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精选9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篇1

总分:5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 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 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 2.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的杰出工匠是

A.鲁班

B.李春

C.李白

D.郦道元 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4.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A.重视教育 B.倡导节俭 C.轻徭薄赋 D.虚心纳谏 6.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7.“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末?停末?禾苗待我灌醉。”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下列哪种生产工具使用时的情景()A.水排 B.翻车 C.筒车 D.耧车

8.国家公务员考试被称为是中国第一考。在隋唐时期,国家通过()选拔人才。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八股取士 D.科举制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A.“开元盛世”时期 B.“贞观之治”时期 C.“文景之治”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 10.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 11.唐太宗被各少数名族称为“天可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试卷第1页,总4页 A﹒唐朝国力强大

B.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很高 D.唐朝的经济繁荣

12.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业珍品的是()A.青花瓷 B.冰裂纹瓷器 C.唐三彩 D.白瓷 13.请你猜一猜历史谜语:持久和平(打一古地名)。下列统一王朝中,定都此地的是()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汉 ⑤隋朝 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14.世界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开始于

A.西汉 B.秦朝 C.唐朝 D.隋朝 15.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阎立本 D.吴道子 16.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李白的诗集 B.韩愈的散文 C.《金刚经》 D.《大藏经》 17.下列民族中,灭掉西夏、金、南宋的是()

A.契丹族 B.党项族 C.蒙古族 D.满族 1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

A.广东沿海 B.四川地区 C.中原地区 D.浙江沿海 19.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其中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哪一组人物

A.李 渊 赵 构 铁木真 B.李世民 赵匡胤 铁木真 C.唐玄宗 赵 构 忽必烈 D.李世民 赵匡胤 忽必烈 20.“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其中回族是在下列哪个朝代形成的?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21.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专门设置哪一机构加强对它的管辖? A.宣政院 B.伊犁将军 C.驻藏大臣 D.军机处

22. 后人仿照杜甫凭吊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冤死,常使后人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后人对哪位历史人物的痛惜、怀念和敬仰之情?

A.文天祥 B.岳飞 C.寇准 D.秦桧

23.“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普遍使用指南针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25.《水浒》中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在北宋都城——东京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

试卷第2页,总4页 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 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 D.好汉比武的擂台

二、材料题(共25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9分)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成绩。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下列历史人物的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其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那么他就是谁?(1分)人们把他统治时期称为什么?(1分)其为了加强汉藏友谊,把谁嫁到了吐蕃?(1分)

(2)图二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们称她的统治为什么?(2分)

(3)图三中的历史人物远赴天竺学习佛教,他是谁?(1分)其归国后著有一部书籍名叫什么?(1分)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图四人物的名句,他就是谁?(1分)被后人称为什么?(1分)

27.(10分)如图,请你仔细观察下面两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

一、图二分别是哪个朝代的运河?(2分)运河开凿时在位的皇帝分别是谁?(2分)

(2)如果你是唐朝的一位商人,携带货物从洛阳到江都,可能经过那几段运河?(2试卷第3页,总4页 分)

(3)它们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各是什么?(2分)

(4)你认为大运河在当今还有作用吗?说说你的看法。(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耨,古代锄草的农具)。民食(食:吃)鱼稻,以渔猎山伐(伐:采集)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忧:担心)冻饿,亦亡(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盛:繁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忘:无)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覆:供应)衣天下。

──《宋书》

(注:《汉书》为东汉时人所撰关于两汉的历史.《宋书》主要为记叙南朝时宋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哪一地区的经济状况?(2分)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状况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重心转移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试卷第4页,总4页

参考答案

1-5.ABBAD

6-10.CCDAD

11-15.BCDCA 16-20.CCBBC

21-25.ABBAC

26.(1)唐太宗或李世民(1分)贞观之治(1分)文成公主(1分)(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分)(3)玄奘(1分)《大唐西域记》(1分)(4)李白(1分)诗仙(1分)

27.⑴隋朝、元朝(2分)隋炀帝、元世祖(2分)⑵通济渠、邗沟(2分)

⑶隋朝运河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1分)元朝运河的目的:为了南粮北运。(1分)⑷有。(1分)如:可作为南水北调的重要途径;可发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可开发旅游资源等。(1分)

28.(1)地区:汉代(两汉)和(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状况。(2分)(2)变化: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1分)

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南方自然条件优越。(1分,任意一点)(3)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篇2

“玄宗时宰相姚崇令人灭蝗, “仅一个州, 就消灭蝗虫14万石。 (1) ”页下注“ (1) 石 (dàn) , 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1]14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称谓之误。“市制”虽是指我国创造和长期习惯使用的度量衡制度, 但在古代度量衡制度并不能称为市制。“只是到1928年时, 才开始称为市制 (市用制的简称) 。全国解放后, 正式把我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称为市制。”[2]99“1959年6月国务院规定以公制作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同时仍保留市制。”[3]792市制的标准量制是1石为10斗, 1斗为10000毫升。就唐代而言, 虽然“斛”、“石”可以互换使用, 但其标准量制是“斛”而非“石”, “实际用‘石’作为容积单位自宋始”[4]284, 唐代的标准量制是1斛为10斗。由于斛石可以互用, 故也可说是1石为10斗。此似与教科书所言相同, 但事实上, 唐制大斗1斗等于6000毫升, 小斗1斗等于2000毫升。与市制相差甚远, 故称唐时的石是“市制容量单位。1石为10斗”是不正确的。其二, 读音之误。石作为容量单位, 在唐代读为shí, 而非dàn。《说文》:“石, 山石也。”段注:“或借为硕大字, 或借为禾石字, 禾石, 百二十斤也。”读音皆为石声, 而石声为“常只切。”[5]448故“石”在汉代作为重量单位, 读为石头的石。唐宋时的字典《玉篇》:“石, 市亦切。又厚也, 斛也。”[6]411《广韵》:“石, 常只切”[7]518, 皆读为shí。石音发生变化出现在宋代。据梁方仲称:“北宋时四川的成都府及梓州两路已出现了‘擔’这一权衡单位的名称。不过, 当时这些地区仍以石 (量制) 作为米谷的计算单位, 只有一些‘杂色’的税物才以擔 (衡制) 来计算。自清初以来, 在很多省区, 民间已通俗称衡百斤为一擔 (担) , 而量一石亦称作一擔。擔、石二名从此往往通用。”[8]526因此秦似称“石在北方话中有dàn的一读, 是晚近的事。”[9]375

2.《中国历史》 (下) :

“唐玄宗时期, 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 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 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 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 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 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 李昂大为不满, 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 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 摘出来贴在墙上, 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 还丢了颜面。”[1]17

笔者按:此条错误有二。其一, 李昂虽是进士第一名及第, 如下文所证, 当时官方并没有状元的称呼。故称李昂状元出身不妥。其二, 向李昂为李权说情的人不是李昂的舅舅, 而是他的妻父。考此典出自《唐摭言》, 向李昂举荐李权的人, 史书称是李昂的“外舅”, 所谓:“既而昂外舅常与进士李权邻居相善, 乃举权于昂”云云[10]11。按《尔雅》云:“妻之父, 为外舅;妻之母, 为外姑。”[11]2593《说文解字》所谓:“舅, 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5]699据此, 为李权说情的人是李昂的妻父而非舅舅。

3.《中国历史》 (下)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扩建学舍, 增加学员。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中进士。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1]18

笔者按:此条问题有二:其一, “贞观年间,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录取极严, 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此论不确。因为贞观年间并非每年都开科取士, 如贞观“二年米贵不举贡”、贞观“十六年不贡举”[12]276。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也不在千人以上, 所谓“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10]4虽有千余人之说, 但这是包括了明经等科考生在内的。如宋人王珪所谓:“唐自贞观讫开元, 文章最盛, 较艺者岁千余人, 而所收无几。咸亨、上元增其数, 亦不及百人。”[13]3614其二, 所谓:“进士科中第一名的, 称为状元。”值得商榷。

首先, 对进士第一名的称呼, 唐代并非状元一个, 还有状头、榜元、榜首之称。因应举者皆须向有关方面呈交填有证明其身份内容的家状, 故称居首者为状头或状元。如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仙人许状头。”[14]4153孙棨称乾符中, “孙龙光为状元”颇惑于名妓郑举举[15]28。因应举者省试合格后, 放榜于尚书省, 夺魁者名居前列, 故名“榜元”、“榜首”。如范摅称李肱于文宗元年, “以榜元及第。”[16]15另外在唐代, 制科第一人亦可以称状元, 如唐宣宗大中五年莫宣卿中制科第一, 柳珪遂有《送莫仲节状元归省诗》。

其次, 唐太宗时, 进士第一名尚无“状元”之类的称呼, 随着科举文化的发展, 中唐以后, “进士登第名噪一时, 获第一者更为士林所重。所谓‘榜元’、‘榜首’、‘状头’、‘状元’之类的称号, 就在这时开始出现。”[17]而此前科名高低并不受人重视。如李诚开元三年进士第一, 其《墓志》称“开元三年举进士, 十年兴茂才, 十七年举文学, 皆射策取甲科。”[18]卷11李琚开元二十二年及第第一名, 其《墓志》论及此事时, 也不过是说:“遂以乡贡进士及第”而已[19]1619。柳宗元为杨凝、魏弘简等进士第一名所写的墓志中, 都没有用状元称号, 如他为杨凝写的《墓碣》称其“君既举进士, 以校书郎为书记”[20]212。为魏弘简所作的《墓志》称其“由进士策贤良, 连居科首”[20]223。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篇3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教学活动建议

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典型例题]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解析: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参考答案:C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实业救国”得到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范旭东

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到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纱厂参观学习

B.用轮船运送货物

C.业务员给张謇发电报

D.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定军山》

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主要是因为他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南通博物苑

C.南通师范

D.福新面粉厂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高呼:“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矣。”“今”指的是()

A.洋务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抗战胜利后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D.海外华侨支持民族工业

6.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在创办之初,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根据本单元知识,你认为荣氏企业创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③内战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1895年,一个法国记者来到中国,他在北京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所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B.见到许多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C.用电报向国内的报社发送新闻消息

D.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康熙字典》

9.1902年,实业家张謇在企业经营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A.给在上海的商户打电话商讨业务

B.乘轮船旅行

C参观北洋舰队

D.订阅《申报》,了解世界大事

10.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下面关于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创办于洋务运动中

B.它的总部在北京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11.1910年,一位河南人到上海出差,在他的日记里不可能记述的事情是()

A.见到许多外国商人

B.乘坐轮船游览黄浦江

C.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D.见到许多中国人都剪掉了大辫子也赶时髦把辫子剪了

12.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

A.人们业余生活中看电影娱乐

B.男子觉得留辫子不再是时尚

C.中山装成为时装和革命的代名词

D.女子缠足被看作是保守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

13.认真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2)这些企业都属于_______。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轻工业

D.民族工业

(3)从这些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特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1899年他创办了大生纱厂。(1)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2)针对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提出了什么口号?他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5.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因此他一生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请你收集资料,围绕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一中心,为他撰写一段传记。要求:内容详实,符合史实,语言精练,不超过200字。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教学活动建议。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典型例题]

例1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解析: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海国图志》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写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现在戊戌变法前,所以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都有可能。但是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经废除科举制了,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B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开路先锋》、聂耳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抗击日本的侵略。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在《申报》上可能登载的新闻有()

①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③废除科举制度④皇帝下诏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中国人可以乘火车从北京直达张家口最早是在()

A.1876年

B.1881年

C.1905年D.1909年

3.郭强为《开心辞典》栏目提供了一个涉及近代科学技术的题目: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它于1909年完工,它令外国人折服。它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4.右图人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致使我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包括()

①他设计和主持施工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②探索出制碱新工艺③撰写《制碱》一书④向世界公布制碱奥秘,打破帝国主义制碱垄断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茅以异

B.李四光

C.詹天佑

D.侯德榜

6.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止,许多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为之著书立说的著名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孙中山

7.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海国图志》

D.《制碱》

8.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被翻译,1898年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书,但它不是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吸取精华,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这本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制碱》

C.《天演论》

D.《变法通义》

9.决定创办右图所示大学堂的是()

A.李鸿章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张之洞

10.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选拔人才方式倒出的重大贡献,它经历了一个盛衰演变的过程。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揭开了科举的先河

B.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贡献

C.宋代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1.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借“狂人”之口,大胆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它是周树人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是()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O正传》

D.《祝福》

1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领导

B.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都把反封建作为自己的使命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3.下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在民族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C.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D.它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激励许多青年走上抗日战场

1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灾难,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团结御辱,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5.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所著的批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6.下列作品中,歌颂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黄河大合唱》

C.《李有才板话》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非选择题

17.梳理线索是我们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请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命一个恰当的标题,并梳理出材料线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第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8.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让你比较魏源与严复这两位近代思想家,你会采用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19.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你最敬佩哪一位,请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1.C 2.D 3.A 4.B 5.B 6.D 7.C 8.D 9.C

10.C

11.D12.A

13.(1)分别是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范旭东。(2)C D(3)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14.(1)《马关条约》。(2)“实业救国”。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挠下不能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行不通。

15.略。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1.A 2.D 3.D 4.D 5.D 6.B 7.C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D 16.B

17.标题提示:围绕近代教育改革命题即可。线索:(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3)1903年,新式教育体制诞生。(4)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18.用表格法从两人的生活时代、主要著作、思想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 篇4

课题:贞观之治

年级:七年级

主备:邓宪涛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三、学习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见疑(学前准备)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 课型:新授课

科目:历史 审核:陈文斌

使用教师:邓宪涛 使用时间:

第1页(共2页)邢台市第六中学教学设计 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她提拔的,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㈣、总结练习:(自我总结、自我测试、当堂反馈)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㈤、布置作业: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完成本节余下练习,复习本节主要知识点; 预习下一节,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六、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篇5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我国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5 世纪,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比中国晚约四百年。

2、指南针的应用

(1)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3、火药的应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3)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4)13、14 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二、史学成就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

叙事范围司马迁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三、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词人代表作品风格婉约派李清照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 于运用口语,显得清新自然。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慷慨激昂,气势豪迈。辛弃疾4、元曲

(1)由杂剧和散曲组成。

(2)最优秀的剧作家: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绘画(1)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2)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 。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篇6

1.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人尊称他的为“天可汗”。

2.唐朝加强西域地区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唐与吐蕃关系:

(1)7世纪前期,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1.“唐人”由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与日本的交往

(1)日本人东来:隋朝时已经有日本遣使者到来,到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2)鉴真东渡: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去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4.与新罗交往: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第七、八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二)

1.建筑: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700多年后,欧洲才建成类似的桥。

2.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

4.书法: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步入又一个高峰。最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柳公权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

5.绘画: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篇7

一、导读系统的内容与特点

1.“写在前面”是导读系统的特点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太多概念,但“写在前面”给了学生一种提示。七年级教材的“写在前面”,是用导语直接同学生对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写到新学期又开始了是学生承接小学阶段后的又一次开始,表明语文学习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写到语文的学习范围,主要围绕人生、社会、自然进行学习,并提到课文、综合性学习两大重点内容,表明上册的学习学生要着重注意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每一个单元选取了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进行典型的案例摘要,从各个领域出发,感受不同价值取向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放大了语文学习的世界。同时,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要注重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要善于积累,要重视一点一滴的语文学习。最后说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是基础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是在学习语文,各学科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整体。

这样的写在前面,既总结了初中生之前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很好地向学生介绍了初中语文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语文学习有了较好的把握。

2. 七年级上下册各单元的导读特色

单元导读系统为课程打开了一扇窗。七年级上、下册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七年级上册从人文、学习、自然、人生、未来、科幻角度出发;七年级下册从成长、爱国、为人、艺术、探险、动物角度出发。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学习一个从家庭出发,另一个从国家出发,弘扬了“国家”的主题意识。上册围绕自然界,下册围绕动物界;上、下册第五单元都是关于探秘,一个是科学探索另一个是探索自然。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联系密切,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知识的广泛性、严密性、整体性。单元导读系统是教学的舵手,单元中简简单单的两段文字清晰地表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为教师教学指明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学生的初步学习明确了内容,并确定了单元特色。

3. 课文导读系统

课文导读是每篇课文的引子,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为课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这一部分既是对课文的引入也是对学习课文的要求。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顺”“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2]。该导语既是对课文整体的概括,也表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这样的导语会使人产生联想,散步的当时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矛盾,主人公又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会给人以一探究竟的感觉,所以这样的导语设置具有提示作用,比起直接阅读课文要好得多。

二、插画的内容与特点

插画是教科书中为课文所配的图画,它在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记忆。根据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书面扉页后插画和课文中的插画。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插画介绍

七年级上、下册的书前插画主要有人物肖像(作者、主人公)、课文的情节图、风景图、动物图、漫画等。文中插图主要是作者肖像、主人公肖像、情节图、风景图等。插画的安排是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接受程度而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其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处于形象思维的思考阶段,繁多的语言文字会造成他们阅读困难,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阅读课文中设置一些简单的插图能缓解理解压力,提高学习效果。七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设置都是简单的线条为主,生动活泼,辅助了阅读内容。不仅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缓解文字带来的巨大冲击。

2. 插图与阅读相匹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文的插图不是每篇都有的,哪些课文需要配备插图,插图放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都值得研究。如人物肖像类,编写者为突出作者、关键人物、主人公会配有简单的插图,便于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真切感受和记忆。如冰心的《观舞记》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编者却为课文配有插图。这是一篇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课文,如果只看课文,我们无法想象到舞者有多美,无法感受异国风情的动人,但配有插图,一看便知,学生也会在头脑中有整体的舞者轮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特色,产生共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插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利,插图对于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来说,是一把利器。又如《看云识天气》扉页安插了关于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图片,这几张图片十分生动形象,胜过了语文课本里的千言万语,清晰明了的插图加上作家的经典叙述,将教师、学生、文本连接成一个整体,减轻了学生的理解压力,也减轻了教师用语言空洞描述的压力。

三、注释的内容与特点

注释或称注解,注释力求简单明了、便于理解。语文课文的注释包括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文言文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能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体现教学要求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且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这就要求注释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效率和效果。注释虽然是语文教科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语文教科书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题目注释:如“七年级下册的《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的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这是关于题目的注释,交代了浙江绍兴的一种地域文化。鲁迅是通过社戏的一系列特色活动,表现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样的注释会使学生在阅读之前有一个理解,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完善对主题的理解。

生字注释:如“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做“盔”,身上穿的叫做“甲”。“羸弱”瘦弱。“告罄”指财物用完。“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者疼痛非常剧烈。生字词的注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扫清障碍,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有较大作用,同时对这些词汇进行识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优美词汇、专业词汇,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水平。

词语注释:[那些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四眼狗]对戴眼镜人的戏称。这些词语都是阅读课文中特有的词语,有地名、书名,还有许多作者自创的词语,如果不加以注释,学生无法知道它在课文情景中的特殊意思,因此,词语注释增加了语文阅读的趣味性。

文言文注释:[尝]曾经。[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扳]通“攀”,牵,引。文言文注释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等。文言文注释能够使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规律,形成系统完整的基础词汇体系,对于今后学习文言文课文有较大帮助。

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词,注释帮助学生理解个别词汇的含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课文中的陌生词语并不止一个,但我们不能逐个进行注释,如果全部进行注释,势必会加重师生负担,注释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一点一点的积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表达水平。

四、结束语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通过导读、插画、注释三部分来发挥它的作用,成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助读系统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助读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向;插画增加了阅读的审美性,减轻教师的课堂压力;注释增加了学生词汇的积累。总之,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越来越受到教学编写者的重视。助读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为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参考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助读系统,人教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3年版七年级上下册[Z].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篇8

关键词: 数与代数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及编排

对于数,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从易到难逐步呈现数的概念.同时,式子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元一次方程扩展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出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方法上包括方程组的解法和不等式组的解法,符合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知识要求.

2.从知识的安排层面上看

(1)教材把实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放在七年级下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七年级上刚学习了有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最基础知识点,该知识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密切的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知识的迁移效果相对来说比较显著,学生容易接受.

(2)在实数的学习中,出现了无理数.对于初中阶段,无理数是数系扩充的终点,它很抽象,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心理特征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性格和心理上也越来越稳定,有足够的能力接受它.

3.具体知识点呈现方式

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图文资源,在每章节,设计有章前图、章前语,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问题信息.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学习情境,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无形链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联系已有经验.

例如: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先出了个题目并引导学生得到表示式x+y=10,2x+y=16,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则是联立了两个这样的方程.

紧接着教材引导读者解一个方组,探究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从而得出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例题的编制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很多例题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体现“做数学”的思想:数学思维不但要追求严谨,更要讲究灵活,“做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3.注重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材中例题的数量有限,这就要求例题的典型性.因此,要注重融合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做到举一反三.

4.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多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已有的条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拓展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比如说学生的情绪、气质、性格等.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对称美、简练美和和谐美,等等,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积极的影响.

三、习题

课后练习题的数量应该适量,习题数量过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习题数量过少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很好地辅助教学的目的,个别知识点所包含的习题数量也是根据各自的难度和重要性设置.从而使得习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教学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从而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经统计,数学习题的类型主要分为五类: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解答题.这四种类型的习题难度依次增加,安排比较合理.

四、教材特点分析

1.在知识的衔接上逻辑性强:上学期刚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就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接下来就是不等式组.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有利于师生总结完整的知识框架.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一套教材的灵魂,本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作出了强调,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3.摒弃了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

4.增添了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

5.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思考等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6.教材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同时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部分的比较研究[D].2013.

[2]杨慧娟、裴昌根.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 篇9

第十五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明朝君权的主要表现、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的基本史实 2.通过明朝与隋唐科举的对比,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君权的加强,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教法学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作者当年明月。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那么,明朝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呢?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完成学案。1.明朝的建立:______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导致农民起义,______年初,______以______为都城,改称______,建立______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①在地方:废除_________,设立直属中央的______,分管___政、______和______政。

②在中央:废除______,撤销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_____负责。全国的 大权,都集中到了______手里。

③建立:_____机构--_______。④科举制:利用“_________”,束缚人民的思想,加强君主的统治。

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完成学案。1.靖难之役:

①.背景:为了巩固统治,_______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_____大权。_______死后,继位的_______看到藩 1

七年级历史

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_______。②.过程:在削藩的过程中,北平的燕王_______,打出“_______”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_________”。

③.结果:靖难之役以_______的胜利告终。_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2.明成祖迁都: ①时间:_______ ②迁都:_______(改北平为_______)③目的:加强_______对_______的控制。3.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①继续执行_______政策。

②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_______,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二、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说一说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过皇帝还有谁?

三、展示提升、深度研习

学生讲述传奇人物朱元璋的发迹史。

四、重点点拨、完善提升

特务机构的设立、八股文的危害

五、反馈训练、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萧萧搜集了一张人物的图像(右图一)下列史实与图中 人物活动相符的有()

①建立明朝 ②废除丞相制度 ③建立东厂 ④靖难之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下列迁都中,以加强中央对被控制为目的的是()

A.盘庚迁殷 B.周平王东迁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明成祖迁都北京 4.右图二是电影《锦衣卫》的宣传画册,你知道这部电

七年级历史

视剧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A.宋朝 B.明朝 C.清朝 D.元朝

5、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拜访明太祖统治后期的政府衙门,那么他不可能如愿的是()

A.丞相府里热闹非凡 B.锦衣卫的头子召见了他 C.六部长官接见了他 D.拜访殿阁大学士 6.如果你是右图三中的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A.熟读四书五经 B.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C.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7.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时间是()

A.1368年 B.1405年 C.1421年 D.1433年 8.与燕王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相似的是()A.东汉光武帝刘秀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东晋开过皇帝司马睿

9.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建立者的图像,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排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①李世民 ②嬴政 ③朱元璋 ④赵匡胤 8.看图回答问题:

⑴.右图中的人物是谁?

⑵.该人物建国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上一篇:家庭类作文下一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