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与科学发展观范文(通用10篇)
新的历史起点呼唤新的发展理论
(一)从国内发展看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业基础的问题。发展方式上,主要是国家计划主导型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到70年代,完成了基本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历史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基础。由此也给下一步的发展留下了突出矛盾: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暴露,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生活改善长期滞后。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左右,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问题。发展方式上,主要是总量扩张式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既尝到了这种发展方式的极大好处,也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主要是:高能耗、高污染,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凸显,党内腐败和权力监督问题突出。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这些特点,在十七大报告中归纳为八个阶段性特征。这八个阶段性特征告诉我们:一方面,当前的发展的确站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积累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另一方面,当前的发展又面临着长期积累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两难问题、利益问题大量出现。我们要同时破解不发展与发展后这两大难题。原有的发展理论已经不够了,这就呼唤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二)从国际发展看
我们以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作为考察的上限。20世纪40年代中期,直至整个60年代,在美苏两大阵营冷战格局的大背景下,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变化,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判断。我们在大力推进改革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对外开放,中国开始不但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而且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充满生机的力量出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局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不复存在。二是以信息化为龙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给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三是经济全球化经过长期酝酿发展,这时已经成为锐不可当的潮流。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以后,经过这些年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变化。第一,造成了发展上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对外依存度空前提高,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第二,造成了国内发展问题与国际发展问题紧密联系的格局。许多国内的发展问题(包括突发事件),影响面扩大到了世界。许多世界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影响面也深入到了国内。而且,相互影响的时间差越来越缩小。这也提出了要用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这种新的发展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
(三)从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紧迫任务看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党从领导中国革命的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能不能掌权的问题,能不能发展经济的问题,以及会不会当“李自成”的问题。因此提出“两个务必”。当时,我们党是用“翻身站起来”赢得民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党又面临新的考验。这就是能不能纠正自身的错误,走上改革开放道路;能不能采用新的现代化发展思路,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使中国群众迅速富裕起来。因此提出党要成为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这时,我们党是用“振兴中华”、“小康生活”赢得民心。
现在,我们党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又面临新的考验。一是来自发展的考验。这就是,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日益突出,而不发展的问题依然尖锐。因此,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共享成果的问题,影响和决定人心向背。二是来自权力的考验。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如何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如何使权力的运行置于人民监督、司法监督、纪检监督、舆论监督之下?当前发生的许多腐败问题,都是和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重大责任事故的背后,都有腐败身影。因此,也需要有一种理论,能够把发展与党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党的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也呼唤着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科学发展观与“十个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总之,科学发展观,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但是又不能走发展的老路,这就要把发展同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经验作为实践依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个结合”,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同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第一,前三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涉及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分别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这三个结合,既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般规律,又揭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须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中间四个结合,即第四条到第七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这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这四个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基本规律的总结。同时,这四个结合,还贯穿了以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努力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中,贯穿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中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一句话,是科学发展观总体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布局中的贯彻和体现。
第三,最后三个结合,即“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作用。这三个结合作为一个整体,体现的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求具备的两种眼光和两种能力。其一是通盘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及其发展趋势的眼光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其二是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眼光和统筹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带来的历史性变化,顺应改革开放使我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十七大精神, 这一句话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各方面内容, 都是围绕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纲展开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认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5]。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 是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的根本依据, 也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立论基础。
2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六大之后,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 我们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十七大报告从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1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 (1) 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 投资规模过大, 消费需求相对不足。2003年以来, 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在25%左右, 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2006年的50%。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2) 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 服务业比重偏低。目前, 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 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协调。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有资料表明: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1.82:1, 到2006年达到3.3:1。区域发展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据统计, 从2000年到2006年, 东部地区的广东生产总值从10741亿元增加到2596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从264亿元增加到641亿元。 (4) 外贸顺差较大,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 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 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3]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代价很大。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 但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5%.经济快速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 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的恶果不断暴露,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环境容量。2005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正式对外发布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环境品质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显示, 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位列第133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的体制性障碍, 主要是指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深层体制问题。主要有: (1) 金融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2) 财政体制仍存在体制性障碍; (3)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缓慢; (4) 要素价格机制改革滞后; (5) 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6) 第六, 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7) 非公经济发展遭遇“玻璃门”; (8) 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9)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10) 垄断行业改革滞后。[4]尽管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体制性障碍使得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缓解, 并且逐步积累起来。这些体制性障碍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3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比如, 2001年至2003年, 中国10%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下降2.4%, 全体劳动者的总收入只占GDP的15%左右, 比印度还低。另外, 据权威机构统计, 在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中, 占总数10%的高收入家庭拥有居民家庭总财产的将近50%, 而占总数10%的低收入家庭拥有的财产还不到居民家庭总财产的5%。[1]
2.4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改革开放20多年来, 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比如, 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将近70%, 但花费的卫生费用只占卫生总费用的33%, 7年内平均每年下降两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0年, 全国新增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农村。
2.5 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扎实贯彻, 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明显存在, 特别是公共权力的行使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衡, 致使腐败现象蔓延的趋势至今没有从根本上被遏制。同时, 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等消极现象也比较严重, 行政成本很高, 行政效率很低。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了约28倍, 而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7倍。日本、韩国、欧洲、北美政府的行政运行成本只占政府支出的1-2%, 而我国则高达46%。
2.6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 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 电视、电影和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空前普及, 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 期望值越来越高。同时, 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一些格调低下、庸俗腐朽的娱乐方式比较流行。作为人类文明优秀传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不少地方和领域远没有占领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2.7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现在, 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但各种利益群体的差别和分化也越来越明显, 社会建设和管理有不少漏洞。
2.8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5]
3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参考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 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 经济增长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也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相反, 世界发展遇到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 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 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
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 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人们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 以人为中心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得以在实践中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所推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 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 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 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 深入学习和理解十七大报告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就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二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三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十七大,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
参考文献
[1]如何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宁夏日报.2007年11月23日.
[2]张宗云.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海峡通讯.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重庆日报2009年11月19日.
[4]吴敏.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学报2007年10月28.
通读整篇报告,处处新意盎然。报告中的许多新提法、新表述,全面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释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内涵,这些新提法、新表述,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使命、新征程。总书记所作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肩上的担子变轻了,恰恰相反,他在过去建设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应该看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尤其是,目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思想观念深刻变迁,这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导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及其理论意义;从实践层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方面的地位及其实践价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以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涵盖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治保证、社会保证、动力保证、组织保证,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
在理解、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
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决不能含糊。
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阐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其至少包括三层含义:
---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本构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句话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这些基本要求,才能避免发展中的片面性和发展的失调、失衡、不可持续,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协调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这些思想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和精辟的阐述。
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全局,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思想和布局,就是统筹兼顾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得出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但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而且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新的和更加深入的阐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二,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和谐的社会保证,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活力源泉。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保证。
第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党,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进一步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消防部队来讲,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就是要不断提高部队的灭火救援战斗力。***同志强调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关键是要紧密结合公安机关的实际,研究、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以此推动公安工作取得新发展、新进步。”本人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以如何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提高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打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队伍。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消防部队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赋予的职责,积极扑救火灾和参加抢险救援,在营造消防安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消防部队一方面承担繁重、艰巨的防火灭火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警力有限,加之现代火灾的突发性、灾害性和抢险救援事故的多样性、艰巨性、毒害性,都对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全新的课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影响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根本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要提高部队的灭火救援作战能力,关键要发挥人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各级指挥员和战斗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强调以人为本、从优待警的同时,要全面官兵素质的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官兵的训练,把提高官兵素质作为提高战斗力的核心。首先要教育广大官兵牢固树立“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思想观念,营造浓厚的练兵氛围。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从严从难训练的关系。以人为本既要共享更要共建,从严从难训练能提高官兵的素质,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以人为本不矛盾。广大官兵在享受组织照顾和关怀的同时,更要积极地训练,完成灭火救援工作任务,不负使命。再次,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要实行“集中训练、分散执勤”,各类人员都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执勤。只有把指挥员、班长、一线战斗员的素质全面提高了,才能真正打造一支灭火救援的攻坚力量,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拳头”和“尖刀”作用,才能保证灭火救援的成功。
二、狠抓装备建设,严格落实装备用管制度,全力保障灭火救援需要。
要牢固树立器材装备就是战斗力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器材装备的建设。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的宣传,当好参谋,使地方政府能充分认识到器材装备在灭火救援中的作用,尤其是要通过部队过硬的灭火救援战斗力,来提高消防部队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消防工作,加大对器材装备的投入。同时,消防部队自身要开源节流,要确保购置、维护器材装备的经费,以配足常规器材、配置特勤器材、配好车辆装备及配齐通讯器材,确保灭火救援的需要,要改变重建轻管的现象,要加强装备的训练、维护及管理,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从我市部队看来,基层中队配发的装备在种量上有个人防护类、破拆类、警戒类、救生类等常规器材和消防车辆,在数量上有了新的增长,特勤装备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这些装备的质与量和我们灭火救援实战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如由于县级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县(区)高层建筑增多,但我们仅在市区有登高车一辆。4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和8条国道贯穿我市,但县城大队的防化、洗消、堵漏等处置化学危险物品泄漏的装备仍然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们更好地完成灭火救援任务。因此必须从质与量,从装备的选型配备等方面,切实提高装备建设水平。与此同时,在器材装备维护保养方面,我们有很多器材装备由于平时磨损、或是管理保养不到位,造成器材装备不能正常使用。比如,安全绳,训练用的和救援用的不分,安全系数大大降低;隔热服由于没管理好,潮湿引起外面的保护铂脱落,起不到隔热效果;防化服因为经常折叠导致折叠处破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器材用管的制度,加强器材装备的维护保养。要定时对车辆器材装备进行排查,保证器材装备完好无损。在管理器材装备上,要指定专人管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对需补充的器材装备及时上报,随缺随补。
三、培养与新装备相配套的新型人才群体,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装备的灭火救援效能。
无数实践证明,促进和推动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消防部队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超前培养的新要求;新装备高新技术密集、科技化程度高、系统复杂,则对官兵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必须确立高起点,由“应急式”向“超前式”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人才的培养对象上,必然按照建设“四支队伍”的总体要求,培养能够驾驭新装备,应对各种急难险重灭火救援的复合型指挥警官队伍;培养一专多能,能够从不同方面辅助指挥军官实施新装备指挥的智囊型参谋队伍;培养精通新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培养能够熟练实施新装备技术保障、身怀绝技的士官队伍。在人才的培养内容上,应科学合理地构建新的专业框架,将专业训练与掌握新装备起来,加强对新装备运用的学习和研究,掌握驾驭、管理、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分专业集训等办法,通过科研单位、生产厂家、院校代培等途径,构建科研单位、生产厂家、院校、部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还可依托新装备自训,来一批训一批,熟练一批普及一批,发挥“酵母”作用,多方位培养人才。同时,要针对新装备对人才要求高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人才成长机制,形成一整套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留用、管理和晋升的制度规定,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要发挥装备的最大作用,除熟悉装备的性能和维护保养外,还应加强器材装备的应用训练。训练不仅仅是对装备性能、适用范围的简单学习,而是要设置多种环境,多种条件,让官兵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熟练掌握器材装备的使用技巧,使官兵全面熟悉器材装备的使用技术。要继续开展操法创新活动,优化器材组合。由于现代灭火救援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在实际的灭火救援过程中不能单靠某一种器材就能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中,要结合辖区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打破常规训练模式,开拓创新训练操法,优化器材装备组合,注重实效。
四、以“练为战”为指导思想,贴近实战继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要坚决贯彻落实***同志关于“用最快的速度救人,用最快的速度消灭火灾,用最快的速度抢救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深入研究灭火救援技、战术训练,提高灭火救援指挥和部队的快速反映能力和实战能力。一是严格等级训练达标。依据新修订的《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业务训练与考核大纲》,继续坚持“五练四结合”,强化官兵的业务理论、体能、技能、“六熟悉”、安全防护、心理行为、医疗救护、通信联络、车辆装备操作等训练。建立消防员职业技术等级评定机制,实行消防员等级训练达标制度。二是深化指挥训练和实地演练。支队指挥员重点开展类型灾害事故处置和跨区域应急救援的组织指挥训练,大、中队指挥员重点开展常规火灾扑救和类型灾害事故初战强攻近战、内攻救人控火的组织指挥训练。支队重点开展灾害事故总体预案、主要灾害类型预案、跨区域作战预案、较大重点要害目标单位的实战演习,年内组织一次大型灭火救援联合实战演习;大、中队重点开展灾害事故类型预案和重点单位预案的实战演练。三是要加强战训基础业务工作,把战训基础业务软件资料建设,纳入练兵工作之中,打牢战斗准备的根基。要加强战斗编组研究,根据现有的兵力、器材装备,结合辖区灾害事故的特点和社会消防力量,编制客观实用的灭火救援战斗编成。全市分片区编定、每个中队按班编制,达到科学合理编成,并定期组织开展拉动演练,提高编成编组的协同作战能力。
五、要建立保障战斗力提高的机制,进一步推进灭火救援勤务实战化。
一是各级领导尤其是大、中队主官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灭火救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战斗力标准来开展。二是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要保障战斗力的提高,政治部门要为提高战斗力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司令部门是灭火救援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后勤部门要为提高战斗力提供经费、伙食、卫生及器材装备等保障工作。防火部门要为提高战斗力提供好服务保障,实行“防消合一”,特别是基层的防火工作要为执勤中队提供“六熟悉”训练、实地演练的便利,执勤中队干部、班长要参与建筑验收及重点单位防火检查工作。三是依据《抢险救援勤务规程》和《作战训练安全要则》,完善灭火救援战斗程序和作战安全管理制度。推动建立政府领导下的以消防部队为骨干、各部门和其它社会力量参加的应急救援机制,总队、支队组建灭火救援专家组,开展专家决策评估活动,为灭火救援指挥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推行“防消结合”勤务模式。开展“防消结合”勤务模式试点工作,明确战训、防火监督部门和大、中队的职责任务,战训部门和执勤中队要参与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消防设施测试、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防火监督部门和大队要及时通报重点单位变化和火灾隐患情况,共同参与灭火救援任务。
坐在电视机前仔细聆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感到报告立意高远,思想丰富。尤其是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如“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等,如阵阵清风吹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精神一振。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让人关注也是参与十七大报告调研的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新名词。
何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按照总书记的阐述,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意味着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变化。
这一理论体系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历史性,即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风雨检验,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是开放性,即这一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历史性,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脉”,就是必须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十七大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经过前一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达到了大众化阶段。为巩固成果,使这样规模的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提高质量的工作。高校要适合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
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高校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养大量高水平创新人才,其中包括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高校还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十七大要求在政治建设中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落实这项任务,高校要承担起主要责任。
十七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示范地,在文化建设多方面的任务中,尤其是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责任重大。
清华大学作为党和人民长期关怀、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从来把学校发展与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在新形势下,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相一致。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规模结构与质量、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等重要关系,着力提高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赋予高校的使命,是对学校巨大的鞭策。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做好各项工作,与祖国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五年以来,xxx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了加快xxx发展的新思路,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发奋追赶,取得了经济社会高速高效发展的辉煌成就,开创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现总结如下。
以“一区六园”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快速形成xxx落后在工业,后发的突破口也在工业。如何在加强环保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发展,是xxx发展中最大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xxx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带动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为主体的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全市工业园区已完成开发建设52.1平方公里,落户项目551个,投资总额300多亿元,初步形成“一区崛起、六园争辉”的发展格局。同时,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和行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配置优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打造,以手机及其配件生产企业为主的手机信息产业,以龙记模具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农夫山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xxx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变,工业经济首次农业经济。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河龙、河梅、粤赣等3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2年仅有7公里增加到232公里,xxx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市区到各县也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生活圈”,105、205国道,京
九、广梅汕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汕昆、揭茂、广河、河紫高速公路贯穿xxx,使xxx从珠三角的边沿一举变成泛珠三角的前沿,从边远偏僻的山区小城一跃成为“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的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3个220千伏、10个110千伏、7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年发电量62.4亿千瓦时的xxx电厂、500千伏输变电站投入建设,全市供电能力大大增强。东环路、胜利大桥、新丰江亲水步道以及一批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如期建成,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以农业产业化为手段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xxx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引导农业走向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化。全市建成水果、茶叶、蔬菜、畜禽、优质稻、商品林等六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温氏集团、瑞昌食品公司、三友集团、聪明人集团、华威科技、万绿宝公司等一大批企业成为农业龙头企业,万绿宝休闲食品、霸王花牌米粉、望郎回板栗、聪明人猕猴桃果汁等一大批农业品牌已成长为xxx的名牌产品。“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面推广,125家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3.8万户,户均增收2100多元。全市一镇一品、一县数品、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农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0.2亿元,对比2002年增长23.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4072元,对比2002年增加了28.9%;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户数和人数,由2002年的8.0万户、41.1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4.5万户、22.8万人。
以大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xxx山清水秀,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万绿湖、桂山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有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享誉世界的恐龙基地,有南越王赵佗设县而治的佗城等众多文化史迹遗产,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xxx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围绕“绿色xxx、文化xxx”的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形成了以万绿湖、桂山为代表的生态游,以苏家围为代表的客家文化游和以龙源、热龙、御临门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游三大旅游品牌,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2004年,xxx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2006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9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29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酒店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2002年至2006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36%。大旅游使xxx一派兴旺。
以打造优美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发展
xxx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建设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五年来,xxx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恐龙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市”、“XX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立项、征地“三同时”制度,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五年来先后因为环保原因而拒绝了200多个好效益的企业落户xxx。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建设,全市单位GDP能耗2006年比2002年下降15.5%。
――“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今天的xxx,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风光旖旎,空气清新,逐步成为最适宜人居、旅游、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市江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万绿湖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水平。
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社会和谐建设卓有成效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xxx既坚持富县强市,又坚持富民惠民,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科技人才逐年增加,70多项科技成果获省、市奖励;初步建成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文化、体育、新闻等事业日益繁荣,阵地设施不断完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以龙川县天云村、市地税局为代表的全国文明单位和以“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李力锦、“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陈希少、“全国模范检察干部”郑爱民为代表的先进典型。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建立了县、镇、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网络”,实行市、县党政领导带案下访制度、联合接防制度、信访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社会矛盾得到积极化解,信访总量逐年下降;铁碗治理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六H彩”赌博、吸毒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镇村经济实力有效增强,农村“一保五难”问题逐步解决,城镇就业不断扩大,2006年,xxx被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政策奖”,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02年分别增加7137元和914元。
五年的实践,五年的变化,五年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充分体现了xxx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的正确决策,充分体现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今天的xxx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市委五届三次全会进一步确立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当好‘栽树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今天的xxx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延揽八面来风,召唤四方宾客;今天的xxx正凭着后发优势的实力和魅力,成为创业发展的热土。今天的xxx人民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在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鼓舞下,发愤图强,开拓奋进,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现场介绍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据介绍,近5年来,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快速,在生物医药、生物农药等方面出现规模迅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行业不断出现兼并重组,集中度显著提升的新特征。并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一批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产业投资活跃,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在已经到来的“十二五”阶段,我国生物产业迎来更加关键的发展转折点。连维良透露,“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
据悉,《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在该大会上首次公布。
《规划》提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到2015年,我国应形成特色鲜明的生物产业发展路径,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为2020年成为国民支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国生物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要形成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效益更加显现五大目标。
《规划》还指出,我国生物产业必须围绕七大方向发展,以实现突破。一是围绕生物医药高品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以及化药、中药的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水平;二是围绕突破生物医学工程核心部件瓶颈制约,促进医学工程设备高端化发展,满足诊断、治疗手术康复等市场需求;三是围绕加速生物农业成果推广,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四是推动绿色生物技术规模化应用,构建生物制造产业体系;五是开辟生物能源多元化发展;六是加快生物环保工艺运用;七是培育市场需求,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
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这条战略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快速增强。1978年至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由9.85亿元增加到1228.57亿元,是1978年的124.73倍;财政总收入由1.68亿元增加到150.67亿元,是1978年的89.67倍。
(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685元增加到2006年的17806元,增长了10.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19元增加到6137元,增长了6.68倍。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市工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价位运行。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31亿元,2004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到2006年达1799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4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01年的4.2%上升到2006年的6.2%,提高了2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9.69亿元,是2001年的5.22倍;实现利税140.56亿元,是2001年的4.61倍;实现利润76.92亿元,是2001年的5.03倍,年均增长38.14%。2006年,全市全部企业实现增加值586.4亿元,是2001年的2.2倍。
3、工业企业主体迅速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891家,增加到2006年的3730家,年均增加550家,总量扩大了四倍,目前已达到4083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400家以上,5-10亿元企业70家左右,20亿元以上5家左右。
4、工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较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同时,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50个左右,有国家级产品生产基地18个。2006年,八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1.8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81.5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66%和71.39%;实现利税102.9亿元,利润62.3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26%和80.52%。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抓量的扩张的同时,致力于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呈现出“三个进一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1:28.3:20.7调整为2006年的5.5:53.9:40.6,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加大,“九五”以来二产比重均保持在53%以上;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首破40%,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一、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二是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特别是消费需求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近三年来年均增幅在15%以上。而且,消费层次逐渐提升,旅游、居住、教育、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张。
三是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2006年全市实施河道整治216.5公里,建成康庄工程1540公里,累计启动环境整治村2623个,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7.6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来料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城市群建设稳步开展,城市路网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群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城市群内核的发展后劲增强。就业结构渐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比重年均下降0.56个百分点,从1991年开始,全市农村人口绝对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06年全市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数为317.5万人。
与此同时,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五)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00年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廖廖无几。经过大力培育,目前我市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86家。“十五”期间,我市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2006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9项,同比增长62%;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55项。与此同时,企业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应运而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健康成长,企业发展后劲日益强劲,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六)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5%以上,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253平方公里。金华市区的核心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建设品味明显提高,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至2006年,全市共有2623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受益人口达130多万。
(七)交通建设大踏步迈进。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按照“八高八块十二联”的公路网主骨架和“二干三支一库”的水路建设规划构思,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拉近了城市群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强化了城市群的整合联动,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五年来,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71.1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6倍。公路总里程从2002年的6784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0783公里,提高了62.9%;公路密度从2002年的62.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8.76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康庄工程”,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3.67亿元,农村公路从2002年的5568.2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787公里,增加69.7%;新增通村等级公路行政村1567个,等级公路通村率提高了22%;新增路面硬化行政村2610个,通村公路硬化率提高了45%,提前两年完成了“双百”目标,使200万农民直接受益。
(八)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坚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市级生态乡镇49个,省级生态乡镇2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
二是生态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已建成无公害农、林产品生产基地100万和18万亩。2006年新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个,2007年在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论证累计55个。2007年新申报绿色、有机食品1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2个。累计绿色企业20家,绿色饭店19家。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79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77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国省道绿色通道完成153公里,建设生态公益林296.4万亩,“青山白化”治理率达87%,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思想汇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561家超标排放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重点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2.2%。全面启动了农村面源治理,县(市、区)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已达5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了3.54%,规模工业企业用水重复率达65.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今后我市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并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明确要求。结构调整优化是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调整,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一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汽摩配、五金制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和企业主体,严格控制水泥、造纸、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2、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两个圈层、三大功能组群、四条发展轴线”为重点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开发。内圈层是经济核心圈、外圈层是生态保护圈,三大功能组群是金华—兰溪城市组群、义乌—东阳—浦江—磐安城市组群和永康—武义城市组群。四条发展轴分别由沿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线、沿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金温、金千铁路沿线两条主轴,武永东沿线,浦、义、东、磐沿线两条辅轴构成的格局,加快建设金义、金兰、义东浦磐和永武东四大产业带,围绕“一基地两中心五大产业区”建设,抓紧出台“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3、注重社会结构调整。要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为重点,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以科技教育为重点,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紧紧抓住科学技术与人才这个关键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创新机制、服务机制,以科技、教育为动力,推动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4、扎实推进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市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达到较高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搞好对外贸易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十分重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在继续保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传统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有形贸易)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二)进一步加大“工业强市”力度。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八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个,10亿以上产业集群50个,100亿以上产业集群10个,70%以上规模企业按产业分工向工业园区(功能区)集聚。市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市区工业在全市的地位进一步突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二是要加大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五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六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环境竞争力。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我市来讲,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欠缺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始终把推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政府部门层面,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完善并发挥好ROHS指令公共检测平台功能,推进金华市模具市场、金华市汽摩配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扶持优势工业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说,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主动对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政府每年举办的“工科会”等平台,广泛开展技术项目对接,力争每年完成技术项目对接300项以上;二要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方面下功夫。争取每年吸收消化新技术200项以上;三要在与世界一流技术合作方面下功夫。加强与行业内世界一流企业、一流技术的合作。总结推广“尼奥普兰”的经验,其三大主导产品分别引进德国MAN公司、尼奥普兰公司和英国“莲花”公司这世界三大顶尖技术,迅速提升产品层次,占领市场。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理论、科技、教育、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从我市情况来看,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样非常严峻。为此,要通过市场手段和科技创新,从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切实提高公众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降耗产品,加大水泥、冶金、电力、造纸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认真编制和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实施金华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价格政策,探索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主导产业上来。做好整合存量资产文章,进一步实现以存量引增量,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全方位招商。更加注重以产权转让、间接融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境外投资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方式,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出率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对象要把重点放在中央直属企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龙头、骨干企业上,按行业和区域确定专人负责、专人联系,确保有更大集团、更大项目落户我市,不断以优质的招商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十七大与科学发展观范文】推荐阅读:
党的十七大精神06-26
十七大精神学习心得06-30
团十七大精神宣讲10-17
全总十七大工作报告06-15
律师十七大心得体会06-23
学习十七大实施方案11-05
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电力06-03
迎接十七大比赛演讲稿09-28
学习工会十七大心得体会10-29
企业干部学习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