术学习,观察,实践,他们认识了线条,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
根据阶段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课程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人物头像的特点,观察老师的头像特点,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运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
其重点是用线条画出人物头像,掌握头像是一般规律。其难点在于观察并抓住老师的特点,准确画出五官,力争位置准确,人物特点突出。
本课的教学抓住教材的重点,很好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实效,其亮点体现在一、欣赏导入很巧妙,自然贴切,拉近师生情感,具有针对性,同时体现老师深挖教材内涵。首先出示姚有多先生所作《叶浅予像》,请同学们欣赏,画美,用什么表现?国画线条,并重点解读画中题字和落款:知足常乐为人道,古稀身健拳未老。自强不息立新意,独辟蹊径格益高。为浅于恩师速像,辛未年秋月,有多写。作者与叶浅予什么关系?他们的情感怎样?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课的课题——《我的老师》。
二、加强了三个课堂训练,力图实效。常言:方法要教,能力要训。只有加强课堂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一是加强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美感能力的训练,本课就是感受线条人物造型的美感,通过出示《叶浅予像》和很多线条造型人物头像,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感觉到线条能把人物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美,如此特点鲜明,使学生感受到线条魅力无穷,产生用线条表现,学习用线条造型表现的欲望。
二是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这时出示很多教师的照片,并同时出示老师为教师所作的范画,请同学认真观察每位教师的特点,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很容易对号入座,找出哪张画的是哪位老师,他们是怎样找到的呢?是通过认真观察,这样的训练没有痕迹,自然而成,效果佳。
三是加强学生表现能力的训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实战中,教师特意精简了其他环节,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训练时 加强教师的辅导,对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对于普遍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叫停,教师示范解决。
三、难点的突破简明实效。本课的难点在于结合教师的头像特点,把教师头像五官位置花准确,教师是通过板演的方法来解决,教师选一位头像特点明显教师进行示范板演,边讲边板演,过程不宜过快,要直观,步骤要清楚,落笔要准确,线条要流畅生动,尽显教师基本功,对学生有启发,有感染,重点之处反复强调,加强学生印象,而且在辅导时重点加以指导,评价作品时也要把五官位置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反思的问题。
1、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有些多,头像侧面可以先放一放,侧面对学生来讲有些难,关系到透视问题,本课教师虽然讲了,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部分删去更好。
2、关于五官位置的摆放,是否应特意安排一次训练,我还在犹豫当中,待实践解决。
3、关于学生的评价环节还很欠缺,学生不能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有待于加强评价方面的训练。
小学我的老师教学反思范文三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会唱的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生: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在完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教学内容后, 我重读《历史课程标准》并掩卷深思: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吗我发现, 自己没有按照课标的要求, 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没有正确的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也没有用平等的启发的方式向学生对教材进行解释。相反, 我用非常成人化和个人化的观点, 将自己对宋代历史的片面认识, 说教式地灌输给学生。
基于对宋史传统地、片面地认识, 在进行本单元首课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时, 结合课本, 我给学生讲授了我理解的宋史概况。内容包括课本讲述的民族政权的并立, 和补充的宋代相对于开放、大气、繁盛的唐朝而言的立国艰难, 冗官、冗兵、冗费, 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和约多签, 积贫积弱, 以及游牧民族的崛起和中原皇族的软弱。我讲授精彩, 学生听记扎实, 于是便自以为是地继续后面几课的教学。但问题随即而来。第10课讲宋代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航海贸易的开展;第11课讲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丰富的习俗、娱乐;第12课讲蒙古和元朝成立的过程中又插入宋代抗元将领文天祥的内容;第13、14课宋元文化讲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和宋代文学——宋词。这些课程内容呈现的宋朝, 和我最初的讲述大相径庭。学生们敏感又含蓄地问:老师, 应该怎样总结宋朝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这时, 我发现自己对宋朝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狭隘:过份地强调宋代的“和约多签”和“积贫积弱”给我的深刻映像, 而忽略了宋代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内容。更严重的是我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强加给了学生……
在重新准备的小结课上, 我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课文中展示的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后让大家展开讨论, 总结得出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 力求形成对宋朝全面的认识。
学生经过总结, 在讨论时积极发言。
生:“赵匡胤是由部下拥戴成为皇帝的, 北宋刚一建立, 就‘杯酒释兵权’, 解除了大将的兵权, 而且极端猜忌武将, 频繁调换, 致使军队‘兵不知将, 将不知兵’, 和其他国家打仗, 没有不失败的道理。”
生:“宋朝因此大量招兵, 但并没有改变他们在战场上的失败, 只是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生:“因为打仗失败, 北宋南宋政权在与其他政权对峙的过程中, 常常签订和约, 并向其他政权称臣纳贡。”
生:“打仗不能胜利也和宋朝的皇帝们有关系。”
生:“宋代虽然兵力不强, 但文学却非常发达, 产生了和唐诗有同样地位的宋词。”
生:“重信文臣也有不好的地方。宋代科举人数和官员大大增加, 有的人很老了还在做官, 甚至不知道中央的上司和自己的职责, 闹出了大笑话, 办事效率极低, 白拿国家的俸禄。”
师:“这就是宋代的‘冗官’问题, 和‘冗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冗费’, 严重的影响了宋代的政治发展, 使得宋朝‘积贫积弱, 和约多签’。但这更能让我们深思一个问题, 即宋代巨大的财政开支的到底来源于何处”
生:“南方!因为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 而宋代时南方的经济非常发达。”
生:“宋代南方农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北方, 大量优良品种引进, 水稻产量超过小麦, 民间流传着:苏湖熟, 天下足的谚语。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栽培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宋代南方的手工业也非常繁荣。尤其是丝织业、棉织业、瓷器、造船业都非常著名。”
生:“生产的高涨带动了商业的发展, 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 临安成为当时的大城市, 商业非常发达, 还有外国客商往来。宋代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 中国的商船到达过非洲东海岸。”
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都市文明的发展。宋代人们的吃、穿、住、行、娱乐、风俗都非常丰富。”
师:“你总结的非常好。”
生:“由于人们的文化需求, 促使印刷术的改进。”
生:“为了和很远地方的国家进行贸易, 人们发明了指南针, 改进了造船技术。”
生:“由于生活的需要, 唐代发明的火药在宋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 刚才所讲的这三项都和宋朝有关。这说明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也让我们为宋朝感到骄傲和自豪。前面我们谈到宋代皇帝的软弱, 但宋代也有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人物。”
生:“岳飞!南宋初年立志收复失地但被秦桧害死的著名抗金将领。”
生:“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 被俘后誓死不投降, 在他身上我看到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生:“范仲淹。”
生:“还有一位是王安石。他也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 , 进行熙宁变法, 以富国强兵。”
师:“现在我们再来归纳一下, 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最近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关于七匹狼茄克的广告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
生:“宋朝就像七棱镜!”
就这样, 我的小结课结束了, 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下了。我庆幸学生的质疑、自己的反思, 把我从狭隘的意识中挽救出来, 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对宋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也让我今后的教学慎之又慎。此课, 我受益匪浅。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只凭经验不去反思,教学没有创新,那么课堂教学就会越来越无趣和乏味。只有不断反思,发扬优点,摒弃不足,才能让自己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此,仅就我在教学反思方面的蜕变过程交流我的收获。
对于教学反思我曾经有过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认为所谓的反思就是“回顾”,是应付常规检查的派生物。教研员在跟踪指导中看到了我在教学反思中的茫然,针对“教学反思”对我进行了专项辅导。每次备课、听课后,教研员都结合具体实践来指导我如何客观地进行反思。这种系列的指导,不仅使我明确了教学反思对促进自己教学提高的重要性,同时也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摒弃不足,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和水平。下面结合具体反思实例交流我的教学反思由表象逐渐内化的过程。
在教学《磨砺坚强意志》第1站《人生需要坚强》时,我采取学案导学法,把课堂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填空和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后配上练习题。课后教研员在与我交流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学案在教学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不加思索地回答说:让学生课前看书。听了我的回答,教研员稍加思索后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就应该自觉的反思你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从中找出问题,思考对策,此时教研员针对我的学案设计与我一起反思,在梳理出成功与失误之处后,对学案设计做了具体指导。在这样的反思与指导后,我梳理的反思是:“学案重在导,重在趣,故学案中应该先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展现,让学生从直观上感悟到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更要巧妙设计情境,激发学生阅书的兴趣。”
在教学《抵御不良诱惑》第1站《生活中的诱惑》时,我通过活动设计实施导入,即教学参考书中《比比谁最快》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成功的诱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生活中处处充满诱惑;在讲电子游戏的诱惑时,我组织学生展开一次辩论会,主题为:青少年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讲烟、酒的诱惑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长的实际谈谈看法。教研员对我本节课的整体设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建议我在写教学反思时要在细节上注意研究、在经验上注意提炼。在教研员的引导下,我写下了这样的反思:“(1)借鉴的经验:设计学生参与的情境是激发求知欲、主动参与获知过程的关键。(2)教学中的细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这样的反思,让我坚定了教学中要加强创设情境和追求细节的信念。
在教学《维护公平正义》第1站《树立公平意识》时,我用失去公平之后和有了公平之后两个案例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维护公平的作用。用游戏的方式引出树立公平意识要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遵守相同的行为规则。以flash动画的形式说明树立公平意识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利。教研员认为我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很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了生态课堂的特点。在与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交流时教研员指出:反思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进行,要抓住教学活动中的亮点,进行深入剖析,这样日积月累同样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在这样的指导下,我梳理的反思是:“(1)媒体辅助加游戏激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2)遗憾:讨论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和思维性,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是我下段教学的主功方向。”
经过教研员的跟踪指导,不仅让我把握了反思的内涵、反思的重点、方向及反思的策略,同时也让我的教学反思行为由只思表象逐渐走向反思本质,由简单问题查找到经验总结提升,由只关注教法到关注学生学法,由最开始的被动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这些变化激发了我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
备课时,我分析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学生可能会把书包设计得没有创意书包的外形千篇一律、缺乏新颖等。教学中,我通过对新型书包造型大胆表现激励学生大胆创新,表扬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学生作品,语言激励等,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我在黑板上进行范画,边画边鼓动学生,作品要突出个性及与众不同。再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一节课中,全班学生基本能完成本课作业。不足
由于只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忽略了书包的实用功能,忽略了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观察。在观察物体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书包本身的特征。措施
《我的舞台》语文教学反思1
课文以“我”的成长为线索,围绕“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通过在娘胎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六岁时拜师学艺以及几年后在大师面前认真演戏等一个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同时,作者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在教学本文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得?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中体会作者所练就的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教学效果良好。
这样的也比较符合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在课堂上也就流露出对小作者的同情与理解。因为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在学另外的艺术,比如:拉丁舞、双节棍、钢琴等。所以上课的同时上让他们在课堂表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正所谓,读说结合。
《我的.舞台》语文教学反思2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艺术家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这样的文章也比较符合孩子们的成长特点。所以本堂我教学策略就是读说结合。
在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心句和文中四字词语。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试用借助课题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然。”等重点句中,体会作者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随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学后的感受。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
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总的来说,这堂课达到了我预先设定的效果。同时,我也从中感悟到教学略读课文的一点点心得——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我的舞台》语文教学反思3
一、好的开头和结尾抓住学生的心
课的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则CCTV2台的广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然后让学生讨论舞台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舞台其实有艺术的舞台和生活的舞台,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活的舞台上表演着自己。
课的结尾,我送给孩子们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鼓励孩子们心中要有梦想,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尽情地演绎。
二、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比较长。一篇长课文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每读一遍提炼一下,浓缩一点,这样在反复读后,也就将一篇长文读成短文了,或者是浓缩成了一段话、一句话、几个词了,才算是真真读懂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引导孩子们围绕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去读懂文章,体验情感。在每次读的时,给予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
如抓住作者随母亲演出时,挤在厚厚的幕布后面,憋闷得满头是汗等词语体会出作者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评剧的浓厚兴趣。
三、注重情感体验:
本文的描写处处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执著。于是,体验作者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朗读中,注重引导孩子交流不同的描写带给你的内心体验是课堂上我用心想要引领孩子的地方。如描写呀呀学语的我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学生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童趣,重要的是要试着去感受一个小孩子对艺术的朴实的爱。
四、感受艺术人格魅力
对于新凤霞、吴祖光,学生很陌生,于是我安排了一段视频资料介绍新凤霞,学生通过视频初步了解了新凤霞,并且知道了她的几句名言:“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台上做戏,台下做人”“老实做人,认真演戏。”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
这个教时提醒老师,要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走近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教学,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探究自己发现并提出的疑问。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要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之于渔的动感目标。这样:教师辛苦了许多,备课增加了难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总觉得很难,其实我们只是走近了新课程,只是刚开了个头。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张扬人的主体性,提倡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及特长,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此社会、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方法更加完美.
三、教学反思内容与改进
(一)教学大纲吃不透,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多年,教材做了改版,有些教学内容要求也有所改动,自己并未及时熟读大纲,导致无效教学甚至负效教学.比如有次开课讲“古典概型的概率”,是在文科班.现在文科只需熟练地运用列举法计数就可以了,但是做练习时出现数据稍大一些题目,自己一时图快就会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讲过后自己就感觉效果不好,下课后我们教研组长就对我说了这么几点:1.本节知识点的要求就是会用列举法计数,大纲吃不透;2.讲排列组合计数冲淡主题,还会让学生跟所学的列举法这种基础方法产生混淆;3.看上课的效果可能没几个学生完全懂,你这是得不偿失啊!我自己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改进措施:认真备教材.熟练掌握每章节的基本知识,考试要求,通解通法.特别是考点要求改变的地方更是铭记于心.对每节课都是有备而来,对每节课的三维目标了如指掌,才进课堂.
(二)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掌握能力吃不准,教学欠针对性
在教学中我总是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在讲课中老是出现我认为学生应该会的内容事实上学生掌握的并不好.比如说,考试解答题中有关集合的交、并、补问题.我觉得这种题目是送分题,所以一般考试后都不做错误统计,也不怎么讲.谁知有一次我教的学生在期末统考这样的大考中失分不少.后来我做了分析,学生的失分点确实是蛮多的:1.不等式的求解;2.区间端点的取舍;3.集合的正确表示.这些都会使学生丢分.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你以为学生不会,事实上学生掌握的还不错的情况.
改进措施:充分备学生.现在在上课前都会对学生的预习练习认真批改统计,再在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得到相关信息,上课前对学生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充分了解,上课做到有的放矢.
(三)上课做不到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题目讲了几遍了,有些学生还不会做,这种问题在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中尤为明显.今年我教高二,在教高一时班上有一学生基础不太好,甚至连一些基本的的公式都记不住,我对这学生也渐渐失去信心.可有段时间我觉得这学生的公式记得比以前好了,欣喜之余也有些困惑,就找这个学生谈了心,给他鼓励,跟他总结经验.学生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他说,老师你前一段时间上课讲得多,不怎么让我们做,这一段时间让我们做得多,公式就记得了.我才想起前一段时间我自己认为知识点较难,怕学生跟不上,所以自己讲的多,做的示范较多,自认为处处讲解到位才放心,却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对于学生来说实际操作远比观看老师操作好得多.
改进措施:充分放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开展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学困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就交给有能力的同学,在小组讨论中完成问题;只有小部分同学理解的就请这部分同学为班级同学讲解.大家都不会的就我和学生共同完成,总之,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
(四)课后作业批改与讲解粗枝大叶,不认真,学生考试问题百出
在教学中,常有学生做题时过程马虎,答题规范性做得很不到位,不是这里多了一个条件就是那儿少了一个.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觉得自己平时上课示范做的蛮好的,为什么学生写时就变样呢?后来找学生一交流知道了问题所在:平常改作业追求速度,只看答案,答案对就对了,其实中间的过程是不完善的,学生看到你改的是对的,考试时当然也这样写了.知道这点心里觉得十分愧疚,学生出现的问题原来是我自己不作为导致的.
改进措施:改变以前的改作业习惯,坚决做到只要是改过的作业,学生的细小问题都指到位,问题多的当面交流或留言交流,时间来不及情愿不改也不糊涂了事.
结语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学生跟在教师身后,亦步亦趋的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双向活动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采用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交流,充分展现自我。此外,还应组织合作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走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以真情教书,以真情待人。对于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应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努力用自己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氛围。学生只有对英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态,就会保持其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此外,还应常和学生在一起反思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相互鼓励和帮助,教学相长。
三、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适用中学会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于一件事物的探索和求知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问题开始,也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学生亲身参与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思维才能得到凸显,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
本课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爱憎分明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萌发热爱祖国、人民的感情。
由于我在第一课时对时代背景介绍得比较详细,又让孩子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片子,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孩子们“入情”很快。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采用我在教学批读课文时常用的“读、思、批”的方法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教学1、2小节时,学生结合旁批边朗读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指导感情朗读就轻松多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旁边的批注栏里。在3、4小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朗读、质疑、小组交流解决、汇报”的形式,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课文的难点也在孩子们的质疑和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学5、6小节时,我放手让孩子们用前面的“读、思、批”的方法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孩子们的体会和感受也谈得非常不错。紧接着我播放了《我的祖国》这首歌,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孩子们的感情得到升华。再用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祖国的新变化,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了高潮,最后带着对这种感情齐读全文,效果特好!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好,显得“前松后紧”。在复习生字词以及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时用的时间稍多,导致后面的拓展环节有点“赶”。
2、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入情入景,所出示的图片量太大,显得过于累赘。
3、个别问题的提法设计得不够准确,如“读了1、2小节,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这个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读了这两个小节学生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画面,还可以“听”到美妙的声音,“闻”到迷人的花香……
在教学本文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了新凤霞、吴霜以及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我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的魅力。在设计上采用多读,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在每次读时,给于具体的要求,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心句。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第三遍读时,要求在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体会“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精讲艰辛学艺的部分,从中体会作者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总结作者的成功得益于她心中的“舞台”。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自己准备怎样去奋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总的来说,这堂课达到了我预先设定的效果。
学习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这样的文章也比较符合孩子们的成长特点。所以,上课的同时上让他们在课堂表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反思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应当说大部分教师都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无多少实际的经验可言。也许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诱惑力。自然,我们为之研究的空间也是极为广阔的。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我们教师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进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習,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向,无所适从。
对于新课标,新理念,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必然的,于此我们就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上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将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肢解得零离破碎,学习新课标以后,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要具备一种开放的理念。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诵读传统, 在古代私塾中,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许多名家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出口成诵, 这也是他们日后能够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的重要原因。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我们在吟诵的时候, 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仅有了理论的理解, 更有了亲切的体会, 在不知不觉之间, 将理论理解与自身感悟融于一体, 达到了情理合一的境界, 将诵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学生通过诵读对文本有了深透的解读, 就可以自觉地将诵读所学用于写作。
通过诵读可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感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 可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有效的阅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 可把读者带到精妙绝伦的仙境。诵读带来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可企及的, 是语文学习前提,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所以, 仔细、深透地诵读作品, 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 感知作品的风采, 还能让学生驰骋想象, 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诵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一) 目标明确, 读有所指
如果不知道自己将要驶向何方, 那么什么风都将不是顺风。诵读也是一样,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 诵读只能流于形式, 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必须向学生明确诵读的目标, 让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段的诵读都是有目的的, 让每一个人、每一次或长或短的诵读都带有明确的目标。读一篇长的文章, 要列好诵读的提纲。如我们在诵读沈从文的名篇《边城》的时候, 就列出了这样的诵读提纲:1.请你从景物和人文两个方面描绘一幅湘西风俗画。2.谈谈你对翠翠或爷爷的看法。3.翠翠的心事是什么?小说是如何表达的?4.本章中人物语言写得很生动, 选择两处试作赏析。这样目标明确, 学生读完后, 对于作品的人、事、景就有了相对深透的认识, 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把握, 使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极大提高。
(二) 形式多样, 百读不厌
诵读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单调的诵读会使学生很快进入疲劳状态, 诵读的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 作为教师既要为学生明确指出诵读的目标, 还要设计多样化的诵读方法, 如“分角色朗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精细阅读品出意蕴”“默读体会精髓”“齐读感受气势”“展示名家诵读”等等。这样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诵读方法, 可使学生有兴趣去读, 真正做到百读不厌。
例如, 我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 开始部分, 对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 让学生默读体会, 切身感受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现状;中间部分, 对于作者倡导的斗争方式, 让一名男同学揣摩作者的感情, 单独朗诵;最后一部分, 作者深情呼喊出内心的梦想和发出震撼世界的自由之声, 引导学生集体诵读。学生通过前面的诵读, 对文章的背景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最后一部分体会到了美国黑人对于自由的深切渴望, 读懂了作者代表美国黑人发自心底的呐喊, 所以读出了气势, 也读出了感情, 读出了高低起伏的音节, 非常精彩, 成了点亮那堂课的一个闪光点, 也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印象, 全面把握了课文内容。
(三) 成果交流, 注重实效
为了让学生爱上诵读, 爱上语文, 我们还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特长, 展现自己的诵读成果。我们举办了“飞扬的青春”诗歌朗诵会, 学生都踊跃参加, 积极准备, 将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以单独或双人或多人的形式配乐进行朗诵。如《春江花月夜》《青春中国》《四月的纪念》等等, 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都被学生搬上了讲台, 进行了深情演绎。他们的诵读面, 朗诵的精彩度, 不但让同学折服, 也让老师大感意外。自此, 在学校里掀起了积累诗歌、朗诵诗歌的热潮, 每个早晨都有学生在教室里深情朗诵各种名作。
此外, 我们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诵读成果形成书面的材料, 哪怕只是一个片段、一篇文章, 不论长短, 写出自己诵读的感受就好。我们还创办了报纸《三人行》, 每期都选择学生的精彩文章予以编辑刊登。每一期《三人行》都是在学生的热切期待中诞生的。学生通过这张小报纸, 展示了自己的诵读成果, 学习了他人的心得体会, 相互间进行不自觉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我的教学观小学语文07-15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06-21
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10-0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07-14
小学语文《我的老师》教案06-13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9-14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10-12
《水乡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9-22
小学语文《浣溪沙》教学反思07-25
我的语文老师小学作文素材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