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路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考研路(精选7篇)

我的考研路 篇1

作为理科生,对于政治已经有些陌生了,面对大部分都是文字的教材,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如何记忆,也很容易吧知识点弄混。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报一个政治班,如果条件不允许上面授的班,我们可以选择上网络课堂,在家里听老师讲的视频和上课效果是一样,老师讲授内容都是一样的,网络课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重复听,当时我就是报考的网络班,为了省钱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报了一个班,每个人平均下来才300多,就轻松搞定所有课程,老师会帮助我们分清条理,巧记知识点。比如三个代表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何仙姑),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关羽),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质执同音),括号中的是记忆的技巧,通过人们熟知的人名等等来帮助记忆,而且不容易记错。在上完课之后再温习课本,好好消化老师上课讲的知识。

第二阶段就是做单选和多选题

我买了任汝芬序列二,仔细地把上面选择题做了一遍,对于哲学里面有些不懂的知识点,我也查了教材,把相关的解释写在书的空白处。我觉得做选择题可以帮助弄清知识点,发觉自己掌握不牢的知识点。另外,有些多选题的选项就是简答题的主要论点的提炼。

第三阶段,重点记忆

通过第二阶段的做题,就会觉得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这一次就要仔细地阅读教材,着重记忆大的知识点。

第四阶段,模拟预测题

这是考研的最后阶段,可以搜集各个辅导班的模拟题,预测题,通过仔细做这些题再检查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有哪些疏漏,海天的28题是老师们认真总结的可能出大题的知识点,我认为应该好好利用这本书,它能够把前后的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很有逻辑性。

我认为看真题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说真题已经考过去了,就不会再考了。其实我们看真题就不应该抱着碰到原题的侥幸心理。先尝试着做一下真题,然后好好看真题的解析,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出题者的真正意图,能够把所考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尤其是真题的分析题部分,它往往是许多知识点的交叉,解析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能够把题目分析得很透彻。

我的考研路 篇2

20世纪70年代初期, 全国掀起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高潮。由于农场机械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我有了较好的发展空间。虽然农场在塔里木万古荒原上才开发10余年, 但农机化作业水平已经达到70%。为此, 我从进农场的那一刻起, 就已接触到原苏联的德特54型履带拖拉机, 罗马尼亚尤特45型和捷克热特25型轮式拖拉机, 日本久保田手扶拖拉机和原苏联CK-3型联合收割机。当然, 更多的是我国的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铁牛55型轮式拖拉机、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和北京-2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那个时代给我的感受是, 我国已经有可以替代国外的拖拉机和农机具了。

1969—1979年, 我从拖拉机汽车修理工走上农机产品和机械加工设备设计岗位, 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大。

(1) 根据农场需要和农艺要求, 改造国内外拖拉机和收割机, 如农场每年的开荒造田工作量很大, 用东方红54型推土机进行长距离推土, 倒退挡速度太慢, 延误工期。为此, 我翻阅该机型图册, 在当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都很差的情况下, 硬是在这种推土机的变速箱内增加了一级快倒退挡, 并改造了全团的推土机, 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还有尤特45型拖拉机原车主离合器是干式单片非常接合式, 由于其中的支座销孔磨损严重, 无法再进行修复, 同时配件供应极缺, 致使拖拉机无法工作, 为此我提出改造离合器为常接合式。当时的改造牵涉到要修改发动机飞轮, 这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 难度和风险极大的工作。可是如果不做, 10多台拖拉机将要报废, 农场很难决策。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把发动机原理和飞轮的功能构造认真学习一番, 在车床上对飞轮下了第一刀。由于保证安装常接合式离合器后与原飞轮安装非常接合式离合器各部位质量相同, 又用土办法做了平衡试验, 使首车改造一次成功, 继而改造了全团欲报废的国外拖拉机。在联合收割机方面, 逐步淘汰马拉式割晒机, 改造国产牵引式联合收割机, 引进改造国外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如CK-3型联合收割机的改造。当时这种机型的状态, 远比现在的新疆-2型性能差, 走不动、脱不净、易堵塞和损失多是常有的事情。为此我们针对收获高产水稻的需求改造脱粒滚筒、风机、逐稿器和输送槽, 保证农场秋收工作的正常。另外, 南斯拉夫产的141型和161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终因对农场玉米种植行距等的不适应, 很快淡出农场。

(2) 自制修造装备和农机具。在那时的“198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下, 我所在的修造厂也同全国各县团修造厂一样, 打起了一场快速装备修造厂的人民战争。按照计划供应拿不到的设备和大型农机具, 就自己设计制造。在那个年代, 有我参加设计制作的设备就有落地车床、摇臂钻床、冲床、裁剪机、卷管机和功率试验台、底盘试验台及多种拖拉机部件试验台, 对于大型农机具, 几乎整个农业环节中的耕、耙、种和收都有产品自己设计制造。其中, 最难忘的是1976年国家在新疆兵团农场推广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推广初期, 还只是人工铺膜, 幼苗出土后则马上要“解放”, 即在膜上人工开孔, 使幼苗出膜。这个工作很繁琐, 更何况许多连长根本不相信铺膜增产, 他们趁团里检查未到, 连夜突击裸地抢播。于是, 一个艰巨的任务落在我们修造厂头上——尽快设计制造出铺膜打孔播种机。记得第一台在田间铺膜后, 当夜一场大风使漫天飘起白塑带, 我们惭愧。后经多次改造试验, 膜是不飘了, 但膜上机械打孔却难住我们。记得当时主要攻关的3个农场修造厂, 设计100多套打孔器, 但效果都不理想。最终还是一个50年代到农场的工程师在总结多种方案后设计出一套鸭嘴式打孔器, 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使用, 此后没有更新的结构出现。仅此, 那时的我就深知知识的重要, 坚定信念要进大学门。新疆兵团地膜机的推广和使用, 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一等奖, 而这是我国农机工业唯一的国家一等奖。

在新疆农场的20年, 由于农机设计制造与农业农艺紧密结合, 使我学到了许多新技术, 发现了许多新问题, 做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农场使用的装备和机具。

1988年我调入河北收割机厂。当时除东北、西北国营农场外, 内地很少有联合收割机投入使用。我结合在新疆使用改造国内外联合收割机的情况和当时国内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 提出小麦收获很快要从割晒机走上联合收割机的意见。因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很快, 与农田竞争劳力的矛盾突出, 加之农民的思想在改变, 很容易接受省工省力的新农机。河北收割机厂产品单一, 并正处于销售高峰阶段, 如此时不做开发新产品的准备, 工厂将会落伍。而新产品的开发, 应当是上台阶、有档次和高技术含量的, 即走与院校挂钩的道路。当时的厂长即同意我的意见, 派我带3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中国农机院收获所, 1988年冬季设计开始。在中国农机院的主持下, 我们调查市场、深入农村、结合农艺和多点试验, 到1989年样机投入试验, 终于研制开发了一种与拖拉机配套的可收麦稻和玉米的悬挂式联合收获机。该机在当时是国内一种较先进的机型, 是国内第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经过3年试制改进, 于1992年投入批量生产, 至今在全国已生产同类背负机型近5万台。

一个县办工业企业, 从生产小型割晒机到研制生产中型联合收割机, 从组织管理到技术水平都将是一个上台阶的艰巨工程。为此, 厂领导又将6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和20多名技校生交给我组建联合收割机车间, 承担该产品试制、试验和试销工作。为提高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联合收割机设计素质, 我每天班前亲自给工人上课, 连续2年, 每年2个月, 每天2 h, 讲授与联合收割机有关的机械基础理论、制造工艺要求、试验方法及手段等。同时带6名大学生到农村田间地头跟机试验。3年后, 车间形成一股闻名全厂的“联合精神”:技术精、能吃苦、反应快和步伐齐的团结整体, 如今这些大学生和技校生已分别是该厂的中上层领导, 素质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学生。

为在工作中将设计试制成本压缩到最低点, 我在一线亲自动手试验, 总结出一套新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和改进工作的成本核算方法。在试验中, 为出高水平的机器, 将样机试验标准从难、从严要求, 有些试验程序都超出部颁标准。如将机器连续运转300 h无故障试验, 我们则连续运转500 h。并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江南等地进行了多点大面积连续超负荷试验, 检验了样机的适应程度, 造就了一批肯吃苦、懂维修、善于与农民交往的年轻人, 为售后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该机分别获部、省、地区、市的科技进步奖,

1996年, 我在《农机与食品机械》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玉米收获机械化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文中提到, 现在市场保有量较大的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如能附带玉米收获装置.则将提高收割机利用率, 加速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我将玉米收获装置配套在新疆-2机型上, 实现了一机两用, 经田间试验, 效果很好。

1997年, 我根据收割机田间作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为联合收割机脱粒滚筒、割台搅龙、风机等设置转速监测, 既保证收割机满负荷工作, 又不致于堵塞, 还可延长各机件的使用寿命。我提出有关参数和使用安装方法, 与江苏大学共同设计样机, 并命名为“联合收割机故障预警器”,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经样机试验后, 当年试装500台效果很明显, 如今这种产品已经普及小麦玉米收获机械。

1998年底, 我向中国一拖主要领导建议要介入收获机械领域, 这是因为国际上的农机巨头都是“三足鼎立“, 即生产拖拉机、收割机和发动机3种产品。1999年元旦后, 我到一拖技术中心, 开始东方红-3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的设计工作。当时的设计思想, 是联合收割机在全国各地已形成销售网, 市场逐步饱和, 异地作业的局面已经萎缩, 收割机效益下滑。为让农机户在自家门口挣钱, 又可以在小块农田中作业, 那就应设计一种“小割幅、大喂入量”的新型高效收割机, 并可一机多用, 以增加农机户的收入。这是因为当今设计生产的农机产品, 必须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农民购买后是否可以增加收入的角度去考虑.否则是没有出路的。我当时提出了对产品的定位, 麦稻兼收, 割幅2.5 m, 喂入量3~4 kg/s, 配置玉米收获装置, 一次完成3行玉米的摘穗、升运、排茎、集穗和秸秆还田工作。产品定位后, 十几个年轻人投入设计工作。3个月后进行样机组装, 5月1日样机在技术中心亮相。之后, 我们带样机去河南、北京和广西等地进行小麦、玉米的收获试验。经检测, 收割速度达1.5 m/s, 喂入量最高可达4.7 kg/s。

由于技术中心小麦玉米两用机的成功, 一拖集团收获公司于当年年底成立, 第2年麦收即向市场投放200多台东方红2.5型联合收割机。为培养更多的收获机械设计人员, 我工作定位在技术中心, 于是成立了收获机械研究室。从那时起, 先后有近20名年轻人投入收获机械设计, 为一拖的收获机械产品设计准备了功底扎实的设计人员。这10年中, 我们先后为收获公司开发设计东方红4LZ2.5型轮式小麦机、东方红4LZ200型履带水稻机, 东方红4LZB型悬挂机, 9DK型牧草打捆机、4LBZ1485型半喂入水稻机, 4LZ2M型轮式谷物联合机, 东方红3.5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和4HL型花生联合收割机等产品, 使一拖真正进入国家收获机械制造行列。

为了加速我国收获机械基础理论研究, 我在一拖技术中心时与江苏大学合作, 设计建造了国家唯一的、试验设备较齐全的收获机械实验室。在这个重点实验室中, 设计制造了谷物输送脱粒、谷物清选、谷物切割、谷物流量、物料漂浮、物料碰撞、谷物半喂入脱粒和全喂入与半喂入互换等试验台, 为我国培养收获机械研究人才奠定了基础。

我的发明路 篇3

提起上厕所人们就会联想起,厕所里有一个冲水槽,墙上有个大水箱,每次排放水,便会发出“哗啦啦”的冲水声。

四年前,我与这厕所的冲水声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在想,这样冲下去,千年要浪费多少水啊。从那起我就产生斗个念头,能不能设计一套控制装置,对宙进行有效的控制?带着这个问题,我决走对乌鲁木齐的公厕和厂矿、学校、医院的厕所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个厕所有一只或两只大水箱,水箱注满水就自动排放,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叫人痛心。仅一个男女厕所一年就耗费水6220.8m3—8294.4m3

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果可还真来之不易。别人在周日节假日逛大街,进商场购物,而我在上衣口袋里装上一些零钱,专钻厕所搞研究。进了厕所先看看供水管路,用压力表检测供水压力,用秒表检测水箱注放水时间,用尺子测量水箱体积。将检测数据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而后计算出这个厕所的耗水量,有时一个厕所一进去就几个小时。到学校厕所了解作息时间,观察学校人员入厕情况,到医院了解病员人数、医护、陪护、探视人员入厕情况。在研发初期,我走遍了乌鲁木齐厂矿、学校、医院、商场。艰苦的调查之后,除归纳出《槽式冲厕耗水量一览表》外,还写出了《不同类型的冲厕解析》及《节水型程控冲厕装置调查、可行性报告》。

二、程控节水冲厕装置的研制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后,我就决定研究制作电控装置,先设计电路图,传感器、机壳到执行传动部分均进行了一次次的改进,最后才确定出可行的方案,那就是采用电气闭电子延时传感器控制。经过近一年的实验、改进、再实验、再改进。这样反复十几个周期,终于研制出第十六款机型,该机先后在家中进行了近百次实验。刚开始实验很费水,家里水费猛增。后来我想出不浪费水的好办法,我买了个小水泵,用泵给水箱循环注水进行实验。在那实验的日日夜夜,家里,是一个小工厂,从凉台到客厅、走道门口全是乱七八糟的铝材、管材、管路配件、电路板电子元件、电钻、台虎钳、锯子、锉刀、电烙铁等工具及仪表。

为了研制节水冲厕装置,我在三年前打报告要求内退了,内退工资只有 65%。三年的调查研究,弄得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为此,爱人常有怨言,倒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的儿子很理解我的心情,时常打电话或写信关心支持我。暑假和寒假回来也与我一同研究。为了将研制进行下去,我舍不得坐公交车,省下钱买器材和元件,那时我还经常到华凌铝材市场与别人讨要锯下来的边角料。现在想起往事我心里情不自禁在流泪。

三、推广之路漫漫

第十六款样机试制出来,我开始找单位试用。那段时间父亲因病住进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由此认识了该料张护士长,并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她。张护士长介绍说:“卫生间的那两个大水箱一个月就耗掉几百立方水,我们各科都是单独核算,这样冲水真是受不了。为了节约水,我们在每晚23点,就由值班护士将水箱进水开关关掉,第二天早晨再打开。”她当时就同意试用。 2003年3月5日,我在女厕安装了程控节水装置,在水箱进口处安装了新水表。男厕没装程控装置,也同样在水箱进口处安装了新水表,为了检验试用效果,我每隔一周抄表一次,经四个月抄表,结果终于出来了。男厕没安装程控装置,每晚 12点后将进水开关关掉,四个月用水 1060m3,平均月用水265m3。女厕安装了程控节水装置,每晚不用关进水开关,四个月用水302.3m3,平均月用水76m3,节水近70%。后来找又在乌鲁木齐市五十三中安装试用,采用同样的方法采集数据,并进行比较,节水76%。市水务局、市节水办于2003年10月23日召开了该项技术节水性能鉴定及推广使用专题座谈会。

我追逐我的梦 考研另类求职路 篇4

大学的校园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你爱你的恋人吗?爱,就鼓励她考研;不爱,也要鼓励她考研。”这句玩笑性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在求职比较困难的现状下,考研是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另一条途径;二、考研的过程很艰苦。在这个冬春交替的岁末,考研的战鼓越擂越紧,考研队伍的步伐越来越快。在这些步履匆忙的考研族的眼中,考研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对此作了一次调查――

我和我追逐的梦

人物:昭敏,女,20岁,郑州某高校本科应届

“实现我小时候的一个梦呀!”当记者问及昭敏考研的初衷时,可爱又一脸稚气的她歪着头说道,“我上小学时有一个梦想,就是上初中,然后高中,之后大学,硕士,博士,我从来没想过现在找工作,家里人也不同意我现在工作”。

她还告诉记者,虽然小时候就想到这个事,但真正明确方向准备考研还是大四开学的那几天。刚开始的时候,她觉得时间短,书目多,很着急,但后来进入角色以后,就只管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没有太多的急躁心理。她说她现在正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考研人中像昭敏这样的占极少数。或许现在的他们真的不适合工作。

用高学历改变生活现状

人物:建伟,男,22岁,郑州某高校本科应届

记者见到建伟的时候,他正在教室一边啃馒头,一边看书。当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考研时,他毫不掩饰地说“钱”。他说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希望找到好工作,拿到高薪,改变穷苦的家境。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建伟来自贫穷的农村,家庭很穷,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希望能取得高学历,拿到高薪。他的大学学费是筹借的,生活费是父亲(建筑民工)用泥刀一刀一刀砍出来的。除了拼命学习,他别无选择。

他还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毕业生还有几十万没有找到工作,我没有时间去等待工作,我只有走考研这个捷径,至于考不考博士,到时候再说吧。”

据了解,用高学历改变现状的想法,早就根植于多数大学生的心中,毕竟,像建伟一样的大学生背负了太重的`担子。

一直渴望重回学校

人物:刘华,男,22岁,一年前毕业于某大学新闻系

去年7月,刘华离开了记者岗位,准备全力奋斗半年时间,通过研究生考试,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

在学校住宿,在教室自修,复习完了就去学校食堂吃饭,去操场踢球……从紧迫的工作时间和超常的工作量中脱离出来之后,熟悉的校园环境让刘华感到如鱼得水。

“其实我一直都渴望能回到学校,也一直想要学习哲学专业。”刘华说。在大学毕业前,刘华曾经参加过文学类的研究生考试,但是却落榜了。本科毕业后,他出于现实的压力进入了新闻单位工作。

“我觉得新闻单位的工作状态完全影响了我的生活”,刘华说,“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更要命的是没有规律性,几乎是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我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自己喜欢的书。”因此,在工作了一年之后,他回到学校,去学习自己最喜欢的西方哲学。在他心目中,“读书”成为了“避世”的选择――“我很后悔自己过早被卷入社会的洪流,现在我只想回到学校去。” 现在,他觉得自己最需要的是多享受两年安逸的大学生活。

考研也可以成为一种暂时的逃避,刘华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为暂时不找工作而考研,其结果怎样就不得而知了。

考研是为了“逃避”求职艰辛

人物:王烨,男,23岁,郑州某高校本科应届

王烨的考研目的最为明了:去过几次招聘现场,有感于找工作困难,所以产生了考研的念头。他说,以本科水平找工作,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很难很难,干脆考研吧,暂时逃避一下找工作的艰难,再上几年学再说。

他同时还告诉记者,像他这样为逃避找工作而考研的同学也不少。他们害怕求职竞争的激烈,所以干脆再次选择“筒子楼”,回到学校深造。

那么,他们这种选择有多少理性的成分呢?

对此,郑州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说,国家要挑选真正的尖端人才,所以研究生考试才那么难。考研当然是好事,但若为逃避“找工作”而不得已去考研,这就显得有点盲目了,因为,考研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如果考不上,还会失去实习的最好时机,给以后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之后,即使顺利地进入了研究生的行列,还是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找工作”始终是无法逃避的。

专家指出,考研,是一种另类求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的“终南捷径”,社会也是一个大学校,所以,请大学生们正确慎重地评估自己,在考研与工作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

[考研征文]漫漫考研路 篇5

讲述你的考研故事,分享你的考研心情:考研征文(请勿擅自)

谈起我的考研,我觉得应该写的什么,是诉苦、发泄、悔过,一句话我的这条路走的很艰难。

7月,我从一所知名的重点大学毕业后,离开了养育我的家乡湘土,含着泪水分别母校,来到了天津,带着快乐渗透着苦涩的心情,从此走上了工作生涯。考研的失败让我记忆犹新、后悔莫及,虽然单位不错,但一心为了实现这个尚未实现的愿望,我时常感到悲伤,甚至有种想跳进大海去拼搏一番的冲动。去年我参加了第三次考研,然而又失败了,虽然每次成绩都有所提高,但学校的分数线是越来越高,尽管上了国家线,想通过调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失败了。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也相信糟糕的命运,为什么老天这么喜欢捉弄可怜人呢?我不知道人生有几个三年让我去拼搏!难道我还不够苦吗,三次考研都是在逆境中渡过。

大二下半年我就有读研的念头,为了今后图个更好的发展,在大三就开始准备,密切关注考研动态。成绩一向不错的我为了向世人证明一下自己,毅然选择了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那年那份考研的热情,想起来我就回味无穷。六月的长沙犹如火炉,日头高照,坐在教室的我们全身湿透了,但也阻挡不了我的考研情,那股学习的劲头我永远也忘不了。一起参加考研的兄弟可不少,每天我们很早就起床,因为暑假就开学校教学南楼,得先去教室占个好座,然后走在校园的丛林中,一边朗朗上口的读需要死记硬背的资料,一边欣赏这大自然赋予的鸟语花香。春夏季节,星城长沙更向我们展示她的婀娜多姿,这座发展中的古城不仅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而且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我大学四年的生活中她就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直到毕业后的现在我们都对她充满怀念。学校自由自在的生活,大学同学的嬉戏打闹,校园里的绿树成荫,我们大家都很向往。想到这些,我真想回长沙母校深造,坐在母校那号称湖南第一教学楼的教室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所有这些都激励着我考回母校。虽然母校这几年的名声越来越大,分数越涨越高,我想我会成功的,为了回长沙,回母校看看,因为那里有我的爱情、学业。

第一次考研,我耗尽了我的心血,也许是我感情的脆弱,也许是自己的太自信,我失败了。当年国家线很低,所报考的学校也不高,我们学校是自主划线,由于当时名气不高,报考人数不多,分数比国家线还低,我常常责怪自己没有报考母校。也就是在那年的考研当中,我爱情遭受了失败,女朋友的分手给正在冲刺阶段的我一个莫大的打击,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心思学习,而此时我还面临必修课考试。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女人的支持,为了能找到一个这样的支柱,我掉进了这个陷阱。以致后来我考研失败了,不是她的原因,是我的原因,因为我没有闯过爱江山更爱美人这一关,想到这,我很伤心,但是我现在的女朋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们俩很爱对方,深深的爱着。

我这个人对政治太感兴趣了,三次考研分数都在65分以上,什么都喜欢两手抓,结果两手空空。想起来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至多是一个阿Q精神胜利者,自我安慰而已。自古湘女多情,长沙美女如云一点不假,正值热火朝天的春夏季节,校园里穿着时髦、风姿招展的女孩成群结伴,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一位湖南人的我怎能尚罢甘休。为了学业,也不失爱情,我决定利用学习的机会物色一个本土美眉。学习之余,用尽各种招数,认识了后面成为我女朋友霞的人。为了追她,我跟踪她,想尽一切办法接近她,然而却无形之中影响了我的考研路,坐在教室里,无心学习,天天茶饭不思,只想能看到她,脑海中全是她的影子,须不知犯了人生大忌。告知各位考研者,为了熊掌,鱼可以暂且搁置。女孩长得不赖,有着湘女的多情万种,我是真正领略到了家乡女人的精明能干。难怪外婆常说,娶个湖南女人,用天津话讲你就歇着乐吧。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好景不长,分手后我死追不放,电话卡不知用了多少张,在怀化时打的还是长途,最后什么都没了,赔了夫人又折兵。本来自从考研以来,我就按照自己的计划,顺利完成了前两轮复习,效果挺好的,按正常情况来说应该没有问题。为了能在晚自习结束后继续学习,我还特意租了单人间,原以为胜券在握的我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决定明天再来。也许是专业好,或者是成绩优秀,好几个单位都抢着要我,最后几经周折我选择了天津这个离家很远的北方城市。在学校郁闷了半年时间,渐渐忘却往事,我和老乡经北京来到了天津的单位,单位位于天津泰达开发区。一出天津火车站,我俩都耍了,这是天津吗?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有一种以后回南方发展的念头,以前只来过北京,感觉还行。天津城市建设是差了点,但“十一五”规划后,天津的滨海新区将很有发展潜力。刚开始工作很轻松,都是学东西,两个人住的公寓,感觉到单位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舒适。当初我看工作这么清闲,考研早就有所准备,由于喜欢在有学习气氛的地方学习的缘故,加上对开发区不熟悉,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跑到市区的南开、天大、工大上自习。不死心的我,当初还没有意识到上次考研失败的根源,还有一种渴望对异性追求的冲动,也许青春期的少年就是这样吧,想入非非。由于时间、金钱都比较宽裕,在这当中我每天都利用晚上时间和女同学聊天,这包括我现在的女朋友艳,和以前一样,渴望得到一位女孩的精神支持。然而时断时续的学习,尽管有过考研的历史,但缺少学习的恒心,自以为是,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错误,比如数学很少做题,只看答案,最后又失败了。

经过前两次失败后,我决定发起第三次攻击,初,我回到了阔别将近一年的母校,认识了我现在的女朋友艳。艳是我大三时在网上认识的.,很长时间我们就想见上一面,遗憾的是我离开长沙也没有见上一面,连艳到火车站送我的时间都没有赶上。艳比我小两届,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北方女孩,有着南方女孩的天真和清纯。虽然相隔很远,但我们相互支持,每天晚上几乎都通话,我们彼此之间都深深的爱着对方。艳特别喜欢生活在南方,想将来生活在南方的某个城市。当初也有回南方念头的我,刚参加工作后不久就义不容辞的加入了考研行列,想通过深造来变动自己的工作。经过朋友的帮忙,我在南开泰达学院租下了一个学生铺位,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尽管工作很累,但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天下班后我都学习到11点。由于那段时间工作很忙,为了不让单位发现,有时晚上上班到1点才骑着自行车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学校住下,以便第二天调休进行学习。考试那段时间,工作任务太重了,事情除了我能干,别人就不行,我都想放弃工作、或者放弃考研,但是我还是喜欢两手抓,结果学习没有跟上来,工作倒挺好,天天有领导在逼我,那时我觉得他们都不是人,活都归我,功劳却是他们的。想起这些,我真的想一走了之,让他们自己去折腾。女朋友也参加了考研,我们互相体谅、鼓励,经常晚上通电话聊聊最近的情况。每天不能陪在她身边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的内疚,我很想对她说声对不起。经过将近半年的奋斗,虽然结果不尽如意,但是经过这次考研后我们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变得更加珍惜这份感情。在学校的考研分数出来后,我们都落榜了,她报考的英语语言文学分数线365分,她总分没有上线,她很着急,她更替我着急,我们如果有一个人上都心里会好过些,但是这个打击太大了,她连续好几天都茶饭不思,情绪很低沉。我们对比了一下历年分数线,我应该可以上国家线,3月底国家线出来了,总分只比国家高1分,就是这1分,我又有了一丝调剂的希望,然而老天不长眼,几经挫折我最后输了,输的很惨,比起还在学习继续考研的兄弟们剩下的就只有一份工作,还有女朋友和她的支持。女朋友,可以这么形容,她就是我的目标,为了我的调剂,她到处找门路,为了我俩能在一起学习,她在本校读预科,我能在长沙的一所大学参加研究生面试,她独自一人从长沙跑到南昌某个学校拿回我已发过去的研究生信息资料。

为了爱情,为了回南方,为了很好追求,我打算今年再来,直到我的目标实现。我不相信我的命运如此安排,虽然目前的单位各方面还可以,但是我有更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决定一如既往。

我的考研路 篇6

2018南京大学考研心得:双凯程研路

还是按学科开始吧,初试专业课一,即哲学综合:我考的不好,丢了40分。没啥经验,大把教训。因为南大中哲不考外哲,其马哲的考察难度就大了很多。同学们可以仔细研究真题,每年都有一道论述或者简答,是考察得很深很细致的,这道是最难的。而且马哲考察的范围,相当飘忽。不吃透全书,没有绝对的把握。

网上有卖南大考研资料的,其中有一本励学南大考研网的《南京大学哲学综合考研复习精编》,整理得很细致,很好用,我最后都翻烂了。其他资料感觉价值一般。当然真题是要有的,买也好,网上搜索也好,一定要入手,仔细研究。

我学习专一马哲部分的时候,基本思路就是(一)仔细理解原理,理出内在的脉络。(二)背诵原理(大量,层次细微的部分也要背)(三)关注每章后面,书上会有的拓展部分,就是扯些“有的没的”的那一部分,研究真题可知,有命题的可能。比较遗憾的是,步骤(二)的大量背诵,我在考前疏忽了,应该再抽出时间认真背诵两遍的。正是这部分的失误,使我在专业课一的试卷上留下了遗憾。今年一道10分的简答,让答原理吧,我基本忘得差不多了。把这种有标准答案的题答成发挥的类型,真是悲剧,也不知道丢了多少分。其他中国哲学的部分,从历年真题了解下相应的题型和大致范围,和专业课二一起复习,就可以。

专业二,即中国哲学原著,我最终考了128分,有所庆幸,亦有所遗憾。

1.用书

我的复习用书,是按大神之前的帖子,主要是郭齐勇老师的《中国哲学史》,以及陈来老师的《宋明理学》,这两本总共看了近10遍上下吧,因为最大的重点就是先秦和宋明。其他的书都是作为辅助,任继愈先生的四本中哲史参看了一遍,了郭齐勇、冯达文合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参看了一遍,因为正好学校图书馆里有,其中六家七宗的部分,讲得很透彻,虽然不一定考,当时还是背了。玄学的部分,推荐汤用彤老师的《魏晋玄学论稿》,但是玄学的部分,论述题并不是经常考,记忆中只考过一次,是关于魏晋玄学的主题的。隋唐期间佛道的发展,以及清朝到近代的思想家,考的不多,我自己背过也忘记了„„是我目前知识的盲点。

2.用书就说这些。下面按题型给大家说点经验。

(1)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语文功底应付的。但是齐物论、荀子的某些拗口章节,一定要注意,看过真题你就懂了,南大曾经有考这部分文献的癖好。大的范围,跑不出先秦和宋明吧。我的思路是重在对义理的理解,这样就连同论述题一起准备了。

(4)关于论述题,其中最难的类型,当属史料学,如果出,就是20分。曾出过郭店楚简的老子,金刚经、坛经等大难题。今年我在准备的时候,基本上先秦、宋明各思想家的代表作,都搜索了相关信息并背诵。

我搜索的相关信息,也就是为答题准备的内容,包括:

版本情况:各种佛经的版本啦„„包括论语、老子等“高危书”的版本,其流传中的发展、删节等等。作者归属:比如 《庄子注》——郭象和向秀不得不说的故事„„内容划分:比如《庄子》的内、外、杂怎么分的,什么依据,或者朱熹曾经要根据其理解,给《大学》补格物致知传然后王阳明很不爽等等„„主要内容思想:基本上,答题的时候字数不够,就得从这里解决了吧。

提醒:特别要关注近代当代墓葬出土文献,比如:考过的经典——老子郭店楚简,所以各位关注下马王堆汉墓和荆门郭店楚墓吧,我特意准备了子思的《五行》。《太一生水》《缁衣》什么的略偏,我并没有仔细准备。

佛经方面,我准备的不多,除了考过的《金刚经》、《坛经》(这两个都是禅宗),大概还准备了《楞伽经》(这个和禅宗也有渊源,禅宗五祖之前讲楞伽。到五祖才开始讲《金刚经》,六祖留下了《坛经》。)《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涉及到真心妄心之争的调和)《不真空论》以及僧肇的其他论,主要意义在于廓清了六家七宗的玄学化格义。还有就是《法华经》、《严华经》了。主述其主要思想就好了吧„„关于判教、十玄门等等一些很细致的知识点,我背过4、5遍,但是最后上考场前基本也忘得差不多了,需要拼命回忆„„所幸考的几率也不大。

初试准备时间充足的同学,建议关注一下各个导师近来研究的方向,其中的典籍也可以适当准备。然而今年的考场情况是,没有出史料学方面的大题„„比较相似的是让你谈谈对于《齐物论》的认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迈气概,自不用说了。儒家那种直面命运,柔弱却坚强的气质,最令我感动:“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配以胡适先生一言:成功不必再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所以我想,每一次打击,每一个困境,都是我们的一个机会——最艰苦的环境,生出最灿烂的花。风口浪尖,能不能把握住,全在自己。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完美,许多遗憾。但也正因如此,才需要我们生起大愿,立命担当!污泥亦可出莲花,未来世界善亦可,恶亦可,全在你我。

愿每个中哲人找到并行走在自己的“道”,愿每个考研人得偿所愿,愿世间轮转,止于至善。

我的哈佛路 篇7

I have discussed the rise of China with 1)Larry Summers over a few slices of pizza, taken a genetics course taught by one of 2)People magazine’s sexiest men alive (shoutout to 3)Kevin Eggan), and sat in the front row as one of my favorite writers, 4)Atul Gawande, gave an astonishing talk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aching and teaching. Still, my freshman year was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troubling of my life.

I was born and raised 1,500 miles away, in a small apartment in 5)Jackson, Mississippi. For my entire life, it has mainly been just my mother and me. I have a loving father, but he and my mother broke off their engagement shortly after my birth, and since he worked odd hours as a bus driver, I rarely saw him when I was growing up. I am an only child, so my mother overpowered me with her love. For someone who sees so much beauty in the world, she worked awfully hard to protect me from it. Television, rap music, even basketball with the kids on the block were beyond consideration. It left me a bit resentful as a teenager, but I grew to appreciate her enormous sacrifices—walking me to the library every afternoon, laboring at multiple jobs to keep food on the table, telling me stories late into the night.

When I announced the summer before my senior year of high school that I had decided to apply to a school in New England, I noticed a hint of hesitation before a warm smile enveloped her face. I pretended not to see, but I was never able to forget it. I tried to articulate my reasons for wanting to leave—to prove I was smart enough, fear of taking 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the classic teenage feeling of being trapped—but the words just made me sound shallow and ungrateful.

Nonetheless, I began to 6)buckle down on the college applications—an early one for Harvard and roughly a dozen others standing by. I knew the 7)odds of getting into Harvard were not in my favor, and my high school couldn’t offer much because our senior counselor was responsible for hundreds of students. So I read tons of college preparation books. If there was one lesson I learned from them, it was that nothing kills a winning application faster than a 8)trite “Allow me to tell you about the time I won the town race” essay. I wrote about the growing tension I noticed between the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And months in advance, I approached my incredible yet overworked teachers with a smile and recommendation requests, already placed in stamped envelopes.

nlc202309040259

To my delight, I was notified of my acceptance into Harvard College on Dec. 15, 2011, three days before my birthday. That night, after all of the celebratory texts and hugs, I sat in my room and began to cry uncontrollably.

I felt trapped between the two worlds in front of me. One held seemingly unlimited opportunity—full scholarship, career advancement, travel possibilities. But what would I sacrifice in exchange? My mother and I have never been on firm financial ground, and that was not going to magically change. It suddenly hit me why I was so troubled by her hesitant look: it was the same look she gave me the first time we were 9)evicted from our home. What would happen to her if I left? When she was laid off from her job a few weeks later, my fears multiplied.

“Your acceptance into Harvard is one of the shining accomplishments of my life,” she said, “and I’ll be damned if I see you give it away.”

I did not.

Earlier this year, I read an article about the failure of elite colleges to attract poor students: a Stanford study had found that only 34 percent of top students in the lowest income level had attended one of the country’s 238 most selective colleges. I do not believe that increasing financial aid packages and creating glossy brochures alone will reverse this trend. The true forces that are keeping us away from elite colleges are cultural: the fear of entering an alien environment, the guilt of leaving loved ones alone to deal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pressure, the impulse to work to support oneself and one’s family. I began to think, “Who am I, anyway, to think I belong at Harvard, the 10)alma mater of the Bushes, the Kennedys and the Romneys? Maybe I should have stayed in Mississippi where I belonged.”

Then there were the existential questions: why it all matters, the 11)recurring evaluations of my dreams and underlying motivations, even considerations of the problematic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I was trapped in.

Over the course of this year, I have changed in ways I never anticipated. As I watch my peers—an 12)eclectic collection of literary enthusiasts, science geniuses, musical 13)virtuosos and mathematics 14)prodigies—humbly strive for excellence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I feel inspired, slightly inadequate and hopeful for the future.

I think I know now why my mother let me go. Harvard has forced me to grow and take a candid look at the world, and at myself.

正如那本精美的宣传册上所允诺的,从我去年秋天踏入哈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便接触到了一个令人兴奋及富有启发性的新世界。

nlc202309040259

我曾一边嚼着几片披萨饼,一边与拉里·萨默斯谈论中国的崛起;我曾修过一门遗传学课程,授课人曾入选《人物》杂志的“在世最性感男士”(为凯文·埃根而尖叫);我曾坐在第一排,听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阿图尔·加文德的讲座,内容是关于训练与教导的差异。不过,大学一年级的时光也许是我人生中最闹心的一段。

我在位于1500英里外,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的一套小公寓里出生、长大。一生中也就只是母亲和我相依生活。我有一位慈爱的父亲,但是在我出生后不久,他便与我母亲解除了婚约,加上他是一位公交车司机,工作时间极不规律,所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很少见到他。我是个独生子,所以母亲倾其心力宠溺着我。她见识过这世界上众多美好的事物,却总是费尽全力不让我接触那些东西。像电视、说唱音乐,甚至连和其他孩子在街区里打打篮球都是压根儿不用想的。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曾有过一丝忿恨,但我慢慢地懂得了母亲的巨大牺牲——每天下午陪我去图书馆,身兼多职维持生计,还给我讲故事哄我入睡直至夜深。

在我升入高三的那个夏天,我告诉母亲我决定申请去新英格兰的一所学校念书,我察觉到母亲脸上那一丝犹豫,尽管那很快就被温暖的笑容所掩盖。虽然我假装没有看到,但我却永远都忘不了。我试着向母亲道明我想要离开的原因——我想证明自己已经足够聪明,也不想走毫无挑战的直路,典型的热血少年不当池中物的心态——但所有的言语都令我显得肤浅无比,忘恩负义。

尽管如此,我还是倾尽全力地开始了大学申请——早早向哈佛发出申请,加上十几所其他学校作后备。我知道进入哈佛的胜算并不是我能决定的,而且我的高中帮不了太多的忙,因为我们的高级辅导员管着数以百计的学生。所以我读了无数本关于大学申请的书。如果说我从这些书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没有什么比那些老套沉闷的自荐文更快被淘汰的了,如“请允许我跟你说一说我赢得小镇竞赛的那段儿吧”之类的。而我写的文章则是关于我所注意到的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争持态势日增的现象。提前几个月,我就找到我那些厉害有加而日理万机的老师们,笑着让他们给我写推荐信,并奉上已贴好邮票的信封。

让我高兴的是,2011年12月15日,我被告知哈佛大学录取了我,那是我生日的前三天。那个晚上,在接收完所有的祝贺短讯和拥抱之后,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

我感觉到自己受困于面前的两个世界里。一边是貌似无可限量的机会——全额奖学金、职场晋升、出游机会。但我以什么作为牺牲与之交换呢?母亲与我一直没有稳固的经济基础,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奇迹般的转变。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因为母亲犹豫的表情而感到困扰了:那表情与我们第一次被人赶出租住的家时,她看我的表情一模一样。如果我走了,母亲怎么办?母亲被解雇后的几周里,我的担心与日俱增。

“你被哈佛录取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事,”母亲说,“如果我看到你放弃哈佛,我才该死。”

我没有放弃。

今年的早些时候,我读了篇关于名校无法吸引贫困学生的文章:斯坦福大学的一个调查发现,在来自于最低收入家庭的顶尖学生中,仅有34%进入了全国的238所重点院校。我不相信仅仅增加助学金、制作精美的宣传册就能转变这个趋势。迫使我们远离名校的真实原因是文化上的:进入一个全新环境的恐惧,离开至亲至爱让其独自应对渐增经济压力的负罪感,希望自己早日工作养家糊口的冲动。我开始思考:“我是谁,竟然认为自己属于哈佛——这所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和罗姆尼家族的母校?或许我本该待在密西西比州,那里才属于我。”

然后还有那些有关生存选择的问题:这事为什么那么重要,我反复考量自己的梦想与潜在动机,甚至开始思考我一直受困其中的问题重重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一年的课程下来,我以自己从未预料到的方式改变了。当我看着自己的同伴们——一群不拘一格的文学爱好者、科学天才、音乐达人、数学奇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谦恭地追求着卓越,我备受鼓舞,也感到了略微的不足,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想我现在明白,为何母亲让我来到哈佛。哈佛迫使我成长,让我坦诚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

上一篇:家电下乡实践报告下一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