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工作管理平台(精选7篇)

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篇1

一、山西省加强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把农经体系建设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以强化基层农经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确保农经职能有效履行为关键,以加强农经队伍能力建设为支撑,以加快建设系统健全、责权统一、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农经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经信息网络系统为重点,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四级农经机构队伍、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乡级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全省11个市、115个农业县、1309个乡(镇)中,有省级农经机构3个、市级17个、县级115个,乡级农经机构1297个。其中5个市级农经机构为处级,87个县级农经机构为科级,4个市级农经机构和22个县级农经机构实现参公管理,还有15个县级农经机构已经批准参公,正在办理参公手续。全省农经队伍实有人数6912人,信息管理服务人员900多人,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经管理体系,为实现农经管理信息化从体系上奠定了基础。

(二)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各级农经部门投入了4500多万元资金,为县乡农经部门购置了“三资”管理、农经统计等专业软件,配齐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档案柜、视频设备等办公自动化设备,76个县、810个乡还配备了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液晶电视、扫描仪、复印机等高端设备,基本实现了全省农经系统办公手段从落后、传统到先进、现代的历史性跨越,为农经管理信息化提供了硬件、软件的基础设施支撑。

(三)把工作落实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农经管理信息化是手段,提高农经工作水平是目标。我省通过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使广大农经干部正确认识农经管理信息化与农经工作的关系,即农经工作是农经管理信息化顺利推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农经工作的网络汇总、公开及传输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法进行;农经管理信息化是推动农经工作的落实手段,如果没有高效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农经工作就会成为折翼之鸟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既不符合全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理念,也不适应农经部门担负的“维护农民群众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更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

近年来我省通过落实“一统(统计)二导(合作社、体系建设指导)三管理(土地、三资、负担管理)”的农经职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县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调解机构全部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本着依法自愿的原则稳步前行,县乡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基本建立,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592万亩,占到全省家庭承包面积的13%;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实施,合作社数量达到41008家,建立省市县三级示范社5000家;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全面推行,规范化率达到80%以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加强,全省86%的村建立了资产管理台账和资源管理登记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有序进行,农经统计调查与分析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把搭建网络平台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依托。

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成为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成为人们工作、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我省农经管理工作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推进农经管理信息化,目前省级和4个市级、46个县级农经机构建立和开通了自己的农经网。在省纪检委、农廉办的指导下,农经、农廉联合协作,全省开通了省、市、县、乡、村五级阳光农廉网,其中半数以上市县加挂农经网,农廉、农经同网运作。

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我省各项农经工作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利用农经网和农廉网发布农经信息,及时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全面指导交流农经工作,我省运城市早在2004年就率先开通了“中国农经信息网”;二是利用管理软件进行农村“三资”管理、农经统计汇总、资产资源登记、合同档案管理、土地流转信息发布、补贴款项逐户公布,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统计汇总网络化、三资管理明晰化、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发布及时化、惠农政策透明化,最终实现农经管理信息化;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公开农村财务、村务和政务,农民群众热切关注的农村财务收支、资产资源数量、村里重大事务、村干部任期目标等农村三务公开实现了从上墙到上网的重大突破;四是利用农廉农经信息网络平台为群众开通咨询和诉求渠道,农民群众咨询和反映的有关事项通过网上留言或者直接视频对话,得到及时答复,对现场解决不了或不满意的直接与主管部门对接答复或与主管单位领导预约面谈解决;五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农经工作的创新。我们开发了山西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统计软件,使“一村一品”专业村的认定有据可依;创建了全省农经人员qq群和手机飞信,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及时发布信息、公告、工作安排;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平台,建立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库,1.9万个合作社数据录入了信息库,我省长治市还开通了自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利用农业部农民负担监测和一事一议统计信息平台,农民负担监测信息化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试点范围将逐步扩大。

(五)把与纪检部门联合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有力手段。

我省农经管理信息化近两年能够驶入快车道,凭的是转变观念,确立跳出农经抓农经的思路,主动与纪检部门联合,把农经工作纳入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范畴,在抓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献计出力,通过做好各项农经工作为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我省运城市多年来与当地纪检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联合发文、统一抽调人员等形式,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民负担检查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审计范围延伸到全市涉农单位。2008年又和纪检部门通力合作,总结新绛县以农经网为基础打造农廉网的经验,在全市大力推行农廉网建设,探索出了阳光农廉网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新模式,中央领导和省领导分别批示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底山西省纪委下发了《关于推广运城农廉网经验,推进全省农廉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全省大力推广阳光农廉网,明确要求农业、农经部门要将农廉网建设与农经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加强日常管理,市县政府要将农廉网络建设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投入,县乡农廉网络监管机构可与同级农经管理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适当充实市、县、乡三级工作人员。

各级农经部门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配合当地纪检部门筹建网络、培训人员、录入数据、整理公开档案、开设农廉大厅,短短一年时间,我省已经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阳光农廉网平台,运城市、阳泉市、晋中市、晋城市四个市级阳光农廉网络管理中心与农经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其他市阳光农廉网络管理中心依托农经管理中心开展工作,部分市、县、乡农经部门增加了人员编制。通过积极参与农廉网建设,大大提升了农经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夯实了农经工作基础,增加了工作经费,加强了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推进了农经管理信息化步伐,提供了和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封闭的农经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畅通、渠道畅通、协调配合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二、农经管理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是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阳光农廉网的普遍推行,使我省农村社会管理从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到管理方法手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农廉网建设和运行中,纪委牵头、政府组织、各涉农部门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组织模式使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得到创新;农村政务、村务、财务及低保、救济、农业各项直补的全面公开使管理内容得到创新;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及时公开、发布重要信息、宣传惠农政策、开通群众诉求渠道,利用先进电脑软件进行财务账务处理、资产资源登记、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使管理方法和手段得到创新。

(二)有效化解了农村矛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在农村容易引发干群矛盾的问题主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财务收支是否合理、粮食直补等农业补贴是否足额下发、低保发放是否公平等等,村务公开成为化解干群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我省农廉网运行后,村组织对各项村务的公开由以前的被动公开转变为主动公开,公开内容由以前的财务公开为重点转变为财务、村务、政务、惠农政策的落实全方位公开,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和监督村里各项事务,疑问得到及时解答,矛盾化解关口前移,使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农民即使在外打工也能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自己关心的相关事务,依法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主动公开强化了干部自律意识,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从根本上消除了纠纷隐患,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在全省率先建立农经管理网和农廉网的运城市新绛县,未开通网络时上访案件每年大约有20多起,2009年农经网开通后下降为2起,2011年以来无一例上访案件发生。

(三)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经营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了农村会计电算化、农经统计汇总网络化,有些地方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电子化,使各项农经管理工作向科学化、信息化迈进,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推进了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启示

当前农经管理信息化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形势下,把握的好、利用的好,就会把农经信息化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省在农经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主要启示是三借,即借题造势,借势强体,借体转型。通过三借,夯实农经工作基础,实现农经管理信息化。

(一)借题造势。

就是借农廉网的题造加强农经体系建设和农经工作的势。农廉网建设给我省农经工作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省各级农经部门及时把握机会大造声势,在利用我们的职能优势配合纪检部门搞好农廉网的同时,宣传了农经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农经部门的社会地位。

(二)借势强体。

就是借当前好的发展形势强农经的体,借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行阳光农廉网的大好形势,强化农经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充实队伍。省级在现有经管局、经管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县乡两级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纠纷调解仲裁机构。运城市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不仅保留了经管站的独立编制,每乡配备3-5名经管人员,而且经管站长还同时兼任纪委副书记,机构队伍得到加强,经管部门地位也得到提高。

(三)借体转型。

就是要借体系建设来实现农经工作的转型,使农经业务内容向综合一体化转型,农经工作手段向科学信息化转型,工作方式向规范有序化转型,工作方法向主动法制化转型。

四、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思路

尽管我省农经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一是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二是软件功能单一,系统兼容性差;三是经费严重不足,人员数量和素质亟待提高。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农经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推进农经信息化今后应该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强调政府主导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公益性的农经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设立农经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农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经信息化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二)制订全省农经信息战略发展规划。

加强对农经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解决各地各自为政、力量分散问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站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加快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步伐。

(三)加强省级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把山西农经管理网打造成为各项农经工作都能在网上进行的网络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最终实现全省农经工作信息化、自动化。

(四)加强农经信息队伍建设。

加强农经信息机构队伍建设,对各级信息人员进行专业和信息化技能培训,使其达到与农经信息化相适应的素质,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五)加强网络应用与其他媒体应用相结合。

我省运城市建立了手机信息平台,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所需的生产经营信息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农户的手机中,农户也可以用手机向平台发送短信咨询政策,反映情况,了解相关信息。全省各级农经部门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快的优点,通过农经信息简报、农民收入明白卡、政策宣传活动等传播渠道,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当前农经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摘要:总结山西省加强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农经管理信息化取得的成效;推进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启示;提出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思路。

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篇2

关键词:学生党员 党建 学生公寓 工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 新形势下公寓管理、学生党建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加快,学生公寓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学生公寓的规模大、设施完备、硬件条件好。为了适应高校后勤改革的需要,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学校委托物业公司或后勤部门成立的公寓中心来管理学生公寓。因此,在公寓管理引进社会比较成熟的管理机制,强化学生公寓在物业方面的规范管理,突出安全、快捷、方便,力图通过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影响化育人,来推动公寓的管理层次和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传统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新时期高校学党建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为此就如何在学生公寓中构建学生党建平台进行了有益的初探。

目前公寓社会化带来的问题:第一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和载体不足,导致公寓内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减弱。当前各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都非常重视,但重点都放在院系上、班级上,较少考虑到公寓。事实上,学生在校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生活在公寓中,由于目前学生公寓的管理主要由物业公司来管理,主要以市场为主导,受市场意识支配,突出了公寓管理的服务性,但没有有效的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平台,所以在这种管理下的学生公寓,应加强公寓学生党建工作,把党旗树起来克服因管理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

2 思考与启发

学生公寓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交流、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公寓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近年来,随着各级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视,要求加入党组织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学生党员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同时,如何有效的在学生公寓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与考察,怎样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水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探索在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组织中建立学生党组织,不断创新党的组织设置形式”的具体要求。

3 工作实践

3.1 探索创新,建立公寓学生党建工作新制度

要充分认识制度在育人中的重要性,建立一套成系统、操作性强的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制度是公寓学生党建工作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通过建立“学生公寓党员责任区”,制定“党员管理制度”、“预备党员考察制度”、“党员值班制度”、“党员学生公寓自治委条例”、“学生党员宿舍建设条例”、“学生党员示范寝评比办法”等相关制度,将日常的内务检查与综合测评、评优、推优结合起来。

通过在落实“学生公寓党员责任区登记制度”,建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在公寓的表现考核档案,考核积极分子、党员在学生公寓内的日常行为,通过日常管理加以考察、监督;建立积极分子、党员在学生公寓中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思想状况、组织观念、遵章守纪、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生活习惯、个人素养、群众基础及服务意识等方面。建立学生日常行为的记录,为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考核提供在公寓中的真实表现。

3.2 层次的确定目标和实施措施

3.2.1 第一层次:

针对刚校的大学生,为了能让其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集体观念,全面规划大学四年生活。以学生党员为榜样,在新生开学出创建党员手牵手寝室。

具体措施:每个学生党员负责四个学生寝室带领他们学习校纪校规,学习

《学生公寓管理条例》《党员责任区实施细则》,通过言传身教,帮助新生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学会与人相处,指导、督促新生的日常生活,并制定本宿舍的文明公约,制定四年的大学生涯规划。让新生体会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员就是旗帜,党员就是榜样,充分发挥党员的影响力。形成“向党员看齐”、“有困难,找党员”的公寓氛围。

3.2.2 第二层次:

针对入党积极分子,为将积极分子培养成为先进学生的代表。一方面,以积极分子为骨干,开展各类主题宿舍活动,带动并影响周围的学生;另一方面,发挥积极分子的优势,营造公寓的主流文化氛围,创建“积极分子示范寝”。

具体措施:第一,确立积极分子的培养目标,依据《入党积极分子行为规范》,给积极分子的宿舍挂牌,要求积极分子的宿舍必须是“免检宿舍”,发挥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培养积极分子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导和鼓励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主题宿舍活动,使得他们成为宿舍的“核心”,发挥同伴的潜移默化影响,人人争做公寓的主人翁。第三,培养积极分子的责任感,建立大范围的应急网络。积极分子人数多、责任感强,发展目标明确,与学生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换多,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所以能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狀态,

3.2.3 第三层次:

针对学生党员,为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发挥其先进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职能。实施《党员责任区管理条例及考核办法》,创建“党员示范寝”。

具体措施:第一成立学生公寓党员责任区管理委员会,设置楼长、层长、党员责任人,由院党组织统一领导,负责对公寓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培养考察。通过管委会的建立,把入住公寓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织起来,使大家参与到公寓管理、服务同学工作中去。通过党员责任区的建立可以深入了解广大同学、解答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处理学生公寓中发生的紧急情况等,可以在建设和谐公寓中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强化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公寓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第二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学生党员宿舍的挂牌“学生党员寝室”,这是对学生党员的激励与监督,除了实现党员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之外,也可以防止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第三建设党员示范寝。学生党员是学生组成的优秀部分,是寝室建设活动的领跑者和支持者,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共产党员在思想意识上觉悟高,在行动上积极主动的特点,我院建设党员寝室及党员示范寝室,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篇3

Post By:2010-3-4 14:22:26

当前,编制管理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保持政府适度的规模,提高政府效能;如何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机制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搭建一个有利于操作和推进的平台。从目前机构编制管理的实践来看,这个平台就是中央提倡并正在大力推进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一、编制实名制是加强和完善编制管理的有效载体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将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和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定编到人,并将编制数额和配备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其目的是要对机关、事业人员定编定岗到人,实行一编一人一卡制度,有效控制人员编制总量,堵住超编混编、“吃空饷”等漏洞,实现管编与管人的有机结合,管数量与管结构的有机结合,从而控制政府规模,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政府效能。

1、有利于整合职能。无庸置疑,编制部门是实施编制管理的主体。但长期以来,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条块分割管理使编制管理跳不出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思维定势,编制工作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应有的效用。现实中的机构编制管理诸环节实质上是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的。各相关部门由于工作的立足点不同、侧重点不同,在履行职能上与编制部门职能有一定的错位或缺位。如:组织部门为加强领导班子力量要不断地更新和配备干部;人事部门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机关事业单位活力,要不断扩充人才队伍。纪检、财政部门侧重于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投入编制管理方面的力量相对弱小。虽然这些部门在编制管理上有一定的共识,但要真正形成协调沟通、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实行编制“实名制”,则可以通过编委及其办事机构沟通协调,整合相关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职能,统一贯穿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在各部门之间架起沟通联动的桥梁和纽带,形成编制管理的整体合力,确保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也确保编制工作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规范操作。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是“糊状”的粗放式管理,决策随意化、程序模糊化、监督表面化,导致管理流程出现了很多的漏洞。编制“实名制”则以编制证、台帐、数据库、系统网站以及制度、机制等为管理载体,设定规范的程序和工作流程,把点式管理变为线式管理或者面式管理,把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粗放管理变为精准管理,从而控制编制和实有人员不合理的增长态势,形成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合理、有序变动的管理机制。

3、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通过编制卡片和电子数据库,准确掌握人员信息。克服在人员编制统计上实际存在的“口径靠说、数字靠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情况,方便领导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将编制落实到人,提高了用人单位对“进人必须有编,用编必须申报”的认识,有效杜绝“吃空饷”、混编混岗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情况的发生,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威。三是能有效控制人员编制总量,防止人员无序增长,减轻了财政负担。四是改变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只注重编制总量的审批和控制,对具体工作人员的比例和结构等情况缺乏监管的状况,坚持按岗选人,按需进人,优化人员结构。

二、编制实名制促进了编制管理的精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管理模式:建立《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卡》、《个人编制管理卡》和人员编制台帐三位一体的实名制管理模式。《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卡》实行双证管理,由编办和用人单位各执一份,编制卡中包括编制类别、编制数量和在职人员数量,可随时查阅受编单位的人员结构和超空编情况。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建立《个人编制管理卡》,卡片中包括姓名、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岗位、职务、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各单位人员编制出现变动,要随时进行审核登记,新进编人员在办毕同意调动手续后入帐、入册、建卡;对死亡、调出和退休人员等,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核销手续。同时,建立与编制管理卡片相配套的电子管理台帐,将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内设机构职责、人员结构、人员信息等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编制日常管理的微机化。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在编人员、超编人员基本信息库”,对行政事业性质的在编人员和超编人员实行分类管理,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

审批程序:对增人上编、减人下编、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等进行严格规定,明确审批程序和权限。用人单位在申报使用空缺编制时,必须提出专题申请,专题申请中需同时报送拟用编人员的原工作岗位、身份、学历、专业、拟用编类别、拟安置岗位等真实信息。编制部门在收到用人单位申请使用空缺编制的请示后,将对该单位的机构编制、在职人数、人员结构、及拟进编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严格做到“三不受理”,即单位没有空缺编制的不予受理,不符合人员身份的不予受理,不符合人员总体结构比例的不予受理。经研究同意使用空缺编制的,由编制部门向用人单位下发《控编通知单》,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凭《控编通知单》办理相关手续,并由用人单位到编制部门入册建卡。

约束机制:会同人事、财政等部门研究建立编制管理与经费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工作机制,把编制与经费挂钩,完善和强化编制、人员、工资的一体化管理,做到财政预算中的人员经费、审批工作计划和调整工资等必须依据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进行,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的对应一致。未经编办出具《控编通知单》,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动手续;未经编办出具《工资集中支付人员审核通知单》,人事部门不予办理工资套改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

三、推进编制实名制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编制实名制是一项涉及纪检、组织、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系统性工程,亟需在相关部门之间真正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动态科学管理机制,同时机构编制系统内部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顺次递进的管理流程,形成符合实际、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一种科学、崭新的编制管理模式。为此,一是要明确责任。编委是推进编制实名制的责任主体,编委的办事机构以及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责任单位,在编委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既有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有协作,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二是加大投入。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管理是巩固国家政权和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认识到编制实名制是提高政府效能、改善财政质量的长远意义,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起包括网站、数据库、台帐、证(册)在内的编制实名制软、硬件管理系统,提高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和层次。三是完善制度。落实中央颁发的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法规性文件,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规范编制实名制管理程序。

2、因地因时制宜。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超编、超领导职数、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是影响推进编制实名制进程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历史遗留的。二是新产生的。既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也有阶段政策导致的客观原因。面对推进编制实名制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循序渐进,稳妥推进。一是逐步消化。对历史遗留的超编问题要逐步进行消化,不强调一步到位,先摸清底子和情况,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进行编制调剂;或对职能弱化,但人员富余的单位,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连人带编划转到职能强化,人员不足的单位。二是坚决清退。主要是解决混编、混岗和借用人员问题。要坚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将混编、混岗和借用人员退回,实现归位、归岗。另外实行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因行政编制人员少,军人安置等政策性原因造成混编、混岗和借用的,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编制冲减和总量内调剂的办法解决混编、混岗和借用问题。三是把住进口。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新产生超编问题,严把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编制实名制规定,严格用编审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避免再出现超编进人,无编安置和超职数配备领导现象。

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篇4

民生资金监管平台管理使用工作制度(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加强民生资金监管,确保民生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高民生资金管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平台中涉及到的民生资金监管,是指按照“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的要求,依托互联网和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各类民生资金实行网上全程公开,对民生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进行全程监控,对民生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并对相关情况进行查询、监督和投诉等行为。

第二章

监管范围及对象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的民生资金,是指中央、省、州(市)、县(市、区)四级财政资金中,用于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类扶贫、救灾、社保(含五险一金)、教育补助、强农惠农补助等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参与街道民生资金监管平台的资金对象:

(一)社会救助基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等;

(二)社会福利资金:包括阳光家园计划补助金、春蕾行动助学金等资金、高龄老年人保健补助等资金;

(三)其他社保资金:义务兵优待金等;

(四)农民就业创业补贴:失地农民外出租地补助款;

(五)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补助:计生“奖优免补”等各项计划生育特别家庭补助资金;

(六)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

(七)其他强农惠农补助。

第三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按照分级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街道指定专人负责民生资金监管平台日常使用和管理工作,街道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有关责任人具体负责。

第六条

街道财务室负责平台的日常使用和管理工作,应当每个工作日登录平台,对涉及街道的资金文件进行处理,按时限完成民生资金的拨付、发放电子数据模板的导入和公开等工作。

第七条

街道涉及的各部门(科室)具体负责发放电子数据模板的录入及资金发放等工作。

第八条

平台的管理使用实行实名制,设置业务人员和监管人员二种用户角色。业务人员由街道财务室总会计担任,负责民生资金文件接收、下达、拨付、转拨、发放等工作;监管人员由街道纪工委监察人员担任,履行监管督办职责。

第四章 管理使用

第九条 业务人员和监管人员应从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中选任,并保持相对稳定,不随意更换。用户根据各自权限运用系统功能,对民生资金进行管理使用。第十条 业务人员应当每个工作日登录平台,监管人员至少每3个工作日登录一次平台。

第十一条

街道各部门(科室)在接收资金文件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发放电子数据模板的录入及资金发放等工作。

第十二条

业务人员在资金到账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民生资金的拨付、发放电子数据模板的导入和公开等工作。

第十三条

民生资金发放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做到补贴补助类公开到户到人,工程项目类公开到项目点,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的除外。

第十四条

工作动态等信息,根据具体内容,汇总至对应的职能部门,由其代为发布。信息发布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规定,违反规定造成失泄密或不良社会影响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监督检查工作实行“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社会和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十六条

街道的监管人员至少每3个工作日登录一次平台,对街道在平台录入的数据信息及民生资金的运行、发放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第十七条

发挥平台社会公众监督作用,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对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八条

街道纪工委对平台管理使用工作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的部门和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党政纪责任。

第十九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斗南街道办事处负责解释。

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篇5

第一部分:平台日常管理工作总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哈)

1、平台工作记录(主要写自己本学期进行故障解决记录情况,解决时间、同学宿舍门号、故障概况(简单写)以及其它情况,分条写。

2、QQ群发言及留言回答和管理工作记录及总结

3、其它方面(自己认为值得写的都可以写)

第二部分:同学登录故障解决具体技术方法总结(本部分可以根据自己解决实际故障的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越是详细越好,可以配合截图详细说明,此部分将作为以后同学登录故障的解决指南)

第三部分:对蓝鸽自主学习的平台建设和规章制度的建议(从平台建设和规章制度规定两个方面提建议哈,平台建设包括功能建设、资料库建设等)

信息管理平台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 篇6

1 工作流原理

工作流的实施基本上分为以下几步:

(1)定义活动。从实际的业务流程中提取出每个环节,将这些环节抽象为工作流的活动,包括的信息有:开始和结束的条件、参与该步骤的用户角色、完成此活动的数据、限制条件、外部程序等。

(2)指定路径。将活动衔接起来,及定义工作流的流经途径,即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顺序。

(3)绑定规则。定义一个活动按照一个指定路径转移的条件。

(4)执行流程实例。即工作流流程的一次执行。它首先解释相应的流程定义,生成有关的活动实例,并根据一定的限制条件和规则协调处理各个活动实例。流程实例的实质是用户调用相应的外部程序处理他负责完成的数据,然后由工作流系统根据处理结果激活后续流程。

2 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指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上的用于定义、实现和管理工作流运行的一套软件系统。1994年11月,工作流管理联盟发布了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参考模型,该模型定义了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所需要的六个基本模块,并制定了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见图1,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

(1)过程定义工具:为用户提供一种对实际业务过程进行分析、建模的手段,并生成业务过程的可被计算机处理的形式化描述。

(2)工作流执行服务:借助于一个或多个工作流机,激活并解释过程定义,并同外部的应用程序进行交互,完成工作流过程实例的创建、执行与管理,为工作流程提供一个运行环境。

(3)客户应用程序:处理过程实例运行中工作项列表,它表示当前需要该用户处理的所有任务。

(4)被调用的应用程序:在工作流执行服务的运行中,用来对应数据进行处理。

(5)管理及监控工具和其它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执行服务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而工作流引擎则是完成这个核心功能的实际软件载体。

3 工作流引擎Shark

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Enhydra shark是由Lutris公司在其开源网站www.enhydra.org上发布的,用J a v a语言编写的工作流系统框架。Enhydra shark是源码公开的,不带盈利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它完全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提供标准接口以方便系统改进和功能扩展。任何人都可以对其改进后为己所用,也可以将自己的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功能模块发送给w w w.enhvdra.org,若是被采纳将作为Enhydra shark的一部分公开到www.enhydra.com上。正如Linux系统一样,这种源码公开性有利于系统功能的完善及应用的推广。

4 系统实现

4.1 Enhydra Ja WE建模工具定义工作流程

在包层次(流程层次)定义包名(过程名)并建立过程;在过程层次设置过程属性,包括过程名,工作流相关数据集,其中工作流相关数据集必设两个参数:P R O C_C O N T_A S S(活动参与者指派)和P R O C_N E X T_A C T(下一步活动),在活动属性里面设置活动名称,在衔接两个相互关联活动的转移属性里面设置后置条件。

上述流程及活动的相关属性设置完毕,一个流程定义就结束了。保存过后自动生成一个XPDL文件。图2为预开工申请流程的图形化表示。

(1)将X P D L过程定义文件发布到数据库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工作流设置模块里面将制作好的XPDL过程定义文件上传到服务器并加载到数据库。

4.2 工作流设置

(1)表和表单的设计:仍然是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工作流设置模块里面,建立和每个流程相关的表,表经发布加载到数据库中;然后建立和流程相关的表单,绑定与之关联的表,表单用于活动参与者的填写工作,表单信息经保存写到与之相关联的表中。

(2)表单绑定:每个活动环节都有与之相关的将要填写的表单,根据需求将相应的表单与活动关联起来。

(3)活动参与者指派:关联和每个活动相关的参与者,有三种指派方式——手动设置,自动设置,动态设置。

(4)表单字段权限设置:表单在流程的传递过程中,对于不同活动的参与者有不同的填写和审批项,因此有必要指定每个参与者对表单各个填写项的可见及读写权限。

5 Enhydra Shark工作流引擎解释并执行流程

将上述设置完毕的工作流上传到Shark工作流引擎中,Shark自动解释工作流,当一个流程被一个指定参与者发起的时候,工作流引擎自动创建一个流程实例,这个流程实例根据不同参与者的决策(在流程图中体现为箭头,即转移活动;在平台界面上则体现为决策按钮)判断流程的走向,直到最后一个参与者办结使流程结束。

6 工作流的优化

现存的企业中信息管理平台中普遍存在一下缺点:

(1)企业内部的一些业务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规范,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不规范的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存在,增加了流程运转的难度。

(2)一些部门的办公人员的操作意识水平有限,对电子办公不熟悉,领导外出出差的机会也很多,往往会造成流程运转到领导这个节点,由于领导不能及时登录系统处理待办事宜造成流程的等待。

(3)信息管理平台中的工作流程是固定模式的,企业不希望用户对工作流程的配置进行干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企业的业务流程经常会进行调整,工作流的配置和维护都交给开发人员来完成会加大后期的维护成本。

下面分别对这几个缺点提出改进思路:

(1)业务的不规范导致流程运转困难,改进的方案是从小的范围开始做起,并随着工作流的成长儿逐步做大。阶段性实施提供了转换到新的流程的平稳方法,只有用户看到了效益,才能使用户更易于接纳新的工作流程。阶段性实施的另一个原因,是用户不能承受一下子丢弃原有的全部流程,从零开始。组织机构在当前业务过程中最没有效率的地方,集中寻找他们的痛处,然后利用案例驱动原则影响他们。

(2)针对流程等待的问题,用三种方式进行改进:第一种方式是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办理期限,如果到期未办理则流程启动自动流转,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规则流向下一节点,推动流程的继续运转;第二种方式是到期自动催办,启动短信模块发送待办信息到待办人手机,待办人可以及时登录系统进行办理,或者根据提示回复短信进行办理来推动流程的继续运转;第三种方式是通过领导对流程查看,督促所到环节的待办人员完成工作。

(3)针对企业中一些重复性不是很强或一些流程不太规范的工作,固定的流程定义显得很死板,改进的措施是,采用即时模式,即流程的下一个步骤事先无法确定,而必须推迟到过程实例运行时才能确定。比如领导签批完一个表单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工作的具体需求动态决定工作的流转,这里的选择不是指工作流事先定义好的条件选择,而是领导可以随时进行超越流程的选择。

7 结语

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在多个企业中正式启用,该系统实现了中小企业中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办公效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今后,如何提高工作流的灵活性将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摘要:工作流技术是解决诸多传统办公难题的关键技术,它的应用明显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本文介绍了工作流的原理和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结构,并重点描述了信息管理平台中工作流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工作流,工作流引擎,信息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

参考文献

[1]杜传业,李茹.面向电子政务的轻量级工作了引擎.计算机应用,2008.6Vol.28.

[2]谭汉松,王颖,张海军.一个基于工作流的OA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机电工程技术,2006Vol.35(3):82-84.

[3]司徒伟俊.工作流引擎Shark的技术分析与改进探讨.S C I E N C E&TECNOLOGY INFORMATION,2008年第15期:388-392.

[4]吴朝晖,邓水光.工作流系统设计与关键实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5]Agaiwal R,Bruno G,Torchiano M.An Operational Approach to the Design of Workflow.Systems Information andSoftware Technology,2000,42(8).

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篇7

【关键词】顶岗实习 信息化平台 学生管理 就业

【作者简介】周敏,男,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副院长;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学生管理。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一步冲击,高校校园和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新时期大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下列变化:思想越来越复杂,抗挫折能力较差,可通过多渠道获得知识和信息。这些变化对新时期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校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是整个学校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工作者,实习生管理也就因此而成为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实践中,实习生管理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比如:实习生的工作岗位分布区域广,难以集中管理;实习生初次走上工作岗位,对工作难度认识不够,难以适应等。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做好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重要。

一、基于信息化平台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培训,需要学生、家庭与学校三方的紧密配合。第一,顶岗实习学生要按照规定,定期向学校汇报实习情况、收获及存在的问题。第二,家长希望适时地了解子女在单位实习的情况、学校在实习生管理及就业方面的工作等情况。第三,学校希望快捷、方便地与用人单位和家长沟通,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学生的教育任务。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信息流的即时性、复杂性和实习单位分布的广阔性大大加剧。学生初上工作岗位难以适应,思想波动较大,加之学生工作单位更换较频繁、流动性大等因素,传统的交流方式如当面沟通、电话、家校联系册等受到一定的限制,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迫切需要调研、分析和整合一种新的信息化平台,以实现单位——家庭——学校及时有效的沟通,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提供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便于更好地管理教育顶岗实习学生,提高学校就业工作水平。

目前,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已经普及,为设计并开发一个用于学校、学生、家长三方交互信息的统一平台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多种通讯手段的使用也导致信息交流的复杂性,不易统一管理。目前,市面上有一些称为“e校通”或“家校互联”的产品,但功能不全,缺乏教育底蕴。

针对上述产品的不足,整合现有的多种通讯手段构建信息化平台,提供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实现学校、学生、家长三方的即时交互,便于更好地管理顶岗实习学生,为他们今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

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原则

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是一个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信息化教育管理网络平台,构建并实现这样一个平台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简单合理,信息提供及时。应充分考虑教师和家长的应用水平,不论是信息的交互还是短信息的发送接收,都应该智能化、人性化,用户可以轻松地进入该系统,并且可以利用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内容。

2.融合心理学相关理论。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均需要别人的关怀和鼓励。因此,平台的信息反馈要以鼓励为主,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心理定位,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热情,主动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用人单位、家长和教师交流,将工作中的成就与同学、家长分享。

3.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构建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和情感交流的需要。

三、信息化平台在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跟踪学生思想状态,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安全是第一要务。学校针对实习生的心理特点,将实习安全教育内容发布至信息化平台上,学生可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适时访问浏览。从而,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困难和突发事件,沉着冷静应付所遇到的问题,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同时,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情况(月度考核情况)、自身存在的困难等信息,也可方便地上传至平台。这样,教师可关心帮助学生,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

2.掌握学生工作状况,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开设,均应从培养学生能力为指导,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服务。用人单位可通过该平台,给学校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和意见。学生在参加实习时所欠缺的知识和能力,学校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这些信息为学校的人才方案的完善修改、课程设置调整均能提供很多借鉴,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让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为毕业后就业做好准备。就业信息是学生谋职的基础,教师应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全面、准确地搜集就业信息,学习最新就业政策、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分析、职业前景等信息,将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各种类型的就业市场获知的信息及时更新发布至平台,加强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做好毕业后就业的准备工作。同时也要利用学生校外实习,比较深入地了解单位的用人信息,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将毕业生的特长和优势介绍给他们,并欢迎用人单位来校实地考察,供需见面。还可利用专业教师、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学生及其他渠道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为学生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做好准备。

4.建立良好的家长联系制度,为学生打造立体教育网络。学生的顶岗实习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通过平台,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单位实习的现实状态,对子女给予充分的关心,与教师、用人单位保持充分沟通。利用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学生家长,建构起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有效提高学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促进顶岗实习学生教育管理和学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管理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校外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家长、用人单位需要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信息化平台能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架起学校、家庭、用人单位之间实时、快捷、有效沟通的桥梁,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和谐共育的局面,可以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薛建娟,时倩.略论顶岗实习生的管理[J].广西教育,2009,(6).

[3]杨文坤,秦美娟.基于网络的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的构建[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孙艳华,黄健.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管理与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0).

上一篇:赵丽宏散文集读后感下一篇:学年度上学期教研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