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精选10篇)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36-38页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验证

备课思考: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因此,备课中重点思考: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

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

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

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

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 教学准备:钉子板、三角尺、长方形彩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场景图,你知道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正方形,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吗? 生回答。

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

1.既然同学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请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

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

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

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①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挡住部分),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

②号图形(直角梯形,挡住部分)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左右两边相等,上下两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3.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真的有这些特征吗?

用手中的长方形动手验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验证,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动手验证,再交流汇报。

①量,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折,不借助工具,直接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发现上下边重合,从而得出长方形上下边相等;再把长方形纸左右对折,发现左右边重合,得出左右边相等。折两次,也能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

4.介绍长方形的长和宽

强调对边的含义,与邻边进行区分。

通常我们把一组邻边中较长边的长叫做长,较短边的长叫做宽。组织学生指一指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说出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三、承上启下,揭示正方形的特征

1.说一说

依次出示长是3厘米宽是1厘米的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都是3厘米的长方形。说一说他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这个特别的长方形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正方形。2.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推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

3.验证正方形边的特征。

你能想办法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用手中的正方形做一做,再和同桌说一说。

① 量,量四条边,发现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 折,从学生中搜集各种不同的折法,全班交流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4.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既然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介绍自己制作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5.辨一辨: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一定是正方形。6.做正方形

(1)用所给材料先做出一个长方形;(2)想办法把这个长方形再改成正方形;

(3)做完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7.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8.你是怎样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四、链接生活,综合运用

1.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形餐巾纸

这是什么?从这里也能找到长方形吗?这是一张多大的长方形纸巾呢?产品规格里就有,找找看。

能看懂什么意思吗?

介绍餐巾纸的规格。你知道这个规格介绍和这张长方形的纸巾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猜想,并通过测量的方法验证。

(2)正方形餐巾纸

到超市里买正方形的纸巾,根据包装盒上的介绍应该选哪一种呢?说一说理由。

(3)卷纸

能看懂这个规格介绍吗?

这筒卷纸上哪里有正方形?知道正方形纸巾的规格吗?一卷完整的纸巾一共有多少段?把它全部展开会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呢?

观看节约用纸公益广告,说说感想。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形,感知其特征。

2、喜欢参加数学活动,能从生活中找出含有正方形的物品。

3、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正方形”“火车”;

2、正方形,非正方形卡纸若干,呼啦圈6个;

3、圆形,方形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正方形:游戏“神秘袋”。

教师出示“神秘袋”,让幼儿猜一猜,摸一摸里面有什么。

出示正方形卡纸,并提问:

1、正方形有几个角?

2、正方形有几条边?

教师指导幼儿在观察,触摸的过程中认识正方形。

二、认识正方形,了解其主要特征,操作学具“火车”。

教师出示学具:没有车厢的“火车”,让幼儿观察发现火车车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车厢的大小不一样,请幼儿找出大小与车厢匹配的正方形,在操作中发现:正方形,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转一转,不变样。

三、游戏“小企鹅跳冰块”,能从众多图形中找到正方形。

场景布置:教师将呼啦圈平放在地上当作冰块,正方形与非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卡纸图标各放入呼啦圈中心,没放呼啦圈的地面假设是水。

听指令:全体幼儿扮演“小企鹅”,教师说指令,“小企鹅”先在水里游泳,当听到“有风浪了”时,就必须找含有正方形标识的冰块站上去。因为只有含有正方形标识的冰块是安全的,其它形状的冰块站上去会破掉,就会掉到水里去,所以站在其他形状上的就是失败了。当听到“风停了”,“小企鹅”可到水里游泳。游戏可反复进行。

四、分享“饼干”,从生活场景中感知正方形的存在。

教师准备圆形与正方形的饼干若干。

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棒,教师想请小朋友“吃饼干”,但吃饼干是有要求的,今天我们要吃正方形的饼干,请幼儿来取饼干。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找一找含有正方形的物品,如:正方形折纸,布书,小毛巾,地垫,地板砖等等。

请小朋友再找找我们生活中含有正方形的物品。

【教学反思】

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

老师针对低年龄的幼儿的特点,以出示神秘袋的方法吸引幼儿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幼儿果然变得专心了,进行对比之后,之后出示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交通工具火车,让孩子们进一步感知活动内容,继而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点,在选饼干的过程中,使活动内容分回归生活。

本次活动的选材十分适合小班幼儿的认知年龄特点,抓住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用多种形式达到了一个目标,逐层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各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处于集中状态。教师还注重了低年龄幼儿的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若在最后环节添上一些让幼儿的情绪得到高涨的游戏活动会更贴切小班幼儿的心理。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教学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1.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习,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1.在摸图形时可以告诉幼儿XX图形是长方形。

2.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有长方形特征的某些物体,建议家长帮助幼儿寻找。

日常活动与教育

1.可在智力角区里玩《图形接龙》的游戏。

2.在美工区中玩《图形拼图》粘贴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动手把彩色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由粘贴成各种物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领域这方面有所欠缺。;.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所以我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方面的欠缺,从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来上这节课。我总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感知这方面比较容易接受。可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对数学活动提高兴趣呢?以下我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了描述。

描述: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乘过火车?火车是怎么样的?来引出我的课题。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有,有的孩子就会说没有。然后我就出示教具“长长的火车”让小朋友先来认识火车是怎么样子的。

接着我从小火车上拿下来一个卡片说:“你们来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图形?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接着我就问”请你们来数数看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四个、二个)那你们来摸一下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为什么我去问有的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有的能回答上来有的去不能。我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知道有有孩子去不知道呢?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呢?还是因为我讲的不够具体呢?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去不能呢?我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时,才知道原来每一小节上完后都要老师来一个小结。我上的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带带过。分析之后我进行了补救措施。

措施:在平时上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孩子操作,孩子操作之后才能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如果你平时不让孩子操作,等到上公开课时孩子就会觉得很新颖就会不坐住了。那么你那节课就不会上的很成功。

圆周运动习题课教案 篇4

课题:习题课(1)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理量间关系问题的归类分析,逐渐适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课代表和学委对大家习题完成情况的检查和统计,我们现在把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难点和困惑进行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新知识传授: 一、三个量的比值问题

1、一台走时准确的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角速度之比ω1:ω2:ω3=。

如果三针的长度比分别为L1:L2:L3=1:1.5:1.5,那么三针尖的线速度之比V1:V2:V3=

2、A、B、C三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通过的弧长之比为S1:S2:S3=2:3:5,而转过的角度之比为θ1:θ2:θ3=3:2:2,求它们的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向心加速度之比。二、三种传动方式: 共轴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2)皮带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3)齿轮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3、两轮压紧、通过摩擦传动(无打滑),已知大轮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E为大轮半径的中点,C、D分别大轮和小轮边缘上的一点,则,E、C、D三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4、A、B是两只相同的齿轮,A被固定不能转动。若B齿轮绕A齿轮运动半周,到达图中C位置,则B齿轮上所标出的竖直向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是。

三、质点运动学与圆周运动知识的综合问题:

5、如图所示,半径为0。1米的轻滑轮,若重物由静止开始以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落,则当它下落的高度为1 m时的瞬时速度为多大?此刻滑轮转动的角速度是多少?

6、如图,皮带和两轮之间没有滑动,A、B、C三轮的半径依次为r1、r2、r3,当重物P 以速率V匀速下落时,C轮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少?

小结:归类处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训练:模块13页7--15; 课后作业:模块16-17页

激趣点设计

①明确研究对象,激发学习热情

②引导学生共同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注意细节,掌握解决含有倒数的三个物理量的比值的求解。

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完成第2题的求解过程,独立完成,体会成功。③温故知新,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④亲身体会齿轮传动,动手解决第4题 ⑤总结习题5,从刻板的习题走进日常生活

四、学习品质砺炼方法与措施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渴望解决问题,求得正确的方法

2、课堂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解决物理问题所必须的数学方法,从实践经验上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课后限量作业,鼓励学生讨论研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2、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况

3、激趣的效能

本节内容知识点的落实是重点,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①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因陋就简,让复杂的问题形象生动起来。

②注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对于此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作机动处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放弃或只作为学生课后阅读。我认为应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实例和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真正感悟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存在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要把握好难度,体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第三节化学键 从容说课

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程序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内容是离子键。重点是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及电子式的书写方法。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在电子式的学习里,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即先用电子式表示出AB型(如NaCl)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却并未讲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A2B及AB2型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此时再指出错误所在。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最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所在,总结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内容;共价键。补充了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一是和前面所学卤族元素中H2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相对照,扩充学生的知识;二是学生在初中就知道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通过形象的实验,以激起他们探究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由于氯气与氯化氢均为大气污染物,所以采取了用电脑演示的方法。在后面共价键的讲解中,用了拟人法,以集中学生精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练习了多种类型(如单质、AB型、AB2、AB3、AB4)的电子式的写法,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物质(如Na2O2、H2O2、NaOH、NH4Cl)的电子式的写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然后由H2和HCl都是由共价键构成的,这两种物质中的共价键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引入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最后以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比较作结,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深化。本节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化学键的概念 4.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教学难点 1.化学键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的实质。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3)

预习导航:阅读教材第23-24页

三、化学键

1、定义

存在:实质:

对物质性质影响:成键粒子:

2、分类

讨论:从化学键观点认识化学反应本质?

1、为什么许多物质参与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如加热、通电或点燃)驱动?

2、物质构成的进一步研究—原子之间是如何作用构成物质的?(l)氯化钠形成过程(2)氯化氢分子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l)定义:

(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比较(3)存在

2、氢键

【独立思考1】

写出水分子的电子式______,其中氢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比氧原子____,(填“大”或“小”),氢与氧之间的电子对偏向____原子,此时氢原子几乎变成了________,与此时的氧原子产生了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为_________。

氢键的实质是_______,形成氢键的物质为________,如果升高温度,分子晶体变成气态时,氢键_____(填“能”或“不能”)被破坏。【独立思考2】w.w.w.k.s.5.u.c.o.m(1)通过图片上各族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的变化规律,哪些物质的熔、沸点出现了反常?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比,请你分析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碳族元素氢化物的变化规律是否也有反常现象?___________ 独立作业:

比较下列熔、沸点高低并且说明原因。

(1)H2O和H2S____原因________

(2)HF和HCl____原因________(3)NH3和PH3____原因________

(4)CH4和CCl4____原因______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分值:100分;时间:1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A. Na+

B.

C.

D. 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能形成离子键的是

A.C,O

B.P,Cl

C.Na,K

D.K,I 4.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的是

A.Na202

B.NH3

C.KOH

D.CaCl2 5.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H2O

B.

BF3

C.CCl4

D.

PCl5 6.最近,科学研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中只有共价键

B.C60和金刚石不是同素异形体 C.C60中含离子键

D.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1、.称为离子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构成。

2、原子间通过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由共价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元素组成,该类化合物 由构成。

3、分类

化学键

4、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和新化学键的。

5、Na2O2中含有的化学键有;NH4NO3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6、CaF2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NH3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7、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 原子;

离子

;分子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1D; 2C; 3D; 4B; 5C;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共用电子对;共价化合物;不同种非金属;分子。(略)

断裂;形成。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略)

Ne;N3-、O2-、F-、Na+、Mg2+、Al3+、NH4+、H3O+、OH-;

CH4、NH3、H2O、HF。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1D; 2C; 3D; 4B; 5C;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化合物;阳离子;阴离子。共用电子对;共价化合物;不同种非金属;分子。(略)

断裂;形成。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略)

Ne;N3-、O2-、F-、Na+、Mg2+、Al3+、NH4+、H3O+

初三物理习题课教案有哪些 篇5

在习题课教学中,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及学生自己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眼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某一具体的物理问题,边分析、边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方法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并能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归纳法

“讨论—归纳法”就是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四)板演—评议法

这种方法就是选择典型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板演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把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评议,充分肯定其正确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找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法,指出努力的方向。这种方法,通过板演能检查出板演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评议,能提高全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评议——教师再评议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精选习题

习题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选习题。精选的习题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习题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通过对这些题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举一反三。

2、习题要难易适度

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难易适度。太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太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习题要具有启发性

习题课中所选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阐述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规律的涵义等,防止学生死背公式等形式主义的偏向。

(二)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习题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有很多。如:比较和鉴别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等效方法、理想化方法以、极限思维法、图象法、假设法、隔离法、整体法、临界条件法和矢量三角形法等。这些方法与技巧,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演练,才能逐步掌握。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习题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能力主要是指:

1、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物理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和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

(1)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解题中,首先要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分析,经过概括、抽象,再根据物理规律和公式列方程,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2)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

物理解题中,常常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讨论。运用数学知识对有关物理问题进行计算是学生最感困惑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有关的物理概念、定律理解不透,思想方法不对,思路不清,数学运算的技巧不熟练等等。由此引起乱套公式,或按曾经做过的形式上类似的题目依样画葫芦等毛病。因此,在习题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四)要防止题海战术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篇6

变式:在等式ykxb中,当x1时,y2;当x2时,y7,则当x2时,求y的值

变式:对于有理数,规定一种新运算:xyaxbyxy,其中a、b是常数,等式右边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已知217,(3)33,求

3、若

16的值 3x2mx2y10是的解,试求m-n的值.y2nx2y6变式1:若

变式2:若

x2mxny10是的解,试求m的值.y22mxny8x2x4与是mx+ny=10的解,求m、n的值.y2y1x2x4mxny10变式3:已知:中正确解出,乙把a看错了,解出了,试求出y2ax2y6y1m、n的值。

变式4: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

3x2y10bx2ay8与同解,求ab的值.axby10x2y6x2ax2y10a(mn)2(mn)103、已知:的解是,试求的解。

y2b(mn)2(mn)6bx2y6

类型四:整数解问题

例:试求二元一次方程3x+2y=10的正整数解

变式1:若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篇7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

2.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同步练习题 篇8

一、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它们一般都是()形,页可能有()个面试正方形。

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cm,5cm,4cm,它的棱长之和是()cm,表面积是()cm2,上面的面积是()cm2,体积是()cm3.

3、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是60cm,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的总和是()cm.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用a表示,它的棱长总和是(),表面积是(),体积是()。

5、填单位名称

一只热水瓶的容积是1.5()一瓶墨水的容积是45()

一间房间的占地面积是20()一块方砖的体积是1340()

一个可乐瓶的容积大约是600()

6、13.2dm3=()L=()cm33.05L=()ml=()cm3

7、一个正方体水槽的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这个水槽最多能装( )水。

8、炼钢工人要把一块横截面的面积为400平方厘米、长为3米的钢坯锻造成一块正方体钢块,这块正方体钢块的体积是( )

9、两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体积是( )表面积是( )

10、把一个棱长2dm的正方体切成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其中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dm。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3、一个棱长5厘米的纸盒内一定能装下一个体积为10立方厘米的铁条。( )

4、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

5、长方体所有的`面一定是长方形。(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从中任意拿走一块,大正方体的表面积( )

A大了 B没变 C小了 D无法确定

2、一个最多能装30升汽油的油箱,它的( )一定大于30立方分米。

A 体积 B 容积 C 表面积 D 占地面积

3、一个正方体棱长缩小了2倍,那么棱长总和也一定缩小2倍,表面积一定缩小( ),体积一定缩小( )倍。

A 2 B 24 C 8 D 4

4、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分成两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正方体的总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

A等于 B大于 C小于D不确定

5、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篇9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A、21600平方厘米

B、150平方厘米

C、125立方厘米

2、用一根长()铁丝正好可以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

A、28厘米

B、126平方厘米

C、56厘米

D、90立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扩大()倍。

A、3

B、9

C、27

4、从一个体积是3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木块中,挖掉一小块后(如图),它的表面积()

A、和原来同样大

B、比原来小

C、比原来大

正方形习题课教案 篇10

进一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掌握利用周长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空间关系,积累学习几何图形的活动经验。

二、目标解析

教材给定两个完全一样(长是宽的两倍)的长方形拼成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小学数学的图形和几何的特点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因此,画一画、拼一拼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图形的特点、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既回顾了单元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积累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周长的概念,掌握利用周长的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关系,积累学习几何图形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两个长4 cm、宽3 cm的长方形,两个长6 cm、宽3 cm的长方形。

五、教学过程

(一)数图形游戏导入新课

出示图形:要求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数图形的游戏,旨在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还暗藏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的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回顾整理,巩固图形的特征

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

板书:平面图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2.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

图形







关系



长方形



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3.画一画

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6 cm、宽3 cm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 cm正方形。

【设计意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知识基础便是它们的特征,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后面求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感受图形周长的变化

1.说一说

(1)什么是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42.算一算

(1)分别求出画在点子图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2)板书算式:长方形周长=(6+3)×2=18(cm),正方形周长=6×4=24(cm)。

3.摆一摆或画一画

(1)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4 cm、宽3 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

课件出示:

(2)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6 cm、宽3 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四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③比较后思考周长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结:用两个长方形拼,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当长是宽的2倍时,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横着拼时,新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宽的长度;竖着拼时,新的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长的长度。

【设计意图】单独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但对于拼组后的周长计算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这个设计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拼成图形的周长并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简单相加。

(四)综合运用,实践提炼

1.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1题

(1)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大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2)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2题

(1)用绳子演示捆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彩带的长度等于盒子两个长、两个宽、四个高及打结的长度和。

(2)再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出示一张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手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剩下长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张A4纸的长和宽)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五)全课小结

上一篇:建筑设计岗位职责下一篇:3.6_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