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冯志远观后感(精选7篇)
××学校×云霞
影片《冯志远》通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中宁教书育人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他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电影通过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人性化、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冯志远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师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影片看完后,我颇有感触地想;我们现在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到底要学习他的什么?作为教师,他的确是很伟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探索与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我更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
冯志远很成功又很无奈,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自己的学生,他的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其中最有出息的学
生如今已是北大的教授!影片最后有个片段,老人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这一生,最愧对的就是自己的妻儿„„”但是他深深的知道,他的学生们爱他!他同样也更爱他的学生们,学生们都很单纯,他们知道,冯志远是个好老师,是个很好很好的老师„为了那些自己可爱的学生们,他也要一直在这里待下去„„
冯志远老师执教47年,在这片大漠里孕育出了一名祖国和人民的特级教师!一个终生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的老师—冯志远呢?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这部影片,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电影冯志远用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当代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形象。
西部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简陋得难以让人置信,如果是一般的教师,可能也就是按部就班的上课了,但冯志远不是,他独辟蹊径,独具慧眼,独出心裁。上高尔基的海燕一课,他让学生找来蓝色的床单,抖动起来当作翻卷的波浪;他让学生找来大块的铁皮抖动起来当作怒吼的惊雷;他让学生分扮成海燕、海鸭、海鸟、海鸥,表演它们在暴风雨来临时的种种情态;他让新来的同事用风琴演奏,制造出让人热血沸腾的气氛;他自己则声情并茂地,忘情地投入到课文中,激情迸发在课堂上。这一课,不仅让他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散文诗海燕的意境,体味到高尔基对革命的觉悟呼唤,也让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业、他的专注、他的执着。这一堂,即便是放在目前新课标的背景下,也不失为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型。我想,在冯志远从教的生涯中,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精彩的镜头肯定会有许多,因为,他是将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上来,就像是燃烧的蜡烛一样,他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在这样的老师面前,没有条件也是可以创造条件上的啊。而处于教育教学的条件相对要优越许多的我们,不是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身边的条件,去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去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
电影中我们还看到,西部地区因为贫困使学生被迫辍学。冯志远的心里,是一个也不能放弃,一个也不能少。他反复而又耐心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甚至为了不误学生上课,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在集市上去帮学生卖农产品。这个镜头让我的心为之一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爱啊。回想自己从教30年,上门劝学的事也是常做,但总是口头上讲道理多些,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家人一样的身份来想问题,还真是没有过。相比之下,我的劝学就多少有些是花架子了,难怪我的劝学效果总是不很理想了。
影片特别感人的,还在于冯志远双目失明之后,本该回上海休息治疗,但他念及当地还有许多学生需要他,他也离不开西部的讲台,他坚持着走上讲台,凭着他超人的记忆,为学生授业解惑,这种精神不就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的真实写照么?
正是他的无私奉献,像烛光一样照亮了学生的成才路,写就了西部的育才篇。在他调离那所乡村中学时,那么多学生手捧小油灯为他送行,这个画面让我的泪潸然而下。一个只懂得奉献的人,一个不知道索取的人,公道有一杆枰,称出他在人们心目中沉甸甸的份量。
今天,我带着学生观看了电影<冯志远>,被片中主人公那崇高的人格深深的折服,感动。我想,同样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当看到他双目失明后,为了能和心爱的学生在一起。为了能给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时,央求校长能让自己继续工作。我不由的悄然泪下,我为在课堂上潇洒自如,到背如流的讲授<<岳阳楼记>>而感动,此时我的内心当中充满了对他的崇敬,“可敬的老师” “伟大的老师” 。你真了不起。
当学生悄悄头看我的表情时,我没有掩饰自己。任自己的感情流露,让泪挂满面颊,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自我。在冯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光荣,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今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方向,。虽不能像冯老师那样,将毕生经历投入到教学中,但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最终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谛……
整个电影巧妙地通过冯志远晚年在沙漏前的回忆开始,娓娓道来。沙子通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沙漏中的沙漏完了,电影也结束了。
双目已失明的冯志远坐在桌前,头发也已经花白,他双手抚摸着那个沙漏,就这样拉开了回忆的序幕:一片茫茫无边的黄沙大漠,几头瘦弱的骆驼,一声“我要上小学”的幼稚的童音——这就是宁夏这片贫瘠的土地,这就是他以后将要奉献他整个教学生涯的开始。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
他刚刚去鸣沙中学的时候遇到了张建华,并第一次告诉了他“张建华”三个字怎么写,他就是这样将文化的种子带进了这片贫瘠的土壤,开启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他在鸣沙中学做的两件让我印象最深的事儿是带领学生摘枣子和讲授《海燕》一课。前者让我看到了他对孩子们的关心,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温饱都是一个问题,更何况是上学。他在用他的办法劝说着家长和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留住学生。他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我想这是现在我们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习的。后者让我看到了他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严谨、认真。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应为教学支援设备的匮乏而对教学过程敷衍了之。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手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
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在那片没有生活色彩的大地上,为同学建造了一个可以做梦的舞台,唱响了大漠的生命赞歌。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关帝中学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组成一条明亮的道路送别冯老师。那场面让我动容,我想这就是一个老师凭借他的人格魅力和师德所积累到得人生巨大的财富吧!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的。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还是彻底失明了。他实在太爱这个三尺讲台了,他实在不能想象离开讲台、离开那群可爱的孩子该怎么办。于是,他为自己积极争取了一次机会,坚持上完没有上完的那节课。最终,公开课《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学校决定把他留下来,让他继续在这个他所热爱的讲台上发光、发热。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可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一节课上轰然倒在了这个他热爱的讲台上,完成了他最后的演出。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最后在医院里,他教的第一批学生都回来看他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延续。
“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这是校长把他接到了人民大会
堂之后,他在讲台上跟学生告别时讲的组后一段话。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怀揣着一颗对教育事业虔诚的心,一颗对学生负责的爱心,却感动了所有的人。他用一生的青春年华谱写了一曲平凡但却感人的人生之歌,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冯老师抛家舍业,扎根边疆,与黄沙为伴,与艰苦为伍,在一片浩瀚的黄沙上用自己一生的默默付出为自己学生的人生中开辟出了片片绿洲。古人云: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冯老师把边疆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化成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了那一颗颗会发光的星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仲淹的内心呼唤,更是冯志远老师人生的真实写照与至高追求。当冯老师白发坐在桌前,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叫张建华的孩子“我要上学呢”的渴求,是否记得调动工作前夜孩子们含泪捧着的煤油灯,是否记得自己慷慨激昂地指挥同学们朗诵《海燕》……我想,在讲台上的冯志远老师是幸福的,和学生在一起的冯志远老师的是幸福的。
但是,冯老师退休前也曾说到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在家庭方面,冯志远老师是极其不幸福的。可能会有人说,为了大爱,冯老师只能舍弃小爱;为了大家,冯老师只能舍弃小家。可是我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是要带给别人幸福,教会别人幸福。我们能要求所有的教师为了学生的人生幸福从而放弃自己全部的幸福与生活么?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教师只有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才配叫做好教师呢?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楷模——冯志远的教育人生。他为了教育事业,毫无怨言地到一所靠近沙漠边缘的学校教书。而后他又主动投身于西部教育事业中,让孩子有书读。
冯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他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真可谓是先了青春先终身。他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及时是当他的眼睛失明时,他也没有放弃教书育人的念头。他深知自己迟早有一天会失明,所以,他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背过了所有的课文。看到他失明时为学生讲课的情形,听着他用心背诵着《岳阳楼记》,我好感动啊。
最后,冯老师倒在了讲台上,多好的一位老师啊!特别是他离离开学校时说的那番句话——“同学们,我就要离开你们了,我讲了一辈子课,今天却不知所措。我愧对我的爱人,愧对我的孩子,更愧对你们,因为我再没有能力把我的知识传授给你们……”他的这番话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不正是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缩影吗?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其实有千千万万个“冯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三尺讲台奉献着自己的爱,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有很多老师也在奉献着自己的将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冯老师的写照,是老师的一种悲哀。为什么只有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呢?
“有一种人格,叫万世师表;有一种经历,叫无悔人生;有一种情怀,叫鞠躬尽瘁。”这就是我们的冯老师,一个真真正正的好老师!
学习冯志远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从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支教。他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在任教其间,爱生如子、严谨执教。晚年因过度疲劳眼疾恶化,双目失明后仍由学生扶着走上讲台,凭记忆为学生上课。
冯志远从教47年,仅在宁夏就呆了42年。他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冯志远同志是我们宁夏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是我们教师队伍的优秀楷模,是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光辉典范,他平凡中见伟大,朴实中显崇高,细微中有真情。冯志远同志身上集中体现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坚毅、奉献、敬业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上课中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们听,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
每天,都有学生来照顾他。就这样,在学生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五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学习冯志远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理,才病重回乡。
我们作为同行,能够深深的理解他的这种做法,也为他感到骄傲。能为自己喜欢的事业奉献一生这就是他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要大力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的高尚品德。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500字11-08
志远小学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总结06-04
电影《香水》观后感06-08
灾难电影观后感06-28
电影《囧妈》观后感07-02
电影观后感格式07-06
《后天》电影观后感07-23
电影观后感摘抄10-09
电影刮痧观后感10-09
雨果电影观后感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