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资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与原则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培训资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与原则(精选4篇)

“校本培训资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与原则 篇1

满眼生机争日新

主讲:张炳洪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满眼生机争日新

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艺术性的。这种艺术的首要本质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虽说语文阅读教学“教无定法”、“百家争鸣”,但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本人针对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出现的几种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树立了体验性、拓展性、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观,并提出了和这几个观点相对应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引导学生体验性朗读、充分想象和体验、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此,斗胆略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以飨各位共勉。

自《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深深感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摸索、总结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1.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中

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课堂上许多精

彩的生成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1.2 在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过程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存在走两个极端: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影响到学习效果。

1.3 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的抹杀。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2.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阅

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像《丰碑》、《桂林山水》等这样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一不是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体验的最好范例。《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法去体会、去解读课文。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们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体验性朗读,不仅有利于语感形成,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3.引导学生充分想像,丰富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

“校本培训资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与原则 篇2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第一,要力求创新,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不故弄玄虚,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第三,语言简洁,不喧宾夺主,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充沛的感情。

二、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温故知新法。

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引入方法,效果也比较好。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启发,调动自身认知,进而导入新课。

2. 故事导入法。

大多数初中生对课外的知识和内容充满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开展课堂教学,这就是故事导人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对故事情节的深深思索和迫切求知的欲望进入新的课堂学习。小故事的讲述可以涉及生活内容,也可以与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并且将课文内容与之对比,以实现对学生的启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本内容的教学。例如,讲授《热爱生命》一课时,可以讲述一个事例,一位女中学生因为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批评,觉得老师不尊重她,一气之下跳楼自杀。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谈一下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如此可以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要讲的《热爱生命》一课,对热爱生命的理解就会化难为易。

3. 情境导入法。

在讲授课文之前给学生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人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达感情较为深沉、较为欢欣鼓舞或者较为悲愤的课文。这时候教师可以选用情境引入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用声情并茂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事物,或者用声情并茂的手法进行情境的创设与引入,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协调的感情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尽快沉浸到教材文本之中。例如,古代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等的导语可以设计成:“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些诗歌给我们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节课我们将要跟随浪漫多情的诗人去领略登山观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跟他们一起感受山的粗犷、水的婉约。让我们走进他们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大开一下眼界吧!”这样的导人会给学生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4. 音乐感染法。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采用音乐感染的方法导人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而且有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音乐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快乐地接受课堂内容。初中语文教材的很多内容是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引入的,比如《看戏》一课,教师便可以采用音乐感染的方法导入课堂。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一种很好的音乐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课本内容的感觉,有如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维和感情。

5. 设置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导入的方法是一种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达到与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感情相契合的程度。这种方法通常是采用情节曲折的故事或者耐人寻味的话语来导人课堂教学。从而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新鲜感。如在讲《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时,可以采用这样的导人方法:“一位美国海军次长曾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同学们自然会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继而进行思考和讨论,之后便会带着强烈的求解答案的心态进行课堂学习,这样的导入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也会有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校本培训资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与原则 篇3

安定区红土学校刘丽花

【内容摘要】“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激趣、认知水平、简洁紧凑、悬念、联系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新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

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也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体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作简单的阐述。

一、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 C一只猫D一头牛,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复习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an=am-n(a ≠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2.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阐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最快的方法剪出字母A,然后再出示: “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3.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爱学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时,先让学生去收集常见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却不见由正五边形,正七边形等其他形状的,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像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又如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

5.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摭谈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与原则 篇4

笔者将“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作为微型课题进行研究, 发现采用如下导入方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故事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形象思维仍占中学生思维的主导地位, 形象、生动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启迪思维。如教学《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课时, 可以从周幽王为博美人笑,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 引出该课的重点内容“分封制”。

二、时事导入法

现在的中学生兴趣比较广泛,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 教师可以联系当前国内、国际的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一节时, 可以针对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安倍晋三参拜供奉14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一时事发问:“他们为什么要参拜靖国神社?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亚洲邻国的愤怒?”这样, 就自然导入新课。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能熏陶人的性情, 抒发人的情感, 通过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 可以用低沉而悲壮的《松花江上》导入, 将学生带入“国破山河碎”的历史情境中;教学《发达的古代农业》时, 可以用大家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导入;教《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 可以用《春天的故事》导入等。

四、悬念导入法

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伊始巧布悬念,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有效导入新课。如教学《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时,教师先板书“趁火打劫”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解释意思,学生会急于知道老师出示成语的意图,这时教师趁机提问:“一战后哪些国家损失惨重?哪些国家趁战火劫得好处呢?”这样,就自然导入新课。

五、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创设的课堂情境更加生动。教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教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可以用电影《开国大典》片段导入。

六、生活导入法

生活与历史息息相关,课堂导入时若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定能增加学生的历史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从每年6月26日的“国际禁毒日”导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课时,可以从不同时期的“三大件”或农村几代人的住房条件的改善导入。

七、诗词导入法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用诗词导入新课,能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如教学《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一课时,可以从周恩来运用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引入国民党由积极抗日变成了积极反共的新课内容。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从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运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导入。

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导入,都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在设计任何一款导入方法时,应该清楚这样设计的目的以及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导入方式要围绕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杜绝玩噱头,不能为了猎奇而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导入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通过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快乐中学习,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适合的,民主轻松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要注重导入内容的启发性。历史课堂导入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如用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巧妙设疑等方法来导入课堂。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导入语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能引起他们的思索。

四是导入设计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历史课堂导入的设计不仅要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切忌过深,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新奇、多变、多样、热烈的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是要控制好导入的时间。导入仅是一个“引子”,不宜冗长拖沓,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应立即开始新课的学习,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新课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万能太.高中历史新课导入艺术漫谈[J].文教资料, 2007 (6) .

上一篇:关于520网络情人节的搞笑签名推荐下一篇:政务公开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