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通用10篇)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 掩耳盗钟 ↓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文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用寓意。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2.幻灯显示:(1)读准

谓(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言是什么?然后交流。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板书计划: 画蛇添足 ↓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篇2

人们通常认为寓言《塞翁失马》的寓意是:说明坏事能变成好事, 好事也能变成坏事这一道理。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好与坏、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问题。有的读本却另有说法:认为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顺应自然, 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在我看来, 塞翁并非不计较个人得失, 反之是一个注重得失的人。文中多次写到祸福的转化, 前几次虽能体现出他顺应自然、相安无事的态度, 最后一次却不然, 表面上与前面几次一样, 但是细细地想, 你会发现塞翁不正因为“父子相保”而沾沾自喜吗?“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大凡有血性的男儿, 正当国家有难之时就该挺身而出, 正当祖国受侵之时, 就该操戈持剑驰骋沙场。

胡人入侵边塞, “丁壮者引弦而战”, 这才是我们要赞扬的英雄本色。试想, 要是国家有难时, 人人都逃避或苟且偷生做缩头乌龟, 那谁来保家卫国?在这里丁壮“死者十九”, 他们死得其所, 这样为国捐躯才是真正的英雄, 才会名垂青史。塞翁之子, 本应因为骑马“坠而折其髀”未能上战场杀敌立功而感到遗憾才是;塞翁也应看到边塞青壮年们战死疆场而自己儿子因摔断大腿未能出征参战感到羞愧才对。塞翁父子就算相保, 能活得安宁、活得踏实吗?我认为这样苟且偷生地勉强活下来倒不如战死疆场、报效祖国更为痛快。

古代英雄者历来以能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为荣, 以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为志。陆游有“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大勇;苏轼有“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的报国之情。塞翁身居边塞, 胡人入侵, 父子未能出征参战、保家卫国, 本就应该感到惭愧才是, 哪里还如此以相保为荣, 并陶醉于幸运地保存性命的喜悦之中呢?

谁说塞翁不计较得失呢?

“画蛇”为何不可“添足”

《画蛇添足》故事中能喝上酒的这位食客说:“蛇本无足, 子安能为之足”。这食客真是目光浅短呀!实际上有足之蛇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 怎么能说蛇没有脚呢?四脚蛇不是吗?

这个寓言故事常被人们用来讽刺那些自我卖弄却弄巧成拙的人, 或者是用来告诫人们事情做完就别再做多余的事, 否则会适得其反。人们都认为先画好蛇的那位食客不该再为蛇添足, 因为这样, 他失去了喝酒的机会。咋一想, 他确实不该, 简直是多事。我们总认为他“放屁脱裤子———多此一举”。蛇本无足, 你添什么添?然而, 在我看来, 这位食客并没有错, 要说错就错在他为蛇添足的速度不够快而未能喝上那壶美酒。这世间既然存在有脚的蛇, 干吗就不可以画有足之蛇呢?再说楚国“祠者”在让食客们画蛇时也没有强调 (或要求) 一定要画无足的蛇。

再从当今的教育观来看, 我们不正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吗?这位为蛇添足者, 他只有画画技术娴熟, 方能画得比别人快;只有富有创新意识, 才会想得出别人没有想到的为蛇添上脚。这蛇足在别人眼里是多余的, 可在我眼里却是一种创新。不是吗?大家都画着同一模式的蛇———无足蛇, 唯有他一个人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有足蛇来。这不是我们正在苦苦寻找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吗?这样的人才是值得赞赏的。

我记得, 我们老师常用“与众不同、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等词语来夸赞学生个性的表达和独特的创新。按理这壶酒还是应该奖给为蛇添足者, 因为他不但画得快, 而且画得与众不同, 最佳创意奖非他莫属。再从办事的角度看, 他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而且做的事也比别人多, 我们应该鼓励, 而不能用多管闲事之类的话语来打击他。你画的是无足蛇, 我画的是有足蛇, 怎么能说我多此一举呢?所以硬把画蛇添足说成是做多余的无用工, 我可不赞同。

寓言故事二则 篇3

虎、马、驴、牛和狗聚到一起谈论屁股的话题。

虎说:“人真是要不得,虎族现在都成濒危动物了,他们却非要将我们和那些惹不起的人相提并论,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马说:“我最冤了,他们对我表示友好拍我的屁股也就罢了,却非要把他们想巴结领导的事,赖在我们头上,说这是在拍马屁!”

驴说:“我招谁惹谁了,明明长着长长的耳朵,可他们为了让我干活,从不好好说,却非要拿着鞭子使劲地抽我的屁股!”

“驴说得很对!”牛附和说,“我和它的遭遇一样,因为干活的事,屁股也经常挨鞭子。为此,有天我还当面质问过主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他不正面同答我,却引用他那当官的儿子的话,说这叫屁股决定脑袋!”

见狗没有吭声,大家于是问道:“现在人们都把你视为宠物,相信你屁股的遭遇,一定要比我们好!”

“恰恰相反,”狗哭丧着脸说,“要是人们知道我们聚在一起说这些话,一定觉得很奇怪。但他们是不会自责的,也不会去责怪你们,而只会把矛头对着我,说我存这儿放狗屁!”

壮年猪的醒悟

一只颇具优越感的小猪说:“人真是蠢得可以,我们什么都不干,他们却把我们像人爷一样供着。”

“你错了,孩子。”一只自知来日不多的壮年猪说,“他们这么做,目的就是想把我们养得壮壮的,好吃我们的肉。一旦这个目的达到了,你这当大爷的,到时连当他们的孙子都不配!”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篇4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

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七、(一)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八、指导阅读,读准字音。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九、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十、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教学后记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2 篇5

横城小学 刘晓敏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伙伴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指名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三人组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一人旁白,两人动作;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理解——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深化,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

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课堂作业

如果你是鹬或是蚌,猜想被渔夫捉住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鹬 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寓言二则自相矛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1、读。读正确,读流利; ○

2、译。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 思; ○

3、悟。明白文中道理; ○

4、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指导朗读课文

1、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

1、戳不穿——说明 盾坚固 矛不锋利 ○

2、戳得穿——说明 矛锋利 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六、诵读背诵,加深理解。

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 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八、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寓言二则矛与盾》教学设计 篇7

选编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古文,初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初步感受古文遣词用语的凝练、精要之处。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但由于学生是刚刚开始接触古文,所以注意指导学生练习读通顺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之一。《矛与盾》——教育人们说话做事不要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教育人们做事情不要教条主义。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初步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了解古文的内容,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意思。

一、布置预习,读通课文

1、在学习之前先请学生认真读课文,告诉学生读古文的一些方法,比如先把不熟悉、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加注拼音,然后尝试着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注释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练习读出古文的停顿。

2、在学习之前,还可以请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查阅一些资料,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古代寓言或古文,在家长的帮助下或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3、再次尝试着读这两则寓言。

(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帮助他们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

二、自主读书,探究理解

1、出示课本中的插图或其他有关的图片。

(教师可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但不要把故事全部展示给学生)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知道《矛与盾》讲的是什么故事吗?请大家说一说。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再默读课文,想想应该怎样做就能读懂。

(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请学生根据以往的阅读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方法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2、请同学们再次放声朗读这个故事,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还可以加上动作读,读过之后想一想: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本篇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卖矛与盾的人一会地称赞自己的盾无比坚固,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形成了“矛盾”)

三、合作学习,交流分享

1、小组交流讨论,共享收获。

(使学生个体的感受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得到补充或矫正,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习与他人分享,使学习灵动起来)

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矛与盾》,先请小组内同学间互相表演,然后在班里表演。

(通过表演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人物的特点,为下一步学习作铺垫)

3、请再次读这则寓言,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瞒自己写下来,小组交流。

(理解寓言的关键在于旁人的话: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后来,“矛盾”这个词语连用比喻自己的言语、行为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里)

(在读通读顺读懂之后,使个体与合作学习变得有价值,使学生再往深层次发展——自己归纳总结并练习写下来,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小组交流又进一步体现互助、合作、协同攻关)

4、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背诵课文。

(理解了的东西容易记得牢,这篇古文短小很容易背诵)

四、拓展延伸,利用资讯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来的资讯,办一期小报。可以以《寓言精粹》、《寓言故事》、《寓言小报》等为报名,贴在壁报栏里,以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了《矛与盾》,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实的社会生活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烙上了印记。

那是我设计最后的拓展环节:同学们,如果老师是一个军需处处长,因为战势的需要,要买这些矛与盾,同学们是矛与盾的推销者,你应该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推销这些矛与盾呢?并且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供需要求的呢?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纷纷讨论。三分钟后他们开始了令我震惊的回答:在孩子们积极而热烈的回答中,我提炼出以下几种答案:

1、我打价格战,打五折。(仿佛时下低级服装店中,蹩脚的促销手段)

2、我降价,将生产工艺提高,生产3把矛的原料变成生产5支矛的。

(偷工减料,据说,中俄边境贸易一度异常火爆,廉价的中国鞋、服装很抢手。可是没多久中国的这些商品就卖不动了,且被戏称为“礼拜鞋”、“礼拜服”——只是只是穿了一个星期就出现了质量问题。于是中国的商品成了廉价的“劣质品”的代名词。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中国商品滚出我们的市场的旗号”。因为短期利益的驱使,一味靠廉价作为竞争筹码。所以放眼现在的国际市场,中国的品牌能叫响的的屈指可数。看来孩子们从中学到的也是这中蹩脚的竞争生存之道。)

3、我给这个军需处长回扣20%,我舅舅是个医药代表,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把药卖给了医院的(令人震惊啊。这是行贿受贿啊!难怪药价不下药价居高不下。等他们长大之后,不知道将会用什么方法来演绎将来的社会?)

4、我买二送一,送一盒创可帖(打战的需要——这是一条颇有远见的销售策略,如果孩子的阅历更丰富些,可以有更好的搭配促销内容)

5、我重金聘请吕布做我的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对进行产品进行包装。(虚假广告的自我吹嘘,当然也不排除这种方式树立品牌效应的积极因素。)

当孩子们面红耳赤地将自己的推销方案说出来的时候,我绝对不能放任这种可怕的想法,也没有粗暴的否定。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这种.种推销方案能够让我们建立很好的贸易关系吗?你用这种方法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吗?又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达成了共识——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根本,种.种投机的方法只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只会自毁前程……

课程终于圆满的结束了。但我思考良多:

看来,校园将不再是一块净土。我们的孩子以他们稚嫩的视角去观察审视这这个社会。在将来的道路上,他们模仿、重复着父辈的所为。孩子的心灵受到怎样的影响啊!当前社会大环境不好,加上网络时代“红黄黑”各种信息很多,都在影响我们的学生。社会在不断进步,新鲜事物永远层出不穷,道德标准与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展。面对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浪潮,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

面对社会经济成分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面对经济失衡、环境破坏、人性尊严及和平所受到的挑战;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环境,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定位?是一层滤网?是一张屏风?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篇8

北京版《学奕》《奕秋败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奕秋通国教诲俱学弗若曰矣。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课文的内容。

情感目标: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教学难点: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去寻宝。这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文言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

出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学生齐读)能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一是“读”,能正确隔词断句,把课文读通读顺。二是“义”,能根据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三是“悟”,能结合实际,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1.课前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指导读好文言文速度要慢,能正确隔词断句。

3.师范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读一遍。根据老师读的用笔在文中标出停顿,并在心里跟着老师读。生给老师评议。

4.自己练习读,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小伙伴,也可以问老师。5.指名读,挑战读,师生评议。6.齐读。

三、整体感悟大意。

1.对照着课本中的注释,结合着插图,自己试着揣摩每句话的大意,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标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课文大意,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

3.给下面的文段加上标点并翻译全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明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从上文概括出两个成语:专心致志心有旁鹜 5.译文:

弈秋是全国著名的下棋高手,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一心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上也在听,实际上却一心想着有只天鹅将要飞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学下棋,尽管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成绩肯定赶不上人家。(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

(1)小组代表说课文的大意,互相评议,补充。只要主要意思不错即可,学生说不准的,教师给予点拨。师适当板书。

(2)师说课文大意。生评议。(3)小组质疑,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四、交流感悟。

1.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

师总结并板书(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善始善终、一心一意等,不能三心二意,)2.你做到了吗?今后你打算怎样做呢?学生交流。

师小结:会读,能理解课文大意,能领悟其中的道理、认识了文言文,等等,这都是无价之宝,只要你继续努力,你会找到更多的宝藏。

五、品读,读出其中的韵味。

六、小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1.出示部分课文内容,一些重点词句用括号表示,让学生试着填空。2.学生自己练习。3.指名交流。4.同桌互相检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正确地背诵并默写课文。自己设计作业。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

一人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一心一意

不能三心二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材料的翻译训练,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2.理解专心致志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弈秋败弈》选自《刘子·专学》,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呢?

二、词语点读。

“非弈道暴深”,弈道:此处可解释为解决棋的困难局势的对策。暴:突然。深:深奥、复杂。“情有暂暗”:思想、心理上出现了暂时的糊涂。情:此处可理解为思想、认识、心理等。暂:暂时。暗:糊涂,不明白“笙猾之也”:笙曲干扰了他。猾:扰乱,干扰。之:代词,他,指秋。

三、出示文言语段,要求学生点读翻译。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弈秋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六、读一读,练习背诵。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篇9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

(3)宁()信度(4)遽()契()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1)遂:(2)涉:(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 坐:(2)而忘操之 操:(3)反归取之 反:(4)遽契其舟 遽:

(5)楚人有涉江者 涉:(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寓言二则掩耳盗铃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2.能说出两则寓言蕴含其中的寓意。

3.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文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重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读通文章,了解寓意。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根据自身理解把文章读通顺,停顿合理。3.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则读后感,字数150左右。学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郑人买履》 1.讲一讲

大家以前学过哪些寓言?哪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较为深刻?(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 概括一下寓言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及魅力,激发学生对短小而蕴含丰富的寓言的 喜爱。)2.读一读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把古文读得好。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朗读停顿合 理,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3.译一译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译文(对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如不 能达成一致意见,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全班交流,示疑解疑(学生发表各自见解,教师点拨总结。)。

在交流完译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要抓住关键情节)。4.析一析

郑人是个怎样的人?你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悟一悟

生活中,你还听到过、看见过这样的事情吗?或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请你讲一 讲,说说你的感受。

二、学习《刻舟求剑》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刻舟求剑》,参照学习《郑人买履》的“读 一读”“译一译”“析一析”“悟一悟”四步学习法进行(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相 互评价,注意适时点拨总结)。

三、作业布置

上一篇:如何当好一名小学教师下一篇:沧海一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