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公开机制(精选8篇)
潮河
殷洪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04】17号)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实行村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工作,增强推进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真正把这一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意见》出台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6年之久,全国各地也在村务公开的内容、方式上作出了一定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方法。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村务公开在推行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难:
一是敷衍应付,公开不规范。目前,村务公开虽然在镇、村两级得到普遍推行,但与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如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
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当,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群众居住较为分散的实际;公开内容不完整,个别村“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避重就轻;公开程序不严谨,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村干部唱“独角戏”,民主理财、议事和村民代表组织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二是疏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建立了这一机制,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尤其是法律法规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多头管理,渠道不顺畅。围绕农村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工作,有组织部、民政局、农经局、纪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
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那么,如何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机制,使农村基层村务公开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首先,优化基层干部队伍。要通过改革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选、育、用、管”机制,促使农村基层干部更新理念,加强自律意识,改变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等心理,真正从干部层面解决村务公开的障碍。
其次,强化民主法制宣传。要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等系列平台,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村基层民主法制知识,使群众了解村务公开的相关制度、程序,打消他们如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等担心,唤醒广大群众的参与监督意识。
再次,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总结过去几年我镇村务公开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村务公开工作方面要坚持“三必须”、“四围绕”、“五明确”、“六监督”四大原则。
1.三必须:在公开过程中坚持“凡是群众关心的,必须进行公开;凡是群众有疑虑的,必须向群众讲明白;凡是群众想知道的,必须向群众说清楚”原则。
2.四围绕:围绕中心工作加强村务公开;围绕热点问题加强村务公开;围绕“三重一大”加强村务公开;围绕“三资”管理加强村务公开。
3.五明确:明确公开时间,明确公开内容,明确公开形式,明确公开程序,明确责任单位。
“三公经费”又称“三公消费”, 指政府部门在因公出国 (境) 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从性质上看, “三公”经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的支出。但因国家和地方对“三公”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个别单位和个人超规格接待、公款吃喝、超标准配车、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费出国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的浪费, 而且助长了浮夸奢侈享乐之风, 这一现象的持续存在无论是对干部, 还是对社会、对人民都会造成持续的不良影, 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三公”经费公开机制, 完善监督机制, 最大限度的为公众提供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信得过的严谨翔实、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信息,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实现。
二、“三公”经费公开机制构建
(1) 准确鉴定“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 提高“三公”经费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出国费的核算内容是反映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出国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支出。出国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差旅费的一种特殊形式, 之所以将出国从差旅费中划分出来, 就是要将该部分费用进行特殊管理。而部分单位有意将出国费反映在差旅费或培训等科目中, 是一种不合规的行为;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是反映和核算单位用于购置各类交通工具的支出和车船等各类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等车辆运行支出。从该科目反映的内容不难看出单位职工自带单位车辆因公出差所发生的燃料费、过路过桥费等车辆运行费用应该反映在交通费科目, 但各单位基本上将该项支出列入差旅费, 这也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招待费科目反映和核算的内容是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接待费用, 严格意义上讲单位工作人员办公室内接待客人所用物品如茶叶、烟等以及接待来客所赠物品如本地特产、纪念品等应属于招待费核算的内容, 但是部分单位在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违反规定将其列入办公费或其他支出。因此严格划分“三公“经费支出核算范围, 是确保“三公”经费公开数据准确和真实的基础工作。
(2) 科学制定“三公”消费制度与规范消费标准, 为“三公”消费提供政策性的依据、为民众监督提供分析依据。“三公”消费之所以出现如公费旅游、公费出国、公款招待、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等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 “三公”支出缺乏刚性的制度和标准约束是原因之一。目前, 虽然各地出台了一些有关的制度和标准, 但是层级较低也不够完善, 有的制度比较原则, 有的标准针对性不强, 地区间、部门间差异较大, 甚至有个别地方在“三公”经费管理制度的建设上还是一个空白, 公共机构“三公”消费缺乏制度和标准体系, 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性的制度, 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三公”消费支出随意性较大, 民众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对公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因此, 建设制度易于落实, 标准易于执行的统一、科学的, 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 约束力层级较高的制度和标准体系, 是强化“三公”经费管理, 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和建设廉洁、节俭政府的需要。
(3)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严格预算执行, 强化国家预算权威性, 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具有实际意义。预决算数字差异较大是这次公布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也是较有价值的问题。反映出了我国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的时间相对滞后、编制预算内容较为简单、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足, 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够, 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不力, 缺乏预算即法的观念, 财政资金随用随批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三公“经费的有效管理, 也会使“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国外很多国家的出国经费预算管理非常严格, 没有预算就不能出去, 或者不进行招待。因此, 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第一, 加大力度将各项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将不存在自行支配预算以外的收入。第二, 完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及范围。“三公”消费支出是公共机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发生的正常支出。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应将“三公”支出纳入基本预算, 预算单位的“三公”费用支出只能从基本预算中列支, 不得在其他财政性资金和其他收入中列支。第三, 细化预算编制, 完善预算标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应结合单位职能、基础数据和预算年度的任务以及有关的制度和标准, 严格遵循人员经费按照编制, 公用费用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论证的原则详细编制预算, 内容细化到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每一项支出预算的数字指标, 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 依据充分, 数据确实, 不能假定、估算, 更不能任意编造, 使政府支出预算更加翔实可靠。第四, 坚持先有预算, 后有支出, 严格按预算支出的预算一般原则。各级政府应提前编制下年度预算草案, 有关部门应及时批复预算, 用钱单位根据预算支出, 杜绝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第五, 严格遵守程序进行预算执行, 健全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体系。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 没有预算, 一分钱也不能花, 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同时, 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扩大政府集中采购规模,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 增强预算单位经费支出的透明度,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强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力度。
(4) 加强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 使“三公”消费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在账面上。从公布内容及说明不难看出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拨款范围内的支出, 而各单位的预算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支出也不容忽视。加之,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内部人控制”现象客观存在, “三公”消费支出不仅账面数增长较快, 而且隐性支出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截留本级财政拨款之外的收入用于“三公”消费;二是虚报支出套取现金留作用于“三公”消费;三是直接将“三公”支出变通为其他支出;四是以各类学习、培训、会议、考察等名义进行公费旅游为干部谋取福利;五是向下级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摊派、转嫁相关费用。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是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各项收费票据的领用缴销管理, 与收费单位认真核对领用票据的领、缴、存情况, 定期检查核对各项收费的入账情况和入库情况, 对预算单位一切收入都要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从收入环节堵塞漏洞。第二是用钱单位必须加强经费支出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公”消费只能从本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及基本支出预算中支出, 不得从其他渠道支付, 更不容许科目间相互调剂, 对不真实、手续不全、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和违反法律和制度的支出拒绝支付。第三明确违反《预算法》、《会计法》等财经法规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并加大惩处力度。特别是明确经费支出的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及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对于遏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5) 建立建全公开“三公”经费规范与制度, 定期为公众提供完整统一、标准规范、质量可比的“三公”信息。从已公开内容的口径看, 已公布的“三公”经费支出仅限于财政预算拨款的支出, 不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真实的“三公”支出情况。从公布格式看, 格式过于简单, 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预算单位的“三公”支出是否超预算、是否超标准、是否违反相关制度, 不能反映出预算单位“三公”消费的全貌。而且所公布数据较为笼统, 说明也不够细致, 不利于发现实质问题和民众监督。要改变这种情况, 首先必须明确以基层预算单位的预算年度内所产生的全部“三公”支出为统一口径, 全面真实地反映预算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其次, 要建立一整套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收入情况和“三公”经费支出详细情况、“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三公”支出制度和标准执行情况, 说明详细清楚、让民众看得懂、读得明的科学规范的报表体系。比如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支出中既要反映出预决算数, 也应反映出编制车辆、配置标准、实有车辆、本年度报废车辆、新购车辆、汽车品牌、排量以及管理方式、单车的本年度的行驶里程、油耗及维修费用等详细情况;因公出国需费用除反映出预决算数字外, 还需反映出出访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以及因公出国 (境) 团组、人员数量和在国 (境) 外停留时间以及有无审批等情况。第三是要明确公布的期限和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管理需要规定公开的期限及平台, 但对于一个预算年度的信息公开的时间及途径应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规定。公开信息的期限及时间应符合会计周期和预算周期, 公开的途径应选择便民监督和权威性、公信力较强的信息平台。第四, 是应将公开“三公”经费的规范和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固化, 增强其刚性约束力, 使治理“三公”经费有规可依, 为公众对“三公”经费进行监督提供法制支持。
(6) 建立与完善“三公”经费公开的有效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目标的实现。第一, 建立公开前的审查监督机制, 督促各部门严格执行“三公”预算, 严防支出超标。将本级政府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审计, 纳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的年度目标任务, 要求监督审查部门强化对各单位的经费支出的日常审计工作, 发现违规违纪问题, 及时要求纠正并依法惩处。同时, 各单位应建立“三公”经费支出统计台账, 加强自身管理, 并定期向纪检、财政、审计部门报送。第二, 建立“三公”经费公开时的审核机制, 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三公”经费公开之前, 应有审计的基本结论。“三公”经费支出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审核属于财务审计范畴, 各预算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部门报送“三公”经费公开报表, 审计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准确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审核, 并做出审计结论。第三, 构建公民参与监督通道,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促使政府各部门厉行节约, 杜绝奢华腐败。各单位应将内容真实、完整、规范、说明清楚, 经审计部门审核后的报表系统与审计结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模式集中进行“权威发布”, 让公众“围观”、“挑剔”、“追问”、“质疑”, 各部门应作出正面的回应, 并向社会公众释疑解惑, 对于未能作出合理解释并让让公众信服部门, 监督监察部门必须及时依法审查作出处理并向社会公布。第四, 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审查和国内同级政府间交叉审计的监督机制, 避免一级政府内部审查监督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的发生, 切实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第五, 启动公开“三公”经费支出问责机制, 并将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保障公开的常态化, 切实提高公开效应。对不依法定要求和规定期限、规定范围、规定方式、规定途径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和地方, 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还要对相应部门、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问责。没有严格的问责制, “三公”经费公开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 甚至会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地退出, 整个制度逐渐无声无息地走向消逝;必须对超支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度, 加大对超支单位责任人的惩处力度, 约束领导开支的随意性, 确保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目的。通过健全问责制度, 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公职人员, 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 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三、结论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运行机制
本文认为,高校信息公开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包括高校信息的形成、保存、整合,是否应公开的判断,公开形式、时间、平台、机构的选择,不公开理由的确定、责任的追究,考核、社会评议等等,这就要求各类高校为使以上过程动态运转,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信息审核、协调发布、立体监督及救济和绩效评价等五大配套运行机制。
一、高校信息公开信息管理机制
从高校信息公开的动态过程看,高校信息公开的起始阶段是信息管理,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查询检索,再到信息传输和反馈,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信息描述来进行,并围绕着信息处理来运作。而高校信息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可以是书面的、录音的、地图、照片、计算机输出的材料、计算机数据等等,无论是高校主动公开的信息,还是申请人依申请公开的信息,只能是高校进行了保存的上述各种材料上记载的信息,高校公开的只能是进行了保存的信息。因此,信息的记载异常重要。高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是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需要形成如下信息管理机制,确保高校信息的采集、整合加工、保存。
(1)成立专门的信息公开组织领导部门。
由专门机构及人员实现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编制、公开等工作,不仅有益于增强信息的可用性、便利性及规范性,实现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更可以节约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各自开展该项工作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
(2)进一步加强相关行政人员的能力、素质培训,提高信息服务意识。
要不断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外出学习、组织培训班或顶岗培训等形式,交流信息工作心得体会,在实现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增加工作人员职责范围内管理信息能动性的同时,使广大信息工作者的能力得到进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1]
(3)强化高校信息公共载体建设。
加强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或者模块尤其是网站管理系统的建设、维护,建立信息的汇总渠道,开辟专用网络空间存放归集信息,实现资源共享,方便保存与查找。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的建设和公开,利用新媒体为信息公开服务。
二、高校信息公开信息审核机制
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条例》和《办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做了规定,在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中,组织部门对相关信息是否应公开,有一定的权威性,故在高校信息收集、整理后,其应立即启动信息审核,对哪些可以公开,哪些属于法律规定应该保密不予公开的范畴进行定性分析。
对于重大且难以确定应否公开的信息、披露性信息,建议在主要领导最终决定前,由信息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外聘法学专家学者进行专门的研讨,对高校信息是否应公开进行技术性审查,为最终是否公开提供科学合法的论证,保障高校信息公开的合法性。[1]
三、高校信息公开协调发布机制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直接关系校内外各主体对象的利益,各类高校及其组成部门都有权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公开高校信息,而不同院系及党务部门的协调就非常重要,各类高校应整合已有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做到高校信息依法公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协调机制。
高校信息公开部门制作的高校信息,由制作该高校信息的部门负责公开。两个及两个以上高校行政职能部门共同制作须公开的高校信息,在文件上盖章、署名的高校信息公开专门部门负有公开该高校信息的义务。一个高校院系拟发布的高校信息涉及其他一些院系的,应当与所涉及的该院系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公开的高校信息准确一致。在两个高校信息公开职能部门对发布高校信息的权限产生争议时,由高校信息公开统一组织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决定。
(2)充分发挥高校门户网站在信息协调公开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门户网站栏目建设通常实行栏目分块负责制度。在高校信息公开主管机构的协调下,明确各栏目负责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向信息中心提供信息更新维护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保证门户网站的信息及时更新。通过更加符合传播规律的信息发布方式,将高校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板块打造成更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高校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络领域传播主流声音。加强高校信息上网发布工作,对各类高校信息,以数字、图表、音频、视频等方式予以展现,使高校信息传播更加可视、可读、可感,进一步增强高校门户网站的吸引力。
四、高校信息公开立体监督及救济机制
对于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工作,可尝试构建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上级监督、纪委监察部门进行的专门机构监督以及师生监督、社会监督、司法监督等多层面的监督机制。当信息公开的受众认为相关信息依法应当公开而未公开的,可以向高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举报;认为高校信息公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同时,高校应将信息公开列入各职能部门、院系及其负责人日常工作考核的内容,定期开展评估,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院系或个人予以问责。[2]
五、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机制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不可衡量,则无法管理”。因此,创设高校信息公开的绩效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是指高校依据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既定的规范和程序,对信息公开的投入和产出所做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机制的创设应涵盖如下部分:确定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目标,即评价什么、为何评价、如何评价等,这是绩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构建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健全高校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结果反馈与运用既是绩效评价的延续,又是其目的之所在。[3]
参考文献:
[1]赵守东,秦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运行机制研究[J].北方经贸,2014,08:18-19.
[2]王楠,刘江,吴峰.现代大学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公开的价值定位与动力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146-148.
[3]尹晓敏.高校信息公开:从学术、立法到机制的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10,07:23-27.
[4]韩宏亮.基于第三方微博平台的高校信息公开机制构建[D].黑龙江大学,2014.
[5]李惠蓉,李懋.高校信息工作运行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3:103-106.
[6]钟玮.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内部管理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3,06:222-223.
深入推进全省法院司法公开
**省高级人民法院
近年来,省法院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主题,按照依法公开、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的原则,扩大司法公开范围,拓宽司法公开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取得了明显成效,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扩大公开范围,以公开促公正
(一)推进立案公开,保障当事人诉权。以设置宣传栏、公告牌、流程示意图等形式,公布案件受理条件、诉讼费用收取、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救济途径等信息,让老百姓打明白官司。设立导诉台,配备专职导诉员,负责对当事人的诉讼引导和法律释明等工作,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二)开放庭审活动,确保阳光审判。彻底打开法庭大门,为公民自由旁听提供便利。除必要的身份确认登记和安全检查外,公民不需预约,可以随时走进任何一个法庭,旁听任何一个公开审理的案件。积极推行庭审网络视频直播。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旁听”案件审理,对庭审过程进行监督,目前,全省法院共完成庭审网络视频直播5278次。
(三)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全面实行裁判结果公开。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将审判结果置于阳光之下曝晒。目前,除依法不宜公开的案件外,全省三级法院裁判文书全部上网,裁判
文书上网总数达23.5万余份,在全国法院位居首位,有效预防了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增强了法官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裁判文书瑕疵,彰显了法院裁判的公信力。
(四)加快司法拍卖市场化,实现拍卖公开。针对司法拍卖中腐败易发多发的情况,制定《进一步规范司法拍卖工作的意见》,统一把全省252家拍卖机构纳入名册,统一由中级法院对外委托,统一进入产权交易中心竞拍,统一在《河南日报》等媒体公布拍卖信息,实现了入册拍卖机构名单全面公开、拍卖机构选择全面公开、拍卖信息全面公开和拍卖过程全面公开,有效切断了“法槌”与“拍卖槌”之间的黑色利益链条,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司法拍卖新秩序。
二、拓宽公开渠道,以公开解民意
(一)积极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的5月4日、6月1日、8月1日、9月9日、12月29日确定为“法院开放日”,作为与公众交流、实现群众和法院零距离沟通的平台。近6万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军人、农民工及各界群众走进法院,观摩庭审,座谈交流,公众参与人次居全国法院首位。
(二)畅通网络公开渠道。开通全省三级法院新闻与政务国际互联网站,网民只需点击所关注的法院主页,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该院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工作动态、办事流程、投诉电话等内容。开设“网评法院”栏目,2008年,在河南法院网开设“网评法院”栏目。经过两年多的运行,“网评法院”逐渐发展成为法院与网民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纽带。目前,共回复办结网民诉求10367件。开通QQ群“民意直通车”,增强网民与法院的互动;张立勇院长亲自参加,了解网友诉求,回答网友提问。聘请16名网络监督员,对他们发现的有关反映、批评河南法院系统的网贴及评论随时予以回应和处理。举办“网友法官面对面”恳谈会,连续两年从全国各地关注河南法院工作、关心审判事业的网民中海选网友,与法官面对面座谈,通报工作、征求意见、答复疑问。今年,又在全国法院率先开通“豫法阳光”微博,进一步畅通民意沟通办理渠道,接受网民对司法工作的全面监督。
(三)实行重大新闻定期和临时发布制度。全省法院认真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法院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部署和大要案审理情况,定期或临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通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如赵作海错案、平顶山天价逃费案、新华四矿“9·8矿难”案,我们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进展情况,以公开透明、及时权威的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较好地把握了舆论主动权。
三、发挥公开优势,以公开保廉洁
(一)畅通群众举报渠道,着力强化信访监督。成立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设立法官违法违纪举报网站,面向全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主动接受监督举报。对群众举报的问题,组织专门力量逐条核查,做到有报必查,查实必究,决不护短,决不手软。
(二)探索创建人民陪审团,主动接受群众对案件的评判监督。我们从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中选聘普通群众作为人民陪审团成员,在审理案件时,随机选取若干人员担任人民陪审团成员,旁听案件庭审,并对案件处理发表意见,供合议庭参考。目前,全省法院人民陪审团成员库人数达87万余人,参与审理案件3553件。
(三)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凡法院重要工作部署、重大改革举措、重大案件审判,均以书面形式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协报告。建立结对联络制度,省法院210名法官与944名省人大代表、865名省政协委员建立了固定的联络关系。建立“直通车”制度,对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采取组成专门合议庭、领导包案、跟踪督办等办法,实施“直通车”办理。
(四)创新外部监督形式,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我们委托社会调查机构对163个基层法院进行群众满意度评价,责成排名后10位的进行整改。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群众中聘请廉政监督员2379名,加强对司法活动和廉政建设情况的监督。为增强监督实效,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廉政监督员等对19个中级法院、163个基层法院、389个人民法庭队伍管理及作风纪律状况进行明查暗访,向45个法院发出督查通报,责令相关法院进行整改,实现了法院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有效衔接。
正局级职位首次公开差额选拔、十多个副局级职位同时向社会公开选拔、干部考察“德
才”与“票数”两条线、扩大提名环节民主程度、增强干部选拔竞争的透明度„„近日,公
安部、环保部和国土部,在干部选拔方面显露诸多亮点,引起关注。
去年底,中办印发《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要求,深化干部人
事制度改革,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专家认为,公开差额选拔干部职位的高官化,将成为干部选拔的大趋势,而选拔同时考察德才、不唯票数的实际化操作,更是一
大创新,公安部、环保部和国土部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践行和探索,将起到示范和
表率作用。
公安部 首次公开差额选拔3局长
311名干部入围竞聘,近期将对3名新任局长进行公示
记者日前从公安部获悉,公安部近期首次从311名候选人开差额选拔3名局长。目前,正
对9名人选进行考察,整个选拔的工作也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近期将对3名新任局长进行
公示。
公安部此次公开差额选拔的三个正局级职位,分别为“宣传局局长、禁毒局局长、离退
休干部局局长”。“此前有部委内部拿出正局级干部职位公开差额选拔上岗,但是不多”,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评价说。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科技部首次以竞争上岗方式选拔
正局级干部。
公安部此次经过差额推荐、差额面试,首次公开差额选拔的9位局长人选,6月下旬从31
1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高官往往参与到政策制订的层面上,这也就需要有更多的代表性和参与性”,对竞争
选拔正局级干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江分析说。
公安部公开差额选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坦言,这次公开差额选拔局长试点工作,是在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后,做出的决定。
“正职影响全局,一旦选不好,影响很大”,吴江和汪玉凯均认为,虽然内部竞争上岗
减少了人为因素,但是局长已经进入到决策政策的制订,要求比较高,考试很难把品德都考
出来,所以在竞争上岗时,正职都很谨慎。
吴江认为,在通过竞争上岗选拔正局级干部时,不能只靠考试笔试面试,可以放大在原
单位的民主评议深度和力度,注重看政绩,确定候选人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许多年来,无论是竞争上岗还是公开选拔,一直停留在局级的副职和处级,”汪玉凯
说,“竞争上岗的选拔方式由处级向正司局级延伸,这种深化是有序的。”他认为,此次公
安部试点,在取得经验后,推广扩大将是一大趋势。
国土部 选拔司局干部不唯票数
扩大提名环节民主程度,以票数和德才两条线对比选拔干部
国土部日前宣布,一种更为公开透明的司局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正在该部实施,不简单以票取人、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程度,成为这一机制的重要内容。
根据司局级、副司级等不同的职位特点,国土部以推荐、陈述、差额的方式,扩大民主
推荐的范围,这种类似于“小海选”的推荐方式,避免了“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对“显露”出来的干部,通过“两条线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条是得票高低排序线,另一条线是平时德才表现和职位匹配程度排序线,而相关部门,则重点分析两条线出现差距悬殊的情况,改变简单以票取人的情况。
汪玉凯认为,“这是很有创意的选拔机制。”
国土部人事司表示,在每次选任中都不同程度出现过(两条线相差悬殊)情况,虽然比例
很低,但确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将“品德”和“能力”结合起来考察干部,也一直是很难
量化的。
面试得票高者可能能力强,但是也有可能品德上有所欠缺,“这种事情,在我们现实中
屡见不鲜”,汪玉凯认为,国土部这一机制填补了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不足,这一机制如果组
织得好,大家会心服口服。
公开选拔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因为拉票的现象可能出现,吴江认为,无论是什么方式,选拔主要的目的是,考察人与岗位的匹配度,同时要让大家认可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
对于“品德”和“能力”两条线如果发生了矛盾,如何权衡的问题,汪玉凯说,目前来
看,选拔干部主要强调以德为先,一些官员出现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是道德问题。但他
强调,这是一场两难的选择,选拔中应更加细分,来公开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
环保部 向社会公开选拔11副局
试用期一年,经考核不胜任者免去职务
环保部7月5日对外发出公告,今年公开选拔11名副司局级领导干部。公告一出,引起关
注。
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解释称,公
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报名,考试与
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党政领导干部。
记者注意到,中央一个部委一次性拿出11个副司局级岗位,向社会公开选拔的事例,还
比较少见。根据公开资料,中组部曾面向全国公开选拔干部监督局长等正副局级干部。
“公开选拔干部的多少不是问题”,汪玉凯认为,不能以拿出来多少来决定改革是不是
成功,力度的大小。相反,如此多的岗位对外公开选拔,打破了原来公务员系统内的晋升机
制,如果公选来的干部不合适,可能会打击一片人。
这些岗位多为各地“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副站长一职,汪玉凯分析,这些岗位专业性
强,而环保部内部,或许确实没有合适人员担任这样重要的岗位。
吴江说,拿出多个干部职位对社会公开选拔,风险比较大。在考察时,就要更加细致和
深入、谨慎,同时,应该允许在选拔任用上的失败,建立起推出退出机制。选拔后的干部如
果无法胜任,应敢于解除任用。
环保部在公告中也注明,属于提拔任职或调任的实行一年试用期,不实行试用期的,任
职满一年后也要进行考核。经考核不胜任的,免去所任职务,可自主择业,也可由组织按原
职级安排。
三部委干部人事改革具示范作用
扩大民主推荐范围、扩大竞争机制,增强干部选拔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国土部、环
保部和公安部,在干部选拔上各具特点,专家认为,国家部委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践行和探索,将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
公开透明选拔提高公认度
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这一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坚持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
玉凯说,三部委的行动,正是对纲要的实践。
他说,首先,三部委在选拔中,增加了重要官员选拔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比如公安部拿
出3个正局级岗位进行公开差额选拔,而环保部则一次性拿出11个副局级岗位面向社会公开
选拔,而国土部在选拔干部时,也坚持方案、过程和结果的公开。
“不管是正职还是副职,这种公开透明的选拔,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全部公开会让大家
心知肚明,考察对象是不是符合这些岗位,大家心里有了一杆秤”,汪玉凯认为,透明度越
高,选出的人公认度也越高,有效地减少了非议。
选拔扩大民主推荐渠道
另外,在选拔干部时,采取多渠道的推荐方式,扩大了民主推荐的渠道,完成了过去“少
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的转变。
比如,在国土部干部选拔中,以正局级干部为例,从过去的一些人推荐,变成了“四推
荐”,去年2月,对空缺的9个正司局职位进行初始提名时,一是符合条件的干部进行了自我推荐,二是空缺职位所在单位402名干部参加了会议投票推荐,三是全体146名司局级干部参
加会议投票推荐,四是44名现职司局级“一把手”,进行了个别谈话推荐。
而公安部在选拔3名局长时,公开差额选拔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分别
听取了部党委成员和部直属机关正局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推荐意见。根据会议投票推荐、个别谈话推荐情况,确定了进入面试范围的预备人选。
探索竞争新机制值得肯定
在汪玉凯看来,三部委根据各自的不同部门特点,探索竞争新机制,也值得肯定。比如
国土部在副局级干部选拔时除推荐之外,还增加了“陈述“的环节,同时对干部考察“投
票”和“品德”两条线,公安部则是将局级干部进行竞争上岗。
汪玉凯认为,三个部委在干部人事改革上的做法,符合《纲要》的基本精神,同时起到
了表率作用。
“比如局级竞争上岗,过去多是发生在地方层面,而部委的公开选拔也是比较少的。”
汪玉凯说,我认为,就像去年广州率先公开财政预算,之后引来了包括国家部委在内的公布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根据市纪委的安排,今天我就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知识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是指村民委员会组织把处理本村涉及国家的、集体的和村民群众利益的事务的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告知全体村民,并由村民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一种民主行为。这种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发展,随着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农村蓬勃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在全国推行。它是农村村务管理的重大改革,适应了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它一诞生便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在村务公开制度推行之初确实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多年过去,村务公开制度的推行很少再有创新。最初的成效也逐渐被经济发展产生的新矛盾所抵消。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推行村务公开,就是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农村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与
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地方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致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各项制度不健全,程序不够规范,档案资料记录不详尽,保存不够完整,往往是一张纸公开,风一吹了之。从而导致腐败发生,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在村务公开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学习有关村务公开这方面的知识。
今天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大意义,二、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三、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四、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大意义。首先,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作出重大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如实行减免政策,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范涉农
收费项目,取消一些面向农民的行政性收费;对困难群众实行生活救助、医疗救助;认真搞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修改土地征用补偿办法,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等支农惠农政策。要让群众知道政策,参与落实这些政策,就必须搞好村务公开。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村务公开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中央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落实,直接影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有关政策规定、实施程序、办理结果都不公开,搞“暗箱操作”,农民群众没有了解和参与的机会,那么,中央的政策措施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进一步加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力度,落实农民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全面推进农村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实行村务公开是提高村干部威信,化解干群矛盾的重要保障。村官是个最小的官,但也是最难干的官,村务公开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农村干部的威信,干部的威信就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开展。古往今来,人们都看重“威信”二字。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只有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我们的革命才会成功。对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乃至为官从政的人来说,群众威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村级干部只有在加强人品官德的修养中,在奉献社会、服
务人民的实践中,真正树立起了威信,村民才能按照你的安排去做。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的干部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干群关系紧张,群体上访事件增多。例如,我市在2008年以前有个别县(市),为城乡低保问题每个星期接到群众信访、接待群众上访几十件(次),市里每个星期也要接访该地三件以上,甚至越级上访案件不断,上访、信访反映村干部在确定低保对象时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和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问题。为此,市、县两级多次深入到群众上访告状不断的老大难村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问题的发生,都与村民不知情、村务不公开,干群关系紧张,干部失去威信密切相关。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先后采取“归口管理、领导包片、一票否决”等措施和办法,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2009年市民政局建议当地民政局采取在县级电视台、报纸公开所有城乡低保对象信息,村级设置低保对象公示栏,公示内容为低保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困难原因、享受人口、家庭月享受金额,并在村显要位置设置举报箱等,再加上2010年全省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通过这些有力措施,该地基本杜绝了为低保之事上访事件。从中我们看出,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由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没有落到实处,干部失去威信,群众不信任,导致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工作中出现了政策落实难等种种问题。当前村干部反映现在官难当、事难办、群众
难管,而村民群众反映现在干部是张口就要、闭口就罚、嘴里吃着、袋里塞着等。当然个别有问题的干部事实存在,可是有些干部本来就没有问题,但是你不把一切公开,村民怀疑干部。例如:河南省有一地方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一班人说:村民上访把我们‘逼’上了村务公开路。1984年初,该村4名村民上访反映本组3万余元的企业占地补偿款去向不清楚,怀疑组长和会计有贪占行为。对村民的反应,支部先是组织村里人清账,发现没有问题,群众说:支委、村委包庇,我们信不过!后来,请乡政府派人查账,还没发现问题,群众仍不相信。最后,县纪检、信访、农经等部门组成联合清财组,从1983年一直追查到1979年,结果还未发现问题。迫于无奈,清财组在群众大会上宣布了审计结论,公布了5年间的账目,全部亮了家底,才解除群众的怀疑,上访才告平息。干部群众感慨地说:还是公开好,公开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给了群众一个明白。实际上村务公开了,村干部和村民群众之间的信任程度就大大增强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即便办实事有困难,群众也会理解的,不会梗阻刁难的。干群关系融洽了,农村的经济社会秩序就得到了维护,农村稳定了,就很大程度维护了社会稳定。实践证明,农村社会不稳定带给城市社会的冲击和影响,要比城市社会不稳定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大得多。如果不保持农村稳定,不能用农村的稳定来促进城市的稳定,也就不能为国家的各项改革提供好的环境,那么,和谐就无从谈起。
其三,实行村务公开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保障。中国十三亿的人口中,有近八亿的人都在农村,农村社会稳定是全社会稳定的基石,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因此,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正处在社会矛盾高发的历史时期,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仍然不容忽视。部分地区人心不稳,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县乡两级政府不信任程度加大,矛盾重重,经常性的群体性上访,大大削弱了政府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对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工作治理的好不好,稳定不稳定,村务公开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那么我们把范围说大一点,假如国家的信息不畅通,都会导致不稳定。2008年6月28日,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结果酿成了此事件。这一事件引起了许多人的深层思考,而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从事件的最初起因,到事后的各种传闻,再到新闻发布会上的追问,都暴露出了一个问题:信息不通畅。6月22日,17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当地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是自己跳河,但其亲属等人对此表示质疑。之所以有质疑,原因就在于各种传闻
和猜疑无人澄清。这些传闻和猜疑主要有:其一,李树芬好端端的怎么会自杀?其二,李树芬是被强奸的。其三,警察多次硬抢尸体、破坏现场,企图掩盖事实。其四,李树芬死亡的元凶是县委书记的亲侄女。另两个男生和派出所所长有亲戚关系,还有传闻说,元凶是副县长的孩子。其五,死者的叔叔、爷爷、奶奶被打住院抢救。其婶婶被剪去头发关押到派出所。她的叔叔在与公安人员的争执中被公安人员打伤。其六,死者亲属向政府讨公道时,政府官员避而不见。对这些传闻和猜疑,如果不去及时予以澄清、以正视听,难免令人将信将疑。人们接受信息的心理特点表明,面对一种信息传闻,人们大多是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当相信这些属实时,普通民众都会感到震惊,更何况死者亲属?这便是传闻的杀伤力。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各方记者提问的依据正是这些传闻。可以说,对这些传闻的姑息,是导致这次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这就不由得人们不去发问,从22日到28日的大约六天时间里,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何对这些传闻充耳不闻?为何对这些传闻无动于衷、听之任之?是对传闻不屑于理会吗?是觉得对社会澄清事实真相,对民众把情况解释清楚不必要吗?是怕越描越黑、越解释越惹火烧身吗?且不说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且不说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政府和部门来说,我们尤其需要知晓信息不公开、不通畅带来的恶果。对各种疑虑、猜疑、传闻,你反应迟钝,往往就会让民众认为是真的有猫腻,更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诸如黑恶势力
等利用。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那么,就不光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分析一些群体性事件爆发成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在这个意义上,“瓮安事件”叩问了信息公开的深度。信息公开绝不仅仅是对有关文件、报告的全文发布,也不仅限于对工作情况的总结、说明。其本质和灵魂在于,及时把握民众的信息需求,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坚持“民之所需我之所供”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信息,达到满足信息需求、解疑释惑、消除矛盾的效果。干部群众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就为形成充分体现民情、及时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的农村新的管理方式奠定了基础。推行村务公开的事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农村社会不稳定带给城市社会的冲击和影响,要比城市社会不稳定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大得多。在世纪之交,当我国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我们在重视城市稳定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启动和健全农村自我稳定机制,保持农村稳定,用农村的稳定来促进城市的稳定,为国家的各项改革提供好的环境。这是因为,随着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下岗职工和分流机关干部任务繁重,城市里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加,如果农村不稳定,城乡各种不稳定因素胶合在一起,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行村务公
开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改革事业的继续深入具有宏观的战略意义。
其四,村务公开是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的保障。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说,村务不公开是腐败根源。从一些地方看出,一些村干部上台后大搞一言堂,成了村里土皇帝,村务不公开,村民监督无从谈起,所以当前村官腐败现象有所抬头。一提到腐败,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身居要职或是级别较高的官员,因为只有他们才可能接触到大量资金,也只有他们才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其它人搞权钱交易。其实村官的腐败不容忽视,村官是生活在中国农村最基层的一个“官员”群体,村官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他们手中的权力却不容忽视,我国村委会成员的人数很多。这些人履行职责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活。这几年,农村喜事越来越多。国家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给农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逐步加大,大量支农资金流向农村。村干部经手的资金数量大了,随着大量支农资金流向农村,农村干部截留、挪用、贪污支农资金的案件数量迅速上升。近年来,屡屡爆出乡村干部制造的几十万、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腐败大案,令社会震惊,其腐败行为的影响特大。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占数特别多,各省市的立案查处的案件也为数不少。村官的腐败行为发生在群众身边,不仅直接伤害群众的感情,而
且大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成为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从以往查处的案件中看出,村干部腐败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受贿、侵占、挪用等职务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1、在村建工程、处置集体资产和资源过程中不公开招标,利用机会从中吃回扣,拿好处。
2、有的村干部利用职权乘机向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贿或受贿,不见礼,不办事,或搪塞推委,久拖不办。
3、在落实民生、惠农政策时优亲厚友。如2009年我市查处某县有一村在办理农村低保过程中,不按低保申办程序办事,村级审查只有少数几个村干部说了算,也没有经过张榜公示,结果该村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有16%以上的是村干部的亲属,真正困难群众未能享受到农村低保。该村支书以当年全市第二名的身份,正准备进入公务员队伍。为此,该支书不但没有进入公务队伍,还被免去村支书职务,并受党纪处分。
(二)受贿贪污的数额也相当大。全国在城镇建设中,城镇周边村、村集体土地较多地方,有少数思想不坚定的村干部借征地受贿上百万元案例越来越多。有记者做过调查,村干部所收受贿赂中,95%以上与征地、拆迁、给农民发放各种补贴有关。
(三)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他们为了不被发现、为了隐蔽得更深,处心积虑地想尽各种办法来“包装”自己,妄图给查处工作设置难题,制造障碍,以求得逞。
(四)涉案人员趋于“团伙化”。近几年查处的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查处的对象由原来的一两人发展到整个村两委班子的大多数成员。
(五)侵害对象涉及的范围广泛。村干部职务违法犯罪侵害的对象几乎覆盖农村民生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种集资款、村集体的各项经济收入、征地补偿款、国家的扶贫资金等。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民生工程补助了大量的资金,如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资金、农村低保补助等,使这些民生资金又成为村官们非法攫取的另一块“唐僧肉”。如在2010年全市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中,市里要求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要在本村人口密集地张榜公示农村低保对象信息,有一村在张榜公示期间,部分群众反映“自己在低保对象公示之列,却从未领到过低保金”,听到反映后,当地纪检部门迅速成立调查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调查。经调查发现,该村当时有22户农村低保户,其中有7户低保户从未领取过低保金,7户低保户的低保金存折都被村支书扣在自己手上,长期冒领低保金,这样的事情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为此,该村支书不但被免职,还移送当地检察院立案,追究其法律责任。出现这些问题原因。首先,部分村级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特权思想严重,把村民赋予自己的权力没有当成
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当成为己牟取私利的手段,不能正确使用权利。其次,部分地方的村委会组织软弱涣散,村务不公开,村民们不了解村里的财务、政务和事务,这为村干部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现在国家、省市、县区都制订了方案,多管其下、全面着力的在堵村官腐败这个“漏洞”,这个问题会得到遏制,作案的人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相信咱们的村干部都是群众的好干部,但是我在这提醒大家:必须加强学习,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经得起各种诱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每一个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问题。必须牢记宗旨,确对待手中的权力,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用它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如果用它来牟取私利,就会遭到人民的唾弃,甚至成为罪人。所以我们村干部要通过实行村务公开,将村民委员会村务管理的过程和村民委员会干部的行为公布于众,不贪、不偏,不对下面说官话,对上面说假话。受到村民群众的制约和监督,办事公道,行为廉洁,才能是一个清白的干部。
二、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操作上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1.公开内容上要体现全面、真实、合理的原则。村务公开不是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而必须是群众关
注什么,就公开什么。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都要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2005年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实施意见》(赣市办发〔2005〕13号)文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文件明确了村务公开包括财务情况、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政策落实情况、公益事业建设情况、社会救助情况、计划生育情况、工作安排情况、村干部管理情况等8项具体内容,同时要求对于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也要进行公开。现在由于有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认为村务公开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而已;有的认为村务公开束缚干部的手脚,自找麻烦,让群众知道的太多对工作开展不利;还有极少数村干部因为问题多,怕公开自揭短处,断了谋私利的财路‛,存在不愿意公开、半公开现象。还有的公开不真实,模糊性大,使村务公开成为应付上级、唬弄群众的花架子,成了“讲在嘴上,贴在墙上,挂在栏上”。尤其财务公开避重就轻,只公布总帐,而不公布明细帐或流水帐,帐、墙不一致,漏洞百出,经不起检查,有的只公开鸡毛蒜皮的小事,对群众关心的重要事项、财务收支细目则讳莫如深;有些干部搞人前人后两本帐,用假帐欺骗群众,一些不便公开的以‚其它支出‛瞒天过海,且数额较大;有的不是把公开栏放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点,而是放在干部办公或偏僻人少的地方,让群众看不见,变成
了“秘密公开”,有的则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摆设。所以要遵循公开内容全面、真实、合理的原则。
2、公开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的原则。
目前村务公开工作存在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公开 方式单一,有的地方会议不讲、广播不响,仅有的一块“公 开栏”也被各类广告所充斥,导致干群不能及时沟通了解,群众觉得自己被蒙在鼓里,怀疑干部有问题,干部又感到很 委屈,造成二者的隔阂与对立,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造成群众上访增多。村务公开要根据“规范、实用、明了、方便”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确定公开形式。只适宜在村班子内公开的,主要通过村里召开会议、张榜公布、印发手册、定期通报和资料查阅等形式进行公开。对适宜在全社会公开的,要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简便实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便于操作。可采取设置村广播和公开电话进行公开,也可在村子里选择合理位置设立村务公开栏、设置村务公开意见箱等进行公开。方法可以灵活如:有的地方在对农村村级管理过程中,创新工作方法,实行“六个一”措施,推进村务公开。即:“一卡”印制村务联系卡分发到各户,方便为村民解决困难和问题。“一会”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由党员、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参加的民主对话,开展村情通报、村务项目质询等事项,让村民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一日”每月安排一个村民议事日,村民代表、小组长
和党员对村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一访”乡镇包村的干部每周走访村民家庭一次,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村民对村级事务管理、村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栏”设立政务公开栏,对村级财务进行“最细化”公开,每一期村务公开的内容都由村委会存档保管,使群众村务公开栏更新后也可以随时查阅。“一箱”在醒目位置设置意见箱,收集村民对村务公开、财务管理、重大村务决策等的反映,根据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3、公开程序上要力求规范、有序、到位的原则。村务公开应按“事前公开—决策公开—结果公开”的基本程序进行,将公开工作贯穿于村内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过程。比如我们要实施一个项目,事前要公开干什么事,怎样干,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定任期目标之前,都要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形成初步方案;决策要按程序进行,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民主讨论,不能独断专行“一言堂”;那么项目实施到啥程度了,结果怎样要通过会议、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向全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接受群众查询,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要保管好公开档案。村务档案尤为重要。
4、公开时限上要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公开时间,做到按时不误。一年公开几次,什么时
间公开,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不同、工作量大小、群众关注程度、可操作性等因素实事求是加以确定,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做到定期公开与不定期公开相结合。2005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村务公开时间,要求一般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开一次。要推进村务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根据公开事项的具体情况和多数群众的要求,常规性工作按季公开,固定性工作长期公开,单项工作在任务完成后一次性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做到让群众了解和监督全过程,充分体现公开的经常性、动态性、及时性。各村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创新村务公开形式,凡是有利于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形式,都可采取。
三、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
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密切农村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是要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组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行村务公开制度作为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制订严格的村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在全市上下形成各级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三送”干部蹲点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制定完善村务公开措施。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内容,村务公开做到党务、事务、政务、财务“四位一体”。党务公开包括党员大会决议、发展党员、党费收缴等内容,事务公开包括村干部工作目标、集体经营情况、项目承包方案等,政务公开包括计划生育管理、征地补偿、救济救助、粮食直补、一事一议等内容,财务公开内容包括财务收支、集体经济的收益分配等。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和程序,在公开范围上,由单纯村级公开向乡(镇)、村、组三级联运公开拓展,使群众不论是从乡(镇)了解到的,还是从村了解到的内容都一样真实可靠。
三是要建立“六项制度”确保群众权益。要建立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审计制度、村务公开反馈制、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换届后工作移交制度,规范村党支部的决策组织权、村民会议的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决策执行权、村民议事组织的决策监督权,确保群众对村务工作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是加大村务公开督查力度。村务公开能不能持之以
恒,是与各级党委、政府的坚持检查、坚持督导密不可分的。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党政领导责任制,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检查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强化督查工作机制,加大对乡镇的督查力度,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村务公开机制,总结村务公开经验,树立村务公开典型。
四、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处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村务公开与发展农村经济的关系 实行村务公开就是把农民群众关心的情况告诉他们,诸如经济发展和规划等方面的重大事情。目前一些干部和群众没有摆正和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村民主建设的关系,有的认为农村最要紧的是发展经济,民主建设可以慢慢搞;有的认为民主建设则是上边的事,与农村基层工作关系不大;还有的担心搞村务公开,群众七嘴八舌会影响经济建设。在现在的农村,民主建设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农村的民主建设搞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也就是说,现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已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也不是单凭经济的因素、作用就可以得到发展。如果没有民主管理与监督,广大农民群众不能够以主人翁的意识,把发展村里的经济当作自己的事情看待,就不会有什么
积极性,发展农村经济也就缺少了推动前进的主体。从一些地方看到村务公开搞得好的村,经济发展就快,反之,村务公开搞的不好的村,矛盾重重,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2、正确处理村务公开与农村稳定的关系 探索保持农村政治社会稳定的治本之策,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目前,由于农村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变之中,无论是贫困村还是富裕村,都存在着一些矛盾,农村显得很不稳定。农村不稳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村是基础,有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不稳,全国不稳;农村**,国将不国。有史以来,民不聊生、官逼民反、逼上梁山、造成农民起义或暴动或**,我们想一想,有那次不是从最底层开始的?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执政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更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是稳定农村大局的前提和基础。公开、公平、公正,历来都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渴求;一旦人们的这种渴求和期望成为泡影,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混浊、腐败、动荡不安,甚至**成灾。我们不应当忘记,在整个90年代,因为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弄得很多农民群众不堪重负,冤声四起,党中央国务院正视现实,着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逐步发展到今天的大好局面。如果,我们基层的干部不重视这种改革发展成果的取得,不养成好的为民服务 的作风,弄得基层乌烟瘴气、腐败横行,那将会重新激化广大基层群众的矛盾,农村就不稳定,经济发展就会落后。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保持农村稳定,必须从制度建设人手,实行村务公开,搞好民主监督。在村务公开制度建设上做到了‚“五有十全”。“五有”即:墙上有制度,会议有记录,议事有地点,公开有专栏,资料有档案。“十全”即:‚村级组织健全,负责人齐全;议事会健全,议事记录齐全;党员干部评议制度健全,评议记录齐全;政务、财务制度健全,公开记录齐全;理财小组健全,签字手续齐全。在民主管理上,积极倡导村干部尊重村民民主权利,支持群众依法参政议政。因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项社会事业也健康发展,使群众满意率达到96%以上,使全村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的稳定景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村务公开是一项农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是一项“稳定工程”,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我们不容忽视。
3、正确处理村务公开与农村党支部建设的关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把农村党支部建设好才能搞好村务公开,保证村民的民主权力,因此,应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务公开中的地位,着力发挥好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实行村务公开,对公开的内容、程序、时间、阵地等都提出了规范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担负起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卓有成效的工作,村务公开才能贯彻到群众中去,才能组织群众去完成。否则,村务公开就没有组织保证,就会流于形式。二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 组织形式由过去的生产队为基础变成现在的家户为主,活动方式由相对集中变为相对分散,农村基层党组织起到组织和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成为村务公开的依靠力量,保证村务公开的健康发展。三是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农村党员在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中的带头作用尤为重要。党员不仅仅是一种称号,更是一种责任的象征,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村务公开中应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队伍的作用,使农村党员带头遵守各项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参与各种监督活动,才能带动村务公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村务公开是沟通各级党委政府、村干部、村居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是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搞好村务公开,还群众以明白,还干部以清白,同时,消化了各种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但是,村务公开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事关农村稳定和
经济发展的大事。只有长期不懈、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只有 不断检查督促,才能补缺补差完善提高。
我们相信,在党委的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我县的村务公开工作会更上一个新台阶。村干部只要恪守为民准则,清正廉洁,真抓实干,一定都
大学捐赠基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净捐赠额, 它来源于社会捐赠, 其中校友捐赠为主力;二是对基金本金的投资而得到增长值, 它是对大学捐赠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美国大学的卓越发展也得益于庞大与持续增长捐赠基金的保驾护航, 从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市值排名可以看出, 位居前列的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常春藤名校。从图1-1可知, 2000年到2013年的连续14年, 哈佛大学都居于榜首, 耶鲁大学为第二。[1]
二、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整体来看, 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信息公开的内容详实全面, 形式规范多样。就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哈佛大学来讲, 在其官方网站首页上有专门的捐赠一栏, 它提供捐赠指南, 介绍捐赠途径和方法, 并介绍了对捐赠者的各种税收及相关优惠政策、相关的法律信息、捐赠管理的信息等, 同时, 提供Twitter、Facebook等在线即时通讯联系方式。哈佛管理公司还提供本校的经费年度报告、以及哈佛大学财务部提供的长达40多页的完整的年度财务报告。表2-1列出了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信息公开的清单。[2]
事实上, 就大学捐赠基金而言, 捐赠款项和基金收益情况、捐赠基金的支出项目和款项去向是信息公开的核心, 而这些相应地在哈佛大学管理公司官网和年度财务报告中得到了全面和具体的体现。
(一) 哈佛大学管理公司信息
哈佛大学管理公司专门负责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 研究制定基金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策略。在其官网上, 公开了其组织架构信息、雇员信息、联系信息、服务宗旨和使命;在投资管理方面, 公布了其投资哲学、组合投资模型及策略、风险控制、投资回报。[3]在哈佛大学管理公司提供的年度捐赠基金报告中, 共分为四部分, 前言、历史回顾、当年的汇报讨论、展望未来, 重点报告投资收益, 比如债券、股票、通胀保值债券等收益以及绝对回报率, 还有国际比较以及年度比较, 有图有表, 如柱状图、折线图等等, 并且有首席执行官的亲笔签名。关键的图表信息会在网页上直接显示出来。[4]
(二) 年度财务报告信息
哈佛大学提供了最近10年的财务报告, 这些报告以PDF的形式呈现, 可以自由下载。在哈佛大学年度财务报告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来自校长的致辞、年度财务概述、来自哈佛管理公司的报告、独立审计报告、财务报表。以2013年的哈佛财务报告为例来说明, 2013年哈佛捐赠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为11.3%, 捐赠额为327亿美元, 捐赠基金的收入在整个大学收入中占到36%, 主要支出项目为教师薪资和福利、学生的奖助学金、科研和学生活动项目。[5]另外根据美国国家税务局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 的要求, 哈佛大学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组织, 还要向IRS提交990表。990表包括大学获得的税收优惠信息、捐赠名单 (附带捐赠金额、股票、债券等、捐赠方式) 、财务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的捐赠活动信息。该表经审计认定后, 由首席执行官签字后提交美国国家税务局。[6]
三、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信息公开的依据和限度
在美国, 大学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是享受免税待遇的。根据国内税法典 (Internal Revenue Code, IRC) 第501条, 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大学以及慈善事业的组织可以构成免税要件。但是, 大学必须向联邦税务局提交年度报告, 必须填一系列的税表, 提供其财务信息、收支情况, 来说明组织的运营情况, 防止滥用免税资格。这促进了大学捐赠基金的信息公开, 每一分钱的使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规定了美国高校财务会计报表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会计核算方式, 在第117号准则《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 要求高校在披露信息时以高校为主体。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自由法案》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虽然是对联邦政府信息公开的约束, 但是它也同样适用于大学。除了在法律上约束大学捐赠基金的信息公开行为, 在行业自律方面, 美国的慈善募捐组织与联邦政府合作, 获取全美大学捐赠基金信息, 并以“公开度地图”的方式公布其信息公开透明的程度。[7]此外, 构建了信息公开的一系列指标, 比如基本信息、雇员信息、财务信息等等。然而, 信息公开并不意味着大学捐赠基金所有信息的公开, 或者说信息公开越彻底越好, 为此, 公开捐赠基金信息是有一定限度的。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信息的公开享有一定的豁免权。
四、启示
我国大学捐赠也越来越多, 一些大学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大学发展基金会, 接受社会、个人和国外机构等的捐赠。由于大学捐赠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新生事物, 美国大学较为完备的捐赠经验和法律保障等值得借鉴。
(一) 捐赠信息公开要详实, 重点公开财务信息
我国大学捐赠信息公开还未走上成熟的轨道, 虽然一些大学的官网上也有相关栏目, 但与美国大学相比, 仍需对捐赠信息公开规范和透明。清华大学无论是从捐赠的数额上还是基金投资的收益上都走在全国大学的前列, 但是对比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官方主页可以看到, 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网页虽然与哈佛大学有几番神似, 但还是显得有点单薄。清华大学在信息公开一栏中, 清华大学提供了2013年度的审计报告和2012年工作报告摘要, 工作报告全文在中国社会组织网的基金会子站上进行公示, 还有2011—2013年四年的年度捐赠名单以及6个受捐赠的学生项目。[8]但是, 它的财务信息并没有详尽公开, 就审计报告而言, 呈现给公众的只是一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要求和两行审计意见, 同时还缺少捐赠意愿与使用用途一致性的对照公示。[9]
(二) 运用税收政策促进大学遵守相关法律
我国在大学信息公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基金会管理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等等都对大学捐赠基金的信息公开做出了规定。但是, 为何我国大学捐赠基金的信息公开不能兑现?除了捐赠文化、管理风格等因素的不同, 事实上, 还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一方面, 需要对先后公布的有关捐赠法律进行一致性修正, 以免法律条款之间的打架, 让大学明确必须依据什么法律和以什么方式规范对捐赠信息公开。另一方面, 是要让大学知道, 捐赠信息不公开或者不透明的公开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三) 把握好信息公开的尺度
大学捐赠基金虽然来自捐赠人, 来自社会, 必须要对社会公众负责, 但是, 不能忽视一个组织在信息公开方面的豁免权, 大学捐赠基金在信息公开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 哪些信息能够公开以及公开的程度, 哪些信息是需要保护以及保护的理由应该向公众交代清楚。这里, 需要指出的是, 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利益、以及捐赠人意愿、学生隐私等信息, 大学需谨慎对待, 而不能盲目迎合社会的要求, 而且我国有关的法律也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摘要:捐赠基金为美国大学的卓越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捐赠基金信息公开是接受社会监督, 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和获得公信力的必要前提。通过分析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依据和限度, 提出我国大学捐赠基金信息公开要详实、善于运用经济手段保障法律规范的遵守、以及注意信息公开的限度。
关键词:美国大学,捐赠基金,信息公开
注释
1[1]The Universit y of Cambridge Facts and Figures[EB/OL].http://www.nacubo.org/Research/NACUBOCommonfund Study_of_Endowments/Public_NCSE_Tables/Total_Market_Value_of_Endowments.html.
2[2]哈佛大学年度财政报告[EB/OL].http://fi nance.harvard.edu/annual-report.
3[3]哈佛大学管理公司[EB/OL].http://www.hmc.harvard.edu/.
4[4]哈佛大学管理公司年度捐赠报告[EB/OL].http://www.hmc.harvard.edu/investment-management/performance-history.html.
5[5]哈佛大学年度财政报告[EB/OL].http://fi nance.harvard.edu/annual-report.
6[6]美国国家税务局官网[EB/OL].http://www.irs.gov/.
7[7]基金透明度地图[EB/OL].http://www.glasspockets.org/philanthropy-in-focus/reporting-commitment-map.
8[8]中国社会组织网的基金会子站[EB/OL].http://jjh.chinanpo.gov.cn/index.html.
基层党务公开;运行机制;党组织建设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2-0048-03
上海南京东路社区(街道)坚持把党务公开作为有力抓手,大力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切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改进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目前,社区(街道)党工委下设基层党组织279个,党员4863名,其中党组1个,党委3个,党总支24个,党支部250个。针对区域特色和社区党建的发展,2004年以来,进行了“五公开”、“新三会”、“双通道”、“三联动”、“1+5+8”模式、“四个环节、八个载体”等一系列党务公开的实践探索,在内容上不断拓展,在方式上坚持创新,在程序上逐步规范,深入推进党务公开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和程序运行,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
一、从探索起步,建立党务公开的组织架构
(一)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体制。党工委建立了“四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四位”是党工委统一领导、党工委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纪工委监督检查、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一体”是党务公开领导小组。一是建立党务公开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总揽全局,明确分工,协调统一,监督到位,各级党组织书记作为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工作的组织领导,从组织上保证党务公开的有序开展。二是实施“五同”原则。党工委作为责任主体,与其他责任人实施“五同”,同研究、同部署、同设施、同检查、同考核,坚持用同等的权力来制约党委的权力,用规范的权力开展指导协调工作和加强层级监督。
(二)建立务实有效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层层监督的党务公开工作机制,以适应城市化发展和社会化管理对党务公开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实施定期公开,及时公开党务工作的新情况、新进展,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通过党务公开栏、下发会议通报、文件等形式,实行以党内事务为主的党务公开。二是及时反馈信息,针对党务公开的意见和建议,将结果向党员群众进行及时反馈。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发挥领导小组、纪检部门、基层组织、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的层级监督,有效保证权力的规范行使。四是明确责任落实,党务公开的工作落实到人、到部门,对党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对监督检查工作负责。
二、从试点开始,健全党务公开的制度体系
南京东路街道合并之后,党工委加强党务公开的制度建设,探索“三个转向”:由结果公开向注重过程公开发展,由向党员群众的单向公开向注重党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双向互动转变,由侧重向党内公开向社会公开和党内公开并重延伸拓展。
(一)细化制度要素,增强党务公开的针对性。在推进党务公开进程中,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实行党务公开,这就需要细化制度要素,保障制度建设行之有效。着力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和《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制度》,力求向双向互动实现根本转变,在充分考虑哪些属于与党员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哪些事项必须提前公开方案、如何有效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怎样让党员群众更好地建言献策、代表的具体职责是什么、党员群众与党组织沟通联络的主渠道是什么等要素的基础上,对这两项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从而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规范。
(二)规范制度设计,保障党务公开的实效性。在推进社区党务公开进程中,加强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的工作协调、党务公开与居务公开的联动建设。一是更加注重过程公开,制定《推行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办法》、《党务、政务、居务公开监督员聘任管理办法》、《党务公开栏信息公开制度》、《党务公开监督检查实施细则》等,将党务公开工作统一纳入制度框架体系内。二是实行制度公开,在“五公开”(工作公开、制度公开、活动公开、表现公开、考核公开)中明确提出“制度公开”,公开党内制度规定的各项办事程序和工作要求,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情况。
(三)完善制度管理,提升党务公开的透明度。加强制度管理有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提升党务公开程序运行的透明度。一是规范依申请公开活动,制定了《党内事务依申请公开实施细则》,对公开的对象和内容、申请的路径和方法、党组织受理登记程序等,作了细致详尽的规定。二是创设党内“新三会”制度,即党内重要情况通报会、党员民主议事会、党建工作民主评议会,实施了“三个注重”:即注重党务公开内容的全面性、注重党务公开程序的规范性、注重党务公开结果的实效性。
三、从操作入手,规范党务公开的程序运行
构建科学的党务公开运行机制,要从个性化、创新化、透明化的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党员的基本权利,规范党务公开的操作环节,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打造适应基层民主发展的“阳光公开”。
(一)完善党务公开内容,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一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满足社区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多元需求的新途径,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实行例行公开、即时公开、逐段公开、分类公开、依申请公开等,提高民主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二是针对社区(街道)所属党组织对以往实施的党务公开内容分层分类细化,编制了党工委、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机关党总支等8类党组织例行公开内容的目录。其中,居民区党总支党务公开目录中,一级目录有6项,二级目录有31项,主要包括党组织的执行力、党的思想建设、党组织的管理、领导体制、党群联系、党风廉政建设等,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公开的内容。三是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的内容,特别是在重要决策的制定、重大项目的审批、重要干部的任免、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作。
(二)创新党务公开形式,搭建党群互动桥梁。一是坚持共性公开与个性公开相结合,发挥党员群众的有效监督。《党务公开情况意见收集和处理反馈实施细则》中,设置了党务公开监督员意见反馈、党组织负责人和党代表接待日等特色方式,保障党员群众的意见得到及时合理的采纳。二是不断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创设“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务公开“双通道”,活跃了基层党内民主氛围。一方面,每年举行一次的党员代表大会,作为党务公开的“直通道”,报告上年度工作总结和下年度工作思路,让代表了解党建工作情况。同时,让代表们直接对党委和委员进行年度工作评议,对党委工作进行开放式的献计献策。另一方面,邀请党员代表列席党委会,作为党务公开的“快车道”,每次列席2—3位代表,参与讨论党委的工作安排、制度建设、党员发展、服务企业等内容,让党员代表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党委的工作动态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党代表的积极作用。三是整合制度资源,促进党务公开制度与其他党内制度有效衔接,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1+5+8”党务公开的制度体系建设与党委的工作决议、基层党组织的制度规范、党务工作条例等密切相关,有效地规范了具体的工作方法、操作程序、实施细则、目标要求,保证了党务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在服务群众中坚持创新,在功能创新中坚持服务。
(三)丰富党务公开载体,提升党员参与热情。在实际运行中,坚持灵活多样、简便实用、务实有效的原则,合理确定党务公开的形式。一是根据不同群体的要求,开展多元形式的党务公开。根据不同年龄、文化层次、新老市民等群体的关注焦点、阅读方式、参与渠道、参与热情等,既深入坚持报纸、固定公开栏、党工委工作通讯、会议、会议纪要等传统形式,又广泛推广电子显示屏、门户网、局域网、“两新”组织互动网等电子网络化形式。“四个环节、八个载体”建设中,发挥一“访”一“网”的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经常性走访、机关干部定期下访、两代表一委员定期接访,结合街道局域网,及时收集党员群众需要决策解决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二是根据公开范围的要求,开展灵活适度的党务公开。通过系统梳理,对党内公开和党外公开做有效区分,对联动公开搞好融合贯通。为了有效开展决策征询活动,实行“两会”议事决策的工作模式,发挥“党员民主议事会”议题收集和意见沟通的作用,发挥“党工委民主决策会”的民主集中和科学决策的作用。三是根据公开内容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务公开。丰富“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党务公开的载体和形式,有利于党务公开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密切新时期的党群关系和劳资关系。2010年1月,上海人大人科学发展研究院在南京东路社区(街道)综合党委的指导下,建立了上海人大人学院党支部。人大人支部网站上开辟了“党务公开栏”,将党支部党费收缴情况、支委人员、党员民主评议、组织活动、支部活动等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并在支部网站特色栏目中逐步设立了18个栏目,包括廉洁文化栏、创先争优栏、学习园地栏、关爱白领栏、理想与信仰栏等,既拓宽了党务公开的有效途径,又提升了党员交流互动的热情。
四、模式创新,保障党务公开的实践成效
南东社区(街道)不断创新党务公开模式,积极构建“高效党务”、“阳光党务”、“互动党务”、“和谐党务”,以“四个重要环节、八个有效载体”为实施路径,逐渐形成了“1+5+8”党务公开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动态公开与静态公开相结合,构建“高效党务”。党务公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静态公开不是静止公开,是相对固定的党务公开。一是静态公开。通过党务公开栏、板报、每月的简报、每两个月的社区报、每季度的工作通讯、电子显示屏等,实现了党务信息的静态公开。二是动态公开。通过社区信息网、局域网、会议纪要、党建联席会议、社区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等,实现了党务信息的动态公开。让党员群众充分了解居民区的党务工作,尊重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实现了静态公开与动态公开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党务工作公开化水平。
(二)程序公开与结果公开相结合,构建“阳光党务”。一是程序公开,构建“1+5+8”党务公开模式。“1个实施办法”,即《推行党务公开工作实施办法》;“5个配套实施细则”,即《党务公开情况意见收集和处理反馈实施细则》、《党务公开信息资料归档管理实施细则》、《党务公开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党务公开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党内事务依申请公开实施细则》;8个党务公开目录,即党工委、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机关党总支部、社区中心党支部、居民区党总支、“两新”组织党组织、离退休党支部8类公开目录。二是结果公开,推行“1+5+8”党务公开模式。做好事前公开、决策公开和结果公开,保障基层党务公开的程序透明,增强党员群众关注党的事务的主动性,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构建与基层党组织功能要求相适应的“阳光党务”。
(三)评议公开与考核公开相结合,构建“互动党务”。评议公开是激活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考核公开是激励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两者结合有助于加强党员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一是评议公开,采取一“查”一“评”的工作方法。对涉及群众利益问题决策情况每半年布置一次自查,年终进行一次督查;每年召开一次党务工作民主评议会,接受党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党工委和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务公开工作进行专项民主评议,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批评和建议。二是考核公开,确定考评主体、考评标准、考评方法和考评等级。对于考评结果以会议、文件、通报、局域网等形式进行公布,将考核结果列为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居务公开相结合,构建“和谐党务”。依托党务公开的制度规范、监督机制、公开途径、考核体系,创设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居务公开“三联动”机制,形成相互促进、协调管理、有序运转的“大公开”格局。一是建立“三公开”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三公开”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三公开”制度汇编。二是完善“三公开”载体网络,建立和完善党务政务居务公开栏、监督热线电话、“新三会”等,形成一网、一台、一刊、一栏、一屏、一线、一会“七个一”的公开载体。三是建立“三公开”监察员队伍,由监察员对党务、政务、居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避免重复监督、效率低下。
基层党务公开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坚持需求导向,积极探索党务公开的规律,努力拓展党务公开的途径,不断创新党务公开的载体,进一步探索党务公开的各项新举措,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在实践中,要避免陷入“一刀切”、“一阵风”的形式主义,要结合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和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深入推进党务公开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微观上探索完善党务公开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和具体对策。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
【村务公开机制】推荐阅读:
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情况汇报10-12
06.村务财务公开制度06-25
镇2025年度村务公开总结05-30
党务村务公开工作总结10-28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汇报06-02
宣城市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文件07-11
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水平09-12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9-12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总结06-01
隆林各族自治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汇报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