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教学
由于学生已具备初等函数、三角函数线知识,为研究正弦函数图象提供了知识上的积累;因此本教学设计理念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好奇,用操作性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识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正弦函数的图象及其作法;并借助电脑多媒体使教师的设计问题与活动的引导密切结合,强调学生“活动”的内化,以此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感觉效果很好。课后反思: 比较成功的地方:
1.教学思路清晰,各个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课堂教学设计得比较紧凑.
2.教学设计对于正弦曲线、余弦曲线首先从实验入手形成直观印象,然后探究画法,列表,描点、连线——“描点法”作图,对于函数y=sinx,当x取值时,y的值大都是近似值,加之作图上的误差,很难认识新函数y=sinx的图象的真实面貌.因为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三角函数线,这就为用几何法作图提供了基础.这样设计比较自然,合理,符合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
3.利用正弦线作出y=sinx在[0, 2]内的图象,再得到正弦曲线,这里借助角周而复始的变化,体会后面性质“周期”,这样的设计由局部到整体,符合探究的一般方法.
4.对于“五点法”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学生讨论、进一步合作交流得到“五点法”作图,也是本节课中一大的亮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路.
5.通过展示课件,生动形象地再现三角函数线的平移和曲线形成过程.使原本枯燥地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6.在得到正弦函数的图象后,通过一个探究,引导学生利用诱导公式,结合图象变换研究余弦函数的图象,体现了新课改中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的把握要恰当,否则会影响课堂后面内容的安排. 2.在由正弦函数的图象得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探究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思路,但学生对“合作—交流”的热情不够,不太主动——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方面做得不够好.
3.由于导入的过程时间稍长,加之本节课的容量过大,尽管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及时的改变了教学策略,把例1中的第(2)小题交由学生练习,还是导致了学生练习时间较少.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教学反思
阿城一中
关键词:函数概念,函数思想,函数应用
函数概念教学中, 重视函数思想方法的教学, 渗透函数思想, 这一思想是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教学来实现。
一、高度重视函数思想的作用
1. 函数内容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函数, 函数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如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都是时间 (年龄) 的函数;电话费、水电费是时间的函数;许多科学知识只有用函数才能表达清楚。如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生物学中的细胞繁殖速度等也是时间的函数;生产成本的核算、生产工效的提高等都是相应自变量的函数。即函数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 在教学中可揭示并加强这种联系, 是我们渗透函数思想方法的一种极好的方法。渗透函数思想的方法: (1) 与其他数学思想方法有机结合, 函数思想方法与方程思想方法、变换思想方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例1.已知二次函数y=a (x+b) 2+h, 今将其图像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 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 试求最后所得的二次函数式子。解: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y=a (x-2+b) 2+h, 向下移2个单位, 最后得y=a (x-2+b) 2+h-2.这个例子就是把函数思想方法与变换思想方法相结合的例子。显然, 此例题将函数思想方法与方程思想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快速地解决了所求问题。 (2) 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函数与初中其它各个知识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挖掘并应用这种联系, 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因此, 在有关函数知识的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发挥的天地,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考虑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程度。如, 剪一块面积为15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铁片, 使它的长比宽多5厘米, 这块铁片应如何剪?这个问题我们用反比例函数和一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即可解决。用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大优势在于从图像中可以直观地看到, 当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 该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规律。 (3)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函数。函数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从日常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是渗透函数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的各地中考经常出现类似下面的题目:例:一个父亲, 母亲, 叔叔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去某地旅游, 甲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如果买4张全票, 则其余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是:家庭旅游算团体票, 按原价的3/4优惠, 这2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100元/人, 试比较随孩子人数的变化, 哪家旅行社的收费额更优惠?此例题与前面所举的例子, 在思想方法上一样的, 是一道典型的渗透函数思想的题目。
2. 函数思想具有凝聚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的作用。
函数思想能把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点 (块) 凝聚成优化的知识结构, 有了它, 数学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 数学原则和方法才有“生命力”。它们才能做到相互紧扣, 互相支持, 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函数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处处充满着、存在着函数思想。数轴、有理数与实数的概念和运算、代数式的运算以及恒等变形等都是学习函数的基础。映射是函数思想的核心观点, 初中数学中不少概念都反映着函数思想。如相反数是从实数集到实数集的映射;绝对值是从实数集到非负实数集的映射。中学数学中的运算法则, 如加 (减) 法法则、乘除法法则、乘 (开) 方法则等在实质上也是一个映射。几何变换、旋转变换等都是从一个图形集到另一个图形, 由此可见, 知识才能不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所以说, 函数思想是数学教材的灵魂。
二、大力加强函数的实际应用教学
函数的建立和发展, 沟通了常量数学与变量数学之间的关系, 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 我们生活空间的各种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中, 这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在数学教学中, 应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来用函数的思想解决, 帮助学生树立运用函数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 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如让学生解决类似下面的问题, 对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函数概念都是有非常重要有意义的。某单位计划在新年间组织员工到某地旅游, 参加旅游人数估计为10~25人, 甲、乙两家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 且报价都是每人200元。经过协商, 甲旅行社表示可以给予每位游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先免去一位游客的旅游费用, 其余游客8折优惠。该单位选择哪一家旅行社支付的旅游费用较少?分析:这是一道实际问题, 需要首先建构函数关系式, 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再据函数图像求解。解:设该单位参加这次旅游的人数是X人, 选择甲旅行社时, 所需的费用为Y1元;选择乙旅行社时, 所需的费用为Y2元。则:即Y1=200*0.75X, 即Y1=150X;Y2=200*0.8 (X-1) , 即Y2=160X-160。画出函数Y1、Y2的图像, 由图像判断:当10≤X≤15时, 乙旅行社收费优惠;当X=16时, 两家旅行社收费相同;当17≤X≤25时, 甲旅行社收费优惠。
关键词: 函数发展史;教学策略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而函数正是刻画变量的有效数学模型。函数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函数关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中的核心概念,函数是中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它贯彻于中学教学的始终,是整个中学数学的骨架,其思想和方法辐射到数列,三角,复数,几何等数学领域,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的好材料。同时,函数又以其自身概念的高度概括性,函数符号的抽象性及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成为中学教学的难点。
一、函数概念的发展史
为了数学教育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函数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应全面了解函数的发展史,探索函数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函数史知识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先从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谈起。
1、早期函数概念——几何观念下的函数。十七世纪伽俐略(G.Galileo,意,1564-1642)在《两门新科学》一书中,几乎从头到尾包含着函数或称为变量的关系这一概念,用文字和比例的语言表达函数的关系。1673年前后笛卡尔(Descartes,法,1596-1650)在他的解析几何中,已经注意到了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依赖关系,但由于当时尚未意识到需要提炼一般的函数概念,因此直到17世纪后期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的时候,数学家还没有明确函数的一般意义,绝大部分函数是被当作曲线来研究的。
2、十八世纪函数概念——代数观念下的函数。1718年约翰·贝努利(BernoulliJohann,瑞,1667-1748)才在莱布尼兹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由任一变量和常数的任一形式所构成的量,贝努利把变量x和常量按任何方式构成的量叫“x的函数”,表示为,其在函数概念中所说的任一形式,包括代数式子和超越式子。
3、十九世纪函数概念——对应关系下的函数。1822年傅里叶(Fourier,法,1768-1830)发现某些函数可用曲线表示,也可用一个式子表示,或用多个式子表示,从而结束了函数概念是否以唯一一个式子表示的争论,把对函数的认识又推进了一个新的层次。1823年柯西(Cauchy,法,1789-1857)从定义变量开始给出了函数的定义,同时指出,虽然无穷级数是规定函数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对函数来说不一定要有解析表达式,不过他仍然认为函数关系可以用多个解析式来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突破这一局限的是杰出数学家狄利克雷。
4、现代函数概念——集合论下的函数。1914年豪斯道夫(F.Hausdorff)在《集合论纲要》中用“序偶”来定义函数。其优点是避开了意义不明确的“变量”、“对应”概念,其不足之处是又引入了不明确的概念“序偶”。库拉托夫斯基(Kuratowski)于1921年用集合概念来定义“序偶”,即序偶(a,b)为集合{{a},{b}},这样,就使豪斯道夫的定义很严谨了。1930年新的现代函数定义为,若对集合M的任意元素x,总有集合N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在集合M上定义一个函数,记为y=f(x)。元素x称为自变元,元素y称为因变元。
二、函数发展史对函数教学策略的启示
函数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人们要弄清数学概念、函数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增长对函数的通识,建立函数的整体意识,就必须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特别是,现代数学的体系犹如“茂密繁盛的森林”,使人“站在外面窥不见它的全貌,深入内部又可能陷身迷津”,数学史的作用就是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和明鉴。
1、尽早渗透函数概念。函数的概念发展至今经历了300年的孕育,形成,确定,发展的过程,真可谓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同时它涉及的数学概念众多,而且抽象度相当的高,如变量、对应、定义域、值域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函数概念之前应该尽早的向学生渗透的概念。
2、突出“变量”的思想。函数思想随着人们从研究静止的事物转向研究变化的事物的出现而出现。数学由常量数学迈进变量数学是人类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是学生转变认识对象的巨大鸿沟。通常情况下当初一的学生面对s=10t的时候,虽然对于每个给定的t他们也能计算出与之对应的s,好像他们真的理解了s随t变化的思想,但实际上他们把这一行一行的式子只当作孤立的算式,他们的目的是运用数学法则算出答案,而并没有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变量t的变化则变量s随之变化的函数思想。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转变思想,把静止地表达式看作动态地过程,让他们从原来地常量、代数式、方程和算式地静态关系中过渡到变量、函数这样地表示量与量之间地动态关系的思维方式上,从而使他们的认识达到飞跃。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函数的表达方式。在函数概念的发展史上人们为函数的解析表达式是否唯一争论了半个世纪。为了学生不犯我们的前辈们的错误,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向他们展示同一函数的不同表达式,而解析表达式是深刻理解和学习函数思想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对函数解析式的理解,。
《3.3幂函数》
教学反思
幂函数作为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之后研究的又一类基本初等函数。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经历,幂函数概念的引入以及图象和性质的研究便水到渠成。因此,学习过程中,引入幂函数的概念之后,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本节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幂函数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函数模型,通过研究yx,yx,yx2,yx1,yx3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幂12指数大于零和小于零两种情形下,幂函数的共性:当幂指数0时,幂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0,0)和(1,1),且在第一象限内函数单调递增;当幂指数0时,幂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1,1),且在第一象限内函数单调递减且以两坐标轴为淅近线,在方法上,我们应注意从特殊到一般进行类比研究幂函数的性质,并注意与指数函数进行对比学习。
将幂函数限定为五个具体函数,通过研究它们来了解幂函数的性质。其中,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yx,yx2,yx1等三个简单的幂函数,对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在明确提出幂函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了解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研究了两个特殊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研究函数已经有了基本思路和方法。所以本人建议,逐个画出五个函数的图象,从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过定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得到各自的性质,从而再归纳出幂函数的基本性质。除内容本身外,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思想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里畈初中 邱益航
在教学中,根据函数的图象所经过的点的坐标,确定解析式是重点,学生必须掌握,这点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较好.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性质,也是必须要掌握的,这一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对于各种函数的图象要了如指掌.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观察图象,从图象得出其性质.如在教一次函数图象性质时,先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由正比例函数图象引出一次函数图象性质,只要通过将正比例函数图象向上或向下平移就能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这样学生容易掌握,且掌握得较好.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性质也掌握的较快.初中阶段所学的函数包括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他们都是从函数的表达式和定义入手,得图象,这样让学生对数形有个认识,也加深了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掌握的非常好,但对于函数的表达式的表示和运用的能力还很欠缺.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这方面的能力的训练,以达到中考对二次函数的高要求.
1、在内容的处理上,函数的.概念是相当抽象的,学生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此从具有函数关系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开始,进行分析说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摩天轮、圆柱形物体的堆放数目和层数等一些生活实例,从图形和表格两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思考其中的蕴含的变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对函数的形成全面的认识,尤其是摄氏温度T(k)与热力学温度T(k)之间数量变化,让学生明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从而使学生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概念的获得过程,让学生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积累抽象概括的活动经验。
2、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注重学法指导,通过一例的探究活动完成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分析、归纳的一个过程。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情景引入,还是新知识的探究及拓广,始终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本课知识学习过程中都是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难易有别、层次分明。不但激发了兴趣,也为学生主动学习构建新知识提供了保证。
当然,本节课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1、当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函数概念模糊,说明少时学生尚未抓住函数的本质属性。
2、课前安排的《绩优学案》自主探究环节完成情况不够好,部分同学抄袭他人学案。合作交流环节,学生放不开,加上知识跨度大,占用课堂时间多,致使课堂练习任务未完成。
函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在函数内容教学上要把握宏观上的函数教学策略, 建立切实可行的函数教学方法和方式, 这对高中阶段学生熟练数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里, 我们以“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为例, 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分析探讨。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 对概念理解不深刻
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难以在实际解决问题中运用函数思维。
(二) 函数应用意识薄弱
对一些数学问题学生们习惯应用方程求解。而遇到变量间的函数存在关系时, 学生就无法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而无从下手。
(三) 缺乏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由于学生欠缺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基本思想认识, 在具体解题时很难做到将数形结合工具运用其中。
三、高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中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思想、技术手段和方法模式三方面进行综合, 是经过加工的教学思维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是一套付诸教学的方案步骤, 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制定, 不仅包括了合理的教学过程、方法和材料, 还包括教师和学生需要遵守的教学程序。下面, 我们针对高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函数知识, 对教学过程中的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 学生要充分了解函数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必须具备将原有概念认知和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概念教学, 并对以下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充分的了解:
1. 原有概念体系或其他知识体系中与新概念是否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2. 学生是否已经对该原有概念体系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
3.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否能够适应教授的内容?
另外, 教师在对高中函数概念进行讲授时, 要突出强调函数的相互对应关系, 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 采取正反例证法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一般应用定义来对事务的本质属性进行说明, 但是这种使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述的方式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因此, 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措施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下面我们使用正反例证法来进行说明:
教师在完成函数的基本概念介绍后, 可以通过举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来举一些肯定例证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帮助学生了解函数。
(三) 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函数图像的直观性来加强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是研究函数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数形结合能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直观、生动的画面, 对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使用下列习题作为示例:
购买x听某饮料需要y元。如果每听2元, 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将x表示成y的函数。其中几名学生做出了图一 (1) 的图形。
这说明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还只是认为函数的图像都是连续的, 这是因为没有接触到过非连续函数图像所造成的。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 加强数形结合方式的教学十分必要。
(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 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变枯燥为生动, 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结论
在进行函数教学的过程中, 要灵活应用Excel表格的图形工具、几何画板等图像软件, 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图像中对函数的性质进行比较和理解, 从而将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联系到一起, 这对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另外, 在函数教学过程中, 还要加强学生对函数内涵文化的了解, 函数蕴含的数学文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中, 函数模型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函数模型对解决学生在数学函数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加强高中函数概念和初等函数方面的教学策略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即以“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为例, 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教学,函数概念,策略,基本初等函数
参考文献
[1]华开田.浅谈函数教学[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08)
[2]黄智华.“数形结合”——函数教学之“魂”[J].中小学数学 (高中版) , 2008 (04)
[3]朱静.高中函数教学方法及技巧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20)
[4]李鸿艳.函数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9)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像信息.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像信息的能力.
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
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教学重点:
观察分析图像信息.
教学难点:
分析概括图像中的信息.
教学方法:
整节课应以“开放、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去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函数意义,并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的确立.但有些函数问题很难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然而可以通过图来直观反映.例如用心电图表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清晰.
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如何画函数图像的问题及如何解读函数图像信息.
2. 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正方形的边长x与面积s的函数关系是什么?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计算并填写下表:
生:函数关系式为s=x2,因为x代表正方形的边长,所以自变量x>0,将每个x的值代入函数式即可求出对应的s值.
师:好!如果我们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你所填表格中的自变量x及对应的函数值s当作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即可在坐标系中得到一些点.
大家思考一下,表示s与x的对应关系的点有多少个?如果全在坐标中指出的话是什么样子?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建议大家不妨动手画画看.
生:这样的点有无数多个,如果全描出来太麻烦,也不可能.我们只能描出其中一部分,然后想象出其他点的位置,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师: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幅表示s与x关系的图.图中每个点都代表s的值与x的值的一种对应关系.如点(1,1)表示x=1时,s=1.
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像.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像.
函数图像可以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给我们带来便利.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设计: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像,它反映阿城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像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活动设计意图:
1. 通过图像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
2. 体会图像的直观性、优越性.
3. 提高对图像的分析能力、认识水平.
4. 掌握函数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上认识函数,体会函数意义;可以指导学生找出一天内最高、最低气温及对应时间,在某些时间段的变化趋势,认识图像的直观性及优缺点,总结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活动结论:
1.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
2.这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高为8℃.
3.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
4. 这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11℃.
5.我们可以从图像中很直观地看出一天中气温变化情况及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活动二]
活动内容设计:
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 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小明家、菜地、玉米地在同一条直线上.
观察下面的图像,你能发现哪些结论?
活动设计意图:
书中例题是以5个问题的形式给出的,这里以开放式出现,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巩固知识的同时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并给学生设置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兼顾全体学生的同时,分散了难点.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图像、寻找图像信息,特别是图像中两段平行于x轴的线段的意义.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参与、归纳总结.
活动结论:
1. 菜地离小明家1.1千米A,小明走到菜地用了15分钟.
2. 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10分钟.
3. 菜地离玉米地0.9千米. 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12分钟.
4. 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18分钟.
5. 玉米地离小明家2千米. 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用了25分钟. 所以平均速度为2÷25=0.08(千米/分钟).
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已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图像信息,那么在观察图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弄清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像中函数随着自变量变化的规律,抓住一些特殊点.
[活动三]
活动内容设计:
出示相关的各类函数图像问题.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各类图像习题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像的直观性,并熟练地找到图像中重要的信息.
例1:小明今天到学校参加运动会,从家里出发走10分钟到离家500米的地方吃早餐,吃早餐用了20分钟;再用10分钟赶到离家1 000米的学校.下列图像中,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是( ) .
例2:李林和弟弟进行百米赛跑,李林比弟弟跑得快,如果两人同时起跑,李林肯定赢.现在李林让弟弟先跑若干米,图中分别表示两人的路程与李林追赶弟弟的时间的关系,由图中信息可知,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李林先到达终点
B.弟弟的速度是8米/秒
C.弟弟先跑了10米
D.弟弟的速度是10米/秒
例3:下图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①汽车行驶了多长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②汽车在哪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③出发后8分钟到10分钟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④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例4: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开始以正常速度匀速行驶,途中自行车出了故障,他只好停下来修车.车修好后,因怕耽误上课,故加快速度继续匀速行驶赶往学校.下列行驶路程(米)与时间(分)的函数图像中,符合小明骑车行驶情况的图像大致是( ).
例5:龟兔赛跑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乌龟先到达了终点……现在用直线和折线分别表示二者所走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像中:
① 哪个表示兔子,哪个表示乌龟?
② 兔子休息了多长时间?
③ 从中你能悟出什么人生道理?
④将龟兔赛跑的故事改编并画出相应的图像.
3. 课时小结
本节通过两个活动,学会了分析图像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这样我们又一次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 课后作业
河北省沙河第二中学 周延杰 ***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①中第三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二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函与指数函数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函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教具及软件运行环境说明 教具采用多媒体,黑板等形式展开
信息技术设备设置:通过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呈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像 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软件为在windows下运行的matlab7.0
三、设计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几何作图软件运行各种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通过比较/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对对数函数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在教学重难点上,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了解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函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意识.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对数函数的概念;(2)对数函数的性质.难点 :(1)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六、过程设计及师生互动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
学生回答,并用课件展示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 解新知识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 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二)讲授新课(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 y=logax,见课件。把函
数
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 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 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 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h(x)log2x,f(x)log3x,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q(x)logx,g(x)logx)
1123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 , , ,1,2,4,8···,请计算对应的y 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 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
演
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
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 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三)巩固练习 P42-P45
(四)纳小结强化思想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 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课后反思: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请学生总结自己有何收获和体验,并交流。
七、教学评价方案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1)、教学目标评价
教师能针对所教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科学、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做到:、目标明确,符合学生实际。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或过低。
2、“三维目标”全面、具体、适度,有可操作性,并能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相融,和谐统一。
量化评价标准每项5分,总计10分。(2)、教学内容评价
1、教师能准确把握所教学科内容的重点、难点,教授内容正确。
2、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3、教师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转变教材观念,对教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唯教材,创新适用教材。
量化评价标准:第1、2项各4分,第3项2分,总计10分。(3)、教师行为评价
1、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得有法、到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创造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是否成为学生和课本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应有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否能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交流。
2、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3、课堂上能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态自然亲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恰当、具体、有激励性。
4、能够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能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并能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语言准确简练,示范操作规范,板书合理适用,教学有一定的风格和艺术性。
量化评比标准:第1项8分;第2项5分;第3项2分;第4项4分;第5、6项各3分,总计25分。(4)、学生行为评价
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态来评价。
1、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能积极地以多种感观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精神振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3、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否由个体学习到主动合作学习;是否由接受性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
4、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的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是否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并有实效,是否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讨论、倾听,提出有效建议。
5、看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相互交流知识、交流、体会,交流情感由自悟——觉悟——感悟——醒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量化评价评价标准:第1项8分;第2项3分;第3项6分;第4项8分;第5项2分;第6项8分,总计35分。(5)、教学效果评价
1、看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 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3、看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量化评价标准:第1项4分;第2项7分;第3项4分。总计15分。(6)、教学特色评价
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知识的生成点上,教学机智与智慧上的闪光点,有不同寻常之处。
评价标准:具备上述中的某一点或几点评价。
分数:2---5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在教学引导、自学、归纳、探究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构思设计,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类比自学,大胆探索。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基本符合。
应用是最好的学习,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只有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才会有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可能.本节课我设计了“王师傅一家洛阳一日游”的活动,再精心设计了“旅游全程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层层递进,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章节衔接,学生通过身边鲜活生动、富有内涵的实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而且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重要。因此我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在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学习;从过程中培养进取型人格,通过过程中的“成功感”来完善自我。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时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一些启发,少一些限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通过开展“互改互评”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快乐中学习。
分段函数是人教B版必修1第二章第2.1.2节“函数的表示方法”中的一个内容,其特点是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因而需要按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区间将函数进行分段表示.分段函数在生活中的众多收费问题中普遍存在,在数学中也随处可见,在数学史上也不乏典例,尤其在高等数学中常常是构造反例的首选.因而,分段函数是普遍存在又比较重要的一类函数,是函数解析式表示法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分段函数的概念不是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因而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宜作过多的挖掘.分段地表示一个函数,并不是唯一的表示方法,常常只是为了更加直观、方便.分段函数的解析式虽然有“几段”,但它终究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因而研究分段函数时,常常需要分段研究,整体考虑.
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两种重要思想方法,在分段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尤为明显.准确地进行分类讨论,恰当地运用数形结合,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鉴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段函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分段研究、整体考虑的方法研究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求函数值.
2 目标和目标解析
分段函数是研究函数的一个有效载体,如果将分段函数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了解概念,那么分段函数蕴含的分类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方法就不能得到较好地体现和渗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呈现分段函数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求函数值等,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个简单的含参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会运用研究函数的方法研究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同时巩固函数的概念与三种表示方法.
(2)通过搜索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的分段函数,体会函数建模思想;通过对简单含参分段函数的研究,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3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分段函数的概念以及以分段函数为载体进行函数的简单研究.在概念的学习中,可能有学生会认为分段函数的“段”是等长的,引入新课时特别安排了一个非等长例子以澄清认识;还可能有学生认为分段函数是几个函数,教学时在概念呈现之后立即向学生阐明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这样尽可能消除这些事实性知识在学生认知中的潜在难点.
运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来研究分段函数是教学的难点,原因有二:一是函数的研究经验并不多,学生还没有巩固研究函数的方法,就要开始独立去研究一类新的函数,对学生应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二是分段函数本身就蕴含着分类讨论,尤其在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中加入参数讨论,这就更增加了思维要求和教学难度.
在本章函数的定义域、解析式、值域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在前面章节“集合”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训练了一些难度相当的参数讨论问题,并感受了数轴和韦恩图在集合运算中的作用,这些都渗透了数形结合和含参分类讨论的思想.虽然这些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但由于课堂时间紧(上课时间只有30分钟,另外10分钟完成教学目标检测与课堂问卷调查),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高,因此,借助函数图象研究分段函数的性质、含参问题的分类讨论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段函数的性质是一个难点,完成分段函数中含参问题的讨论是另一个难点.前者难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接,后者难在逻辑思维的拓展与思维场的初步形成.
为了突破后一个难点,在研究分段函数中的含参问题时借助几何画板作图,观察参数变化引起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分析分段函数的直观印象与感性认识;以问题的内在逻辑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深入交流讨论,独立研究,分组汇报,让学生在碰撞中收获思维火花,提升思维能力.
5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我们知道,确定一个函数只需要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法则.因此,我们写函数解析式的时候,一定别忘记在解析式后面带上它的定义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下面,我们从一个简单的函数图象出发,继续研究函数的相关问题.
图1
引例 根据函数的图象(图1)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 根据图象写解析式,复习函数的表示法,同时为引出分段函数的概念铺垫.教学时,先呈现第一段让学生写解析式,再补全第二段,继续让学生写解析式,写完后将两段合并到一个花括号下,形成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最后,将第二段往右平移1个单位,体会定义域断开的情形取定义域的并集.
(二)新课讲解
概念 像上面这个函数,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的不同取值区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板书)
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的分段表达形式,它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几个函数,它的每一“段”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区间也不一定都等长.
回问 (1)从引例中分段函数的图象,我们可以读取哪些信息?(定义域、值域、变化趋势、求给定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如求f(2),f(f(2))等.)
注 学生答完后再将函数图象作一点变化——将第二段往右平移一个单位.然后问学生:定义域是什么?如何求f(3),f(f(3))?给一个x值一定可以求出一个函数值,有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学生答f(f(23)).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抑或能发现点什么吗?(形如f(f(x))的求值一定能求吗?已知函数值求对应的自变量值,如求使f(x)=1的x值,定义域内任意一点处的若干次迭代函数值一定会循环吗?如果定义域不连续能求f(f(32))吗?)
(3)在你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中,见过哪些分段函数?请举例.
注 学生答:物理上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图象(变速运动)、电信的计价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收费的例子:
练习1 某路公交车的线路总长20km,票价制定的规则是:
(1)乘坐不超过5km,票价2元;
(2)乘坐5km以上,每增加5km,票价增加1元.(不足5km的按5km计算)
①试问:票价f(x)是里程x的函数吗?为什么?
②如果是,请你选用恰当的方法表示这个函数.(补充呈现列表法——公交车分段票价表)
注 学生给出解析式f(x)=-[-x5]+1,0 ③怎么求该函数的值域? 设计意图 根据实际问题情境写解析式,渗透建模思想,体现分段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同时巩固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以及不连续分段函数值域的求法.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学中的例子:图2 练习2 如图2,直角梯形OABC中,AB∥OC,AB=1,OA=OC=2,直线l:x=t(0 ①这里S是t的函数吗?为什么? ②不写函数解析式,你能画出S关于t的大致函数图象吗?(用坐标纸画) ③请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解析式检验你所画的图象. 设计意图 通过根据数学问题不先写函数解析式,而直接判断S是不是t的函数,并画出大致图象,强化函数中函数值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巩固函数概念,也加强对分段函数的认识.然后写出解析式检验之,渗透一种论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到,分段函数常常需要分段研究,分类讨论,研究时常常要结合图象进行.分类讨论最有趣的还是含有参数问题的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含参数的分段函数: 活动 研究函数 f(x)=x2-2ax+a,(x≥0) -x2-2ax-a,(x<0)的图象,试在坐标纸上画出来. 活动采取分组研究、分组汇报、质疑答辩的形式进行:(1)展示你们画出的函数图象.(2)你们觉得这个函数的图象有些什么特点?(3)你们是怎么画这个函数图象的?(4)从所画的函数图象,你们能读出些什么信息? 注 呈现题目时教师引导:这道题同样没有给出问题,就是让你研究这个函数的图象,现在大家自行研究.通过研究该函数的图象,你得出了些什么?在研究中你有什么认识?希望大家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来指导你的行为.讲解完毕,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呈现函数图象随着参数a的变化而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分a>0、a=0、a<0,并展示自己所画的图象. 教师补充:现在有几个参考问题,看看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 思考 (1)当a取何值时,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4个交点? (2)函数图象会不会经过某些定点? (3)要使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应当怎么修改函数的解析式? (4)参数a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体现在哪?(学生回答后用几何画板辅助演示) (教师总结:关键是有了研究的方法和兴趣,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性质.)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利用研究函数的方法,经历研究分段函数的过程,初步体会参数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运用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通过思考中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研究函数的一些方向,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深入研究函数带来一点启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的分段表示形式,研究时需要分段研究,整体考虑.定义域是自变量各取值区间的并集,值域是因变量在各段取值范围的并集.求函数值,需找准自变量所在区间对应的解析式. (四)布置作业 作业 P44练习B. 补充题 已知函数f(x)=x2-x-1,(x≥0) x2+x-1.(x<0) (1)画出函数的图象,写出定义域与值域. (2)求f(f(1))的值. (3)求使得f(x)=0的x值. 五、课堂目标检测设计 1.函数g(x)的图象如图3所示: 图3 (1)函数g(x)的解析式 ; (2)函数g(x)的定义域为 ; (3)函数g(x)的值域为 . [考核目标:从函数的图象得出函数解析式、定义域及值域] 2.已知f(x)=2x-1,-5≤x<-2 -3,-2≤x<3 x2-14,x≥3 则 (1)f(4)= ; (2)f(f(4))= ; (3)f(f(f(4)))= . [考核目标:从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得出特殊的函数值] 3.某同学以5km/h的速度从A地步行到相距6km的B地,在B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4km/h的速度返回A地.假设该同学始终以匀速行走,他离A地的距离f(x)是时间x的函数,则: (1)函数f(x)的函数解析式为 ; (2)函数f(x)的定义域为 ; (3)函数f(x)的值域为 ;
(4)请在下面给定的坐标系(图4)中作出函数f(x)的图象:
图4
[考核目标: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分段函数的解析式,进而得出定义域、值域,会作出函数图象]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整体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因而课堂比较活跃,推进比较顺利.回首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我还是觉得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
6.1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分段函数的概念是借助一个引例来给出的,引例中有三个动作:一是写出一段的函数解析式;二是补充第二段后再写出函数解析式;三是将函数图象的第二段往右平移一个单位,体会定义域“断开”的情形.在实际教学中是放在讲完概念、并且回问第一个问题之后再提出来的.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实际教学的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次序.所以,原教学设计在此处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显得略欠考虑.我很庆幸实际教学中将这一次序调整了过来!作为反思,我想如果将这一教学设计试讲一遍,也许会发现这一问题.
6.2 关于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时间分配、师生互动对话、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高质量回答问题、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活动等方面都比较成功,所有教学设计的内容及提问也很适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但教学中有一个细节的失误却让我无法释怀:
教学设计中练习1是一个实际背景问题,目的是巩固分段函数的概念.请学生选用恰当的方法表示这个函数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函数的表示方法,我期望学生用分段函数表示出来,然后补充图象表示方法,并不期望学生用统一的解析式表示.教学时有一个学生给出了解析式f(x)=-[-x5]+1,0 6.3 关于教学效果 本节课30分钟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利用10分钟时间做了一份目标检测题和调查问卷,从统计结果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很好,对本节课的情感体验和听课感受也非常理想.我自己完成教学后,整体感觉事先设计的想法都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在最后活动中让学生思考我设计的参考问题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快速报出了答案,这说明他们在自行研究函数的图象时,就已经不自觉地考虑到了这些问题,这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检测学生是否会用分析一般函数的方法来分析含参数的分段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整节课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很流畅,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很高. 6.4 关于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比较沉得住气,在给出问题后不急于引导,而是让学生充分地思考,然后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比较注意倾听,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判断,及时肯定或提出质疑,与学生进行动态的对话,并尽可能发动全班更多的同学参与对话,提高大家的思维参与度.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教学方式,即“设置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概括总结”,由于它的重要环节是“交流对话”,我自己把它称为“对话法”. 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比较注重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在回答中提出新的问题,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课堂教学用诘问法进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我认为并不是所有数学内容都能很好地运用诘问法进行教学,对话法则相对容易上手,如果问题设置合理,它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元认知活动. 【函数教学】推荐阅读: 幂函数教学设计07-25 函数的教学设计09-14 函数表示法教学设计10-26 函数奇偶性的教学设计05-30 《17.1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10-09 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07-23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学反思10-01 对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05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07-23 《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