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精选8篇)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1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城市边缘乡村的学生,不良行为有增多之势,一些学生在语言、行动中经常出现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有的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形成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当或三者没有有效协调造成的。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良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极其淡薄,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再加上有些家长教育水平缺乏、行为不当,这是造成学生不良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率的提高,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种田已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从而使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远离家庭,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因长时间不在家,其在校上学的子女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惯养,因而对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要求是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从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从而使他们形成了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其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常年在外,偶而回来一次,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会多给些钱或者他要什么给什么,对子女的物质要求过分迁就,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却从不与子女交心,对子女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

有的父母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或“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成人”等缺乏科学根据的育儿观念,采用了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育儿方法。考试成绩不理想,拳打脚踢或者不闻不问,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诸如破罐子破摔、离家出走等。这些方法对子女成长极为不利,也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其三,家长自身行为不当影响孩子。如家长护短惯儿,自家小孩回来说被人欺或被人打了,家长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找人家争吵;小孩违反了纪律被老师训斥了两句哭回去了,家长马上找老师论理,甚至有些家长还对老师说:“我家小孩长这么大,我都舍不得打,你凭什么打他,他学习好坏不关你的事……”试想这样的家长,其言行会传给孩子一个什么信息?还有的家长整日整夜打麻将、语言粗俗、信鬼神、占小便宜等,这些对子女的不良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是造成学生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目前学生中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受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如有的教育工作者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讲的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做的却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的事,或者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根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教学,采取的教育形式不够恰当,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其表现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摆架子,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事情始末,批评学生振振有词,而缺乏有的放矢;在全体学生面前讲不该当众讲的学生缺点,或者动辄“揭短”,严重挫伤了犯错误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感到无地自容,从而易产生对教师的对抗情绪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本达不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只能导致师生关系激化,必然会出现诸如当众与老师争辨、顶撞老师,或者不上学、离家出走等不良现象。其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顾抓教学质量,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德育教育机制上,有的学校没有形成一定的德育运行机制,没有建立德育教育机构及其队伍,德育是学校的盲点,学校所拥有的只是应付检查的花架子。其三,受义务教育和上级部门评比制度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不经选拔,直接升入初中学习,学校对入学新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应该具备起码的道德标准和学历标准,那些在原学校本就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升入初中后仍然恶习不改、我行我素;在知识层次上,有的新生根本就不具备该年级的基础知识水平,于是放任自流,干脆破罐破摔,从而影响他人、影响班风甚至是全校校风。

三、社会教育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现象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就社会教育而言,其一,受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学校周围和生活社区没有什么好的文化设施,有的是营业性歌舞厅、游戏室、台球室、网吧、酒吧,特别是现在社会上泛滥的网络游戏、聊天等,使不少中学生沉溺其中,有的还患上了“网络成瘾症”,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疾病。目前受网络影响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乃至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二,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充满了暴力、凶杀、色情、、恐怖、抢劫、偷盗等,中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思想品德不良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三,那些从事娱乐经营的业主和个体摊贩以及社会不良分子,思想素质差,唯利是图,采用卑劣手段吸引中学生去尝试、去购买、去体验,而中学生由于认识不足,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加之好奇心强,极易受其引诱,放弃学业,从而沦落为思想品德不良的学生。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2

一、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具体表现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调查, 对我校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为每个年级100名。通过调查统计, 我得出以下结果。同时对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 (见附表1)

(一) 怠惰行为方面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学生的懈怠行为排在五项调查结果的第二位, 说明学生的懈怠行为比较严重, 也说明其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

(二) 攻击性行为方面

具体表现为容易和学生发生冲突, 打架、说脏话、蛮横不讲理、喜欢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引起其他学生注意, 不仅自己不学习, 而且还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过调查访问, 我们了解到不少学生具有暴力倾向, 这种倾向形式多样。这些都表明农村初中学生受环境和年龄特征的影响, 自控力较差, 在其他人面前喜欢表现自己, 引起他人注意, 却无法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正确性, 且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三) 欺骗性行为方面

从附表1我们可以得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欺骗行为, 缺乏诚实。这点尤其体现在与他们自己身份相关的作业抄袭方面。这说明这些学生比较懒惰, 不喜欢思考问题, 总想着不劳而获。

(四) 逆反性行为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 部分学生存在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 具体表现为容易和老师、家长和他人发生冲突, 反映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出现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喜欢我行我素, 藐视“权威”, 敢于向“权威”挑战。

(五) 破坏性行为方面

从附表1可以看出, 此阶段的学生有着比较严重的破坏性行为, 具体表现在不爱护公共物品, 喜欢到处乱写乱画。这些说明孩子们没有受到过相关的思想教育, 缺乏爱护公共物品的意识。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通过对调查问卷调查分析, 加上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家访和同其科任老师的座谈, 我们发现: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不简单是思想问题, 很大程度上与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有关。我们将其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 主观因素

1. 该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表现在自尊心和成人感的出现和增强。

但是这些在没有科学的指引下, 往往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导致他们往往出现上述问题, 如对父母、老师和社会强烈不满, 这些不满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后, 往往演变成孩子们的逆反情绪。

2. 该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的出现, 往往没有形成公正、客观和正直的性格特征, 形成的却是偏激、扭曲的个性。这些和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年龄阶段所导致的思考能力不完善有关, 所以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 对人和事出现比较偏激和不成熟的评价。比如在遇到好友被人欺负时, 他们会“义薄云天”地挺身而出, 却不会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 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 更不会思考如何采用更加合理和理性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3. 该阶段的学生在性意识上有所觉醒, 这也会导致他们行为的超常性。

随着生理特征的变化, 性心理开始躁动, 开始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 引起异性的注意。但是, 该阶段孩子引起异性的行为却往往表现得让家长和老师比较难理解。

(二)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家庭因素

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对于该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最为直接和主要。由于我校处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地区, 其经济相对安定区其他乡镇来说比较落后, 人口素质也相对较低, 表现在家庭教育上相对滞后。不必掩饰地说, 农村家庭环境是上述行为出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 学校因素

学校方面也存在诸如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和部分教师教育行为不当的问题。

(1) 教育评价体制的不完善。现今的教育评价机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参加各类考试的成绩和获奖情况, 而社会和家长也只关注学校的升学情况, 这些评价机制直接产生的问题便是教师大多重视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 较少涉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关注。也许可以花费精力去为学生进行课业辅导, 但是一般没有老师会占用自己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2) 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这点在学生德育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对学生的教育停留在羞辱和体罚上。殊不知这些行为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很多问题, 如紧张、厌学、厌师以及对考试和学业的压力。该阶段是学生升入高中的重要阶段, 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学业任务重, 考试频率高, 这些都容易让原本学习就薄弱的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 产生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症。所有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曾经听一个毕业好多年的学生说过这样一个事例, 他好多次在梦中仍然梦见自己在参加考试, 而且每次梦见自己都没考好, 让他大汗淋漓。这个事例充分说明, 考试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性。

3. 社会因素

农村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 且缺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接触和联系, 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不向往走向社会, 走向城市。但是从小在农村生活的他们, 对于复杂的社会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此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所没有准备好的冲击。 (2) 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 (3) 缺乏对“两室一吧”引诱的抵制能力。以上几个方面在内与外冲击着学生的内心, 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造成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 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 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要:学生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媒体的发展密切相连。以前的说服教育方式显得空洞无力, 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根本改正, 甚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调查分析, 找到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希望能为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村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迟明军.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善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偏差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95

据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习偏差行为学生(以下简称“学偏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0%—30%,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更好实施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衍生一系列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一个根源,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如何有效转化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偏差行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从农村初中学习偏差行为学生的现状、形成原因做探讨,并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转化他们的一些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农村初中学习偏差行为学生的现状调查

(一)农村初中学偏生在校学习状况调查

农村初中学偏生学习困难,有智力因素(确实有极少数学生天生比较愚钝),但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家庭因素以及学偏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毅力等方面原因)。笔者对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同学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做了调查,也对他们做过智力测验调查。另一方面,调查教师对农村初中学偏生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偏生的产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主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与同学关系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等。另外也与教师对学偏生的态度有直接关系。

(二)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心理状况调查

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偏生普遍有如下不良心理特征。

1.消极心理。由于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如此反复,使学偏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被压抑。于是其失败就更加频繁,最终仅存的一点学习动力、学习斗志、学习兴趣丧失殆尽,从而更加妄自菲薄、悲观失望、自我贬损,并且产生自己是一种“失败型的人”的自我意象。

2.自卑心理。由于学习上的失败导致学偏生产生事事不如人的自卑心态,这一点在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他们要么放任自我,表现出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在与这一类学生交谈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想学习,只是没办法,实际上他们隐藏了极度无奈与自卑心态);要么,不敢提问题,不敢问老师、同学,不敢与同学交往。结果同学的取笑、家长的数落、老师的批评使得他们更加自卑。

3.厌恶心理。由于学习上屡试屡败,最终导致厌恶学习,表现为上课睡觉、无心听讲、故意捣乱、逃课、旷课、打游戏机甚至退学。另外,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骂、老师的批评使得他们由厌恶学习发展到厌恶一切人和事,从而不断制造麻烦来寻求刺激,甚至出现打击报复的不良心态,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极大麻烦。

二、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以上调查表明,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环境因素

据俞国良的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与农村学偏生有显著关系。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单亲家庭会对孩子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的教育氛围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以上调查表明:学偏生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不和谐,离异、单亲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的家长整天不务正业,在打扑克、搓麻将中虚度光阴,平时不读书看报,家庭缺少文化氛围。不良家庭环境是农村学偏生形成的直接诱因。

(二)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管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学校对农村学偏生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日常工作做实、做细,并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那么,我们就可以预防学偏生的形成甚至有效转化一批学偏生,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农村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未对学偏生引起足够重视,而且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受“精英教育”等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如鼓励表彰方面,只设立“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团员”等,受表彰的绝大多数是学习中的佼佼者或学校中的优势群体。这些奖励对绝大多数农村学偏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上,往往只注重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但对不合格率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控制、奖惩措施,使教师对学偏生的教育管理上出现真空。

(2)教师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家长期望等因素影响,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的倾向(这也是许多教师的无奈之举),因此许多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成绩,包括给学生开小灶。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忽视了学偏生与普通学生在知识能力水平上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执行统一标准,因此自己满腔热情只能换来“大红灯笼高高挂”。于是有些教师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学生笨、赖、不自觉,埋怨学生“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出现粗暴训责、歧视、冷淡对待学偏生的行为。一方面教师缺乏了转化学偏生的耐心,失去了教育和转化学偏生信心,这种对待学偏生不正确的态度、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消极的评价方式,使得迷信教师权威而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初中生加剧自贬、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还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优秀学生尚可,对基础差、悟性低的学生却难奏效,这对学偏生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三)学生自身因素

这类学生的特点:无理想、无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懒散、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没耐心、学习态度马虎随意、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上努力尝试但反复失败,他们享受不到一点成功的喜悦,甚至经常被教师批评,最终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经常在外寻找刺激(如打游戏机等),以消除学习上繁恼和成长中的困惑。在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他们成为学偏生。

(四)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随之而来,尤其是金钱的诱惑。受“读书无用论”和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也认为读书无用;又看到或听到现在社会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有一小部分小学毕业的人也照样发横财、开豪车,如此鲜明的对比,更加坚定了他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因此他们学习上消极对待,从而逐步成为学偏生。

三、农村初中学偏生的转化策略

根据农村初中学偏生的以上现状与成因,下面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一些措施。

(一)学生方面

在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下,力争让农村初中学偏生做到如下几点。

1.认识自我。农村初中学偏生由于受复杂的外因和自身的内在因素影响,对自己有不正确的定位,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有正确、合理、符合实际的自我认识,在调查与测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现状。然后,让家长和教师为学生“画像”,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家长、教师和个人三方面的看法,对自己形成较客观的评价。给学偏生“画像”时应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与“最近发展区”,而且“画像”的结果应稍好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得到的认识自我的结果应是积极的、给人鼓舞和希望的。

2.正确归因。研究表明,对学业的成败归因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乃至对自尊心、自信心都有影响。教师和家长应指导学偏生对学习困难进行归因,帮助他们找出屡次失败的原因。此外,对学偏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有助于他们摆脱失败者的心态。在归因时应鼓励学偏生多做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归因,即将导致学习困难、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智力问题。

3.明确责任。对学偏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价值,使他们认识肩负的社会责任,包括对社会、家庭、他人乃至自己的责任。鼓励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学习他们为正义、和平、理想而奋斗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4.制定目标。应结合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实际指导他们制定符合自己的短期目标(如争取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科目取得进步)、中期目标(如通过某阶段的努力学习和教师辅导,在品德、学习上均上一个新台阶)、长远目标(如考上理想学校,做社会有用人)。其中长远目标可分为若干个子目标,而且要确立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手段,同时应注意不能把升学和中考作为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

(二)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农村初中学偏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艰巨性,因此城乡结合部的教师往往比城镇中学的教师付出更多,更积极奉献,更甘为人梯。但由于受环境、信息、技术条件、外界因素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乃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因此,要转化学偏生,一方面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要根据学偏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点而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针对学偏生行为反复性的特点,给予耐心引导,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必须看到学偏生每一点进步都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大的努力,应给予鼓励和表扬。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不能歧视学偏生,厚待优秀生,更不能粗暴对待学偏生,甚至放弃学偏生。要循循善诱、关心学偏生,给他们真诚和热爱,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偏生确实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为学偏生不断提供学习的动力源泉,为他们取得进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改变学偏生的评价方法

(1)教学上采用“分层教学”评价。北大一名知名教授说:“让考北大的学生与考技校的学生用同一份试题,实在令人不可思议。”现在的各类考试中,绝大多数都是让学生考同样的试题,结果学偏生越考越没信心。因此,教师有必要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对备课、作业、考试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在评价标准和尺度方面可放宽),让更多的学偏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

(2)教育上采取激励性评价。学偏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现行评价体制中被遗忘的群体(如评优、评先与他们无缘)。因此,我们一方面可根据学偏生的特点和专长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进步奖、特长奖等,为学偏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搭建平台。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对学偏生作客观而不伤其自尊、自信的批评,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挖掘其“闪光点”,给予激励性评价,让他们消除自卑、重拾自信。

(三)学校方面

农村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多元化、地域广、复杂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学偏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单纯依赖学校、教师或学生本人,还必须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因此,作为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对学偏生所在社区的关注。学校还可以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办家长学校,让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不定时进行现场讲座,让家长认识学偏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此外,学校还可配合村、镇搞好城中村的建设与规划,综合治理周边环境,也为学偏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样,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情感教育为重点,协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偏生教育网络,保持了教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延续性。

学偏生并非一朝一夕就会形成,是经过长期复杂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学偏生的转化更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教育工作。在农村,只靠教师转化学偏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社会各界协调、配合,共同来改善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家庭小气候,为转化学偏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积家,陈俊.期望教育的心理学理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姜风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学农,陈震.初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涂光辉.班主任工作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4

无锡市新安实验小学 白建国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习惯,突出表现在玩游戏、破坏计算机设备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不良习惯形成的真正原因,然后展开调查研究,采用合适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纠正这些不良习惯,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行为习惯

走进计算机教室,看到这样的一幕:有的学生在打纸牌、扫雷,有的学生在玩摩尔庄园,有的学生几个凑在一起在进行格斗对战游戏,教室里充斥着喧嚷吵闹的声浪。

这是普通的信息技术课前的一幕。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有更多的不良习惯。比如,有的学生会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玩计算机设备,如键盘、显示器开关等,有的学生会偷偷摸摸地把计算机设备的连线拔下来,有的学生对鼠标特别感兴趣,常常拿起鼠标,把发射红色激光的一面对着别的同学照射,有的学生甚至会悄悄把键盘上的键帽掰下来带回去玩,更有甚者,看见老师用来维护计算机的U盘,有的学生会顺手牵羊,把U盘拿掉,影响老师的工作„„如此种种,不仅影响了自己听课,还对周围同学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课必须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要认真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不良习惯的成因。

不要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习惯就立即采用批评或斥责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必须平静地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笔者在课堂教学一线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多年,发现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儿童年龄特征。小学生年龄尚小,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计算机有着异样的兴趣,家里有电脑的学生还好说,他们的父母毕竟会本着保护家里电脑的目的对他们进行或多或少的相关方面的教育,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就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尤其是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所以,看到鼠标就要忍不住拿起来看看,看见有光,自己眼睛受到刺激了就去照别人,看到显示器上的开关,无论是电源开关还是其它的调节按钮,就想着去亲手按按试试。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耐心地进行教育,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绝对不能采用粗暴的方式批评学生。

2、贪玩。这个现象很多,特别体现在玩游戏上面。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就是从电脑游戏开始的。通过玩游戏,学生能体验到许多平时的学习体验不到的东西:鲜明的色彩、激动人心的动作、华丽的场景、通过种种艰苦的努力而获得最终胜利的成功喜悦等等。而且,玩游戏也分性别,男同学特别喜欢格斗、射击等游戏,女同学最喜欢装扮、绘图之类的游戏,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特点,对游戏也有不同的喜好。学生就是通过“玩”,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情感体验,产生的本质在于非智力因素,但是又会对智力因素的提高产生巨大的作用。

3、心理发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产生诸如烦躁、不满、生气、压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平时得不到发泄,计算机就成了发泄的对象,键盘就是“很好”的发泄品,那上面的100多个键,可以一个个掰下来,办下来之后,既可以扔掉,也可以带回去玩。这样的学生为了发泄,根本不考虑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破坏学校公共财物的行为,会对以后来这台计算机上学习的同学产生多大的影响。有一位学生把所有的键拆下来后,再按照ABCD的顺序再按上去,用他的话来说,他这是“看原来的顺序不舒服,就按26个英文字母的顺序排”,结果,造成一些新学计算机的同学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他们在课上问老师:“为什么我按下去的是A,结果成了Q?”即使是学过一段时间计算机的学生也搞不明白该怎么打字了。

细细研究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些其实都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必然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要采用合理的方法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内因决定外因,找到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后,教师当然应该采取必要的、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1、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比如用鼠标的光照别人。我们在纠正这样的错误行为时,就必须讲清楚鼠标发光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鼠标的光线是激光,有的是红色的,比较好的鼠标发出的光是蓝色的,无论是什么激光,都会对人体的眼睛产生严重的伤害。轻者会使眼睛看东西模糊,重者会使视网膜产生伤害,导致人眼失明。如此的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到鼠标激光的危害,不再用鼠标的光照人,甚至能让学生意识到,用别的激光照人也是很不好的,比如激光笔,从而改良学生的行为习惯。

2、加强组织监控,用“兵带兵”的方式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计算机课有一个较大的特征就是学生之间的家庭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家里有电脑的和家里没电脑的学生,其学习成绩差异明显,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计算机设备的熟悉度也有极大差距。针对部分学生纯粹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老师可以在了解了学生家庭用计算机情况的基础上,让有条件的学生监督和教育周围的同学,告诉他们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之中,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破坏行为。另外,教师一定要在所任教的班级中确立干部组织,可以利用原有的班级组织,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确立班干部,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

3、采用合适的“赏罚”制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批评的艺术在语言里与善良的严密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而合适的赏罚,正是一种充满艺术性的教育手段。笔者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采用赏罚制度。学习认真、专心的学生,一般能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在余下的时间里,我常常会对他们进行奖赏:上个QQ,与同学、老师进行聊天,顺便练习打字速度;开个益智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益智性的娱乐;到老师制作的网站,学习看帖发帖„„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常进行善意的“惩罚”,而且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是老师教育他的善意,而绝对不是单纯的责罚:坐到学得好的同学身边,让他们旁观学得好的同学的奖励活动;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才能加入奖励的队

伍„„这个规定的任务最能体现教师的善意,结合当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合适的学习任务,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三两下就完成,只要学生保持合适的注意力,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完成即可。

4、单独谈话,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

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学生是千姿百态的,教师决不能用雷同的手法对待心理变化万千的学生。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本质在于其内心世界。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这种心理行为,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纠正心理缺陷,从而改善其外部行为。

比如有些学生会拆卸键盘帽,这种学生是学生中的极少数,但是如果不及时教育,必然会带动其他学生产生同样的行为。我们在发现了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后,立即展开调查,找到出现问题的学生。调查其实很简单,因为学生的用机是相对固定的。然后着手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通过深入学生内心的谈话,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纠正不良习惯。

纠正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不良行为习惯,看似简单,却要教师甘于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智慧,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5

结 题 报 告

徐州兴东实验学校 袁柳

我于2008年9月申请了徐州市教育科学的个人课题《让农村孩子爱上读书--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不良行为及矫正》,同年12月由市教科所审批并立项。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该课题将于2009年12月进行结题,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要求已基本达到,现将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国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受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和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以至学生作文能力较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目标: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如何针对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探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不良行为的心理基础,调查出各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并探索行之有效的矫正方法,有针对性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最终使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使农村学生爱上读书,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班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过程中采用谈话法、观察法和问卷法。2.结合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矫正方法的实施,反馈信息的统计。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实施:

(一)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在课题实施前我对全班3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针对阅读意识、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目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调查。

2、分析认为本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慵懒行为。调查表明: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23%的学生每天都读课外书,33%的学生经常读课外书,44%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课外书。其中30%的学生读课外书是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主要原因是电视、录象、电脑游戏等普及与泛滥,对我们的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如42%的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每天超过一小时,26%的学生每天超过半小时。这些声像材料的长久相处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才能来自勤奋,从调查一的情况来看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从其他几个调查来看即使是那些常看书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普遍问题。

(2)、敷衍行为。这是学生被动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调查一的“只看些订阅的报刊”,和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调查三的“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中不难发现学生中的这一问题。

(3)、偏食行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很多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家里孩子读的书即便有也少得可怜,一半以上的家长最喜欢给孩子买练习册,如《一课一练》、《同步练习》等,当然还不乏漫画类的书。学生也错误地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很明显,课外读物的匮乏成了学生开展阅读的一大障碍。

(4)、功利行为。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对看书的目的上,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23%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27%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会耽误孩子的成绩,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所以能坚持写读后感的同学自然就少了。

(5)、盲从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外阅读无目的性与无方向性。调查一的“只看报刊”与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看作文选”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6)、浮躁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其阅读过程中的无“法”可依,缺乏指导之后茫然无绪,找不到“航标灯”之后的心理冲撞。从调查就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虽然在看书,但到底怎样看书还是找不到“北”的。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外阅读心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

(二)、实施的策略

矫正策略之一:培养兴趣——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

通过对前测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想要改变或清除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误区,应急需教师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而“读什么”的问题是前提,只有先解决这个前提,才便于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一、榜样引路,打开学生课外阅读之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都知道这一名言。青少年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一些伟人、著名科学家以及身边的同学的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逐渐地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趋向。我们试图从这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

做法一: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作介绍。做法二: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做介绍。

二、引导归因,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价值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所以人如何才能预见个人的行为并有效控制环境,关键在于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借鉴他的理论,我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结合榜样进行归因,让他们明确课外阅读的价值意义所在,明确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

做法一:开一次主题队会,讨论“他们带给了我什么——课外阅读的价值”。做法二:写好一篇文章进行交流:“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三、精选读物,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适合各阶段学生阅读物,让学生能理解,能接受,学生才会对书感兴趣。选择读物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所谓有益于身心发展,主要是指有益于培养健康情操和有益于智力开发、有益于语言发展等。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精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务必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从生活的角度讲,与学生有密切联系的读物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指导学生培养生活能力的读物,包括安全防范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书籍;另一类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读物,包括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

四、聆听经典,燃起学生阅读热情之火。

?特利里斯读书给学生听的办法,去燃起学生阅读的热情之火。

幅较短的各类型的书目。每一次学生都听的津津有味。有一次,我向学生讲述了《窗前的小豆豆》精彩片段。下课了,学生们都到讲台上来翻书。第二天,很多孩子买来了这本书,有的孩子跑到了图书馆去借阅,更有甚者直接向我借阅。同时,我也精心挑选了欣赏性文章,将每期《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者》、《青年文摘》、《格言》等杂志中出现的一些有趣味性、哲理性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这样,爱读书的“火苗”逐渐在孩子的心中燃起火来。他们经常把买来的或借来的书拿给我看,我也借此机会和学生共同讨论各类书籍的内容。现在,本班大部分学生对各类课外读物有一定的了解与接触,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从“不爱读书”到“喜欢读书”有一个过程。读书是一种智力活动,不同于体力劳动。如果不调动阅读者的内驱力,“强按着牛头喝水”是徒劳的。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你不要他读,他也会找书来读。策略之二:指导方法——阅读行为标准的确立与作用

解决了学生读什么的问题之后,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积极性高了很多。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不会读书的孩子还是挺多的,他们往往就像无头苍蝇似的在书海中乱闯,虽然想要读,也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但是具体该怎么去读,去看书,却不甚了解,往往囫囵吞枣,“好读书不求甚解”,缺乏读书方法的具体指导,因此,在这一阶段中,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鉴了储晋老师的一些做法,给予学生读书方法上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一.求深,求精——读好一本书

读书是有选择的,也是有方法的,更需要下功夫通过抄背默诵加以消化吸收。扎扎实实地读好一本书,一篇文章,哪怕是一个片段,几个句子,比囫囵吞枣式地读上一大堆书,要好得多。要读很多书,更要讲究读好一本书(一篇文章),贪多嚼不烂,不如细细消化。在一段时间内,对一篇作品进行抄背默诵,彻底消化在肚子里面要比不入于心地读多少东西的效果都好。那么,怎么才能读好一本书呢?

1.第一遍诵读,试着发现作品的美

2.第二遍细读,边读边思考,深深领悟作品 3.第三遍精读,遇到好的地方,勾画批注 4.第四遍摘抄,将文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截取出来 5.第五遍背诵,读诵片段或全文,享受诵读的乐趣 6.第六遍回读,过段时间回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

二.注意到一个前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三.着力于一个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

解决途径有:(1).班内利用学生拥有书籍建立图书角;

(2).有效利用校图书室的阅读资源;(3).积极倡导学生周六周日去书店看书。

四.明确四个要求: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默读、跳读、浏览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2)学会划、圈、点。

(3)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思考。(4)多摘录、多写体会。五.尝试做到六个“一”:

(1)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2)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3)读一本(篇)写一篇。(4)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

(5)每天至少与人交流一次读书内容或感受。(6)一本好书(好文)反复读。

策略之三:养成习惯--自我效能与及时强化的方式与作用

一、及时强化的策略:

一个人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任何学习和教育最终形成的是人的习惯。习惯就是对成功产生持续影响的力量,习惯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习惯教育。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法一:竞赛,这既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主要看读的本数与篇数;二看质,主要看摘抄本与读书笔记。对于量多质高的学生授予雏鹰阅读章。

做法二: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在班内进行“读书星”的评定。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周—月—学期。并每次利用班会课进行集中表扬表扬。

做法三:奖励,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对于看完推荐书目和认真完成阅读任务的男生授予“小郑渊洁奖”,女生授予“小杨红樱奖”。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物质奖励;二是“特种借书卡”的奖励。

二、自我效能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是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做法一:建立一本自我评价册,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的评价以及针对“六个一”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做法二:制定自我发展计划和目标。

做法三:结合自己的读书情况,每天给自己一句鼓励、表扬或批评的话(围绕课外阅读)。

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使得内因与外因双重作用,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后测: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再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了一次全班性的测试,测试情况如下:

1、你喜欢读课外书吗?

全班同学都选的喜欢。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经被培养激发出来。

2、你平时在何种情况下读课外书?

其中25人选择“主动阅读”,9人选择“老师要求”,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有了主动阅读的思想意识。

3、你课外所读书报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65.99%的学生选择“童话科幻故事”,57.87%的学生选择“中外名家名著”,61.17%的学生选择“报纸、杂志”,42.13%的学生选择“古今诗词”,35.53%的学生选择“自然科学读物”,32.99%的学生选择“作文类”,12.44%的学生选择“其他”,27.16%的学生选择“寓言、成语故事”。

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后,阅读的内容的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4、你的主要阅读来源是什么?()

34.50%的学生选择“借阅”,16.26%的学生选择“家中藏书”,49.24%的学生选择“图书馆、书店翻阅”。

说明大部分学生受家庭条件的限制,阅读来源主要是借阅和翻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5、你平均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是多少?

全班同学都选的“30分钟以上”,说明学生阅读的持续性较高。

6、读书时你一般喜欢?

72.34%的学生选择“做读书笔记”,56.24%的学生选择“在文中圈点批画”,11.42%的学生选择“只了解有趣的故事情节”。说明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7、你的家长指导你阅读吗?

其中25人选择“有时”,9人选择“从不”,说明家长对学生的课文阅读缺乏足够的重视。

8、你的购书情况怎样?()其中15人选择“从来不买”,11人选择“父母选购”,8人选择“自己选购”。

9、你家的藏书量怎样?(不含课本)

51.78%的学生选择“20本以下”,36.80%的学生选择“20本以上60本以下”,11.42%的学生选择“60本以上”。

10、你的家人在家里阅读书报吗?

36.80%的学生选择“经常”,49.75%的学生选择“有时”,13.45%的学生选择“从不阅读”。

说明学生家庭能提供的读书条件和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家庭的读书氛围并不浓厚,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阅读。

六、课题研究的结论:

通过研究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结合对整个实验研究过程的分析,我认为: 1、学生阅读中的不良行为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指导学生阅读的四步骤:

① 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读 ② 推荐读物,使学生多读 ③ 授予方法,使学生会读 ④ 培养习惯,使学生久读

3、家庭环境氛围对孩子的阅读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反思:

1、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起点不一,如何合理对待这种差异,分层实施尚需实践。

2、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进行适时的指导这在实践中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3、如何提高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4、如何加强学生读书的计划性,明确不同阶段的指导侧重点,使教师的指导更为有效。

读书笔记:

读《培养天才儿童的第一法:教会孩子阅读》有感 不读此书,不懂阅读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有感 由《一生的学习》想到的……

案例: 课外阅读使他进步

平等交流——学生好读书的催化剂 《大林和小林》班级读书会实录 课外阅读,莫给学生上“枷锁”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6

大学生越轨心理及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

经济在进一步发展,竞争在进一步加剧,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变化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比以前更加复杂.面对社会的.压力、家庭的重托、情感的变故,许多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出现种种迷茫、忧郁不安等,由此引发了不少心理和行为问题.

作 者:王艳荣 张伟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KEJI TANSUO)年,卷(期):2010“”(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越轨 心理 行为 成因 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行为不良,反思,教育

所谓行为不良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不良行为有:欠交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抄作业、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赌博、经营业性电子游戏厅、营业性网吧、无故旷课甚至离家出走等。

一、行为不良学生的成因

(一) 中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是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的内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从心理方面来看, 一方面, 他们由少时的依赖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 显然有了一定的思想, 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 自我意识较强, 个性突出;另一方面, 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心理比较脆弱、稚嫩, 容易极端、片面、消沉、缺乏理智。此时, 他们正处于心理断奶期, 由于心理的不成熟, 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感到困惑, 对各种社会现象感到迷茫。

(二) 家庭教育的失当

许多行为不良学生大多出自问题家庭。在行为不良的学生家庭中, 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形。

1.破碎型家庭。目前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来自离异家庭, 当该学生成为离婚双方重建新家庭的一大障碍时, 无论子女跟谁都容易被疏于管理和教育。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 很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

2.专制型家庭。有的学生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 平时又疏于管理,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学生一旦出现不良行为或达不到父母提出的要求时, 其父母就会棍棒相加。这样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温暖, 很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由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 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到社会上寻求“哥儿们”的帮助, 进而受到不良诱惑而走上邪路。

3.溺爱型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偏袒, 不管子女提出多高要求, 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这样就会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品行, 甚至发展到为所欲为、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 学校教育的失误

1.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 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并屡遭挫折和失败, 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 正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开始。

2.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 但不能持之以恒, 有时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 加深不良行为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班集体中, 得不到温暖和关爱, 容易被老师嫌弃、歧视, 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对立。

(四)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不良因素主要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所有这一切, 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 无疑会产生误导。

二、转化行为不良学生的对策

由于行为不良学生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造成的, 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因此采取对策时, 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以整体上的考虑, 形成网络, 共同来转化行为不良学生。

(一) 学校方面

1.教师要给行为不良学生倾注更多的爱。

爱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 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对行为不良生予以倾斜。对行为不良生在学习上要降低要求, 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摆脱失败的阴影, 重树学习的信心, 鼓起前进的勇气。

2.教师要善于发现行为不良学生的闪光点。

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 这是转化行为不良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3.实行常规考核,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我对全体学生实行“比、学、赶、帮、超”常规考核, 每周利用班会课进行考核, 对于在考核中不满80分的行为不良学生, 学校将定期对他们培训, 定期为他们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4.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学校教育必须经常与家庭教育取得联系, 家校教育凝成合力后才能发挥作用。首先, 用好家校联系本。我校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家校联系本”,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写在家校联系本上向老师、父母汇报, 班主任老师写好在校表现、意见, 并要求学生带回家请父母写在家表现、家长意见等, 再由学生带回学校给老师。家校联系本成了沟通学校、家庭、学生的有力桥梁和纽带。其次, 开好家长会, 搞好家校联谊活动。再次搞好家访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以及每年的寒暑假到学生家中登门访问。家访时切忌只谈缺点、错误, 不谈成绩、优点。家访活动、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校联谊活动对转化行为后进生、提高家教水平等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 家庭方面

家长应当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 动辄棍棒相加, 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 了解其思想动态, 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另外, 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 要让子女生活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之中。

(三) 社会方面

政府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执法队伍, 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监督,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共同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健康的文化环境。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成因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行为不良;反思;教育

所谓行为不良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不良行为有:欠交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抄作业、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赌博、经营业性电子游戏厅、营业性网吧、无故旷课甚至离家出走等。

一、行为不良学生的成因

(一)中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是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的内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由少时的依赖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显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心理比较脆弱、稚嫩,容易极端、片面、消沉、缺乏理智。此时,他们正处于心理断奶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心发展感到困惑,对各种社会现象感到迷茫。

(二)家庭教育的失当

许多行为不良学生大多出自问题家庭。在行为不良的学生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形。

1.破碎型家庭。目前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当该学生成为离婚双方重建新家庭的一大障碍时,无论子女跟谁都容易被疏于管理和教育。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很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

2.专制型家庭。有的学生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平时又疏于管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学生一旦出现不良行为或达不到父母提出的要求时,其父母就会棍棒相加。这样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由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到社会上寻求“哥儿们”的帮助,进而受到不良诱惑而走上邪路。

3.溺爱型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偏袒,不管子女提出多高要求,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这样就会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品行,甚至发展到为所欲为、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学校教育的失误

1.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并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正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开始。

2.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有时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加深不良行为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嫌弃、歧视,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对立。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不良因素主要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所有这一切,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无疑会产生误导。

二、转化行为不良学生的对策

由于行为不良学生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采取对策时,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以整体上的考虑,形成网络,共同来转化行为不良学生。

(一)学校方面

1.教师要给行为不良学生倾注更多的爱。

爱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对行为不良生予以倾斜。对行为不良生在学习上要降低要求,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摆脱失败的阴影,重树学习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

2.教师要善于发现行为不良学生的闪光点。

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这是转化行为不良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3.实行常规考核,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我对全体学生实行“比、学、赶、帮、超”常规考核,每周利用班会课进行考核,对于在考核中不满80分的行为不良学生,学校将定期对他们培训,定期为他们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4.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学校教育必须经常与家庭教育取得联系,家校教育凝成合力后才能发挥作用。首先,用好家校联系本。我校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家校联系本”,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写在家校联系本上向老师、父母汇报,班主任老师写好在校表现、意见,并要求学生带回家请父母写在家表现、家长意见等,再由学生带回学校给老师。家校联系本成了沟通学校、家庭、学生的有力桥梁和纽带。其次,开好家长会,搞好家校联谊活动。再次搞好家访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以及每年的寒暑假到学生家中登门访问。家访时切忌只谈缺点、错误,不谈成绩、优点。家访活动、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校联谊活动对转化行为后进生、提高家教水平等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方面

家长应当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另外,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要让子女生活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之中。

(三)社会方面

政府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影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同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安宁、健康的文化环境。

转化行为不良学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甚至半途而废。“功夫不负有心人”。对行为不良学生的转化,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相信我们的工作就不会白做,辛勤的汗水终会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上一篇:《计算机组成实习》指导书下一篇:初中作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