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精选10篇)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
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结构与性质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2.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
3.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 4.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5.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6.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
(二)、饱和脂肪烃
1.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3.烷烃的物理性质;
4.烷烃的化学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5.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 6.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7.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单环烷烃、螺环和桥环化合物); 8.环烷烃的结构,张力学说;
9.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开环反应、取代反应
10.环烷烃的构象:环己烷的椅式和船式构象;直立键、平伏键;优势构象;纽曼投影式;
11.构象分析:顺-十氢萘、反-十氢萘;顺、反-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性。
(三)、不饱和脂肪烃
1.烯烃的结构:SP2杂化、异构现象(结构异构和位置异构); 2.烯烃的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命名;Z、E标记法;次序规则; 3.烯烃的物理性质
4.烯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卤素、卤化氢、水、硫酸、次卤酸、硼氢化、催化氢化等),氧化反应,聚合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不对称烯烃与极性试剂的加成反应和加成产物的定位; 5.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6.诱导效应:产生、特点,马氏加成和反马氏加成; 7.炔烃的结构和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
8.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亲电和亲核加成);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
9.共轭效应:π-π共扼效应,p-π共扼效应,超共轭效应;
10.共轭二烯烃:1,2-加成和1,4-加成;Diels-Alder反应; 11.炔烃的制法。
(四)、芳香烃
1.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2.单环芳烃:苯的结构、苯的稳定性;
3.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4.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烷基化和酰基化);芳烃环的氧化反应;芳烃侧链的反应(氧化和α-氢的卤代); 5.芳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 6.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及其解释;
7.稠环芳烃:萘、蒽、菲的结构;稠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氧化、还原;
8.芳香性与Huckel规则;环多烯。
(五)、对映异构
1.偏振光和旋光性;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2.手性和手性碳原子,对称因素和对称操作,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
3.旋光异构体构型表示法,Fischer投影式和透视式,顺序规则,对映体的命名:绝对构型和R、S表示法;
4.含两个和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的开链化合物,非对映异构体,内消旋体;
5.外消旋体的拆分。
(六)、核磁共振、质谱和红外光谱
1.核磁共振氢谱: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偶合常数,积分比例;
2.质子去耦碳谱:碳化学位移;
3.质谱:分子离子峰,同位素丰度,主要碎片峰; 4.红外光谱:振动的类型,各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5.紫外光谱:跃迁类型,共轭体系和最大吸收波长的关系。
(七)、卤代烃
1.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异构现象,伯、仲、叔卤代烷; 2.卤代烷的物理性质;
3.卤代烷的化学反应:亲核取代反应(被亲核试剂如OH、OR、NHR、CN等取代),消除反应(脱卤化氢),与金属的反应(与金属镁反应生成格氏试剂、还原反应,卤离子交换反应;
4.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SN1、SN2;反应坐标,过渡态和中间体;试剂的亲核性强弱;亲核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5.消除反应的历程,E1,E2;消除方向的查依采夫规则;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6.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7.卤代烃制备方法;
8.卤代芳烃及反应: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及机理,苯炔。
(八)、醇、酚
1.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2.醇的物理性质;氢键对醇物理性质的影响;
3.醇的化学性质:醇羟基的酸碱性;醇与金属的反应;醇羟基被卤离子取代的反应(与HX氢卤酸的反应,与卤化磷PX3、PX5的反应,与二氯亚砜的反应);醇的脱水反应(分子内、分子间);醇的酯化反应;醇的氧化反应; 4.一元醇的制备;
5.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酚的物理性质
6.酚的化学性质:酚的酸性;取代基对酚的酸性的影响;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酚的氧化反应;
7.酚的制备。
(九)、醚
1.醚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
2.醚的化学性质:醚的碱性和 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环醚的分类和结构;
3.环氧化物的开环反应;环氧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4.冠醚:命名和应用。
(十)、醛、酮
1.羰基的结构和特点;
2.醛酮的分类和命名;醛酮的物理性质;
3.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加水、加醇、缩醛缩酮、加亚硫酸氢钠);与氮亲核试剂的加成(肟、腙、缩氨脲和Schiff碱的生成);与碳亲核试剂的加成(与有机金属试剂、氰负离子的加成);α-氢的反应(羟醛缩合,卤代,卤仿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歧化反应;安息香缩合; 4.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5.酮-烯醇式互变异构及平衡;
6.α,β-不饱和醛酮:1,2-加成和1,4-加成;Michael加成反应;选择性还原;
7.一元醛酮制备方法;
(十一)、羧酸
1.羧酸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
2.羧酸的酸性;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
3.羧酸的化学反应: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还原反应,α-氢的卤代反应; 4.一元羧酸的制法; 5.二元羧酸的性质;
(十二)、羧酸衍生物和取代羧酸
1.分类、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2.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酸解反应,反应活性比较;
3.α,β-不饱和羧酸:反应和制备;
4.羟基酸:制备及反应;个别醇酸(乳酸,酒石酸,柠檬酸); 5.酚酸:制备方法,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
6.羰基酸:丙酮酸的性质;β-酮酸的性质;γ-酮酸的性质;
7.β-酮酸酯:β-酮酸酯的α-氢的酸性;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平衡;β-酮酸酯的烃化和酰化;成酮水解和成酸水解;β-酮酸酯 Claisen 缩合和Dieckmann 缩合;
(十三)、胺
1.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胺的物理性质; 2.胺的酸碱性及强度比较;
3.胺的化学性质:烃基化反应,酰基化反应,与亚硝酸的反应,芳胺的保护和芳环上的反应;
4.胺的制备:直接氨化,Gabriel合成法,还原法,醛酮的还原氨化,Hofmann重排;
5.季铵盐和氢氧化四烃基铵:相转移催化,Hofmann消去; 6.胺的氧化物:Cope消去。
(十四)、其他含氮合物
1.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还原、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2.脂肪族硝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
3.芳基重氮盐:结构和性质;重氮盐的取代反应;重氮盐的偶联反应;还原;
4.偶氮化合物:制法和反应;
(十五)、杂环化合物
1.杂环化合物分类、命名; 2.杂环化合物结构与芳香性;
3.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吡咯、呋喃、噻吩):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反应;
4.含两个以上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咪唑、三唑、恶唑、噻唑、异恶唑等):结构和基本性质;
5.六元杂环(吡啶):结构、物理性质、化学反应;
(十六)、碳水化合物
1.单糖的结构:单糖的链状结构、变旋现象和环状结构;Fischer投影式、Haworth式和构象式;
2.单糖的化学性质:异构化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
3.重要单糖和糖苷:D-核糖、D-2-脱氧核糖、D-葡萄糖、D-果糖、D-半乳糖;
4.低聚糖:常见还原性低聚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常见非还原性低聚糖:蔗糖。
(十七)、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1.氨基酸的分类、结构和命名;氨基酸的物理性质;
2.α-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性质和等电点;α-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3.多肽的结构和性质:多肽和蛋白质的结构测定;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5.蛋白质的性质: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6.核酸:核酸的组成和结构;核苷、核苷酸;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十八)、类脂、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
1高度重视开学的第一次课
开学的第一次课对于学生们来说特别重要。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该课程, 之前有些学生可能对课程有所了解, 有些学生可能对课程一无所知。在开学的第一次课上, 教师要让学生对课程及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 并且给学生推荐课本之外的一些辅助教材, 让学生可以开拓视野, 主动学习。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教师必须能够从一开始即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们能够从课程开始之时, 即进行自主、主动学习, 而不是从课程进行的中段, 甚至后段才开始认真投入该课程的学习。以下分三点加以详细说明:
1.1教师应把课程的特点, 整个课程体系、理论框架给学生进行介绍, 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科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总体的把握, 初步产生对课程的兴趣。在介绍课程特点的时候, 教师应尽可能结合学生们熟悉的行业和企业来进行介绍, 并联系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加以风趣的比拟, 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气氛中, 初步产生对课程的兴趣。比如在说明不同的顾客对于品牌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看法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把品牌作为人来看待, 如对于班上的某一位同学, 不同的同学可能会对他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 有的同学认可他, 有的同学不认可他。这是因为每个同学有各自的价值观, 有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 因此每个个体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持不同的看法。
1.2除了课本之外, 教师可以列出书单, 给学生们推荐一些相关方面的补充教材、材料, 引导对课程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及时进行自学, 在自学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找出答案, 获得收获。在列书单的时候, 可以采取把国外品牌大师的教材和国内名家的教材相结合。国外教材的选取主要以大师的经典著作为主, 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教材, 了解各大师的品牌理论体系, 细细理解其中的原理。国内的教材应选取那些以国内企业为主的案例, 较新的教材, 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内教材, 了解国内品牌塑造与国外品牌塑造案例的异同, 中国市场环境与国外有什么不同, 市场的不同、文化的不同, 对于品牌塑造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如国外的教材, 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戴维·阿克的“品牌三部曲”, 凯文·莱恩·凯勒的《战略品牌管理》等;国内教材可以推荐沈铖、刘晓峰编著的《品牌管理》, 张明立的《品牌管理》等。
1.3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 应把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告诉学生, 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从而学习劲头更足, 学习起来也更有成效。好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犹如工具, 只有掌握了合适的工具, 才能更有效地、效率更高地完成任务。
2让学生们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注意在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 让学生保持对课程的持久兴趣。在开始上课的时候, 尽可能生动、幽默地让学生对课程有大致的了解, 让学生对课程充满好奇心, 希望对课程进一步探索。教师应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 让学生体会到课程的趣味性, 让学生充满探索的动力。
为了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保持精神集中和强烈的兴趣, 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 穿插、补充一些小型的精彩案例, 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讲解的案例, 只需要三言两语点出其中的关键点和知识点就足够了,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更好地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又可以留下深刻印象, 有助于记住相关的知识和原理。采取这样的做法, 能够使学生们每次上课都能体会到课程的乐趣, 从而保持有效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关键是要牢牢地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 让学生们能够充分集中精神, 紧跟教师上课的进度, 积极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授课效果。
3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课程的相关理论及框架
对于《品牌管理》课程, 不同的教材会有不同的理论表述方式, 不同的理论体系, 不同的理论框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在阅读课本之外的其他参考书的时候, 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对于教师来说, 应在广泛深入阅读国内外各名家著作的基础上, 在讲述各部分内容的时候, 及时给学生做出总结归纳, 让学生们明白各学者都是如何看待问题的,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 看待问题的角度具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理论框架之间的异同, 其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异同, 等等。
如品牌管理的国际先驱凯文·莱恩·凯勒系统地阐述了基于消费者品牌资产模型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CBBE) , 提出“品牌设计+营销整合”的品牌创建理论, 先建立品牌识别, 然后创建品牌内涵, 接着引导正确的品牌反应, 最后是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上述的这四个层面又依赖于构建品牌的六个维度, 即品牌特征、品牌表现、品牌形象、消费者评判、消费者情感和消费者共鸣等。[2]如被誉为“品牌资产的鼻祖”、美国品牌界的领军人物、品牌和品牌资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之一戴维·阿克[3]提出了确定品牌价值的方法, 按照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及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构成要素来评估品牌。[4]
综上, 教师在《品牌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 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在课程开始之时, 即让学生们产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 并自始至终较好地保持着学习兴趣, 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 开拓视野, 深入思考, 必将能够使授课获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在《品牌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自始至终遵循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在课程开始之时, 及时给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辅助教材, 详细介绍课程体系, 并对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 那么将能够获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关键词:品牌管理,兴趣,辅助教材,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卓龄.案例教学在本科品牌管理课程的运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12.8.
[2]http://wiki.mbalib.com/wiki/%E5%87%AF%E6%96%87%C2%B7%E8%8E%B1%E6%81%A9%C2%B7%E5%87%AF%E5%8B%92.
[3]http://www.douban.com/note/16585632/.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成人本科生;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08-02
大学英语课程是成人高等教育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成人英语教育的难点在于成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和适应性。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学院英语教学普遍套用的是相关层次全日制本科教育课程制定的教学课程目标和结构模式,造成了英语教学上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重叠和浪费。
目前已有许多教师就面对成人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结合我院成人本科生的特点,谈谈大学英语在面向成人本科生教学时的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为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奠定基础。
一、成人本科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成人英语培养目标
成人英语教学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教学主攻方向,抓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实际的语言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日常工作业务的能力。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的方向是培养能够在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人才。在应用性这一目标上,ESP教学与成人英语教学是一致的。对几所我市成人高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开设情况不同,有的学校面对成人学生开设专业英语,有的学校则没有开设专业英语或对工科生开设科技英语;专业英语课时分配情况不同;任课教师也有差异,有的是专业教师,有的是公共英语授课教师。总之,大部分学校成人英语教学模式和ESP 模式相差较大,没有考虑成人学生的特点,不能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配套教材缺失,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综合英语课程,教材所选的课文侧重于文史题材,强调趣味性、情节性,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显然,全日制本科的课程设置是为了使大学生英语学得扎实,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和配套教材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而且在毕业走入社会后,还能在参加对他们职业发展甚至人生规划来说的重大考试,例如在研究生英语考试、职称英语考试、出国考试中也能取得理想的分数。但是在对成人本科的学生调研中显示,成人本科的学生已经专科毕业,大部分进入了自己的专业,工作时,普遍发现应试英语在实践中并不十分管用。道理非常简单,全日制大学英语和成人本科英语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根据成人本科学生的不同的需求,向他们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或学习材料很难,配套教材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合理。
(三)成人本科英语教师队伍水平欠缺
成人本科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懂成人英语教学规律。调研中显示,我校教授大学英语的都是英语教师,但ESP教师既有专业课教师,也有英语教师。现实是专业课教师不懂语言学习规律且英语能力欠缺,英语教师则专业知识欠缺。学生反映,专业课教师能把原理、图等讲解得很明白,但讲课文就是翻译,教师并不在意语音面貌。而英语教师讲解行业术语时也很勉强,对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我校成人本科的公共英语教师是兼职的,他们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成教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沿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欣慰的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英语教师已经发现,如果不考虑成教的学科特点,即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学科相关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相结合,教学效果一定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
(四)成人学生在时间、态度、能力及方法等方面差异性大
调研中发现成人英语学习存在很多特殊问题,首先,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好,不能接受教师用英文授课,听说挫折感强,而少部分学生却希望在课堂上有听说训练。其次,经历过传统英语考试洗礼的成人学生也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依赖教师上课讲解和演示,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并不理解,他们不愿参与课堂互动,没能很好的主动学习。再次,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可支配学习时间少,无法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影响学习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学生看似学习英语动机明显,但主要是工作需要导致的外部动机,学习英语主要是因为毕业条件、学士学位考试和工作需要,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个学科。并且,学生整体年龄偏大,错过了英语学习的最佳时间,对英语学习有畏难情绪,自我效能感较差。最重要的是,学生英语基础、可支配时间、学习目的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进行细化。
二、课程建设探索及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用性得到重视,ESP作为实用教学法,应用到成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工作已有开展。但我们一线教师仍然需要开展相关基础科研工作,力求尽早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学习领域中。成人学生希望学到实用专业英语,这与ESP实用价值高、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一致。目前,ESP课程正在我国全日制高校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得到推广,但由于成人本科授课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此门课程。我校为有效地完成工作的成人学生开设了此课。开设的结果显示尽管教师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差异性需求花费了大量心血,但教学效果都不大。在理论和阶段性成绩的指导下,成人本科大学英语课程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全日制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对英语这门课程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都系统而完整,适合学生全面培养。如果将这种体系不加调整地应用于成人学生,就会导致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结合成人教育培养模式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首先,全日制大学英语的教材多,教学方法多,而适合成人学生的教材却很少,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实际。其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成人英语教学的重心仍是学习英语语言,而不是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就成人学生学习目的而言,是学习相关学科及工作领域的英语。但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英语可以更多地理解为把专业作为载体的一种教学理念,教师从语言教学法角度设计教学,目的是帮助成人学生掌握他们所选专业领域的语言特征。虽然专业英语兼有专业课的特点,但仍是学习语言的课程。
(三)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继续教育能不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满足社会对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通常,任课的教师尽管也意识到成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却很少有教师采用需求分析的方法主动改进教学的方式。成人本科英语教师应当做到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两者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思想上有转变,还要花时间研究专业英语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准备,多看成人本科类教学论文,甚至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修改自己的教案、教学活动的安排。
(四)成人学生的特殊需要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新的课题
教师在成人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中面向的是成人本科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英语本身知识的连贯性强,易混淆,这使得许多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学,不易掌握,随之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造成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该如何去组织课堂至关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英语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要帮学生转变学习思路,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知识交流的能力,增强其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成人学生的“学”在成人英语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成人学生的学习大多都采取面授、函授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在课堂之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集中面授时进行反馈。辅导答疑、作业对成人本科学生来说与宝贵的课堂学习同样重要。通过反复在课堂外训练学生的基础语言技能,帮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英语语言的普遍性,通过测试及时为学生反馈掌握程度也是相当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三、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笔者在教学过程和前期调研中深深体会到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成人本科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需要从方方面面去研究、去改进。配套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师资队伍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成人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顺应实际,转变全日制本科的课堂教学观念,尝试易使成人学生掌握、理解英语知识的方法,用心对待每一名成人学生,让成人本科生不荒废他们学习英语的机会,更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岗位。
[ 参 考 文 献 ]
[1] 阳玲英.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刍议[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223.
[2] 于风军.论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优越性[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3] 李艳雄.以自主学习中心为平台培养英语自主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0(18):98-99.
[4] 周小舟.成人英语学习引入ESP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9(12):458.
[5] 黄丽文.论成人高校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的衔接[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70-71.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具有开创性研究成果,或在研究工作中具有新的见解,并据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相应评审用的学术论文。为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的撰写、打印及装订格式,并便于储存、检索、利用及交流等,特制定如下要求:
一、毕业论文内容和格式
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A4,页面上边距和左边距分别为3 cm,下边距和右边距分别为2.5 cm。页眉:奇页页眉为“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偶页页眉为论文题目(不包括副题目),居中,5号宋体字,页边距为2 cm。页脚:需设置页码,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编写,用阿拉伯数字编排,正文以前包括摘要的页码用罗马数字,一律居中。
1、封面: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系(部)、专业、毕业时间等信息,此页不编排页码。
2、题目: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主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3、摘要:① 正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学位论文摘要约300~500字,应说明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见解,语言力求精炼。为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② 英文摘要在文后(参考文献后),内容与中文同,不超过250个实词,上方应有英文题目。第二行写学生姓名,指导老师…等信息;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便于交流。外文论文(设计)的中文摘要放在英文摘要后面编排。中文摘要:
(1)标题小4号黑体,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
(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3)关键词:小4号宋体。
英文摘要:
(1)题目用小2号Times New Roman,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
(2)主体部分用5号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
(3)关键词:小4号Times New Roman。
4、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即一级、二级标题)及页码。目录要求标题层次清晰,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1)“目录”二字,中间空2格,小2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距;
(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左对齐,段前段后为0,1.5倍行距;
5、引言:在论文正文前,应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本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有针对性的简要综合评述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
6、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包括:①理论分析;②研究材料和实验计算方法;③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1)正文部分
① 正文标题:1级标题:黑体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5行;2级标题:宋体加黑,小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行;3级标题:楷体GB2312,小4号字,Times New Roman;② 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字,首行缩进,1.5行距。引言和正文凡是引用文献处,应在引用句后括号[]内标明1 2 3,上标。示例为:[1]。
(2)量和单位
各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3)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应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统一规定正确使用,忌误用和含糊混乱。
(4)外文字母
外文字母采用我国规定和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写法。要分清正斜体、大小写和上下脚码。
(5)公式
公式一般居中放置;小4号宋体,公式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下有说明时,应在顶格处标明“注:”。较长公式的转行应在运算符号处。
(6)表格和插图
① 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中文五号宋体字,Times New Roman.,表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表格用三线表。表头文字宋体加粗,表内文字宋体5号。
② 插图。每幅图应有自己的图序和图题。一般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中文为五号宋体字,5号Times New Roman.。图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
③ 图、表中的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小5字体,字母顺序编号。
7、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应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新见解的意义,也可以在结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其书写格式应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
(1)只列作者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
(2)标题4号黑体;主体部分可按一般学报格式,5号宋体字,包括作者、题目、来源(出版期刊名称、年份、卷数、期数和页数。书籍须注明
出版单位和年份)。段落1.5倍行距。
9、致谢:英文摘要之后。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字数不宜超过300字。
10、附录:最后一页。
二、学位论文书写及印刷要求
1、学位论文一般1万字内,用计算机双面打印,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
2、学位论文封面采用全系统一格式(见附件模板)。书脊应包含论文题目和作者姓名,要求用宋体字书写。
3、提交的论文,应是根据评阅人和答辩委员的意见认真修改过的,正文中的错别字率不得超过1‰,标点符号一律中文状态下输入的。【如:,。()】;图表清晰(最好是非复印件,尤其是彩图),以确保质量。
课程名称:消费者行为学 英文名称:CONSUMER BEHAVIOR
学分:4学分 总学时:60学分 实验上机学时 0 开课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限定选修课
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研究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消费何处置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心里活动特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对管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为什么单一价值链不能对应多个顾客?定价策略的由来。品牌与广告的操作如何影响顾客的行为?此外,学生还将了解不同文化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国的根消费观念。如果说营销学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那么,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对管理研究的兴趣。
二、预修课程:无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导论(8学时)
一、原理篇,如何解释消费者行为
二、应用篇,如何透视中国消费者行为
三、方法篇,如何度量和研究消费者行为
四、策略篇,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
第一讲 消费理论介绍(12学时)
一、导言,消费者行为学的多学科视野
二、消费者行为的营销因素理论
1、影响因素——
2、总体解释模型——
3、消费文化
三、消费者需求、动机与价值理论
1、动机理论——
2、需求分类——
3、消费价值——
4、消费体验
四、自我概念与生活形态理论
1、自我概念——
2、生活形态——
3、案例分析一——
4、案例分
析二——
5、生活形态细分
第二讲 消费者决策理论与终端消费行为(10学时)
一、消费者信息搜索行为
二、消费者介入
1、类别购决策理论——
2、消费者态度理论
三、终端购买行为
1、终端购物行为——
2、基本模型——
3、购物地点选择——
4、情境与冲动性购买——
5、购后行为
四、全球消费趋势
1、消费趋势——
2、消费全球化——
3、中国人的面子消费与关系消费——
4、中国人的根消费——
5、中国人的时尚消费——
6、消费者世代——
7、中国E世代的消费行为——
8、区域消费差异——
9、区域消费差异的基本类别模型
第三讲 消费行为的研究与测量(16学时)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导言
二、研究方法入门与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1、研究领域的消费者行为——
2、消费测量与量表
三、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
1、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2、广告公司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四、消费者行为研究实用方法初步
1、消费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测量方法——
2、消费者需求的测量方法 ——
3、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
4、定位的消费者测量方法——
5、消费者购物风格测量方法 第四讲 消费行为与营销(10学时)
一、消费者与公司营销互动
二、消费者行为营销审核
1、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的关系框架——
2、消费行为审核——3消费行为与营销组合策略
三、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态度
1、影响消费者认知的策略——
2、劝说消费者的策略
四、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和关系
1、影响消费者终端购买的策略——
2、维系和发展顾客关系的策
略
五、营销伦理与消费者权益
1、营销者操纵与消费行为——
2、缺乏伦理的营销行为的类型——
3、消费者行为与营销伦理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五、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1消费者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荣晓华,2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中国消费者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六、课外学习要求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求基本掌握教学内容
七、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 40%;书面考试60%
八、其他说明
补充阅读:
1.《消费者行为学》黄维梁 编著 2005年7月第1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论文构成
由封面、目录、正文三部分构成。如有附录部分,装订在参考文献后面。
二、纸张及印刷装订规格
毕业论文一律用A4纸张电脑打印。左侧装订。
三、编辑设置
1、页面设置:
①“纸型” ──主要选用“A4”,“纵向”,个别页面可以采用“A4”,“横向”。②“文档网格” ──一律使用“无网格”。
③“页边距” ──上:2.5cm,下:2.0 cm,左:3.0cm,右:2.5 cm。装订线位置居左。
2、段落:
①论文题目居中,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②“行距”一律为1.5倍。
3、外文字体:一律为Times New Roman
四、封面要求
上交的每份论文都一律采用学校统一印发的外封面(装订线一律在左面)。另附自制内封面一份(A4纸张电脑打印),内容为中外文论文题目、作者的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的姓名与职称、论文完成时间。
五、开题报告要求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对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选题的研究意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技术路线,课题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参考文献等方面。开题报告表格见附件(TMS系统上也可下载)。
六、论文摘要
(一)字数:中、外文摘要一般各为300~500字。
(二)摘要内容:要求概括地表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结果和主要结论。
(三)字体:中外文均是五号,中文使用宋体。
七、正文要求
(一)字数:文科类专业8000字以上;理科类专业,音乐、美术等专业5000字以上。
(二)字体:正文一般用宋体小四号字打印。中文题名用黑体小三打印,外文题名用小三打印。文章中的各段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字打印,并且前后要一致。全文的文字格式要统一。独立成行的标题后面不再加标点符号。
(三)序号:全文的序号编排要规范。论文的正文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层次。中文各层次系统为:
第一层:一、二、三、……;
第二层:
(一)(二)
(三)……; 第三层:l.2.3.……;
第四层:(1)(2)(3)……; 第五层:1)2)3)……。外文各层次系统为:
第一层:A.B.C.……;
第二层:(A)(B)(C)……; 第三层:a.b.c.……;
第四层:(a)(b)(c)……; 第五层:a)b)c)……。
第一、二层次标题应单独成行,第三、四、五层次标题可与文章其他内容同列一行。每页要插入阿拉伯数字页码,置于右下角。
(四)表名放置在表格正上方,中外文对照;图名放置在图件的正下方,中外文对照。表格一览表采用“三线表”形式,插图需在文中相应处直接给出。图的大小为:半栏图<60mm,100mm<通栏图<130mm。文中计量、计价单位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公式应独立成行居中斜体排版。
(五)注释:注释指作者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说明。如:对某些名词术语的解释、引文(尤其是直接引用)出处的说明等。中外文均是小五号,中文使用宋体。注释既可以使用脚注,也可以使用尾注。在正文中需加注之处的右上角用注码([],一般放在标点符号前)标出。注释的格式参考参考文献的格式。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指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参阅的各种资料,应附在论文末尾加以说明。参考文献有多种意义:作为阐发作者见地的佐证或背景资料;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或经典论述;表示对他人理论或成果的继承、借鉴或商榷等,反映作者对情报吸收、利用的程度。
论文主体撰写过程要求参考两篇以上外文文献,文科专业要求必须有10篇以上参考文献,其他专业要求必须有6篇以上参考文献。要求罗列出所有引用的中外文文献资料目录,目录按引用顺序排列。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如下:
(一)专著(注意应标明出版地及所参阅内容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序号] 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二)期刊中析出的文献(注意应标明年、卷、期,尤其注意区分卷和期)[序号] 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
(三)会议论文
[序号] 作者.篇名[C].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四)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篇)名[D].授学位地: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五)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六)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题(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七)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八)报告
[序号] 作者.题(篇)名[R].报告年、月、日.(九)电子文档
[序号] 作者.题(篇)名[E].出处或可获得地址(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九、附录的要求
1、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特征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要手段,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大学阶段教育和其他阶段教育的明显区别以及大学生和其他学生群体的显著差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系列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内容多样
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以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为基础,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橄榄球、品乓球、游泳等等,只要学校的教学硬件资源允许且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就可以开设相关的体育项目课程,作为学生体育课的备选对象。由于本科院校所掌握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力量更雄厚,所以可以支撑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最鲜明的特征。
1.2、学生选择灵活
在多样话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灵活选择感兴趣的、想要参与的公共体育课程,接受专业体育教师的课程指导。在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支撑下,学生的体育课程选择更加灵活、自由,选择行为可以更加体现兴趣导向,可以满多数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选择需求,用自由度大的选课方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综合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3、教学方式丰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九十分钟的体育课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已经变得丰富化、扩展化。根据公共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带领学生领略课外体育的真实魅力,帮助学生形成运动热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体育项目,和学生一同欣赏体育比赛,探讨体育精神,多维度、多角度丰富学生的体育思维,充实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经历。
2、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弊病及存在的现实矛盾
综合来看,当前本科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不少明显弊病,甚至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这些都显著地阻碍了本科袁霞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不少本科院校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但很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一方面,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且长期没有改善,很多公共体育课程虚有其表、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一些特色的教学课程未能收到校方的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沦为陪衬,失去特色课程设置的初中;某些课程设置明显和学校的硬件资源配置脱节,学生没有上课场所和场地,导致课程设置失去意义。另一方面,课程评价体系落后,缺乏多元化的评价途径,无法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无法通过课程评价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课程评价仍然沿用老套路、老方法,没有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评价效率低下、评价结果不真实。
此外,不少本科院校拥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却未能合理运用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导致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造成了体育课程建设资金的浪费,在当前本科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浪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情况必须得到重视。
3、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
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弊病明显、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改革与重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结合当前本科院校公共课程开展的现状,根据国内外相关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先进经验,在此提供一些可行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重构策略。
3.1、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科院校已有的公共体育教学资源(如硬件资源、教师资源、技术资源等)为基础。因此,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一是要重新梳理、整合本科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将硬件资源、师资力量、技术条件、管理手段等分条归类,整理出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归纳出本科院校可以部分支持的公共体育项目。二是弥补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空缺,重新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对于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可以直接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而对于本科院校课程资源不足不能完全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需要先引入资源(缺什么引什么),再整合资源,在资源准备充分后再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总之,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务必要量力而为,务必要和本科院校的自身条件相匹配,切忌出现“空中楼阁”,使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流于形式,失去设置的意义和初衷。
3.2、创新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
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当本着多元化、丰富化的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引入新的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品质和效果。具体来说,一是要深入挖掘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应用方式,拓宽体育课程资源的运用渠道,将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作用从更多的途径发挥出来,提升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宽度和深度,用有限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注入更多的活力;二是要着力创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单一思维模式,重视课外实践教学,重视师生联动教学,以教师为课外体育实践的发力点和引导点,带领学生广泛地、深入地参与到课堂之外的真正的体育实践当中,感受体育项目本身具有的真实的魅力和残酷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体育项目,产生切实的体育项目参与感,全方位塑造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以体育精神为良好的动力来源,帮助学生在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中积蓄更多的正能量,拥有更强的挫折承受能力。
3.3、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多元评价
对于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教师评奖评优,更是为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本科院校教学策略的完善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思路和评价策略,即从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掌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状况。具体来说,公共体育课程的多元评价,一是要在传统评价模式(即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为辅,拓宽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公共体育课程相关主体参与到评价当中,用更多的途径保证评价的顺利实现,改善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单一的评价现状,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二是要用匿名评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采取网络投票、匿名投票、意见反馈、校长信箱等方式,让公共课程项目的相关主体都可以以简单、便捷的方式真实地、公平地参与到评价当中,通过全方位评价真实反映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当然,为了避免部分人员在评价中捣乱、违规操作,应当限制每个人的评价次数,并倡导每个人认真行使评价权利。
3.4、建设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
为了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发布了“一校一品”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要求,引导本科院校自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品牌,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相关本科院校在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着眼于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的建设,用品牌的力量,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4、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多地需要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着手,并迫切需要本科院校予以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才能完成。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有所滞后的情况下,做好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重构,已经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不可推脱的工作。相关的本科院校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主线,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运用科学的课程建设理论,科学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助力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大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在当前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较为落后且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有必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导向,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真正提升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在科学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展开讨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2.
[2]陈珂.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3]张颖.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关键词:课程结构;研究型大学;试验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36-0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此后,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世纪初我国研究型大学共同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不仅有力推动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更促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课程结构尝试性变革。这一变革首先是从众多研究型大学创办的各类试验班开始的。
一、试验班:研究型大学初期对课程结构变革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我国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纷纷成立针对少数学生带有“小灶”性质的各类试验班,如北京大学的“文科试验班”、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班”和“中外文化综合班”、武汉大学成立的“国学实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理科试验班”、吉林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人民大学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等。这些实验班成立的目的:一是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如北大、清华等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各类试验班等;二是针对某一学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试验,如武汉大学的“国学实验班”等。在培养目标上,这两类试验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1998年)为例,其培养目标定位是:为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也为与基础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而武汉大学国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矢志研究国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掌握古汉语、古文献等基础知识、基础典籍和治学门径,掌握两门外国语,了解国外汉学的基本走向,打通文史哲的复合型人才。两类试验班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成立目的对学校本科课程结构的调整带来不同的影响。
第二类试验班对于课程结构设置而言,改革着眼点在于对课程要素素质的改造,如将一些带有概论、通史性质的课程改为原著经典类课程,并以此筛选以经学为核心的原著典籍充实到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和理解力。而第一类试验班从人才培养目标、理念到实施过程,对课程结构进行有益的变革性尝试,这些尝试为以后重构面向全校的课程结构变革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如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为例,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形成不同于原来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层级课程结构”模式,课程结构更为注重扁平化,注重学科基础。试验班为一、二年级学生提供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第三年安排基础课及部分按不同主修方向(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有所区别的课程,第四年安排主修方向的基础课及初步科研训练。此后,清华大学成立于2001年的文科试验班,按照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实践,实施“2+2”课程结构改革,即一、二年级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 三、四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进入新世纪初,我国研究型大学在总结各类试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部分研究型大学或成立专门机构,或将试验班转化为交叉专业,以整合全校资源,对试验班进行更为系统的改革。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四川大学的玉章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南京大学基础教育学院等。这一时期试验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从面向本校新生选拔到作为一个单独项目面向全国招生,如北大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于2004年设立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并面向12个省市招生等;第二,在试验班通识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承担面向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管理,如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等;第三,将全校原有分散的各类试验班进行集中管理,如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等。这些机构的成立明显带有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模式进行试点试验的性质和特点。
克服专业教育的弊端,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是试验班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在教学上继续贯彻原来综合班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后期培养阶段,重点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专门制定“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1],为优秀本科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
这一时期,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的研究型大学各类试验班在课程结构上呈现出与传统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同的特点。
1.从整体课程结构来讲,这一时期课程结构的层级化没有专业教育明显,出现“2+2”分段而治的课程结构模型,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课程结构过分有序性,乃至最终导致僵化的弊端,呈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对专业和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二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科壁垒”,课程可以在不同学科专业间进行选择。这一方面有利于课程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作用,增强课程结构变革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课程系统内部各课程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对于释放课程功能、实现课程目标有积极的作用。
2.从课程结构各要素变化来讲,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变化:一是课程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变化、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变化;二是出现通识教育课程和各类平台课程等课程要素,新的课程要素的出现,极大丰富现有的课程系统。课程结构内部各要素间比例关系的变化以及新的课程要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课程目标对课程功能的要求,初步实现了课程结构与课程功能之间的良性互动。
3.从课程结构变革趋势来看,这一时期课程结构的尝试性变革,将对未来大学重构新的课程结构具有一定的促动作用。但随着新的课程结构开放性以及新的课程要素的出现,同时也将出现如何协调课程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新的课程要素内部结构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正确引导试验班课程结构变革以及重构大学本科课程结构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验与教训:试验班课程结构模式的反思
克服原有专业教育导致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基础不够扎实等因素,择优选拔学生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模式进行试点性的改革试验,是众多研究型大学进行各类试验班改革的出发点。这一举措在1995年当时国家教育委员会选择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和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推动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从试点改革到今天10多年来,各类试验班在变革的进程中不断演化,在人才培养效果、课程结构变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发展至今,所存在的问题尤其在课程结构等方面暴露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对于能否重构全新的本科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试验班课程结构模式与全校本科课程结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各研究型大学在创办各类试验班时,采用不同于全校本科课程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众多研究型大学试验班课程结构变革是基于全校本科课程结构基本不动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在试验班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尤其在后期分流培养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两种课程结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两种课程结构的矛盾和冲突从理念上表现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机制上则表现为校内教育双轨制。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2],2001年在综合试验班淡出之后,“元培计划”随即开办。元培计划在教学上继续贯彻原来综合班“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培养模式上采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以修读素质教育通选课和文、理科平台课为主要手段)、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元培计划”并非针对全体本科生,着眼点仍是招收少部分优秀学生进行探索实验。这种培养模式既不是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不是要取消专业教育。“元培计划”认为,即使已有明确专业意向的学生,也不必急于进入专业,而应该接受低年级实行的通识教育,打下较扎实、较宽泛的数学、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从“元培计划”开办的初衷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探索一条通往通识教育的道路,因此,在课程结构上,“元培计划”也采取典型的“2+2”分段而治的课程结构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元培学院”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根据院系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分流到各院系进行专业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北京大学各院系的课程结构仍然是基于传统专门人才的培养,这就使“元培计划”的学生尤其在后两年的专业分流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各院系专业课程结构影响。在校内教育双轨下,“元培计划”的实行不得不与院系专业教学对接,难免为了适应院系专业教育而牺牲“元培计划”的理念。如果不这样做,“元培计划”的学生就不能顺利转入院系继续院系的专业教育、达到院系专业教育的要求。这样,为了使学生能尽可能顺利地与将来所选择专业院系的专业教育衔接,“元培计划”不得不在前三个学期挤压通识教育课程来促进对接,这与“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初衷正好相反。因此,这一方面存在“元培计划”课程结构与全校本科教育课程结构之间如何协调和对接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教育双轨制前提下进行这种带有试点性质的课程结构变革效果及其走向产生置疑。
(二)多校区办学导致试验班整体课程结构的断裂
在研究型大学开办的各类试验班中,也有相对独立的课程结构,就是本科教育四年中试验班采用的课程结构与全校本科教育课程结构并存。这种课程结构模式相对于“元培计划”而言,不存在后期的“分流培养”,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与全校本科教育课程结构的矛盾和冲突。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前众多研究型大学是多校区办学,由此带来或无法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或无法选修高年级的课程而造成效果不明显,甚至无疾而终。以中山大学为例[3],中山大学现有广州南校区、广州北校区、广州东校区和珠海校区等四个校区。其中珠海校区距离广州本部约120公里,一、二年级的在校生在该校区学习,三、四年级回到广州南校区继续学习。为避免多校区办学可能带来的教育质量、校园文化等问题,珠海校区在开办之初即提出“珠海校区是中山大学在珠海的延伸,是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的定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时学校提出所谓“三个融一体”的理念,即使珠海校区与广州校区融为一体,强调学术传统的延伸、管理模式和人文精神的延伸,使中山大学的教育传统与珠海校区的教育创新融为一体,使珠海校区文明校园环境与珠海风景园林城市融为一体。应该说,自2000年第一批新生入驻珠海校区以来,学校在“三个融为一体”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多校区办学的客观原因,使诞生于珠海校区带有试点性质的“优生培育”工程最终无疾而终。“优生培育”工程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第一届新生入学时启动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优秀学生建立名师指导制。在各专业聘选若干专职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优秀选生提前进入科研,更早地选修更多的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等。但是这个有着良好期待的计划实施效果却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多校区办学导致教师与学生缺乏接触机会的同时,更造成“优生培育”这一工程课程结构的断裂,即一、二年级的学生无法到广州修读三、四年级的课程,这与当时的创办宗旨相违背,更无法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也只能使该试验工程草草收兵。
(三)大学内部的体制性障碍使试验班课程结构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它实际上意味着要求思维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这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因为如此,在研究型大学的试验班创办之初,都不约而同提出“厚基础、宽口径”的教改方针。在教学实践中,要达到“厚基础”和“宽口径”的教学目的,前提是要打破传统专业教育自我封闭的“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共同合作,从而为学生跨学科研究和学习提供条件。但从我国内部管理体制而言,学科壁垒依然是跨学科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障碍。从行政管理上讲,所有的教育活动需要“隶属于”某个系级教学单位,以便于有人负责和组织。在这个封闭的“家庭”中,课程活动只能在自我闭塞的“室内”徘徊,而很少与其他“家庭”进行接触。因此,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各类试验班创办之初,均成立专门机构以求整合校内各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比较宽泛的学习环境。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许多专门负责试验教学的机构:一是整合全校各学科资源设计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二是设计文、理、工等各类平台课程。就北大“元培计划”而言,虽然在“元培计划”开办之初,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实质上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或是一个单独院系的建制。由于“元培计划”的学生最终要分流到各院系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核心任务却成为试图综合协调与其他院系的关系。在目前我国高校内部体制下,以平行单位的身份横向综合协调与其他院系的关系无疑困难重重,因而,对于“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而言,最为头疼的就是难以和其他院系形成协调匹配关系。正因为如此,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即使我们构建较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但在目前的体制性障碍下,课程结构依然难以发挥其有效功能,课程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浙江大学教务处网站[EB/OL].http://ckc.zju.edu.
cn/redir.php?catalog_id=256&object_id=298.
[2]陈来,舒炜.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回顾与分析[C]//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65-86.
[3]陈春声.在“通识”和“博雅”之间[C]//中国大学的人文
为了加强对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现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通知如下。学校要求本科毕业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的格式,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一、封面: 学校统一印制。学生用计算机套印输出。
二、摘要:包括中文摘要,关键词;外文摘要,关键词。(占一页)
三、目录: 由论文的章节附录等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
四、引言或序言:简要说明工作的目的、意义、范围、研究设想、方法、选题依据等。应当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知识、理论在引言或序言中不宜出现。
五、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本科学生论文字数文科不少于1万字,理科不少于七千字。正文内容应该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书写工整,符合学科、专业的有关要求。论文中的用语、图纸绘制、表格、插图、应规范准确,符合各专业国家标准。正文中出现的符号和缩略语应采用本专业学科的权威性机构或学术团体所公布的规定。引用他人资料要有标注。
六、结论: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当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但也可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七、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论文末。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
另外,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8篇参考文献。其中,外语专业至少有5篇外文参考文献,其他专业至少有一篇外文参考文献(特殊选题除外)。并且所有参考文献至少有3篇以上为近期在省级以上刊物中发表的文章。
八、附录: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零件图、装配图等。备注:毕业论文要求打印输出(学生可运用Word知识打字、排版)。页面设置要求:纸型:A4;上、下、右页边距2厘米,左页边距2.7厘米;字体:宋体;字型:小四;字间距:标准;行间距:23磅;段落标题部分的设计可酌情调整;按封面左侧装订线装订。论文装订顺序:按照“论文封面、论文任务书、论文评审书和毕业论文”的顺序装订在一起。一式三份(一份装学生档案、一份指导教师存档、一份院系存档)。
关于理科生毕业论文标题格式要求
为使我校理科毕业论文格式更加规范、标准,特对理科论文标题格式做如下要求:
标题层次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分别为:
一级标题:123…等(数字后不带标点,空一字再写标题内容),宋体小四号,加粗; 二级标题:1.1、1.2、1.3…等,宋体小四号;
三级标题:1.1.1、1.1.2、1.2.1…等,宋体小四号;
……
以下以此类推。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学习参考资料:
1.李春葆,曾平.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王能斌.数据库系统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阮家栋.Web数据库技术,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 4 32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2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数据库原理》为自动化类等专业方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数据库编程的知识结合为一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组织或企业的需求设计和实现关系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程序。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模型的建立、更新技术、查询技术及其优化、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保护、事务管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学习数据库的理论及实践开发技术,使学生使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库的创建和维护、检索与统计,能开发简
单的数据库应用程序,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数据库技术相关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要求
1.使学生系统了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概念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数据定义、操纵和查询方法、优化技术和关系数据库理论等。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数据库的设计方法、数据库的保护技术和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等,并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3.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做到突出重点,讲授时,尽可能结合数据库系统中的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拓开学生的思路,增强同学们的直观感。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全学期随机点到10次,其中缺席3次,按无成绩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4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5次,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面成绩5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
六、课程内容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现的背景、基本功能,理解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库系统中的术语与基本概念。教学难点:数据库原理、应用与设计3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查询、理解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认真仔细阅读第1章内容
注:后续内容按相应格式进行添加。涉及课程实验部分相关内容,可参考实验类课程大纲编制要求进行填写。
第2章 高级(概念)数据模型(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2、3周)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模型的来源、评价、层次性及内容,理解ERM的地位与作用,掌握ERM数据结构中的实体与联系的含义。教学重点:基本实体联系模型,扩展实体联系模型,利用E-R模型的概念数据库设计。教学难点:数据模型的来源。
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系统及其总体结构;
(2)数据库系统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3)数据库系统的用户。
学习方法:查询资料理解高级模型相关概念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3章 关系数据模型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4、5、6、7周)
教学目标: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的基本概念及操作方法,掌握关系代数与关系运算表达式与SQL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视图及其操作,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教学难点: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及关系运算。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法 主要内容:(1)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2)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
(3)SQL Server支持的完整性约束及其设定;(4)视图及其操作;
(5)实体联系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6)关系代数。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四题,下周课前完成上交。
第4章 SQL语言及其操作(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8、9、10周)
教学目标:了解SQL的4大功能、视图的概念以及视图与基表的区别,掌握基表和视图的概念、基表模式的定义、索引的建立和撤消方法、基本SQL查询语言、查询语句、SQL提供的增、删、改数据库中数据的语句,理解包含UNION的查询。教学重点:数据定义子语言,数据操纵子语言及数据控制子语言。教学难点:数据定义语言、数据操纵语言及其操作。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实践教学法 主要内容:(1)SQL语言概况;
(2)数据定义子语言及其操作(3)数据操纵子语言及其操作
学习方法:要求同学自带电脑,边讲解边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三、六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第5章 数据库的保护
(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12、13周)
教学目标:理解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等概念,掌握各种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措施。教学重点: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及完整性,数据库故障恢复及并发控制。教学难点:数据库的完整性,故障恢复技术。
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课外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讨论法 主要内容:(1)数据库的保护概况;
(2)数据库安全性;
(3)数据库完整性;(4)故障恢复技术(5)并发控制。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第二题,下次上课前完成并上交。
实验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实验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陶宏才等.数据库原理及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自动化 课程实验课程 4 10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520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实验内容涵盖了数据库中从数据定义、操作与查询,SQL语言编程、安全性授权、故障恢复以及数据库系统维护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一种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及进行简单的应用系统开发。
三、课程目标
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操纵子语言和查询子语言命令语句;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系统及安全设置;掌握一定的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由SQL定义子语言、SQL操纵子语言、SQL查询子语言、数据库完整性约束、SQL Server安全设置等5组实验构成。教师在实验前进行简短的实验要求和辅导,学生按照每个实验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并将实验源程序、实验结果截屏一并撰写到实验报告中。
学生应熟悉实验室管理相关规章制度,遵守实验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积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预习实验指导书中相关内容和要求、做好实验
设计等;实验结束后认真完成完成实验报告撰写(报告格式见附件)。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将不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考核,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用于考察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按实验成绩的50%折算后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将根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按50%折算计入实验成绩。
六、课程内容
实验一:SQL定义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定义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定义子语言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创建表,创建视图,创建索引。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二:SQL操纵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1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操纵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操纵子语言向表中插入数据、修改表中数据、删除数据、更新视图、删除视图。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三:SQL查询子语言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2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SQL查询子语言。
主要内容:利用SQL查询子语言进行无条件查询、条件查询、一般连接查询、特殊连接查询、嵌套子查询和相关子查询等。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四:数据库完整性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3周)
教学目标:掌握关系模型上的完整性约束机制。
主要内容:利用T-SQL语句,在定义表时指定默认、创建默认、查看默认和删除默认,创建规则、删除规则,定义检查性约束、删除检查性约束,创建主键约束和唯一性约束,定义外键约束。
学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五:SQL Server安全设置实验(授课时间:第4学期第14周)
教学目标:掌握SQL Server的安全体系及安全设置。
主要内容:创建Windows登录账号,数据库用户设置,SQL Server角色设置,SQL Server语句及对象授权。
学
时:2学时
【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推荐阅读:
东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统一格式01-11
四川大学本科实习教学大纲10-04
井冈山大学本科教学审核07-20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11-29
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教学管理办法10-28
韩国大学语言&本科06-27
大学本科英语简历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