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篇1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会有这么多的愤怒,还是现代好啊,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说,中国人幸福指数排在世界前20位!并且逐年上升。事实果真这这样吗?最近央视记者走基层,国庆期间忙着问:“您幸福吗?”,就冒出个“我姓曾”这样的“神回复”,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就这样“被幸福”着呢!但还是我们普通百姓的觉悟高,遇到了苦闷之事,就只是发发口头的牢骚、喝几口闷酒也就把这愤怒化解的烟消云散了。我们央视记者推出这样的新闻专题报道是何用意,是关心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呢,还是在邀功表功?从央视一贯的作风——报喜不报忧,尽力粉饰太平——来看,央视的用意很显然。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说:“我们现在很幸福,每天忙忙碌碌,赶着还房贷,赶着担心明天的工作,赶着操心小孩的学费,再担心老板是否把自己炒了,我们真幸福得像猪牛!”而第三世界的穷国家印度人偏要说,我们中国人不幸福!印度人可以安心去流浪,也不愁饿死病死,而每个中国人都似乎觉得看不起病,不敢病,心天天放不下,不知明天自己会怎样。说我们中国被要养活比印度多数倍的官员队伍、要喂饱中国官员庞大的将军肚、要装满外逃官员的行李箱、要养活无数的大盖帽,中国的那点GDP余钱肯定不多,用于人民福利的钱不会比印度多。

其实,中国人的不幸福不是现在才有的,实际上在柏杨先生眼中,一部煌煌大观的中国历史,其实更是一部阴谋、政变、杀戮、诡计、猜忌的可怖历史。在书中,柏杨先生能让中国历代帝王像小丑一样跳来跳去,滑稽、荒诞;里面,没一个是好东西,闹来闹去,折腾来折腾去。我们可以和柏杨先生一起冷眼看历史,嘴巴,大大地笑,说着真是高兴畅快。可能正是因为柏杨先生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苦难(其间,柏杨娶了4个老婆,到了台湾又娶了第5个),也许正如武学中所说的,受重伤时无意间会打通任督二脉,愤怒令血气冲天,冲破了原有思维的局限,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生活、感触到了社会,有感而发,由愤而作吧!因为之前对于系统的中国历史之知识只从教科书中得来,所以难免加上正统的烙印,现在再看这个,感觉即使矫枉过正,暴虐倍惨,亦强于正统之教科书。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篇2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

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

“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

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读柏杨中国史纲个人随笔 篇3

时下快餐文化,对我而言由来已久。故求学之时,诸事待有人做之,凡精华之处皆摘编集之。我辈但读之咏之,不复寻章摘句之苦,无皓首穷经之罪。然彻夜反思,无独立思想,方为可悲。

柏杨之中国史纲即为此,慕名已久,从未一睹为快。非不读也,是其不可得而读也。如今痛定思痛,为之一读。起卷,惊诧,为其文风似有所见,莫非《明朝那些事》不过拾人牙慧?细读之,方为释然,曰貌似神已远。数年前拜读《明朝那些事》,不过读书笔记而已,而今深读《二十五史》不过寥寥,是以名声显著。但比诸柏杨,如荧光之于皓月。读通一本书谓之读书笔记,读通百书才谓之学问。是故中国两千年周期律虽有仁人志士苦思冥想仍未之破也。

柏杨之中国史纲,就实而言,未能跳出中国古文化之圈。但已无帝王家事之限。观世界历史,莫不从传说肇始。所以治史先将传说不为过。兼有中国传统区域之说,诚哉斯言,方有整体之感。读史尤为中国史,为其割裂感而痛恨,仿佛古代人只是各做其事,无逻辑、无连续、无思想、但有因果。

其后,柏杨也陷于诸事凡凡之中,所谓各做其事,究其事也,有其思想发展,有其导火索,有其发展,有其后果,不可谓不全。但回到整体感,仍是无,令人切实痛恨。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篇4

金冲及同志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入理解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果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长处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历史场景的鲜活复原

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首先必须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能随意曲解。在这方面,《史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该书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以经过仔细辨析、严格考证的资料为根据。书中引用的资料极为丰富,特别是大量引用了过去尚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资料。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可信度,也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如果只是胡乱抽出个别事实、罗列一般例子,不仅不能反映历史真相,有时还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列宁强调,必须“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史纲》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努力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这就大大提高了在揭示历史真相方面的深度。

客观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史学著作在描述历史时,如果不是从历史实际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仅仅依靠一些范畴和定义来编织历史,抽去了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情节,历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史纲》在纠正这种弊端方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和尝试。对于譬如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等一些重大问题,《史纲》不依靠繁琐的概念堆砌、简单的逻辑推演,作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一件件历史事实的描绘,为读者勾画出一条清晰的演变线索。

历史现象的理性评析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谈到什么样的史学著作可以称得上是“实录”即真实的记录时,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是叙事要质朴、确切,即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其二是评论要客观、公允,即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如果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褒贬失当、好恶任意,即使讲的确有其事,也会远离历史的真实。《史纲》在这个方面做得怎样呢?

简单化是史学研究的大敌,因为历史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往往存在多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表现和影响,在两种对立的不同质的事物之间也常常有着多种中间的层次。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史纲》对此给予了足够的注意。比如,在谈到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时,指出:“一个人的思想常常不是直线发展的,需要经过某些迂回和曲折,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产生,尤其是这样。”这样一种对待历史的辩证态度,贯穿在全书的各个方面。

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才能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受某些假象的欺骗。比如,对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人认为国会有了,约法有了,“责任内阁”也有了,西方国家那一套政治体制已经移植了过来,中国已经向民主政治跨进了一大步。其实,那些被称作民意代表的国会议员们,只不过是被军阀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同民主政治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正如《史纲》所说:“那些说起来很动听的东西,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如果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中来,却全然变样。”

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

回顾既往,不是为了怀旧,不是由于伤逝,更不是迷恋于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历史中获取智慧、汲取力量,以便深刻地了解现在,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但要真实地描述历史、客观地评析历史,而且要努力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所谓规律,实际是指历史现象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主导趋势。《史纲》的最后一章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特别发人深省的问题,这就抓住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逐步掌握其规律。

比如,《史纲》强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量,是20世纪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结果。”事实证明,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的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将1-20题的选项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处,共20分,每小题1分)1.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2.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外国资本企业 D.辛亥革命后的新兴企业

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4.康有为创立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堂是()。A.时务学堂 B.万木草堂 C.京师大学堂 D.同文馆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6.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D.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 7.毛泽东认为,()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A.十月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A.发动、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0.中国共产党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1.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中国方面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地域辽阔,战线长,敌后战场的开辟 B.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仍相对弱小,无力开展反击 C.中国国民党不积极抗战

D.中国抗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十分困难。12.()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根据地建设 D.武装斗争

13.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是()。A.毛泽东 B.王若飞 C.叶剑英 D.周恩来

14.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战役是()。A.济南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5.20世纪70年代以()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建交 C.邓小平访美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6.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1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

18.“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9.1974年毛泽东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提出了()思想,实际上指出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向。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间地带 C.三个世界划分 D.反对霸权主义

20.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多项选择题:(将1-15题的选项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处,共30分,每小题2分;错选、多选、漏选均无分。)得 分

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来源是()。A.买办 B.商人 C.地主 D.官僚

2.从1858年到1881年,俄国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勘分西北界约记 D.改定伊犁条约

3.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六位维新志士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A.康有为 B.梁启超 C.刘光第 D.杨锐 4.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B.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C.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D.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

5.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其中,作为进步势力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的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6.下列事件中,由蒋介石亲手制造的有()。A.中山舰事件 B.四·一二政变 C.马日事变 D.七·一五政变

7.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犯“左”倾错误的多方面原因是()。A.八七会议后党内存在着浓重的“左”倾情绪 B.共产国际对中共党内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C.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不足 D.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 E.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8.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呈现出的新特点是()。A.实行党内合作,形成了统一的政府 B.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C.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D.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E.处于一个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9.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主要内容是()。A.提出废除国民党***的主张 B.提出多党多派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全面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D.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E.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E.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11.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最早是()提出的设想。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2.造成“文化大革命”悲剧的社会原因有()。

A.长期以来“左”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B.近代帝国主义侵略 C.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机制 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远

13.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进行改革开放 E.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4.以下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的是()。A.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C.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5.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A.“毕其功于一役” B.二次革命论C.“无间断革命”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得 分

三、材料分析题(阅读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1.(本题15分)材料一:

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470页。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阅读如上材料后,请回答:

(1)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2)试述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2.(本题15分)

(1)一篇题为《打破束缚,更新观念》的文章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学术研究》1994年第4期

(2)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在中国的重工业领域,外国资本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在金融领域,外国银行资产比华商银行多三分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3-84页。

(3)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日满经济一体化”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殖民地化了。按照“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原则,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不允许存在的。武汉失守后,关内被毁工厂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7%。其余的,除少数内迁外,大部为日本侵略者所占夺。他们的方针,是使沦陷区成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4)抗日战争结束后,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交换条件,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享有了种种特权,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不受限制地倾销商品和投资设厂的特权;在实际上重新恢复的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上述条约或协定的保护下,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国民党政府的“国营”企业和官僚资本的私营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垄断资本的影响和控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85页。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2.根据材料(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怎样的变化?

3.结合材料(2)、(3)、(4)请你谈谈国民党统治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3.(本题20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十年是光荣伟大的三十年,是中国人民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复杂斗争的三十年,是经历了曲折道路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胜利的三十年。”

——摘自1978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摘自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阅读如上材料后,请回答:

(1)为什么材料一、二、三都对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给予了高度肯定?为什么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史纲观影感想 篇6

历史,需要我们正视。无论对与错、是与非、曲与折。值得称颂的是,电影《建党伟业》,非常可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些人、那些事。

我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的青年人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曾经有过和80、9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这个时代给80、90后扣上了诸多“标签”,又给了80、90后诸多生存空间的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而看过《建党伟业》后,我却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我们又真正从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我们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而在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他们必须面对的是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对于他们而言,“梦想”,便只有一个——振兴中华!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遭遇的失败和不公,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而很多革命先烈们却没能等到成功的曙光便永远的离开了,只余下坚定的信念,如火炬般在一颗颗赤诚的心灵间传递,燃烧起熊熊革命之火。

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了很多来自西方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很多人忘记了,如果没有那一代人无悔的牺牲、壮烈的燃烧,我们连今天的安定生活都没有。总是抱怨社会没有给予我什么,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也或许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处在转型期,从上到下都会感到阵痛,但从这一刻觉醒还不算晚,我们还有用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未来的大好时光。

史纲讨论课感受 篇7

周二6、7、8欧阳xx 在初中和高中上历史课时,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应试教育,老师完全按照书本讲,“灌输”的成分很重,我们在课堂上基本零参与,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老师指出哪里是重点我们就背哪里。后来发现在大学里我们还要学近代史纲要,当时我的心里是不以为然的。但是,经过将近一学期的学习后,我发现史纲课并不像以往的历史课,尤其是史纲讨论课,对我们大有裨益。

我觉得我在讨论课上学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团队的合作精神。因为讨论课有一个主题发言,所以我们小组每次都分工进行了精心的PPT准备,并最后将其整合。这个过程提高了我们的合作能力与责任感。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讨论课前我们小组在整合时讨论得不亦乐乎的场景。不得不说,在大学班级氛围淡化的背景下,我们小组的人能通过史纲课的合作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实属难得。

2.对历史知识的汲取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每次讨论课的准备过程,我们有仔细阅读各种参考文献:从《龙旗飘扬的舰队》到《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正是在主动阅读各种参考文献的同时,我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们的思维更加开拓,看待问题的方式也辩证化。一个个陌生的历史人物,一桩桩陌生的历史事件都揭下了神秘的面纱,向我们展露出它们无穷的魅力。历史正如一片叶子,有人一叶障目,有人一叶知秋,在慢慢品味它的精华,它的奥妙时,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3.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每次讨论课,两个小组总要进行撕逼,这锻炼了我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两组相互交锋与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思维碰撞的火花格外耀眼,增加了无穷的趣味。同时我也有几个小吐槽:

1.撕逼的两个小组能否加强交流,明确双方所持观点,让撕逼的效果更加显著。比如我们组跟2组讨论朝鲜关系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时,我方认为促退,对方认为短期促进,长期促退,我感觉在撕逼的过程中我方挺吃亏的。

金冲及史纲初读感想 篇8

学生:李宏平关于20世纪史纲概述性质的历史著作很多,之前浏览过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郭廷以的《近代史史纲》以及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最近初读了金冲及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感觉虽不能说是振聋发聩,只能说有点想法,书中很多论述还是理解不到位,这无疑与我的知识积淀浅薄有关,希望以后多加弥补。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们习惯性地把它归结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在这段百年岁月里,充满着民族屈辱和国家不幸;充满着国运抗争和道路求索;充斥着沉沦的失望和复兴的喜悦,这样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每个当代中国人都不得不细心体味它、回忆它、反思它。我们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和反省历史的古老民族,周公在平定“三监叛乱”之后曾反思道:“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上说:“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么二十世纪充满动荡和变数的中国,史学家们从中到底可以捋清些什么,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形容近代中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有认为中国近代是一个U字形状的变化趋势,初读了金老先生的《史纲》,对于近现代百年中国有一些想法,当然不算是独创,大致有如下:

沧海横流,谁是真英雄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宣告了晚晴洋务派三十多年惨淡经营的自强统治阶层中较有远见的政治人物,在与西方的不断接触中,终于认识到了“忠义为胄橹”、“人心护国”的空想性,他们迎着顽固派的指责和阻挠,举步维艰的兴办军工民用实业,其进步意义我们应该肯定和承认。以前说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很是感觉羞耻和恼火,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的自强运动,在越南作战的清朝军队可能依旧还是弓箭长矛,也就不可能有镇南关战役清朝正规军的大捷。但是,李辈他们只能是半截子的学习西方,他们一只脚已经迈近学习西方的大门口,另一只脚却深陷封建主义的泥潭之中。伴随着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炮火的强烈震撼和洗礼,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发出了维新变法的有力号召,他们兴办学报,组建强学会、保国会,上书言事、兴办学堂,他们的进步之处在于提出了从政治改革方向去解救苦难中的中国。的确如此,当时清朝暮气沉沉不思祸之将至,如果进行大刀阔斧内容深刻的政治变革,亦有可能扭转颓势。但是他们理想大于现实,康广仁曾说:“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正如金老先生所言戊戌变法的结局注定是失败的,但决不能抹杀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特别是思想启蒙方面的巨大进步作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册21页),他们传播了封建思想之外的资本主义思想,这对于日后的探索者来说,那是有着无可替代的正面引导作用。而后,康有为等在政治舞台上一直以保守的维护清代正统的面貌出现,这只能说他还是没有随着历史潮流的变动,进一步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渐渐地淡出了历史主流的视野。清末以来,清朝的腐朽和软弱已是无可救药,它内不能保民外不能争权,反而沦落成外国势力的代言人。这种情况之下,孙中山先生毅然与满清政权决裂,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试图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族贵族专制统治。其领导组织了一系列的武装暴动,但结果都是失败。但其顽强的斗志和坚韧的品格终于在武昌起义之后群起而响应,清朝的统治机器轰然解体,这标志着两千年以来家天下的封建专制的结束,可谓是至功至伟!后来其所创立的中华民国虽几经磨难,但其影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民族解放和复兴而奔走战斗,其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可见一斑,所以其不愧是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的伟大先驱。但是这样一位英雄却没有看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场面,最后只得含恨而终。他所谓的继承人无论是汪精卫、蒋介石,都是自诩为三民主义的正统,实践中却倒行逆施,前者在民族大是大非问题上走向了投降卖国的不归路,后者虽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却在思想践行上走上了独裁专制的老路,终于是退居台湾了此残生而已。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思想激进,稍有不慎就有落后和淘汰的可能,那么在大浪淘沙中何处是历史的主流,中国的前进道路到底是什么?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民族,难道就会一蹶不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迎来了近现代史上民族独立和复兴的曙光,其纪律之严、主义之新、信仰之坚,比国民党不知先进几倍,他们提出的革命纲领和政策是如此的明智和鲜明。第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适应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在革命政策上,它最大限度的代表了中下层的农工利益;在宣传思想上,已经实践了的马列主义优胜于国民党阳奉阴违的三民主义;在民族存亡面前,共产党真正的抗战与国民党的畏首畏尾形成对比。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近代中国取得了彻底的独立和统一,进一步的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探索。读了金老先生的《史纲》,更加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更加体会到中国近现代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前进性。沧海横流中能逆流而上的都是当时豪杰,大浪淘沙中能坚持民族气节者都是优秀儿女,而真正的英雄是在险象环生浓云迷雾中,可以找到光明和自由的鼓浪者、领跑者。他们是我们民族永远的英雄!

和平与统一,永远的追求和前提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战乱和分裂之苦,仅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为例: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十年代前的北洋军阀混战、1930年空前规模的中原大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以及规模巨大的解放战争,上述我提及的只是大规模的战争和分裂,还不算零零散散的民变冲突等。回顾百年近现代史,我国陷入了空前的动荡和分裂状态。自20世纪以来,中国派系林立、互相倾轧,可以说是“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晚晴以来,官员大吏明争暗斗,顽固派与洋务派、湘系与淮系、北洋与南洋,以至于甲午海战,只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舰队在与日本上下一心的联合舰队苦战独撑!假使清朝海军不分所谓门户之见,可以南北一气,团结对外,起码在军事上亦不至于失败的那样狼狈难堪。到了近代民国年间,北洋军阀没日没夜的窝里斗、窝里横,但一见到外国公使团就俯首低头,1927年北伐一路坦途,中途国民党却悍然与共产党人分道扬镳,之后又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停息过战争和分裂,到了1937年,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全面进犯中国,终于在空前的民族危机中,举国守土抗战,而这一残酷的战争,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近代中国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也一直渴望有一个改变民族命运的机会,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民族机遇。正如金老先生书中写到:“这胜利是中国上千万人的血泪汗水换来的。我想无论在朝在野的人士,得到这胜利的消息,痛定思痛,在万分欢欣之余,必都有一种沉痛的回味,这胜利真来的不容易啊!也正是唯一的责任,就是要怎样保持这经过数十年艰苦沉痛才换的的胜利的成果。”(金冲及上册第554页),经过这一持久残酷的民族抗争,我们认识到团结和民主的力量,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和不幸,我们国家再也经不起内耗和分裂了,只有团结、独立、统一、民主,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广大民众也再也不能容忍国民政府的不作为和胡作为。历史是如此的充满变数和奇妙,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队几乎要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困死扼杀之时,在经过伟大的全民抗战之后,人民革命力量反而是越来越壮大,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把拥有四百万装备优良的国民党统治机器分割解体!这再一次证明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也就是金冲及老先生的话:导致战争胜败的不只是双方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史纲》上册500页),1953年以后国内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新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政府运作制度,其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和建设,虽然走了弯路和犯了严重错误,但是毕竟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了改革开放更是,和平与安定的国内环境,使得中国的发展前所未有,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和平和统一,这一切的成就都无从谈起!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这是血的教训,我们必须永远牢记。

金先生的《二十世纪史纲》,是一部宏观通读性著作,作者没有一味的堆积数据,而是博采众长史论结合地再现历史,作者也没有偏袒任何政治力量,更多的是公允的评价和陈述,这一点很是难得。特别是其独到犀利的史论、简单明了的分章分节,使我更加深刻地认知近代中国,体味它、反思它。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篇9

历史1601班 赵柯楠

近期我读了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囯史纲》,这是一本易读易懂的书,读完后感悟颇多。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尔纲先生,他是广西贵县人,著名的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作者的人生经历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他曾在自序中写到“以为著作中的太平天囯史,不妨一点一滴地写到十年二十年,而且出版界中关于这一史迹的著作,就是一部使人值得一读,使人明了这次事件的起因,经过,及其影响的纲要之作,也还不曾有,这是著者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必须先把一部纲要的太平天囯史写出来。献给一般读者。”可以看出,罗尔纲先生对这本书有明确的目的,她将全书分成八部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接下来,我就个人观点谈一下对这本书的感悟。

一、压迫是扬汤止沸,顺应民心才是釜底抽薪

自满人入关,中原成为少数民族统治之后,满汉之间民族矛盾上升。汉人对满人仇视,满人对汉人压迫,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子,双方对峙局面不断激化。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他们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东北地区是满族人的摇篮。三国时称他们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为女真。“女真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长期的渔猎活动造就了他们擅长骑射,喜欢争斗,耐饥耐渴,吃得辛苦。在崖壁上行走如飞,能耐饥渴,行军出入,以米末少许调水而饮,六七月间,不过吃四五升。虽大风雨寒冽,达夜露处。不仅人能如此,就连他们所骑的马也能在五、六昼夜绝不吃草的情况下,照样奔驰。”就是这样一个被汉人视为落后的民族,他们一路南下,打败高高在上的明朝,重新整顿社会,完成又一次改朝换代。

清初,满人对汉人尚能实行安抚政策,他们还按照汉族的规矩为崇祯发丧,礼俗一如明制。但终究,他们还是压制不了骨子里那种对权力的欲望,向汉人强制推行五事:剃发,易服,圈地,投充法(把汉人当奴仆),逃充法(逃跑后罪连邻居、九族)。“但是,汉族虽给满人如此的任意来宰割,而这源远流长的泱泱大民族,不但不因受异族的统治而稍有屈服,反之内潜的民族意识却因受了异族的压迫而发扬光大起来。”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在满人的逼迫下爆发了,他们遭受亡国之痛,异族统治,即便如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仍不平等。他们不再忍耐,他们要爆发,如果清政府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也不会采取活动了。于是天地会、白莲教、罗教等秘密组织相继出现,私下进行秘密活动以表明对清廷统治的不满。

至此,我们再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北出湖南时,不过数万人,及到长江流域,沿途男女蜂蛹的加入,不一年,人数便逾二百万。”这其中原因,我不否认客观原因是连年的灾荒,豪富兼并使许多人无家可归。可往深处想,灾荒使难民数增加,如果清廷及时处理,也不至于自己的百姓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这些难民,贫民愿意跟随太平军,我想更多的是受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观念的号召。正是因为太平天国提倡的是这些贫民所缺的,所以他们愿意唯太平天国领导人马首是瞻,也正是太平天国做到了顺应民心,所以它的发展很快,规模很大,在存续的时间里给予清廷重重的一击。

所以,政权对民心的体现程度也决定了它是否能得民心,是否能稳定统治。

二、制度的推行程度关系到人民对政权的信任程度

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发生过灾荒,有旱灾、水灾、风灾等灾害。“据汤象龙先生的《道光末年被灾县数表》的统计,其时平均每年被灾害者有五百余县,其中灾情严重需要赈济者道光二十七、八、九三年平均每年都在百县以上。计被灾县数占中国本部县数三分之一,需赈的灾区则占本部县数十五分之一。这一场连年的灾荒,灾区地域之广与灾情的严重于此可见。”在自然灾害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百姓无钱无粮。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他们需要政府做他们的靠山,给予他们帮助。可是“在大灾荒的时候,清廷原是有赈济的办法的。但官吏办理赈务,向来有两大弊端:

一、浮冒克扣;

二、敷衍毕事。浮冒克扣,则赈款惟中饱胥吏私囊,灾民少沾实惠。虽严旨屡下,实等具文……至于敷衍毕事大则匿灾,小则遗漏,灾民也同样得不到救济”在民众需要政府的情况下,我不否认政府的确做出反应,给予赈灾条款。可晚清腐败严重,官员层层克扣,政策得不到实施,灾民依然还是灾民,()只是更艰难,勉强度日的难度更大。他们不断期盼却得不到些许安慰,以致心灰意冷,不再做无望的希冀,不再信任这个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人民诉求,在颁布的革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重点解决土地问题,解决人民最根本的需求。它规定对辖区内土地均衡以后平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进行平均分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平分,它满足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贫民、灾民、无业流民的愿望,使他们可以靠自己养活自己。可这都是刚刚提出时人民的美好愿望。“公田制度的精神是没收私有土地,重新由国家平均分配,太平天囯就不曾做到。它还承认地主的地位,它与地主的关系还是旧社会制度下的征收粮赋的关系。”也就是说,太平天国仍不能将政策实施到底。“既然太平天国的政权实施了保护地主阶级,共同剥削、压迫人民的政策,受压迫的人民也一样起来反抗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本身就是起义者,但他们又受到另一部分起义者的反抗,这都是因为制度的不彻底执行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三、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在《太平天囯史纲》这本书中,对于太平天国的影响,作者不只是局限于当时人所看到的影响。

为了对付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组织湘军和淮军。打败太平天国后,这两支军队在日后的发展中势力越发的大,而且这两支军队都是私人在管理“湘淮军制都是使军队会成为私人势力的制度”私人势力的强大,就会造成地方割据的形成。“后来李鸿章老死,袁世凯继承他的势力,卒移请祚。故论北洋系势力的起源,以及民国以后,而湘军之兴则由于太平天囯战役时势所造成。”这就使得中央权力下移成为晚清不可逆转的局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篇10

精彩链接

马原高频考点:对立统一规律考点详解

考研政治 8月27日国际时事新闻

打破对考研政治的片面认知 学思结合

考研政治 时事热点:神十升天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时间段特征来梳理。这是一门历史课,又是政治课,在梳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这门课的阶段性: 考研 教育网

第一个阶段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 1840 年到 1919 年,主要是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历史的主体和领导者是中国资产阶级;

第二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 1919 年到 1949 年,主要是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第三个阶段从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建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问题。这个阶段主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二是完成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个阶段从 1956 年年底到 1976 年,是探索社会主义的 20 年,这一时期开篇是好的,但后面有一些失误,这一时期的考题基本很少。

第五个阶段从改革开放以来到目前为止,主要是讲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和经验。

第二种方法是按章节梳理。每一章都有内在逻辑关系,第一章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

第三种梳理方法是按照历史学的方法梳理。无非三步走,第一步,历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步,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第三步,对历史的基本评价。

上一篇: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icu重症护理记录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