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精选8篇)
一、生活作息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关于孩子的生活作息习惯。现在马上要进入小学的孩子,处在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必须保证每天至少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早晨上学要求七点左右起床,那么,晚上9点钟之前就必须要上床了。建议大家试一试使用闹钟叫醒,形成条件反射,学会自己起床。
在小学生活中还有一样要教给孩子的,就是课间上厕所:孩子要懂得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先上厕所,再准备下节课的东西,最后才是玩,以免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孩子中午就餐在学校:我现在观察到的一些现状是:有个别的孩子吃饭动作慢、挑食,结果到了午餐结束时间还没有吃完。下午一放学呢,一出校门就要吃零食,嚷着饿,这样呢,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肯定会有影响,所以,在家里,要训练孩子不挑食,自己吃,规定合理的吃饭时间,更不要再喂了。
接下来,说一说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多一年级的小朋友,不会整理文具,书包一团糟,所有东西挤在一起,书本,文具,玩具,塞得乱七八糟,上课的时候忘带书,忘记带笔,放学回到家找不到作业本。而且,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他上中年级,甚至五六年级还这样。孩子丢三拉四,其原因,是他自己没有整理过,不会整理。这些,都需要我们现在先提前进行训练。
应该进行哪些训练呢?现在提倡的是——孩子进行自我管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办。比如:自己叠衣服,衣服脱下来,要放在固定的位置,自己穿衣。自己收拾学具,整理书包,系鞋带,自己洗澡。自己独立睡觉。还有,就是训练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适应学校劳动要求,在学校孩子要做值日,那么先做一做家中清洁,扫扫地,倒倒垃圾等,还有比如学习收拾自己的床铺。有一个老校长曾经给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提过这样一个要求:每个人上学期间,要有两双袜子,每天回家要洗袜子。第二天要穿一双干净的袜子来上学。他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养成爱干家务的习惯,对孩子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其实,孩子并不是坐着等吃才快乐,他们天生就有一种参与的欲望,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习惯于参与体验,体验到劳动、照顾他人的快乐。关于这一点,要注意家庭成员要统一意见,不能说,爸爸妈妈要求他自己做,爷爷奶奶又舍不得,来插手帮忙,这样孩子就没有办法形成自理能力了。
二、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下面给大家交流的是,教会孩子与人交流沟通。进入一个新的班级,家长要鼓励孩子认识新朋友。学会跟小朋友分享,互相帮助。尽快融入班集体当中,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小学老师没有一直守在学生身边,有的情况,如果孩子自己不讲,老师不容易发现。比如,下雨天,孩子在操场跌一跤,衣服不小心打湿了,上厕所裤子弄脏了,需要家长送衣服到学校,以免感冒生病。要请老师与家长联系,不要闷着不说。或者上课期间,身体不舒服,发烧、肚疼等等,要及时给老师讲,让家长来学校接去医院。有小朋友欺负了,要勇于提出来,让老师教育。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接下来,我们谈谈学习习惯的培养。
1、学会倾听
有个别的小朋友,课堂上老师提问话没说完,就开始抢答,插嘴打断老师讲课。表面看孩子反映快,聪明,但实际存在的问题是不会专注,不会倾听,也没有礼貌。平时与孩子讲话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先听完再发言。你自己听孩子讲话也是一样,孩子要给你说什么,你等他说完了你再说。你对他的尊重、礼貌他会有感受,这样潜移默化,他就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了。或者,下次他再不认真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你给他提出来他才会心服口服。
2、注意力
有老师给家长说,你的小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家长一看,孩子回家做作业拖沓,边做边玩,一个把小时的作业做到三更半夜,一会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发呆„„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不专注。
有哪些因素会造成孩子注意力的不集中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学具的准备,有很多孩子文具盒,外形上看是非常酷的卡通形象,或是一辆什么名车造型等等,按开不同的按钮弹开,功能也非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想给他用最高级的文具,而这样的文具一来到课堂上就成了玩具。孩子被新奇的玩具吸引,就忘记听课这件事了。一些铅笔、橡皮也同样如此。所以应该尽量选择朴素的文具,避免花哨。
另外,家庭中是否也有一些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诱因呢?
比如,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客厅里开着电视,父母电脑声响大,或者有人正在打牌,这些都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的原因。
我有一个学生,上课老是坐不住,不是和旁边的同学讲话,就是搞小动作,作业也完成得差。后来才知道,她爷爷是个电视迷,成天把电视开着。老人家耳朵听力又不大好,必须开得很大声。这个小朋友从幼儿时期开始就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不管是玩玩具还是看书都这样,甚至吃饭都是端着碗站在电视机跟前。做作业、读课文的时候,也是侧着耳朵在自己书房里偷偷地听。后来家里的人认识到了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跟老人家商量,老人家做出了让步,孩子做作业和叫饭这两个时段以及睡觉后就不开电视了。这个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上课的注意力果然集中多了,作业的质量也提高了。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千万不要打断。如他在画画、玩玩具、搭积木时,我们的家长一会问他要不要喝水,一会儿问他要不要吃水果等等,孩子的专心就这样被打破,也会影响他的注意力。
孩子做作业、看课外书的时候,学习的空间要固定,安静,尽量安排单独的房间,并且有固定书桌椅,不能放玩具在旁边,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为15-20分钟左右,半小时就很棒,但这不是人人能达到的。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可以进行一下有针对的训练。有家长曾经这样尝试过。
训练方法,每天回家20-30分钟时间,只做一件事,或者写字,或者画画,或者看书„„在此期间,孩子不能做其他任何事情。如果要喝水、上厕所之类的,先解决,再开始计时。这样渐渐与课堂的40分钟接轨。
如果孩子注意力经过训练还是存在问题,家长要思考:是不是健康问题。现在有很多的案例,是关于少儿血铅中毒的,也就是血液当中的铅元素超标造成的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现在汽车排放的尾气铅超标,孩子呼吸容易受影响,还要平时玩的玩具,如果手摸了又放进嘴里甚至直接用嘴啃等等,都有可能。我们有的孩子,在查出来这个问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恢复了,注意力能够集中了。相反,如果长期没有理会,甚至会使智力受到影响。家长在去做儿保的时候,也可以顺便查一查这一个指标。
另外,糖和含咖啡因的食物,也会引起孩子的精神亢奋,多动,要尽量少吃。
3.作业的问题
除了注意力的问题以外,孩子做作业当中的拖拉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有这样一个例子:下午放学回家,孩子放下书包就做作业。当孩子高兴地说:“哦,作业写完了,可以玩啦!”父母说:“真不错,好的,我再给你出10道题。”如果这样鞭打快牛,孩子就明白了:“哦,早写完了没用,写得越慢越好。”于是,孩子就有可能养成写作业磨蹭的坏习惯。
当然,之前所讲到的注意力不集中、贪玩等坏习惯,才是孩子拖拉的主要原因。
有的家长说:“我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这孩子就是粗心大意。每次都要错很多。”经过我的了解,发现他是怎么陪的呢?一遇到孩子做错了,他马上纠正,不给孩子思考的空间,结果孩子形成的思维的惰性,不会仔细,不会专心,形成的依赖。所以,作业家长一定要检查,但要让孩子自己找错处,自己去更改。家长还可以形成奖惩机制,比如制一张表,如果一次性全对,给画颗星,多少星就给奖品;相反,就扣除星星,作为惩罚,可以不让看电视,不给买玩具等等。
一旦发现磨蹭,首先要和孩子约定好睡眠的时间,一般孩子晚上八九点睡觉。到了睡觉时间,哪怕作业没写完也不许写了。第二天自己去接受老师的批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4、在低年级,要求特别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A家长注意孩子写字的坐姿。写字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而老师在学校不可能一直纠正提醒。正确的写字姿势是: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B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很难。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C汉字笔顺也很关键:我们只教最简单的字,掌握笔顺的基本规律,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拿不准的查了资料确定了以后再教,因为一旦形成倒笔画无法纠正。有的家长说,笔顺乱一下没什么,反正还是这个字。但是我们发现,笔顺的错误会大大增加孩子在识字、写字当中错别字的机率。汉字当中的部首偏旁组合特别多,在一二年级学这个字的时候是错误的,到了六年级毕业时,他还会把这个字写错。甚至长大成人都没能改正过来。
D、基本的写字姿势笔顺要教,但是小朋友现阶段应该多认少写。孩子骨骼发育不完善。现阶段只教写简单的汉字和数字即可,并且时间不能过长,量也不能大,每次写上一排两排就行了,但一定要要求工整,形成良好的习惯。
5、说到做计划,不一定是只是大人的事,教会孩子做一个有计划的人,也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每天放学回家,有很多事情要做,作业、玩耍、晚餐、看动画片或者课外书„„孩子应该首要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回家后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然后按照他自己的计划完成。家长的任务是监督计划的完成,贵在坚持。孙云晓老师说:“在我看来,习惯培养的起点是与儿童商量。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选择和决定,这是习惯培养的最低起点。”
四 家长的榜样与示范
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习惯,身教重于言传,这是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的。
1、有的家长对我说:哎呀,孩子只听老师的,不听家长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经常没有说到做到。
例如,对孩子学习上提出了要求,你要把字写好,你要每天读半小时课外书,你做作业不能马虎„„规定有了,却没有监督,想起了管一下,工作忙起来就不管,结果孩子是趁机贪玩去了。又比如,我们要求孩子阅读,看课外书,但他自己从来不看;让小孩子不看动画片,他自己看电视的时候却很大声„„
还有,家长答应的奖励不兑现,本来说好,如果你这次考试如何,我就要奖励什么,家长给忘了。下次,家长说不能做什么什么,孩子做了,可是该惩罚时未惩罚,这样一来,就渐渐地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所以,家长没有制定让孩子信服并且畏惧的规矩,没有坚持执行,孩子就觉得可以不听了。
相反,在学校里呢,老师说的话都是要兑现的,这个行为会得到表扬,老师会当着大家表扬,这个行为是错误的,老师会严厉批评。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及时的评价,是小朋友听老师话的主要原因。
家长太唠叨,特别是孩子在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孩子不听话的主因。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说,对人讲话重复三遍就是折磨。你说得太多了,孩子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偏不给你这样做。我们现在班上,二年级,有一个叫黄XX的小朋友,经常作业质量差,动作慢,我把他留下来,请家长来守着做。我在旁边一观察,发现问题出在妈妈身上。这位妈妈年龄比较大了。孩子拿出准备做的作业,妈妈就先噼里啪啦训斥一顿,然后不停地催促孩子快做,说:“在家里就天天给你说,时间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你老是不听!”结果孩子满脸不耐烦,动作越做越慢。过了一会儿,她又翻出孩子书包里的数学书,发现黑板上恰恰有当天讲的题,孩子书上又是空白,啪,把书拍到桌子上,问:“你今天上数学课在做啥?为什么老师讲的题你又没做?”孩子于是又拿起数学书来写„„大家看,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位家长旁边一直唠叨,打断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越来越拖,越来越懒散,原因就在妈妈身上。
2、在餐桌上,愉悦的心情很重要,大家不要在这个时间训斥孩子。很多家长,白天上班忙没空管孩子,于是,吃饭时间就集中起来,问孩子在学校表现好不好,作业认没认真,或者直接指责孩子最近有哪些不良表现,害得孩子吃点饭消化不良,没了胃口。而且,每天反复的就是那几句,孩子听厌烦了,也就充耳不闻了。
3、我们都知道,阅读很重要。
课堂上的那点知识非常有限。孩子要汲取丰富的营养,更多的来自于课外的阅读。现在孩子还小,不认识几个字。我们可以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即使20分钟一个小故事也行,但是贵在坚持),让他们来亲近书本,亲近书籍。读书的兴趣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培养的。(家长读,孩子读,家中有书可读,与孩子分享一起共同读一本书。)
然后,经常带孩子带书店,看画,看绘本,绘本,就是我们小时候看的连环画,有图,有简单的汉字,有的还有拼音帮助孩子看故事。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书,就多给他准备一些,还可以鼓励他跟小朋友交换不同的书互相看。选择好的绘本,读内容好的书,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我现在所看的绘本,个人觉得还是国外的一些经典的书质量更好一些。大家可以在网上查,因为很多。当当网和亚马逊啊这些网站都有。或者上图书馆,凤天路的重庆图书馆,只需要带身份证,户口本就可以办借书卡,一两个星期带孩子去一次,感受一下阅读的氛围,借一两本回家来读一读也错。
孩子有了阅读的初步兴趣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形成固定阅读时间及习惯。去年保送上哈佛的叫芮雪的女生,网络上很有名,她就说:“我五六岁时开始自己阅读,背诵各种国学典籍,我一直保持每天诵读古文、诗词的习惯。”
训练朗读的习惯。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发现,朗读非常地重要。宋朝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一年级的课文很短,多以儿歌为主,孩子往往琅琅上口,读的时候不看书,不看字。这叫做俗称的“望天书”。这种习惯很不好,当遇到一篇新的文章的时候,他往往出现增加字、减少字,或者读错字,读颠倒等。
所以,朱熹,他在这里提到的朗读的好习惯,的确非常重要。一把书放在桌子上,身体端正地坐好,然后开始朗读。朗读的过程当中,一个字也不能有误。既是专注力的培养,也是他学习汉字、学习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
朱熹还提到,写字之前要洗手,把手洗干净了,才能看书写字。这是培养对书本、对学习的尊重,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加强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有助智力提升
我在阅读当中也了解到,科学研究发现,体育是不但可以增强体质,更能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提高智力。运动能提高学习效率。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而且还能提高大脑分析以、判断和反应能力。相关的资料上讲,孩子每天要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
比如,5-6孩子的要求是,能走1500米以上,能快跑25米。
现阶段小朋友回到家所从事的体育活动,以游戏为主。和小伙伴在小区嬉戏玩耍,玩一下球,傍晚、周末的时候和我们一起去旁边的烟灯山偶尔爬下山,跑跑步,只要让小朋友动起来,出门去不要一直呆在家里,守着电视或者电脑,或者玩手机就行。
六、关于早读的误区。
孩子过早地掌握了小学的内容,会导致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出现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而一旦养成这种坏的学习习惯,反而会在小学中高年级出现后劲不足,学习成绩差的情况。
一、了解学情, 明确衔接型阅读指导的方向
对《蚊子和狮子》, 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 认知过程与能力又如何?为了解这一学情, 我首先进行学情诊断。师:同学们读过《伊索寓言》吗?生 (齐声) :读过!师:谁来说说其中《蚊子和狮子》这个故事? (一生复述, 少数学生补充) 师:概括一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讲的是一个蚊子打败了狮子、却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的故事。师:非常好。寓言往往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中, 你从这篇寓言中读出了什么道理呢?生1: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在胜利面前不能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生2:骄兵必败。从课堂学生的回答来看, 学生对于《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的寓意理解比较集中, 即“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样集中的概括显然是有问题的:几个学生的发言为什么那么一致?学生是怎么理解出这样的寓意的?由此不难知道, 学生目前在寓言阅读中的认知过程有不足, 主要表现为阅读认知的思维过程比较简单、不深入, 在理解寓意时常常贴标签。这点不足显示出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寓言的真实状态, 那就是满足于对寓言故事的了解, 习惯于接受既有的寓意暗示 (如篇末揭示寓意的一句话) , 因此, 初中阶段, 教师的阅读指导要在学生已有的阅读认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 这就是衔接型阅读指导的角度。
二、立足学情, 拟设并实践衔接阅读指导策略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 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 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 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 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时期, 是幼儿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进入全新的小学生活的过渡时期, 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如何衔接工作做得不好,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出现下滑, 心理和身体上也会出现很多不良状况, 对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幼儿园、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更重“智”衔接在很多幼儿园中, 幼儿的教育趋于小学化, 用要求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幼儿的行为,上课要专心听讲,坐姿端正,课上不许捣乱、不许说话等。这些用于规范小学生行为举止的要求完全用在了上不懂事的幼儿身上,未免有些荒唐。而且在学习中,使用的依旧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缺少幼儿教育阶段应有的游戏、图案、色彩等,使幼儿教育逐渐趋于成人化, 忽视幼儿时期孩子本应有的活力、兴趣等,不仅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反而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幼儿园、家长、小学三方沟通不畅,导致衔接断档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主要是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共同进行的, 但是衔接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是自己做自己的, 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此外,学生家长在衔接工作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大部分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 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由学校来协调和管理的。而且在衔接工作中,很多都是幼儿园为幼儿升入小学而积极准备, 小学的衔接工作往往被忽视。就算是双方都积极开展衔接工作,但是由于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同,容易在衔接工作中产生矛盾, 不仅不能为幼儿升入小学提供良好的保障, 还容易使衔接工作失去原有意义。
(三)衔接工作中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中, 师资力量薄弱也是衔接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的教师只熟悉幼儿教育的特点,却并不知道小学是如何开展教育的, 而在小学中,对幼儿教育了解的教师也是少之又少,彼此之间不了解对方的教育方法、工作方法。此外,幼儿也不了解小学的环境和生活,在幼儿面前小学阶段的所有事物都是陌生的, 加之他们对幼儿园的教师和同学有着深厚感情,进入小学生活等于重新开始, 这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 对于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也是十分不利的, 容易影响儿童的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注重能力的衔接
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 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很重, 这一时期应重点培养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引导儿童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幼儿进入小学后,首先就是要适应各种陌生环境、陌生人、陌生的教育方法等。因此,注重能力的衔接是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时期, 教师应主要围绕提高孩子的学习适应能力、生活的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开展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孩子的能力,以便帮助他们顺利有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并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
(二)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信息沟通
幼小衔接工作是由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共同努力实现的,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加强联系和合作。幼儿园应积极调整幼儿后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孩子到小学参观,使学生对小学有大致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提高幼儿对小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铺垫。此外,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加强联系, 与幼儿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了解幼儿的心理变化及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家长在衔接工作中的作用
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中, 家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的生活习惯、举止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因此,也应重视家长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重要作用。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和小学参与教育活动,使其了解更多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为加强幼儿教育,促进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家庭生活中, 家长应注意幼儿行为习惯以及各种能力的.养成, 家长可以为幼儿调整作息时间,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灌输责任意识,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使他们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的交到新朋友,适应小学生活。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研究幼小衔接的工作需要,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幼儿,善于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以及能力进步, 并灵活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为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祁加萍
【摘要】:正幼儿园大班的各项教学工作要为小学一年级工作做好准备,一年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始,是幼儿园大班学前教育的继续发展与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与小学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两者关系处理得如何,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否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使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升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恰当,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要熟悉掌握过度阶段的教学特点1.熟悉幼儿教育要求。教师要熟悉大班的数学教材和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学前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学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握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注意了解和掌握大班儿童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 幼儿园 数学教学 儿童 小学数学教育 数学学习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 数学教材 衔接 教师
【分类号】:G623.5
【正文快照】:
各位家长,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今天,我是想从一名小学教师的角度,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案例,谈一谈我们的孩子在上学时将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从而让我们的孩子都能顺利地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网上看了一位家长的留言,说:“幼儿园教育弄那么复杂简直没有必要,我们当年还没有上幼儿园,现在不是照样成才吗”?我觉得此言差亦。还记得我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读了这个故事,我相信我们大部分人会重新来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都来回忆一下,我们养成的好习惯是从哪里学的,除了爸爸妈妈可能就是幼儿园的老师教的了,幼儿园的养成教育对每个幼儿终身受益无穷。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老师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开始,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说明对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
一、注重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哭是孩子们的一种手段,当他们要什么就会用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大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形成以哭作为武器,一旦家长不能满足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非常任性,而家长无奈之下就会采取打骂,对于孩子没有形成正确是非观念,幼儿从小就应该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幼儿应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怕困难,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讲文明、懂礼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父母则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特别的溺爱,而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脾气倔强,不放手幼儿做任何一件事情,让幼儿形成对大人的一种依恋。经常有家长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吃饭,说孩子在家不喜欢吃饭,在幼儿园对孩子的零食控制很严格,到了吃饭的时间,肚子饿,自然吃得香香的,而回到家后这样的饮料,那样的糕点,这么小的一个肚子能装多少,自然就不喜欢吃饭,再 说零食好吃但没有米饭有营养,而且还不健康,对身体也没好处,所以从小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文明礼貌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不同情境中,使用相应的礼貌用语,上幼儿园或离园时向老师说再见,路上遇见熟人应主动打招呼等,用《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幼儿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学习孔融把大的梨留给别人,小的留给自己;自己的玩具要和别人一起分享。
二、注重幼儿语言教育。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与他人交往的语言发展既是幼儿认识和理解社会规范的基础,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幼儿通过语言教育的学习可以逐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语言主要体现在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能听懂并会说普通话,喜欢听故事并学习讲故事,能清楚表达自己想说的事。能听懂并会说普通话非常重要,能听懂普通话不是很难,但说普通话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练习,三、注重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园健康教育可分为日常健康行为教育,饮食营养教育,身体生长教育,安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
为了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现实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无论是教育界或是家长现在都已经认可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幼儿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繁衍和延续。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大院里,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比住在楼上与邻居一年见不上几次面的人更擅长交际。优良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幼时所接受的思想灌输对他的成长是具有决定性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父母有时会感到,虽然自己有了早期教育的意识,但是却不了解怎样进行早期教育,现行的教育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整个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都缺乏充分的认识。一些家长常会说:“当我的孩子进入学校,他就会开始学习……”其实,家长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人生头几年,孩子会因好奇心的驱 2 使去学习、探索,并反复练习直到成功地掌握某一技能。但后来当孩子进入学校后,由于学校规范的管理,教学内容的限定,孩子可能会发觉学习非常乏味、枯燥而且不自由(不得不遵守规定,还要承受强大的压力)。这时,父母就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了。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技能的发展状况,为他安排适当的活动,即进行必要的外部刺激,帮助他找到兴趣点,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然,不能使用太困难或太简单的活动和玩具。不要逼着孩子去追求成功,而应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愉快。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如果你的孩子充满好奇,喜欢探索,他将会发现以后的学习很容易,也很有趣。他将与那些无早期学习经历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功。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可以有所成就。但往往就是因为一些做父母的不注重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或对幼儿教育的方式不当,而造成幼儿长大后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好习惯必须从幼小就开始培养。有时幼儿时期的教育也决定着长大后的命运。正所谓:“3岁看到老。”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我的拙见,幼儿时期应该培养孩子的几大素质:感恩教育、吃苦教育、团队合作的教育……还有许多,我不一一列举。很多孩子由于父母的娇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导致孩子长大以后缺乏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首先尝到苦果的是娇惯孩子的父母,由于他们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所以就有可能不赡养或者有虐待父母的事发生,其次这是社会的损失,社会浪费了资源培养孩子,却得不到回馈,这个孩子在浪费了资源的同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上一代人吃了很多的苦,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受苦,让他/她们吃好穿好,衣来身手、饭来张口。可能大家也听说过由于不能自理的大学生被学校劝退的事,这是由于他们父母的“好心”造成的!由于孩子不能吃苦,不能坚持,长大后就变成了“失业者”,“啃老族”。最后受累的还是父母。同时又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和人才缺乏矛盾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很多人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很不好的。现在很多企业里,很多工作需要大家的共同协作来完成,所以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就成了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向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让孩子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等一些团体性的体育运动,让他/她们在合作中找到团体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价值……其次还应该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这种创造力自幼就应该得到精心的呵护,家长应不断对孩子进行赏识与鼓励。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幼小衔接呢?简简单单地帮孩子把书包装满课本和文具,把他送到新的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园和小学在任务期望、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存在不同,3 第一:心理准备
做好心理准备并不单指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也要做好准备,完成这个角色上的转变。在孩子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要像孩子刚入园的时候,我们告诉他幼儿园是个多好的地方,老师带着小朋友唱歌跳舞,让他们向往着到幼儿园快乐的生活。现在同样,我们也要让孩子先向往小学生活,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期待。平常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以后啊,肯定比爸爸妈妈懂的还多!”,通过这样的一种激励的语言呢。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上小学自豪。这样他们就会有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光荣感。不应该用负面的语言吓唬孩子,比如:“你不听话,以后让小学老师管你,小学老师可厉害了!”“你光玩吧,你玩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用这样的话吓唬孩子,他们就会形成对小学的反感和恐惧。(举例子)孩子上小学之后,我们家长也会感到比以前累了,因为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不同。我们家长现在很轻松,接了孩子回家玩一玩,休息休息,偶尔有作业拖拖沓沓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小学就不同了,我们通常都说:“孩子上了小学,我们(家长)就上了套了!”因为上了小学,孩子每天回家都要预习、复习、练习,巩固这一天学到的知识,我们家长要做督促和辅导的工作,所以也会感到压力加大了。(举一年级拼音教学的例子)看到孩子的变化,有的家长不免会心烦,产生迷惑:“为什么孩子不如以前听话了,可爱了?”“我的孩子原来在幼儿园挺好的,怎么现在不是班里最好的了?”等等。有些家长就会失去耐心,也加大了孩子的压力。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应该有意识的向小学过渡,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晚上都安排一定的训练内容,就相当于小学的作业一样。(培养他们每天完成任务的习惯,以此来做好小学的衔接工作。比如我们将一些习惯培养就可以放到这个时候来训练。第二:习惯培养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请它的债务。”真正进入了小学之后,一个月左右我们还是能发现孩子之间的差距渐渐拉开。(举例子)。老师们口中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没有几个是因为智力上的问题,几乎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习惯而导致各方面成绩下降。
(一)学习习惯 1.集中注意力
在一年级新生中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尤其突出,有的孩子坐不住,总是东扭西晃,有的总爱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更多的孩子表现为:手里总有东西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他们都会玩得津津有味。有时,老师把他的铅笔、橡皮没收了,桌面上没 4 有了东西,他就用两只手在一起扣着玩。我班有位学生毫不夸张地说一节课最多能坐5分钟,我刚刚提醒他做端正听讲,转过身,他又开始在下面玩。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如此众多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
一、出现“裂缝”的原因
我曾从事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20多年, 经调查、研究发现, 中小学教育中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 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又有其外部的原因;既有学校的原因, 也有家长的原因;既有客观的原因, 还有人为的原因。
1. 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生理方面, 从七年级开始, 大多数学生进入了身体迅速发育期, 七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肺活量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五、六年级, 多数学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 但身体各部分发展不平衡。在生理变化的同时, 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开始出现“成人化的倾向”, 自主意识、批判意识明显加强, 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自我封闭等心理。性的意识开始萌动, 部分学生开始对异性同学怀有好感, 随之而来是男女同学不正常的交往。所以, 无论从家庭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都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难管理;还有情感体验不适应, 给他们带来失落感。小学阶段, 他们对中学是向往的, 但一旦进入中学, 由于种种不适应和繁重的课业负担, 使许多同学又留恋起了小学时光, 对于中学学习表现出了厌烦、不安、焦虑、逆反等情绪。
2. 来自外部的原因
第一是学习环境变化, 学习压力增加。小学时的朋友, 现在可能分开了, 也许不在同一个班或同一个学校学习了, 他们要认识新同学, 结识新朋友。同时, 他们面对的老师也都是全新的面孔。环境的变化, 需要他们与人加强交流, 可这时的他们, 进入了青春期, 往往会沉默寡言, 不愿与人交往。在学习上, 科目增加了, 学习更具有挑战性了, 有些同学会在突然增加的学习压力面前, 显得懦弱, 被学习压力所折服。
第二是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中学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以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和目标, 较之小学, 发生许多明显的变化。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密度的加大、对学生自制自立能力的更高要求、学习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新的要求、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的变化, 都会使学生有一个明显的不适应的过程。再加上师生关系的变化、课程变化, 都会使他们产生迷感。小学阶段, 主要课程少,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比较多。中学课程多, 每天有七八位教师交替授课, 有些课程与小学教材联系少, 多数教材衔接不好。另外, 管理方法差别大, 不少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感到无依无靠, 忙乱无序。在学习方面, 小学学习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到小学高年级逐步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授课方式多以活动方式为主, 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少, 活动时间相对较多,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低, 学习评价多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学生学习的压力较低。升入初中后, 抽象思维训练开始加重, 在注重学生体验的同时要求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活, 课堂教学密度逐步加大, 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对增加, 活动时间相对减少, 学习时间相对延长, 学习评价变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学习的竞争比小学更加激烈,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 部分学生对以上问题不能很好的适应, 不能进行适时调整, 从而产生不适应。
第三是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爱莫能助。笔者的几位邻居, 其子女在小学学习时, 他们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辅导、督促, 学习中的疑惑, 他们能帮其解答, 子女的家庭作业, 他们也能经常进行批阅、指导, 可以说, 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其家长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的。可是, 子女一旦进入初中, 其家长大都叫苦了, 他们知道初中阶段的学习很重要, 但限于知识、能力, 他们就不能像小学一样对其辅导了, 只能是经常对子女施压。这种施压, 有时不一定科学。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子女从小学到初中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巨大变化和具体特点, 容易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 在客观上对他们适应初中学习造成了影响。
二、实现“无缝”的对策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实现中学与小学“无缝”, 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 由过去单纯的教育者、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从容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并勇敢的克服困难。因此, 要求我们, 特别是七年级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寻求有效方法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1. 科学应对有的放矢
从小学升入中学, 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学生正好开始进入青春期, 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心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处于半成熟期, 像个“小大人”, 是人生心理发育阶段的断乳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他们感到新奇、神秘, 也会给他们带来丝丝烦恼和困惑, 他们偶尔会感到莫名的烦恼、孤独、焦虑、惆怅, 甚至出现反复无常的情绪。他们不愿与人交往, 常会产生闭锁心理。在这个特殊时期, 如果我们不重视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 他们就不可能顺利适应中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满腔的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行之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教他们掌握排除烦恼的方法;小组活动, 促进学生交往;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的活动, 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使其顺利过渡。
2. 师生合作改进管理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教师的全天跟班管理, 到了初中则不然。所以此时学生很不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种既不同于小学又不同于中学高年级的管理方法。班主任要协同好各科任教师共同管理, 抓好班委会的建设, 选拔和培养班干部, 多开展集体活动, 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逐步做到学生和班主任共同管理班级。抓好“迈进中学第一步”的教育与管理很重要, 只有抓好“迈进中学第一步”, 学生才有可能迅速地过渡。
3. 合作交流互相磨合
由于中学和小学在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法、管理形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许多初中新生不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因此, 长久以来, 一直存在着大学埋怨中学、中学埋怨小学的现象, 这突出反映出目前我们教育存在着教育层次衔接不佳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将初中与小学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初中教育尤其是七年级教育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为此, 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要充分交流, 通过听课、教研、活动, 了解孩子在不同层级教育中可能碰见的差异问题, 实现自身角色延伸和拓展, 使中小学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让中学教师走进小学课堂同时小学教师走进中学课堂听课, 可以让老师们知道各自教材的难度, 了解中小学教材很多相通的地方, 便于老师上课有所侧重。中小学教师可以相互上衔接“磨合课”, 在互助的磨合中寻求最好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中小学教师加强相互听课, 是中小衔接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除了相互听课之外, 系统了解中小学教材体系, 也应该成为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和即将担任七年级教学的老师的常规工作。这样, 中小学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七年级教师要提前走进小学, 与小学毕业班的老师深入交流, 建立联系制度。主动联系本班毕业生源所在的小学教师, 向毕业班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教学经验, 听取教学意见, 学习学生适应的教学方法, 了解新生的个性特点。还可以提前走进学生家庭进行家访, 以便提前熟悉学生。
小学和初中都要创造条件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 变“突变”为“渐变”, 在“渐变”中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
4. 开展研究调整方式
走进小学生毕业班课堂和七年级课堂听几节课, 你就会发现, 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之间的教学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在小学里, 一篇课文, 语文教师往往要上两到三节课, 而中学老师面对一篇篇幅比小学长许多的课文常常一两节课就结束了。
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内容明显加重, 涉及知识面广, 所以, 通过中小学的互相磨合后, 七年级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 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 切不可急于求成, 破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 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做法。
同时, 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应当肯定, 形象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 可以终生受用。但是, 仅有具体形象思维是不够的, 还必须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以提高思维能力。在小学教学中, 可以渗透一些抽象逻辑思维的因素, 还要注重在小学培养起读书习惯, 在课堂中渗透衔接教育有关知识。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中利用各种有趣的方式有意识的加大难度,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不要加重学生负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初中的一些知识。
同时, 学生进入中学后心理上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 有些学生表现欲下降, 不像小学时爱发言, 此时中学教师上课就应该抓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老师的主动引导,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5. 家校统一齐抓共管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和家长的沟通, 把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差异性尽可能早地告知父母, 让他们在有意识的状况下, 帮助、辅导、促成孩子学习、掌握应对由小学到中学的转变策略。处于中小学衔接时期的孩子的家长要做到: (1)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独立生活能力, 要多做指导、点拨, 少去包办、代劳, 让其锻炼意志。对文化课的学习, 家长也不要参与、投入得太多, 以免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2) 在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向少年过渡的心理适应上多下功夫。配合学校解决好孩子热情高涨与控制力不强的矛盾;求知欲望强烈与缺乏独立学习能力的矛盾;爱玩爱动与遵守纪律的矛盾;强烈的成人感与思想行为幼稚的矛盾等; (3) 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学习状况, 适时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4) 鼓励、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学校各项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参加活动与文化课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切忌以分数和升学压孩子, 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丧失信心。
小学教师要具有前瞻性, 中学教育要具有连贯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中小学要打整体战, 只有这样, 才能使中小学衔接真正达到“无缝对接”。
动机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幼儿认识到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如让幼儿会唱歌跳舞后可以表演;学会认字后可以看书、看报纸;学会写字后可以写信、写小说、写动画片,现在学好了本领以后可以当老师、科学家等。从而萌发幼儿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的需要。
稳定的兴趣是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条件。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使幼儿的心理处于主动,活跃状态。例如: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师创设情景,把泥捏的鸭子和一个铁制的鸭子放在磁铁旁。教师演示,让幼儿知道两种材料制成的鸭子,谁是磁铁的朋友,激发幼儿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巧设提问:“这些不同材料的物品。都谁能和磁铁交朋友,不能和磁铁交朋友的我们想办法帮助他们成为好朋友。”一下子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紛纷动脑,出主意,以浓烈的兴趣投入到实际活动中。在学中开发智力。
二、培养幼儿热爱集体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学习为主,这就要求幼儿自觉地服从和遵守集体行为规则,小学的学习有较多的规则。幼儿由于缺乏规则意识,入小学后常出现上课好动,不守纪律等现象,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规则总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教师应注重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让幼儿按一定的社会准则去行动,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规则的制定不仅仅是教育者的需要。例如:秋游活动中应有哪些规则,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制定,让幼儿懂得集体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对,什么叫做得好,什么叫做的不好等。懂得在集体生活中团结友爱,诚实谦虚,礼貌待人,互让互谅。这对儿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尤其是弥补独生子女,因没有兄弟姐妹造成的孤僻‘娇惯、任性、自私等习惯很有好处。
三、培养意志品质,增强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意志是人根据预定的目的去行动,并且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一个人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都是良好意志品质的具体表现。幼儿的意志较软弱,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遇到困难有畏难情绪,往往依赖于成人等。过去,幼儿园没有注重意志的培养。幼儿入小学后的独立性、坚持性较差,缺乏任务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应把培养任务意识、规范意识、独立性作为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中的突破口。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小学的学习有较多的规则,规则总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逐渐培养幼儿独立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玩具、用具、图书、衣物等能力。为了培养幼儿独立性和主动性,还要给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安排游戏、玩具和伙伴。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并自觉去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能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成人和幼儿一起讨论和决定事情,可以使幼儿学会发表意见,并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四、培养自我肯定需要,增强自信心
自我肯定对将来学业是否成功关系很大。自信心的缺乏可能是幼儿入小学学习失败的原因之一。俗话说:“千人千面,幼儿也不例外”。尽管幼儿年龄小,性格单纯天真,但他们也各有个性,他们的性格远不是大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幼儿的身心是一棵嫩弱的幼苗,只有在和风细雨的气氛中,幼苗才能自由充分地成长。对于那些缺乏自信、胆小、自卑、任性骄横,动不动就发脾气,“以我为中心”的孩子,教师应满怀强烈的爱心,以期待的心理、感化和鼓励幼儿。如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鼓励并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又如体育游戏就是矫正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和风细雨”。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主角,增强幼儿的兴趣及信心,使其心理得到满足。有的幼儿听不进同伴的意见,在游戏中能改进幼儿的弱点,使孩子们慢慢懂得,世界不仅仅是自己的,同伴也有份,同伴也有权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总是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大家就玩不成。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孤僻的变得开朗,不合群的变得合群,自私的变得识大体。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尽情地表现自己、改造自己、相信自己,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这实际也培养了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行为的能力及自信心,减少了孤僻、畏惧行为。教师的期待心理表现在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善于捕捉幼儿尤其是能力较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点滴进步,促使每一个孩子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最佳的发展。
五、培养孩子操作技能,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谈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推荐阅读:
幼儿园幼小衔接内容09-24
幼儿园幼小衔接调查反馈分析报告10-16
幼儿园大班教研组幼小衔接专题研究10-17
浅谈幼儿园的舞蹈价值05-26
浅谈幼儿园的团队管理12-12
浅谈幼儿园英语的情境教学07-16
浅谈加强幼儿园家园互动的途径06-05
河北省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实施方案11-12
浅谈幼儿教师的师德06-27
谈幼儿益智区域材料的投放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