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控制的总结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程控制的总结(精选8篇)

过程控制的总结 篇1

第1章

 过程控制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连续或按照一定周期程序运行的生产和过程自动化。 过程控制系统的定义:为实现对某个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由相互联系、制约的一些仪表、装置及工艺对象、设备构成的一个整体。

 连续过程:稳态条件下连续完成生产任务的生产过程。 被控量:被控制的过程变量

 操作量:用来保持被控量等于或接近设定值的过程变量。 干扰量:能够影响被控量的过程变量。

 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时域控制性能指标包括:衰减比、最大动态偏差与超调量、余差、振荡频率和调节时间、偏离度。

★过程控制系统由检测变送单元、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过程组成。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过程控制系统结构特点分类:1.反馈控制系统。2.前馈控制系统。3.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按设定值信号的特点分类:1.定值控制系统。2.随动控制系统。3.顺序控制系统。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是定值控制系统。第2章

 自衡:在原平衡状态出现干扰时,无需外加任何控制作用,被控过程能够自发地趋于新的平衡状态。

 无自衡:在原平衡状态出现干扰时,当没有外加任何控制作用时,被控过程不能重新到达新的平衡状态。

★建立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的目的:设计过程控制系统、整定控制器参数;指导生产工艺及其设备的设计;被控过程及新型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和研究;工业过程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设计。

★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简单、能正确可靠地反映过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动态关系。 过程建模的基本方法:解析法,实验辨识法,混合法 解析法:根据被控过程的内在机理,运用已知的静态和动态物料平衡、能量平衡等关系,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求取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

实验辨识法:根据过程输入、输出的实验测试数据,通过过程辨识和参数估计得出数学模型。

混合法:将机理演绎法和实验辨识法相结合来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解析法建模的一般步骤:1.明确过程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中间变量。2.根据建模对象和模型使用目的做出合理假设。3.根据过程的内在机理,建立静态和动态平衡关系方程。4.消去中间变量,求取过程的数学模型。5.模型简化。 响应曲线法:指通过操作调节阀,使被控过程的控制输入产生一个阶跃变化或方波变化,得到被控量随时间变化的阶跃响应曲线或脉冲响应曲线;根据输入-输出数据来辨识输入-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

 脉冲响应曲线法:在正常工作基础上,给过程施加一个矩形脉冲输入,通过测取相应的输出变化曲线来估计过程参数。第3章

★过程控制研究的四大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物位。 过程参数检测仪表通常由敏感元件和变送单元构成。

 检测仪表的工作特性:指能满足被测参数测量和系统运行需要而应具有的仪表输入/输出 过程控制系统复习资料

特性,主要通过量程与零点的调整与迁移来实现。 测量误差:可划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 温度检测方法:按测温元件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可分为接触式测温和非接触式测温。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截面的流体数量。 物位指物料的高度,包括液位、料位、界位。第4章

★执行器:由执行机构和调节机构组成。

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气动、电动、液动。按输出位移形式不同,分为转角型、直线型。按动作规律不同,分为开关型、积分型和比例型。

 执行器的执行机构和调节阀组合实现气开和气关两种调节。

 调节阀流量特性:介质流过阀门的相对流量与阀门的相对开度之间的关系。 调节阀的理想流量特性有直线、等百分比、快开、抛物线4种形式。

 选择蒸汽锅炉的控制阀门时,为保证失控状态下锅炉的安全,给水阀应选气关式、燃气阀应选气开式。第5章

 同时具备点燃源、爆炸性物质、空气时,才可能产生爆炸。 引起爆炸性危险气体爆炸的主要点燃源:电火花和热效应。 本安型防爆仪表必须限制能量,可靠地将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限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安全栅:安装在安全场所,是安全场所仪表和危险场所仪表的关联设备,一方面传输信号;另一方面控制流入危险场所的能量在爆炸气体或混合物的点火能量以下,以确保系统的本安防爆性能。

 判断系统是否属于安全火花型防爆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危险场所的仪表必须设计成安全火花型;安全场所的仪表与危险场所的仪表之间必须有安全栅,从而限制送往危险场所的电压、电流,保证进入危险场所的电功率在安全范围内。第6章

 PID控制原理:本质上是一种负反馈控制,特别适用于过程的动态性能良好而且控制性能要求不太高的情况。

★PID控制参数整定:根据被控过程特性和系统要求确定调节器的比例度δ、积分时间TI和微分时间TD,使系统的过渡过程达到满意的控制品质。

 控制参数指标:系统瞬态响应ψ=0.75~0.9(衰减比n=4:1~10:1)。

★控制器参数整定的方法分为三类:理论计算整定法、工程整定法、自整定法。第7章

★串级控制系统主回路是定值控制系统,副回路是随动控制系统。

 串级控制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复杂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改善控制品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器串联组成,一个控制器的输出作为另一个控制器的设定值。

 串级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1.对进入副回路的二次干扰有很强的抑制能力。2.能有效改善控制通道的动态特性,提高系统的工作频率。3.对负荷或操作条件的变化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 串级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1.用于容量滞后较大的过程。2.用于纯滞后较大的过程。3.用于干扰变化剧烈而且幅度大的过程。4.用于参数互相关联的过程。5.用于克服被控过程的非线性。

 前馈控制系统:是按照引起被控变量变化的干扰大小进行控制的,在干扰出现时进行控制,在偏差出现前把干扰影响消除。过程控制系统复习资料

 大滞后过程控制系统:在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中,既包含纯滞后,又包含惯性时间常数T,若/T0.3,即为大滞后过程。

★比值控制系统分单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开环比值控制系统。

★选择性控制系统是把工艺生产过程的限制条件所构成的逻辑关系叠加到正常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控制方法。

 分程控制系统:将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分段,去控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节阀,以使每个调节阀在控制器输出的某段信号范围内全行程动作。第9章

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工业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产物,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基本内容。

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单回路或多回路控制器、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工业控制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集散控制系统的通信网络:1.实时性强2.长时间的高可靠性3.高抗干扰能力4.网络结构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现场总线:在过程自动化和制造自动化中,实现智能化现场设备与高层设备之间互连的、全数字、串行、双向传输的、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系统。

 现场总线的特点:1.开放性2.互操作性3.智能化4.分散化5.环境适应性。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体系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集中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第10章

 过程控制系统设计要求:安全性(最基本)、稳定性(前提)、经济性。

★被控变量选择中的直接变量:直接反映产品质量与产量,又便于测量的参数。间接变量:与直接工艺参数有单值函数关系的间接工艺参数。

两者的关系:1.尽量选用对产品的产量、安全稳定生产、经济运行等具有决定作用,并且可以直接检测的工艺参数作为直接变量。2.当直接变量难以获得,或检测滞后较大时,选取与直接变量具有单值函数关系的间接变量作为被控变量。间接变量对直接变量应具有较高的控制灵敏度。

 气动执行器的气开、气关形式选择:控制器输出信号为零或气源中断时使生产过程处于安全状态;在系统安全运行的条件下,综合考虑节能、控制便捷等因素。

过程控制的总结 篇2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软件过程管理,研究

现阶段, 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我国专家学者对于提高科学技术, 促进软件开发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开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在统计过程控制影响下的软件过程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逐渐的展现出了一些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向以及软件升级的对策, 为我国软件开放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1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述

1.1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含义

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基本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手段就叫做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主要是为了维持过程处于平稳的状态, 是对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能的保障。统计过程控制在我国各个领域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在进行产品加工的时候, 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 产品的尺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每一次细微的波动对于产品的质量以及性能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对这种现象进行完善, 而这种有效的手段就是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属于过程控制中的一个分支, 从统计过程控制的内容上来说, 我们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第一个方面是绘制控制图, 通过对控制图的分析与研究, 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异常, 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管理人员进行解决, 降低了过程中的风险。第二个方面是数据计算, 通过对过程能力指数进行分析, 找到能够满足技术要求的稳定过程能力的程度, 从而对过程中的质量与性能进行监督与管理, 对提高过程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2统计过程控制的存在意义

统计过程控制在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 通过对于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与分析, 能够确保制作过程的稳定进行, 还能够预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并及时解决, 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都有很大的帮助。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上升了, 自然产品的销量也会更加的优秀, 从而增加企业的营业额, 对于提高员工薪资、减少返工、浪费的现象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主要的是员工的薪资提高了, 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有所上升,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对于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客户投资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3统计过程控制的分析方法

目前笔者了解到常用的统计过程控制的分析方法有九种, 分别是控制图分析法、直方图分析法、排列图分析法、散布图分析法、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法、频数分析法、描述统计量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笔者将选出三种主要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2控制图分析法

控制图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过程中的各项流程进行监督与管理, 绘制出控制图, 通过对控制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能够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异常进行诊断, 反馈给有关人员进行及时的处理。图1是当过程出现异常时的控制图。

2.1排列图分析法

排列图分析法是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照主次形式进行排列, 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产品的质量, 找到在生产过程中,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 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善, 提高产品质量。

2.2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法

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法就是通过数据的计算来了解产品质量, 通过不同数据之间的对比, 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3软件过程管理的基本概述

3.1软件过程的基本含义

软件过程指的就是一个保证软件质量的框架结构, 其中包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通过对软件过程的深入分析, 了解保证软件质量的有效办法, 尤其是在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软件的维护方面, 软甲过程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2软件过程管理的框架分析

笔者将通过三个方面对软件过程管理的框架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软件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软件开发技术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实际开发情况是否是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进行的, 软件过程管理是否有严格的规范, 都需要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的考察, 在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核没有问题之后, 才能够进行实际的生产。第二个方面是实际开发过程与软件设计方案的一致性, 在软件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 因此,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其中实际开发过程与软件设计方案不一致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突发状况产生, 由于这次突发状况设计师就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方案, “边生产边设计”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样生产出来的软件在质量上与安全性能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也非常的差, 由此可见, 软件过程管理在实际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第三方面就是客户的要求, 我们所做的一起努力都是为了要满足客户对于软件的需求, 如果生产出来的软件与客户的要求存在差异, 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图2是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软件过程管理步骤。

3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统计过程控制在软件过程管理中的作用非常的多, 既能够对软件开发过程监督与管理, 还能够预测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分险, 最主要的是能够保证软件质量, 促进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菜肴制作过程的控制 篇3

一、制定控制菜品标准

生产的菜品必须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就没有目标,也无法进行质量控制。所以,厨房工作人员,必须首先制定出制作各种菜品的质量标准。然后由餐饮部经理、厨师长及有经验的老师傅经常地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菜品既符合质量要求,又符合成本要求。如果没有标准,会使菜品的数量、形状、口味等没有稳定性,导致同一菜品差异很大。甚至因厨师各行其事,致使客人无法把握你的质量标准,也就难以树立饭店(宾馆)的良好餐饮形象。由于厨房制作系手工操作其经验性较强,且厨师个人烹饪技术有差异,而厨房是以分工合作方式制作。所以制定标准,既可统一菜品的规格,使其标准化和规格化,又可消除厨师各行其事的问题。制定标准,是对厨师在生产制作菜品时的要求,也是管理者检验控制菜品质量的依据。这类标准常有以下几种:

1.标准菜谱

标准菜谱是统一各类菜品的标准,它是菜品加工数量、质量的依据,使菜品质量基本稳定。使用它可节省制作时间和精力,避免食品浪费,并有利于成本核算和控制。标准菜谱基本上是以条目的形式,列出主辅料配方,规定制作程序,明确装盘形式和盛器规格,指明菜肴的质量标准、成本、毛利率和售价。制定标准菜谱的要求是:菜谱的形式和叙述应简单易做,原料名称应确切并按使用顺序列写。配料因季节的原因需用替代品的应有说明。叙述应确切,尽量使用本地厨师比较熟悉的术语,不熟悉或不普遍使用的术语应详细说明,由于烹调的温度和时间对菜点质量有直接影响,应列出操作时加热温度和时间范围,以及制作中菜点达到的程度。还应列出所用炊具的品种和规模,因为它是影响烹好菜点质量的一个因素,说明产品质量标准和上菜方式要言简意赅。标准菜谱的制定形式可以变通,但一定要有实际指导意义,它是一种菜肴的质量控制手段和厨师的工作手册。

2.菜点投料单

菜点投料是厨房为本饭店(宾馆)客人所设的菜点投料单,它是根据菜肴的基本特点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列出主、配料及各种调味的名称和数量。投料单以文字表格的方式放在配菜间明显的位置。

3.标量菜单

标量菜单就是在菜单的菜品下面,分别列出每个菜肴的用料配方,以此来作为厨房备料、配份和烹调的依据。由于菜单同时也送给客人,使客人清楚地知道菜肴的成分及规格,作为厨房选料的依据,同时也起到了让客人监督的作用。

二、控制过程

在制定了控制标准后,要达到各项操作标准,就一定要由训练有素、通晓标准的制作人在日常的工作中有目标地去制作。管理者应经常按标准严格要求,保证制作的菜肴符合质量标准。因此制作控制应成为经常性的监督和管理的内容之一,进行制作过程的控制是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最有效的现场管理。

1.加工过程的控制

加工过程包括原料的初加工和细加工。初加工是指对原料的初步整理和洗涤,而细加工是指对原料的切制成形。在这个过程中应对加工的出成率、质量和数量加以严格控制。原料的出成率即原料的利用率,它是影响成本的关键,该项的控制应规定各种出成率指标,把它作为厨师工作职责的一部分,尤其要把贵重原料的加工作为检查和控制的重点。具体措施是对原料和成品损失也要采取有效的改正措施。另外,可以经常检查下脚料和抛弃料,是否还有可用部分未被利用,使员工对出成率引起高度重视。加工质量是直接关系菜肴色、香、味、形的关键,因此要严格控制原料的成形规格。凡不符合要求的不能进入下道工序。加工的分工要细,一则利于分清责任;二则可以提高厨师的专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效地保证加工质量。尽量使用机械进行切割,以保证成形规格的标准化。加工数量应以预测为依据,以满足需求为前提,留有适量的贮存周转量。避免加工过量而造成浪费,并根据剩余量不断调整每次的加工量。

2.配菜过程的控制

配菜过程的控制是控制食品成本的核心,也是保证成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客人两次光顾你的餐厅,或两个客人同时光顾,出现配给的同一份菜肴是不同的规格,客人必然会产生疑惑或意见。因此配菜控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配菜控制要经常进行核实,检查配菜中是否执行了规格标准,是否使用了称量、计数和计量等控制工具,因此即使最熟练的配菜厨师,不进行称量都是很难做到精确的。配菜控制的另一个关键措施是凭单配菜。配菜师只有接到餐厅客人的定单,或者规定的有关正式通知单才可配制,保证配制的每份菜肴都有凭据。另外,要严格避免配制中的失误,如重算、遗漏、错配等,尽量使失误率降到最低限度。因此,要查核凭单,这是控制配菜失误的一种有效方法。

3.烹调过程的控制

烹调过程是确定菜肴色泽、质地、口味、形态的关键,因此应从烹调厨师的操作规范、制作数量、出菜速度、成菜温度、剩余食品等五个方面加强监控。必须督导炉灶厨师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任何只图方便违反规定做法和影响菜肴质量的做法一经发现都应立即加以制止。其次应严格控制每次烹调的出产量,这是保证菜肴质量的基本条件,在开餐时要对出菜的速度、出品菜肴的温度、装盘规格保持经常性的督导,阻止一切不合格的菜肴出品。

三、控制方法

为了保证控制菜点质量、标准的有效性,除了制定标准,重视流程控制和现场管理外,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常见的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厨房制作过程的控制

从加工、配菜到烹调的三个程序中,每个流程的生产者,都要对前个流程的食品质量实行严格的检查,不合标准的要及时提出,帮助前道工序及时纠正,如,配菜厨师对一道菜配置不合理,烹调厨师有责任提出更换,使整个产品在每个流程都受到监控。管理者要常检查每道工序的质量。

2.责任控制法

按厨房的工作分工,每个部门都担任着一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每位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负责。其次,各部门负责人必须对本部门的工作质量实行检查控制,并对本部门的工作问题承担责任,厨师长要把好出菜质量关,并对菜肴的质量和整个厨房工作负责。

3.重点控制法

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 篇4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生产率;

2.降低物流成本; 3.提高设备利用率; 4.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5.控制降低能源消耗; 6.降低产成品、在制品库存; 7.降低管理成本; 8.降低主辅料消耗和过量使用控制废品率; 9.节省空间,实施5S。就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的强化考核、监督,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一、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

1、各部门必须按照公司责任书的要求制订部门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细化公司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制定落实部门具体控制的办法,大致有:(1)计划指标分解法。化小成本核算单位将大指标分解成小指标,分解时必须层层分解到班组、机台和个人,所有的指标必须确保量化。(2)定额法。凡是和成本有关联都必须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来进行控制。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过量使用定额、设备的开机率、劳动生产率等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同时要正确处理成本指标与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和质量的关系),从完成部门的总体目标任务出发,经过综合平衡,防止片面性。

二、强化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健全定额领料制度,才能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才能够实行人工或者班组包干制度来控制工时成本,以及制造费用,如果没有好的定额和比较完善的定额制度,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监督成本的形成,强化核算员、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责任,严控材料的进、出口关,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每天必须进行检查监督,使成本核算真正落实到位,充分反应机台、班组成本控制的真实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调整和指导。同时要不断的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是否符合成本控制的要件,如设备、工艺、工装模具、工人技术水平、原辅材料、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的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紧密结合起来。

四、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1)制定好严格的材料申报、领用、核算、考核流程,明确职责落实责任。(2)部门核算员、调度员必须根据CAPP的定额申报材料计划、下达材料领用单。(3)设备部门要按设备的管理要求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监督检查设备使用情况,确保设备功能齐全、完好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开工生产。(4)仓库保管员必须要配合制造部门按规定对领用的材料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5)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次和批量,合理科学的下达生产计划,减少产成品、在制品的库存量,强化物资、库存产品的代用和新材料的使用。(6)强化员工个人工时的日常控制和考核。确保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最大化,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7)生产调度人员要监督部门内部作业计划的完成进度,科学合理的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并对上述有关指标负责控制,分析偏差,寻找原因及时调整。(8)做好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纠正偏差。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提出改进措施。(9)对发生重大成本差异项目的,实行课题制:

1、就是成本控制很突出的是可能实现而长期没有达到的。首先提出课题,内容包括课题的目的、现状、理由、根据、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2、课题选定后,组织部门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班组长、生产调度、主挡班等从人、机、料、法、环每个细节进行分析并制定详细的控制措施。

3、建立控制团队明确责任强化过程执行。

4、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每天每个班次都要加强监督检查、核算、指导,衡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落实奖赔。

五、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能够促使生产成本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要。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第二,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第三,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及时公布传输,实现信息管理人员与员工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

六、强化成本控制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成本控制制度要落地生根,成本文化要深入人心。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限额领用管理制度。在实际过程中各部门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都是从规范角度出发,都是命令式的制度,没有从实际运行情况出发,不能够真正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同时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力,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技能差、设备自动化程度差、材料质量有波动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过程控制的总结 篇5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过程控制;质量控制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采矿历史,但是在现代高速的经济发展态势下,对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矿产资源的粗放开采和过度开采给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致命的破坏,土壤结构、生物多样性以及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矿山地区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针对现实情况分析矿山环境治理中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略,为我国的矿山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性指导。

1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针对矿山荒芜、岩石裸露以及植被稀少的地区治理而言的。对于这一类型的矿山治理的关键是要恢复固有的生态结构系统,在统筹规划和合理设计的基础上首先清理危岩,并做好削除边坡、人工护坡以及挡墙等边坡修理工作;然后选择合适的土壤进行填充,将裸露的岩石进行覆盖,并选择与土壤性质相匹配的植被进行植入;最后要定时的进行施肥、浇水、疏松土壤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保证植被的正常生长状态,这样在经过几年的人工管理之后基本的生态系统得以建立,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必然得到大力改善。纵观整个矿山治理过程,其中危岩清理、削坡降坡、人工护坡以及挡墙、生物绿化和后期的养护等工作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将在下文中一一进行介绍。

(1)危岩清理:

为了增加边坡的稳定性以及降低后续工作的难度,需要首先进行危岩清理工作,对边坡上的松动岩石、悬挂岩石进行清除,并根据地形地貌的变化特征和生态特征对地表的土壤土壤结构进行清理,同时针对特殊地形地貌以及人工无法清理的地方在条件允许下进行机械清理或是爆破清理,同时要确保人员安全。

(2)削坡降坡:

首先根据规划图和现场情况用白灰圈定回填范围。然后采用皮尺和全站仪相互结合的方式放线,辅以水准仪测量高程;再者合理布置爆破的炮眼范围,使用空气浅空锤治理开凿出炮眼,根据爆破面积和爆破程度合理计算火药量,填装后采用延时爆破的方式进行爆破,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

(3)人工护坡与挡墙:

人工护坡与挡墙的修筑过程中首先需要清理地基,并采用铺浆法砌块石体。石块的砌筑应该选用上下层交错砌筑的形式保证墙体的强度与质量,并采用分层砌筑。内外搭砌的模式确保砌立稳定。砌筑前石块需要事先浇水,但是不能有积水残留,砌筑石缝应该保持在20mm~35mm的范围内,较大的石缝用碎石填补。砌筑完成后石缝要用浆料填涂,但是外墙面上不能残留有涂浆,保证墙体砌筑的外部美观。

(4)生物绿化:

根据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土壤结构选择生长速度快、生命力顽强且价格便宜的苗木进行种植,同时营养钵对于苗木的成活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保证营养钵的完整性。注重运输质量,在运输过程中用隔热网覆盖,防止水分流失,同时对于营养钵损坏的苗木要禁止栽种。栽种过程中按照苗木的生长习性合理安排种植密度,预先进行施肥以保证土壤的肥力,然后对栽种深度、定向与排列以及栽种季节进行严格限制,提升苗木的存活率。

(5)后期养护:

苗木的后期管理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该派专门的技术和工作人员负责苗木的后期养护工作,定时对苗木的生长情况、存活率以及生长速度等进行记录,在发生自然灾害或是病虫害时及时做好应急预案,并定期对苗木进行灌溉和修剪。

2质量控制

2.1以人为本,提升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在整个矿山环境治理的国工程建设中,需要首先强调人员素质和工作态度在提升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和承包单位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选拔与选调工作,选取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涨以及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从事矿山的环境治理工作,并通过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准则的方式来约束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以人员素质为突破口提升矿山环境治理的总体质量。

2.2完善工程材料的验报和审查机制

矿山环境治理中要涉及到多种原材料如石块、石灰、水泥、苗木以及多种工程机械和设备的采购和运输等,如不及时完善工程材料的审报和验收将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首先应当根据工程需要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对供应商的相关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定期抽查工程材料的质量,质量不过关的工程建筑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同时,工程材料的采购、运输、储藏以及取用等均需要进行严格登记,定期出具原材料的使用和结余报告,方便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定期审查。

2.3完善工程质量审查制度

一套相对完善的工程质量审查制度是保证矿山环境治理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打击违法犯罪、遏制以公谋私的有力武器。为保证治理质量,在治理技术人员对各治理段、治理班组的治理质量进行巡视检查和现场跟班监督相结合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四级”质量检查程序,首先由工作人员进行自检,工作质量不合格者进行翻修或是拆毁;其次是班组长检查,勒令组内人员按照相关施工方案和要求进行工作,同时这两次检查过后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再者,由技术人员、质量员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得低于70%,不合格者给予补救机会,或者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是由技术负责组织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抽查率不得低于50%。

3结语

在当前环保问题日益严峻的前提下,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提升矿山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应刻不容缓。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提起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措施提升矿山环境治理中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水平,减少因为过度开采和粗放型开采活动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使得地表植被和地貌景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进而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改善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 篇6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工程建设的一种系统化、技术性、专业性、政策性控制,涉及了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与各个阶段。在此,浅谈了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在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突出了各阶段造价对整体造价的重要性作用。

摘要:随着WTO的加入,我国正式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提高了我国建筑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率,而工程造价也成为了建筑行业所急需控制的要点。所谓“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就是在建设方案的优化和设计方案的基础之上,采用某些方法和措施,在建设程序(工程投标、项目实施和工程竣工结算)中把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额定造价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求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忽略前期的造价控制,只注重项目实施阶段。虽然这是有用的,但是这样也存在弊端。如果一开始就决策失误或者设计的方案不是最优的,那这次的造价预算可是太盲目了。所以,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对工程造价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工程造价、施工、控制

一、工程投标阶段

通过在建筑市场工程投标竞争,业主选择最优的承包商,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这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手段。所制定的工程造价应合理、准确,但又能突出企业竞争实力。首先,造价管理人员应仔细考察施工现场。然后,根据现行取费标准、施工图纸等编算投标底线(即标底),并使标底控制在预算内。最后,确定需购买或者租用的设备费用是否符合实际。评标、定标中把造价执业者以及造价编制依据的合法性作为评判定标价是否合法有效的依据,保证标价的科学合理。

在此,编算的标底不仅要经济、合理,还要适合不同的评标准则。第一种,业主有标底,报价应接近标底或者标底向下浮动某一值,以此为最优报价。第二种,业主没有标底,报价应接近所有投标商报价的平均值或者以平均值为标准上下浮动这个范围内的最低报价,即为最优报价。新世纪后,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致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严重压缩,市场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造成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施工商不得不面对黑暗的市场竞争。若施工商只是为了经济利益去承接工程,这显然是没有远见的。

二、工程实施阶段

工程造价从头到尾地存在于整个工程中,尤其是在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作用不言自明。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不断改善施工队伍任务的分配,从而获取良好的经济利益。作为工程造价业务人员来说,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约定办理协助业主分析索赔事项,分清责任,及时提出反索赔,挽回不必要的损失;按合同和已经约定的规定,及时计算每次变更引起的造价变动,为业主投资决策控制提供依据。

第一,工程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关键在于施工队伍的配置。施工队伍的配置作为施工方案与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结果,其配置的优劣与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高低和工程最终的收益。这就要求在工程实施阶段中,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合理的条件下,结合设备与材料的市场价格,选择最优施工方案,从而对施工队伍的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第二,编制施工预算是工程实施阶段中容易忽视但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施工预算,就是以施工方案和施工队伍的配置为依据,对各项设备和材料支出作出预算,合理的优化施工队伍的配置,以便用较低的成本、较高的质量来完成承接的工程。这就要求工程造价人员要分类对各项施工都进行预算,结合设备和材料的市场价格,便于对成本进行预算性的分配。然后再以各项预算为依据进行分包单价,以施工预算为标准,衡量分包单价,若分包单价超了预算,要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共同分析,找出差距的来源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接着,按照施工预算进行管理。此外,按照施工预算进行设备的租用和材料的采购,可以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及时完成工程签证,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高效补充认可。

三、工程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是对工程造价的最后决定性手段,也是工程造价业务人员的的本职。应加强合同管理,实行合同逐项审查制度,使工程造价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得以确认和控制。至于如何进行工程竣工结算,有很多的.方法,现在先简单列举几点:

1、工程签证应与竣工图和竣工资料相一致,在工程结尾时要组织专人整理。2、项目的划分要尽量与定额子目的划分相呼应。3、准确计算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时要根据设计图纸和竣工图纸去计算,并注明计算规则与计量单位,一定要注意不要重复与遗漏。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定额补充。5、编制工程竣工结算,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竣工结算是对工程竣工价款最终结算的活动,是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重要的一环。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承接工程的进度快慢与质量优劣,甚至工程的成功与失败。总而言之,对工程造价进行全过程的控制是工程管理与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工程建设的各个有关单位应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参与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政府要加强造价动态管理,正确引导建筑市场中的公平竞争,遵循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来确定调整经济政策、发布相应的法规政策,使动态管理体现于全方位稳定建筑市场价格总体水平,主动调节市场,实行间接、指导的管理,对形成竞争有序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将起到规范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只有有效对工程造价进行了全过程的控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丰艳萍,蒋传辉,丰艳萍,蒋传辉.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研究[J].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01)

[2] 赵美云. 浅谈国外工程造价管理[J]. 山西水利科技. (S2)

道路工程的过程控制 篇7

公路施工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是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控制目标之一。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直接影响公路项目的施工进度成本核算,同时不仅影响工程交工后的使用,更影响公路施工企业的社会信誉。然而,公路施工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公路从业人员流动大,露天施工,立体交叉作业多,同时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决定了在施工过程中不稳定因素众多,从而使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难度陡然增大。而公路施工质量控制又是整个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最关键阶段,因此,公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1 公路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以控制和保证公路施工为目的,应该从施工准备施工生产到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运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在全体人员的参与下建立一套严密、协调、高效的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1 思想保证体系。

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全体人员真正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

1.2 组织保证体系。

公路工程质量是各项管理的综合反映,也是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1)建立质量管理小组;(2)健全各种规章制度;(3)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主管人员和参与施工人员;(4)建立质量信息系统。

1.3 工作保证体系。

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把质量保证体系中采用的全部要素、要求和措施系统的写成方针性和规范性的文件,如:质量方针和程序、质量计划、质量手册、质量记录等。

为了加强对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明确各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可把施工项目质量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1)事前质量控制,在正式公路施工前进行的质量控制,其控制重点是作好施工准备工作,且施工准备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2)事中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中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全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3)事后质量控制,在公路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其具体工作内容有: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组织竣工验收。实际工程中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主观上的,因而通过努力可以避免,有些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虽然不可能完全根除,但还是可以尽量避免的,至少可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 公路施工工程质量与成本、进度的协调控制研究

2.1 公路施工工程质量与成本协调控制。长期以来,许多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对质量与成本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公路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经济陷入困境。另一类是片面追求利润,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多而任务不饱满。工程建设企业为了寻求生存,占有市场,不惜压低价格,微利甚至亏损来获得承包,不规范执行施工程序,施工安全没有保证,工程质量隐患重重,更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盈利或保本的目的,只能通过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来完成工程。

要正确认识公路工程质量与项目成本间的关系,就必须运用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走出这个误区。首先,要明确“质量成本”的定义。质量成本是指工程中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公路工程建设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投入人工、材料、机械,再加上直接和间接的管理费用,并最终形成的建筑产品使用价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即是透过质量成本而得以确定。从质量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要使公路工程建设企业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工程的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一般说来,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因质量不足引起的内、外故障成本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只有在三者的交叉作用下,才能达成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所以,公路施工工程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

有效地在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质量成本控制,除了要在宏观上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成本责任制原则,理顺管理思路,从制度上对管理责任加以落实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合同就是这个“的”。不管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质量成本预测预控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签订好合同。形成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对于切实做好质量成本的预测、预控以及过程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公路施工工程质量与进度协调控制公路施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进度应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工程建设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公路施工工程投资按计划工期交付使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质量好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返工,减少建设单位的经常性维修,减少施工单位成本投入,延长建设工程的使用年限,保证公路施工工程的稳定长效运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维护成本。因此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是公路工程建设产生经济效益,满足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进度,因人、机械超强工作造成工人疲劳,机械维修,材料供应紧张,施工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而质量管理严格就可能影响进度;但如果质量控制严格而避免了返工,又会加快进度。工程项目管理就是要解决好二者的矛盾,既要进度快,又要质量好。

在公路施工工程中无序的追求建设工期,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就会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施工速度赶工期,使工人劳动强度加大,质量目标难以操控,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和不能返工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片面的精做细千,虽然质量上去了,但相应的会造成工期延后、投资成本增加,使企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失去后续发展动力。所以,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均衡、协调是保证公路施工工程能如期、保质完成的最有效手段。

公路施工工程进度和质量管理的协调规划,对工程工期与质量,以及工程经济效益与整个工程投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公路施工进度控制和质量管理规划设计,在施工中的关系是紧密的,只有认真做到进度与质量管理二者协调统一,才可以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优良的工程产品,实现公路工程施工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西康.土木工程施工[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篇8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067-01

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诸多优点,强度高、车型平稳、无扬尘、无振动、噪声小等,且坚实耐用,抗滑性高、平整度和稳定性高。所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中都已运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优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要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材料、设备、技术水平、施工水平等。因此想要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就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加以严格的控制。

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招标文件以及招标合同的规定,设计图纸的熟悉,工程人员配置,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材料的准备,拌合场的设置,工程施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作面的提供等。

1.1 熟悉设计图纸,招标文件及合同规定

是为了更加合理的确定施工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施工过程中不出现不必要麻烦而定下的良好根基。

1.2 工程人员配置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工程施工进行时,每个工序的互相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工程施工人员都应该是双班倒班制度。从而达到更好的链接工程施工程序。

1.3 拌和场设置

拌合场的位置安排首先要考虑到场地位置在运输上的合理性,场地必须宽大,平整,其次还要考虑到此场合设置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周围居民是否有影响。

1.4 原材料的准备

沥青路面本身质量的优劣与原材料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原材料的质量是路面本身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原材料的采购和控制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合理的管理,材料的采购必须要做到随时随机抽检,选用满足技术要求的材料。材料采购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时要与实验人员密切配合,能做到随时检验,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场。

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控制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采用马歇尔实验法来确定混合料材料品种、矿料以及沥青用量的。通过抽提试验可以使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符合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以及控制沥青混合料的用量。因此,必须严格的遵循取样和实验程序,这样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从而反映出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情况,此外,沥青混合料试件密度的测试也是作为计算路面压实度的依据。

3 工作面的提供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铺筑在刚性基层之上的,此基层的强度、弯沉的大小、平整度等对沥青混凝土面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基层上面必须铺撒一定量的透层油,沥青混凝土各个面层之间要撒布粘层油,在工程施工之前要对整体基层进行一次检查,看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表面松散度如何,平整度是否达到标准,如果发现不符合规范设计要求的位置要马上进行处理。尽量保证基层表面的干燥、整洁、无松散石料。

4 铺筑阶段

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阶段的主要工序有以下几个方面: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工程施工缺陷处理等。

4.1 沥青混合料的拌合与运输控制

在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过程中必须要从混合料的配级、沥青的用量以及搅拌时的温度与时间等多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提高混合料施工时的摊铺效果。想要更好的保证沥青的质量,那么就要在尽可能低的拌和温度和最短的时间内降低其本身的氧化与挥发所产生的损耗。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也要保证其被充分的覆盖,以防止沥青在高温情况下受到阳光等其他因素所造成的氧化等现象。

4.2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控制

摊铺的过程主要是控制平整度与宽度。根据设计宽度可利用熨平板的延伸来调整摊铺宽度。在设定摊铺宽度时应尽量的减少纵向接缝,使其一次性完成,部分加宽路面也可采用两台摊铺机进行联合作业。在设置纵向接缝时,要使其与车道的标线吻合,为了控制摊铺时的平整度,摊铺机熨平板的自动找平装置必须要设置一个精准的找平基准面。

4.3 摊铺的速度

摊铺沥青混合料必须匀速并且要连续不断的摊铺,根据施工中所用到的沥青拌和楼的生产能力和沥青摊铺机本身的机械性能来确定其摊铺的速度,摊铺沥青混合料中面层采用的是走浮动式基准梁来控制摊铺的厚度与纵面高程,并且要随时随地的运用水准仪跟踪检测松铺高程及压实后的高程。

4.4 碾压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一旦摊铺成型后要及时的进行碾压,碾压前技术人员要认真的检查,发现有问题是要及时的让工人进行修补。碾压时,要先用轻型双杠轮压路機先进行一遍稳压,碾压时要力求速度平稳,行走路线要笔直,工作面长度不能大于50m。稳压阶段完成后即可进行复压,复压结束后进行最后的终压。在碾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随时的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处理解决。

4.5 碾压温度

碾压时必须根据施工规范技术要求来确定碾压温度。对压实质量影响最大就是初压温度,所以施工时应该重点注意,严格控制。

5 检测与缺陷

(1)工程检测始终贯穿于整个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过程之中,碾压成型后的路面必须要满足设计要求。检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平整度,宽度,厚度,高程以及钻心取样等工作。

(2)常见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缺陷。常见的缺陷有很多种,使用效果上,施工工艺上等都有很多的问题。道路表面出现波浪、密实度不够、局部推移、松散、隆起等。想要解决此些问题就要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上的应用,施工过程中加强人员管理,加强各种硬件设施的配合,用心施工,精心施工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3)资料的收集整理,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材料的自检资料,质量评定资料,这些资料必须全部分类存放,资料的种类包括很多,各种检测试验表,照片,声像及一些原始记录。能够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是工程竣工验收的关键依据。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就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各个施工的环节,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从而减少后续的维修费用,以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施工涉及的方面很广,影响平整度的因素也有很多,在整个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做到时时总结,尽量克服人为的不良因素,注重引进新的技术、材料、工艺以及新设备。要做到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严格的控制施工过程中各种实验与检测,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科学施工,安全施工。在保证精心施工的基础上,必然会做出高质量的工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殷岳川.公路沥青路面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上一篇:联谊组织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人类简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