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政治哲学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黑格尔政治哲学(精选8篇)

黑格尔政治哲学 篇1

王作印

[内容提要]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是国家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反国家主义。实质上,黑格尔政治哲学既不是国家主义,也不是反国家主义;既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社群主义;而是辩证的政治哲学。黑格尔政治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及其走向,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黑格尔;政治哲学;国家主义;反国家主义

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罗素在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指出,黑格尔政治哲学对内鼓吹国家主义,对外鼓吹殖民主义,“这样一个学说,如果承认了,那么凡是可能想像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

○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著名政治学说史家萨拜因也认为,黑格尔学说“对国家加以理想

化,以及对市民社会给予道德上的低评价,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可避免要导致政治上的独裁

○主义。”这种观点在国内外学界颇具优势。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充分强调了社会群体和制度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强调市民社会对国家的制衡和监督,因而是反

○国家主义。这两种观点的存在表明黑格尔政治哲学理论本身又可能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黑格尔政治哲学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当然这种必要不在于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性质作一个结论,而在于其对当代政治哲学的镜像价值。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是他的客观精神理论的一部分,实质上也就是他的一般社会哲学,而这种“一般社会哲学”又集中体现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有关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中。在黑格尔之前,自由主义政治学说强调市民社会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其基本含义是指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政治社会或国家,而不是指与国家相对的社会实体。黑格尔则比较明确地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与国家相对立的伦理理念的一个环节。对此,查尔斯·泰勒曾经准确地指出,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之中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它“与国家相对,并部

○分独立于国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

正是在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结构中,黑格尔展示了其政治哲学的智慧。本文仅以《法哲学原理》为文本依据,围绕“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还是反国家主义”这个问题进行辨析。

一、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国家主义吗?

提出这个问题本身也许就会被认为是有问题的,因为长期以来这已有定论不成问题了。但是,如果我们是在市民社会——国家的二元结构中谈论国家主义的话,那么本文认为,黑格尔虽然推崇国家,但不是国家主义。因为他虽然论证了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有限性领域,由于存在其特殊性的无节制所造成的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必须从属、依赖和受制于作为普遍性原则之体现者的国家,但是并未因此贬低、否定市民社会。

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一方面意味着他肯定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对家庭伦理的否定具有必然性,因为家庭是体现了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的实体, 在家庭中,人们不是用利益原则,而是用爱的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整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把自己当作是家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具有自身利益的独立的个人, 因而压1234 1

抑、淹没了个人的特性,“在这里个人把他冷酷无情的人格扬弃了,他连同他的意识是处于

○—个整体之中”。但是,儿女长大了,家庭必然要解体。由于家庭作为直接的自然的伦理精

神,是以个人人格的非独立性为特征的,因而,“结合在家庭统一体中的各个环节必须从概

○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实在性”,这就是家庭的解体。家庭的解体意味着,“家庭自然而

然地和本质地通过人格的原则分成多数家庭,这些家庭一般都以独立的具体的人自居,因而

○相互见外地对待着”。黑格尔将其理解为特殊性同普遍性分离出来获得自身的规定性,这

样体现在家庭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伦理精神表面上就丧失了,进人到一个“差别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普遍性只是在作为它的形式的特殊性中假象地映现出来,于是进入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维护其成员的具体的、特殊的利益,并构成个人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的基础,使人们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彰显了人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表明市民社会是国家的伦理

○前提,尽管在历史上“它的形成比国家晚”,而黑格尔仍将其看作国家的伦理前提,可见

市民社会对国家的重要。

黑格尔把特殊性原则看作市民社会的首要原则,在“市民社会”一章,黑格尔开宗明义指出:“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

○的混合体来说,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就是说,在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作为特殊的人,作为各种需要的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都是独立的和与他人相区别的,只有在与他人的区别中他才成为他自己,也只有在与他人的区别中他们才具有相互补充、相互满足对方需要的性质,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当罗素、萨拜因以及当代一些新自由主义者把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国家主义,把斯大林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独裁专制视为黑格尔的国家乌托邦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法西斯主义的要义之一是“国家至上。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相比,国家的权力和福祉绝对优先。个人的最高义务和最大满足就是服务国家,在必要时刻甚至可以为国

○捐躯。”而在黑格尔那里,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利己的人本身就是目的,国家只有在特殊

○的、利己的人及其组成的市民社会获得发展时,“才是有生气的”。因此,尽管黑格尔强调

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强调特殊性必须与普遍性达到统一,但是他并不象当前学界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主张压抑个性、压抑个人特殊利益的国家主义者。相反,黑格尔坚决反对那种排斥特殊利益的“义务论”观点,这种观点把特殊利益看成是非本质的,甚至是无价值的环节。他说:“个人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履行他的义务,他必须同时找到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满足或打算。本于他在国家中的地位,他的权利必然产生,由于这种权利,普遍事物就成为他自己的特殊事物。„„个人从他的义务说是受人制服的,但在履行义务中,他作为公民,其人身和财产得到了保护,他的特殊福利得到了照顾,他的实体性的本质得到了满足,他并且找到了成为这一整体的成员的意识和自尊感;就在这样地完成○义务以作为对国家的效劳和职务时,他保持了他的生命和生活。”12为此,黑格尔反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用普遍性否定特殊性,用国家否定个人财产、自由和权利的观念,认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主观的自由还没有得到承认,它的“理想国理念侵犯人格的权利,它以人格

○没有能力取得私有财产作为普遍原则,”13 “柏拉图的理想国要把特殊性排除出去,但这是

○14徒然的,因为这种办法与解放特殊性的这种理念的无限权利相矛盾。”如果用国家意志压制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国家就等于是站不住脚的空中楼阁。基于上述观念,黑格尔深刻地指出:“在国家中,一切系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古代国家,主观目的同国家的意志是完全一致的。在现代则相反,我们要求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志和良心。古人没有这些东西——就其现代意义而言;对他们说来,最终的东西是国家的意志。在亚洲君主专制的统治下,个人在自身中没有内心生活也没有权能,至于在现代国家中人要求他的内心生活受到尊敬。义务与权利的结合具有两个方面:国家所要求于个人的义务,也直接就是个人的权利,因为国家无非就是自由的概念的组织。个人意志的规定通过国家达到了客观定在,而且通过国家初56789101

1次达到它的真理和现实化。国家是达到特殊目的和福利的唯一条件。”15

就黑格尔的上述观点来说,我们很难将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归结为无视个人权利的国家主义或独裁主义。如果说独裁主义与黑格尔政治哲学有关的话,那么很可能是前人撒下了龙种,后人收获的是跳蚤。

二、黑格尔政治哲学是反国家主义吗?

如上所述,黑格尔强调市民社会之与国家的重要性、必要性,那么能否因此将其归结为反国家主义或自由主义呢?本文认为不能做如此归结。因为“即使是黑格尔主义者也很少想到要把黑格尔的国家学说说成是政治上自由主义的明证,而且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末也是

○毫无根据的。”黑格尔虽然肯定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对家庭伦理的否定具有必然性,但并不

认为市民社会的伦理精神具有终极的合理性。由于市民社会本身是一个特殊性的领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伦理精神的普遍性,因而必然要依赖并受制于作为普遍性原则之体现者的国家。

在市民社会中,独立的个人之间的联合只是利益联合,这种联合是外在的、工具性的,而不是内在的、自然的,更不是合乎理性的。市民社会中,“特殊性本身是没有节制的,没有尺度的,而这种无节制所采取的诸形式本身也是没有尺度的。„„另一方面,匮乏和贫困也是

○没有尺度的。”个人意志的无限张扬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就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

人的精神的异化。一方面,不同的特殊利益之间最终将导致对立和冲突,使市民社会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另一方面,当人与人的一切关系完全被契约化之后,人们在交往中就只会把他人当作手段加以利用,人的本质伦理精神也就被异化了。这样一来,通过对家庭的自然关系的否定而获得的自由意志的普遍性,最终将重新受制于必然性。

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实体能够为伦理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高的现实显现形式?在黑格尔看来,能够使市民社会摆脱外在必然性限制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作为一种伦理精神的体现者以普遍利益为目的,倡导普遍

性原则,使个人在国家生活中获得普遍性意识,从而自觉地认识和追求普遍物,并把普遍物作为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可见黑格尔对国家之重视。所以,把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反国家主义也是不客观的。比较来说,泰勒对黑格尔的理解是深刻的。他以黑格尔的政治历史哲学原则为基础, 在与新自由主义原子论个人主义的论战中形成了自己的社群主义价值取向。针对新自由主义对国家权力的强烈挤压,泰勒指出,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巨大发展,市民社会在获得空前的自主性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多地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自足性,犯罪、吸毒、种族、性别、社会不公正等等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尖锐表现,表明市民社会并不能解决因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所有问题,它需要另外的力量比如说国家来加以制约,就此而论,市民社会的黑格尔模式要比新自由主义所推崇的洛克模式更加可取。因为,“黑格尔在他的市民社会概念里,把洛克学派和孟德斯鸠学派结合在一起。-----如果说洛克学派指出了有关社会具有非政治相度的观念,那么孟德斯鸠的贡献则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图景,亦即社会是根据其政治组织来界定的”,“ 这些观点的发展,形成了黑格尔派的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但并不是自足的领域。不仅作为市民社会—部分的经济过程需要接受调整(这部分地是在市民社会内部进行的),而且它只有通过与国家这一更高级的统一体一——亦即根据政治而组织起来的社会一——相整合,才能避免毁灭”,如此,“既避免了那种被黑格尔认为必然会导致暴政和恐怖的“共意国家”的无分层

○的同质性,也避免了那种盲目经济力量不受调整且最终会自我毁灭的运作。”当然这里也不

能简单的将黑格尔政治哲学归结为社群主义。毕竟,黑格尔充分强调了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多元化和异质性,彰显了个人权利和个体的自主性。

三、如何看待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基本性质?

如果说黑格尔政治哲学既不是国家主义,也不是反国家主义;既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16171819○

社群主义;那么是什么呢?其实,对于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刻的伟大哲学体系是不能做非此即彼的简单归结的,而必须用辨证的方法去把握。如此,我们就会发现黑格尔政治哲学的辨证性质:

○在谈到市民社会两个原则时,一方面强调“特殊和普遍的不可分性”,认为,“在市民

社会中,特殊性和普遍性虽然是分离的,但他们仍然是相互束缚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所做的虽然看起来是同另一个相对立的,并且以为只有同另一个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存在,但是每○一个毕竟要以另一个为其条件。”另一方面反对两种片面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特殊性

而轻视普遍性。他举例说:“大部分人认为纳税损害了他们的特殊性,是同他们敌对的,并且妨害了他们的目的。然而,尽管这看来是真实的,终究没有普遍物,目的的特殊性就不可

○能达到。况且公民不缴纳任何捐税的国家,也不见得由于特殊性的力量加强而显得优越。”

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普遍性而轻视特殊性,甚至以普遍性吞噬特殊性。黑格尔指出,“同样,有人认为如果普遍性把持殊性的力量都吸收过来,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所阐述的那样,看来普遍性的景况会好些。但这也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都只是相互依赖、各为他方而存在的,并且又是相互转化的。我在促进我的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普遍

○物,而普遍物反过来又促进了我的目的。”

在谈到国家时,强调“国家是机体,„„国家必须被理解为机体”, “机体的本性是这

○样的:如果所有部分不趋于同一,如果其中一部分闹独立,全部必致崩溃”;“国家的目的○就是普遍的利益本身,而这种普遍利益又包含着特殊的利益”,“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

○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

在谈到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时,强调“国家是自为的神经系统,它自身是有组织的;

○但是它只有在两个环节,即家庭和市民社会,都在它内部获得发展时,才是有生气的”; “现

代国家的本质在于,普遍物是同特殊性的完全自由和私人福利相结合的,所以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利益必须集中于国家;但是,目的的普遍性如果没有特殊性自己的知识和意志——特殊性的权利必须予以保持,——就不能向前迈进。所以普遍物必须予以促进,但是另一方面主观性也必须得到充分而活泼的发展。只有在这两个环节都保持着它们的力量时,国家才能被

○看作一个肢体健全的和真正有组织的国家。”

综观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所以说,黑格尔政治哲学是辩证的政治哲学。法国学者路易·迪蒙曾经指出,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试图将所有的○对立面调和成广泛的综合体,并且指出这个综合体存在于现代国家”,这应该说是颇有见

地的。但是与其说是对对立面的理论调和,不如说是对现代国家的客观本质的揭示,这种本质就是,国家作为机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具言之,就是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统一,国家与社会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并不否认差别与对立,相反,它是以差别与对立的存在为前提的,每一方都以对立方的存在为前提。片面地强调国家、普遍利益与片面地强调社会、特殊利益一样,虽然可以促进对真理认识的深化,但毕竟还不是真理本身,双方必须也必将走向统一,方可逼近真理的全景。这在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及其走向中可以找到回应。

社群主义是在批评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它与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相对峙的局面,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歧见上。自由主义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辩护,社群主义则为与此相适应的公共生活辩护。但是,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是困扰人类社会和政治学家们的一个永恒难题,在任何一个民主的社会,个人权利都具有基础性价值,它涉及政府的合法性;而不同的个人只有联合起来组成形形色色的社群,才能为个人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强调都可能导致另一方的缺失。我们只能在二者的共生与张力中寻找出路。所幸的是,在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流变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当“向后看”的社群主义者对共同***72829

体的衰落表现出乡愁般的哀叹,抱怨我们的社会在包容个人选择和文化多样性上“已经走得太远了”时,也还有另一种社群主义者即“向前看”的社群主义者,开始“承认个人选择和

○文化多元不仅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事实,而且还是有价值的特征。”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社群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趋容。同时,我们也看到自由主义向社群主义的趋容,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旨在借助民族这个独特的现代观念,来联结与亲和具有极不相同的种族起源、○信念和生活方式的人们”,因此可被视为一种“向前看”的社群主义。

从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相互趋容,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深化,同时也领略了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镜像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及政治实践的进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要言之,我们不能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国家主义与反国家主义之间作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只能以二者为资源和镜像,结合我国实际,在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探寻一条新路:

首先,必须承认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必须把承认和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作为国家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市场主体独立地、自主地追求个人的特殊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个人的基本权利(特别是其中的财产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仅会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变成一句十足的空话,而且也会从根本上破坏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机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公共利益、群体权利同样具有有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自由主义者强调,只有个人权利是客观的、真实的,而公共利益、群体权利最终只能落实到个人权利,否则就是虚幻的。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往往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的独立价值。从根本上说,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涉及到的是任何个人生活须臾不可脱离的公共条件、公共秩序和公共原则,它们同样是真实的、具有不可侵犯的性质,特别是当公共利益和群体权利的实现事关民族国家的生死命运和发展前景时,甚至会要求个人为之牺牲自己的个人权利。当然文明、正义的社会会为这种牺牲做出补偿。但这种国家补偿本身就谕示和肯定了公共利益的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

其次,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良序社会结构,这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建构及政治实践的基本任务。良序社会结构是以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之间的双向合理互动为基础的,它的建立和维系取决于良序规则,也就是必须形成系统的合理的法制规则,用法律形式明确国家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合理界分。个人权利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因此必须予以维护,但为了防止具有为数众多而又互相抵触的意志的无政府状态,法律必须对个人权利予以限制;同样,公共利益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必须予以维护,但为了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法律必须能够对政府以公共利益名义实施权力行为进行限制。不论是公共利益还是个人权利都要在法律规制的范围内运作与实现,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唯此,我们才能在国家、普遍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个人权利的共生与张力中维持平衡,从而构建符合正义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注释: 3031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9页。○

2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9页。○

3Fred Dallmaye, “Rethinking the Hegelian State”, 引自David MacGregor, Hegel, ○

Marx, and the English Sta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6。第274页。

4○19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

社1998年版第3页,第27页。

5○6○7○8○9○11○12○13○14○15○17○18○20○21○22○23○24○25○26○27○28○29黑格尔《法○

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3页,第195页,第195页,第197页,第197页,第265页,第262-263页,第55页,第200页,第263页,第200页,第253页,第198页,第198页,第199页,第199页,第268页,第269页,第261页,第264-265页,第261页。

10安东尼·奎因顿:<政治哲学>,安东尼·肯尼 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6年版第333页。

16霍斯特曼:<论市民社会在黑格尔政治哲学中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

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杜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54页。

29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30○31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00页,第501页。○

黑格尔政治哲学 篇2

个体的自由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一个最基本的追求。但对于自由的本质, 人们却很少去探讨。如果对自由的概念不明晰, 就去追求自由, 这必然会一无所得。所以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世俗生活的束缚, 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黑格尔在其著作《法哲学原理》中, 对意志和自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阐述了意志发展的三个环节, 把自由归结到了意志的范畴。他认为, 就像重量是物体的根本规定一样, 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 自由的东西就是意志。只有意志才拥有自由。同时, 自由只有作为意志, 作为主体, 才是现实的。

一、意志与自由的辩证发展三个环节

黑格尔对意志和自由的分析不是孤立和静止的, 而是通过动态的发展环节, 在与整体的联系中演绎意志和自由的概念。他认为, 意志的发展经过了三个环节, 从而也对应着不同形式的自由。只有充分认识意志发展的三个环节, 我们才能充分了解意志和自由的本质。

(一) 纯无规定性的意志——抽象的自由

黑格尔认为, 意志发展的最初环节是一种纯无规定性的状态。在这个环节中, 意志的各种规定性都被超越。所有出于本性、需要、欲望和冲动而存在的限制都被消除了。在这最初的阶段, 意志没有任何的限制和规定性, 处于一种没有任何约束的状态。这是意志的最初状态, 否定一切限制和规定, 完全没有束缚。所以意志具有可以从其自身中设定的每一个规定性中抽象出来的绝对可能性, 具有从一切内容和界限中越出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 意志能够抛弃所有特殊性和规定性, 而达到一种纯意志的状态。一切表明个体性或特殊性的规定和特征都不存在了, 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再存在区别, 成为一个无性质的统一体。意志此时就是一种抽象的意志。意志在这最初状态中所具有的自由就是否定的自由, 能够使其摆脱一切东西的束缚, 放弃所有目的, 不受任何事物的限制, 从而达到一种不受任何束缚的状态。

因此要获得自由, 意志就要打破一切规定和限制。由此可以看出, 这种否定的意志只有在破坏一切规定和限制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只有在否定所有约束中才体会到自己的绝对自由。“对否定自由的自我意识正是从特殊化和客观规定的消灭中产生出来的。” (1) 因此, 当一切特殊性和规定性都不存在的时候, 自我意识这种主体性也随之丧失, 从而促使意志向第二个环节发展。

(二) 特殊化的意志——任性的自由

第一个环节中, 意志摆脱一切规定性的最终结果是失去了主体性。意志在越出一切特殊性和约束性的同时也抛弃了自身。没有任何限定, 实际上主体性就不存在了, 这是意志在第一环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矛盾。因为一旦设定自身, 获得主体性, 必然设定区别, 与意志希求无规定性相冲突。因此, 在第一环节中, 意志最终会失去主体性。理性必然促使其继续发展过渡, 重新找回自身。意志获得主体性的方式就是设定自身, 给自身以特殊性和规定性。

意志通过把自身设定为一个特殊的东西, 给自身以规定性, 就设定了差别、区分。于是意志开始进入到一般的定在, 由此重新获得主体性。同第一个环节一样, 意志在此时的自由也是一种否定的自由——扬弃, 即对第一个环节中纯无规定性的扬弃。所以, 第二个环节是作为跟第一个环节相对立的环节而出现的, 这也是意志发展的必然。这个环节实际上对应着两种不同性质的自由。一种是否定的自由, 即对纯粹普遍性或者纯无规定性的否定。另一种是肯定的自由, 通过设定一种规定性作为自身的规定, 是对这种规定性的肯定。然而, 这种最初的对规定性的肯定是具有偶然性的。因此, 这种自由又可被称作任性的自由, 即对各种规定性选择的偶然性。

虽然第二个环节中包括两种性质不同的自由, 但它仍然不构成自由的全体, 和第一个环节一样, 是片面的。在无规定性中, 自由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自由必须要有一个主体, 失去了主体, 自由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但是,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如果彻底否定了第一个环节, 那么在第二个环节中, 意志设定特殊性和规定性, 实际上是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新的牢笼当中。第二个环节意志重新设定限制和规定性, 就是在求得主体性的同时又失去了自由。所以, 这一环节的意志和自由仍然是不完善的。理性必然促使意志继续向第三个环节发展。

(三) 真正的意志——具体的自由

具有自我主体性的意志只有通过反思自身的特殊性, 并意识到自己具有普遍性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意志。也就是说, 意志仅仅意识到其个体性或特殊性是不完满的, 不能称之为真正自由的意志。当且仅当它通过反思其特殊性和规定性而意识到其普遍性, 并且将自身设定在特殊性和规定性之中, 它才成为真正自由的意志。这一过程在第三个环节中得到了实现。

意志在自身中对其特殊性和规定性进行反思, 又回到普遍性。通过反思, 意志知道这种规定性是它自己的东西, 这种可能性和规定性是自己设定的。各种规定性也只是一种单纯的可能性, 自身完全可以不受这种可能性的约束。而自身之所以在其中, 只是因为自己把自己设定在其中而已, 自己仍然具有从一切规定性中越出的自由。所以在最终环节中, 意识知道自己是普遍物, 具有从一切被规定的东西中抽象出来的可能性, 同时也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 知道自己是具有特定对象、内容、目的的特殊物。具有主体性的意志通过对自己的特殊性进行反思, 坚持自我主体性的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普遍性, 从而使特殊性和普遍性达到统一。因此意志发展的第三个环节是前两个环节的统一。意识发展的最终环节就是意志在规定自己的同时仍然坚持其为普遍物。从而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和主体性。这是意志发展的最高阶段。

真正的自由也是一样, “自由既不存在于无规定性中, 也不存在于规定性中, 自由同时是它们两者。把自己完全局限于一定事物的意志是固执者的意志, 他不具有这种意志时, 就感到不自由了。但是意志是不受某种局限的东西约束的, 它必然要越此前进, 因为意志的本性不是这种片面性和约束性;至于自由是希求某种被规定的东西, 但却在这样一种规定性中:既守在自己身边而又重新返回到普遍物。” (2) 此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能够摆脱一切限制和束缚的抽象的否定的自由, 也不是偶然将自己设定在某一规定性的任性的自由, 而只能是这样的, 即自己将自身设定在自我规定的特殊性和规定性之中, 同时又意识到一切规定性是自我规定, 自己具有摆脱一切束缚的能力。

这样, 意志与自由的本质就在这三个环节的辩证发展中得到了阐释。因此意志和自由是不可分的, 是一体的。

二、结语

意志与自由这两个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将两个概念统一起来把握, 才能使我们对意志与自由有更深入的认识。黑格尔的意志与自由观实际上否定了两种片面的自由观。一种是否定一切, 冲破一切规则限制的否定抽象的自由;另一种是任性选择, 为所欲为的盲目的自由。所以, 否认约束, 视一切规则规定为自由障碍的自由观是错误的。破除了一切束缚, 一切规定, 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 任性妄为, 不通过理性对冲动和各种选择加以指导, 必然会被欲望奴役, 丧失自由。因此只有通过理性的指导, 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黑格尔 (著) , 范扬, 张企泰 (译) .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2]洛苏尔多 (著) , 丁三东 (译) .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读《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篇3

侯著指出,黑格尔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但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却包含着宝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包含着关于历史必然性、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关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关于必须把历史当作整体来考察等等合理的思想和天才的猜测。

黑格尔搜集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材料,运用辩证的方法,力图撇开历史现象的外在的、偶然的联系,深入到历史过程的内部,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把握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是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的。他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分析,断定在以个人意愿和动机为指南的个人的行为后面隐藏着某种力量,从而提出了揭示历史事件的“最终原因”的问题,这是一个功绩,尽管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作者在本书中还对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地理基础、关于人民群众和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关于国家、关于宗教改革等思想、以及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基督教会的批判、对法国革命的态度等等进行详尽的考察。尤其是黑格尔关于伟大人物的特点之议论,关于伟大人物同时代和民族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中,有不少相当精采的思想。

黑格尔这些包含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合理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曾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观方面的伟大变革,使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相形见绌,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一般说来,历史哲学所提供的东西非常之少”,“在这门科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迈了最大的一步。而黑格尔在这里则已经老朽不堪,成了古董”(《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1页)。侯著认为,列宁这个著名的评语的本意,并不是否认黑格尔在为正确地理解人类历史作好准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更不是否定研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必要性。正是列宁,认为在《历史哲学》中有些地方“接近历史唯物主义”,尤其在绪论中“在问题的提法上有许多精采的东西”(同上)。而恩格斯说过,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马恩选集》第二卷,第121页)

侯著通过对黑格尔历史观方面的先驱者们的观点进行考察后指出,黑格尔以前的资产阶级学者,如意大利的维科,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德国的赫德尔、康德、费希特等等,都曾经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方面作出过不同方面的贡献,他们无疑对黑格尔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他们都未能达到黑格尔历史哲学那样的高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确实可称为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对社会历史所作的最高概括。它充满时代气息、浸透时代精神,而又具有深深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它是一面镜子,准确地反映着黑格尔所代表的阶级和他所生活的历史时代。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产生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经济上和政治上极端落后的德国,却又处于法国革命席卷整个欧洲的国际环境下,加之它是黑格尔晚年在思想上达到高度成熟时的著作,因此他的革命的辩证方法和保守的体系之间的矛盾也就显得更为尖锐、深刻。在黑格尔成为普鲁士国家的官方哲学家之后,才开始讲授的这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随着整个欧洲和德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他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政治立场的向右转,他思想中的保守成分增加,他的辩证思想的不彻底性也更加突出,并出现了一些从前未曾有过的消极情绪和反动观点,如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对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的赞扬和欧洲中心论等等。正如黑格尔自己在《法哲学原理》中说过的那样,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不能超出它那个时代。黑格尔也没有跳出罗陀斯岛!

黑格尔《历史哲学》读后感 篇4

来自18级古典文献学王姣姣同学今天要跟我们分享一本特别的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到达了顶峰,不知道他的这本书给王姣姣同学带来了怎样的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黑格尔《历史哲学》

从炎黄五帝至二十一世纪,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从未间歇。在这渊源深远的历史长河中,各时代的文人骚客、帝王将相乃至贩夫走卒流传下来的只字片语或巍峨巨制,或是经历秦火的摧残而湮灭无迹,或走上世世代代人都敬仰膜拜的神坛而千古流传,或是经历时间的考验而成为后人研究不尽的经典┈┈浩瀚如海洋读之不尽,璀璨如明星掇之不完。

说到读书,想必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已经有深刻的体验。繁忙的研究生生活,课程虽少,但每一门课所要求我们需要做的课后工作却是完全不同于本科的,再也不可以随便背背笔记便可以轻松通过考试。这时候我们需要看大量的书目才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跟上老师的进度。读书,专业书,几乎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常态。

近期我所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哲学类的,名字叫做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这本书在黑格尔的作品里面,在哲学类里面,可以算是一本非常容易读的一本书了,虽然只是相对的。这本书分为绪论和主体两部分。绪论部分几乎是理论,是最容易让人打退堂鼓的部分,但就这部分而言,讲社会制度的部分却极其有趣。他说在开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各种政治与道德的限制被看做是客观安排的,就像自然世界的事物一样,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举例子的话,就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天下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掌握世人生杀大权,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但在相当漫长的一个时期内,都被世人无条件接受,且认为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相反地,在制度文明的国家,个人便会追求正当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懂得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黑格尔此书的观点多被人批评,但此点还是比较正确的。

奥林匹斯众神

本书的主体是分别讲述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的历史。有趣的是,作者认为,东方世界对应的是历史的幼年时期,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在东方世界中,一切的光荣都只属于一个人。希腊世界对应的是青年时代,因为这里渐有个性的形成,罗马世界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壮年时代,因为一切活动既不由君主任意,也不由自己任意,而是大家一起来实现一个普遍的目的。至于日耳曼世界,想必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对应的正是老年时代,但这种老年意味着完满的成熟和力量,是一种满的境界,而不是衰老

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中几个有意思的点。比如苦行僧的故事。印度的阶层分化非常严重,分为四个等级,而婆罗门则是处于顶层的阶级。苦行僧为了修到最高阶级,需要怎样做呢?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连续站立十二年,不坐不卧,如果你能成功坚持,好,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将双手紧握,高高举过头顶,连续十二年。如果前面两个阶段都能成功挺过,还有第三阶段,在火上炙烤三时三刻,第四阶段,埋入土中,如果能活着出来,恭喜你,闯关成功。似乎没听说有人成功过。再比如埃及的动物崇拜,讲一个罗马人杀死了一只猫而引起了叛乱,于是罗马人也被埃及人杀死了。他们是宁可饿死也不会与动物争食的,更别说杀掉动物充饥了。

印度苦行僧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绝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如果大家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课后找来阅读一下。

---------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论文 篇5

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参与了康德开创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革命,这场哲学革命,经过推进和发展,最后由黑格尔集大成为一体。

一、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来源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生于1770年的德国,30岁时在耶拿大学任教,他的哲学思想最终被钦定为普鲁士国家学说是在1829年其就任柏林大学校长期间。

1.历史背景

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时期,以法国为首对其他国家影响巨大,德国各阶层统治者被迫进行局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然而德国的资产阶级懦弱无能,在资产阶级革命高潮时期,只能向统治的封建贵族阶级妥协,他们害怕革命。黑格尔就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哲学家。

2.思想来源

黑格尔的哲学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包含、吸收了以前的哲学实质,其中对他影响最重要的是古希腊的唯心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

黑格尔的哲学继承了古希腊唯心论人物爱利亚派、柏拉图的理性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发展思想和近代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继承了康德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思想进行升华。康德关于辩证逻辑的`矛盾思想更深深地影响了黑格尔,就这样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

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罗万象,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构成的问题,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样来划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是黑格尔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逻辑学

逻辑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包括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它集中地、系统地论述了概念运动的辩证法。存在论主要讲的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规律;本质论讲的是矛盾的问题及与之相关联的范畴问题;概念轮是“存在论”和“本质论”的统一。

2.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第二个重要内容。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明确论述了哲学和自然哲学的内在统一。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并且根据自己的哲学内涵将这一有机整体从某一阶段向另一阶段发展、升华;他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非外在的,不仅有量的变化还有质的变化。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涉及到了物理学、力学、有机学等各个方面。

3.精神哲学

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最后一个部分。“精神哲学”所研究的精神是指人的意识和认识,它不仅是关于人意识的学说,而是各种形式的人类精神活动和人间的各种联系关系学说,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唯心主义学说,黑格尔把社会中的所有表现都归结为精神的各种形式的发展。

三、辩证看待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及现实价值

对于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上所占据的地位,我们应该客观、历史、完整、公正的加以分析,而不是采取极端偏激的手段对其过高的评析或者过分的贬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于黑格尔哲学作用的评价是我们借鉴的榜样。从总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肯定的。

黑格尔的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来源,他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在于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的一般形式。

四、总结

黑格尔政治哲学 篇6

一、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称其哲学劳作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在于“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认为唯此才能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而其哲学所欲恢复的则是“绝对的内容”,以及“精神最特有的最自由的素质”,实现精神自身的自由运动和发展。为此,黑格尔首先阐述了其本人的哲学观及其与其他思维形式如宗教、艺术等的相互关系。因此他直接将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他不同意近代以来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欲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正是在此过程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本质规定。

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对理性的绝望,哲学堕落得庸俗浅薄:“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知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这种哲学正是近代以来的启蒙哲学,尤其是指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确承认,近代哲学的复兴对精神的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突显了主体抽象的自我意识,确立了抽象的思维原则,“自为的思维”得以出现;从此,思维不仅自觉地意识到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宇宙之间的差异,还将这一差异发展成对立,并欲消除这一对立,其兴趣已“不在于如实地思维各个对象,而在于思维那个对于这些对象的思维和理解,即思维这个统一本身”,因此近代哲学首次实现了“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但黑格尔同时指出,近代哲学的复兴却将自身与宗教对立起来,以戴着理性面具的知性原则来建立确实可靠的知识体系并以此来反对宗教的信仰,从而在近代哲学史上形成了“注重抽象理智的启蒙派”和“宗教上的虔诚派”的截然对立。他们各自都以自己所持的原则来反对对方,但由于他们没有“可以接触的材料或共同基础,因此也不可能达到学理的探讨,并进而获得知识和真理”。在黑格尔看来,前者所持的知性原则“仅在于认识到范畴或概念的抽象性,亦即片面性和有限性”,因此在他们看来,“具体的精神的统一性”不过是“一抽象的无精神性的同一性”,在这里,“一切是一,没有区别,在别的范畴内即使善与恶也是一样的东西。”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却是“形式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思维”,是一种形式主义,只知道“高叫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教学的自由,甚至高叫理性和科学”,却不涉及内容的实质之处,“只停留在一种消极的形式主义和一种自由任性、自由乱发表意见的‘自由’里面”,没有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与此类似,后者也只是停留在“自豪于主呀主呀的名字”,却“直率地公开地轻蔑那些将信仰发展或扩充为精神、实质和真理的工作。”因此,两者都固执于自己所持的那一方面,都脱离“实体性的内容”。于是在他们那里,宗教意识沦落为“得到没有内容的最高满足”,哲学“也只成为一种偶然的主观的需要了”;它“完全从属于个人主观的自由的需要。”这样一来,哲学变得庸俗浅薄了,以至于发展到自身确信不可能发现并确立关于真理的知识:上帝作为世界和精神的本质,在它看来是不可把握和不可认识的;可以认识的只是那些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消极的东西,绝对和上帝的本性,自然界与精神界的真理和绝对本质反倒被认为是不可知和不真的东西,剥夺了被知的权利。黑格尔嘲笑康德的批判哲学甚至将那种“对永恒和神圣对象的无知当成了良知,因为它确信曾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不知道。这种臆想的知识甚至也自诩为哲学。”所有这些无不都是哲学里的“虚浮习气”,是“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如今,已到了世界精神“回到内心,转向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的时候了。

不同于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并不相互对立,而是有着共同的内容:都以“真理”为研究对象。而“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对此,在稍后的“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中黑格尔解释道:真理并不是我们的表象与对象的符合,而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又说,真理就是“普遍的独立自存的理性”;而“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上帝就是那普遍的、绝对的、本质的精神”,因此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哲学与宗教还都共同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两者的真理)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精神自身运动的环节和结果,是达致真理或绝对理念必须经历的过程。黑格尔明确指出,“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宗教也是“有一般的思想作为它的内在内容”的,艺术和宗教是最高的理念出现在非哲学的意识——感觉的、直观的、表象的意识中的方式。”因此黑格尔说:“只要宗教有一个信仰、一个教义、一个信条,那么它便具有哲学所从事寻求的东西——真理——在这里面,哲学和宗教便可结合起来。”宗教和哲学虽有共同的内容,但地位却不相等:哲学是要高于宗教的。哲学能理解宗教的超自然主义,宗教却只能以表象的观点理解“与它处于同等地位的东西,却不能理解哲学、概念、普遍的思想范畴。”因此,黑格尔称:“宗教很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其实毋宁应该说,哲学即包含有宗教在内。”借比,黑格尔欲实现以哲学统一宗教。

哲学与宗教虽有共同的内容,却以不同的形式达致真理。宗教主要采取默祷和礼拜的形式,借助于感觉直观和表象意识来领悟上帝。而哲学则不仅借助表象形成概念,而且关键是要对于事物实现思维着的认识和把握。因此,黑格尔说,“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在他看来,人之异于禽兽在于人能思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因为只有人才能思维。”但哲学中的“思维”不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也即哲学的“思维”是“作为形式的思维”即概念思维,“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概念或仪器。”哲学借助于反思——反思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的——从直觉和表象中超拔出来,对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中的真理加以反复思索(Nach—denken),并以“思想”、“范畴”、“概念”去代替表象,从而实现将情绪表象转化为思想的目的。因此当我说出一个“我”字时,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反思,即将“我”作为思维的考察对象。这里,“我”“不是单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一切的普遍性。”因为尽管“我”里面可能有各种内容,如能感觉的我、能表象的我、有意志的我等,“但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我,或者也可以说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思维。”“因此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时候,他也是在思维。”

黑格尔政治哲学 篇7

一、存在与思维间具有同一性

1、绝对观存在的自我同一

以绝对思维中的自我发展为着眼点,了解精神与自然不同形态的统一性,是黑格尔提出的哲学必须完成的任务。此意义上,其撰写的《精神现象学》中阐述:所有问题的重点在于,既要将真理或真实事物认识和叙述成实体,其认识与叙述本身也是主体。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细致分析此思想:就哲学意义而言,真理是思想与自身的结合。思想的客观性表现为:既是人类思想,也是事物自身以及对象性事物呈现出的本质。黑格尔的理念中,绝对观念借助自然属性体现自己,而后又体现出精神形式,进而实现自我同一、自我认识。其并非是单纯的自我等同,而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属于矛盾的同一。

2、存在与思维间能够转化

黑格尔指出,存在与思维不是相同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独立,当满足某种条件时,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换。此思想是基于唯心主义前提下进行分析的,其蕴含着辩证法因素,且体现在其哲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中。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然哲学、逻辑学,对“绝对观念”发展的逻辑、自然以及精神等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此三阶段深刻的阐述了思想与存在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关于客观和主观(存在与自然)思想的彼此转化,黑格尔指出“人们思想中认为客观与主观是相对且始终不变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两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变。”

3、思维可以印证存在

黑格尔认为,思想可以阐述事物的本质。由于思维是体现在所有记忆、表象中。通常而言,思想是存在于所有精神活动、欲望、意志中的事物。当思想认识成为所有精神与自然事物的共性时,它就成为控制一切的前提性条件。以此为基础,黑格尔认为事物与思想间并非是绝对矛盾的,思想既是人类思想,也是对象本质或事物本身。

4、存在与思维有差异的同一

黑格尔不赞同形而上学的思想理念。在分析存在与思维同一性的相关问题时,他阐述两种性质各异事物的同一性,既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辩证与抽象的同一性以及具体的同一性。他重点提出“正确认识同一的真正内涵,是特别重要的事。为实现此目标,不能将抽象同一与同一单纯的理念相混淆,当作是排斥所有差异性质的同一。导致所有坏的哲学明显区别于真正哲学重点所在。”黑格尔提出的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抽象、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同一,而中矛盾复杂的、有差异性的、具体的、辩证的同一。

二、认识论与本体论间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提出的存在与思想具有同一性,其基础是“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既是存在主体,同时也是思维主体,因此存在与思维间具有同一性。“绝对精神”不但是主体了解世界而进行的思维运动,也是本体建立并发展世界的过程。所以存在与思维具有的同一性,是同时在本体论领域与认识论领域中实现同一。

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并非人类精神或个人精神,而是世界与人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根据黑格尔的理论,“绝对精神”体现出绝对性,其原因在于它不但高于存在、客体、思维、主体,也涵盖上述因素,是全面涉及客体与主体、存在与思维的更高层次的存在,其是所有认识与创造活动的主体。因此绝对精神是存在与思维间同一性、认识论与本体论间同一性的前提与基础。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三者间存在的同一性,其既体现在内容与对象上,也出现在结构上,进而在哲学方面也要实现三者之间的同一,让西方哲学体系与西方哲学内容在存在与思维上实现同一。为实现此点,黑格尔指出一定在研究与探讨西方哲学时运用逻辑与历史同一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间具有同一性

逻辑与历史具有同一性,包括两方面意义。其一是逻辑的内容与历史的内容存在同一性;其二是研究逻辑与研究历史的方式具有一致性。黑格尔在哲学史、逻辑学、认识论、本体论等著作中对其运用的方法论原则进行分析。

1、逻辑与认识方法体现出逻辑与历史的同一性

黑格尔指出,按照逻辑发展的阶段,认识方法的发展阶段也相同,即正题阶段、反题阶段、合题阶段。以此方法分析逻辑与历史之间的同一原则,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的历史格局就此建立起来。在其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是根据正、反、合的运动节奏与固定格式进行发展:正、反、合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按照逻辑与历史之间同一性原则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进而建立起黑格尔哲学最著名的三部曲:逻辑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

2、哲学结构上彰显出逻辑与历史间具有的同一性

黑格尔既根据正、反、合等不同阶段建立起哲学体系,在结构上彰显出逻辑与历史间的同一性,在各个部分的内容分析上也体现出三段式的分析方式,让精神本身、历史范畴、自然范畴和逻辑发展保持一致。在自然哲学领域中,黑格尔指出自然发展同样遵循“正-反-合”的过程,即先机械性而后物理性、再后有机性的发展过程。在最后的有机性阶段的论述中,分析自然领域中地质、植物、动物等三种有机体的发展过程,而后分析人类的发展,彰显出人的精神意识,黑格尔的哲学也从自然哲学逐步发展到精神哲学层面。在精神哲学理念中,包括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与绝对精神(绝对意识)三个阶段和过程。因此关于西方哲学意识形态及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各种问题,黑格尔认为精神哲学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如美学、哲学史、宗教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等。

四、结束语

黑格尔提出的思辨同一性哲学理论,其为分析西方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思想提供视角。此理论既是黑格尔构建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对哲学体系具有支撑作用的骨架,也是西方哲学体系历经发展后的目标和归宿。黑格尔指出在理论形态中构建起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在途径上研究逻辑与历史间具有的统一,进而建立起精神、历史、自然间的统一。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与思维、认识论与本体论、逻辑与历史的相关理论,在西方哲学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平.矛盾学说:对立、同一性、非同一性——以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阿多尔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2]吴晓明.黑格尔法哲学与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哲学奠基[J].天津社会科学,2014(01).

黑格尔政治哲学 篇8

我国学术界研究黑格尔哲学已有较长的历史,无论是解放前后,对外国哲学家的研究,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以外,黑格尔哲学当推首位。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在本世纪初传入我国的。解放前,我国翻译出版黑格尔本人的著作极少,大概只有《历史哲学》出过两种译本,其余多系国外黑格尔研究著作的译介。但解放前全国主要报刊发表的有关黑格尔哲学的文章却不少。仅据三十年代的统计,十年间就有六十七篇。如果按《黑格尔哲学论丛》附录的一九五一至一九八一年关于黑格尔哲学论文索引计算,减去动乱的十年,二十年间发表的论文计一百四十篇,十年的平均数是和三十年代发表的论文总数相差无几的。可见我国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是有相当的历史基础的。

建国以来,特别着重于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工作,即努力翻译出版黑格尔本人的著作。到目前为止,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通称《大逻辑》)、《哲学全书》第一编《逻辑学》(通称《小逻辑》)、第二编《自然哲学》、第三编《精神哲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政治著作选》,还有部分通信等,都已翻译出版或即将出版。以上译著,占全部黑格尔著作的百分之六十二。这已经为出版中译本《黑格尔全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解放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从文章方面来看,解放后至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侧重于介绍黑格尔哲学思想内容的文章较多。这对于开展黑格尔哲学的研究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介绍其实是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黑格尔哲学重新审察,总是和评价结合着。在学术讨论方面,从六十年代起,曾比较集中地讨论过黑格尔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理论。

但是,这段期间的研究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吸取的教训。在过去的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着以哲学家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决定评价的片面性。黑格尔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政治立场又被斯大林错误地定为是德国贵族对法国革命的反动,这样一来,对黑格尔哲学的评价就难免有失于过多地否定的偏颇。事实说明,对于历史上的哲学家,特别是象黑格尔这样的辩证法大师,如果自己没有掌握辩证法,而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去对待,那是不可能作出正确评价的。

近几年来,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又出现了方兴未艾的景象,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除了老一辈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知名学者外,又涌现了一批中、青年研究工作者。

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以往比较偏重于概括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中吸取了那些“合理内核”。结果,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却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未能充分注意从总体上全面地研究黑格尔的全部学说,因而也不能真正说明黑格尔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的重要地位。这种状况,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了。例如,以往人们没有充分注意到的黑格尔的劳动观点、异化理论、实践学说、美学思想,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等,都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则着重于说明黑格尔的思想与早期马克思的学说的关系,从而更能科学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现在人们也开始注意深入考察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个概念,如“反思”、“实体”、“扬弃”等概念,都有专文作分析。黑格尔哲学中难度较大的范畴学说,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问题再次提了出来,发表了新的见解,开展了讨论。还有,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过去因为没有中译本,人们是比较陌生的,现在随着中译本的问世,这方面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

总的来看,近年来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全面展开的势头。对于这样一个哲学史上建立了最为庞大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如果不对其体系的各个方面都作出深入的考察,仅在某些方面去研究,是难于取得真正成果的。因此,现在出现的势头,应当说是真正科学研究的开端,是令人鼓舞的可喜现象。

自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其研究一直经久不衰,而且愈来愈发展,其根本原因,我们只能从黑格尔哲学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中去寻找。

研究黑格尔哲学,首先应有一个正确的基本评价为总的指导。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不甚明确,由于“左”的倾向在哲学史研究中的影响,对黑格尔哲学一直未能形成正确的基本评价。比如,有的哲学史书籍引证恩格斯说的:“黑格尔本人,虽然在他的著作中相当频繁地爆发出革命的怒火,但是总的说来似乎更倾向于保守的方面”。(《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16页)便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倾向是保守的,处处着眼于批判和否定。其实,恩格斯在这里指的是,黑格尔逝世以后,黑格尔学派发生了分化,右翼抓住黑格尔体系的保守方面,这样对待黑格尔哲学是错误的。恩格斯说“似乎更倾向于保守的方面”,正是提醒人们注意不要陷入这种误解。有的哲学史书籍肯定了黑格尔哲学包含内在矛盾,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保守性的一面,也就满足于在每一个问题上指出这种两面性,对于那一方面占主导地位则避而不谈。这样一些基本评价都妨碍着我们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研究。

其实,应以什么样的基本态度来研究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是说得很明确的:“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按:指体系的强制性结构)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同上,第215页)诚然,珍宝只有去挖掘才能发现,挖掘到的现成的东西也还不一定是珍宝,还需要清理和冶炼,才能现出珍宝并使其发挥价值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切,却首先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探宝者。只有以一个探宝者的态度去对待黑格尔哲学,才能对它作出科学的研究,才能发现其中有重要价值的珍宝。我们许多同志现在正在取这种态度,因而展望未来,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必将冲破以往的许多限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对黑格尔哲学的总的评价,首先碰到的是如何看待黑格尔哲学体系的问题。黑格尔的体系是保守的,这已成定论。但由此人们却往往忽视了黑格尔体系观上的重要的合理思想。近年来,哲学界讨论哲学体系的改革问题,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确定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建立哲学体系应遵循什么理论原则,体系中各方面内容的内在联系等问题。人们已经发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鉴黑格尔的体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一个最简单、最普遍、最抽象的范畴出发,在逻辑发展中展现抽象范畴包含的丰富的具体内容,内容的展开贯彻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并使思维过程、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形成统一的过程。这样一些高屋建瓴把握哲学体系的深刻思想,经过改造,对我们改革哲学体系,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来说,显然是有重要意义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保守性,是指强制性结构和最终结论而言的,决不能将这个错误和体系观上的合理思想混为一谈。提出黑格尔的体系观问题来进行深入研究,应是一个有重要现实理论意义的新课题。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大部分,每一部分中也都还有无数珍宝待我们去挖掘。

逻辑学是人们一直在致力开采的宝藏。在这个领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已经开始的对一个一个重要范畴的研究;对范畴体系的研究;对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统一问题的研究等等,都需要继续深入下去。研究这些问题,又将会发现新的方面,从而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取得更大的成果。

自然哲学基本上还是一个未经开采的矿藏。在这个领域,恩格斯曾经说过黑格尔远落后于康德。的确,自然哲学的前提是唯心主义的,对自然界整体的理解是违反辩证法的,在局部问题上也有许多错误观点。但是,其中关于高级运动形式和低级运动形式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批判自然研究中片面经验论和片面分析方法,强调从理论上概括经验材料的重要性并力图系统化这些材料的观点;关于自然界是日益复杂化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系统的观点等等,其积极意义是否定不了的。恩格斯指出:“黑格尔——他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合理的分类是比一切唯物主义(按:指庸俗唯物主义)的胡说八道合在一起还更伟大的成就。”(《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年版,第182页)今天,我们在哲学上也正面临概括当代自然科学新成果的繁重任务,在这方面,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也不无借鉴意义。对于自然哲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深入探索,将会有新的收获。不过,这方面的工作过去的基础较差,可能更加艰苦一些。

对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过去也是重视不够的。长期以来,人们评价哲学史上的一种观点,习惯于首先找一段经典著作的论述为基调,而对经典著作的论述又往往用自己的判断去作片面的理解,结果是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框框,造成研究问题时的片面性。对历史哲学,过去人们就常囿于列宁说的:“一般说来,历史哲学所提供的东西非常之少……黑格尔在这里则已经老朽不堪,成了古董。”(《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第351页)因而往往评价较低。其实,列宁决没有贬低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意义。他接着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正是在这里,正是在这个领域中,在这门科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迈了最大的一步。”(同上)只要我们联系恩格斯说的:“如果不是先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末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就决不能创立。”(《马恩选集》第二卷,第300页)那就不难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所提供的东西之所以现在看起来非常之少,正是因为它原来提供了非常之多,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这一份珍贵的思想资料,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在此之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相比,当然就成了老朽不堪的古董了。然而,这里却恰恰告诉我们,为了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应当深入到它由之出发的思想来源中去。这样,其中的珍宝,也就会正因为它是古董而在今天显得更有价值。在这个领域中,黑格尔关于自然环境是“世界历史的地理基础”的观点;关于人在劳动中使用工具去克服自然界对自身的限制的观点;关于时代、普通群众、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法律、政治、经济、道德、哲学、宗教、美学等等方面的观点,都还有待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改造。

展望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前景,将形成对黑格尔哲学作全面地、系统地研究的可喜景象。黑格尔为人类认识史提供了可贵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掌握这个“合理内核”,回过头来研究黑格尔哲学。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就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当然需要改造,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工作者的工作。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稿于昆明

上一篇:武汉大学传播学考研复试考什么下一篇:杨村煤矿机电运输岗位责任制及操作规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