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语文新课标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学语文新课标

初中学语文新课标 篇1

哈尔滨市清华中学 刘世双

我从教已经12年,无论是在117中学还是在现在的清华中学,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不知不觉已经送走了4届毕业生,在这个似乎短暂而又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语文《大纲》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大家都在研究语文《新课标》,自己通过不断摸索,同时在网上也阅读了许多名家的论文,自己对初中语文《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借着本次市骨干培训的机会,我有幸跟专家和同行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于我来说真是弥足珍贵。

下面是我对“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认识。

一、学科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育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注意:目标,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教材,要用课程意识来整合;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训练,少一些常规练习,多一些个体情感的表达;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三、我认为目前需要解决(改进)的问题

1.单元组合。

我在117中、清华中(大方中学)所教的12年语文课,一共送走了3届毕业班。在教课过程中,对于语文教材的“单元设置”有了自己的认识。

我认为教材在组合单元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先定哪几课为讲读文、自读文和课外阅读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篇章,再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到具体课文。正确地多元解读教材。并不是所有多元解读都是正确的,应该是建立在整体理解基础上的解读,对待不正确的多元反应也要敢于否定,但必须以理服人。研究如何“随文而教适度有用”的语文修辞和基础语法知识。对于新教材主题单元的八九篇课文,教师要学会选择地教,整合地教,开放地教,策略地教,要与其它教师合作备课、合作地教、合作进行语文教研活动。新教材的有效备课单位是备课组,建议备课组分工合作,比如每个老师重点备几个单元的课,然后组内交流,也可以备好一课的老师上整个年级的课,更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到课外找课文来教。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②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搞好二度备课,尤其是备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可能”;“生成”来自于互动,包括生生、师生、甚至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2.我对知识序列的认识。

①由于语文教材不断翻新,而且目前所用的新教材知识序列几乎没有,写作序列更是没有。我觉得编教材要知道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文章的语文基本素养用途,诸如这篇文章在语文习惯积累养成教育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在阅读信息筛选整合概括感悟上有那些值得历练的,在写作方法谋篇布局语言文采上有那些值得借鉴的。

②对于新教材的主题单元给教师的困惑。

语文知识、能力发展、习惯方法怎么来体现?知识分为三种:一是陈述性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体文学常识等,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静态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知道学生如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让学生去操作等,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动态知识;三是策略性知识,优化解决问题程序的知识,据说新教材比较强调策略性知识,我个人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意见。

③阅读教学希望的突破:过去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教材为本(或者说是以教参为本的),包含三个领域:知识领域是学什么;操作领域是怎么学;情意领域是思想的提高,看上去是三个领域,而实质上还是知识层面的成分较大。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

3.配套练习的编写和选用。

这是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做有心人整理搜集教学资料,建议参与到编课外读本和训练题,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

评价注意“实”、“活”、“新”。

目标定位实。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从长远来看,在人文关怀(以文育人)、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写作借鉴、素材积累方面有促进作用吗?常态下平实。你的课对同类学校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平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

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待完善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教学有实效。

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后多写熟悉的“话人”。写作要有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

4.我觉得《新课标》要对课堂教学加以引领。

课堂要突出“五活”: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思维活跃也是智慧语文的标志,以文育智,智慧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融入文本”;第二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超越文本”;第三个层次的智慧是“我独立于文本之外,自由自在创造性地阅读与写作”。思辩能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也要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己任。

“活”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营造的问题,但是不是师生、生生都互相尊重?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活跃?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和老师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批评。

“活”课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教是为了少重复教,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对话。但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建议不少于4分钟。时间

太少的就没必要设计成讨论活动了,直接请学生发表见解好了;也不能有“讨论”没“碰撞”,有思维碰撞才有思维深度,讨论因需而置、因时制宜,但都需要指导;讨论要适时、有效、有意义,答案一见便知的和跳一跳也达不到的根本不需要讨论。“导而弗牵”不是绝对的,以导为主,必要的牵也是必需的——讲课有时是需要设思维的套的;恰到好处地表演也是需要的。另外,讲多讲少也不等于课的好坏。当然,小组合作不能有“形”无“实”。与其让学生做无谓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的讲,语文课堂毕竟是产生人格感染力影响力的场所。

“新”的第一个表现是有教学创意。用王蒙的话就是“亏你想得出”。有教学创意的课一般还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 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课文PPT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

四、具体培训措施

1.成立新教材课堂教学教研中心组进行专业领航。分片建成校际备课组,按地域兼顾学校层次。更要重视本校备课组的通力合作。新教材要求备课的面特别广、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点特别多、领域特别宽。备课组活动在“定主题(篇目)、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的基础上,建议每个单元活动两次,第一次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对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法处理达成资源共享。例如教授《岳阳楼记》一课时我加了一个副标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同文异构是提高驾驭新教材能力的有效路径。教师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材整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选择、有组合。资源开发:对教材进行全新诠释,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富有创意:有没有自己想出的新点子,课堂氛围上有没

有活泼些,在育智的思维发展上是不是有了实效,学生是否更喜欢了这门学科。

对传统比喻中教师角色的隐喻批判:教师是蜡烛——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教师是园丁——存在着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季节和时令);存在着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

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隐喻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传递单一内容(只有水);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简单的“倒给”与“承载”。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初中学语文新课标 篇2

关键词:自主,发展,探究

一、概述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现状

我国的新世纪教育改革开展已经小有时日, 当今新一轮的初中教育改革亦筹备启动。在这样的大形势下, 新课标的理念必将更加深刻地走进教学。新课标对初中语文的新要求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可见新课标是一场综合性的全面改革。新课程标准注重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于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力度, 并且新课标的出台避免了知识的单纯传授, 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 感知学习过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初中语文新课标探究性学习现状

全面且个性地培养学生是新课标的核心。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纵观我国的教育发展, 多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应试影响, 人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地利用。受教育时间长, 不过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大多数学习的语文学习局限于教师的“一言堂”, 机械的记忆学习并不能得到学习能力。这样的状况会日益偏离素质教育, 很难顺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转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不能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学, 等待和默默接受是不能够使学习达到主动追求知识所能达到的作用的。显而易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发思维的有效学习方式, 它主要是指“从语文学科中选择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创建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充分利用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究性方法

1. 特别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联合国曾经提出, “学生应该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因而, 教师应当将语文知识变无趣为有趣, 把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变活, 做到真正地生活化, 使学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体味, 从内而外地有欲望来表达自己。学生一旦产生了探究兴趣, 这样就可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对教师课堂气氛的合理烘托还是学生自身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都是可以发挥出极大作用的。

心理学中提到, 当教师提出问题或者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进入一种与之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学生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 教师适当提示, 学生继续思考, 这时学生内心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

2. 既要重视课内引导, 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教师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教导学生积极查阅工具书, 每天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起到督导的作用, 设计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尽管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教师需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语言材料, 以吸引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比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 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提出疑问,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鲁迅少年时期最难以忘怀的两个地方, 是什么样的原因会使作者有这样的感受?这时就要求教师适当适时地交代给学生作者鲁迅对自己少年时期的特殊感受。教师可以提供鲁迅先生更多的作品给学生加以补充来扩大知识面, 并且强化刺激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 既要发展传统教学模式, 又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可以灵活科学地加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即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兴趣, 把学生从枯燥无趣的语文“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就必然会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探究性潜质, 并且现代教学手段的确可以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当代的初中生对现代科技前端有着极大兴趣并且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师可以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和联系, 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2004.

[2]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 2004.

[3]王先需, 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探讨 篇3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视角、认识水平、生活经历等各不相同,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就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又是独特的。因此,语文教学应牢固树立生命意识,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倡自主、自悟、自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努力让“文本”拓展开来: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活力。根据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最关键是师生不分彼此,积极参入,共同创建教学环境,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共同检评教学效果。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师生互动应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学生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以愉快乐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二、课堂师生互动应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申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留出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空,确保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与整合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蹲下来”跟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距离,使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

此外,课堂师生互动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问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课堂师生互动应关注下层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下层生往往在课堂中被忽略,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中等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对教师的畏惧,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兴趣的支柱,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胜任感,也就有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乐学。这样他们会受到鼓舞,激起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此外,教师应当布置多层次分类的自选作业,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积极营造师生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探索,研究和总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氛围。

四、课堂师生互动应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五、课堂师生互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显然,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教师既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更要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充满渴求知识的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所提倡的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要求我们建立—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4

秀中教师: 杨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重新定位,努力实践新课程的新标准。

新课程的改革,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规范的要求,在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确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注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评价学生,做到与学生共成长,是今后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要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考虑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初中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通过学习,我的评价观也得到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把分数和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使学生能从老师公正的评价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从而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虽苦尤乐,最终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

一、树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

按照新的教改目标要求,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有创造性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采用目标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按照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情趣爱好为出发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有内容和有方式的教学实践,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初中语文与他人交流,发展用初中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查阅、交流和互动等方式,学习并使用初中语文,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把初中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重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要提倡“乐”的观念,情绪越好,越乐观,对所学内容便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要注重过程,区别对待,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初中语文及其文化、对初中语文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初中语文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加强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设计提问的活动,让学生们先讨论,再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以求做到共性统一,个性张扬。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体现课改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应在新课程基础上科学地整合并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们应不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我们的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用浅易的初中语文来表达,提高培养学生的初中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用初中语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有错误,鼓励学生开口。创造真实、有趣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初中语文。

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信息媒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建议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几节优秀课例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现行的教材极富德育意义,它图文并茂,每课时无不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等教育。初中语文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寓德于教,引导学生在逐步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是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操陶冶,使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5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初中学语文新课标 篇6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明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基础)、自为(实质)、自律(保证)。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途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探究学习要求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的所及与处理相关信息,在对问题的探索认识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解惑,在探究学习中掌握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和探索进去精神。

二、正确认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对立面

对立面包括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对学生惊醒必要的指导和要小的帮助。包括使他们明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涉及语文学习活动,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钱,个体都应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地,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语文新课标 篇7

一、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是误区之一

众所周知, 一个新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 “有所破财有所立”, 但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传统理念的完全摒弃。好多人在谈新课程时, 对传统家乡全盘否定, 横加指责。说得一无是处, 这完全是违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 也是不了解新课改特征和教学规律的体现。传统教学中强调的多读, 与新课标完全吻合。新课标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以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同时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同时也是收获审美体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多读如此重要, 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提倡。新课改并不排斥多读的基本方法。

多背,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 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 就像一座大冰山, 入了肚子, 随着年龄的增大, 它会慢慢融化, 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程千帆也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 这种方法看似笨拙, 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 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多写, 新课程标准中第六条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结合所学语文知识, 多写多改, 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新课改对写作训练的重视, 而且对量的要求也是比较大的。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 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 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同学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一个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的同学也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 不但要多写, 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

二、在多媒体运用中产生的误区

一种趋向是平时还是传统教法, 而在公开课上却频繁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 而对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这种误区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多媒体的认识不足造成的, 一方面可能也是校内资源的限制所致, 相信因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该会有所改善。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做法, 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这种过分依赖多媒体的误区并不少见, 它打着新课改的旗号, 行形式主义之实, 相对于第一种趋向更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一种工具, 工具是为人所用的, 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

而且就语文课堂来说, 有的篇目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 而有的不适合使用, 如诗歌教学更注重诵读, 文言文教学更注重理解, 如果运用多媒体做补充资料之用并无大碍, 但如果多媒体运用过多, 反而使学生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由于不了解新课标精神造成的。

三、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1) 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 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 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 汇报完毕, 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 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 效果也欠佳。

(3) 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 合作学习是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 更适合自主学习, 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 也不需要共同探讨, 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就浅尝辄止, 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4) 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 但在我们的课堂上, 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 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 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 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出来做汇报。这样, 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论“文道统一”与语文新课标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品质教育 文道统一

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强调“文以载道”,唐宋古文运动更进一步提出“文道统一”的思想。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谈几点加强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背景入手,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要从语言文字训练入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以达到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和谐统一。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背景,积极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每一篇文章都创作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现实意义。比如,在教《藤野先生》介绍作者时,可以把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坚定抉择与他苦苦寻求救国之路、想以文学来唤醒民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于人间”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吞山河的气概感人肺腑,可歌可泣。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也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感知自然风光,渗透思想教育,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气蓬勃的风光也是美丽的。”语文文本中精选了许多自然风光的好作品,例如《荷塘风起》一文以优美的词句,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天雨荷花图”“风起荷花图”等令人心旷神怡的精美的画面,使你如身临其境般徜徉其间,在自然的怀抱里净化自己的灵魂,放飞自己的情感。

3.抓住有利时机,适当点拨,进行思想教育

臧克家的《有的人》中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强调的是精神可以超越生死界限。这种超越不是现实的,而是想象的,但作为教师就要适时的点拨:诗人的情感是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的人是不死的,他的生命是永恒的。《母亲的回忆》《背影》等课文,以细腻的笔触,在表达对亲人的真挚感情中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让学生去感悟生活中常被忽略的那份平凡而伟大的爱。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教师适时点拨,挖掘人物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其社会根源和背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思想道德观,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

二、归纳中心,体验课文思想感情,使之内化成寻求做人之道的行动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思想教育的关键。归纳中心思想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的过程就是提高读写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和用心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要适时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己揣摩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思想。这种艺术效果是用任何言语难以达到的,必能使学生进一步得到情感的净化和升华,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感受,而且是对生活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各种类型的思想教育,当一组教育意义深刻的课文学过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举办“学会感恩”“爱护生活环境”“学会做人”等演讲比赛,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自己在课本上受到的思想教育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学生通过把受到的思想教育在各种活动中实施,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使语文学科所担负的思想教育得以落实和发挥,并在各项活动中加以深化。如在学完《慈母情深》时,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讨论、谈话,让学生结合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并在课外举办以爱为主题的演讲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学会发现爱、感受爱、传递爱和奉献爱的精神,这也是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是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它集思想性、情感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资源库。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相机渗透,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把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为真正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永康,翟启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7

2.刘蕴萍.《让情感奏响课堂教学和谐的乐章》.中国校外教育.2007

初中语文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9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学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另外,各学段要求也有所改善,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也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建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 篇10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教育应当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建构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的阅读和鉴赏目标明确指出:“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叶圣陶也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①健全的公民首先要求他们的人格状态、人道情怀、审美情趣合乎当下社会的规范准则。反映当下生活的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民主自由精神以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审美情感,是青少年形成“健全公民”,“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养料之一,在培养国人的现代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亲密的关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意志的要求。

一、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材

当代文学走进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选材的优良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与时代同步发展,吸收了当代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指出:教材内容要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精神”自然意味着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反映在内容上,就“要树立现代意识,更多地把眼光朝向当前,„„以更鲜明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脉搏,使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和新鲜气息。”“语文教材要确立历史名篇和当代作品的比例,以保证让适当数量的时文入选。”②如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江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小说,魏巍、杨朔、刘白羽、吴伯萧、秦牧的散文,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的诗歌,激发着中学语文教学对当代文学的热情。许多新作品问世不久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如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杨朔的《三千里江山》、赵树理的《三里湾》。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的当代文学篇目也有《阿诗玛》《龙须沟》《黎明的河边》等。这些作品曾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革结束,进入新时期,高中语文教材远离了当代文学。笔者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读高中时,使用的是根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而制订的高中教材,仅有几篇少得可怜的被认为是“经典”的当代作品,而且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峻青的《雄关赋》、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时隔几年,参加工作时发现教材中增加了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歌。九十年代末在全国掀起的对语文教学的全面声讨中,有人指出

现行教材“当代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面向现实及未来的世界,不利于他们兼收并蓄,发展多向思维能力。”①“文学的现代化、启蒙这些80年代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像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被拒绝在中学语文教育的门外”。②高中语文教材远离了当代文学,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温立三分析原因时指出:首先是公认的文学精品有待于时间来检验,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文学佳作不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80年代以来,小说领域出现了一些先锋作家,诞生了一些有突破的文学力作,但整体上不令人满意。按照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的尺度来衡量,真正够格入选教材的作品的确寥寥。③“文质兼美”是制约当代文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瓶颈”。但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生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中,又未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他们需要了解面临的社会现实,需要寻求理解人生的钥匙。笔者读高中时,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等诗歌,刘心武的《班主任》,贾平凹、王蒙的小说不断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三毛、琼瑶、金庸在学生中广泛流传,语文教师视其为洪水猛兽,而难以数计的高中生却沉酒其间,笔者至今

记忆犹新。高中教材的选文的确需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生活经验、阅读兴趣、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语文教材选文的落后性和高中生阅读“当下性”的矛盾,使语文课成了学生讨厌的一门课,以至于引来对语文“误尽苍生”的声讨。新世纪初,国家教育部门编定了新的语文教材,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教材书选文要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成了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标准。“时代性应该是当代性,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当前的时代。”④经典性和当代性是教材选文的一对矛盾,经典作品是历史的,而不是当代的,它必然与当代青少年的经验兴趣产生‘一定的距离。孙绍振在分析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经典性时指出:“经典的命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价值,二是当代的价值。当这两种价值统一,至少没有直接冲突的时候,经典在当代课本中就能继续保持权威和典范的地位,一旦发生了冲突,经典就可能失落其典范的权威,不断经受着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的检验。这就是经典的命运。”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占有重要地位的被称为“经典”的作品,由于和当今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审美价值、道德规范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不能适应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检验,遂逐步的淡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反映新时代生活的当代作品不断地走进中学语文教材。现在使用的人教社2000年编定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新时期的优秀作品有:余秋雨的《道士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汪憎棋的《胡同文化》、高晓声的《陈灸生上城》、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韩东的《山民》等作品,这些作品飘逸着文学的馨香、时代的气息,深受师生的好评。但同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相比“我国语文教材紧扣时代实际生活的功夫还下得不够深”。②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需要大量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学。为弥补数量上的缺憾,与高中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文学,单从高中一年级上册使用的读本中就可以看到:食指、穆旦、梁小斌的诗,季羡林、张抗抗、余秋雨的散文都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根据新课程标准编订的目前在九省(区)实验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更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增选了如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等优秀作品。2005

年秋高二使用的读本中也增添了阿城的《棋王》、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文。这都说明了我们的教材正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代文学与高中语文教材同步发展,其优秀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适应教学发展的永恒趋势。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张志公先生认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目的的态度,在第六条目标中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家赋予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可以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高人生境界,从而形成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构成过程。钱理群也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不是压抑扭曲学生的个性,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核心”。②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任务大多可以通过文学教育来完成,然而新时期的语文教育,严重忽视了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在二十多年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深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语文教学为考试而进行,高考指挥棒把教师、学生圈在一堆又一堆的复习资料中打转转,各种挖空心思刁难学生的试题把学生整得晕头转向。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惨不忍睹,作品分析如同嚼蜡、索然无味。高中三年的时间从一入高中开始就带上了高考的“紧骨咒”,美好的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最没精神的课堂。由于学生无法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接受的人文知识就非常有限,语文能力也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如果把当代文学引入文学教育的天地,当代文学的开放性、流动性、争议性、不断的创造性,将会拓宽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文学在文学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人”的意识的强化,使文学回归“人性、人道主义”,是当代文学走向新时期的时代性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是人学”不再是一种理论,而是作为文学的现实而存在。“从对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呼唤,到改革开放人的潜能的发挥,人的价值的肯定;从婚姻爱情领域、人性问题的反思到生命意识的觉醒,人道主义精神逐步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着、深入着”。③当然并不是说其他时段的文学没有“人性”“人道”,不尊重“个人”的发展,只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诸多文学观念中“人”变成了“大写的人”,变成了失去“我”的人。高中语文课本中曾选用过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具体而独特的人情、人性是不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简化为人与政治的关系,即‘一颗红心向太阳,满腔热血去战斗’的单纯人性与政治人形象。生活浅表层直观的概述代替了生活真正本质的揭示。”“人性变成了理性的化身,政治的象征”。①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学到的是矫揉造作、是虚伪、是空话,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代

文学发展到新时期,但从选入教材中的作品来看,如舒婷的《致橡树》、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强调了人的独立、人的个性发展。把文学教育铺展到新时代的当代文学,将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钱理群教授认为:“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的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②所谓的“唤起”在他看来其实就是启蒙。文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积淀,更是要为学生与社会,提供现实文化教育建设中的批判与创造的精神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思想启蒙的责任。③有人认为文学教育是启蒙的最好的手段,而进行启蒙所用的教材,首选当代文学经典。这话固然偏颇,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代文学是当代人群体生活的精神映像,是一个时代的人认识自我的一面最真实、不会造成变形的镜子。教师和中学生阅读当代文学,能为自己的精神生活找到一个现实的住所,参照现实生活,探索生命的价值、反思人生的意义,决定行为的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回归以来,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文化寻根到先锋探索,从通俗文学流行到现实主义回归,无不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精细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描绘。它启示着人对信仰、生命、价值等多方面的思考,熏陶着人的精神的成长,夯实着人的精神的底子。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根据新大纲精神选录的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和体裁、风格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新时期文学作品,给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高中教材中的当代小说《陈灸生上城》《十八岁出门远行》。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受到质疑,“象征”、“意识流”、“变形”和“寓言”

等手法和技巧,在丰富小说表现力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当代小说避重就轻、避繁就简,常以课后练习或练习的简单变形为本,设计几个问题,根据教参稍作小结。更有甚者束手无策,只是列出阅读清单,至于过程结果不加督促、不加过问,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严重缺陷。还有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散文,几十年来一直固守“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之说。新时期的散文实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叙述方式上,许多作家已不拘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模式,而更多采用不规则的自由抒写。在结构上,己完全打破了“三大块”的模式,有意冲破‘起承转合’‘首尾照应’的规则。不再以“形散神不散”来结构作品,而随情绪、心灵流进行各种形态的自由创造”。①面对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思考的余秋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中国当代文学在短暂的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优秀作品:《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一直到《人到中年》、《人生》、《平凡的世界》、《活着》、《我与地坛》、《九月寓言》等等,这些作品感动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回忆自己的读书时代时说:《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的一颗少年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雨的《道士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如果仍然固守“形散神不散”,不管你讲解得多么的细致,学生仍然会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在含义。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我社会理论的途径。①当代文学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精神,也能够让语文教师摆脱精神的平庸。一位语文都谈到读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带给我的冲击最大··一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的朴素、孤单的林道静竟成为我脑海中最美的女性形象,至今还在影响着我的审美标准。我还看《暴风骤雨》、《红岩》、《林海雪原》、《山乡巨变》,后来又有《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草原小姐妹》,再后有知青题材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雨》、《磋陀岁月》等等。„„在这个物欲膨胀消解英雄的时代,这些东西拿出来常会遭遇尴尬。但人是需要精神的,英雄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我常想,为我们坚持的理想遭受尴尬吃点苦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活着要坚守一份浪漫理想,人生真正的浪漫都是和苦难、误解连在一起的„„”②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当代文学优秀作品也可影响着人的心灵的发展。许多教师在调查问卷中,列举深受感动的书中提到《平凡的世界》,他们说:“路遥在平凡中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忽视的东西,有一种感人至深的震撼。在平凡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不平凡。”“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它常常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它并勇敢地走下去。”“刚参加工作,前所未有的体验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于是颓废消沉思想弥漫在我的脑际,就在这个时候,《平凡的世界》及时地出现了。我旁观着孙少平他们的奋斗,感受着自己的懦弱,我比他们拥有更多,可我为什么抱怨也更多呢?我拥有更好的奋斗条件,可我为什么要退却呢?我感慨万千,于是决定我要重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当代文学是高中语文课程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语文课堂上,李镇西引导他的学生“与余秋雨一起在《文化苦旅》的跋涉中捡拾、擦磨着文明的碎片,与傅雷一起思考着‘艺术和人生’。”⑤甚至让梁晓声、张承志、郡烈山、王小波等富于思考的作家“走”进课堂,他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读“王蒙的《青春万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毕淑敏的《送你一条红地毯》、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郁秀的《花季·雨季》以 及舒婷、汪国真的诗歌”。这些都让他和他的学生“沐浴着青春的阳光和时代的雨露,”学生从中读到了自己,也听到了中国前进的足音。师生之间共同的感动,以及平等而充满活力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待,使他也从中找回了自己年轻的心。①

。我们在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加强对语言的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中国语言而言,如果说古代文学比较多地体现了汉语的民族化,那么现当代文学则较多地显露汉语的现代化,就以学生当下的读物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龙新华的《柳眉儿落了》到当下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无不体现着中学生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范例,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

【]l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月。

[4]王又平:《文学转折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大出版社,加01年12月。

[51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

[6]杨四平:《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7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n月。

【8]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

[9」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

【10]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2月。

【川钱理群:《名著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12』王丽主编:《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2月。

「13]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

.—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n月。【141《语文学习》编辑部编,《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1习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n月。

【16〕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加04年3月。

【1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18』王尧:《乡关何处—?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年6月。

【19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0]潘庆玉:《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22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2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41王又平:《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转型对中学语文的挑战》,2003级教育硕士讲义。

上一篇:产品开发销售合作协议书下一篇: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