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观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庄子的人生观(精选10篇)

庄子的人生观 篇1

(0202011019 思想政治教育 肖遥)

摘要: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包罗万象的知识积累,他在幽居清寒的生活中体悟自然,感受生命,并将这些体验寄寓于他创作的优美而富于哲理的寓言中,作品里,不仅使得与他同时代的人们,也使得千万代后人在淘沥庄子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本文将透过庄子的学说和寓言故事,从生死观、价值观、婚恋观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庄子的人生观。关键词:庄子;生死;价值;婚恋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唐元年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

一、庄子的生死观——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庄子一生过的并不如意,非常贫苦。有时候不得不去借米,总是粗布麻衣,但他自己却是怡然自得,他看开了一切,将一切之物都置于身外。又或者说,即便是他自己这个人,他也从未看重过。

庄子妻子死时,他两腿伸直坐在地上,鼓盆而歌。闻讯而来的的施惠不禁说:“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过分,不近人情了吗?”庄子却答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他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即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庄子的思想,是跨过了怎样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呢,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死亡历来是为人所不能接受的。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晚年也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而荒废朝政,追求永生。汉武大帝刘彻,对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晚年,同样为了长生不老药而炼丹药。从古至今,可以说,想要永生的人数之不尽。不用说那些名人,就是平常老百姓,都是害怕死亡的。但是,庄子却说出了“死生,命也”。死去的是他的妻子,是他的伴侣。可以说,这种痛比自己死亡还要痛苦,可是,他却能淡泊一切。他说:“她本来就没有生,也没有形,没有丝毫的踪影。忽然就有了生命,有了形,此刻他又死去了,就像春晓秋冬,日月星辰,随时在变幻罢了。她正在酣睡,我却嚎啕大哭,我想不通,所以不哭了。” 庄子认为,生命只不过是人的一种存在形式罢了,即使没有了生命,人也只是换成其他形式存在着。因此,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在面对死亡时,应当抱着坦然的心态。

二、庄子的价值观——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说,人之所以在世而为世所局限,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并且人把在与他人、他物的对待关系中的“己”执定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则无法摆脱有限性而求得逍遥游。庄子认为形成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在于“有待”和“有己”。所谓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自由的束缚。

《秋水》篇中记载,楚王让两个大夫去找庄子,请他管理政事,即担任宰相。可是庄子却说,听说楚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被恭在庙堂之上祭祀,你们若是龟,是愿意被祭祀,被尊崇,还是愿意做一只在泥里爬的活乌龟呢?来人就说,愿意做一只在泥里爬的乌龟。于是庄子就说,那你们走吧,因为我也愿意做一只在爬在泥里的活龟。

《至乐》篇中,庄子又写了一个寓言故事,说他遇到一个骷髅,问骷髅:“你怎么这么可怜,究竟是怎样到了这个地步。”夜里骷髅给他托梦说:“我虽然死了,但是上无君管,下不管臣,没有四时辛劳,自由自在,即使当上了天子也没有我快乐。”庄子不信,就试探着问:“我可以让你复活成人,你可愿意?”骷髅皱着眉头说:“我怎么可能放弃我的这种快乐去遭受人间的辛苦呢”。很多人觉得这篇文章庄子在批判社会的黑暗,实际上间接的体现着庄子的价值观。

在现实的种种绳索的捆绑下,人是无法保持绝对的精神自由。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是庄子的人生价值。庄子认为人生的真正快乐不在于高官厚禄,锦衣玉食,而在于抱朴守真,回归自然,这样活着心才不会受累。

三、婚恋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中有篇记载“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段话一直被后人所称颂。相濡以沫,向来是赞扬在困境中不离不弃的人们,夫妻间更是如此,所谓“糟糠之妻不能忘”正是此意。但庄子却说出了“相忘于江湖”的话语。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吹吹腮上的水泡,相互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形固然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边是庄子的婚恋观,也是追求自由思想的体现。

运用到婚姻中,既然两个人在一起会受很多苦,不如相忘于江湖,给对方自由,庄子也确实这样做了。他一直休书休掉了妻子,让妻子改嫁,改嫁后,妻子过的很幸福。这种舍弃自己的精神,让人敬佩。要有怎样的胸襟,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反观当代人的婚恋观,多少痴男怨女。前段时间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某地富二代追求女生不成,泼硫酸致对方毁容。恋爱本来应是两情相悦之事,奈何现在的青年人从小养尊处优,唯我独大,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对待感情,完全没得了理解、包容和牺牲。感情被物化,男方要求女方貌美如花,女方则要求男方有车有房,精神上的和谐被完全忽视。仿佛在当代人的世俗眼里,感情是可以折算成物质的。恋爱就如同小孩子的玩具,或者喜新厌旧,或者得不到你,就要毁灭你,殊不知,爱情是要建立在理解包容和牺牲的基础之上。心智尚未发育健全,却因为体内一点荷尔蒙激素的作用,张口恋爱,闭口失恋,实乃幼稚可笑。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恋人之间固然需要相濡以沫,但不合适的情感,与其误人误己,不如就此别过,相忘于江湖,何必苦苦纠缠呢。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从庄子的学说和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待生与死、名利事业和情感的坦然和不愿被拘束的精神。在庄子看来,死,固然是极大的哀恸,不过在哀恸的背后还有对生的执着和企望。而人一旦被外物扭曲,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则连这一层的执着和企望也没有了,因而也就更加可悲。而名利金钱、高官厚禄这些身外之物,固然是残害人命,扼杀人性的,但人为的精神枷锁更能戕害人的心灵。因此,庄子过着隐居隐居的生活,这种生活使得他避开了都市人群的喧嚣、连绵不息的战火和世人对名利地位无休止的追逐,同时也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奋笔著书,将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阐发逍遥无为的主旨和自由纯洁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通海:庄子[M].中华书局,2007年3月版 [2] 方勇:庄子[M].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

庄子的人生观 篇2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 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 他追问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 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 种种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有已”。因此庄子发现唯有荡涤它们的污染, 冲破它们的役累, 才能返璞归真, 以符合“虚静恬淡无为”之自然本性, 才能到达与天地融通为一。在《庄子》一书中充分体现了淡泊名利, 顺物无己, 清心寡欲等思想, 深刻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使我们从中获得很多的教益。

一、庄子的“齐物”世界观

庄子之所以能达到“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无所待, 以游无穷”的逍遥状态, 是来源其对世界的思考。在庄子的《齐物论》中, 提出“其分也, 成也;其成也, 毁也。凡物无成与毁, 复通为一。”万物有分必有成, 有成必有毁。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成与毁灭, 始终是浑然一体的。[1]在庄子眼里, “万物一府, 死生同状”、“物无非彼, 物无非是”是说万事万物没有不是彼方的, 没有不是此方的, 都是相通的整体。没有一成不变的, 时间的流失永无止境, 是非, 美丑, 贵贱, 得失等它们的分别根本没有定准, 也没有终结, 人们也无法停留下来。所以庄子想借助绝对本体之道, 去突破和消除主观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从而与造化同往, 死生为一, 忘却、摒除对事物的分别和执着, 畅游在自己逍遥的精神世界里。[2]

万物的“自然”属性, 乃是一切事物的本然存在状态, 它是天之所成所赋, 因此, 它是不增不减, 是人为不能改变的。所以要放弃人为物役, 有意识的人为造作都是违背和远离自然之性的。有智慧的人, 只是以空明的心去观照, 去顺应万物。庄子多次告诫人们“莫若以明”。如在《齐物论》中写到“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此之谓‘以明’”,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 而休乎天钧, 是之谓两行”等, 这些语句都告诉人们要以空明的心去寄托在事物自身的功用上, 任凭自然均衡, 达到物我并行, 各得其所。在《缮性》中指出: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者, 谓之倒置之人。庄子指出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 是迷失自我的表现, 是主观成见所致使, 要想停止争论, 就得停止彼此、得失、忧乐、是非等的纠缠, 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 排除成见, 开放心灵, 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的和谐境界。

庄子在“齐物”以后, 心灵得到了解脱, 自然自在起来。如在《应帝王》中:立乎不测, 而游于无有者也。心灵远离“相对”以后, 庄子畅游于“绝对”的自由之中。就像“鱼相忘于江湖, 人相忘于道术”, 生活在一种自然的自由状态之中。庄子能“游心于道”, 在于放弃了很多东西, 退却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天空, 在那里找到了心灵安静和自由之地, 在自己的地盘做自己的帝王。庄子舍弃了外界的纷争、劳累, 却守住了生命的根本。庄子的这种舍弃和放下, 不是一种软弱, 而是一种智慧, 是一种豁达!而现在的社会, 又有多少人想到“放下”?多少人真正做到“放下”?我们整日忙碌劳累着, 却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

二、庄子的实践方法

哲学家们在认识上永远摸索着, 在实践上也永远行动着。庄子对万事万物有了本然的理解之后, 有了自己独有的行为方法。心理上不依赖于外界事物, 不受外界的限制, 自由自在。可以说庄子给处在各种困境中的我们提供了心灵药方, 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贵族”。

第一, “无所待”的方法。“无”字眼在《庄子》中出现甚多, 是庄子思想的精髓部分。如“无物”、“无我”、“无情”、“无名”、“无待”、“无功”等。“无”并不表示没有的意思, 而是要去除一切人为的东西。不要因为好恶、爱憎之类的情绪损害自己的本性, 要顺其自然而不是人为的去增益生命。[3]庄子在《大宗师》中讲:故乐通物, 非圣人;有亲, 非仁也;天时, 非贤也;利害不通, 非君子也;行名失己, 非士也;亡身不真, 非役人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有心和外物交往, 就不是圣人;有亲疏之分, 就不是仁人;揣度天时, 就不是贤人;利害不能相通, 就不是君子;追求声名而失去本性, 就不是士人;自丧真性, 只能被人役使, 就不是役使之人。可见庄子认为不要过分追求是是非非, 纠缠于外物之中而劳累身心。如果我们处理事情没有贪欲、私欲、偏见, 不与外物冲突, 那么我们才能不动心, 保持心的平静, 不使好恶而伤其身。在庄子看来, “好恶”就意味着被好恶的事物所牵引和支配, 成为外物的附庸, 也就容易被外物伤害而失去自己。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有”, 都会有局限, 这就意味着与整体分割开来, 就有分别, 从而与其他的“有”产生冲突。庄子主张“吾丧我”, 如果这个我“无”了, 自己都不存在了, 还能受到什么伤害和牵引。所以庄子“无”是为了更好的“有”。“无我”是为了实现“大我”。在庄子看来, 大自然的本性是“无为”, 是“无情”的, 是不因为任何人为的意愿而改变其内在属性的, 所以任何有待、有情、有物、有名等都是违背“自然”之道的, 都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束缚, 便会丧失本性, 因此庄子用“无”来破解“有”。在超越“人我”、“是非”、“得失”等的相对分别之后, 庄子在绝对的逍遥领域任意畅游, 达到他要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尽享天年的目的。

第二, “虚、静”的方法。“虚”、“静”类等也是庄子着重强调的内容。此类字眼在《庄子》一书中随处可见, 如庄子在《人间世》中写道: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在《刻意》中:一而不变, 静之至也;无所于忤, 虚之至也;不与物交, 惔之至也;无所于逆, 粹之至也。在《在宥》中写: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这些都可以看出, 庄子主张养身养神的方法要“静”, 静守其内, 神不外驰, 不与外物交缠而劳累身心。外物如名利, 在庄子看来是一中兵器, 只要用它, 不小心就会伤到自身。只有保持一颗“虚”、“静”、“淡”的本心, 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守住自己。“静”、“虚”使人清心寡欲, 使人符合“天”本来赋予人们的样子, 即符合“自然”无为之道, 从而到达无不为的状态。其实虚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无”, 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心理状态。只有自己内心平衡, 对外界才不会产生任何形式的作用力, 这样就没有外界的反作用力纠缠自己, 从而使自我能主宰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翁。因此, 守住一颗清静的心, 本本分分做人, 这就够了。

第三, 顺其自然的方法。如果没有事情, 我们要保持一种“虚静”, 不去刻意勉强。如果事情正在发生, 我们要保持“无”的态度, 不纠缠是非。如果事情已经发生, 我们要“顺其自然”, 欣然接受。庄子在《人间世》中写道: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应帝王》中:至人之用心若镜, 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 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主张物来不迎, 物去不留。像水中画画, 像雁过长空, 过后就不再留痕迹。用佛教里的话就是心不粘相, 到达一种“即世超然, 超然即世”的境界。这样能够超脱外物而不被外物伤害。庄子描写了庖丁解牛的故事, 告诉我们“缘督以为经”的顺物思想。疱丁解牛时, 刀子总是比别人的好使, 问题不在于他的刀上, 在于刀砍在什么地方上。即如何用刀上, 因为他在解牛时刀连筋肉之处都不曾碰, 何况大骨头。“缘督以为经”, 就是站在彼此之间, 既不亲彼, 也不近此, 放下执着、冲突, 走在中虚之间, 顺其自然。这样内心不受纷扰, 可以自由自在。

可以看出无论是“无”、“虚静”, 还是“顺其自然”, 它们都是一体的, 都是同一个问题。这是庄子在用不同的方式去阐述自己的实践方法。它们都是断绝自己与外物之间在心理上的相逆, 相斥等, 而改为相顺。让自己像气体一样能无所不及而又不受伤害。庄子一再强调去除各种欲望的困扰, 消除各种偏见和私利的纷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颗恬淡的心, 才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庄子认为, 生命固有的东西不增也不减, 不会因为人们私欲而改变。可以说, 庄子是从对大自然及万事万物的思考中看破了人间的红尘琐事, 并在实践着其“道”的智慧, 而逍遥人间。

人真正的栖息之地不在别处, 它正在人的心中。一颗自由而无待的心, 才能不为万物所累, 才能游于无穷。不管发生什么事, 都安心时运, 顺变不惊, 这样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胸中。所以我们不要日夜纠缠在分别之中, 而是在一种和谐的世界里发挥最好的自己。古往今来, 庄子一人, 让无数人解读, 却总也解不尽其中奥妙。但每一次回味, 都有一次新的收获。庄子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安慰和鼓励, 告诉我们其实自己可以做自己的大帝王, 自己完全可以主宰自己。只要做好了自己, 就没有所谓的失去。庄子让我们在喧闹的世界里找到一片清净的天空,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一个自然的平衡点, 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找到自己应该走的“道”。

参考文献

[1]孙海通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2]徐小跃.禅与老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庄子:吹出的人生 篇3

在我看来,庄子是个喜欢“吹牛”的人,但他吹得十分有艺术性、文学性,甚至还有极深的哲理,以至于后人纷纷效仿,可嘴上不肯说自己在“吹”,这实在有趣。但庄子不给我们讲吹牛,他讲“吹万”,他说,“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齐物论》)当时读到这个“吹万”,百思不得其解,当然注释中是这样写的:“风吹到不同的孔穴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完全取自于孔穴自己,风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的声音。”这种解释似乎没什么难懂的,但我不知道庄子在这儿写这个“吹万”有何意义。仔细琢磨得多了,忽然想到这个自然界实在千奇百怪,各种东西都不相同,又联想到《逍遥游》里有这么一句话“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靠着“息”吹起来的,这个“息”吹得大了,就“怒而飞”,吹得小了,就是“枪榆枋”了,生命也不就是这样吹起来的么?

南怀瑾先生理解这个“吹万”很有意思,他说:“天籁是宇宙万有的开始,是宇宙间形而下的第一个作用,不是形而上的。形而上是无我,无何有之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形而下就是这一股力量吹出来的,‘吹万不同’,吹出来万有不同的现象,‘而使其自已也’,一吹出来不同的现象,万物就不齐了。”(《庄子諵譁》)他把“吹万”进一步写到吹出万物,再提到“每个人得到一个生命,但是每人自己的变化却不同”是庄子说的“咸其自取”,实在要佩服先生的见识。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在“吹”,每个人都能吹出自己的道路,至于这个道路是好是坏,是直是曲,是成是败,皆“自取”也。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chú),子知之乎?夫(fú)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魏国而吓我邪(yé)?”

【译文】

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在国都梁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吓我吗?”

【中心】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猫头鹰,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中心】

庄子人生境界的名人名言 篇4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二、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三、尾生抱柱,至死方休。

四、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五、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六、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七、吾身也有涯,而知无涯。

八、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十、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十一、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十二、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十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十四、独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十五、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十六、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

十七、随意漂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道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十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十九、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二十、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二十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二十二、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二十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

二十四、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

二十五、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二十六、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二十七、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莫知无用之用。

二十八、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二十九、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三十、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三十一、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而不虚。

三十二、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三十三、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三十四、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三十五、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三十六、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十七、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三十八、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只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也。

三十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十、今日适越而昔来。

四十一、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是谓诚忘。

四十二、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四十三、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四十四、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四十五、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四十六、薪尽火传,不知其尽。

四十七、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

四十八、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四十九、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五十、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五十一、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十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五十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五十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五十五、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五十六、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五十七、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五十八、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五十九、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

六十、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六十一、盖之如天,容之如地。

六十二、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六十三、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

六十四、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六十五、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六十六、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庄子的人生观 篇5

《庄子》与《列子・杨朱》篇人生理论再认识

关于<庄子>与<列子@杨朱>篇人生理论问题,历来多有人论述.考查二者由相通的生死观所引发出不同的`人生观的结局中,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作 者:奚亚丽 作者单位:四平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四平,136000刊 名: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SONGLIAO JOURNAL(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B21关键词:人生观 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 篇6

如果《墨子》以朴质谨严见长, 《孟子》以气势充沛制胜, 《荀子》厚重而凝练, 《韩非子》雄健而峻嵴, 《庄子》的行文则变化无端、想象联翩, 闪耀着浪漫主义的特异光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寓言, 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 而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1]评价十分中肯, 所谓仪态万方意即形象丰富多彩, 该书中塑造的许多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神采飞扬的劳动者形象, 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 学术文化为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所垄断, 他们笔下绝少出现劳动者形象, 偶尔露脸, 也往往是蚩蚩愚氓。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时期, 有的贵族没落了, 新兴力量上升了, 列国纷争, 处士横议, 反映上述垄断局面的突破。然而这些处士大都力图跻身于统治阶层。孟子把“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称为“天下之通义”, 在这种通行观点指导下当然难以成功地塑造劳动人民的形象。《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故事, 寓意深刻、语言风趣, 确为辞令妙品;讽刺的对象, 后者为手工业者, 前者大概可划为城市贫民。以乞食为生的贫民之家有一妻一妾, 这里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缺陷, 也许是由于作者脱离生活实际而臆造的缘故。《庄子》则不然, 不仅其中出现较多劳动者, 而且形象丰满, 多属正面, 具有卓越才能、智慧和识见, 使统治阶级的“君子”、“圣人”相形见绌。

一、厨师

我们先看《庄子》“养生主”中对一位厨师解牛过程的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2], 手、肩、脚、膝并用, 发出种种声响, 刀子动处, 牛的骨肉划然分解。动作合于舞蹈旋律, 声响合于音乐节奏。《桑林》相传为商汤时之舞, 《经首》相传是唐尧时乐章。这里对劳动姿态与节奏做了高度赞美, 把庖丁的解牛动作配合解牛时骨肉分离发出的声响喻之为配乐演奏的舞蹈。此处庖丁在庄子笔下, 是一位技艺超群, 并且对解牛有一套自己看法和见解的“哲人”。且看庖丁对自己技术经验与亲身体会所做的介绍“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庖丁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进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由于多年解牛, 他已对牛的内部骨骼结构非常了解, 因此当锋利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之中, 反而显得绰绰有余, 刀没有受到任何钝折, 锋利无比。

庖丁之所以对解牛如此娴熟, 首先, 是多年亲身实践给他提供了总结经验的良好机会。其次, 庖丁工作态度极为认真, 虽然技艺已炉火纯青了, 但每次碰到筋骨交错盘结处, 总是“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提高警惕, 注意力集中, 动作审慎, 直到整只牛肢解在地, 才“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就像完成一件重大任务一样内心充溢着满足与喜悦之情。这则故事中, 一位善于解牛且通过解牛阐述自己为人处世之道的厨子形象跃然纸上, 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给每一位读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木匠

《庄子》“天道篇”中记载了一位木匠以亲身实践告诫当权者“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却因偏执而忽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轮扁在朝堂下制作车轮, 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 讽劝国君不要只读所谓的圣贤之书, 只有亲自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明白世间真理。他以自己斫轮经验为喻, 说明运用椎凿的轻重缓急必须恰到好处, 其中存在精微规律,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徐不疾, 得之於手而应於心, 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於其间”[4]。此处扁的观点明显轻视书本知识, 且含有神秘主义色彩。现代人应该看到, 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确有局限性, 但不应如扁一样全盘否定之。要知道河水的深与浅, 就应当像小马一样亲自淌一次小河, 而不是因听到不同言论而裹足不前。扁虽身为木匠, 却是庄子的代言人, 庄子利用扁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圣人”、“君子”不事稼穑、脱离社会实践的批判, 可谓一语中的, 所提论点虽有偏激、偏执的一面, 但还是可以理解的。

三、技术工人

在《庄子》“达生篇”中, 有关于“痀偻承蜩”与“津人操舟”两位靠技术混饭吃的人的记载, “痀偻承蜩”指那些“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5]的人, 即强调人通过长期严格训练与高度集中注意力, 技术就能臻于神境;所谓“津人操舟”则强调“善游者数能, 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 彼视渊若陵, 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 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 以鉤注者惮, 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 而有所矜, 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6]。指善于游泳的人熟悉水性, 自然很快便能操舟, 虽济深渊, 也如在平地, 并不在意。“用志”与“忘水”两相矛盾, 反映掌握技艺过程中的两个侧面, 合而观之, 才得其全, 需要辩证地统一。此处技术工人以自己一技之长向后人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四、杂工

《庄子》“人间世”篇中的“支离疏”是另一种劳动者的典型。他驼背耸肩、肢体畸形, 是个打杂工。“颐隐於脐, 肩高於顶, 会撮指天, 五管在上, 两髀为胁。挫针治繲, 足以糊口;鼓策播精, 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 则支离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 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 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 犹足以养其身, 终其天年, 又况支离其德者乎!”[7]像这样一位替人缝洗衣服以养活自己, 播扬米谷, 可供十人口粮的残疾人。由于天生生理的缺陷, 统治者的兵役、徭役都轮不上他, 有时还得到一点救济。支离疏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老百姓, 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 既养活了自己, 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奉献给社会自己的余力, 对他所处社会作出了微薄贡献。此处的支离疏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 在那危机四伏的时代, 似乎又比一部分四肢健全的人幸运些, 因为他至少可避免兵役徭役的迫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那么, 庄子想要通过支离疏传答些什么信息给读者呢?首先, 作者想要暴露当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受的压迫, 苛繁的兵役、劳役使多少健壮者暴骨沙场、葬身沟壑, 只有这个畸形的半残废人才得幸免罗网、苟延残生, 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呢?真是“苛政猛于虎也”, 其中寄寓了多少“人间何世”的悲愤。其次, 身体健全、智慧超人的正常人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和保全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社会是充满矛盾的, 要想保全自己, 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在矛盾生活夹缝中苟延残喘。

五、农民起义领袖

《庄子》“盗跖篇”又是一篇奇文, 这里塑造了一位人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盗跖”之名屡见战国诸子作品, 《孟子》、《荀子》、《韩非子》均曾提及, 但都只有片言只语, 作为贪暴的反面例子。《庄子》此篇, 规模相当于传记塑造的形象, 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却相当高大。篇中记述孔子见跖的对话, 自属寓言, 但借孔子之口竭力赞美跖的仪表堂堂、智勇双全、才能出众, 具有“生而长大, 美好无双”, “知维天地, 能辩诸物”, “勇悍果敢, 聚众率兵”的“三德”, 因而准备推举他为一国君主。然而跖凛然拒绝了这种实为招降的收买, 指出那是用统治阶级的地位利益引诱他, 而从来统治者都没有好下场。他又面斥孔子“不耕而食, 不织而衣”, “矫言伪行, 以迷惑天下之主, 而欲求富贵焉, 盗莫大於子”[8]。《庄子》在这里沉重鞭挞了力图依附于统治集团的儒家之徒的不劳而获、道貌岸然而竞名逐利的丑态, 指出这种人实在更适合戴上“盗”的帽子。文本中锋芒毕露的语言充分显示出叛逆者的豪情壮慨。

那么, 庄子为何能成功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劳动者形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 与庄子的生活经历有关。研究者认为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 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 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一生贫困, “穷闾厄巷, 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9], 曾以编草鞋为生, 有时还要靠贷粟度日。他对当时统治阶层的丑恶混浊是看透了的, 不愿做帮闲、帮凶以求富贵。“列御寇”中记载有个叫曹商的, 带着秦王赏赐的百辆车子, 向庄子夸耀道:“夫处穷闾阮巷, 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 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商之所长也。”这里描绘的住在小弄堂里脸黄颈瘦的制鞋者实为庄子的画像, 而曹商则以能得到大国之君的宠信为荣耀。庄子回答:“我听说秦王有痔病找人医治, 谁能舐他的痔疮就得车五辆, 干的事越下流, 得车越多, 你大概是治过秦王的痔疮吧?去你的吧!”对统治者及其宠臣表现出极大蔑视与鄙视。

其次, 与庄子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庄子追求绝对自由, 身心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他对因保持独立人格而生活贫穷是感到自豪的。当他穿了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拜访魏王时, 魏王说:“为什么先生这样疲惫呢?”庄子答道:这是“贫”, 不是“惫”, “士有道德不能行”叫做“惫”, 衣鞋破旧叫做“贫”,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 而欲无惫, 奚可得邪?”[10]意思说“在这些混蛋统治下面, 如不同流合污, 不贫困是不可能的。反映他人穷志不穷, 意气是昂扬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楚王曾派人以重金请他入朝做国相, 但他不愿受官场羁绊, 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生不仕, 以快吾志焉”[11]。表明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物。

最后, 与庄子的文学修养有关。庄子往往不是用一种正面阐述或写实的方法表述思想, 而以超现实的虚构、神奇怪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造虚妄荒诞的寓言故事, 将他的真实思想寄寓在这些虚妄的寓言故事之中。庄子这种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和人生修养使他对下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与精湛技艺有深刻认识与体验, 从而在笔下气宇轩昂地描写出来。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6.

[2][3][宋]吕惠卿撰.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6.

[4][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277.

[5][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53.

[6][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54.

[7][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85.

[8][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40.

[9][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72.

[10][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72.

听庄子讲故事,品麻辣人生 篇7

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3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就飞出9万里。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在它的下边。斥鷃(yàn)却讥笑说:“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你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只有那些有高远目标的人,才能有高远的眼光,广阔的胸襟,美好的前程。

原来,你我是一体,没你就没我啊

影子的影子问影子说:“为什么你一会儿行走,一会儿停下;一会儿坐着,一会儿站起来。为什么不能保持自己稳定的行为呢?”

影子回答说:“我是有依赖条件才这样的呀!我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呀!我,就如同寒蝉蜕(tuì)下来的壳、蛇蜕下来的皮,跟那本体事物是一体却不是事物本身呀!

《影子的影子与影子的对话》告诉我们:世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依赖的,没有一件事物是不依赖于他物的,而我们只要正确地认识事物之间相互有联系,才能用正确心态从容面对生活。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占便宜就不會吃亏呦

有一年粮食歉收,养猴子的人对他的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3颗,晚上吃4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得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4颗,晚上吃3颗,怎么样?”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得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的喜怒就显得很可笑。生活中,人们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记住哦!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良好品行萌萌哒

阳子到宋国去,住在一家旅馆里。旅馆里主人有两个夫人。其中一个漂亮,另一个丑陋。长得丑陋的受人尊敬而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阳子不知其中的缘故。旅馆的仆人说:“那位长得漂亮的自认为漂亮,我不知道她什么地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认为丑陋,我不知道她什么地方丑陋,我只关注她的品行。”阳子对弟子说:“记住,一个人品行很好而又自谦,到什么地方不受人尊重呢?”

庄子的人生观 篇8

〖案例背景〗

在诸子百家中,庄子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既对当时的统治者及统治制序不满,自己又不愿意为官,以自己的才华去匡扶社会,这是什么原因呢?带领学生在学习《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时》一课来寻找答案。

〖探究设计〗

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围绕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几个问题走近庄子,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探究、讨论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大家的印象中,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1:是道家学派大代表人物。

生2:在我的印象中,庄子是一个……老头。(笑声)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不贪图名利富贵,很高尚。

生3:高一时候学过《秋水》,其中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汪洋肆意。

在古代有才之人,可以做官,并且都很向往出世为官,像庄子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更是有足够的资本做官,但他却不愿意做官。以熟悉的人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将学生带进了新课的学习中来。

2、那么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告诉我们什么?请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学生1:有隐士风度。学生2:不屈从权势。学生3:自由地活着。

二、感受作者读庄子之后的特别感受

1、作者对庄子是推崇备至。他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美。他在第一段谈了自己阅读庄子的特别的感受。让我们来读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

学生1:“无所适从”是手足无措,十分崇拜。

学生2:“拨弄”说明自己被彻底征服了,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学生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老师:我补充一段话。这原是说人们“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美得让人无法言表。

学生4:还有,他说,庄子的境界我们无法懂得,还用了评价孔子的话来赞叹庄子。

2、我们能从中了解是《庄子》的特点让作者如此心醉?你能联系学过的文章谈谈吗?

学生:想象力丰富,说“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像《逍遥游》中讲那大鹏有多大飞得多高。

老师: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

三、理解作者怎样赞庄子的“清洁精神”

1、这篇哲学随笔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具体材料只有一个,你们能找到吗?

学生1:有,是“庄子钓鱼的故事”。学生2:是“乌龟的故事”。

2、那么先请一同学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略。

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词语:累、顾、曳。

南方的庄子随笔 篇9

庄子是南方的,正如孔子是北方的。

南方的庄子是水,北方的孔子是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蜿蜒,曲折,居无定形,神动而天随,渊默而雷声。

这是南方的水。而南方多水。这也是南方的庄子,而庄子属于南方。

南方的庄子,在森林里潺潺流响。南方有虎,有豹,有大象,有鹿群,有犀牛,有鳄鱼,有茂密的森林,有大江大河,有肥沃的田野,有水平如镜的湖沼,有稻香,有莲藕,有菱荇,也有庄子。

南方是丰富的,丰富的南方,给了庄子丰富的头脑,还有超越于头脑之上的,水一样的,清凌凌的智慧。

他是水,南方的水,清亮,滑润,晶莹,剔透。这水在长满青苔的石上滑下,散作万斛珍珠。他是无所不在的水,南方的水,以雷霆万钧之势,击碎那个叫做“红尘”的东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兵法》中的这句话,概括了南方的水所具有的气势,也就是南方的庄子,所具有的气势。那是一股多么磅礴的力量呀!

南方的庄子,用瀑布一样博大的气概,颠覆了滚滚红尘。他从高空一跃而下,訇訇的水鸣声,让大地也微微震颤。这是一股蛮力,南蛮的力,也是一种决绝,智慧的决绝。他把世人仰慕的一切,敬畏的一切,垂涎的一切,珠玉,文章,六律,斗衡,仁义,聪明,世故,冠冕,都留在了高处,让人仰望去吧,让人垂涎去吧。而庄子是水,南方的水,而水是注定不会流连高处,而水是注定会一跃而下,像一道闪电,在天地间挂一匹宽大的白练,然后就来到低处,永恒的低处。

水,南方的水,更多的是在低处流连,婉转,蜿蜒,曲折,顾盼,回眸。千回百转,而又千娇百媚。此时的庄子,在低处流连的庄子,是多么妩媚。这是一个接地气的庄子,这是南方的庄子。杏花春雨的庄子,水流云在的庄子。这是一个翩翩的庄子,这是一个蝴蝶的庄子。把众人仰望的一切都放在高处,像那只供作牺牲的神龟一样放在庙堂之上,供人膜拜,供人祭祀,而自己,却偏偏眷恋低处,不被人瞩目的低处,甚至在泥沼间,小龟一样摇曳自给自足的小尾巴。南方的庄子,像南方的水,多情的水一样,热爱低处,热爱低处的泥沼,池塘,竹林,小鸡,炊烟和犬吠;热爱低处的菱荇,莲藕,小瓦,蝙蝠,萤火虫,葡萄架。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庄子在低处舞蹈,挥动着宽大的水袖,一支是长江,一支是汉水,在南方的低地,在我的故乡江汉平原,水韵淋漓的舞蹈,低地的舞蹈,舞出庄子的精魂。

这是庄子,南方的庄子,南方的水的庄子。这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庄子,通过水,南方的水,清凌凌的水,联通了大地和天空,联通了此岸与彼岸,联通了大无与大有,也联通了瞬间和永恒。南方的水,充塞天地的水呀,在荷叶上滚动的水,在花蕊里含羞的水,在屋檐下滴滴答答的水,在池塘里闭目养神的`水,在江河里奔涌不息的水,都是庄子,都是南方的庄子,都是那个蚕茧一样通体透亮的庄子呀。

向低处流淌的水,在池塘里小憩的水,照见天光,照见云影,把宇宙纳入自己的怀抱,把时间放逐到天地之外。而那么多的鱼,南方的鱼,多么像庄子的灵魂,在青碧的水中,摇尾,俯仰,悬停,吐泡泡,彼此相忘于江湖。这些自由不羁的鱼,南方的鱼,白鲦,青鱼,鲫鱼,鲢子,黑鱼,有着俊伟的身姿,有着恬淡的心性,更有着深不可测的天机。天机就是一个人的根性,天机就是一个人的命脉。天机玄远的庄子,像那些南方的鱼,相忘于江湖的鱼,恬淡,自在,野性十足。这样的一条鱼,怎么可能被世俗的鱼饵所诱,而挂上名利的鱼钩?

庄子的人生观 篇10

摘 要 《庄子•内篇》中塑造了一系列丑陋怪异的“畸人”形象。这是一群游离于正统价值审美观之外的边缘者,然而他们却充满了智慧和魅力。庄子正是借助畸人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的生存环境、异化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批判,并对人类未来的出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庄子 畸形人 异化 求索

在《庄子•内篇》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丑陋怪异的“畸人”形象。即《养生主》中的右师,《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中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因跂支离无唇、瓮瓮大瘿,《大宗师》中的子舆。何谓畸人?“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①。”陈鼓应先生对此的解释是:“畸人,同奇人,指不合于俗的人②。”刘文典则认为:“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无有,而疏外形体。乘异人伦,而不耦于俗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畸人”应该是形体上残缺不全,奇形怪状,有异于常人,思想上不合于俗而合于自然的一类人。在世俗之人看来,这是一群游离于正统价值审美观之外的边缘者。然而当我们读完《庄子》中一篇篇任性逍遥、神思妙语的寓言故事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手握兵权、掌管生杀的权者,而恰恰是那群身体残缺却充满着大智慧的畸人们。这就有了值得探究的意味。

一、畸人身后隐藏着的反异化思想

异化与反异化是相互交融的,如何消除异化现象,追求理想人生从而恢复各种关系的美好和谐一直为哲学家、严肃作家们所关注。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庄子在其《庄子》一书中就对异化的现象进行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④。”庄子正是借助畸人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的生存环境、异化现象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批判。

(一)现实生存环境的揭露

庄子在《人间世》中描写了一个极度扭曲变形而又丑陋的人——支离疏,“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⑤。”庄子通过对支离疏的描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战火连绵,“上征武士”、徭役繁重,“上有大役”。在“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的社会里人们的生命显得极其的脆弱,甚至连免受刑法之苦都成了一种奢望。《德充符》中的王骀是兀者,申徒嘉是兀者,叔山无趾也是兀者,他们都因受刑罚处罚而被砍去一只脚或脚趾头。他们的受刑也许因为犯罪而受处罚,也许因为战败而受刑法,也许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受惩处。他们成了动乱时代里的最大受害者。更为深刻的是庄子借申徒嘉之口道出的:“游于羿之中。中央者,中地也;”,可谓道尽了人们生活于极端状态之处境,社会生存环境之恶劣。

庄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权利倾轧、危机四伏的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导致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农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统治者以人民为暴力征服和权利斗争的工具,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不断地征伐杀戮。庄子在《则阳》篇中还借一个蜗牛触蛮的寓言,即触氏和蛮氏“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来反映出这个战祸连绵的时代大悲剧,反映出诸侯互相攻伐给人民带来的悲惨事实。

(二)对异化现象的批判

《德充符》中的郑子产作为执政大臣可谓是位高权重,他是统治者形象的代表。他用权势炫耀于人,傲视于人,肆无忌惮地批评申屠嘉“见执政而不违”,以己之私斥责他人“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⑥”郑子产狂傲地把自己抬高到尧的地位,不容别人对自己指责,而自己却大加诋毁别人。这种以权势自傲于人的背后所反映出的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漠视、冷淡、压制,对荣华富贵、名位声望的极端崇拜,以及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紧张关系和尖锐矛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庄子借申屠嘉之口“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强烈地抨击人为物欲的异化现象,认为物欲导致了人类的灾难。如《骈拇》中所说,“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在他看来,正是欲望使人丧失或扭曲了自然本性,人成了“物”的奴隶,人为自己套上了精神枷锁并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人的异化。

作为求学者的常季对受过刑罚处罚的王骀是不屑一顾的,在他看来受了刑法的人,他的名声就受到了亏损,他身上就有了污点,这样的人是不应该来讲学的,他的讲学只会把人教坏。庄子借兀者王骀的寓言揭露了社会上以貌取人,以偏概全的世俗偏见,而作为普通人的常季对于人最本质,最本真的东西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是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反衬出人性的被遮蔽、灵性的散失。“人的认识或思想上的片面性,就是必须改变的,是不可一再原谅的。因为对自身和世界的片面认识,会造成人生和事业的重大失误甚至失败和毁灭⑦。”

最后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一出场,便对触犯了刑罚的叔山无趾大加斥责,“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不愿传授学问于他。然而无趾的愤然离去,正是对儒家价值观的毅然抛弃。他对儒家“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的追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认为这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摧残、扭曲,“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梧邪?”同时深刻地指出儒家之所以会有一己之偏见,是由于他们目光狭隘,被自己所制定的礼仪规范束缚住、框住。庄子反对统治者的强权,对社会弊病提出尖锐的批评。庄子认为所谓的“仁义”,“礼法”使“天下惑”,仁、义、礼、乐,摧残了事物的本性和事物的真情,污染人纯洁的心灵、特别是所谓的圣人常常会用这一套具有隐蔽性的世俗教化来愚弄欺骗人民,其直接后果则是破坏了人民安逸自适的生活。

二、对人类出路的求索

身处黑暗现实中,这本身就使人感到痛苦,而庄子,一方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他又对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性异化有着敏锐的洞察。这种独特的感悟使他体验到了比常人更深广的痛苦。为了超越痛苦,他建构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一种依循自然、保性全真、安时处顺的绝对自由的人格,以此来对抗社会对其身心的压迫,以此求得心灵的慰藉。

(一)依循自然的保性全真

《人间世》中的右师之所以才有一条腿,“恶乎介”,是因为“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对于“天”字,“郭象《注》皆以‘自然’释之⑧。”这里所谓的“自然”与我们现在通行的与社会相对的物质自然界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它带有哲学意味和宇宙观念色彩,更接近于“道”,即《老子》中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也就是道。因此右师的独脚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如此的,这也就是《德充符》中所说的“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人的形体是上天赋予的自然之貌,而不是人为造就的,所以羞于行残畏于貌丑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必的,在形体上太过计较只会扰乱自我的心性,从而产生困顿、悲愁,不利于精神的护养。因此人应依循自然,接受道赋予的形貌,任何的人为都是徒劳的,无济于事的。

支离疏在常人看来是极其丑陋甚至是令人惧怕的,但是支离疏并没有因自己的形残而愧于见人,而是“攘臂而游于其间”,大摇大摆地在人群中闲走。他淡忘了自己的形残甚至他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残疾。因为形貌是自然给予的,没有必要去刻意的修饰、回避,一切依循自然。正是这种顺随自然的心态,支离疏以自己的形残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免除了兵役徭役,同时还因残疾获得了国家的援助。如果自己再适当地找点活做,不仅可以糊口甚至还可以供养十个人。可以说支离疏并没有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然而他却获得了社会的庇护,保全了自己。世俗之人常常怀有一颗“有功”之心,汲汲追求有用于社会。于是为了达到目标就会疲于奔命,甚至相互间还会产生争夺、欺诈、残杀,最终迷失了自我,断送了生命。而支离疏则以残疾无用于社会,并不用心于功业成就。支离疏对社会的无用恰恰有用于自己,从而脱离了社会的束缚,免除了社会的戕害,逍遥自得,享尽天年。

(二)以个人存在为中心的忘名保德

在庄子看来有德之人不仅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且内心还会散发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徳充符》中的哀骀它一出场便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⑨。”当卫灵公和齐桓公在看到跛脚、驼背、无唇的因跂支离无唇和脖颈上生个大瘤的瓮瓮大瘿时他们不仅没有受到惊吓,反而被畸形人的德性所深深折服,认为常人的脖子太细小,不好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哀骀它、因跂支离无唇、瓮瓮大瘿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有世俗所推崇的权势(“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利禄(“无聚禄以望人之腹”)、色貌(“又以恶骇天下”)、言说(“和而不唱”,)智虑(“知不出乎四域”)。他们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正是他们的“才全而德不形”、“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即人应该持守自身的天然本性不受外物伤害,依循自然而使其得到完满的发展。这里所谓的“德”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而是“道由分化、凝聚为物;此时穿越之道的一部分,即内在于物之中;此内在于物中的道,庄子即称之为德⑩。”所以德是“道”在人身体上的落实。相对于道的“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德是可以把握的,感受得到的。所以“德”才是人的“实”,是人应该去努力追求的。当人的德性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内心深处会自然散发出一种迷人的精神力量,不仅自己忘记了自我的形残,别人也因其德性的吸引而忘记其形貌。在这里庄子强调心灵的美远远胜过外形的美和形体上的丑,主张人应超越外在形式的羁绊、束缚,注重自我内在生命价值的提升。所以道家的德性修养不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于修身。追求内心的充实、圆满,不断提升自我人生境界是庄子的终极目标追求。

(三)泯无我、齐死生的精神自由

生和死是世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争伐杀戮、朝不保夕的战国时代人们对生命更加的焦虑,对生死问题的关切也更加的强烈。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也不例外。他认为死生是人生的一大束缚,把超脱死生看作“古之所谓悬解”,并借《大宗师》中子舆之口道出了“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一方面人应该安于时命的安排,不做刻意地人为追求。所以当病变让子舆变得像支离疏一样极其丑陋扭曲时,他显得是那样的从容坦荡,毫无畏惧之感。另一方面则顺随造化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齐物论》中所说的“物化”,即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这反映在子舆身上就是:“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生死在子舆看来就像是自然运行、四季更替一样,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循环往复的,不必去刻意追求。一切顺随自然,既不乐生,也不恶死。

道家希冀屡遭离乱的人们能够突破外物的束缚和自我的局限,自然平静地看待生死,追求自我精神的充实和自由,活出生命的意义。超越生死界限的人不再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与人生,而是从道的高度来观照社会和人生。一切的社会价值和理性判断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自我与道融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达到了《逍遥游》中所说的“无己”境界,最终超越了生理上的死而进入精神上的永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当精神的修养上升到道的高度时,人也就超越了现存社会的种种羁绊与自我局限的制约,进入了“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由于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庄子的反异化思想更强调个体生命的保存,有消极倾向,不免有反文明的嫌疑,同时还充满幻想,理想主义色彩浓重。所以庄子对异化的论述并不全面,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这跟马克思对异化的深刻论述和全面阐发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差距。但是作为最早触及到异化现象的思想家,庄子对当时黑暗社会和异化现象的揭露与批判,以及对芸芸众生的同情与怜悯都表现了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所具有的上下求索、悲天悯人的崇高人格和高尚情怀,至今依然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对现代人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

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喧嚣浮躁、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缺乏理解、沟通。人类散失了主体精神,成了物的工具,受物驱使,失去了自由。人们看不到生活的乐趣,身心俱疲,精神空虚,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迷茫。人成了片面的人、异化的人,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庄子正是凭借他的独特的视角和对人生的深邃洞察,对如何解决人的异化以及如何寻求个性完整、内心安宁以及精神自由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这对于正在追求自由、消除苦闷、寻求改变的异化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借鉴意义。

注释:

①③⑤⑥⑨ 刘文典.庄子补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218;218;141-142;157;164;207.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197.

④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⑦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76.

⑧⑩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26;327-328.

参考文献:

[1]刘文典.庄子补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

[3][德]马克思.1844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上一篇:食品安全学题库下一篇:超越极限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