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推荐8篇)
为保证教学和科研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智能实验楼内的正常秩序,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特制定本条例。
总 则
智能实验楼管理由智能实验楼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实验大楼实验区由现代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具体负责,办公区由森林培育学科具体负责;大楼公共区卫生和安全由浙江林学院后勤产业集团负责。
本条例适用在本大楼学习、工作、参观的所有人员。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细 则
第一条 大楼内工作人员包括研究生和客座研究人员均需同智能实验大楼管理委员会签定相关协议(附件1),经批准生效后,方能进入实验大楼。第二条 凡需进入智能实验楼内的外单位人员应凭有效证件登记,登记后方可进入,并做好入出时间记录。
第三条 保安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定期巡逻监控,保证智能实验楼安全(见附件2)。
第四条 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卫生(走廊、楼梯、卫生间、实验室及办公室的门窗、会议室等),保持大楼整洁(见附件2)。
第五条 爱护楼内公共设施,节水节电,做好四防工作,杜绝不安全因素。第六条 大楼内保持安静,严禁大声喧哗和一切影响他人学习工作的活动。第七条 楼内严禁存放自行车,严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和一切有碍公共卫生的杂物。
第八条 严禁在大楼内墙壁上张贴各种宣传品、乱涂乱画等一切不文明的现象。第九条 为了师生的安全,严禁随意上窗台阳台,严禁在楼内乱拉电线。第十条 严禁在实验室内会客、吸烟、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第十一条 实验大楼内的各种仪器设备、物品,严禁带出楼外,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搬出使用的,要有实验室主任签字,并加盖学科、学院公章后方能出门,否则,大楼门卫一律扣留。第十二条 未经实验室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配制实验室内的钥匙或者将钥匙转借他人。
第十三条 实验室图书、期刊资料借阅需办理相关借阅手续,原则上不得带出实验大楼。图书、期刊不得丢失、撕拆、涂改,丢失原价赔偿。
第十四条 实验室实行责任制管理,每个实验室必须落实安全责任制、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制、实验室管理责任制。
第十五条 对易燃、易爆、剧毒和危险品,要按规定使用和存放,严格审批手续,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六条 实验室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测试数据分析结果、阶段成果和各种技术文件、任何人不得擅自向外提供资料,违着追究泄密人员的责任。
第十七条 对违章操作玩忽职守,忽视安全而造成的火灾,被盗、污染、中毒、精密贵重大型仪器设备损坏的应予一赔偿并视情节轻重处理。
第十八条 教师有责任提醒在智能实验楼内做实验的本科生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在智能实验大楼工作学习的研究生及本科毕业生,管理上实行导师负责制,如不遵守本条例和实验室相关条例的,除追究肇事人责任外,同时追究导师的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 对不遵守智能实验楼管理条例和实验室管理条例(见附件3-7)的师生,经批评教育仍不悔改的,则取消其使用智能大楼的资格。
对外开放管理条例
在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中,资源开放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只有做好资源开放与共享,就可以推动课题开放和人员流动。实验室开放课题形式主要有客座人员利用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全自带资金进行研究工作;自带为主、实验室部分资助和实验室资助三种形式,采取何种形式由实验室与客座人员单位协商确定。
1.利用本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全自带资金进行研究工作者,填写入室申请,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可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2.实验室资助主要是以森林培育重中之重学科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为主,申请程序如下:(1)课题基本情况:森林培育学科每年对外发布开放课题,每项课题资助额度为2-8万元,时间为2年。要求课题结束时发表1-2篇研究论文。课题申请起止时间见校园网或森林培育学科网站通知。
(2)课题申请的对象:森林培育学科以外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和其它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向本学科提出课题申请。
(3)课题申请:申请书可从网上直接下载,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由森林培育学科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审,评审结果将网上公布。3.由实验室资助的研究成果,实验室与客座研究人员原单位共享。成果的发表须经本实验室同意。自费客座研究人员成果的所有权由双方协议决定 4.论文发表必须要署现代森林培育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
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
1.本《制度》适用于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所有购买、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化学危险品。实验室主任作为该实验室化学危险物品管理的责任人,各实验分室或课题组必须确定化学危险物品的直接保管人。2.化学危险品的申购由实验室或课题组负责采购、储存和管理,剧毒物品的保管必须存放在专用保险柜,使用必须做领用登记,清单备案。
3.实验室化学危险物品使用人与保管人必须熟悉并严格执行各种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接受保卫处的安全知识培训。
4.在使用化学危险品时应穿工作服(白大褂),出现化学危险品溅在身上或脸上情况及时冲洗(或用洗眼器冲),各分室备有急救药箱,情况严重者尽快去医院就诊。
5.不得将化学危险物品带出实验室,如确为野外实验需要,必须有本实验室人员且需征得实验室主任签字同意后方可带出实验室,在野外使用时,需遵守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环保及防污染相关法规。
6.气体钢瓶不符合安全的一律不准使用。对已使用的钢瓶应定期检查,严禁非专职修理人员自行拆卸、修理。7.实验室剩余或过期的危险品需要销毁时,必须事先报保卫处、教务处和当地环保部门,经批准后造册登记,指定监销人进行销毁。
8.化学危险物品保管人(学生或老师)离开实验室必须作好移交工作,并做登记。
有害废弃物管理条例
1.实验室有害废弃物是指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固(以下简称“三废”)物质、实验用剧毒物品(麻醉品、药品)残留物以及放射性废弃物。
2.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要牢固树立环保意识,重视执行环保管理制度,对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安全教育,使其熟知废弃物处理原则和规定。
3.不得随意排放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对有害废弃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各实验室须设置专门容器分类收集有害废弃物并定点存放。4.“三废”物质的排放
(1)一般的有毒气体要通过通风橱经空气稀释后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必须通过与氧充分燃烧或吸收处理后才能排放。
(2)一般废液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如果废液中含有有用物质或可重复利用,应首先考虑回收。
(3)对于确实无利用价值的有害废物,可以采取“无毒害化”处理,以消除其毒害性,然后再行排放;也可报教务处统一处理。(EB光照一段时间再进行焚烧)5.实验用剧毒物品废弃物的管理
(1)实验用剧毒物品(麻醉品、药品)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化学药品使用管理制度。
(2)实验用剧毒物品(麻醉品、药品)的残渣或过期的剧毒物品(麻醉品、药品)由各实验室统一收存,妥善保管;不定期回收,报教务处统一处理。
(3)盛装、研磨、搅拌剧毒物品的工具必须固定,不得挪作他用或乱扔乱放。如要废弃,必须交回统一存放、处理。6.放射性废弃物管理(1)放射性同位素中半衰期较短的废弃物,用专门的容器密闭后排放或者焚烧处理。
(2)放射性同位素中半衰期较长的废弃物,液体可用蒸发、离子交换、混凝剂沉淀等方法浓缩,装入容器中埋于放射性废物坑内。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条例
1.大型仪器设备应确定仪器技术管理负责人,全面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与维护工作.2.仪器设备负责人的职责:维护仪器正常运转;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定期培训仪器操作人员;负责制定仪器操作规程;监督仪器使用登记情况;负责检查仪器状况,杜绝事故发生.3.大型仪器设备应建立完整的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仪器基本信息,附件数目,校验证书,仪器说明书,使用维修记录等.4.大型仪器设备应由专人负责操作,未经培训合格者不得随意使用,违反者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5.大型仪器设备都要制订保养,校正及使用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6.仪器设备使用者必须认真填写使用记录本,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及操作规程操作.在使用中若仪器出现故障,应立即向管理人员报告,不得隐瞒.7.仪器使用完毕,必须将各使用器件擦拭干净归还原处,盖上防尘罩,关闭电源,清洁室内后,方可离开.8.大型仪器应面向全校和社会开放;搞好协作共用,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9.定期向学校报告仪器使用情况及设备性能状况.10.大型仪器对外开放应收取一定的使用维护费(5--20元/小时).仪器设备管理条例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条例
1.仪器设备与设施实行实验室和分室的两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主要为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工作服务。2.各种仪器设备必须有操作说明,便于使用者操作。仪器设备、设施使用者实行先预约登记,然后使用的原则。
3.任何使用者必须在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与操作程序后方可上机操作,新进室的研究者必须先见习三个月,在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后,方可上机操作,强行上机者,将视为违章作业并予以罚款。
4.大型仪器设备必须严格执行使用登记制度,登记时应记录仪器运行状况、开机时间。凡不登记者,一经发现,停止使用资格。
5.下次使用者,在开机前,首先检查仪器清洁卫生,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管理人员,并找上一次使用者问明情况,知情不报者追查当次使用者责任。
(二)关于仪器设备损坏赔偿条例
为了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的管理,保证仪器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经讨论决定,制订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损坏赔偿办法:
1.任何人不管何种原因损坏了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都必须承担经济赔偿责任。2.考虑到个人的实际收入与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价格较高的事实,凡当事人损坏仪器设备、设施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当事人与所在课题组共同承担。3.仪器设备、设施损坏后凡能维修使用,当事人和课题组按实际维修费额度30%赔偿,最高为3000元。
4.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原则上不得外借室外人员使用,未经允许借给室外人员使用,如果损坏,由当事人赔偿全部经济损失。
5.各分室与课题组必须加强管理,保证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实验人员管理条例
1.实验人员指在智能大楼和智能温室教职工范围内从事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管理的人员,包括固定研究人员、客座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实验室人员在智能楼工作期间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2.进入本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填写入室申请书,经实验室主任批准盖章后,递交给相关分室管理员,并同意履行职责方可实验,试用期3个月,违规三次以上者或不能履行相应职责者,规劝离开实验室。3.客座研究人员的聘任和管理由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具体审批上报实验室主任,并报由实验室主任批准。依据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收取管理费用,严格遵守实验室对外开放制度和客座人员管理条例。
4.固定研究人员除遵守校、院、智能实验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外,要求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的工作计划,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
5.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负责对实验室的重要精密仪器进行管理和维护,配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6.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比较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与本实验室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本实验室各项实验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实验技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教学科研创造最优环境和条件。
7.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实验仪器的验收、保管、发放、登帐工作;经常整理实验室,及时提出实验室维修报告,保持实验室良好使用状态。
8.实验室管理人员监督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协调保洁员做好各实验室的卫生;确保实验室安全,做好实验室的防盗、防火等日常安全工作,定期会同安全保卫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做好实验期间的安全监督,及时纠正不安全因素。9.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要加强岗位责任制,实验室所有人员必须明确实验室总电源开关及各电器电源的位置,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0.温室管理人员负责温室日常管理:包括卫生与安全、温室及其内部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公共实验用品的采购与保管。
实验室客座研究人员管理条例
1.来实验室做开放课题的人员,一律为客座研究人员。
2.来本室工作时间一般为半年至两年,期满后经双方同意可延长。
3.自带经费与课题的研究人员,经学术委员会审批后亦可来室开展研究,酌情收取实验材料费、大型仪器使用费以及管理费。4.客座人员应是开放课题申请者本人,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遇特殊情况要延长者,经双方协商可以延长。课题在执行过程中一般不宜换人。
5.在执行研究计划中,客座人员不能随意更改计划,如遇特殊情况,经所依托课题组负责人同意后才能更改。
6.客座人员在进行课题研究中要准确无漏地记录好所有研究数据,保存好所有原始资料和样品,课题结束后与依托课题组负责人协商处理。
7.为保证课题研究质量,达到预期结果,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客座人员每季度应向实验室送交经依托课题组负责人签字的季度工作报告。
8.客座人员在执行课题期间,需回原单位办事或参加其他学术活动,经同意后方可成行,其旅差费回原单位报销。
9.客座人员在实验室工作期间要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课题管理、各种操作规程及校纪校规。损坏仪器设备与其他财物者,要酌情赔偿。
10.客座人员来室工作期间,免费提供实验桌及客座人员办公室,仅限本人使用,要遵守相关规定。
11.客座人员在实验室工作期间外出办事,要执行请销假制度,课题结束回原单位前应交还各种借用物品,办理离室手续。
12.课题研究结束后,发表学术论文或成果评定时的归属问题双方协商解决。本管理意见与开放课题申请书一同发给来室工作的客座研究人员遵守执行。
卫生管理条例
1.后勤产业集团须配备责任心强,具有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保安,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定期巡逻监控,保证智能实验楼安全;
2.保安工作人员须对进出人员,尤其是外单位人员的进出,严格登记,并验明有效证件后,方能让其进入。长驻人员须凭有效证件进出,临时人员须登记并凭临时牌照进出。
3.每天晚上11点以后,保安工作人员要定时检查大楼门窗,如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相关管理人员汇报。
4.大楼内的各种仪器设备、物品,严禁带出楼外,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暂时搬出使用的,须经管委会签字保安方可放行。
5.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卫生(走廊、楼梯、卫生间、教室、办公室门窗、大厅、会议室、两个客房)和实验区卫生(走廊、楼梯、卫生间、教室、实验室门窗、露台),需每天打扫,定期擦洗门窗,保持大楼整洁。办公室和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室室内地面、桌面卫生自行打扫。6.实验室工作必须保持严肃、严密、严格、严谨;室内保持整洁有序,不准喧哗、打闹、抽烟。实验仪器设备应布置合理,完好整洁,化学药品放置合理、整洁、无泄漏;室内卫生要定期打扫,做到台面、室内整洁卫生。
7.实验室人员不经允许,不能带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不允许吸烟。
8.本制度自即日起开始执行。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均须严格遵守、执行。对违反本制度和有关规则所造成的事故和损失,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按照相关管理条例严肃处理。
温室管理条例
浙江林学院智能温室是以科研为主的专业设施,为保证温室内的安全和环境整洁,温室将实行封闭式管理,谢绝一切无关的参观活动。确因教学需要要进入温室的,请向温室管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持书面申请进入温室。进入温室后任何人员均需遵守以下规定:
1.禁止吸烟。
2.不准触摸与本项目无关的植物。
3.需在温室内做实验的,请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和药品放回原位,关闭水电开关,并搞好卫生工作。
4.进入温室内的项目,将指定2—3人管理,项目组人员造成温室财产损失的,必需追究其相关责任。
5.温室内设备有专人管理,其余人员请勿随意操作
6.智能温室使用申请表请向基地办公室索取。
研究生管理条例
1.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当遵守研究生学习室、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端正学风,勤奋工作,努力完成三年学业,以优异成绩毕业。
2.研究生学习室实行室长负责制,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室后必须服从室长管理,学习室室长负责学习室的日常管理(学习室的值日生安排、日常秩序的维持及相关规定执行的监督等)。研究生所带的本科生如果需要进学习室,必须向室长申请。
3.严禁研究生在学习室和实验室使用电炉取暖、烧水、做饭等,严禁研究生利用学习室电脑从事与学习实验等无关的活动(看电影、电子游戏、聊天等)。对于违反以上规定者,将提出严肃批评,情节严重者将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4.研究生必须填写实验室入室申请,经导师及实验室主任签字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5.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应当认真制订培养计划,确立其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课题。在工作期间,导师提供研究条件和课题经费(含国家计划经费)以及日常生活补助费,并定期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入室情况和科研工作进展状况。
6.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有责任负责实验室的清洁卫生以及设备维护工作并参与一些日常的相关管理工作,服从实验室老师的安排。
7.遵守各仪器的操作规程和登记制度,凡对拟使用的仪器的操作无把握者,务必请教仪器管理员或其他人员,凡属违犯操作规程而损坏仪器者,按照仪器损坏制度进行赔偿。
8.研究生在实验室内完成毕业论文及课题,论文发表时第一单位署名必须是现代森林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
9.研究生因毕业、调动、出国等原因离室,必须向实验室有关人员办理相关手续,彻底移交实验室的相关物品,包括所占用学习室和实验室的抽屉、柜子、鞋柜等,并上交相关钥匙等。
10.年终对研究生实行评优制度,主要根据研究生平时表现,并结合老师推荐,对于表现优秀者,年终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门禁系统管理条例
1.本学科老师及学生进入智能实验楼必须使用门禁感应卡。来访人员需在值班室登记获得许可后进入。
2.门禁感应卡由学科统一登记管理,发放给每一位具有相应权限的老师及同学。学科老师申请办理门禁卡或者因遗失申请补办门禁卡,须首先填写《门禁卡办理申请审批表》,经学科批准后领取门禁卡。研究生及本科生门禁卡的申请和发放由所在课题组指导老师统一申请,并向学科支付押金10元/卡,学生离校时凭卡退还押金。一张感应卡只能供一人使用,不得转让或几人共用一张卡。
3.门禁使用时,请注意出门需关好房门,如由疏忽所造成的损失由持卡人及所在课题组负责赔偿。
4.门禁感应卡的持卡人有责任保管好自己的感应卡。若有遗失,需立即通知学科门禁管理人员取消该丢失卡的使用权限,否则由此带来的损失由持卡人负责。
5.持卡人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应立即通知学科联系供应商上门维修。学科门禁管理人员每月应对门禁系统的使用,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如门的锁定功能是否完好,门禁卡的使用、发放情况是否正常等。如有问题,必须立即通知供应商上门维修。
6.学科门禁管理人员需掌握进入门禁系统开机密码,进行修改与感应卡对应的信息并确保密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门禁管理人员离职或调动后,须移交登记记录等交接工作。
7.在门卫值班室处存有一张应急门禁感应卡,能打开所有办公区、实验区的门禁,领用时必须详细登记并说明使用情况。
1 实验室档案建设质量目标
⑴完整率:全面、系统100%。⑵合格率:装档、保管合格率95%以上。⑶真实率:100%。⑷及时率:100%。
2 实验室档案建设质量标准
2.1 组卷要求
应归档文件齐全, 全宗内档案整理采用统一的分类方案, 分类层次清楚, 类、项、目概念明确, 并列的类别之间界限分明, 不互相交叉或重合。要求区分年度, 不同年度的文件不得混淆。要求区分级别, 将国家计划检测、省计划检测、市计划检测和本单位采样检测的项目分别组卷。
其他文件材料按有关规定组卷, 划分保管期限。根据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其他有关专业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 结合文件的具体情况, 将不同保存价值的文件分别组卷。题名确切, 案卷题名结构完整, 应当准确概括卷内文件的内容, 文字简练, 标点正确。
2.2 外形要求
采用由市档案局统一监制的规范化的档案卷皮、卷盒、照片 (底片) 档案夹、卷内文件目录、案卷目录等装具材料。填写案卷封面, 应用黑色墨水钢笔按规定逐项填写清楚, 字迹工整、清晰。案卷装订之前必须去掉卷内文件上的订书钉、曲别针、大头针等金属物, 对破损的文件进行裱糊;装订应结实整齐, 不压字、不掉页、不倒页, 不损坏文件, 不妨碍阅读。
2.3 排列编目要求
2.3.1 卷内文件排列
内容单一的案卷, 卷内材料按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密不可分的材料应依序排列, 正件在前, 附件在后;印件在前, 定稿在后。其他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特点, 按有关规定排列。
2.3.2 卷内文件编号
应按卷内材料排列顺序依次编写页号或件号。整卷装订的案卷, 应在有文字、图样的每页文件正面右上角、背面左上角编写页号;单份装订的案卷, 应在卷内每份文件的右上方加盖档号章, 并逐件编写件号。
2.3.3 填写卷内文件目录
按照卷内材料的排列顺序, 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文件标题应照实抄录, 没有标题或标题不能说明文件内容的, 应另拟标题。填写日期时可省略“年”、“月”、“日”字, 在表示年、月的数字右下角加“·”号, 卷内文件目录放在卷首。
2.3.4 填写卷末备考表
每卷卷尾应填写卷内备考表, 说明卷内文件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情况, 填写立卷人、检查人和时间, 以示负责。
2.3.5 案卷排列
依照“档案分类方案”对案卷进行系统排列, 采用保管期限、年度、组织机构 (或问题) 的排列方法。
2.3.6 案卷编号
根据案卷的排列顺序, 对不同保管期限的案卷分别编案卷号。通常是一个年度编一个流水顺序号, 若一个年度内案卷数量不多时, 可几年合编一个流水顺序号。
2.3.7 编制档案全引目录
档案全引目录由立卷说明、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组成。立卷说明应简单扼要地反映立档单位基本情况及全宗内案卷数量、分类原则、整理状况、存在问题等。案卷目录须按照案卷的排列顺序, 逐卷填写。全宗内的档案全引目录应根据案卷数量情况, 区别不同保管期限, 一年或若干年度编一本, 并逐一编目录号。在一个全宗内, 档案全引目录号不得重复。档案全引目录须打印一式3份。
2.4实验室档案的类别及内容
一般分三大类:即组织机构档案、管理体系文件档案、专业技术资料档案。
2.4.1 组织机构档案的建立
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所建立的所有组织机构记录及信息材料应予存档, 内容为:⑴实验室依法设立或注册文件、文本原稿件。⑵表明组织和管理结构, 在母体组织中地位的组织机构框图, 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图。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基本状况一览表。⑷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原件,
2.4.2 管理质量体系文件档案的建立
这类档案主要为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档案、作业指导书和质量监督记录四个方面。
2.5 作业指导书
内容一般包括三类信息材料应予存档:⑴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⑵实验室完成检测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级别标准检测方法。⑶实验室完成检测项目所涉及到的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2.6 质量监督记录
内容一般由根据检测工作具体涉及到的样品登记、合同审批、文件控制、采样、流转、发放、验收、考核、合同、投诉、调查、计划、内审、管理评审、培训等信息材料应予存档。
3 实验室专业技术档案的建立
3.1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业绩档案
实验室应建立和保存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业务能力考核、评价等记录及信息材料。
3.2 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档案
实验室建立并保存的实验场所设计、施工图纸等信息材料。实验场所涉及的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 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作业管理程序和记录及信息材料。实验室建立并保存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环境保护和健康保护程序和记录及信息材料。
3.3 实验室检测应用技术资料档案
主要为实验室检测应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发行原件;实验室正确使用和选用的新方法所进行的确认原件等。
3.4 实验室应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档案
包括实验室应保存对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该档案至少包括如下信息: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型号、编号、厂家、价值、购入时间、使用说明书、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使用和维护、修理记录。
3.5 仪器、标准物量值溯源档案
内容为实验室用于仪器、设备校准, 检定所绘制的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传递方框图;实验室仪器、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证据原件;实验室应制定的仪器、设备、参考标准检定/校准的计划。
3.6 抽样和样品处置档案
实验室用于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文件;抽样过程中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等全信息记录原件。
3.7 检测质量控制档案
⑴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 (参考物质) 展开内部质量控制的记录及信息资料。⑵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能力的验证记录及信息资料。⑶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记录及信息资料。⑷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记录及信息资料。⑸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征结果的相关性记录及信息资料。
3.8 检测报告档案
实验室应对出具检测数据和结果及时存档。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报告标题、检测地点、唯一性标识、所有标准或方法;样品状态描述和标识、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的日期、抽样说明、检测结果、检测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4 实验室档案的管理
(1) 实验室档案的保管期限分长期、短期两种。凡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 应长期 (5年以上) 保存。如:组织机构档案、管理体系文件档案。凡在一定时期具有利用价值的, 应短期 (5年以内) 保存。如:专业技术档案。
(2) 健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资料档案的保管、借阅、领取、使用、归档、销毁等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手续完备。
(3) 有专用的资料室、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的定期检查记录。资料室与办公室、阅览室等场所分开管理。
(4) 资料室采取可靠的安全保密措施。做到防光、防尘、防潮、防蛀、防火、防盗。对采用光介质、磁介质存贮的测绘成果、资料还应采用防磁设备保管。
(5) 有专职资料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熟知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 并能认真遵守。无失、泄密事故发生。
(6) 对到期需要销毁的档案, 必须经过专门鉴定, 并报主管负责人批准。由档案、保密或者保卫部门指派两人监督销毁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档案销毁后废弃物应妥善处理。库存档案未经鉴定并履行批准手续的, 严禁销毁。
(7) 档案管理人员调动时, 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全部上交, 并办理移交手续, 不得带走或毁弃。
(8) 查阅涉密检测记录档案必须经过分管行政领导批准。查阅未公开的档案, 必须经过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摘录和复制档案, 必须经过档案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
(9) 查阅的档案一般不得带出档案室。
(10) 通过档案主管部门的认证或考核。
声隐身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船舶行业内唯一专业从事减振降噪前沿技术研究的重点实验室,肩负着为新型潜艇声隐身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工程基础的重任。2010年,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声隐身技术研究室为主体,与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海军工程大学联合成立声隐身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要从事舰艇声隐身设计技术、控制技术、试验技术和测试技术研究,侧重于海军装备声隐身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支撑型号声隐身总体设计技术的发展。
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
定位国内外高端海洋工程市场,实施“总体研发设计、总体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发展高技术海洋工程船舶、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装备、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等领域,打造科研、设计、总包三位一体的创新研制平台。海工院拥有功能齐备的船型开发、结构设计、三维构模、仿真分析、虚拟制造、设计过程管理等工具软件,将建设国际一流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海洋工程研发环境,围绕现代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研发的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共性技术实验室,搭建企业一流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海工院将建设我国世界一流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研发基地,不断推动着我国海工产业向前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电工产品试验检测中心开关电器试验室
前身为直流断流容量试验室,通过国防试验室认可、国家试验室认可、计量认证“三合一”的现场评审,已取得CNAL、CMA和DILAC认可证书。鉴定评为“该系统的配置改变了国内现有低压电器试验站由电力系统直接供电而造成的对电网的冲击的不利影响,其交、直流的整体试验能力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低压直流通断试验能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试验室现有设备260多台套,占地面积2398m2。除承担我国多型船用直流开关电器的研究性试验、型式试验及出厂试验,还承担了国内多家单位产品的研究性试验、出厂试验和型式试验任务,被试对象涉及船舶、冶金、地铁和一般工业用电器产品,试验质量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国防科技4212二级计量站
主要从事军民品计量测试、理化检测、无损探伤及焊接技术研究等技术服务与咨询工作。计量站是国防二级计量技术机构,负责对湖北省百余家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的量值传递,承担省内三级计量技术机构计量标准考核与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以及对企业内部的计量监督管理职责,并设置了中南地区唯一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建立了计量标准装置40余项,可开展几何量、热学、电磁学、力学、无线电、化学、声学等专业检定工作,是湖北省内计量标准最多、校准参数最全、产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防计量技术机构。计量站重视计量校准与理化检测、无损检测技术的同步发展和进步,建有无损检测中心及材料与结构实验检测中心,配备40余台套国内外先进的检测设备,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队伍。
核动力仿真重点实验室
主要研究自主化的核动力仿真术,包括核动力仿真支撑平台技术、核动力过程仿真模型技术、数字化仪控系统仿真技术、核动力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等。研究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核动力仿真平台RINSIM,实现了对核动力仿真机、模拟机开发、运行及维护的全寿期支持,技术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开发了严重事故仿真软件,实现了仿真过程模型的高精度及严重事故的监测与干预;在数字化仪控技术方面,开展了仪控系统(包括DCS)仿真验证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掌握多种数字化仪控系统仿真技术,开发了数字化仪控系统设计验证平台;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方面,开发了核电站虚拟漫游和虚拟检修系统平台RinVR,完成了虚拟平台和系统仿真平台的集成,填补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核电站应用领域的空白。
航空防护救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是为满足新一代飞行器的防护救生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关注人机安全的发展趋势而设立,实验室以研究防护救生领域的先进技术为目的,提升我国航空防护救生装备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而达到在该领域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目标。实验室结合4个研究方向,设立了六个研究单元,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型号关键技术攻关等项目研究。建设方向为跟踪国际上防护救生领域先进的技术,研究用户需求,探索防护救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概念、新原理;开展防护救生领域技术工程化研究,快速将研究成果应用至型号上,满足对防护救生技术和装备不断增长的需求等;有计划、有梯次的培养防护救生领域后备人才,吸引高素质研究人才,建立一支该领域队伍稳定、专业齐全、军地结合的人才团队等。
高速水动力实验室
主要研究高速航行体综合航行技术、高速水动力测试分析技术、高速航行体流动控制技术、高速水动力仿真及数值水池技术、水上迫降及水面击水技术。是国家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包括高速航空拖曳水池和水上迫降水池,高速航空拖曳水池是亚洲长度最长、速度最高的水池。实验室着重研究高速航行体(水面飞行器、高性能船舶、高速水下航行体)的流体动力构型、航行性能(快速性、操作性、稳定性、耐波性和实战环境下的环境适应性、隐身性等)、固定翼、旋翼机水上迫降性能与试验验证技术以及相关的试验测试分析技术。已具备水面飞行器水动力设计及试验、固定翼飞机及旋翼飞机水上迫降试验、水面舰船及水下兵器试验等科研试验能力。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架大型水上飞机SH-5、第一架森林灭火飞机、第一架实用型地效飞行器DXF-100、第一架轻型水陆两栖飞机HO300以及AG6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的水动力设计与性能试验。目前已开展运八、MA60、ARJ21等机型的水上迫降性能研究及适航验证试验。
武仪航空防除冰重点试验室
主要进行防除冰、结冰验证试验。BQS-01结冰气候室为国内唯一的一座大型低温结冰气候试验室。该气候室采用立式单回流闭口低速风洞形式,能够模拟低温和结冰云雾指标,并能模拟一定风速。气候室主要实验对象为防除冰部件、组件以及小型飞机的部件或各种缩比模型。可进行飞机防除冰系统产品(如尾翼除冰分系统、直升机旋翼防冰系统)的防除冰验证试验,尺寸较大的飞机部件、局部段或模型的结冰试验,以及飞机部件(如副油箱等)在低温环境下的传热及温升特性试验等。
YBF-04仪表冰风洞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投入使用的带高度模拟功能的亚音速仪表冰风洞。该冰风洞采用闭口回流式结构,主要技术参数达到国际同类风洞水平,可进行航空仪表、气动传感器的防除冰试验,测试产品参数,验证其防除冰性能,还可以进行发动机导叶、整流支板、帽罩及飞机机翼旋翼缩尺模型或局部段的结冰特性研究试验,飞机防除冰组件的防除冰验证试验,以及开展结冰机理、冰成形等相关试验研究。
计量检测中心
专门为火箭炮等军工产品计量理化及环境可靠性试验建设的综合性服务保障机构,是鄂西北地区大型机电产品环境与可靠性试验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产品环境与可靠性实验手段和能力方面首屈一指,拥有特大型高低温、潮湿交变试验箱,试验环境采用先进全自动计算机控制,能够自动升降温、调节温湿度、采集和处理数据、完成实验报告,试验所用软件及硬件配置均满足国家与国军标等产品环境试验与可靠性要求。拥有人员3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人,人员持证率100%,设有七大专业:几何量、电磁、温度、力学、物理、化学、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拥有各类主要检测试验设备225台。其中,大型三坐标测量机等检测试验设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开展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切实贯彻落实“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推动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及学科发展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为解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凝聚、稳定人才队伍,培养学术带头人。
第二章 申报重点实验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条 申报对象:依托省内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集团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第四条 研究方向:实验室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五条 人才队伍:应拥有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开拓创新精神强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实验室有一支高水平、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开发队伍,科研人员总数不少于20人。
第六条 硬件建设: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科研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原值)不低于700万元,并能统一管理,具有开放式使用、提供共享服务条件。
第七条 科研能力:实验室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近5年内主持的国家级科技项目不少于2项,省部级项目不少于5项(其中2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项),科研项目总经费800万元以上或人均在研科研经费不少于5万元/年。
第八条 组织条件:实验室依托一级法人单位,且已正常运行2年以上,其研究内容具有适当的学科交叉(一般要有两个以上二级学科支撑),依托单位能为组建实验室提供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条件保障。第九条 支持与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行政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连续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经费不少于300万元。第三章 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实施和验收
第十条 符合以上条件的单位,按规定的格式填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并附重点实验室建设可行性报告,依托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签署配套经费及条件保障支持等意见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一条 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合格后填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此件作为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文件和购置设备、验收的主要依据,由省科技厅审批后正式实施,采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开放的工作方式,其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
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根据计划任务书组织建设,每年年底以书面方式向省科技厅汇报建设进展情况和填报《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表》,以作为评价建设项目、拨付计划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和验收的依据。
第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任务后,应及时向省科技厅提交验收申请。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与其财务决算验收、固定资产验收同时进行。验收时除提交验收申请、重点实验室建设总结以及有关资料外,应同时提交财务决算、固定资产验收清单及审计报告等。经验收合格后,正式授予《福建省XX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匾牌。
第四章 重点实验室的经费和资产管理
第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采取省科技厅专项资助、依托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自筹方式共同筹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分考核滚动拨付。依托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匹配经费必须按照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确定的期限到位,否则将停拨以后建设经费。建设项目超预算部分,由依托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自筹解决。
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技术软件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升级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室运行补助以及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其他经费支出。省科技厅拨付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按照《福建省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和合同约定的开支范围使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单独设帐,独立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期报送决算报表,接受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费主要由依托单位承担。省科技厅每年根据财政预算安排和对重点实验室运行的考核评价情况等确定补助与否和补助金额。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用于补贴实验室研究开发、试验所必需的科研仪器设备、引进必要的技术软件、仪器设备的开放运行及学术交流活动等费用。
第十八条 由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拨款购置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单独登记造册。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五章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
第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由行政主管部门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任期为三年。重点实验室主任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八个月。第二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及开放课题的确定等学术工作,学术委员会由年龄结构合理的5—9人组成,其成员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本实验室及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1/2。学术委员由依托单位推荐,经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依托单位聘任,并报省科技厅备案。学术委员任期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二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开放力度,仪器设备应对外开放使用,提高其利用率。重点实验室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和交流,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对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均应署重点实验室名称,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依托单位)”。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和相关学科专家的论证,可以进行调整、变更和重组,并报省科技厅备案。调整、变更和重组后,确有需要更名的,经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再报省科技厅审核批准。
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应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省科技厅报送总结和下一工作计划。重点实验室必须接受省科技厅定期考核评价。原则上,凡验收合格的重点实验室,均须参加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工作委托中介机构按不同领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省科技厅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对考核评价优秀的实验室予以奖励;对考核评价差或连续两次考核评价末位的实验室,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92年7月6日印发的《关于加强省重点公共实验室管理的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参照国家、教育部以及自治区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阵地。
第三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包括高校重点实验室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第四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依托高等学校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五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校建设的科研实体,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
第六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七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
方针,面向科技前沿,围绕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科技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和技术研发,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集中力量在我区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并和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验室,使之成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成为我区高校师生从事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成为我区高校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窗口,为推进科技进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科教兴桂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自治区教育厅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
(二)编制全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
(三)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重组、合并和淘汰进行审批。
(四)会同自治区有关部门拨发高校重点实验室有关建设和运行经费。
(五)组织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检查、验收和评估。第九条
高校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申请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组织实施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制定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并指导运行
和管理组织编报建设申请书、计划任务书和验收报告。
(二)立项后,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落实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配套经费,并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条件保障,解决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三)组织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推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对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配合自治区教育厅做好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
(五)对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有关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建议进行研究审核并报主管部门。
第三章
立项与建设
第十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立项与建设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申请、专家论证评审、公示、批准立项、计划实施、验收、调整等。
第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申请立项的基本条件:
(一)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1.实验室所在学科应为广西高校及以上重点学科或具有相应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含建设),且作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
2.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领域属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方向,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达到区域高水平,具有比较明显特色。具备承担国家或部区级重点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3.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研究群体;固定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不少于人,并有稳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4.具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近年来承担过一定数量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自治区级以上研究项目或课题,并获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备承担自治区级以上科研项目以及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具有一定面积的研究场所和一定规模的研究实验设备(实验室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500万元)。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与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6.实验室的运行经费及建设配套经费纳入依托单位的预算。学校提供实验室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20万元,有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二)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要面向尚不具备建设高校重点实验室条件的本科院校立项建设,符合全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布局,已作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2年以上。
2.主要研究方向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属学校优先或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或
技术研发,在本领域中具有区内先进水平,能承担和完成部区级研发项目。
3.学术带头人的学术水平较高,有一支结构比较合理,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技术队伍。
4.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实力较强,在本领域有代表性,有能力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任务;
5.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室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科研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300万元)
6.学校能为实验室提供建设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保障。第十二条
符合申请基本条件的重点实验室,由学校填写《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申请报告》(附件一),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立项。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审。通过专家论证评审的,由自治区教育厅公示,对符合立项条件并经公示无异议的,由自治区教育厅审核立项,并下达《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附件二)。
第十三条
学校根据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的目标和要求,履行第九条规定的各项主要职责,负责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情况与计划任务书有较大变化的,学校应及时向自治区教育厅提交书面报告。
第十四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应围绕建设目标,坚持以科研带动建设,以建设保证科研。重点实验室建设应与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密切结合,努力为提高学科的建设水平服务;应与高层次人才培
养密切结合,积极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实践环境;应与科技机制体制创新密切结合,积极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应将网络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作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十五条
积极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机制。鼓励依托高校与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鼓励跨学科、跨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鼓励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鼓励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开发。
第十六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期满后,学校向自治区教育厅报送《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报告》(附件三),申请验收。
第十七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重点实验室验收实行回避制度,学校相关人员与聘任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不能作为验收专家组成员。验收专家组根据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以及验收申请报告,通过听取实验室建设总结报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形成验收意见。
第十八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分为合格与不合格。高校重点实验室的验收与申报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结合进行,对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自然视为验
收合格,并可继续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继续予以重点支持。
第十九条 自治区教育厅根据经济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状况,对重点实验室布局和研究方向等进行调整、重组、整合或撤消。
第二十条
实验室确有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调整、重组的,须由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或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论证,提出论证报告,报自治区教育厅审定。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是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学校要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9人,本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任职条件是:
(一)学术造诣高,在一线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
(二)身体健康。
(三)聘任当年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六十岁(院士除外)。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学术委员会委员任期为3-5年。每次换届更换的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二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重点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作实验室工作报告。
第二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
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职条件是:
(一)本领域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学术带头人。
(二)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任期3~5年,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第二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必须设立专职,协助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课题管理制和试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重点实验室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学术带头人、研究骨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重点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由实验室主任公开聘任,其他研究人员由学科、学术带头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获得课题等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或实验室统筹解决。实验室应重视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建设并打造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研究人员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
金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研究生到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要加大开放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学校要提供配套条件和资金。
第二十八条
鼓励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专项研究基金和研究生奖学金。
第二十九条
在学校配套经费中设立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可用于岗位津贴、绩效奖励等。
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产出、管理、实施和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本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在国外学习、进修、从事客座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凡涉及实验室工作、成果的,在论文、专著等发表时,也均应署本重点实验室名称。申报奖励、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日常管理。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努力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共享率,防止闲置和浪费。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加强重点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要逐步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并保持运行良好。
第三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及保存工作,重视和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坚决抵制学术不正之风。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每年对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实验室必须编制报告,并按规定的格式和时间报送自治区教育厅。
第三十四条
在考核的基础上,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对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周期评估。评估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评估按照《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
第三十五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实行优胜劣汰的滚动管理。对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的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予以奖励,并按要求给予配套投入;对被评估为优秀的高校重点实验室给予奖励,并优先推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对被评估为优秀的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符合高校重点实验室条件和总体建设规划的,可申请设立为高校重点实验
室;对评估成绩差、不符合要求的重点实验室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期为,通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淘汰。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所在单位)”或“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所在单位)”。(英语模板参考格式: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Laboratory of ***或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
第三十七条
高校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发布。
第三十八条
依托单位依据本办法制定本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细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解释。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申请报告(格式)
一、实验室名称、学科分类、申请学校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实验室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国内外该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应用前景
四、实验室现有研究工作基础、水平等
五、已具备的实验条件
六、科研队伍状况及培养人才的能力
七、主要工作规划、预期目标、水平
八、建设规模和预算
九、开放运行设想
十、专家(学术委员会)意见
十一、学校意见(含配套经费和运行费支持额度等)
十二、自治区教育厅审批意见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计划任务书(格式)
一、实验室基本信息(实验室名称、学科领域、研究类别、承担学校、学校负责人、建设地点、建设起止年限)
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研究目标
三、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计划
(1)学术带头人介绍
(2)人才培养能力及培养计划
(3)实验室规模和队伍结构的总体规划
(4)培养和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的措施
四、建设规模
(1)建设经费概算、来源及落实计划,分用款计划以及主要支出项目(2)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构成
(3)主要购置、配备的仪器、设备(附清单)(4)基建或改善配套条件建设、落实情况
五、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人员聘用及流动等)
六、依托学校给予的支持(配套经费及运行费落实情况)
七、联合、开放设想
八、目标任务及考核指标
九、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实验室负责人及学术委员会的提名
十、依托学校意见
十一、自治区教育厅审批意见
十二、专家论证意见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报告(格式)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二、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主要内容
三、实验室建设期间研究工作进展
四、实验室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概述
五、实验室硬件建设
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国际学术交流
七、实验室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八、实验室中长期工作设想
九、依托高校意见
十、专家验收意见
(教技[20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国防科工委科技质量司、部直属高等学校:
为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推动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我部在原《高等学校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我部。
教育部
二OO三年四月十六日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依托高等学校要赋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为独立的预算单位,在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与院、系平行。
第五条 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高等学校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六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 重点实验室要接受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发展。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教育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2.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3.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
4.审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重组、合并、降级和撤消。
5.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6.组织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和评估。
7.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第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职责是:
1.制定地方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规划。
2.组织地方高等学校申请重点实验室立项,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并指导运行和管理组织编报建设申请书、计划任务书和验收报告。
3.审核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4.监督项目建设和重点实验室的运行。
5.落实项目建设和重点实验室运行的配套经费。
第十条 高等学校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依托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重点实验室的直接管理,主要职责是:
1.成立党委书记或校长负责的,科技、人事、财务、国有资产、研究生院(部)、211办(学科建设办)等部门参加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提供开放运行经费,设立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以及提供其他配套条件和后勤保障。
3.将重点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在实验室和院系(所)间的流动。
4.负责遴选、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候选人,聘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5.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组织做好重点实验室验收与评估的相关工作。
6.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和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报教育部。
7.根据本办法,制定本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章 立项与建设
第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的立项与建设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评审、计划实施、验收、调整等。
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立项申请的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属国内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特色。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2.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有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的优秀研究群体;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
3.具有一定面积的研究场所和一定规模的研究实验手段(实验室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并相对集中;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部分纯基础学科除外)。有稳定的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与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
4.依托单位应保证实验室运行经费(每年不低于50万元),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后勤保障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的条件。
5.一般应为重点学科,并符合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总体布局。
6.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时,一般应当是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部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地方高等学校申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时,一般应当是已运行并对外开放2年以上的地方重点实验室。
已建成的重点实验室也要按照上述条件进行建设和发展。
第十三条 符合重点实验室立项申请基本条件的高等学校,可根据有关要求,按规定的格式填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附1)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附2),依托单位对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审核,确保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签署配套经费及条件保障支持等意见后,以依托单位名义向教育部行文请示。
地方高等学校的立项申请需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行文请示。
第十四条 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等学校提交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进行论证、签署意见后报送科技部。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由依托单位填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附3),由依托单位按正式公文的形式报教育部。教育部审核、签署意见后,报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由依托单位填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附4),由依托单位按正式公文的形式报教育部,教育部签署意见后,批准立项建设。
地方高等学校的立项申请需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报教育部批准立项。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作为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文件和购置设备、验收的主要依据。
第十五条 凡通过科技部或教育部审定的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有关高等学校应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的要求安排建设、配套资金以及必要的运行费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应列入依托单位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计划。
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软件等。大型仪器、设备、装置以及基本建设应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重点实验室用房及水、电、气等配套条件,要尽量利用现有设施调剂解决。必须新建或扩建的,应纳入教育部下达给各依托单位的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提前或同步进行安排。
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期间,项目负责人根据计划任务书组织建设。以书面形式每6个月向教育部汇报工作进展,以作为评价建设项目、拨付计划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和验收的依据。依托单位必须保证建设期限内建设项目负责人、研究骨干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对连续半年不在岗的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应及时调整并书面报告教育部。
第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应充分考虑网络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
第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坚持“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建设期间,重点实验室必须设立学术委员会,经依托单位批准后,报教育部备案。研究方向、任务与目标或建设内容与计划任务书有较大变化的,依托单位须报教育部再行审批。
第二十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建成后,依托单位向教育部报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申请书》(附5)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验收申请书》(附6),申请验收。
地方高等学校申请验收的需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报教育部申请验收。
第二十一条 教育部根据验收申请书,对仪器、设备、队伍建设情况、建设经费使用情况及依托单位的配套及支撑条件落实情况等进行检查,确定是否同意对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验收。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组织验收专家组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技部组织验收专家组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一般由7-9人组成,包括学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其中管理专家不超过2人。重点实验室验收实行回避制度,依托单位人员与聘任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不能作为验收专家组成员。
第二十三条 验收专家组按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以及验收申请书,听取实验室建设总结报告,进行实地考察,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目标、水平、可持续发展、实验条件、科研及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经费使用和仪器配备以及学术委员会组成、开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形成验收专家组意见。
第二十四条 在确认落实解决验收中提出的各项问题后,教育部发文批准重点实验室挂牌(国家重点实验室需由科技部批准),正式开放运行,同时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积极争取有效的经费渠道支持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确需更新设备的由重点实验室填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申请书》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备更新申请书》,由依托单位按正式公文报送教育部。必要时主管部门有权调配由国家装备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
第二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应纳入依托单位的重点建设范畴。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计划完成后,教育部组织验收专家组,对完成情况进行验收。
第二十八条 根据国民经济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重点实验室运行状况,教育部可调整重点实验室的布局、研究方向及组成,并对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整合、撤消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调整、重组等工作由科技部负责进行。
第二十九条 确因学科发展需对重点实验室更名,或变更主要研究方向,或对联合实验室进行调整、重组,须由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或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论证,提出论证报告,由依托单位以正式公文报教育部。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第三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重点实验室必须设立一名专职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第三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教育部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职条件是:(1)本领域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3)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4)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原则上任期为5年,一般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8个月。
第三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采取“2+3”模式管理,即受聘的实验室主任工作2年后,教育部会同依托单位对实验室主任的工作和实验室的运行状况进行届中考核,考核通过后,继续聘任3年,否则予以解聘。
第三十四条 学术委员会是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重点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
第三十五条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15人,其中依托单位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教育部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任职条件是:(1)学术造诣高,在一线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2)年龄不超过70岁。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报教育部备案。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年龄不超过70岁,任期为5年。每次换届更换的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三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必须设立专职秘书,协助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课题制管理和试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重点实验室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规模一般不少于50人,由实验室主任根据需要进行聘任。重点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积极聘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进入重点实验室工作。
第三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依托单位要提供配套条件和基金,逐步扩大开放研究和流动人员的比例。
第三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国内外企业、政府、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研究生奖学金。
第四十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可用于岗位补贴、绩效奖励等。
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经费中列支。
第四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本重点实验室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在国外学习、进修、从事客座研究的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凡涉及实验室工作、成果的,在论文、专著等发表时,也均应署本重点实验室名称。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第四十三条 加强重点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并保持运行良好。
第四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是学术机构,不允许以其名义,从事或参加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四十五条 依托单位应当每年对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教育部备案。
第四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必须编制报告,于每年1月30日前将上一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年报》(附7)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年报》(附8)报送教育部。
第四十七条 在考核的基础上,科技部或教育部组织重点实验室周期评估,评估工作委托中介机构按不同领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执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
第四十八条 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则,对被评估为优秀的教育部或地方重点实验室,符合重点实验室总体规划的,可申请升级为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评估不达标、不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的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要予以降级或淘汰。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国家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依托单位)”。如: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Tsinghua University)。
第五十条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Key Laboratory of××(依托单位),Ministry of Education。如: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Key Laboratory of Neuroscience(Peking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第五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标牌和印章的制作标准另行发布。
第五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发布。
第五十三条 依托高等学校建设的其他部门(行业、地方)重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
一、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特征与发展定位
近年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和示范带动下,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地方高校共同投资,相继组建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这类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益补充,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载体,尤其地方高校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业务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展示地方综合科技能力的标志与开放窗口,为地方经济结构性调整、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地方高校具有所在地政府投资的特殊性,学校发展的定位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主要为地方培养适用的人才,虽然在申请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困难,但是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典型特色的地方高校申请建设主要由地方主管部门投资的重点实验室,还是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必要性。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也秉承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借鉴一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功经验,但省级重点实验室在运行模式、科技力量和投资力度等方面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明显差异,从而导致了实验室在原始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学术带头人业务水平、仪器设备先进性和实验室开放程度等方面有些差距。因此,不能简单地完全照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通过地方政府部门和依托高校共同投资,致力于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至于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强化其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动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其后的建设过程中,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资导向和综合效果。
二、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在申报重点实验室时就确定了研究方向,获批后的建设初期也可能根据评审专家的反馈意见进行相应的局部调整。因此,制定研究方向是重点实验室初期建设的第一要务,是实验室建设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将会影响到实验室后续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科研梯队的构建、学术带头人的遴选和培养、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科研仪器设备的配置,等等。当然,研究方向的凝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与沉淀。
研究方向应该以传统特色的优势学科为后盾、瞄准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确定研究的主打方向,同时设立探索性的前沿研究课题作为补充,前沿研究的成功将不断促进主打方向的发展,逐步派生出强有力的新分支。
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是由南京工程学院在对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等学科专业、中德现代制造中心、江苏省数控技术教学实验中心、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进行整合、凝炼和集成的基础上,组建成代表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显著特色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开放式科学研究基地。
先进数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定位于数字化制造单元的应用基础研究(如图1所示)。即以数控机床作为典型对象,紧紧围绕计算机数控装置、伺服装置(也称运动控制系统)、数控检测以及数控技术的工程应用等4个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
为此,确定的相应4个研究方向为:网络化智能数控系统、先进电机伺服驱动技术、制造过程检测技术和数控技术工程应用。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先进数控理念、体系结构、标准规范、关键技术和相关行业的数字化装备技术等。
三、设备配置原则与指导思想
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与设施的先进性程度和档次高低,代表着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领域及理论前沿的层次,是衡量实验室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要开拓新思路,探讨新模式,建立新机制,走研、学、产一体化的道路,积极主动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或共建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的介入,从而形成地方财政、高校、企业、社会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在基本确定了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完成了重点实验室基本科研硬件平台建设以后,就要转入科研仪器设备规划论证和实施阶段。由于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不是很大,并且设备利用率与学术梯队科研项目的需求、整体科研实力等因素有关。为此,建议遵循以下4个基本原则:
1. 坚持“有所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
对于主要研究方向必须置备的仪器设备应当优先采购,例如ANCT重点实验室第一轮采购了一批嵌入式控制系统通用开发平台,可以用于数控装置、伺服装置和检测装置的原型样机研制,并且经费投入也不是太大。对于预研类课题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可以安排在第二轮购置,例如ANCT重点实验室计划开展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课题,目前处于预研的起步阶段,其相关的仪器设备就安排在明年采购。对于特别贵重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果通过对外协作或共享方式能够得以解决时,就暂时不列入采购计划,例如ANCT重点实验室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使用到的高档精密数控机床等。
2. 坚持“科研和教学共享仪器设备资源”的原则。
由于地方高校主要侧重于本科层次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本科学生的常规教学任务和压力很大,但这是其根本任务,必须首先确保。为此,将会利用国家财政经费的投入购买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并且台套数很多,品种比较齐全,只是设备档次不是特别高。尽管如此,在采购过程中也可以兼顾少量关键的科研仪器设备,尽量为高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科研工作提供支撑服务。
3. 坚持“不过分追求高精尖,更加注重工程适用”的原则。
如果过分地追求采购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可能为了购买一套设备,将会耗尽实验室多年的建设经费,大伤元气,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发展进度。这时,建议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或付费等方式租赁其他研究机构拥有的高精尖关键仪器设备,而合理地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去购买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急需的设备,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设备对外合作的机会获取一定的费用,用于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4. 坚持“适度自行研制或联合研制仪器设备”的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专用研究设备的需求,但购买现成的通用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功能不一定完全对应,或者有的功能暂时使用不上。在技术成熟的前提条件下,经过咨询和论证可以组织科研小组自行研制或委托合作单位联合研制专用设备。因为通过自制或联合研制的模式可以提高综合性价比,功能针对性强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设备研制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术团队的综合科研能力。例如,ANCT重点实验室就通过详细深入调研联合专业公司自行研制成功了数控机床直驱用直线电动机综合试验台,目前已经投入使用,效果很好。
四、设备管理模式分析
仪器设备是重点实验室的固定资产,是实验室的主要技术装备,科学管理和充分使用这些设备对于提高科研效益和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由专门人员统管设备的粗略管理模式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管理单一、相互推诿、效率不高等问题,长期下去,会严重制约重点实验室的正常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仪器设备价值和主要用途的不同,将仪器设备分为小型通用仪器和大型精密仪器。小型通用仪器仍由专门人员统一管理,对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实行责任人制度,从仪器的购置、安装调试、维护和操作均由责任人负责。小型通用仪器即时领用,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归还。大型设备仪器的使用应提出使用计划、填写使用记录,保证设备的完好无损,以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
重点实验室一般都应当具备仪器设备使用率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和共享程度高等显著特征。特别对于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和科研项目经费比较少,部分昂贵的精密仪器设备很难采购到位,而设备资源共享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之一,并且“共享”包括自身拥有的设备与别人共享,还包括到外面去共享别人的设备资源。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最有可能实现共享的是国有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和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实验室可以实行有偿共享等利益驱动机制,采用“协议制”或者“合同制”来规范实验室不同研究方向、学校内部各二级学院和实验(研究)中心、大学城范围、江苏省内外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之间硬、软件资源充分共享。相应的共享架构示意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设备共享途径与模式,充分利用江苏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网络平台、行业协会、科技和教育主管部门等机构对外进行定期发布科研仪器设备信息和共享指南,进行及时的联系和沟通,并对资源共享绩效进行实时统计和跟踪考核,特别对于设备共享情况较好的课题组或研究方向予以表彰和奖励,还可以按照适当的比例切块相应的经费用于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形成良性运行的态势。
除上述硬件资源共享以外,重点实验室还需要建立科学数据资料分时、分级、分类共享制度,以形成全方位的科技信息资源体系,甚至建立网上合作的虚拟或实体研究机制,构建重大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以满足科研项目的需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科研设备配置问题,尤其对于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更应根据自身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合理使用有限的建设经费,集中力量优先办好关键的大事,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刀刃上,充分利用好内部和外部的有效资源,通过不懈地努力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极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现代化应用基础研发基地。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特点、发展定位和研究方向,详细阐述了科研设备配置的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并从重点实验室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设备管理和资源共享的架构和模式,为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快速发展和良好运行提供了借鉴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设备配置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41~44
[2]陈建华,阎斌伦,高焕.教学型本科院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27~129
[3]刘怡,张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34~136,139
[4]谢小风,应敏.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的特点与发展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5~7,11
[5]蒋红花,王焕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4):130~132
[6]刘嘉,刘壮.浅谈高校重点实验室初期建设问题[J].科技信息,2008,6:196~197
[摘要]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近几年发展较快,它是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人才培养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目前关于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高校重点实验室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仪器设备资源优势,采取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本文以四川理工学院“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例,探索了适应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本科生;开放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96-02
高校重点实验室在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它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学校忽视了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功能,重点实验室也完全与本科教学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脱节,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并建立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一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现状与意义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之一,是人才培养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近几年来高校重点实验室数量大幅增加,但关于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相关研究甚少,现研究水平已无法满足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发展需求。高校重点实验室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而忽视对本科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而未充分利用实验室优质教学资源,未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优势,从而影响高校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生缺乏真正接触和参与高水平科研机会,而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就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5-7]。
目前高校对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研究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虽有部分高校积极参与了关于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说不够系统也不成体系[8]。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缺乏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总体规划;缺乏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设实验课程的相关政策;缺乏本科生参与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但面向本科生开放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重点实验室虽拥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但却未向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基金等活动开放。
因此,高校重点实验室应发挥自身人才优势和设备资源优势,采取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积极面向本科生开放,建立适应本科生人才培养需求的重点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为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二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探索与实践
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大学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了推进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是重点实验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如何建立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模式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探索重点实验室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现以四川理工学院“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例,介绍实验室积极探索向本科生开放的内容及模式,经过几年的建设、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
1重点实验室教学平台的建立
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2008年被授予“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升格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之初就把面向本科生的教学作为基本任务,通过多年时间与探索已经成为:
(1)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以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依据,打造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以及以培养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工程训练平台,使实验教学活动有其独立教学体系。
(2)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通过多元化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深化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平台。通过加大引进实验室人员的力度,加强在职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改善了实验室队伍结构,提高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4)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基地。利用重点实验室现有的先进仪器和基础设施,开发了一些新实验设备和实验项目。
2实验室向本科开放的模式
充分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人才和资源优势,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将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建立以兴趣为引导,全方位开放的科研教学相互融合的实验室教学模式。
3重点实验室向本科开放的主要内容
(1)新生专业教育是新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认知、熟悉、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培养专业兴趣,专业教育至关重要。新生专业教育途径很多,其中,参观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了解我校材料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和专业特点,展示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爱好。
(2)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性实验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优势和学生创新活动的需求,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教学。
a.学生创新基金实验
大学生每年可申报并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重点实验室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本科学生开放实验室,改革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模式,探索重点实验室全方面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最终实现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b.课外科技活动实验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重点实验室依托良好的科研氛围和齐备的实验设备,每年为基础好、能力强的大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并指派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指导其实验过程,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本科生参加了全国高分子大赛、全国金相大赛等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取得了不错成绩。
c.研究性实验
研究性实验是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重点实验室依托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实验场所,可给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实验平台,本科生通过研究性实验获得相应实验结论,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d.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实验。该实验主要针对已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鼓励学生选择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性实验,通过整个实验过程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e.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教师给定实验目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该实验是大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活动。该实验主要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f.大型仪器设备的应用
向本科生开放大型仪器设备是重点实验室进行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实验室依托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由设备负责人对部分大型设备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研究领域等进行课堂和现场讲授,并结合科研项目给学生一定的科研锻炼的机会,也可由来重点实验室交流的专家学者对该设备的应用现状以讲座形式进行集中讲授,让学生们尽早置身于研究环境中,有利于加强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优势,建立和完善高校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的模式与体系,加强管理,更好的面向本科生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大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本科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 : 236-238,242.
[2]高居荣,李圣福,樊广华,等.提高重点实验室开放使用效益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 (3):139-140.
[3]孟淑娟,孙万虹,苏琼,等.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43 (5):63-65.
[4]卢鑫,陆芸婷,郭森,等.以重点实验室开放技术平台为项目载体的高职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07-208.
[5]李永秀,胡凝,赵小艳.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4) : 48-51.
[6]李盛,刘朝晖.高校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86-187.
[7]季敬璋,吕建新.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 1):70-71,77.
【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一览10-17
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12-11
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12-29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07-17
实验心理学重点归纳10-11
重点试验室总结报告11-16
合同管理重点10-19
物流管理重点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