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标准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教学标准(通用8篇)

计算机教学标准 篇1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计算机类(0809)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80904K)物联网工程(080905)(2)特设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本专业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的能力,能清晰表达,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体现专业点及其支撑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反映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事业发展的预期;是具体的、能够分解落实的、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的、能够检验其是否实现的;应作为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少数优秀毕业生的预期。

各高校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应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各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有计算机行业或企业专家有效参与的定期评价修订制度,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培养规格

4.1 学制

4年。

4.2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部分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方面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或研究探索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5)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

(6)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观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7)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4.3 体育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 : 1。教师须将足够的精力投人学生培养工作。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4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5.2.1 专业背景

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或计算学科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经历。专业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

信息安全专业的专职教师还可以拥有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历且具有从事信息安全教学或科研工作的经历。

5.2.2工程背景与研究背景

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

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背景。

授予工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有教师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经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科学研究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

5.2.3 教学基本能力 全职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与承担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掌握所投课程的内容及其

在毕业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培养目标实现的关联,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些

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参与学生的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5.3 教师发展环境

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指导、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

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6 教学条件

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

6.1教学设施要求

(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小于16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良好,方便教师、学生使用。

(2)保证学生以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

(3)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

6.2信息资源要求

注重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人,配备数量充足的纸质和电子介质的专业图书资料,生均图书不少于80册,师生能够方便使用,阅读环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

6.3教学经费要求

教学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 200元。

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费、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

新建专业还应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7质量保障体系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培养方案制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对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注:“*”表示在该条目中应明确专业设置的要求。

附录计算机类专 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

1专业类知识体系

1.1 知识体系 1.1.1通识类 知识

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两部分。

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包括高等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结构、力学、电磁学、光子与现代物理的基本内容。

1.1.2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程序设计与实现、算法分析与设计、东统能力等专业基本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建议教学内容覆益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相现状。

1.1.3专业知识

不同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复杂系统的能力,能够设计、实现、部署、运行或者维护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计算学科研究以及计算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数字电路、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并行分布计算、智能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与人机交互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2)软件工程专业

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过程与管理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还应至少包含1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3)网络工程专业

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数字通信、计算机系统平台、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4)信息安全专业

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信息科学基础、信息安全基础、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5)物联网工程专业

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电路与电子技术、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

1.2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年总的实验当量不少于2万行代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或工作,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

实验课程:包括软、硬件及系统实验。

课程设计: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和内容不应重复;教师与学生每周进行交流,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控制;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与论文答辩应有相应的文档。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

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必须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进而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约占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15%,实践约占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约占30%。

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方法,为学生表述工程问题、选择恰当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

学科基础类课程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中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能够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企业或行业专家有效参与。2.2 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2.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示例一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72)、集合论与图论(48)、近世代数(32)、数理逻辑(32)、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电子技术基础(48)、数字逻辑设计(48)、数据结构与算法(64)、计算机组成原理(72)、软件工程(64)、数据库系统(64)、操作系统(64)、计算机网络(56)、编译原理(64)、计算机体系结构(48)。

示例二

计算概论(16)、程序设计基础(80)、集合论与数理逻辑(48)、图论与组合数学(48)、代数结构与初等数论(48)、数据结构(80)、操作系统(64)、计算机组成原理(80)、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64)、计算机网络(64)、编译原理(64)、数据库原理(64)、算法设计与分析(56)、人工智能(48)、计算机图形学(40)。

示例三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56)、数据结构与算法(64)、电路与电子技术(96)、集合论与图论(48)、代数与逻辑(48)、数字逻辑(48)、计算机组成原理(64)、操作系统原理(64)、数据库原理(56)、编译原理(56)、软件工程(40)、计算机网络(56)。2.2.2 软件工程专业

示例一

程序设计基础(6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64)、软件工程导论(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16)、计算机系统基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软件构造(48)、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48)、软 件需求分析(40)、软件项目管理(40)。

示例二

程序设计基础(64)、面问对象程序设计(64)、软件工程导论(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16)、计算机系统基 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大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测试(48)、软件详细设计(48)、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40)、软件过程与管理(40)。

示例三

软件工程与计算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I(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16)、计算机系统基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软件构造(48)、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48)、软件需求分析(40)、软件项目管理(40)。

示例四

软件工程与计算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16)、计算机系统基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大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测试(48)、软件详细设计(48)、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40)、软件过程与管理(40)。

2.2.3 网络工程专业

示例一

离散数学(72)、计算机原理(64)、计算机程序设计(40)、数据结构(48)、操作系统(56)、计算机网络(56)、数据通信(32)、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40)、网络应用开发与系统集成(40)、路由与交换技术(32)、网络安全(40)、网络管理(32)、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40)、网络测试与评价(32)。

示例二

离散数学(72)、电路与信号分析(64)、电子技术基础(64)、程序设计(64)、算法与数据结构(80)、计算机组成原理(6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40)、操作系统(72)、数字通信原理(48)、计算机网络原理(64)、网络工程设计(40)、网络攻击与防护(48)。

2.2.4信息安全专业

信息安全导论(16)、信息安全数学基础(72)、模数电路与逻辑(90)、程序设计(54)、数据结构与算法(72)、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72)、EDA技术及应用(36)、操作系统原理及安全(72)、编译原理(56)、信号与系统(56)、通信原理(56)、密码学(56)、计算机网络(56)、网络与通信安全(56)、软件安全(56)、逆向工程(40)、可靠性技术(40)、嵌人式系统安全(56)、数据库原理及安全(64)、取证技术(40)、信息内容安全(40)。

2.2.5 物联网工程专业

示例一

高散数学(64)、程序设计(72)、数据结构(72)、计算机组成(64)、计算机网络(64)、操作系统(56)、数据库系统(56)、物联网通信技术(56)、RFD原理及应用(56)、传感器原理及应用(56)、物联网中间件设计(40)、嵌人式系统与设计(56)、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56)。

示例二

离散数学(64)、程序设计(72)、数据结构(72)、计算机组成(64)、计算机网络(64)、操作系统(56)、数据库系统(56)、物联网通信技术(56)、RFID原理及应用(40)、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0)、物联网控制(40)、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48)、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48)。

3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国家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每个专业点都有自身的特点。鼓励各专业点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应倡导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吸纳社会资源建设高水平计算机类专业。各专业点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考虑,应有一支从事计算系统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研究的研究型人才队伍。他们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的内容可以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应用技术、网络工程,或者是物联网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大部分信息技术企业将信息化需求产品的研发、生产、维护、服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它们需要工程型人才。这些人才擅长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不仅要考虑所建造系统的性能,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构建和运行代价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体的工程既可以硬件为主,也可以软件为主。

信息化、计算机化、网络化已在各行各业发展,而且已经有很好的建设成就。相关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维护与运行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他们更了解各种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在较高的层面上管理和维护复杂系统的运行,能够在各种系统和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

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教育首先应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课程的作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有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其次,应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基础和系统观。主要从事硬件类工作的,也要有软件基础;主要从事包括软件工程在内的软件类工作的,也要有硬件基础。应使学生在掌握计算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如何进一步开发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系统,掌握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关联关系、逻辑层次与特性。

再次,重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避免基于特定平台开设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4.1名词释义(1)专业点

指各个学校举办的相应专业。例如,某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某某大学信息安全专业。

(2)专任教师 指承担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教师。(3)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指开展本专业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等。

4.2 数据计算方法

各类课程所占比例按实际学分数计算。(1)学时与学分的换算关系

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24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1周计1学分。

(2)实验当量

程序设计类实验/实践按实际设计实现的程序量计算,不含自动生成的;硬件等非程序设计实验,年级至四年级每学时依次分别按照10行、20行、30行、40行计算。

(3)专业生师比

专业生师比=本专业折合在校生人数/本专业教师总数。本专业折合在校生人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x1.5+博士生数x2+留学生数x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成人教育(业余)学生数x0.3+函授生数x0.1。

本专业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x0.5。(4)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5)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本专业折合在校生数。

(6)生均图书

计算机教学标准 篇2

信息化成为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学生必备的能力。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计算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现代大学生,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一、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是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计算机技术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新世纪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高职院校高水平的计算机教学, 可以大幅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因此在全国的各地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公共必修课。

2、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计算机教学

当信息社会中, 知识经济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计算机已在生产、生活、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 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全国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 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重要的影响。

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要改革教材, 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 改良教学方法等。本人认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标准化教学”, 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 就会使教学行为更规范, 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基础“标准化教学”思想的提出

所谓标准化是指在经济、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 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现代标准化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积极推动了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秩序, 都可以应用于教育, 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 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

信息技术学院负责实施全校所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每次教学班级近80个, 教学方法多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教学侧重点不同, 因而使具体教学内容有所差异;又由于教学方法不同, 而使教学过程也有所差异。

这样往往使得教师在教学质量上参差不齐,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出现较大差异。如果有一个可供操作的规范, 改变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一个细化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就能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更科学, 更轻松, 更理想。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标准化教学, 可使教学行为更规范, 更科学, 更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三、计算机基础“标准化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现标准化, 使学生享有相同的最优化的知识来源, 获得相同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 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 也有利于教学中的最优成果及时推广, 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共赢。

1、促进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标准化

1)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根据生源及专业情况, 制定各个专业合理的教学计划, 避免出现重复教学, 浪费教育资源。制定教学计划之前, 首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培养目标。通过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访谈, 了解现代企业对计算机基础能力要求的侧重点。

在具体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 与各专业教师一起, 结合专业教学大纲, 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 应该加强Excel章节的教学, 尤其是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函数应用、数据的排序与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等知识应加强讲解。而对于医类专业的学生, 应加强操作系统、Word应用的教学, 尤其是与排版相关的图文混排、表格的制作等知识要重点讲解。

2) 开发标准教材, 加强教材建设

组织计算机基础教材开发的教师, 加强对本校专业或职业岗位的知识进行实际调查, 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对该专业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 在所编写的教材中体现出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新研究, 贴近学生专业岗位的需要。同时, 教材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及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便方便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认证考试。

3) 编写标准的教案。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必须自己动手设计、编制各种多媒体课件, 还要准备各种演示用的教学文件。教师准备两节课的内容, 在课外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这种付出课教师认为是值得的, 因为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计算机基础课程, 一学期可能有20多位教师在同时教学, 不可能保证每个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演示用的教学文件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即使都是一流的, 重复性的工作, 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何况, 不是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这样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因此,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不能基本保证在一定的水平。

正是基于这种实际情况, 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采用统一备课, 组织信息技术学院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高手, 集中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演示用的教学文件。任课教师可以不断补充新知识、新内容, 即任课教师只能在教学资源上做加法, 而不能做加减法。经过一个教学周期后, 我们对教学资源统一更新, 大大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

4) 统一组织标准的练习题、模拟考试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主体。我们在学校计算机基础机房中安装有未来之星、无忧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软件, 共计135套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题, 全面涵盖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内容。本习题库分为基础专项练习、固定抽题、模拟考试等形式, 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进行标准化的训练, 让学生掌握职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5) 教学模式及方法选择的标准化

目前, 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在标准化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采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自主学习, 自觉提高。

(1) 用好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在实验室统一安装凌波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在上机过程中当遇到学生操作问题时, 教师可以及时地通过该系统把电脑屏幕广播给每一位同学, 现场演示和解答, 进行多媒体教学与互动, 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上机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凌波多媒体软件, 监控学生电脑,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管, 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指导, 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 多练习, 锻炼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统一采用1:1, 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统一完成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 分层次完成课堂中特别设计的任务等。学生在“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操作能力, 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3) 多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授图文混排时, 展示生动活泼的宣传海报;在讲解动画设计时, 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动展开的圣旨”、“划过天空的流星”等, 学生参与性和表现欲都很强。通过这类训练,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了学生的激情, 课堂气氛活跃, 有新鲜感, 学生也乐于学习。

(4) 多项目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展项目教学。学生在教师安排下或自主定题目, 开展项目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Word和Power Point章节学习完成后, 可进行项目比赛, 如用设计“电子手抄报”或个人求职简历。要求尽可能用到艺术字、动态文本、图片混排等内容, 对文档的可欣赏性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自行分成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同一小组学生共同设计。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 多角度完成对作品的评定。通过项目教学, 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促建教学组织及评价的标准化

信息技术学院定期对所有计算机基础的校内任课教师和外聘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并进行了测试, 合格的教师获得结业证书, 才能从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学生统一用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折算成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成绩。这样教学目标统一, 较全面地考核学生水平, 使得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有了量化的指标, 统一了评价的尺度, 更科学地反映各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规范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施标准化教学之后, 我校各位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反应和教学考核中的表现, 走访学生, 征求意见和建议。分析标准化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制定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在每一次教学结束时, 所有教师集中分析讨论, 及时掌握标准化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效果、出现的问题以及必须采取的纠正措施, 为下一个教学过程做准备。该过程的顺利实现, 保证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 提高了教学水平。

3、促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

计算机基础的教师有校内任课教师和外聘教师, 他们的基础和社会环境不一样, 导致他们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各不相同, 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教学大纲理解不一。另外计算机的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 必须定期参加统一的学习, 提高自己知识的层次, 了解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将新知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 促建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促进学生获取证书, 提高就业竞争力

标准化的教学, 带来高水平教学的可重复性和可复制性, 整个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普遍有很大的提高。检验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方法是什么呢?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首选的证书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2], 促进了高职学生的就业, 实现了标准化教学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我院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计算机基础标准化教学模式, 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 引领了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学生从计算机标准化教学中获得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辅助专业发展, 提升了就业质量和档次, 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计算机基础标准化教学, 为大规模、大批次的教学积累了经验, 加强了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 提高了教学质量, 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Lu H.Liang FX.The reform and investig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he norm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in teachers’College.Journal of Yulin Teachers College, 2005, 26.

计算机教学标准 篇3

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探索式学习进程中,体验、发现知识和技能中的“新”,去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这些“新”都可以归结为在学习、探索、研究、合作中摆脱种种不合理的束缚,成长为新型的独立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就当前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现状,谈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一、计算机教学中抑制创新教育的人为因素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计算机教育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有实际的从业经验,或者即使对当前的工作不熟悉,也要在现有基础上经过培训和学习能够适应工作要求。通过笔者多方调查,发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式老套,重考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考试系统中,对计算机科目的成绩评定都是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部分进行考核,实习和实验考核成绩占最终成绩的一小部分。这种考核方式对那些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但死记硬背能力差的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这种评价考核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滞后,知识老化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但是,有少数计算机教师的教案和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教学方法陈旧,还是课堂教学为主,少量实验课为辅,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不到发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很难有什么创新精神。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己,及时更新所教的知识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3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反复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非常好,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往往无从下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计算机教学中蕴含的创新教育的天然条件

1计算机本身的产生就是创新精神的成果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创新思想火花。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之而努力,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崭薪的信息时代。

2计算机学科的独特属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计算机硬件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与单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中。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另外由于软件数量和功能的种类繁多,教师不可能将每个软件的使用讲透,这就留给学生很多自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

3计算机教学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创新兴趣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教学内容都很实用,和现实生活很接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感兴趣,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计算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教学借助网上丰富浩瀚的资源、图文并茂的生动界面、多姿多彩的影像资料,使教学具有感受性、新颖性、可组合性、可扩充性等特点,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容易具有发散性,更容易培养创新思维。

三、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创新教育的方法

1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导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是把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卓有成效的前提。

2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此外,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努力创新教学方式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一是“任务驱动”法。即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二是“竞赛激励”法。既利用学生喜欢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在形式上难以完全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可以互相探讨、交流,思路更开阔、更清晰。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教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计算机教学标准 篇4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考课时

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网络互连。

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单的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三、内容标准

(一)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基础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该阶段的典型代表网络。

2.掌握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

5.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

6.掌握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1.了解本课程的教学,为学好本课程做好准备。

2.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通过互动的提问和行业介绍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学会分析网络拓扑结构。

4.懂得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

1.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5.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6.各种网络拓扑结构优缺点

技能要点

本课程教学介绍。

介绍网络行业的市场空间。

分析校园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本课程学习的目标以及参考书籍,和学习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一篇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报告,根据报告给出成绩。

(二)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

数据通信基础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数据传输方式、同步方式、数据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差错控制技术。

1.学会数据通信的相关技术。

2.懂得数据通信的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数据传输介质。

3.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4.数据通信。

5.数据传输方式。

6.数据传输速率。

7.数据编码。

8.多路复用技术。

9.数据交换技术。

10.ATM和帧中继交换。

11.通信控制与传输设备。

12.差错控制与差错检测方法。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三)第三单元

单元名称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2.掌握ISO体系结构及其七层的功能。

3.掌握TCP/IP体系结构。

1.把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与实际使用相联系。

2.ISO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2.ISO/OSI参考模型七层的功能。

3.TCP/IP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第四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类型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各种局域网技术及其比较。

2.掌握各网络的应用。

1.学会各种局域网技术的核心思想。

2.懂得各种局域网的通信过程。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以太网。

2.FDDI网络

3.ATM网络。

4.令牌环。

5.交换网。

6.虚拟局域网

7.无线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五)第五单元

单元名称

局域网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局域网的三要素(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2.各种局域网。

3.局域网的IEEE802.3标准。

1.掌握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局域网概述。

2.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

3.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典型局域网。

5.高速局域网。

6.交换式网络和虚拟网络。

7.局域网结构化布线技术。

技能要点

1.制作双绞线,使用测线仪测试通路。

2.观察线缆的标准接口和交换机的标准配置端口,并用交换机构造简单的办公网络。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六)第六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互连技术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广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2.网络互连的概念和类型。

3.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HUB)、网桥和交换机(Switch)、路由器、网关)。

4.公用数据传输网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够独立构建一个简单的对等网。

3.训练学生对设备故障排除的能力。

1.学会选购各种网络设备。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传输介质。

2.网卡。

3.中继器。

4.集线器。

5.交换机。

6.路由器。

7.网关。

技能要点

1.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参数,会选购网络设备。

2.能独立构建对等网。

3.能对设备进行故障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七)第七单元

单元名称

互联网与网络协议及应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协议的基本概念。

2.各种网络协议,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

3.IP地址的表示方法

4.TCP/IP协议

5.IPX/SPX协议。

6.NetBEUI协议。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掌握各种网络协议的原理和过程。

3.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协议。

1.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学会运用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到实际的生活中。

知识要点

1.互联网Internet概述。

2.Internet有关概念(Internet服务提供者

ISP、域名、Internet

连接等内容)

3.互联网常用功能,如:EMAIL、TELNET、FTP、EDI、WWW等的概念、工作基本原理等。

4.网络协议。

5.TCP/IP协议簇。

6.IPX/SPX协议。

7.NetBEUI协议。

技能要点

1.去文件服务器上下载文件,感受f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2.上网因特网浏览网页,感受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八)第八单元

单元名称

常用网络命令

参考学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常用网络命令的作用,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

2.学会如何使用这些网络命令。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网络命令。

1.让学生网络命令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作用。

2.telnet,netstat,ping,ftp,ipconfig,tracert网络命令的使用。

技能要点

1.telnet命令的使用。

2.netstat命令的使用。

3.ping命令的使用。

4.ftp命令的使用。

5.ipconfig命令的使用。

6.tracert命令的使用。

7.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九)第九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资源的共享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利用网络共享文件夹。

2.了解利用网络共享打印机。

3.掌握对共享资源权限的分配。

1.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共享资源

1.让学生对网络的作用有更深的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共享文件夹并在客户机进行访问。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并用客户机进行使用。

3.对共享的网络资源的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技能要点

1.共享文件夹。

2.共享打印机等网络设备

3.访问者权限进行划分。

4.完成实验报告。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第十单元

单元名称

设计一个网络

参考学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掌握网络基础的概念

2.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等概念。

2.各种网络设备的运用。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实际环境进行网络互连

3.小组讨论各网络的性价比。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一)第十一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

参考学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网络管理概念。

2.网络管理的功能。

3.两种网络管理体系。

4.网络管理软件。

5.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策略、安全级别。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

1.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树立就业的信心。

知识要点

1.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概念,两种网络管理体系(ISO/SNMP),网络管理软件)。

2.网络安全。

技能要点

1.设置一款防火墙软件,并验证其功能。

2.查询网络安全日志,分析安全隐患。

3.上网查询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手段。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十二)第十二单元

单元名称

网络故障和维护

参考学时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网络维护的重要性

2.掌握网络维护的步骤。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网络维护的步骤。

3.完成实验报告。

1.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知识要点

1.网络维护的步骤。

2.常见的网络故障。

技能要点

1.熟练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

2.懂得根据网络故障进行网络维护

3.假设情景或者构建操作环境进行网络故障的排除。

考核评价

让学生提交实验的报告,根据报告和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给出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20%,讨论过程成绩占总成绩80%。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导论,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

由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涉及线缆制作及测试,简单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网络调试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实验、实训才能达到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可在实训室进行,充分体现在“做中学”的理念。

(3)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新技术,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

(4)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良好的工程规范,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能力。

(二)考核评价建议

(1)改革评价手段和办法,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办法相结合。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学习和实践环节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通过构建小型网络,引入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操作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3)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

(4)教材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5)编写内容的组织应以任务组织、项目驱动的原则,随同教材配备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综合实践题目,便于组织教学。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学校建有网络实训室,并有实验器材,如:线缆制作工具和材料,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等。良好的实践条件为教学质量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经过这些实践环节,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实战锻炼,为课程讲授起到了很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开发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2)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阶段实训,让学生在真是的环境中磨炼自己,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3)编写实训指导手册和电子实验题目,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课程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开放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END

计算机学院国家助学金评选标准 篇5

一、评选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追求上进;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无违反校纪校规;

3、生活俭朴,获得学院和学校贫困生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任何铺张浪费行为;

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上学年无挂科现象;

5、积极参加学校、院系与班级活动,乐意为学校、院系与班级奉献,参加志愿活动达到学校规定时间。

二、有以下情形之一取消评选或获奖资格

1、不遵纪守法,上学有严重违反校纪校规受纪律处分的;

2、经常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达每学期10学时,上学年有不及格的;

3、没有按学校、学院要求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和会议的;

4、不勤俭节约,家庭成员或本人有高消费、奢侈消费行为的;

5、非学校周边居民,私自在校外租房者;

6、有经济能力解决生活费和缴纳学费而不缴学费的;

7、在评选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资助者等。

三、评选等级

鞍山税费计算标准 篇6

1、提供的证件

(1)借款合同、抵押合同(2)房屋所有权证(原件)

(3)国有土地使用证(原件及复印件)(4)评估报告(原件)

(5)房屋所有权人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或企业法人资格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6)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经公证的委托书(原件)(7)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2、收费标准

(1)房地产交易手续费:200元/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1.5‰(其他)(2)房屋抵押登记费:80元/件

3、办理程序

(1)<抵押登记>窗口领取他项权利登记申请表

(2)<抵押登记>窗口审核要件,并领取缴款通知单

注:要求房屋所有权人夫妻双方及抵押劝人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如本人不能到场的,委托代理人须持经公证的委托书办理

(3)<产权登记费>窗口交纳房地产交易手续费、抵押登记费(4)十五个工作日后到鞍山市房屋产权登记发证中心一楼<发证>窗口凭交款通知单及产权人身份证领取产权证、他项权证或查询审批结果

二、商品房办理产权登记

1、提供的证件

(1)商品房购房发票(原件及复印件)

注:手写发票还须提供市地税局发票认定书

(2)商品房购销协议书或买卖合同(原件及复印件)(3)商品房购房结算安置单(原件及复印件2份)

(4)购房人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注:婚姻证明指结婚证、离婚证、离婚协议、法院协调书等相关材料(5)委托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经公证的委托书(原件)(6)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2、收费标准

(1)契税(总款比例):普通住宅(144平米以下)1.5%,豪华住宅及其他4%。

(2)印花税:包括合同印花税0.03%(总款),权证印花税5元。(3)物业维修基金:总款的2.5%(4)抵押贷款登记费:80元/件(个人购住宅)0.6元/平方米(其他)(5)抵押贷款交易手续费:住宅200元/件,其他总款1.5‰。(6)工本费:10元本(个人购住宅外除)

(7)交易费:3元/平方米(普通住宅)0.5%(非普通住宅及非住宅)

3、办理程序

(1)<初始登记>窗口审核提供证件的原件及商品房备案情况(2)<公共设施维修费>窗口办理公共设施维修费结算认证单(3)<交易>窗口审核办证要件,并交纳交易手续费

(4)<维修基金>窗口交纳物业维修基金。交费后,需复印维修基金收据复印件1份

(5)<契税>窗口交纳契税、印花税

(6)<初始登记>窗口审核办证要件,并领取交款通知单

注:要求购房人夫妻双方到场,如本人不能到场的,委托代理人须持经公证的委托书办理

(7)<产权登记费>窗口交纳登记费、工本费(8)十五个工作日后到鞍山市房屋产权登记发证中心一楼<发证>窗口凭交款通知单及产权人身份证领取产权证或查询审批结果

三、银行办理贷款

1、怎样办理商品房按揭贷款?

(1)购房人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办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登记手续;(2)银行与购房人签订抵押贷款合同,银行与开发商签订保证合同;

(3)贷款银行向购房人发放贷款,通常按贷款合同或保证合同的约定直接汇入开发商在贷款银行开立的售房款账户;

(4)借款人在贷款银行开设还款账户,按期向该账户还款付息,直至结清全部贷款本息;

(5)抵押期间取得的房地产权证应交贷款银行保管;

(6)贷款到期日前,贷款人如果提前偿还贷款,应按合同约定向贷款银行提出申请;

(7)贷款结清后,借款人从贷款银行领取“贷款结清证明”,取回房地产权证等抵押登记证明文件及保险单正本,到原抵押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涂销手续。

2、贷款申请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证明;

(3)有稳定的职业和经济收入,信用良好,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有合法有效的购买自住用房的合同、意向书或协议;

(5)有不低于所购房产全部价款50%(住宅20%-30%)的自筹资金用于支付首付款;

(6)自愿以所购房产作为偿还贷款的抵押;

(7)贷款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8)按揭贷款的期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30年。

3、办理住房贷款申请审批表

(1)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审批表;

(2)经贷款银行认可的律师见证的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军官证;在中国大陆有居留权的境外、外国的自然人为护照、探亲证、返乡证等居留证件或其他身份证件)(3)贷款银行认可的有关部门出具的借款人稳定经济收入证明或其他偿债能力证明资料;(4)合法有效的购房合同、认购书、协议或其他批准文件;(5)保证人出具的同意提供担保的书面承诺及保证人资信证明;(6)开发商出具的借款人已支付首期房贷的证明;

(7)如果借款人的配偶与其共同申请借款,应出示结婚证和户口薄等身份证明;

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标准研究 篇7

电子政务是政府领域的一种信息化应用。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应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信息系统、传输网络和用户终端。对于传统的信息化应用而言, 信息系统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传输网络则发挥着连接用户终端和信息系统的纽带作用。在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人们就认识到信息系统和基础网络这两个部分的重要性, 经过积累逐步从政策和标准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要求。相对而言, 用户终端的安全一直以来受到的关注较少, 由此也造成用户终端的安全保护水平不高。近年来, 特别是在政府部门, 由于电子政务的普及, 因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保护不善导致的安全事件和各类事故层出不穷。

为提高政府部门对联网计算机终端的安全管理水平以及为各级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开展的安全检查等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在有关基金的支持下, 我们组织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从标准体系组成、主要标准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 并在北京市和部分省市区进行了试点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后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计算机终端安全保障现状

2.1 计算机终端安全保障的主要做法

随着计算机终端安全问题的逐步显现, 终端安全保障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也逐步探索出一些可借鉴的做法, 这些典型的做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

2.1.1 配置强化

计算机终端配套的软硬件在设计时, 通常也会提供相应的安全功能, 通过充分挖掘这些已有的安全潜能来提高整体安全性是保障计算机终端安全的一种重要思路, 美国的联邦桌面核心配置 (Federal Desktop Core Configuration, FDCC) 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FDCC一方面强制规定联邦政府所有基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终端必须进行安全配置, 另一方面对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和配套的主要应用软件的配置作出具体规定, 如SP800-68《面向IT专家的微软Windows XP系统安全指南:NIST安全配置列表》, 并制定SCAP标准支持FDCC自动化检查。在FDCC实施后, 国内也有机构开展跟踪研究并提出了用于指导国内政府部门计算机终端安全配置的CGDCC。

除对办公终端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进行研究外, 一些行业和机构也开始针对组成计算机终端办公环境的其他设备设施建立统一的安全配置规范, 如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

无论是对操作系统、应用软件, 还是对外围设备设施进行配置, 都是建立在充分利用被保护对象已有功能的基础上, 也就是通过配置来强化安全。

2.1.2 功能扩展

加强计算机终端自身的安全功能是终端安全保障的另一种做法。通过扩展终端的安全防范能力来提高其安全防范水平, 一是建立更加安全的操作系统, 如安全操作系统、可信终端、操作系统 (内核级) 安全加固、虚拟化技术等, 这些做法尝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操作系统 (特别是商用操作系统) 在安全架构上的缺陷, 从芯片、硬件结构、操作系统架构等方面建立“高等级”的安全操作系统;二是通过安装终端防护软件来加强计算机终端在安全防护方面的能力, 如终端管理系统、恶意代码防范系统、防火墙等, 提升计算机终端在身份识别、权限管理、行为审计、网络接入控制、系统数据保护、边界防护等方面的安全保障能力。

2.2 现有安全保障方法的不足

目前国内外针对联网计算机终端的安全防护虽然开展了不少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仍存在很多不足, 难以满足政府部门做好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保障工作的需要,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2.2.1 安全防护体系不完善

针对计算机终端的安全防护多仅限于终端自身, 较少考虑计算机终端的外部环境, 如网络环境、外部设备等, 在技术防护体系上不能满足纵深防御、综合防范的要求, 容易因认识不到位或单点被突破造成计算机终端的安全防护效果不理想。

2.2.2 重技术防护、轻管理使用

传统的计算机终端安全防护方法多注重于技术措施, 如硬件、软件、配置等, 而没有充分考虑终端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技术能力相对缺乏的现实情况, 未足够重视安全管理、人员使用操作等方面的问题。

2.2.3 保障方法缺乏兼容性

目前针对计算机终端安全防护的方法多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应用方案, 如基于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平台, 而无法适用于其他不同应用场景的办公环境, 不利于其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是在棱镜门事件发生后, 不能适应建立基于国产自主可控技术办公环境的迫切需要。

3 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标准的思考

3.1 终端安全标准的定位

电子政务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具有其特点。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各级政府在开展本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时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2012年年底, 为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标委联合发布了《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GB/T 29245-2012) 。该国家标准是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上位标准, 从政府部门信息化整体安全的角度, 从组织管理、日常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防护管理、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安全检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作为政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参考, 用以指导各级政府部门开展本单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以及信息安全主管部门开展监管工作。

《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总体的标准, 由于其定位在为政府部门各种类型信息化资源提供一个通用的参考, 因此该标准对于特定类型的政府信息化资源的具体指导作用不够, 如联网计算机终端、政府门户网站、业务专网、政务云等。这些特定类型的信息化资源有着各自的特点, 必须依据其技术特点和应用环境, 在上位标准的框架下建立各自的标准体系。图1所示, 虚线范围内即为在《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求》框架下针对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保障的标准体系。

该标准体系主要由3个层次组成, 即计算机终端安全防护基本要求、各种典型环境下的实施指南、计算机终端各组件安全配置指南等。

3.1.1 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基本要求

《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基本要求》作为《政府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基本要求》在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方面的具体化, 针对各种基于不同技术架构、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计算机终端, 提出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要求。

3.1.2 各种典型环境下计算机终端安全实施指南

由于目前计算机终端的应用方案很多, 从操作系统类型上, 既有基于微软公司视窗系列的应用环境, 也有基于国产自主可控操作系统或其他类型的操作系统。从终端架构上, 既有传统的独立单机, 也有采用诸如瘦客户端、虚拟机技术的终端群。针对这些典型的不同环境, 应制定配套的用于指导各种不同环境下落实基本要求的实施指南。

3.1.3 计算机终端各组件安全配置指南

联网计算机终端及其运行的环境由诸多的组件组成, 既有主机上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安全防护软件, 又有网络层的交换机、路由器, 还有用于外部安全防护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日志审计等专用安全设备设施。这些软硬件设备设施有着各自独特的功能和安全特性, 面临着各不相同的安全风险, 因而必须研究提出相应的安全配置指南, 如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指南等。

此外, 图1中所示的各软硬件设备的设计、测试指南, 则是为规范这些软硬件设备产品, 用于指导厂商正确设计功能、指导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产品功能进行合规性测试, 确保所有产品具备应有的支撑各种安全要求实现的能力, 如《终端计算机通用安全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 (GB/T 29240-2012) 。

3.2 终端安全标准的框架

针对目前计算机终端安全防护的具体需求, 结合《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基本要求》标准的定位, 按照纵深防御综合防范、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及充分考虑国产自主可控技术发展的原则, 确定了《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基本要求》的框架结构 (如图2所示) 。

该标准草案分为总体要求和基本要求。总体要求指出标准适用的范围、权责、制度、流程等内容;基本要求分6个方面阐述:组织机构基本要求、人员管理基本要求、资产管理基本要求、软件安全基本要求、接入安全基本要求、运行安全基本要求。

考虑到一些国家单位、重要领域处理关键业务计算机终端安全保障的需要, 增加了要求作为规范性附录, 从敏感信息保护、强化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额外的要求。

4 结语

计算机终端作为与大量最终用户直接交互的设备, 容易成为遭受各种技术攻击和社会工程攻击的薄弱点, 计算机终端也因此成为信息化安全的一个关键短板。本项标准针对该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并经过全国多个省市区的试点试验和反复修改完善, 为全国范围内政府部门开展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保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有利于提升政府联网计算机终端安全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罗锋盈.信息系统安全标准一致性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3, 5:62-64.

[2]http://www.microsoft, com/industry/government/solutions/usgcb/default.aspx

[3]许涛, 吴亚非, 刘蓓等.我国政务终端安全桌面核心配置标准研究[J].计算机安全[J].2010.11.

[4]李超, 王红胜, 陈军等.加强计算机终端信息安全的两种解决方案[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J].Vol.19 No.1 Jan.2009.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96-04

【作者简介】严圣华,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16)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和程序设计。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是按照培养目标、人才能力和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对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权威性核心教学文件,是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致力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课标设计思路与目标解读

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设计了三个专门化方向: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计算机信息管理。本文针对三个不同方向、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和继续学习专业展开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在课程结构中,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二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三个专门化方向课程如图2所示。

计算机应用专业共选取6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它们是“Office高级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技术)”“程序设计(VB)”“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操作系统”和“Access数据库”。这6门课程选自3个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过职业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是管理与评价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

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养成,实现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根据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按照程序开发与测试岗位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确定课程目标;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融合程序开发与测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课程内容;遵循学生认知和技能形成规律对项目进行选择和编排,设计学习任务,课程内容组织注重理实一体化。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项目课程开发解析

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项目化来完成,课程的项目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开发注意以下几点:

(一)工作任务分析

依据某特定职业(或工种)或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汇集相应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对其进行仔细分析并优化,使得选定的工作任务能更完整地体现预定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目标。以“办公自动化方向”为例,在“Access数据库”中就加入了小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来综合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以“数据库—表—记录—SQL语句—窗体—报表—宏—VBA”的顺序设计学习任务,课程内容组织注重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具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初步能力。

(二)真实的项目案例与课程转换

将工作中实际应用到的项目转换成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学习项目,把项目案例任务表中的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进而形成专业技能项目课程体系结构。这是一个整体性结构转换过程,两者是同构的,它在课程开发专家、行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企业项目技术人员和学校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合作完成。参与者不仅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任务非常熟悉,还必须具有职业理论素养和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项目课程的理论知识。

项目案例与专业教学课程中的内容并非一一对应,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转换过程。因为案例项目中的任务模块并不能全部简单地转换成某一门课程中的模块,可能是课程中的某些部分,也可能转换成不同的课程。并且在教学中不同模块对应的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教学时间不一样,不同的课程在知识和技能分配上应体现时间的均衡性,因此要想将项目案例转化为项目课程门类,需要对任务模块进行科学的优化重组。

(三)项目案例设定与课程标准制定

对项目案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转换成学习任务并形成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制定各模块的学习目标,并将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小模块,再通过递进式、网络式等不同的组合方式,最终形成整个课程模块,进而为制定课程标准提供依据。在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模块并制定课程标准以后,开始编写项目课程教材。依据模块所需达到的学习目标以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将任务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技能分解到一个个的子模块中,按技能形成的逻辑规律,采用一定组合方式形成项目课程体系。

(四)教材编写与应用

教材的编写要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按工作过程进行划分。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任务,按照职业活动工作顺序将课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构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完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课程编排做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呈现,项目内容覆盖数据库应用技术所涉及的知识点,随着简单到复杂、实例到原理、原理到应用的逐步深入,全面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受项目工作任务的驱动,积极参与数据分析、程序设计、项目任务实施。

以“Access数据库”为例。本教材围绕数据应用开发所需的技术技能搭建项目工作场景,细化出相应的知识模块,通过“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环节来实施。重视项目任务实施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充分感知、体验,获取过程性知识和经验,实现项目教学与岗位要求的对接。项目设计严格贯彻“必需、够用”原则,从培养应用技术能力和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出发,进行综合型、系统性的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中职教育“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教学特点。本教材以数据库应用开发为主线,以具体项目(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每个项目(任务)都是一些具体的行动化学习任务,课程的安排围绕学习性的任务而展开,从而实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化。“Access数据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如图3所示。

上一篇:高中议论文写作现状与教学对策下一篇:河南公积金个人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