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改论文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个人教改论文(精选4篇)

个人教改论文 篇1

新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地规定: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会运用数学,为了这一目标,在我教学《分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时,我进行了一些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把枯燥的计算知识,变为吸引学生,快乐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设计出了用知识去帮助他人的情景。

在教学新知识时,出现了口算、竖式计算以及实际应用题、看图遍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表现出学生的认真仔细程度,在这个时候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好好的学习新知识,学会了才能帮助别人。”带动起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并且去学会知识的动力,再授课过程中学生都会积极的去学习。

分数初步学习,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新鲜感,虽然对这个知识还很陌生,但是以前毕竟有所了解分数的用途,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比较积极,但如何能够在这枯燥的知识中完全带动起学生来?我选择的方法是联系实际,用最通俗简单的“吃蛋糕”为生活事例,一个蛋糕是一个整体,看成是“1”,那么把这个蛋糕切成几份分给大家吃,如果不公平的话谁多谁少大家会有意见,因此切分时候一定要公平,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这样就出现了把“1”平均分成几份,班里八名同学平均分成八分,那么每个人拿到的是这个蛋糕的八分之一,通过实际生活让学生去了解感知究竟什么是分数,分数是干什么用的。不仅仅从吃蛋糕这一点生活事例中去让学生感受,还可以通过猴子分桃子,西游记里使徒四人分西瓜个等事例出示图片让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并且多找些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内容来去教导他们。

初步了解认识了分数,在学习分数比较大小以及分数加减法的时候,我采用了比赛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学生们好强,好胜的心理,都想显示一下自己所学的程度,自己拥有的能力,因此我班的八名同学相互比赛,两名同学上黑板做题,其他同学认真帮他们检查,这样既体现出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不想认输的谨慎劲,认真仔细的做,也看出下面的同学对比赛的同学无比的关心,关注哪一方会胜利,这个时候就非常仔细的为他们检查,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做题之后仔细检查的好习惯,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我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男生和女生比赛,男生当然是绝对不愿意输给女生,而女生更是不示弱一定要证明自己比男生强,因此激烈的比赛就开始了,女生之间互相鼓励,男生之间互相督促,在做题中大家都很紧张的看着参加比赛的学生并且认真的帮他们检查,一旦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底下的学生会非常的失望,叹气并且指导做错题的那位同学并且告诉他哪里错了,在这个时候我又加以鼓励,能够让该生更为深刻的记住自己的错误,也培养了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检查做题谨慎不出错题的习惯。学生的配合非常的好,这节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很成功,学生都能够在激烈的比赛中掌握知识,并且还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帮助其他同学。同时还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来让我解答。

在这一次教学中,我觉得我的设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在整体概念的讲授还是过于在乎自己的讲解,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是不够,应该做到让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我给他们灌注教会他们,这点上我设计的还是不不够完美,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注重这点的设计与研究。

实验中学教改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2

个人资料:李明旺,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平阴县实验中学“首席教师”,担任年级主任、班主任,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济南市数学学会会员、济南市数学学习评价研究核心组成员、济南市考试评价研究核心组成员、平阴县数学组成员、平阴县中考数学学试题研究中心组成员、山西省《学习报》社“特约编辑”。“济南市教师发展学校”首批学员。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科研标兵,有20余篇论文在全国及省市发表或获奖。谈起李老师的教改之路,真可谓是用心血、汗水和智慧铺就。1985年他首先接触并实验了黎世法教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88年学习借鉴了卢仲衡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法”,91年又在全国名师李庾南老师指导下尝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后又相继试用了上海青蒲教学模式、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等,尽管这些实验没有取得什么突破,可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他以后进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前几年,“创新教育”风起云涌,面对新的形势,李老师决心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探索,把创新教育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于是他对当代的创新教育经验、方法,仔细推敲,认真领会其实质,融百家之长,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反复提炼和完善,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他成功了。全国数学教学权威李庾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市教科所所长张金宝对他的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课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一万字的篇幅,被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编入创新科研成果《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一书中,并在“全国第二届创新教育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他研究的《中学数学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在省市、县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并被确定为济南市12个优秀教师教育经验之一,正在作为济南市重大科研成果被提升和推广。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李老师又坐不住了,他想,成功改革者的秘诀就在于不懈地追求探索,又把学校课改工作的重担大胆地挑了起来,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面对新课改,他深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于是,开始了不停地学习中外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并坚持每天学习至少两个小时,一年来认真研读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周文勇主编的《走向发展性新课程评价》两本书,并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等有关新课改的文章,并记了大量学习笔记和读后反思。通过学习全体实验老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李老师想“新课程的教学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少走弯路”。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们总是群策群力备好每一节课,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探讨,有什么经验,大家一起交流,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他认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改变一言堂课堂教学上,课堂不改课改将会彻底失败”。因此,他带领实验老师研究出了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他的引导下老师们都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学的过程放给学生,并学会了如何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学会了"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课堂上都能脸带笑容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主动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一起交流。你如果走进实验中学的课堂,听到的是:“大家商量商量吧”,“你回答得真好,谁还有更好的方法?”"别紧张,不要紧,再想想","请你坐下来再想一想好吗?",“对不起,老师的这个想法错了”„„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李老师来说是最拿手的绝活:《数怎么不够用了》教材上安排的是两节课,而李老师对它进行了重组,一节课就上完了,并且效果较好。《整式混合运算》课上李老师增设了"数学门诊部",把本班学生所出现的计算差错一一列举出来,让全班学生都来当"医生",寻找"病因",进行"小组会诊",然后"对症下药",效果很好。李老师认为,每个学生就是一本活教材,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李老师总是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好题、新题及有关知识信息,然后由学生自行选题或编题,再让他们充当"小老师"上台展示交流。

教研教改课题 篇3

本学期音乐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音乐学科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人的性格。并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纲要》精神,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教学方面

对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培养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二、抓好课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要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扎扎实实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艺术学科的研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业务和专业技能耐方面的提高与进修,抓好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组织并开展好学校“减负”以后的艺术类兴趣小组活动。

三、教学观念随教育教学需要改变、促使素质教育发展

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已成为其重要环节,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凭借课堂教学来落实,要发挥音乐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研究音乐课堂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在音乐课中,给学生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无拘束的、自由的发展。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江湾中学音乐学科教研教改计划

江湾中学音体美组

视听语言 教改 篇4

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现状 的调查分析,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关键词 视听语言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003-02 《视听语言》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在本科院校开设,在高职院校也开设。一直以来高职影视类专业沿用本科院校《视听语言》 教材,借鉴本科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严重的不适反应,教师倍 感疲累,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倍感枯燥,学习热情持续走低。本文 旨在分析目前高职影视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及认识误区 《视听语言》是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部分影视艺术专业的主干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影视应用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 元素及其组织语法、镜头语言和听觉元素的应用与结合等,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也是摄影摄像、剪辑、编剧等实践创作类 课程的先导,起着沟通连接影视理论与影视实践的重要作用,因而将之作 为基于实践的理论课较为合宜。而从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陈旧的观念和认识误 区。1.作为纯理论课,忽视实践教学。在一些院校,《视听语言》被定位 为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老师照本宣科介绍视听语言的一些基本 概念,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理论,到头来都还给了教材,对后续的实践创作 课程毫无帮助,影视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镜头感”“视听思维”成了口 头上的专有名词。实际上,《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仅满足于视 听语言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应将培养“视听思维”,学习如何通过视听方 式来进行叙事、表情达意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2.教学方法上高职与本科无区别。在一部分高职影视专业的教师看 来,《视听语言》课是影视类专业本科和高职的共有课程,内容浅显易懂,高职可以直接照搬本科的课程目标,沿用本科教材,借鉴本科的教学方法。然而实践证明了这种直接移植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创作被忽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死板,无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授课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改革探索 笔者在几年的视听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一 些适应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新方法、新举措。1.强化实践教学 《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需要协调理论和实践的 比重。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具体的方法。(1)简单拍摄练习每节理论知识点讲完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简单的设备(如相机、手机)进行拍摄练习,这样可加深理论的理解,帮助知识点的消化。例如 在讲完构图的原理和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相机去拍摄各 种构图形式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最后再总结 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会很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构图方法和原理。(2)情境模拟演练 情境模拟演练是一种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视听语 言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适用。如在场面调度这节内容中即可采用这种教学方 法,场面调度的理论知识讲完后,设计一个拍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导演现 场进行场面调度,场景布置可以尽量模拟真实情境,安排演员,准备拍摄 器材。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设计、调度、总结陈述,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 学,并能直接用于今后的拍摄实践。(3)小短片创作 在视听语言理论学习、镜头拍摄练习、分镜头创作练习和简单的剪辑 训练完成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视听意识,可以进行一些短小作品创 作的实践。学生3-5 人一组,老师可以命题创作,也可以提出要求让学生 自由创作,短片时间一般控制在5 分钟以内。这一实践环节可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 全过程中。2.“拉片子”教学法 针对目前《视听语言》课影片分析浅尝辄止、泛泛而谈的状况,我们 应提倡对经典影片进行深度分析,采用“拉片子”教学法。所谓“拉片子”,就是逐格逐段地分析影片,通过细致深入地观摩、解剖一部片子,从而完 整全面地把握它。“拉片子”的过程既是从整体上分析影视作品的文本内 涵、叙事结构和风格特色,也是割裂影片去分析它的所有视听构成元素的 特点和技巧。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掌握视听语言 规律,总结视听语言运用经验。3.改革考核办法 《视听语言》课的传统考核办法都是试卷笔试,考试内容都来自书本 教材,学生期末突击死记硬背即可应付,这样无法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程度,也无法考察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基 础上,我把《视听语言》的考核分为书面和实践两个部分。书面部分主要 是考察学生对相关概念、分类、特性功能、原理方法等理论的掌握情况,采用试卷笔试的形式。实践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运用情况和视听思维 训练情况,灵活采用多种实践考核方法,比如分镜头脚本创作、小短片拍 摄、规定素材剪辑、现场拉片子等等。综上所述,《视听语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奠定影视 创作、制作基础的重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学生、适应这门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转变教师学生双“疲累” 的现状,让这一课程真正发挥其在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史晓燕,刘璞.视听语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

上一篇:开展全国爱眼日活动的通知下一篇:落实带薪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