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材料题归纳(共6篇)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P9页
材料二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8页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P22页
请回答: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2)材料一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是什么含义?(4分)
(3)从材料一中可看出他的一种什么思想?他是如何““以史为镜” “以人为镜”的?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他又是如何做的?
(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6)唐太宗以上的治国思想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1)唐太宗(2)“以史为镜”即指要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听取魏征等大臣的直谏。
(3)重视纳谏的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对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4)问题: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做法: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勤于政事;要求大臣廉洁奉公。
(5)开明的民族政策;
2、文成公主入藏,这是和亲方式,荡平突厥,这是战争方式。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这体现出少数民族人民对李世民的拥戴。
(6)这使唐太宗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重视用人,虚心纳谏;对百姓轻徭薄赋,重视生产,使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1)
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活跃、国内民族(2)(3)融合、文化辉煌。(1)“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用一个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1、;
2、;
3、(2)从材料出发,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只提问不作答)
答:
1、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2、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2)你怎样理解唐
朝的对外交往的?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12-13 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⑴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
⑵材料二中诗的作者是谁?
⑶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答案:⑴唐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⑵杜甫《忆昔》⑶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人才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的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并戒奢从简,对外开放。这些改革措施,是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 明朝考中举人的很多人,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⑴材料二中的“ 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 ⑵材料一的意思是什么?
⑶这一制度(科举制)的影响。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
⑸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
(6)明清两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⑴科举制度,完善在唐朝时期,兴起于隋朝隋炀帝时,到清朝末年被废除⑵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⑶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工读书的风气盛行。⑷分科考试选拔⑸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6)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八股文)和范围(四书五经),并规定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因此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湖足,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现象
最终出现于何时?(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4)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苏州 湖州;水稻。(2)南宋(3)江南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粮仓,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4)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59页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板拓片
材料五:世博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⑴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材料五反映出南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一特点与材料一、二、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⑶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答:⑴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⑵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⑶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68页
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⑵诗的意思是什么?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⑴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⑵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⑶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六、阅读下列材料P68页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材料反映了元世祖什么思想观点?
(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及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1)反映了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2)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结果: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P73页
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
表现。
答: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⑵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⑶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航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臵优越⑷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臵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
第三单元材料训练
一、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p95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P118 ⑴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⑵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和意义?
⑶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
⑷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⑸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⑥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⑴郑和,他从1405年至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⑵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同时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⑶明朝采取对外开放而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⑷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略两方面的影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和妄自尊大。⑸后果: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⑥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国家强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二、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P89
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是谁?
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哪六部? 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4)“罢丞相不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这一做法有什么作用?
(6)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后来有何变化?
答: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吏、户、礼、兵、刑、工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黄帝手里。(4)改变丞相专权的局面,加强君权。(5)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6)后来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四、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矣,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P104 材料二:康熙八年,郑经(郑成功之子)要求台湾与版图之外别力乾坤,为康熙帝拒绝。P104 ①“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结合学过得知识加以说明。②简述郑成功是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③材料二中郑经要求的本质意图是什么?④康熙帝拒绝郑经后采取的措施是什么?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台湾的措施有何意义?
答:①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是称夷洲;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②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③本质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
六、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①《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创作的?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答:①曹雪芹,清朝②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九、阅读下列材料:P118 材料一 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材料二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上述材料说明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实行此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2)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分)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
危及自己的统治。(2分)(3)清朝实行闭
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2分)但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分)
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P24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国务院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第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额尔德尼。盖历世**额尔德尼,皆倾心内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潜修内典,明心见性,为佛门众望之所归,为世人之所崇敬。今**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为第十一世**额尔德尼举行坐床典礼,并授汉藏两体文金印金册,用示荣褒,以期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之历史传统,广结善缘,以利西藏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公元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P110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2)“„„今**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这个具有法律性质的规定始于哪个朝代?这个朝代后来加强对这一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个民族今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哪一自治区?
(3)结合两个材料,你认为那些做法和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1)吐蕃(现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清朝,驻藏大臣,西藏自治区(3)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十三、元、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元明清三代的外交与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对我国今天疆域的形成都有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是哪一个?
(2)元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旅行家是谁?
(3)分别列举明清时期(清初)反击外来侵略的史实各一例。
(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播仁爱于友邦。郑和的仁爱最远播到什么地区?
(5)请说出一例清朝初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
(6)清朝乾隆皇帝平定了今天新疆地区的什么叛乱?
答案:(1)元朝。(2)马可〃波罗。(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抗击沙俄)。(4)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5)册封**、**;设臵驻藏大臣。(任答一点给全分)(6)大小和卓叛乱。(2分)
十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P90 ⑴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⑵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⑴科举制度,(2分)隋朝(1分)⑵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吸纳人才,巩固了政权;(2分)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败坏了人才,严重危害社会的发展。(3分)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右图)P29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P118 ⑴从材料一图中,你可以归纳出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信息?这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⑵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⑶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答案:⑴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开放政策。
⑵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2分)闭关锁国政策。(2分)
⑶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清朝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4分)
启示:加强交流、实行开放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我国今天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2分)(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十六:今年春天发生的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以及 “藏独”分子骚扰奥运火炬传递事件,都暴露出**集团仍然“独”心不死,妄图搞“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
上世纪80年代,叛逃国外的**曾公然宣称“西
藏不是中国一部分,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
请你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对**的这一言论进行驳斥。
答案:①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吐蕃与唐朝曾长期保持着联姻、经济文化交流、“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答出具体史实也可)(3分)②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3分)③清朝时,规定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西藏作为办事大臣辖区,是全国二十五个省级行政区之一。(4分)这些历史事实表明,藏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十七、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元文类》卷40
①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②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③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答案: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③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
十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态度?(2分)(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6分)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分)
第一遍粗读, 大致了解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材料在课本的位置。第二遍精读材料题所设的问题。粗读材料后最好先细读一下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为带着问题再细读材料做好充分准备。目前材料题的设计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令很强的问题, 要求总结、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观点、政策、目的、原因、要求等, 这种指令性很强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前三个或两个问题材料中。另一类是指令性不强的材料题问题, 如“说明什么问题?”、“给你什么启示?”、“你得出什么结论?”、“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等等。读懂问题, 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是很关键的步骤。第三遍是带着材料题的设问读材料, 主要是根据问题,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的答题信息。细读材料时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 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 进行字斟句酌, 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 有的句子很长, 很难读懂;此时, 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 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 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 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 运用历史观点, 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 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阅读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阅读材料时, 除读懂材料正文外, 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
二、找, 解题的关键
(说明: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 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 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 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因为“论从史出”, 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 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 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 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三、答, 解题的落脚点
组织答案时注意的问题:
1. 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如“依据材料指出……”, 答案是根据材料得来的, 不是从其他地方得来;答题时要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最好是分条阐述, 一点写一两行, 不必太啰嗦, 关键是把要点写出, 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 写得太多, 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 不仅会喧宾夺主, 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 还会浪费许多时间, 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
2. 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
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 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 如2010年山东文综27题“哥伦布美洲发现与相遇题”,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
3.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
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4. 要认真书写, 字迹一定要工整。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1.升入中学后,我们将会有许多新的体验,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新”字?P4-6
(1)珍惜初中生活的起点,体验成为初中生的快乐。
(2)在新的班级里,积极认识新同学、老师。
(3)与新同学一起在学习生活中分享成长的快乐。
(4)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创建一个团结友爱的新集体。
★
2、为什么要创建优秀集体?P6—8
①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共处、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集体中。
②一个班级有着共同的期望,这个期望就是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成为优秀班集体,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团结奋斗的动力。
③ 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特独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谁都无法代替。当每个人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时,班集体就会展现迷人的风采。
④“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班级间的团结协作,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的音符,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协作,我们才能奏响最优美的班级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
3、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班集体呢,谈谈你如何建设优秀班集体?P7---9
答: 我想拥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建设优秀集体应该做到:
(1)要有共同的目标;
(2)每个同学要各显其能,发挥特长;
(3)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4)与老师一起,共同努力;
(5)我们还要为这个班级添砖加瓦,认真做好班级值日,积极参加校运会等各种比赛活动,为班级增添荣誉。
★
4、如何看待个人在班级中的位置?P8
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谁都无法替代。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时,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色彩。
★
5、如何结识新的友谊?P5(结识新同学有哪些好方法?怎样与新同学相处?)①真诚平等,互帮互谅;②尊重对方,自重自爱;③坦诚待人,坚持原则。注意补上老师抄在P5的笔记。
★
6、体现出“团结就是力量”的诗词俗语有哪些?
①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②众人拾柴火焰高。③人心齐,泰山移。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
1、初中学习的新特点有哪些?(同小学相比,初中的学习有了那些不同?)P11-12①学习科目增多了;②难度加深了,作业量增多了;③老师讲课的方式变了;④学习的方式方法变了:⑤更强调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方法策略,强调学习的计划性。
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回答这道题时,不要忘记加上这句话。】
2、如何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学习? P12
(1)掌握并正确运用学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①学会自主学习。作为初中生,应学会逐步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否则就不能独立的承担学习的任务。
②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把握好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③科学安排时间。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2)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结合老师的教学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联系自己,如:每天及时复习等)。
★3.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P13
答:(1)弹性原则;(2)自然原则;(3)增强原则。
★4.如何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法? P1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种种方式各有特点。只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才能在摸索尝试、不断努力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学习中有哪些苦与乐? P18-21(为什么说学习中有苦也有乐?)
(1)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学习中有苦更有乐。
乐表现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①不断地获取知识,②发现自己的潜能,③了解世界的奥秘,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⑤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多么的令人快乐。
(2)苦是因为:①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P18。②失学,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是痛苦的P19。
6.有人说:“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快乐的。”他说的对吗? P18
这句话是错误的。(答案与第5题相同)
10、如何正确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P21
在初中的三年中,我们的观察力、思维力都将有较大的发展。初中的学习是人们一生学习中的黄金时期,是我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把握好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无论对我们的进一步学习还是走向社会,都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附:对几句古文的认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主动学习或乐学的重要性)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说明实践、探究的重要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积累的重要性)体现出“珍惜时间”的诗词名句有哪些?(至少背下来三条)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⑤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 珍爱生命
★1.为什么说世界因生命而精彩?P25
(1)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
(2)生命需要相互关爱P25-26
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P25
(3)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如果我们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是人类自己;P26
★
2、为什么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如此生动和精彩。(p25
第一段)
(2)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p25最后一段)
(3)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p26)
(4)如果我们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是人类自己。(p26)
★
3、如何关爱地球上的生命?(p25-26)
(1)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关爱和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补充)(p25)
(2)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p26)
(3)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尊重地球就是尊重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身(p26)
(4)生活中做到: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手纸帕等用品;
不吃珍稀野生动植物;
不折采花木、不破坏环境;
★
4、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P27-28
(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相比,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3)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
5、如何发挥生命的独特性?P28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闪光的成才之路,展示自己的风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
6、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P29(让生命之花绽放)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遇到
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掌握必备求生知识(根据P29-30,要举例)
(2)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脚踏实地,从现在做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我们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P30
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P31
(3)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因而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P
32注意:第3题与第6题的区别
★
7、紧急情况下的求生知识?P29-30、P96
★
8、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P30
为他人带来欢乐,为他人减轻痛苦、为家乡和社会作出贡献时,这样的生命才会有价值。
如何提升生命的价值?P32
脚踏实地,从现在做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举例子,如:①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后回报社会;②公交车上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帮助有需要的人;③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等)
★
9、为什么要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P30--
31世界因生命而精彩。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③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我们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应该肯定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生命。
★
10、“珍爱生命,从我做起”我决定怎样做?(至少2条具体措施)
①不闯红灯。②不乱践踏草坪、乱折花木。③不追逐打闹。④不吸烟、吸毒等。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手帕等用品;
不吃珍稀野生动植物;
1.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
1)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2)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这位皇帝在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3)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1)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2.阅读下列材料:
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请回答:1)此联的上联合下联讲述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何时?上联是秦末,下联是春秋
2)上联和下联描述的分别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上联是项羽、下联是越王勾践
3)上联描述了那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有何意义?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使秦朝一蹶不振
4)下联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的故事?初秋时期诸侯争霸、吴越争霸的故事。3.“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部有此种学说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北京政府教育主事的条陈
请回答:1)条陈中“此次罢学风潮”是指何运动?此事件是由“政治问题发生”又是知何事?
指五四运动,政治问题是指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2)“俄国过激派”又是指什么?指的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人
3)条陈中说的“远因”又是指什么?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4.材料一“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材料二“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1)“新的社会力量”是指什么?壮大了的阵营包括那些阶层?
工人阶级 阵营包括:工人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2)。从材料二中看,6月以后五四运动的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说明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5、材料: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中要把军阀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又要反抗帝国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解放。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1)孙中山认为这次革命担负着哪两个任务?(对内:推翻军阀统治。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为什么说是“计划彻底的革命”?这与以往的革命有何不同?
由于中国的封建军阀依靠的是帝国主义,不反帝就不能彻底的反封建,孙中山以往领导的民主革命只反封建不反帝。
3)这种不同是怎样实现的?(是通过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国共合作来实现的。
6、“…..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只故………中国革命当今经验不多,虽令反对派尽得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随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请回答:1)材料中孙中山提到的中国革命指的是什么?(1911年武昌起义或辛亥革命)
2)孙中山总结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方法良好)
3)孙中山对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的准确吗?为什么?(不准确。俄国革命的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7.材料一:“要有冲突,必是革命的工农群众与和帝国主义敌人妥协的资产阶级冲突;要有分裂,必是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分子与不革命的右派分子分裂。”—1926年12月周恩来发表的《现实政治斗争之我们》
材料二:“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说成是“不审自何而起”的“谣言”,要求大家“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和谣言,相互尊敬,事事开诚协商进行。”
————1927年4月5日陈独秀和汪精卫《联合宣言》
材料三 “如果党内领袖不能贯彻他(孙中山)的政策。他们便不再是孙中山的真实信徒;党也不再是革命的党,而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军阀的工具而已。”--1927.7.14宋庆龄《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
请回答:1)材料一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反革命政变前,周恩来已经对分裂活动提出了警告)
2)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说明陈独秀对当时时局的判断错误)3)在材料一和二的观点中,你不同意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不同意陈独秀的意见。因为它的主张会是共产党员放松警惕)
4)依据材料三说明宋庆龄对反革命政变的态度。他代表的是哪一派?
(宋庆龄斥责了反革命的行动,同右派划清了界限)
8.材料一: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泄私忿吗?不是!为争地盘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的外交!国都要忘了,还在这里拼死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材料二: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为整顿纪纲起见……有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凶氛,而维国本。――《国民政府讨伐张、杨令》
1)根据材料以分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
[日本疯狂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张、杨的爱国情结]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安事变后,何应钦的态度。
[何应钦企图夺取取政权,乘机讨伐张、杨,扩大内战。]
3)根据1、2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共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课本33页,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果不和平解决,而是杀掉蒋介石,就会被何应钦夺权,乘机扩大内战,这样不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不利于抗日,所以,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9材料:[目前战况是:欧战节节胜利,不久便可直捣柏林,太平洋战争亦不断前进,可是我们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却呈相反对照;在正面是节节败退,在敌后是节节胜利。]
1)节节败退是指什么?节节胜利是指什么?(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共产党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
2)节节败退和节节胜利的原因各是什么?[节节败退:因为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且后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节节胜利:因为共产党积极抗战,采取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鼓励着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10材料: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连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到解放,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们目能持久的反革命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引文所述内容发生在哪一年?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引文概括了什么问题?[1947年;粉粹了国民党进攻的情况下写成的,概括了进行战略方哦能够,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粉粹国民党的计划。] 2)其后,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1947年夏,南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其他各战场也转入了战略反攻。]
11.材料一:1945.4抗战胜利前,中共召开七大,其中心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材料二: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为此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指出从七大到八大,中共要先后完成的两次不同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指出中共七大后为完成上述前一次革命,中国人民先后赢的了哪两次伟大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3)指出上述后一次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由什么时期进入什么阶段?(由过渡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材料: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政府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对内改革是指…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1)对内改革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什么? [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制,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2)此后我国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3)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什么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丰富人民的生活,激活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发展。
13材料: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八大报告
[1] 中国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的依据和着眼点是什么?(依据: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着眼点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为什么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以致出现了哪些失误和错误?
(原因: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以致出现了下列失误: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4材料:1952年10月25日,周恩来在同若干资本家谈话时指出: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中国经过了反帝反封建的流血革命后,不会再流第二次血,和平转变就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转变的很自然,水到渠成。
1)我国通过什么形式,采取什么方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演变?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方式)
2)我国为什么对资产阶级实行不流血的改造?
[将资产阶级改造成企业的劳动者,团结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减少矛盾与阻力;逐步收归国有,实现和平过渡;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支持革命,在过渡时期配合改造,可以和平改造。]
15、材料一 从1874年侵略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70年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劫难。/材料二 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总好法人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的250万日本军人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材料三(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外交部朝里朝兴今天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奉命就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向日方交涉。
回答:1)根据草料以并结合有关事实,概括指出“从1874年侵华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发动侵华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制造侵华时便;
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中国人民、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巨额财富。
2)根据材料二,靖国神社作为宗教场所,经然贡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牌位、遗物,这说明了什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同条英机等战犯死刑意义何在?为什么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臵是不彻底的?
说明靖国神社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账目。意义在于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和胜利。之所以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置不够彻底是因为美国出于己利,对一些曾发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战法免予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对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
实质: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严重影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且有悖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
4)上述材料给人们哪些启示我们应该认识到日本政局日益右倾化和右翼势力猖獗;我们应是开警惕,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免得落后受制于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16、材料一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与 国民党合并,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运动中,隐藏自己的特殊的旗臶。
——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1923年
材料二 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其有阶级觉悟的先进分子,渐渐扩大我人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 此强大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材料三 自五卅起……我们党却只注重于反帝国主义及反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在这期间本党没有正确的政策……在讲联合战线时,没有致力于给劳苦群众的利益以足够的保障。
——中共五大《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
回答:(1)材料一中“特殊的旗臶”指什么?(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共产国际强调国共合作而不是合并?(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奋斗目标也不同)
(2)材料一对材料二有无影响?说明你的理由。(有影响,材料二中保存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体现了两党是合作而不是合并,与材料一的精神一致,中共十共产国际的支部,也应受其领导)(3)材料三认为在国共合作中中共的主要失误是什么?(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没有给群众利益以足够的保障。)
4)举出事实说明“我们党……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斗争“,并指出其理论根源与造成的后果
事实:陈独秀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以前,主动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要求群众放下武器,只讲合作不讲斗争
理论根源:中共三大伟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只强调了国共合作的问题。后果: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17.材料:1)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不关心群众同痒的官僚主义――毛泽东(1956年)
2] 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的艰苦创业。――邓小平(1980年)3] 们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江泽民(2001年)
回答1)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强调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材料一发表的背景与材料二有何不同?
材料一的背景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一五计划正在进行,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时期;材料二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材料三赋予艰苦奋斗以何种新内涵?有何意义?
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 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一、先看材料解析题的引言部分, 掌握题目的中心。这一点往往非常有利于最后一问的解答, 只要考生紧扣中心, 基本都能得分。切忌跑偏主题胡写一通。
二、读题目, 找出题目问什么, 用笔将它圈起来, 防止漏答。通常不建议学生先读材料, 而且如果材料复杂有可能导致考生紧张影响答题。
三、看分值, 估算得分点。做到看菜下饭 (多少分答几点) 。
四、明确问法。怎么问就怎么答。
一般而言, 材料题主要有三种问法, 问法不同, 答案的来源也有所区别。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克服思维定式, 具体材料具体分析, 既不要从已有的知识中找现成的答案, 也不要把老师的话语当成标准答案, 而要根据材料的具体信息精心作答。可以肯定的是, 这种题目的答案一定隐藏在材料中, 考生要立足材料加以筛选, 归纳整理, 寻找答案要点。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种题目的答案要求考生联系材料的背景知识, 放到特定的时代和国家寻找答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种问法的答案要点很显然有两个来源:材料和材料的知识背景。
五、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访问材料, 很多学生怕读材料, 特别是材料较长时更容易使考生紧张。其实不然, 据我统计, 材料较长的题目更容易拿分, 原因在于较长的材料往往包含了更丰富的有效信息, 只要考生耐着性子对材料加以筛选、概括整理, 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特别是“根据材料概括”的题型。
六、考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晰, 最好是分点回答, 让阅卷老师很容易找到答案, 同时把有把握的放在前面, 把握不大的放在后面, 如果是两分的题目, 答案要点可能是两点, 考生可以选择回答三点以上, 尽量多答会使得分的机率变高!
下面我们列举一道高考真题具体说明。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23题 (15分) 近代世界史上, 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 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 主要是由于该国在……17世纪时, 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 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 ……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 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 占下院总人数的21%, 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 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 二者加在一起, 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 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 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 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5分)
(2) 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4分)
(3) 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 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
首先看引言部分, 明确本题考什么。发现本题主旨是考查“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明确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直接解决第四问: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这其实是我们经常讲到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其次看题目:考查工业革命的原因, 这更使我们信心大增, 毕竟这是每位老师重点讲到的问题, 再看问法“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种题型的答案主要依据教材, 最后看分值“5分”, 这也在提示我们可从“政治制度、劳动力、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回答。
第二问共有两个关键词“建立及特征”, 建立的标志应该没有问题, 而“特征”的答案既有大家熟悉的“议会权力至上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也有材料中提到的“贵族占据议会多数”。
第三问“新的斗争”, 我们可以从材料中“1830年”马上获得启发, 这应该与英国1831年的议会改革有关, 究其“原因”一定要从材料中加以提炼, 至少要从材料中概括三点, 切忌思维定式。
提供答案, 仅供参考:
(1) 原因:君主立宪制 (或资产阶级代议制) 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 建立:通过光荣革命 (或《权利法案》) 而建立。
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 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 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总体而言, 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并不可怕, 关键在于考生要从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 掌握科学的方法, 每题得到基本的7~8分应该没有问题。
摘要: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是比较难的。学生在解答中要找正确的解题方法, 以此来提高得分。
【七下历史材料题归纳】推荐阅读:
七下人教版历史试卷06-30
2023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9-08
历史中考材料题10-12
历史高考材料题方法11-23
七上历史材料分析题09-10
历史材料题的解题技巧10-25
初中历史专题归纳09-25
历史反腐败归纳10-15
七下单词测试10-07
七下语文暑假作业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