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致富工作总结
2016年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组织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的通知》(国开办司发[2015]98号)精神,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进一步激发贫困村创新活力,不断加快扶贫对象增收脱贫步伐,根据我校的中标任务,通过认真细致的了解和走访调查,我校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兴仁镇举办了为期10天40人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为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是对在贫困村从事创业活动和有创业意向的人员进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扶贫带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有他们吸纳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的专项扶贫工作,是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我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培训工作专项负责领导小组,由学校社会项目部统一计划、布署。认真做好培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并积极的协调和处理了培训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二、主动衔接,与各级主管领导做好协调配合工作,确定培训对象
我校在培训前做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工作,主动与区扶贫办、中卫市扶贫办衔接,了解到培训对象条件是思想素质好,有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责任心,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基础,带动能力较强的优先。并进一步与乡镇、村委会联系,确定了培训的乡镇及学员基本信息。经过我校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和努力宣传,结合政策要求,我们最终确认可参加培训人员40人,且组织大家填写了学员登记表、参训后保证带动3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承诺书,并上报了各级管理部门。
三、认真完成了学员培训工作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老板或种植、养殖大户,学员整体素质较高,有良好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管理经验,还有一部分是正在打算创业的,通过培训他们普遍认为创业培训模块对他们所经营的企业有明显的实践指导作用,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在经营上拓展思路,利用所学的SWOT分析法去分析自己的企业,使得企业能更好的发展、此次培训在教学上严格实施“SIYB”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参与性互动,使学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经验,为学员搭建长期发展的交流平台,本期培训讲些怎样创办你的企业、SWOT分析法、制定销售计划、制定利润计划、预测销售收入及各类社会保险等参与性培训方法,并组织培训学员进行实地参观考察,然后学员亲临实地感受优质创业者的成功创业,教与学互动比较明显,深受学员好评。培训结束后,组织了学员实地观摩,增加了学员之间相互交流以及企业发展经验,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也为即将打算创业的学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明确培训目标,多方式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能为当地群众教授一技之长,我们心里很是温暖,整个培训过程中,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培训工作顺利进展,经过10天的专业学习,学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操能力大步提升。
五、主要成效
1.通过这次培训,培养了一批创业能成功、带动有成效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最终帮助扶贫对象增收脱贫。
2.提高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农民在培训中得到实惠,主动求教、主动咨询人次越来越多,要求参加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学习热情高涨。培养了农民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了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依靠政策致富奔小康的氛围。
3.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存在问题
2016年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对培训对象要求较高、培训学员文化程度层次相差较大,培训名额教少等,我校将总结培训中的优点和经验,在来年的培训工作中改正不足,切实做好每次培训任务。
:
改革开放初期,尚未成年的童小瑞就跟着村里的长辈做木材、竹笋等土特产生意。20世纪90年代初,紫溪乡率先规模化种植红芽芋,他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以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的经验,断定发展红芽芋产业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具有紫溪乡特色的农业经济之路。
但是,创业的道路总是艰难的。1992年,他带着红芽芋前往上海寻找新的市场突破口。为了省钱,他晚上住几块钱一宿的小旅社,白天就带着红芽芋样品往一家家菜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跑。“我自己都记不清吃了多少次闭门羹,碰过多少次壁。”谈到起家的艰辛,童小瑞摆摆手说了这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时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上海真如市场(现上海江桥市场),经过与对方的反复洽谈,市场最终同意童小瑞把紫溪乡红芽芋运到市场进行试销。
2012年,刘永清得知本村经营果园的胡知详和养鸡大户邓五庆正为种养技术和产品销路发愁时,一边与县农业、林业和畜牧水产等科局取得联系,一边帮他们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使他们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解决。为了使本村种养户得到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保障,刘永清又联合种养户组建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护。
洋塘乡是烟花爆竹生产的重点乡镇,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给森林防火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刘永清在着力做好森林防火宣传的同时,指导村民修筑森林防火隔离带。尤其是在森林火灾特防期间,他每天与村干部或林管站的工作人员一同上山巡逻。2013年清明节期间,刘永清与森林防火队员巡逻到长洲村与大泉村交界的虎形窝时,发现一处枯草地因烧纸钱而燃烧起来,火势借着风力向不远处的生态公益林蔓延。就在这紧急时刻,刘永清一边与防火队员提着工具向火头奔去,一边电话报告乡政府办公室请求支援。在奔跑中,他的鞋被山间的竹节刺穿,脚底被划开了一道约20毫米长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为了及时控制火势,他经过简单处理后,忍住剧痛与队员和前来支援的群众一同战斗,终于使这片生态公益林转危为安。
2013年,刘永清根据村里的潜在优势,牵头筹集20余万元资金,在洋塘乡长洲村流转4公顷山林,一口池塘,建起了永兴县满园生态种养基地,发展以锦绣黄桃、葡萄、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并在山林中开展放养土鸡、土猪等高效生态养殖业。到目前为止,他牵头创办的满园生态种养基地已建成生活办公房屋和牲畜栏舍各4栋,占地600平方米;铺设灌溉饮用水水管1000米;种植优质黄桃2.3公顷;放养土鸡4000羽,池塘养鱼2000尾。同时他还带动其他村民种植黄桃6.7公顷,冰糖橙、脐橙3.3公顷,油茶33.3公顷,生态林53.3公顷,规模化养鸡1万余羽,为当地群众创收150余万元。
2015年,刘永清又从郴州引进资金200万元,在洋塘乡大泉村流转山林20公顷,建设集餐饮、观光、游玩于一体的梅花鹿和黑山羊特色放养牧场,项目建设正在热火进行当中。
牛粪引发的思考
**村紧邻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乳业集团,**村许多农户抓住这一时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为**集团供应鲜奶。全村奶牛每年大约产生近五十万吨的牛粪垃圾,牛粪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对村里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村两委干部回想起前几年**省夏邑县的客商来到收购牛粪,解决牛粪污染问题的场景。于是便组织到到**夏邑考察后,了解到牛粪是种植双孢菇的重要原料之一。生产双孢菇的主要培养料是稻草和牛粪,这两项资源本地区十分丰富,外省种植户到我们地区高价收购原料,发展双孢菇项目都有丰厚的收益,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发展这个项目呢?村“两委”经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双孢菇种植产业是一个收益高、见效快,且能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清理牛粪污染,解决秸杆焚烧问题的好项目。于是在**同志的动议下,村支“两委”组织村里几位有“双培双带”经验的党员**新家开始探索发展双孢菇种植项目。
强化引导思富源
2004年,乡政府号召种茶,xx同志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整合,并租赁农户一百多亩土地,开始了茶叶种植。刚开始,不懂技术,茶叶长势不好,有点灰心,期间养过鸡、种过瓜,但从未放下茶叶种植,一直摸索种植技术,在各级领导关心下,参加了县茶果局举办茶叶知识讲座,到婺源茶校进行了一个多月培训,并到狗牯脑等地学习茶园管理技术,同时向本乡茶叶种植大户虚心请教。通过精心管理,xx同志种植的茶叶长势喜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效益。为扩大生产,2009年,xx又租赁农户土地六百多亩种植茶叶,为了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他自费到浙江、福建等产茶地了解,拜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俞永明研究员,到过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郭吉春研究员处,了解到金观音、金牡丹等品种,香气高、花香显、味醇厚,耐冲泡,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就决定引种试种,现在种植的金观音、金牡丹,长势良好,生长茂盛,预计今年秋可以采茶,并能制出金观音、金牡丹绿茶、红茶、乌龙茶等样品茶。
2010年春,为了更好地掌握茶叶的加工技术,营销渠道,xx同志多方筹集资金6万多元,从浙江上洋机械厂购回制茶机械,新建了一个年加工能力20多吨的茶叶加工厂,县茶果局对次十分关心,专门派茶叶加工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茶叶加工生产进行顺利,茶叶质量有所提高,生产的绿茶和红茶都得到客户的好评。目前茶厂有茶叶加工技术人员5名,茶园管理技术人员15名,茶叶长年生产工人50多名,季节性工人200多人,解决了农村部分闲置劳力。
--宜章县沙坪乡葡萄种植技术员肖圣运同志
八月,当你走进沙坪乡沿江村井水脚葡萄基地,你会看到:片片葡萄园沐浴在晨光下,阵阵轻风吹动碧绿藤叶,串串紫葡萄纷纷呈现眼前,刚剪下的新鲜葡萄立即就被焦急等待的客商装上了货车,运往各个市场……果农们脸上 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心里更加感激他们的致富带头人—肖圣运。
肖圣运,今年35岁,既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又是沙坪乡政府一名普通干部。他貌不惊人却斐声全乡,他狠抓葡萄产业化经营,注重培育优质果树苗木,使乡村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他主攻葡萄“双立架”型栽培技术,让全村2800余亩果农们受益;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他,靠着勤劳和智慧、靠着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凭着一股子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用汗水和心血在葡萄种植方面创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因他积极带领村民发展葡萄种植业,帮助人们走上了致富路,被全乡人民亲切地称为“葡萄王”。扎根农村 艰难求学
“要学就要学好,不要变成半桶水”。在许多专家眼里,他是一个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好学生。1996年参加工作的他,思想活跃,上进心强, 立志扎根农村,努力改变 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葡萄种植方面存在巨大的商机,决定回生他养他的沿江村研究葡萄种植技术。一个门外汉该怎么去种植葡萄,又该种什么品种呢?肖圣运深深明白,没有知识武装,就如鸟儿没有翅膀,注定是飞不高飞不远的。为学习先进的葡萄种植知识,2000年10月他背起行装踏上了艰难的求学道路,2年里,他远赴北京农科院、山东果树研究所等,足迹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吃了更多的苦,为了省下学费车费,他只能露宿公园椅子上,三餐啃方便面,喝自来水,坐公交改成步行……两年的系统学习,肖圣运学会了园艺、植物生理、市场营销、葡萄栽培、温室管理等课程。让他日后在葡萄种植过程注重科学性,市场嗅觉更敏锐,眼光比一般的果农看得更高更远。
2002年回到家后,肖圣运通过前期详尽的市场调查,针对沿江村的气候、土壤、水质、大气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从辽宁兴城农科院引进“巨峰”葡萄500株进行实验栽培,从此开始了他的葡萄种植经营之路。
锲而不舍 奋勇争先
“要干就要干出名堂,不要将来后悔”。在亲戚朋友眼里,他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猛子。葡萄种植,在全县都没有现成经验和基地,肖圣运一边实践一边摸索。2 他率先在自己的责任山上种植了2亩葡萄,并一头扎了进去。他勇于试验,勇于摸索。第一年,从辽宁购买葡萄种苗在生长过程中,因为北方和南方季节气候差异巨大,种苗发生病菌感染,死亡率在1/2以上;第二年,他又增添大苗种了下去,当年和上年未死的葡萄挂了果,但是葡萄果粒大小不一,颜色成熟不一,并且,果粒上布满小黑点,酸味重,不能上市。仅两年,他光经济损失就超过2万元,更严重的是,由于欠债累累,导致家庭不和,刚出生的孩子连购买奶粉的钱都没有了,妻子经常将离婚挂在嘴边上。然而,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左邻右舍和乡亲们的冷嘲热讽,本村七十多岁的老人肖丁良当着大家的面说:“我活了几十年,你要是能够在这草都不长的地上种出葡萄来,我拿巴掌炒冷饭给你吃!”。他也曾犹豫过,也曾想过退缩,最后还偷偷跑到葡萄园里大哭了一场。哭过之后,犟脾气又上来了,第二天他就用编织袋装满泥土、葡萄叶片、果实,去了北京化验土质,硬是感动了国家级专家严大义,从远隔千里之外的辽宁来到了肖圣运家,一住就是2个月,引起了全村的震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葡萄种苗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终于结出了硕果,当年喜获利润3万元。
看见葡萄种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村民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向他讨要种苗,而肖圣运豁达大度,不计前嫌,连那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肖丁良也服了,认真学起种葡萄来,当年种了3亩地。后来,他不断地举办学习培训班,悉心传授果农葡萄种植科学技术,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迅猛达到1000多亩。近两年,他不满足于现状,把创新意识倾注到果子品质上。首先是因地制宜,创新和改进了葡萄“双立架”型栽培技术,使每亩葡萄增产30%;其次,控制果子大小和均匀,根据多年种植经验,每株葡萄留12-15串,每串重量在采收时控制在600-1000克之间;再次,注重果子颜色和适口性。全部采用套袋技术,使葡萄成熟、上色度达到一致性,产出的葡萄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并且,含糖量达到19%以上。
助人为乐 才德双馨
“要当干部就要做好事,不要遭别人骂”。在同事和群众眼里,他是一个做事勤快、主动热心的好同志。肖圣运那豁达朴实的品质、助人为乐的精神,在本村乃至全乡受到广泛留传。
——2008年6月的一天,他在田间插中稻, 6组的肖中校果农急促叫他,说大约10亩面积的葡萄果苗全部患病,叶背面长满了白毛,不知道该怎么办。他马上丢了秧苗,跑到园里察看,原来是葡萄患上霜霉病,他告诉肖中校:“如果不及时防治,三天内叶片变黄脱落,后果将是颗粒无收”。4 说完,他骑着摩托车载着果农一起到县城,买了30包霉多克农药,两人一起喷农药一整天,为果农挽回经济损失近10万元。
——2009年5月,他在果园劳动后回家的路上,看见本组果农肖见民家的葡萄每个果粒上长满了黑点,他检查后发现葡萄患上炭疽病,这种病潜伏期长达2、3个月,待葡萄成熟后全面爆发,果粒将爆裂,葡萄一串都卖不出去。当时他看了看表,已经晚上7点半,但还是找到果农,开出了购买苯菌甲环唑农药,立即给葡萄套袋的药方。——2009年,他骑着摩托车回家,在路上遇到本村纯女户肖国枋老人,发现他脸色阴沉,于是立即停车询问他,得知他女儿患有严重的尿毒症,每个月透析、打针、吃药等医疗费至少要3000元,家里已经债台高筑,苦不堪言。当晚,肖圣运就来到他家做思想开导工作,提出要依靠党和政府,依靠科学技术来彻底摆脱困境,并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说到做到,第二天,肖圣运就亲自带着肖国枋向乡政府民政办申请纳入农村低保,并将他女儿医疗费纳入了大病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1500元。不仅如此,他还将肖国枋的责任山改成6亩的葡萄种植园,手把手耐心传授葡萄种植技术,还赠送自己培植的优质葡萄幼苗1000株,价值达2万元。三年来,在他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硬是教会了文化素质很低的肖国枋老人掌握了 葡萄栽培、管理技术,现在,老人不仅还清了外债,每年还有近8万元的经济效益,他逢人就絮叨:“小肖是个好后生”。
金菊芳, 榆中县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过去的10年间, 她不断探索暖棚养猪新方式, 引领高崖镇树梓沟村全体村民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黄金大道。
白手起家的女能人
走进金菊芳的家, 一院崭新大瓦房、家中齐全的家电, 无不展现着主人富足的生活。
1996年, 年仅22岁的金菊芳嫁到了树梓沟村。由于家里穷, 她只能远走他乡, 靠打工贴补家用。但金菊芳的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坚信, 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 一定能闯出一条致富的道路。打工期间, 金菊芳积极接受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自身能力和认识得到了不断提高。
2002年回乡后, 金菊芳决定留在村里和丈夫一起自主创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 他们凑钱买了一辆农用车拉沙, 每车5元。辛苦一年下来, 赚的钱却很少。
“全村每年种植的双垄沟播地膜玉米有120多hm2, 面积大、产量高, 能不能借助这一优势发展养猪产业呢?”金菊芳心想。
2003年, 经过前期市场调查, 金菊芳借了3 000元, 买了6头小猪崽。6个月后, 第一批生猪顺利出栏, 除去各项投入后, 赚了3 000多元。拿到这笔不算丰厚的收入后, 金菊芳兴奋得几乎整晚没有睡着。
从那时开始, 金菊芳踏上了一条养猪致富之路。到2013年底, 金菊芳已建成标准化暖棚猪舍12座, 年出栏生猪500余头, 存栏450余头, 年收入达到35万元。
致富路上的“小学生”
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子, 到如今的致富能人, 金菊芳究竟靠什么取得成功?熟悉她的人都说, 金菊芳有着一股钻劲、一股韧劲和一颗热心。
在壮大暖棚养猪产业发展过程中, 金菊芳深刻认识到, 养殖不单凭勤劳, 还需具备一定的养殖专业知识。
为此, 她开始自学养殖技术知识。家中摆放的《怎样办好农家养殖场》《养猪技术指南》等专业养殖书籍, 金菊芳已记不清阅读过多少遍。从报纸、网络、电视到学习班, 她不放过任何一种“充电”的途径。
一边学习, 一边总结经验。金菊芳掌握了如何配制饲料、母猪繁殖技术、疫病防治等养殖知识, 找到了一套有效的养殖方法, 成为高崖镇有名的养猪专家。
致富路上, 金菊芳还不断了解政策动态, 把握机遇, 扩大养殖规模。
2009年, 她申请巾帼致富小额信用贷款2万元, 新建造猪舍4座, 购买仔猪52头。2010年, 金菊芳又抓住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的办理机遇, 新建高标准暖棚两座, 购买优良仔猪85头。2012年, 她凭借良好的偿还能力和信用度, 再次申请了8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用于壮大养殖规模。
带动乡亲同发展
高崖镇树梓沟村为榆中县南部山区村, 干旱缺水, 群众生活普遍困难。在致富路上, 金菊芳始终把“一家富, 不算富, 大家富, 才真富”的道理挂在心上, 帮助村里其他群众发展暖棚养猪。
村民魏转丽的丈夫身体残疾, 两个女儿都在上学, 一家人的生活全靠魏转丽种地和外出打工维持。看到这种情况, 2010年, 金菊芳帮魏转丽买了几头猪, 手把手教她养猪。
在金菊芳帮助下, 魏转丽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全家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 并于2012年盖起了五间新瓦房。魏转丽说:“如果没有金菊芳的帮助, 我根本不敢想还能住进新房子。”
在树梓沟村, 像魏转丽这样在金菊芳带动下靠养猪富裕起来的村民还有很多。这些年, 金菊芳把自己所掌握的养猪本领一一教给村民, 还把自己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经验无偿与大家分享。
有些人说她“傻”, 给竞争对手传授宝贵经验。她却说, 自己在养殖道路上走过弯路, 吃过亏, 不想看着乡亲们也重蹈覆辙。
在金菊芳的“传、帮、带”下, 树梓沟村舍饲养猪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到2013年底, 全村198户中, 养殖户已达107户, 年出栏生猪2 500多头, 养殖收入达440余万元, 人均增收2 100多元。
经济收入增长了, 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家家盖起了新房, 有的还买了小轿车, 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罗坑镇是革命老区,也是曲江三大瑶族群众聚居地之一。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历届镇党委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摸索让群众致富的好路子,最后将发展目标锁定在罗坑茶产业化上。近年来,罗坑茶“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初具规模,带动了越来越多的瑶汉群众走上种茶致富路。
付文星就是罗坑茶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致富带头人。初冬时节,笔者来到了大山深处的罗坑,采访了这位“种茶明星”。
1995年高中毕业后,付文星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深圳特区。在一年多的打工日子里,他的工作时断时续,收入也时高时低,算下来每个月才500多元的收入。打工并不能致富。经过认真思索,付文星决定回家乡种罗坑茶,走勤劳致富的路子。
罗坑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发展的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岭南茶产于韶州”。清代进士黄培嵘等人编修的《英德县志》中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香古味醇,如朴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韶州府志》中记载的:“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色红味醇,经宿不变”。罗坑茶浓醇回甘,浓而不涩,郁而不腻,余味回甘,于清代就由外地茶商收购,销售至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地区。
付文星的父母长期以来一直在种植罗坑茶,种植面积约有8亩。付文星回到家里,将自己选择留在家乡种茶的打算告诉父母,得到了父母的全力支持。第一年,付文星就将罗坑茶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多,种植了当时比较畅销的云南绿茶品种。
当时,罗坑镇党委政府逐年加大了对罗坑产业化扶持力度,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茶叶生产经营培训班,并从本省市和外省请来专家教授讲课,向当地的罗坑茶种植户传授茶树种植、管理以及摘茶、制茶、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使当地罗坑茶种植户的生产经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付文星也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培训班。付文星说,自己认准了种茶的路子,就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种植罗坑茶上了。听到外地有培训班,他也赶过去参加,生怕漏学了一点点的种茶知识。通过勤奋学习,加上在生产实践中认真摸索,虚心向有经验的茶农请教,付文星掌握了过硬的茶叶种植本领,成了种茶的行家里手。
在扩大规模的第三年,新茶树可以采摘茶叶了。当年茶树长势好,产量特别高,卖茶青的收入就达4万多元,付文星因此增强了种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03年,付文星继续扩大种植生产规模,引进了当时销路很好的铁观音茶苗和台湾翠玉茶苗,将种植面积又扩大了一倍,茶树总种植达到40亩。
现在,付文星一年的茶青产量达2万斤,总收入约13万元。付文星将笔者领到了他即将搬迁入住的楼房前,高兴地介绍新居的有关情况,以及对未来的生活、生产的畅想。他计划,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继续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扩大罗坑茶的种植面积,总面积要达到100亩以上。
付文星种茶致富,村里的群众看在眼里,在1997年村委换届中选举他担任了村委会委员。担任村委干部后,付文星深感责任重大,下决心要带动周边的群众尽快地富裕起来。
付文星告诉笔者,罗坑茶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走种植罗坑茶致富之路大有可为,设想尽可能地将自己掌握的罗坑茶种植生产技术传授给群众,让他们也走上这条富裕之路。当笔者问到种植罗坑茶的群众多了会不会影响他的茶叶销路时,付文星表示,罗坑镇已引进一个很有实力的茶叶公司,专门负责对当地群众生产的茶青进行专业加工。当地茶农只管生产茶青,该公司保证收购,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扩大种植规模只会形成规模优势,种植规模太小反而影响生产经营,种植罗坑茶的群众越多越好。
付文星长年聘请周边的群众帮忙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少的时候有五六人,多的时候达二十多人。付文星说,请群众帮忙,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增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从中学到技术。
对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提出的问题,付文星总是耐心作出解答。若有群众来采摘茶籽、剪茶树枝嫁接等,他则一律免费提供。大坑村的邓周华,受他的影响,也参与到种植生产罗坑茶的行列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邓周华的罗坑茶种植面积也达到30多亩,一年收入过10万元。
革命老区罗坑镇的罗坑茶产业化之路,造就了今天的付文星,也造就了许许多多像付文星一样的“种茶明星”,带动老区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xxxx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从当年打工仔摇身变成了今天的致富能手,不仅为xxxx村的人民群众指明了道路、树立了楷模,还为自己的致富之路建立了身价。多年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xxxx极力响应党工委管委会的号召,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大胆探索,多方了解,亲身体验,将平时只能种植玉米、土豆的土地开拓出来种植经济作物,开创在荒山上种植金银花,收效明显,这不仅保护了生态,美化了荒山,保持了水土,还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经济利益,为家乡人民群众开辟了致富之路。
“林药结合之路”在xxxx村小有成就,也让民众尝到了甜头。
早在xxxx年,xxxx的金银花种植就已初具规模,xxxx乡党委高度重视,将金银花种植发展列为xxxx乡农村产业化调整的重点,把这一种植技术作为推荐品牌,要求大规模种植,创建了“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金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xxxx为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金丰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金银花保健茶”,作为风景区的名优特产上市销售,全年收入达50余万元。如今,该公司已拥有苗圃基地一个,面积200多亩,育种子苗、杆插苗300多万株,可以满足上万亩的种植面积。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赋予了农村基层干部新的职责和使命,其主要任务已经转移到搞好服务、强化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来,转移到发展农村民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上来。
一、村干部带头致富路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创富能力普遍偏弱。目前,在农村基层干部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型、创业型带头人相对缺乏。绝大部分在守业受穷、受穷守业中徘徊不前。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淡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二)部分村干部素质偏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工作方面,工作方法简单,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集体经济匮乏、无钱办事,村干部面对困难,除了政府支持和项目资金外,束手无策,没有较好的办法解决。
(三)发展市场经济能力较弱。一是筹谋经济发展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善于在吃透上级精神、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而是习惯于根据乡镇的指标任务和安排部署确定工作思路,无主动发展本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动意识。二是获取信息方法单一,难以有效指导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绝大多数村干部主要是通过乡镇、电视获取有限的经济信息资源,了解与专业化生产相关的专业信息受环境制约,要么是过时的,要么是道听途说,真实性、实效性较低。
(四)学习创新能力弱。一是学习自觉性差。一部分村干部认为只要把村级经济搞上去、为民办实事,学习不学习无关紧要。一部分村干部抱有应付思想,为应付检查而学习,缺乏主动性。二是创新意识差。对于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往往按部就班照抄照搬的多,装饰表面应付检查的多,勇于创新,形成特色的少。
(五)部分村干部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村干部把村里工作当“副业”,不能一心一意工作,有的村干部在上面压任务、下面群众骂、家庭抱怨多的情况下工作,思想压力大,常有撂挑子的想法,被动应付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进取精神。
二、解决途径与思考
(一)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具体要坚持“四个面向”:一是面向现有年轻村干部,选管理型人才;二是面向经济发展的能人,选经济型人才。要特别注意把农村那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的“能人”、有科技致富经验的“能手”、有富民强村本领的“强人”选拔到农村干部岗位上来;三是面向珠东乡有所作为的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选知识型人才;四是面向外出务工经商回村人员,选外向型人才。要更新用人观念。破除僵化衡量德才的旧观念,树立凭实绩用人的新观念;破除求全责备的旧观念,树立看本质、看本事的新观念;破除论资排辈、搞平衡照顾的旧观念,树立“无功就是过,经济上不去就是错”的新观念,真正做到“人才上来,庸才下去”,实行“先定事,后选人,以事选人,选人干事,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的办法来选拔村干部,拓展民主范围,扩大民主权利;避免村干部上任后工作的消极和随意性,用制度保障群众利益;使村民们进一步明确选村干部干什么,树立起推举村干部的理性认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为农村的各项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一是注重培训的科学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采取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办法,每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系统培训。二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对村干部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农村实用科技和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使每位农村干部多掌握几门农业实用技术。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多样性。注重以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培训效果。定期组织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采取领导讲课、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就农业科技、涉农法律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和工作业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组织优秀村干部进行“传经送道”、致富带头人介绍经验等办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着力建立使村干部经常受教育的科学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到县级党校培训,学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使其增强执行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在增强为民造福,为群众服务意识上下功夫,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带头人。加大科技和市场经济教育培训力度,要针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努力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能力。
在教育培训内容上,一定要适销对路,使党员、干部群众乐于接受。尤其在致富门路上真正把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工作业务培训培到点子上,解决党员、干部脑袋空,口袋穷的问题。真正把培训与改变农业种养结构,建立产业化基地结合起来,便于党员、干部因用而学,学有所用,学有大用,使党员、干部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保证每个村的基层干部后备力量保持2—3人的常数,为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储备人才。
(三)积极引导村干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项目经济。要把党员、村干部凝聚在一起,形成凝聚力、合力。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村民群众最贴心的基层组织一定要想办法积极引导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种养科技含量,坚持名、特、优品种开发,大力发展种养业和加工业。要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找准发展路子,要进行种养的可行性分析论证,避免产品销路不畅,增产不增收。打造自己的品牌,推进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供销产业链,突现一村一品的特色。在发展农村经济中,要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村级政治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实现有人理事、有钱办事的保证。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资源优势选好项目,强化经营管理,保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杨家岭,依然被贫穷的阴影浓浓地笼罩着,就在这时,34岁的朱益明实现了自己“当官”的梦想,成为杨家岭的当家人——生产队长。面对残酷的现实,朱益明坚信,杨家岭的前途一定会走向光明,老百姓的苦日子一定会走到尽头。
小队长的大手笔
新官上任,朱益明首先在生产队里大胆实行定额管理、按劳分配的生产制度,于是,懒汉不见了,生产很快就搞上去了。朱益明把自己每天的日程安排得很满,他总是干在人前,吃在人后,一身正气和办事公道的作风,使村民打心眼里佩服。
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朱益明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于是,他率先引进了垄沟种植技术,革新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手把手地教给村民。由于垄沟畜水、保墒、保肥,出苗率又非常高,使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村年产粮21万斤,家家户户有余粮,日子越过越红火。
1984年,朱益明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延安的人口越来越多,菜篮子工程成了市长抓的工程,我们为何不把杨家岭建成延安的菜篮子?
说干就干。由于当地水土条件非常好,加上科学种植,杨家岭当年蔬菜就获得了大丰收。市场开放后,外地蔬菜大量涌入,导致蔬菜价格急剧下跌,朱益明心如刀割。他到处取经,掌握信息、重新决策,得出了一个结论,反季节蔬菜价格能升高。于是,他开始向群众宣传种植大棚菜的好处,在村里推广发展大棚菜。不久,16座大棚在村里建起来,生产的蔬菜比大田菜提前两个月上市,菜价高出3倍多,当年全村收入8万多元。到1999年,全村大棚菜发展到200多棚,产量达到12万公斤,总收入24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
尚到甜头的朱益明信心更大了,目光也更远了。为了让农民更加富裕,朱益明又在公路沿线开发出300间门面房,全部分给村民,每户平均4间,一次性产权到位,村民成了地地道道的房屋租赁老板。月月收房租,相当一份固定工作。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又收入38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会在大海里“游泳”的杨家岭人,开始在经济市场大潮里各显神通。开食堂的、搞运输的、学技术的,一下子把杨家岭变得红红火火。
这时,朱益明对壮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想法。他在想,大河有水,小河满,杨家岭这个“蓄水池”如果没有水,在危机时刻怎么办?“绝不能穷了集体,富了个人。”朱益明做出了新的决定。
1988年,朱益明利用沿途公路的荒地,为集体修建了16间平板房搞三产,使村上有了经济积累。接着,他又带领村民办起了停车场、加油站。经过多年的努力,杨家岭集体积累不断增加,到2000年,村里的经济积累达84万元,固定资产达900多万元。
但朱益明对此仍不满足。他想,南方有竹楼、内蒙有蒙古包,我们能不能在窑洞上做文章,修建窑洞宾馆呢?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居住了1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住在杨家岭。凡来延安旅游的人,肯定都想住一下窑洞,感受当年的“闹红”岁月……
2001年4月,投资1100多萬元的世界最大的窑洞群宾馆在杨家岭半山坡建成。朱益明将宾馆交给西安一家公司托管,第一年就为村上创收70多万元。
文明和谐富裕村
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朱益明还带领村“两委”班子人员,狠抓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1984年,村里投入两万多元,对村里的小学进行了危房改造。1995年,杨家岭自筹资金20万元,争取外援50万元,在村上修建了三层楼的希望小学,又为学校增添了新的教学设备。村上还建起了两层村委会办公楼和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
接着,朱益明又带领村民美化村容村貌,创建文明示范材。提高了村民的医疗保险,办起了卫生保健室,村里60岁以上所有的老人都有一定的生活补助金,村里的娃娃们考上大学,村上还拿出奖学金给予奖励。同时,杨家岭还与邻村建立了帮扶对子,从人力物力方面支持邻村的经济发展。
目前,杨家岭拥有人口403人,党员19人,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总产值达200万元。这个数字比朱益明上任前翻了上百倍。
如今的杨家岭成了远近文明的富裕村,而朱益明也成了常上报纸和电视的名人,2002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延安考察时,和杨家岭的村民们一起扭起了秧歌,并夸赞朱益明是杨家岭致富的带头人。
——松树台乡八排村邹吉林事迹材料
八牌村位于松树台乡中部,全村3087户,1120口人,杨松线公路贯穿整个行政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老百姓的主要收入靠玉米粒换钱,落后的事实,摆在历届村班子面前,真让人愁在眼里,痛在心里。如何脱贫致富,经过研究,我们村党员统一了认识,觉得发展食用菌是条出路,并多次召开居民组长、居民代表会议,向他们讲述上级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2007年全年发展食用菌60万盘袋,我村居民收入仅食用菌一项就增加200多万元。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在八牌村党支部开展的共产党员做带领群众致富的活动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典型,他们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支部开展的活动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被群众誉为“致富的带头人”,邹吉林就是其中的一个。
郭仲文,男,汉族,生于1954年11月,华县赤水镇步背后村党支部书记,自上任以来,团结村两委一班人,顽强拼搏,使村上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20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个人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市劳动力转移示范户等称号
一、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
步背后村党支部一直注重学习实践,尤其自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该村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步背后村党支部为村民办实事好事11件,群众反映良好,广大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突出增收重点,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
步背后村经济发展主要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全村共种植酥梨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5%。20xx年八月,在村支部的精心组织下,村上成立了华县利群酥梨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全体社员提名,由村支部副书记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兼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20xx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全球的艰难时刻,步背后村通过专业合作社,仅用一个月时间将全村酥梨全部售完,为村民增收140万元,避免了金融危机给酥梨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20xx年,合作社发挥本社党员干部积极作用,由合作社两名党员联系客商,负责全村果品销售,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村民增收160万。20xx年至今,他先后三次请专家为村民讲解酥梨种植、储存、销售等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层。
步背后村从20xx年就已经迈出了跨国务工的步伐。村支部依托这一传统产业,于二00七年在村上成立了以女党员、妇女主任韩军娥为负责人的国外务工报名点,为全村年轻人跨国务工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辐射到周边的村镇。20xx年境外务工人数达到6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0%,年收入达到300余万。目前步背后村已成为省内文明的国际打工村,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个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
三、齐心协力,整治村容村貌
针对村内居住环境不佳的实际情况,村支部号召全体党员从我做起,爱护环境卫生,并投资8万元对村六条水泥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投资6千元修建了垃圾固定堆放池4个;投资4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刷新和扩建。新扩建的村级活动场所集室内舞台、篮球场、图书室等设施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支部及时对村上的卫生区段进行了划分,干部、党员落实责任,制定环境治理公约,并上牌公示。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狠抓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在组织发展上,村支部始终坚持从培养积极分子入手,注重质量,重点考核是否具备能够带领群众、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把那些思路开阔、事业心强、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把精兵强将推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三年来,全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人,发展新党员4名。通过培养、吸收新鲜血液,增强了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
在组织生活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反对书记、支委一言堂。凡属党内重大问题均由党员大会集体讨论,支部再作出决定。
前锋村共有367户、1296人,贫困户80户、303人。由于基础设施差,社道基本不通,群众观念落后等原因,是明觉镇两个贫困村之一。
面对脱贫困难多、群众不知如何干的状况,村“第一书记”吉培森在走家串户,摸清情况后,与村“两委”干部反复商量,决定采取“党员示范,带领群众致富脱贫”的举措,并确定了一批党员示范户和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
共产党员、村主任王咸阳第一个带头做示范。他拿出所有积蓄,还多方筹资,与人合伙承包100亩土地种植烟叶,既解决了30多名村民务工问题,又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他还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带头养猪、养鸡,带头修建了自家的入户路。带头做示范,王咸阳也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修建自家入户路时,家人就非常反对,说这个钱不应该自己出,再等一下。王咸阳说:“我是党员,又是村干部,就应该带头做示范,打消群众等、靠、要的念头。”
党员李铸,带领一家人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养猪、养鸡、养鱼和种地,一年收入七八万元,成为村里勤劳致富的典型,村党支部号召群众向他学习。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有这样好的脱贫政策,苦点累点有想头,有奔头。”
党员的示范引领,激发了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致富脱贫积极性。五十出头的贫困户胡汉元,两个子女上大学,除了种地,一直不敢动手搞养猪业,生活十分困难。看到党员们走出的路子,他大胆搞起了养殖,2015年,他家养猪50多头,养鸡1000余只,收入五六万元。今年,他除了养猪、养鸡,还种了10亩中药材虎杖。有了收入,胡汉元不等不靠,主动对居住环境进行“六改”(改房、改水、改厕等)、“六建”(建入户路、建院坝、建沼气池等),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党员示范引领,给前锋村带来的变化,不仅增强了群众致富脱贫的信心,也吸引了在外务工人员。在陕西、重庆等地奔波了十七八年的金学全,去年8月回到家乡创业,养猪养鸡和种中药材,5个月就收入5万元。今年他扩大规模,力争有更多的收入。他说:“在家创业,既有稳定的收入,又照顾了家里老小,我们为啥不这样选择呢?”
前锋村的村容村貌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村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改变家乡面貌,改善自家生活,家家户户年收入逐年提高。
“区上镇上村上的干部经常关心、帮助我们,为我们村脱贫致富想了很多点子,做了很多实事。” 4社的村民刘春堂满心欢喜地说,“我这一年,光在村主任王咸阳的烟地里干活就收入上万元,心情能不好吗?”
如今,在各级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尤其是党员的示范引领,前锋村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广了,大伙儿在家乡的土地上干得更欢快了。
【带头致富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脱贫致富带头人事迹10-05
党员创业致富五年工作规划11-25
创业致富典型06-12
致富具体措施办法07-03
农民致富事迹材料11-28
农村致富能人典型材料06-10
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农村和谐05-27
学科带头人培训研修总结05-24
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12-05
老区脱贫致富经验交流材料06-13