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读后感

2024-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诗读后感(精选13篇)

中国古诗读后感 篇1

这本《中国古诗》如封面所示,包括四个部分:神童诗词、诗经、唐诗和宋词。在每一部分的开始,有一个相关的“古书上的故事”。在神童诗词这部分的故事,是大家熟悉的宋代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那句“泯然众人矣,”是多么的记忆深刻。如今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他一样很喜欢。之后的《乞巧》、《咏鹅》、《送兄》、《秋词》《登楼词》《栀子花》和《牧童》,都是古代神童的杰作,短短数语,朗朗上口,配上精美的图片,孩子喜欢,读后感《中国古诗读后感》。

书的第二部分是《诗经》,诗经是多么遥远的作品,我自己读的很少,除了当年课本上的,其他知之甚少,如今,跟着孩子一起读诗经、学诗经,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至少孩子还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上口的。

唐诗是书的第三部分,这本书选取的唐诗有《鸟鸣涧》、《春晓》、《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回乡偶书》、《悯农》和《绝句》,都是大家非常熟悉,且对于孩子来讲容易理解的代表作,加之我的孩子正读小学一年级,学校里也有背唐诗的要求,其中有些都已经背过了,孩子很是自豪,很愿意学习。

宋词是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宋词相对唐诗,会比较难一些。而本书中选取了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欧阳修的《采桑子》、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刘克庄的《卜算子》和无名氏的《柘枝引》,都是写实的,多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而且相对简洁,诺诺喜欢。

中国古诗读后感 篇2

可以说,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幽深, 充满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演唱者必须用美妙动听, 又能准确解释其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内涵的音乐形式来演唱, 将风格与技巧有机结合, 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诠释成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形态。

一、韵味、风格、情感

说到关于古代诗词的唱, 古人就对此有过相关论述, 《诗大序》曰:“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其中的永歌之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放长了音来唱的意思。但这里的唱当然不同于现在声乐的专业唱法, 因为他不关心唱者的声音基础是不是悦耳, 他关心的是有没有传递出古诗本身应该具有的韵味。读诗而有其乐不可自抑之时, 声之合曲即为歌。无论何诗, 有相应的曲即可唱, 如戏曲等均可。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先不说现在的人们怎么样去要求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 单从古人的角度, 就首先将诗的韵味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所以我们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 首先就是要为情所动, 认识到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发自心声的抒情艺术。

按照这种要求, 演唱者必须要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 对待作品要有一种敏感性、领悟性, 并且还要有扎实的演唱基本功作为前提。除了讲究韵味, 其次就是要抓住风格。即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语言、曲调特点的把握。再次就是对情感的把握。这种情感其实就是根据词的内容, 加上自己的理解, 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情绪再现。歌唱艺术其实是语言的艺术, 它具有时间性, 不同时代的语言表现手法具有不同特色, 从以上三点来看, 风格和情感可以根据后来曲作家配以的旋律、歌词加以表达, 但是韵味是诗词本身特有的, 就很难把握了。如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侬词》, 这首歌曲的曲调幽静, 略有凄凉之意。特别是歌曲的前半部分所表现的感情忧郁惆怅, 而后半部分将情感迸发出来, 所以在演唱时, 将声音处理成全曲一样显然不准确。要根据情感的忧郁、惆怅、迸发的特点, 控制声音和气息的力度、强弱、虚实, 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歌曲韵味。

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处理, 演唱者还要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 可以通过分析诗词背景来掌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拿到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 首先要对每一句诗词都做深入的理解和细致具体的分析, 正确地把握住作者所描述的内容以及诗词的内涵。纵观古诗词艺术歌曲, 可以发现往往只通过几行字就将其中蕴含的人生情感、万千景象所描述。其中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而来, 寓意深远。演唱者在演唱这些字的时候, 更是要反复推敲, 找出最能表现其情感的演唱技法和声音处理手法, 将音乐表现到位。如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词青主曲) , 全诗仅仅通过8句诗词, 就表达出了对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坚贞的美好爱情。经过作曲家配上音乐之后的作品, 将这首诗词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 成为了用中国传统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作品。因此, 唱这首作品时, 要根据其简单、平稳音乐特点, 力求用纯净、清新的声音, 舒缓流畅的表达音乐。

二、启发演唱者丰富联想深入意境

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之“曲情”篇中说:“唱曲之法, 不但声之宜讲, 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从徐大椿的观点中可以看出, 他注重子演唱时要声情并茂, 并且是以“情”为重, 他反对只注重声音基础处理的方法, 忽视情感的重要性。《乐府传声》还提出了演唱者在歌唱时要有“真味”“实情”“深意”的要求。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 演唱者一定要将自己置身与作者所处的环境中曲体会当时的情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 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脑海中现在当时的情景画面。

高尔基说过:“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这说明在分析和理解作品时, 必须通过发散式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想象, 去扩充和丰富那些书面上描写的生活画面, 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 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现的艺术形象。

例如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 (【唐】白居易词黄自曲) , 这是一首富有朦胧美的词。雾、春梦、朝云, 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 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 显出较大的跳跃性, 文字空灵, 精炼, 使人咀嚼不尽, 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根据诗词的意境, 演唱时气声音要舒缓平稳, 每句词的字头要做轻处理, 强调子音的准确、清晰。例如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点绛唇·赋登楼》 (【宋】王灼词黄自曲) , 诗词用“帘卷西山雨, 山无数, 烟波无数”等对晚春时大自然的景象描写, 表现出作者对春光依依不舍之情。在歌曲中虽然也带有微微愁绪, 但本质含义却是指要对美好事物无限的珍惜爱护, 从而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因此, 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词曲自然的结合, 以及意境的抒情, 使用装饰音等润腔, 则更能体现出音韵之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曲调旋律的优美动听, 而且有诗词作品的完美演绎, 并且两者可够和谐的对到一处。这就分别对深入分析作品及音乐表现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从旋律、节奏、和声和音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都有助于演唱者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主题、作者所要表现的意境, 以及对古诗词韵味的理解。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既有曲调旋律的优美、动听, 如何更好地体现词与曲完美结合而表现出的美好意蕴, 通过对诗词与曲之间巧妙配合的感悟, 将词、曲的音韵相结合, 与之生情合一, 将风格与技巧有机结合, 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诠释成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诗词艺术,演唱

参考文献

[1]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出版社, 2004.12.

[2]杨天军.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J].艺术教育, 2006 (7) .

乔布斯向中国古诗“取经” 篇3

他说到做到了。20岁那年,他和沃茲尼克在家中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凭借着超凡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他们的公司日益壮大,市值超过二十亿美元。在他30岁生日之际。苹果公司发布了最新的PC产品麦金托什(Mackintosh),标新立异地运用了图形用户界面,顿时引起市场的高度热捧。

乔布斯可谓春风得意、势不可挡。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美梦还没做完,噩梦却开始了。

推出Mackintosh之初,乔布斯向用户承诺了很多优点,公众购买产品后,发现名不副实,引发了对苹果公司的不满和质疑,Mack-intosh市场销量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少年得志的乔布斯脾气傲慢霸道,公司内部许多人对他早已不满,正好借此机会落井下石。结果,乔布斯竟然被自己创建的公司所“放逐”。

在绝望和迷茫交织的日子里,乔布斯痛定思痛,日夜反思,自己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产品的设计不可谓不周全。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最苦闷的时候,他写信给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师,诉说自己的烦恼。老师回信说:“你的产品,我也用过,老实说,你们标榜的许多功能太繁琐,作为普通用户,我很难完全掌握。”信的末尾,老师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一句中国古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乔布斯对东方文化向来比较感兴趣,大学时曾远赴印度寻找“精神指引”。老师的这席话,更加激起他认真研读东方书籍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感悟,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复杂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之所以比复杂更难,是因为你必须努力地清空你的大脑。让它变得简单。这种努力的价值最终将被证实,因为你一旦进入简单的境界,便可以撼动大山。”他深有感触地说。

一切仿佛自有天意。12年后,苹果公司的境况大不如前,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董事会请乔布斯出山,希望他能力挽狂澜。

1997年7月的一天,乔布斯在阔别12年后重返苹果公司。刚一上任,他便召集所有公司高管开会。“跟我说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还没等人回答,他突然嚷道,“问题就出在产品上,苹果现在的产品实在是太糟糕了,它们已经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了。我们必须立刻做一件事,那就是做减法。”

首先。乔布斯针对公司所有的项目,重新确立发展方向,在其他公司力求把产品功能做全的时候,他却一直做着减法,果断砍掉没有竞争力的项目和人员。

其次,乔布斯将苹果产品融入“人文”理念,追求一种“简单的复杂”和“复杂的便捷”,达到“在简单中做完所有事”和“在做所有事中追求便捷”的效果,使得用户迷恋于这种体验,最终变为苹果有别于同行的成长资本。

奇迹慢慢出现,苹果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迅猛发展,并制造了一个“苹果神话”。2001年。苹果推出数字化音乐播放器iPod。一举超越了索尼;2007年问世的“上帝的手机”iPhone,成功地挤压了诺基亚的市场空间;2010年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有力地撼动了微软和英特尔的市场地位。这三款在苹果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简单。众多业内精英对乔布斯的才干钦佩不已:“他在做产品上有一种哲学的高度,敢于也善于取舍,比如iPad,一开始根本没有打算取代笔记本,只是玩游戏、看视频,但他把电池续航时间和开机时间做到了极致,反而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效果。”

中国著名古诗词 篇4

1、《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将(qiāng)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cén)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9、《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3、《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中国最美古诗词 篇5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5、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陆游《秋兴》

6、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陆游《秋思》

7、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8、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9、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1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11、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1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3、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14、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白居易《中秋月》

15、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16、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木兰花》

17、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1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9、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2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1、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2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青玉案》

2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5、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2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7、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28、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2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中国古诗读后感 篇6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美学特征

自古以来,诗与歌就是紧密联系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诗作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远古巫术,而巫术的表现特点就是“歌”与“舞”的结合。

在我国,诗歌最早源自民间歌谣,后来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有一整套创作范式的文学体裁。有明确文献记载的诗、歌、乐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汉朝, 汉朝时乐府的成立,是我国古诗词与音乐艺术“联袂” 的里程碑。汉乐府中收录的许多广为传唱的民歌,亦是诗作中不朽的传世精品。汉朝以后,吟诗作对、填词作赋成为一种经久不绝的文坛风气,而秦淮河畔的青楼名妓们借助文人骚客的生花妙笔,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将诗词、音乐、歌舞推向新的境界。

艺术歌曲发轫于西洋乐坛,源头可追溯到十五、 十六世纪欧洲的交响乐和歌剧,经十九世纪的舒伯特、 舒曼、勃拉姆等音乐家的创作而广为人知。艺术歌曲简单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注重词与曲的结合,对歌词的艺术质量要求很高,所以西方的艺术歌曲多以著名文学家的经典诗作为歌词;第二,在演唱中音乐伴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表达主题上重抒情,侧重表现人的心理世界。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中国。五四运动前后,艺术歌曲开始传入我国,当时一大批社会知名学者、文人、音乐家都陶醉于艺术歌曲的感染力,不遗余力地介绍、传播、推广,甚至直接参与创作,诞生了一大批大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梅娘曲》等等。解放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歌曲在中国乐坛更是大放异彩,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歌曲创作大家,如郑秋枫、 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等,在优秀的音乐人的引领下,这个时期的佳作《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母亲河》等脍炙人口,传唱不衰。

随着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其创作素材的广度和深度也在逐渐拓展,歌词由最初的多选用现代诗,到后来越来越多地借鉴、采用或改编中国古诗词,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黎英海的《枫桥夜泊》《春晓》, 马思聪的《将敬酒》,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王建中的《如梦令》等,让中国特有的文学元素与外来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拓展了艺术歌曲的内涵和外延。从美学视角来看,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如下特征:

一、丰富含蓄的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之间有机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能够让人体会、领悟却又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因此,凡是在艺术作品中恰当表现出的意境都是具有特点美感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特别讲究含蓄、回味,凡是优秀的诗词都有独特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高旷唯美,“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儿女情长……尤其是抒情诗,或慷慨悲歌,或豪气干云,或相思眷恋,或意味深长,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抒情诗词在我国古诗词中占有很大比例, 而艺术歌曲以抒情见长的特点正与我国古诗词有良好的契合点,因此古诗词中的文学意境美就被音乐家们融入到了艺术歌曲之中,具有更强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国上个世纪的著名音乐家青主,创作过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我住长江头》,就是文学意境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独唱曲,于1930年面世,歌词来自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全词婉转动人,感情细腻,表现了一位年轻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及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全词为:“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何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青主对这首词的意境把握十分到位,用生动传神的音乐旋律打开了几百年前这个古代女子的心扉,让听众与她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在青主的谱曲中,钢琴伴奏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贯穿始终,平稳舒缓的曲调就像风平浪静的江水一般流出,韵律质朴优美,静谧安详而深情款款。在每一句歌词的末尾,都特意留有一个或上升或下降的拖音,如低语,似倾诉,在绵绵思念之中带着一股女子相思之时特有的幽怨之情,可见创作者对原词的理解深沉透彻, 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二、别具一格的韵律美

我国古典诗词本身就具有可吟唱的重要特征,在创作中,其押韵和平仄的规范使得古诗词具有特定的节奏感和律动。

押韵是古诗词中一部分句子末尾的那个字必须使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韵母的字,因此,押了韵的诗句读起来尾音相似,产生了声和音美、铿锵和谐的效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仄, 简单地说就是古诗词念诵时的声调,因为古诗词在字数、 格式上都有明确的规范,所以其声调的运用也就随之有了一定的规则,这就产生了格律。古汉语中有平、上、去、 入四种声调,其中上、去、入三声具有高低不同的变化, 于是被统称为仄声,平声调被称为平声。如五言绝句以仄声起,首句押韵的一首诗——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格律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也喜爱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他的《登鹤雀楼》就充满了古诗词的声韵美。他在创作中注重西洋乐法与中国诗词格律的结合, 既遵循了古诗词的平仄旋律,又进行了灵活处理,整个作品匠心独具,风格鲜明。《登鹤雀楼》中,平声多采用哆、咪、嗦的音,仄声采用发、瑞、啦、西的音。音调的升降上,同样的仄声谱曲方式不尽相同,比如首句“白日依山尽”的“日”与“尽”,在诗的读诵中均为高音, 但在艺术歌曲中前者音调下行,后者音调上行,体现了黎英海先生对古诗词韵律的独到理解。

三、演唱中的个性美

艺术歌曲在西方乐坛的特点比较明确、固定,在唱法上,使用的都是美声唱法。这种演唱方法在遇到歌曲中的高音时,常常不用自然气息强烈冲击来发声,而讲究运用气息的技巧,以柔和、流畅的方式发声,让气息从下腹处凝聚、发出,逐渐上行,然后从头部放送出来。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类型唱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前者属于混合声区唱法,也就是真假声混用、并用,因此美声唱法有一种其他唱法所没有的音响特色。

当发源于西洋乐坛的艺术歌曲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必然要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艺术风格发生碰撞,在此过程中,艺术歌曲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嬗变。那么演唱艺术歌曲时不用美声唱法,其是否仍属于艺术歌曲的范畴呢?这在音乐界尚有争议,于是有学者提出狭义艺术歌曲与广义艺术歌曲的概念,把只要具有西洋艺术歌曲基本特征的音乐表演形式统一纳入艺术歌曲的范畴。因此,艺术歌曲在我国增添了民族唱法的新元素。

前文已述,中国古诗词与歌唱关系紧密,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为了演唱而作,比如柳永的词。古代歌曲的演唱,经过成百上千年无数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淀,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戏曲、曲艺、民歌体系,这些艺术表演形式中的唱法经过融合、改良,演变成了今天我国独特的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唱法,一方面借鉴了西方的美声唱法,其声调多嘹亮高亢,咬字清晰, 甜美悦耳,讲究对气息的控制,同时也混用真假声,是我国音乐人长期努力探索、研究结出的硕果。民族唱法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家,如彭丽媛、 阎维文、吴碧霞等,他们演唱的艺术歌曲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满了个性美。

四、雅俗共赏的和谐美

西方的艺术歌曲诞生于欧洲上流社会的聚会、沙龙, 演奏于达官贵人的客厅府邸,远离普罗大众的世俗生活, 是非常高雅的艺术。在中国,音乐一向与黎民百姓打成一片,虽然皇亲国戚、富商巨贾养得起专门的戏班,但它们与混迹于市井的民间戏班并无艺术内核上的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西方封建社会中特有的贵族阶层, 也没有形成与这个阶层相适应的西式贵族精神。这种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在我国的艺术歌曲上,就使其具有了西洋艺术歌曲没有的雅俗共赏的特点。

黎英海创作的艺术歌曲《春晓》就是雅俗共赏的音乐精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春晓》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名篇,它不重抒情,而是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生活气息十足的早春图,非常“接地气”。 黎英海先生在创作中以庄重舒缓的增四和弦乐段启幕, 用单二部曲式谱写出了略带惆怅,婉转悠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之美。

五、结束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新时代表演艺术领域的奇葩,它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披上了异域音乐艺术的外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从诞生以来, 就继承了千年文脉的厚重,这是它具有强劲、长久生命力的基本保证,曾经的辉煌是它新的起点。我国的每一位音乐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传承与创新并重,不断创作出更优美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翠萍.二十世纪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蕴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2]张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美学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47-149.

[3]罗卉.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01):93-95.

[4]刘晓龙.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05):10-12.

中国古诗词意象赏析浅探 篇7

关键词:诗词 意象 内容 情感 情趣

诗词总是以具体的意象体现情趣。在意象中富有情趣,情趣的表现就寓于意象。诗的创作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每首诗所写的境界与情趣是活的。而情感不是纯然凭理智就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设身处地,体物入微。在霎时中丢开自我,心领神会。

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真实、生动的意象。而意象的创造融合了作者的情感。我们欣赏时就要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加工组合去把握意象,从而评价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一、诗词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景象和物象

1、人象即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有不慕荣利、豪放不羁的,有寄情山水、归隐之志的,有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有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有矢志报国的,有爱恨情长的,有慷慨愤世的等多种人物形象。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和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知人论世,来把握人物性格、情感和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李煜《相见欢》中,“无言”又“独上”,孑然一身,斯人独憔之孤影顿现。此首词为南唐后主降宋后所作,后主从一“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备受凌辱。词中表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2、诗词中的景为情中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诗词除了欣赏景物的自然存在,更要挖掘其社会内涵。在欣赏中既要描绘其图景又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和情调。李煜《相见欢》中,“月如钩”,月为残月,更添愁意;“梧桐”是“寂寞”之“梧桐”更增愁。写人之孑然身影,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虽无一“愁”字,而凄清、哀愁之情尽显。

3、诗人为表明心迹或情感,对景物进行拟人化的象征性的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欣赏此类物象既要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又要注意作者寄寓事物中的情趣。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花》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遗貌取神,着重刻画梅的品格——开于严冬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其旷达洒脱,梅的坚守情操,不变志节这也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写照。

二、从诗词意象功能角度去领略他的魅力,体会诗的情趣

1、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传承的过程中获得了稳定性——具有特定的含义。自从《诗经》中道出“日夕乃归家”的人类的普遍情怀后,许多人都将离别及相思安排在黄昏 。温庭筠在《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在《秋思》中那些“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秋景统一在黄昏的暮色里。当在读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有一种悲怆之感受扑面而来。在诗词赏析中对于这种有具体含义意象的积累有益于诗词中深层情感和意蕴的理解。有些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是流变的。理解此类意象要知人论世。因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内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菊淡泊闲适表现诗人在辞官后的脱俗与大自然融合后的悠然自得。“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菊瘦弱、憔悴,正是作者的写照。

2、意象的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即思想的荷载物。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将尽,晨曦微露,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严冬将尽未尽春己悄然而至”的画面。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描述性功能。而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真可谓是景中含情,景中出理。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指意和拟情性功能 。

3、任何一个意象,只有在组合中才能显出艺术价值。诗人从抒情表意需要出发,把具有相同或相近色调、气氛、情趣、倾向的意象重复使用、接连缀合,能取得一种同向强化的惊人效果。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与伤离怨别紧密联系。如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晓风,古代行人常于黎明踏上征程,送别也在此时,也常与思念、离愁连在一起。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用缺月喻亲人离别。杨柳、晓风、残月最能触动人心的意象集中在一起,更能打动人心。

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体现人们生活的现实、情感、追求,且在历史的传诵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走进诗词的意象,接受古典诗词人文精神的熏陶。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中学)

描写中国节日的古诗 篇8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有关七夕节的:《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3、有关清明节的:《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有关春节的:《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5、有关除夕的:《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6、有关元宵节的:《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7、有关端午节的:《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8、有关中秋节的:《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中国唯美爱情古诗词 篇9

2、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3、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5、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楼梦》

6、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7、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8、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9、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中国古诗读后感 篇10

关键词:艺术歌曲 春晓 意境

黎英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与作曲家,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及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其选取了家喻户晓的三首唐人绝句——孟浩然的《春晓》、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创作整理并汇编成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三首》。《春晓》作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现已编入各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成为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必唱曲目之一。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也是造化与心源的结合,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的意境融为一体。黎英海先生的《春晓》根据诗词的内容,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大胆的构思,用娴熟的作曲技法给人呈现了清晰的层次结构,通过钢琴与声乐的合作来进行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塑造。

一、清新、隽永的韵味——歌词的意境分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属古体诗五言绝句,全诗仅有二十个字,却已将我们带入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春景图中。

首句即点明季节,春天的早晨,诗人一觉醒来,却仍不忍舍弃梦境中的美好,“不觉”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初春时节万物初渐复苏,似梦似醒般的意境墨淡意浓。“處处闻啼鸟”描述清晨百鸟的欢唱,将诗人从春梦中唤醒,春晨中处处鸟鸣雀躁的音响,渲染出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潇潇夜雨,眼前浮现出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淡淡的感伤,隐隐的惜春之情缓缓流出。此时诗人的情感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其内心的怀才不遇、感怀伤春,空有报国志却无报国门,他想要怜惜的是春花春光,更是自己平淡无奇的一生。

诗词中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构成了诗词的深邃意境,其质朴淡雅、清新隽永的韵味,为整个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意境的烘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依托,诗词是艺术歌曲的基石,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就是其灵魂了。

二、古朴、雅致的乐境——旋律的意境分析

《春晓》全曲采用二二拍,在舒缓的广板速度中进行,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整个旋律属降D宫系统,降B羽调式,具有民族古韵,附点节奏的使用渲染出了春天的活力。

乐曲分为A、B两段。A段前八小节,人声入,旋律中不同的大三音程的出现造成的调性游离,为音乐塑造出模糊变幻的色彩。每一句诗词在下行的旋律线条中,间或加入大跳和变化的七级音,更加突出了诗词的朗诵韵味,生动地勾勒了春景的美好与朦胧、花香与鸟语共衬的意境,同时也映衬出诗人内心对良辰美景的钟爱之情。后四小节,人声演唱虚词,后半拍进入及大量连线的使用,凸现了诗词中对落花的怜惜和暗自神伤的心境。

B段由三乐句组合而成,运用A段开头的动机不断模进,重复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重复了两遍,用宣叙性的语调喃喃自语,与A段歌唱性的音调形成对比,力度渐弱至“PP”,音区走向整曲的低声区,好似无奈呻吟,愁思绵绵。

三、精妙、完美的和谐——钢琴伴奏的意境分析

艺术歌曲以歌词深刻的思想内容,曲调动人的情感魅力和钢琴伴奏丰富的艺术感染力之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早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大师舒伯特、舒曼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作为旋律的伴奏,更是与旋律一起共同表达作品的内容、情感,烘托意境,甚至在某些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远远超过声乐的演唱部分,叙述着旋律未尽之意。

《春晓》前奏为八小节,主和弦在低音区支撑,上方相隔双八度,引出旋律部分的动机,为后面虚词的演唱埋下伏笔,连续的八分音符减弱从第五小节开始渐慢,这里低声部降B羽长音持续,中声部F角音不断重复,塑造屋檐下缓慢滴落的残雨嘀嗒之意境,其后高音区出现的附点二度下行,模仿鸟之鸣叫,形象地烘托出春天的清新气息。

A段中的钢琴部分,沿用前奏中后四小节的音型,全曲左手伴奏音型基本上都是以主长音加上上属音,每小节后两拍的长音,烘托着全曲的旋律。从17小节虚词演唱开始,钢琴伴奏的节奏与旋律部分同步,均采用了前奏中前4小节流动性音型材料,加强了乐曲的连贯性,共同演绎出古曲的意韵和春意的绵绵。

B段的钢琴伴奏将前奏两种不同性格的音乐材料结合起来,织体上整体加厚,节奏变得密集,增强了诗词的叙述之意,一改前曲的舒缓、抒情,在歌曲的尾声处,旋律声部在F音上延长,伴奏加快,八分音符密集进行,再现前奏之动机,首尾相应,或是在补充着讲述,演唱中未完全抒发出的情绪。

艺术歌曲是思想性和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结合,黎英海先生的这首《春晓》极富诗情画意,极具民族特色,生动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它在创作和演唱上都体现出我国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特质,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与教学价值,其中蕴含的深邃意境,值得我们每个声乐教育者和学习者去深思和琢磨。

参考文献:

[1]彭晓玲.声乐基础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古诗读后感 篇11

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月亮成为思乡的代名词。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唐人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二、月象在古诗词中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和独特的人生追求

月亮具有皎洁、纯净、冰清玉洁的特点,诗人常借此象征人的高洁品质。如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坚守节操的信念如天地一样长久,高洁的品质如日月一般永远散发着光辉。李白“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借月写人的清净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下青松和山间清泉,正是诗人淡薄名利、清白高洁的人生理想的象征。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月宫中寒气逼人的意境,正是诗人向往的无世俗之气的好去处。曹操的“明明之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写明亮的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不知何时才能摘下来,表达诗人为了统一天下执著地寻求人才而不得的求贤若渴的心理。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其千古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则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

三、以明月营造的特定意境来衬托人物特定的心境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新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情由景生,景由情变。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暗,景也灰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望着时圆时缺、时盈时亏的月,古人们往往兴叹宇宙的无穷和人间的离散团圆。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借月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诗人理想不得实现的惆怅心境。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借秋月的自然优美反衬出诗人遭贬后独居偏僻地带,寂寥、落寞的愁苦心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则借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形成的宁静优美的意境,衬托出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在听众心中产生的震撼,引起的遐想。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借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渲染了一中雄浑阔大的景象,恰恰反衬出诗人暮年被迫离开成都后孤苦伶仃的形象,颠沛流离的凄怆心情。王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清新、明净、幽雅的自然画面,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月的凄清衬托出友人离去后诗人痛苦的心情。

我与中国古诗词作文 篇12

如果我真的来到那个让我梦寐以求的舞台上,我一定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把每一个问题都轻松斩落。看,又是一道难题,其他选手个个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三十秒快到了,我紧张的手心都出汗了,快想,快想!啊!想出来了!想出来了!我仿佛考神附体一般,答出了问题。“呼”我轻叹一口气,暗自庆幸!如果没有平时每一句、每一行的积累,可能“一日游”就是最后的结果。“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相信我一定能成功晋级成为攻擂者,站在“飞花令”的舞台上。面对的对手都蓄势待发,我在战略上藐视,但战术上却很重视。我会在脑海中飞速思索着所有记忆过的诗词,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题目出来了!我思索片刻,诗句便脱口而出。对手也不甘示弱,诗句紧随其后。我飞快转动着每一个脑细胞,文思敏捷、应答如注,而对手也是沉着冷静、对答如流。来来去去几个回合,我开始有些焦燥了,对手的实力不容小觑,而我却有些词穷了。“冷静、冷静。”我默默地对自己说,“没事的,别紧张,只有冷静下来,沉着思考,你才能突破自己。”果然,有了强大的心理素质、毫不松懈的态度,我如虎添翼,而对手很快败下阵来。正如老师常说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沉着冷静、不焦不燥,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擂主是我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终极目标。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握每一次向前晋级的机会——在最终决战中,我和攻擂者针锋相对,火药味渐浓。到图片题了,我屏息凝神,仔细观察图片。刚看到四分之一处,我便想出了一句古诗,准备抢答时,又否定了自己的念头。此时为时过早,还是再看看吧,不可白白浪费机会呀!然而当我不再犹豫,准备按下抢答键时,对手却更快一步,抢先答题。胜利的天平向对手倾斜,我没有败在自身的实力,却输在了犹豫迟疑上。不错,这正是我性格中的一个弱点,我平时遇到复杂的选择总是反复权衡、犹犹豫豫、不肯决断,也错失了很多良机。看来,要想成功,我还要学会在稍纵即逝的机会面前做到果敢和担当。

当然,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只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实际上我只是平时喜欢看这个节目。但是,无数次我沉浸在这个节目中,把自己当作选手时,也获得了很多感悟。人生中遇到的事情,无论工作还是学习,道理都是相通的。生活中,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入队时我们都宣誓时刻准备着为集体作出贡献。学习时,要重视点滴积累、弄懂弄通,做足功课为将来夯实基础。平时还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遇到任何环境、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学会保持着沉稳的态度、稳健的心理,胜不骄、败不馁,才能有所成就。当然对我而言,还需要努力克服一个障碍——“选择困难症”。要变得更加果断、勇于担当,提高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

中国古诗读后感 篇13

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译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很多著名翻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 涌现了众多翻译学家, 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许渊冲教授。中国古诗词中的象似性在许渊冲译作中得到了传神再现。本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2 象似性研究概述

2.1 象似性概念的提出及分类

象似性这一术语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和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 (Peirce) 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符号学理论[1]。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把符号分为三种类型, 即象似符 (icon) 、象征符 (symbol) 和指示符 (index) 。象似符又分为映象符 (images) 、拟象符 (diagrams) 和隐喻符 (metaphors) 。在此基础上, 语言的象似性可被分为映象象似性 (imagic iconicity) 、拟象象似性 (diagrammatic iconicity) 以及隐喻象似性 (metaphorical iconicity) 。映象象似性重在语音象似和语相象似;拟象象似性包括结构象似和关系象似, 可进一步细分为顺序象似性 (sequencing iconicity) 、距离象似性 (proximity iconicity) 、数量象似性 (quantitative iconicity) 、对称象似性 (symmetric iconicity) 、非对称象似性 (asymmetric iconicity) 以及标记象似性 (markedness iconicity) ;隐喻象似性的形成则需要借助符号与对象之外的第三个事物隐喻的帮助。

2.2 象似性的研究概况

1916年,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提出了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关系并把这种任意性 (arbitrariness) 作为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然而, 语言符号的这一任意性属性却成了语言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任意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象似性话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持象似性观点的学者认为语言符号是可论证的有理据的, 这一观点与索绪尔从结构主义语言学角度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观形成鲜明对照。

国内象似性研究的著名学者王寅 (2001, 327) [2]曾将西方的象似性的研究概括为三个阶段: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末任意说和象似说两论相持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任意说暂占上风的索绪尔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象似说得到承认且渐占上风的后索绪尔时期。

随着象似性话题的发展, 许国璋先生于1988年首次将iconicity翻译为“象似性”, 该话题立即引起了国内语言学家的关注。其后, 沈家煊 (1993) [3]、杜文礼 (1996) [4]、严辰松 (1997) [5]、文旭 (2000) [6]、卢卫中 (2003) [7]、李鑫华 (2005) [8]、唐颖 (2008) [9]等人分别从句法象似、语言象似、语言临摹、距离象似、诗歌象似、隐喻象似及篇章象似等视角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 象似性理论被逐渐应用到文学文体研究及文学翻译研究, 进一步拓展了象似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视阈。本文将从语言符号象似性的视角探讨许渊冲英译中国古诗词的技巧。

3 象似性原则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体现

3.1 语音象似性

语音象似性 (phonological iconicity) 从属于映象象似性, 又称为“听觉象似性” (auditory iconicity) 。它是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 又可次分为拟声 (onomatopoeia) 、语音联觉 (phonaesthesia) 和押韵 (rhyming) 。语音象似性的运用不仅能够直接或间接模拟世界的声音, 而且“能够加强语言的直观性, 形象性和生动性” (胡曙中, 1993) [10],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语言意义和思想情感的表达。

3.1.1 拟声词

拟声词 (onomatopoeia) 是指词的语音是对自然声音的直接模拟。请看许渊冲英译《登高》一诗中拟声词的运用:

(1)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杜甫《登高》中这两句诗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叶飘零, 无边无际, 萧萧飘落而下;长江奔流, 汹涌澎湃, 滚滚奔腾而来。显然“萧萧”和“滚滚”体现了语音相似性, 使人闻其声, 如身临其境。“萧萧”模仿了“落叶飘落之音”, “滚滚”则拟“江水奔腾之声”。许渊冲采用与译入语相应的拟声词, 使读者感受到原诗作中的音美效果, 他将原文中的“萧萧”“滚滚”译作“shower by shower”“hour after hour”, 成功体现了原作落木窸窣之声, 长江汹涌之状, 也从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慨。

3.1.2 语音联觉

语音联觉 (phonaesthesia) 指的是由某个语音或某组语音的音响或发音特征而联想到的某种意义。请看许渊冲英译王维《竹里馆》一诗中语音联觉的运用:

(2)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The Bamboo Hut

Sitting among bamboos alone,

I play on lute and croon carefree.

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 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诗人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动人的月夜幽林景象, 体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许渊冲用sitting, carefree, deep, peep, me里面的五个长元音/i:/来表现原诗中这种静谧安详的环境, 还原了原诗作中的意美。此外, bamboo, lute, croon, wood里面的长元音/u:/发音口形小, 声音低沉, 产生一种流畅的效果。最后, 双元音/au/的使用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总之, 译文中/i://u://au/的使用再现了原诗静谧和谐的景象及诗人清静平和的心境。

3.1.3 押韵

押韵 (rhyming) 是指诗词歌赋中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位置上。请看许渊冲英译《枫桥夜泊》一诗中押韵的运用:

(3)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The crows at moonset cry,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Facing dim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 I lie.

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 又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及思乡之情。原诗中“天”和“眠”押韵, 许渊冲译文中也保留了这种押韵的手法, 使读者感受到原诗作的音美效果。译文中尾韵/ai/的运用也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2 顺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sequencing iconicity) 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沈家煊, 1993) [3]。在汉语诗词中, 顺序象似性也是诗人词人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许渊冲英译蒋捷《虞美人》一词中顺序象似性原则的再现:

(4)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While young, I listen to rain in the house of song,

Overjoyed in curtained bed

Beside a candle red.

In prime of life I heard rain on the river long,

In lonely boat, when wailed wild geese

Beneath low clouds in western breeze.

Now that I listen to rain under temple’s eave,

My hair turns grey

Like starry ray.

上词运用了顺序象似性原则, 词人以听雨为线索真切地描绘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这是年龄的自然顺序, 三个阶段概括了作者由少及老的人生道路。许渊冲英译这首词时很好的再现了顺序象似性原则, 即young—in prime of life—now。原词和译文中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运用都绝妙地刻画了人生的三个阶段, 译文也再现了原诗作的形美。

3.3 距离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 (proximity iconicity) 是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概念间的距离或者真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沈家煊, 1993) [3]。因此, 句子、段落、诗节等之间的距离会映照概念距离或自然界中物体的实际距离。诗词中的跨行连续现象可以看作是距离象似性的体现。如许渊冲英译欧阳修《长相思》一词中距离象似性原则的再现:

(5) 寒鸥相对飞。

I see gulls fly

Pair by pair

In cold air.

许渊冲英译这句词时没有用逗号分开, 间隔距离近, 表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也近, 给人呈现的是一幅完整且意义深远的画面, 译作完美再现了原诗作的形美。

3.4 数量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quantitative iconicity) 是指借句子长短或篇幅长短的选择、重复的运用等手段映衬所要表达的意义 (唐颖, 2008) [9]。宋词中就有许多运用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例子, 其译文中也有对应数量象似原则的再现。请看许渊冲英译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数量象似性的运用:

(6)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李清照《声声慢》原词中通过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即叠字的运用来使语言形式的数量增大, 这也使得整首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伤、沉重, 体现了数量象似性。而译文中三个“so”的重复使用也再现了数量象似性, 保留了原词沉重凄苦的感情基调。

3.5 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 (symmetric iconicity) 是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也具有对称性, 换言之, 相同或相近语言形式的并置意味着意义或思想上的相同和并列” (赵艳芳, 2001) [11]。在古诗词中, 对称象似性主要借助对偶、排比和回环等手法得以实现。请看许渊冲英译柳宗元《江雪》一诗中对称象似性的运用:

(7)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柳宗元《江雪》一诗形式对仗工整, 上下联词义相对, 如“千”对“万”, “孤”对“独”等, 体现了对称象似性原则。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 采用与原诗相似的平行结构, 即在译文中采用相对应的象似手段, 如“from hill to hill”对“from path to path”等, 再现了对称象似性, 成功地还原了原作形式, 传递了原文内容。

3.6 非对称象似性

非对称象似性 (asymmetric iconicity) 是指在认知上凸显的信息往往处于话题主位 (theme) , 其他信息都处于述位 (rheme) 。在宋词中, 句式大多长短不一, 不对称的现象也更多, 以此凸显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等。请看许渊冲英译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非对称象似性的运用:

(8)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 欲说还休。

I fear the parting grief would make me sadder look.

I’ve much to say, yet pause as soon as I begin.

该句词写的是别前的情思, 词人李清照听闻丈夫要远行, 想向丈夫诉说“离怀别苦”, 但又怕给丈夫增添烦恼, 于是就默默承担痛苦的折磨和内心的煎熬。该句词的形式参差错落, 体现了非对称象似性原则。许渊冲在英译过程中成功地保留了这种非对称象似性, 凸显词人“fear the parting grief”,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苦。

3.7 标记象似性

标记象似性 (markedness iconicity) 是指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 无标记象似于常规意义。诗词中的拟人、讽刺、反问、设问等均可表现标记象似性。请看许渊冲英译高适《别董大》一诗中标记象似性的运用:

(9)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Fear not you’ve no admirers as you go along;

There is no connoisseur on earth but loves your song.

上句诗不是一个普通的陈述句, 而是一个反问句, 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标记象似性的句子, 意为“不论你走到哪里, 都不用担心遇不到知己”。而许渊冲译文中双重否定句的使用也再现了标记象似性。

4 隐喻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 (metaphorical iconicity) 是指假隐喻而达到符号与对象之间的象似。中国古诗词翻译中遵循隐喻象似的原则, 有助于更好地捕捉原文的神韵。请看许渊冲英译刘禹锡《望洞庭》中隐喻象似性的运用:

(10)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The autumn moon dissolves in soft light of the lake,

Unruffled surface likes unpolished mirror bright.

刘禹锡《望洞庭》一诗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诗人用水光月色的交融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 接着则用镜子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体现了隐喻象似性。许渊冲英译过程中成功保留了隐喻象似性, 月光下的湖面 (unruffled surface) 就像镜子 (unpolished mirror) 一样平静, 成功还原了原诗作的意美, 也将水光月色交融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5 结束语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颗璀璨明珠, 为了使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中国诗词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外诸多学者和翻译家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书销中外六十本, 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教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从以上分析可见, 他不仅用尽可能贴切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而且还最大限度保留原文中的象似性原则, 完美还原原诗作中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许渊冲运用象似性原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传神地再现了原诗作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该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上一篇: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心得下一篇:廉政风险权力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