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学情分析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恩父母学情分析(精选6篇)

感恩父母学情分析 篇1

真主说:我曾命令子女应孝敬父母,因母亲辛苦地怀他生他。古兰(45;15)十月怀胎,步履蹒跚,担惊受怕。不能旅行,不能游乐,不能乱吃东西,乱吃药,甚至要放弃必要的工作。一切都要小心翼翼,一切都要受到限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母亲因生育落下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成为终生的痛苦,从心理上讲,怀孕会带给天下每一个想为人母的女人一种无法形容的惊喜。但从生理上讲,怀孕则是女人生理上的一种突变。她感受到的除了恶心、呕吐外,还有四肢浮肿的不适,有时还会面临难以承受的流产、早产或胎死母腹的痛苦。这正如《古兰经》所描述的:“他的母亲痛苦地怀孕、痛苦地分娩,而怀他和哺乳他长达三十个月。”所以《古兰经》连用了两个“艰难”。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分娩更是让孕妇痛苦不堪,生死不知的一个难关。有的孕妇还没有体会到做母亲的快乐,甚至还没有听到自己亲生骨肉的啼哭声,就因分娩而不幸去世,撒手人寰了。即便是孕妇平安顺利地分娩了,但其身体却异常虚弱,生活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她终生的病症。哺乳期间,母亲更是千辛万苦,冬天害怕孩子冻着,夏天害怕孩子热着;吃少了怕饿着,吃饱了怕撑着。而且如果孩子生病,母亲就彻夜不能眠。三十个月。多么漫长,多么辛苦……虽然孩子的一举一动父母、祖父母都得关怀备至,但对于孩子的这种感情,只有母亲能体会得到,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安拉意欲下,由父母所生而来到这个缤纷灿烂的世界上,并在他们的哺育、呵护、关心、教育下,长大成人的。为了我们,他们付出的是血汗,而我们得到的是营养;为了我们,他们耗尽的是生命,而我们得到的是青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尊敬的话,那么,他还能尊敬谁呢?正因为如此,真主把乐园置于母亲脚下。而且,当有人连问穆圣三次谁最值得我们尊敬时,穆圣三次回答都是:你的母亲。直到第四次时,穆圣才说是你的父亲。父母为了我们起早贪黑、不分昼夜的操劳着、忙碌着,无论怎样,他们都不叫苦叫累。圣人曾说过一段 “圣训”,则充分地表达了穆圣热爱母亲的强烈心声。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其门是孝敬。想入此门,必听母亲之言。”当然,这段“圣训”中的“天堂在母亲的脚下”的意思,不是说母亲的脚底下就是天堂,而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意在表达,作为子女应该对父母亲孝顺和尊敬,因为这正是一个人进入天堂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孝顺和尊敬自己的父母亲,才能获得安拉的喜悦与回赐。父母的恩情似天高,比地厚,如海深,孝敬父母,万善之根。穆圣曾告诉一些愿为主道出征的人:在家侍奉双亲胜于为主道出征。而且还说,在乐园门前碰一鼻子灰的人,就是那些当父母或当中的一员年迈时未能尽孝的人。所以,我们要时刻想着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好都瓦意。天下每一个为父母的人,都是在疼爱自己的子女中度过了一生。看看他们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瞧瞧他们脸上日渐变深的皱纹,当我们真的面对即将为我们耗尽生命的父母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很好地尽尽子女的孝心吗?我想大家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应该!太应该了!

这节经文说明了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巨大代价,甚至有些母亲为了生小孩付出了生命。一个人来在世上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在精神上需要她的安慰,在生活上需要她的帮助,父母的爱心来自真主,不需要教育和指导,当一个婴儿睁开晶亮无邪的双眼时,是父母给了他第一个微笑,当学语言时,喊出的第一个声音是“妈妈”,当学步时,是父母向他伸出第一双引导之手,遇到惊险时我们喊出的是“我的妈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给我们教会了语言。小孩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指导和教育是画在纸上的第一笔.从只会在襁褓中哇哇啼哭,到我们喃喃学语叫出第一声爸妈,到第一次踩着小脚丫跌跌撞撞地走路。第一次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第一次拿回考试成绩,第一次离开父母……也许你从没注意到在这无数次的第一次中,父母付此出了多少心血倾注了多少爱。你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成功,甚至是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犯错误父母都会牢牢记在心头,陪在你身边,给予你默默的支持……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所求的,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是无声的。我相信每一个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自己成功的那一天,可以尽孝。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人生的短暂,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结。

感恩父母,从孝做起,至尊的真主在古兰经中说“如果你们感谢,我誓必对你们恩上加恩;如果你们忘恩负义,那我的刑罚确是严厉的。”(14:7)穆圣(祈主福安)说:“那些对他人不知感恩的人,也不会对真主感恩”,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应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职责,从伊斯兰的信仰角度讲是主命。伊斯兰命人孝顺父母,以报答父母的恩情和肯定父母的功绩。做为穆斯林而言只崇拜安拉而不孝顺父母,则意味着信仰不全面,不彻底,不蒙真主接受。

安拉在《古兰经》中说:“你的主下令你们只崇拜他,并孝顺父母。”(第17章23节)“你们应当崇拜安拉,不要为他添加任何伙伴,你们要孝敬双亲”(第4章36节)在两节经文中安拉将认主独一与孝顺父母相提并论,这足以说明其地位之高。

并且安拉将感谢真主与感谢父母主并列在了一起,主说:“你要感谢我和你的父母,最终归宿只在于我。”(第31章14节)感谢真主,因为真主造化了我们,给我们一切恩惠!感谢父母,因为父母孕育了我们,给我们一生的呵护!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百善孝为先,我们看一下汉字的【孝】一个缺少腿的老人被子顶在头上。孝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内心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是孝的前提,我们渐渐长大了,父母却忽然衰老了,而且他们的时光、与我们在一起的岁月也越来越少。说不定,突然间就会两世相隔。“你现在是高中生,能和父母在一起吃饭,有的同学住校只能周末回去一次;等你考上了大学,你每年只有两次假期,才能看到父母;将来工作,就只剩下节日了;穆斯林兄弟们,回家后多留意一下自己的父母,看看他们的白头发是否增多了,脸上的皱纹是否更深了,饭量是否跟以前一样稳定,走起路来是否跟以前一样精神。

不管你的父母年轻还是年迈,回家后多陪陪他们。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父母常常心怀子女在外能否吃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你们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能有多长啊!好好的珍惜在一起的时间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很多人的伤痛,也是很多人一辈子的遗憾。

每个人都好好对待自己的父母啊!不要总是怀着遗憾和愧疚,有些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给穆斯林同胞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给社会道德以及穆斯林信仰带来了挑战。社会缺乏公德,家庭没有美德,个人缺乏道德,很多人缺乏对真主的敬畏。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有些人把真主的命令,穆圣的教诲逐渐忘记了。不少人从头到脚世俗化,恨不得一夜之间与父母划清界线。信仰的滑坡,道德的丧失使少数人把父母视为生活的累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子女对自己的父母不孝,认为父母是负担。有的子女辱骂父母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有的子女把父母当保姆使唤。忤逆父母者岂不知,你们也有子女,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儿女的榜样,因为孝敬父母的人,用行动教会了儿女孝敬自己,你对父母不孝子女长大后,同样给你回报。

一个人请教穆圣,父母对儿女有多大的权利?穆圣只用几个字回答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他说:父母是天堂也是火狱。真主对这些儿女根据对待父母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赏罚,天堂、地狱。

我们孝敬父母应做到以下几点

(1)活着时孝敬!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年迈的时候,那么你不要对他两说:呸!不要呵斥他两。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真主的前定,忘了穆圣的教诲,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那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做为一个合格的穆斯林,怎会上演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呢?

(2)言语和行为孝敬。你应该对他两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毕恭毕敬的服侍他两!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子女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礼记>中说道:孝子事亲,当下气,怡声,婉容,愉色”对双亲说话,要谦言细语,柔顺温和,不可高声大气,粗暴严厉。穆圣说“儿女只要以怜悯和敬畏眼光看望自己的双亲,必获一次正朝与副朝的回赐!”

(3)为父母祈祷!你应该说,我的主啊!求你慈铭他两,就像我年幼时他们养育我那样!穆圣说,当一个人放弃为自己父母祈祷祝福时,其今世的福分已被中断!谁每天为父母祈祷五次,谁确已完成父母辞世后应尽的义务!由此可知子女除了在物质和精神,言语和行为上对父母孝敬外,还应该多多为父母祈祷,不管父母是否在世,都要求主使他们身心健康,饶恕他们的过失!赐他们两世吉庆

孝敬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有孝心更有耐心。每代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每当父母对新生物不知所措时子女不能嘲笑生气,应当对老人多一些理解,多想想当年父母是怎样耐心的教导你的。【有一个父亲问儿子树上那是什么?儿子说乌鸦,父亲又问是什么?这时儿子不耐反发火了,于是父亲拿出来了儿子三岁是父亲的日记,儿子问树上那是什么?儿子问了五六次,父亲耐心的回答了五六次,并且表扬了儿子的聪明。】每当你跟父母同行时,应当走在父母的后边,不要嫌弃父母走的慢,要对父母多一些体贴,主动伸出你有力的手扶着老人走,就像当年父母牵着你学走路时那样,每当父母跟你一起吃饭时,多想着父母的饮食爱好,就像当年父母总是用你最爱吃的东西满足你的要求那样。

真主在《古兰经》中多次命令我们要对自己的父母孝敬,并特别强调对母亲的孝敬。穆圣(愿主福安之)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要我们必恭必敬地伺候父母,孝顺父母。

有人问圣人父母去世了以后怎么孝敬?当然,孝敬父母是要在父母生前尽孝的,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无常后子女的孝道就结束了。伊斯兰教的观点认为,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父母生前尽孝,父母无常后,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依然存在。因为在穆圣时代,有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圣门弟子,当父母归真后,他仍想尽孝,又不知如何去做,于是他找到穆圣询问相关事项。他问:“主的使者啊!我的父母归真了,可我还想尽尽我的孝心?”穆圣说:“你应给父母做祈祷,为父母求恕饶,完成父母的誓约,周济父母的骨肉近亲,尊敬父母的朋友待客,念古兰经,为父母祈祷。”所以每次礼拜的赞圣词后面,我们念着,真主啊你饶恕我,饶恕我的父母。

感恩父母学情分析 篇2

公益广告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旨在增进公众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并影响其对此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其行为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缓解。在我国,最早的电视公益广告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节约用水”,1987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每天定时播出电视公益广告的“广而告之”栏目并取得极大成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公益广告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凭借扬善惩恶的主题、深刻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灵活的形式深入人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电视公益广告的成功源于诸多内在因素和外在动力,其中体现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语言文本,以及视觉与文字相得益彰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关键因素。

电视媒体通过不同的感官渠道(视觉,听觉),以不同的核心模式(图像、语言、音乐、动画等)向观众提供丰富的资源,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Stöckl, H.)。Halliday指出,“在任何一种语言王国外还有许多表意的模态”。由此可见,对于意义的理解不但需要分析语言本身,还要分析其他符号资源。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多模态(multimodal)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李战子)。Kress&van Leeuwen于1996年提出了系统的视觉语法。他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如:色彩、图像分布),向读者展现了图像表意的途径与方式。广告作为一种语篇体裁,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多种符号模态——语言、图像、音乐的混合使用(Cook)。本文拟运用社会符号学分析方法,对一则央视公益广告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视觉与文字两种模态互动的意义构建功能。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

Halliday把语言的功能分为三大元功能: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反映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其包含及物性中的以下六大过程。物质过程指做某件事的过程;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等生理活动过程;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人际功能是指,受众的态度和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被施为者所影响。因为施为者和受众被共置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中。语篇功能赋予上下文一定结构,体现了语言实际应用中的前后关联性。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图像也是一种社会符号,也可以创造出语法,因此Kress&van Leeuwen把视觉语法对应三大元功能,创造出图像的三种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首先,再现意义中, 根据图像的特点,Leeuwen区分了叙事的和概念的两大类,在叙事的再现中,区分了行动的过程和反应的过程(李战子)。叙事图像中,当动作矢量或反应矢量将参与者联系在一起时,相互间的行为和目的变得突显。该叙事模式借助具体的视觉技术得以实现,有助于呈现已发生的行动和事件、空间的变化和进程的安排(K&L)。其次,互动意义中,通过语言模态施为者向受众陈述、提问,并建议或要求采取相关行动。视觉模态下,视觉技术和文字支持的结合让言语的表意功能愈加清晰。最后,在多模态语篇中,构图意义主要体现为布局,这种布局指的是语篇成分的空间顺序,通常是读者一眼就获得的一个整体印象(韦琴红)。即画面中的不同分布亦可向读者传递不同的信息。

三、对一则央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解读

1、图文背景

本语料是近年广受好评的关于“感恩父母”的公益广告。以下是广告中的文本:

(1)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

(2)高大魁梧的爸爸遮风挡雨;

(3)温柔贤惠的妈妈相夫教子;

(4)渐渐我长大了;

(5)少不更事的我,总想挣脱爸爸的束缚;

(6)屡次顶撞唠叨的妈妈;

(7)长大的我渐渐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8)发现爸爸的背早已驼得不成样子;

(9)妈妈的身体也已臃肿;

(10)是时候尽一份子女的责任,悉心呵护起这个家;

(11)做父亲贴身的拐杖,给他一个依靠的肩膀;

(12)给母亲撑把庇护伞,为她遮蔽盛夏的骄阳;

(13)爸爸妈妈,我爱你;

(14)家,有爱就有责任。

以下是出现在广告中的四个截图:

2、语言文本分析

文本中各小句根据它们的过程类别以数字1、2、3等标出。从文本的及物性分析可见,物质过程小句占绝大多数,是第2句至第6句,第10句至第12句;心理过程小句是第7、8、9句;关系过程是第1句;言语过程是13和14句。

显而易见,物质过程小句所占比例最大,它们向观众呈现了一种事实。公益广告需要产生预期中的宣传效果,让公众有所行动。在这趋名赴利,金钱至上,亲情淡薄的现实社会中,该广告更需引起公众的注意。所以,陈述句由于其事实叙述性是公益广告最好的选择。另一个原因在于叙述的方式既自然又饱含感情。作为研究样本的该公益广告颇有创意,自始至终没有人物解说与旁白,所有欲表达的情愫均以动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从“I”的视角对主题进行诠释。心理过程小句向观众传递了“说话者”的情感。在背景音乐中,设计巧妙的动画加上爸妈的啜泣声,将青春期的孩子叛逆顶撞令父母伤心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把长大成人后的子女对当初让父母伤心的幼稚举止无比悔恨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复杂而又真实的情感很容易引起每一个经历了叛逆青春期的观众的触动与共鸣。关系过程小句的作用是定位人物与属性。言语过程仅有两小句,前一句既是广告中“I”的心声,更是广大观众的心声,呼吁人们,要懂得关爱父母,感恩父母。最后一句“家,有爱就有责任”,升华了整个公益广告的主题。

人际功能在文本中倾向于提供信息而非索求信息。表述者与观众直接的互动以交流的形式呈现。语言的角色有很多,但其最基础的任务共有两种:给予和索求(胡壮麟等)。叙述者给听者一些信息或者听者给予叙述者信息。该公益广告的文本正好与此相符:前12句的任务是给予,给予观众关于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付出和给与的关爱、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以及长大后深深地懊悔的信息,并表达了说话者的情感。最后两句履行了索求的任务:期望人们懂得关爱父母,感恩父母。语篇意义可从信息结构上来分析。对于事实陈述的已知信息到呼吁共鸣的新信息,突出该广告语言的迫切性。

3、视觉语法分析

(1)再现意义

概念功能由视觉符号的再现来表示。再现参与者是指其中的人、物和描绘的风景等。发出矢量的再现参与者叫做动作者。当叙事的再现中有两个参与者时,一个是动作者,另一个是目标,目标就是矢量指向的那个参与者,因此也是动作的对象(李战子)。在图2中,一共有三个人。动作者有两人,即父亲和母亲。位于左边的父亲紧皱的眉头和位于中间的母亲流下的两行泪水形成了一个矢量,是一条强烈的对角线。图中被动作者,即右边晃着脚、昂着头、趾高气扬的孩子则是目标。整幅图面动态十足,向观众展现了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叛逆让父母伤心难过的情景。

再现意义在其他几幅图中亦有所体现。当矢量仅仅是由目光,即一个或多个图中的参与者的眼光的方向构成时, 该过程就叫做反应过程。在图4中,说话者“I”的视角直接针对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这幅图中,反应者是说话者,互动参与者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当再现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由这一矢量连接时,他们的交流就反应出再现参与者渴望互动参与者产生共鸣的强烈愿望。

(2)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是为了把观看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所描绘的参与者上。Kress&van Leeuwen把图像的人际功能体现为一种互动,这种互动主要表现在接触、社会距离、态度三方面(韦琴红)。在图4中,说话者“I”直视观众,直接和观众建立起一种视线交流,表达一种直接的、索求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者的是一种希冀与愿望,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我们的叛逆对他们的伤害,伴随我们成长的是父母的日渐老去,因此我们要感恩父母、及时行孝。这种视线接触表达的图像行为是索求而非给予,索求的是一种唤醒与共鸣。相反,图1是给予,因为画面中的父亲充满爱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伸出双臂为整个家庭遮风挡雨;母亲把孩子抱在怀里,轻轻摇着哄他入睡。他们没有向观看者索取什么。因此,他们成了参与者观看图像时的思索对象,因为没有眼神交流。第一幅图和第二幅画的拍摄手法称作个人近距离(李战子),拍摄的是以普通家庭的客厅为背景。然而,在图3与图4中,拍摄的距离又变成了社会远距离。所有的人物都是置身于社会环境中。身后有街道、高楼。这两幅图的社会距离向观众传达信息:感恩父母,不仅是高尚的个人行为,而且是一种迫切需要大力提倡并引起足够关注的社会现象。Kress&van Leeuwen认为目光平视的交流体现出观看者与再现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关系。画中人物的拍摄角度处于同一平面,反映出观众与电视人物之间的融洽关系。电视人物与观众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从态度方面实现了再现参与者与互动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互动(韦琴红)。

(3)构图意义

对于再现参与者来说,构图意义涉及图中的信息分布,架构以及突显性等诸多特征。语篇的上下、左右、中间和边缘结构分别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价值。在图3中,年迈体弱的父亲和步履蹒跚的母亲被置于整幅图的左下角,所占空间很小;此时孩子已经成人,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意识到要尽一份责任,开始像顶梁柱悉心呵护起整个家庭,魁梧的身材和张开的双臂占据了画面的大半空间。构图重心倾向于右上角,使得画面看起来十分不平衡。观众自然会把注意力聚焦于张开双臂的孩子身上。画面中的上方与下方也带有不同的信息值。如果某些因素被置于上方,而其它因素被置于下方,那么置于上方的是“理想的”,而置于下方的是“真实的”(李战子)。在图3中,宛如参天大树张开双臂悉心呵护整个家庭的孩子形象,是“理想的”,然而现实中,许多年轻人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忽略了年迈的父母。画面左下角年迈体弱的父亲和步履蹒跚的母亲,是一种“真实”的信息,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的伤感与无奈。画面中并没有架构,这恰好营造出文字与视觉模态互补合作的状态。至于“突显”,在图1中,满眼慈爱的父亲和轻摇孩子入睡的母亲,是画面的焦点,十分抢眼。在图2中,父亲紧皱的眉头和母亲流下的泪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图4中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位于人物和动画下方,虽然不是置于主要位置,反而更为突显。画面中如此分布信息,将“突显”这一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语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对一则央视公益广告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阐释了文字模态与视觉模态在语篇意义构建中的协同作用。公益广告的目的在于唤起观众的共鸣,结合对广告中画面的再现、互动和构图三大意义的剖析可见,画面、文字、人物、背景和位置都是广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符号资源间的相互作用促成并强化了多模态语篇的意义构建,既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又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Cook, G.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M].London:Routledge, 1992.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Baltimore, 1985.

[3]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ledge, 1996/2006.

[4]St ckl, H.In Between Modes:Language and Image in Printed Media.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M].London:John Benjamins, 2004.

[5]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高萍.公益广告初探[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

[7]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 .

[8]唐忠朴.电视公益广告的艺术特性及社会作用[J].电视研究, 1997, (4) .

[9]王进, 朱嫣然.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11 (2) .

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 篇3

曲堤镇中心小学

一、活动目的:为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展现我县少先队员的崭新风貌,提高全县队会教育效果和质量,培养辅导员组织、策划队会能力,经校委会研究决定,在建队节到来之际,开展优秀主题中队会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二、活动安排:

1学校组织开展本次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孙延良(德育副校长)

副组长:王学强(大队辅导员)

成员:各中队辅导员

2、学校成立了学习小组,学习关于队会的知识:

组长:王学强

成员:各中队辅导员

3、各中队分阶段组织开展中队会

(1)各辅导员学习阶段

(2)各中队队干部、队员学习阶段

(3)各中队自行组织阶段

(4)各中队相互观摩学习阶段

(5)学校评比阶段

4、活动时间:9月21日下午班队会时间开展

三、活动要求:

1.请各中队辅导员必须根据活动主题,参照主题队会活动形式和要求,结合中队情况,突出少先队员思想道德教育主线,强调实践和体验教育基本途径进行活动设计。

2.请其他中队的辅导员老师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前去观摩,同年级组中队辅导员要提前调好课务参加听课。

3、中队会主题:感恩社会 感恩教师 感恩父母

4、中队会形式:要严格按照队会仪式进行:报告人数、出旗、唱队歌、队会开始、呼号、退旗、结束。可采用讲、说、演、唱、奏、跳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四、评奖办法:

学校设评委团评出一、二、三等奖各6名。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篇4

——爱在心中荡漾

花儿感谢阳光,因为阳光让它成长,让它感受到温暖,花儿露出微笑,这是对太阳的回报;树木感谢土地,因为土地哺育了它,让它茁壮成长,树木用黄树叶给它施肥,这是树木对土地的回报;小鸟感谢大树,因为大树给了它保护,让它快乐成长,小鸟环绕大树唱歌,这是小鸟对大树的回报。

我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予了我温暖,给予了我保护,他们哺育了我,伴我成长。妈妈累的时候,我帮她分担家务;爸爸累的时候,我给他捶捶背,这是我对爸爸妈妈的回报。我感谢老师,因为老师授予了我知识,让我沐浴在知识的海洋,我努力学习,这是我对老师的回报。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老师为我们付出的是一片汪洋,你又是否在父母劳累的时候端上一杯茶水,说一声:“爸爸妈妈辛苦了。”你又是否在老师劳累的时候,凑到老师跟前说一声:“老师谢谢您!”爱在平凡中产生的。

妈妈每天都会唠叨我:“晨婉,写作业了吗?”当我回答:“写好了!”妈妈就会露出笑脸,并靠过来亲我一下。我知道,这就是妈妈对我的关心,这就是妈妈给我的爱,这就是妈妈对我的鼓励。

老师每天都会唠叨我:“晨婉,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突破!”我点了点头。我明白,这就是老师对我的重视,这就是老师给我的关爱,这就是老师给予我学习前进的动力。

我发现妈妈有白头发了,我发现妈妈有皱纹了,我发现妈妈变得憔悴了,我发现老师在办公桌睡着了,我发现„„我深深地感受到妈妈和老师是多么为我操心。

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篇5

哈尔脑初中

七年2班

朱玉儿

“滴水之恩当涌泉之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付出何止是一滴水那样简单,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呢?是否感恩过他们,是否报答过他们?当他们辛苦的工作时,我们有没有送去过一杯茶,当他们庆祝我们的生日时,我们有没有记起过他们的生日呢?我们总是报怨生活的不满,总是与别人攀比“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没有别人的父母富有”,而我们哪里知道,父母何尝不曾把自己的子女与别人的子女攀比,也何尝不想自己的子女比别人的子女有出息,“衣来伸手的生活使我们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使我们体验不到父母的难处,当我们感受不到别人一点的帮助时,还懂得感恩回报他们,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但我们的感恩对象中为什么没有他们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如果说老师是大树,那我们就是大树底下安家的雏鸟,如果说老师是航标,那我们就是大海上的航船,离不开航标的指引。老师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更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老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时甚至超过亲人。不知道为什么,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竟然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感情,甚至贪婪地认为初中三年离不开你——我的老师。感谢老师,感恩老师,当我失败时,老师不会批评我,而是鼓励我,下次继续努力;当我犯错时,老师会帮我分析问题,会帮我走出困境;当我难过时,老师会安慰我,让我心灵得到了安慰。老师教给了我富贵的知识,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老师,谢谢你!

感恩朋友,庆幸认识了你,13亿人中,为什么你我相遇,因为缘分,正是这种缘分使我们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谊,更使我离不开,一路上的坎坎坷坷使我们之间互相信任。沙漠里,朋友是一泓清泉,滋润了我们的心灵;雪地中,朋友是一个火炉,烘烤了我们的身心,使疲惫不堪的我们心灵得到慰藉。

感恩父母学情分析 篇6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只知攀比, 不知回报;只知被爱, 不知责任。在幼儿园的孩子中, 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家里, 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认为父母、长辈给他们的关心、爱护是天经地义的。经常会出现任性、自私、霸道、不讲道理、不尊重父母等现象, 他们只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 从来不懂得给予父母怎样的尊重和关心。而家长对此也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 致使这种习性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幼儿之中。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关心父母、长辈, 会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等恶习, 长大后更没有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感恩父母情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目标

结合幼儿“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 我们提出了以下培养目标: (1) 初步了解自己家庭的自然情况, 知道爸妈很关心、爱护自己, 工作很辛苦, 对父母有礼貌, 尊重他们, 听他们的话。 (2) 了解父母的家务劳动情况, 初步掌握自我服务的技能, 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当父母工作、学习、休息时, 不去打搅他们, 并愿意为他们做事。 (3) 进一步了解父母对社会的贡献, 知道尊敬父母, 能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父母高兴。

三实施“感恩父母情感”培养的具体措施

1. 生动形象的教材与多种形式的实践相结合

笔者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积累了许多以孝为中心的传统教材资源。如歌曲《我的好妈妈》、诗歌《好娃娃》、故事《原来是你》、儿歌《分果果》等, 积累了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比较稳定的素材, 为幼儿提供了生动形象的道德榜样, 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 我们还利用节日活动、角色游戏、情境表演、家庭调查亲子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 价值选择和技能练习, 使幼儿激发出较强的情感体验, 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机会, 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家庭实际生活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利用三八妇女节, 开展了“亲亲妈妈”的主题活动, 幼儿与妈妈进行了亲子问答、客串表演、互动游戏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拉近了幼儿与妈妈的距离, 让幼儿感受到妈妈爱我, 我爱妈妈的浓浓亲情;为了让幼儿体验、感受妈妈怀着宝宝时的辛苦和付出, 我组织幼儿进行了“我当大肚子”的情境表演, 幼儿们通过模仿孕妇走路、捡东西等情景, 亲身体会到了做妈妈的艰辛和不易。

2. 集体的系列活动与个别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除了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如“妈妈, 不再麻烦你啦”、“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宝贝妈咪亲又亲”等, 对全班幼儿进行教育, 有意识地让幼儿感受父母的爱, 让幼儿懂得也应爱父母, 体贴、关心父母外, 我们还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和某个幼儿的具体行为, 抓住突出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名幼儿病愈来园, 有意识地让他谈谈生病时爸爸妈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 从而引起其他幼儿的回忆, 增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某个家长从外地带回一些物品和游览照片给全班幼儿分享、欣赏时, 提醒幼儿感激父母的关心, 自己也应关心父母;一些家长带生日蛋糕来幼儿园给孩子过生日时, 引导幼儿关注父母的生日, 记住父母的生日, 并为父母送去自己的祝福等。

3.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感恩父母”教育的问题从家中提出, 最后的效果也要落实到家庭。因此, 对幼儿进行“感恩父母”教育需要家长们的大力协助和密切配合。我们有时请家长参加情境表演, 有时举办亲子活动, 经常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 并由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如自己的事情是否自己做、有没有任性发脾气、父母工作劳累是能否主动问候等, 还设立了表扬栏, 让幼儿用绘画反映在家的表现等。平时,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亲子家园和开放日等形式, 加强和家长的联系, 把教育活动搞得深入细致、生动多样。

四实施“感恩父母情感”培养的效果与启示

1. 实践效果

实施“感恩父母”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结束前, 我们采用同幼儿交谈、观察幼儿行为、向家长发问卷、召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家长的反映, 家长们普遍认为幼儿在关心父母的认识和行为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位王姓的小朋友的妈妈说:“通过幼儿园的教育, 孩子懂事了不少, 一到吃饭时就帮忙分碗筷, 还要帮我洗手帕、摘菜。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我生病了, 他过了一会儿, 就来问问我好点了没有, 我喝水、吃药的事都让他给包了, 能感觉到他真正关心我。”小林的爸爸说:“原来孩子特别任性, 经过幼儿园的教育, 变了许多, 也能帮大人做事, 遇到他想要买的东西, 只要我们讲清道理, 他就答应不买, 基本上能谅解、体贴父母。”小颂的妈妈说:“起初小颂在家做一些关心我们的事, 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告诉老师, 得到老师的表扬。经过一年的教育后, 她能主动关心我们, 把好吃的东西让给我们吃, 也不要我们告诉老师了。”

在前后两次进行的家长问卷调查中, 我们还得到了附表结果。

从附表中可看出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恩父母情感”的教育、培养, 他们的行为和情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实施有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特别表现在当父母生病或劳累时会主动问候, 要求帮助做一些事上, 许多幼儿知道为了让父母不劳累, 在家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能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 自己刷牙、洗脸、穿衣、吃饭等。

2. 启示

第一, 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 我认为对幼儿进行“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与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效的。在教育过程中, 尊重信任幼儿是实施教育的基础, 这些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 可能的话应从小班就开始培养, 一直延续到大班, 这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 对幼儿进行“感恩情感”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家园配合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特别在要求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时有些家长会不忍心, 认为孩子太小。家长的不一致观点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阻碍, 所以教师应加强指导家教工作。

上一篇:语文高考必考知识点下一篇:工作中自荐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