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通用8篇)
2.汇编语言(AssemblyLanguage)是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在汇编语合中,用“助记符”(Memoni)代替操作码,用地址符号(Symbol)或标号(Label)代替地址码。这样用符号代替机器语言的二进制码,就把机器语言变成了汇编语言。于是汇编语言亦称为符号语言。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机器不能直接识别,要由一种程序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这种起翻译作用的程序叫汇编程序,汇编程序是系统软件中语言处理系统软件。汇编程序把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的过程称为汇编。
3.高级语言:由于汇编语言依赖于硬件体系,且助记符量大难记,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加易用的所谓高级语言。在这种语言下,其语法和结构更类似普通英文,且由于远离对硬件的直接操作,使得一般人经过学习之后都可以编程。高级语言通常按其基本类型、代系、实现方式、应用范围等分类。
4.源程序是一种计算机的代码。它会符合一定的语法,经过编译器编译或解释后生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可执行文件或组件,也可以是某种接口。是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
用源语言如FORTRAN、BASIC等语言编写的程序。源语言是指可以导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它所产生的语言称为目标语言。对于计算机操作而言,必须将源语言编写的程序编译成目标程序。
5.目标程序(Object Program)又称“目的程序”。
由语言处理程序(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将源程序处理(汇编,编译,解释)成与之等价的由机器码构成的,计算机能够直接运行的程序,该程序叫目标程序。
一、指针的概念
一个指针变量的值就是某个内存单元的地址或称为某内存单元的指针。
指针的引入为系统存取数据提供“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有两个上锁且放着物品的盒子A、B, 如果你有A盒子的钥匙, 则可以直接打开A盒子将物品取出;如果你有B盒子的钥匙, 而A盒子的钥匙在B盒子中, 要想取出A盒子中的物品, 则必须先打开B盒子, 取出A盒子的钥匙, 再打开A盒子将物品取出。上面两种情况就是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的概念。所谓间接访问, 是先访问存放变量地址的存储单元, 得到该变量的地址, 再对变量内容进行访问。通过指针变量实现对变量的访问方式, 称为间接访问。首先要定义一个指针变量, 然后将一个同类型变量的地址赋给该指针变量 (这时我们称指针变量指向该变量) , 这样就可以进行间接访问了。间接访问的过程是:由指针变量得到变量的地址, 根据该地址找到变量的存储区, 再对该存储区的内容进行存取, 从而实现了对变量的间接访问。
指针变量是一种特殊变量。系统为指针变量分配一块连续存储单元不是供其存储数据, 而是存储内存地址。因此, 指针变量是存储内存地址的变量。在计算机中, 把内存区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存储单元, 每个单元为一个字节 (8位) , 它们都有一个编号, 这个编号就是内存地址。
注意:1.程序中定义的每个数据在编译后都占有各自的内存区。
2.数据所占有的存储单元个数是由其类型决定的。
3.首地址:第1个单元的地址。
4.表示地址的数与整数的区别。
二、指针的类型
1.指向简单变量的指针。指针所指的数据类可以是简单的数据类型。
例: (1) ;意思是指针变量指向整型变量i
(2) ;意思是指针变量指向字符型变量a
(3) ;意思是指针变量指向数组a
2.指向数组的指针。指针所指的数组既可以是一维数组, 也可以是多维数组。
分析:指针p指向了a数组的首地址, 通过p++来访问a数组的每一元素。
3.指针数组。指针数组是一种特殊的数组, 它每个元素的类型都是指针类型 (即地址) , 其他与一般数组相同。当把某个量的地址放入某元素中后, 即可通过该元素对相应的量进行间接访问。数组元素是由指针变量组成的一种指针。定义如:;指针数组p包含两个元素, 每个元素指向一个整型数据。
分析:指针p是一个数组, 通过for循环语句给指针数组中的每个指针变量赋值, p[1]的初值为数组a的第二行的首地址, 便是元素a[1][1], 因此程序输出7。
4.指向指针的指针。指针变量指向的是指针的地址, 定义如:。
分析:指针数组p的各个指针变量指向数组a的各行首地址, q指向指针数组p的首地址, 等同p[1], 如此, 便等同也就是a[1][1], 因此程序输出7。
5.指向函数的指针。指针变量指向函数的首地址, 然后通过该指针变量调用该函数。定义如:。
分析:表示定义了一个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 函数名max代表了函数的入口地址, 执行p=max后, p指向了函数max, 便是通过p调用函数max。
6.指向文件的指针。C语言对文件的操作并不是直接通过文件名进行的, 而是根据文件名生成一个文件指针, 通过该指针来对文件进行操作.定义如:; (fp为文件指针, 此时fp不指向任何文件) 。
7.指向字符串的指针。字符串是一种特殊的一维数组, 所以上节中介绍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对字符串的访问。字符串的特殊性在于:字符串的末尾是结束标志′�′, 所以访问字符串时常用结束标志进行判断。
三、指针应用中常见的错误
1.把数据赋给指针变量。指针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初始化, 赋予指针的值必须是地址。
正确语句:p=&i;“&”是一个取变量地址的运算符。
2.指针常量运算错误。程序中常量指针是不能被修改的。典型有数组名指针常量和指向字符串常量的指针。
3.指针赋值类型不一致。
正确语句:p=a[0];或p=&a[0][0];如果一定把a赋值给p, 必须先将a转换成整型指针类型。如:;。特别是将多维数组赋值给指针变量时应注意类型匹配。
摘要:指针是C语言的精髓部分, 也是C语言的重要特色。本文从指针的基本概念出发, 结合具体实例对指针的类型进行了分析, 并对指针在实际应用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 希望对初学者理解“指针”这一重要概念有所帮助。
关键词:概念合成 语言变异 语音变异
一、引言
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国内学者对《围城》作品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运用、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评论等方面,本文意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围城》的语言魅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
(一)概念整合理论简介。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 首先提出的,是由心理空间理论发展而来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解释一切言语行为的理论指导。人们谈话交流时为了理解话语而建构的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已有概念整合为合成空间中带有创新性的一个新的空间。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概念整合理论无处不在且对任何事物具有解释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二)概念整合的主要类型。Fauconnier& Turner(2002) 指出概念整合网络里最基本的类型有镜像网络类型,单纯网络类型,单域网络类型,双域网络类型。
1.镜像网络
所有镜像网络里的网络空间并不存在冲突,不论是两个输入空间,还是类属空间都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2.单纯网络
单纯网络含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框架,一个是价值。这个网络整合了两个最基本的框架和价值。概念整合也包含了单纯网络是因为他也产生了复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产生了两个角色。
3.单域网络
单域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延伸形成整合空间的组织框架。单域空间的整合涉及到最典型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
4.双域网络在双域网络里
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相同甚至相冲突的组织框架。他们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语言变异的阐释
1.汉语语音借用
钱钟书老先生年轻时也是海归,字里行间都容易流露出对英文的留恋。这些海归经历也在他的文章中体现出来,《围城》主人翁方鸿渐也是众多海归中的一位。可是并没有像别人一样辉煌,但又希望能在语言间体现自己的留学经历,所以便时不时冒出些英文的字眼。
(1)“东坡”两个字给鲍小姐南洋口音念得好像法国话里的 “坟墓”. (tombeau)
(钱钟书,1991:5)
例(1)作者把对对方的憎恨写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鲍小姐是南洋口音,所以她的口音和其他的留学生还不一样。“东坡”二字对于鲍小姐来说会有点难度。因为发音不准,倒是个巧合,和法语的tombeau很是相似,而tombeau翻译成汉语是“坟墓”的意思。中国人特别忌讳“死亡”之类的词语,这也让鲍小姐和苏小姐二人的关系立马鲜明了起来。为两位女人的斗争埋下伏笔。
2.词语拆用
(2)一千年后,这些书准像敦煌石室里的卷子那样名贵,现在呢,他们古而不稀,短见浅识的藏书家还不知道收买。
(钱钟书,1991:203)
例(2)描述的是三闾大学的图书馆。一个大学的图书馆本应该藏书甚多,才能经得起学者们的考验,对得起学生的信赖,是说明一个大学好与坏的最好的证明。可是三闾大学的藏书是真对不起观众。“通共不上一千本”,少而精大家也能原谅,却都是“老的,破旧的,无用的”中文教科书。作者用了咱们中国人称“古稀”的词语来讽刺三闾大学的图书馆。古稀之年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是高寿而且很有阅历,很有经验的年龄。三闾大学的图书“古”,形容很古老,很无用,我们知道学术要前沿,要尖端。“稀”本应该是珍稀,可是用在这形容并不“珍稀”而是“稀少”。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是三闾大学的是“古而不稀”。词语结构骤然拆开,给人一种陌生但又能猜出词义来的感觉,语义也发生偏离。“古而不稀”指的是古老而又不稀奇,陈旧而又没有价值。“一千年后,这些书准像敦煌石室的卷子那样名贵”,可是藏书家还是不知道要收藏起来,这句话明显是反语,描述出战后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样避免了直接说出作者的愤怒之情,又能起到戏谑嘲讽的功效,可谓是一举两得。
风格是对常规的突破,变异就是不流于平淡,就是语言的突破。在《围城》中,运用概念整合来实现语言变异对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中突破出来的。对旧的话语中提炼出新的意义。幽默诙谐,作者的意图需要读者思考,品味,比直接说出字面意思要深刻而且隐晦,耐人寻味。本文运用了理想化认知模式和心理空间理论来阐释语用预设的内在实质和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同一信息在不同的读者空间中具有差异性,这就为预设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当这种文学作品的预设与读者的预设达成一致时,文学作品的魅力就突显出来了。
三、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比喻研究中, 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读者理解比喻提供有步骤的认知过程, 也能为写作者写出好的比喻句提供有操作性的写作原则。
参考文献
[1]祝婉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距离产生语言美-英语交际中时空概念的语用含义与礼貌
语用学对时间与空间距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时间和空间的指示方面,本文结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同礼貌原则的关系,探讨了通过调整时空距离从而达到礼貌效用的.手段.
作 者:黄绍胜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商学院,重庆,400031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931(6)分类号:H08关键词: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 礼貌
1概念设计的内涵
(1)对于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设计来说,最为主要的就是针对结构的抗震性进行设计和规划,在概念设计中存在两种较为有效的抗震设计模式,一种是隔震效能模式,其主要的抗震方式就是在建筑物内部构建一个夹层,这种柔性夹层的设置能够起到较好的隔震效果,另一种模式则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的顶部装置一个反摆,顾名思义,一旦建筑物受到某一方向的震动,反摆就朝着相反的方向摆动,进而对于震动载荷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切实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2)我们都知道建筑结构的设计是极为复杂的,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抗震设计上,但是其在抗震设计中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建筑物遭遇地震的过程中,很多的数据和载荷大小是无法进行量化处理的,也无法进行直接的计算,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抗震工作带来了麻烦,而概念设计并不需要针对地震中的数据进行计算,这无形中就减少了很多的麻烦,也就突显出了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2建筑设计中概念设计运用的原则
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的效果极为突出,但是对于如何充分的发挥概念设计的作用,使其在建筑设计中做出更为突出的贡献就需要我们在概念设计的应用中遵循必要的原则,具体来说,当前建筑设计中运用概念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2.1优化选型原则
建筑设计中运用概念设计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则就是优化选型原则,优化选型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对于建筑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对于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能够起到保障建筑物稳定性的目的,在优化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对于建筑物所需要的结构构件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根据建筑物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因素进行认真选择和判定,最终选择最佳的支承方法以确定基本的结构单元;
(2)优化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对于建筑物结构布置来说,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支撑建筑物,避免建筑物的变形,因此,对其进行优化极为关键。
2.2空间作用原则
针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其实也就是针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进行必要的设计,所以说,在我们采用概念设计进行相关设计时就必须加强对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相互作用的注意。
2.3合理受力原则
建筑设计还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合理受力特点,这也是概念设计应用的一个基本要求,从建筑物受力的特点以及其发生形变的状况来看,建筑物发生形变不仅仅和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有关,在很大程度上还建筑物的受力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使建筑物的受力状态较为平均,尤其是要使其在整个的建筑物空间结构内进行平均分布,避免力作用于一点或者是一个平面,尽可能的避免建筑物发生形变的可能性。
3建筑设计中概念设计的作用
3.1建筑场地的选取
对于建筑施工来说首先需要我们确定的一点就是建筑场地的选择,一般说来,我们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便于施工的场所,不要给施工过程带来麻烦。在具体的建筑场地选择过程中,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要点和参考的要素有以下几个: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的边界、地形特点等,根据这些基本要素,结合建筑物的基本要求选择最佳的施工场所,确保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3.2建筑结构基础的选择
确定好建筑施工场所之后,还需要我们确定好建筑结构的基础,在具体的施工中,较为主要的.基础主要包括箱形基础、桩基础和筏形基础三种,对于这三种基础的选取应该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当地的地形地质特点进行合理的选取,选择最适合于进行施工建设的基础结构。
3.3建筑主体的选择
建筑主体是整个建筑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需要我们慎重选择和设计的核心部分,在建筑主体的选择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选取较为规则和对称的结构,这种结构的选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建筑主体的稳定性,并且还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成本。
3.4抗震的设计
对于建筑物来说合理的设计必要的防震抗震是极为关键的,尤其是对于建筑物抗灾防线的设计作用重大,一般说来,我们在进行施工建设中,首先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多的设置抗震防线,如此才能在遭遇地震时切实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避免建筑物遭遇较大的损害。
4结语
额济纳旗中学 耿婵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数列”这一章首先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入数列的概念,然后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介绍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样就把生活实际与数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边.作为数列的起始课,为 达 到 新课 标 的 要 求,从 一 开 始 就 培 养 学 生 的 研 究 意 识、创 新 意 识、合 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打造数列教与学的良好开端。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入手,探索并掌握它们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如存款利息、购房贷款等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分类。
(2)、了解数列是一类离散函数,体会数列之间的变量依赖关系。(3)、了解数列与函数的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数列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联系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相互渗透性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三、教学重点
了解数列的概念,以及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体会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学习难点
将数列作为一种特殊函数去认识,了解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问题诱导法 合作学习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实例引入
1、引导学生观察P26章节前的知识背景图片,构建自然现象中体现出的数的规律。留下问题思考:你能发现下面这一列数的规律吗?1,1,2.,3,5,8,13,21,34,55,89,...(我们先一起来观察一下课本P26的这幅大图,大家来数数这些花各有几片花瓣。我们发现,第一朵花有3片花瓣,第二朵花有5片花瓣,第三朵花有8片花瓣,第四朵花有13片花瓣。。那大家来观察一下书上的那一组数:1,1,2.,3,5,8,13,21,34,55,89,...,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要来探讨一个有关数的新问题。)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引入,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思维产生“结点”;
2、奥运会金牌数
2008----北京奥运,从1984年到2004年,我国共参加了6次奥运会,各次参赛获得的金牌总数写成一列:15、5、16、28、32
3、学生学号:1、2、3、...16
4、细胞分裂:
5、传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研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28的两幅图-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拥有着灿烂的文明,它的数学文化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究。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曾经在沙滩上研究数学问题,他们在沙滩上画点或用小石子来表示数,书本上的这两幅图正是他们所研究的一小部分,即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大家一起来观察一下,在三角形数这幅图中每个图形分别对应着数1,3,6,10....,而在正方形数这幅图中每个图形分别对应着数1,4,9,16...,大家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这样的一组数我们在数学上称之为数列。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全新的概念:数列。)设计意图:
对教材中的引例进行深化,为帮助学生形成数列概念;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形成需要大量的、有意义的实例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才能将问题理解清楚,从而掌握概念、概括概念的本质;
(二)、阅读理解 问题提出:
1、什么是数列?什么是数列的项?
2、根据数列的定义,数列中的项有何特点(类比集合中的元素所具有的特点)?
3、数列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与 相同吗?
4、数列中的每一项与什么有关?
5、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6、若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你认为数列如何进行分类?若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又如何进行分类?
(三)、交流合作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请以前后两桌的4位同学为一组,展开交流讨论,逐一解决上述问题。
(四)、成果展示
1、学生个人展示
2、小组展示
3、师生合作
结论: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设计意图:
抓住数列蕴含着两变量间关系的本质,以问题形式提出,学生对知识建构形成自然,然后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
1、生活中处处有数列
2、数列的概念、分类
3、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六)、作业布置
1、P33习题2.1 A组 1
2、阅读课本32页
——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
3、预习:数列通项公式的概念,数列的表示方法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阅读理解,合作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目前,课时不足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会使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多Agent系统 (MAS) 中, 由于任务的复杂性, 当资源有限的Agent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时, 它可以通过与系统中的其他Agent联盟合作来完成任务。Shehory等人[2]指出理性的Agent通过联盟合作可以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 以获取得更大的效益, 并提出多Agent联盟的方法。此后国内外对Agent联盟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并在联盟结构的产生及演化、联盟形成的稳定性以及联盟内部的优化问题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如:Sen等人[3]提出“联盟结构”中搜寻最优联盟方法, 一些学者从减少联盟生成的搜索时间和计算量出发提出遗传算法[4]、蚁群算法[5]和粒子群算法[6]等求解最优联盟生成问题;另有学者则从联盟的稳定性和联盟内部的优化方面进行研究, 主要有Shapley值分配、核均衡等[7,8]。
上述研究成果是假设在既定的任务环境中Agent完全参与任务的前提下进行的, 但在实际MAS中, 由于agent具有自主思维, 自主决策, 自主行动等理性行为, 其状态受任务、环境、信息等多因素的影响[9], 这会使个体Agent与其他Agent成员合作时并非尽其所能, 而是根据特定任务需求情况提供其一定比例能力参加不同任务以获得更多利益[10], 构成复杂的多Agent多任务联盟, 如:某汽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 将资金以不同比例分别投资汽车轮胎生产、汽车发动机生产、汽车底盘生产等等, 并可能会留一定资金作为投资风险保证, 其形成的联盟称为模糊联盟 (fuzzy coalition) 。
针对模糊联盟求解问题, Tijs等人[11]在传统基础上提出基于模糊核和模糊Shapley值求解模糊联盟问题, 但始终没有解决数学计算复杂问题。为了减少数学计算的复杂性, Soh等人[12]提出基于“先验知识”求解不确定联盟方法, 但是该方法的基础在于每个Agent在合作前要充分了解其他所有Agent成员信息, 而该法的前提没有考虑到Agent自己隐私问题, 比如有些Agent并不愿意公开自己信息给对方。Vig等人[13]基于联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考虑, 提出效益转移解决办法联盟形成问题, 但在实际中, Agent的效益是不可转移的。Yu等人[14]在模糊集理论基础上利用λ-截矩阵求解Agent联盟方法, 其方法虽计算复杂度很简单, 但阈值λ的大小选择难度很大, 难以满足实际系统的需要。尹翔等[15]提出基于直觉模糊关系的多主体联盟机制, 采用局部协商联盟形成策略, 实际是一种“由中而上而下”协商策略联盟形成, 即先在“满意度”较好及以上的Agent的范围内进行协商, 若双方协商意见不一致则要在“满意度”较差及以下Agent范围内进行协商, 由于联盟形成策略的“激励”机制性相对较差, Agent间协商成功率不高, 使实际能力相对较差的Agent有机会加入联盟中, 造成联盟总收益减少, 且理性Agent具有自私的行为特征, 为追求利益最大化, 表现出不“诚实”的现象, 可能造成联盟无法形成。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现寻求另一种途径进行求解复杂化的模糊联盟问题。在模糊联盟中, 理性的Agent所提供能力的比例具有的模糊性和随机性, 以及其表现出“诚实”与否的态度, 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一种现象。人脑思维活动的载体是概念语言, 以概念语言为基础组成语言、理论、模型是人类来描述和理解不确定性的世界方法。因而, 用概念语言的方法求解复杂化的模糊联盟中量和量的不确定性问题, 比确定性数学表达更真实, 更具备普遍性[16]。李德毅等人[17]在随机数学和模糊数学的基础上, 提出用云模型来统一刻画语言值中大量存在的随机性、模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云模型是用语言值描述的某个定性概念与其数值表示之间的不确定性转换的有力工具。因此, 现试图引入二维云模型, 把Agent所提供的能力与任务需求的模糊量及其“诚实度”的模糊量转变为云概念语言, 并依据概念语言语义强弱来求解多任务联盟形成问题, 有效地降低联盟形成的复杂性, 实现最优多任务联盟。
1 问题描述
由上述可见, 个体Agent参与特定任务时只提供一定比例能力, 并不一定尽其所能, 形成联盟过程中具有不明确性和含糊性。另外, 理性的Agent表现出来“诚实”态度与否是保证联盟稳定一个关键要素, 因此, Agent多任务联盟是一个复杂的模糊联盟过程, 若要通过特征函数对策来研究联盟的生成将非常困难, 甚至无法求解联盟。和惯例不同[4—6], 本文的多任务联盟生成是根据Agent所提供的一定比例能力和其表现“诚实度”的模糊关系来求解。
2 概念语言描述的二维云模型[18]
云是用语言值描述的定性概念与其数值表示之间的不确定性转换模型, 通过期望值Ex、熵En、超熵He三个云的数值表征把模糊性和随机性完全集成到一起, 构成定性和定量相互间的映射。如:“青年”这一定性的语言值可用一维云的概念来描述。二维云模型是在一维云模型基础上引出的概念, 它反应两个定性原子概念组合成的复杂定性概念, 如:“身高, 体重”就是一组合定性语言值, 它的二维云模型如图1所示。下面给出相关定义和概念。
定义1设U是一个用精确数值表示的二维定量论域U={ (x, y) }。Ω是U上的定性概念, 若参数 (x, y) ∈U是定性概念Ω的一次随机出现, (x, y) 对Ω的隶属度μ (x, y) ∈[0, 1]是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
则 (x, y) 在论域U上的分布称为隶属云, 简称为二维云。
二维云模型用期望值 (Ex, Ey) 、熵 (Enx, Eny) 、超熵 (Hex, Hey) 等六个数字特征来表征。期望值 (Ex, Ey) 是云滴在论域空间分布的期望值, 它反映了相应的由两个定性概念原子组合成的定性概念的信息中心值;熵 (Enx, Eny) 代表定性概念不确定性的度量, 熵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在论域中可被模糊概念所接受的范围;超熵 (Hex, Hey) 是熵的不确定性度量, 即熵的熵, 反映云滴离散程度以及隶属度的随机变化, 超熵的大小间接地反映了云的厚度, 即离散程度。
3 模糊量的概念语言描述
3.1 Agent与任务之间的模糊量
3.1.1 匹配度
定义2 Agentai所提供一定比例的能力b'i与任务tk能力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 简称为匹配度ri, k, 其具体表示形式为
由定义2可知, 匹配度ri, k值越小, Agent个体与任务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 Agent更适合参与联盟的生成。由于个体Agent参加特定任务时所提供能力的比例是不确定的。因此, 匹配度ri, k是个体Agent与任务之间有关联的一个模糊量。设有n个Agent求解m个任务, 由式 (1) 得到Agent与任务之间的匹配度矩阵关系为
3.1.2 诚实度
定义3 Agent“诚实度”是指Agentai参与求解任务tk时表达自己态度的真实程度。对于Agentai, 用hi, k来表示Agent ai参与求解任务tk的“诚实度”。
“诚实度”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 而是一个模糊量, 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 一般情况下难以量化, 只能以概念性的语言来描述, 如:“非常”, “很”, “一般”等等。现假设“诚实度”hi, k∈[0, 10]为一定性概念的数值表示, hi, k值越高, 表明Agentai“诚实度”越高, 越容易协商加入联盟。当个体Agent参与求解任务时表达出自己真实态度, 并给出相应“诚实度”的值hi, k, 得到n个Agent与m个任务之间的“诚实度”矩阵关系为
3.2 模糊量的概念语言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 概念语言的云数字特征值的设定是关键一步, 若设定不合理会使二维云模型构造复杂以及增加联盟形成计算复杂度, 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领域专家以及多次实验总结的结果给出, 本文的云数字特征值是根据系统计算复杂度要求以及多次实验总结得出的。
4 生成多任务联盟策略
理性的Agent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会主动加入联盟, 为了防止因多个Agent同时发出联盟形成邀请造成Agent间冲突, 采用的协商策略如下:
Step 3协商过程中, 若有多个语义强弱相同的Agent, 联盟“盟主”则在相同的语义强弱中随机选取Agent成员其进行协商, 若达成一致, 将置“1”, 否则置“0”, 新加入的Agent已能完成任务, 停止与其他Agent成员协商, 并将它们置“0”;
Step 4经过全局协商, 最后形成多任务联盟。
图2为多Agent多任务的关系二进制编码图, 图中“1”表示所在列的Agent同意参加所在行的任务, 反之, 则同意没有加入任务。
上述过程中, 形成联盟的提议是先由“盟主”发出, 并与概念语言语义较强的Agent优先进行协商, 可使“盟主”在协商中有目的性和目标性, 克服传统方法在全局Agent成员中协商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计算的高复杂性, 而概念语言语义较强的Agent具有匹配度较好, 诚实度较高属性, 协商的成功率越高, 协商的通信开销越少, 形成的联盟越稳定。另外, 一个Agent只允许担任一个任务的“盟主”, 可避免一个Agent因承担多个任务的“盟主”引起“公务繁忙”造成协商滞后、通信堵塞现象、联盟形成时效性差等问题, 同时可接受其他任务“盟主”的邀请, 实现参与多个任务联盟, 符合实际要求。
5 实验与分析
为了说明本文方法有效性、合理性, 分别对本文策略与文献[15]策略性能进行50次独立实验。实验基本设置:任务集T={t1, t2, t3}, 能力需求向量分别为: (30, 20, 10) , (30, 20, 30) , (10, 30, 30) ;Agent集为A={a1, a2, …, a10}, 具有能力向量分别为 (22, 28, 28) , (23, 25, 33) , (26, 28, 23) , (25, 20, 24) , (22, 27, 25) , (25, 23, 26) , (24, 22, 28) , (30, 29, 25) , (16, 20, 22) , (20, 24, 22) , 假设对不同任务t1, t2, t3, 各Agent所提供的能力向量为B'i, 给出的“诚实度”为H (表1) , 设Agent间协商成功率随概念语言语义强弱按0.08递减, 文献[15]在不同区域内Agent间协商成功率分别设为:0.8, 0.6, 0.4。
本文策略的多任务联盟生成过程如下:
(1) 由式 (1) 计算, 得到Agent提供的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匹配度矩阵R, 为了便于参与特定任务中Agent个体间对比, 对其进行无量纲化, 有
注:匹配度矩阵R的无量纲化是分别对所在特定任务的Agent间进行。
(2) 根据匹配度和“诚实度”的特征, 我们把匹配度和“诚实度”都设定为10级云概念语言, 即P={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Ⅶ级, Ⅷ级, Ⅸ级, Ⅹ级}, 语言集中Ⅰ级为最强语义, Ⅱ级次之, 以此类推, Ⅷ级为最弱语义。表2为匹配度和“诚实度”的云概念语言数字特征参数, 其中Ⅰ级模型是梯形云模型。
(3) 为了简单起见, 由匹配度和“诚实度”组合成的云概念语言集, 本文只取10级。由二维云模型实现复杂的定性概念和定量之间的不确定转换, 得到云概念语言矩阵
由图3可见, 联盟中的Agent成员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并提供其相应的能力并加入联盟, 实现实际意义上一个Agent可加入多个联盟, 如:Agenta1参与任务t1和t2, 并且各“盟主”也可以普通成员身份接受其他任务“盟主”的邀请加入联盟, 如:Agenta2参与任务t1和t3, 更符合实际多任务联盟要求。
表3可见, 本文方法是以“盟主”为中心, 以概念语言语义的强弱为依据, 分别与Agent成员进行协商形成联盟, 是采用“自上而下”协商联盟形成策略, 即让匹配度以及“诚实度”较好的Agent尽早加入联盟中, 具有“激励”的机制性质, Agent间协商成功率较高, 因此, Agent间协商次数较少, 联盟总收益较大。由于文献[15]具有“激励”的较差的联盟机制, 因此, Agent间协商次数较多, 联盟总收益相对较小, 且因Agent间协商成功率较低, 能力较差的Agent有机会加入联盟, 图4所示中任务t2需要更多的Agent才能完成, 或出现全局协商后任务仍无法完成现象。
6 联盟形成的性能分析
6.1 时效性
在多任务联盟形成过程中, 先由各个“盟主”提议形成联盟, 且匹配度和“诚实度”较好的Agent会较早加入联盟并得到相应的收益, 本文策略提高联盟的时效性。
6.2 简单性
采用符合人的思维表达方式的云概念语言来形成联盟, 计算复杂度小且易于实现, 与文献[3]的方法相比, 计算量不会随Agent的数目明显呈指数关系。
6.3 合理性
匹配度是建立在个体Agent所提供的能力与任务需求之间的基础上, “诚实度”则是个体Agent完成特定任务时态度表现, 是一种模糊不确定性现象, 更合理地反应Agent的理性特征, 符合实际系统要求。
6.4 可靠性
多任务联盟是建立在匹配度和“诚实度”相互结合基础上形成的, 联盟形成过程中既兼顾联盟利益最大化又兼顾联盟的稳定性。
7 总结
本文根据Agent提供的能力以及其“诚实度”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提出基于模糊概念语言方法生成多任务联盟, 利用云模型理论将不确定的定性表示转化为模糊定量表示, 模仿人的思维表达方法实现联盟的形成, 联盟形成过程中既兼顾联盟利益最大化又兼顾联盟的稳定性, 这更符合实际要求;协商策略既减少计算的复杂度, 又加快了联盟形成的速度, 且一个Agent可加入多个联盟,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任务联盟。但本文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如二维云模型概念语言的数字特征值如何确定以及个体Agent如何分配自己的能力来求解不同任务以及参与不同的联盟, 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摘要:在MAS系统中多任务联盟的生成是关键问题, 针对Agent提供的能力及其态度表现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提出云概念语言的多任务联盟生成方法。运用二维云模型实现模糊量间不确定转换, 得到Agent与任务之间的云概念语言, 以概念语言语义中最好Agent为各特定任务的“盟主”, 并依据概念语言语义强弱依次与联盟中其他Agent成员进行协商形成多任务联盟, 有效地降低了多任务联盟形成的复杂性。实例说明方法更合理、更有效。
关键词:使役概念 词汇化模式 泰尔米的模式
一、引言
江蓝生指出:所谓使役,是指动词有使令、致使、容许、任凭等意义[1]。熊学亮认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虑,使役结构是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国外语言学家对使役结构早有关注[2]。语言类型学派从形式参项和语义参项考察使役结构,认为形式上从分析型使成式到形态型使成式到词汇型使成式一个连续体。在语义参项中,关注直接使成和间接使成之间的区别和被使者在宏观使成情景中保留的自控度问题。认为越是接近于分析型一端的结构越适用于关系疏远的(间接)的使成,而越是接近于词汇型一端的结构越适用于直接使成[3]。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使役概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熊仲儒将以下句式纳入使役范畴:致使位移句式、致使-转移-位移句式、双及物句式、结果句式、重动句、“得”字句、“把”字句、动结式、与格句、双宾语。这些句式中都含有或暗含“致使”义[4];严辰松(2005)讨论了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张京鱼(2004),王文斌、徐睿(2005)等探讨心理动词与英汉的使役化结构;张彬(2004),熊学亮、梁晓波(2004)以及赵朝永、邵志洪(2009)等探讨了使役结构英汉表达异同。这些学者们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英汉使役结构的了解,但鲜有学者将翻译文本引入到研究英汉使役表达异同中来。本文作者拟以此为尝试,借助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利(Saint-Exupery Antoinede)的短篇小说《小王子》[5]的英汉翻译文本来对比剖析英汉对使役概念表达的不同模式。
二、词汇使役模式
Briton&Traugott认为词汇化的研究有两种视角。具体概括为:共时研究,如词汇化指“概念范畴的语言编码”;历时研究,如词汇化即“向词库中添加成分”[6]。Talmy从语义范畴出发,考察了运动事件的组成成分与语言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探讨形式表达语义的方式,即语言的词汇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terns)。Pinker指出使役化构词是人类对事物因果关系认识的语言表征,这种构词方式是人类语言中的一个普遍现象[7]。在英汉语言中,使役概念可以通过词汇使役和句法使役来表现。使役形式分为零位使因、缀合使因和句法使因三种形式[8]。词汇使役模式有四种。
(一)单纯词(本身含有使役概念的二价动词)。英语中有很多含有使役概念的单纯词。典型例子如下:
Annoy:To make someone angry or impatient
Puzzle:To make someone feel helpless and uncertain
而“急、气、窘”等词被汉语界学者归为简单使役式,即由单音节语素构成的使役结构[9]。
(二)派生词(即词根附加词缀变成新词)。在英语中,一些形容词、名词可以附加具有使役意义的词缀而生成使役动词,即通过词根加显性使役词缀形成,如“-en(en-),-fy,-ise,-ate”。具体实例:large→enlarge,horror→horrify,strength→strengthen等。汉语深受英语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词缀,具有了词缀化的倾向。例如,“化”如今成了一个常见的动词后缀。经常用以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使之具有使役的意义。如“智能化、美化”等。另外,在“V得”结构中,可以将“得”看作结构中独立的虚词,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屈折词缀,带有“致使”义。如:走得他浑身是汗;一瓶酒就喝得他晕头转向。其“致使”义可以归为结构的意义[10]。
(三)转类词(或称为同形变价,即语义变而形态不变)。英语中大量的使役动词通过这种方式产生。例如:
名词转用:air the room、skin the lamb、shelve the books
形容词转用:narrow the gap、empty the drawer、 slow the car
不及物动词转用:walk the dog
(四)合成词(即根词合并生成新词)。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如“打碎”,由“打”和“碎”合成。使役动词常常是一些合成词,通常表示施事动作,如“打、敲、压”,加上一个表示受事状态的一价动词或形容词“破、碎、断、扁”等,构成复合使役动词[11]。
在表达使役概念时,英语更倾向于词化了的综合表达法[12]。在我们上列提及的四种模式中,英语主要采用前三种模式,而汉语主要采用第四种。在现代汉语中,部分双音节形容词能作同形转换,如“震惊、倾倒”等可以用于以下句子中“此事震惊了整个新闻界”“云南美景倾倒了八方宾客”。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句法使役结构。英语中由“make、let、have”等词构成句法使役结构,其基本构成形式是“N1 make N2 V/Adj”。而汉语中由以“使”“另”“让”等词构成使役结构,其基本构成形式“N1使/另/让N2 V/Adj”。
三、Talmy的四种表达“实现”的词汇化模式
鉴于路径在不同语言中的典型表达形式不同,Talmy(2000)将世界上的语言区分为“动词构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简称V-语言)和“附目构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简称S-语言)。路径典型地体现为句中核心动词(即限定动词)的语言叫作“V-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等;路径典型地由核心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即Talmy所说的附目(satellite)体现的语言叫作“S-语言”,如英语、德语、汉语等。Talmy利用类型学的方法考察了运动事件的词汇化在不同语言中呈现出的特点,以英语为例,提出了表达“实现”意义的四类“动词+附加语”词汇化形式[13]。
表达“实现”意义的四类“动词+附加语”形式:
(一)自身完成义动词(intrinsic-fulfillment verb)+继发事件附加语(further-event satellite)
(二)未尽完成义动词(moot-fulfillment verb)+完成义附加语(fulfillment satellite)
(三)蕴涵完成义动词(implied-fulfillment verb)+确认附加语(confirmation satellite)
(四)完全实现义动词(attained-fulfillment verb)+赘语附加语(pleonastic satellite)[14]
笔者认为,使役事件中表达事物最终结果的也是实现状态的改变。因此,可将致使概念的构架事件理解为:致使主体通过致使动作对致使客体施加影响,从而导致某一结果产生,即事物通过转换(transition)达到目的和结果。致使的核心是“实现结果”,致使概念中表达致使结果的是致使主体对致使客体施加一定影响而产生的“致使结果”和“状态的改变”。根据Talmy对“实现”事件的研究,我们认为“使役”事件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实现使役意义所涵盖的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应包括:动词词根(verb root)和附加语(satellite)来分别和共同表达,动词词根和附加语构成使役动词复合体(verb complex),我们称为使役动词[15]。
四、《小王子》中使役概念的英汉语言表达形式
本文选择安东·德·圣艾修伯里的小说《小王子》英汉版本进行英汉语言使役表达的对比分析。因该小说篇幅适中,语言丰富而又简单明快。小说里出现很多使役结构,是比较适合研究使役结构的语料。这部小说的中文译本很多,我们选择了由胡雨苏翻译的版本,因为该版本语言和创作风格都比较忠实于原著。在英语版本中有52例用以下四种方式来表达使役概念。
(一)用单纯词表示
discourage,irritate,surprise,bury,disturb(2),tire(2),grieve;interest;plunge;amuse, humble,please,cheer up;comfort,impress,confuse,torment,touch,worry.
(二)用词缀法表示
Frighten(2);unscrew;sharpen;flatten;waken;loosen;moisten.
(三)同形变价
empty,perfume,move(2),shake
(四)“Have+N+V-ed”,“Make”结构,“Let”结构。
在统计的52例使役结构表达中,单纯词21例,占40%;词缀法构成的使役词8例,占15%;同类转换5例,占10%;“let”结构2例,占4%;“have”结构3例,占6%;“make”结构13例,占25%。其中,词汇使役表达占65%;句法使役表达占35%。对应英文使役概念的汉语翻译中,“使……”结构21例,占40%;“把……”结构5例,占10%;“让……”结构5例,占10%;合成词9例,占17%;其他结构12例(没有典型的使役结构表达),占23%。其中,词汇使役占17%;句法使役占60%。
尽管受译者的翻译风格,用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英语使役概念的表达会有不同。但通过以上对比分析,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程度要高很多。下文以Talmy的四种词汇化模式为基点,结合《小王子》的中英文版本中使役概念的表达,尝试提出英汉语言使役概念的词汇化模式并进行对比分析。
五、英汉语言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
(一)未完成义使役动词(moot-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 + 完成义附加语(fulfillment satellite)
英语中未完成义使役动词有“make、let”等,其本身无完成义,只包含动作的倾向性,即致使其对象发生变化或改变状态。例如:
Yes,the stars always make me laugh. (是啊,这些星星总让我发笑。)
That made me a little ashamed. (这话使我有点难堪。)
And that makes him swell up with pride. But he is not a man——he is a mushroom!(这使他傲气十足。他简直不象是个人,他是个蘑菇。)
It is enough to make him happy just to look at the stars.(当他看着这些星星的时候,这就足以使他感到幸福。)
I had let my tools drop from my hands.(我放下手中的工具。)
从以上例句中可见,此类使役动词的语义范畴涉及两部分,执行使役动作的使役标示词和表达使役目的和结果的完成义附加语。未完成义使役动词的语义向后进一步延伸,使役动词已经语法化为使役表达的标记,未能表达使役结果和目的,而完成义附加语表达了拟达到的目的和使役动作的结果。作使役完成义附加语的可以是形容、动词等。
(二)蕴含完成义使役动词(impli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 + 确认附加语(confirmation satellite)
此类动词本身隐含致使动作的目的和结果,带有隐含实现使役意义;而从语义结构和构词法的角度讲,这类动词是由两个语义元素构成的,即蕴含动词含义的实义词和确认使役意义的附加语(或称词缀)。可看出英语中使役动作与结果两个概念融合为一个可以独立表达完全使役的动词,而汉语却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要素的合并,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的程度不同。小说中出现的例子如下:
举例如下:
Mine perfumed all my planet.(我的那朵花使我的星球芳香四溢)
It is very rarely that an ocean empties itself of its waters。(很少会出现海洋干涸的现象)
And a brilliantly lighted express train shook the switchman‘s cabin as it rushed by with a roar like thunder.(这时,一列灯火明亮的快车,雷鸣般地响着,把扳道房震得颤颤悠悠。)
英语版本的《小王子》里出现的完全完成义使役动词在汉语里大都被译为“使……”结构。如:
The grown-ups discouraged me in my painters career.(大人们使我对我的画家生涯失去了勇气。)
And the little prince broke into a lovely peal of laughter,which irritated me very much.(此时,小王子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这使我很不高兴。)
But the little prince,having now completed his preparations for departure,had no wish to grieve the old monarch.(小王子准备完毕之后,不想使老君主难过。)
第三种由完全完成义使役动词表达使役概念,在小说的汉译版中没有出现对应的情形。这说明现代汉语中的以完全完成使役词汇表达使役的情况较少。
综上所述,对于同一个表达使役的语义场,汉语表达使役概念的三种词汇化模式依次为:(1)典型的使动句,即未完成义使役动词(moot-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完成义附加语(fulfillment satellite);(2)“V-R”动词或称为兼语式的使役表达,即蕴含完成义使役动词(impli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确认附加语(confirmation satellite);(3)使役动词表达使役概念,即完全完成义使役动词(attain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
而英语表达使役概念的三种词汇化模式依次为:(1)使役动词表达使役概念,即完全完成义使役动词(attain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2)未完成义使役动词(moot-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完成义附加语(fulfillment satellite);(3)蕴含完成义使役动词(implied-fulfillment causative verb)+确认附加语(confirmation satellite)。
由此可见,汉语表达使役概念时多以句型来表达,正如Talmy所言,汉语属于一种很强的依附语构架语言。一个整体的使役概念表达,在汉语中通常会被概念化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我们用下表列举英汉英汉使役概念表达的异同:
五、结语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使役概念的表达有过各种各样的讨论,也总结出许多概括性的结论,但基于某一特定理论,选择某一特定篇章的实证研究,依然有一定价值。可以让语言使用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使役表达的具体体现方式:英语表达使役概念倾向于用完全完成义的词汇手段,使役表达词汇化程度高;汉语表达使役概念倾向于用附加完成的“附加语构架”动词和使动句,使役表达词汇化程度低。研究对比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于翻译和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21.
[2]熊学亮,梁晓波.论典型致使结构的英汉表达异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3]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M].沈家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5-202.
[4]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5]Saint-Exupery Antoinede.小王子[M].胡雨苏,黄玉山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
[6]Briton,L.& E.C.Traugott.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18.
[7]Pinker S.Learnability and Cognition:the acquisi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M].Cambridge,MA:MIT,1989.
[8]张京鱼.心理动词与英语典型使役化结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99.
[9]王文斌,徐睿.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形态分类和句法结构比较分析[J].外国语,2005,(4):23.
[10]董秀英.汉语的词库与词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
[11]蔡芸.使役化构词规则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0,(2):178.
[12]贾真真.基于词汇化使役动词运用调查和研究的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12,(18):155.
[13]Talmy,L.Toward a Cognition Semantics[M].Cambrige,Mssachusetts:MIT Press. 2000,261-278.
[14]严辰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2005,(1):24-25.
[15]赵朝永,邵志洪.英汉语使役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6.
【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推荐阅读: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探讨01-03
c语言设计程序11-11
c语言程序设计实习报告程序02-22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11-19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01-14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习题02-06
c语言程序设计解析02-17
C语言程序设计数组04-12
《程序设计语言强化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