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通用8篇)

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 篇1

石志英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每位教师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 序、教学反馈四方面优化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对教学起着指导性作用。只有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具 有正确的导向,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优化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 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1)全面性。历史是一门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 目标必须由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三项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落实到历史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培养学生以历 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学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客观性。教学目标的客观性指的是目标的设计必须遵循历史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的认知规律。

我们设计历史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新旧知识联系,衔接有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帮助学生由掌握史 实入手,逐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 生的学习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由基础的“表征学习”上升到“发现学习”。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设计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根据上面两条基本要求,我把《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与争夺》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基础知识目标: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根本原因和条件,俄、英侵略扩张的地区和特点,克里米亚战争 的原因和结果。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对世界侵略、奴役、掠夺的史实,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A组:1.通过对教材引用的几则材料的再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驾驭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 题的能力。B组:

1、2同A组

3、通过对比英、俄对外扩张的目的和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能力。

4、通过概述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样的设计,将知识、思想、能力的要求有机结合,而在能力目标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A、B两 组,其中四项能力要求在难度上由低到高,学生根据各自的认识水平,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面向全体,分层施教,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主体性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教学目 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教法的选择应考虑内容、学生知识水平、课时、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等因素,不能生搬硬套,有时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参 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多用启发式教学,如自学—讨论—辅导法。它的结 构程序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通读教材,了解梗概,然后邻桌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加 深对教材的理解,最后教师精讲,阐释学生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框架结构都有清晰 的了解。它以启发学生自学为主,效果较好。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较多的时间,有了更多 的思考、讨论问题的机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向交流,形成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全员参与的 教学结构,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程序的整体性和灵活性

教学程序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规划,课前必须潜心做好准备,完善各个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体现完整性,从导入新课到总结反馈,各个教学环节前后联贯,环环相扣。我设计《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课以讲述法、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讨论、投影 演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主要分三步:(1)激趣引入。投影显示“周恩来同志头 像”及“周恩来同志赴重庆谈判”照片,自然导入新课。(2)新课传授。这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在讲述蒋 介石的反革命两手策略时,用投影显示材料二则,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再认得出蒋“假和平、真内战” 的反革命两手策略,提高学生透过现象,认清本质的能力。在讲到中共面对蒋的两手策略是否赴重庆谈判的问 题时,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去”与“不去”两种观点的代表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讲到中 共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时,补充一首此役胜利后陈毅同志所作的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烘托气氛,突出主题。此外,还精心设计好提问,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3)总结反馈。通过课 堂提问等形式评价教学效果。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如传授《20年代 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课时,我在一个教学班采用这样的教学程序:从解释“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按顺序介绍英法意美日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特点;投影显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览表》,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总结新课。这种方法讲授新课过于平淡,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于是我在另一个教学班设计了新的教学程序。课前我就五个国家设计了五组思考题,导入新课后,让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 一组思考题,然后由每组回答,若本组同学无法完成,由别组同学帮助回答,如战后英国,我设计的第一个问 题就是“有人说一战后的英国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优势,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教材说说你的理由。”学 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程序扩大了学生的活动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四、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多样性

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既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完整的教学程序,还包括运用科学的评 价手段获取准确的反馈。教学反馈重在及时性。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及时反馈及勤于反馈与教学效果极为相关,反馈间隔越短,反馈次数越多,学生的成绩提高越快。从反馈的途径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如提问、观察课堂反应、当堂测试等等。为了加强反馈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既要着眼于“评教”,又要着眼于“评 学”,即对教学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

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课堂进行调控,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我在讲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 建立》一课后,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首先我根据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设计了一组填空题,衡量学生 对时间、地点、条约名称等知识要点是否掌握。其次根据检测能力目标,设计了两道思考题:(1)“一战” 后的国际新秩序是怎样形成的?(2)有人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 战,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这样的反馈练习,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使教师明确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的差距。

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 篇2

因此,现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的书面负担过重,虽然喊着减负的口号,可是作业的量还是很大。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老师必须在课堂作业设计上下足功夫,作业要贴切新课程理念,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要简洁明快,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习惯、心理特征和兴趣喜好,努力设计出新颖、富有趣味性的作业,注重作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设计为学生发展创造多层次的发展空间。

一、精雕细琢——追求合适性

有效的课堂作业设计不在于习题数量的多少,而是要保证作业质量。因此,作业的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编,努力做到少而精。例如,教学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这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用今天学到的词语,将这段话表达清楚。

课件出示:今天早晨,妈妈带我去田野,看到池塘里的荷叶上(躺)着小水珠;蜻蜓(立)在荷叶上(休息);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小鱼儿(欢快地)在荷叶下(游来游去)。反馈时有的学生说:蜻蜓立在荷叶上(等着小伙伴);青蛙蹲在荷叶上(准备捉虫子);小鱼儿在荷叶下欢快地(洗澡)。这个练习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各种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不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因材施教——注重人文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时学一篇课文,讨论同一个问题,写同样的作业。在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顾学生的差异,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开放性作业,给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从商品包装或商标上识字。再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商标做一张简单的剪贴报,然后将剪贴报上的字读给老师、同学听,比一比谁收集的商标多,谁认的字多。最后把学生的剪贴报在学习园地里展示,并组织交流。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量的字。

三、新鲜别致——提升趣味性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尽量放进一些“佐料”,使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1. 演

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有趣的拟人化人物,如《夏夜多美》中的睡莲姑姑、小蚂蚁、蜻蜓、萤火虫等,学完了课文,学生都非常喜欢。教学完,我设计了如下作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读一读,演一演;再几个角色整合起来演一演。

2. 评

教学完《失物招领》,我组织学生以“你喜欢脸红的孩子吗?”为题展开辩论。这样的作业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3. 写

当学生学习完一篇诗歌,感受到诗歌音韵美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例如,《识字4》(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可以让学生联系大自然中熟悉的小动物填写句子。

四、拓展延伸——显示探究性

1. 内容深究

例如,《夏夜多美》中表达夏夜多美的句子出现了两次,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两次出现的“夏夜多美”表达的意思相同吗?学生经过多次的朗读与理解会明白:第一次出现时是指风景美;第二次出现时是指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心灵美。

2. 难点解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面对一些事物总爱问“为什么”,教学中教师不妨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研究。

3. 学科综合

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语文、品德、音乐和美术等学科综合起来,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设计多元化的作业。

五、身体力行——增强实践性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不同形式的实践性作业。

1. 做一做,感同身受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学《棉鞋里的阳光》后,我让学生回家同妈妈一起晒晒被子,晒晒棉鞋,说说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感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尊老敬老的启发。

2. 画一画,身临其境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如诗如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我常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动手画一画,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

3. 演一演,锻炼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唯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低年级课文中故事情节性强或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很多,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来演一演。例如,教学完《看电视》、《美丽的小路》等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

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 篇3

《历史与社会》课堂活动性作业应该是有趣的,但更应该是有效的,不能为动而动,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动。好的活动性作业不应该是活动的堆积,热闹与否也不是活动性作业好与坏的标准。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计活动,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教学目标。

一、动嘴型

动嘴型作业就是“说作业”,就是请学生将对问题的理解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多以书面形式呈现的模式,避免学生作业时有可能简单抄袭或囫囵吞枣的现象。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地暴露出完成作业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分析点拨,通过师生互动来共同构建完整的答案。作业评价的空间由教师的办公室延伸到了教室,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判,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检测。这种富有暗示的、细致入微地启发学生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案例1]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干旱的宝地》课堂作业设计:

①你知道“丝绸之路”吗?请说说你的认识。

②当代的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接连不断,而西亚又是当今世界最热点的地区之一。你能说说原因吗?

③阅读下发的资料,说说波斯湾地区石油的储量和产量的国际地位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④说说波斯湾地区丰富石油资源的开采对阿拉伯人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样的“说作业”,要求经历“一审、二联、三组”的基本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历史与社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对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迁移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个体在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游戏型

游戏型作业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令学生感觉到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地方、学习的乐园。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应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运用巧妙联系起来,这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更能让课堂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案例2]“中国的行政区划”课后设计的一堂综合活动课:

活动一:练拼、比拼中国政区图。在开设这个活动前,我从商业城买了12块能活动的中国政区图板,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拼图比赛活动(比赛规则略),最后请最佳优胜组和最佳优胜者谈谈快速拼图的方法和技巧。

活动二:猜车牌比赛。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简称使用比较广泛的领域应是汽车的车牌。事先我制作了若干写有机动车车牌的硬纸板,如:浙B32517、晋A30215、津 D56021、桂 F60254、川 D50314、沪 O35785 等,然后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交通警察,你所管辖的地段发生了交通事故,首先你应该知道肇事车是什么地方的,你如何知道这辆肇事汽车是什么地方的车?”从而引出车牌的应用,然后进行车牌竞猜,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过去以为没有用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处处有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地理知识。有一点需要给学生讲明,教材中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是内蒙古,但在实际生活中,车牌上只有一个字“蒙”;同时有两个简称的五个省,在车牌上也只有一个简称,如四川简称“川”和“蜀”,但一般的四川车都用“川”,也有用“蜀”的。

活动三:地理谜语比赛。猜谜语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传播知识,而且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讲授到相关省级行政区时,便将课前准备的谜语投影出来让学生猜。(1)碧波万顷(打一省名)——(青海省),(2)船出长江口(打一省市名)——(上海市),(3)双喜临门(打一省市名)——(重庆市)……

这样一个课堂游戏作业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三、操作型

操作型作业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的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为特征,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作业形式。

[案例3]制作简易地球仪

*制作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制作过程:

(1)如图中①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赤道两侧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各点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垂线成23.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

(4)在图中箭头④所指的倾斜的铁丝两头,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图中⑤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这样的作业不仅仅只是一个载体,而成了一个极好的的凭借,它给了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因此,设计操作型作业首先要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在这里操作除了起到丰富表象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其次要注重探索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实践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型

探究型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素养”的一种作业。

探究型作业是一种适合学生体验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活动作业。而教材涉及知识层面很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作为探究型作业的设计内容。究竟哪些内容可作为探究型作业的设计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从教科书中寻找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生自己发现的跟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或是对教科书上的知识的更进一步的探究;社会生活问题,即选择一些社会生活中跟课堂内容有关并符合学生探究能力的现象、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在设计探究型作业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就内容形成的主体而言,一般有如下两种基本策略:

一是教师设计并直接呈现探究型作业,可根据现阶段的学习内容或案例进行二度设计;

二是学生自己发现并形成问题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平时积累,选择和自己原有的经验水平、认知结构相冲突,同时又感到有趣、有意义的问题。

[案例4]对校园安全的调查与对策思考

1.调查目的:最近,校园血案频发,校园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校园的安全现状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本次问卷面向全校学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7份。主要问题涉及学生对我校校园安全状况的看法、自我安全意识的认识以及对学校安全建设的建议等。

3.关于我校及周边环境安全状况的调查分析。存在的安全问题;对策、建议。

4.问卷整理、分析与小结。在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我校的安全状况总体是较理想的,学生的素质较高,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不法侵害,校园交通安全、暴力事件发生率较低,但是仍存在一定的漏洞,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财物被偷、学生打架斗殴上,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以便学校能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安全,构建安全文明校园。

探究校园安全问题的作业,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发放问卷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让学生收集和整理相关问卷,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探究的结论。这个探究性作业实质上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作业。

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 篇4

摘 要: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通过优化初中历史课程导入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课堂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比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中的有效教学也可表述成是教学所得与教学所耗的比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教师教的效率,通过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因此,只有增加有效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重视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使之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富于想象等心理特点,精心编制导言、设计新课的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其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十分精彩,精彩的开头就像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分以下几种方式:

(一)利用图片导入

图片比较直观、形象,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恰当合适的图片进行导入,就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美国独立战争》中就可以采用图片导入法导入新课,出示美国的国旗,然后介绍国旗的特点和含义。当今,美国是世界上的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可是200多年前,它却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独立道路的?华盛顿是个怎样的人物?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导入

语言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历史教学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感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动人故事,感人肺腑、慷慨悲壮的人物命运,气势磅簿、刀光剑影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课堂本身不同于其他课堂的魅力,通过教师的语言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三)多媒体导入法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体现改革理念的重要举措。而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将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些影视资源,如纪录片、科教片、新闻片,进行适当剪辑,然后作为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课堂导入,这样的历史课堂能冲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生动的理解和体验历史。

(四)生活实际导入。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问题,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体现知行一致的教学原则。如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这样开始:“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最不能少的电是怎么来的?我们出行离不开车,车是谁发明的?我们与他人的交 往越来越密切,电话是谁发明的等”。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追根溯源导入新课。

需要注意的是,导语不要太长,也不要偏离教材,要做到恰到好处,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完成为宜。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只有不断探求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积极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结构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教“书”而是教“学”,即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要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主动利用各种学习媒体有目的的、独立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点、线、面知识归纳串联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点”,即历史基本知识点。历史知识虽然纷繁复杂,但以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能够完成对课本基本内容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展经过的归纳,教师就应该将这部工作交由学生完成,不要包办代替,要相信学生。历史的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

所谓“线”,就是历史线索。将繁杂的历史知识时间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进行概括归纳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理出一条条线索,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并对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保障。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归纳课文内容。另外还可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学习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 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

所谓“面”,就是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前面已有叙述。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不能由教师“赐给”,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而获得的。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教与学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若干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历史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提问,教师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教与学达到一种和谐的交流状态。教师的提问要适度、适量,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的价值,问题设计要合理。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优化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重视分层提问。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也是分层次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设计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初步的引导中如剥茧一样明白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规律

(二)提问应有针对性 在历史教学中,要问的灵活性很大,但不管怎样设计,都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提问应有针对性。首先,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提问。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做到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其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基础、能力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自然就有好、中、差之分。况且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消化吸收知识的程度和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同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所以,提问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分层次的进行提问,让问题能够切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三)提问应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主要是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对“问题”是处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

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化新课程理念,把握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不断吸取新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不断自我创新,加强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不断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08 [2]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7.[3] 张向阳.历史教学论.长春出版社.2011-08

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 篇5

【摘要】合作型历史作业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从设计合作型历史作业的原因、意义、原则、类型、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对历史合作型课后作业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合作型 历史作业设计 评价

一、为什么要设计合作型历史作业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作业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一是检查和巩固,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重在创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全面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然而,历史作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高中历史作业,以教材为中心,用高考的题型,由教师按照作业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通过反复训练来加强记忆,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形成由基础到提高的一种解题训练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的高中历史作业呈现出一定的弊端,如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忽视同伴探究与合作;评价标准过于客观和被动;注重作业结果远甚于完成过程等等。不少学生对历史作业感到乏味,甚至老师也感到批改作业很机械。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成了许多学生对历史丧失兴趣的“罪魁祸首”。故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历史教改也应体现在作业的设计改革上。

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据此设计合作型课后历史作业可以让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学习,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依靠相互团结的力量,互补互助;而相互依靠又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

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theory)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间的合作活动之所 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学生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为高级的行为。基于此,合作型课后历史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同伴沟通、同伴合作,而沟通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什么是合作型作业

合作型作业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作业。它要求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和各成员的表现为依据进行评价。相比较传统教学而言,合作型作业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互动探究、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交融的作业模式。

三、设计合作型历史作业的意义

1、落实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学习活动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仅仅靠每天40分钟的课堂活动,教师哪怕是再精雕细琢、准确无误的分析,学生的体会也将是肤浅的,容易淡忘的。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课外作业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2、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使他们努力学习和掌握所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技能,提高他们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从而,让学生愿意完成作业,喜欢完成作业,愉快完成作业,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用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3、活化历史知识,提升生活素养。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1947年1月,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论文中探究克罗齐的史学思想时,曾对这一命题做了如下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著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著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这必然要求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活用历史,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分工,互相协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三、合作型历史作业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

作业要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只图新颖。对学生易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宜设计有关提高思维力的作业,保证让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

2.现实性

现实统一于历史进程之中,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是历史的否定和发展,并不断成为未来的历史。现实居于人类历史进程的中间环节,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与现实热点结合,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现实性思考。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活动的倾向,它能推动一个人主动积极地去活动,产生一种推动力,从而获得奇异的效果。要让学生对历史作业产生兴趣,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机械重复,让作业的新颖,让学生感兴趣去做。

四、历史合作型作业的类型

合作巩固型: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不能放松。

合作延伸型:立足教材,拓展延伸。既让作业与教材保持联系,又要让作业保持距离。学生在进行拓展延伸类学习后,再来回眸教材、审视课文,必能加深理解,促进知识、能力、情感的内化。

合作研究型:结合教材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表达、传递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五、历史合作型作业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机制以教师评价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当然,传统评价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它的不足也日益凸现。例如:它侧重于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掌 握程度而缺乏对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而缺乏对过程的关注与反馈,评价形式单一甚至有绝对化倾向;过多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评价无法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与提高;重于简单的量化评价;学生只是作为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

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要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首先要明确答案的多样性和评判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评判学生作业时屏弃过去用“标准答案”一把尺衡量的观念,树立“言之有理即可”的思想。由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老师的评判就难免会有缺漏或错误。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批改进行反批改,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批改中,缺漏可以得到弥补,错误可以得到纠正。不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深刻,老师也能与学生教学相长。这样学生更能大胆地探究、无忌地表达,使作业真正能够取得实效。

其次,科学地评判作业,还要重视评判的过程性和延伸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的评判是结论性和鉴别性的,作业评判仅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这样的评判一方面往往会对部分同学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是作业资源的一种浪费。在“新课改”环境下,作业的评判应注重过程性和延伸性。既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又可以创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

第三,科学的评价还要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在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应是主体,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学生参与作业的批改,对改、互改、轮流批改,相互交流。在互动中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历史作业和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具有发展性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在新课标下,作业的评价应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至于作业量化评价,也不唯分数是举,可以用等第评价,也可以用评语反馈;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积极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通过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反馈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

总之,合作型历史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面对着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 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方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人教期刊,2005年第1期

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探索 篇6

一、为什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应用教学案例

1、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优秀教学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所以,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利于推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知识有着严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很多知识点抽象复杂,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摸不着头脑。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案例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教师通过举一反三的例证和类比分析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3、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是通过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辩论、分析、归纳中验证历史。在此过程中学生参与与老师、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了学习方法与操作的基本技能,所以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编写历史教学案例

1、资源的获取

(1)利用网络、新闻、杂志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2)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课”改编为案例

(3)通过各类试题中给出的材料编写教学案例

2、材料的整合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真实的史料,而且要把它整合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去粗取精;紧扣课题;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

3、方式的表达

教学案例的表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精确的数据图表也可以是诙谐幽默的漫画;既可以是摘录的史料也可以是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既可以是剪辑的录像片段也可以是制作的幻灯片。

4、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案例的编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历史教学案例的选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要来源于客观存在

所谓教学案例就是根据教学要求引据的一些历史材料,真实的材料才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所以案例必须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然而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所以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历史素材,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精心编制,而不是自己主观臆造。

?(2)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既能反映历史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能生动表达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阔的视野,敏锐的历史感悟性,多寻找一此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对验证历史规律有典型性的案例。

?(3)案例要富有时代的气息

课堂上的教学案例要使教学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教学必须快速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为社会奉献的责任感。如是改革开放30周年;通过这一案例进行图片展示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就。富有时代感的历史案例教学,具有鲜活生动的特色,更能充分显示历史教学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4)案例要切实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作为历史案例的选取必须符合历史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历史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历史教学案例应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并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更祥实的说明历史问题,才不显空洞乏味。 历史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总之,案例必须精选,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三、历史教学案例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案例教学展示中要注意案例的直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了解其中的一般规律,直观展示方式可以将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许多历史案例要涉及到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甚至参观访问、网上查找等,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直观性材料,并运用电教、场景模拟等方式展示案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案例教学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1)对案例内容较少、相关知识和规律较容易的案例,以学生独立思考的形式完成规律分析,以培养他们的独立逻辑推理能力。(2)对内容复杂,涉及的历史现象、规律和原理容量较大的案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分析时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研讨精神。也通过分析辩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去伪存真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表达能力、竞争意识。(3)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看或通过历史剧的方式进行准现场情景模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始至终以最合适的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2、案例教学的应用要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是学生从个案到共性规律分析的开端,案例应用机制对课堂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教学案例怎么应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1)通过对同一案例的不同侧面或对不同案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异同点,进而推导出相关规律。(2)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再通过改变案例中的某些要素,引导学生进行再思考、再分析,使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历史史实或理解历史规律。(3)在完成历史规律分析后,根据案例中可能隐含的其它信息,进行延伸分析,以充分利用现有案例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系统,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4)有些历史规律通过正面案例难以顺利分析出来,不妨采用反面案例,反证历史原理和规律。

3、应用案例教学应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我们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不是传授给学生固定的知识点,而是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点带面。通过对某一事例的分析让学生类比评价、触类旁通;通过某一知识点带动其它相关知识点,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4、案例教学后教师要及时总结与反思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历史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及时地、灵活地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规律和原理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侧重,而非面面俱到。(1)纲要型总结。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教师绘出知识网络图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间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2)强调型总结。对贯穿整节课的关键性内容进行强调,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3)提高型总结。对学生已得出的结论进行加工、提炼,适当拔高,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4)矫正型总结。对学生分析、推导的结论中可能存在着内容缺漏、规律不普遍、知识不严谨乃至科学性错误时进行弥补、矫正,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科学、更完整。(5)悬念型总结。总结过程中提出与下一节课有关的新问题,启发学生对已推出的规律进行再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此外一个教学案例应用后教师要及时做好反思,反思案例运用的是否恰当;反思案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学生的信息反馈以及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只有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案例才会更经典,运用起来才会更得心应手。

新课程下的历史作业设计 篇7

一、作业来源由教师给予到学生自主

传统的历史作业都是由教师布置给学生的, 作业的内容、手段与程序规范千篇一律, 而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爱好、兴趣、特长等千差万别。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业设计就必须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 体现层次性。作业布置中, 可根据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 布置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作业, 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 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某一点或某一事来设计自己的课题。比如:在讲了变革与争霸这部分内容, 我设计了以下多种形式的作业,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完成: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小故事, 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讲故事比赛;说说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商鞅变法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这种将作业的选择权还给学生的做法,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 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不同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极大的展示, 是使学生对历史保持持久兴趣的重要保证之一。

二、作业内容体现人文性、时代性

历史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 新课程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增加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历史教学中, 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贴近学生,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作业的布置也应体现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验到历史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 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学用结合,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比如:在讲完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后, 可让学生查一查, 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家乡有哪些名人?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生积极查资料, 相互合作后得出了答案, 这样, 既能让学生对行省制度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理解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比如: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 可让学生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中国加入WTO前后有哪些变化?这些习题的设计, 不仅使学生运用了课本知识, 还解决了实际问题,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提高作业兴趣。

三、作业完成由独立走向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经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新课程对历史社会学科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而且,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 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从历史的时空来看, 课程的开放性, 使许多历史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而需要与他人协作, 比如明清小说的特点和成就是本科目教学的难点, 可将其设计成研究性的课题:试结合史实说明明清小说的特点及成就, 由学生组织参与, 合作探究, 既能立足课堂、课本, 又延伸到课外、社会, 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 又借助语文学科知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既落实了历史学科中的知识能力的目标, 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四、作业评价由对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的关注

新课程将更加重视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逐步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树立崇尚科学精神, 培养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因此, 新课程下历史作业的价值观需要进行明显的转变。它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应成为学生“学”的强化, 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学生课堂热烈讨论的结晶和延伸, 也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新课程下历史作业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 认识自我、展示自我,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和“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 在评价方式上, 将提倡多元评价的相互结合, 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对作业的评价从对还是错转向理由是否充分, 论证是否有力,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城市长安时, 传统的问题会是这样的:当时国际上有哪些大都市?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通过网络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国际性大都市的图片或数据材料并加以比较分析, 说明这些城市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初中历史教学作业设计探究 篇8

一、形式上尽可能多样

某学科作业在形式上如果一成不变,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某历史老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候经常就是二道题,第一道将本节课历史史实相关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二道将本节课历史事件相关知识点做出自己的评价。从布置作业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形式对学生巩固知识,达到记忆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每一次作业都是这样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行评述和思考,时间长了,学生心理上的倦怠感就会越来越强,对老师的作业形式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作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化,可以是总结类的知识汇总,也可以是反思类的事件概述与述评;既可以将横向的知识点进行概括,也可以就某一个历史现象进行深挖探究;既可以形成书面性的作业,也可以写成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历史小论文。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辩论会、故事会、办报纸、做调查、动手制作模型等等。总之,历史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度,尽可能让作业形式多样化一些,保证作业设计有效,学生做完之后达到作业布置的目的。

二、内容上尽可能有效

历史作业的设计重要的是让学生做完作业之后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因此,让学生如何完成历史作业,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作业特别重要。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考点,历史老师只有在熟悉教材与考纲的基础上,才能对所讲授的内容和相应的重难点、考点有效的联系起来。在布置作业时候,找准知识点和难点、重点、考点的衔接点,设计有效的作业。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节的重点、难点、考点就在于让学生牢牢地把握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熟记并能够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在设计学生作业时,这就是关键点。只要围绕这个关键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题,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融会贯通,熟记于心。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全面地熟悉教材,对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都应该烂熟于心,同时还要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对某一个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是怎么样的,在考试大纲中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样的都要心知肚明。

三、方法上尽可能实用

初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在方法上要尽可能实用,所谓实用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某种类型的作业达到了作业设计的目的,对老师所要求的记忆、理解、分析、判断都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那么,历史老师该如何让作业设计方法更实用呢?其一,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要求识记类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事件,无非是让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但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相关的知识记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默写。学生能够默写出来,则证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记忆是有效的,这类型的作业设计也是有效的,反之,则需要历史老师考虑再重新决心作业设计。其二,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例如要对某一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那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候,可以考虑以小组单位,让学生四人或六人为一组,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画出知识脉络图,形成思维导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展示,达到检查作业的目的。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非常实用的方法,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接受了这种作业形式,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有效的完成作业,真正实现了“作业设计”的目的。其三,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最能够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根据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竞赛形式,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在竞赛结束后再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力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空间上尽可能拓宽

初中历史作业的设计,一方面需要达到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作用,在作业内容上必须紧扣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求取得抓根固本的效果。巩固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识记和掌握,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形成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历史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内,不应拘泥于课本,要尽可能地进行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从学习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学科,其内部都是互相关联的,同时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今历史、中外历史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形成一体。历史与政治、地理、生物、数学、语文等科目之间关联无处不在,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学科的共同点,强化记忆,加深认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历史作业的设计需要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不能脱离学生的需要。只要历史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作业,相信我们的作业设计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上一篇:销售拜年祝福语下一篇:公共关系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