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精选10篇)
随着考试制度的变革,体育科考试分数在中考成绩的比重逐渐增大,体育学科的地位也日益上升。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各自的教学活动。所以,节约上课时间,让学生能及时进行知识消化,让老师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都需要有效课堂进行支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今教学的一大特色。现在我就多年的体育教育经验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巧妙进行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俗话说,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一节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努力探讨适合学生课堂教学的方式,让课堂教学有效更有趣。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教师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双边活动的目的。例如,在室内体育课堂上,老师要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准备并安排好各种适宜的体育教具,如教案设计,活动工具等,让学生在室内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竞技活动,如象棋,围棋等活动。在老师精心准备下,学生能够在自然而有条理的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室内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利用体育干部进行管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对学生来说,体育课是一门很休闲很放松的课程,如果下节是体育课,学生一听到下课铃声,便归心似箭地跑向运动场。此时,学生容易兴奋激动,体育干部在队列的管理上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只管海阔天空,却忘记了该排队整队了。如果利用体育干部进行提前排队,并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同学们活动了筋骨,活动了肌肉,身体得到舒活,自然运动起来很自如。此时,老师开始上课,就会直接走入正题,节约了教学时间,同学们也能把教学内容反复进行实践训练。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还可以相互训练,相互指导,互相提高。例如,在排球训练这节课堂,体育干部首先提醒同学们带上排球,迅速排好队,进行慢跑3圈,舒筋活骨准备活动训练。同学们活动开了肢体,在垫球的过程中就会手脚自然,身体放松,达到了学习效果。老师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别指导纠正。再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学生之前看过明星投球,因为标准动作与学生“自由式”投篮动作相差甚远,所以学生一般没有学习的兴趣,往往技能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如果我们让学生去学习某个明星球员的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我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很多。在平时教学中,提倡学生多学习,多练习,体育干部平时要多留意体育动作,引导和组织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活动。
三、进行体育活动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课既是一门专业课,又是一门活动课。在课堂的40分钟时间里,远远不够学生的运动活动量。这就要求老师要多利用课外组织进行活动课。在“阳光大课间,幸福体育梦”倡导的同时,大课间是学生体育活动课做有效的形式。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体育老师要多组织排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锻炼,学生的运动中既提高了身体素质,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初中体育活动课程设置内容必须有弹性,既能指导活动,又能为活动所改变。内容必须是学生感趣的、与学生当前的经验发生联系,教学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逐步扩充学习单元并组织教材,强调打破学科的界限。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活动课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密切与实际生活活动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弹性大、组织灵活,可以使学生获得即时信息等。通过活动课,学生的活动内容和能力可以及时得到补充和提高,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技巧
俗话说,人不学就落后,学习可以让人提高和改变。体育考试分数的增加,提醒体育教师必须在学习中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达到与时俱进的境界。体育也不是以前单纯的跑一跑,跳一跳,现在的体育考试项目花样繁多,老师们不得不采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进行课堂有效教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同于基本功,基本功是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所展示的体育项目和队列队形口令能符合体育教科书的要求,在技能和体育理论上要达到的一定标准。它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教学行为方式。现代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能驾驭教材和学生的基本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自己专业更快成长。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独有的专业技能之一,体育教师必须对篮球、足球、排球、体操、武术、田径等专项技术进行掌握,做到动作示范大方,规范,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当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全面发展,是相当困难的,青年教师在接受教师教育时,要形成一专多能,使其让专业技能更上一个台阶。
一、课堂互动的内涵
“课堂互动”是课堂活动中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是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 是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意味着教师要摒弃单向的传授, 转而和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等教学相长的行为;学生间的课堂互动意味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合作探索、互通信息、共同完成任务。
“课堂互动”不是指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 而是指课堂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交往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教学设计引导下的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 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交流, “课堂互动”才有其真正的价值。
“课堂互动”应该是真实的情感互动。课堂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这种情感交流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会得以实现。任务型教学中真实的课堂任务可以促使师生投入真实情感, 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完成课堂任务。“课堂互动”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否定, 是对课堂的“民主意识”的发扬。只有我们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时, 我们才会实现和学生真情互动, 而这种“真情”才会随着教学过程流人学生的心里, 特别是流入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后进学生的心里。
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理解要落实到每一个教学步骤上, 教师要成为互动环境的创造者、积极的促进者和学生互动的帮助者。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有关数据显示, 80%以上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认为, 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与社会的实际交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 初中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1.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正确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初中英语教学与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混淆, 英语口语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用英语准确流利地交流, 但对初中英语学习而言, 却并不准确全面, 初中英语学习的学习者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语音语调的标准和语法的正确与否不应该再是这个阶段口语课的主要任务。学生上课操练的话题也不应该仍停留在彼此介绍、聊聊兴趣、说说天气的层面, 而应将口语训练与所学的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另一个是初中英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目标混淆, 英语贸易术语的解释及其他相关商务英语知识的讲解不该属于初中英语教学的范畴。
2. 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事实上, 长期以来, 我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表达非常好, 各种英语等级考试得心应手, 但是张不了口, “哑巴式英语”随处可见。英语的口语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始终把就业目标放在第一位。就英语而言, 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国院校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有些教师过多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听对话, 再讲解 (包括生词、语法) , 学生再背。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讲授过多, 满堂灌, 学生自始至终都只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 而并非主动地参与其中, 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未得到真正的调动,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甚少, 忽视了学生的需要, 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在英语“互动”教学过程中, 学生必须有能力投入互动。为保证学生有能力参与课堂互动, 教师需要研究如下教学策略。
1. 创设思维情境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就要选择适当的媒体设置思维情境,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增强其问题意识。只有当学生探究问题之时, 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 思维活跃之后互动才能有效展开。学生的探究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形式展开的情境, 这种情境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是能够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充分展现个性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 如果学生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 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转换思维的角度,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习社交技能是英语学习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展开, 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并示范社交的技巧, 使学生在活动中“有章可循”。小组互动给学生创造了人际交流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相互交往中锻炼诸如听取、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解释、道歉等社交技能。随着社交技能的逐步内化, 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与人交流, 提高学习成绩。
摘要: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深入, 互动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上, 教师把它作为开展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并结合任务型的教学运用于课堂中。本文将主要结合教学实际, 分析互动式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冬梅.互动式教学组织效率低下归因[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6)
[2]崔丽.中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光盘、INTERNET 检索,收集整理了有关教学目标的设置的专著和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检索并阅读了体育教学论、教学论、学校体育学等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阅读和分析,并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互补充.获取的文献和资料为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依据.
2. 逻辑分析法
本文研究过程获得的资料以文字材料为主,也包括部分数据和图表资料,根据所获资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及讨论问题的要点和特点,灵活采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等逻辑方法,以使本文更加严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策略
1.1 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准确地分析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设置合理、有效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在排球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接受能力等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后,再根据其实际能力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目标过高会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学习的信心;目标过低,不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学习动机降低,学生的实际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当设置目标是具体和富有挑战性的,切合学生实际能力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才能激励学生去战胜困难、挑战自我,产生成功的愿望和行为,最终实现目标,获得成功.
1.2 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只注重设置长期的目标,对设置阶段目标重视不够,长期目标漫长、遥远,具有方向性特征,短期目标则具有更多的机会评价成绩,对长期目标的形成具有反馈的功能.事实上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更有效,(1)当活动开始后,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能使人形成更积极的期望;(2)在活动期间,人们认为短期目标是可以达到的;(3)长期目标易损害学习的乐趣;(4)短期目标有助于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当学生达到了短期目标时,他们的个人自我效能也随之提高,这种自我效能的提高又提高了个人的内部动机和活动水平.因此,教学活动中所设定的目标不应直接指向终极目标,可将长期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目标,将阶段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排球发球技术时,可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对各阶段的动作规格及落点的准确率设置“阶梯型”目标,逐步提高动作难度,当多个阶段目标被逐个实现后,自然会加大长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此来引导学生实现最终目标.
1.3 目标设置应明确具体
目标是当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是某项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因此,目标的表述应是明确的、具体的,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而不是模糊、笼统的,明确具体的目标有助于学生形成具体而有效的行为.如:“一个月后发球成功率要达到75%”,“三周后纵跳摸高由2.98 米提高到3.02 米”,将目标设置具体和量化,有助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相反,不具体的目标如:“请你尽最大努力”;“再跑快一点”“进一步发展学生体能”等笼统的目标是无效的,对于学生技能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设置明确目标对动机能和技能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更有助于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增强学习信心和提高动机水平.
1.4 目标设置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标的设置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有现实性,最好设在学生需要经过较大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水平.因为,这种目标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促使其奋发努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目标定的过高,学生反复努力后仍未达到目标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挫折感,就不会认真对待目标,放松努力或焦虑不安,内部动机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还可能放弃努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如果目标过易,则不需付出很大努力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难以体验挑战性,无法激发动机,这也不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为了保证目标既有挑战性又不太困难,应将学生近期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作为目标制定的参考依据,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2.加强目标设置可实现性的方法
2.1 学生与教师合作制定目标
学习目标主要应由学生自己设置,让个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标要比他人给其设置目标更具有可实现性.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個人的意愿,将目标强加于学生,学生就不会主动、自觉和积极地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并感到压力和不安,甚至可能伴随抵触情绪.因此,目标最好由学生自己来设置,但必须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认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协助目标的制定,双向沟通和协商并达成一致,保证目标的客观性和实现性,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并会主动积极地寻求现实目标的最佳行为策略.
2.2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在目标达成过程中信息及时反馈十分重要,要使目标设置更为有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况的反馈信息,对其活动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帮助学生对自我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鉴定,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寻求最佳的方法和途径.如果学生不了解自己在现实目标道路上的活动情况,难免存在盲目性,降低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样,如果不设置目标,而只给活动者提供反馈信息也不能促使其活动水平的提高,只有目标设置与反馈信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活动水平才会提高.因此,教师要通过测验、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四、结论
1.学生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首先要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它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重要的活动任务上,有助于动员能量,增加中学体育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并主动寻求克服困难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运动成绩可产生积极的影响.
2.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带来消极影响,应提高目标设置的有效性.
何义梅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李旺中学)
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清楚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把握,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跟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持续地丰富教学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发展需要。因为初中学生恰恰处在青春叛逆阶段,所以不少学生的心智与思想都比较幼稚。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一、重视有效地讲解体育运动技能
初中体育教师务必强化运动技能的讲解,特别是注重动作要领的讲解。体育教学动作要领的演变和发展得益于体育运动,是专门分析体育的人员概括出来的,有着十分强的指导性、规范性、科学性。为此,教师应当以通俗化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体育动作。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立定跳远的时候,能够这样解释:务必确保落地前的膝盖前顶,尽可能地往前伸脚,不可以先使脚尖落地,落地时的双脚间距应当跟肩不相上下。教师还应当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与技术失误,尽可能地使学生避免双脚踩踏起跳线和原地小跳的失误。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就是学生是不是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管是组织体育活动,还是讲解理论知识,都应当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尽可能地通过活泼生动的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加入一部分比赛或游戏,或者是通过暗示的形式实施教学。例如,在田径教学中,由于田径活动的专业性比较强,也不需要任何的器材设施,只要求比较严格的身体素质,因此这种练习是单调和乏味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田径课程的时候,能够通过暗示的形式,让学生借助田径课程明确自我身心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一些名人的.典故或者是轶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
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来讲,教师务必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把握。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当前的学生有着十分丰富的课余生活,学生也接触到十分多的新鲜事物,学生的学习需要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性地分析与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师能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学生最希望增加的教学项目、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等,这样,教师在进行问卷调查后,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优化,尽可能地跟学生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丰富教学知识
在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体育项目得以持续地发展,不少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都难以在教学课堂上学习。因为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既定的,从而造成教学知识的单一化。为此,教师需要持续地更新教学知识,在教学实际中融入学生喜欢的和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排球、羽毛球、游泳、骑单车等体育运行项目等,教师能够结合校方的办学能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选用一部分,这样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好的锻炼。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体育教师,只要转变教学思想,高度重视初中体育教学,并且注重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爱东。初中体育教学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当代体育科技,2011(05)。
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老师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策略,使教师转变思维,努力使他们在基础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充分预设,提高体育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实际上,教学预设就是过去所说的教学设计。再通俗点讲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同时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以前强调不备课不能进课堂,现在仍然要做到不备好课不进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如果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我们在课前要从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体育需要出发,突出学生这个主体,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即强调务实科学的预设。
2.教学必须关注生成。体育课堂教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往会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就是必须关注的生成性内容。关注生成,就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其实生成的问题原来就存在,以前我们讲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在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师应提高体育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目中有人的问题,都是如何对待学生的问题,都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问题。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l.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是导致体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各种形式主义的一个直接原因。因此,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眼下上体育课,有的教师目标随意性较大,主要有目标不完成和目标转移等情况,学生对教学要求大多数模糊不清,一堂课学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些什么。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投绳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轻物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全国特级教师王仲生老师他在上前滚翻一课时,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坐得快”的游戏。初看这是两个很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觉得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游戏,这两个游戏中,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下面的前滚翻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的游戏内容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最后,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1)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往往具有求新、求异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因此,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有条件的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完成练习。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3)倡导竞争,激发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到再赛的胜利。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 首先激励要适时。可见激励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
其次激励要适度。把握好表扬的分寸,表扬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表扬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的表扬让学生失望、泄气;过头的表扬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
最后激励要讲策略。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我们老师一味追求讲“好听的话”,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听惯了“好听的话”的孩子,会怎样应对挫折,怎样明辨是非、认识自我。指出学生不足时,要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五.自觉反思,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教学监控行为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课堂教学监控行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整学习方向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教学监控行为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对教师课堂教学专业活动,应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同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摘 要:体育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学生进步和发展为标准,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体育;有效性;教学
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学效率是评价教师教学活动的主要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也呈现出素质化发展趋势,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初中体育课堂改革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有了一些显著的进步。
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地学习,增强我们的教学水平,使我的课堂具有艺术性,使学生每节课都如沐春风,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那么课堂的效果一定非常棒。用心去听课是提高自己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平时多利用网络、杂志、书本知识努力提升自己,做个好学有钻研精神的老师;有机会多听课,同学科的、不同学科的,都要听,学习每个教师的闪光点,比如有的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非常强,有的教师教学方法比较新颖、教学设计比较合理……从每位老师身上得到适合自己的一些东西,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
开展“因地制宜”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做到对每个学生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态,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法,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怀,那么课堂上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教师要坚信“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努力取得到学生的认可,这一点至关重要
只要学生认为你是一个好老师,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参与你的教学,积极推动你的教学。想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就要有好的教学能力,首先让学生认可你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你的课十分愿意上,再就是你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既爱你又敬你。教学就是教中学、学中教,只有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二、教学目标制订的合理性
新课程要求,目标引领内容,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具体化、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选定一个合理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取教学内容。一节课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目标,明确这节课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然后为达成这个目标,采用更合理、有效、实用的手段。学生也只有明确了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才能避免学习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课堂教学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
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增强体育技能水平,还要熟知心理学知识并熟练运用。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和声细语地讲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而不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以教师的威信打压学生。其次,教师要激励学生。对于学生体育训练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要在全班给予肯定评价,通过激发学生内心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训练积极性和投入度。另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学生动作技巧掌握不到位,教师要给予点拨,遇到其他方面的困难,也应当尽可能给予帮助,为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训练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2.注重分层开展教学,兼顾全体学生
运用分层教学的主要原因,是立足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环节,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进行相关教学目标的评估。在对学生身体素质、能力基础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训练目标,让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训练目标。在分层实施体育训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里面都是与自己能力基础相近的学生,既便于分层教学活动的实施,同时也能够在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和成效提高。实践证明,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方面作用较为明显,只有为学生量体定做训练目标和采取相应难度系数的训练活动,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
3.借助各种手段促进教学成效提高
体育教学有效性离不开各种资源与手段的配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一方面可以在室内课教学中补充大量训练信息,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如向学生介绍奥运会的起源、体育明星介绍以及最新体育赛事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育知识,拓宽了体育课堂信息量。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对疑难动作进行分解示范,要求学生观看动画模拟课件,让学生对于疑难动作的技巧难点具有直观形象的认识,结合室外课的示范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训练的技巧掌握效果。另外,教师还应当将校本课程的作用发挥出来,以此作为优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如结合本地区体育发展传统,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训练内容,也可以结合当前社会治安状况对学生进行防身术的传授,以及向学生教授健身操等,让学生增加对体育学习训练的兴趣爱好,由此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 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好上课之前的工作
很多时候造成实验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为了保证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本次实验课中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重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是什么? 都要一一弄清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此外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什么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大概控制在多少分钟内,都要考虑好,分清楚主次环节. 减少因为准备不充分而产生出的无效环节,浪费时间,导致实验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2. 实验之前要做好学生的分工工作
学生的分工也是实验中的重要一环,在实验之前要把学生的分工工作做好,确定多少人为一组,任命谁为组长,要求组内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商量讨论好谁做实验记录、谁操作实验, 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各司其职,并且要求组长管好组内成员的纪律问题,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有序的实验环境,不会显得杂乱无章,为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节省不少时间.
二、实验导入要简洁,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实验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简短的导入也是很有必要的,导入的语言要简洁,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导入仅仅是实验课堂教学中一个小环节,不是实验内容的讲述,不要长篇大论,占用太长的时间,否则就是喧宾夺主,导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为宜,不要把太简单的问题弄的过于复杂化,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入,有的教师往往设计比较复杂,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还没进入主题,与其这样,不如将导入简单化,直接进入实验教学中.
三、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注度,优化实验讲解过程
采用多种多样的实验讲解方法,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物理实验课一般是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进行的,所以实验其实也只是对理论的一个论证,重点内容是实验技能操作上,教师讲解的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楚,做到分步和集中,也就是先一步步进行示范性演示实验,然后再进行连贯性的示范、集中归纳总结. 每个实验的内容不同,所以教学的方法也不同. 例如, “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用电压表测电压”等是设备操作实验课,在学生实验之前应采用演示实验法;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等属于技术操作实验课,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根据已有的材料进行实验论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进一步优化了实验课堂,把有效的课堂时间都用在了关键点上,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1].
四、注重学生操作实验,重视学生实验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是整个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而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实验指导也是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必要的错误,缩短实验的时间,保障实验任务完成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安排不同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 ( 1)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播放实验课件PPT配合实验教学,节省实验时间,使实验指导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 2) 小组逐一指导. 小组实验是学生操作实验中最常用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实验的难易程度把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有疑问或者发现问题的小组进行一一指导, 教师指导与学生实验操作同时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普遍存在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优化实验过程,保证实验任务完成的同时,提高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实验小结言简意赅,注意把控时间
实验小结也是物理实验课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不同内容安排5 ~ 10分钟的时间对本次实验进行小结. 小结的内容可以有: 让学生谈谈本次实验得到收获; 对本次实验的一些注意性问题进行总结,尤其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错误性问题,应该进行重点强调,进行再学习强化. 但总结的过程中应该言简意赅,切重要点,切勿“长篇大论”.
课堂教学时间是否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施[2]. 45分钟已经是一个固定不可改变的时间定量,这个定量如何去调控和把握,这是每个物理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掌握课堂的调控艺术,分清主次,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这样才能打造高效的初中物理实验课堂.
摘要:初中物理高效实验课堂实现的基础是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分配,保障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有效的课堂时间分配可以促使教学顺利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现物理实验课堂时间有效分配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这个实验教学环节,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精讲实验内容,重视学生操作和实验指导.高效利用45分钟教学时间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 强化阅读 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终身学习,终生收益。
然而,阅读习惯的养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认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强化阅读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
切实把“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师不管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地进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有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决不要板着脸训上半天,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地阅读,效果是要打折扣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要自由,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繁文缛节不利于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地,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记笔记的机器。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因此在课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教师不能把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教学中,教师不死抠术语,不要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汲取营养。比如学习哲理散文,不必去介绍什么叫哲理散文,段落大意、层次结构等,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想想自己是否有类似经历,能不能也谈谈所悟之类。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要灵活多变,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赛,班级辩论会,名著知识竞答赛,编故事接力等。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
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只有这样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激情,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四、关注学生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容易了解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这样描写就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又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五、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写作积累
古语说得好:“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丰富的积累就没有深层次的阅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关注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創新设计,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阅读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实践证明,重视强化阅读教学,确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金钥匙。 阅读过程是作品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与读者的认知感受发生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阅读能力在日复一日的阅读体验中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
对于初中阅读教学来说,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和特定的目标里,经历完整有序、效果显著的阅读训练。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由底往高的层级训练,是文本、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体验性活动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文本、学生、教师的互动学习,与文本展开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活动的训练要经过“诵读品味层次——深入文本层次——体悟内化层次”的流程。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整体改革的尝试,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以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提高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小学体育理论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对于实现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发现小学体育教学规律,从而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好地践行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 理论教学 有效性 实施策略
目 录 引言.............................................................3 2 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3 2.1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3 2.2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目标..................................3 3 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3.1小学开设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必要性..............................4 3.2小学开设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可行性..............................4 4 优化小学体育理论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5 4.1构建小学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内容的思路和走向......................5 4.2小学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的优化......................................5 4.3小学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设计......................................6 4.3.1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6 4.3.2模拟讲故事的情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6 4.3.3呈现故事情境中的认知冲突,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分组的讨论与探究..6 4.3.4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评价....................................7 4.4小学体育理论教学发展的对策性建议................................7 4.4.1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体系............7 4.4.2转变观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7 4.4.3将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分散到实践课中进行教学....................8 5 结束语...........................................................8 6 参考文献.........................................................8
1 引言
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又密切联系。它不仅要从体育锻炼的角度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要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人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提高社会适应性,更要使学生懂得必要的生理和保健知识,了解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各器官的促进作用,并且善于运用一些科学方法去获得理想的健康状况[1]。因此,体育理论教育和体质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促进小学生未来身心健康的关键。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小学生传授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为全民健身计划奠定基础。抓好小学体育理论知识不仅是对学生现在的健康负责,而且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1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
小学体育理论教学是学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的“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2]通过“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而确立了小学体育改革的目标,也为未来小学体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笔者本着继承、发展和创新,注重体育理论教育与体质健康教育的交叉综合,突出特色,反映前沿,立足于长远,考虑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整体上对小学体育的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探究,使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中向前发展,实现整体优化。
2.2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目标
小学体育理论课程的目标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少数教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小学体育理论教育的基本目标为:(1)运动参与目标,是让学生养成爱好运动的习惯,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兴趣,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2)运动技能目标,能够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和技能,如:跳绳,呼啦圈,踢毽子等;(3)心理健康目标,让学生从小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能够遵守体育游戏规则以及和同伴合作的精神。小学体育理论教育的发展性目标为:(1)让孩子们能够从小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并能够做到正确的审美观念,鉴别动作技能的好与坏;(2)小学体育健康的理论教育着 眼于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让学生的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自觉地改造及保护环境,主动地与危害身心健康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作斗争,从而预防和减少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正常发育,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3)小学体育教师需要通过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健康的意识和个性,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小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小学开设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级学校中如火如茶的展开,体育课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各种新的思潮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涌现、此起彼伏。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探讨和尝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改革发展至今天,体育课程中健康教育化的倾向己得到广泛的认可[4]。许多专家学者正努力探寻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其教育的目的也越来越趋于统一。基于此,我们要用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首先在学校体育层面,体育理论教育与体质健康教育虽然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因为二者都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健康教育也离不开体育教育的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小学体育的目标不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要讲究锻炼身体的方法,掌握基本的生理卫生和健康行为的知识,避免一些现代较为流行的疾病发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内容不断地充实,同时也使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和劳动强度不断降低[5],为人们提供了较多的余暇时间和剩余精力。当今疾病谱和死因谱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根本变化,由过去的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为主,其并非形成于生物致病因子,而是形成于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从小学的体育理论教育入手,抓住基础环节,从而制定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3.2小学开设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可行性
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人类文明创造了日益优越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对终身体育的强烈需要,而终身体育对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与未来社会相接轨,建立和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系统的体育理论课程体系,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理解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中的主导作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科学的体育素养。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小学体育课程简单地靠游戏和广播操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现实需求,这就产生了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的同时,在传统体育课中得不到满足产生矛盾,开展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作为小学体育理论教育与体质健康教育的融合己成为体育教学的必然选择[6],这也是当今世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这对学生良好个性形成及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化小学体育理论教学效果的实施策略
4.1构建小学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内容的思路和走向
如何将体育理论课程贯穿于小学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是新世纪体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新课题,也是应完成的重要任务[7]。小学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坚持“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整体健康的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理论和健康教育来发展儿童的身心健康,确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体育与健康教育除了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培养个人技能外,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以行动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富有成效。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卫生保健措施之一[8],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重视向小学生介绍各种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不良行为方式与特征,以及消除这些行为的方法,教会他们能够自我认识行为,改造行为,最终转变行为,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这也是我国未来小学体育理论教育的发展方向。
4.2小学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的优化
体育理论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9],极具普及的价值,包括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营养学、体育卫生和健康方面等一系列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但是长期以来没能进行很好整合与重构,目前还没有制定一套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理论知识的综合专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选择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以整合交叉内容,优化课程的知识结构,使得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与中学、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相协调。建立以健身,健康为主线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教与学,促进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任何课堂的教学都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知识互动的一个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更主动地运用运动人体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就必须改进现行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两者之间的关 5 系,积极创造愉快教学的环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学导式”、“发现式”等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注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健康健身等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3小学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理论教学模式设计通常使用系统化方法,需要在教学前针对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的条件、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进行分析,然后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指导学生达成预期的学习结果[10] [11],这样的近乎线性的教学模式设计逻辑,其前提往往是学习内容的固定性和学习者角色的被动性,而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行为与环境息息相关,是主动与环境互动的行动者。学生在每个情境中的表现都不相同,对于教学情境的模式设计也不便于禁锢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维。因此,很难事先设计出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都能遵循的体育理论教学模式设计方案。鉴于此,笔者认为小学体育理论教学设计策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3.1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
依据心理学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了解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活动前的经验和知识准备情况,以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设置多大的教学难度可以使小学生在教师或者同伴的协助下发挥最大的潜力,完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4.3.2模拟讲故事的情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小学体育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故事可以透过生活化的、与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设计,来模拟真实的情境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个故事必须包含几个要素在内:首先,故事里必须要包含学生所要学习的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在内;其次,要有学生所面临或待解决的日常生活中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问题,就是比学生的认知层次或原有的经验高一个层次,能够引发其认知的冲突为原则;最后,这个故事必须是学生所熟悉或生活上可能会遭遇的情况,让学生能有机会以所学到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3.3呈现故事情境中的认知冲突,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分组的讨论与探究
在故事介绍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接下来就是教师设置问题。教师所呈现的问题,是从故事情境中所引发的,或是故事主角所遭遇的问题。问题呈现的顺序,最好从可引发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思考的问题开始,慢慢的导向符合本节课体育理论学习的问题。教师布题完后,接着进行小组的讨论,再进行沟通与表决,来决定该组最后的解决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他人沟通等等,有助于社交技巧与人际关系的发展。此 6 时,教师应进行各组的巡视,适时的提供指导或协助,以促进讨论活动的进行,从而在无形中让学生掌握了体育健康理论知识。4.3.4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展开评价
小学体育理论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是对各组分析问题的策略进行比较的部分[12]。让他们说出别组是如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并和自己的分析问题历程和思考方向做一个比较,这不但提供学生反省的机会,也有助于分析问题策略的提升,甚至能够讨论出分析某类问题策略的一般性原则。小学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评价就要按照学习者在学习和解决现实问题时的行为现象,针对真实活动和学习过程的整体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改进、促进发展,因此,评价的结果不能是简单地只给学生打上分数或等级。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适时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的互评。
4.4小学体育理论教学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4.4.1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理论体系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实施体育理论知识和身体素质教育的过程[1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关键在于实施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使广大学生能根据个性发展和心理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体育学习。广大体育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并在体育实践中运用。通过体育教学使全体学生懂得体育的价值,提高对体育的依赖性,增强体育意识,提高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理论教学质量。
21世纪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教育竞争的时代,小学体育教学理论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是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性的问题。《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4.4.2转变观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随着我国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将面临新的挑战。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校内教育活动,而是要把校内教育活动同未来社会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小学体育课程包括在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之中,而开设体育活动类课程结构,应该先由各地根据各级各类学校自编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大纲,在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相对统一的活动类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两类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以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以育人为宗旨,在加强“三基” 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4.4.3将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分散到实践课中进行教学
将小学体育理论教学结合到实践课中去讲授,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增强其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体育理论课时不足的矛盾,增加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练习机会,使学生既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又提高了技术技能,使学生更易实现体育知识的内化。这种传授体育理论知识的方式,对体育教师要求较高,体育教师平时要注意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每次实践课前要根据教学项目特点和学生实际,精选理论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做到腹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结束语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不能只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对体育的理解能力,培养个性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由内而外地影响其体育观念,促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地将体育融入生活之中,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6 参考文献
【摘 要】面对当前初中生体育活动匮乏、体育兴趣低下的问题,本文拟从篮球培养模式及竞赛体系出发,探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的策略,进而初中生篮球运动兴趣的培养应该如何进行。
【关键词】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中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兴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而篮球作为一项社会普及度很高的运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切入口很有探讨的意义。笔者拟从自身经验出发,与同仁分享初中篮球教学的方式和策略。
一、从学生篮球培养谈起
学生篮球培养模式就是指小学一中学一大学整个培养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要培养出与更高赛事接轨的优秀篮球学生,直至为篮球专业队及国家输送篮球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引用体校一体工队一专业队三级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国竞技体育在特定时期的特有产物。它的人才培养系统曾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川,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往的篮球人才培养模式和竞赛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宜性。目前教育部举办的学生篮球竞赛有初中、高中和大学三部分,小学生篮球联赛也在酝酿中。学生篮球竞赛的开展和形成,改变了篮球人才的培养格局。虽时间短但已收获了良好的效果,篮球后备力量已经呈现出回流学校的喜人局面。
从学生到学生和从学生到学生,看起来只是次序的颠倒,实际上内涵和外延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对篮球文化的理解和享受篮球带来的激情程度都大不一样。从学校选拔篮球人才的模式已被美国的实践证明是非常科学的,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把篮球学生回归学校,健全学生初、高中,CUBA和CUBS大学生篮球联赛)篮球竞赛体制,提高学生篮球联赛质量,把学生篮球竞赛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我国篮球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值得研究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初中联赛07―08赛季增加了很多时尚和新鲜元素,联赛提出了新的口号:信仰篮球。希望通过初中联赛的锻炼和磨砺,鼓励初中生坚持信仰,保持篮球纯粹精神,摒弃一切外来因素,这样才能全情投入,心无旁骛的打好篮球,最终成就英雄的个人和英雄的团队。不同层次的学生篮球联赛都有不同的企业和策划公司运作,他们把篮球运动的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了师生的参与欲望和互动效应。
二、根据初中生感知觉发展特点,设计街头篮球
在初中时期,学生的感知觉已得到充分发展,他们的听觉、视觉十分敏锐,味觉、嗅觉和触觉也比较发达,这一时期的初中生,喜欢自由,不愿意在篮球场里进行条条框框的训练。因此,此时培养初中生的篮球运动感知觉,即“球感”或“球性”的培养对初中生篮球运动兴趣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街头篮球是指在小场地上进行的以控球为主的、自发的、随意的能满足学生表现的篮球训练方法。街头篮球的活动形式多样,可以个人练习,也可以多人一起练习。个人练习时多以原地熟悉“球性”为主,可以提高他们的篮球运动感知觉能力。街头篮球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督促,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地尝试新动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学习和创造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满足他们的求新、求异和求奇的心理。比如说,在篮球课上,在准备活动部分可以让学生分成几组,在各自的场地范围内,学生间进行运球、传球、抢断球的练习。[2]教师不参与其中,不去指导和监督,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只是在旁观察,总结出学生所做的经典动作或是自创的动作,练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还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动脑的习惯,养成从多角度全方位思维的习惯,提出有创意的见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培养初中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
三、练习方法要简便易行和讲究实效
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爱好程度、体质条件等,还要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学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来拟定篮球课的教学计划。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趣十分广泛,而且有较大的选择性,尤其容易接受新鲜东西,模仿能力强。篮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同时它又是体育大纲所规定的主要内容,也具有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上好篮球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因此中学开展篮球教?W是十分重要的。
简便易行就是要便于组织,不能因为介绍练习方法占用过多的时间。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情绪,适当变换形式,更重要的是应当注意锻炼身体的实效,掌握动作要领的实效。练习的总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因为从动作的形式来看,都要经过以下教学过程:以传球为例,那就是从无球模仿到结合球的练习,体会动作要领到在初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在移运中或跑动中进一步掌握,提高动作质量。在练习中学生会不断出现错误动作,教师要针对问题施教,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要求,简化练习条件,再加上练习给予纠正,最后使学生打下一个较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进行综合练习,这样学生练习情绪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掌握技术…总之,根据篮球基本技术的规律和技术内容的实际来安排教学,要保证重点技术,又要考虑教学节奏,难易相问,节奏鲜明,并和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相适应,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兴奋,促进各种技能的掌握和形成。
四、小结
另外还可以通过观赏比赛,充分利用篮球明星效应来激发中小学生的篮球运动兴趣,使他们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设法借助各种审美活动来刺激学生的想象,活跃中小学生的思维。
【试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07-02
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10-08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11-30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09-29
初中体育课教学心得11-11
初中体育教学发展06-15
初中 体育 教学计划07-02
初中体育课教学说课稿05-30
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分析09-25
初中体育教学期末总结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