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党校政治学(精选7篇)
一、简述西方政治学说史的分期原则和具体依据,请划分出西方政治学说史的发展阶段并分别确定其起始点及其代表著作。
答:西方政治学说史分期原则:西方政治学说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样就使政治学说史的分期有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之处。具体说,政治学说的发展,如同任何社会意识的发展一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联系。它“不仅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所决定,而且还受前人思想的影响”。因此,西方政治学说史与西方社会通史的发展阶段“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这就是所谓的“大体上同步,又不完全同步”的观点。
西方政治学说史分期具体依据:给西方政治学说史分期,只需以一种与主导观念存在根本性差异且对后来社会产生重大与持久影响的新政治学说的诞生为依据。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新政治学说的诞生”。所谓“新”,就在于与原有的主导观念存在着根本性的而且不是一般性的、具体性的差异,就是在于能引起理论基础、基本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由此可以把西方政治学说史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与现代四个阶段。1.古代政治学的起点是柏拉图政治学说。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2.中世纪政治学说的起点是奥古斯丁政治学说。其代表作是《上帝之城》。3.现代政治学说的起点是马基雅维利政治学说。其代表作是《君主论》。
4.现代政治学说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其代表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二、简述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答:柏拉图把人的品德看成政治的基础,他认为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的品性。他认为,维护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光有等级制度和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保持公民的完美的品性。在他看来,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赖于哲学家。柏拉图把哲学家看成是“真正完善的人”,其原因在于哲学家有知识,哲学家是知识最高深的人,也是品性最优秀的人。柏拉图认为,把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起来,集于一身,才能治理好国家。柏拉图提出:“除非哲学家们当上王。。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政制(政体)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亚里士多德把政制按两种不同的标准各分为三类:第一种标准是以德性的高下分配权力,也称为正宗政体,计有:一是由一人掌握最高权力的称为君主政体;二是由少数掌握最高权力的称为贵族政体;三是由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则称为共和政体(民主政体)。第二种方式以财富多少为标准,也称为非正宗政体(或称变态政体),计有:一是僭主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只照顾僭主的利益;二是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只照顾少数寡头的利益;三是平民政体,为共和政体的变态,只照顾多数穷人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则主张要视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四、简述波利比乌斯的混合政体学说。
答:为了防止国家的腐化、保证国家安全、波利比乌斯提出了混合政体的主张。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种正常政治形势的因素和优点。他认为罗马的政治制度就是一种混合政体的典型,罗马的制度从来不是单纯建筑在某一种政体因素的基础上的,而是包含了三种政体的要素,各要素都平等地具有各自的最高权力。他认为罗马的制度中存在着一种各个权力相互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的关系。波利比乌斯赞扬这种独特的政治形式,认为它持续的保证了罗马国家的强大和稳定。他断言,如果国家由各种权力互相帮助、互相牵制,那么无论在什么危急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种很坚固的团体。除了这种体制外,再也不能找到更好的体质。在他看来,任何单一形式的政体都容易趋于极端,从而走向腐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只有做到以权力牵制权力,在君主制里加上“人民”这个因素,以避免权力专横和蜕变的趋向,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五、西塞罗的自然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西塞罗认为,组织国家的目的,就是要挽救人类的堕落,使人类归于自然善良状态。人类法所依据的准则就是永恒的自然法。人类法的“正义”体现出自然法的“永恒正义”。西塞罗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把自然法、神法、人类法以及表现在法律里面的正义混为一谈,并把这些概念最后统一理性。人的共同性和共同理性是西塞罗法律思想的基础。其政治目的和他的国家学说一样,不过是要给奴隶主阶级的法以一个神圣的地位和理性的依据,力图通过它来调节奴隶主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六、简述奥古斯丁的“双城之说”。
答: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像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划分许多城邦和民族,但圣经则将人类区分为两种社会,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代都属于这两个社会,也就是上帝的城邦和世俗的城邦。称它们为城邦只不过是比喻。他认为上帝的城邦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即“它在上帝意志的安排下。。。已经具有最优秀的权威,并在其一切善行方面都是完备无缺的”。世俗的城邦就是世俗的国家。奥古斯丁从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对立出发,讨论了两种城邦的起源、性质和目的。由于两者的起源、性质和目的的不同。他认为上帝之城高于世俗之城,精神高于肉体。在世俗之城只有相对正义,在上帝之城才有永恒的、普遍的正义。也由于两种城邦的目的不同,天上和低下的和平也不相同。
七、托马斯.阿奎那的政治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阿奎那政治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摆脱基督教危机,阿奎那力图将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基督教融合起来,使信仰和理性都找到了各自的归宿。这一温和的、调和色彩的理论,奠定了阿奎那在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威地位。阿奎那不仅在中世纪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到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新托马斯主义”中,再次显示了托马斯主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八、马基雅维利人性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注重实际,从人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研究政治问题是马基雅维利政治学说的一个特点。与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人性论是马基雅维利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正是从人性恶说出发,构筑他的政治学说大厦的。他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从古至今,所有的人都是无一例外地收到利欲驱使,毫无社会道德可言。人类既然自私自利,当然有欲望,而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他认为欲望为人类一切行动的动机。马基雅维利将人类政治生活的心里基础看成是物欲。
九、简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答:对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无论是褒是贬,有一点却毋庸臵疑,即他是政治学说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政治学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使政治与道德分离,拒绝用道德解释政治变革,而强调政治的本质是权力;二是他使政治与宗教分离,拒绝用神学束缚政治观念,而强调从人、人性出发研究政治。正因如此,马基雅维利与古代、中世纪的传统政治观念划清界线,成了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十、布丹的主权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布丹从人类的历史经验出发,解释国家和主权问题,他承袭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国家是从家庭发展而来的。国家的最高权力和家长的权力等同,一家之中,家长占统治地位,一个国家也必须具有至少无上的主权。他第一次确定了“国家”和“主权”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主权看成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超乎公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布丹认为主权具有绝对性、永久性和不可分割性三种特性。主权的绝对性是指他的至高无上、不受限制,主权高于任何权利,不受法律的限制,不仅不受前人制定的法律限制,也不受主权者自己制定的法律的限制。主权的永久性是指他不受时间、任期的限制。主权的不可分割性是指主权的完整性,一国之内的主权只能完整地存在于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手中。
十一、格劳秀斯是怎样发展主权理论的?
答:格劳秀斯是在研究国际法中讨论国家和主权学说的,为了建立主权理论,格劳秀斯首先阐述了国家起源问题。他提出双重原因:一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的天然要求;二是人们各自处于自利动机,在理性的昭示下,自愿订立契约,组成国家。格劳秀斯认为:“所谓主权,就是说它的行为不受另外一个权力的限制,所以它的行为不是任何意志可以任意视为无效的”。主权包括颁布法律、司法、任命公职人员,征收捐税,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缔结国际条约等权力。由于他是在国际法范围内研究主权问题,因此他又把主权的对内最高权力和对外独立两种特性交错在一起。既要解释对内主权,又要解释对外主权。
十二、简述格劳秀斯的国际法理论。
答:阐述国际法理论是格劳秀斯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他同样把自然法说成是国际政治的基础,认为应该按自然法的原则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其主权学说的重点在于,认为主权原则主要用于调整国家间关系。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国际法不一定是一切民族共同承认和遵守的,往往是一部分民族承认,另一部分民族还不承认,但由许多民族共同承认和遵守是适当的。只有国际法才能规范各国间的关系,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
十三、简述斯宾诺莎的自由观。
答:斯宾诺莎认为,人们缔结契约组成国家时,必须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但交出的只是部分权利,没有人会愿意或被迫把他的天赋的自由思考判断之权转让与他人的。因此,想法子控制人心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斯宾诺莎 在呼吁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的同时,强调必须给予这种自由相当大的限度,而不危及国家的安宁或统治者的权威。一方面,他指出公民自由不包括煽动颠覆国家的言论;另一方面,他区分了自由行动之权和自由思想之权,斯宾诺莎提出思想自由,行动守法。他的自由观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出发点,以抽象推理的方法论证其政治观点。十四、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学说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学说的贡献有三点:(1)摧毁了封建神权对知识的垄断,建立了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观念体系;(2)财产权成为了斗争的核心,私有制被确认为不可动摇的社会基础;(3)国王与议会的斗争为思考新的政治模式提供了天然的参考。
十五、哈林顿关于选举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哈林顿希望通过轮流执政的方式把平等带到主权的行使之中,从而保证了权威。选举法要保证层层选举,并实行秘密投票的选举制度。他主张建立两院制的代议制政府,上院负责提出议案,下院表决,两院都没有完全的立法权。哈林顿的上述主张对于后来的分权思想,以及欧美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都有积极的影响。
十六、简述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答:霍布斯的国家起源说以人性恶论为前提,以契约为形式,确立起人造国家的原理。在他看来,国家是充满艺术性的创造,是“人造的人”。他觉得人造的构造和国家的构造是相似的:主权是灵魂,官员是关节,赏罚是神经,资产是财富和实力,人民安全是事业,公平与法律是理智和意志,和睦是健康,**是疾病,内战是死亡等等。“人造国家”的提出破除了“神造国家”的迷信。在强调国家的人为性的同时,他还使国家成为道德世俗至高权力的象征。既然国家是必然选择、唯一出路,因而也成了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在国家之前,没有所谓善恶、正义和非正义的概念,国家是道德的基础;国家也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国家产生之后,代表主权的人或集体成为主权者后,其余的人就都成为了臣民。霍布斯的国家起源说基本上奠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法理基础。
十七、霍布斯在主权学说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霍布斯规定的主权者的义务:(1)主权者不得让渡自己的权力,以保障权力的完整;(2)主权者要教育人民不要见异思迁,使人民正确了解这些基本权利的根据和理由,不要不尊敬或不服从主权者,甚至不能有不义的企图;(3)主权者要制定良法,正确执行惩罚;(4)要平等施法;(5)要甄选良好的参议员。
十八、洛克的政治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洛克的政治学说成为近代西方政府理论的基础,他的天赋人权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治原则、人民主权等成为基本的政府原理。洛克政治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深刻,具体表现在:(1)规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道德,奠定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设计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整体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十九、简述伏尔泰的社会改良思想。
答:伏尔泰在反对教权的同时,也对专制权力进行批判。但在社会发展观上他不主张暴力革命和激进的变革,而是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实现对政治与社会的改造。他反对国内政治**,为英国革命辩护,这反映了伏尔泰在法国建立开明君主 制思想。但对赋有正义使命,能够引导社会走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政治革命,他又持肯定态度。这反映了伏尔泰开明君主论中的时代进步倾向。
二十、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和分权抗衡的政治制度是如何设计的?
答:孟德斯鸠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如果把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到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手中,自由就不复存在;同样,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自由也不复存在,而三种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机构手中,则一切都完了。因此,必须将国家的三种权力分别臵于不同的机构中,由不同的人分别行使。孟德斯鸠极力反对一国之中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认为只有把政府权力分散到不同机构和阶层的手中,并通过彼此的渗透和相互制约,才会产生宪政与自由。对于三种权力的归属及其内在关系是:(1)立法权由全体人民掌握;(2)行政权应该掌握在国王的手中;(3)司法权应该独立。三者间不仅分立,而且相互渗透,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二十一、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孟德斯鸠政治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影响同等重要:(1)在研究方法上。他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研究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比较政治研究和思路,至今仍有指导意义;(2)在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上,他把自由与政治相关联,提出现代宪政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在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发展中功不可没;(3)在分权与制衡理论上,对近代以来的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十二、简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答:卢梭的社会政治哲学的出发点是自然状态。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原始人之间是不易发生危险和争执的,但是随着人的独立生活变得日益困难,人们将改变原始自然的生存方式,通过缔结某种契约而共同生活在一起,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由于通过这种契约的结合而与全体相联系的个人,不过是在服从自己,因而不至于丧失个人的自由与独立。卢梭认为这就是国家的起源,也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契约的条款决定了社会契约的性质和内容,尽管这些契约没有被正式宣布过,但它们是被默许的。
二十三、简述卢梭的主要政治理论成就及其大致内容。
答:卢梭的政治学说的成就是多方面的:(1)社会平等观。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学说的核心。他揭示了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提出消除不平等的种种办法,并且详尽阐明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2)社会契约论。(3)人民主权论。卢梭在近代西方政治学说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人民主权说。他坚持人民主权是完全绝对的,完全神圣,完全不可侵犯的。
二十四、潘恩是怎样认识政府与社会的?
答:潘恩将政府与社会区分开来,然后探讨政府产生的问题。他认为,人民在自然状态中寻求幸福就必须组成社会,但由于人性的弱点使社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成立政府来克服社会危害。因此,政府的产生是人们邪恶所致。潘恩认为一个理想政府应该是:(1)主权属于人民的政府;(2)形式上代议民主制政府;(3)“积极”的政府。
二十五、杰斐逊关于民主共和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杰斐逊民主共和国理论:首先,共和国应该是一个有限政府;其次,除保持联邦政府三权分立外,还要保持联邦和州及地方政府的纵向分权;第三,发展教育事业,推动人民监督的实现;第四,完善选举法制度,体现民治政府的原则;最后,对当时美国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很重要的政治原则,如军权服从文权。
二十六、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关于联邦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联邦派认为只有成立统一强大的联邦政府,才能发展工商业和统一国内市场,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联邦党人通过代议民主制找到了解决疆域与民主政体之间矛盾的办法。他们还强调建立一个既强大同时又体现共和国原则的政府:首先,从必须建立一个限权政府出发,阐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其次,他们认为,原来联邦中行政首长的权力太小,而且缺乏实现的必要手段;第四,三权中最弱的,而且最易受到损害的权力是司法权。综上所述,联邦从代议民主政体出发勾画了即将要建立的美国联邦政府基本权力构架。其目的是通过三权分立这一基本政体形式来实现一个有限政府。
二十七、康德关于非暴力反抗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首先,康德将原始契约视为一项理性的观念,是对组织国家的程序合法化的说明,而否认原始契约的发生乃是一个历史事实;其次,他认为更改有缺陷的国家宪法是很有必要的,但只能通过改良的方式,而不是革命的方式去完成;第三,康德的着眼点是以进化代替革命。
二十八、简述黑格尔的国家学说。
答:黑格尔认为国家哲学的任务在于探索国家的本质。他区分了社会和国家,指出契约论的根本缺陷或错误,在于混淆了国家同社会的根本区别,并指出契约论所建立的共同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政治国家”,而是“市民社会”。这样,契约论不可能把国家的本质揭示出来。他认为构成国家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力量”。国家作为一个有机体存在的合理性。个人可以要求权利和法律上的平等,但应以不损害国家及其代理人的权威为前提,他认为国家是一种机体,在现实中反映了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与国家的本质紧密相连,国家制度不是任意出现和创造的,而是由国家的本质所决定的。政治制度首先是国家组织和国家内部关系的有机生命过程。应当把国家权力划分为三个部分:(1)立法权;(2)行政权(包括司法权);(3)王权。
二十九、伯克政治学说的内容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答:伯克政治学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有三点:(1)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是伯克政治学说的基础、起点和重要内容。“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一否定式定义包含了深邃的智慧,并被现代人认为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因为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充分的理由独立作出判断,从而获得自由;(2)传统社会纽带家庭、伦理、宗教具有恒久的价值。当社会、物质主义已经不能概况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天然情感,即去家庭、社区和所属的阶层中去寻找生活中的天然联系;(3)社会演进的方式必然通过革命吗?伯克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革命的方式不是必然的,改良的方式也不失为良策。后世的理论在构建社会演进的模式时愈来愈力不从心,因为社会证明它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渐进的方式也许更符合理性要求。
三
十、边沁政治学说的特点是什么?其学说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边沁政治学说的特点是功利主义理论。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作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哲学理论学说。他把一切现存的社会关系 和政治关系都归结为功利关系,并从属于功利关系。最大幸福、功利计算、虚构说和后果原则构成了边沁功利主义的主要观点。
对后世的影响:边沁使功利主义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应用于社会批判和改革的社会理论,这是他的最重要的贡献。在边沁之后,奥斯丁创立的分析法学派完全继承了边沁的功利思想。尽管功利主义有理论上的不足,但这种思想潮流却迅速地影响了欧洲思想界,并推进了社会的改革。
三
十一、简述贡斯当的自由观和宪政观。
答:贡斯当认为,只有就是一切,并将只有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成果,他确信立宪制度能够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和思想自由,保障对所有权的尊重和避免任何独断专行。贡斯当对宪法高度信任,他认为,宪法是从非法制度向合法制度过渡的政治工具,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确定分权,赋予政权以合法性及保障自由的手段。
三
十二、密尔关于代议制政府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密尔认为,人民存在一个从奴役到自治的过程。最好的政府就是在于它能提供必要条件,以教育人民做好这一过渡。他认为,代议制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是因为它维护个人权利,并促使人民最高的道德和智力的发展。在大国中,最近似的民治政府就是代议民主制。密尔认为,政府的职能是需要高度技能的活动,因此需要有经验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从事这些活动,民众没有资格选择这些人,但每一个政府都有一个“最终控制权”,这一权力在民主制中必须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但人民不能直接运用这一权力,而是通过定期选举的代表来控制政府的运作,使其为公众利益服务,议会在密尔眼中成为了一个协商机构,是一个反映人民要求的机关,也就是有公共事务的所有意见进行辩论的地方。
三
十三、托克维尔关于“新专制主义”的特征是什么? 答:托克维尔的“新专制主义”两个特征:(1)在这种专制下,存在着无数相同和平等的人,每个人都离群索居,只关心自己及家人,对他人和国家漠不关心;(2)在这群人之上,耸立着一个只负责保证他们的享乐和照顾他们一生的权力极大的监护性当局。它类似一种父权,指挥公民的几乎所有活动并形成新的专制。
一、论述题
1、西方国家的政体是什么?
2、论述国家学说是什么?
3、1、三:
四、选择题
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内容创新”
“党校姓党”, 这就决定了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以为党的科学民主执政、党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服务, 因此,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注重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的创新。一般而言, 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到党校接受教育, 目的是进一步接受党的党性教育、理论教育,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难题”, 这就要求我们当前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注重解决广大干部党员的“思想疙瘩”。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部署而展开, 针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方面的诉求、“思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实效性强、具有较高价值的建议, 切实发挥好党校作为党和政府的“智库”的作用, 以达到“学而信、学而用以及学而行”的目的, 将党性教育、理论教育与党员干部普遍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结合起来, 帮助学员解答“思想疙瘩”, 避免流于形式, 切实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党校教师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 因此, 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党校“名师工程”, 重点培养“作风好、业务精、政治素养高”的“知名教师”。首先, 注重提升党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广大的党校教师要能够“站在”理论的前沿, 要完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内外兼修, 以身作则, 让学员感受到接受党性教育、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将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融合在一起, 目的是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好干部, 切实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注重党校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党校教师要走出党校, 到各党政机关、到基层挂职锻炼, 切实了解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对症下药”,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避免“闭门造车”、“敷衍了事”, 这对于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制度性保障。首先, 建立完善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增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时效性以及教育的艺术性, 这是提升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的有效途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体现出差异性, 对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党员干部实施差异化培训, 科学制定教学方案,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应用价值。其次, 创新规划机制。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机制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务实与务虚、继承与创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坚持以人为本,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再次, 创新控制机制。建立常态控制与非常态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警功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律性、指向性, 以便对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等实施有效控制。最后, 创新评估机制。“有教就应有评”, 实践中, 应该重点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对党员干部受训结果进行评估, 及时帮助党员总结得失, 并指导他们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任何机制的创新、教育方案的实施, 都最终需要借助学员才能够落实到“行动中”, 因此, “机制创新”必须要坚持“以党员干部为核心”, 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 切实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效果。
四、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模式创新”
要提升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使广大干部愿意学、乐意学, 就必须要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模式。实践中, 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式教学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效, 对于党的基本理论、党的新精神新指示等的教学应以集中培训为主, 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目的;对于常规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比如, 党史教育、政策教育等等, 可以采取网络教育模式, 将教育内容制作成视频、课件并发布在平台上, 让广大党员干部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灵活安排学习;另外, 还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树立“走出去、引进来”的教育理念,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员在实地考察、现场教学、野外训练以及媒体采访的过程中, 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以及党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新高要求,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地创新, 与时俱进, 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为他们能够更好地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党校姓党”, 这就决定了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以为党的科学民主执政、党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服务。新形势下,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必然选择。文中重点从内容创新、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以及模式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具体对策, 以期对当前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杰.抓住“关键少数”落实发展新理念[N].人民日报, 2016-01-04007.
[2]张锦国, 王森, 何彦峰, 张冰琦, 李有时.干部教育培训开辟新气象[N].陕西日报, 2015-12-29004.
[关键词]党校;政治理论教学;创新策略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创新,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党校政治理论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党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还需要采取措施解决。只有对教学现状认真分析,才能根据教学现状,采取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分析。近些年,高校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如果学历层次高,职教结构就科学、合理。但是也有新的问题,有些教师教马列课,但是却不相信马列,在信仰方面不坚定。有的教师对科研重视,并对教学不重视,在理论科研成果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教学上只是应付,不研究,也不关心。这和教师的评价机制密切相关,同时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2.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被动学习的态度。现阶段党校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是被动接受知识,并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通过政治理论课能保证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比较欠缺。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负担。
3.不断完善政治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型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建立课堂评价体系,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现在的评价体系仍然是重视知识记忆,轻视能力训练,学生对这一缺陷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克服。
二、党校政治理论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在创新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下,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需要不断创新政治理论教学策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通过网络思路法开展教学。通过网络思路教学法可以运用问题思路,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保证学生形成正确思路,对分析,比较、归类和演绎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掌握,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得到提升,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进行培养,可以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概念进行把握,推演基本原理,对结构层次和内在联系进行论证,保证科学知识网络体系的形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来看,通过网络思路教学法,教师给学生教的是思路,学生学的是教师的正确思路,在形成思路的网络化过程中,掌握知识。
2.通过自学研讨引导法开展教学。自学研讨引导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经典进行阅读,从而获取教材知识,形成独特的思维。通过自学研讨引导法能够保证学生责任感的增强,并能够和实际相联系。对理论问题进行钻研,调动和运用学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研讨,形成独特的问题解决思路,保证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学研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保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通过互动讨论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对话,辩论会、专题论坛和演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毛主席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倡通过讨论法对干部进行理论教育。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互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和重要理论观点,使学生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对学生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对实质和内涵进行准确的把握。
三、党校政治理论教学创新教学发展趋势
党校政治理论教学创新教学要学习历史上的优秀成果,对其他学科的教育知识和经验教训有所借鉴,对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根据对创新教学模式的评估,未来教学呈现全球化,综合化和特色化趋势。
1.具有特色化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国将其整合成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具有内容,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同时对我国教育发展国情和思想政治工作和比较符合。
2.具有综合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合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方面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例对教育的完整性和学科内容的整合更加重视。综合化趋势还表现在理论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对相关学科的渗透,对相关学科新内容不断汲取,对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和完善,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3.具有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党校政治理论教学产生了影响。我国的政治理论教学要适应全球化趋势,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构建政治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对学生视野要不断开拓,将新内容加入其中,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党校政治理论教学策略的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党校政治理论教学现状,提出了党校政治理论教学创新策略,最后展望了党校政治理论教学创新教学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党校政治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启华.浅析党校政治理论专题教学方式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232+234.
[2]吴碧英.简论党校政治理论专题教学方式的创新[J].福州党校学报,2009,03:61-64.
[3]刘天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教学的策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88-89.
[4]韩秀文.试论党校政治理论专题教学方式的创新[J].神州,2014,02:82.
为不断提高党校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保证学习持之以恒和富有成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习时间:每半月学习一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若遇上级开展阶段性集中学教活动或其他特殊情况,可按要求灵活穿插安排。
二、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
理论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纪、党规及反腐倡廉相关内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中央、省、市(县)委及中央党校、省委党校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以及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其他需要及时学习传达的内容。
业务学习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法律法规、现代管理、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或听报告、专题辅导;或看录像,会议、座谈、讨论、交流等,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工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四、学习要求:
1、学习由办公室安排,统一制定学习计划,具体抓好落实,年初有计划、阶段有安排,学习有记录,年终有总结。学习活动由书记或副书记(分管常务的副校长)主持。
2、学习要有针对性,要联系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通过学习,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态度要端正,目的要明确,确保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4、集中学习时,要自觉遵守纪律,除特殊情况外,未经领导批准不得无故缺席,不得中途退场,做到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
一、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4、现象和本质
5、内容和形式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五、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六、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八、全面提高对外开发水平的基本途径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安全。
九、经济新常态给中国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十一、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得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十二、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
考验 :
1、执政考验
2、改革开放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 危险:
1、精神懈怠的危险
2、能力不足的危险
3、脱离群众的危险
4、消极腐败的危险
十三、中国共产党多年执政实践累积的执政经验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必须坚持以改革开发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十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辨析题
二、辨析题或案例题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P158-159):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法律既是人民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2.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P15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政府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P8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4.创新的作用(P3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5.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P199):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思想建党的成果不断凝结和形成为制度,思想建党的不断深化和持续进行也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和维护;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从严治党,就必须严格以制度治党。总之,只有始终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225):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7.我国的基本国情(P122有表述,答案来自网络):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8.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P167):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与人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对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P15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0.党的民族政策(P157):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1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P375):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所有的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保障;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12.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其中写入“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大会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大会同意把这一重大政治原则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增强全党党的意识,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三.论述题
1.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变化(答案是自己整理的,仅供参考):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党通过自身实践,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也往高级阶段发展,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断,把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表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重要大判断充分彰显了党的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科学认识,凸显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凸显了我们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前行的步伐,反而会进一步驱动我们继续前进。
2.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关系(P20):“四个全面”战略构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3、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践途径
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在当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如何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现状,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者为后者扫除障碍,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5、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一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四、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五、是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六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论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 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7、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及其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主要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8、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9、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法律事治国之重器,立法是法治的龙头环节。严格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公正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摒弃传统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 以学生为本
传统教育方法一直都是老师教, 学生学, 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有多少, 都一股脑地进行硬性知识灌输, 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如果还采取这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是完全不能取到任何教育效果的。尤其是在现今这个时代, 人民思想逐渐开放, 追求民主平等, 人们的独立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 因此在基层党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更要注重与时俱进, 以学生为本, 关注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 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掌握他们的实际思想水平, 对于他们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 做到点面结合, 而不是一味的理论灌输。只有“教”与“学”真正结合起来, 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才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真正培育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思想启示, 因此, 传统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够真正在教育上让受教育者信服并乐于接受。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双向互动, 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 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 才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思想启发的作用。
与时俱进既是创新的要求, 也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的要求。因此, 在基层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更应该时刻谨记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去开展教育工作, 使他们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如此才能够更加奋发努力地去学习, 并为社会、为他人服务。
二、创新教育方法, 既要统筹兼顾, 又要深入具体
创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活力源泉,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弘扬。思想家政治教育既要突破创新, 又要遵循政治立场不动摇, 把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 以创新方法为辅助, 坚持贯彻落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重要政治思想, 又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成果融入到教育当中, 引导受教育者跟随时代、社会一起进步, 不断更新思想, 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教育方法的创新, 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多种技术和手段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借鉴其他的教育方法, 如角色扮演、心理咨询、道德评价反馈等, 同时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思想渗透教育, 如演讲比赛、 文娱晚会, 文学评论比赛等等, 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使基层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并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开展活动既能丰富课程活动, 又因为形式活泼更易为广大受教育者所欢迎和接受, 也更能在现实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三、注重言传身教, 增强实践性, 加强思想引导
在理论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较高, 但是教育不能仅仅止步于理论的灌输的教导,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所有的理论教育最后都要反馈到日常生活实践当中, 才能真正校验出教育成效。因此,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 除了言传, 更要注重身教。尤其是在基层党校, 作为广大基层党员的楷模, 授课教师更要做好自身, 才能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激励学生从实际入手, 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果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虽然满口都是马列主义、先进思想, 但是在行动上又不能体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 那么他所说的话, 又如何让受教育者信服呢?一次真正的行动, 比一百次的口头教育更有效。因此, 基层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工作中严以律己, 以身作则, 如此才更具教育说服力。
对于基层党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而言, 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更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 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进展, 出现认识误区的时候要及时引导。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都要指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因此, 在基层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更要注重进行社会实践。如对革命红色根据地、博物馆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有助于基层党员们更加具体深入地对我国的优秀革命传统进行全面认识, 以便更好地传承, 又比如通过社区思想道德宣传, 三下乡等支教活动, 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讲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理论武器, 去武装更多人, 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 自己也能加深对思想政治的理解, 更能够坚定信念, 更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服务队伍中。
基层党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中国共产党后备军的培养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中心环节的作用, 因此, 基层党校更应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不断创新方法, 加快发展。然而, 在教育效果上, 基层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往往不那么理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 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更好地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学习需求,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因此,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 基层党校还应该继续探索, 继续前进,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期取得更好地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信息获取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广大党员干部可以无比快捷方便的随意获取各类信息,这对党员干部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给党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一、网络给党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随着互联技术的广泛发展应用,党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受到来自网络渠道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巨大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主导政治思想面临极大挑战
众所周知,在我国深入贯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是我国党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开放的互联网在有效宣传上述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也使国外的其它政治理论观念直接呈现给广大党员干部,其中不乏与我国主流思想观念相背离的政治理论,以及不合适我国国情的负面思想言论,这些思想对我国党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严重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加大了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
互联网一方面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党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因为,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的知识和信息获取平台,对人的影响力是其它宣传渠道所无法比拟的,由于受到当前技术条件的限制,政府目前是无法对互联网进行全面控制和实现完全精细化的管理,许多繁杂错误的思想观念还充斥着网络平台,需要党校在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有效树立起广大党员干部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在这种紧迫严峻的形势下,网络对我国基层党校充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极大的紧迫性。
(三)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战
在传统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校教师拥有完全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自主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有秩序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在互联网状态下,学生可以自由获得更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课堂、书本、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可以选择听某位教师的课,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它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传统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四)对党校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党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别交流谈话、主题报告、培训讲座为辅,黑板教学和书本理论知识教学是其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党校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被先进的音频教学、视频教学和多媒体互动教育教学方式所取代,课堂教学的对象不再只是几个学生,而是互联网前无数的未知受众。因为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的不断发生和思想理论的更新,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限制也更为突出,很多缺乏有效性的党课只能在很短的时间起到教育作用,如果要继续保持对学生有效的教育影响力,就必须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网络教育课程资源,使党校的教学跟得上互联网信息更新的速度。
二、网络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就必须不断站在新的理论高度对党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使党校工作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对党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对教育观念的创新性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不再是课堂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只是简单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有计划、有选择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愿意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更能有效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观点。
(二)对教育途径提出的创新性要求
互联网作为一个可以沟通世界的有效交流平台,可以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种族的传播信息和知识,全世界的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都汇聚于此。要发挥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创新党校课程的教育形式,例如,可以采用手机客户端教学、音频教学、动画教学、实事评论教学、互动直播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有效增加党校教学的直观性特征,使新的教育途径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青睐。
(三)网络时代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互联网时代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出积极作用,必须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1.建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党校必须在互联网建立稳定的信息传输渠道,有可供党员干部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可以实时发布思想政治信息的工具。在当前互联网站发展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平台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就必须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充分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展实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党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有效传递到党员干部手中,可以及时解答党员干部提出的具体问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平台与党员干部进行思想交流,倾听党员的心声,回答党员的问题,使党员干部认同党校和愿意参与到党校在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来。
2.不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在建立了互联网平台后,就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有效打破传统党校教学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党员干部通过轻点鼠标就可以获得想到的课程和想找的资源。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吸引党员干部关注党校的网站,而且可以发挥出党校所具有的理论优势。党校还可以根据理论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为党员干部制作相关链接,使党员干部直接找到理论热点和时事政治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背景资料,从而有效促进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三、结语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不仅对传统党校教育观念形成了冲击,而且加大了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使党校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党校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活动,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积极与党员干部进行网络实时互动,切实满足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婷.浅议新形势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赤子,2014(0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胡晓平.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J].继续教育研究,2007(04).
【贵州省委党校政治学】推荐阅读:
贵州省教师誓词06-19
贵州省司法考试06-23
贵州省文明促进条例10-04
贵州省司法鉴定条例10-01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11-17
贵州小学综合素质07-21
贵州城乡项目规划11-04
贵州省就业失业登记表06-22
贵州省残疾人信息系统07-19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