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示范课(精选6篇)
一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 对音乐的描写足见其手法之高妙, 可以看出他既不为前辈诗人的框框所束缚, 又不与同时代的诗人雷同。在诗中, 诗人用了多种手法写音乐, 如用比喻联想、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自成特色。
诗中, 诗人运用形象思维, 通过各种非常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极力摹写琴声的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如开始的“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把弹琴者初弹时的情景形容得真切而有情味, 琴声的轻柔细碎仿佛也飘进读者的耳中。接着, 琴声突然发生了变化“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那昂扬杂沓的声音骤然使听者紧张起来, 这两句不仅传神地写出了琴声的激昂, 而且融进了听者的神态, 真可谓一语胜千言。接着琴声忽然变得悠扬, 像柳絮在漫天飞扬, 像浮云在长空飘荡, 纵横变化, 使人捉摸不定, 听者的感情也随之悠忽飘荡。正当听者沉醉于悠扬的琴声时,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忽然间, 琴声又随之变化, 使人觉得在百鸟和鸣中, 分明有一只凤凰在引吭高唱, 声音无比嘹亮。接下来琴声越来越高, 就像爬山人在一分一寸地艰难向着顶峰攀登。正在这琴声越尖越细、难以为继的时刻:“失势一落千丈强”, 仿佛有人从顶巅失足跌下万丈深渊 , 使听者的心情也随之猛然一振, 琴声越来越低, 直至悠然而止。这些描写, 作者用了贴切比喻, 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 把琴声的变幻莫测展现在读者眼前,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量, 使人产生了无穷联想, 同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琴师高超的技艺。在描写中, 作者极尽抑扬顿挫、腾挪变化之能事, 为我们再现了美妙的琴声。
诗最后通过作者听了音乐的感受及产生的效果极力赞扬颖师技艺之高,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作者表示自己感动得受不了, 而泪下沾衣。作者听他的演奏, 好像一会儿寒冰入肠, 一会儿火炭入肚, 一会儿浑身冰凉, 一会儿热血沸腾, 实在受不了。“无以冰炭置我肠”的比喻简直异想天开, 闻所未闻。在这里, 却显得形象而又贴切, 使人不免叹服作者表达上的技巧。这是作者通过深刻感受和强烈反应赞扬颖师的高超技艺, 比正面赞扬的效果好得多。
可以说, 这是一篇描写音乐的杰出诗篇。作者运用生动精练的语言及贴切生动的比喻为我们再现了美妙的音乐, 又用独特的表现手法赞扬了琴师技艺的高超, 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使人无不叹服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主要是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描摹原声, 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作者用以作为比喻和联想的材料, 如儿女私语、勇士赴敌等, 都还属于生活中的习见现象, 所以给人的感觉是精妙而非神奇。
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然以意境的奇瑰取胜, 对这一点不容置疑。
诗中作者用了大量比喻、丰富联想和大胆夸张, 都超出于常情, 真正体现出了他的浪漫主义、想若天外的艺术风格。诗的前四句点明弹箜篌的事实, 而先用凝云不流、神女愁啼的特异景象作烘托, 然后引出“李凭中国弹箜篌”, 一句话就显得有千钧之力, 中国六句, 正面描写乐声, 同样运用比喻和联想, 却超出于常情之外, 玉碎凤叫, 谁曾听到?蓉泣兰笑, 谁曾见过?作者所用这些, 使音乐的清脆激越、曲调的幽咽与欢快自然呈现于读者面前, 而乐声融化了寒气, 感动了天地, 甚至震裂天空, 洒下淅淅沥沥的秋雨, 想象的飞跃让人有所思, 但诗人还不以此为满足, 最后四句将读者进一步带入幻觉的境界, 把“化凡为奇”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联想夸张使之带有神奇不凡的意味诗中作者取材于神话传说, 如“女娲补天”、“吴质倚桂”, 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力, 构造出诡谲宏伟、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
从意境上说, 作者的构思是曲折离奇的, 不仅反映于篇章结构, 而且体现在一词一句的锤炼和某些片段材料的加工上诗中诗人有一些创造性的诗句,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读时只觉得霍然破空而来, 令人目眩心惊而又神往构思上说, 诗人一是从乐声联想到秋雨洒落的声音;二是进一步想象为乐声把秋雨从天空逗引下来; 三是联想秋雨降落是由于天空为乐声所震裂;四是天空既然会震裂, 于是有了“石破天惊”的设想;五是联想到女娲补过而不太牢固之处。经过一层层的转折、构思, 终于提炼上面一联构思新颖、意境奇崛叫人惊叹不已的诗句。
其外, 该诗十四句中运用形象比拟竟有十六处之多, 基本上是前半写箜篌的声调, 后半写声调传神之妙, 在于生出一个新的境界, 比拟中, 江娥、素女、昆山、凤凰、女娲、神山等, 均非现实中的事物, 其他如芙蓉、香兰、十二门、二十三弦, 虽是现实事物, 但诗人予以拟人化, 或让其同超现实事物结合, 成为另外一种理想中的事物, 用暗示和象征手法, 集中反映所要描写的现实事物, 从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诗中, 诗人还把自己的精神意志微妙地贯注在诗行诗句的每一个形象化的比拟中, 近乎神秘的形态, 令人不可捉摸, 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玩味与补充, 留下广阔的回旋余地。
由此可见李贺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诗中, 他把曲调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染力之强、构思之独特, 独树一帜。
三维目标:
1、感受音乐,把音乐和形象结合起来。
2、鉴赏诗歌是如何表现音乐之美的,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分析比较本诗和《琵琶行》描摹音乐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听音乐,谈感受。
1、播放《春江花月夜》、《运动员进行曲》、《二泉映月》,问:这几首曲子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以这几首音乐为背景音乐,你会想到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讨论回答。
示例:
(1)、播放《运动员进行曲》,教师台词:“下面有请获奖者上台领奖”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师台词:“小强,你死的好惨啊!”
2、总结明确:音乐和形象密切联系,而且互通,音乐和形象一致,则会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会是什么情况呢?(将刚才的音乐和台词交叉搭配,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问:如何将听觉的音乐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我们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经对此有了了解。
4、复习《琵琶行》中的相关语句。(学生集体背诵“忽闻水上琵琶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导入:今天我们要学的《李凭箜篌引》也是这样的一首诗歌。(板书诗题)
二、朗读,分析研讨。
1、释题
李凭: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善弹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引:诗歌体裁
2、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3、思考讨论:诗歌是如何描绘声音的?
明确:
(1)、从描写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属正面描写,“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和乐器特点,其余均属侧面描写音乐。
(2)、从修辞角度看:通感和夸张
通感:“芙蓉泣露”(乐声惨淡)
夸张:“空山凝云颓不流”、“动紫皇”、“石破天惊”等。
(3)、从内容风格:浪漫主义,通过深神话表现音乐世界,听到音乐就如同恍到仙境,更显音乐之神奇和感染力。
4、难点讨论:“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为什么选取并不漂亮的物来入诗?
明确:老鱼、瘦蛟本已年迈体弱,应在水下静养,可听到乐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乐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三、分析比较
比较本诗和《琵琶行》在表现音乐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从描写角度看,《琵琶行》多为对音乐的正面描写,而《李凭箜篌引》多为侧面描写。
从内容看,《李凭箜篌引》为纯描摹声音,而《琵琶行》在描摹声音时也在叙事和抒情,风格感伤。
《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诗鬼”李贺,这篇佳作《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样,均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
李凭箜篌(kōnghóu)引⑴
作者: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⑵,空山凝云颓不流⑶。
江娥啼竹素女愁⑷,李凭中国弹箜篌⑸。
昆山玉碎凤凰叫⑹,芙蓉泣露香兰笑⑺。
十二门前融冷光⑻,二十三丝动紫皇⑼。
女娲炼石补天处⑽,石破天惊逗秋雨⑾。
梦入神山教神妪⑿,老鱼跳波瘦蛟舞⒀。
吴质不眠倚桂树⒁,露脚斜飞湿寒兔⒂。
【注释】
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大约生活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箜篌:古代弦乐器。又名空侯、坎侯。形状有多种。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2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张:调好弦,准备调奏。高秋:指弹奏时间。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3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4“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5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6昆山:是产玉之地。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
7“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8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9二十三丝: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这里用来指皇帝。
10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淮南子·览冥训》和《列子·天问》载有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故事。
11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
12神妪〔yù〕:《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所谓“神妪”,疑用此典。从这句以下写李凭在梦中将他的绝艺教给神仙,惊动了仙界。
13老鱼跳波:鱼随着乐声跳跃。源自《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
14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15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翻译】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课题名称
李凭箜篌引
姓名
张佳丽
工作单位
遵化市高级中学
学科年级
高二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的内容,鉴赏本诗对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3.比较阅读《琵琶行并序》与《李凭箜篌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本诗对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并序》与《李凭箜篌引》,提高鉴赏能力。
三、学情分析
通过此前的诗歌学习,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鉴赏的能力。然而,李贺诗作多用大胆、诡异想象,善用典故,因此,学生理解诗意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鉴赏李贺摹写声音的高妙独特之处。设计两个环节,一是诵读感诗韵,侧重体会诗句韵脚开口音、闭口音蕴含的情感,四次换韵的急促节奏,帮助学生明确诗歌的韵律和乐曲的旋律是一致的;二是品读明诗技,鉴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选取白居易的《琵琶行》,探寻比较,进而领会诗韵。
五、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自学辅导法、朗读法、启发式问答法与合作探究交流法,教学策略上教师适时做简明扼要的揭示,点燃学生自主鉴赏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预习
印发预习学案
1、补充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及典故释义。
2、诵读指导
完成预习任务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课前预习。
二、情境导入
展示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诗文,继而深情导入:“我们曾一起领略过白居易的‘江上琵琶’;也曾与东坡先生一起泛舟聆听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场惊艳千古的独奏。”
听导入,明确学习内容。
营造诗意的学习氛围。
三、明确目标
投影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看投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
四、明确目标
1.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爱?但作者为何偏偏诘问“何时了”呢?
李煜在问谁“何时了”?
2.“往事知多少”,你认为往事“知多”还是“知少”?这里的“往事”都可能有哪些往事?
前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情)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小”和“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可能是什么风?
4.“月” 是常见意象,常用来表达什么情感?出示写月的诗句。(故国之思)
5.“应犹”有版本为“依然”,请比较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应犹”改成“依然”好吗?为什么?“朱颜”是何意? 改变的仅仅是“朱颜”吗?(对比)
6.请小组合作讨论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提示】 ①修辞手法;②表达效果
(设问、比喻、夸张。化抽象为具体)
并出示一些写愁的名句,并
分析古人经常借细丝、细雨、薄烟等来写愁。
由一个个问题,思考答案。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最后一句话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了解虚实结合、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手法及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愁情。
五、结束语
李煜作为一国之君,无疑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个词人,却开创了一代婉约派词风,给我们留下许多不朽的血泪之词。正如王国维这样评价: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在我看来,李煜的愁,哪里是一江春水啊,分明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一江泪水啊!难怪法国作家缪塞说:许多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最后,播放邓丽君的《虞美人》歌曲,让学生跟唱。相信讲完课文之后的吟唱,学生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讲课之前已经吟唱过)
细细体会那一江春水实则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一江泪水。
深入体会缪塞的名言:有许多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全班学生吟唱《虞美人》。
更加深入地体会李煜的血泪之词,李煜的浓浓愁情。
六、作业布置
李煜的这首《虞美人》和宋朝蒋捷的《虞美人》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后者的表现手法及情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认真记作业
再次练习巩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七、教学评价设计
优点:
1.教态自然,教学环节流畅。
2.相关内容拓展到位。
3.课堂容量、信息量很大。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4.导入语和结束语引用的名人评价是亮点,深化了情感。
缺点:
1.对作者李煜和写作背景的介绍,有些突兀。
2.拓展内容太多,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
3.导学案设计得有些简单。
4.在讲解“往事知多少”这句话时,说这句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老师表示这里的虚实结合有待商榷。
八、信息技术应用设计
本节课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PPT图片和文字搭配较好,课件很精美。运用了网络,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带动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朗读法、演唱法、启发式问答法与合作探究交流法等教学方法,三次朗读,让学生逐步深入体会作者的愁情。结尾的吟唱《虞美人》歌曲,再次带动了课堂氛围,起到了“终末激发”效应。
但是,有老师评价说:本堂课内容量大,信息量大,在旁征博引的同时可能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其次,关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我将“往事”、“故国”的两句都解释为虚实结合,其实作者只是想强调故国不堪回首,并没有具体写到故国的事情,所以虚实结合手法放在这里,有些不合适;最后,小组讨论环节有待商榷,最后的讨论是在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修辞手法其实很容易能够分析出来,在这里是否有合作讨论的必要?这些都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
十、板书设计
不变的外物(物是)
巨变的人事(人非)
手法
情感
永恒的(春花秋月)
今非昔比的(往事)
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情
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
人生之慨
年年到来的(东风)
不堪回首的(故国)
虚实结合、对比
应犹在的(雕栏玉砌)
已改的(朱颜)
借代、虚实结合
向东流的(江水)
已改的(心情)
比喻、夸张、设问
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
1、编剧兼导演:李贺
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
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
“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
“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
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云:
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
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3、素女:
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4、长安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长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所以称长安为十二门。长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音乐中,沉默不语。
5、紫皇: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被音乐打动。
6、女娲:
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女娲听李凭的箜篌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7、神妪:
就是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成夫人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8、老鱼、瘦蛟: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9、吴质:
吴刚,他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10、寒兔:
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小结:我们的确能体会到李凭的箜篌弹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
四、描写手法的探讨:
1、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通过箜篌产生的音响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2、侧面描写的手法,是乐府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初中时曾学过一篇成功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乐府诗,大家说说是哪一篇?
汉乐府《陌上桑》里写罗敷美貌的那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里不是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而是借助他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的目的。
3、这首诗除了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还有其它方法吗?
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
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
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4、这两句诗除了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来描写音乐,诗人还运用通感手法,
我们怎样理解通感手法?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
可以唤起玉石撞击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
五、作业:
1、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2、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读李贺《李凭箜篌引》,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一】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下面是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安徽大学中文系原写作教研室主任朱世英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赏析二】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赏析三】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