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
1.目的
为规范研发项目管理,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推进新产品研发项目和现有产品技术改进、工艺优化项目的进展,高质量、高效率、高经济性地完成公司研发工作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精神,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及所属各分子公司,对新产品研发、现有产品的技术改进、工艺优化等项目的考核奖励。
3.奖励内容
研发项目的奖励与项目研发完成情况及经济效益挂钩。研发项目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中,物质奖励分为:项目立项奖励、项目完成奖励、项目产业化激励、专利申报奖励、政府项目申请奖励等五个部分。精神奖励分为:宣传表彰、职位晋升、培训学习、考察访问等四个部分。
3.1 物质奖励
3.1.1 项目立项奖励是指:营销部门、研发部门及相关人员,获取行业前瞻性的情报信息或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经研发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评估确认,作为项目立项依据的奖励。项目立项申报一旦通过,新产品研发项目给予信息提供者1000~3000元的奖励。
3.1.2 项目进度完成奖励是指: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研发任务书中载明的各项内容的奖励。根据项目的等级(在《可行性评估报告》中明确等级)分为:1类[国际先进]、2类[国内先进]、3类[行业先进]、4类[企业空白]共四档,1类项目进度完成奖励团队2万元;2类项目进度完成奖励团队1万元;3类项目进度完成奖励团队5000元;4类项目进度完成奖励团队1500~3000元。)
3.1.3 产业化激励基金是指: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取得营业收入的奖励。每年按照新开发产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作为研发中心激励基金,提取奖金1-3年不等(在可行性报告评审会时,按开发项目的等级与市场价值来确定)。即第一年1-2%;第二年0.5%-1%;第三年0.3-0.5%。
3.1.4 专利申报奖励是指:研发成果申报专利并取得专利证书的奖励。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型专利三档,发明专利给予发明者或团队2万元奖励,实用新型专利给予发明者或团队3000元奖励,外型专利给予发明者或团队500元奖励。专利申报奖励以取得专利证书为准。
3.1.5政府申报项目奖励是指:公司部门或员工在向政府申报项目、争取政府资金补助或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主持、参与、配合申报所取得成绩的奖励。具体程序及奖励按照《ZD-ZJYZ-01-A0项目申报管理制度》、《ZD-ZJYZ-02-A0 项目申报奖励制度》执行。
3.1.6 股权激励
对公司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有特殊贡献的业务骨干或技术管理
专家,经公司董事会讨论通过,给予一定的公司股份认购权。
3.2 精神奖励:
3.2.1 公司每召开一次优秀研发人员的评选活动,对成绩突出者进行宣传表彰;
3.2.2 对有潜力、有重要贡献的研发人员送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学习,或参加行业专题研讨会,或去国外学习考察等;
3.2.3 对有进取心、有发展潜力、有敬业精神的员工,给予独立承担研发课题的机会;
3.2.4 对具有技术管理领导能力或独立承担研究课题的人员,职位上给予晋升,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2.5 项目组负责人或主要骨干在研发项目完成进度后,享受一年一次费用标准为2000元/人的国内旅游。
4.奖励的审核及执行
研发中心根据上述奖励内容,结合《产品研发计划表》的执行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研发项目的完成进度、完成质量、预期效益等。研发中心根据审核结论,提出奖励建议,报总裁批准后执行。
5.本制度由研发中心负责解释。6.本制度由公布之日起执行。
一、不同研发形式核算依据、费用归集与信息披露的比较
自主研发是依据自己的技术、人力等资源独立研发, 在研发项目的主要方面拥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委托研发是委托人以支付报酬的形式获得被委托人的研究成果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合作研发是合作方通过契约或者隐形契约的约束, 联合行动而自愿形成研发组织体。三种研发形式的核算依据、费用归集与信息披露简要对比如表1所示:
二、不同研发形式的账务处理
三种研发形式的会计核算依据都是《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CAS 6) 与《企业会计制度》。CAS 6规定, 研究与开发应予区分, 研究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开发费用则在符合条件时资本化。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一) 自主研发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核算
1. 执行会计准则企业的账务处理。
(1) 相关研发费用发生时:
(2) 研发项目完成, 形成无形资产时:
“研发支出”科目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企业正在进行的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项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3) 无形资产的摊销。无形资产应当采取直线法摊销。受让或投资的无形资产, 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效期限和受益期限的, 按法定有效期限与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原则摊销;法律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 按照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的受益年限摊销;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没有规定使用年限的, 或者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摊销期限不少于10年 (税法规定的摊销年限不低于10年) 。
2. 执行会计制度企业的账务处理。
(1) 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所用设备折旧、外购相关技术发生的支出, 等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2) 研发项目完成, 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 作为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入账。
(二) 委托研发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核算
1. 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 设置“研发支出”科目。
(1) 相关研发费用发生时:
(2) 会计期末, 将费用化部分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2. 执行会计制度的企业, 在“管理费用”科目下专设“委托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 在“委托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下按照委托研究开发项目和费用种类分别核算。
(三) 合作研发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核算
1. 执行会计准则的企业, 设置“研发支出”科目, 并按研究开发项目, 分“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1) 相关研发费用发生时:
(2) 会计期末, 将费用化部分转入“管理费用”科目:
2.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 在“管理费用”科目下专设“合作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 在“合作研究开发费用”二级科目下按照研究开发项目和费用种类分别核算。
三、改进建议
1.实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上的趋同。研发费用的组成主要是依据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财企[2007]194号) 。当研发相关业务发生后, 核算依据有两个: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同的核算依据, 会计处理有显著差异, 对期末利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制度:前者规范的目标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后者规范的目标是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记录和报告的问题, 并且前者适用于股份公司的会计处理, 而后者适用于所有企业。在此背景下, 研发费用的处理更多依赖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 没有统一的制度要求, 也使得企业研发信息可比性降低。在两者并行的情况下, 建议对研发费用归集的规定趋同。
2.规范研发信息披露制度。Lev和Zarowin (1999) 的研究表明, 财务报表价值相关性的减弱与无形资产强度的不断增加有很大关系, 导致财务信息有用性不断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过时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对无形资产信息的不充分披露。王新红、杨惠瑛 (2010) 认为, 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充分披露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 有利于为企业研发项目筹集资金, 对于失败研发项目的披露, 则可起到最小化有问题的研发支出的作用。研发信息披露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已成共识, 但披露的规范性有待改进。为了解上市公司研发信息, 笔者以具有高成长性的在创业板块上市的公司为分析对象, 选取了四个定性指标和四个定量指标, 对2010年的184家公司年报披露情况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依据上述指标的统计情况来看, 上市公司研发信息披露差异大, 规范披露研发信息企业的比例有待提高。而且, 在实际工作中简单的金额信息远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建议研发信息披露应该规范化, 一方面, 上市公司在披露研发信息时应包括企业研发活动的一般性描述, 具体有: (1) 具体研发形式; (2) 研发组织管理水平描述; (3) 未来期间企业研发战略及投资计划描述; (4) 对研发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会计处理的规定及区分标准的描述; (5) 项目进展情况; (6)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7) 新产品的业绩一般描述, 如市场份额及潜在市场空间。另一方面, 规定企业研发信息强制披露范围, 具体包括: (1) 研发经费支出总额; (2) 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 (3) 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及研发人员全时当量; (4) 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种类与数量; (5) 新产品销售收入。
参考文献
专家们经常推崇跨国公司一个产品能够卖几十甚至几百年,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经典设计体系”。法国奢侈品品牌Berlute总经理谢尔瑞·马曼说,“Berlute只是在有了灵感的时候才會推出新款,没有灵感的时候,可能多年都没有新款。不过,新款一旦推出,便会把它当作经典永远卖下去。”
“快速设计体系”就是以更快的速度,设计更多更好的产品,哪怕新品很多并不成功或者生命周期很短。只要不断推新品,货架上就总有新品可供顾客选择。
只要到义乌的批发市场去看一看,就知道中国企业有惊人的产品快速设计能力。这给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一款产品刚上市,便有多款新品等着替代老产品。
当中国企业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推出产品时,那些经典产品也许会被花样不断翻新的产品所淹没。
本土企业的“快速产品研发体系”非常适合中国国情,也非常有效,麦肯锡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平均每周用于购物的时间是9.8小时,美国仅3.6小时,4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购物是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当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轻松选购商品时,就必须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产品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就极其重要。
中国企业的这种“快速设计体系”甚至开始受到跨国公司的推崇,从百事可乐成立至今的109年,其外观仅调整过10次,但在2007年,百事可乐就要经历超过35次的“变脸”。
与企业交流中我发现,本土企业的快速研发体系通常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本土企业其实更欣赏的还是“经典研发体系”,三株和太阳神都曾提出像可口可乐那样做“百年产品”的目标,本土企业因为没有强大的研发和推广实力,只有采取“试错”开发更多的产品交给市场去试验,结果却试出了产品的丰富多样化。
中国的传统渠道市场对产品的消耗力极强,产品生命周期普遍较短。这是中国的渠道结构决定的,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机会,本土企业无意中形成的“产品快速研发体系”,也是本土企业的优势。
然而,近期我们调研市场时发现,一些已经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的新品推出速度大大放缓。这些本土企业正在丢失自己竞争优势,研发投入加大了,但新品投放速度却下降了,有些研发人员甚至问我:“跨国公司能够想到的我们都做出来了,实在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可以说,很多本土企业在创业阶段的产品研发不是技术人员主导,面是老板主导,产品研发成功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市场敏感度。因此企业规模扩大后,老板主导产品研发的能力无疑会退化,本土企业通常又不具备跨国公司那样的技术导向的新品研发能力,如果没有建立市场导向的新品研发体制,就更难与跨国公司抗衡了。
2、详细设计阶段,一旦方案通过,新产品项目便转入详细设计阶段。该阶段基本活动是产品原型的设计与构造以及商业生产中的使用的工具与设备的开发。详细产品工程的核心是“设计--建立--测试”循环。所需的产品与过程都要在概念上定义,而且体现于产品原型中(可在计算机中或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接着应进行对产品的模拟使用测试。如果原形不能体现期望性能特征,工程师则应寻求设计改进以弥补这一差异,重复进行“设计--建立--测试”循环。详细产品工程阶段结束以产品的最终设计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并签字认可作为标志。
3、小规模生产的阶段,在该阶段中,在生产设备上加工与测试的单个零件已装配在一起,并作为一个系统在工厂内接受测试。在小规模生产中,应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也应当测试新的或改进的生产过程应付商业生产的能力。正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这一时刻,整个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工具与设备、零部件、装配顺序、生产监理、操作工、技术员)组合在一起。
4、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增量生产。在增量生产中,开始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数量水平上进行生产;当组织对自己(和供应商)连续生产能力及市场销售产品的能力的信心增强时,产量开始增加。
一、自主研发网络游戏
近年来,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其中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提升,2019 年占比已达 84%,承担起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增长的大部分增量。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市场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移动游戏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发展中带来的强竞争压力又反向驱使企业困中求变、寻求突破,再次刺激市场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不仅拉动了市场销售收入的增长也加速了国内游戏产业的发展。
2012-2019 年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市场在中国游戏市场的份额
受国内氛围影响,中国产品多会寻求海外市场拓展,中国自主研发的游戏产品也在较早时期就开始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在国内游戏市场高压环境下,拓展海外市场更加成为游戏企业的发展手段之一,在国内研发技术与运营手段的不断提升和积累下,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特别在移动游戏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
中国自主研发的移动游戏在全球头部市场中更显竞争优势,2019 年中国自主研发移动游戏在全球多个重要市场已经获得了较高市场份额,流水同比增长率在各市场中也均远高于其他产地的游戏产品。中国自研移动游戏能有这样的表现主要基于国内移动游戏自主研发能力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全球游戏市场的发展,整体研发水平的提高,全球各个市场的竞争强度也将不断提升,如何进一步提升研发竞争力、保证市场地位将成为国内移动游戏企业的重要课题。
2019 年全球重要移动游戏市场流水 TOP100 中国产游戏流水份额
2019 年全球重要移动游戏市场流水 TOP100 中中国研发游戏流水同比增长率
2019 年全球重要移动游戏市场流水 TOP100 非中国研发游戏流水同比增长率
2019 年我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产品类型分布中,角色扮演类游戏的收入占比达到 37.80%,策略类游戏收入占比达到 23.20%,多人竞技(MOBA)类游戏收入占比为 13.70%。三类游戏合计占比达到 74.7%。
2019 年自主研发游戏 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产品占比
2019 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地区分布中,美国的收入占比达到 30.9%,日本的收入占比达到 22.4%,韩国收入占比为 14.3%,累计占比达到 67.5%。
1研发能力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科学发展观,讲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公司设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拥有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技术研发团队。
公司非常重视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每年在研发上都有非常大的投入,并获得了优异的成果,并申请了多项专利,在产品研发工作中,公司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公司创造效益。
目前,公司研发了多种类型的自动化控制设备和在线测量仪表,适合多种领域。公司与石油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是我们实验设备的建造设计达到先进水平。
2研发管理程序
1技术部接到研发指令要求后,组织研发设计小组,确定设计负责人,制作研发设计计划,编写(设计开发计划书)。
2设计负责人根据设计计划书,按照产品的特点及要求,确定各项技术接口的内容,并将技术接口传达给各设计人员,编写(设计开发输入清单)。
3设计人员根据设计输入,进行产品方案设计,由技术副总召集公司相关人员进行方案论证,方案批准后,设计负责人按照已批准的方案进行技术设计,包括图纸及工艺,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设计进行评审,做好记录,编写(设计开发评审报告)。
4设计人员根据评审结果,对产品进行试验及验证,编写(设计开发验证报告)。
5产品实验及验证通过后,设计人员绘制产品加工图纸,制作工艺指南,由设计负责人审核,技术副总批准后下发,编写(设计开发输出清单)。
6产品技术文件下发后,由业务部下发样品订单,生产部根据技术文件制作样品,设计人员对样品进行分析,论证,做出试产总结报告
7样品试制成功后,做小批量试产,设计负责人通过产品技术性能测试,用户使用情况反馈,对产品性能,技术指标进行确认,编写(设计开发确认报告)。
这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中的一段描述,但却清晰地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IT企业的基本现实。彼时的信息技术行业正在进入以美国为首引领下的“信息高速公路”年代,IBM、贝尔实验室、惠普公司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但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进。
这些“慢跑”的“乌龟”或许终将获得掌声。
“板凳要坐十年冷”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
“不下山,会被困死、饿死,下山也不能抢、不能偷,硬打硬拼难有胜算。只能留下买路钱支付专利使用费,或者专利互换。”当时,华为的一位高管将华为的处境形象地比喻为“插红旗”,华为艰难地把红旗从山脚扛到了山腰,又从山腰插到了山顶,但从山顶看下去的时候,发现山脚山腰都被别人包围了。这是因为在专业领域上,基础专利几乎都是西方公司的,华为十几年的技术积累陷入了“十面埋伏”中。
一位华为的EMT成员回忆过去和国外竞争公司“打仗”的情形时说:“2003年的春节,大年三十我们还在和C公司谈判,那段时间是华为最为艰难的时刻。”
从十年前开始,就不断有西方公司的CEO写信给华为的高层,要求支付“天文数字”般的专利费用。但这就是世界通信行业的游戏规则。
在2010年,华为向西方公司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用达到2.22亿美元,2013年为3亿美元,仅支付给芯片巨头美国高通公司的知识产权费用已经累计接近10亿美元。
如果说,在核心技术上对外国产品依赖度太高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肋和短板,那么此时的华为及众多中国企业无疑是“悲伤”的——没有创新没有专利,只有日复一日地支付昂贵的知识产权费用。
任正非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科技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大家要沉得下心,没有理论基础的创新是不可能做成大产业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论基础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长时间。我们搞科研,人比设备重要。用简易的设备能做出复杂的科研成果来,而简易的人即使使用先进的设备也做不出什么来。
“在路由器、交换机等电信网络传输核心设备领域,我们追赶了17年。”华为固定网络业务部总裁查钧曾表示,经过17年的追赶,华为已经实现了超越,“目前我们在技术上至少和这些领袖级公司站在同一水平线了。”
如果拿华为和思科的技术差距进行对比可能更加直观。据华为介绍,2004年华为发布10G路由器,落后思科4年,2006年华为发布40G路由器,落后思科2年,到2010年发布100G产品的时候,华为已追平对手,2012年,华为开启400G路由器时代,已经在这个领域超越思科了。
同样做一代“网络交换机敏捷网络”,按照思科商业模式,思科会提前进行芯片研发,同时提交各种行业标准,其他没有芯片开发能力的厂商只能等商用芯片出来再开发产品,而这时候已经落后市场领先者很多代了,华为在自己的产品中采用自有芯片,无疑有助于打破这种困境。
华为员工经常开玩笑称,正是多年来的危机感,让华为把西方公司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了工作上,而正是这种努力,让华为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不完全统计显示,西方公司做一个产品需要3到5年,而华为只用18个月。
事实上,华为每年研发投入的资金量是200~300亿美元。在任正非看来,一个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工夫,不能失去耐心。如果学术研究泡沫化,中国未来高科技很难有前途。“没有理论的创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他强调。
快鱼吃慢鱼
在普华永道思略特最新发布的“2015年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报告中,亚洲已经取代欧洲成为全球研发的首选地,北美洲次之,欧洲则被挤到第三的位置。而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支出也从2005年的12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394亿美元,涨幅高达3183%。2015年全球创新1000强榜单上有123家中国企业,在2005年仅有8家。过去十年中,华为更是以超过1900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投入,成为中国企业的一个标杆。
同时,曾经中国企业的科研实力等同于“山寨”的能力,而近几年中国企业的形象却发生了扭转。
今年3月,英国《连线》杂志将小米创始人雷军作为封面,并加上标题:“是时候山寨中国了。”而几天前,福布斯也发表文章指出,微信的创新成分比脸书、推特等都要大。不过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出现在国际的形象截然不同。
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577.2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前三位,成交项数和金额均超过全国技术交易总项数和总金额的50%。
而在涉及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合同中,技术秘密与专利技术合同增幅明显。2014年,技术秘密成交2952项,成交额1937.53亿元,占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的31.15%。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573.95亿元。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新而不是山寨正在成为市场竞争力的一部分。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596亿元人民币(92亿美元,约占收入的15.1%)。而以创新闻名的苹果公司,2015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不过81亿美元(约占收入的3.5%)。
今年1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专利申请量突破200万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达到26.3万件。中兴、华为两家手机厂商去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就达到了5086件。
而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不仅是大企业的责任。国内越来越多研发型的硬件团队正在崭露头角,其中许多是成立时间并不长的初创团队。对于新的创业者来说,他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技术能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深圳,大批从国外回来的高科技人才流入对本土的硬件产业产生影响,使其摆脱单纯代工或者纯山寨的形象。而这些新兴的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的程度与大企业不相上下。
深圳柔性屏显示技术公司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谈到小公司的创新时表示,在技术的源头创新上,小公司的投入并不比大公司少。“好多人以前说,你这么小一个团队,能不能做成一个大的公司,我倒不担心。创新不是比谁体积大,不是大鱼就一定吃掉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掉慢鱼。”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投入研发的资金获取无法跟华为、微软等企业相提并论,然而,在投入资金的占比上正在追赶并且部分超越大企业。
目前,柔宇科技将60%的融资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上。公司在深圳和美国硅谷都设有研究部门,对于研究项目和进展在产品推出市场之前处于保密阶段。
在美国设立研发部门已经是中小企业扩展研发投入的重要方向。在深圳,不少初创硬件企业在美国都有设立研发团队,这些团队大小视公司规模而定。
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具有柔宇这样的实力在硅谷设立研发实验室,但是它们都尽量在科研创新实力上向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国外机构靠拢。一些团队创始人会依赖其海外留学背景,让海外高校导师、研究团队加入企业研发项目进程中。同时,大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增强研发实力。
经济研究公司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数据显示,流入美国的中国FDI(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到2013年的143亿美元和2014年的119亿美元。
据汤森路透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2015年一项分析,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正利用美国研究人员来发明专利,覆盖领域从新软件到网络基础设施。而在十年前在美国研究中心还基本看不到这些企业的身影。
从数量到质量
事实上,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正在从过去的需求搜寻型向技术推进型逐步转变,在众多分析师看来,这也是中国企业研发支出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的创新创业公司而言,尽管它们对于研发的投入进一步增加了专利拥有数量,然而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真正来自中国创新团队的技术专利质量。
从数量到质量的变化,折射出了我国企业的创新热情正在不断激发的过程,也是十年道路的重中之重。
如果察觉不到正在发生的变化,现在大多数科技公司将会消失。
这是什么变化?其实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已远远超出想象。《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甚至认为,技术正在以幂指数的方式演进,到了2026年,纳米技术、基因、生物材料、人脑、计算能力将颠覆现有技术格局,人类要换一种思维考虑现有的社会,考虑人的定义,大批商业公司将不复存在。
而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在这种技术变革下,对创新的要求则更为迫切。
以电信行业为例。封闭而复杂的网络架构正在由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和云打破,电信行业正在从网络、业务、运营和管理几个方面重构,避免成为“管道”。可以预见的是,电信行业引发的IC(集成电路)和CT(文化科技)的融合,基础设施的灵活多变和智能化的服务将成为趋势。
无论是电信还是金融、制造、媒体资产和电子政务,越来越多的行业正转向数字化。而面临数字化转型是全世界的难题,这也是政府、企业进入智能社会的规定动作。数字化变革的模式却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数字化诞生了新的商业模式,释放了新的消费需求。
“鸡蛋从外面向里面打碎,那是一个煎蛋;鸡蛋从里面向外面打碎,那是一个新的生命。我也不喜欢NFV或者SDN,因为它们会颠覆我们整个通信网络的格局和架构,但是我不愿意成为一个被别人从外面把我们打碎的煎蛋。拥抱挑战、拥抱颠覆,这是我们对未来SDN、NFV的态度。”华为常务董事兼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在内部讨论会上如此说道。
任正非很认同这种观点,强调一定要从鸡蛋壳里打出去,产生一个新生命。
面对快速成长的华为,任正非鼓励更多的人出去“喝咖啡”,与科学家以及大学教授交流。“我们与几百个人喝了咖啡,消化几百人的思想,然后就会领先世界。如果你不理解,当黑天鹅要出现时,就会错失。”任正非强调。
今天是5月17日,刚刚吃过饭,老大急急忙忙跑过来说从我们反病毒监测网的用户病毒上报系统获得了一个可能比较厉害的病毒,赶紧让我分析一下。
粗看了一下这个病毒的样本,第一感觉是CIH病毒。它会判断文件类型,如果是Windows的可执行文件(PE格式的文件)就进行感染,如果不是就跳过文件。这个病毒会将感染数据插入到Windows可执行文件(PE文件)各节的空隙中,这点与CIH病毒一样。因此,感染后文件长度不会增加。不过病毒信息倒是改掉了,CIH病毒文件中有明显的“CIH字样”,而这个病毒却是“YM V1.1”。
可能是哪个无聊的人把CIH病毒信息改掉了吧,一边想着一边继续往下分析。天啊,这个病毒够狠毒,有一段可以在Win2000/XP系统下面进入Ring0的代码,进入Ring0以后病毒就可以为所欲为。
果然,不出我所料,这个病毒具有和CIH相同的破坏代码,发作后会用“YM Kill You”字符串破坏硬盘数据,并且很难恢复。病毒还会向主板的BIOS写入垃圾数据,造成用户主板被损坏,机器无法启动。这个病毒的发作条件比较特殊,并没有判断一个固定的时间,因此发作更具随机性。
用过电脑的人应该都知道CIH病毒,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破坏电脑硬件的病毒,中毒电脑的主板和硬盘会被破坏,致使电脑无法启动,硬盘上的数据丢失。CIH病毒会在每年的4月26日发作,在1999年4月26日发作高峰的时候,全球超过六千万台电脑被不同程度破坏;第二年,CIH再度爆发,全球损失超过十亿美元。其后,每年都会有不少用户电脑遭此病毒破坏而瘫痪。但是CIH病毒只能运行在Windows 9X操作系统下,现在Win2000/XP已经成为主流操作系统,这使CIH病毒逐渐销声匿迹。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个能在Win2000/XP系统进行传播和破坏的病毒又会怎样呢?
经过对病毒样本的分析,还在病毒文件中发现了“YANGMIN”的字样,应该就是病毒作者名字的拼音,作者应该就是中国人。就把这个病毒命名成Win32.Yami吧,这个病毒和老CIH这么相似,而且可以在现在的主流操作系统上运行,中文名称干脆就叫“新CIH”。
分析到这里,我意识到了这个病毒的严重性:
其一,它的破坏性大。“新CIH”病毒可以破坏用户的硬盘和主板BIOS数据。目前,Win2000/XP已经成为主流的操作系统,老的CIH病毒不会对这些系统造成影响。这次截获的“新CIH”病毒可以在Win2000/XP下传播和破坏,可能造成比老CIH病毒更大的危害。
其二,很可能出现新的变种。从“新CIH”的病毒文件中看到“YM V1.1”的版本信息来看,作者很有可能会制造这个病毒的其他版本。
我赶紧跟老大汇报了情况,他也认为这个病毒比较严重,应紧急启动预警系统。并且立即通知了市场部和网络部的同事们,发布本年度第一次橙色(二级)安全警报,病毒定义为四星。
目前这个病毒只是通过感染可执行文件传播,染毒文件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没有一些明显的特征,所以用户也比较难发现。不过我们最担心的还是它可能会出现变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IM工具(如QQ、MSN等)或者利用操作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发作条件更为固定。届时可能会短时间内集中大规模爆发,很可能带来比冲击波病毒更大的破坏。
这个时候老大告诉我专杀工具已经测试完毕,正在上传。那些没有使用瑞星杀毒软件的用户也可以用我们的这个专杀工具彻底查杀这个“新CIH”病毒了。
①研发筛选(R&D Screening),包括市场凋查(Market Survey)与专利调查(Patent Survey);②临床前研究(Preclincal Studies);
③临床阶段(Clinical Phases);
④新药批准上市(New Drug Approval);
整个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中缺一不可。在药物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精心加上处理过的专业信息。我们应该选择针对性强、质量高、覆盖面大、有权威性的检索工具。另外,信息源的可靠性、获取数据的方便性、检索的效率都是是我们要考虑的首要因素。DIALOG系统具有600多个数据库,其中和制药相关的数据达200个,这些数据库在为制药企业提供各个环节数据和信息的同时,还利用其功能庞大的指令检索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信息和情报的解决方案。研发筛选阶段
药物的研究开发途径主要包括:合理药物设计,组合化学技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药,仿制安全、有效、市场需要的国外新药,开发新制剂、新剂型、新药用辅料等。在此阶段可选择下列数据库。
1.1 Current Contents(科研近期报道)
该数据库主要提供临床医学,生命科学,工程学,技术与应用科学,农业,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与地球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艺术与人类学等方面信息。
1.2 Chemical Abstracts(美国化学文摘)
该数据库主要收载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大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理论化学、环境化学、农业化学、化合物和化学物质性质与反应,技术与操作规程,材料,仪器设备,理论与应用等信息。
1.3 Beilstein(贝尔斯坦文摘)
该数据库提供了900多万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资料和一千多万个化学反应资料以及两千万有机物性质和相关文献,包含可供检索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详细的药理学和生态学数据在内的最全面的信息资源。收录的资料有分子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生物活性,化学反应和参考文献来源,最早的文献可回溯到1771年。其中收录的性质数值资料达3000万条,化学反应超过500万种。
1.4 Biosis Previews(美国生物文摘数据库)
该数据库收录了1969年以来的《生物学文摘》(BA)和《生物学文摘综述、技术报告、会议文献》(BA/RRM)以及BA/RRM 1980年创刊时的前身检索刊物《生物研究索引》(Biobesearch Index)。内容涉及细胞学、动物学、基因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包括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农业、生态学、食品科学与研究、医学、生物技术、环境研究及药理学等。
1.5 Incidence &-Prevalence(发病率与患病率)
该数据库提供流行病学、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疾病趋势、花费、风险因素、以及疾病分类等信息。
在药物筛选阶段,还应该进行市场调查(Market Survey)和专利调查(Patent Survey)。
在市场调查阶段,使用Dialog Newsroom和Dialog Profoud数据库可以获得全球超过10,000种新闻期刊和来自130多个市场研究机构超过20万份市场调研报告。我们也可选择以下数据库资源:①Pharmaco-economics(药物经济学);②SCRIP(World PharmaceuticalNews世界制药新闻)等期刊。③FREEDONIA(Freedonia Market Research)(美)国际市场研究;④DATAMONITOR(Dtamonitor Market Research)(英)国际市场研究等。
专利调查:在药物筛选阶段,应全面系统地做好药物专利的调研分析工作。由于药品的特殊性,药物专利的查询需要从化合物专利、制剂专利、应用专利、甚至是近似专利等多方面进行。同时还需要对相关专利做好侵权分析、技术分析、权利要求分析、法律状态分析等深入的调研工作。因此,在此阶段可选择下列数据库:
① IMS Patent Focus(IMS药物专利数据库)
该数据库提供了超过1,000种商业药品及其相关产品的专利申请状况,市场动态和III期临床试验之后的信息,包括药品的属名、药厂编号、CAS注册号、化学名称、同义词、治疗说明、专利文摘、发展历史、世界范围发展的最新阶段、商业潜力和公司活动。
②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WPI,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
该数据库是Thomson Derwent公司的产品。每条数据记录除了都包含相关的同族专利信息,还包括由各个行业的技术专家进行重新编写后的专利信息,如新颖性、技术关键、优点等。该数据库的重点在于专利的重新改写和修复,把模糊的技术信息明确化,把冗长复杂的专利信息简单化,方便信息人员了解和掌握专利的核心信息。
③ INPADOC(同族专利/法律状态数据库)
INPADOC同族专利/法律状态数据库是欧洲专利局的产品。数据来自66个国家和组织的专利信息。记录内容除了相关专利完整的同族专利,还包含27个国家的详细法律状态记录。该数据库重点在专利的全球同族专利及专利的详细法律状态。
④ 全球主要国家专利信息
美国专利(全文)
欧洲专利(全文)
德国专利(全文)
PCT专利(全文)
日本专利(摘要)
中国专利(摘要)临床前研究阶段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药物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纯度、检验方法、处方筛选、剂型、稳定性、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等研究。在此阶段可选择下列数据库:
2.1 Derwent Drug File(德温特药物文档)
该数据库收录1983年至今几乎所有关于药物科学的文献,年收录量约10万条,数据来源于1200种科学出版物,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期刊和会议录。其中大约11%的资料来源于非英语语种文献。内容涉及药品开发、生产制备、药物评价等方面;包括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制剂学、药理学、生理学、毒理学等。
2.2 Embase(荷兰医学文摘)
该数据库每年收录50万条记录,其中80%附有文摘。和其它医学文摘不同的是,该数据库收录了更多药学方面的信息,50%以上的内容来源于欧洲地区的期刊。EMBASE对每一条记录都进行了分类,医学研究专家还可以使用EMTREE中的关键词查找所需文献,EMTREE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分类表和可控词汇表,由46,000个词语和20万个同义词组成,涉及药学、毒物、临床、实验医学、生物、公卫、环境、精神、法医、生医等诸多学科。
2.3 Medline(美国医学文摘)
该数据库收录了1966年以来美国和70多个国家出版的近4000种国际性杂志的文献,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营养卫生、职业病学、卫生管理、医学保健等领域。目前,有70%以上的记录带有原著者自撰的摘要,每周更新一次,年更新量达36万多条记录。临床研究阶段
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Ⅰ期临床试验:为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功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为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Ⅳ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在此阶段可选择下列数据库:
3.1 ADIS R&D Insight(ADIS药物研究与开发数据库)
该数据库偏重药物的商业信息,信息来源于药物公司调研、高层访谈和官方发布的资料,还包括一些医学期刊、国际会议,科学论文和专利文献等。数据库内容包括每种药品的属名、药厂编号、CAS注册号、化学名称、同义词、治疗说明、专利文摘、发展历史、世界范围发展的最新阶段、商业潜力、公司活动、科研进展和专利信息。
3.2 Pharmaproject(PJB,药物/生物技术项目数据库)
该数据库的信息来源包括非公开渠道和公开渠道,非公开渠道来自与药物公司相关人员的访谈,国际会议和各种调研活动;公开渠道包括期刊、学术资料和会议论文等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正在研制的药品,和已经广泛投放市场的药品,以及由于毒性或商业而终止发展的药品数据,数据记录包含行业名称、化学名称和同义词、治疗说明、药学机理,发行公司与登记号、发展状况等。
3.3 IMS R&D Focus(IMS药物研究与开发数据库)
该数据库偏重药物的商业信息,信息来源于药物公司调研、高层访谈和官方发布的资料,还包括一些医学期刊、国际会议,科学论文和专利文献等。数据库内容包括每种药品的属名、药厂编号、CAS注册号、化学名称、同义词、治疗说明、专利文摘、发展历史、世界范围发展的最新阶段、商业潜力、公司活动、科研进展和专利信息。
3.4 Medline(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
3.5 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新药上市批准(申报与审批)
新药批准上市之前,为了保障上市药品的安全,需要对药物进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评价和预防,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通过以下数据库可以实现这些方面信息的查询和监控。
4.1 Toxfile(毒理学数据库)
该数据库收录了1964年至今有关化学品、药物和试剂对生命系统的副作用信息,部分数据来源于《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中派生的《毒物学目录》(TOXBIB)于文档。内容包括毒物学、药理学、生化学、药品化学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致癌作用、突变性、畸形性、辐射、环境污染、食物污染等。
4.2 Embase Alert(荷兰医学文摘警示)
该数据库提供最新的生物医学和有关药物研发方面的文献,包括药理毒理、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文摘型数据库,信息每周更新一次。
4.3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IPA,国际药学文摘)
该数据库收录了1970年以来全世界750多种药学核心期刊文献,总记录接近40万条,每半个月更新一次。内容包括药物副作用、生物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评估、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体内分布、药物稳定性、历史、信息进展和文献;公共药物实验、调查研究的药物、立法、法律和法规;方法学和药物测试、药物化学、制药学、药物经济学、生物学、制药试验、药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伦理学、毒理学等诸多方面。
4.4 ADIS R&D Insight(ADIS药物研究与开发数据库)
4.5 Derwent Drug File(德温特药物文档)
4.6 Medline(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
xxx限公司: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xxx限公司(以下简称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及有关编制说明。
一、管理层的责任
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如实编制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申报企业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设计、实施和维护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2)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3)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4)恰当界定研究开发项目的具体范围。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以对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研究开发费用
结构明细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我们考虑与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相关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相关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xxx公司xxx、xxx和xxx的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已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下,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xxx公司在所审计期间的研究开发费用情况。
四、编制基础及使用限制
我们注意到如研究开发费用结构明细表编制说明
表的审计意见。
附送:
1、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汇总表
2、xxx公司xx年—xx年研发费用结构明细表
3、xxx公司研发费用编表说明
诸如此类,难以规避的风险让各行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均有感叹:“科技企业研发成果,无论是新技术、新工艺或是新产品,如果存在潜在的设计缺陷,难免会在投入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后带来意想不到的对第三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这将极大地影响科技企业的生产经营稳定性并影响随后的科研开发投入。”作为经营者,他们一直在寻找如何规避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寻找令客户能够接受而同时也可降低自身面临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此类情况,华泰保险公司此次推出的科技保险产品——研发责任险就可以为企业解决部分后顾之忧。
保障范围
研发责任保险承保的标的是研发成果,旨在使研发主体能够转嫁研发成果在应用初期可能发生的责任风险,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它的保障范围是:如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成果存在设计缺陷,该项研发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因此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他人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保险公司承担被保险人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
对于这些设计缺陷,有些企业会感到困惑:该如何认定研发成果的设计缺陷呢?华泰保险公司在设计险种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特别指定了以下认定机构:国家技术监督部门、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共同选定的技术鉴定机构及仲裁机构或法院指定的技术鉴定机构。
承保索赔
作为一个创新型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在承保及索赔时,保险公司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些非常规险种的资料, 如投保时需提交以下材料:研究成果的验收合格证明材料、被保险人以往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的用途和应用范围、研究成果在保险期间内的预计应用情况等。
保险公司在收集到上述信息后, 会根据研发成果本身的风险程度研发成果的应用情况等测算出该产品的保险费率,进而测算出保险费用。
在向保险公司索赔时, 客户提出书面索赔申请需要提供保险单正本、事故报告、鉴定书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关法律文书损失清单受损物品的购置发票等。
产品特色
研发责任险采取索赔发生制的承保方式,同时提供事故追溯期和30天的延长报告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保障时间。
事故发生日和索赔报告日均在保险期间内;事故发生在追溯日之后,保险截止日之前,索赔发生在报告期截止日之前;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内,索赔报告日在保险截止日后,报告期截止日之前。
以上3种情况,均视为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均予以赔偿。
看完了研发产品责任险的这些介绍,再回过头来看开始的问题:如果由于科技企业研发成果的问题导致巨大损失,谁来承担呢?2006年11月,我国自行研发的采用新型东方红四号平台的鑫诺2号卫星,入轨后天线未能打开,导致不能投入正常使用,由于其事先进行了投保,因此保险公司赔付1.3亿美元。
作为走在科研最前端的科技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中往往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一旦处理不善,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受到巨大损失甚至于面临破产困境。科技保险,作为新生的金融服务科技的配套设施,相信可以使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经营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让企业能够在科技的蓝海中扬帆远洋。
(责任编辑 郭剑峰)
北京市科技金融促进会协办
关键词:战略新兴企业,政府研发资助,企业R&,D支出,双重差分
当前,全球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应用与新需求正在逐步改写产业生态和行业格局,成为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已经提上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日程,R&D经费投入是重中之重。
2015 年,全球R&D支出预计增长3. 8% ( 约600 亿美元) ,增长至1. 6 万亿美元。经历2014 年R&D支出上的平稳状态之后,中国在R&D投入上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我国R&D经费投入产业分布不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少、R&D强度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提升自主创新实力,继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20 世纪80 年代初,新古典主义学派的技术创新研究者们最先关注政府行为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Arrow认为,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R&D投资并不能达到社会理想水平[1]。Romer在知识溢出模型中提出政府应向生产知识和技术的厂商提供研发补贴[2]。Jones和Williams[3]在R&D活动和企业R&D受益的视角上认为研发活动对企业产生的私人收益通常低于其产生的社会收益,事前补贴的作用要优于事后补贴[4]。国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研发补贴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研发补贴会促进企业研发支出。但也有学者赞成“挤出效应”。Lichtenberg发现行业整体研发投入水平会因为政府补贴而降低,企业会将政府补助用于其他部门,降低生产成本[5]。而政府的SBIR计划对企业的补贴存在着完全的挤出效应[6]。这说明实证结果因企业而异,样本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论。这不禁引人思考,政府研发补贴是否会对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得到政府补贴企业的研发支出强度是否会高于没有政府补贴的企业?
在国内研究学者中,许春和刘奕认为技术溢出使得企业不能完全获得研发投入的投资收益,进而降低了企业开展创新的积极性[7]。企业R&D支出会因为政府对高校研发的资助而产生挤出效应[8]。杨洵和师萍研究了近13 年来企业研发支出与政府科技投入的关系后,提出政府科技投入挤出效应要小于激励效应,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激励不是常常有效的[9,10]。董炳艳则从公共性角度提出政府补贴应当转向公共产品类科研领域[11]。当市场化程度高于政府介入程度时,中国高科技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会有明显的增长,而政府介入程度有显著负面影响[12]。卢方元、靳丹丹提出企业R&D投入对企业效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D人员投入越多,企业效益越好[13]。
综合考虑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支持政府科技资助会促进企业R&D支出,但是没有研究从双差分的角度来对比得到政府补助的企业与未得到的企业的关系,且很少针对高新技术这一具有技术创新代表性的企业开展研究。文章以我国2011 年至2014 年期间的战略型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双差分方法分析及实证检验。
2 政府支持企业研发的实证分析———基于战略新兴技术企业
2. 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年度报告均来自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财务报表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本文选取了2011—2014 年这5 年概念板块中200 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样本,筛选93 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样本,其中包括45 家五年内得到政府R&D补贴的企业和48 家五年内未得到政府R&D补贴的企业。政府R&D资助是国家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给予的补贴,在具体的数据搜寻与分类当中,我们根据企业披露的政府R&D资助的来源用途和依据的文件判断政府补助是否属于R&D资助;而研究开发费用,以年报中行业分类和公司披露的实质为标准,披露的形式主要以公司报表中研发支出的现金流为主。
2. 2 建立模型
2. 2. 1 双重差分模型
回归模型的设定。本文试图通过计量的方法检验政府R&D补贴是否对企业研发支出起到激励效应,假设企业R&D支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将政府研发补贴因素与其他因素单独分开,构建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yit代表的是企业当年的R&D支出,pit表示i企业在第t年是否得到政府R&D补贴的虚拟变量,xit表示一个向量,代表其他希望控制的变量,包括现金流、高管持股、企业性质、负债比率、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等。β 是本文所关心的系数,如果 β显著大于0,那么表明政府研发补贴与企业R&D支出具有正相关关系,否则表明政府研发补贴没有效果,甚至会减少企业原本的研发支出。为了估计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必须将政府研发支出和其它可能影响企业研发的因素分离出来,构造双重对比,即得到政府研发补贴前后对比和得到政府研发补贴与未得到政府研发补贴的企业的对比。使用双重差分方法的一个核心条件是如何选取对比组,要求对比组与实验组除了在实验变量( 在本文的例子中是政府研发补贴) 以外必须真正可比,否则两个组别显示的差异有可能是其它未控制因素所导致的。
变量定义。因变量为R&D,即研发支出强度,反应企业对研发投入重要性的认识。测试变量为GOV,即政府研发资助。其它变量是控制变量,经营现金流、管理者持股比例、控股性质、财务杠杆、公司规模、净资产收益率。具体变量设置详见表1。
对比组的选择。由于本文考虑的是政府研发补贴是否会对企业R&D研发支出造成影响,所以必须对其他变量进行均值检验,以确保对比组与实验组能够进行比较,从而进行接下来的分析,我们采用spss19. 0 软件对数据进行了配对均值检验( 见表2) 。
注:***、**和* 分别表示1% 、5% 、10% 的显著性水平; 括号中数字为标准差。受篇幅限制,部分变量数据未列示。
从表2 可以看出,得到政府研发补贴的企业与未得到政府研发补贴的企业在R&D强度和LNASSET两个变量中标准差相差较大,说明R&D强度与LNASSET受到政府研发补贴的影响,其他变量都差别不大。但是LNASSET变量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而R&D强度变量在5% 检验水平下显著。说明本文选取的对比组与控制组仅在R&D强度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他变量没有显著差异性,选取的数据符合本文预期的设想。表3 和表4 是两组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基于spss软件估计,下同。
得到政府补贴组的企业的平均R&D强度是0. 035 1,而未得到政府补贴组的企业平均R&D强度是0. 018 5,试验组比对比组高出0. 016 6 个R&D强度,从直观上也可以看出得到政府补贴的企业会比未得到政府补贴的企业投入更多的R&D支出。
2. 2. 2 多重线性回归模型
为了验证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实际影响,本文选取45 家五年内得到政府研发补贴的企业的财务数据,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支出行为之间的关系。
其中 β0为截距,β1~ β7为系数,ε 为残差,模型中除了GOV和双重差分模型定义不一致外,其余变量均一致。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本文将GOV定义为政府R&D补贴强度,即政府研发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这样能够具体分析GOV对企业研发支出造成的实际影响。
2. 2. 3 相关性分析
首先针对因变量R&D强度与自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R&D与GOV、CF、STATE、MANAGER变量显著正相关,与LEV、LNASSET、ROA显著负相关。结果还显示,检验模型中一些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例如GOV与CF、MANAGER、STATE显著正相关,而与LEV、ROA和LNASSET显著负相关。因此,需要再检验模型中有关控制变量的影响。
2. 2. 4 平稳性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验证是否可以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5 所示。
注: 数值为采用ADF检验得出的统计值; 括号中为P值,虚拟变量无法进行ADF检验。
由表可知,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ADF的p值均小于1% ,说明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所以模型中的这些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说明本文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回归分析。
2. 2. 5 固定效应检验
对于是否存在多余变量,本文进行了似然比检验,即关于多余变量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 所示。
资料来源:作者基于Eviews软件估计。
从表中的结果可知,Cross-section F的P值为0. 000 0 小于0. 01,在1% 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所引入的固定效应是合适的,不存在多余变量。
2. 2. 6 实证分析
首先,对双重差分模型的两组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
注:***、**和*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观察回归结果,发现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具有激励作用,得到政府补贴的企业会提高研发支出强度1. 797 5 百分点。在逐步加入其它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政府补贴的回归系数 β 始终都大于0,最终为0. 008 66,即政府补贴行为可以使企业研发支出强度提高约0. 866% ,且在5% 水平下显著。而未得到政府研发补贴的企业最终的回归系数 β 为0. 002 079,且在5% 水平下显著,明显小于得到政府补贴的企业的回归系数。这说明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支出起到的激励强度大于企业自身对研发进行的投入强度。
为了验证本文的假设即政府研发补助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实际影响有多大,接下来本文选取45 家得到政府补助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样本,对GOV变量进行了量化收集与处理,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8 所示。
由表8 可知,在逐步添加控制变量后,R&D的最终系数为0. 404 604,且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GOV与R&D成正相关关系,即政府每多增加1个强度的政府补贴,就会增加企业0. 404 604 个研发投入强度。这说明,政府越是对企业研发进行资助,企业越可能进行R&D支出,即自主创新程度越高。企业经营现金流量、管理者持股比例对自身研发支出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都重视现金流量及管理者持股比例管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成熟,因而现金流量及管理者持股比例的变动对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微弱。国有企业性质及公司规模庞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容易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因而会促使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活动; 而规模越大,企业进行的研发投入也会相应地增多。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研发投入越弱。净资产收益率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产生负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容易认为当前研发投入已经足够,而将资产进行其他投资,如房地产,造成研发投入逐步减少。
4 加强政府支持企业研发的政策建议
4. 1 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在双重差分模型中,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政府R&D资助会使得被资助的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相对于未得到资助的企业高出1 百分点左右,政府R&D资助会产生激励效应。而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政府每多增加1 个强度的政府补贴,就会带来企业0. 404 604 个研发投入强度的增加。总体上而言,对于企业R&D支出,政府的R&D补助会产生刺激效应,增加企业R&D投入,加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研发强度,提升我国科技研发实力。
4. 2 政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国有高新技术研发企业的投入。大部分非国有企业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的资助,陷入现金流不足的局面,最后不得不通过转移专利技术或者是外资入股的方式来进行研发,政府应加大对此类研发型创新企业的补贴。
其次,完善政府补贴机制和绩效考核。加强项目流程审批,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实行“先实施,后付款”的财政经费补助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面向结果的补助机制,可有效避免科研经费挤占、挪用等现象,有效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注:括号内为p值,***、**和*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
最后,政府应鼓励战略新兴产业中的“领头羊”大力进行研发活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以投资收益为第一目标。政府应鼓励这些企业进行研发,鼓励其成为全球化公司,对成为全球化公司的企业进行大力补助,并且每年设立奖项奖励这些全球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