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管理分析评价

2025-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门诊管理分析评价(精选8篇)

门诊管理分析评价 篇1

门诊部按照二级评审要求,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搞好门诊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力等方面着手,以实际行动迎接二甲初审。

一、优化流程、简化手续、方便群众

1、对门诊就诊流程进行了调整,提高门诊大厅挂号,收费窗口利用效率,在门诊大厅摆放“就诊流程图”,对门诊范围内的各种指示牌重新进行更新,为美观、统一、清楚、醒目,为解决门诊思者就诊高峰吋期排队吋间长等问题,门诊部会同财务科、药剂科安排收费、取药等窗口增加人员,对窗口部门职工进务技能、规范服务、技术操作的培训,把素质较高的职工安排到窗口一线,提高了收费、挂号、取药效率,缩短就诊者排队时间,同时,在大厅设立挂号叫号系统,方便了就医,缩短了等候时间。

2、加强了导医导诊服务工作,增加了导医人员,为就诊者提供导医、医疗休健、疾病预防、介绍专家特长,指导就诊者根据需要选择专科或专家挂号,了解就诊流程,避免就诊时走弯路。免费为患者提供轮椅、医保知识、健康教育处方发放,供应开水等服务。

3、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一是医院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购进先进的抢救设备;二是对急诊医疗环境进行了配套改造;三是进一步规范了急救管理休系和急诊程序,规范和完善绿色通道。本着“有呼必应,有难必救,争分夺秒,忘我为人”的急救宗旨,在最短时间内,给患者以最快捷的救治。四是为急诊病人提供全程陪同服务,使遇到复杂、危急病人时多科协作的抢救工作抢救工作更加快速、有效。

二、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缩短就诊等候时间

1、调整了专科、专家门诊时间。加强为专家门诊服务功能,合理调整专家诊空布局,提高诊室的利用率;适量增加部分专科、专家门诊班次,提高专家门诊就诊率,满足了病人的需求,有效地解决了病人找名家难、挂号难问题。

2、缩短医技辅助检查出结果和预约等候吋间。医技部门树立一切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思想,快捷、准确地向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3、检验科设立报告查询打印机,方便了患者自取报告,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等候时间。实行周一至周日开放对门诊、住院病人的抽血化验;除个别特殊项目外送,所有检验项大大开展;门诊检验采血时间原来上:午9:30分以前改为上午10:30,方便了广大的患者。

4、超声诊断检查、心电图检查实行连线工作制,节假日照常检查。

5、放射科保证做到急诊拍片随叫随到,急诊检査半小时內出报告,平诊检查1小时内出报告,住院检查结果随时发送。

6、电子纤维胃镜检查(肠镜检查除外)做到门诊病人当天中请当天检查,结果随时发出。

7、各医技辅助检查根据工作实际,分别制定出了30分钟出结果的项目,如下:

(1)、检验科30分钟内或诊后即出检查结果检验项目:大常规(血常规、大小使常规)、急诊生化

(2)、放射科检查项目:常规胸透、胃肠钡剂检查

(3)、超声心电图项目:肝胆胰脾、膀胱、子宫附件、胎儿彩超等心电图及脑电图

(4、)內窥镜:胃、肠镜

三、改善门诊就医条件,完善私密诊疗环境

根据门诊实际,一是逐步对门诊专科设置、科室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部分科室的诊疗环境进行了改造整修,使门诊的整体服务条件和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二是先后调整了门诊中医科、理疗科、眼科、皮肤科、口腔科。三是对急诊科进行调整,加强对各室的分导管理,整治围诊现象,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私密性诊疗环境。四是加强整体协调,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医疗服务过程中科室之间的协作问题,关系到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也直接影响患者对门诊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门诊部通过加强协调、规范管理严格制度等措施,及时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保持了门诊工作的平衡性,维系了医疗服务功能有序、正常的开展。

各学科、各专业之间加强了沟通,增进了理解树立了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在医疗工作制度的规范下,统一了行动,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在信息传递、急诊会诊、危重病人救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有效地保证了医疗服务各环节的正常运作,提高了对患者服务的整体质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门诊管理分析评价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资料均来自我院2010年1—5月的处方,随机抽取每月处方100张,共计500张。

1.2 方法

处方所用药品共计1 824种,每张处方平均用药种类2.65种。每张处方平均用药金额89.65元,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有340张,占68%;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80张,占76%,合格处方480张,占96%;不合格处方20张,不合格率4%。不合格的处方中未填科别5张,未填临床诊断8张,不合理用药7张,占1.4%。

2 结果

2.1 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列举与点评

2.1.1 重复用药情况

例: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APC片)6片,1片口服,2次/d,科林片(贝诺酯)0.5 g口服,2次/d。同属非甾体解热镇痛药,两药合用后不良反应和耐药情况增加,阿莫西林颗粒和头孢克洛片剂都属β-内酰胺类,都能与细胞壁上的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产生,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杀菌作用,两药合用无协同作用,会加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1]。

2.1.2 溶媒选用不当

例: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青霉素钠800万U静脉滴注,青霉素最适合的pH为6.8,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范围3.7~4.5可使青霉素的效价降低,并且会使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故可用pH值4.5~7.0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最合适。氟罗沙星0.4g+100ml氯化钠注射液,1次/d,氟罗沙星应该加到葡萄糖注射液中,不可加入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以免发生同离子效应产生沉淀,降低药物的作用。

2.1.3 药物配伍不合理

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氟罗沙星0.4g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氨茶碱0.25静脉滴注,氟罗沙星与氨茶碱合用,可升高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增加氨茶碱的毒性[2]。

2.2 注射剂使用情况

我院注射剂的应用比例为68%,且大都集中在0~5岁年龄段,注射剂使用控制不理想。某些发达国家注射剂使用率在4 %以下,瑞士门诊患者几乎不应用注射剂。在我国,徐州市地区几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射剂应用率约10 %,同他们相比,我院注射剂的应用还欠合理[3]。此外在调查中发现,0~5岁年龄段的注射剂应用率较高,考虑与婴幼儿发病较急且多为呼吸道感染、口服药不太方便,再则家长总认为注射剂相比口服用药更能缩短病程,从而要求医师采取此种治疗方式等因素有关。因静脉给药较其他途径给药更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建议应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注射剂的应用比例。

2.3 平均用药品种数

从统计可以看出我院平均用药品种种类为2.65种,与北京7家医院相比[4],我院门诊平均用药品种类不多。门诊平均用药品种数儿科最高,儿科患者多为呼吸系统疾病且伴有高热、抽搐等症状,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顾虑到家长的焦虑心态,多使用疗效不错的中成药和输液处方,是造成用药品种数较多的原因。

2.4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门诊患者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为45.33%,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率和国外及国内的报道相比偏高。特别是15~59岁年龄段,占使用抗生素总数的44.34%,其主要原因可能为就诊的人数比例大于其他年龄段,0~5 岁占使用抗生素总数的23.03%,6~14岁占使用抗生素总数的5.95%,而>59 岁占的比率为26.68%。抗菌药物滥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已成为抗生素应用大国和滥用抗菌药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医疗费用的50 %以上(国外一般为5 %~30 %) 。同时,由于我国滥用抗菌药,每年造成8 万人死亡[5]。无指征应用、联用,造成耐药菌的快速产生。杜绝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不仅需要医院管理层干预,还需要医师自觉行动,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 讨论

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达到1.4%,这不但与临床医师掌握新知识的程度、科学用药的态度有关,而且与药师审核处方的力度有关。因此,一方面,临床医师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张处方,及时掌握新药新知识,药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审核处方的能力。另一方面,临床药师每季度在《药讯》和《医讯》上将调查结果及合理用药的建议反馈给医师;药剂科将医师的处方书写与用药、药师审核处方的正误和告知患者用药进行打分,与奖金相挂钩。最后,药师在《药讯》上及时将药物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药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信息传递给医师,及时提供给医师所需的资料,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按照新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对门诊药品实施处方点评制度,填写处方评价表,采用该评价制度,及时的发现我院在用药的合理性、药物使用情况、药学管理和药学服务水平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原因,进行分析,提高了医师的就诊水平,药师审核处方的能力和医院药学服务的水平,减少了不合理的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医院的发展。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讨论,为更好地实施处方点评制度提供参考。

4 结论

根据本次检查的结果,药剂科及时和医教科沟通结果,制定出一些可行的办法来提高合里处方的比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尽可能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1)及时聘请上级医院的资深药师来讲授新的药理学知识,提高医生的药理学知识,了解新的用药思路,新的药物不良反应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的一部分,认识到不合理用药的危害,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制定出可行的监督惩罚措施,制定处方评价方法,和每一位医生签订目标责任书,如果有不合理处方出现,处罚就落实到实处,和个人的经济挂钩,做到人人认清合理用药的重要性。通过每次的检查,提高大家的责任心,认真做到以患者为本,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这也是切实落实到一切为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摘要:了解我院门诊处方的现状,客观评价我院处方存在差错的原因。对处方中存在差错的原因、特点、类型、根源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合理用药,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

关键词:门诊医疗,药物疗法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宝峰.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390.

[2]陆晓和.实用临床用药监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3]毛璐,刘芳,翟所迪.注射剂安全合理应用进展[J].医院管理论坛,2003,20(3):48.

[4]陈莲珍,王淑洁,王青,等.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J].中国药房,2003,14(6):3.

门诊管理分析评价 篇3

【关键词】危机管理;技巧培训;门诊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aning of crisis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out-patient nursing. Methods: Choosed 280 cases from Nov. 2013 to Nov. 2014 as controlled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and choosed 290 cases from Dec. 2014 to Dec. 2015 as study group with crisis management in nursing. Compared the effect of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p<0.05). Conclusion: Using crisis management training for out-patient nursing can decrease patients' complaints and medical disputes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 rate to extend in clinic.

Key words: crisis management training, out-patient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02-02

门诊作为医院医疗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门,能够与患者产生直接性的联系,其所接待的患者较多且杂,在治疗时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1]。然而如今的门诊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却与当前的门诊护理需要极不相符,如何提高门诊部门的护理水平,提升护理满意,减少医疗纠纷,已成为现阶段门诊护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危机管理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管理理念,能够针对潜在危机制定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从而将危机消除于萌芽中,亦有部分医疗机构将其应用于日常的门诊护理工作管理中去。此次研究特选取本院门诊部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的280例患者及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290例患者为对象,以观察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部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的28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其中男171例,女109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44.1±11.8)岁。选取本院门诊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29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其中男167例,女123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2.7±12.3)岁。此两组在性别与年龄等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所收治的280例患者)以常规护理。自2014年12月起,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将危机管理应用于观察组(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290例患者)的门诊护理中。具体如下。

1.2.1危机管理技巧培训

自2014年12月起,组织门诊部护理人员参与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展开技巧培训,每周一次,每次时间以2h为宜,总培训时间为8周。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时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包括理论知识在日常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各种医护纠纷的协调处理等,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从而提高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1.2.2危机信号采集

门诊护理人员在其日常护理实践中应注意收集患者不满事件,并将其汇总,经小组讨论以确定具体解决措施。由于门诊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接触较为频繁,因此可以将通过交流谈话来收集和听取患者的意见与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反馈在小组讨论上,另外亦可在门诊部的各区放置护理意见本或是为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评价卡,由专人负责收取,并在小组会上讨论。

1.2.3危机处理

护理工作应当以患者为重心,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使其能够使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机即工作缺陷及患者不满等。而对于已经发现的危机则应及时且正确的处理,以减少损失,不可互相推诿。对于事件当事人,应当遵循重防轻治的原则,惩罚并非主要目的,要注重今后该类事件的防治,同时要避免护理人员因惧怕惩罚而故意隐瞒危机事件的情况。对于护理中所潜藏的危机,应当以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以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包括十分满意、较为满意及不满意三种。总满意度=(十分满意+较为满意)/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投诉率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投诉项目以分诊错误、缺乏沟通、就诊程序繁杂、发药错误及不良反应等为主,在投诉率上,观察组远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门诊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远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所示。

3.讨论

门诊作为数患者首要就诊之选,护理人员每天都会接待很多来自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患者[2-3]。其中大部分都有尽快就医的期盼心理,同时门诊科室较多,患者疾病种类广泛; 因此护理人员既要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就诊,又要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安抚,工作任务繁重[4]。此种情况下,通过危机管理,树立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掌握危机管理技巧,并应用到平常的护理中,以门诊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危机意识,在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正确处理患者的不满,从而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正确处理患者不满事件的意义。各门诊区的负责人员应当对当周的患者不满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组织区域人员进行讨论,在确定具体处理措施后可将其推广于其他各区。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患者投诉率上远低于对照组,在门诊护理满意度上远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对门诊护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意识的引导培训,可有效提升其危机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提高门诊护理满意度,可在门诊护理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露莹. 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在门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27):82-83.

[2]吴海燕. 危机管理技巧培训在门诊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8):246-246.

[3]胡兰英. 危机管理理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8):836-836.

医院门诊管理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篇4

门诊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流量大,手续较为繁琐。在人工的情况下,医护人员要做大量不必要的重复的工作、效率低、准确性差、不方便管理、影响工作效率。这些都会造成病人得不到合理快速的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计算机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在各大领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个医院的门诊管理系统。它可以实现数据的信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

二、需求分析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医院门诊患者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来对患者进行管理,如挂号、诊断、计价、收费、取药等。系统可以详细记录病人从挂号处挂号到门诊缴费,以及经医生诊断后取药的过程中的所有信息。

三、主要要求

系统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管理

在此管理模式中,维护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同时也可以删除、修改、添加病人的信息。

(2)挂号系统管理

输入病人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挂号费用,挂号之后会自动生成病号信息到病号信息库中。病历号必须唯一,以供全系统共享调用,整个系统通过这个唯一病历号贯通一体,大夫和病人都可以藉此查询所有的就诊历史信息,并实现划价收费、药房取药等操作。若病号库中已存在该病号,则可以直接进行挂号操作。

(3)医生管理

医生管理模块中存储医生的基本信息。此模块也实现信息化管理医生收发病例。

(4)药品管理

药品发放由药房管理人员完成操作,药房通过收款单来给病人发药。在病人缴费后,可直接到药房取药。发药的同时减少药品库存量。通过查询病号来确定药品名称及数量。

(5)处方管理

处方管理是要完成病历上病情、病史的记载,以及医嘱的开立和实施。

四、系统功能图

门诊管理系统

病人管理

查询病人信息

删除病人信息

增加病人信息

修改病人信息

门诊挂号

挂号管理

医生管理

查询医生信息

增加医生信息

删除医生信息

修改医生信息

药房发放药品

处方管理

处方单录入

处方单查询

修改处方单

查询药品

查询发药单

药品管理

挂号单查询

五、数据字典

实体

数据项名

说明

类型

病人

Patient

PatientNo

病人编号

char(12)

PatientName

姓名

varchar(10)

Sex

性别

char(1)

Age

年龄

int

ID

身份证号

char(18)

TEL

电话

varchar(12)

HP

过敏药物

varchar(100)

病历

MRecord

M_No

病历编号

char(12)

M_Date

就诊日期

Datetime

Symptom

主要症状

varchar(100)

员工

Employee

EmployeeNo

员工编号

char(13)

EmployeeName

员工姓名

varchar(10)

Sex

性别

char(1)

Age

年龄

int

ID

身份证号

char(18)

TEL

电话

varchar(12)

Position

职位

varchar(10)

Salary

工资

Numeric(10,2)

WorkDate

工作日期

DateTime

WorkTerm

工作年限

int

科室

Department

DepartmentNo

科室编号

char(5)

DepartmentName

科室名称

varchar(20)

Address

科室位置

varchar(50)

Manager

负责人

varchar(10)

TEL

电话

varchar(12)

Introduction

科室介绍

varchar(200)

挂号单

Register

RegisterNo

挂号单编号

char(14)

RegisterTime

挂号时间

Datetime

RegisterFree

挂号费

Numeric(10,2)

药品

Medicine

MedicineNo

药品编号

char(15)

MedicineName

药品名称

varchar(25)

MedicineClass

药品类别

varchar(10)

UnitPrice

单价

Numeric(10,2)

Elements_m

主要成分

varchar(200)

Function_M

主要功能

varchar(200)

Usage

用法用量

varchar(200)

Providcer

供应商

varchar(50)

ProduceDate

生产日期

Datetime

Usefullife

有效日期

Datetime

Matters

注意事项

varchar(200)

Amount

库存量

Int

处方

Recipe

RecipeNo

处方编号

char(15)

SickDate

就诊日期

Datetime

PatientNo

病人编号

char(12)

ElementNo

员工编号

char(13)

MedicineName

药品名称

varchar(25)

Quantity

药品数量

Int

六、数据约束条件

(1)一个医院中有多个诊室,一个诊室中可有多个员工,但一个员工只属于一个诊室。

(2)员工由员工号来唯一标识,存储员工的相关信息,格式为:workDatime+流水号;病人由病人编号唯一标识,存储病人的相关信息,格式为:病人第一次看病时间+流水号;药品由药品编号唯一标识,格式为:p/s+国药准字;挂号由挂号编号唯一标识,格式为:日期+流水号;处方由处方单号唯一标识,格式为:R+日期+流水号。

(3)在同一时间段,药品发放只为一位病人;在同一时间段,医生只为一位病人看病。

(4)员工工作年龄超过18岁,满足工作年龄要求。

(5)联系电话不超过11位数

七、数据流图

病人

病人

门诊管理系统

病人信息 挂号单

缴费 缴费凭证

诊断 处方

取药凭证 药物

病人

挂号收费

挂号请求

挂号单 挂号信息 挂号记录

缴费 收费记录 收费记录

收费 医生信息

医生记录

接诊

看病

处方 诊断信息 诊断记录

取药

取药

药物信息

药物 药物记录

八、逻辑设计

关系模式:

(1)病人(病人编号、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电话、过敏药物)

(2)病历(病历编号、就诊日期、主要症状)

(3)员工(员工编号、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电话、职位、工资、工作日期、工作年限)

(4)科室(科室编号、科室名称、科室位置、负责人、电话、科室介绍)

(5)挂号单(挂号单编号、挂号时间、挂号费);

(6)药品(药品编号、药品名称、药品类别、单价、主要成分、主要功能、用法用量、供应商、生产日期、有效日期、库存量)

(7)处方(处方编号、就诊日期、病人编号、员工编号、药品名称、药品数量)

九、E-R图

员工编号

医生

科室

病历

病历编号

病人

药品

病人编号

科室编号

门诊管理制度 篇5

一、各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各科确定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业务人员协助科主任负责本科的门诊工作。

二、派有经验的医师和护士担任门诊工作,要求门诊医师相对固定,护士长期固定。

三、门诊医师应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工作岗位。停诊、调换时,应及时通知门诊部。实行病房医师兼管门诊的科室必须明确要求,安排好人力。专家门诊人员固定出诊时间,并由门诊部制表公布。

四、门诊各科应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各种治疗常规、操作规程以及岗位责任制。

门诊工作人员对病人应关心体贴,态度和蔼,有礼貌,有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序安排患者就诊。

六、门诊医师应认真诊查病人,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尽量减轻病人的负担。规范书写处方、门诊病历、申请单;医技科室所做各种检查结果,必须做到准确、及时。

七、科主任、主任医师应定期出门诊解决疑难病例。对疑难病症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暜诊医师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三次未确诊者应报请门诊部组织会诊。

八、对基层或外地转诊病人,要认真诊治。在转回原地治疗时,要提出书面诊治意见。

九、门诊各科要注重与医技科室、病区加强联系与沟通,以便及时收治病人和早日明确诊断;

十、加强检诊做好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十一、导医做好分诊工作,维持好正常的就诊、候诊秩序。

十二、治疗室护士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十三、门诊应保持清洁整齐、改善候诊环境,加强候诊病人健康教育,防病治病卫生知识宣传

十四、门诊大厅提供便民服务,便利病人选择医生就医,设立病人意见箱及投诉电话,建立专门处理投诉的规章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十五、开展多种预约服务,以便患者进行就诊。

门诊前台工作制度

一、门诊前台负责导医、分诊、咨询及维持大厅的工作秩序等工作。

二、准时上班,坚守工作岗位,热情主动接待病人。

三。服务台人世间员必须熟悉本院门诊各科医师的特点与专长、开展治疗项目、科室组成、医疗器械、设备等医院概况,以便能正确的引导病人。

四、病人选择医师时,则应详细介绍专业特长及相关资料,具体方法等。

五、服务人员应仪表端庄、着装整齐、佩带胸卡、文明用语、有问必答、百问不烦、礼貌待人、温馨服务。

六、主动帮助病人就医、交费、取药,引导各项检查,解答有关事宜,其中环节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协调解决。

七、经常巡视候诊厅,以便随时引导和协助老年人、残疾人、体弱人员就医。

八、协助门诊部接待团体体检人员到相关科室体检,维持秩序,负责安排个体体检工作。

九、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发送卫生宣传资料,监督保洁员,劝阻病人不要随地吐痰、吸烟、乱扔果皮纸屑。

十、负责收集病人的意见,沟通医患关系,随时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十一、每日将接诊情况表,统计上报医院。

十二、为患者提供便民服务,便于患者就诊,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治疗室工作制度

一、治疗室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规范着装,做好洗手、消毒、备水、清点物品以及检查设备等工作。

二、对病人所持医师开具的治疗申请单,要认真核对,耐心询问病情和以前治疗情况,以便作好必要的应对。

三、治疗前,医务人员要履行告知义务,详细讲解治疗中有关注意事项,并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确保配合治疗。

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治疗中的病情变化,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以确保治疗中的安全。

五、治疗中,如病人出现病情变化,必须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以及有关设备管理人员,并采取积极措施。

六、治疗结束后,应反复询问治疗感觉,并交待回家后相关注意事项。

七、抢救药品及物品,管理规范,做到“五定、三无、二及时、一专”,急救仪器、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平时注意对抢救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

八、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做到物品定位,摆放有序,取之方便,及时消毒,污物及时清理。

输液室工作制度

一、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及三查七对制度。

二、护士在患者输液的不同时段做好其安全宣教工作,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及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操作后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四、对前后输液药物有配伍禁忌的,护士做好“警示标识”。

五、严格按《安全给药管理制度》中的“输液巡视制度”进行。

六、随观察输液病人的病情变化,如发生输液反应及时汇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并做好抢救准备。

七、合理安排高峰期的人力配备,杜绝排队等候现象发生。

八、对于病情较重、年老体弱、小儿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及时安排输液座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九、若遇传染病人,严格按《传染病管理制度》进行。

十、抢救药品及物品,管理规范,做到“五定、三无、二及时、一专”,急救仪器、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十一、每日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和消毒,定期采样培养,并做好记录

十二、严格按规范做好相关护理文件书写及保管。

十三、如遇医疗纠纷及事故,按法律规定做好相关药品、器械、输液单的保留,以备鉴定。

注射室工作制度

一、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易过敏的药物,询问有无过敏史及必须按药物说明书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药物过敏试验,做好皮试记录。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对待患者热情体贴。做好注射相关的建康教育及卫生宣传。

四、密切观察注射后的病人病情变化,若发生药物反应或意外,应及时进行处置,并通知医生。

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及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操作后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六、抢救药品及物品,管理规范,做到“五定、三无、二及时、一专”,急救仪器、设备处于备用状态。

七、每日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和消毒,定期采样培养,并做好记录。

八、严格按规范做好相关护理文件书写及保管。

九、如遇医疗纠纷及事故,按法律规定做好相关药品、器械、注射单的保留,以备鉴定。

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制度与程序

为切实做好急诊患者的抢救及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快速、有序、有效和安全的诊疗服务,尽大可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保证病情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制定优先处置制度:

1、建立优先处置通道符合条件者及时启动优先处置通道。进入“有限处置通道”的病人:是指各种休克、昏迷、心肺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垂危者。

2、“优先处置通道”的工作要求及诊疗程序如下:

(1)急诊必须对所有急诊病人实行24小时应诊制和首诊负责制。(2)送入急诊抢救室的病人,是否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由抢救室的当班医生根据病情决定,凡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不需办理挂号、候诊等手续,立即给与抢救,提供全程服务。

(3)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各有关科室必须优先诊治和简化手续,各科室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支持。

(4)危重患者优先入院抢救,有急诊科医生、护士护送,后补办住院手续。

(5)病区科室每日预留1-2张床位。

(6)全院职工必须执行我院设立急诊“优先处置通道”的决定,凡对进入“优先处置通道”的病人如有发现推诿病人或呼叫不应、脱岗、离岗的个人和科室,除按规定处理外视对病人抢救的影响程序追究其责任。

3、对群体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情危重者,急诊科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上报行政总值班,必要时上报主管副院长、院长及卫生局。

急 危 患

者 处理 流程

急诊 ↓

危重病人先抢救后挂号交费

↓ 急诊医生接诊

病人评估,必要的辅助检查

危重病人立即抢救,危重症病人的监护

待抢救结束、病情平稳,护士协助补挂号、交费

↓ 病情再评估

↓↓

病情稳定 病情未好转 ↓↓

转普通病房观察,治疗 转上级医院治疗

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设置规范要求

一、预检分诊点设置规范

(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具体负责本医疗机构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没有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各医院不得用导医台(处)代替预检分诊点。

(二)预检分诊点一般设立在门诊醒目位置,标识清楚,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有消毒隔离条件。

(三)预检分诊点要备有发热病人用的口罩、体温表、流水洗手设施或手消毒液、病人基本情况登记表等物品。

(四)承担预检分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般防护着装,即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

(五)经预检查出的发热病人,应由预检分诊处的工作人员告知到其发热门诊的路线(不宜带病人就诊),预检人员发现异常或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

(六)门诊预检分诊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晚间预检分诊可设在急诊,但应设有醒目标识),以保证能24小时应诊。

二、发热门诊设置规范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设立发热门诊,乡镇卫生院及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的发热门诊,其他医疗机构设立发热诊室。㈠发热门诊要求:

1通风良好、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要设立醒目的标识。

2诊室基本设备。适量口罩、诊察床、诊察桌、诊察凳、观察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有加盖的非接触式污物桶、一次性压舌板、处置台、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纱布罐、方盘、药品柜、紫外线灯、有流动性洗手设施、干手设施和手消毒剂灭菌消毒器材等并有备用诊室。3设隔离卫生间。

4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完成。5设立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医护人员有专用通道。6设置隔离留观室。

7发热门(急)诊承担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按一级防护着装(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对就诊的发热病人要立即给其戴防护口罩,诊室内不得同时进入多人,候疹者需在诊室外指定位置等候就诊。进入隔离留观室按二级防护着装(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护目镜或防护面罩)。㈡隔离留观室设置要求:

1标识明显,与其他诊室保持一定距离。2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3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㈢建立接诊病人登记本。内容包括:接诊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诊断、患者去向及接诊医生签名。

㈣建立终末消毒登记本。内容包括: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及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消毒方式及持续时间、医疗废物及污染衣物的处理等,最后有实施消毒人和记录者的签名,并注明记录时间。

㈤发热门诊(室)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三、肠道门诊设置规范

1设置原则:合理安排布局,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和消毒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院内感染。2肠道门诊的具体要求

(1)选址:应设置在医疗机构内的独立区域,与普通门诊相隔离,分设病人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门通道;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并有醒目的标志。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的诊疗室、专用观察室、专用药房、专用卫生间或专用便器等;安装纱窗纱门,门口有醒目的肠道门诊标志,室内墙上挂肠道门诊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室内配备诊疗桌椅、诊疗床、专用诊疗设备和采样用品。备有消毒浸泡液和洗手设施。地面用配制的消毒液随时消毒。若观察室、药房、卫生间或便器等不能做到肠道门诊专用,应有严格的措施和制度保证能够防止交叉污染和院内感染。

(2)消毒:污水、污物等废弃物的消毒和处置,符合有关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专用和感染性疾病门诊的消毒,做好消毒记录;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施;

(3)全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常年开设门诊,镇、乡道卫生院在流行季节开设肠道门诊。

(4)肠道门诊医生、护士、检验人员要全员培训,持证上岗;同时,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也应对本单位内的急诊、内科、儿科及中医科等医务人员进行全员肠道传染病诊治培训。(5)应按全国统一的门诊登记表及采样登记表要求,实施门诊登记。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固定电话或手机号码)、就诊日期、发病日期、主要体征、治疗方法。如系外地病人或民工,应登记原籍详细地址以及投宿地址或暂住地址(房东姓名、联系电话),如14岁以下儿童写清父母姓名联系电话及学校名称防止因登记不详、字迹不清晰而延误疫情处理。(6)粪便采样:每例腹泻病人都必须在用药前采样,样本呈水样便采1毫升,成形便采蚕豆大小的粪量。肛拭应进肛门3~5厘米转一圈。样本置碱性蛋白胨水管(胨水8~10ml)中,6小时内送检。实行逢疑必检。对符合霍乱O139、O1疑似病例患者进行采样,并做快诊。

(7)对中重型病人应在门诊就地积极治疗抢救或留床观察。(8)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防止疾病的误、漏诊及交叉感染,每天做好腹泻病人统计工作,按规定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旬报工作;

(9)发现法定肠道传染病及O139、O1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应按照诊断标准要求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并做好日工作量报告、月工作量汇报(必要时开展每旬工作量汇报)。

(10)预防保健管理部门每月至少一次,检查督导肠道门诊工作,并有检查的记录备查,以规范肠道门诊管理。3 肠道门诊物资储备

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应配备专(兼)职医、护、检人员,配备专用医疗设备、抢救药品、消毒器械;每年肠道门诊还应具备肠道传染病防制实施方案、肠道门诊登记簿、专用化验单、肠道门诊旬、月报表、疫点标本送检单、肠道传染病个案调查表、肠道门诊送样顺序表、碱性蛋白胨水采样管或含保存液的采样瓶。消毒物资主要有漂白粉、含氯消毒剂、消毒精片、杀虫剂等。

门诊预检分诊护士职责

生效日期:2010年10月

修订日期:2013年7月

1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做好就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2提前15分钟到岗,按要求着装,佩戴胸牌,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3热情、主动、耐心解答病人的相关咨询。

4为就诊病人提供初步检诊(测体温),询问病史,对疑似传染病人应详细询问相关流行病学史(是否到过疫区,有无与传染病人或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染源接触史),正确引导病人就诊,并做好分诊登记。

5负责区域内环境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并做好登记。6积极做好医院及科室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缩短患者诊疗等待时间措施及规定 为切实提高诊疗效率,优化门诊就诊流程,缓解病人多出排长队等候的现象,我院采取以下措施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第一条 门诊服务台,挂号收费窗口提前30分钟开放。服务台设立导医服务,门诊各楼层标识醒目,减少患者因寻找浪费时间。第二条 采用检查结果互认制度,为减轻病人重复检查带来的负担及节省时间,我院对三甲医院所出具的检查结果在病情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再重复检查。我院医生不得以非本院检查为理由进行重复检查。

第三条 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缩短病人等待检查结果时间。通过LIS、HIS与电子病历系统的有效整合,方便病房医生及时掌握患者检查结果,缩短病人等待检查结果的时间。

第四条 门诊前厅设有自助化验单打印机,以方便病人。患者实行医卡通就医,初次就诊需按实名制办卡,复诊可持卡直接到临床科室就医,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门诊服务。

第五条 设置自动挂号机等设备,逐步创造条件推行“先诊疗、后付费”的服务模式。

第六条 坚持全年错时工作制,各医技科室高峰时段实行弹性排班。住院病人安排在非门诊高峰期间检查

第七条 做好预约诊疗工作,加大预约诊疗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让患

者选择预约就诊,缩短等候时间。开展多渠道预约诊疗工作,引导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减少就诊高峰峰值,通过有序诊疗缩短患者等待检查结果的时间。

第八条 优化门诊就医环境,设置座椅、休息区、电视、报刊阅读架等设施,保证门诊就诊秩序与质量。

第九条 提供检查保证患者随到随做,防止积压患者。

第十条 所有医技科室级其他辅助检查科室都负责检查结果查询,并提供现场结果查询服务。

第十一条区分门诊与周期患者,进行分流,减少医技科室就诊患者数量,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第十二条各医技科室及辅助检查科室必须保证在规定时限内发出报告(疑难病例除外)。

护理文书质量管理检查评价分析 篇6

一、科室护理病历检查评分情况:附后。

二、分析小结:

1、体温单、医嘱单:⑴无长期给药单科室:传染科、神经外科、产科、急诊科。⑵体温单上记录不全:老年科病人入院11天无大便记录;传染科8天无大便记录;理疗科5天无大便记录。⑶未执行医嘱或执行医嘱与开医嘱时间同步:大多数科室有此情况。⑷污染、破损、涂改:大多数科室存在该种情况。

2、病人入院评估表:主要为评估不全。

3、问题项目单:⑴护理问题不准确:心肾科、骨科、神经外科、产科。⑵护理问题无动态记录:老年科、呼吸科、消化科、儿内科。⑶护理问题类同:泌尿外科、胸外科、理疗科。⑷效果评价不完善或不准确:老年科、呼吸科、中医科、传染科、消化科、胸外科、腹外科、眼耳鼻喉科。

4、护理记录单:⑴护理措施未落实。⑵书写简化,书写语句不通顺,记录内容无连续性。⑶涂改⑷护士长未检查签名。⑸出院带药时间不具体。⑹护理诊断不确切。⑺未写周小结。⑻护理问题与措施不吻合。⑼病情好转无记录。⑽组长未签字。⑾术中用药未签字。

5、交班报告单:⑴护士长未签字。⑵生命体征记录不全。⑶护理记录上未体现晚间护理记录。⑷无12小时小结或24小时总结。⑸交班报告缺治疗措施。⑹报告病情顺序较乱。⑺未记出入量。⑻护理

措施实施不够准确。⑼涂改多处。

6、质量:⑴出院病历排列顺序错误。⑵报告单张贴不准确。⑶破损、涂改。⑷眉栏填写不全。⑸书写内容不完整。⑹首页不全。⑺护士长未签字。⑻术前、术后访视没有生命体征。

三、改进措施:

1、护士长会议上通报,同时进行讨论分析。

2、纳入科室综合质量管理。

3、按《护理质量考核实施细则》执行。

4、交叉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护士长加强督促、检查,加大奖惩力度。

6、护士长把好病历出科质量关。

门诊管理分析评价 篇7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自我管理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1]。在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病病人,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病,约占全球高血压病总人数的1/5[2]。自我管理模式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3],其核心理念是强调病人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提高病人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这种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自己照顾自己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法特别适合于高血压病的日常管理。现通过对门诊高血压病病人进行自我管理干预,观察门诊高血压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血压控制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2月—2012年11月在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高血压病病人206例,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②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③病情稳定,具有一定语言交流能力、学习能力;④年龄35岁~75岁;⑤长期居住于乌鲁木齐市者。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②恶性高血压及伴有严重并发症;③生活不能自理;④既往有精神疾病、交流障碍;⑤近2个月参加过类似研究项目的高血压病病人。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年龄、婚姻、民族、病情、病程、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样本量

根据预试验观察组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改变的均数差值、标准差来计算,假定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效能1-β=0.9,求出样本例数188例,考虑到10%病人失访,n=206例,每组103例。

1.3 方法

1.3.1 分组及干预

本研究采用以门诊为基础的随机对照类试验研究设计。以自我管理小组为平台,在高血压门诊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医务工作人员宣传等手段进行动员。共收集到自愿参加本研究者2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教育及定期随访。观察组病人采用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讲座、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一对一自我管理指导等干预形式。①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教育讲座。共6次课程,每月1次,请有经验的高血压主任医师、护士长讲解,内容包括高血压基础知识、自我管理概述、自我管理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制订、饮食管理、药物治疗管理、运动管理、血压的自我检测、情绪的管理、疲劳的管理、如何增强自信心等,并根据这些内容自行编制《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每例观察组病人发放一本。②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将观察组病人分为15例~20例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出1例文化层次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志愿授课小组长并经过统一培训,然后由志愿小组长主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如何进行高血压自我管理,讨论结束后,请自我管理好的病人现身说法,现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要求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每月定期活动1次。③一对一自我管理指导。每2周由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对观察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强化高血压病相关知识及坚持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自我管理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并要求病人每周记录2次自我管理日记,鼓励家属支持配合病人,为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对照组发放高血压病宣传材料,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了解病人情况,给予咨询指导,保持联系。

1.3.2 评价指标

干预6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来评价干预效果。①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以及有无并发症等。②高血压病自我管理量表。该高血压病自我管理量表参考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病人教育研究中心创建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4],根据高血压危险因素和自我管理理论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2,5]自行设计。该量表从饮食管理、治疗管理、躯体活动管理、社会心理管理4个层面对自我管理水平进行评价。采用Likter 5级评分法,其评分以0分~4分表示,0分为从来没有,1分为很少有,2分为有时,3分为经常,4分为一直都是,得分越高说明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问卷经专家评定,效度(CVI)指数为0.905,经预实验测得其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为0.854,符合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调查表经过统一培训的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发放,采用统一指导语。③血压。血压的测量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推荐方法[2]: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测血压前,受试者坐位安静休息5 min,30 min内禁止吸烟、饮咖啡和茶;受试者取坐位,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量;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其平均值。

1.3.3 质量控制

本研究采用自愿、随机的原则。血压值的测量要求按照同一血压计,相同体位、同一部位、同一时间的原则进行测量。参与本研究的病人为门诊就诊病人,护理干预在随访期间实施,无两组病人之间信息相互沾染、影响的风险。

1.3.4 统计学方法

双人双机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描述,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β=0.10,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统计推断采用成组设计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率、构成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6个月后观察组完成问卷调查96例,失访7例,失访率为 6.79%;对照组完成问卷调查93例,失访10例,失访率为9.7%, 失访主要原因是拒绝随访、外出、搬迁等。

2.2 两组病人的人口学特征比较(见表1)

2.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见表2~表4)

3 讨论

3.1 自我管理干预可增强门诊高血压病病人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高血压病病人自我管理是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成本低、覆盖面广、收效甚大,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式[6]。有相关研究表明[7],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本研究显示,通过6个月的自我管理,观察组病人饮食管理、治疗、躯体运动管理能力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说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干预措施可取得明显的效果。①病人重视合理饮食,掌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多食水果、新鲜蔬菜、禁食腌制品等控制饮食方法;②病人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能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广场舞等;③病人认识到不良行为对高血压控制的不利,积极戒烟、限酒;④病人的服药依存性提高,并学会自我检测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随着干预的逐步深入,病人最终树立了良好的自我管理理念,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与张桂娟等[8]研究结果相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社会心理管理状况在干预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可能是由于心理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后的高血压自我管理中应加强心理方面的干预。

1)单身包括离异、丧偶、未婚。

mmHg

3.2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压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调查显示[2],我国高血压病病人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胡桂芳等[9]研究表明,对高血压病病人进行自我管理1年后,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好于对照组。本研究由自我管理人员与病人紧密协作,以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宗旨,采用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措施,实施自我管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由此可见,有效的自我管理干预措施能帮助病人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遵医行为,积极配合治疗,对血压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总之,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资源有限,仅靠医务人员不能满足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这种以提高高血压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为中心的自我管理模式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本研究只做了6个月的短期干预,今后应进行长期干预,从生存率、病死率、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林风玲.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7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9(8):701-743.

[3]刘鹏飞,汪涛,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54-356.

[4]Hampson SE,Glasgow RE,Foster LS.Personal models of diabetesamong adults:Relationship to self-management and other variable[J].Diabetes Educator,1995,21(4):300-317.

[5]Lorig K.Self-management education:More than a nice extra[J].Med Care,2003,41(6):699-701.

[6]安仕广.社区老年人高血压自我管理的干预及效果分析[J].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2011,5(3):50-52.

[7]程玉莲.健康教育对促进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作用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2046.

[8]张桂娟,马民.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4-36.

高职院校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分析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管理

0 引言

实践证明高职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其中教师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则是这项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已在高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管理评价具有引导、改进、激励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1 我国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现状

1.1 绩效管理的目的和定位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研究和引入绩效管理起步晚,普遍存在对实施绩效管理目的定位的认识偏差。将绩效管理片面等同于绩效考核,把绩效管理作为学校内部收入等利益分配的工具;将绩效管理侧重于对个人和组织目标计划的强制和监督,缺乏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环节的协调一致;绩效管理过程缺乏透明公开。教职工对绩效管理缺乏参与热情,存在抵触情绪,管理改革和绩效提升难以持续推进。

1.2 绩效管理体系理论不先进、体系不完整

许多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尚处于不成熟级阶段,绩效考核方案需要使用科学而且比较现代化的绩效考核理论作为支撑。绩效管理是一个可以分割的体系,每个环节都能够影响管理效果。绩效目标一定要有合理而且科学的绩效计划支持,否则,工作目标可能会偏离工作计划;绩效计划需要绩效指导和绩效考核现实支撑,计划难以实现。因此,有效的绩效管理方案,良好绩效反馈与沟通,对绩效管理有着良好的效果。

1.3 绩效管理考核标准不科学

绩效考核管理中很重要的原则是科学性、可行性,考核标准的技术性在绩效管理体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前,在管理评审标准中许多高职院校存在设置上的问题。比如,绩效考核与定量两个指标不成比例,往往出现前者居多后者少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作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如果增加科学研究、教学、社会服务及其他劳动成果的数量的确是比较困难的,但相对多的高职院校进行考核的时候,还是采取了许多定性指标作为评价支撑,从而公正、公平、客观的判断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及业绩。同样存在的还有考核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是非常全面的,包容职工的各个方面,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发展,而导致职工不满教学的工作。

1.4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清楚

大多数教师甚至包括一些管理人员,本身对绩效管理和考核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不够深入,理解很片面,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年底的简单打分,在评定级别中只分为合格与优秀两个档次,认为只要保证工作量的完成,就可以达到合格的标准,至于 “优秀”的标准也没有很明确的量化标准,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些部门为了平衡矛盾,采用“优秀轮流当”的愚昧做法,长期以往,整个院校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一个名词,至于这个工具如何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毫无头绪,尽管有些院校确实已经在发展和实践中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积极的派出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不同的院校尽管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是绩效管理发展的本质相似,因此也无法借鉴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经验。

2 完善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体系需要相关资源体系支撑

2.1 优化组织设计,健全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组织结构设计是高职院校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机制创新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层层分级职能制的束缚,建立以团队化、扁平化、柔性化、边界模糊化为特征的新型矩阵职能型组织结构。

2.2 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体系

建立学院合理的岗位职责体系,需要对学院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对工作岗位及职责进行清晰阐述,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科学梳理,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体系。同时,岗位职责是绩效评估指标的重要来源,是绩效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应对绩效管理中的互相推诿现象的根本良方。

2.3 重视日常考核,加强绩效考核反馈与沟通

教师绩效考核不应拘泥于周期考核,可以结合各学院特点,将考核日常化,短期化,非周期化。通过观察被考核人员平时的工作情况、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可以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考核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使得最终的考核具备详尽的依据,考核结果必然公正。同时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需要管理者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被考核教师明白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详细掌握教师对绩效考核的反馈意见,而且可以落实激励机制如何实现的问题。

3 结语

高职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师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质量、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文化群体,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为了实现国富民强,我们必须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评价和激励,同时提供必要的、准确的绩效信息,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这不仅是中国的重点大学,也是职业学院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唐东方.战略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刘平.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03).

[3]张军.我国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体系探析[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3).

上一篇:小鸟,你好教案下一篇:做好课间操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