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精选12篇)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篇1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作为历史教师无法在课堂上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时,对具体形象记忆深刻,而对抽象概念记忆很困难。怎样加强学生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培养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是很好的工具。这些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插图教学。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巧用历史插图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课文插图

学会识图,学会读图,学会运用,是我们进行插图教学的关键。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地图,图片,图表,不同类型的插图,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识图方法。如教学地图时,要教给学生辨认方向,方位,各种符号的含义等等;教学图片时,要给认识其他地理位置、`结构、质地、特征、地地位、作者、年代、艺术特点等等;图表教学要教给学生识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等等。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插图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但有些插图过小,有的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可分别制成挂图、幻灯片、光碟、模型、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等。

有时教师需要能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查各种资料图片进行教学。如讲明朝营建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其次、巧用历史插图,突破教材重难点

比如讲七年级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学生也易于理解。

又如《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了解赵州桥建筑结构的精巧才使得它历经千年,屹立至今。但是学生几乎都没有亲眼见过赵州桥,只能通过课本中的插图了解它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赵州桥的照片,分析它的建筑特点,比如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小拱组成;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所以赵州桥历经已有1300多年,仍然屹立在洨河上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通过这要的教学过程,学生就好像亲身去过赵州桥一样,可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了。

最后、师生互动运用历史插图

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数是反映了过去状态中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插图(特别是地图)返回到现实中去理解。作古今对比,形成合理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一些插图的知识要点以数字化、口诀化、方位化,告之于学生,写在黑板上,从而促使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写一写,标出简单示意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对知识定位,增加时空想象力,比如在让学生观察、掌握《隋朝运河图》时:我在黑板写道:“请大家在草稿上的示意图上用红笔描绘出:三点四段五河。画好示意图后又出示问题:‘如果当时有一大批军粮从余杭运到东都洛阳,又先后经过哪几段?”又如在让学生掌握《战国形势图》时,我在黑板写上口诀: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中间依次是赵、魏、韩。学生在熟记后每人在示意图上填出这几个诸侯国。这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古今对比能力和时空能力得到了加强。讲红军长征时,让学生用箭头标出“中央红军的长征线路”,就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定位插图和动手能力的考查。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篇2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近年来,我经常运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那么,课堂上如何巧用课本插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不同插图,作用各异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插图很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形式上看,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统计图、景观图、概念图、联系图、示意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

1. 地图。

七年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因此插图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地图。地图可分为两类:

(1)一类确定某事物的位置和范围,阐明其分布特征。对这类地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与教材相关的某事物的分布知识,然后再把它们准确地落实到分布图上;其次要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该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2)一类表示某事物的形态,如大小、高低、形状等。这类地图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图例、单位等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该事物的变化规律、极值大小,并找出原因。

2. 统计图。

统计图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图例、纵坐标、横坐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某种事物的规律,并进一步找出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统计图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统计图和综合图等。

3. 景观图。

景观图多用于反映各种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这类图在课本中所占比例较大,且多以照片的形式表现,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

4. 概念图。

这类图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某些地理概念。这类图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相应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在图中加以识别、理解,并搞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概念描述、比较分析来理解概念,并在读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5. 联系图。

联系图多用于表示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各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使复杂的现象简明化,有助于教师口头讲授,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分析这类插图时,要引导学生在不断找出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探求其逻辑联系,逐渐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示意图。

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内容较复杂的事物的原理或具体的轮廓而绘成的图,如第八册中的“三身六部示意图”和“种姓制度示意图”等。因为是“示其大意”的图,示意图通常非常简略,抽象反映其本质的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好地分析问题。

7. 史料图。

史料图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图片和生动翔实的文字解说,直接反映史实,为学生提供了解真实历史的机会。

8. 漫画。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也有不少的漫画,它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如第七册中“表妹身边的规则”,用漫画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规则”。

二、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以图导课,激发兴趣。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的学习,能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插图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言,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如在讲七年级下册“走进社会”中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漫画“表妹身边的规则”,然后提问:“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该漫画因其简单易懂而幽默谐趣,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制定规则呢?”

又如在学习七年期上册“世界大家庭”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彩图“不同的人种”,让学生先观察然后站起来向同学解释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表特征差别。不少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这样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对下面知识“人种的分布”的学习。

2. 以图提问,巧设探究。

许多历史与社会知识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课堂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

如浙江省历史与社会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曾开过一节公开课《读图学史》,让学生通过阅读五组图片、设置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再关注细节。如看了《清明上河图》后,问学生:“我们要从哪个角度去研究它?我关注店铺与酒楼,这是为什么?招牌,现在叫广告牌,从中可看出什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看,由此又产生许多疑问,直至最后解决所有的疑问。通过一层层的比较、提问、推理、想象,把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激发学生思考。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片提问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如七年级第四单元的“傍水而居”中有三幅图“太湖流域”、“水乡景观”、“水乡城镇化”,都是围绕水乡城镇的形成、特色与发展而设置的。三幅图都紧紧扣住“孕育”的主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的水网有什么关系?说说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的关系?充分利用这三幅图,可启发学生从城市产生、人们的生活和城镇发展几个方面体会水与水乡城镇的血脉关系,更好地理解“孕育”的涵义。通过此种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 以图释文,通俗易懂。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相当一部分教材插图还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了文字说明。课本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以八年级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为例,教材用多幅图片“印度的佛塔”、“日本的佛寺”、“中国的佛寺”、“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等展示了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外观各不相同,从而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对课本插图的分析,也就是对地理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插图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社会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4. 适时读图,释疑解惑。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此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有时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在教学中起到释疑解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

如讲到七年级“大洲和大洋”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和接受。想到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插图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插图,于是我把课本中“七大洲和四大洋”一图用幻灯片放大,再叫学生看图叙述“全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南的有哪些?位于赤道北的有哪些?”,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令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理解和记忆深刻。

5. 引导欣赏,陶冶情操。

课本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有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图文并茂,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气氛,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学习。如第八册中的“古希腊航海浮雕”可以让学生体验古希腊的文明与先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第七册中的“追求真善美”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面调子阴郁,情景恐怖,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观,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工农业生产情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树立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如第七册中的“自然环境”一课,有白雪皑皑的“北美洲的落基山脉”、辽阔的“中国的东北平原”和牛羊成群的“东非高原”。这些插图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对大自然的保护。

三、教师运用插图的注意点

1. 熟悉插图内容,正确把握插图的内涵。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的需要,对插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情景进行琢磨、研究,正确把握插图的内涵,寻求教学的切入点。有的插图用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有的插图用来显示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的插图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插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有的插图是用来引出讨论的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根据每一幅插图的功效,即考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然后与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2. 选讲插图,精心设题。

插图这么多,有的插图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欣赏一下即可。而有的插图,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师根据相应教学活动的需要,对可用的插图进行精心的筛选,选择出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的图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这些插图要尽量用生动、精练、直观的语言对其进行细腻描绘,提问或讨论,将学生带入相关的知识环境中,强烈吸引其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追寻知识。

如第七册中的“中国的疆域”这一插展示图后,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分析:(1)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南端、西端和北端分别在哪儿?(2)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哪个纬度带?(3)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地球上的五带中的哪个带?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还可以提问:“看看中国大约跨越多少经度?根据经度相差15度,时间即相差1小时计算,中国最东端和最西端的时间大约相差几个小时?”等等。

3. 丰富课外知识,适当补充图片。

历史与社会这一科目的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插图也是丰富多彩。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涉猎更广泛的课外知识,把这些插图所包含的知识更全面地、更精确地介绍给学生。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也敢于发问。比如七年级“干旱的宝地”中有一幅插图“沙漠都市”,是“迪拜帆船酒店”的图片。教师提前获知相关的知识,就能坦然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这是什么建筑啊?”“老师,迪拜在哪里啊?”“老师,不是说是沙漠都市啊,这个建筑怎么在水上啊?”等等。

必要的时候,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补充展示一些课本插图之外的图片。比如在讲八年级第二单元时,对其中的插图“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教师除了适当介绍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妇好是殷商武丁王之妻,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将军;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等,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人的伟大、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之外,也可以补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如在浙江博物馆拍来的照片,比图上的插图更真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更好地了解“文明的起源”。

总之,只要课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本插图,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讨论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插图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不同的插图、不同的作用说起,结合课堂实际中对插图的运用:以图导课,激发兴趣;以图提问,巧设探究;以图释文,通俗易懂等提出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课本插图,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周建娥.图里乾坤大——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考试周刊,2012.3.

初中历史教学中巧用乡土历史教材 篇3

关键词:乡土历史教学;“三三制”教法;育人价值

一、问题提出的根源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九课的内容,也是我代表本校小班参加县卓越课堂历史课大赛的课题。在为赛课准备的过程中,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同仁们确立了课堂要围绕“体现小班课堂特色,体现历史课堂本色”这一中心。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教研组提出了“四段三步式”历史课堂教学法,成功解决“体现小班课堂特色”这一难题,而“体现历史课堂本色”这一难题却悬而未决。

在对教材不断地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课是以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主线展开的历史,但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历史,在川教版的七下历史教材中却是空白。衔接这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重要人物,就是蒙古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哥哥。这个人物在川教版的历史教材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却屡次出现在历史中考的试卷上,原因何在?因为这个人物在乡土历史教材《重庆历史》中有重点介绍。讨论到这里,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如何体现历史课堂的本色?如何补充本课空白的历史而不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乡土历史教材《重庆历史》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二、乡土历史教材的重要性

所谓乡土历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身边的历史。教育部制订的中学历史新课标规定乡土历史教学应纳入教学计划。重庆地区现行的初中乡土教材《重庆历史》一书,不仅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也注重适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思维特征。

重视乡土史教材与教法研究,对于推动中学历史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以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二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整体文物价值和现状,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三是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家乡的历史与祖国历史之间的血脉关系,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乡土历史教材的现状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一直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在我国历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时间约8课时。但老师很少结合中国历史课讲授这方面的内容,原因何在?主要源于乡土教材在中考中所占的有限分值和试题类型。总分为50分的重庆历史中考试卷中,乡土历史的分值仅有5分,而且多是以简单的选择题类型出现。两本《重庆历史》乡土教材共13章,中考所涉及的内容不超过4章。这直接导致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历史教师只是浅尝辄止,仅仅是以中考所涉及的几章内容为主的知识勾画。

四、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误区,以及为了体现本次赛课“卓越课堂”的宗旨,本组同仁们在不断地磨课、反思、整合过程中,采用了“三三制”的教学法,即把一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统编教材,二是地方史教材,三是补充说明部分。教学中先按大纲要求理顺教材,把握主线,确定教学重点;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补充地方史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科学系统地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必须注意的是“三三制”并非机械地把一堂课的内容分为三个等份,而是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中国历史和重庆历史的衔接融合,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至于出现混乱和本末倒置的后果。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和重庆历史一书不单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乡土教材中《宋蒙在重庆的争夺》一目着重介绍了蒙古大汗蒙哥攻打重庆合川钓鱼城,以及钓鱼城保卫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历史。这段历史其实是整个元朝建立过程中的一步,如果脱离中国历史的大范围而单一地给学生讲述这段历史,学生是无法理解这段重庆历史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占的地位;而脱离了这段重庆历史的元朝建立史,就会出现零散、空洞的局面。所以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段元朝的建立史才是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血泪史,才是我们身边的可触摸的历史。因此,本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中国历史与重庆历史进行衔接:

1.在预习环节布置实地考察任务,引发学习的兴趣

重庆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史料、文物遗址。合川钓鱼城遗址就是学习本课内容最好的实地考察基地。庄严肃穆的钓鱼城,在近千年的风雨中默默述说着抗蒙的艰辛和最后免遭屠城之祸的喜悦。你可以登上挺拔雄峻的古钓鱼城城台,领略抗蒙英雄们的忠烈风范和古战场的腥风血雨。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能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导入环节凸显《重庆历史》相关内容,引发学习的探究性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通过视频《合川钓鱼城保卫战》简单介绍钓鱼城长达36年的抗蒙历史,给学生一个熟悉亲切的开始。然后教师提问:“你去过钓鱼城吗?”因为预习环节有实地考察的任务,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提问:“这里上演过怎样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探究根源的积极性,将这段重庆历史自然地带入整个元朝的建立史中。

3.在补充史料中插入重庆历史,引发学习的生动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补充是对课本重难点知识的有趣解释和深入拓展。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处补充史料中插入重庆历史:

一是在教师讲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汗国时,补充史料“蒙古汗国疆域及四大汗国的形成”。在这段讲述中,教师实际上就是通过介绍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引出蒙哥其人,既点明了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三者的关系,又明确了元朝的建立过程。

二是教师介绍忽必烈生平时,补充一段忽必烈选封地的趣闻。

这样故事性的衔接,不仅能自然地由重庆历史过渡到本课的重点内容“忽必烈的汉法措施”,而且轻易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本目的学习中,还解决了“为什么忽必烈要学习汉法进行改革”这一疑难问题,可谓一举数得。

4.在情感升华中插入重庆历史,引发学习的思想性

在讲本课“文天祥抗元”一目时,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升华的机会。我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问:“在元灭南宋的过程中,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重庆钓鱼城作为抗蒙的前沿阵地,涌现出余玠、张珏、王立等抗蒙英雄。在南宋的抗蒙英雄中,有人写了这样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知道他是谁吗?”以重庆历史中涌现出的抗蒙英雄切入文天祥,将这些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英雄提到与耳熟能详的文天祥同等的高度,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激发学生作为重庆人的自豪感,这些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有条件收集到。但是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的厚重的历史内涵,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上不至于成为空谈,也才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魏巍.预习,目标教学的前提与保证.职业教育,1999(S1).

[2]李仁琼.教师主导,精讲多练.辅导员,2011(09).

[3]谢明俊.用图示比较法突破教学难点.江西教育,2000(09).

[4]周军玲.深化与拓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巧用.河南教育,2006(02).

[5]朱家鼎.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11).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插图教学 篇4

河北省无极县无极镇中学 刘美然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初中历史教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历史插图的作用,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研讨的重要课题。根据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历史教材插图的利用。

一、培养历史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历史教材插图的大量增加,其中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时,上新课之前,可以先投影了两张插图,第一幅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第二幅是苏维埃政权成立时的情景,并打出思考题:①图二中正在进行讲话的人物是谁?②两图反映了哪个时代的重大事件?③谈谈你对此事件的了解。这样就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想知道插图中的内容,把他们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新课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感知历史,掌握史实

历史教材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但文字具有抽象的特点,无法向学生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而插图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具有容易记、记得深刻的特点。因而在教学时,我们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解决历史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如在上《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课时,讲到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的影响,教材从多方面归纳,但不直观,我就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幅插图:1927年德国关于经济危机预言性的漫画,使学生看了这幅图深刻体会到德国贫富悬殊和处于崩溃的边缘状况,就很容易掌握经济危机的背景。又如教师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用粉笔画在黑板上,然后将所经过的重要地点:瑞金、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等用方框标注出来,再叫学生到黑板上填写,既直观又有成效。

三、培养自主积累历史知识习惯

没有长期的历史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积累历史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而插图教学是学生历史知识积累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因为历史插图的蕴含极为丰富,它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研讨插图是解读历史插图的第一步,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有什么”,分析“说明了什么”。从表面信息入手,将插图上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挖掘和释读插图中的历史信息,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插图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感知,这不仅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进行积累的重要源泉,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五、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学习武则天的内容时,教师除了介绍教材上的“武则天肖像图”,还可以专门向学生展示教材上没有的武则天的“无字碑图”让学生在两幅插图的观察中,配以文字简介: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病逝后,为自己立了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的无字碑。同时提出,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聚讼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刻。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你倾向哪一种观点?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对插图的观察研讨中,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学会运用辩证的、客观的、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

七、利用插图教学,进行创新学习

历史插图直观但隐藏着丰富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时,充分运用观察能力,把观察到的现象上升为理性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洋务运动》一课中,教材有江南制造总局的插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出道思考题:江南制造总局是谁创办的、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其建筑外观有何特点?里面的设备与外观是否协调?这从侧面反映了洋务派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这样把建筑的有关知识与政治经济制度有机联系起来,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创新思维含量。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这道思考题,可以让他们自己到图书馆查阅一些书籍,并写成一篇历史小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课的魅力。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篇5

资阳市马鞍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唐中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较好地贯彻了“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理念。历史是讲求“史实”的,要以“证据”说话,这“证据”就包括“文物”的证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文物”的最好代替品就是文物的图片,因此,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可以是教材的主体内容之一,而不光是辅助性的,图片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资源。初中历史教材虽然也是配备了不少的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存”,但是由于教材的厚度有限,再加上应试教育的背景。文字还是教材的主角,教师的教学也主要是停留在教材文字的解读上,图片的功能主要是为文字做补充,并未真正挖掘其背后的教学价值。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基于初中生生活和社会经验都不足的特点,对历史的了解也是不具体、抽象的,不仅历史知识较为薄弱、历史的形象思维不强,而且对历史画面的感悟也不深刻,特别是对历史文物缺乏想象空间。对抽象的历史兴趣不大,反观特别喜欢具有较强视觉冲击的历史图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图片当成教学的材料,然后加上一定的文字表达,把历史的“真相”通过层层剖析地方式展现给学生,这样就可以大大的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这也是完成初中历史所负担的素质教育(唯物主义史观、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因而,在初中阶段历史课堂教学中,十分有你必要重视历史插图教学。

二、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依据

在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同题的方法等,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课题研究意义

我们提出“初中历史教材插图有效教学探究”这一课题,想通过此课题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以节约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历史插图的阅读、思考、分析和比较,加深对教材重要历史事件的原因、历史现象和历史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学会挖掘和理解图中的信息,让插图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从而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

三、课题的界定

1、“有效”

汉语词典中“有效”指有作用、有效果。

这里的有效主要是指对学生有效果、有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提高效率,以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历史插图教学”

是把用文字叙述的教材内容用简要的符号、文字、数码组成的图形或图象、地图、表格等形式加以表现,用以说明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由于具有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化难为易等优点,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课题的研究与设计

(一)、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1、插图教学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1)、用语言、文字再建历史形象图,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图说史,鼓励学生大胆解释画面,加深对史料的了解,同时获得表达技巧。

(2)、从插图中分析历史现象,通过插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和敏锐的洞察力。

2、插图教学与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在插图的设问上做文章,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掘插图的信息,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历史教材中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有大量形象直观的插图,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插图中的有效信息,无疑是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以图学史,读图说史,通过图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许多插图中,不但包含着能够形象直观反映历史的显性知识外,还包含着某些内在的隐性知识例如,在学习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由于缺乏建设经验,错误的发动大跃进运动,课本有一幅插图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骡子拉不动当时我这样处理,把这幅简图首先画出来,启发学生,从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经过思考后,许多学生说出了他们的看法是,不切合实际,瞎吹,不可能我进一步启问,既然不可能,那么这幅图又是反映的什么时期什么现象呢?结合课本思考以下,这样就把以图学史联系在一起通过思考学生明白这幅图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从而使学生对建国期,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的这一失误有了更深刻认识。

3、插图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通过插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开放的、用于探索的人文精神。

(2)、导入新视角,引发新争论,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展独立性的创造性探索,感受人文科学的开放性。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案列研究法、文献法、实践法等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一个月)

(1)确定研究内容。

(2)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3)制定实施方案。

2、插图收集整理阶段(二个月)

(1)按制订的课题方案开展研究,创设不同方式利用图片进行探究式学习。

(2)研究落实课堂中图片探究教学方式及有效性的策略和操作方法,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及时总结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写出阶段小结,完成相关的视频案例分析。

3、教学应用反馈阶段(七个月)

(1)形成总结性报告,开展相关研讨活动展示。(2)处理数据资料,酝酿研究结果。

第四阶段:整理、分析、提炼阶段(两个月)

五、研究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取材灵活,形式多样,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二)、帮助学生建构了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图示揭示了教材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图示能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教材内容结构化,具有归纳,演绎的特征,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其本质,形成对历史现象的整体认识。

(三)、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在历史图示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成纵横交错的结构图示,输入学生大脑,“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智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历史图示教学法把语言讲述与图表演示相结合,“图”“文”并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同时接受和传递信息,同时刺激大脑进行积极地思维,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恰当地运用历史插图,使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刺激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形象,为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感性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加深自己的学科素养,增强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力合执行力,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凸显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实效性。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紧扣课文不严密,取舍度把握不好,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二是:忽视插图教学或插图教学方法单一。三是:花大量时间讲解插图,削弱正文部分的讲解。四是:根据图意,准确讲解的生动程度不够。

(二)、改进措施:

教师认真阅读有关初中历史教材插图教学有效性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总结过去插图教学的经验教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指导学生利用历史插图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为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

1、巧设问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插图。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

2、多辅助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插图。教材中有些插图的文字说明比较抽象或者没有文字说明,学生阅读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加以讲解和文字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插图的内涵和外延。

3、促互动引导学生定位历史插图。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数是反映了过去状态中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插图(特别是地图)返回到现实中去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把一些插图的知识要点以数字化、口诀化、方位化,告之于学生。从而促使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写一写,标出简单示意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对知识定位,增加时空想象力。

4、激真情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插图。历史的借鉴、智慧,不是无意识地就可以得到的,而是需要自觉地对历史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

八、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论文:中学历史课程网《浅谈中学历史教材插图的利用》作者:王洪俊

3、课改专题:《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童子荣

4、书籍:《历史的心理学》 作者:岳晓东

5、论文:中学教学参考《浅谈如何利用教学插图进行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 作者:潘全霞

6、小课题:《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插图教学研究方案》 课题负责人:林从所

如何在谈判中巧用理性思维 篇6

1、列出需要使用理性思维的事情。首先确定特别紧急的情况。大概每个月做一个列表,列出重要的、紧急的、需要使用理性思维的谈判。这种谈判也许是关于资金、关键的战略合作伙伴或者确定企业新的发展方向等等。

然后,安排一个思维活跃的时间来进行谈判。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夜猫子,就不要在第二天早晨安排和重要的客户见面。另外,这也可以提醒你积极参加一些会前的沟通和谈判。

2、不要让时间压力影响你的决策。当剩余的时间不多时,谈判者经常会运用直觉思维。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出积极调整,为谈判留出足够的时间。如果有人约你在中午或者在飞机上讨论某件事情,你可以要求选择其他的时间。

3、将谈判划分为几个部分。人们总是希望尽快达成协议,但是只需要开一次会议就能做出的决定,往往是很少的。即使你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谈判中总是会冒出来一些新信息和某些你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因此,耐性很重要。为了避免运用直觉思维,你可以在谈判中安排一些时间,让自己再重新考虑一下。例如,事先安排好,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休息一下,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消化那些没有预料到的信息,或再仔细考虑一下你的想法。如果事先觉得谈判会很复杂,那么就安排几天的时间来沟通。你可以在第一天通过邮件和对方交换信息,第二天通过电话和对方进行初步的交流,第三天和第四天才进入正式的谈判。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深思熟虑整件事情。

4、以外部的视角看待问题。在谈判中,经理人常常会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怎样才能判断你的观点是客观的呢?首先,在开始重要的谈判之前,雇用一个真正的外人,他可以是公司的专家,也可以是专业的咨询顾客,或者也可以是你的朋友。当你的处境复杂或受到情绪的困扰时,他们可以发现被你忽略了的因素,恰当地权衡负面的信息,帮助你客观地做出决策。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篇7

一、运用历史插图,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同时正往抽象思维发展。学生每次打开历史教材, 会不由自主地被文中形式各异的图片吸引, 读图后, 学生会带着许多问题自觉地读书, 这种无意识地读图、读书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便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于不顾, 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插图, 把握住学生的兴趣, 并让这种兴趣在学生身上持续下去。不能只让学生读文字学习, 把图片作为摆设, 让学生自己看或课外去看。如运用三国鼎立图教学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三国各自的治国措施有哪些?三国实力的比较等, 都能从图上去探究,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运用历史插图,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 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就是根据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 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制作而成的,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插图就都是如此。前幅画中自由女神引导人民, 革命者勇往直前, 艺术地再现了1830年法国人民不畏强暴, 奋起反抗复辟王朝专制统治的激烈场面;后者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 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仔细品味, 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历史中有的插图不是实事图, 而是想象图。教师在教学历史事件时, 也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自己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 如想象火烧赤壁图, 岳飞抗金图, 宋代人开的饭店, 红军过雪山图等。历史教师可运用历史插图, 通过指导观察并复述插图内容来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让学生看赤壁之战图, 大脑中想象惊涛拍岸的江上战场场面, 并从地理环境和空间环境因素分析不利于曹操军队作战的因素有哪些?诸如此类, 根据需要, 常让学生边看图边在大脑中放电影, 培养学生的读图, 想图, 想历史的能力。事实证明:运用这种方式的教学, 一方面给了教学对象以想象的广袤空间, 激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锻炼了他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因为回答的需要而进行了精心的语言组织, 则又使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三、运用历史插图,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增强民族自信心

历史教学除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做到以古借今、以史为鉴的目的外, 同样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过程。而课本中的历史插图同样也可以达到这样一个功效, 并且相对来讲更为直观, 更易于学生接受。如课本在介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所给出《韩非子》一图。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韩非子那深邃的眼神看到他所发出的“以法为本”来治国, “法不阿贵”的呐喊。还有像学习《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一节中《唐朝穿丝绸的妇女》一图。虽说这一妇女在课本中无名无姓, 但是通过这幅插图介绍唐代丝织的发达, 也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发达发出由衷的赞叹。从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达到了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总之, 初中历史教材中历史插图很多, 图文并茂, 插图与文字相互照应, 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古人在读史中所总结的“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揭示了图文之间的关系, 这无疑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新课标下历史插图的运用, 还要与其他素材相结合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插图离不开文字, 图文必须结合;插图还应该和影视资料结合,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 运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参考文献

[1]周继生.《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梓潼县文兴乡中.

[2]佚名.《巧用历史插图提高教学质量》.

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历史插图 篇8

关键词: 课本插图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

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充分说明了地图对文字理解的重要帮助。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重要工具。对图片的解读也是近几年全国和地方高考文综命题中的常见题型。在日常历史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一遇到图片解析题就发慌,不知该怎样答题。学生缺乏答题技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读图识图在历史教学中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可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了对课本文字的解读而忽略了对教材插图的讲解。要与新教材接轨,要适应高考,要培养提高学生能力。我们要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轻视插图”的做法,深入研究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教师也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对课本插图的讲解分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插图,可以说,高中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课都配有与该课密切联系的插图(历史课本插图有历史地图、示意说明图、历史漫画、文物图、历史人物像、历史遗址图、历史古迹图等)。这些历史地图、插图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史料,在教学中如果能灵活运用则必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利用好插图,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运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重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注意插图与课本文字、材料相配合。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巧妙、恰当地使用历史插图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使用插图有很多优点:一是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难点与重点,使讲授的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离开课本插图,仅仅依靠教师干巴巴的讲述,则学生往往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吃力,结果可能是吃力不讨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只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教材文字。使二者相互对照、相互补充,就会使学生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因为与教材文字资料相比,插图更直观、更形象。只有充分利用好插图,才会使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更佳,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做好插图题呢?

一、针对课本重难点提出与插图有关的问题

在引导学生读图前,结合文字信息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备好历史地图,善于利用现有地图中相关的知识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插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认识运用插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这样针对性强。学生也会找到观察的重点与需要注意的事项了。但要注意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太难或太简单,要符合学生实际,有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解题技巧。

二、要教会学生读图识图,会观察历史图片

观察是解读历史插图的第一步。教师要教会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不要急于看插图,先引导学生解读图片下的文字信息,文字信息本身就是对图片的很好说明。能找出图片下文字给出的有效信息,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其对解读插图特别重要,然后看“图中有什么”,既要仔细,又要有针对性。先从插图表面信息入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挖掘图片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顺序,合理的观察程序一般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对一些地图还要借助图例,插图中文字信息。对于中国或世界地图,尤其要让学生注意该地图反映的是中国或世界的整体题还是部分。观察要有重点,有重点地观察才能抓住图片的主要内涵。才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挖掘获取图片中的历史信息。

现结合课本插图简单举例进行说明。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第48页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图。首先要求学生看该插图下面的文字,找出其包含的有效信息:时间信息:十九世纪后期。中心词:英国海外贸易。第二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看该地图。找出有效信息,学生读图后可得出如下结论:19世纪后半期英国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也证明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还能看出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第三步利用该图提出问题。19世纪后期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而同期清王朝为什么不能。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而后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找到解题技巧和方法。

又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引导学生找出二图异同,然后针对性提出导致农村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而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原因。这样不但训练学生能力,而且突破重难点,学生也逐渐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 篇9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被广大教师引用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给原本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一、在课前导入时段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巧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想学”的心理上展开,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部分片段,并同步播放其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再如《蒹葭》这首很有意境的诗,运用《在水一方》的动画歌曲导入,在优美的旋律中营造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优美意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被激发,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学习。

二、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而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倘若借助信息技术,就能为学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体验抽象的事物,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岳阳楼记》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予观夫巴陵胜状”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教学,播放岳阳楼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目睹”岳阳楼之壮观,去聆听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去感悟作者的政治抱负。

三、在讲授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之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在布置作业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变化作业形式,突出学生自主选择,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通过应用自主性、操作性、创造性、生活性、欣赏性等形式作业的交替使用,不但可以减少作业的单调与枯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课前分组通过互联网查询关于罗布泊的图片、影像资料,在课堂分别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我感知破坏环境的危害,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插图 历史教学 作用

时下课改之风吹便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的专家不断地进行改革,从以老师主讲的“传统教学”教学模式到现在以学生为主展示的“杜郎口”模式,其转变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加入到课堂的积极性,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转变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小细节出发,以增强课堂的形象性,趣味性。

笔者在农村从事了三年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有着特别真切的感受。文章主要从课本插图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方面来进行阐述。

历史的过去性,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历史考试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使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翻开课本,形形色色的图片,那就是最好的资料,恰当正确的使用它,你的课堂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插图的正确使用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形象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到专题史经济史时,内容的艰涩,枯燥,使学生望而生畏,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何使遥远的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结合起来,图片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时候,原始的农具,一堆不认识的生字,直接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让他们自己通过观察认识耒耜,筒车,翻车,直辕犁,曲辕犁这些农具以及了解他们的作用和结构,还可以通过比较看出他们的优缺点。仅直观的图片就可以体现出,曲辕梨犁架变小,重量减轻,操作灵活,节省畜力,改进了犁壁等等,这样一切枯燥的重难点迎刃而解,而且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为了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老师还可以让他们课外时间,制作出来这些农具的模型,这样就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直观性。

其次,插图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各种感官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但吸收的比率差異很大,对知识的记忆效率也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感官越多,效果就越好。正确的使用课本上的图片,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比如我们在讲长征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将长征的示意图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结合在一起,并将诗中涉及到的地名落实到图中,即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还使学生对地理上的一些地名有了深刻的印象,更增加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再如我们在讲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对于灭六国的这个时间先后顺序许多同学都记不准,课本上的秦统一形势图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战国七雄的位置,结合秦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图片上先后写出灭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再结合记忆的一些技巧给他们总结出“喊赵薇去演戏”的口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再次,插图的正确使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新世纪历史教育的基本理念,历史教育是一门承载着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学科,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这些东西可能让他们会觉得空洞,但是当我们有效地将其与课本的史实图片结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会自然的领悟到其中的要领。比如,讲东汉发明的地动仪的时候,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告诉他们在当时发生地震的时候地动仪就可以很精确的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方位,让学生可以很真切的感觉到这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们是多么优秀的一个民族,进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我们老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图片,讲述一些有志气,有正义感的感人事迹,比如,卧薪尝胆,司马迁受腐刑而成《史记》等等,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性格,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

历史插图教学之我见 篇11

一、巧用插图, 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可谓形象直观, 学生喜闻乐见。例如《文艺复兴》一课, 首先请学生分析《蒙娜丽莎》一图, 这幅画以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征服了世人, 那么这幅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该作品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时代精神?通过一看一问, 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 在求知欲的作用下, 能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激发兴趣, 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 年代、人名、史实颇多, 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 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 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和同为一家》一课时, 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 每讲一个民族, 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贴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 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 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 这样, 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形象记忆, 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三、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利用插图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 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 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 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 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四、陶冶情操, 促进德育

在英语教学中巧用比较 篇12

一、近义词习惯用法比较

有些词尽管意思差不多, 但表达习惯不同, 常为学生所忽视。试比较下面这两个句子:

A.We have beaten your team.

B.We hav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win是“获胜、打赢”的意思, beat是“打败、胜过”的意思, win的宾语可以是一场比赛、一场战斗、一场辩论, 而beat却需要接比赛、战斗或辩论中的对手作宾语, 二者是不能互换的。这种比较, 可引起学生对词语的惯用法的注意, 避免张冠李戴。

二、近义词含义差别比较

有些词的意思看来相同, 但仔细琢磨, 却仍有差别。如bear, stand, endure和tolerate都有“容忍、忍受”之意, 但用法却不尽相同。

Stand与bear都可以表示“忍受”, 但stand常用于否定句。如果stand用于肯定句中, 则比bear有更强烈的正面意味, 表示“不屈不挠, 经受得起”。

Endure强调经受折磨或痛苦的长期性。例如:

She quietly endured the pain of a loveless marriage.

Tolerate表示容忍人或行为, 但它不能用于表示容忍某种痛苦。例如:

A childish idea like that can be amusedly tolerated.

若通过实例将这类近义词加以比较, 以增加其区别度, 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三、单词及其派生词比较

英语中的一个词干可派生出许多新词, 新词之间在含义和用法上有时差别很大, 常成为学生的难点。如succeed, successful和successfully均由success派生而来, 但词性和用法却大不相同。例如:

Good beginning is half success.

I must succeed in the examination.

He is successful in finishing the job.

He finished the job successfully.

在教学中对这样的派生词通过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剖析, 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四、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比较

英语单词大多具有基本含义和引申含义, 引申含义同基本含义有时候南辕北辙, 往往使初学者茫然。如dead的基本含义是“死的”, 但下列句子中却有不同意义:

A.I’m dead sure of it.

我对此完全肯定。

B.He is a dead shot.

他是一个神枪手。

C.The telephone went dead in the middle of our conversation.

我们正在通话时电话断了。

D.He hit the target at the dead centre.

他击中了靶的正中心。

E.After a day of shopping, I’m usually dead.

经过一天的购物, 我常常疲倦至极。

通过这样将单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比较, 让学生从语境中去思考揣摩、把握英语单词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 可激发他们积极思维, 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辨别能力。

五、一个单词用于不同句型表达相同意思

英语中的同一个单词, 有时候可用于多种句型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可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采用一词多形式比较法来展开教学。如用impress来表达“他的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意思时, 可比较运用下列句型:

A.His words impressed me very much.

B.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with his words.

C.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his words.

D.He imprseeed me very much with his words.

还可引申出其名词句型:

A.His words made/produced a storng impression on me.

这种一词多种形式用法的引申比较, 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灵活性和敏锐性, 学会活学活用。

六、一种意思多种句型表达

汉语中的一个意思, 可用不同的英语词汇和句子来表达。我们可以把表达类似意义的单词、词组和句型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 让学生辨别其异同。如要问“去车站怎么走?”可引导学生用下列句型来表达:

A.W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station?

B.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C.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station is?

这些句子都能表达“问路”的意思, 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上各具特色。通过这种比较, 可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七、汉英两种语言差异比较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存在着很多差异, 学生在学英语时出现的错误常常还来自本族语的干扰, 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比较, 如:He spared no efforts to make us comfortable.其中, spare no efforts是“不遗余力”的意思, 碰到这类短语学生常因受汉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理解错误, 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进行两种语言的分析比较, 及时引起学生注意, 提高学生的识辨能力,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阶段。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届生简历表格下一篇:空间经典励志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