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执法用权思考(精选8篇)
一、当前路面执法存在的问题
1、纠正交通违法执法无序。主要表现为对过岗的交通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助长了交通参与人实施违法行为的侥幸心理;或者是坚持了违法不过岗,但是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执法效果没有达到。诚然,见违必纠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并大力提倡的,但在现实路面执法中,因纠正交通违法行为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而造成或顾此失彼、或得不偿失,警民对立的情况屡见不鲜。
2、重处罚轻教育。在路面执法中,重处罚轻教育的趋势比较明显,基本上是违法必罚,交通法规中的警告条款运用得很不够或者是基本上没运用;同时在路面执法中,罚款已交而交通违法照旧的现象突出,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警为了罚款而纠正交通违法的普遍认识,从而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3、路面执法情绪化。交警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作为交警应该控制其情绪,但个别民警在心情不好时,特别是长期在恶劣工作环境中工作时,火气大、情绪差,对驾驶员训斥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部分民警方式方法欠妥,语言不规范,说服不到位,造成不少驾驶员对其交通违法行为被处罚无异义,但对交警的执法态度有看法。
4、路面执法中随意现象仍然存在。如在路面执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特权车、关系车、熟人车不处罚或降格处罚的情况,同一种违法在不同民警中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容易造成执法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5、执法水平不高。部分民警对相关的交通法规了解仅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纠正交通违法在执法程序上、在法律文书的使用上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识,对于交通管理相关的其它法律法规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公路法》、《安全生产法》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也很少涉及。
6、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人缺乏人性化关怀。主要表现为不自觉地把行政相对人当作自己的对立面,从而在人格上不尊重当事人、在处理上不考虑当事人的合理要求、在语言上不注意文明用语、在行动上处处体现了行政执法人员的特权感和自我优越性。
二、如何提高路面人性化执法水平
依法行政是党和政府对所有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人性化执法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人员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作为交通警察,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人性化的执法:
1、路面交通管理应以人为本。《道路交通安全法》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交通警察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一切交通管理措施都要适应以“生命至上”为最高目标,要通过人性化管理,体现整个社会对公民权益、生命安全的关注和重视,把思想、立场调整到保护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树立队伍形象上来。
2、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路面执法既要坚持依法办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更要讲究执法效率,讲求人性化执法,追求执法效果,坚决克服执法中的随意性。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服务对象一律平等,对交通管理的各类对象一视同仁,与此同时,要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知识的学习。
3、坚持人性化执法。作为交通警察,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要掌握适度,体谅群众。掌握适度,实际上也是《行政处罚法》对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有三个问题必须掌握好。一是罚得对不对,二是罚得当不当,三是罚得是否承受得了。交通民警如何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处罚权,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外,还要明确两点:第一,执罚者与受罚者都是“人”。除开那些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外,是人就有人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有崇善嫉恶的一面,绝大多数人主观愿望上不想违法,更不愿受到处罚和指责。第二,交通参与人的违法行为,多数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调解消化处理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合法、适度、量情的原则。所谓“合法”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体现处罚法定原则。所谓“适度”就是根据当事人的违法情节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内确定适当的处罚数量,不能轻违重罚,或者重违轻罚。所谓“量情”,就是作处罚决定时,一定要体察民情,不要超出他们承受不了的限度。所以,对于交通违法的初犯者和情节轻微者一般以教育为主,不施罚款。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教育和处罚并举的方法,要让他们
罚得心服口服。
4、热心助人为乐。要认真落实“有困难找警察”的承诺。交警部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车主、驾驶员及所有交通参与者。我们提出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际上是一个群众观念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本理念问题。交通警察通过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体现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也可以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改善执法形象。
5、加强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闻听群众过激言论时,要心胸袒荡,谅解群众。遇到这种情况,交通民警一定要头脑冷静,耐心教育,以理服人,不与他们计较。因为我们是警察,心胸要宽广。由于人的素质不齐,良莠并存,社会的落后面一下子不可能消除,自由主义、不服管理、或者希望法律只管别人,不管自己的人在一定时期还是存在的,但他们毕竟还是人民群众。所以,对待这些人,从情感上要谅解他们,从道义上要征服他们。遇到说不清,讲不明的情况,也不能操之过急。二是在遭遇不公正指责的时候,要勇于自责,理解群众。当前,我们的执法工作确实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再加上群众对改革不理解、对发展有看法、对政府工作有意见,往往会借题发挥。因而,交通警察常常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指责,有口难辨。怎么应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勇于自责,承认自己不足,然后再作解释,辨明真相,弄清是非。即使你本人做得很好,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接受意见,提高群众满意率。
这是大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为贯彻落实大连市委、市政府“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和市局“平安大连、公安典范”创建活动的部署,快速推进警务改革,提高交警承担刑事、治安警情出警工作实战能力,切实实现一警多能,不断提升交警队伍规范执法形象的警务创新活动。
交警支队支队长温殿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创建的19条示范路街、43处示范岗位,以及开展的交通、治安、刑事综合执法工作,是大连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际行动,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重要体现,更是岗位建功立业、文明城市创建和软环境建设的一个突出窗口。
交警是一支直接接触群众、直接面对群众的执法队伍,是公安机关联系群众最敏感的“窗口”,能否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切实关系到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温殿斌就此说,我们必须要把“规范执法示范路街、示范岗位”和“一警多能”,建设成为体现规范执法、突出便民服务、构建警民和谐、维护治安稳定的坚实平台,以此带动交警队伍建设,推动交通管理工作新发展,真正取得让党委、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成果。
今年以来,大连交警支队在辽宁省公安厅交管局和大连市公安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开展了城市交通综合整治;精心实施了道路交通标线渠划;注重研用了交通科技手段;积极承接了停车场建设任务;严格规范了事故防范处理工作;规范加强了交通法制建设;拓展深化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强化了客运源头监管;努力提升了车管所建设水平;从严狠抓了队伍建设。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警务活动的开展,使平安大连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拍手称快。
“规范执法示范路街、示范岗位”和“一警多能”警务机制建设,是交警支队继“早晚高峰全员上岗加勤、主干路街摩托车双向对开巡逻、校园护卫天使”等勤务制度后,再次推出的创新举措,力求通过一流的执法形象、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工作业绩,塑造大连公安的国际形象,深化大连公安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打造人民满意的大连公安队伍。温殿斌表示,我们力求通过有效的警力资源整合和科学的勤务管理模式,大幅提升多警种联动综合管理能力和利民便民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管防控”一体化力量,确保一方平安,努力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大连交警正积极顺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需求,拓展交通管理业务职能,认真破解路面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按照交通管理智能化建设目标,全力打造扁平化指挥调度平台,全方位推行交警网格化巡防体系,全面构建“多警种合成作战”警务模式,使“规范执法示范路街、示范岗位”和“一警多能”警务机制顺利实施。
辽宁省公安厅交管局局长吴宗琪接受采访时说,大连交警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争创一流的责任意识、善于打硬仗的工作作风给全省交警做出了表率。他对大连交警队伍在保一方平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应发挥的作用寄予很大希望。他说,希望大连交警以此次出警仪式为契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发扬广大交警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使大连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指挥体系、智能交通、勤务机制等多方面早日完成质的飞跃,不断打造出能够代表辽宁公安走在全国最前列的优质精品项目。进一步严肃执勤执法纪律,坚持严格公正执法,努力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全力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和谐稳定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把解决市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把民情民意作为衡量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在省、市两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全力以赴抓好、抓紧、抓实交通管理工作,为大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再做贡献。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畅通的交通环境,保证每一个参加中考的孩子都能安全、准时、顺利地进入考场,嵩县交-警倡议:
一、6月25日-26日考试期间,请大家尽量避免驾驶私家车,见到中招考试服务车辆及考生尽量减速慢行。
二、请大家在经过考点附近的时候做好绕行准备;在遇到考生出行困难时,请尽力予以帮助,让考生按时顺利抵达考点。
浅谈交警执法人性化
2004年5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新法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各界对新法的关注程度呈现出高涨的热情。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完善,广大交通参与者对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交通警察执法工作也开始前所未有的关注。
交警是公安机关的窗口警种,体现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年来,经过我们持续不断地开展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教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少数干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意识树得不牢,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执法水平和执法素质不高,执法手段粗暴,交通秩序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警的整体形象。新交法以保护交通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为核心,突出保障交通安全,追求提高通行效率。作为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者,如何使自己的执法行为得到交通参与者的理解和支持?如何在消除违法行为的同时使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改善交通秩序?走人性化执法之路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有两点意思:一是“人性化”,二是“执法”。这两点相辅相成,但其中也有主次关系,即以“执法”为主,要合理运用执法权,保障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予以处罚;在公证执法的同时,彰显人文关怀,提高群众对执法行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一、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宗旨,从根源上消除“以权管民”思想。常言道,法律是无情的,但是,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却是对人的关怀,对人权实现的保障。我们讲“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作为执法者,首先要消除以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那种认为自己手中有权,就可以高人一等,就可以为所欲为的思想是千万要不得的。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神圣的,我们所说的权利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同志多次讲话强调,公安机关要把“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历史使命。作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者,作为一名交通警察,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就是管理道路交通秩序,依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同时,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安全、畅通,减少交通违法行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任何时候,我们心里都要记得我们是一名警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准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提升执法形象。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性化”,或者说是人文关怀,归根结底是基于我们人类共有的同情心,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尊重与关爱。不滥用强制措施,亦即我们平时宣传的“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藉此塑造执法人员形象,彰显人文内涵。这就要求广大交通民警在刚性执法的同时,要学会尊重人,要以人为本,服务为重。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执法的根基;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执法的意义。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每一个执法者带着感情去执法,换位思考来监督,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以人为本,服务为重。
“人性化执法”,其实质是亲民执法,让习惯于领教法律的威严的民众享受到法律的温情。以往,交警在查处一些不戴头盔的摩托车驾驶员时,往往是罚了款后就放行,而在一些地区,交警部门对摩托车驾驶员驾车时不戴头盔,除按规定处罚外还会主动借给违法者一顶头盔。被查处的违法驾驶员对此做法非常赞同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这只是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情,交警在执法时只需面带微笑打个敬礼、告知其违法行为、送上一顶头盔、叮嘱一声请注意安全,在群众的心里执法形象就得到了很高的分数,群众由此对整个执法队伍满意度和支持度就有了很大提升。由此可见,人性化执法并不是很难做到的,往往就是一个细节体现整体,只要在工作中切实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牢记党的宗旨,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办实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诚心诚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人性化执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三、贯彻“公平公正原则”,掌握执法尺度,确保执法行为落到实处。作为交通警察,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维持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我们在执法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定条例和程序执行来进行。我们要认识到,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人性化应该是以法律为前提的人性化。在一个法制社会里,法律才是至高无上的。人类社会需要规范,而不能仅以简单的“人性”予以约束。由此,我们执法部门对人性化执法应该有自己正确的理解。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不执法,更不能变成部分违法违规者的保护伞。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事实清
楚、运用条款适当、程序合法;同时要切实牢记执法为民,急人所急,妥善处置弱势群体,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四、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完善监管制度是人性化执法的保障,推行人性化执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有待于交警执法者观念的转变和执法素质的不断提高,因而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执法权力观、执法地位观、执法利益观的教育,要
培养我们交警队伍的服务意识、正义感与社会良知。坚持执法为民,从严治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按照公安部***部长所说的,“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和气,办事公道”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严格规范执法,切实履行职责,坚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与民争利,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执法责任倒查制、投诉追究制、执法监督制、执法曝光制、执法考评等制度,并且对执法情况进行不定期地明查暗访,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强化监督和管理。
【摘要】***同志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里,在讲我国自古以来的法律文化传统时提到了“三个有机结合”,即:把礼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把天理、国法、人情有机结合起来;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交警执法人性化
【正文】
所谓人性化,就是一种在整个社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模式。至于其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分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给人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执法人性化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人员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方向。下面就执法人性化问题谈谈一些浅见。
一、如何提高路面执法人性化水平
1、路面交通管理应以人为本。《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经实施6年了,这部法律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交通警察在日常交通管理工作中,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心,一切交 1
通管理措施都要适应以“生命至上”为最高目标,要通过人性化管理,体现整个社会对公民权益、生命安全的关注和重视,把思想、立场调整到保护和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树立队伍形象上来。
2、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路面执法既要坚持依法办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更要讲究执法效率,讲求人性化执法,追求执法效果,坚决克服执法中的随意性。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服务对象一律平等,对交通管理的各类对象一视同仁,与此同时,要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知识的学习。
3、坚持执法人性化。作为交通警察,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要掌握适度,体谅群众。掌握适度,实际上也是《行政处罚法》对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一。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有三个问题必须掌握好。一是罚得对不对,二是罚得当不当,三是罚得是否承受得了。交通民警如何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处罚权,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外,还要明确两点:第一,执罚者与受罚者都是“人”。除开那些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外,是人就有人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有崇善嫉恶的一面,绝大多数人主观愿望上不想违法,更不愿受到处罚和指责。第二,交通参与人的违法行为,多数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可以通过调解消化处理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合法、适度、量情的原则。所谓“合法”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
绳,体现处罚法定原则。所谓“适度”就是根据当事人的违法情节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内确定适当的处罚数量,不能轻违重罚,或者重违轻罚。所谓“量情”,就是作处罚决定时,一定要体察民情,不要超出他们承受不了的限度。所以,对于交通违法的初犯者和情节轻微者一般以教育为主,不施罚款。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当事人采取教育和处罚并举的方法,要让他们罚得心服口服。
4、热心助人为乐。要认真落实“有困难找警察”的承诺。交警部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车主、驾驶员及所有交通参与者。我们提出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际上是一个群众观念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本理念问题。交通警察通过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体现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也可以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改善执法形象。
5、加强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闻听群众过激言论时,要心胸袒荡,谅解群众。遇到这种情况,交通民警一定要头脑冷静,耐心教育,以理服人,不与他们计较。因为我们是警察,心胸要宽广。由于人的素质不齐,良莠并存,社会的落后面一下子不可能消除,自由主义、不服管理、或者希望法律只管别人,不管自己的人在一定时期还是存在的,但他们毕竟还是人民群众。所以,对待这些人,从情感上要谅解他们,从道义上要征服他们。遇到说不清,讲不明的情况,也不能操之过急。二是在遭遇不公正指责的时候,要勇于自责,理解群众。当前,我们的执
法工作确实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再加上群众对改革不理解、对发展有看法、对政府工作有意见,往往会借题发挥。因而,交通警察常常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指责,有口难辨。怎么应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勇于自责,承认自己不足,然后再作解释,辨明真相,弄清是非。即使你本人做得很好,也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接受意见,提高群众满意率。
二、路面执法人性化的必要性
依法行政是党和政府对所有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执法人性化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人员提出的新要求、高标准,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在公安队伍中,交通民警由于行政执法相对人几乎涉及所有交通参与人,是与群众接触最多的警种之一。而在交通警察所有的行政执法活动中,路面执法与群众接触最直接,交通警察在路面执法的量占整个公安机关行政执法的比例最高。因而交通管理路面执法程序的合法性,执法行为的合理性、执法行为的人性化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声誉和公安民警的形象,绝不可掉以轻心。但在实际的交通管理工作中,路面执法确实存在着一些距离人性化要求颇远的现象。
1、纠正交通违法执法无序。主要表现为对过岗的交通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助长了交通参与人实施违法行为的侥幸心理;或者是坚持了违法不过岗,但是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执法效果没有达到。诚然,见违必纠是我们应该长期
坚持并大力提倡的,但在现实路面执法中,因纠正交通违法行为不注意时间、地点、场合而造成或顾此失彼、或得不偿失,警民对立的情况屡见不鲜。
2、重处罚轻教育。在路面执法中,重处罚轻教育的趋势比较明显,基本上是违法必罚,交通法规中的警告条款运用得很不够或者是基本上没运用;同时在路面执法中,罚款已交而交通违法照旧的现象突出,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交警为了罚款而纠正交通违法的普遍认识,从而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3、路面执法情绪化。交警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作为交警应该控制其情绪,但个别民警在心情不好时,特别是长期在恶劣工作环境中工作时,火气大、情绪差,对驾驶员训斥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部分民警方式方法欠妥,语言不规范,说服不到位,造成不少驾驶员对其交通违法行为被处罚无异义,但对交警的执法态度有看法。
4、路面执法中随意现象仍然存在。如在路面执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特权车、关系车、熟人车不处罚或降格处罚的情况,同一种违法在不同民警中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容易造成执法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
5、执法水平不高。部分民警对相关的交通法规了解仅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纠正交通违法在执法程序上、在法律文书的使用上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识,对于交
通管理相关的其它法律法规如《行政处罚法》、《公路法》、《安全生产法》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也很少涉及。
“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各地公安机关出台了不少人性化执法举措。涉及公安交警的有路面勤务管理、事故处理和车驾管等与广大交通参与者息息相关的多项业务。然而,一些驾驶员利用人性化执法举措规避交通违法行为处罚,责难辱骂民警,更有甚者还与执勤民警发生肢体对抗。如“绿色通道”竟成“违法通道” 每当面对车辆驾驶员明知自己违法,却还敢理直气壮地喝斥,民警很无奈,因为这些车辆受“绿色通道”政策的保护,有人性化执法的内因,因此成交通安全管理的一大难点。“绿色通道”,顾名思义是指运送鲜活农产品或瓜果蔬菜车辆的通道。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理应完全照顾放行。然而,现实中“绿色通道”中车辆的违法行为相当普遍,有些甚至到了严重违法的地步,对交通秩序的维护与交通事故的预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中一些较为常见的违法行为如:污损牌号、灯光不全、安全设施不全、超载、超速等。夜间行车灯光不全就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的发生,加之超速、超载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存在,更容易造成机动车刹车距离过长、惯性过大引发事故;污损牌号,号牌不清又对交通事故的侦破带来一定的难度。人性化执法举措的出台无疑束缚了管理手脚。个别民警甚至认为,人性化执法本身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相悖。结果,民警人性化执法成了公安机关“作秀”和“跟风”。究竟什么是人性化执法,如何把握人性化执法,人性化执法与构筑和谐社会又有哪些关系?笔者作以下浅谈:
一、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涵意
人性化执法是指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权益前提下,依据法律程序进行理性化执法活动。要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尽可能地对当事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关爱,执法态度、方式和手段的体现人性化,为执法实践活动增添了人道主义色彩,使公民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同时,能保持其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是公安民警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的集中表现。人性化执法包含了“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两层含义,“人性化”与“执法”两者互为依托,互为映衬,其目的在于通过规范文明的执法体现民警高效热情的服务,通过高效热情的服务为民警严格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人性化执法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把握住热情服务和严格执法的尺度,由于个别民警为民服务意识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驾驶员态度生硬,不能耐心倾听违法行为人的辩解,导致群众投诉不断。还有一些民警热情过份,不敢大胆管理,甚之于视而不见,闻而未管,形成放任。二是态度粗暴,语言不文明,引起群众不满。三是处置违法事件和违法当事人的时候,不耐心倾听对方辩解,甚之随意挥手摇头,表现出不爱听,不耐烦,很讨厌的样子。随之而来的便是群众对整个警察群体的否定,由此导致群众或当事人不主动配合、甚之不理解交警执法工作。四是一些民警不注意个人形象,穿着不讲究,行为很随意,做事霸道等。从我国国情和我们面临的执法环境看,坚持人性化执法是公安机关执法的方向和根本,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民警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服务者,是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和捍卫者。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了,就减少了社会的对立面和矛盾点,公安民警对构建和谐社会就作出了最大贡献。目前,各地有关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但并不是每一项人性化执法措施的出台都能达到百分之百让人满意的效果。
三、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的尺度把握和定位 一是严格执法应与人性化执法两者之间要达到刚柔并济,互为补充的目的。严格执法蕴涵、保障法的基本原则,达到排斥人的主观影响和人情的因素。而人性化执法则强调在执法过程和程序中,体现出执法主体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尊重、对人本身的人文关怀。它强调尊重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强调从人本身出发,从人的地位、尊严和权利的角度出发,改善执法态度,完善执法方式和手段,通过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而实现整个执法过程与目标的辨证统一。二是人性化执法是执法态度、执法方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杜绝暴力执法和随意执法,事实上法律赋予民警的职权和职责的本质没变。如果因为强调人性化,民警担心被投诉而执法不严,对不法行为、抗法行为迁就忍让,不仅会导致执法目标无法实现,执法效果和质量也会受影响,而且还会纵容违法,模糊是非界限,破坏人们对法治的遵从、维护和信仰,而受到伤害的还是作为普通公民本身。这是对人性化执法的曲解和异化。因此,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是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迁就,也不是刻意减弱执法的力度,更不能将人性化曲解为法外施恩、人情执法。如果该执法时不执法,利用人性化执法减轻对亲戚、朋友的执法力度,那么法律的执行将失去公平和威慑力,其结果就是削弱和亵渎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因此,人性化执法有其必要的限度,不能随意扩大,对人情的考量必须限制在理性的范围内,防止人性化执法演变为人情化执法,从而走向法治的对立面。
三是人性化执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教条的法律充满人情,使当事人对立的情绪获得某种宣泄和缓解,促进民警与当事人之间的理解、沟通与互动。在法律本身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民警成为“活的法律”,代表法律对当事人进行裁断。民警与当事人两者间的互动、交融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人性化执法对民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民警通过为民、便民、亲民、爱民的形象,进一步体现立法本身包含的人文关怀,让公民在领略法律所带来的威严与神圣的同时,也享受法律所固有的温情和体恤。
四、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交警人性化执法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在事故处理岗位、车驾管窗口、宣传教育等执法和服务环节中,处理好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协调的问题。在执法执勤中正确处理好宽严相济、惩教结合的关系。交警在路面执勤执法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当事人产生矛盾点和冲突点,如何处理好矛盾点和冲突点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作为交警一定要充分学好、用好《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到宽严相济,既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又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一面。积极在事故处理中推行“阳光警务”,打造“亲民交警”形象,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法理念,以情系群众、心怀百姓的真实情感赢得群众拥护,在细节问题上体现我们的关爱,主动与保险等有关单位联系,做好事故当事人特别是受害方的赔偿和安抚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传递给他们。以便民利民为标准,进一步提高车驾管窗口服务质量和效率。多研究和出台一些便民利民的举措,在工作中,做到不利于解决矛盾的话不说,有理的话要好话好说,解释的话要说透说清楚,对需要我们登门服务的,就要走出去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设置一些“便民绿色通道”,例如为现役军人设拥军通道,为外商设特办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设便利通道等。宣传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因人因地而异,要把说教式宣传转为人性化宣传,在宣传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耳入心,既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达到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在民警的思想教育中,处理好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协调的问题。从根源上消除“以权管民”思想。常言道,法律是无情的,但是,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却是对人的关怀,对人权实现的保障。作为公安执法工作的重要窗口,交警代表着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形象。群众认可与否、为经济建设服务效果与否,关键就要看民警形象和素质养成、执法能力、执法服务效果等方面。多年来,上级公安机关为强化民警素质建设,经常性的开展大练兵、大讨论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纪律作风整顿等,从思想到业务、从执法形象到素质养成,使民警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其宗旨就是要通过训练教育,使交警能够从内心深处理解执法为民理念的深刻内涵,用规范的执法和爱民情怀服务与人民,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寻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要想提高交警队伍的人性化执法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和熟练掌握交通管理法律法规,还要多涉猎一些心理学、公共关系学、逻辑学等社会学科,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在执勤执法和做群众工作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果不学习、不提高,那人性化执法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五、构筑和谐社会与交警人性化执法相互促进
(一)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现在的驾驶人已经由生产型逐渐向生活型转变,许多驾驶人和交通参与者的素质远远高于我们这些执法者。随着驾驶人员结构的不断变化,交通管理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靠传统的经验来执法和服务,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执法和服务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突出人性化执法,这样才能真正担当起维护社会和谐的重任。例如,在执勤执法中,先礼后话,使用规范执法用语,树立了良好形象,缓解处罚与被处罚的矛盾。有的不法驾驶人想故意激怒民警,找民警的“破绽”,最终达到逃避法律处罚的目的。对于这些人,作为民警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骄不躁,严格按照程序,不漏任何一个步骤。在执勤执法过程中,难免遇到蛮不讲理、态度强硬的违法人,要采取亲人式的对待,亲情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热心的话语化解矛盾。要借助群众力量,争取群众支持,化解矛盾,因势利导,顺利开展工作。总之,交警工作不能紧停留在交通管理和业务工作服务的这一表面层面,而是要在这些基础上,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和服务项目,让群众真正的体会到交警无处不在。
(二)贯彻“公平公正原则”,掌握执法尺度,确保执法行为落到实处。作为交警,第一要务就是维持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我们在执法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定条款和程序执行来进行。我们要认识到,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人性化应该是以法律为前提的人性化。在一个法制社会里,法律才是至高无上的。人类社会需要规范,而不能仅以简单的“人性”予以约束。由此,我们执法部门对人性化执法应该有自己正确的理解。人性化执法不等于不执法,更不能变成部分违法违规者的保护伞。这就要求我们在执法过程中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运用条款适当,程序合法;同时要切实牢记执法为民,急人所急,妥善处置弱势群体的违法,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以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为准则,讲究细心、公心、耐心和爱心,提升执法形象。
一是细心。细节决定成败,执法交警不注重细节,绝对是一种失误甚至是错误。交警执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细致,否则,1%的失误就可导致100%的失败。无论是与群众沟通,还是调查取证,直至作出相应处罚,均须细之又细,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消除抵制情绪,避免发生摩擦冲突。二是公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民警必须做到“不因内外有别而厚薄,不因关系亲疏而失衡,不因人情干扰而变形,不因案件难易而松动”。切记,权力人民给的,用权为人民,要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如此,交警执法才能让群众心服口服,才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耐心。交警执法的过程也是与群众交流的过程,要求执法民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克服一切不良情绪,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解释,一次不明白就解释两次三次,直至群众理解为止。有些民警不免产生疑问,这样岂不太浪费时间?其实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交警执法的目的是保护当事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磨刀不误砍柴工,执法一次,杜绝今后,与屡教屡犯甚至因当事人的不理解而上诉上访,孰轻孰重,相信所有的人都能掂量得出。四是爱心。视人民群众为亲人不能只作为口号挂在嘴边,而应带着感情体谅人民的疾苦,把心交给群众,把根扎进群众中间,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建立亲民、忧民、爱民、为民的不解情节,人心才顺,人民才服,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安交警部门的执法环境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同时,人民群众对公安交警部门的执法行为和执法艺术也出现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在这种形势下,公安交警队伍的执法规范化建设便成新形势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为有效应对执法环境的深刻变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各公安交警部门要以创新执法理念为先导,以解决执法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履职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执法监督为保障,全面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使交警部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和道路交通安全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执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警民关系进一步和谐。
一.创新执法理念
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因素是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而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在公安交警队伍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民警自认为自己是“官”,待群众始终摆脱不了“打官腔、说官话”的模子。然而随着新时期执法环境的变化,“官本”思想开始逐渐褪去原来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为民服务”的新要求。
针对于此,公安交警部门必须要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其次,是要在正确执法理念的基础上创新理念,引领执法理念走向完善。然而,要如何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并不断创新完善呢?
其一,要在公安交警部门坚持搞“思想纪律作风教育整顿”、“爱民实践大走访”以及“反腐倡廉集中教育”等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教育民警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和执法观念;进一步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意识;进一步认清法律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利是让我们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使广大民警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官本位”思想。其二,要在转变执法思想的同时教育民警坚持法律至上、以法为本的原则,在执法过程中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思想,执法办案要以法律为准绳,每一次执法、每一次办案都要坚持“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执法态度。其三,要坚持法、理、情有机统一,在以法律标准衡量是非、处理问题的同时要合情、合理,让人们在情理上能够接受。同时以“理性、平和、文明、”的执法态度执法办案,通过案件的办理和事情的处理,使当事人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心、温暖,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二、加强执法管理
执法的管理是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执法管理,有助于确保公安交警执法活动安全高效运行。
要做好执法行为的管理,应该坚持以解决执法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从源头上解决随意执法、粗放执法等突出问题。同时要建立科学机制,以科学化推动规范化,确保执法活动的高效率。还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支撑规范化,不断提升交警系统的执法效能。
执法制度化的管理,第一,要从规范执法环节入手,狠抓制度建设,不断集中清理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第二,要制定完善警务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加强执法环节过程监管。第三,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工作研判,分析执法制度建设的现状。第四,要深入查找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解决对策。第五,要进一步细化路面执法、事故处理、车辆管理等岗位执法标准,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基本动作和语言规范,明确窗口服务标准。第六,要规范警务用语。
科学机制的建立,要加强警务督查,结合视频管理,实现动态监督;要强化民警执法办案的过程管理,落实“一案一审”制度;要完善执法台账和法律文书的制作、使用和管理制度,加强警务装备室和执法档案室建设和管理;要强化民警日常警务活动的过程管理。
信息化的建设,应该深化“移动警务”、“电子执法档案”、“交警执法质量管理系统”、“部版交通违法信息系统”、“警务综合管理考核平台”建设和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从录入、审批、办理、结案、考核等各个环节实现全程监督。
三、强化执法培训
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和能力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素。目前,一些公安交警队伍中存在着“说不过、追不上、打不赢”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安交警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执法培训工作,以专业化保障规范化,全面提升公安队伍的执法能力。
各交警部门不仅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 “正规化建设”、“三基建设”、“公安机关三项建设”以及 “执法规范化建设三年规划”,还应定期组织开展 “岗位技能大练兵”、“业务理论大练兵”、“警务实战大练兵”等活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的放矢安排培训课程组织民警进行学习培训。
另外,各交警队伍还应要求全体民警立足于本职岗位,以提升业务水平为目标,全面加强业务学习。要以采取组织知识讲座、每周例会学习等形式,对一线民警的业务及网上信息录入操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题培训,使民警清醒认识公安交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努力增强民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和法制意识。
四、完善执法监督
执法规范化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公安交警部门要结合实际,促进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监督管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把监督管理融入各项重大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的全过程,不断深化监督管理机制改革,拓展监督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创新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执法与监督管理相协调的良好格局。
一、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加强内部执法监督,要推行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定期考评相结合,对民警个人执法工作监督和对单位执法质量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制度、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和推行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制度,促进执法质量的稳步提高。强化外部执法监督,要主动加强与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定期、及时听取他们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配合人大、政协等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
仪容仪表是指一个人的外观外貌及举止风度。公安民警的仪容仪表,体现了人民警察的精神风貌,与公安机关的形象密不可分。公安机关是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执法机关,警容严整、着装规范是公安机关执勤执法民警特有的行为规范和特殊的纪律作风要求。***同志提出的“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四句话,以及公安部党委提出的“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八个字,就是对人民警察在执勤执法过程中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此外,《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也对交通警察的仪容仪表和着装等作了具体和明确的规定。
仪容仪表具体落实到执勤执法民警身上,就是民警的警容警姿、执法用语、执法行为和对待群众的态度,它既属于队伍建设的范畴,又是公安执法规范化的具体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障。在此可以看出包含民警的仪容仪表在内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执勤民警仪容仪表做到警容严整、举止端庄、指挥规范,是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最基本的要求。执法要规范,必须首先规范执勤执法民警的言谈举止,具体体现在规范执勤执法着装、用语和指挥手势等方面。俗话说,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相,执勤交通民警只有做到站姿端正、行姿稳重、敬礼规范、手势标准,才能体现交警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内在修养。只有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姿态良好以及使用规范、文明的执法用语,才能体现出公安机关是一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规范之师。
执法规范化是公安部党委提出的“三项建设”之一。部党委对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高度重视,2008年9月以来,孟建柱部长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10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交警部门要开展文明、规范执法的教育,规范民警的执法活动,在规范执法上见成效,努力取得执法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刘金国副部长也多次要求交警部门抓执法规范化建设要从小事抓起,重点抓好基层,要加强教育培训,尤其是要树立典型。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规范交通警察的执勤执法行为,提升执法形象,公安部先后下发了《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则》、《道路交通管理执勤执法规范用语(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规范了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用语、安全防护、道路执勤、道路执法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程序,在规范和保障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提升执勤执法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交通警察的执法形象明显改善。但是,交警系统规范执法,特别是执勤民警的仪容仪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民警在执法思想、执法理念、执法能力和水平、执法方式方法上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发展要求还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有差距。为把交通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我们要针对部党委和部领导对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出的严格要求,认真查找差距和突出问题,研究措施,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迅速掀起执法规范化建设学习实践活动新高潮,努力取得执法规范化建设新成效。
下面笔者就仪容仪表的基本内涵及其要求,一线执勤交警仪容仪表的基本内涵、要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规范执勤交警的仪容仪表、提高交警执法形象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仪容仪表的基本内涵及其要求
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外貌。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容都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并将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整体评价。
仪表,是人的外表的总称,是人举止风度的外在体现。它包括人的形体、容貌、健康状况、姿态、举止、服饰、风度、语言等方面。风度,是指举止行为、待人接物时,一个人的德才学识等各方面的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风度是构成仪表的核心要素。
仪容美的含义。首先,是要求仪容自然美。它是指仪容的先天条件好,天生丽质。尽管以相貌取人不合情理,但先天美好的仪容相貌,无疑会令人赏心悦目,感觉愉快;其次,是要求仪容修饰美。它是指依照个人条件,对仪容进行必要的修饰,扬其长,避其短,设计、塑造出美好的个人形象,在人际交往中尽量令自己显得有备而来,自尊自爱;最后,是要求仪容内在美。它是指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准,培养出自己高雅的气质与美好的心灵,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仪容美的基本要素是貌美、发美、肌肤美,主要要求整洁干净。每个人的仪容是天生的,长相如何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心灵的问题。心灵美比仪容美更重要。
仪容修饰的规则。要做到仪容美,自然要注意修饰仪容。修饰仪容的基本规则是:美观、整洁、卫生、得体。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仪容要干净。要勤洗澡、勤洗脸,脸部、脖颈、手都要干干净净,并经常注意去除眼角、口角及鼻孔的分泌物。要勤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二是仪容应当整洁。即整齐洁净、清爽。要使仪容整洁,重在持之以恒。三是仪容应当卫生。讲究卫生是公民的义务,要注意口腔卫生,指甲要常剪,头发按时理,不得蓬头垢面,体味熏人,这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做好的。四是仪容应当简约。仪容既要修饰,又忌讳标新立异,“一鸣惊人”,简练、朴素最好。五是仪容应当端庄。仪容庄重大方,斯文雅气,不仅会给人以美感,而且易于使自己赢得他人的信任。
仪表修饰的原则。成功的仪表修饰一般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适体原则。要求仪表修饰与个体自身的性别、年龄、容貌、肤色、身材、体型、个性、气质及职业身份等相适宜和相协调。二是T.P.O原则。即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原则。要求仪表修饰因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使仪表修饰先着眼于人的整体,再考虑各个局部的修饰,促成修饰与人自身的诸多因素之间协调一致,营造出整体风采。四是适度原则。要求仪表修饰无论是修饰程度,还是在饰品数量和修饰技巧上,都应当把握分寸,自然适度。
二、执勤民警仪容仪表的基本内涵及其要求
(一)、执勤民警仪容仪表的基本内涵。执勤民警仪容仪表是人民警察素质、风度、气质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也是人民警察在执勤执法时特有的行为规范和特殊的纪律作风要求。
(二)、法律法规对执勤执法交警仪容仪表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条规定 :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指挥规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公安民警着装时,应当严格遵守下列规定:
1、按照规定配套穿着,不同制式警服不得混穿。警服与便服不得混穿。警服内着非制式服装时,不得外露。
2、按照规定缀钉、佩戴警衔、警号、胸徽、帽徽、领花等标志,系扎制式腰带,不同制式警用标志不得混戴。不得佩戴、系挂与公安民警身份或者执行公务无关的标志、物品。
3、保持警服干净整洁。不得歪戴警帽,不得披衣、敞怀、挽袖、卷裤腿。
4、除工作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形外,应当穿制式皮鞋、胶鞋或者其他黑色皮鞋。非工作需要,不得赤脚穿鞋或者赤脚;男性公安民警鞋跟一般不得高于3厘米,女性公安民警鞋跟一般不得高于4厘米。
5、不得系扎围巾,不得染指甲,不得染彩发、戴首饰。男性公安民警不得留长发、大鬓角、卷发(自然卷除外)、剃光头或者蓄胡须,女性公安民警发辫(盘发)不得过肩。
6、除工作需要或者眼疾外,不得戴有色眼镜。第九条规定:公安民警着装时,应当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姿态良好。第十条规定:公安民警着装时,不得在公共场所以及其他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不得饮酒。第十二条规定:两名以上公安民警着装徒步巡逻执勤或者外出时,应当行列整齐,威严有序。《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二项规定:交通警察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当使用规范、文明的执法用语。
上述这些,都是规范民警仪容仪表的具体规定:一是规范民警的穿着打扮,对民警的着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二是规范交通警察执勤执法用语,对交通警察执勤执法的语言、语气作出原则规定。要求交通警察在执勤执法、接受群众求助时应当尊重当事人,使用文明、礼貌、规范的语言,语气庄重、平和。对当事人不理解的,应当耐心解释,不得呵斥、讽刺当事人。三是规范交通警察执勤执法行为举止。主要有:
1、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应当规范行为举止,做到举止端庄、精神饱满。
2、要求交通警察做到站姿端正、行姿稳重、敬礼规范、手势标准。三、一线执勤执法交警在仪容仪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实施以来,部交管局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规范执法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交警部门围绕“努力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一主题,执法水平有明显提升,与10年前、5年前相比,过去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交警系统规范执法,特别是执勤民警的仪容仪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少。2009年5月18至22日,公安部工作组到我省韶关、清远、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市,对执法工作情况进行了明查暗访,发现我省部分地方的民警存在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部分执勤执法民警纠违不敬礼,没有使用执勤执法规范用语和规范动作,警容不整,着装不规范,执法形象欠佳等。有些民警执法理念上还存在偏差,执法中重处罚轻教育、重管理轻服务,特别是对轻微违法,往往用罚款处罚,缺乏必要的教育、提醒,影响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一些民警执法随意性大,不能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的关系,执勤执法时不注意方式方法,执法方式简单,执法态度粗暴、生硬,对群众缺乏感情,使群众产生反感情绪。四、一线执勤执法民警如何规范仪容仪表,提高执法形象 孟建柱部长2009年4月10日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安交警队伍是公安机关所有警种中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多、联系最紧密的一支队伍,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各级公安交管部门要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设身处地地考虑到当事人的切身感受,感同身受地体谅困难群众生活的不易,善于用群众语言、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管理、来执法,注重策略、讲究方法,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使人民群众通过交警的执法活动,既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和尊严,又能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与温暖。”
根据部党委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各项要求和工作部署,今年要进一步解决民警执法形象不好、警容不整、执法用语不规范等问题。为此,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和规范化建设对执勤民警仪容仪表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大力度规范民警执勤执法用语,规范着装和执法行为,改善执法形象,促进执法规范化进而促进队伍建设。要达到上述目的,笔者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着装规定,树立民警严谨的执法形象。交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窗口形象,每个执勤交警就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着装举止方面,部105号令第55条第一款规定:“交通警察执勤执法时,应当按照规定着装,佩戴人民警察标志,随身携带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指挥规范”。《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法律法规规定: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应当规范行为举止,做到举止端庄、精神饱满,做到站姿端正、行姿稳重、敬礼规范、手势标准。一线交通警察要树立文明执法形象,必须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从穿衣戴帽、行为举止、装备佩戴等细节上来规范执勤执法形象。如:按照规定,男民警头发不能超过帽边5厘米,执勤时必须穿着平整干净的制服,佩带执勤包、对讲机,腰间裤带不允许佩带手机、钥匙、饰品等物品。
二是严格使用执法用语,树立民警文明的执法形象。使用规范用语是改进执法形象,解决执法态度问题的良方。在执勤执法用语方面,部105号令第55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警察查处违法行为时应当使用规范、文明的执法用语”。交警部门要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必须要求执勤民警按照《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的要求,全面落实规范的执勤执法用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执法,杜绝冷、硬、横的现象,在执勤执法、接受群众求助时做到尊重当事人,使用文明、礼貌、规范的语言,语气庄重、平和。对当事人不理解的,应当耐心解释,不得呵斥、讽刺当事人,通过民警规范的用语和文明的态度,使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警民关系进一步和谐。
三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的内在素质。要组织基层民警进行执勤执法用语、指挥手势和警容警姿的训练,使每一个执勤民警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规范用语,确保一线民警在规范言谈举止、提高执法形象等方面有明显变化。要建立并落实法律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考核,以考促学,以考促练。要以新修订的部令和工作规范为重点内容,组织集中培训和在岗学习,使民警对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熟记会用。一线民警要严格按照《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的要求,掌握应知应会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并能准确运用,做到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一口清”。要推广上海经验做法,组织开展创建示范标准岗位活动,通过示范作用,促进民警执法形象的明显提高。
【交警执法用权思考】推荐阅读:
交警执法案例09-09
交警执勤执法规范09-28
交警执法规范化05-23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06-04
关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信访与思考06-06
对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6-11
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11-01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07-23
交警事迹材料05-24
交警温馨提示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