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考的名人小故事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思考的名人小故事(共9篇)

关于思考的名人小故事 篇1

云宝宝哭了

夏日的下午, 刚带着学生学完关于夏天的词串后, 前一刻的晴空不知为何突然变得阴沉沉的, 学生纷纷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 好像要下雷阵雨了。”

“是啊。”我笑着回答, “你学完就用, 真厉害!”

“那雷阵雨是怎么一回事呢?”爱思考的于干发问了。

“老师不是讲过了吗?”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你刚才肯定没有认真听课!”

“这个我知道。”于干一本正经地说:“可是……可是我还是认为下雨是因为云宝宝不听话, 被云妈妈打了, 他很痛, 很后悔, 所以就哭了。”

说得好!我又惊又喜, 正想要夸他, 几个男孩笑了起来:“真傻!”可是看到我严肃的样子, 他们一下子停住了笑声, 气氛尴尬极了。

“小朋友啊, 于干说得很好呀, 你们为什么笑他呢?”孩子们一脸的茫然, 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反思】

其实, 当时的我心中也是一片茫然:我是说过雨的形成, 因为那是教科书上的知识, 是需要孩子们明白的知识, 可是我更加喜欢和期待“云宝宝哭了”这样充满想象的回答, 因为那才是孩子心中的答案, 一个充满童真而又智慧的答案, 一个我们大人就算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答案。老天啊, 我究竟教给孩子什么了?真正的科学文化知识!可是, 这些知识让他们远离了天真, 远离了想象, 远离了他们应该拥有的幻想世界。那些来自孩子生命中最单纯的奇思妙想成了我们遥远的企盼。这不是我喜欢的, 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我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

原来是假的

我讲完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之后, 孩子们议论开来:“老师, 这盘古真厉害,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他创造的!”“老师, 我们的开天辟地就是西方的创世纪吧?”“老师, 盘古跟那个上帝一样伟大!”……

“老师,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不知是哪个孩子问的。顿时, 叽叽喳喳的声音戛然而止, 一双双小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我。

“这是人们想要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编造, 慢慢流传下来的。”我笑着回答。

“啊, 原来是假的!”孩子满脸的欣喜荡然无存。

看着他们的表情, 我无语。

【反思】

不管我怎样费尽口舌地解释, 孩子们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故事是假的。渐渐地, 他们对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有趣的童话故事、意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失去了信任, 认为听听就罢了。可是故事中的那些美好的品质——善良、智慧、勇敢、坚强的种子失去了在他们心灵播撒的机会, 对一个孩子来说, 失去这些就意味着失去自己。所以, 只有在低年级, 学生才会贪婪地阅读着一个个奇妙的神话故事, 也只有在低年级, 才会有学生天真地看着我说:“老师, 盘古真是高啊, 我要是也有那么高, 我也就顶天立地, 开天辟地了。”“老师, 我是王母娘娘的话, 就不会让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 我要让他们每天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老师, 海的女儿真的好美, 心地好善良, 我也要像她那样, 做一个心灵很美的人”……孩子们, 让你们不相信童话, 让你们不再想象, 让你们丢掉了纯真, 这是你们的不幸, 也是我们老师的悲哀啊!

柳树姑娘照镜子

在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的季节, 爱提问的晨晨看着随风飘荡的柳条, 一脸疑惑地问我:“老师, 为什么柳树都是长在小河边或者池塘周围呢?”

“小家伙, 你可把我难倒了。”我摇着头, 笑着看着他。

这时, 机灵的小琳子连忙为我解围:“柳树姑娘的辫子那么长, 当然要照着镜子梳一梳了。这河水不就是一面镜子嘛。柳树姑娘长在河边, 梳起头发来不就方便了吗?”

“妙!你的回答真是妙极了!我就算想破脑子也说不出这样完美的答案来。”我摸着小琳子的头, 大大地表扬了她。

【反思】

奋斗的名人小故事 篇2

他的汉王笔,一度拥有75%的市场占有率,是汉字手写输入市场上一骑绝尘的王者;现在,他面对的是亚马逊,抢夺的是未来可能孕育出世界500强的电子阅读器市场。

他就是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一个看上去仍然有着军人气质的企业家。

商海洗礼

一切源于大学时的一个梦想——1978年,十年如一日挤出时间读书的炊事兵刘迎建,终于顺利考入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在对汉字编码的研究中,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无需繁琐的编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甚至脱离键盘的输入方法呢?

4年后大学毕业,刘迎建被分配到总参通讯部下面的一个连队,担任助理工程师。2年后,他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装置”问世,一举拿下北京市软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中科院自动化所将他破格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0年,一个寻找商机的台商考察团来到了自动化所。其中一家公司看中了刘迎建的技术,委托他开发手写识别产品,并爽快地拿出8万美元。

紧接着,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彻底改变了刘迎建。1992年之前,台湾和香港都使用他的手写识别技术。然而成立于1991年的台湾蒙恬科技,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抢占了台湾和香港的市场。

刘迎建震惊了。对手的冲击让刘迎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市场的强大力量。

击退摩托罗拉

1993年,刘迎建牵头组建了汉王公司,公司名称意为“汉字输入之王”。

1995年,刘迎建正式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就在这一年,汉王建成了大陆第一条电脑笔硬件生产线。5月,汉王电脑笔的单月销量突破千台。

然而,就在汉王笔销量呈现上升势头之时,摩托罗拉旗下莱克斯公司的同类型产品“慧笔”杀入中国市场。这几乎是一场小帆船与大军舰的对抗,胜负似乎毫无悬念。

仔细研究“慧笔”产品后,刘迎建找到巨人的破绽,也为汉王抢得绝地反击的先手。刘迎建一边在技术上也放开内存空间的限制,加入连笔模块;一边抢占零售渠道。他亲赴各个省会城市的市场一线,挑选了40多家经销商,以货品和资金的形式入股,与他们在各个省会城市共建渠道根据地。

摩托罗拉不甘下风,市场上很快传出“慧笔”将推出语音识别的功能,而全球只有几家巨头公司掌握该项技术。

情急之下,刘迎建想到了求援,他一连跑了3趟IBM研究所,最终痛下血本40万美元,买来当时还不太成熟的IBM 语言识别技术,并立马将其植入汉王笔上。推出了售价1500元的“汉王读写听”,打出了“非键盘输入”的概念,每个卖场的零售终端,都有汉王的促销员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奋笔疾书,市场反应火爆异常。

此役胜负已分。汉王笔销量达到5万台,猛增了150%。——,汉王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上升到1亿多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慧笔”连续3年亏损,莱克斯公司最终被摩托罗拉砍掉。

下沉之险

自20起,刘迎建开始驾着“汉王”号四面出击。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出身的企业家,彼时的刘迎建商业构想极其简单:突破一项技术,打造一个产品,攻克一个市场。贪大心切的后遗症很快显现:有的技术由于无法得到优势资源(比如资金、人员等)迟迟无法攻克难关;有的技术转化成了产品,却由于前期市场判断有误,不为市场接受……43个项目中,大部分事与愿违地以失败而草草收场。

最为惨痛的教训是“智能电话” 项目。当时手机价格比较贵,普及率远不如座机电话,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没有手机,更不会发短信。如果把手写识别植入座机电话,让座机电话也能够像手机一样收发短信,那么这种“智能电话”必将掀起一场座机电话的升级革命。

刘迎建认定,这又将是一个可以使汉王加速前进的漩涡,于是毫不犹豫地指挥“汉王”号冲了进去。

但是,市场发展的演进与预期大相径庭。

,眼看着迟迟不见回报的“智能电话”快要把公司拖垮,刘迎建无奈之下,只好剥离了这个曾经被他视为一柄尖刀的团队。

电纸书的布道者

经过几番波折,7月,刘迎建的第一款汉王电纸书问世。它的广告语也十分生猛:让读书人狂喜,让印书人跳楼!

紧接着,连续3个月,每月砸下七八百万元的广告费,尤其是让汉王电纸书搭载神舟七号飞船上天,赚足了消费者的目光。空中奇兵的狂轰滥炸,让汉王迅速成为市场焦点,而汉王的地面部队也顺势兵分三路掩杀而来。

第一路是基于传统IT产品渠道的升级。刘迎建推动汉王原有渠道的再次细分,由分区域分产品线的独家经销制,改为分区域分产品的独家经销制,让每个经销商更专注于一种或几种产品,尤其是电纸书。于是,汉王电纸书在1000多个销售终端,开始接受消费者投来的惊奇眼光。

第二路是一条特别的销售渠道——新华书店。经过谈判团队3个月奔波于各地的谈判,汉王终于在湖北新华书店集团打开缺口,209月,汉王电纸书进入武汉市场。

这第三路,刘迎建瞄准了政府采购。政府办公讲究节约、高效、环保,但会议多、资料多、文件多,导致纸张费、打印费相当高。汉王电纸书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刘迎建巧妙借助了国内时下“学国学,读经典”的热潮,购买了1000本正版经典图书的版权,将其预装进汉王电纸书里,使得汉王电纸书更受政府机关的欢迎。

三路出击,颇有斩获。

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战线,已经逐渐拉开。在这条战线的整体推进中,汉王电纸书的销量节节攀升。

9月,汉王电纸书销量超过索尼的电子阅读器,成为排在亚马逊Kindle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品牌。20末,汉王电纸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年销量近50万台,按照平均每本元的价格推算,年销售额近10亿元,将汉王的年总销售额强势拉升至10亿元以上!

关于思考的名人小故事 篇3

关键词: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全面化,多样化

儿童故事是我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 儿童故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 情节紧凑而生动, 语言通俗易懂, 比较符合小学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 因而, 儿童故事历来被他们所喜爱。在小学教学中, 儿童故事自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师范院校是未来小学教师的摇篮, 对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现结合小学教学, 对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如下思考。

一、师范院校中儿童故事教学对象应全面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儿童故事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相比较其他儿童文学体裁来讲, 它在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 甚至是集体活动中都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且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教学方法, 广为众多小学教师所喜爱。

首先,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 我们可以看到, 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儿童故事, 尤其在低、中年级, 儿童故事占的分量最重。作为小学教师, 不了解儿童故事的文体特点, 不掌握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不懂得如何讲、编儿童故事等相关知识, 就无法从容熟练地来讲好这些课文, 更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因而, 师范院校中的儿童故事教学首先要关注文科方向的学生。

其次, 在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大量的儿童故事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 小学教师经常要运用“故事法”来形象生动地对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思想。

“故事法”就是借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它早就被世界上许多伟大教育家所使用, 并成为了现代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 故事法的重要依托就是儿童故事。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 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枯燥无味的知识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很多小学老师通过编故事、讲故事, 甚至是演故事的方式来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作形象化的处理, 融故事与知识于一体,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也善于用儿童故事的形式表现一些英语单词、短语、句子等, 让学生在参与故事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英语知识。厦门大学的纪玉华教授为此提出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 提倡让儿童在故事的体验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学习。毕竟, 英语是外来语种, 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陌生和无味, “三文治故事教学法”把母语汉语与英语联系起来共同演绎一个儿童故事, 既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 同时, 又让英语学习变得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学习英语更加轻松。

从以上来看, 在小学各科教学中, 儿童故事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氛围中进行, 适合了小学生的接受心理。为此,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的师范生, 不仅是文科方向的学生需要儿童故事的学习, 理科、英语等众多方向都需要进行儿童故事的熏陶。可以说, 在师范院校中, 对各种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儿童故事的教学势在必行。

二、儿童故事教学内容不应忽视数量庞大的儿童民间故事资源

儿童故事从作者角度分可以分为儿童民间故事和创作儿童故事。儿童民间故事是集体的创作, 它的主人公多是成人, 创作儿童故事是为儿童写的, 现实针对性较强。为此, 后者自然成了师范院校儿童故事教学的重中之重。但事实上, 从艺术角度看, 儿童民间故事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锤炼最终形成的, 它们在结构安排、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方面都相对来说更加成熟, 更值得我们细致推敲和研究。

首先, 儿童民间故事的结构往往比较程式化。或者采用“单纯式”按时间顺序单纯地叙述事件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线索比较清晰;或者采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 写主人公经历三次考验或三次历险等。前者往往运用于短小简单的故事, 后者则多见于一些情节比较曲折离奇的, 如《狼外婆》的故事中, 狼吃了外婆扮演成外婆的样子来敲三个孩子家的门, 老大老二老三三次考验狼外婆是不是真的外婆。不管是“单纯式”还是“三段式”的叙事结构, 儿童在接受过程中都能够一目了然, 很快掌握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

其次, 儿童民间故事情节更富于传奇性和意外性。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 年龄越小, 儿童的好奇心越强。柏拉图说:“好奇心是知识之母。”喜欢猎奇的心理实际上代表着儿童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儿童由于对周围世界缺少认知, 这便决定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觅探索, 越是不知道的, 他反而越喜欢。儿童民间故事在情节设置上恰恰适合了儿童猎奇的阅读心理, 很善于制造传奇、制造意外。很多故事往往借用夸张、变形、巧合等艺术手法, 使情节发展离奇曲折, 富有怪异性、巧合性, 既符合了生活规律, 又超乎人的想象。如《吝啬鬼的故事》讲三个吝啬小气的人林先生、石大先生、石二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 林先生去拜访石大先生, 见面礼是“空蛋壳和一束稻草”, 石二先生款待客人林先生用“望梅止渴”, 用手指蘸涂抹在盘里画饼“画饼充饥”, 石大先生回家后提议“圈饼充饥”。三个人通过各自的言谈举止, 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各自的吝啬水平。故事构思绝妙无比, 极尽夸张和对比。而《巧媳妇的故事》中公爹考验四个儿媳妇:“用两种料的菜做出来十种料的菜, 用两种粮食蒸出来七种粮食的饭。”结果, 巧媳妇做出了“韭菜炒鸡蛋”和“绿豆蒸米饭”。故事情节在有意识地借用变形制造矛盾, 但矛盾的解决却又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感觉意外, 却又合乎情理。谐音手法恰当地连接了矛盾和结局, 可谓精妙!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儿童民间故事的情节设置之巧妙绝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编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怎么样让自己编出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更吸引儿童?儿童民间故事在故事开端、发展、结局上的处理着实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少实惠。

最后, 儿童民间故事的语言更符合儿童口语表达的习惯。儿童故事的接受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儿童, 他们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 本身掌握的词汇量又不多, 而且往往是口头语言, 另一方面, 儿童故事是要讲述的, 这就决定了儿童故事必须呈现出强烈的口语性。而儿童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就是在民间流传的, 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 大量的拟声词、歇后语、俗语、谚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这足以给我们当前的创作儿童故事提供了大量鲜活、丰满的语言素材。

综上所述, 儿童民间故事虽然产生于古代, 但并不代表它们已经变成历史, 失去了现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反, 儿童民间故事以其成熟完善的艺术性仍可以在我们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发挥它的功能, 实现它独有的一片天空。

三、儿童故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而制定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在高校中, 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儿童故事教学而言, 因为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要让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儿童故事的能力, 并且要学会生动形象地讲儿童故事, 熟练地为学生编儿童故事。”它的教学明显地具有实践性和特殊性, 这就使得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文学课的教学方法有着极大的差异, 它不能再习惯性地借用其他课程单一的教学方法, 而要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在儿童故事的教学中, 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育指南。他认为教育方法要遵循生活的实际需要, 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 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 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自己的行动。儿童故事教学不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讲故事、编故事甚至是演故事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教学。这是一种融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训练。为此, 我们主张儿童故事教学方法应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1.精心为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儿童故事, 通过情景熏陶让学生充分体味儿童故事独特的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说以人物为主, 故事以情节取胜。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选择构思巧妙, 情节生动、内容有趣的作品至关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改变一些学生认为儿童故事很“小儿科”, “是写给儿童的”, “没意思”等不良的观念, 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教师有意创造的故事情境中去, 真正感受儿童故事情节的巧妙、迷人之处, 从而得到美的陶冶, 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2.通过理性分析和学生讨论, 使学生掌握儿童故事的基本理论知识。

儿童故事虽然篇幅短小, 但往往构思巧妙。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文本, 学生讲或教师讲之后, 提出一些问题, 如“这个儿童故事很可笑, 它的趣味性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么制造这种效果的?”“它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等, 让学生理性地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主动地掌握知识。

3.给学生提供平台, 通过亲身体验, 训练讲故事、演故事的能力

小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 并且也要具备指导小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因此,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我们要提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讲故事的技巧, 然后让他们在课下自选儿童故事, 进行充分的准备, 可以自己讲, 也可以几个学生合作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故事给大家。教师提供课堂时间给他们展示, 而班级内部由部分学生组成评委, 给他们打分, 教师也可以作适当评价。在体验中, 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4.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故事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儿童故事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儿童故事的特征进行儿童故事的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学生的观察及学生对儿童生活的体验, 选择主题进行创作, 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参考文献

[1]尤丽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2]郭晓玲.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方卫平, 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名人的励志小故事分享 篇4

导语:关于名人的励志小故事分享,许多身处黑暗的人,磕磕绊绊,最终走向了成功;而另一些人往往被眼前的光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终生与成功无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故事1:父爱的滋味

早上匆匆出门,被父亲撞见,问:“去干吗?”我答道:“去使馆拿签证。”“使馆在哪儿?”“哎呀,跟您说过100遍了,您也记不住。以后就别问啦,我还能丢啦?”

父亲脾气好,并不发火,说:“你慢慢走啊,不要绊倒。”我赶时间,慢慢走就迟到啦。人家使馆难道开着门等我迟到?四川话“绊倒”意即摔跤。我好端端走马路上,怎么会凭空“绊倒”?

拜托,老爸,我已年近半百,30年前就不是小孩子啦!

前几天乘飞机从三亚回北京,那天三亚32℃,北京8℃,若不加两件衣服,当天报纸或许就会爆出“首都机场冻死一教授”的新闻,于是只好当着数百人开始套棉毛裤。衣服穿完,乘客们走得精光,全体空姐肃立等我下机,于是众目睽睽之下,我狼狈地提着行李穿过走道。一出来看见上行滚梯值班的地勤小姑娘要走,我怕她关梯,就顺嘴吆喝:“稍等,还有个老头儿!”小姑娘赶紧埋怨拉她走的地勤:“哎哟,你看,还有人呢!”然后满脸笑容、甜甜地冲我喊:“谢谢您啦,是飞机里还有一位老先生吗?”拜托,姑娘,我就是那个老先生!

然而,我在父母眼中仍然是孩子。

他们不懂外语,他们不是教授博士,他们没去过柏林、巴黎、马德里,他们那些颇为自豪的退休金,跟我们的工资根本没法儿比。

一句话,他们已不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靠山。

相反,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我们倒经常是他们的靠山。

几个月前我飞欧洲,空姐发我一小袋花生米。我漫不经心地接过,小袋入手之际,忽觉内心深处有一小块非常柔软的地方被一团温暖轻轻呵护。30年前,坐飞机对中国人来说几乎跟现在买别墅一样奢华。有一次,父亲破例坐飞机出差,回来时兴高采烈地举着一小袋航空花生米说:“你看,我专门给你留的。”我至今记得那袋花生米的滋味。无论身在伦敦还是纽约,我只要闭上眼睛,便会看到举着一小袋航空花生米、一脸满足的父亲。

这袋花生米跟着我在欧洲颠沛数国。回到家里,我兴高采烈地举着已经有些碎的花生米对父亲说:“你看,我专门给你留的。”父亲很高兴,但他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当年我在雅安读小学,一月只能吃两次肉。偶尔早晨上学,父亲突然塞给我两个煮鸡蛋,悄悄对瞪大眼睛的我说:“今天是你生日。”其实,偌大的屋子里只有我们俩,父亲却总是悄悄跟我说这句话。因此,我老觉得父亲跟我是一头儿的。至今,从没见过父亲在他的生日给自己煮俩鸡蛋。

吃饭时,父亲一如既往给我盛一大碗饭,父母一生的噩梦,就是怕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亲眼见过饿死人的他们,根本无法适应已经小康的中国。家无论有多大,永远存着一大堆空罐儿、空瓶儿,偶尔用上一次,他们就会得意地说:“这不用上了吗?都听你的扔了,现在用什么?”朋友见面都劝少吃一口,父母却永远劝多吃一口,家里有一大半矛盾因此而起。

有一天我吃得很少,父亲满眼焦虑。他现在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准时给全家做饭,我们吃得少,他就觉得任务没完成好。

等父亲吃完,我说:“爸,我想吃醪糟蛋。”老婆自告奋勇要去煮,当场被父亲制止:“你不晓得他想吃啥子样子的。”76岁的老父亲站起来去厨房,少顷,颤巍巍地端着一个大白瓷碗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到我面前。这碗加了很多白糖的醪糟蛋,父亲端了40多年。

我一个人坐在客厅宽大的矮茶几旁吃起来,一口咬下去,没凝固的蛋黄铺满舌头,伴着化不开的甜香流入胃中,温暖的水雾从碗中升起,我的世界隐隐朦胧。

为什么人吃甜会感到幸福?这问题曾是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然而,那天,科学对我这个教授毫无意义。幸福跟甜其实没多大关系,幸福来自爱。由于我血糖偏高,醪糟蛋对我的健康并不好,然而那碗热、甜、轻、软的父爱,对我的健康很好。其实,父母永远都是我们的靠山。

谢谢你,父亲。并不仅仅因为你给了我花生米,也不仅仅因为你给了我醪糟蛋,甚至不仅仅因为你给了我生命。只因为我知道,无论我是成功的幸运儿,还是失败的倒霉蛋,你永远跟我是一头儿的。

有孩子的父母,无论孩子多么成功,也会有抱怨孩子的时候。有父母的孩子,无论自己多么成功,也会有抱怨父母的时候。然而,有父母的孩子,他们心里都知道,无论是否成功,他都拥有父母无条件的、永远不会枯竭的爱。没有爱,人生怎么会有幸福呢?

爸爸,我要你知道,不管我对你怎样青筋暴露、皱眉埋怨,无论我如何粗声大气、极不耐烦,你的儿子都是永远爱你的。

故事2:摔碎的心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周围的真实事件,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故事来写。因为我怕,我怕,我的心也会在记述的过程中碎了……父亲主动捽碎了他的心,而原因,是他的女儿需要这颗心!

灾难,在我未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我出生的时候就与众不同,苍白的脸色和淡淡蓝色的眉毛让一些亲朋纷纷劝慰我我的父母,将我遗弃或者送人。但我的父母却坚定着我是他们的骨肉,是他们的宝贝,用丝毫不逊色的爱呵护着我,疼爱着我。

我5岁大的时候,深藏在我身体内的病魔终于狰狞着扑向我,扑向我的父母。在一场突然而至的将近40度的高烧中,我呼吸困难、手脚抽搐,经医生的极力抢救,虽然脱险了,但也被确诊患有一种医学上称之为“法乐氏四联症”的先天性心脏病,这是目前世界上病情最复杂、危险程度最高、随时都可能停止呼吸和心脏跳动的顽症。

我在父母的带领下开始了国内各大医院的求医问诊,开始了整日鼻孔插导管的生活。我的父母仿佛一下都苍老了许多,但他们丝毫没有向病魔低头的意思,他们执拗的相信着奇迹会在我身上发生。很快,家里能够变卖的都变卖了。小时侯的我很天真,问母亲,为什么我的鼻子里总要插着管子,母亲告诉我,因为我得了很怪的感冒病,很快就会好的。

就这样,我到了上学的年龄,我的“感冒”依然没有好,父亲将我送进了学校。我喜欢那里,那里有很多的小伙伴,还有许多的故事和童话,最重要的是,那里没有医院的气味。

虽然因为身体虚弱,坐的时间稍久,我的胸里就会闷得十分难受,我只好蹲在座位上听课、看书、写作业……偶尔在课堂上发病,我就用一只手拼命地去掐另一只胳膊,好不让自己因为痛苦而发出喊叫,我要做一个强者。尽管我常常会昏厥在课堂上,但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家里的墙壁上已经挂满了我获得的各种奖状。

16岁那年的暑假,我又一次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医院,我终于从病历卡上知道了自己患的是一种几近绝症的病。

死亡的恐惧是不是能够催垮一切呢?

那天晚上,父亲依然像以往一样,将我喜欢的饭菜买来,摆放在我床头的柜子上,将筷子递给我:“快吃吧,都是您喜欢吃的……”我克制着自己平静平静,可绝望还是疯狂地撕扯起我来,我放声哭了起来。

哭声中我哽咽着问父亲:“你们为什么一直在骗我?为什么……”

父亲在我的哭问中愣怔着,突然背转过身去,肩膀不停地抖动起来……

接下来的整整三个夜晚,我都是在失眠中度过的。

第四天清早,我将自己打扮整齐,趁没有人注意,悄悄溜出了医院。我知道,医院不远处有一家农药店,我要去那里买能够了结我生命的药物。我可以承受病魔的蹂躏,但我无法忍受父母被灾难的折磨。而我惟一能够帮助父母的,似乎只有杀掉病魔,而我能够杀掉病魔的惟一方法就是结束我的生命。

就在我和老板讨价还价的时候,父亲从门外奔了进来,一把抱住我,我什么都看不到了,只感觉到父亲浑身都在抖颤着,我知道,父亲一定是在哭泣,在落泪……

那一晚,家里一片呜咽,而父亲却没有再掉泪。他只是在一片泪水的汪洋中,镇静地告诉我:“我们可以承受再大的灾难,却无法接受您无视生命的轻薄。”

因为爱父母,我想选择死亡;而父母却告诉我,爱他们就应该把生命坚持下来。

三天后,在市区那条行人如织的街路旁,父亲破衣褴褛地跪在那里,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我的女儿得了一种绝症,她的心脏随时都可能停止跳动,善良的人们,希望你们能施舍出你们的爱人,帮助我的女儿走过死亡,毕竟她还只有16岁啊……”我是在听到邻居说父亲去跪乞后找过去的。

当时,父亲的身边围着一圈的人,人们看着那牌子,窃窃议论着,有人说是骗子在骗钱,有人就吐痰到父亲身上……父亲一直垂着头,一声不吭。我分开人群,扑到父亲身上,抱住父亲,泪水又一次掉了下来……

父亲在我的哀求中不再去跪乞,他开始拼命地去做一些危险性比较高的工作,他说,那些工作的薪水高,他要积攒给我做心脏移植的手术费用。心脏移植,这似乎是延续我生命健康成长的惟一办法。但移植心脏就意味着在挽救一个人生命的同时,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啊!哪里会有心脏可供移植。可看着父亲坚定的眼神,我不敢说什么,也许,这是支撑他的希望,就让他希望下去吧!我能给父亲的安慰似乎只有默默地承受着他的疼爱。

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父亲的衣兜里发现了一份人身意外伤亡保险单和他写的一封信。那是一份给有关公证部门的信件,大意是说,他自愿将心脏移植给我!一切法律上的问题都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原来,他是在有意接触高危工作,是在策划着用自己的死亡换我的生存啊!

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有泪滂沱而落。那天晚上,我和父亲聊天到很久,我回忆了自己这些年和病魔拔河的艰难,更多的是我从他和母亲身上领略到的温暖和爱。我告诉父亲:“生命不在长短,要看质量,我得到太多太多来自您和妈妈给的爱了,就是现在离开这个世界,我也会很幸福地离开……”

父亲无语。星月无语。

一天,我从学校回来,不见父亲,就问母亲。母亲告诉我:“您爸爸去公证处去公证,想要把他的心移植给您,表示他是自愿的,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可这是要死人的事情,公证处的工作人员没有受理,他又去医院问医生去了……”

母亲说着,掉着泪。我的心就揪扯着疼了起来。我知道,那是因为父亲太重的爱挤压的疼痛。而我能做的,却只能是听任父亲。

那天晚上,父亲一脸灰暗地回来了。我看得出,一定是医生也不同意他的想法。

父亲不再去咨询什么移植的事情,开始垂头工作了。只是,依然是那些危险性很高的工作。我渴望生命的延续,但我更渴望父亲的鲜活。我的心里多少有了些安慰。

以为一切都会在自然中继续下去。

7个月后的一天,我将近40岁的父亲在一处建筑工地抬玉石板的时候,和他的另一个工友双双从5楼坠下。我赶到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没有了呼吸。听送他到医院的一些工友们讲,父亲坠下后,双手捂在胸口前……我知道,我知道,父亲在灾难和死亡突至的刹那,还惦挂着我,还在保护着他的心脏,因为,那是一颗他渴望移植给我的心脏!

而原因,只是因为我是他的女儿。

古代名人的智慧小故事 篇5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去给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不要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揭人疮疤的人,招人痛恨,害人害己。“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每一个人都有尊严,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揭人短处、言人隐私。

关于思考的名人小故事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小课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一系列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教育教学阵地前移”的提出, 到“345教学模式”的推出, 再到分层次走班制教学的实践, 无不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结合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 提倡“人人都是研究者, 人人都有小课题”。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实践“教学阵地前移”, 更为灵活的引导学生的课余时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现在的教学应摆脱以前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引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给学生布置小课题,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题研究中, 有利于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或自修时间, 主动地去研究课文, 解决疑难, 从而真正达到“教学阵地前移”,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 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在研究中获得新知, 在课堂上收获成就和自信。

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实施, 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放手, 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另一方面教师也不能撒手, 要适当地予以引导。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课题安排的时间宜早不宜迟。

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 提前布置小课题。小课题的设置要紧密结合课本教学, 尽量与课堂教学同步。比如下一周要学习《鸿门宴》, 那么教师要在本周一就可以向学生提供一组小课题, 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2. 课题的设置宜小不宜大, 越具体越好, 在它的设置上还可以体现分层原则,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去寻、有能力去做、有知识可学。

课题设置时, 对于班内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针对课文中的某个细节, 某个片段设置小课题, 也可以针对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设置小课题, 只要能突出某一个知识点即可。对于班内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文本基础之上, 尽量拓展知识面, 让学生通过研究, 可以把眼界放宽。另外, 课题的设置要有发散性, 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自主探讨。这样, 学生研究小课题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预习课文, 熟悉课文, 提前探究课文内涵, 提前熟悉与文本相关知识的过程。以《鸿门宴》为例:

在学习《鸿门宴》前, 教师可以先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以下小课题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

(1) “鸿门宴”是一场怎样的宴会?它是因何而设的?

(2) 项羽在鸿门宴前后及宴中的一些话语及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与他以后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3) 从项羽刘邦两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在性格上有何异同?

(4) 你对项羽和刘邦其人有多少了解?课文中是如何记叙的?

(5) 你认为文本中哪个人物刻画的最好?你最欣赏里面的哪个人物?

(6) 搜集几首歌咏项羽事迹的诗歌, 分析古人对项羽的评价。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7) 搜集几个关于刘邦的小故事, 分析史学家是如何评价刘邦的?你认为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8) 从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中可以你得到怎样的经验教训?

3. 课题的研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不同的课题确定不同的负责人, 各展所长。

教师提供小课题后, 由各小组自主选取一个课题, 然后推选课题负责人, 负责人组织组内成员讨论研究。课题的撰写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在领取课题后, 由负责人分工, 分派组员负责不同资料的搜集, 再由负责人召集研究会议, 编辑整理资料, 形成完整作品;也可以是先集体讨论, 然后由一人执笔汇总, 整理出研究成果;或者是组内每个成员先各自研究写出成品, 然后组内交流, 分析评价, 选出最好的一篇, 全组进行讨论, 集思广益, 增删内容, 使之更加完美。

4. 课题的展示可以安排在相应课文教学过程中, 课堂上每个研究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当堂展示并加以演说。

展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小组派一人到讲台上进行演讲式展示;也可以是答记者问式, 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或者展示完毕后由教师或由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小课题也逐渐显现出了它的大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 唤醒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2.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更好的意识到团队力量的伟大。

实际操作中, 学生们领到课题后, 都非常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研究学习中,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自发地组织起来, 展开热烈的讨论, 最后求同存异, 得出令所有组员都满意的成果。

3.真正实现了“教学阵地前移”, 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名人爱国的小故事 篇7

在上海,他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出戏。《抗金兵》讲的`是南宋女英雄梁红玉抵抗金军的故事,《生死恨》是讲在敌人的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这两出表现爱国思想的新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喜爱。有一次,梅兰芳连演三场《生死恨》,观众踊跃买票,把票房门窗的玻璃都挤碎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香港。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香港。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香港,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日本人唱戏!”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篇8

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一些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五: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

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

创业小名人的高人之处 篇9

新闻索引

2011年第11期, 本刊报道了《废弃集装箱“变身”农村小超市, 靠规模化赚钱》, 吸引了众多读者注意。日前, 记者发现, 在这一新兴领域, 有人做成了行业“大腕”。据《浙江日报》报道, 2011年1月13日, “好立方”连锁超市在浙江嘉兴南湖区余新镇普光村开出了第218家村级门店。这个“好立方”与众不同, 它的连锁店是用废旧集装箱改建而成的农村超市。因三个月便进入盈利期, 加上每日3000元的营业额, 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关注。它的创始人叫陈建华, 一位典型的草根浙商。

生意观察

商品:物美价廉更便利

“好立方”的集装箱超市里总共有1000种左右的商品, 均为在城市中的大型超市常见的正规品牌商品, 比起大型超市, 零售价格略低, 比起农村传统小卖部出售的叫不出牌子的商品, 质量更好。乡镇市场的消费特点一般是, 如果要购买更高品质的商品, 村里人要到镇里买, 镇里人要到县里买, 县里人要到市里买。而“好立方”一步到位, 把市里的商品搬到了村里, 提高了便利性, 而且物美价廉。

服务:靠专业营造吸引力

“好立方”虽然矗立在菜地和稻田边上, 但货架、商品摆放, 海报设计, 甚至一个标签, 都植入了大型超市的专业模式。在丰富的附加服务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免费电子血压计, 很多人几乎每天都来测。超市内悬挂着一块电子显示屏, 滚动播放附近工厂的用工信息。这些就业需求均来自当地就业服务部门。以后在这个平台上, 还会有涉农政策、农产品需求等多种信息。家电维修服务也很受欢迎, 一般的检测都免费, 给冰箱、空调充氟, 除材料费之外, 只收2块钱的服务费。另外一项带有实验性质的服务是网络代购。店员可以帮助村民在网上挑选商品、比价、下订单、代付款和收货。同时, “好立方”已实现刷卡消费。

推广:为盈利店“招募老板”

每家“好立方”超市里都贴着一幅大海报———“招募老板”。“好立方”的推广模式是:门店开业三个月且实现盈利后, 鼓励当地有条件的村民申请承包经营权, 由公司统一培训, 统一联系银行提供贷款支持。这种方式让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

目前, “好立方”的1000多名门店和乡镇配送中心的员工, 都来自当地农村。公司还成立了农村青年创业基金, 与团省委“村村都有好青年”人才发展计划对接, 选拔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创业技能培训。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预测, 如果把这一模式覆盖到全省, 至少可以提供十几万个就业岗位。

市场点拨

占总人口60%的中国农村, 年消费额已近3万亿元, 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已经超越城市。未来的农村市场绝不会再满足于在村头小店的传统消费。品牌消费、品质消费、网购等消费习惯的升级, 让生意人再不能以老眼光看待农村了。近年, 全国已累计建设了26万家农村超市, 但眼下只覆盖了49%的乡镇和33%的行政村。“好立方”这种微型、便利、专业的商业形式值得借鉴。

2 搞整合没有车的租车公司

新闻索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 周航2010年9月在北京创办了易到用车网。奇怪的是这家公司没有一辆车、没开一间门店, 却可以做到用户拨打电话即可下单, 一个小时即响应, 每辆车都提供配驾。开业不久业务就异常繁忙, 前景大好。

生意观察

技术: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用车网的经营模式是, 与有车的司机或汽车租赁公司签约, 再将网上获取的租车订单下达给签约司机完成租车业务。周航给每个签约的司机免费发了一部一千多元的专用手机, 用来给司机发送用车订单。网上收到一个订单后, 用车网的信息系统经过筛选将订单发给周边多辆车, 由司机选择是否接单。在手机上按下“接受”, 就领下了这个单子。司机到达用户指定接人地点后, 在手机上点击“到位”, 用车网的系统收到信息, 向下单的用户发出短信提示, 告知车辆到位以及车牌和司机的姓名、电话。用户一上车, 司机在手机上按下“开始”, 到达终点后, 再按下“结束”, 用车网的系统就会给用户发出了服务完成的信息。接单之后, 如果司机临时更改或取消, 用车网系统会立刻替换车辆, 效率很高。

这种形式对信息系统的调度技术要求很高, 因此技术部门是周航公司里最重要的一个部门。半年时间, 提供给司机的手机已替换了三代, 拥有6项专利。

支付:打破常规的收费标准

以往的租车生意都是按日收费, 一天起租。一天按8小时, 100公里起, 超过时间或公里再加收费用。而用车网却是按小时计费, 或者按距离点对点收费。周航介绍, 按日收费让很多人觉得不划算, 比如租车去郊区开会, 也就三四个小时, 最多半天, 付一天的钱用半天的车, 用户心里不舒服。按小时计费, 车辆调度灵活, 空驶率降低。

用车网以中高档车业务为主, 按时收费的利润空间是可以保证的。目前整合的800辆车, 分豪华、商务、高级、中级、基本五大类, 全部陪驾。以需求量较大的奥迪车为例, 每小时收费220元。与车辆拥有者的协议价格是每小时60元, 加上每公里3元油费, 按照北京平均时速18公里计算, 奥迪的成本为每小时110到120元, 每小时的毛利可达100元。北京每天有2000万人次通勤, 其中打车出行150万人次, 只需将其中百分之一的中高端用户转换过来, 以用车网目前每单100元左右的毛利计算, 这将是一个每天毛利150万元的生意。因此, 周航对自己的生意很有信心。

市场点拨

近几年, 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年增长速度约为20%—30%, 到2015年, 租车行业总规模可达500亿元, 至少需要50万辆用作租赁, 市场潜力巨大。以往的租车生意基本都使用较多的自有车辆开店经营, 投资成本高, 业务量受限。所以租车行业虽然一直被看好, 却难以做大, 倒闭率也较高, 中小投资状况不佳。周航的模式有望打破这一局限。 (辑/商言)

“3有胆量“李书福第二”的造车梦

新闻索引

吉利总裁李书福从当初靠手工敲打造出第一辆车, 到如今收购沃尔沃, 演绎了一场神奇的造车梦。而今又出了个名叫魏强、只有初中文化的山西农民, 同样怀着一个造车梦, 他手工打造的越野车居然敢跟奔驰抢订单, 人称“李书福第二”。

生意观察

豪赌:关了三个汽修厂, 手工打造越野车

今年37岁的魏强, 15岁开始接触汽修, 18岁开起一家小修理厂, 2002年已经拥有三家汽修厂。由于迷恋越野车改装, 他不顾家人反对, 卖掉三家汽修厂, 筹资300多万元。2005年, 他的第一辆四轮越野测试车下线了。整部车除了变速箱、发动机、轮胎外, 其他5600多个零部件, 全是魏强手工打造的。2008年, 他研究的带差速锁的驱动制作技术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中国首辆六轮全地形越野车横空出世, 美国客商表示“有多少要多少”。

豪气:不卖煤老板, 敢与奔驰抢订单

为造出中国人自己的越野车, 魏强先后投入350多万元, 最狼狈的时候连交手机费都成了问题。可是当一些财大气粗的煤老板要购买他的六驱全地形越野车时, 却被断然拒绝。他不想让自己的车成为富人炫耀的工具, 而是更希望它能投入到地质勘探、消防救灾以及矿山水电开发等特殊领域中发挥真正的价值。

2011年1月, 新疆塔里木油田从魏强这里采购了价值几百万元的3辆“怪兽”。最初他们订购的是每辆170万元的奔驰越野。后来把奔驰与魏强的车弄到沙漠里PK, 觉得还是魏强的车性价比高。

豪言:给我五个亿, 我能批量生产世界一流越野车

魏强说自己现在主要是缺钱, 如果能弄到5个亿的资金, 几年内就能批量生产出世界一流的越野车。这话决非吹牛, 国内知名汽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函彤说:“他这种车的设计理念在世界上都是比较领先的, 整车的越野性和可靠性都不错。更重要的是, 他的专利解决了悬架控制的一些难题。”

市场点拨

上一篇:华夏幸福城市发展下一篇:关于安全生产演讲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