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选11篇)
影片中有一位管理图书的人——老布,他在监狱里一直待到垂暮之年。最后当他终于获得了假释的机会,他却自杀了。针对这件事,安迪的朋友瑞德对肖有一段经典的解释: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还会依赖它。这个就叫做体制化。
体制化,说白了,就是你对周身环境的习惯性。它是一座监狱,囚禁的是你的心。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犯过法,没有蹲过监狱,而我们真的就是自由的吗?
当初,我们为了高考,恨不得头悬梁、锥刺股。如果在你还小的时候,有人告诉你,将来有一天你会过上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才睡,总有做不完的试卷和背不完的重点的生活,你会不会觉得那根本无法忍受?而当这种日子真正降临的时候,你抓狂过、沮丧过、最后你习惯了它,甚至在升入大学后开始怀念它。高考其实就是我们的肖申克监狱。我们放弃了唱歌跳舞,放弃了小说游戏,放弃了我们的自由。我们背着王朝兴衰、算着立体几何,我至今也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都知道它们是我们的救赎。犯罪的不是我们,是中国死气沉沉的教育制度,但是坐牢的却是我们。
后来我们上了大学,离开了监狱,重获自由。再也没有高墙限制你的自由,再也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和试题的百般折磨。恭喜你,你出狱了,可是你为什么不开心呢?你一直以为那个为了一道数学题苦思冥想熬夜的是你,那个坐在一堆参考书中分析英语语法的是你,那个课间挤在一堆学生中问问题的是你,但是当那些日子成为过去,当那样的你只存在于记忆中的时候,你迷失了你自己。曾把自己定位于囚徒的你,刑满释放后,你又是谁呢?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囚徒,或者说你不仅仅是一个囚徒,只是长久的习惯让你忘了。
由弗兰克·达拉邦特 (Frank Darabont) 执导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改编自著名作家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的纽约时报畅销小说集《四季奇谭》。该片曾获得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最佳改编剧本, 最佳男主角等七项提名。片中, 银行家安迪因涉嫌谋杀妻子及其情人而被判终身监禁并被囚禁于肖申克监狱。在这座监牢中, 终身监禁的刑罚注定了安迪接下来幽暗的生活。然而, 安迪很快和囚犯中声望颇高的瑞德建立了友谊, 并恳求其弄来一把小锤子。表面上, 安迪很快对环绕监狱的厚厚的高墙从憎恨转为泰然处之, 但从未熄灭的对自由的强烈的渴望促使他不断朝着希望前行。此后, 安迪仿佛在鱼目混杂的牢狱中寻找到自己独到的生存之道。他利用银行业的专业知识, 帮助监狱管理层洗钱、逃税, 同时凭借与瑞德的友谊在犯人中间也渐渐受到大家的礼遇。他怀着逃出牢笼的希翼, 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 不懈地追求自由。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安迪终于从一条五百码的污水管道中爬出, 成功越狱, 最终在美丽的墨西哥的海边过上了自由的生活。
一、自由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 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自由是埋在安迪心里的一枚种子。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当众囚犯干完活后, 闲坐在屋顶, 悠然地喝着安迪为他们换来的冰啤, 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就仿佛坐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 享受着狱中难得的自由。
当安迪不顾一切通过监狱的喇叭播放莫扎特的《Le Nozze di Figaro》之时, 高亢优美的声音在监狱上空回荡, 此时镜头缓缓转向正在广场上放风的囚犯。他们静静矗立, 静静聆听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 暂时忘却高墙的束缚和对周围事物的愤恨, 尽情沐浴着自由的阳光。高亢的女声穿透云遮雾掩的层层封锁响彻云端, 是对自由的礼赞, 即使身陷囹圄, 但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濯洗得纯净无比。那些围墙消失, 令铁窗中的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此外, 自己经过不懈地努力, 安迪终于在肖申克建起了新英格兰地区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在这里, 囚犯可以像自由人一样阅读, 享受着和监狱外普通人一样的难得的自由。
也许安迪就如同一只渴望翱翔于长空的大鹏, 注定不属于肖申克。从五百码长的污浊不堪的管道中艰难爬出后, 他迫不及待地脱掉身上的囚衣, 面向天空, 他终于尝到了自由的滋味。在安迪的感召下, 瑞德获得了重生, 蓝的天下是广阔的海, 金黄点的沙滩边停着一艘小船, 两个老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重逢, 彼此露出胜利的微笑。而湛蓝的天空和蔚蓝的大海象征着理想中的自由。
二、希望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 希望让你重获自由。强者自救, 圣者渡人。”安迪曾经告诉瑞德, 希望乃人间至善。在他心中, 比生命更可贵的是爱情, 比爱情更可贵的则是自由, 而希望比自由更可贵。
安迪周密的越狱计划开始自蒙冤入狱之日。在肖申克, 安迪曾遭受了来自姐妹帮的性骚扰, 独断专横的典狱长无端的的欺凌等各种挫折。十九年是一个漫长的岁月。但是他坚信自己对瑞德说过的:“希望是好事, 甚至是最好的事, 美好的东西永不会死。”在信念的支撑下, 他默默承受这些磨难。
而在肖申克监狱里, 是受安迪影响最大的人。安迪不断劝他永远别失去希望。在假释申请被无数次驳回后, 瑞德心如死灰。他甚至认为, 自己出狱也将注定是一场悲剧, 肖申克才是自己最终的宿命。在这座监牢里, 自己有价值;而到了外面的世界, 自己一无是处。直到安迪越狱后, 瑞德头一次渴望逃出牢笼, 去寻找安迪告诉他的那棵橡树, 看看安迪到底在树下留给他什么。
对希望的描述, 如同暗夜中慢慢划过的萤火虫, 又或高山之上潺潺小溪, 阻之不断, 慢慢的渗透到什么东西里面。到了剧情的后面, 希望蓬勃而发, 乃是东方既白, 曙光毕现, 波涛汹涌, 奔流不息, 那种感觉和冲击力, 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我告诉你我会去哪, 圣华塔尼欧。在墨西哥, 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小地方。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他们说太平洋是没有回忆的地方。那就是我想度过余生的地方。温暖但没有回忆的地方。开间小旅馆, 就在沙滩上, 买艘不值钱的船, 将它翻新, 出海钓鱼。而你是我的助手。”这是这个在监狱中度过自己最宝贵二十年的男人终极的梦想。
在蓝天下的海滩上的那艘渔船旁, 瑞德与安迪重逢时, 电影色调一改之前的灰暗, 用暖暖的阳光和金色的沙滩向宣告: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救赎之旅, 我们越冷静, 就越能看清自我;越不放弃, 并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就越有可能实现梦想和取得成功。人生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艰辛;也许当我们遭受第一次挫折的时候就该有人叮嘱我们:在我们不断失去时别忘了保管好一样东西——希望。
三、坚毅信念
瑞德说乃希望精神苦闷的根源, 是危险的。在重压下的牢笼里呆了三十年的他有资格发此感慨。因为从进肖申克的那天起, 狱长就告诉他, “把灵魂交给上帝, 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偶尔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 其他任何异动在这个幽暗的高墙内似乎都无法存在。
然而安迪却用了十九年挖开瑞德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安迪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 在瓢泼大雨中尽情感受自由的冲刷时, 我们仿佛看到坚毅信念刺穿重重阴霾, 在暗夜中劈出胜利的光芒。
生活中的芸芸众生, 早已习惯了按部就班的机械节奏, 习惯了先说“不可能”, 习惯了没有奇迹。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中的经典台词, “你不试, 又怎么知道不可能呢?”让我们试着坚毅地向前, 坚守自己的信念, 才能迎来曙光。
四、对抗被体制化
瑞德描述肖申克时说:“起初, 你讨厌他, 然后逐渐习惯它, 最后呢, 你便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在自由面前, 多数人选择禁锢, 只有少数人选择坚毅。年复一年的牢笼中生活, 最终把肖申克里的每个人都体制化了。布鲁克就是个彻底被体制化的人。他已在肖申克呆了几十年, 早已接受这座监狱的一切。即使获得假释, 身体上自由了, 灵魂却已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监狱之外的世界让他痛苦万分, 他无法适应变化万千的世界, 甚至连在杂货店打包这样简单的工作也不能完成。他无法与人沟通, 更难以忍受世俗的冷眼, 。惟一跟随他的的小乌鸦也在出狱前放飞了。最后他甚至试图以持刀挟持狱友, 通过再次犯罪为自己能继续留在监狱制造理由。在被放逐出体制外后, 布鲁克无法适应迥然不同的世界, 整日生活在惶恐与不安中, 压抑和忧郁, 最终选择了自杀, 镜头里只剩下他悬着的两条腿和后面空荡荡的窗户。平等、自由、博爱, 本应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可是布鲁克这样的人们却早已经被禁锢, 他们需要规则, 需要秩序, 失去这些, 他们就无法生存。
瑞德出狱后, 也曾面临和布鲁克一样的困惑, 无法无法享受人权, 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甚至连上厕所都要报告, 事事总是带着“请示”的烙印, 甚至也曾产生回到肖申克的念头。这一切, 将监狱使人从“身”在“牢狱”到“心”在“牢狱”的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现实生活中, 肖申克监狱一般的事或地方同样处处存在, 形形色色的体制束缚着我们, 使我们由最初的叛逆反抗变成循规蹈矩、随波逐流。我们每个人, 都或多或少地被有形的或无形“肖申克”束缚了, 想过挣脱, 却又放弃, 仍然在旧规矩中重复无意义的生命。只是在生存的道路上被抹杀了个性, 磨去了棱角, 就像进了无形的牢狱,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又或者我们,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傻傻等待世界为我们而改变, 却不曾想过改变自己。
结语
当安迪逃离肖申克, 在滂沱大雨中仰天长啸, 心中的郁结仿佛也随着这一声烟消云散。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禁锢内心自由的肖申克, 世俗的观念, 残酷的现实, 根深蒂固的习惯, 无不在每时每刻的影响着你, 如何才能做会你自己?如何才能畅游在自由的天空?如何才能将精神深化, 超脱体制化的生活, 达到梦想的家园?当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禁锢, 我们如何选择?是无奈的老布鲁克, 灰心的瑞德, 还是智慧的安迪?
影片中的瑞德和很多人一样, 带着微弱的希望, 被折磨, 被麻痹。当他遇到了安迪, 安迪的勇气, 坚持, 打开了瑞德心灵的大门, 让他再一次的感受到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快乐, 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生活像监狱, 我们就是常住其间的囚徒。困难像狱警, 我们像肖申克这座监牢中的犯人一样, 面对生活的安排, 我们或欣喜, 或悲伤;或如大鹏般张开双翼自由翱翔, 或退缩回避。面对艰辛困苦, 或坚持, 或放弃。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勇气和希望、坚毅正是架起敲开自由之门的“小铁锤”。只要拥有对自由地渴望, 用自己的智慧、理性的思考坚持下去, 我们就能突破束缚我们的肖申克, 获得迎来生命中的奇迹。
摘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及心灵的震撼, 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通过主人公安迪在肖申克监狱中受到19年的囚禁生活下仍然不懈地追求自由, 对未来充满希望, 并且坚持帮助自己狱友, 揭示了在逆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感受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的力量, 让我们学会面对体制化的社会, 坚守的希望, 坚定对生活的信念, 以坚毅的方式, 救赎自己和他人, 终于获得自由。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自由,希望,被体制化
参考文献
[1]刘冬.“《肖申克的救赎》:寻找属于自己的灵魂故乡”[J].作家, 2008 (14) .
[2]彭红兵.“自由和希望的象征——浅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J].电影评介, 2006 (24) .
关键词:关联理论;字幕翻译;《肖申克的救赎》;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影片引进国内,中国的观众能够通过不同的影片领略不同文化的风采。然而,由于语言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够听懂其他国家的语言,这个时候字幕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充当了电影创作者和影视观众之间是否能够有效沟通的媒介,它也能够提供给观众大量的信息,是观众能够更加了解剧情的发展。笔者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讨《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中的字幕翻译,对影视字幕的翻译策略做出探讨。
一、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简介
美国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自1994年上映后,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喜爱并且在1994年的奥斯卡评奖中获得了七项提名,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中最具有恢弘气势的巨片之一。然而正是它所反映出来的“自由、希望、友谊”的主题,使得这部影片经久不衰,成为经典。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影响深远,成功的字幕翻译也功不可没。本文以英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为例,分析了电影中减译法、明示法以及归化法在電影台词中的具体运用。
二、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
关联理论是由法国的丹·斯珀波(Dan Sperber)和英国的迪埃玗·威尔逊(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共同提出的。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示意—推理的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环境加以评估(assessment),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包括明示和暗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Relevance Principle)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何自然,冉永平,2001:32)。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交际的目的是求得最佳的关联;依据话语的关联,确定恰当的语境假设,并获得交际者意图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的理解话语。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假设交谈的对象已经遵循了关联性原则,而最佳关联性原则是成功交际的关键。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 effects)。这个相对概念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在同等的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
根据付出的认知努力与语境效果的正比关系,译员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能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由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生活环境存在着不少差异,如语言环境,文化环境,情境环境和语用环境等的不同,这些都增加了读者对原作者意图的理解的难度,这个时候作为中介的译者就必须正确估计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差异,利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手段,引导目的语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终实现翻译的目的。
格特认为,“寻求最佳关联”(“最小最大原理”—即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应该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要“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Gutt,2000:107)。
三、关联理论与字幕翻译
影视字幕可分为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李运兴,2001)。我们通常所说得字幕指的是后者,即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
字幕翻译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影视剧能否成功,就像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能够成功,译者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样。“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将原声的口语浓缩为书面语”(赵宁,2005)。字幕翻译包含了语言文字类型的转换和语篇的高度简化浓缩两项内容。它的宗旨是是语义信息能够最大程度的表达传递给观众,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使观众能够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在进行字幕翻译时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时空的制约,因为字幕必须与人物对白、人物动作和画面同步,即字幕声画同步,这就要求一个画面里最多出现两行字幕,而且每行字数不能超过15个。字幕随着演员的情绪、语速的变化而变化,快速变化的字幕必须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所以影视剧的语言必须要通顺、简洁、易懂。
与传统的书面翻译相比,字幕翻译更像一种即时、现场的语言交际,语音对白转瞬即逝,观众没有时间思考和反刍;作为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桥梁,字幕翻译要求译者必须尽可能地去“求同”,利用各种可能的翻译策略,引导观众找到最佳关联,提供译文的最佳语境效果。字幕翻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简洁性、目标语化的语言、大众化和个性化。这就要求字幕翻译必须简洁生动、清晰流畅、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保持影片的艺术类型、剧中人物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译者在正确的估计源语与译入语之间的差异之后,应该将那些不能直接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
总之,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要以最佳关联原则作为指导,以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提供具有最佳关联性的信息,引导观众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四、个案分析
(一)减译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被称为“保持均衡的艺术”,是受制约的翻译。因为一般从口语对白到文字的转换中,原文就要缩减1/3。通常说话速度越快,信息压缩量越大。字幕翻译者需要在“对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力的判断基础上,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可进行删减策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李运兴,2001)。根据关联理论,节略和删除是必需的,否则就会让观众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干扰欣赏过程。由于字幕的这种瞬时性和空间受限性,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采取减译策略。翻译者要采用这种翻译手法就必须保证被缩减到的信息内容不会影响观众的理解。
例1.─Move it! Come on,move it!
──快点。
评析:这句台词是在搬运工往肖申克监狱里送日常用品时管理者说的一句话,而且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意思完全一样,就是想督促他们搬东西要快,别偷懒。这个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督促声都译出来,因为观众也可以从画面上,还有演员的动作上看出他们的速度很快。重复部分的省略完全不影响观众的理解。
例2.—so this big-shot lawyer calls me long-distance from Texas.
—德州的律师打长途给我。
评析:这是安迪和瑞德他们在屋顶修葺房屋时,赫德利和他的手下在讨论他的哥哥留下的遗产使时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中没有翻译big-shot 这个词,因为律师是高是矮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跟赫德利想表达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所以译者省略了关联性不强的信息。
(二)化暗示为明示的翻译策略
语言交际活动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但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原文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所暗含的交际意图,往往因不同语言读者认知上的差异而难以被译文读者识别,因此必须将“译文读者因语境差异不能从语义内容中推导出的暗含意义转化为明示意义”。(Gutt,2000:195)。化暗示为明示的翻译方法有很多,如增译、改译、意译、解释、加注等,目的是为了提供最佳关联信息。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机械对等和逐字直译,依据语境,灵活变通,强调译文功能等效,减少观众处理努力,获得最恰当、最快速的理解,正式关联理论翻译观所强调的。
例3.–I tell you! Uncle Sam!
—告诉你,这就是政府。
评析:这句台词直译为“告诉你,山姆大叔”,很多观众可能不理解这关山姆大叔什么事,也不知道山姆大叔是谁。经常看新闻的人可能知道山姆大叔被用来指代“美国”或者“美国政府”,但是还有很多的观众并不知道,山姆大叔指的是美国政府,所以这时译者就需要运用解释性翻译策略,告诉观众,这样观众才能更容易的理解,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关联信息。
(三)归化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为努蒂提出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即歸化法和异化法。归化法要求译者贴近目的语观众,将目的语观众的文化传统、表达习惯等考虑在内。而异化法和归化法不同,它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应该尽量保持源语文化的特点,不刻意向目的语观众靠近。为了使观众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理解电影传达的内容,字幕翻译者应该主要采用归化法,照顾目的语观众的文化传统、表达习惯,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很好地接受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从而促进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
例4.What they did do is beat him within an inch of his life.
他们只是把他揍了个半死。
评析:这里将within an inch of his life译为“揍了个半死”,告诉观众安迪被姐妹花揍得很惨的惨状,表达也更为形象生动。而且这一翻译更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更加地道,有利于目的语观众的理解。
例5 –Lucky fuck!
— 小人得志!
例6 —Man should have a skill.
—人总得有一技之长。
评析:四字结构简洁对称,形象生动,而且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用词习惯。而两个或四个字的翻译更受中国人喜欢。这种归化策略提高了影片的感染力和亲切感,提供了最大的文化语境效果,同时也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五、结语
关联理论的框架认为翻译是语际间的阐释运用,译者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正确理解原作者意图,对读者的认知环境做出恰当判断和估计,采取适当的策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者的意图。成功的翻译应该让目的语读者,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获得最恰当的理解。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字幕翻译就取得很大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影片的宣传作用。可以看出译者在最佳关联原则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字幕翻译策略,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内容。
【参考文献】
[1]Erne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Brooklang:St.Jerome Publishing,2000.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胡琳.英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字幕翻译策略的应用[J].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学报,2013.
[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
[6]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它的伟大源自它对人性、对生活的诠释。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于1995年,这一年是电影界伟大的一年,许多经典电影都在这一年产生,这其中就包括当年囊括奥斯卡六项大奖的《阿甘正传》。正因为如此,《肖申克的救赎》完败于《阿甘正传》,未获得奥斯卡一项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肖申克的救赎》的评价逐渐提高,在IBMD的评分达9.2分,是唯一一部上九分的影片,至今无人超越。它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没有投资巨大的场面,没有扣人心弦的动作,没有华丽的特技,没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明星,也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有的只是一个叫安迪的人在监狱里对自由、对信念、对良知、对友情的忠贞和执着。而正是这种忠贞和执着打动了每一个观众心灵中最真最美最纯的地方。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银行家安迪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冲动所作出的行为被指控谋杀了与人偷情的妻子,被法庭判决为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刚开始默默承受这一切,后来认识了瑞德和其他的一些人。并熟悉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这其间安迪被姐妹花欺负,安迪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监狱长看上,为他洗黑钱,成为他的附庸。安迪还用自己的执着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的到来,告知安迪是被冤枉的,却被监狱长暗杀。安迪终于决定越狱,爬过那个他用斧子挖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监狱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监狱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监狱,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监狱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监狱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安迪,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瑞德可以说是一个“坚强”的人,而安迪则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监狱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监狱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话感动千万人: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安迪坚持这样的信念,所以用那把小斧子挖了20年终于把那条通往自由的道路挖通,但他并没有急于出逃,他在等待,他还在希望,希望法律能给他一个最终公正的结果。但安迪所等来的是典狱长无情的贪婪和谋杀。安迪向往自由,这种自由,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所以他不顾典狱长的恐吓,为监狱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囚犯,播放那首意大利歌曲。那首歌曲就如同自由的阳光散在了每一个“被拘禁”人的心里,飘荡在肖申克监狱的上空。人们为这种声音所陶醉,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意义。但它代表了每一个向往自由的心,飞越肖申克监狱,奔向远方。
老师从刚毕业踏上讲台,可以说就是被制度化的,换一个词说就是被格式化了。慢慢被消掉自己的棱角,慢慢适应着制度,慢慢习惯,一眼望去,有多少张麻木而绝望的脸在校园里耕耘,那么刺眼而又无动于衷,你是否已然处于“沉睡”状态。唤醒你内心的,那个叫做希望的东西呢?希望总是要付诸于行动中的,否则是空谈。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一张大海报,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安迪管理图书馆,要改变现状,每周一封写信,终于有回应,然后每周两封,终于有州政府支持,得到稳妥支金;他用一把小锤子,一张海报,用了的时光,给自己叩开走出肖申克,通往自由的路,他赢得了自由。
教师在成长行动中还需要考虑的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凡事都不可蛮干,这是真理。安迪的行动无不充满着策略性,随身带500美元去申肖克,为自己购置所需要的物品,包括海报和铁锤,冷静地用专业分析逃税帮工友讨啤酒,渐渐成为狱警的会计师,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成为诺顿的洗钱的助手后,虚构人物转账,继而在越狱后扳倒了他。
有志者,事竞成,这是我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但事实上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教师缺乏的不是“志”,而是“常志”,所有光有“志”是不一定“事竟成”的。安迪坚持了20年,我们又能为自己的目标坚持几年?
作为老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上,永远都不能带有功力性质的。你要做的是教好孩子,努力让她们快乐学习,快乐地拿到好成绩,这才是你的目标。
─是这些,却又不仅是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渐渐渗入我们的心灵的。如果要全讲述出来,就要把电影整个重讲一遍。是的,一点一滴地叙述,那撞击我们心灵的东西在你不设防间直触你的内心深处。即使在唯一能证明安迪是无辜的证人被监狱长枪杀了以后,安迪仍不肯放弃希望。阿瑞看到他在神思恍惚间讲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与梦想,以为他快要精神崩溃了,“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他这样解释安迪。其实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会如此原谅安迪:曾有多少人被残酷的环境毁掉啊!但安迪没有被命运毁掉,他获得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他重获自由,惩罚了监狱长等恶人,还与老友阿瑞在海边重逢。
是的,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电影。可如果这部影片就是告诉你人生里有一种东西叫做自由或者仅仅是发扬了自由至上的精神,那么我还不会欣赏这部影片。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它告诉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它也许要曲折,也许要在黑暗里瑟瑟发抖,甚至可能会依靠向强权妥协来换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诉你自由是那样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换句话说,它给了自由甚至说是理想一个完整的定义。
它告诉你,自由可以依靠妥协来苟延残喘,却不能依靠妥协来取得自由;自由也许是光辉的,但是黑暗却是它的前提;片中有这样一段,一个在狱中度过大半生的老管理员出狱后,由于多年的牢狱生活已经使他体制化,面对自由的人生突然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自杀在房间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了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Andy的自由虽然艰难,虽然屈辱,有了信念的支撑,才有了它本应有的光泽。然而,这是一部多么美国式的电影,它虽然闪烁着自由与人性的光辉,却是这么的英雄主义,当Andy终于爬出管道,滚到小溪里,镜头从仰角给了他一个全景,此时雷电交加,大雨滂沱,Andy靠着无比的毅力与信念获得了自由,不,在镜头里不如说他自己已经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当Andy在海边实现着出狱前对自己的承诺---天哪,这些形象在让我们激动的同时又是多么的让我们觉得可望却不可企及。
所以我的生活经常有这样一些梦想,它也许不能实现,它也许不能让我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来说,它只能给我带来更多的虚无感,但是我仍然要抬头看见天上的星星,他们也许遥远,也许仰望他们不过是一种虚伪的自欺,我仍然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当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时,我体会到了这一切,监狱中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绝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难。人们总说不要和命运抗争,可是 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胜利恰恰是命运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拍摄于1994年的经典,故事发生在1947年,讲的是一个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他的余生。该片透过监狱这个强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作为个人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所谓的救赎,并不是安迪本身,因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狱友。面对狱友的拯救体现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让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这两个人,在安迪真正获得救赎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电影就是围绕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帮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预警榜首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展现音乐的美;而第三次,则是在狱中办起了图书馆,其经费是安迪以每个礼拜两封信向州长申请的,这是个划时代的胜利。
后来,出现了来一个扭转乾坤的年轻犯人,他知道关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凶,然而很不幸的,这个年轻人被杀害了。这时,瑞德以为安迪会在使我中选择自杀,恰好相反,真正想获得自由的人,会选择另一条路,一条通往自由的路。真凶自由应该也是本片所要表现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经对那个年轻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忙着或,就是忙着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选择,有时候是死亡,有时则是继续生存下去,当面对是绝望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死亡还是生存下去?一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监狱生活,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获得了自由。
故事发生在1947年, 银行家安迪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 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 他被判无期徒刑, 送进了肖申克监狱。安迪从人生的巅峰掉进了人间的地狱。刚到狱中的时候安迪不和任何人说话, 一个多月以后, 他主动接近从事黑市交易的瑞德要求买一把小锤, 用来满足他雕刻石头的爱好, 后来两人逐渐成为好友。在一次户外劳动时, 安迪听到狱警谈论关于交税方面的事情, 他主动说可以帮助狱警避税, 成功后为劳动的狱友争取到每人3瓶啤酒, 此后很多狱警都来找安迪帮忙料理财税方面的问题。监狱长诺顿找安迪洗钱后改变了他在监狱中的处境, 为了更方便的使用安迪, 派他到图书馆工作。安迪看到图书馆破旧简陋的情况后决定进行改善, 他每周给州议会写信要求资助, 六年后终于申请到很小的一笔拨款和部分捐助, 在安迪的努力下肖申克监狱图书馆成为当时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囚犯们可以在那里读书听音乐, 暂享自由。19年后的一天, 一个年轻囚犯汤米的入狱使安迪的案子有了转机, 在和瑞德一次无意的谈话中汤米得知了安迪入狱的原因, 他立刻找到安迪说曾在另一所监狱中遇到过杀害安迪妻子和情夫的真正凶手。这时安迪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洗清罪名了, 他去监狱长办公室找到监狱长要求重新审理他的案子, 汤米愿意做证人。但是监狱长非常严厉地处罚他被关禁闭一个月, 期间故意设计害死了年轻的汤米。安迪此时明白了, 监狱长诺顿永远也不想让他走出这座监狱。在又被关了一个月禁闭后安迪出来了, 他显得很沉默, 狱友们都很为他担心。一天, 安迪在操场上和他最好的朋友瑞德做了个约定, 若瑞德假释成功就去到某个地方找他留给瑞德的东西。当天晚上雷电交加, 瑞德在复杂的心情下渡过了一个最漫长的黑夜。第二天早晨狱警来点名时发现, 安迪不见了。原来这二十年, 安迪每晚都用那把小石锤挖洞, 在大幅海报的掩盖下挖通了一条逃生之路, 他成功地越狱了。
二、音乐概述
本片的作曲者是托马斯纽曼, 他是好莱坞最多才多艺的作曲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纽曼主要为电影和电视进行创作, 他的作品包括《寻找苏珊》《归家之路》《闻香识女人》和《马语者》等。他为《美国美人》《肖申克的救赎》《小妇人》以及《真情赤子心》的配乐, 分别获得过四次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提名。托马斯·纽曼的电影音乐具有轻灵沉静的特点, 细心体会你能感觉到到一种“人文”的思想, 一种克制内省的力度。在好莱坞, 这是一种相当难得的气质。
在这部影片中纽曼运用古典音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写作手法, 用弦乐、单簧管、钢琴配合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及情节发展。低音提琴厚重的音色营造出压抑的气氛, 钢琴的单音旋律和敲击式的节奏与主人公的心里活动密切相连, 影片中主题音乐的特点是旋律低沉而充满思考, 与片中主人公安迪的性格非常吻合。当安迪被囚禁身心沉浸在最黑暗的时刻, 纽曼招牌式的钢琴响起, 仿佛只是一下下的敲击着琴键, 旋律非常简单却让人一下子感受到那种怅然和孤绝的情绪。纽曼的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音乐本身还是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都是比较完美的。
三、实例分析:
(1) 影片是在四十年代著名乡村音乐歌手汉斯威廉姆斯 (Hank Williams) 演唱的《如果我不在乎》中开始的, 银行家安迪在自己的车上喝着酒并拿出手枪上了子弹, 这段音乐也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2) 安迪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而判处无期徒刑, 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 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是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 只要你付得起钱, 他几乎能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影片是通过瑞德的讲述来进行的, 当安迪被送到监狱的时候, 弦乐引领着镜头拉向监狱, 音乐很阴郁, 有一种未知的感觉, 暗示着监狱中隐藏的黑暗, 这是监狱主题第一次出现。 (3) 安迪进监狱的第一天晚上, 音乐若隐若现的出现, 钢琴以较弱的单音弹奏和单簧管交替进行, 音乐在进行中伴有不协和音的出现, 显示出主人公此时复杂的心理 (4) 安迪需要一把满足自己嗜好的小石锤, 请瑞德帮忙。石锤从外面弄进监狱的过程时音乐是流动并具有叙述式的, 弹拨的弦乐配合着电子音乐。 (5) 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 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具有异域风格并较轻松的音乐, 用吉他和提琴交替演奏。安迪无意中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上税的事, 他主动说可以免费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 做为交换, 他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取了3瓶啤酒。大家坐在屋顶喝着啤酒, 瑞德说多年来, 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此时弦乐奏出温暖舒畅的音乐, 与画面中柔和阳光下大家的惬意完美结合。 (6) 安迪用小石锤在监狱墙上刻自己的名字时发现墙上的泥沙大片的掉下来, 他发现墙质不坚硬, 心中若有所思。在这段画面里, 音乐在弦乐的引领下伴随着敲击式的钢琴声又一次展示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7) 安迪在狱中不断受到同性恋三姐妹的袭扰, 在一次遇袭中安迪被打伤在医疗室休养了一个月, 此时的音乐从监狱主题音乐发展而来, 阴郁而沉重, 揭示着狱中的黑暗和安迪灰暗的心情。 (8) 安迪出院前, 狱友们商量好为他庆祝。大家知道他喜欢石头, 所以决定多捡一些送给他。在劳动的时候, 具有异域风格的音乐再次响起, 轻松的音乐也预示着轻松的心情。 (9) 监狱长诺顿来查房了, 音乐又变得阴郁而沉重, 拿着圣经一脸正直的监狱长心里盘算着要利用安迪精通财务的特点来为他洗钱。 (10) 安迪被派往图书馆工作。他决心改造这座破旧的图书馆, 并坚持写信给州议会申请经费, 这段画面音乐和瑞德的叙述有序进行, 是一段场景音乐。 (10) 监狱中一个年老的囚犯老布获假释了, 当他走出监狱时, 音乐缓慢且具有叙事性。忧郁的钢琴声与弦乐交替进行, 音阶下行, 预示着老布的悲剧结果。 (11) 六年后安迪给州议会的信终于得到了回复, 200美金和旧书报唱片的捐赠。在整理这些东西时安迪看到了莫扎特歌剧《魔笛》的唱片, 他拿到监狱的广播室并打开扩音设备放了歌剧中女高音演唱的一个片段, 他斜躺在椅子上微笑着, 这时镜头拉到整个监狱的广场上, 监狱上空纯净的音乐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 人们一片寂静, 那一刻监狱的每个人都似乎是自由的。 (12) 安迪因为放音乐被处罚两周管禁闭, 出来后狱友和他讨论为音乐值不值得的受罚, 安迪说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rget.Forget that there are palace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a---there’s a---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这就是意义所在, 你需要它, 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 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 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 他们碰不到的东西;That’s the beauty of music.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you.这就是音乐的美丽, 他们无法把这种美丽从你那里夺去。安迪认为这是人心中的希望, 而瑞德却说希望很可怕。此时画面中又出现了音乐, 旋律平稳进行, 充满思考。 (13) 安迪回到牢房发现
浅论公共艺术
项玮 (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正如人们所习见的, 公共艺术是专门为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作为概念的“公共艺术”并不是古已有之的, 正如给这种艺术形式定性的“公共”一词一样。
关键词:城市形态;公共性;城市环境;公共文明
1. 公共艺术的兴起
作为概念的公共艺术, 其定义被提出不超过50年, 但是就其形式而言, 则一直是与城市的发展相始终的, 这种同步前行, 也正是公共艺术的特质以及对设计的要求所在。
1.1公共艺术的历史形态、城市背景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次伟大革命, 伴随着城市的出现, 为城市设施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拓展空间, 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的最初形式也随着出现。就视觉角度而言, 一座体量巨大的城市本身就是最大的视觉艺术, 其次则是构成这座城市的种种建筑物, 然后才是依附于建筑和整体空间的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品。但必须指出, 作为建筑局部元素的公共艺术品, 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可低估。它们往往对城市的视觉起到非常有效的补充与烘托。
在人类历史上,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作为大型建筑、广场点缀与装饰的雕塑、小品都有着悠久历史, 无论是罗马城市广场上的雕像, 还是中国宫殿里的神兽、华表、牌坊, 都是历朝历代层出不穷的, 当然, 不论他们的形式差异如何显著, 作为封建统治权利的象征和宗教传播的媒介, 它们的功能和精神含义是趋同的, 但必须指出, 无论它们跟后世的公共艺术品在形态上有多少近似, 但是在精神内涵上却有着本质不同。
18世纪工业革命后, 西方迈入城市近代化历程。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城市职能和城市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 城市格局的变化, 城市空间的的扩张, 城市人口的的递增, 公共设施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些不仅形成了近代工业化城市的景观元素, 同时也改变着城市原有的形态和文化。这一背景也为城市建筑艺术的转折与公共艺术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就艺术而言, 这种影响也是至为巨大的。前工业革命时代的主要空间建筑材料, 如石材、木材、铸
床上放着一张玛丽莲梦露的海报, 是瑞德送给他入狱十周年的礼物。单簧管孤寂的旋律和场景的切换向人们揭示了剧中人物的心理。 (14) 安迪把图书建成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 狱友们可以在那里读书消遣听音乐, 布鲁斯风格的音乐轻快而优美, 同时流行音乐的年代也告诉观众安迪在监狱已渡过十几年了。 (15) 一个年轻犯人汤米的来到肖申克监狱, 画面中轻盈的音乐象征着年轻和朝气。 (16) 汤米找到安迪, 请求安迪辅导他参加同等学历考试, 富有弹性的音乐配合着瑞德的讲述和画面切换使影片流畅的进行时间的推进。 (17) 汤米在回忆真正杀死安迪妻子及情人的凶手时音乐扭曲而紧张, 是杀人凶手的内心反映。 (18) 安迪向监狱长提出争取重新审理他的案子, 遭到了断然拒绝, 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一个月的严重惩罚。在禁闭中安迪得知汤米考取了同等学历, 但此时画面的音乐是低沉忧郁的, 预示了汤米的死亡。 (19) 禁闭解除后安迪很消沉, 他对瑞德讲了自己以前的生活, 他说墨西哥有个地方非常美, 并和瑞德约定:如果有一天, 你可以获得假释, 一定要到某个地方替我完成一个心愿。那是我向我妻子求婚的地方, 把那里一棵大橡树下的一个盒子挖出来。那里有我给你的东西。这段画面的音乐安静而美好, 配和影片人物的对话, 非常和谐。 (20) 安迪给监狱长擦好皮鞋后回铜、马赛克、纺织品, 在工业革命之后又新加入了钢铁、玻璃、混凝土等等新材质, 这些新元素的加入及其技术的发展, 促进了建筑空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 也拉开了艺术形式与材料运用上的新篇章。这其中, 巴黎埃菲尔铁塔与纽约自由女神像的出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虽然它们在建造之初褒贬不一, 但是无疑的, 它们体现了近代工业的非凡成就, 也在艺术形式上则挑战和冲击了传统的艺术视觉形式, 代表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文化精神, 传递出新时代工业科技成就与自由平等的民主理念, 就概念而言, 这一气质也正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与城市的发展, 城市职能与性质也因之而不断修正、改变。“城市由物质生产和仓储中心逐渐转变为文化艺术交流、教育和娱乐消费的场所。当地公共艺术概念的出现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环境背景, 也正是由于现代城市特性转换的需求, 才孕育了当地公共艺术重在服务公众生活, 倡导公共事物的民众参与以及提升城市精神品格的基本理念。” (1)
2. 公共艺术概念的框定
2.1公共艺术的前提
公共艺术的基本前提, 就是公共性。然而“公共”的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哈贝马斯就指出, “公共”这个概念的出现在西方至早不早于17世纪中叶。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即公共领域, 它是和私人领域向对立的, 它讨论的, 是公共事物。公共性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项权利的肯定, 在西方, 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潮, 奠定下了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 它为后来公共艺术的登场铺平了思想的道路。埃德蒙·伯克指出,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 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项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 几乎是每一个现代国家制宪的基础, 无论是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 还是当地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篇章, 都概莫能外。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社会学概念上的公共性与公共领域, 应具备若干条件:
1、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 不存在于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
到自己的牢房, 灯熄灭了, 单簧管在弦乐的衬托下平缓行进, 仿佛主人公在思考, 主题旋律就是他的内心表达。 (21) 安迪在一个雨天的夜晚穿过污水沟逃离肖申克监狱, 低沉的提琴缓缓演奏出肖申克监狱的主题, 画面是安迪从容的出逃的过程, 在安迪成功越狱后音乐不再低沉而是呈上行演奏并逐渐雄壮, 具有英雄般的感觉, 长久被压抑后释放的生命张力被放大到极限, 希望带来的能量尽情释放, 这象征着剧中人物忍辱19年来终获自由的解放。 (22) 片尾音乐:湛蓝天空下蔚蓝广阔的大海边是一条小船, 两个老朋友在阳光明媚的海滨相逢, 彼此微笑着……此时画面的音乐轻盈、细密、充满温暖, 画面展示给人们象征着理想的自由湛蓝的天空和蔚蓝广阔的大海;那艘小船和两个老朋友的微笑则寓意对未来美好的希望。这样的结尾打动了每个人的心, 因为它将自由和希望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并且呈现给了我们。
摘要:电影音乐是由作曲家根据电影故事的要求为画面而配置的音乐, 它虽然不是单一的音乐作品, 但在影片中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音乐本身与影片画面所呈现的完美结合进行简析。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勇气;希望;坚持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名叫杜弗雷·安迪本是一名成功的银行家,却因被误判为杀害妻子与其情人的凶手而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开始了他长达20年的狱中生活。在狱中,主人公安迪并没有失去对自由追逐的希望和勇气,他通过自己20年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成功逃出了监狱,踏上了幸福之路,而且也感化和拯救了一批狱友,使他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并帮他们找回了生命的尊严。这部影片所要告诉给我们的就是遇到人生中重大的挫折和困难时要有面对的勇气,心存希望,努力坚持。
1 勇气
在肖申克的监狱里,监狱长建立和执行的一整套制度不仅囚禁了人的身体,同时也深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高墙只能限制人的肉体自由,而肖申克的体制化却在无声地啃食人的灵魂”。在肖申克的监狱里,体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它使囚犯们失去了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而这种体制化的魔力对人性的磨灭和扼杀最经典的例子是,对于这种制度的适应性使得囚犯老布鲁克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监狱外的正常生活,竟然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监狱的生活完全是公式化的,囚犯们在那里机械的生活,日复一日,已经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麻木并习惯了这种生活。正如影片中瑞德所说的那样:“起初,你讨厌它,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在肖申克这种监狱体制下,囚犯们已经完全被体制化,失去了反抗和抗争的勇气。“开始时别人给你建造监狱,接下来,你跟着一起建造,到最后你发现你已经跟监狱融为一体,不要你继续坐牢就是要你的命”。同样是在肖申克的体制下,安迪却在精神上没有被同化和体制化。正是他身上所具备的一往无前的勇气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的灵魂并没有被体制化,而是使他扮演了肖申克体制的破坏者,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与体制做抗争,同时在不断改变着那些已经被体制化的老囚徒们,让他们体验和感受到体制外的自由和希望。
2 希望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这句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台词,告诉了我们只有心存希望的人才能在逆境中不被打败,坚持下去。尽管安迪蒙冤入狱,失去了人身自由,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了折磨和虐待,但他却从未放弃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希望。我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记得其中温馨经典的一幕: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囚犯们在干活间隙,在屋顶上闲散地坐着,就仿佛是在自家的屋顶上一样,悠然地喝着安迪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温暖悠闲的阳光,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而这正是主人公安迪想向他的狱友们所传达的那样,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而且安迪无时无刻不在抓住机会,向狱友们传递着对自由生活的希望和唤醒他们内心对自由的渴望。无论是当他发现图书馆有破旧的留声机和老唱片时,便大胆地将门反锁,将话筒对准留声机,从而将音乐放给那些放风的狱友们听,使得那些在监狱各个角落的囚犯们,当悠扬动听的音乐飘过监狱的上空时,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朝向音乐飘来的方向凝视,屏息倾听。还是安迪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不但使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得到了建造图书馆所需的财政资助和慈善机构捐赠的二手书,成为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让肖申克的囚犯们像自由地在图书馆里呼吸着来自高墙外的自由的空气。而且对自由生活向往的希望,最终使安迪挖通了通往自由的通道。
3 坚持
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必备途径,正是对自由的坚持,对希望的坚持,最终使得安迪过上了想要的自由生活。我们看到,在电影中,正是安迪在狱中坚持每天给州政府写信,并坚持了六年之久,从最开始没有任何回复,到最终获得援助金建造监狱图书馆。除此之外,他还靠着自己的坚持,获得了慈善机构捐赠的二手书,为肖申克的狱友们建立起最好的监狱图书馆,给这些失去信仰和精神支柱的人们带去了精神食粮。同时在狱友瑞德的帮助下,安迪得到了一把小锤子,每天坚持用这把锤子挖掘隧洞。瑞德曾经说过:“如果有谁想凭借这把小锤挖洞越狱,至少需要600年”。但是安迪却并不气馁,每天坚持挖洞穴,用了十九年的时间,最终挖开了通往自由的洞穴。正是这种坚持,安迪实现了梦想、并完成了对狱友的救赎、对整个肖申克监狱的救赎。
4 结语
在电影中,安迪对勇气、希望、坚持这一主题做了很好的诠释。当安迪一夜之间从一个优秀的银行家变成了一名杀人犯,蒙冤入狱并遭受凶残虐待时,他并没有失去活下去勇气和对美好自由生活向往的希望。在狱中,他坚持为狱友建图书馆,坚持挖掘隧洞,正是通过安迪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不但自己最终踏上了自由的幸福之路,也给狱友带来生活的希望,使他们重新获得了对自由的渴望,被禁锢的思想和灵魂也得到了解放。同时也告诉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赢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气、希望、坚持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杜堂,彭芳.从希望到自由——《肖申克的救赎》评论[J].电影文学,2009(06).
[2] 裴素娟.自信 自强 自制——《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性格浅析[J].科技信息,2010(32).
[3] 杜堂.意志、救赎、希望——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J].山花,2010(14).
在片中也印证了读书的重要性。安迪利用自己的理财能力,为监狱内的所有人提供了阅读的场所。这说明,身处监狱,固然行动是不自由的,但是却依然可以使灵魂得到升华。社会的黑暗将其打入到如此境地,但是他却依然渴望着阅读,难能可贵。他办起图书馆,为的是所有的狱友也能够如此看书,其感召力可想而知。我们呢,作为学生,更应该多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安迪在狱中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他在狱中收获了友情,和狱友成为了朋友。他坚信只要自己是无辜的,终有一天会重获自由。可是到了另一知道真相的人的到来,正如别人所说,上帝撒下希望的火种,有浇灭了希望的火种,他这一次由于典狱长的自私自利,他再一次没有成功申冤。安迪明明已经挖好了地道,随时可以逃跑,他却始终没有这么做,是他心中的心念,使他怀抱着心中的希望。
可是安迪为何不逃狱呢?
兴许是他对监狱,抱有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让监狱长看到他的无辜,然而事实总是残酷的,他的肉体和头脑只是白白的被作为洗钱的工具利用,一直没被释放。
也许还是因为他习惯于了监狱生活。他无法容忍自己在日后,被追杀,成为没有合法身份的人。
最后,他在监狱内收获了友情。瑞德曾经帮助他无数次,尽管是狱友,也犯过罪行,但是在安迪出狱后,始终念念不忘在监狱里的老友,最后的大结局感人至深,两人重逢。患难与共的他们有了优秀的结局。
都说美国是一个极度强调人权与自由的国家,但上个世纪中叶时或许还并非如此。辱骂、殴打泛滥地在肖生克监狱中上演,警卫将囚犯视作已丧尽人权的奴隶,囚犯之中还有自相残杀的变态狂……影片的开场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灭绝人性的人间地狱的画面。
在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背景下,囚犯们被欺凌,被压制,压制得近乎麻木,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放弃了对自由的追求,碌碌余生,自暴自弃。然而有一个人并非如此,他就是影片的主人公——安迪·杜弗伦。
安迪本是一个银行家,因遭律师陷害而进入肖申克。他并没有因此抑郁消沉,而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从入狱的开始就在谋划如何逃狱,如何幸福安定地度过自己的余生——身陷囹圄,心却早已在更加广博的宇宙中翱翔,他找老囚犯瑞德为自己带到了一把只有一扎长的鹤嘴锄,凭借着自己对岩石和土层的领悟力,用了20年的时间,在狱房的墙壁上开凿出通往自由和理想的隧道!20年,我的朋友,如果不是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不是对正义和理想的渴望,如果不是势必逃脱、奔向自由的决心,是难以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来撬开囚禁着自己未来之路的枷锁!
安迪是一个很有才能,很有智慧的人物。银行家出身的他精通财税方面的问题,以致监狱里的大小官员争相请他为自己办事;以致监
狱长诺顿让安迪帮助自己洗黑钱。安迪身为阶下囚,无力抵抗,只得照办。他对石头也很有研究,亲自用刀将石头刻成国际象棋的棋子,使之成为娱乐工具,更重要的是,正是这种认识,帮他找到一条正确的开挖隧道的线路!还有,他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热爱之情,对图书馆有着掌管的能力,还创设了一个莫须有却合法存于世间的名叫史蒂文斯的人,他越狱后便是以史蒂文斯之名傲然重立于世,从此,安迪消失,史蒂文斯真正诞生!警方再也查不出那个离奇的越狱者的下落。他的所有智慧与才能,都为实现自我理想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其实我觉得安迪与老囚犯瑞德的关系很难说。表面上看他们是朋友:俩人形影不离,感情深厚,互相帮助,安迪也告诉了瑞德将来出狱后要去寻找自己——只是通过大橡树下越狱后所写的信间接告诉,但仅以此据就能说俩人是朋友吗?安迪与瑞德的思想与信念大不相同:安迪不满足于现状,为权利与自由不懈拼搏,而瑞德满足于牢狱生活,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同时俩人并非无话不谈:安迪的那把小锄子何用,以及安迪的越狱打算,一概没有告诉瑞德——当然,影片的发展不能如此,如果这些都交待清楚,那么本片将毫无悬念感可言。不过我相信,当老瑞德明白了安迪所做的一切,当片尾俩人在浪漫的芝华塔尼欧海湾热烈拥抱的时刻,最终俩人还是成了好朋友。
片中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在狱50年的布鲁克斯(老布),老布最终临刑满释放之际竟然无奈到想杀狱友继续留在肖申克,正应了瑞德的话:当在狱时间足够长之后,你便感觉你已离不开肖申克,这就是
所谓的体制化……最终老布获释后因空虚而自缢的画面不仅经一步揭示了肖申克对人性与灵魂的扭曲,更反衬了安迪始终为逃离肖申克而奋斗的不凡与伟大。
伟大的安迪·杜弗伦最终成功越狱,重见光明,重获新生!当我们看到他爬过那象征牢狱的龌龊肮脏的下水管道,看到他在雷雨之中高举双手仰天长啸之时,我们内心积压的愁云也在瞬间转换成奔腾的热血,禁不住对安迪的成功拍案叫好!
哦,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可恶可恨的监狱长诺顿。此人灭绝人性,极度自私,长袖善舞,贪污谋杀。为了封堵真相,杀害了解实情的汤米;为了让安迪永远帮着自己炒黑钱,不给安迪任何申辩的机会,反而予以威胁,施以严刑。最终,这个恶贯满盈,自以为能将所有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监狱长到死也无法置信自己怎么会死在昔日被碾压于脚下的安迪之手。奇迹啊,奇迹啊,囚犯与监狱长,正邪颠倒了,势力与结局也颠倒了!何其美哉!何其壮哉!
看罢此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谨借此片,回顾一下人生之路上的种种哲理:
1.敢于追求正义与自由,不论身在何方,身陷何地;
2.敢于与困难作斗争,不论困难有多大;
3.持之以恒,不论山有多高,海有多深;
4.相信奇迹,永不言弃;
5.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就算你周围的所有人都并不支持;
6.学会交朋友,更要学会一个人独立战斗;
7.要有智慧与才能,为此,要多读书,多思考,交高人,走遍地;
8.牢记安迪·杜弗伦的话:人要二选一:忙着活,或忙着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9.不管你的信念与前途怎样,路是自己走的,不论怎样,请不要想到自杀;
该小说收录在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的美国作家Stephen King(1947—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杰出代表作Different Seasons(《不同的季节》)一书里。2003年,Stephen King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
——Lavender
Time continued to pass—the oldest trick in the world, and maybe the only one that really is magic. But Andy Dufresne had changed. He had grown harder. That’s the only way I can think of to put it. He went on doing 1)Warden Norton’s dirty work and he held onto the library, so outwardly things were about the same. He continued to have his birthday drinks and his year end holiday drinks; he continued to share out the rest of each bottle. I got him fresh rock-polishing cloths from time to time, and in 1967 I got him a new rock-hammer—the one I’d gotten him nineteen years ago had 2)plumb worn out. Nineteen years! When you say it sudden like that, those three 3)syllables sound like the 4)thud and double-locking of a tomb door. The rock-hammer, which had been a ten-dollar item back then, went for twenty-two by ’67. He and I had a sad little grin over that.
Andy continued to shape and polish the rocks he found in the exercise yard, but the yard was smaller by then; half of what had been there in 1950 had been 5)asphalted over in 1962. Nonetheless, he found enough to keep him occupied, I guess. When he had finished with each rock he would put it carefully on his 6)window ledge, which faced east. He told me he liked to look at them in the sun, the pieces of the planet he had taken up from the dirt and shaped.
Norton had told Andy that Andy walked around the exercise yard as if he were at a cocktail party. That isn’t the way I would have put it, but I know what he meant. It goes back to what I said about Andy wearing his freedom like an invisible coat, about how he never really developed a prison mentality. His eyes never got that dull look. He never developed the walk that men get when the day is over and they are going back to their 7)cells for another endless night—that 8)flat-footed,9)hump-shouldered walk. Andy walked with his shoulders 10)squared and his step was always light, as if he was heading home to a good home-cooked meal and a good woman instead of to a tasteless mess of 11)soggy vegetables, 12)lumpy mashed potato, and a slice or two of that 13)fatty, 14)gristly stuff most of the 15)cons called mystery meat ... that, and a picture of 16)Raquel Welch on the wall.
…
I remember one bright-gold fall day in very late October. It must have been a Sunday, because the exercise yard was full of men “walking off the week”—tossing a 17)Frisbee or two, passing around a football, bartering what they had to barter. Others would be at the long table in the Visitors’ Hall, under the watchful eyes of the screws, talking with their relatives, smoking cigarettes, telling sincere lies, receiving their picked-over 18)care packages.
Andy was squatting against the wall, 19)chunking two small rocks together in his hands, his face turned up into the sunlight. It was surprisingly warm, that sun, for a day so late in the year.
“Hello, Red,” he called. “Come on and sit a 20)spell.”
I did.
“You want this?” he asked, and handed me one of the two carefully polished “millennium sandwiches.”
“I sure do,” I said. “It’s very pretty. Thank you.”
He shrugged and changed the subject. “Big anniversary coming up for you next year.”
I nodded. Next year would make me a thirty-year man. Sixty per cent of my life spent in Shawshank Prison.
“Think you’ll ever get out?”
“Sure. When I have a long white beard.”
He smiled a little and then turned his face up into the sun again, his eyes closed. “Feels good.”
“I think it always does when you know the damn winter’s almost right on top of you.”
He nodded, and we were silent for a while.
“When I get out of here,” Andy said finally, “I’m going where it’s warm all the time.” He spoke with such calm assurance you would have thought he had only a month or so left to serve. “You know where I’m goin’, Red?”
“21)Nope.”
“22)Zihuatanejo,” he said, rolling the word softly from his tongue like music. “Down in Mexico. It’s a little place maybe twenty miles from 23)Playa Azul and Mexico Highway 37. It’s a hundred miles north-west of 24)Acapulco on the Pacific Ocean. You know what the Mexicans say about the Pacific?”
I told him I didn’t.
“They say it has no memory. And that’s where I want to finish out my life, Red. In a warm place that has no memory.” He had picked up a handful of pebbles as he spoke; now he tossed them, one by one, and watched them bounce and roll across the baseball 25)diamond’s dirt infield, which would be under a foot of snow before long.
“Zihuatanejo. I’m going to have a little hotel down there. Six 26)cabanas along the beach, and six more set further back, for the highway trade. I’ll have a guy who’ll take my guests out 27)charter fishing. There’ll be a 28)trophy for the guy who catches the biggest 29)marlin of the season, and I’ll put his picture up in the lobby. It won’t be a family place. It’ll be a place for people on their honeymoons ... first or second varieties.”
“And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et the money to buy this fabulous place?” I asked. “Your stock account?”
He looked at me and smiled. “That’s not so far wrong,” he said. “Sometimes you startle me, Red.”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ere are really only two types of men in the world when it comes to bad trouble,” Andy said, cupping a match between his hands and lighting a cigarette. “Suppose there was a house full of rare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and fine old antiques, Red? And suppose the guy who owned the house heard that there was a monster of a hurricane headed right at it. One of those two kinds of men just hopes for the best. The hurricane will change course, he says to himself. No 30)right-thinking hurricane would ever dare wipe out all these 31)Rembrandts, my two 32)Degas horses, my 33)Grant Woods and my 34)Bentons. Furthermore, God wouldn’t allow it. And if worst comes to worst, they’re insured. That’s one sort of man. The other sort just assumes that hurricane is going to tear right through the middle of his house. If the weather bureau says the hurricane just changed course, this guy assumes it’ll change back in order to put his house on ground zero again. This second type of guy knows there’s no harm in hoping for the best as long as you’re prepared for the worst.”
I lit a cigarette of my own. “Are you saying you prepared for the 35)eventuality?”
“Yes. I prepared for the hurricane. I knew how bad it looked. I didn’t have much time, but in the time I had, I operated.”
时间继续流逝——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把戏,也许也是唯一真具有魔力的把戏。但安迪·弗雷斯内却改变了。他变得更坚韧了。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的词。他继续做着诺顿监狱长安排给他的脏活,守着图书馆,所以从表面看来,没什么改变的。他一如既往地在生日当天和年末的假日里喝酒,每次都一如既往地和我分享余下的酒。我不时送他一些磨石布。并且在1967年,我给他弄了一把新的凿岩锤——我十九年前给他弄的那把已经彻底钝拙,用不了了!十九年!突然说出这三个字时,就像坟墓的门砰然关上,双重紧锁发出的声音。凿岩锤以前只是十美元,到了1967年已涨到22美元。对此,他和我只好咧嘴苦笑了一下。
安迪继续雕凿打磨他在操场上捡来的石头,但现在的操场比以前小了,1950年那时候的操场到了1962年有一半已经铺上了沥青。虽然如此,我想,他还是能找到足够的石子给自己忙活的。当他完成了每件石雕作品后,他会小心地把它放到朝向东面的窗台上。他告诉我他喜欢看着阳光下的这些石头——这些他从泥土里捡起来,经他雕凿的“地球的碎片”。
诺顿曾跟安迪说过安迪在操场上游走时,其姿态有如置身于鸡尾酒会一样。我倒不会这样形容他,但我懂他的意思。我之前就说过,自由对安迪来说犹如一件隐形外套,他从来没真正有过囚徒心态。他的眼睛从未变迟钝。他从未步伐沉重,垂头弓背,像那些一天结束后回到囚房熬另一个无尽长夜的囚犯那样。安迪走路的时候会挺胸抬头,步子总是轻快的,就像他正在回家的路上——家里有美餐有贤妻在等他,而不是那一盘索然无味煮得稀烂的蔬菜、夹杂硬块的土豆泥、一两块肥腻又带点软骨的肉(牢里很多人都称之为“神秘肉”)……除此之外,还有拉奎尔·韦尔奇的照片挂在他房里的墙上。
……
我记得十月底,璀璨的金秋里的一天,那天一定是星期天,因为操场上满是“周末出来逛”的人,他们有的在扔一两个飞碟,有的在踢足球,或者以物易物。其他有些人则坐在探访大厅的长桌子前,在看守的监视下,与来访的亲友交谈、抽烟、说着诚挚的谎话、接收经过仔细检查的爱心包裹。
安迪靠着墙蹲着,把玩着手中的两块小石头,啪嗒作响,他仰面迎着阳光。都已经是年末了,然而那天的阳光出乎意料地温暖。
“你好,瑞德,”他喊我,“过来坐一会吧。”
我过去了。
“你想要这个吗?”他问,并且递给了我他那两个精心雕刻的“千年三明治”石雕中的一个。
“当然想要啊,”我说,“太漂亮了。谢谢。”
他耸了耸肩,转换了话题:“明年对你来说是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啊。”
我点了点头。到明年,我进这里就满30年了。我60%的生命都耗在肖申克的监狱里了。
“想过你什么时候能出去吗?”
“当然。等我有一大把白胡子的时候吧。”
他微笑了一下,然后又仰着脸迎向太阳,他的眼睛闭上了。“感觉真好。”
“只要想着那该死的寒冬快到了,我想,现在这样的感觉肯定很好。”
他点了点头,然后,我们沉默了一会儿。
“我出去之后,”安迪最后说道,“要去个全年都温暖的地方。”他如此沉稳自信地说着,你会以为他只有一个月就刑满释放。“瑞德,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
“不知道。”
“芝华塔尼欧,”他说,这个词从他的舌尖温柔地转出来,像歌声一般。“在墨西哥南部。离普拉亚阿祖尔湾(音译)和墨西哥37号高速公路大约20英里(约32.2公里),在阿卡普尔科市西北面100英里(约160.9公里)的太平洋沿岸。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吗?”
我告诉他我不知道。
“他们说太平洋‘没有回忆’。那里就是我想要度过下半辈子的地方,瑞德。在一个温暖且没有回忆的地方。”他边说边拣起一把鹅卵石,现在,他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扔出去,看着它们在棒球场的泥地内野弹滚而过,那里很快就要淹没在一英尺(约30.5厘米)的厚雪之下了。
“芝华塔尼欧。我准备在那里建座小旅馆。沿海滩建六座小屋,后面还有六座,为的是做那条高速公路的过客的生意。我要雇个人带我的顾客包船钓鱼,发奖品给钓到当季最大的青枪鱼的人,我还会把他的照片挂在大厅里。那不是个合家欢度假期的地方。那是个给人来度蜜月的地方……首选或第二备选。”
“你从哪里弄到钱来买这片梦想乐土呢?”我问,“你的股票账户?”
他看着我笑了。“差不多,”他说,“有时你会吓我一跳,瑞德。”
“你在说什么啊?”
“当灾难来临时,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安迪边说边把手围成杯状,点燃了一根香烟。“瑞德,假设有一间满是稀世油画、雕塑和古玩的房子,再假设房子的主人听到有一股飓风正向房子袭来。一种人会总往好处想,他会对自己说,飓风会改变方向的,没有哪股正常的飓风胆敢席卷我这所有伦勃朗、格兰 特·伍德、本顿的名贵画作,还有我那两幅德加画的马。再说上帝也不会允许的。就算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反正也已经给这些画买了保险。这是一种人。另一种人假设飓风正好会把自己的房子撕成两半,从中间而过。如果气象局说飓风刚改变了方向,这个人会设想飓风会再次改变方向,为的就是把自己的房子夷为平地。第二种人知道,只要你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准备,就不妨往好处想。”
我点燃了自己的一支香烟,说道:“你是在说你已为可能发生的事做了准备吗?”
【看《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推荐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字04-20
《肖申克的救赎》优秀读后感03-23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精彩赏析09-0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00字10-25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心得10-25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英文01-04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心得领会02-21
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心得总结11-16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600字07-01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作文1600字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