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精选6篇)

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 篇1

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2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佛家的思想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的王子释迦牟尼(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他的教义是“博爱,众生平等”。他讲究“六道轮回”和“离苦得乐”。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了。而我们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其实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名字。

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 篇2

一、儒道释三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 其思想轨迹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1) 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 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 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 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 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 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 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重视对事实政治的考察和分析, 济世安民, 提出了许多切实为民的改革方案。苏轼的词作也开始从处于尝试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2)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 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 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苏轼词作的高峰期, 词作量比重远远大于诗, 因此这一时期也是窥探苏轼思想最应重视的时期。在黄州的五年中, 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 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 对家人冷暖的惦念, 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 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 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 同为出世遁世, 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 很难强分。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 任礼部郎中, 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 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 摒除了私心杂念, “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 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 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 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 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 词作也再创辉煌。

(一) 儒家传统文化对苏轼词的影响

首先能够表现出苏轼少年时期对儒家思想接受的重要资料是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儒家思想在苏轼少年时期为他带来最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他被贬黄州之前, 苏轼儒家思想的词作占的比重相对大。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遇到挫折后会殉道或者抱怨, 苏轼在经历人生数次大起大落, 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多贫病愁苦之叹, 也不像李白的豪放, 也不免颓废。苏轼的一生都背负着“为民请命”的思想, 他在考功名时所著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 其中心思想就是用“仁政”治国, “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所表现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纵观其一生词作中最能代表儒家传统文化对其影响的作品有《水调歌头》, 在《水调歌头》中充分表现了苏轼关心百姓的疾苦, 割舍不下兄弟情义, 将儒道思想充分体现其中。还有《浣溪沙》词作中的诗句也能体现出儒学杂糅思想。可见儒家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贯穿其一生。

(二) 道家超凡自然对苏轼词的影响

道家思想在苏轼少年时期就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八岁时的启蒙老师就是天庆观张易简道士, 后来他自己也成了道士。从苏轼的词作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苏轼思想中崇尚自然, 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进退, 利益上苏轼也无欲无求, 且能够做到做人处事随遇而安, 拥有超然自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道家思想中, 苏轼也不是完全认同的, 他扬弃了道家反对一切人为努力的缺陷, 其中在苏轼的词中道家思想达到高峰期正是“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被贬黄州, 受到了人生遭遇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也是他创作的转折点。从创作的数量来看 (如表1) 道家思想的词作占此时期创作的比重很大, 《菩萨蛮》《江城子》《定风波》和《西江月》等都体现了苏轼的道家思想, 其中这一时期最典型的道家思想词作——《菩萨蛮》写出了苏轼通过对日月的意境以及红尘之外的向往与遥想, 排解此时自身度日如年的郁闷和痛苦。

(三) 释家虚无遁世对苏轼词的影响

释家思想对苏轼的词作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对待佛教的态度上, 苏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立场。在精心研读苏轼的词句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 苏轼参禅诵经、燃香打坐, 参加各种佛教活动, 这些都可以说明苏轼在学习佛学思想时, 特别注意在修炼自身的道德品性和情操。苏轼在读经拜佛时, 既不是自度度人, 也不是尊佛佞佛, 而是为了“求实”和“实用”。释家思想对苏轼词的影响最大的时期体现在元祐时期, 在苏轼的仕途生涯中, 他总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人生体验, 再加上苏轼在黄州安国寺五年来坚持不懈的‘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 苏轼对‘虚无遁世、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释家思想已经不再是思想之外的工具, 而是作为其自身修养的重要升华。而到了老年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明显增加, 说明他已经参透了释家超脱圆融的思想精髓, 与他所固有的儒道思想水乳交融、相互作用, 构成了他新的思想境界, 从而对他的词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儒道释三家思想在苏轼词作中的相互渗透

苏轼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贬谪时期又参悟了释道学说, 所以苏轼可谓是领悟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 这三种思想融会贯通、互相渗透, 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苏轼词作中, 从而使其诗词作品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苏轼年少时就开始懂得忧国忧民, 以天下人为己任, 并且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 苏轼的情怀和胸襟与他年少时接受的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里融合着儒释道各家人物对苏轼产生的影响。苏轼一直都以一个儒生的态度示人, 他的一生无论自己怎样都一直心系天下, 忧国忧民。尽管苏轼在被贬黄州时, 他追求一种超然自适的旷达态度, 并且词作在他被贬黄州之时已经达到创作的巅峰时期, 释道思想也得到了艺术升华, 但他始终也不能摆脱儒家思想, 始终都心念国家民生, 并且在苏轼旷达的胸襟中也蕴藏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当自苏轼再次被贬时, 他此时的心境由于其早年被贬以及早年对儒道思想的学习, 已经达到了豁达自适的思想境界, 达到了“入世思想”和“遁世思想”的完美统一。苏轼的这种超然脱俗, 正是可以“兼济天下”, 当然也能“独善其身”。例如在他的词作“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中我们看到了儒家思想的君子情怀、鄙视富贵的旷达情操;同时也可以读懂道家思想的超凡脱俗, 无为无不为的态度, 还可以看到释家禅宗崇尚的感悟解脱“看穿忧患”的思想。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 赤壁怀古》充分体现了苏轼已经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教的精华。他在深度的思考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扬弃。苏轼的诗词作品将儒家思想中的心系天下, 坚忍不拔;道家思想中的旷达胸襟和超凡脱俗;释家思想中的虚无遁世, 超脱圆融融合于一起, 表现出了苏轼的坚定、乐观、沉着、豪迈和旷达。

三、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纵观苏轼多舛跌宕的一生, 不难发现苏轼的“旷达、飘渺、超逸”的词风, 说明他具有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 他不因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 不因生活颠簸而怨天尤人。在顺境中的淡泊, 逆境中的从容以及对境遇变化时的超脱圆融。词作的人生思考超凡脱俗,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吸取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积极影响, 扬弃了消极影响。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思想更是融会贯通地表现在苏轼的词作中, 并且三家思想的融合指导了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思想教会了他开拓进取, 积极地面对人生; 道家思想教会了他学会旷达, 要潇洒的学会放下;释家思想通融圆达教会了他遇事要想得开, 要学会放下, 脱离苦海。这些思想都指导苏轼的整个人生, 在苏轼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对苏轼的人生和词作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同庆, 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2.

[2]石声淮, 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3]尚雪红.东坡词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4]瞿晴.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 2010.

浅谈儒释道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篇3

总是看到那么多人匆匆忙忙,追逐着这个时代的脚步,也是,在这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这个眼花缭乱的电子时代,发生变化的不只是人们的思想,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所谓中国文化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可是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思想方面就有很大改变:不难发现,电脑手机的普遍造成了年轻人的好逸恶劳的堕落感,出现了“手机族”,“低头族”这样的新兴词语。而成年人更是奔走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盘算着这个月的工资与开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还哪里有时间传承六艺文化、书法、棋、曲之类的。

再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内容生产与文化传播渠道的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以电视为例,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使电视频道增加。再如,在纸质媒体时代,由于印刷成本比较高,发表一篇小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而网络平台能够为各种文学作品提供几乎无限的发表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产业特别是纸质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市场份额将不断减少,实体书店有不少倒闭,电子书籍甚至要代替纸质书籍。

我一向奉承:人,要有自己的思想。我认为建立自己对世对事的思想系统的指导性思想体系莫过于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首先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主要提倡人的自身修养,与身边人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在国际矛盾随时会一触即发的当代,在社会矛盾屡有发生的现代,在电子技术阻隔了亲友的距离,在在好逸恶劳的一代中,在社会关系复杂的现代,”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当被遗忘。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它讲究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因果循环。世间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人不应该是万物的主宰,你此生为人,是前世种下了善的因,所以此世对万物应慈悲为怀。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作恶的人来说是很好的教育思想,并且在环境越来越差的现在,在地球已经被人类的贪婪破化的千疮百孔的现在,在各种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在,佛家的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

儒释道有感 篇4

一直觉得这样的命题太大了,以自己的格局写这样的随笔,说这样的大话有点不合适,总觉得是前辈的不尊敬,童言无忌吧,莫怪莫怪!!只当取乐就好,莫要当真。

说到这些不免我又要愤青一下了,其实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有能力有德行的大哲人一般都是述而不作的,比如老子,比如孔子,再比如释迦摩尼。道德经据说是老子化胡,西出函谷关时路遇尹喜,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当然道德经是不是尹喜逼着写的就不得而知了,野史嘛,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文物记载。

释迦摩尼是释迦族部落出身的王子三十五岁菩提树下感悟佛法成就无上菩提,八十岁入涅槃,四十年传播佛法,普度众生。(佛把人分为几等,佛是最高级的,下面是菩萨,罗汉,罗汉分缘觉罗汉和声闻罗汉,缘觉罗汉就是因缘际会成文罗汉,声闻罗汉就是听佛讲法成为罗汉然后夜叉畜生恶鬼最后是地狱,所以佛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畜生恶鬼地狱三苦)所以说释迦摩尼的著作基本上也是后人记录其生前的言行,不是他自己写的。论语那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死后整理的,不是孔子自己写的。所以说像这些圣人,他们不是自己写书,是他们不能写吗?非也,是不敢写!老子也曾说过,一曰慈二月捡三月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说现在的一些动不动就出书,写篇文章动不动就发表的人我们真应该反省一下,俗话说阴谋不可外泄阳谋不可内藏。动不动有点成就就急不可耐的像让人家知道并不是什么好事。

言归正传,我简单的报告一下神马事儒释道,贻笑大方哈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角原来是一家

如果把道家比喻成莲藕的话,佛家就是莲花,儒家就是荷叶

道家跟道教是有区别的,道教我们暂且不说。道家的始祖是老子,不是传说,确有其人。道家主张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啥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他们认为万物生育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无才是最大的,城中有三大,道大天大人大。

“他们”主张宇宙是一个循环的,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你对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了解的越多,说明这个世界越接近灭亡,就像人生一样,你懵懵懂懂,什么都不知道说明你还是一个孩子,那你离命运的结束还有大把的时间,当你逐渐的长大,逐渐的熟悉这个环境,逐渐的理解人生,理解世界,理解自己,那说明你里死亡也是越来越近了。

所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许有人会问,这既然只是一个过程,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当然肯定不是钱。可是现在有多少人是被钱累死的呢)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这句话理解了,我们什么时候或许就会明白了。但是现在的社会是空前的烦躁,盲目的追求发展追求物质享受缺少了向内关照的时间,其实不是缺少时间去开智去修心是根本没有那个想法!!不断地求进步,不断的求发展,缺少了思考缺少了向内关照,华丽的外表空虚的内心,每天固定的上下班,固定的生活模式使人们无暇去修身养性,无法去思考,成为了傀儡,成为了行

尸走肉!!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知其身其德乃真。不断去修身不断地去充实自己人生才会有意义,可是现在有多少人都活反了,活着就是为了钱,钱是什么??钱是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说白了就是纸,天天为了纸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自己的,没有花出去的钱指不定是谁的,钱少了是自己的钱多了是大家的,再多了肯定是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币。最笨的人就是天天赚钱最后把钱存在银行的人,银行就是把有钱的人钱存起来给没钱的人拿出去花!

我没说钱不重要,钱是我们实用的工具,但是我们不能为了钱而活着,以前的科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会有大量的时间去修身养性,有大量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可是现在呢,恰恰相反,社会空前烦躁,空前的混乱,压力也是空前的大!房地产开发的越来越大,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住不起房子!!你们去看看现在哪一座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没有百分之五六十??以道驭术,德行跟不上你技术再发达,科技在进步那祸害的只会越来越大!德行跟上了,你不会去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处处为他人着想这个社会能不和谐吗??而现在呢??科技是进步了,损害的却是越来越大了。没几年估计地球就完了!

大学里面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圣,修身是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外王!!之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我们真应该好好理解这句话!德行不修无知有也,修身修不好的人给你一个国家你会祸国殃民,给你一个企业你会万劫不复,自己修身修不好的人怎么能去带好别人呢。国家领导人个个都是孔圣人,会有贪污吗,会有砸垃圾桶吗?会有没事偷井盖的吗??修身是根本啊!!

其实以我们以现在的角度来看看道德经,你就会发现老子的格局是很难想象的。天地不仁以我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大格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理解的人都会说老子多么的无情把老百姓看成狗,真是,,有些人没事还扁扁孔子扁扁毛泽东,扁扁圣人,你跟人家根本就不在一个格局上面你怎么扁人家!!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敬天命,敬大人,畏圣人之言。不要没事总说人家怎么落后怎么原始,这个社会永远都是的倒退的,文化肯定是越来越退步的,最原始的文化一定是最天人合一的。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有些人会想这是偏安一隅,井底之蛙,永远不知道天河有多大。可是我们反过来想想井底之蛙有井底之蛙的幸福,你不断的去开发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去创新除了能够得到物质的满足,你精神得到了什么??大方无隅大道无形,精神是没有限制的!人家那是得到极致后的感悟,想想也是,圣人有那么低级么?是你自己理解的低级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城市有多少是本地人呢,全是外地人,是本地不好吗??错了,外面的世界总是美好的。这是人的劣根性,总喜欢向外面发展。可是这样造成的结果呢,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跟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有什么区别?一家人一年不团聚几次这还是家吗?这个家字怎么写的?有夫有妇然后为家,和和睦睦团团圆圆然后为家,可是现在呢好多人还美名其曰求发展求进步!有多少人是客死异乡,有多少人老了都没着没落的,这个华丽的城市里面有多么的肮脏谁又能知道?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有的话就是一个是主动的背井离乡,一个是被动的背井离乡,很可笑不是吗??人就是那么的贱!!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信仰,我见过好多人,每个人都说自己是无神主义者,其实他们不知道,没有信仰的人其实是最可怜的。无论是释迦摩尼还是老子,亦或者是穆罕默德耶稣基督,再或者是上帝,其实信仰就是那么个东西,世界上没有信仰是教人坏的,所有的信仰都是教人向善的,所以信什么不重要,最主要的是你有那个敬畏圣人之心!没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你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使命,也就没有了意义,当然也就失去生活的乐趣!!

影响全世界的十大人物里面第一是穆罕默德,第二是耶稣基督,第三十释迦摩尼,第四才是

爱因斯坦啊朋友们!!由此可见,信仰,精神么的世界永远比物质科技给人的影响要大的多。为什么牛顿研究了一辈子反而去相信神学了呢,是他迷信吗?因为他知道的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很空虚,精神世界得不到安慰,他没有自己的信仰

我们平时老说礼拜礼拜,可是又多少人知道礼拜是什么意思呢??礼拜礼拜其实就是顶礼膜拜,往简单的说就是明心见性,认清自己,就是要抛弃外物,修身养性!!往大了说就是你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物质世界更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是现在呢??可笑可笑!!不说了,说的有点多了,下面我简单的说说儒家和佛家就结束了哈

佛家的思想其实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不同在于道家是无为,佛家讲出世,当然儒家讲的是入世,这个后面再说!佛家讲轮回,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五阴炽盛!!所以佛说善念起,立地成佛。身体是出世的宝筏以让我们脱离苦海到达西方极乐!一念善念起便是佛,一念恶念起便是魔,所以我们要明心见性,时时勤佛试不使惹尘埃。这个勤拂拭不仅仅是明镜台,同样是自己的内心,不要起恶念!揭语有云佛看凡夫凡夫亦佛,凡夫看佛佛亦凡夫!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儒家讲的是入世的修身,他讲大隐于市,小隐于林。儒家讲中庸之为德也,凡是不能太过,过犹不及不如守中。凡是不要强求,尽力就好了。典型的著作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大学里面常说的话

好了,到此为止吧,有些话说多了就没意思了,修心修身最主要是这个修字,其实生活中处处可以修身,不迁怒,不妄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通俗点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毛泽东就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很简单的话可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中国人中国文化有大乘气象,佛教诞生于印度昌盛于华夏最后闻名于四海,所以达摩的老师告诉大漠哪也别去到中土去到中原去。所谓的中原是指当年周文王在河南少林寺那边丢的一块石头,有了那块石头才有了中州有了中州才有中原有了中原才有了中国。我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到少林寺看看那块石头。有很长的历史了

中国是一个很强大的民族,他的包容性是很强的。我们历史上有很多次被少数民族更替的朝代,可是最后这些朝代最后都被我们同化了,所以我们最厉害的是文化。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所以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好好学习中国人自己的文化比学习那些雅思托福要好得多。现在全世界已经国学热了,好多外国人读中国的文化比中国人都厉害的多,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先骄傲一下,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下中国,它存在自有他存在的道理,所以各位朋友好好修身吧!

拜谢

论儒释道作文700字 篇5

这周我学习了“儒释道”三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各家思想实则各家信仰。通过对第三单元古诗文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这三种思想所持的观点,并发现它们本身并不冲突,总结为一句话“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做事如此,做人亦是如此,他们是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条件,真正成为“圣人”,就需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人生目标。至此,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成长的道路上是孤独的,在这孤独求索中,我们便需道家所云的宁静自然。纵观千古,哪一位真正的强者不是在黑暗渊薮中独自摸索?“梵高的一生充斥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备受冷雨摧残”。梵高的一生是孤独的,在一生终结前的.岁月里,依然与巨大而暴戾的病魔搏斗,拼死创造辉煌,孤独使他创造出《星夜》《向日葵》等著名作品。试问梵高若没有孤独求索的坚守,甘心做一名普通的流浪汉,又怎会有一幅幅崇高的艺术问世?独善其身也讲究一“独”字。唯始终坚守内心的孤独才能感悟到成长的真谛。

成长的过程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则需遵佛家所言之豁达。“生活以痛吻我,我应报之以歌。”是啊!在努力与乐观面前,困难算得上什么呢?这豁达是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贝多芬充满对未来期望的《月光》,是泰国亿万富翁施利华破产后当街头小贩的东山再起。将生活和人生比作大树,学会豁达,就像大树学会从土壤中汲取营养。

当我们已领悟了王国维“人生三境界”,这一生也就只差儒家传承的报国之志了。《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用自己的悠闲自得向朝廷展现自己不甘于现状,愿效忠于国家的志向与决心。“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一名强者所需做的。杜甫虽穷,却依旧有“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鸿鹄之志,这便是儒家思想带给我的启示。

儒释道是古人传承下来的珍贵思想,我虽不能透悟其要旨,但也能从中总结出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道理。

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 篇6

一、张三丰道教思想的形成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 从小就非常聪明, 3 岁时已经能看四书五经, 4 岁时唐诗百首倒背如流, 5 岁时突然患上眼病, 其父心急如焚, 四处求医。听说碧落宫有一张云庵道士能治眼病, 于是送张三丰入碧落宫医治, 张道士说除用药医治眼病外, 还必须修炼道法, 这样, 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得眼病早日康复。因此, 张三丰在碧落宫除医治眼病, 还兼修道学。半年后, 张三丰眼病痊愈, 同时, “教习道经, 过目便晓”, 师傅看到张三丰十分聪慧, 学道非常专心, 便收他为徒, 潜心研究道教思想。七年后, 张三丰的母亲领其辞庵, 归家学习儒业, 归家后, 张三丰一边学习儒学, 一边专心研读老子《道德经》, 期间, 为张三丰三教合一思想奠定了道学和儒学基础。

1264 年秋, 张三丰以其出众的才学被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为中山博陵令, 在中山博陵令任职期间, 张三丰与葛洪山相识, 闲暇时共同与葛洪山探讨道教真谛, 对道教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父母辞世后, 张三丰放弃仕途, 辞官返乡, 在家守孝期间, 张三丰每日阅读道经, 仔细品味道家真谛[1]17。一日, 有一邱姓道长来访, 与张三丰谈论道教理论, 经过几日交谈, 张三丰“剧谈玄理”思路顿开, 并下决心出家修道, 断绝一切尘缘。张三丰云游天下, 遍访名山大川, 参访道教名师, 拜师学道, 往来名山古刹, 时达数十年。1314 年, 张三丰得遇火龙真人陈抟, 张三丰跟火龙真人研读道宗经书, 学道、修炼, 1324 年春, 奉火龙真人陈抟之命, 跋山涉水南行到武当山, 在武当山苦心修炼了九载, 在不自知之中已经达到了化境, 这时, 张三丰已经具备了很高的道教修养。

1368 年, 即明洪武初年, 张三丰在武当山广招门徒, 传授其道教思想全真道教, 他以真武大帝为武当派祖师, 开创了武当道教一派[1]17。旗帜鲜明地宣传“忠孝信诚, 全于人道, 仙道自然不远也”。并引经据典, 深入浅出, 讲忠恕、讲穷达、讲孝行、讲人品毁誉, 阐发道义。他提倡练功修道之时, 要坚持排除杂念, 做到“凝神调息”, 一心练功, 方能达到目的。此后, 张三丰专心精研道法, 为推动道教理论学说、促进道教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张三丰的“三教合一”思想

南北朝时期, 儒、释、道三教就在义理方面展开了激烈争论, 当时, 就有一些文人学士提出儒佛同源, 儒释道各有优长, 佛道同本的观点。自隋唐以降,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 儒释道皆发生蜕变, 三教思想融合归一更加明显[2]98。元明之际, 作为武当派道教创立者, 张三丰继承了这一思想, 顺应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 并进一步从多个层面融会和合儒释道三教。寻求三教融合共同点, 消弥在教义上儒释道三教的隔阂。张三丰曾经说“:古今有两教, 曰正, 曰邪, 无三教”, 意思是古今只有两教之分, 一个是正教, 一个是邪教, 而无三教之别。“惟一, 惟道”, 三教皆统一于道, 因为儒家孔子、佛家释迦牟尼、道家老子皆为古之圣人, 因此, 他们所倡导的立身处世宗旨是一致的, “孔之绝四, 老之抱一, 牟尼之空五, 皆修己也;孔之民, 老之济世, 牟尼之救苦, 皆利人也;修己利人, 其趋一也”[3]100。因此说, 虽然儒释道各有其理论体系, 并且三教在人生追求、组织形式上也存在差别, 在教仪教规、修炼方法等诸多方面也不一致, 但是, 张三丰认为, 这些只不过是外在形式不同而已, 三教在实质内容上并不存在差别。因为三教的实质内容都有一个核心, 就是“道”, 这个“道”在社会活动层面上主要表现为道德教化“, 圣人之教, 以正为教”是儒释道三教的道德教化思想, 因此, 张三丰认为, 在教化众生方面, 儒释道三教是没有实质上的区别的, 三教皆以中正不邪之道德为宗旨, 故三教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同时, 张三丰也提出“若非正教, 是名邪教”的观点, 天下只有正教与邪教之分。那么何谓邪教呢?张三丰认为, 三教中皆有邪教之人。儒家中的邪教就是杨朱与墨翟的学说, 佛家中的邪教就是妖僧, 而道家中的邪教就是骗人的方士, 在他看来, 这些人“虽分三教, 仍一邪也”。张三丰的这种分类方法, 是站在一定思想高度上对于儒释道的认识“, 分三教者愚, 分邪正者智”, 这种认识已经超越了三种教派在理论、组织等方面的分界。张三丰认为, 对三教中的人士按照道德人格的高下进行分类, 可以区分正邪, 以别良莠, 以便于更好地融合三教思想。

首先, 张三丰阐述了“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的思想, 重申了道教珍惜生命价值观, 同时, 张三丰对于道教重生这一内涵还进行了拓展, 他明确阐述了重生的价值, 强调了重生绝不是苟且偷生, 珍爱和护养个人生命, 保全个体生命是和平时期人人所希望的, 如果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 国家民族需要个人赴难时, 保全个人的生命就放在了次要位置, 舍生取义, 见危授命, 杀身成仁则体现出另一种珍爱生命的价值。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珍爱生命。更体现出生命的永恒, 张三丰从精神生命的层次上对于生命的价值进行了阐述, 拓展了重生的内涵, 这种思想和论述就可以将儒家的舍生取义与道教的重生思想相融合, 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 张三丰在《养生篇》中也强调, 如果生活在太平年代, 则“不可不知养生也”。这与儒家重视人的生命, 强调“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思想也比较吻合。那么道家还提出了如何养生“, 学天道可也, 学古人可也”。可以效法古代“浑朴为风, 寡虑寡思”而不应该“多虑多思, 荡志荡神”, 同时, 还要融合佛家的“放得下”思想, “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 才能够使人长寿。

三、以“道”为宗“, 道”统三教的思想

张三丰在主张三教合一的同时, 还提出了以“道”为宗, “道”统三教的思想, 他根据《道德经》的“道生万物”生成论, 建立起以“道”为宗的思想根基。张三丰认为“道”具造化玄微之理“, 道”因具有“统生”之功能之所以名曰“道”。张三丰在《大道论》中提出“夫道者, 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4]63。大道具造化玄微之妙, 内含“造化玄微”的生化机制“, 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因此, 道生天地万物, 它是儒释道三教的根源“, 道”居于“母”之位, 如果离了此“道”, 儒不成儒、佛不成佛、仙不成仙。同时, 张三丰还认为“, 大道应以修心炼性为首”, 应从心性修炼宗旨出发融合儒释道, 阐述“诚意”、“慎独”等道德修养, 并强调要修仙道, 先全人道, 君子必慎其独, 《道言浅近说》中曾经提出“凡下手打坐, 须要心神两静, 空空寂寂, 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 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 是以君子必慎其独”。

在“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以“道”为宗的理论基础之上, 张三丰还论述了人类生化过程, 张三丰在《大道论》上篇中指出“: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之以前, 一片太虚, 托诸于穆, 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 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 一片灵气, 投入胎中, 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 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 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 则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矣。……气脉静而内蕴元神, 则日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 则日真命。浑浑沦沦, 孩子之体, 正所谓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 以复其天命, 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5]55通过以上描述, 论证了以“道”为宗“、道生万物”的生成论。同时, 他还强调“凝神调息, 调息凝神”, 并且将这八个字作为心性修炼的入门之法“, 凝神者, 收已清之心”“, 先要自劝自勉, 心示清时, 心神一静, 随息自然”, 这一点与佛家的禅宗静定参禅明心见性、儒家的存心养性融通为一, 此道原于性, 本于命, 三教皆依此道以立其教也。“凝神调息”以性修融通三教, 是张三丰“三教合一”思想的新发展。

张三丰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三教合一”思想, 并给予了新的解读, 儒释道三教“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互融合。虽然各树一帜, 但是, 在思想上却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三教皆统一于道, 因为儒家孔子、佛家释迦牟尼、道家老子皆为古之圣人“, 圣人之教, 以正为教”是儒释道三教的统一道德教化思想。因此, 他们所倡导的立身处世宗旨是一致的。虽然儒释道各有其理论体系, 并且三教在人生追求、组织形式上也存在差别, 在教仪教规、修炼方法等诸多方面也不一致, 但是, 三教在实质内容上并不存在差别。因为三教的实质内容都有一个核心, 就是“道”, 张三丰以道为主, 三教合一的道教思想, 对道教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1.

[2]宋晶.张三丰道家美学思想的三重特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 (6

[3]汤其领.张三丰道教思想探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

[4]甘毅臻, 王道国, 周明进.张三丰及其道派的考论[J].博击, 2006 (4) .

【儒释道三家的主要思想】推荐阅读:

三家公司调研报告05-25

上一篇:买东西作文50字下一篇:《乌丢丢的奇遇》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