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用资料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出师表教学用资料(精选8篇)

出师表教学用资料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语言优美,抒情论理非常感人,表现出作者的一片赤胆忠心。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此篇课文要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教学过程

1、预习导入

检查同学们小组之间互相帮助的成果。首先请有感情的第 1 页 朗读文章,注意思考文中的三个词的词义:开张、痛恨、卑鄙。

在同学们回答后,老师及时的给予同学们肯定性地鼓励,使同学们的热情得到高涨。通过三个词语的出示,为教师下一步的字词教学埋下伏笔。在教学环节上层层深入。

2、整体感知

师:快速浏览,十秒钟内读出幻灯片上的字词及解释并尝试着记忆。

(生齐读生字词)

这些词语很整齐,抑扬顿挫,这些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在同学的读诵时,教师及时的对于同学们的朗读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时十分必要的,与其责备学生不能与自己的教学预设向北,不如在做之前给予一定提示。在朗读完后,教师立即予以表扬,使学生们得到了在老师指导下形成效果的反馈,这实际是师生间的潜互动。

3、品读悟情

师: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一个人就要读他的文章。下面老师把这篇文章读一遍,你们要注意画一画你们喜欢的句子,并想一想,老师读这些句子是用什么样的感情?

(师范读课文,学生共读课文)

师: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

第 2 页 来。

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师:哪些建议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可以找到呢?

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师: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的,有何看法呢?

(生谈看法)

师: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

生l: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2: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3: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生4: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5: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第 3 页

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

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生:士为知己者死!

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惟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现在我们来看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

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生l:“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可见愿望之强烈。

生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生3: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第 4 页

(师发起,全班齐读)

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师: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生:报先帝忠陛下

三、案例分析

本次教学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都基本可以实现,少数学生的字词掌握不够熟练,下节课应再次训练。竞争中学习,快乐中学习,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文言文教学不再烦恼。

出师表教学用资料 篇2

一、运用什么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哪些背景资料呢?

(一) 作者经历。

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因而从诗人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 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

(二) 时代背景。

许多古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 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

(三) 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或其他诗词作者的相关诗词。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妨将该作者的其他相关诗词提供给学生, 或者由学生自己查找, 然后进行比较赏析, 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比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 同样是醉, 所处的地点不同, 但诗人的所想相同———渴盼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通过比较, 学生对作者有了全面的了解, 掌握的知识就不是孤立的, 而成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比较赏析, 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作品风格、理解诗词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飘逸洒脱, 苏轼的豪放不羁等。又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相比, 可见二人不同的胸怀。

(四) 艺术文化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 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艺术传统, 对诗词中一些意象的含义的理解尤其重要。如《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踏歌, 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 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古人称以足踏地为节、边歌边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为“踏歌”。踏歌多在民间节日, 如元宵、中秋之夜起舞。人们成群结队, 手袖相联, 即兴编词, 传唱踏舞。了解了这些, 学生不难透过送别时那热闹的场面理解李白与汪伦的真挚情谊。

(五) 与诗文相关的典故与趣闻。

与诗文相关的典故与趣闻的拓展延伸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妙用时, 可适当延伸到古诗中用字精当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延伸, 与相关资料作一对比, 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积累、丰富知识。还有像李白梦笔生花、贺知章金龟换酒、古人折柳送别、贾岛推敲、李杜交游、王安石食不知味等等, 都是很好的背景资料。

二、怎么运用

(一) 课前———巧用资料, 激发探究兴趣

语文学习要注重探究, 要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去探究, 首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 确定探究的方向。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的揭示有利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题西林壁》一诗, 诗中有景, 景中有情, 景中蕴理。如何让学生理解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呢?一教师在教学“只缘身在此山中”时, 为学生提供了苏轼初入庐山时写的作品《出入庐山》:青山若无素, 偃骞不相亲。要识庐山面, 他年是故人。通过对比, 苏轼“要识”的初衷和最终的“不识”的结果, 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为何越是相识越不识?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随诗学习后, 教师再次补充背景资料, 即其他诗人歌咏庐山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泽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自读自悟:各花入各眼, 即便同是庐山,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受。这就是《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表述出来的哲理啊。

(二) 课中———凭借资料, 把握艺术意境

“诗有三本”, 即“以声律为窍, 以物象为骨, 以一个意格为髓”。意象是诗歌的关键,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古诗词离现在的学生时代已经久远, 而且还牵涉到不少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时空跨度长久, 背景疏远复杂, 许多内容对生活层面狭窄、社会阅历简单的孩子来说, 有理解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可以借助背景资料创设情境, 在此情境中潜心分析, 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 诗人苏轼用凝练的笔触浓缩了西湖美丽的景致,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伴着诗人一起体会这奇丽的景致呢?一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时, 拓展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在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时, 则拓展引入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帮助体会诗中“雨”的神奇。这样通过背景资料的整合, 将西湖的美形象地展现在眼前, 化虚为实,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使课堂诗意浓浓、情意绵绵。

又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就可借用历史学科的《盛唐时期疆域全图》。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 两人在渭城话别, 然后元二穿越阳关, 远去安西, 千里迢迢, 关山万里,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 在图中标出古渭城 (今陕西西安西北) 、古安西 (今新疆库车县) 、古阳关 (今甘肃敦煌一带) 。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告别, 顺江而下去广陵, 在图上标出黄鹤楼所在地 (今湖北武昌) , 标出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 , 再通过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和安西的萧条。学生可以直观地比较, 元二向西去, 要去苍凉荒远的安西, 面对着茫茫的大漠和戈壁, 长途跋涉, 此地一别, 生死难料, 更别提重逢。而孟浩然向东, 要去繁华富庶的扬州, 一路是看不尽的美丽风光。难怪王维满含忧伤凄凉, 李白满心高兴欢畅。在此情境中, 无须教师多讲, 学生的所学所得却能过目不忘。

(三) 课终———因循资料, 探求意象内涵

诗贵深曲, 往往语近意遥, 含吐不露, 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歌的表面意象之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两句隐含着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屈服、顶风斗争的真实情怀, 小学生又怎能体会到这种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又如, 读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传世佳句, 小学生又怎能从中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再如李贺《马》中的“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小学生又怎能从中体味诗人空怀壮志、怀才不遇的感叹?因此, 要探求意象的深层内涵, 就必须要去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我们以《泊船瓜洲》的教学为例, 看看两位教师的执教。

特级教师陈金才在学生领悟了诗歌词句意思及文本真意后, 带着学生一起探讨《元日》:这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 在改革推进十分顺利时写下的。读一读诗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难道他仅仅是在歌颂春节时的“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认识一个锐意改革的王安石。再带领学生读王安石在第二次改革失败回家乡后的冬天写下的诗歌《梅花》, 体会王安石深深的忧虑在诗歌中是借助什么表达的, 引领学生认识一个孤独、坚强、与命运抗争的王安石。最后回到诗中重新品读词语“明月、春风”。这样, 成功地拓展背景资料, 使学生透过这样的写景诗句寻求到了诗歌意象的内涵, 明白了诗人创作的意旨。

用影视资料丰富历史教学 篇3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容易深入,注意力容易转移,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一段视频,就比枯燥的语言讲述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5课《科举制的创立》时,课前我就播放了《探索发现——跨越时空的文明》的第十集《科举考试》。通过节选的视频,学生了解到在隋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都是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两年后隋文帝就下诏书废除了。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选官制度呢?科举制度经历了什么的发展历程呢……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二、课中选播,如临其境。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教师在上课时播放恰当的影视资料,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落实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为讲授法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我选播了电影《我的1919》里面顾维钧拒签《凡尔赛和约》时的演讲片段。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但会议被英、法、美等国操纵,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被他们拒绝了……学生们看到这里,个个义愤填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还有一些网上的小视频,也可以有选择地运用于教学,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讲到火烧圆明园时,我选择了网上搜到的有关圆明园3D复原图景的小视频,跟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进行对比,让学生们对圆明园前后的变化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以及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伤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利用影视材料,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极大地促发他们的思考力。

三、课后巩固,丰富储备。

在教学完一节课的所有的知识点后,学生已经对本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此时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发的社会》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时,我播放了《千秋史话 鉴真东渡》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事迹,以及中日友好交往,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学生通过当时的一些图片、视频资料,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视听材料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扩大了眼界。

当然,影视作品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影视作品都适合于课堂的教学运用。以历史改编的电影为例,可能因为政治因素、商业因素、个人因素等,会对历史事件加以改动,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差距,教师在给学生播放的时候就应该加以说明,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艺术化处理的细节。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教育集团物探学校)

责任编辑 严 芳

《出师表》教学案 篇4

执笔:刘景现审核:语文教研组执教人: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学习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课前导学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 与吴国通好; ⑵ 加强内政建设; ⑶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殂()弘()菲()陟()否()裨()阙()苟()猥()夙()驽()攘()咎()诹()祎()咨()颓()先帝遗德()以遗陛下()长史()行阵和睦()性行淑均匀()以塞忠谏之路()2、解释重点词:危急存亡之秋: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异同:1

引喻失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叹息痛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深入不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以彰其咎:以咨诹善道: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学习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⑴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客观))⑵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⑶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⑷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⑸ 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⑴ 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⑵ 如何具体执行?(“”。)

⑶ 提出怎样的劝诫?(“”;“”。)

⑷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⑴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⑵ 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

⑶ 亲贤的好处是?(“”)

⑷ 概括第3段的内容?()⑸ 为何举荐向宠?(“”)

⑹ 具体如何举用?(“”)

⑺ 好处?(“”)

⑻ 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 本段的中心句?()

⑵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

⑶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三课时(阅读理解课)

〖学习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⑴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⑵ 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⑶ “感激”的原因?(“”)⑶ 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⑷ 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⑴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⑵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⑶ 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⑷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

⑴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⑵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⑶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课时(总结复习课)

〖学习重点〗

1、总结全文。

2、完成中考练习。

〖学习过程〗

一、总结全文第一部分:晓之以理。第一层(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层(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第二部分:动之以情。(6)述身世,讲经历。(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8)总提期望与要求。(9)结束语:报先帝、忠陛下

二、中考链接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②,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④亮,凡⑤三往,乃见。因屏人⑥曰:“汉室倾颓⑦,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⑧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⑨,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注解:①【器】重视。②【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③【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④【诣】去拜访。⑤【凡】总共。⑥【因屏人】就此叫旁边的人避开。⑦【倾颓】崩溃。⑧【信】现在写作“伸”。⑨【猖蹶】失败。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将军宜枉驾顾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由是先主遂诣亮()...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2分)

3.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是(3分)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出师表》教学反思 篇5

为了更深入理解诸葛亮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的强烈思想感情,帮助理解本篇文章,在教授这篇文章前,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以及和先帝刘备之间的故事。诸葛亮青年时隐居隆中,人称“卧龙”,素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遂辅刘备,后建蜀汉政权,与孙、曹成鼎立之势。公元2,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相,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职掌军政大权。他励精图志,赏罚严明。他在平定南中诸郡后又挥师北伐,在北伐前上奏此表。

本篇文言文,虽然比较长,但并不是很难懂,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让学生多读本课,通过学生自由读,汇报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了奏表的三条基本建议以及作者追忆往事,表达兴复汉室决心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以小级为单位结合注节和工具书弄清文言词语含义,翻译课文,疏通课文内容。

在掌握课文内容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文章从哪些发方可以看出作者要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效忠陛下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经过几分钟的共同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作者在提建议时,总是诚宜……不宜……,表现了作者对后主刘禅具体的、细心的教导。有的说:在提出亲贤远佞这条建议时,依次告诉后主要在内政上和军事上要亲近哪些人,信任哪些人,可见他的忧虑之深。有的说:本文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最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情实感等等。

出师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了解“表”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知识。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3、分析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课时:2—3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背景导入。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古至文。

以有关诸葛亮的诗作导入。如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

封建时代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共分为四种: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分析了这四种书信各自的作用。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二、作家作品简介(略):

三、学生阅读课文,辨析音、形、义

殂(cú)弘(hóng)菲(fěi)薄 攸(yōu)韦(yí)谏(jiàn)

猥(wěi)枉(wǎng)庶(shù)弩钝(nú dùn)攘(rǎng)除 诹(zōu)

四、课文讲解

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翻译课文、解释重点字词

二、再次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结构:一(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入土先帝遗志,提出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二、(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感情和“北定中原”、和“恢复汉室”的决心。

三、(8)明确归

纳各方面的责任。四(9)表文的结束语。

主题:本文叙述了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言辞肯切的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条建议,表达“北定中原”、和“恢复汉室”的决心,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臣光辉形象。

写作特色:

1、叙事、议论、抒情水乳交融。(以叙事变主)

语言质朴、精练、肯切

三、文章具体分析:

师生一同梳理全文思路,多媒体显示本文词语提纲,内容如下:

(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晓之以理

(3-5)第三层: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6)述身世,讲经历,抒发感激之情。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动之以情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临表拜别

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古今异义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出师表教学用资料 篇7

1 高中历史资料在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资料过多, 理论性较强

高中历史课本中每小节都是由正文、插图、小字、文献等组成, 而每小节都有许多的历史资料。这样一来因为课时有限, 教师要想细细的讲解时间是绝对不够的, 讲课要分清主次, 教师为了把课文中的正文讲解清楚, 有时就会忽略了课本中的历史资料。而且有些历史文献的理论性特强, 对于学生们来说理解难度特别大, 许多历史资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讲解学生们才得以理解。

1.2 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及教学水平有限

以前的高中历史课本很少甚至不直接引用历史资料的, 而且在史实方面比较注重过程, 且在形式上表现为历史观点统一。而如今的历史课本则与之前的课本大不相同, 现在所用的课本中含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研究成果。当然, 也更加注重理论分析, 这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水平, 并能够因材施教。但是, 很多历史教师由于水平有限, 在面对理论、面对资料分析时, 自己有时候都会陷入迷茫中, 不能立即读懂资料,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去有效地发挥课本中历史资料的作用。所以, 历史教师需要提升自身水平和提高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2 如何正确的运用历史资料的具体途径

历史资料的运用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事儿, 老师讲课更便捷了, 学生们对历史的理解也更是显而易见, 但是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2.1 对历史资料进行取舍

俗话说的好, 有舍才有得, 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运用历史资料也要掌握分寸, 去粗取精。老师在进行教学时,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难点, 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对历史掌握的程度进行教学。历史资料虽然是学生们知道的越多越好, 多多益善, 但是每节课的课时是有限的,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们对历史有着充分的了解, 如何使学生在相应的课时内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这就要求教师在筛选历史资料时懂得如何取舍, 有些资料要重点掌握, 有些资料只需要有所涉及即可, 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

2.2 确保历史资料的全面性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同样要确保历史资料的全面性。但是在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明白, 全面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料一概而论, 而是根据课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每节历史课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对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且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 教师就可以一带而过, 不需要精讲。对于历史资料的运用, 确保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的时间、经过、历史意义等, 没有必要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全部了解, 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在课下多进行一些了解。

2.3 把握好历史资料的层次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 高中的学习生涯及丰富多彩同样也是整个学习阶段任务最重的阶段, 老师都尽可能的为学生们减轻一些负担, 老师们根据课本的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确保学生发展好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对于高中的历史老师来说, 同样秉承着这个宗旨, 老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一个度, 所选用的历史资料一定要符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 历史资料的运用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明白历史事件, 也是为了老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 但是每节课的课时都是有限的, 因此教师在选用历史资料时要把握好历史资料的层次性, 对于该节课的目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就需要精读, 否则只要泛读就可以了, 泛读的历史资料只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它就可以了。

3 结语

历史教学中, 老师可以提供的历史资料很多, 可以更完美地呈现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如果历史资料过多, 也会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精心挑选历史资料, 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使命。从历史知识本身而言, 历史资料是沟通古今的重要桥梁, 是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将历史资料与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 可以让师生更直观地体验历史教材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当然, 历史资料教学不在于学生接触到多少有价值的新知识, 在运用过程中要把握好其科学性、合理性及度等原则, 努力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轻松, 记忆深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的潜力是深厚的、无穷尽的, 各项能力都有待开发, 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与途径, 让他们去搜集、考查资料并对它们进行整理, 对各种不同种类的证据进行比较与诊释, 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薛振产.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探究[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3) .

[2]沈占地.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例谈[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3) .

出师表教学用资料 篇8

课前,我深挖教材,尽可能地估计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把《出师表》的重点难点内容与学生应思考的问题录成微课。本课课前学习有两个重难点:一是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二是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我将两个预习重难点录成十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录制完成后上传到学校资源网上,并发放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前打开网页自主观看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轻松的氛围里看视频讲解,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或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学生通过课前微视频学习实现了课前预习的自主化。学生还可以自行测试并提出问题,完成任务单。我通过在线交流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及课下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出具有探究性的典型问题,为组织课堂活动做好了准备。

按照“翻转课堂”的要求,课堂就是检测、落实、运用课前所学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自己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课前,学生通过视频自学(预习)课文,课堂上,再将预习中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的形式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直奔主题。教师可直接展示相关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相互关系,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一般先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然后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答、补充或者延伸。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检测、落实、运用就是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做题。“翻转课堂”的情境下,我们要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类,我们要完成所有的检测与问题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运用的转换。

我由诸“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导入新课。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文与人同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课堂讨论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学生观看微课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4.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5.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二是来自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章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3.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人数控制在6人以内。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批判思维,提高与学习伙伴的合作沟通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强协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节课通过在实践中设计与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教学成果显著。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普遍认可,对于自身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强化均十分满意。《出师表》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完成了,且能够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

【出师表教学用资料】推荐阅读:

出师表阅读07-03

《出师表》复习纲要07-11

出师表教案一等奖07-17

为人师表以德立教06-09

上一篇:播音主持课程实施大纲下一篇:四化学习心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